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药物对肾脏的毒性作用

合集下载

《药理学》章节练习题及答案(第四章至第九章)

《药理学》章节练习题及答案(第四章至第九章)

《药理学》章节练习题及答案(第四章至第九章)第四章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一、选择题A型题:1. 患者长期服用口服避孕药后失效,可能是因为:A.同时服用肝药酶诱导剂B.同时服用肝药酶抑制剂C.产生耐受性D.产生耐药性E.首关消除改变2. 安慰剂是一种:A.可以增加疗效的药物B.阳性对照药C.口服制剂D.使病人在精神上得到鼓励和安慰的药物E.不具有药理活性的剂型3. 药物滥用是指:A.医生用药不当B.未掌握药物适应症C.大量长期使用某种药物D.无病情根据的长期自我用药E.采用不恰当的剂量4、药物的配伍禁忌是指:A.吸收后和血浆蛋白结合B.体外配伍过程中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C.肝药酶活性的抑制D.两种药物在体内产生拮抗作用E.以上都不是5、长期应用某药后需要增加剂量才能奏效,这种现象称为:A.耐药性B.耐受性C.成瘾性D.习惯性E.适应性6、利用药物协同作用的目的是:A.增加药物在肝脏的代谢B.增加药物在受体水平的拮抗C.增加药物的吸收D.增加药物的排泄E.增加药物的疗效7、遗传异常主要表现在:A.对药物肾脏排泄的异常B.对药物体内转化的异常C.对药物体内分布的异常D.对药物胃肠吸收的异常E.对药物引起的效应异常8、影响药动学相互作用的方式不包括:A.肝脏生物转化B.吸收C.血浆蛋白结合D.排泄E.生理性拮抗B型题:问题 9~11A.耐受性B.耐药性C.成瘾性D.习惯性E.快速耐受性9、短时间内反复应用数次药效递减直至消失:10、病原体及肿瘤细胞对化学治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11、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发生严重的生理功能紊乱:C型题:问题 12~15A.肝药酶抑制B.遗传异常影响效应C.两者均有D.两者均无12、维拉帕米:13、伯氨喹:14、异烟肼:15、西米替丁:X型题:16、联合应用两种以上药物的目的在于:A.减少单味药用量B.减少不良反应C.增强疗效D.延缓耐药性发生E.改变遗传异常表现的快及慢代谢型17、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发生改变,包括:A.耐药性B.耐受性C.依赖性D.药物慢代谢型E.快速耐受18、舌下给药的特点是:A.可避免肝肠循环B.可避免胃酸破坏C.吸收极慢D.可避免首过效应E.吸收较迅速19、联合用药可发生的作用包括:A.拮抗作用B.配伍禁忌C.协同作用D.个体差异E.药剂当量20、影响药代动力学的因素有:A.胃肠吸收B.血浆蛋白结合C.干扰神经递质的转运D.肾脏排泄E.肝脏生物转化二、名词解释1、耐受性2、成瘾性3、配伍禁忌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A. 2E. 3 D. 4 B. 5 B. 6 E. 7 E. 8 E. 9 E.10 B.11 C.12 D.13 B14 C.15 A.16 ABC.17 BCE.18 BCDE.19 ABC.20 ABDE二、名词解释1、耐受性: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强度减弱,增加剂量才可保持药效不减。

第四章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

第四章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
20
21
二、理化性质
化学物质的理化特性对于它在外环境 中的稳定性,进入机体的机会与体内代 谢转化过程均有重要影响。
22
(一).溶解度
23
脂水分配系数(lipo-hydro partition coefficient)
为化合物在脂相和水相间达到平衡时的浓度比值
P=Co/Cw
公式:脂水分配系数以P表示,化合物在有机相中 浓度Co,在水相的浓度Cw
第四章 影响毒性作用 的因素
毒性作用是毒物与生物(人或动物)机体相互 作用的结果。 毒性作用出现的性质和强度主要受五个方而的影响: 1、毒物因素; 2、毒物与机体所处的环境条件; 3、机体因素。 4、联合作用 5、暴露因素
2
3
4
第一节 毒物因素
毒物的生物学活性与其化学结构及理 化特性有关系,也受毒物的剂型、不纯 物含量、稳定性等影响。
36
有人据154种化合物的毒性试验,所用动物有3-6种,结果见 小鼠敏感者有38种,家兔敏感者28种,狗敏感者44种,可见动物
对于不同毒物的敏感性有明显差异。人对毒物的作用一般比 动物敏感。
环境中某些毒物在一定条件(相同剂量及接触条件)下作用于 人群,其中个体之间的反应会有很大差异,可从无任何作用到出 现严重损伤以至死亡。以服用药物为例,同一种药物,经肝脏代 谢出现于血浆中的半量数之间,可有3-11倍之差。即使在双生子
40
2.酯酶 酯酶参与多种化学毒物的水解。这些酶存
在一些变异型,血液胆碱酯酶(AchE)就是一例。
41
3.环氧水化酶(epoxide hydrolase,EH) EH的作用具有二重性,它既是活化酶
参与B(a)P的代谢,又与P-450酶系一起使之 最后生成终致癌物。EH活性有明显的个体差 异,因而对摄取苯妥英与其它解痉药后所产 生致畸效应的敏感性亦有不同。EH活性低者, 获得出生缺陷的可能性较大。

生药学-第四章 生药的安全性评价

生药学-第四章 生药的安全性评价

O
COOH
O
NO2
R
Aristolochic acid I R=OCH3 Aristolochic acid II R=H
含马兜铃酸的中草药可引起肾损害。 1993年,比利时学者报道了一些长期服
用含广防己减肥药的年轻女性发生慢性
肾衰竭,这种肾衰竭表现为肾脏进行性
快速纤维化并伴有肾萎缩,国外称为 “ 中 草 药 肾 病 ” ( Chinese herbs nephropathy,CHN)。国内学者依据其
1
A-1
2
A-2
1
B-1
2
B-2
A. 对照品;B. 样品;1. 野百合碱;2. 阿多尼弗林碱
三、生药中主要的内源性有害物质限量
生药中的内源性有害物质可分为两种情况: (1)仅是有毒成分但不是有效成分,如苍耳子
中的苍术苷、千里光中的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 等; (2)既是有毒成分又是有效成分,即以其毒性 来治疗疾病,如附子中的乌头碱,马钱子中的 士的宁等。
乌 头
夹竹桃科、萝藦科植物所含强心苷类成分 则较易产生心脏毒性;
茄科植物所含莨宕烷类生物碱为M-胆碱受 体阻滞剂,中毒时可抑制呼吸中枢;
夹竹桃
颠茄
马钱子所含吲哚类生物碱如士的宁对中枢 神经表现出先兴奋后抑制作用;苦杏仁、桃仁 等所含苦杏仁苷经酶解后可释放出剧毒的氢氰 酸;苍耳子、蓖麻子所含毒蛋白可致严重的肝、 肾损害等。
初步统计显示含HPAs的中草药共38种,其 中临床常用或较常用的有12种,如农吉利、猪 屎豆、千里光、款冬、佩兰等。
此外,民间使用的一些山紫菀类药材,如 大黄橐吾、 宽舌橐吾、齿叶橐吾等,其根及根 茎中HPAs含量很高,毒性很大。
农吉利

毒理学

毒理学

药物毒理学第一章药物毒理学的基本原理一、概念:1.药物毒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一定条件下对生物体的损害作用,并对药物毒性作用进行定性,定量评价以及对靶器官毒性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的一门科学。

2.剂量:一般指给予机体或与机体接触的量,并以每单位体重给予药物的重量来表示3.正常值:为了确定药物损害作用和无损害作用,需要一个“正常”值作为比较。

通常选定一群按照母犬认识水平可以认为是“健康”或“正常”的个体进行某项观察指标测定,并以平均标准差作为正常值的范围。

4.对照:对照是除了实验的伊苏(如用药剂量的不同等)以外,对照组的一切条件应与用药组完全一致,具有齐同可比性。

5.毒物:指在一定条件下,一较小的剂量给予时可与机体相互作用,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的物质。

6.毒性:指某种药物对生物体的易感部位产生损害作用的能力。

7.中毒:机体与药物接触后引起的疾病叫中毒。

8.急性中毒:机体在短时间内如几分钟,几小时或几天内,一次或多次摄入较大剂量的药物引起的,通常病症严重,甚至引起动物迅速死亡或突然死亡。

9.慢性中毒:是机体在较长的时间内如几天,几周,几个月或几年内,不断地摄入或吸收较小剂量的药物,所引起的疾病状态。

10.局部作用:有些药物与水分子或细胞成分有明显的亲和性,在皮肤,上消化道或呼吸道,少数在阴道,直肠,尿,膀胱等接触部位起作用,局部发生刺激或腐蚀现象视为局部作用。

11.全身作用:药物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各脏器后出现病理变化和功能障碍视为全身作用。

12.危害性:是指药物与机体接触或使用过程中,有引起中毒的可能性。

13.安全性:一般指对健康不引起或指引起“可被接受”的轻微影响的危险程度。

14.非损害作用:亦称无损害作用。

一般认为非损害作用的特点是不引起机体形态,生长发育和寿命的改变;不引起机体功能容量和机体对对额外应激状态代偿能力的损伤。

15.损害作用:当机体与一种药物间断或连续接触过程中,出现了以下变化,即为损害作用。

药理学讲稿之第四章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及合理用药

药理学讲稿之第四章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及合理用药

第四章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同等剂量的药物用在不同的病人身上不一定能达到相等的血药浓度,相等的血药浓度也不一定产生相同的效应,这是因为药物防治疾病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既有药物本身的因素,也有机体方面的因素,只有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在临床用药时才能保证疗效与减少不良反应。

第一节机体方面的因素一、年龄不同的年龄阶段对药物的作用会有影响,因为不同年龄阶段体重、体液与脂肪量不同,从面药物的Vd不同,且对于成年人来说,其发育成熟、生理功能正常、体重稳定、肝肾功能充分发育,有一定的药动学参考1、小儿:尤其是新生儿与早产儿,身体未充分发育,生理功能与成年人有很大的差别,如体液多、血浆蛋白总量低、肝肾功能未充分发育、智力在迅速发育——对药物的清除慢,对药物很敏感——用药要特别注意;例1:新生儿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低、肾排泄功能低——氯霉素用量过大——蓄积中毒——循环衰竭的灰婴综合征;例2:四环素+钙络合——沉积于骨与牙——影响骨与牙的发育——8岁以下儿童不用;2、老年人:65岁以上者为老年人,老年人对药物的反应性也不一样,其体液少,血浆蛋白少,肝肾功能减退——药物消除慢——蓄积中毒——用药剂量减少,一般为成人的3/4;老年人的代偿适应力差,对药物的耐受性差,易患动脉硬化——升压药与剧烈药慎用;二、性别:男女有别,男性与女性在体重、体液总量与脂肪分布方面有很大的差别,且对于女性来说有一特殊的三期:月经期:不宜用抗凝药以免出血不止;妊娠期:尤其在妊娠头三个月用药要特别注意,禁用激素与抗代谢药——例:反应停;哺乳期:有的药物可以通过乳汁进入到新生儿体内,例:吗啡——呼吸抑制;三、个体差异与遗传异常:(一)个体差异:病人对药物的反应性不同,包括量的差别与质的差异1、量的差别:不同人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用药的量也不同高敏性:对药物特别敏感——小剂量药出现效应;耐受性:对药物特别不敏感,用大剂量的药才能达到相同的药效;例:异戊巴比妥的麻醉剂量为5(高敏者)-19(耐受者)mg/Kg 2、质的差异:变态反应——例: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

药物毒理学

药物毒理学

第一章总论1、毒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研究毒物对机体有害作用发生发展的特征和机制、最终结果及其危险因素,主要用与外源性物质对机体损伤作用的本质,相关安全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估。

2、早期毒理学:研究不同毒物的使用、着重毒物对机体的急性危害或致死作用。

3、现代毒理学:是一门研究在特定情况下,机体接触化学、生物或物理物质后呈现有有害作用的科学。

4、药物毒理学:是一门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作用及其规律的科学。

5、有毒:指物质具有产生一种未预料或有害于健康作用的特征。

6、毒性:指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

7、只有被药物造成损害的部位,才是药物作用的(靶部位),被损伤的组织器官称为(毒性靶组织),(毒性靶器官)8、直接毒性作用药物必须到达损伤部位简介毒性作用则可能是药物首先改变了机体某些调节功能继而影响其他部位。

9、毒理学研究通常可分为:1、描述毒理学2、机制毒理学3、应用毒理学10、毒理学研究内涵:1)验证梨花或生物因素对机体有害作用的本质2)评价特殊染毒情况下毒性出现的可能性。

11、药物毒理学的基本目的:是认识并掌握某种药物的毒性作用,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避免或减轻用药过程中的有毒作用的发生。

12、毒物:通常指人工制造的毒性物质。

13、毒素:一般指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

14、毒物可根据(靶器官)、(用途)、(来源)及(毒性作用)来分类。

15、最小中毒量:在临床常用剂量下,药物不赢出现毒性效应,只有超过了一定的阈值,才会出现的药物毒性作用。

16、从临床应用角度可将药物毒性作用分为哪几种?答:1、变态反应2、毒性反应3、致癌性 4 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5、致突变与遗传毒性6、特异质反应17、毒性反应在治疗过程中给药后不久出现的,称为速发型毒性作用。

18、毒性作用在给药后很久才出现,称为迟发型毒性作用。

19、药物的毒性作用在停药或减量后可逐渐减轻或消失,称为可逆性毒性效应。

20、毒性作用一旦出现就不可逆转,成为不可逆毒性效应。

第4章 生药的安全性评价

第4章 生药的安全性评价

四生药的安全性评价四、一生药中内源性有害物质的检测四、一、一生药中主要的内源性有害物质生药内源性有害物质主要为两大类,即肝毒性成分和肾毒性成分。

1. 肝毒性成分肝毒吡咯里西啶生物碱 (heptotoxic pyrro1izidine alkaloids , HPAs) 是目前已知的最重要的植物性肝毒成分,其共同的结构特征是 1 , 2 位具双键的不饱和 necine 酯,如野百合碱(monocrotaline) 和千里光碱 (senecionine) 。

千里光碱野百合碱实际上,这类生物碱本身没有毒性,毒性来自其在体内 ( 主要是肝脏 ) 的代谢产物—代谢吡咯(metabo1ic pyrro1es) ,后者具很强的亲电性,能迅速地同有关的酶、蛋白、 DNA 及 RNA 结合,引起各种毒性反应。

摄入 HPAs 引起的主要病变是肝静脉阻塞性疾病 (HVOD) ,表现为急性肝炎、严重腹痛、呕吐、腹泻、腹水、肝肿大、黄疸、水肿。

慢性 HVOD 可表现为轻度恶心、厌食、疲劳或肝肿大。

如不治疗,可发展为肝硬变和坏死。

除了亚急性 HVOD 外,其余情况下总是表现为血清肝酶水平升高。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南非、阿富汗、伊朗、牙买加、印度及前苏联等国家,大量肝病的发生与食用含HPAs 的谷物、饮用含 HPAs 的饮料 ( 牛奶、茶叶等 ) 及服用含 HPAs 的草药有关。

因服用含 HPAs 的草药而引起中毒死亡的现象时有报道,从而引起国际医药学界的关注。

世界上约有 3% 的有花植物,即 6000 余种植物含有 HPAs ,但主要分布于紫草科 ( 所有属 ) ,菊科 ( 千里光族及泽兰族 ) 及豆科的猪屎豆属。

初步统计显示含 HPAs 的中草药共 38 种,其中临床常用或较常用的有 12 种如农吉利Crotalaria sessiliflora L. 、猪屎豆C. mucronata Desv .、千里光Senicio scandens Bunch. –Ham 、款冬Tussilago farfara L. 、佩兰Eupatorium fortunei Turcz .等。

第4章药物代谢

第4章药物代谢
1. 羰基的还原
醛或酮在酶催化下还原为相应的醇,醇可进一步与 葡萄糖醛酸成苷,或与硫酸成酯结合,形成水溶性 分子,而易于排泄。羰基还原后有时可产生新的手 性中心。如镇痛药美沙酮活性较小的S(+)异构体 还原代谢后,生成(3S,6S)-α-(-)美沙醇。
S CH3
N
N
N
N H
SH
N
N
N
N H
6-甲 硫嘌呤
第4章药物代谢
20
O H3C H3C
H NS
NH
CH3 O
硫喷妥
O H3C H3C
H NO
NH
CH3 O
N HN
S CH3
HH NN
CH3 N
CN
西 咪替丁
N HN
S O CH3
HH NN
CH3 N
CN
第4章药物代谢
21
二、还原反应(Reduction)
I相生物转化反应:官能团化反应。 Ⅱ相生物转化反应:结合反应。
第4章药物代谢
2
药物代谢大部分发生在肝脏,也有在肾脏、肺和 胃肠道里发生。
首过效应:当药物口服从胃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后, 首先要通过肝脏,才能分布到全身。在胃肠道和 肝脏进行的药物代谢叫首过效应。
首过效应及随后发生的药物代谢改变了药物的化 学结构和药物分子的数量。
2、烯烃和炔烃的氧化
3、烃基的氧化
4、脂环的氧化
5、胺的氧化
6、醚及硫醚的氧化
第4章药物代谢
6
1. 芳环的氧化
含芳环的药物经氧化代谢大都引入羟基,得相应 的酚类。如芳环上有一个取代基,羟基化反应主 要发生在其对位。如:
CH3
O
N OH H

专业选修课-《毒理学》教学大纲

专业选修课-《毒理学》教学大纲

《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对象:药学本科生(学分:2;学时:36,24理论课+12实验课)课程属性:专业选修课开课单位:华侨大学生物医学学院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药物毒理学是高等综合性大学院校药学专业选修课程之一。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药物毒理学的目的在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及减少因药物毒性导致的新药开发失败。

本课程将详细介绍药物对人体重要器官和六大系统的毒性作用,和对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与临床研究人体安全性评价的重要作用。

引导学生在开展临床前研究时应关注的毒理学作用,为后续从事药学有关的科学活动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含每章教学目的、基本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药物毒理学是一门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作用及其规律的科学。

主要研究人类在应用药物防病治病过程中,药物不可避免地导致机体全身或局部病理学改变,甚至引起不可逆损伤或致死作用;同时也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作用的发生发展与转归、独立机制及其危险因素,因此也包括新药上市前的安全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估。

药物毒理学基本目的是认识并掌握某种药物的毒性作用,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避免或减轻用药过程中有毒作用的发生。

具体内容如下:1.总论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药物毒理学的性质和任务;熟悉药物毒性的类别;了解药物毒性作用的机制。

教学内容:药物毒理学的性质和任务;药物毒理学的作用类别;从临床使用角度分类药物的毒性作用;药物毒理学在新药研究中的应用;药物的毒性机制(4个步骤)。

2.药物的毒代动力学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药物的毒代动力学的定义和目的;药物在体内过程中的毒性作用。

教学内容:药物的毒代动力学的定义和目的;药物在吸收环节的毒性;药物在分布环节的毒性;药物在代谢环节的毒性;药物在排泄环节的毒性。

3.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药物对肝脏损伤的类型;常见的肝毒性药物。

教学内容:肝脏的形态与功能;肝脏损伤的形态学和生理学基础;药物对肝脏损伤的类型;常见的肝毒性药物;药物对肝脏损伤的评价指标;药物肝毒性的一般表现。

药物化学第四章-药物代谢-1

药物化学第四章-药物代谢-1

(2) 胆汁排泄:有些药物在肝脏 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随胆汁 排到小肠后被水解酶水解为游 离药物,游离药物被重吸收, 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 环称为肝肠循环。

胆管 门静脉
肠道 (3) 乳汁排泄:由于乳汁略呈酸性又富含脂质, 所以脂溶性高的药物和弱碱性药物如吗啡、阿托 品等在乳汁中浓度高。 (4) 其他:肺 (吸入性药物主要排泄途径)
(1) 非载体转运(被动转运) 简单扩散(脂溶性扩散)
又称为下山转运,即药物从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扩 散。 脂溶性物质直接溶于膜的脂质层,顺浓度差通过细胞膜
特点
顺浓度差转运 不消耗能量 无需载体 无饱和性 无竞争性
简单扩散规律及临床意义
弱酸性药物在酸性体液中易于扩散 弱碱性药物在碱性体液中易于扩散 弱酸性药物在酸性侧 (细胞内pH=7.0)浓度低于碱性 侧(细胞外pH=7.4)
(1) 口服 口服给药最简便、安全和最常用,常用于门诊病人 吸收部位主要在小肠,胃吸收少,以简单扩散方式 吸收 易被胃酸或肠液破坏的药物不能口服,如青霉素、 胰岛素等
影响口服吸收的因素
药物的理化性质:溶解度和解离度 胃排空和肠蠕动 血流量 首过效应(第一次代谢)
首过效应
特点
需要载体,载体对药物有特异性和选择性 消耗能量 受载体转运药物的最大能力限制,有饱和现象 同一载体同时转运不同药物有竞争性抑制现象 当膜一侧药物转运完毕后,转运即停止
主动转运的特点
逆差转运
消耗能量
需要载体 饱和性 竞争性
(2) 载体转运
易化扩散
不耗能、顺浓度差的载体转运。
是分子量较小的水溶性、极性或非极性药物借助膜两侧的流 体静压和渗透压差通过膜孔,被水带到低压侧的过程。 小分子药物可直接通过生物膜的膜孔(水性通道)而扩散。

【2019年整理】4第四章毒作用机制1

【2019年整理】4第四章毒作用机制1

第四章毒作用机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机体的毒作用主要取决于机体暴露的程度与途径。

*毒物作用过程涉及多个步骤:接触→吸收→转运→靶部位→分子结构变化,功能紊乱→修复→修复失调→毒性效应*多数毒物发挥毒性作用至少经历4个过程:1、经吸收进入机体的毒物通过多种屏障转运至一个或多个靶部位;2、进入靶部位的终毒物与内源靶分子发生交互作用;3、毒物引起机体分子、细胞、组织水平功能和结构的紊乱;4、机体启动不同水平的修复机制应对毒物对机体的作用,当机体修复功能低下或毒物引起的功能和结构紊乱超过机体的修复能力时,机体出现组织坏死、癌症和纤维化等毒性作用。

*阐明毒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1、为更清楚地解释描述性毒理学资料、评估特定外源化学物引起有害效应的概率、制定预防策略、设计危害程度较小的药物和工业化学物以及开发对靶生物具有良好选择毒性的杀虫剂等提供理论依据;2、有利于人们对机体基本生理和生化过程以及人类某些重要疾病病理过程的进一步认识。

大多数毒物的毒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由于有毒化学物种类和数量较多,不同种类毒物作用机制不同。

*研究毒性机制应明确以下几点:1、毒性效应是由毒物引起正常细胞发生生理和生化改变的结果.2、毒性效应的程度除毒物本身外,还与剂量及靶部位有关.3、靶组织和靶器官具有代偿能力,可超常发挥解毒功能.4、毒效应包括一般毒性效应和特殊毒性效应研究*研究中毒机制步骤:1、整体动物有无毒性2、找出靶器官、靶组织3、进一步找出受损的细胞、亚细胞4、分子水平:DNA、RNA或蛋白质复杂的毒性机制可涉及多个层次和步骤,毒物被转运到一个或多个靶部位,毒物或代谢产物与内源性靶分子相互作用。

毒物引起的靶分子结构改变或功能紊乱超过修复能力或修复本身障碍时,即产生毒性效应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 toxicology)第一节毒物ADME过程和靶器官毒效应强度取决于:终毒物在其作用靶器官的浓度和持续时间。

靶位点学说:毒物产生毒性作用的位点,称为靶位点。

药综第四章用药安全习题与解析

药综第四章用药安全习题与解析

第四章用药安全(一)药物警戒(二)药品不良反应(三)药源性疾病(四)用药错误(五)药品质量缺陷(六)特殊人群用药最佳选择题关于ADR监测的目的和意义的表达,不正确的是A.减少ADR的危害B.促进临床合理用药C.简化或缩短新药临床试验D.促进新药的研制开发E.弥补药品上市前研究的不足『正确答案』C不属于ADR因果关系评定为“肯定”的依据是A.有文献资料佐证B.停药后反应停止C.用药及反应发生顺序合理D.再次使用反应再现,并明显加重E.原患多种疾病混杂因素可能干扰『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肯定——用药及反应发生时间顺序合理;停药以后反应停止,或迅速减轻或好转;再次使用,反应再现,并可能明显加重(激发试验阳性);有文献资料佐证;排除原患疾病等其他混杂因素影响。

表4-1 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价表评定为“很可能”的ADR因果关系依据中,与“肯定”依据不同的是A.有文献资料佐证B.用药及反应发生时间顺序合理C.无重复用药史,基本可排除合并用药导致的可能性D.停药后反应停止E.排除原患疾病等其他混杂因素影响『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很可能——无重复用药史,余同“肯定”。

下列选项中属于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原则的是A.无确定依据不得呈报B.可疑即报,报告者不需要待因果关系肯定后才作呈报C.可疑即报,需要待因果关系初步肯定后才作呈报D.可疑即报,如果能待因果关系初步肯定后呈报更好E.发现即报『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报告范围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原则为可疑即报——报告者不需要待有关药品与不良反应的关系肯定后才作呈报。

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范围:①对于上市5年以内的药品和列为国家重点监测的药品,应报告该药品引起的所有可疑不良反应。

②对于上市5年以上的药品,主要报告该药品引起的严重、罕见、新的不良反应。

属于“管理缺失”的用药错误事例是A.同种药物不同规格B.药品包装外观相似C.处方或医嘱书写导致辨认错误D.医生、护士和药师对新购入药品的知识缺乏培训E.老年精神病痴呆等患者发生用药错误『正确答案』D以下用药错误的事例,属“认知缺失”的是A.新手值班以及计算机医嘱系统缺陷B.患者自行选购药品误用假药劣药C.医师非主观意愿的诊断错误造成误诊误治D.医生或药师缺乏足够的时间和耐心教育患者如何用药E.调剂工作过于繁忙『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操作失误”导致用药错误的是A.工作环境嘈杂B.药品位置凌乱C.患者自行中断用药D.新手值班以及计算机医嘱系统缺陷E.静脉用药的浓度计算错误『正确答案』E一旦确诊出药源性疾病,首要的治疗措施为A.停用致病药物B.拮抗致病药物C.调整治疗方案D.排除体内残留的致病药物E.对症治疗『正确答案』A美国国家用药错误报告及预防协调委员会(NCC MERP)制定的“用药错误”分级标准A.分为6级B.分为8级C.分为10级D.分为7级E.分为9级『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用药错误”按英文字母A~I依次划分9级;I 级(9级)对患者危害致死;A.B.C级患者未受到危害;即危害患者的只是D-H 。

药物毒理学复习题

药物毒理学复习题

药物毒理学复习题————————————————————————————————作者:————————————————————————————————日期:2015药物毒理学复习题第一章总论一、填空题1、从药物研制开发(临床前研究)的角度来看,药物的毒性作用可分为:①,②,③,④。

2、从临床应用的角度来看,可将药物毒性作用列为几种:① ,②,③ ,④,⑤⑥。

3、大多数毒性作用是在治疗过程中给药后不久出现的,称为①毒性作用;有些毒性作用却可在给药后很久才出现,所以又称为②毒性作用。

4、有些药物的毒性作用在停药或减量可逐渐减轻消失,就称其为①毒性作用;而有的毒性作用一旦出现,就不可逆转,称为②毒性作用。

5、药物仅在首次接触的局部产生毒性效应,称为药物的①毒性作用;而药物被吸收进入循环分布于全身产生效应,则称为②毒性作用。

6、根据药物给药剂量及途径不同,毒性作用可分为药物对机体的①和②损伤两种。

7、终毒物与靶分子的反应类型包括:① ,② ,③,④和酶反应。

8、药物毒性作用的靶分子通常是大分子,如核酸,尤其是①和②;但小分子如脂质也通常作为药物毒性作用的靶分子。

9、终毒物与靶分子反应的毒物效应包括:①,②和③。

10、药物毒性发展的第3步是毒物与靶分子反应而损伤细胞功能。

包括:①和②。

11、毒性发展的第4步是①。

修复机制可发生在分子、细胞和组织层面,其中分子层面的修复涉及② ,③和脂质,而组织层面的修复则体现为④和增生。

12、修复不全的情况可发生在分子、细胞和组织水平。

许多毒性类型涉及不同水平的机制,其中严重的结果有:①,②和③。

二、名词解释药物毒理学(drug toxicology):量反应( gradedresponse)质反应(quantal response)半数致死量(LD50):治疗指数(therapeuticindex, TI)毒性反应(toxicreaction):特异质反应急性毒性试验(acutetoxicity):终毒物(ultimate toxicant)三、问答题1.药物毒理学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药物毒理学复习题 - 医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药物毒理学复习题 - 医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中国医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药物毒理学复习题第一章总论一、名词解释1、药物毒理学2、药物的毒性作用3、靶部位4、毒物5、毒素6、最小中毒量7、量反应8、质反应9、安全范围10、治疗指数11、变态反应12、毒性反应13、致癌性14、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15、致突变与遗传毒性16、特异质反应17、迟发性毒性作用18、速发性毒性作用19、可逆性毒性作用20、不可逆性毒性作用21、局部毒性作用22、全身毒性作用23、终毒物二、问答题1、药物毒性作用的类别有哪几种?2、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什么?3、试述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局限性有哪些?4、和新药上市后仍应注意的问题?5、药物毒理学在临床药学中的主要应用有哪些?6、终毒物和靶分子间的毒性反应类型有哪些?7、修复不全导致的毒性有哪些?第二章药物/毒物代谢动力学一、名词解释1、药物毒代动力学2、生理毒代动力学3、谷胱甘-S-转移酶4、肝脏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二、问答题1、生理毒代动力学房室模型的优点和缺点有哪些?2、药物在组织的储存部位有哪些?3、药物进入机体后是否产生毒性作用,与哪些因素有关?第三章药物对血液系统的毒性作用一、名词解释1、血液毒性2、化学源性低氧症3、组织毒低氧二、问答题1、药物血液毒性通常包括哪两方面内容?2、药物对红细胞的毒性作用可分为那两个类型?3、举例说明,药物引起的硫血红素珠蛋白常出现在那三种情况?4、试述药物引起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或白血病的可能机制?5、铅中毒时引起贫血的机制如何?第四章药物对免疫系统的毒性作用一、名词解释1、药源性免疫介导疾病2、免疫抑制3、自身免疫4、细胞因子5、超敏反应二、问答题1、药物对机体免疫系统毒性反应有哪几种?2、药物狼疮与特发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有那些共同点?那些异同点?3、用于评价药物免疫毒性的分析方法有那些?4、简述I型超敏反应的机制。

5、简述Ⅱ型超敏反应的机制。

6、简述Ⅲ型超敏反应的机制。

药物毒理期末考知识点重点整理

药物毒理期末考知识点重点整理

一、名词解释1、毒理学(toxicology)一门研究在特定情况下,机体接触化学、生物或物理物质后呈现有害作用(毒性)的科学。

2、药物毒理学(drug toxicology)一门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作用及其规律的科学。

主要研究人类在应用药物防病治病过程中,药物不可避免的导致机体局部或全身病理学改变,甚至引起不可逆损伤或致死作用,同时也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作用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与转归,毒理机制及其危险因素,因此也包括对新药上市前的安全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估。

3、毒性(toxicity)指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有害作用。

4、毒物(toxicant)通常指人工制造的毒性物质。

5、毒素(toxin)一般指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

6、量反应(Granded response)药物的毒性效应的强弱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呈连续增减的量变。

7、质反应(quantal response)药物的毒性效应只能用全或无,阴性或阳性等表示。

8、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 LD50)能引起50%的动物或实验标本死亡的浓度或剂量。

9、安全范围(margin safety)指药物的最小有效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范围,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用ED95~LD5或ED99~LD1的距离来表示,该值越大越安全。

10、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在符合适应症且在常用剂量下,出现不符合药用目的的并未病人带来痛苦或不适的有害反应。

包括副反应,毒性反应(含特殊毒性),后遗效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等。

11、毒物代谢动力学(toxicokinetices,TK)指运用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定量的研究在毒性剂量下药物在动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过程和特点,进而探讨药物毒性的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12、零级动力学(zero order kinetics)指血中药物按恒定速率(单位时间消除药量)进行消除,消除速率和血药浓度高低无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期内代谢机制可保护细胞器官,但长期
代偿反应可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
对肾单位的损伤 未受损细胞
代偿性增生 细胞适应 细胞增殖
上皮重新生成 分化
受损细胞
细胞修复
细胞死亡
细胞适应
肾单位结构和功能恢复
肾单位对肾毒性刺激的反应
细胞适应反应: 金属硫蛋白 热休克蛋白 后果: 短期代偿——肾功能恢复 长期代偿——慢性肾功能衰竭
(三)慢性肾功能衰竭
(chronic renal failure, CRF)
概念:其特征为肾小球滤过率渐进性、不可逆 性下降。 机制:是肾小球对肾损伤的血流动力学反应的 结果,是一种继发性的病理生理损伤。
残余肾小球的肾小球压力和流速持久代偿性的
增加导致对毛细血管机械性损伤,其原因: 1)对内皮细胞剪切力的增加; 2)对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的损伤,使通透性改变; 3)穿过毛细血管漏出增加、局部大分子沉积,使肾
(六)顺铂
抗肿瘤药 肾脏是它的排泄器官和蓄积器官
肾毒性主要表现:急慢性肾功能衰竭、肾
性镁消耗以及多尿。
(七)马兜铃酸肾病
马兜铃酸(AA) 代表药物:中草药如关木通、广防己等 中成药如龙胆泻肝丸、排石颗粒等 类型:急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和肾 小管功能障碍 病理特征:肾小管间质病变为主,肾间质中炎 性细胞浸润为特征。
3.肾间质肾炎
较为少见; 急性病理特征:弥漫性间质水肿伴炎症细 胞浸润;患者通常血清肌酐升高伴蛋白尿; 停药后,1-3个月内改善。 慢性病理特征:肾间质纤维化、间质单个 核细胞浸润和肾小管萎缩为主要特征
(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代表药物: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
链霉素。
临床表现:伴有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血清肌 酐和尿素氮增加的非无尿性肾功能衰竭。
小球系膜增厚。
二、常见肾脏毒性药物
(一)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代表药物: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
布洛芬、萘普生、吲哚美辛等
1.急性肾功能衰竭
使用大剂量NSAIDS后数小时可引起; 表现为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减少及少尿; 停药后通常可逆转。 机制:正常情况下具有血管扩张作用的前列腺 素被NSAIDs抑制后,体内的儿茶酚胺和血管紧 张素占优势,导致肾血流量减少和肾局部缺血。
一种非常有效的抗真菌药,但由于其严重的
肾毒性,临床应用受到很大限制。
肾毒性主要特征:抗利尿激素(ADH)抵抗 性多尿、肾小管酸中毒、低钾血症和急、慢
性肾功能衰竭。
(五)环孢素A
一种重要的免疫抑制剂,肾毒性是其最主 要的副作用 临床表现: 1)急性可逆性肾损伤 2)急性血管损伤 3)慢性肾间质纤维化
质血症,是肾脏对药物毒性最常见的反应。
急性肾损伤 血管效应 超滤系数 肾血流量 肾小管效应 梗阻 回漏
滤过压
肾小球滤过率
急性daptation following toxic insult)
肾脏功能具有补偿性,如果失去一个肾, 另一个肾脏能增加肾小球滤过率。
第四章 药物对肾脏的毒性作用
肾脏的生理功能
1)机体代谢产物的排泄
2)细胞外液体积的调节
3)电解质成分以及酸碱平衡的维持 4)某些激素的合成和释放
一、药物对肾脏损伤的类型
(一)急性肾功能衰竭 (acute renal failure,ARF)
一种可逆的肾小球和肾小管排泄功能不 全。其特征为肾小球滤过率突然减少引起氮
三、评价肾脏损伤的功能性指标
非特异性指标: 1. 尿量 2. 渗透性 3. pH值 4. 尿液成分
特异性指标: (1)肾小球滤过率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io, GFR) 概念: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 的超滤液量。 正常值:125ml/min
测定方法:菊糖、内生肌酐 意义:不仅反映肾小球的功能,而且 还反映肾浓缩能力。 临床常用指标: 1)血尿素氮(BUN);2)血肌酐
组织学所见:最初溶酶体改变,而后可见刷 状缘、内质网、线粒体损害,最终出现肾小
管细胞坏死。磷脂是氨基糖苷类肾毒性的重
要步骤,由溶酶体水解酶的活性抑制所致。
(三)第一代头孢菌素 代表药物:头孢噻吩、头孢唑啉 机制:通过近曲小管有机离子转运系 统分泌,进入小管,中毒剂量时出现 肾小管坏死。
(四)两性霉素B
2.镇痛剂肾病(analgesic nephropathy)


长期服用NSAIDS(如对乙酰氨基酚)引起,不可逆;
机制:对乙酰氨基酚在肾皮质被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氧化 酶系氧化为有毒代谢物所致。 病理特征:近曲小管坏死,伴有血尿素氮和血清肌酐增高, 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降低,水、钠和钾分级排泄增加, 尿中葡萄糖、蛋白和刷状缘酶系增高;
(2)肾血流量(renal plasma flow, RPF)
正常值:650ml/min。 测定方法:碘锐特、对氨基马尿酸
(3)排泄比(excretion ratio)
排泄比=
肾内药物的血浆清除速率(ml/min)
正常人GFR(ml/mi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