中国历史上三个半圣人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中外历史纲要上)
性质
受众
生命力
玄学
思想
士大夫
魏晋
道教
宗教
民众
东汉末至今
三教合一一团和气——核心素养落实
一、思想宗教多元 小结:指出儒学、道教和佛教的发展历程并总结其特点
时期
概况
汉朝 儒学独尊 汉武帝时期,儒学在统治者的倡导下呈现繁盛之势
思想特点: 道教传播 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东汉末兴起)
①思想多元;
三教合一 一团和气——核心素养落实
一、思想宗教多元
梳理儒学的发展历程
◎
韩
春秋: 创立
愈
战国: 蔚然大宗
秦朝: 焚书坑儒,遭受重创
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光武帝:延续
为什么唐中期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三教合一一团和气——核心素养落实
一、思想宗教多元 1、儒学危机
思考:儒学独尊地位受到挑战?
魏晋 南北朝
佛教盛行 儒学新发展
②佛三教教在合中一国的盛历行史,趋也势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③儒儒学学开吸始收吸道收教佛、、佛道教精的神精,神有不了断新发的展发完展善,
隋朝 “三教合归儒”虽受以挑儒战学但为始主终,在调中和国并封吸建收社佛会、占道据论主导地位;
唐朝 三教并行 道教最受尊崇 武则天时佛教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
佛教 儒学
在民间广为传播,主 张“贵儒”和“尊道”
在中国盛行,也吸收儒、道的 思想,渐趋本土化
开始吸收佛、道理论,有新发展
正统地位
诗书画刻 争奇斗艳——核心素养落实
二、文学艺术
社会动荡战乱频繁—— 人生哀伤与建功业交织
偏安江左玄学官场—— 逃避现实,归隐田园, 追寻理想人格
创新的历史人物素材
创新的历史人物素材历史典故素材篇一乾隆六十年(1795),乙卯恩科会试上演了戏剧性的一场某某,不过还好,最后总算没有出现严重后果。
但这场科考争斗,是一个官场内部派别斗争明显的典型事例。
在当年的会试中,主考官是左都御史、山东诸城人窦光鼐。
窦光鼐在地方为官时曾经长期浙江全省的“学政”,主管和考试等事宜。
他脾气耿直、办事认真,还曾揭发过富勒浑、陈辉祖、王亶望等地方官员的贪腐罪行。
这些人都是和珅的爪牙,因此和珅一直嫉恨窦光鼐,总想找个机会将其致于死地而后快。
而朝廷中的另一重臣纪晓岚却十分欣赏窦光鼐,对他多有维护。
因此窦光鼐没有受到和珅的陷害。
窦光鼐在这次会试中,坚持以文取士、公平竞争,结果发榜时发现头两名皆为浙江人且为亲兄弟。
第一名(会元)是弟弟王以铻,第二名是哥哥王以衔。
二人在通过了浙江省的童子试和乡试后结伴来到京城参加会试。
此次兄弟二人联名高中,引起了社会舆论的一片哗然。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按康熙皇帝1712年的圣旨规定,每省二十八名举子录取一名(台湾省每十人录取一名)。
一直以来,在科举考试中搞省际平衡的配额制已经是个惯例。
第一名(会元)如果出自浙江省的话,那么第二名就绝对不应该出自浙江省了。
由于当时的南北地域之争,社会舆论对兄弟两人同时高中意见很大,而且王氏兄弟又是窦光鼐任浙江学政时所赏识的门生。
在发榜前,副主考官怕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主张调一下,第二名换别的省份的考生。
但是,窦光鼐坚持名次不用顾及籍贯,力主按原批阅意见发榜。
为了平息全国省区的斗争矛盾,纪晓岚会同相关诸位官员,经过反复逐字逐句进行评点,从鸡蛋里面挑骨头,觉得王以铻的试卷“语句多有瑕疵”,取消了他的会元和参加殿试的资格。
但王以衔可以继续参加殿试,王以衔的会试排名由第二降至第四、主考官窦光鼐降级为四品官员,并强令他立即退休。
不管怎么说,从当时中国的教育水平来说,南方各省还是要高出其他地区一大截的,因此还要继续维持省际平衡的原则。
2023年《曾国藩》读书心得(15篇)
2023年《曾国藩》读书心得(15篇)《曾国藩》读书心得1有句话说:“若觉中年无作为,劝君重识曾国藩。
”要我说学知识不问年少,想知事故也不必等到中年。
尤记得第一次翻开《曾国藩家书》时,还是17年的一个盛夏,最近实在书荒,不由得再翻起这本收录了半个圣人的书信故事,更得来了不一般的感受,再随记一下在书中得来的感悟。
曾国藩说:“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其所述意思是不要因为别人所显现出来的一些小缺点,而忽视了他身上其他更大的优点,也不要因为与他人有了一些小过节就忽略了别人以往帮忙过你的大恩。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只要做事就会犯错。
这两句话都是告诫我们,不要因为别人的一些小错误,一点道德或人事上的小瑕疵,与你产生了一点小恩怨以后,就全盘否定别人的好,忘记别人带给你的恩惠。
《礼记》:“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这句话我是深有体会的,因为看重一个人于是发现了他身上更多的缺点,因为厌恶一个人最终反而发现了他身上不少的优点。
所以说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必须不要凭第一感官去定义一个人。
而是要深入了解以后客观、公正地看待他的缺点和不足。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从古至今,没有什么成就的人唯一“懒”字罢,不管你学识多高,家境如何,懒惰的人,终成不了大事。
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天下有大才大识的人,最终失败无非是因为一个“傲”字,这种人自认高人一等,不懂谦虚,最终昙花一现,消失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下。
刘邦有一次问韩信:“你说我最多能带多少兵?”“主带兵无非十万尔。
”刘邦又问那你带兵能带多少?“多多益善。
”不久后,韩信被杀。
不能否认韩信是有大才之人,后世也尊称他为兵家四圣其一,可是落的个不能善终的下场,也并非就不是我上头所述之因。
很多名家评论说中国有四个半圣人。
孔孟朱王四大圣,唯曾国潘只占了半个,因为他没有创立自我的理论,他所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以前面四个圣人为标杆,自身奋进。
中国历史上十大傲骨,罪人,圣人,冤案
中国历史上十大傲骨,罪人,圣人,冤案一、中国历史上十大傲骨十,不食周粟:傲骨指数:★伯夷、叔齐都是殷代孤竹国国君之子。
国君死后,兄弟二人互相推让,谁也不肯继承王位,最后双双弃国而逃。
后来姜子牙告诉他们商亡周立,伯夷、叔齐当时掩面大哭,遂进入首阳山隐居,决心不食周粟,以野菜为粮。
后有一妇人对他们说:“子义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兄弟二人听后什么也不吃,后来活活饿死在首阳山。
九: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傲骨指数:★★中国古代有不少因维护人格,保持气节而不食的故事。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
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
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
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
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
”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
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
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一代文风并流传百世的诗文。
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八:苏武牧羊傲骨指数:★★★在中国有一个流传广泛的故事,就是苏武牧羊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述苏武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不畏强权,仍然保持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苏武是公元前一世纪中国汉朝人。
当时中原地区的汉朝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匈奴的关系时好时坏。
公元前100年,匈奴政权新单于即位,汉朝皇帝为了表示友好,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带了许多财物,出使匈奴。
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单于。
......单于知道无论软的,还是硬的,劝说苏武投降都没有希望,但越发敬重苏武的气节,不忍心杀苏武,又不想让他返回自己的国家,于是决定把苏武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牧羊。
江西省吉安市八校联盟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
吉安市八校联谊考试七年级历史试卷(2023年11月)一、单项选择题(2分*20=40分)1.历史学教授张锋在《石灰吟》中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这表明()A.张教授对化石情有独钟B.化石像人一样是有生命力的C.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依据D.古代神话传说多来源于化石2.下面这些对北京人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A.一群北京人用石块打下树上的果实充饥B.一个青年在森林中用弓箭射死了一头野兽C.大家钻木取火把得到的猎物烤熟了食用D.大家把吃剩下的野兽放在陶罐中保存起来3.《白虎通》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
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下列早期人类与材料中的“神农”最有可能同处一个时期的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河姆渡人4.习近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观念,中国最早体现民主的选举制度是禅让制,它的选举标准是看()A.财富多少B.品德才能C.年龄大小D.地位高低5.《百家姓》是一部记录姓氏的童蒙读物。
姓氏及其附着的文化内涵是打通古今交流通道的最好载体,它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史。
寻根问祖,追根溯源是人的天性。
你认为“寻根问祖”应追溯到什么时期()A.元谋人B.尧舜禹C.炎帝黄帝D.夏商周6.同学们在国学经典诵读中阅读了《礼记·礼运》,其中记载道:“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
”这一记载反映了分封制的对象是()A.有血缘关系的亲属B.灭商后的商朝旧部贵族C.周朝地方的奴隶主D.立有不同功劳的新贵族7.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
下列四个选项中,哪个事件发生在图①所示朝代()A.郡县制度的确立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C.司母戊鼎的铸造D.诸子百家学说兴起8.《左传》中说:“多行不义必自毙。
中国古代圣人一览表及24节气
中国古代圣人一览表旧指品德智慧极高的人。
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
如孔子在汉以后被封建统治者推崇为圣人。
又如:画圣——吴道子医圣——张仲景书圣——王羲之草圣——张旭武圣——姜子牙,关羽,岳飞,项羽(姜太公作为中国韬略鼻祖、千古武圣,其文韬武略、经国治军,理民化俗之论、之策、之术,都为后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为华夏民族所称颂、效法。
古代祭祀的战神本是“兵主”蚩尤。
就官方的祭祀言,唐初开始便有武庙,但主祀的是周朝名将姜子牙,而关羽则为从祀。
至迟宋朝末年,民间供奉关羽的庙宇已经“郡国州县、乡邑间井皆有”其实中国人在清朝以前真正最崇拜武圣人是关羽和岳飞,但因为什么岳飞一直属于民间武圣人,主要是明朝小说三国演义把大部分关羽事件夸大,而且明政府就一直加封关羽职位,到了清朝忌讳岳飞是抗金名将,更大肆宣扬,加封关羽为武圣人.在岳飞之前最崇拜的武圣人是项羽).酒圣——杜康史圣——司马迁文圣——欧阳修乐圣——李龟年茶圣——陆羽棋圣——黄龙士曲圣——关汉卿诗圣——杜甫词圣——苏轼佛家圣人——释迦牟尼道家圣人——老子(李耳)儒家五圣:至圣——孔子(孔丘)复圣——颜渊(颜回)宗圣——曾子(曾参)述圣——子思亚圣——孟子历史上说中国古代有"十圣",但说法不一,一般认为以下十位:至圣孔子孔子名孔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南)人。
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汉以后,孔子的学说逐渐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后世一直把他尊为“圣人”,号称“至圣先师”。
亚圣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著有《孟子》一书,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他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正宗继承者,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尊为“亚圣”。
诗圣杜甫杜甫字子美,号少陵,河南巩县人。
我国唐代伟大诗人。
他一生写了许多反映社会矛盾和现实生活的诗歌。
因为他的诗比较真实地反映出一个复杂、动荡的历史时代,所以尊为“诗史”、“诗圣”。
中国历史上的圣人
文圣——孔子孔子,字仲尼。
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兵圣——孙武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汉族,他出生于公元前535 年左右,春秋时期齐国乐安,具体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
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受任为将。
领兵打仗,战无不胜,与伍子胥率吴军破楚,五战五捷,率兵6万打败楚国20万大军,攻入楚国郢都。
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显名诸侯。
所著《十三篇》是我国最早的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
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道家圣人——老子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画圣——吴道子吴道子(约680~759年)唐代画家。
画史尊称吴生。
又名道玄。
汉族,阳翟(今河南禹州)人。
约生于永隆一年(680) ,卒于乾元元年(758)前后。
少孤贫,初为民间画工,年轻时即有画名。
曾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即辞职。
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
开元年间以善画被召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宁王友。
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
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
医圣——张仲景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
王明夫 知行合一 内圣外王 王阳明漫谈
二、王阳明生平
王阳明生平四件事:悟道、讲学、做官、平治(平叛勘乱、治世济民)。 悟道和讲学是他的内道和工夫,做官和平治是他的外用和事功。
读书要读传习录,打仗需学王阳明。
政治上,王阳明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两广、湖广、江西四省总督。生 前封新建伯,身后谥文成公。 军事上,王阳明赤手空拳、无兵无饷,抚剿并用、平叛戡乱,将兵家权 谋上升到了“此心不动即为术”的化境。 思想上,王阳明心学,天下耸动、弟子影从,嗣往圣、开来哲、发天理、 正人心,把宋明理学推上了最高峰,百代宗师,登峰造极。
知行合一、内圣外王
王明夫/20150419
课前秀:知&行
佛印是宋朝高僧,主持庐山归宗寺。苏东坡其时住湖北黄州,与归 宗寺的佛印隔江而望。苏东坡和佛印皆才华过人、风趣善辩,二人 喜相互盘道和辩论,每每佛印禅师胜,苏东坡自愧弗如。
有一次,苏东坡突然开悟,诗兴乍来,做了一首赞佛的好诗: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王阳明一生历尽坎坷,在困顿与绝境中幡然觉悟,在非议和险恶中毅然 前行,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的文治武功兼备、立德立功立言三俱的儒家 知识分子。
他传奇的一生,证成了“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
诗词 散文 书信 文告 檄文 杂文 书法
三、王阳明文学
四、王阳明军事
奇智大勇建奇功、出神入化一军神:南赣剿匪、平定宁王、广西戡乱 王阳明打仗:一切战斗,都是心战。 审时度势,运筹帷幄 攻心,兵未发,已然八分定胜负。 以道御术、道术一,才是真正的强大,强大于千军万马。
汉没,三国魏晋南北朝复入乱世,适合治世的儒家虽保官方统治思想的地位,但 学统道统无继,儒学几近销声匿迹,魏晋玄学把道家推上新高峰,佛家入中土而 大兴,道佛繁荣。
历史上称之为神的5个人
世界上称为神的5个人第五位、鬼谷子鬼谷子,本名王诩,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传奇人物,因他额前有四颗肉痣,成鬼宿之象,又隐居在云梦山鬼谷,所以自称鬼谷先生。
鬼谷子通晓纵横捭阖之术,集百家学说于一身,谋略家尊他为谋圣,纵横家尊他为始祖,兵法家尊他为圣人,命理师尊他为祖师爷,名家尊他为师祖,因此鬼谷子又有“万世先师”之称。
几乎春秋战国时期所有的风云人物都出自鬼谷门派,像孙膑、庞涓、张仪、苏秦是鬼谷子的四大弟子,他们都是赫赫有名的兵家人物。
还有商鞅、吕不韦、白起、李牧、王翦、徐福、毛遂、甘茂、乐毅、赵奢等弟子,都在历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历史上对鬼谷子的记载并不多,他从出生开始,就充满了神秘,从古至今没人能说清鬼谷子到底出生在何时何地?也没人知道他死于何年何月!他把一身绝学传授给弟子们后,便消失无踪,只留下这些弟子在历史上翻云覆雨。
第四位、王莽王莽在中国历史上的评价并不高,《汉书》更是直接把他归为了“逆臣”,毕竟他以西汉外戚的身份篡夺了帝位,同时也使汉朝宗室被灭,被视作“乱臣贼子”也属正常。
到了近代,胡适为王莽平反了,说他是中国第一位社会主义者。
现代很多人说王莽是一个穿越者。
这主要是因为他上位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且改革的思想,遥遥领先那个时代上千年,在历史上留下了短暂且极富特点的一笔!他实施了土地国有化政策,使老百姓能够拥有自己的土地。
他还解放了当时受压迫的奴隶,并严令禁止奴隶买卖。
或许在现代看来,这些措施可能很平常,但在2000多年前,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时代,王莽的思想觉悟确实非常超前。
他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推行大面值货币的皇帝,也是第一个品尝鲍鱼的人。
尽管王莽篡汉的这段历史并不长,但他的思想和行为都十分超前,领先了那个时代2000年。
但他的这些改革严重损害了地主和权贵阶层的利益,最终导致了失败。
第三位、尼古拉·特斯拉很多人认为尼古拉·特斯拉是世界上最接近“神”的男人,据说他曾预测出世界大战和泰坦尼克号的沉没,还利用电磁技术穿越时空。
中国历史著名文学家
欧阳修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作为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他的文论和创作实绩,对当时以及后代都有很大影响。
曹植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曹植,字子建。自幼颖慧,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落笔成文,深得曹操的宠爱。
王阳明心学精华30句原文加感悟
王阳明心学精华30句中国传统士人之三不朽者——立德、立功、立言。
据说,历史上能做到这“三不朽”的只有两个半人:一个是孔子,另一个是王阳明,曾国藩只做到了半个“三不朽”。
王阳明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被誉为“真三不朽者”。
他非但精通儒、释、道三家之学说,而且上马能战,下马能文,曾官至明代南京政府的兵部尚书,是一位中国历史上难得的全能大儒。
今日与大家分享王阳明的30句话,我们一起走近心学大境界。
1.不忙不乱,不焦不躁原句: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
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
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大意:天地间的大气,本来没有瞬息中断过。
但有了一个主宰,就能不先不后,不急不缓,即使千变万化,主宰是一成不变的,人有了这个主宰才产生。
如果主宰安定,如同天地运行一样永无停息,即使日理万机,也经常从容自在,也就是所谓的“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有气在四处奔流,怎么会不忙呢?感悟:修身养性的最高之境,在于无论面对何事都能不急不焦保持内心的宁静。
忙碌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状态。
不幸的是,与身体的操劳相伴随而来的,还有内心的忙乱急躁、焦虑不堪。
所谓“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给内心留一份悠闲,而使其深受烦恼与担忧所累,便更难在为人处世之时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
2.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原句: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大意: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廓然大公(一举一动都合乎人类本性),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
感悟:依王阳明之见,心胸狭隘的人,只会将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郁郁寡欢;而心胸宽广的人,他的世界会比别人更加开阔。
3.欲修身,先养心原句: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大意:心即理,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感悟:自古以来,圣人都在为我们讲述一个真理:心为天地万物之主。
六戒五勤
曾国藩:成大器的男人必“六戒”有人说“中国的圣人只有两个半”,孔子和王阳明是其中两个,曾国藩则是那半个。
正是因为如此,他的人生智慧值得我们特别重视和珍视。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是中国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是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精神的典范式人物。
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这是曾国藩为后世留下的锦囊劝诫,不啻为一句最清醒的醒世格言。
紧密结合今天的政治经济环境,依然具有指导性极强的现实意义。
它告诫无数后人:你要有独立的思考和清醒的预判。
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人心趋利避害。
有利益好处的地方,往往大家都盯着。
如果有人独占了利益而不与大家分享,那么一定会招致怨恨,甚至成为众矢之的,带来后患,结果就是通常说的独利则败。
谋划事情,一定要跟有真知灼见的几个人一起讨论,而不要听众人的泛泛之论。
正如古人所说,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也类似于今天的重大决策专家咨询论证。
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不要因为别人小的缺点就忽视他的优点,不要因为小小的恩怨就忽略了别人的大恩。
不要因为别人的一点小过失,一点道德上的小瑕疵,一点小恩怨,就全盘否定别人的好,忘记别人的恩情。
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这是曾国藩批评一些心量狭窄的人说的话。
评论别人短长,不如认识自己。
自卑的人,往往更多的是看到自己的短处,丧失前进的信心,这固然不好。
骄狂的人,往往更多的看到自已的长处,夸大自己的长处,目空一切,裹脚不前,这更不好。
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凡是办大事,首先需要有深厚的阅历和识见,并以才能作为辅助;凡是要成就大事的,一半在于人的谋划,另一半就要看天意了,看时机会不会来到。
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就是这个意思了。
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从古到今天下的平常人,都是因懒惰而导致失败,从古到今天下的有才之人,都是因骄傲而失败。
孟子言:“五百年必有圣人出。”,你知道都有谁么?
孟⼦⾔:“五百年必有圣⼈出。
”,你知道都有谁么?孟⼦⾔:“五百年必有圣⼈出。
”在中国传统⽂化中,'圣⼈'指知⾏完备、⾄善之⼈,是有限世界中的⽆限存在。
总的来说,'才德全尽谓之圣⼈'。
这个词语最初出于对'⾄善''⾄美'的⼈格追求,所以圣⼈的原意,是专门指向完美的。
但凡圣⼈,必有伟⼤⽽坚定的信念,他博古通今,拥有超乎常⼈的意志和思想。
他怀揣着重建社会价值传统、挽救世道⼈⼼的崇⾼理想。
圣⼈出,必能知天下⼈⼼,故必将有所为、有所不为,其德能服天下,其才能治天下。
所谓'圣⼈',上左有'⽿'以表闻道,通达天地之正理;上右有'⼝'表以宣扬道理,教化⼤众;下边的'王'代表统率万物为王之德,德⾏遍处施⾏。
圣⼈的出现是时代的召唤,是应运⽽⽣,是时势造就的。
第⼀个圣⼈:周公(公元前1000年前后)周公,姬姓,名旦,是周⽂王姬昌第四⼦,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
因其采⾢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
周公摄政七年,提出了各⽅⾯的带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继承法和井⽥制。
周公七年归政成王,正式确⽴了周王朝的嫡长⼦继承制,这些制度的最⼤特⾊是以宗法⾎缘为纽带,把家族和国家融合在⼀起,把政治和伦理融合在⼀起,这⼀制度的形成对中国封建社会产⽣了极⼤的影响,为周族⼋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第⼆个圣⼈:孔⼦(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姓,孔⽒,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今河南省商丘市夏⾢县),⽣于春秋时期鲁国陬⾢(今⼭东省曲⾩市)。
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与弟⼦周游列国⼗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被联合国教科⽂组织评为“世界⼗⼤⽂化名⼈”之⾸。
作文素材:《中国古代名人先贤》(二)《圣贤诸子》孔子
作文素材:《中国古代名人先贤》(二)《圣贤诸子》孔子第二部分《圣贤诸子》至圣先师—孔子(上)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
孔子是中国的一个神话,是一个延续了两千多年,并且注定继续延续下去的永不熄灭的精神灯盏。
孔子的出现,对后来中国文化传统影响深远。
自汉代起,他就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儒家的创始人。
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化有深远的影响,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孔子也被尊为至圣先师。
据考证,孔子先世为宋国贵族,因避内乱移居鲁国,从此孔氏在鲁国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娶颜征在时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
公元前551年的一天清晨,一个背靠尼丘山,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普通小山村鲁源村,诞生了一个不平凡的生命。
在这个小生命诞生之前,他的父母来到了附近的尼丘山祈祷,希望能有个儿子,似乎是山神显灵,这个愿望果然实现了。
他们兴奋之余,就给这个男孩儿取名孔丘,字仲尼,这个男孩子就是后来的孔子。
然而尼丘山没有给他们带来永久的宁静,孔子三岁时父亲叔梁纥去世了,孔母颜征在携孔子移居曲阜阙里,母子相依为命,生活艰难。
因而孔子在同龄孩子中,显得一些早熟。
他从小就对人情冷暖比较敏感,但他并没有养成孤僻和冷酷的性格,而是形成勤奋好学,善于思考,执着上进的品格。
由于家境贫困,孔子没有机会接受正规教育,全部靠读书自修。
他自幼以好学著称,对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他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也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
他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六艺即为礼仪、音乐、射箭、驾车、著书和计算等本领。
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去世,孔子为母亲守孝三年。
一个年仅17岁的少年,有着如此孝心感到了当地所有人,一时间被传为佳话。
读曾国藩的家书心得体会(精选8篇)
读曾国藩的家书心得体会(精选8篇)读曾国藩的家书心得体会篇1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
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残喘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极具说服力和感召力,从中可以感知其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各个方面,真实而又细密,平常而又深入,可谓字字良言,句句妙语。
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
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
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曾国藩家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诸如:修身、齐家、为学、治军、政事、处世、用人、交友、理财、养生等各个领域,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的反应。
本书分为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及用人篇。
透过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书信,我们可以得知其对事物的独到见解,及其面临家事、人事、军事、国事等大小问题时所采取的处理方法。
在很多的书信中都有记载,曾国藩更是总结了自己的得意与失落,用自己的经验教育诸兄弟,特别是曾国藩对于子女的品格教育,直至今日,仍足以作为现代父母教导子女、树立良好家教的绝佳典范。
读《中国家规》有感
读《中国家规》有感(一)有人说:中国历史上,文人用兵当以三人为最:诸葛亮、王阳明和毛泽东。
有人说:中国历史上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只有两个半:孔子、王阳明,加半个曾国藩。
有人说: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者,只有两人:一是明朝王守仁即王阳明,一是清朝曾国藩。
毫无疑问:王阳明乃一代旷世圣哲。
所以看书的时候,通过网上查询,我重点研究了一下,从中也能感受到承上启下的一种传承。
王阳明家教的核心,既是良知教育,把勤读书、早立志、学做人、做好人作为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
王阳明曾经讲了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可以说这四句话,就是阳明心学的精髓所在!王阳明心学精髓:万事万物皆有心。
动物、人、植物、静物皆是有"心"的。
静物,如石头、桌椅。
植物,如柳树、杨树。
他们的心,是不被展现的,在咱们这个宇宙中,他们的"心"始终未被唤醒,都随自然而变,春夏秋冬,树木自然花开花落,自然开花结果。
同样,动物、人的"心",则是自己可以动,做到知行合一。
如,乌鸦的反哺之义,很类似于人的孝顺之情。
并且在自然之中,人都是有生老病死之态的。
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离却灵明的心,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也没有灵明的心。
就像一朵花,你看他时,此花便在你心。
你不看时,此花便与你同寂。
王阳明认为,知行合一。
你所知道的要和你的行动统一,用现在的话说理论与实践统一才能产生改变世界的力量,学以致用,从实践中学习、总结和自省,然后再去实践,如此反复。
千万不可只知不行、或者只行而不自省,所谓知行合一,是知与行要统一在一起,知和行是一件事!古语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这个道理!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吟罢,王阳明仰首向天,大笑之间飘然离去: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天泉论道".这一首诗、一句话就是王阳明对自己心学的最简练的归纳,也是王阳明对怎样成为圣贤的个人认识。
王阳明《教约》读后感
王阳明《教约》读后感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阳明先生是屈指可数的几位既有“立德”、“立言”,又有“立功”的人,因此,有一种说法:中国有两个半圣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半个、是曾国藩。
王阳明《教约》【篇一】最初看王阳明的时候,先是欣赏这个人,立德立功立言,真正的三不朽也,盛名之下,再去追逐他的功绩,才发现他用兵如神,军功显赫,再慢慢领悟他的心学思想的过程中,我喜欢上了博大精深的阳明心学。
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是“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所谓“心”,当是哲学上一种本源的概念,跟我们所熟知的黄老思想中的“道”有异曲同工之妙,道在一切事物中,一切事物中皆蕴含着道,“心”也是如此,所谓“吾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吾来看此花时,此花之颜色则一时明亮起来。
”心与物同在,心即是物,物即是心。
这样的说法像是禅理,却是“心学”这种唯心主义思想的极致。
心学是让我们去掌控自己的心灵,能够被心看见,把握的,才是一个真实的世界。
良知,一个起初看起来晦涩的词,慢慢琢磨之后,才明白,王阳明的“良知”,其实就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就是“圣人之道”,而他在龙场悟道之后,忽然顿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一切都已经存在,我们只是需要去发现而已。
而这个发现的过程,就是修行,就是“致良知”,这是个很精妙的说法。
手段无非有二,一是向内求索,就是内省,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冥想自问,曾国藩日日静坐深思,修为已臻化境,终于也成了“三不朽”的完人;二是向外求索,要多做“事上磨练”,从行事中去打磨自己,践行自己的“良知”,使自己的行事和自己的认识协调和谐,在世俗生活中不断修行,让自己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有能力去掌控命运,掌控这个世界,从而成就梦想,绚烂人生。
阳明心学是很多人的心灵导师,如今也是我的人生指引,我希望它的力量也可以让我面对这个浮躁的社会,强大自己,让我有勇气和能力面对,去获得去改变去创造去拥有去珍惜……王阳明《教约》读后感【篇二】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馀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