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乳腺癌治疗新进展(全文)

合集下载

乳腺癌的诊治新进展

乳腺癌的诊治新进展

乳腺癌的诊治新进展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但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也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

一、诊断技术的进步1、影像学检查:随着乳腺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乳腺X线摄影、超声、MRI等,乳腺癌的检出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其中,MRI能够提供乳腺组织的冠状面和矢状面图像,有助于发现多灶性乳腺癌,对于常规影像学检查难以发现的乳腺癌具有很好的补充作用。

2、病理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原位杂交技术、基因测序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得病理诊断更加准确和精细。

例如,通过检测ER、PR、HER2等基因的表达水平,可以指导医生选择更为有效的治疗药物。

3、液体活检:这是一种新型的检测方法,通过检测血液中的肿瘤标志物或循环肿瘤细胞等,可以实现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

二、治疗方法的进步1、个体化治疗: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针对不同患者的基因突变,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已成为可能。

例如,针对HER2阳性患者,可以选择针对HER2的靶向药物;针对BRCA1/2基因突变的患者,可以选择PARP抑制剂等。

2、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近年来肿瘤治疗的重要进展之一。

在乳腺癌治疗中,免疫治疗药物如PD-1/PD-L1抑制剂等的应用,能够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提高治疗效果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3、精准手术: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乳房保留手术(保乳手术)和乳房重建手术等的应用,使得乳腺癌手术更加精准和微创。

同时,通过术前新辅助化疗等方法,可以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存率。

4、综合治疗:乳腺癌的治疗已经从单一的手术切除发展到了综合治疗。

在综合治疗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分子分型等因素,制定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方案。

这种综合治疗方案的应用,使得乳腺癌的治疗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

三、预防和筛查1、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避免肥胖等,可以降低乳腺癌的发病率。

乳腺癌治疗的新技术与新进展

乳腺癌治疗的新技术与新进展

乳腺癌治疗的新技术与新进展乳腺癌是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一种危害性很高的癌症。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科学研究的深入,乳腺癌治疗领域也取得了一系列新技术和新进展,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和更好的治疗效果。

1.早期诊断技术的突破早期诊断是乳腺癌治疗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乳腺癌诊断主要依靠体检、乳腺摄影和超声等手段,但这些方法在早期乳腺癌的筛查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近年来,乳腺癌早期诊断技术取得了显著突破,如乳腺磁共振成像(MRI)、乳腺核磁共振造影(MRSI)和乳腺组织检测技术等。

这些新技术能够提供更准确、更清晰的乳腺图像和组织信息,有助于医生早期发现病变,从而及时进行治疗。

2.个体化治疗的新进展乳腺癌的药物治疗一直是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个体化治疗成为乳腺癌治疗的一个新进展。

通过测定乳腺癌患者的基因组信息,可以了解到患者的肿瘤特征和遗传变异情况,从而选择出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例如,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可以接受药物靶向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这种个体化治疗的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治疗的精确性和针对性,为乳腺癌患者带来了更好的治疗效果。

3.微创手术技术的应用传统的乳腺癌手术通常需要切除整个乳房,这对患者的身体形象和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而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应用,乳腺癌手术进一步实现了个体化治疗和保乳手术的目标。

微创手术技术主要包括经皮乳腺镜手术和经乳轨迹手术等,通过小切口和显微镜的辅助下进行手术,减少对患者的损伤,同时保留患侧乳房的完整性,提高了手术的美观性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4.放疗的精确化和个体化放射治疗在乳腺癌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乳腺癌放疗通常采用全乳房放疗,这可能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然而,随着精确化和个体化放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患者可以接受更精确、更个体化的放疗方案,如局部放疗和加速放疗等。

这些新技术和新方法可以减少对正常组织的辐射损伤,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乳腺癌放射治疗的新进展

乳腺癌放射治疗的新进展

乳腺癌放射治疗的新进展乳腺癌放射治疗的新进展1、引言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临床治疗中,放射治疗在提高疗效、减少复发率以及改善生存率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乳腺癌放射治疗的最新进展,包括治疗技术、剂量计算、治疗方案选择等。

2、乳腺癌放射治疗技术2.1 传统放射治疗技术传统放射治疗技术包括外部放射治疗和内部放射治疗,外部放射治疗常用的技术包括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调强放射治疗和强子治疗等。

内部放射治疗主要是通过放射源直接放置在肿瘤周围或内部,例如高剂量率表面放射治疗和乳腺癌粒子治疗等。

2.2 新近放射治疗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新近放射治疗技术不断涌现。

其中,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是一种精确定位并高剂量辐照肿瘤的技术。

其他新近技术包括调强强调放射治疗(IMRT)、融合放疗和免疫放射治疗等。

3、乳腺癌放射治疗剂量计算3.1 剂量计算的基本原理剂量计算是放射治疗规划的关键一步,准确的剂量计算可以保证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常见的剂量计算方法包括射线剂量计算和Monte Carlo方法。

3.2 基于射线剂量计算的方法基于射线剂量计算的方法包括蒙特卡洛算法、ISD(Iterative Surface Dose)方法和点核计算等。

3.3 基于Monte Carlo方法的剂量计算Monte Carlo方法是一种基于随机抽样的方法,它可以模拟射线的传输过程以及与组织相互作用的概率。

4、乳腺癌放射治疗方案选择4.1 早期乳腺癌放射治疗方案早期乳腺癌放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乳房或乳腺床区域的整体放射治疗和局部放疗。

4.2 中晚期乳腺癌放射治疗方案中晚期乳腺癌放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乳房或乳腺床区域的局部治疗和辅助放疗。

5、本文档涉及附件本文档附带相关研究论文、放射治疗方案示例以及剂量计算数据等。

6、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6.1 放射治疗:指利用放射线照射疾病部位,以达到控制肿瘤生长或减轻症状的治疗方法。

6.2 适形放射治疗:是指根据肿瘤部位和形态设计出合适的照射区域和剂量分布,以达到控制肿瘤生长的目的。

乳腺癌诊治新进展

乳腺癌诊治新进展

乳腺癌诊治新进展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导致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快速发展,乳腺癌的诊治取得了许多新进展。

本文将从早期诊断、治疗方法和个体化治疗等方面谈论乳腺癌诊治的新进展。

早期诊断是乳腺癌治疗的关键。

传统的乳腺癌筛查方法包括乳腺钼靶和乳腺超声检查,然而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近年来,乳腺磁共振成像(MRI)逐渐成为乳腺癌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

乳腺MRI通过对乳房进行多平面扫描,可以更准确地检测乳腺内的异常病变。

与传统方法相比,乳腺MRI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能够帮助医生更早地发现乳腺癌。

除了早期诊断,治疗方法的创新也在不断推动乳腺癌的治疗进展。

手术治疗一直是乳腺癌的主要方法之一,包括乳房保留手术和乳房切除手术。

然而,传统的手术治疗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并且容易引起术后并发症。

近年来,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为乳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微创手术技术包括腋下淋巴结清扫术和乳房内镜手术,能够减少手术创伤和并发症的风险,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

除了手术治疗,放疗和化疗也是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然而,传统的放化疗常常会对患者的正常组织造成一定的损伤。

近年来,放化疗技术的进步为乳腺癌患者带来了更好的治疗效果。

放疗技术的创新包括三维适形放疗和强子放疗。

三维适形放疗通过将辐射剂量精确地投放到肿瘤组织上,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强子放疗则利用带电粒子的高能量来杀死肿瘤细胞,其副作用较小,疗效较好。

化疗技术的创新包括靶向治疗和个体化化疗。

靶向治疗通过针对乳腺癌细胞的特异性分子进行干扰,起到杀灭肿瘤细胞的作用。

个体化化疗根据患者的基因特征和肿瘤的分子亚型来选择最适合的化疗药物,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个体化治疗也是乳腺癌诊治的一个新进展。

传统的治疗方法往往是根据乳腺癌的组织学类型和分期来选择治疗方案。

然而,不同患者对治疗的反应以及预后存在差异。

个体化治疗基于患者的基因表达谱,通过分析乳腺癌的分子亚型和基因突变情况,来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乳腺癌免疫治疗新进展2024

乳腺癌免疫治疗新进展2024

引言概述:乳腺癌是妇女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传统的癌症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射疗法和化学疗法,虽然这些方法能够一定程度上控制乳腺癌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副作用较大、耐药性问题等。

近年来,乳腺癌免疫治疗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为乳腺癌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本文将针对乳腺癌免疫治疗的新进展,进行详细的阐述和总结。

正文内容:1.免疫治疗基本原理1.1免疫监视和免疫逃逸机制1.2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作用机制1.3免疫细胞疗法的原理1.4疫苗免疫治疗的作用原理1.5细胞因子的作用及应用2.抗PD1/PDL1免疫治疗2.1PD1/PDL1的生物学功能2.2PD1/PDL1抑制剂的研究进展2.3PD1/PDL1抑制剂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2.4PD1/PDL1抑制剂的副作用及其管理2.5PD1/PDL1联合其他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3.CART细胞免疫疗法3.1CART细胞的基本原理3.2CART细胞疗法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3.3CART细胞疗法的副作用及安全性管理3.4CART细胞疗法的研究进展和前景3.5CART细胞疗法与其他治疗方法的联合应用4.疫苗免疫治疗4.1乳腺癌疫苗的类型和制备方法4.2乳腺癌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估4.3乳腺癌疫苗的临床研究进展4.4乳腺癌疫苗的副作用及安全性管理4.5乳腺癌疫苗与其他治疗方法的联合应用前景5.细胞因子的免疫治疗应用5.1白细胞介素的免疫治疗应用5.2干扰素的免疫治疗应用5.3肿瘤坏死因子的免疫治疗应用5.4肿瘤相关因子的免疫治疗应用5.5细胞因子联合其他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总结:乳腺癌免疫治疗正取得许多重大的研究突破,为乳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抗PD1/PDL1免疫治疗、CART细胞免疫疗法、疫苗免疫治疗和细胞因子免疫治疗等新方法逐渐走向临床实践,并显示出良好的疗效。

免疫治疗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副作用管理、耐药性问题等,尚需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相信随着科技和研究的不断进步,乳腺癌免疫治疗将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并为乳腺癌的治愈做出更大贡献。

三阴性乳腺癌治疗最新进展

三阴性乳腺癌治疗最新进展
Impassion130研究 (免疫调节型)
是一项III期多中心临床研究,451例转移性TNBC患者, 随机分配接受一线阿特珠单抗±白蛋白紫杉醇治疗, 在PD-L1阳性患者中,加用阿特珠单抗可显著延长患者 PFS (7. 5个月和5个月)和OS (25个月和18个月)
OlympiAD研究: 奥拉帕尼相较于化疗可显著延长PFS
多发生于绝 经前年轻女 性(年轻)
内分泌治疗和靶 向治疗均无效 (治疗手段有限)
三阴性乳腺癌疾病特征
1986-1992
2004-2008
• 随着治疗的进展,预后明显改善 • 术后3年是复发的高峰 • 复发死亡事件主要集中在前5年
JCO 2016. Rachel J.D. Cossetti
三阴性乳腺癌疾病特征
• 远处转移可能性高 – 内脏(脑、肺)及远处 淋巴结转移常见 – 骨转移相对少见
• 发生转移后,中位生存仅1 年
• 目前暂无明确的治疗靶点 • 化疗是唯一辅助全身治疗
策略
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
靶向
放疗
内分泌
化疗
手术
保乳手术
• 2010年,《美国外科学杂志》202例三阴性乳腺癌 保乳手术vs乳房切除生存差异的分析。
PFS(%)
奥拉帕 尼
300mg bd
进展/死 163(79. 亡,n(%) 5)
中位PFS, 月
7.0
TPC化 疗
71(73. 2)
4.2
HR 0.58 ; 95% CI 0.43 ~ 0.80;P=0.0009

奥拉 帕尼
300m g bd
2 0 5
1 7 7
1 5 4
1 0 7
96 49

三阴性乳腺癌治疗方案的研究进展

三阴性乳腺癌治疗方案的研究进展

切除操作的方法与对照组患者一致。

在完成术区止血处理后,取适当大小的患者自体结膜瓣(带有角膜缘干细胞),并将其移植到创面处。

使用无创伤缝线对结膜瓣进行缝合固定。

完成上述操作后,在患者的患眼内均匀地涂抹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由ALCONCUSIs.a.生产,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181126),并对其患眼进行加压包扎。

每天对患者的患眼进行1次换药处理。

从术后第4天开始,每2天对其患眼进行1次换药处理。

对患者使用盐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由宁夏康亚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20106)和普拉洛芬滴眼液(由山东海山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93827)进行滴眼,3次/d,直至其角膜上皮愈合。

1.3 观察指标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患眼的散光度和视力。

1.4 统计学处理将本研究所得数据录入SPSS 19.0软件中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患眼的散光度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其患眼视力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移植组患者患眼的散光度低于对照组患者,其患眼视力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

详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患眼的散光度和视力(sx±)组别散光度(D)视力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移植组(n=33)2.01±0.230.42±0.030.25±0.06 1.04±0.12对照组(n=33)2.02±0.250.98±0.120.26±0.040.72±0.09 t值0.8768 5.87460.6987 5.4785P值>0.05<0.05>0.05<0.053讨论翼状胬肉是眼科的常见病。

此病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

此病患者多为户外劳动者。

乳腺癌新药进展及疗法

乳腺癌新药进展及疗法

最新乳腺癌新药进展及最新疗法乳腺癌发病率居所有女性恶性肿瘤首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简称IARe)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全球乳腺癌新增人数达226万,已超越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癌症"。

据《202 0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数据显示,我国2020年乳腺癌新发病例41.6万例, 占全球乳腺癌新增人数的18.4% ,乳腺癌防治工作仍面临巨大挑战。

《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目前,我国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方式有手术治疗、化学药物治疗、放射线治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而新药的研发与上市对于提高乳腺癌患者生存期,改变乳腺癌治疗格局具有深远意义。

下面请让我们一起来盘点2021年度乳腺癌药品新进展:阿贝西利(AbemaCiClib)——对抗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抗癌新星激素受体阳性(HR+浮L腺癌患者约占总人数的70%~80% ,因HR+ 患者群体肿瘤生长最慢、复发转移率最低,内分泌治疗是其主流的治疗方式。

在内分泌治疗联合分子靶向治疗开展背景下,CDK4/6抑制剂便是其中一个重头戏。

因为在细胞周期发展中,细胞周期蛋白(CyClin)和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4/6被鉴定为细胞生长和分裂的关键调节因子。

当CDK4/6过度表达时,细胞将会出现失控增殖。

CDK4/6是雌激素受体(ER)等多条信号通路的共同下游靶点,在激素受体(ER)阳性乳腺癌中,ER -CyClin-CDK4/6信号通路活跃增加,因此细胞便出现异常生长。

如果抑制CDK4/6激酶的活性,就能通过信号通路的下游来抑制细胞增殖。

当CDK4/6抑制剂和内分泌治疗联合应用于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治疗上,就相当于双重抑制信号通路,效果更佳。

阿贝西利(AbemaCiClib)作为年初刚在国内上市流通的CDK4/6抑制剂,由礼来公司开发,通过MONARCH系列临床验证,为无数乳腺癌患者带来更优的生存质量,改变了乳腺癌的治疗格局。

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治疗现状及新进展

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治疗现状及新进展

综述与讲座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治疗现状及新进展孙晓萌综述㊀高社干审校㊀㊀基金项目:2017年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编号:172102310027)㊀㊀作者单位:471003河南科技大学临床医学院ꎬ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㊀㊀关键词:三阴型乳腺癌ꎻ临床特点ꎻ治疗现状ꎻ新进展㊀㊀DOI:10.3969/j.issn.1001 ̄5930.2020.06.045㊀㊀中图分类号:R737.9㊀㊀文献标识码:B㊀㊀文章编号:1001 ̄5930(2020)06 ̄1037 ̄03㊀㊀三阴性乳腺癌是指病理染色报告中ꎬ雌激素受体(ER)㊁孕激素受体(PR)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都是阴性的乳腺癌亚型ꎮ三阴性乳腺癌是一组异质性的疾病ꎬ也是目前乳腺癌治疗中最棘手的一种ꎬ死亡率最高㊁且最容易复发ꎮ三阴性乳腺癌对激素和靶向治疗都不敏感ꎬ治疗方法几乎只有化疗[1 ̄3]ꎮ尽管三阴性乳腺癌对化疗具有一定的敏感性ꎬ然而经过常规化疗治疗后预后仍较差ꎮ文献报道ꎬⅢ~Ⅳ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13%[4 ̄5]ꎬ目前尚无明确的内分泌及靶向治疗方案ꎮ研究将着重对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ꎬ介绍了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治疗现状ꎬ并对三阴性乳腺癌治疗新进展进行探讨ꎬ现综述如下ꎮ1㊀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1.1㊀三阴性乳腺癌的流行病学特点㊀㊀三阴性乳腺癌更常见于年轻女性ꎬ40岁以下女性患三阴性乳腺癌的风险是50岁以上女性的2倍[6]ꎮ此外ꎬ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突变也被认为是三阴性乳腺癌的危险因素之一ꎬ有研究表明[7 ̄8]ꎬ约20%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有BRCA突变ꎬ尤其是BRCA1突变ꎬ而全部乳腺癌患者中仅有不足6%与BRCA突变有关ꎮ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肿瘤治疗的基本原则ꎬ乳腺癌的早期发现依靠规范的体检ꎮ同时要提高自检意识ꎬ因为三阴性乳腺癌一般增长迅速ꎬ体检的间隔期间也有自检发现的可能性ꎮ据美国癌症协会统计ꎬ每年约有26万名女性被诊断患有乳腺癌ꎬ其中15%~20%患有三阴性乳腺癌[9 ̄10]ꎮ全球年轻乳腺癌患者的发病率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ꎮ在美国ꎬ约11%的乳腺癌患者年龄为35岁~45岁ꎬ而亚洲人群中年轻乳腺癌患者比率明显高于西方ꎬ占亚洲所有乳腺癌患者的9.5%~12%[11]ꎮ我国中青年乳腺癌患者正急速递增ꎬ成为年轻女性中死亡率增长最快的癌症之一ꎮ2018年ꎬ中国小于40岁乳腺癌患者比例占乳腺癌发病总数的12.56%[12]ꎮ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法是新辅助化疗ꎬ然后进行手术切除肿瘤ꎮ现代化疗对近一半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非常有效ꎮ有数据统计ꎬ三阴性乳腺癌在诊断的前2年是死亡的高峰期ꎬ此后迅速下降[13]ꎮ所以说ꎬ确诊三阴性乳腺癌后ꎬ患者一定要积极地配合医生完成各项治疗ꎬ保持良好的心态ꎬ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ꎮ1.2㊀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特征㊀㊀三阴性乳腺癌这一概念最早于2005年提出ꎬ其作为一种特殊免疫组织化学亚型乳腺癌ꎬ孕激素受体㊁雌激素受体以及Her ̄2均表现为阴性ꎬ具有较高的发病率ꎬ容易出现肺转移及脑转移ꎮ从三阴性乳腺癌的病理分型来看ꎬ其最为常见的为浸润性导管癌ꎮ肿瘤病灶直径大于其他类型乳腺癌ꎬ呈现出浸润性生长状态ꎬ触诊可发现较硬包块实质ꎮ三阴性乳腺癌与激素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ꎮ三阴性乳腺癌肿瘤直径较大ꎬ大部分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组织学分级在3级以上ꎮ尽管当前化疗治疗三阴性乳腺癌具有一定的敏感性ꎬ然而预后较差ꎬ其复发率及癌细胞转移率也明显高于其他类型肿瘤ꎮ三阴性乳腺癌局部复发早㊁易向远处转移也是导致三阴性乳腺癌治疗失败及死亡的重要因素ꎮ2㊀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治疗现状2.1㊀手术治疗㊀㊀手术是所有可手术乳腺癌的必需的治疗手段ꎬ同时还要根据病情判断是否需要化疗㊁放疗ꎮ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不需要内分泌治疗和赫赛汀治疗ꎮ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是可以进行保乳手术的ꎬ保乳手术并不影响预后ꎮ学者冯新熤等[3]在研究中收集了126例实施保乳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ꎬ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法对患者实施分组ꎬ其中三阴性乳腺癌组35例ꎬ非三阴性乳腺癌组91例ꎬ治疗结果显示三阴性乳腺癌组治疗后5年局部复发率为14.3%ꎬ显著高于非三阴性乳腺癌组的4.4%ꎬ但三阴性乳腺癌组5年远处转移率及总生存率分别为14.3%㊁91.4%ꎬ与非三阴性乳腺癌组的12.1%㊁95.6%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ꎮ另外经过多因素回归分析ꎬ结果显示三阴性乳腺癌局部复发主要危险因素为组织分级ꎬ组织学分级越高ꎬ患者死亡率越高ꎬ预后越差ꎮ该研究结果证实了保乳手术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有效性ꎬ尽管手术治疗不能够控制术后复发ꎬ但能够降低癌细胞远处转移率ꎬ提升患者生存率ꎮ建议加强临床筛查ꎬ做到尽早发现㊁及早治疗ꎬ提高保乳手术治疗效果ꎮ2.2㊀化疗㊀㊀三阴性乳腺癌除了手术以外主要的治疗方式还是化疗ꎬ很多患者会在术前接受新标准辅助化疗的方案ꎬ例如多西他赛+表柔比星ꎬ甚至有部分患者可以达到病理学层面上的完全缓解ꎮ在过去数十年中ꎬ化疗一直是三阴性乳腺癌的唯一治疗手段ꎬ常用化疗药物包括以下几种ꎮ2.2.1㊀铂类药物㊀作为治疗恶性肿瘤的常用药物ꎬ铂类药物能够实现对双链DNA的交联ꎬ对DNA的复制起到阻滞作用ꎬ进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ꎮ以往研究发现顺铂对乳腺癌易感基因1缺陷癌细胞株具有极高的敏感性ꎬ三阴性乳腺癌中75%存在易感基因1突变ꎬ35%左右三阴性乳腺癌存在P63/73基因表达ꎬ该基因的表达会对铂类药物敏感性起到增强作用ꎮ最早应用于临床的铂类药物为顺铂ꎬ尽管应用已经有近40年的历史ꎬ但在临床上仍有重要的地位ꎬ且价格低廉ꎬ作用肯定ꎬ但由于组织的非特意选择性ꎬ副作用相对较大ꎮ多与紫杉醇㊁多西他赛㊁吉西他滨等联合应用ꎬ联合用药时75mg/m2ꎬ3~4周为1个周期ꎮ卡铂广谱抗肿瘤药物ꎬ在结构上以环丁烷二羧酸取代顺铂分子上的2个氯离子ꎬ水溶性大大增加ꎬ约为顺铂的17倍ꎮ卡铂无明显肾毒性ꎬ但治疗前肾功能状况与用药后血小板减少的程度有关ꎮ顺铂主要通过肾脏代谢ꎬ应用前后需注意大量水化以减轻肾毒性ꎮ2.2.2㊀吉西他滨㊀作为一种细胞周期特异性抗肿瘤药物ꎬ吉西他滨与顺铂方案联合治疗三阴性乳腺癌能够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ꎮ学者陈蕾等[4]在研究中对54例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给予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ꎬ结果显示经过为期6个月治疗ꎬ患者完全缓解为8例ꎬ部分缓解为24例ꎬ总有效率达到59.2%ꎬ患者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骨髓毒性与消化道反应ꎬ另外部分患者伴随血小板减少㊁乏力㊁食欲下降等ꎬ患者可耐受ꎮ2.2.3㊀卡培他滨㊀卡培他滨是一种氟尿嘧啶类抗肿瘤药物ꎬ通常ꎬ接受蒽环类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或存在耐药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可给予卡培他滨治疗ꎬ其与多西他赛联合治疗效果更佳ꎮ卡培他滨单药治疗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ꎬ患者生存率能够达到3年左右ꎬ总有缓解率可达25%~35%ꎮ从现有研究结果看ꎬ卡培他滨化疗治疗三阴性乳腺癌还缺乏强有力的证据ꎮ3㊀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新进展㊀㊀2018年ꎬ很多新药陆续上市ꎬ乳腺癌相关临床研究也取得重大突破ꎬ尤其三阴性乳腺癌的内分泌素类似物㊁PARP抑制剂以及PD ̄1抑制剂的相关临床试验结果相继在国际大型学术会议公布ꎬ为三阴性乳腺癌指南更新奠定了基础ꎮ3.1㊀新辅助化疗治疗㊀㊀目前ꎬ临床治疗三阴性乳腺癌常用方案为蒽环类㊁紫杉类药物ꎮ有报道显示蒽环类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紫杉类药物序贯治疗ꎬ能够提升患者治疗有效率ꎮ采用多西他赛序贯治疗三阴性乳腺癌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临床反应率ꎬ其与单纯应用环磷酰胺类药物或表柔比星治疗ꎬ尽管不会明显延长患者无疾病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时间ꎬ但患者完全缓解率能够明显提升ꎮ三阴性乳腺癌对新辅助化疗药物具有较高的敏感性ꎬ对于早期行手术治疗㊁局部晚期无法实施手术治疗患者ꎬ可以应用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ꎬ实现对患者局部病灶的控制ꎮ在乳腺癌领域ꎬ蒽环类㊁紫杉类等化疗药物的基石地位并未改变ꎮ研究者对蒽环类㊁紫杉类化疗药物在追求更佳疗效㊁降低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ꎮ例如ꎬ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较普通型紫杉醇可以改善临床疗效ꎬ降低不良反应[14 ̄15]ꎮ3.2㊀内分泌治疗㊀㊀由于三阴性乳腺癌患者雌激素受体㊁孕激素受体均显示为阴性ꎬ缺乏内分泌药物结合的靶点ꎬ以往内分泌治疗敏感性低㊁效果不佳ꎬ因此ꎬ国内外研究者试图寻找一种新的内分泌治疗靶点ꎮ有学者在研究中对137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ꎬ结果发现32例患者雄激素受体显示为阳性ꎬ且此类患者无瘤生存率较高ꎮ雄激素受体显示为阴性患者存在较高的淋巴转移率ꎬ预后较差ꎬ该研究结果能够为三阴性乳腺癌的分型及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6]ꎮ研究报道ꎬ约60%乳腺癌患者㊁75%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会表达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ꎬ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将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应用于MDA ̄MB ̄435裸鼠ꎬ癌细胞生长及转移会受到抑制ꎬ该类似物在三阴性乳腺癌内分泌新药研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6]ꎮ以往研究证实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对于肿瘤生长及增殖有着促进作用ꎬ而三阴性乳腺癌组织标本中能够检测到生长激素释放激素ꎬ与此同时伴随功能片段SV1的mRNA表达ꎬ该结论可能作为内分泌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新的靶点ꎮ采用生长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对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受体进行封闭ꎬ能够对下游一系列信号传导活动产生阻滞作用ꎬ达到治疗作用ꎮ3.3㊀靶向治疗㊀㊀靶向治疗三阴性乳腺癌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药物:①DNA修复损伤药物ꎬ常用的为PARP1抑制剂Iniparibꎬ针对早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手术治疗前可给予卡铂联合Iniparib及吉西他滨治疗ꎬ患者临床总有效率能够大大提升ꎮ学者Kim等[10]在研究中发现给予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环磷酰胺㊁吉西他滨联合Iniparib治疗ꎬ能够提升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ꎬ且在保障治疗效果的基础上不增加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ꎮ②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ꎬ其能够直接对肿瘤细胞增殖㊁浸润及转移产生影响ꎮ三阴性乳腺癌普遍存在过度表达的现象ꎬ其与患者预后不良有着直接的关系ꎮ对患者给予西妥昔单抗治疗ꎬ能够提升患者生存率ꎬ作用显著ꎮ③血管生长抑制剂治疗ꎬ最常用药物为贝伐单抗ꎬ其能够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产生作用ꎬ抑制血管内皮细胞有丝分裂ꎬ防止新的肿瘤组织血管的生成ꎬ但该药物具有一定毒副作用ꎬ关于其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ꎮ㊀㊀综上所述ꎬ三阴性乳腺癌对化疗治疗缺乏敏感性ꎬ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应以蒽环类药物为主ꎬ采用紫杉醇类化疗药物与蒽环类药物联合应用效果更佳ꎮ随着临床对三阴性乳腺癌认识的不断深入ꎬ治疗手段也在不断进步ꎬ内分泌治疗㊁靶向治疗等逐渐在三阴性乳腺癌治疗中得以应用ꎬ这也是未来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主要方式ꎮ参考文献[1]㊀李清平ꎬ王心强.三阴型和非三阴型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无瘤生存率对比 J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ꎬ2017ꎬ21(3):342 ̄343. [2]㊀MirzaniaMꎬSafaeeSRꎬShahiFꎬetal.TreatmentOutcomesandClin ̄icopathologicCharacteristicsofTriple ̄NegativeBreastCancer:ARe ̄portfromCancerInstituteofIran J .IntJHematolOncolStemCellResꎬ2017ꎬ11(1):37 ̄42.[3]㊀冯新熠ꎬ陆㊀苏ꎬ刘㊀晓ꎬ等.保乳治疗对年轻三阴性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J .中国肿瘤临床ꎬ2015ꎬ42(4):236 ̄240. [4]㊀陈㊀蕾ꎬ王中华ꎬ王佳蕾ꎬ等.吉西他滨联合顺铂一线或二线治疗晚期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观察 J .临床肿瘤学杂志ꎬ2010ꎬ15(11):999 ̄1002.[5]㊀SantuariofacioSKꎬCardonahuertaSꎬPerezparamoYXꎬetal.ANewGeneExpressionSignatureforTriple ̄NegativeBreastCancerUsingFrozenFreshTissuebeforeNeoadjuvantChemotherapy J .MolMedꎬ2017ꎬ23(1):101 ̄111.[6]㊀王㊀婷ꎬ余英豪.乳腺单纯型大汗腺癌代表一种独特的雄激素受体阳性的三阴型乳腺癌亚型 J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ꎬ2016ꎬ21(11):56.[7]㊀吕荣钊ꎬ赵璐瑜ꎬ史长征ꎬ等.三阴性乳腺癌模型裸鼠血管正常化后对紫杉醇的反应 J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ꎬ2017ꎬ33(10):1819 ̄1824.[8]㊀刘㊀蕾ꎬ张㊀瑾.三阴性乳腺癌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J .天津医药ꎬ2018ꎬ46(12):1363 ̄1368.[9]㊀黄㊀钱ꎬ甘㊀淋.雄激素受体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J .实用医学杂志ꎬ2019ꎬ35(2):318 ̄321.[10]㊀KimSBꎬDentRꎬImSAꎬetal.Ipatasertibpluspaclitaxelversusplace ̄bopluspaclitaxelasfirst ̄linetherapyformetastatictriple ̄negativebreastcancer(LOTUS):amulticentreꎬrandomisedꎬdouble ̄blindꎬplacebo ̄controlledꎬphase2trial J .LancetOncolꎬ2017ꎬ18(10):1360.[11]㊀GiampaoloBꎬJustinMBꎬIngridAMꎬetal.Triple ̄negativebreastcan ̄cer:challengesandopportunitiesofaheterogeneousdisease J .NatRevClinOncolꎬ2016ꎬ13(11):674 ̄690.[12]㊀KuoWHꎬChangYYꎬLaiLCꎬetal.MolecularCharacteristicsandMe ̄tastasisPredictorGenesofTriple ̄NegativeBreastCancer:AClinicalStudyofTriple ̄NegativeBreastCarcinomas J .PLoSOneꎬ2012ꎬ7(9):25.[13]㊀ElisaVBꎬGertraudMꎬIsabelleRꎬetal.RacialandEthnicDisparitiesintheImpactofObesityonBreastCancerRiskandSurvival:AGlobalPerspective J .AdvNutrꎬ2015ꎬ6(6):803 ̄819.[14]㊀王运伟ꎬ刘中强ꎬ夏熙学ꎬ等.多西紫杉醇联合表阿霉素序贯化学治疗对三阴性乳腺癌患者血清学指标的影响 J .中国药业ꎬ2019ꎬ28(5):73 ̄76.[15]㊀张立芳ꎬ张晓林ꎬ孔令新.多西他赛联合表柔比星序贯化疗对三阴性乳腺癌相关指标的影响 J .中国药业ꎬ2019ꎬ28(2):48 ̄50. [16]㊀陈锡康ꎬ田华琴.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现状及进展 J .西部中医药ꎬ2018ꎬ31(11):135 ̄140.(收稿日期2019-05-10㊀修回日期2020-04-25)(编辑:甘㊀艳)(上接第1026页)[18]㊀于淑莉ꎬ刘丽莉ꎬ于淑革ꎬ等.TCT阴道镜及阴道镜活组织检查联合应用在宫颈癌诊断中的价值 J .河北医学ꎬ2016ꎬ22(6):995 ̄997.[19]㊀王㊀琳.高危型HPV检测及TCT检查在宫颈癌筛查和诊断中的应用 J .中国医药导刊ꎬ2017ꎬ19(2):128 ̄129.[20]㊀于淑莉ꎬ牛亚男.TCT联合阴道镜LEEP刀在宫颈癌筛查诊治中的应用 J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ꎬ2017ꎬ19(5):398 ̄400.[21]㊀ZhangCNꎬGuLQꎬLiXFꎬetal.SilencingofSynuclein ̄γin ̄hibitshumancervicalcancerthroughtheAKTsignalingpathway J .CellMolBiolLettꎬ2019ꎬ18(1):157 ̄160. [22]㊀GuanGWꎬYaoMJꎬQianXJꎬetal.Valueofcombinedmea ̄surementofalpha ̄fetoproteinandalpha ̄fetoproteinL3%inthediagnosisofhepatocellularcarcinoma J .JClinHepa ̄tolꎬ2019ꎬ35(7):1514 ̄1519.[23]㊀ZhuYꎬYuanYꎬHuangH.Comparisonofserumprocalcito ̄nininrespiratoryinfectionsandbloodstreaminfections J .IntJClinExpMedꎬ2015ꎬ8(11):21586 ̄21592. [24]㊀ZachoJꎬBenfieldTꎬTybjsergHAꎬetal.IncreasedbaselineC ̄reactiveproteinconcentrationsareassociatedwithin ̄creasedriskofinfections:resultsfrom2largeDanishpopu ̄lationcohorts J .ClinChemꎬ2016ꎬ62(2):335 ̄342. [25]㊀ArshadMKꎬMohamadMFꎬGopinathSCꎬetal.Cardiacbio ̄markers:invasivetonorrinvasiveassessments J .CurrMedChemꎬ2016ꎬ23(27):4270 ̄4284.[26]㊀YaoMꎬZhaoJꎬLuF.Alpha ̄fetoproteinstillisavaluable ̄diagnosticandprognosispredictingbiomarkerinhepatitisBvirusinfection ̄relatedhepatocellularcarcinoma J .Onco ̄targetꎬ2016ꎬ7(4):3702 ̄3708.[27]㊀DingPPꎬTianYRꎬLinFꎬetal.ValueofAFPꎬAFP ̄L3ꎬAFP ̄L3%andIL ̄6indiagnosinglivercanceramongpeo ̄plewithhepatitisBcirrhosis J .JMedResꎬ2017ꎬ46(11):24 ̄27.(收稿日期2019-09-05㊀修回日期2020-03-25)(编辑:吴小红)。

乳腺癌的治疗新进展

乳腺癌的治疗新进展

乳腺癌的治疗新进展乳腺癌作为女性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对于患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然而,随着医学科技和研究的不断进步,乳腺癌的治疗也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本文将介绍一些乳腺癌治疗的新进展。

一、个体化治疗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乳腺癌的治疗主要依赖于外科手术、放疗和化疗等传统治疗方法。

然而,这些方法并不能100%适应所有患者的情况。

个体化治疗的概念应运而生,它根据患者的个体基因和肿瘤特征,为患者量身定制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例如,通过基因测序技术可以检测肿瘤的突变情况,从而为患者选择最有效的靶向治疗药物。

这种个体化治疗的方法,有效提高了治疗的针对性和疗效。

二、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指利用针对肿瘤靶标的特定药物来治疗癌症。

近年来,随着科技和研究的进步,乳腺癌的靶向治疗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HER2阳性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亚型,但过去对其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然而,引入HER2靶向治疗药物后,患者的存活率明显提高。

此外,对于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也被广泛应用。

这些靶向治疗药物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还能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

三、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利用自身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细胞的一种新型治疗方法。

近年来,免疫治疗在多种癌症治疗中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乳腺癌也不例外。

乳腺癌免疫治疗主要包括细胞免疫治疗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

细胞免疫治疗利用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经过提取、改造和再输注等步骤,来攻击肿瘤细胞。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则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对免疫细胞的抑制作用,来增强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攻击能力。

这些免疫治疗方法的应用,为乳腺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四、微创手术传统的乳腺癌手术通常需要切除整个乳房,给患者带来了较大的身心创伤。

然而,随着微创技术的进步,乳腺癌的手术方式也在不断改进。

现在,局部切除手术成为一种较常见的选择,可以保留患者的乳房的完整性,减轻其身心负担。

此外,随着微创手术器械和技术的发展,乳腺癌的微创手术方案也变得更加安全和准确。

乳腺癌诊治新进展

乳腺癌诊治新进展

可疑病例: BI-RADS 0级或3级 异常/阳性病例:BI-RADS 4级或5级 阴性病例: BI-RADS 1级或2级
BI-RADS(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 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
体格检查四大阳性体征:乳腺肿块、不对称性局限性增 厚、乳头溢血、皮肤乳头改变。 结合BUS检查结果如何评估: BUS BI-RADS 4类和5类直接活检。 0级或3级进一步做乳腺X线检查,再根据乳腺X 线BI-RADS分类决定随访、活检或再进一步检查。 MG的最大优势:是发现细小钙化灶,可发现以钙化为 表现的导管原位癌,与BUS互补,可提高早期乳腺癌的 检出率。
1.5.2乳腺X线摄影
重要征象有:肿块、恶性钙化、结构扭曲、不对称致密。 特殊征象有:孤立性导管扩张征、乳腺内淋巴结。 相关征象有:皮肤回缩、乳头回缩、小梁结构增厚、腋 窝肿大淋巴结。 主要用于: 1)评估非致密型乳腺; 2)评估成年女性乳腺; 3)协助超声检查不能定性的病变; 4)引导下穿刺; 5)保乳手术后的随诊检查。
一、早期乳腺癌诊断
• 1.4 乳腺癌临床表现 1)肿块首发、外上象限; 2)疼痛; 3)乳头溢液; 4)乳头异常; 5)皮肤改变; 6)炎性改变; 7)转移症状和体征。
一、早期乳腺癌诊断
• 1.5 乳腺癌影像学检查方法: 1.5.1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描 1.5.2乳腺X线摄影 1.5.3 MRI 1.5.4 CT 1.5.5 超声或X线立体定位及活检
1.5.5.6.1术中超声引导下 定位并置入金属导线、外科切除活检
1.5.5.6.1术中超声引导下 定位并置入金属导线、外科切除活检
1.5.5.6.1术中超声引导下 定位并置入金属导线、外科切除活检

2020年度乳腺癌治疗新进展(全文)

2020年度乳腺癌治疗新进展(全文)

2020年度乳腺癌治疗新进展(全文)【摘要】本文对2020年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年度进展进行总结,并对乳腺癌未来治疗的研究和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便更好地指导乳腺癌个体化精准治疗,进一步改善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乳腺肿瘤;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免疫治疗乳腺癌的诊疗水平逐年提高,5年生存率已高达90%[1],远超其他癌种。

乳腺癌的全身治疗已初步形成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和免疫治疗在内的成熟体系。

近年来“精准治疗”逐渐受到重视,要进一步改善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需要制定更加个体化的治疗策略。

本文将总结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和免疫治疗在过去一年的重大进展,并对乳腺癌未来治疗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便更好地指导乳腺癌个体化精准治疗。

01化疗化疗作为乳腺癌治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改善患者生存和预后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化疗容易发生耐药,不良反应较重,这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卡培他滨用于新辅助化疗后仍有肿瘤残存的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患者的术后强化治疗已被国内外所接受,而在单纯术后辅助治疗阶段使用卡培他滨强化治疗尚无定论。

SYSUCC-001研究探索了TNBC术后标准辅助治疗后卡培他滨节拍化疗强化辅助治疗1年的获益情况,结果显示,中位随访5年后,术后接受卡培他滨治疗的患者5年无病生存(disease free survival,DFS)率显著高于观察组(82.8%∶73.0%),患者相对复发风险降低36.0%,尤其是肺转移发生率降低50%[2]。

研究结果充分说明了早期TNBC患者在标准治疗以后,进行节拍化疗强化辅助治疗可带来显著的临床获益,为改善TNBC 不良预后提供有价值的证据。

艾立布林是一种新型的微管抑制剂。

Study-301研究针对经蒽环类和紫杉类药物治疗后的晚期乳腺癌患者,在TNBC亚组中,与卡培他滨组比较,艾立布林组患者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时间延长5个月,死亡风险降低29.8%[3],为原本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的转移性TNBC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乳腺癌治疗的新进展

乳腺癌治疗的新进展

乳腺癌治疗的新进展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成为困扰女性健康的一大问题。

乳腺癌的治疗一直是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乳腺癌的治疗也在不断地取得新的进展。

一、微波消融术的新应用微波消融术是一种消融肿瘤的新技术,近年来也被广泛应用在乳腺癌的治疗中。

相较于传统的手术治疗,微波消融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疼痛程度低等优点。

微波消融术通过将微波能量传导到人体内部,造成肿瘤细胞的不可逆性热损伤,使得癌细胞被杀死。

并且,该技术的治疗效果与传统手术方式相差不大。

目前,在选择乳腺癌治疗方式时,微波消融术已成为不少医生和患者的首选。

二、免疫治疗的新突破免疫治疗,是指通过改变患者免疫系统的功能,使其自身抵御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

相比较于传统的放化疗,免疫治疗有着比较明显的优势——减少不必要的创伤。

近年来,乳腺癌的免疫治疗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在乳腺癌免疫治疗中,一项名为PD-L1的抗体治疗已经被广泛使用。

这种抗体能够通过控制肿瘤细胞体内的PD-L1蛋白,提高癌细胞的免疫逃逸能力。

目前,该抗体的效果已经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对于患有乳腺癌的患者来说,PD-L1治疗是一项很好的选择。

三、细胞切片技术的创新传统的病理诊断,通常需要采集病变部位的组织样本。

但是这种方式有时存在诸多痛苦和创伤,同时样本数量不够、诊断精度并不高等问题。

而细胞切片技术的出现,则解决了这一问题。

目前,细胞切片技术已经被广泛用于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中。

细胞切片技术通过收集肿瘤细胞的代表性细胞切片,并在其上进行必要的诊断和药物试验。

这使得医生们能够对肿瘤的性质、处理其特性、治疗策略等信息作出更为科学的指导和决策。

相比较于传统的病理学方法,细胞切片技术减少了不少的病人伤痛,同时也提高了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四、激光治疗的创新应用激光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方式,也逐渐被应用于乳腺癌的治疗中。

激光治疗的过程,相对于传统的手术方式,更为安全、简便、快捷。

2020年中国进展期乳腺癌共识指南 (最全版)

2020年中国进展期乳腺癌共识指南 (最全版)

2020年中国进展期乳腺癌共识指南(最全版)摘要:在2015年发表的《中国进展期乳腺癌共识指南(CABC 2015)》(CABC2)的基础上,本指南进一步更新了进展期乳腺癌诊疗过程的一般原则、相关定义、疗效评估、治疗原则、用药策略及不良反应管理等内容;专家组系统阅读国内外多项关于进展期乳腺癌的临床研究(包括回顾性的资料分析),整理并总结了现有最新的乳腺癌相关指南,召开会议组织专家进行了多次讨论,将在循证医学基础上达成的专家共识整理成文,为从事乳腺癌专业的医生,尤其是在治疗进展期乳腺癌方面,提供参考。

同时也希望为患者了解乳腺癌提供帮助。

前言目前乳腺癌相关指南日益完善,本指南集合了乳腺癌领域知名专家多年学习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2015 年发表的《中国进展期乳腺癌共识指南(CABC 2015)》的基础上[1],从2016 年5 月到2020 年7月,由中国女医师协会乳腺疾病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共同在北京召开的复发转移乳腺癌年度专题讨论会上形成和完善,是国内外专家的集体智慧结晶。

乳腺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其治疗越来越受到医生的重视,在全国肿瘤登记地区每年新发乳腺癌病例545.29/10 万,城市地区高于农村,在新发乳腺癌患者中,6%~7%的患者初次诊断即为进展期乳腺癌[2],而最初诊断为早期乳腺癌的患者在接受辅助治疗后,其中30%的患者最终会出现复发转移[3-4],这就意味着在今后的几年内,中国进展期乳腺癌的比例也会增加,并会出现一个较大的群体。

乳腺癌的治疗领域,早期诊断技术和新药研发都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尤其是一系列新药的出现,更让乳腺癌的治疗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即便是进展期乳腺癌包括的原发局部晚期乳腺癌(即诊断时不能R0切除)、局部复发乳腺癌和转移性乳腺癌(metastatic breast cancer,MBC)仍然有很多方法可以治疗。

目前进展期乳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5 年[5],但不同亚型和不同转移部位的结果完全不同[6]。

乳腺癌治疗的新进展

乳腺癌治疗的新进展

乳腺癌治疗的新进展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对许多女性来说是一个噩梦。

然而,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乳腺癌治疗也在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本文将介绍乳腺癌治疗的新进展,包括早期诊断、手术治疗、放疗、化疗和靶向治疗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1. 早期诊断早期诊断是乳腺癌治疗的关键。

针对早期乳腺癌患者,医学界提出了许多新的诊断技术,以便更准确地判断乳腺癌的存在和发展。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乳腺癌基因检测技术。

通过这种技术,医生可以检测出人体中乳腺癌相关基因的异常变化,从而更早地发现潜在的乳腺癌患者,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乳腺癌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

传统的手术方式包括乳房切除和保乳手术。

但是,由于这些手术方法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手术方法,例如腔镜手术和微创手术。

这些手术方式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创伤,缩短恢复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 放疗放疗在乳腺癌的综合治疗中起着关键作用。

传统的放疗方法是采用外部放射线照射的方式,但是这种方法容易对患者的正常组织造成损伤。

近年来,新的放疗技术——立体定向放疗(SRT)被广泛应用。

它能够更精准地照射肿瘤组织,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健康组织的伤害。

4. 化疗化疗是乳腺癌治疗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然而,由于化疗药物对人体的毒副作用比较大,所以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化疗技术。

例如,靶向化疗是通过作用于肿瘤细胞特异性蛋白或分子上的抗体药物,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

这种技术比传统的化疗方法更加精准,能够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5. 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乳腺癌治疗的新进展领域之一。

通过使用针对肿瘤细胞特定靶点的药物,可以更精准地杀死癌细胞。

药物如厄洛替尼和帕妥珠单抗等靶向药物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乳腺癌治疗在技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早期诊断、手术治疗、放疗、化疗和靶向治疗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

这些新进展为乳腺癌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带来了更大的治愈希望。

乳腺癌的手术治疗新进展

乳腺癌的手术治疗新进展

乳腺癌的手术治疗新进展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对于该疾病的治疗,手术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乳腺癌的手术治疗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

本文将介绍乳腺癌手术治疗的新进展。

一、保留乳房手术传统乳腺癌手术往往采取全乳房切除的方式,即切除患侧整个乳房。

然而,这种手术会给患者造成身心上的巨大压力和负担。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近年来保留乳房手术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青睐。

保留乳房手术是指在移除肿瘤同时尽可能保存良好形态的正常组织,并进行整形修复。

其中较为常见的保留乳房手术包括:部分切除与廓清(BCS) 与单纯内定位放射导向下孔探查切除(SLNB)联合;以及局部范围广泛化内侧板突"艾托吉(either nipple)皮瓣NABM 与乳晕寄生" 组合等。

保留乳房手术相较于全乳房切除来说,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患者的形象和身心健康,还有助于患者更好地恢复自信和生活质量。

它的出现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减少了对于身体形态的外观影响。

二、微创手术技术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微创手术在乳腺癌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微创手术是指通过较小的切口或穿刺孔进行手术,避免了传统开放手术所需的大面积组织破坏,从而减少了手术的创伤和并发症的风险。

目前,在乳腺癌手术中较常见的微创手术技术包括:腋窝淋巴结活检(ASBS)、锚杆探查器邹爵钻(DM)引导下快速单位速度推进癞h平展(741汽车火车快ISPFR)、肿瘤切除并辅助修复VS或在一个技术平Xalt粘接"法VMI+CA 之类。

微创手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减轻患者的手术压力和创伤程度,加快了患者康复速度。

尽管微创手术在具体操作上对医生有一定的要求,但它仍然是目前乳腺癌手术治疗中趋于普及和应用广泛的重要方式。

三、个体化治疗乳腺癌是一个高度异质性的疾病,在临床表现、分子类型和生物学特征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针对不同类型和阶段的乳腺癌患者,个体化治疗已经成为当前乳腺癌手术治疗中不可忽视的新进展。

乳腺癌治疗新进展

乳腺癌治疗新进展

乳腺癌治疗新进展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乳腺癌的治疗方法日新月异。

本文将从乳腺癌的早期发现、手术治疗、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等方面,详细阐述乳腺癌治疗的新进展。

一、早期发现1. 乳腺癌筛查早期发现乳腺癌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目前,乳腺癌筛查方法主要包括乳腺X线摄影、超声检查、磁共振成像(MRI)等。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乳腺癌筛查中取得了显著成果,如深度学习算法可以提高乳腺X线摄影的诊断准确率。

2. 乳腺癌生物标志物乳腺癌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对于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常见的乳腺癌生物标志物包括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等。

新型生物标志物如circRNA、lncRNA等的研究为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二、手术治疗1. 保留乳房手术保留乳房手术(breastconserving surgery, BCS)已成为早期乳腺癌治疗的首选。

近年来,保留乳房手术的技术不断改进,如微创旋切术、真空辅助旋切术等,使手术创伤更小、恢复更快。

2. 乳房重建乳房重建是乳腺癌手术治疗的重要环节。

目前,乳房重建方法包括自体组织重建、假体重建等。

此外,3D打印技术在乳房重建中的应用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三、化疗化疗是乳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化疗方案不断优化,如新辅助化疗、辅助化疗等。

此外,化疗药物的研发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靶向化疗药物、口服化疗药物等。

1. 新辅助化疗新辅助化疗是指在手术前进行的化疗,旨在缩小肿瘤、降低临床分期,提高手术切除率。

新辅助化疗的疗效评价标准包括病理完全缓解(pCR)、临床完全缓解(cCR)等。

2. 辅助化疗辅助化疗是指在手术后进行的化疗,旨在消除残留的微小病灶,降低复发风险。

近年来,辅助化疗方案不断优化,如剂量密集型化疗、个体化化疗等。

四、放疗放疗是乳腺癌局部治疗的重要手段。

乳腺癌外科治疗新进展(一)2024

乳腺癌外科治疗新进展(一)2024

乳腺癌外科治疗新进展(一)引言: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外科治疗在乳腺癌的综合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乳腺癌外科治疗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本文将就乳腺癌外科治疗的新进展进行详细的阐述。

正文:一、术前评估和诊断1. 超声造影的应用2. 腋窝淋巴结活检的意义3. 基因检测在术前评估中的应用4. 影像学评估的新技术5. 乳房MRI的价值二、手术方式和创伤程度1. 保乳手术的适应证扩大2. 新的切口选择3. 切口缝合技术的改进4. 视觉增强手术技术的应用5. 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三、手术辅助技术和治疗策略1. 术中放疗的应用2. 冷冻切除技术的发展3. 器械辅助手术技术的应用4. 乳腺保留手术联合内分泌治疗的优势5. 预防淋巴水肿的新策略四、术后恢复和随访管理1. 心理干预在术后恢复中的重要性2. 乳房重建的新技术3. 运动康复对术后恢复的影响4. 个体化康复方案的制定5. 随访指南的更新和应用五、并发症的处理和预防1. 术后出血的处理策略2. 术后感染的预防与治疗3. 乳腺癌术后疤痕的治疗4. 乳腺癌复发和转移的防控5. 临终关怀中的乳腺癌患者总结:乳腺癌外科治疗领域的新进展涵盖了术前评估和诊断、手术方式和创伤程度、手术辅助技术和治疗策略、术后恢复和随访管理以及并发症的处理和预防等方面。

这些新进展为乳腺癌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有助于提高乳腺癌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然而,仍然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验证,以不断优化乳腺癌外科治疗的策略和技术。

乳腺癌的手术治疗新进展

乳腺癌的手术治疗新进展

乳腺癌的手术治疗新进展乳腺癌是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可发生在男性身上。

手术是乳腺癌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乳腺癌手术治疗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本文将介绍乳腺癌手术治疗的新进展,并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一、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是一种通过注射示踪剂来确定首先被肿瘤引流的淋巴结,从而判断癌细胞是否侵犯淋巴系统的方法。

这一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淋巴结转移判断的准确性。

传统的腋窝清扫术会切除大量的腋窝淋巴组织,引起术后淋巴水肿、感染等并发症。

而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通过选择性切除仅有癌细胞可能转移的淋巴结,可以减少手术创伤,降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二、保乳手术的普及随着对乳腺癌病理生理的深入研究,保乳手术在乳腺癌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保乳手术是指通过切除肿瘤和周围正常组织,保留乳房的整体外形。

它与乳房切除手术相比,能够保持患者的形象完整性,提高生活质量。

为了保证手术效果,保乳手术通常需要辅助放疗或化疗。

这些联合治疗手段的应用也逐渐成熟,可以提高保乳手术的效果,并降低肿瘤复发的风险。

三、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微创手术技术是对传统乳腺癌手术进行改进,手术创伤更小、康复更快。

常见的微创手术方法包括腋窝微创手术、乳房皮肤结合线微创手术等。

腋窝微创手术通过较小的切口切除腋下淋巴结,可以减少腋窝创面并发症的发生,保持腋窝外形的完整性。

乳房皮肤结合线微创手术是在乳房皮肤结合线上进行切口的一种手术方式。

它通过保留乳房皮肤结合线,避免了乳房皮肤的切除,减少了手术创伤,保持了乳房形态。

四、特殊人群的手术治疗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乳腺癌发生率也呈现上升的趋势。

针对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孕期和哺乳期女性、患有其他疾病的患者等,有了更加个体化的手术治疗选择。

对于老年患者,可以根据其身体条件选择手术方案,如保乳手术、部分乳房切除等,以尽量保留其乳房的完整性。

对于孕期和哺乳期女性,由于手术可能对胎儿或母乳产生不利影响,通常会推迟手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度乳腺癌治疗新进展(全文)【摘要】本文对2020年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年度进展进行总结,并对乳腺癌未来治疗的研究和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便更好地指导乳腺癌个体化精准治疗,进一步改善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乳腺肿瘤;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免疫治疗乳腺癌的诊疗水平逐年提高,5年生存率已高达90%[1],远超其他癌种。

乳腺癌的全身治疗已初步形成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和免疫治疗在内的成熟体系。

近年来“精准治疗”逐渐受到重视,要进一步改善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需要制定更加个体化的治疗策略。

本文将总结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和免疫治疗在过去一年的重大进展,并对乳腺癌未来治疗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便更好地指导乳腺癌个体化精准治疗。

01化疗化疗作为乳腺癌治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改善患者生存和预后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化疗容易发生耐药,不良反应较重,这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卡培他滨用于新辅助化疗后仍有肿瘤残存的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患者的术后强化治疗已被国内外所接受,而在单纯术后辅助治疗阶段使用卡培他滨强化治疗尚无定论。

SYSUCC-001研究探索了TNBC术后标准辅助治疗后卡培他滨节拍化疗强化辅助治疗1年的获益情况,结果显示,中位随访5年后,术后接受卡培他滨治疗的患者5年无病生存(disease free survival,DFS)率显著高于观察组(82.8%∶73.0%),患者相对复发风险降低36.0%,尤其是肺转移发生率降低50%[2]。

研究结果充分说明了早期TNBC患者在标准治疗以后,进行节拍化疗强化辅助治疗可带来显著的临床获益,为改善TNBC 不良预后提供有价值的证据。

艾立布林是一种新型的微管抑制剂。

Study-301研究针对经蒽环类和紫杉类药物治疗后的晚期乳腺癌患者,在TNBC亚组中,与卡培他滨组比较,艾立布林组患者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时间延长5个月,死亡风险降低29.8%[3],为原本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的转移性TNBC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2020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ASCO)会议公布了RU011201I研究的结果,艾立布林与紫杉醇一线或二线治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相当,艾立布林血液学毒性重于紫杉醇,两组患者外周神经病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相似,但艾立布林在发病时间、持续时间和对日常生活的干扰方面的数据更具优势,安全性更好[4]。

在中国进行的304研究的亚组分析显示,与长春瑞滨组相比,艾立布林组患者神经毒性出现更晚,自主神经病变发生比例更低[5]。

更多以艾立布林为基础的联合方案研究正在进行中,为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提供更多优效选择。

GeparOcto的Ⅲ期临床研究入组TNBC或HER2阳性或高危的激素受体(hormone receptor,HR)阳性、HER2阴性的患者,分别接受剂量密集表柔比星、紫杉醇和环磷酰胺(iddEPC)方案或周疗紫杉醇联合多柔比星脂质体(PM)方案[TNBC需再联合卡铂(Cb)]新辅助治疗,2020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uropean Society for Medical Oncology,ESMO)会议公布了该研究47个月的随访结果,新辅助化疗iddEPC组和PM(Cb)组不论在整体队列还是在HER2阳性和TNBC亚组中的无浸润性疾病生存(invasive disease free survival,IDFS)和OS均无显著差异,但HR阳性、HER2阴性的患者应用iddEPC方案有更好的IDFS和OS获益[6],这一结果也支持Luminal型中HER2阴性乳腺癌可以从新辅助化疗中获益。

优替德隆(utidelone,UTD1)是一种基因工程埃博霉素类似物,也是一类新型的非紫杉类抗微管蛋白聚合类抗肿瘤药物。

BG01-1323L研究旨在评估优替德隆联合卡培他滨对比单药卡培他滨对于蒽环类/紫杉类药物治疗失败的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7],在意向性治疗(intention to treatment,ITT)人群中,优替德隆+卡培他滨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时间(8.4个月∶4.1个月)、中位OS时间(19.8个月∶16.0个月)和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45.6%∶23.7%)均优于卡培他滨组,为晚期乳腺癌患者提供了更有效的治疗选择。

02靶向治疗随着对乳腺癌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精准医学的不断发展,乳腺癌分子靶向治疗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靶向治疗能够高效、有选择性地杀伤肿瘤细胞,且不良反应比化疗更低。

2.1 HER2阳性乳腺癌靶向治疗2.1.1 新辅助治疗对于早期乳腺癌,如何在争取治愈的前提下采用低毒的治疗方案提高生活质量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

BCIRG-006研究结果证实,辅助治疗多西他赛+卡铂+曲妥珠单抗(TCH)方案和多柔比星+环磷酰胺序贯多西他赛+曲妥珠单抗(AC-TH)方案的10年DFS和OS 相似,但是在新辅助治疗阶段,哪种方案可使患者获得更大的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pCR)率尚无定论[8]。

2020年ASCO 会议公布的NeoCARH研究首次对比了新辅助化疗TCH方案与表柔比星+环磷酰胺序贯多西他赛+曲妥珠单抗(EC-TH)方案,研究结果显示TCH 组患者的pCR率显著高于EC-TH组(56.1%∶38.5%),在安全性方面,二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说明TCH方案可能更适用于HER2阳性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9]。

TRAIN-2研究是第一项评估无蒽环类药物化疗联合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用于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新辅助治疗的Ⅲ期临床研究。

既往研究结果提示,双靶治疗是否联合蒽环类药物对患者pCR率并无影响,2020年ASCO会议更新了其3年的随访数据,结果显示在双靶基础上联合蒽环类药物并未使患者受益,无论是早期研究终点pCR,还是长期研究终点无事件生存期和OS,无蒽环类药物的方案均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及更好的安全性[10]。

WSG-TP-II研究是首个评价在HR阳性、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中进行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联合新辅助化疗对比联合内分泌治疗的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联合化疗组患者的pCR率明显提高(56.8%∶23.9%),反映了双靶联合化疗的优势[11]。

2.1.2 术后辅助治疗化疗联合HER2靶向治疗后继续HER2靶向治疗是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的标准治疗,曲妥珠单抗-美坦新偶联物(T-DM1)是新辅助治疗后残存浸润性病灶患者的标准辅助治疗方案,然而对于高危人群,肿瘤复发及全身化疗相关毒性带来的困扰尚未解决。

KAITLIN研究旨在探索通过T-DM1替代紫杉类药物和曲妥珠单抗是否能够提高辅助治疗的疗效并降低毒性[12],研究纳入术后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将其分为T-DM1组(蒽环类药物序贯T-DM1+帕妥珠单抗)和曲妥珠单抗组(蒽环类药物序贯紫杉类药物+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目前该研究尚未达到主要终点IDFS,初步发现淋巴结阳性的患者接受蒽环类药物辅助化疗后,使用T-DM1替代紫杉醇+曲妥珠单抗未能显著改善疗效,在安全性方面,T-DM1组比曲妥珠单抗组有更多的不良事件导致的停药。

2.1.3 晚期解救治疗对于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最基本的治疗原则是系统治疗联合抗HER2治疗,对于抗HER2治疗失败的患者,持续抑制HER2通路可以给患者带来生存获益。

吡咯替尼是中国研发的小分子泛ErbB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2020年ASCO会议上公布的Ⅲ期PHOEBE研究结果显示,与拉帕替尼联合卡培他滨相比,吡咯替尼联合卡培他滨可显著延长患者PFS时间(12.5个月∶6.8个月),吡咯替尼组患者的ORR和临床获益率均显著高于拉帕替尼组,虽然目前OS结果尚未成熟,但是吡咯替尼组获益趋势明显,1年OS率达91.3%[13]。

考虑到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可及性及患者经济状况等因素,吡咯替尼联合卡培他滨在中国被批准作为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二线治疗的可选方案。

PRECIOUS研究是帕妥珠单抗作为三线或四线再治疗用于既往接受过帕妥珠单抗(P)、曲妥珠单抗(T)和化疗(C)的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Ⅲ期临床研究,2020年圣安东尼奥乳腺癌研讨会(San Antonio Breast Cancer Symposium,SABCS)公布了其研究结果,PTC组的中位PFS时间明显优于TC组(5.3个月∶4.2个月)[14],使帕妥珠单抗跨线治疗成为可能。

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易发生脑转移,但目前对于此类患者的治疗选择较少。

tucatinib是一种具有高度选择性的口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HER2具有较高的靶向选择性。

2020年ASCO会议更新了HER2CLIMB 研究的数据,在曲妥珠单抗和卡培他滨的基础上增加tucatinib用于经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T-DM1治疗后存在脑转移的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可使颅内缓解率提升至47.3%,中枢神经系统PFS时间延长5.7个月(9.9个月∶4.2个月),颅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2/3[15,16]。

该研究提示tucatinib联合曲妥珠单抗和卡培他滨可能成为经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T-DM1治疗后伴或不伴脑转移的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新的治疗方案。

trastuzumab deruxtecan(DS-8201)是由靶向HER2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可切割的四肽连接物和有效的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组成的新型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 drug conjugate,ADC)。

2019年SABCS会上报道的DESTINY-Breast01研究结果显示,经过多线治疗和T-DM1治疗的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接受DS-8201治疗,ORR可达60.9%,中位PFS时间达16.4个月[17],其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各亚组ORR和中位PFS时间与既往总体结果相似[18]。

2020年SABCS会议更新了其最新数据,随着中位随访时间增加至20.5个月,ORR进一步提高至61.4%,中位PFS时间为19.4个月,疾病控制率达97.3%,再次证实了DS-8201的疗效[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