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病机制研究的新进展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进展医学课件
➢ 4)小脑出血: 由于后颅窝代偿空间小,一般认 为血肿量>10ml即可压迫脑干或压迫第四脑室 产生急性脑积水,故多主张手术清除血肿。
➢ 5)脑叶皮质下出血: 血肿多位于额叶或颞叶内, 需作进一步检查以除外脑动、静脉畸形和其他 脑血管畸形,肿瘤和感染性动脉瘤等。治疗方 法的选择主要根据意识和血肿情况来定,如果 病人意识状态下降或已进入脑疝期则需要急诊 手术。手术一般采用骨瓣开颅术。
❖ 脑水肿: Yang、Lee等的研究认为:
❖ 出血周围组织的水肿在出血后4小时开始,至 24小时达高峰,2~3天后开始消退。
❖ 水肿在出血灶周围区最严重,早期为血管源性 脑水肿,而在后期可能存在细胞毒性脑水肿; 远侧及对侧区的水肿显然为出血区水肿液扩张 的结果。
❖ 脑水肿的形成既需要血浆又需血细胞成分参与。
❖ 出血可破入脑室及蛛网膜下腔引起脑积 水。
❖ 而脑干受压或推移、扭曲及原发或继发 性出血常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2. 诊断
确诊有赖于病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发病 多有诱因。 2.1 临床表现: 1)基底节区出血:
壳核出血 “三偏”征;丘脑出血 除 “三偏”外可有特征性眼征。 2)脑桥出血: 昏迷,针尖样瞳孔、剧烈呕吐、 中枢性高热、中枢性呼吸障碍、四肢瘫痪和去 大脑强直等。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进展
❖高血压病是引起脑实质内出血即原 发性或自发性脑出血(ICH)的主 要原因.
❖近年来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高血压 脑出血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 且发病 年龄明显提前.
❖高血压脑出血因其极高的致残率与 死亡率, 一直以来是医学界面临的严 峻挑战.
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进展
高。近年来 , 随着 C T的广 泛应 用 、 显微 外科 立体定 向微创
技术的发展 , 脑手术更 加安全精细。现就国内对此病的研 颅 究综述如下。 1 HCH 的流 行 病 学特 征 l 根据 19 9 9年 WH 的提 议 , 缩 压 ≥ 10m H O 收 4 m g和 ( ) 或
高 的 。H C 患 者 的 年 龄 多 为 5 IH 0~6 8岁 , 中 风患 者 年 轻 约 较 1 ; 龄 跨越 2 0岁 年 5—8 者 , 5岁 男性 发 病 率 略 高 于 女 性 , 6 但 5
—
7 之 间无 显著 性 别 差 异 。 5岁 高血 压 所 致 脑 动 脉 病 变 是 I H 最 常 见 的 原 因 , 其 具 C 但
3 1 脑 水 肿 和 颅 内压 升 高 .
IH的主要病理过程 与出血部 C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位的出血量有关。若出血量较少 , 血液仅 渗透在神经 纤维之
清除或 吸收。
舒张压 /9 H > 0mm g即诊 断为高血 压。但在 出血时测 量血压 往往 不可靠 , 因为许 多 IH患 者 因颅 内压增 高及 体 内儿茶 C
酚 胺 释 放 , 造 成 暂 时 的血 压 升 高 。 Z u等 认 为 , IH 需 可 h HC
同时具备 以下标准 : 高血压病 史 , 左心室 肥大或 出血后 血压 持续升高。调查显 示 , 高血压 发病率 随年龄 而升高 , 通人 普 群中高血压 流行率 相 当高。H C IH发 病率 占 IH 的 7 % 以 C 0 上, 死亡率高达 4 % 一6 % J 是所 有脑血管 病中病死 率最 0 0 ,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CT诊断及临床疗效分析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CT诊断及临床疗效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血压性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常见于高血压患者,并且往往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随着现代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发展,CT成像在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诊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CT检查,医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患者脑部的情况,准确判断出血灶的位置、大小和形态,为后续的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治疗方法也不断涌现。
针对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每种治疗方法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
对于高血压性脑出血的CT诊断及临床疗效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的CT诊断及临床疗效,希望通过对高血压性脑出血的CT表现、临床特征、常用的诊断方法以及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分析,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高血压性脑出血的CT诊断及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诊断方法与治疗效果,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依据和治疗方案。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高血压性脑出血的CT表现,了解其特点及诊断价值;2. 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特征,为早期诊断提供参考;3. 比较常用的CT诊断方法在高血压性脑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优劣;4. 分析不同治疗方法对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评估其治疗效果;5. 对手术干预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进行分析,探讨手术的适应症和效果;通过以上研究目的,希望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全面的诊断与治疗思路,提高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2. 正文2.1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CT表现高血压性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以通过CT检查进行准确诊断。
在CT图像上,高血压性脑出血通常呈现为斑片状、条状或者团块状的高密度灶,常见于基底节区、脑室周围、脑实质等部位。
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进展
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进展高血压脑出血是指由于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血压引起的脑内动脉破裂出血的疾病,是脑血管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类型,具有病情严重、病死率高的特点。
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微创血肿清除术逐渐成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一种重要方法。
本文旨在综述微创血肿清除术在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中的临床研究进展。
微创血肿清除术是一种局部减压和降低颅内压的手术方法,通过钻孔或切口进入颅腔,将血肿内的积血逐渐清除,减轻颅内压力,并排除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
与传统开颅手术相比,微创血肿清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微创血肿清除术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研究结果显示,微创血肿清除术能够有效地清除血肿,减少颅腔内压力,改善脑灌注,缓解颅内压过高的局部和全身症状。
一项针对28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研究显示,微创血肿清除术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开颅手术组,且恢复期疾病评分也较好,表明微创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微创血肿清除术还可以应用于高龄、合并症患者以及急性期患者。
一项针对高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研究表明,与传统开颅手术相比,微创血肿清除术能够降低手术创伤,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微创血肿清除术还可以配合药物治疗,如纠正血压异常、抗凝治疗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微创血肿清除术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术中操作技巧对手术效果起着重要作用,需要经验丰富的手术医生来进行操作。
血肿清除的彻底性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血肿的大小、位置等来决定,术前明确手术指征十分重要。
微创手术后的康复治疗也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需要患者和医护人员共同努力。
脑出血治疗新进展
脑出血治疗新进展
脑出血是指脑内血管破裂出血,导致脑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脑出血的治疗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血栓溶解剂治疗:血栓溶解剂是一种可以溶解血栓的药物,可以用于脑出血的治疗。
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在脑出血早期使用血栓溶解剂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减少死亡率和残疾率。
外科治疗:对于一些较大的脑出血,外科手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例如,通过开颅手术将出血的血块清除,减轻压力,防止脑水肿等。
同时,还可以通过外科手术治疗脑血管畸形等基础疾病,预防脑出血的再次发生。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治疗: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是一种可以调节血管张力的药物,可以用于脑出血的治疗。
一些研究表明,通过使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可以减少脑出血后的炎症反应和脑损伤。
中草药治疗:中草药治疗在脑出血的康复治疗中也有应用,可以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例如,黄芪、人参等中药可以调节免疫系统,促进血管修复和神经再生。
需要注意的是,脑出血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不同的治疗方法需要医生进行综合评估和选择。
同时,一些新型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需进行更多的
研究和验证。
高血压脑出血发病机理及外科治疗进展
·】】9.
‘海南医学)2010年第21卷第5期
HA矾AN MEDICAL JOURNAL
流术是利用CT、MRI引导或立体定向技术进行手 术,方法是依据CT、MRI引导或立体定向原理,确定 血肿中心的颅表定位,选择适宜长度的穿刺针,以电 钻将穿刺针送人血肿中心,退出针芯后其直径为3 mm的不锈钢穿刺针即牢牢固定在颅骨上,顶端退出 针芯后用盖帽封闭,利用侧孔抽吸血肿。若为液态 血肿,缓慢吸除。后用针形血肿粉碎器以立体液流 冲刷、粉碎血肿。再以血肿液化剂如:尿激酶或rt— PA溶解引流等注入血肿中心,夹管保留4 h后开放 引流。必要时对残留血可再注入血肿液化剂进行溶 解,以利引流排出。术后可随时进行CT复查有无 再出血,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因为实践证明,即使 开颅手术,也无需将全部血肿清除,因此当出血量不 多,而利用钻孔血肿清除引流术首次穿刺如能吸除 出血总量的60%一70%,脑受压即可得到一定缓 解,剩余部分血肿可分次锵决,以避免颅压波动过 大,中线复位过快而出现意外(如继发出血等)。本 方法适用于各个部位的血肿,特别是对深部血肿,如 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出血等。该方法对患者损伤 非常小,手术往往在局麻下进行,能在数分钟内一步 到位进入血肿腔,且可在病房及观察室进行。其简 单、安全、方便,可迅速吸出其液体部分,缓解占位效 应,并可应用纤溶药物溶解引流脑内残余血肿旧1。。 但其缺点也比较明显,无法直视下止血,不能一次迅 速排除大部分血肿,减压效果有时不满意。该手术 适宜有严重其他疾病不能耐受全麻手术的患者旧J。
‘海南医学}2010年第2l卷第5期
高血压脑出血发病机理及外科治疗进展
许进昌 (隆安县人民医院外科,广西隆安532700)
·综
述·
脑出血研究新进展
血管畸形可引起4-5%的ICH,是年轻
人ICH的主要原因。
以前的缺血性中风
急性脑梗死出血转化被认为是溶栓引起
的ICH的原因之一
心肌梗塞的病人接受全身溶栓治疗时也
可出现。
以前的脑梗死可使自发性ICH相对危险率
增加5-22倍。
凝血病
凝血功能障碍、使用抗凝药等
血液学的原因占全部ICH的8%,其
烟者更是如此。
高血压严重性与 ICH 之间存在一量效关系
曲线。 研究证明初始血压与以后发生的 ICH 有关, 特别是初始血压不到 110 、 110-139 、 140179、180或以上mmHg者ICH年发生率分别 为0、30、113、252/10万。 大量研究显示:高血压直接损害或加重普 通年龄相关脑小动脉的负担和磨损,最终 导致ICH的发生。
在其他人群中,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 定脑微出血的风险,特别是健康年长人群, 深部ICH的幸存者,和缺血性卒中的患者。
另外,若缺血病人同时需要二级预防使用抗血 小板制剂和抗凝剂时,或需要进行溶栓治疗前, 相关风险倍增,会带来更多的继发性脑出血的可 能性。
今后研究者们必须在临床上面对和回答这些问 题,并将进一步获得更多的相关临床前瞻性研究 证据。
提示我们不应该将抗血小 板药物作为预防脑血管病的首 要方式。
口服抗凝药后发生脑出血的致死率高达 67%,远远高于平均的30-55%,而目前关于 抗凝药相关的脑出血治疗药物各不相同
主要有维生素K,新 鲜冰冻血浆,凝血 酶原复合物以及重 组人凝血因子VII
治疗的焦点都集中在早期干预 快速纠正凝血功能的紊乱,但是所有 的干预方法都有相同的风险---血栓形 成,而且这些方法都没有随机对照试 验的支持
hsCRP、TNF-α与高血压性脑出血相关性研究进展
关 性 的 研究 ,以 期 为 临 床 研 究 提 供 理 论 支 撑 。
关 键 词 :颅 内 出 血 ,高 血 压 性 ;c反 应 蛋 白 质 ;肿 瘤 坏 死 因 子 a
文 章 编 号 :1008—0074 (2018)05-613-03
中 图分 类 号 :R743.3409
文 献 标 识 码 :A
lated researches about levels of hsCR P and TN F—a and their correlationwith H ICH in aged H ICH patients in recent
years,aim ing at providing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clinical research.
im portant for early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Research indicated that high sensitive C reactive protein (hsCRP)and
tumor necrosN factor(TNF) ·a played important roles in pathogenesis of HICH .The present article summarized re—
心 血 管 康 复 医 学 杂 志 2018年 8月 第 27卷 第 5期 Chin J Cardiovase Rehabil Med,October 2018,Vo1.27 No.5
hsCRP、TNF一 与高 血压性脑 出血相关性研究进展
王 景 胜 , 刘 正 君 , 陈 楠
摘 要 :高血 压 性 脑 出 血 (HICH)在 中老 年群 体 中 发 病 率 高 ,致 病 机 制 复 杂 、病 情 发 展 迅 速 , 因 此 其 早 期 诊 断 和 干
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研究和临床治疗近况
,
,
2 脑 出血 的临床 研究 近况
硬膜 外或 脑表 面放 置 电 极 测 定 脑 电阻 抗 ( E )能 灵 敏 地 反 映脑 c I,
肿引流, 又为术后血肿残腔给药留下了通道 此种 冲洗 效果优于
,
组蛮 织
啦
龚 璺 窆 压 性 曼 璧 . 篓 跫 要 , 活 剂 阻 酰 孚 。 :磊 。 三 盖 ! 誊: 璺 甓 强 耋 化‘N 月 妄 葆 蒜 , ; - 对 科 疗 案 择 定指导 意义 。国内已有 学者应用复方 内治 方 选 有 著 ” ’ - … “ L -
高血压脑 出血 临床研 究和 临床治疗近 况
段( 大约 3天 ) 因为红细胞溶解和血红蛋 白的毒性作用 。 是 1 其他 : ・ 4 主要 有 血 肿 外 的 血 管 活 性 物 质 、 体 复 合 物 对 脑 组 织 补 的损伤 , 、 轻 中度 的脑缺血诱发神经细胞 调亡。
电钻驱动可操作性强 加 上特 制的血肿粉碎 器能将凝血块碎 吸 引 出 临床用途正在逐步扩大 。( ) 3 颅骨钻孔 、 Y型硅质双腔管 引 流: 陈民生等 的研究表 明 血 肿 腔 引 入 Y 型 双 腔 管 既 方 便 了血
-
~ 一
鳖 璺 耋 复曼 雩 ,
毫 墨
3 物 疗凝 酶 制 水 素 处 实 阶 ,制 体 . 治 : 抑 剂 蛭 还 于 验 段抑 补 4药
( 6 低 于国内其他报道 。 1 %) 1
.
促 肿收 方临研值进步讨 减 水 、 温疗 降脑胞谢 止经不逆害 嚣血 , 面床究得一探 、 脑肿 嘉 簇治: 低细代, 神的可损, 嚣 这 进 吸 轻 可 防 其
. 3业 1 日 :l p 胭 肥 1 堋 , 止 f J 牢1 J 绘 州 /、口 也 很 舌 , 1 J
脑出血临床研究进展
脑出血临床研究进展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脑出血的临床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为改善患者的预后提供了新的希望。
一、脑出血的发病机制研究脑出血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目前认为,高血压是导致脑出血最常见的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会导致脑小动脉壁发生玻璃样变性和纤维素样坏死,使血管壁变薄、脆性增加,在血压剧烈波动时容易破裂出血。
此外,脑淀粉样血管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抗凝或溶栓治疗等也可能导致脑出血的发生。
近年来,炎症反应在脑出血发病中的作用受到了广泛关注。
研究发现,脑出血后血肿周围会出现炎症细胞浸润和炎症因子释放,如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等,这些炎症反应会加重脑组织损伤。
同时,氧化应激、细胞凋亡、血脑屏障破坏等也在脑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脑出血的诊断技术进展早期准确的诊断对于脑出血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传统的诊断方法主要依靠头颅 CT 检查,能够快速明确出血的部位、范围和出血量。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磁共振成像(MRI)在脑出血的诊断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技术,能够更敏感地检测出微量出血和微出血灶,对于评估脑出血的病因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一些新的生物标志物也被发现有助于脑出血的诊断和预后判断。
例如,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 蛋白等在脑出血后会明显升高,其水平与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
三、脑出血的治疗进展1、内科治疗血压管理:控制血压是脑出血内科治疗的关键。
目前认为,对于收缩压在 150 220 mmHg 之间且无急性降压禁忌证的患者,将收缩压快速降至 140 mmHg 是安全有效的。
但对于收缩压大于 220 mmHg 的患者,应谨慎降压,避免血压下降过快导致脑灌注不足。
中医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研究进展
症之 一 , 性 发 病 率 稍 高 , 见 于 5 男 多 O~6 O岁 的 老 年 人 , 年 轻 的 高 血 压 但
病人 也 可 发 病 。
病 因 : 血 压 病 患 者 因情 绪 激 动 、 度 脑 力 与 体 力 劳 动 或 其 它 因 素 高 过 引起 血 压 剧 烈 升 高 , 导致 已 病 变 的 脑 血 管 破 裂 出 血 所 致 。长 期 高 血 压 可 促 使 深 穿 支 动脉 血 管壁 结 构 变 化 , 生 微 小 动 脉 瘤 。 目前 普 遍 认 为 , 发
光 明中医2 1 0 0年 7月 第 2 5卷 第 7期
C G C Jl 2 1 . o 2 . J M M uy 0 0 V l 5 7
・l 1 ・ 33
中 医治疗 高血 压 性 脑 出血研 究 进 展
宋海宏 河北省 永年县 中医院 ( 永年 0 7 5 ) 5 1 0 摘要: 脑出血属中医 “ 中风” 范畴, 是一种常见急性病, 病死率、 病残率均居脑血管病之首。在脑血管病中所占的比例为 1% ~ 4 4%, 8 在中老年人群中更为常见, 病死率为4 % 一 0 存活者中7 % ~ 0 0 6%, 0 8%有残疾, 0 且4 %左右为重残。关于脑出血急性期的救 治一直是中西医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积极有效的早期治疗对最大限度地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至关重要。近年来, 中医药在大量
理 表现 以肝 、 、 等 为 主 。病 性 多 为 本 虚 标 实 , 盛 下 虚 。 在 本 为 肝 脑 心 上
临 床 症 状 : 床特 点 为突 然 出 现 剧 烈 头 痛 , 且 多 伴 有 躁 动 、 睡 临 并 嗜
中医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研究进展
切疗效已使其在传统康复医学中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康复手 段,但对于是否适用于急性期的治疗一直有着不同的看法,特别对于脑 出血急性期,有人认为针灸治疗会刺激患者而加重其出血,因此反对早 期即开始行电针治疗。但相悦丽等【121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急性脑 出血12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抢救治疗措施。治疗组在对照组治 疗基础上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每日1次。两组均30天为1个疗程, 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对照组120例,总有效率为79.1%;治疗组 120例,总有效率为94.2%,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王利 春等”“用针刺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出血,将140例脑出血急性期 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针刺组、醒脑静组和常规治疗组,采用单一 或联合的方案进行治疗,观察不同方案对各组患者血肿吸收速度和神 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影响。联合组在常规治疗基础J:采用针对病因的系 统的针刺方案。选穴如下:头部选用百会、四神聪、水沟、印堂、风池;躯 干选用大椎;肢体选用太冲、曲池、合谷、丰隆、内关、m海、-三阴交。采 用快速进针法,得气后捻针,以泻法为主。针刺每天1次,每6次休息1 天,其他治疗不间断,共4周,治疗期问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结果: 各治疗方案对血肿吸收和神经功能缺损均有显著疗效。但尤以联合治 疗组效果最佳(P<0.01或P<0.001)。
3预防
患者应戒酒并合理饮食,烟酒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尤其是 大量饮酒是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脑出血的患者运动应以动作缓慢、 轻柔的运动项目为宜,康复期iJlI练不可过急、过猛,要循序渐进,量力而 行。调摄精神,保持心理平衡:中医认为精神情志活动,与人的生理、病 理变化有密切的关系。注意防寒避暑,适应四时气候变化。中医认为 “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 不起,是谓得道。”指出了机体必须适应自然气候的重要意义。一些研 究表明中医的辨证论治对预防脑出血复发亦有良好的作用。 4展望 近年来中医对脑出血急性期的治疗有很大的进展.尤其是在理论 上已有了较大的突破,这充分显示了中医的优势。目前,运用中医药治 疗脑出血已逐渐被科研人员、临床医师所接受。其中以活血化瘀法最 为突出,临床观察表明活血化瘀法不仅可以促进血肿吸收,减轻脑水肿 及降低颅内压.而且具有改善脑组织供血,促进大脑功能恢复等作用, 这为急性脑出血的治疗提供r一条新的途径。其他治疗方法也不应忽 视,这些治疗方法临床上同样具有独特的疗效,为今后沧疗脑出血提供 了新思路。但也同时存在很多争议,如:临床各医家所采用的疗效标准 不统一,随意性大,无可比性;临床多是用西医的指标判定中医疗效,这 种方法是否正确,值得商榷;临床治疗脑出血还没有形成一套规范的治 疗方案,有很多研究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应用中药治疗应把握中 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精髓,不可生搬硬套。同时应加快中医药 治疗急性期脑出血的剂型改革,加强实验研究.从现代科学角度深入探 讨中药方药的作用机理,中医药治疗急性期脑出血的前景将是乐观的。 参考文献 [1] 钱红雨,陈克进,崔京政.中医药治疗急性脑出血的近况[J].湖 北中医杂志,2009,31(6):31-36. [2] 韩纯庆.试述中风病的三次突破性进展[J].中医药学报,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急救与护理措施研究及最新进展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急救与护理措施研究及最新进展研究方案: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其病情复杂多样,给患者的急救与护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提高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抢救效果和护理质量,本研究拟进行对急救与护理措施的研究,并结合最新进展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
研究目标:1.了解目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急救与护理现状;2.分析当前急救与护理措施的优缺点,需改进之处;3.提出新的急救与护理方法和措施,以解决现有问题;4.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急救与护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方案实施:1.收集资料: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和专家访谈,全面了解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急救与护理现状和最新进展,包括常用的急救药物、诊疗流程和护理措施等。
2.制定问卷: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制定有关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急救与护理问题的问卷,包括急救人员对急救方法的了解程度,护理人员对护理措施的评价等内容。
3.问卷调查:选择若干医院的急诊科和神经内科的医生、护士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获得急救与护理现状的真实反馈。
4.数据采集:根据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分析不同对象的回答情况,以百分比和频数的方式进行统计,并将其整理为统计表格。
5.数据分析:通过对统计表格的分析,评估目前的急救与护理现状,找出现有方法的优缺点,明确需改进的方向。
6.提出新方法: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和数据分析的结论,结合医学进展和护理理论,提出新的急救与护理方法,并分析其优势和可行性。
7.验证与推广:将新方法应用于实际的急救与护理过程中,并进行观察和评估。
根据验证结果,推广新方法,并总结经验。
数据采集和整理:根据问卷调查所获得的原始数据,对其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
具体步骤如下:1.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将各问题的回答情况进行编码和整理。
2.采用SPSS等统计软件,将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
3.根据问题的不同性质,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如百分比、频数、平均数等,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
浅析高血压性脑出血病因的研究进展
分 渗入 血 管壁 内 ,血 管壁 产 生缺 氧性 改 变 ,导致 血 管壁 的 坏 死 。在光 镜下 ,受 累血 管壁 呈 现脂 质 透 明变 性 、纤维 蛋 白样 坏死 和节段 性 的动脉 结构破 坏 。Z u l c h认 为 ,小 动 脉壁 变性 、 坏死 、 血 管远端狭 窄或闭寒 导致近端 血管 内压力 增加 , 与 由 于解 剖 因素 产生 的 豆纹 动脉 高 压一 起 ,在动 脉 的最 薄 弱点 ( 常在 靠近 豆纹 动脉膝 段 的分叉部 ) 发 生破裂 ,导致 出 血 。因此 ,也 是产生高 血压脑 出血 的原 新医学信息文摘 2 0 1 3 年第 1 3 卷第 1 4 期
・
临床研究 ・
浅析高血压性脑 出血病 因的研究进展
齐丹 ,戴艳萍 ,陈晓光 ,靳 美,曹利
( 黑龙江省医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 5 0 0 0 0)
摘要 :目的 讨论 高血压性脑 出血病 因研 究进展 。方法 查 阅文献资料 并结合 个人 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结论 高血压性脑 出血在一年四季中皆可发病 , 但寒冷季节发病率更高。 这是 因为在寒冷的气候条件 下, 血 管收缩 , 血压 易于升高及 波动 , 因而 易于破 裂 出血。脑 出血可发 生于各种原 因引起的血压骤 然升高的情 况下 , 如情绪激动、精神 紧张、剧烈运动、咳嗽 、 排 便等 ,也可在安静 的情 况下,如休 息、睡眠时发 病。通过 大量临床 及病理观察 ,认为 高血压性脑 出血 的病理基础是 高血 压 和 颅 内小 动脉 硬 化 及 其 引起 的 慢 性 小 动脉 病 变 引起 的。 .
动脉 中膜肥厚 、平 滑肌 细胞 和结缔 组织增生 、管腔变 窄。当 血 压超 过 了动 脉 中层 的 代偿 能 力时 ,小 动脉 即扩 张 ,使 血 管 内皮 细 胞 的连 接 间隙 变宽 ,内膜 的通 透性 增 大 ,血浆 成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新进展
[13]Rossetti Ao,Reichhart MD,Sehaller MD,et a1.Propofol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status epilepticus=a study of 31 epi一
通讯作者;刘献志,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l H1CH手术治疗的适应证、时机、及方法 1.1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外科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手 术方式和适应证及手术时间窗仍然没有统一的标准。综合 文献其适应证较统一的观点如下:(1)患者清醒,出血量中等 至大量的患者通常皮质下、壳核出血>30mlf(2)小脑血肿> 10ml,血肿直径>3era,伴有脑于压迫和伴有脑积水的患者; (3)中等至大量脑叶出血。出血后保留一定程度的意识和神 经功能,其后逐渐恶化,应积极手术治疗,挽救生命;(4)年轻 患者;(5)微侵袭血肿清除术仅有微小针道损伤,适应证可适
164-169.
[11]Rossetti AO,Logroscino G,Bromfidd EK Refractory status epilepticns:effect of treatment aggressiveness 0n prognosis [J].Arch Neurol。2005,62(11):1698—1702.
(9)i4067-4070.
(收稿2009-12-14)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新进展
司东明 综述 刘献志 审校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郑州450052
高血压脑出血病理生理机制研究进展
来没有突破性进展 , 可能与人 们对其病理生理学机 实验表 明 , 常血 凝块 产 生 的凝 血 酶 能 够 损 害脑 细 通
制认 识 不足有 关 。现就脑 出血 的病 理 生理 学 机制 研 胞 。凝血酶对神经细胞的直接毒性作用和对血脑屏 究 的新进 展作 一综 述 。
一
障 的破 坏是 H C I H脑水 肿 形成 的重 要机 制 之 一 。此
c rb a lo lw a d i f mma o e c in e e r b o d f n n l l o a t r ra t . y o
【 e od】 H pr nv e b e o h e H m t a cr r e a Lc r r l d K yw rs ye es e r r H m r a ; e a m ; e b ldm ; oac e a b o t i C ea l rg o e ae l eb l o
a i erv w em cai f ri tsei uya e e o hg , e esn fh nagm n e a rc ei s h ehns o a su jr fr m r aet aos eel e et f m — tl e t m b ni n t h hr ot r oh
脑 出 血 占全 部 脑 卒 中 的 1% ~1% , 有 高 发 病 液本 身 的成 分 可 能是 脑 水 肿 产 生 的 重 要 原 因 , 中 2 5 具 其 率、 高致 残率 、 高死 亡率 的特 点 。脑 出血 的治 疗 近年 关于凝 血 酶在 脑 水肿 形 成 中作 用 的研 究 较 为 活跃 。
tm a,he txc e e to e t ma a d t e he rh ge s m ia kn s r a a l a he c a e o h o a o t o i f c fh ma o n h mo a e d r e s a e s wel s t
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现状及进展
通过高压氧舱进行治疗,改善脑部缺氧状态,减轻脑水肿和神经功能缺损。
康复治疗
通过康复训练和物理治疗等手段,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和语言能力的恢复。
03
高血压脑出血治疗进展
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1 2
抗高血压药物
研究显示,抗高血压药物在脑出血急性期和恢复 期均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有效降低血压,减轻脑 水肿,降低再出血风险。
血肿压迫脑组织可导致偏瘫、失语、 意识障碍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 活质量。
02
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现状
药物治疗
降压药
主要用于降低血压,预防再次出血。常用的降压药包括利尿剂、β 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
抗凝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主要用于预防血栓形成,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常用的抗凝药包括华 法林、肝素等。
溶栓药
05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生活与 护理
患者生活方式的调整
健康饮食
遵循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 原则,增加蔬菜、水果、全谷
类食物的摄入。
适量运动
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 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 等,以增强体质。
控制体重
保持适当的体重,避免肥胖, 有助于降低血压和减少脑出血 的风险。
戒烟限酒
戒烟和限制饮酒量,以降低对 血管的损害。
精准医疗与个体化治疗
随着精准医疗技术的发展,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将成为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的重要方向。
新型药物治疗
研究开发更安全、有效的药物是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的另一重要方向, 如靶向药物、细胞治疗等。
康复治疗技术的创新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机器人、虚拟现实技术等,提高康复治疗的 效率和效果,减轻患者痛苦和家庭负担。
脑出血研究新进展
[文章编号]1006-2440(2012)06-0566-03脑出血(ICH)是脑实质内血管的自发性、急性出血,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及工作压力的增加,ICH发病率呈现增高趋势。
ICH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第三大致死疾病,第一大致残因素。
作为脑卒中各类型中死亡率和致残率最高的疾病,国内ICH的发病率占到脑卒中的17.1%~55.4%,明显高于国外6.5%~19.6%的发病率[1]。
本文就ICH的最新研究进展加以综述,以期为临床预防和治疗ICH提供相应参考。
1脑出血的病理损伤机制研究进展ICH后对脑组织造成的原发性和继发性损伤,是造成脑组织神经功能损伤的主要原因[2]。
既往研究认为ICH是一个单向、简单、迅速的过程。
患者出血后会在几分钟内自行停止。
现代研究认为ICH的发生是一个涉及到不同时相、动态的、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
症状出现的几个小时内血肿持续扩大,继发脑损伤发生在出血后数天内,凝血酶及其它相关终产物可以导致脑损伤和脑水肿。
1.1ICH对大脑的直接病理损伤(1)大量ICH对患者脑组织产生巨大压力,容易造成对脑组织的膨胀性损害。
(2)继发性脑组织移位及出血侵入脑室。
(3)丘脑部位的损伤。
(4)ICH部位周围脑组织血液循环障碍。
1.2ICH对大脑的继发性病理损伤(1)早期血肿扩大。
目前研究对ICH早期血肿扩大的机制尚未明确。
在部分ICH患者中可以检测到颅内压的急剧升高,形成多发散在小出血灶,这些小出血灶会进一步扩大血肿。
有研究认为血肿扩大与心率没有直接关联,以改变血流动力学参数作为干预目标的治疗不能减少早期血肿的扩大[3]。
(2)血肿对脑水肿形成发展的作用。
研究表明ICH释放的血红蛋白可能是脑水肿形成的物质基础[4]。
ICH后血肿周围有白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并释放细胞毒性介质,从而加重脑损伤。
炎症反应是指以血管反应为中心的血管丰富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过程。
炎症反应在神经系统受到损伤时也会出现。
高血压脑出血急诊抢救现状及进展研究
高血压脑出血急诊抢救现状及进展研究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急性脑血管疾病,通常由于长期高血压引起脑血管病变,导致血管破裂出血。
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健康和经济负担。
高血压脑出血的急诊抢救及其进展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高血压脑出血的急诊抢救现状和发展研究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高血压脑出血的急诊抢救现状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突发疾病,患者往往出现剧烈的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病情进展迅速,危急性极高。
高血压脑出血的急诊抢救至关重要,而目前的急救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快速确诊:针对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特点和症状,医生需要快速进行脑部CT检查及其他相关检查,以便尽快明确诊断病情。
2. 降低颅内压:高血压脑出血会导致颅内压增高,影响脑血流灌注,危及患者生命。
及时采取措施降低颅内压,如使用脱水剂、镇静剂等。
3. 控制出血:通过手术或药物等方式,尽快停止出血,减轻颅内出血的扩展和继续。
4. 维持生命体征: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呼吸支持和血流动力学监测,保持生命体征稳定。
二、高血压脑出血急救进展研究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研究的深入,高血压脑出血的急救抢救措施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近年来,一些新的进展研究成果如下:1. 微创手术治疗: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些研究表明,对于部分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通过微创手术治疗可以更快速的停止出血,并减少手术创伤,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2. 个体化治疗:通过对不同患者的临床病情和基因型等因素进行分析,个体化制定治疗方案,可以更好地提高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3. 创新药物治疗:一些新型抗凝血药物和保护脑细胞的药物在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对于停止出血和保护残留脑细胞有了新的希望。
4. 远程医疗技术:利用远程医疗技术,医生可以及时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评估和指导,缩短诊断和治疗的时间,提高患者的救治效果。
高血压性脑出血病理生理研究进展
高血压性脑出血病理生理研究进展
赵明明;赵阳阳;莫小樱;陈昱
【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年(卷),期】2018(009)006
【摘要】现如今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正在不断的加重,从而使得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在不断增加,高血压脑出血疾病也在不断上升.高血压脑出血的后果十分的严重,而且患者治疗后预后效果并不好,而且有大多数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例如偏瘫或失语等.该病主要是由于颅内血管病变或坏死引起的,属于一种脑血管疾病,目前对该病的发病机制研究不够明确,部分认为与患者长期高血压有关,从而使得周围血管出现了病理改变.针对于此,本研究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生理病理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的探索,希望所得结果可为相关研究领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总页数】3页(P106-108)
【作者】赵明明;赵阳阳;莫小樱;陈昱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神经内科教研室、心肺康复中心,广西南宁530000;南宁市竹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西南宁 530000;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心肺康复中心,广西南宁 530000;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心肺康复中心,广西南宁 5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
【相关文献】
1.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病理生理改变及治疗对策 [J], 刘连友;周湘忠
2.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J], 谢京城;王振宇
3.高血压性脑出血血肿扩大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新进展 [J], 陈建华
4.眼表病理生理改变在干眼中的研究进展 [J], 金子群;纪海峰;张明杰;温莹
5.老年人衰弱和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病理生理学机制的研究进展 [J], 宋雨;李耘;马丽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病机制研究的新进展孙伟1刘卫东2[摘要]: 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具有很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由于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导致临床预防和治疗方法难以统一和奏效。
本文主要从分析HICH局部解剖特点,脑内血肿的原发和继发损伤,以及高血压性脑出血独特的病理生理学改变的最新研究进展入手,详细阐述血肿扩大,脑水肿和继发性的缺血改变等在HICH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便临床寻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高血压性脑出血;血肿;脑水肿;发病机制Update on the pathogenic mechanisms of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11Wei Sun 2 Wei-Dong Liu1Postgraduate; Shanghai second medical university (200025); China2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Punan hospital of Shanghai(200125);China【abstract】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 is a lingering cause of significant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The uncertainty continues whether there is a favorable treatment effect of surgical or medical managemen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local anatomy characteristics of HICH, primary and second injury of intracerebral hematoma, and the updated pathophysiological progress of HICH. It describes the mechanisms of the enlargement of hematoma, edema and the possible brain injury from secondary ischemia after HICH, which might be helpful to plan the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HICH.【key words】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ematoma■ brain edema■ mechanisms 在世界范围内,高血压性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HICH)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是一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严重疾患。
制定规范有效的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策略业已刻不容缓,迄今为止,作者单位:1(200025)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神经外科专业;2(200125) 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南医院神经外科已有十项关于随机控制的前瞻性研究用于比较HICH的内科和外科治疗[3.4,6,12,14][,但仍然缺少手术治疗的明确证据。
HICH治疗的关键是明确起病原因和发病机制,对因治疗。
因此,许多研究者对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发病机制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和探讨,现就其最新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一.高血压性脑出血有着脑出血本身的特性1、脑内出血造成的原发损害:脑损伤后,脑组织受压,导致神经功能障碍。
血肿压迫产生的占位效应,使颅内压(ICP)增高,继之脑血流(CBF)减少,脑灌注压(CPP)下降,脑水肿加重。
严重者还可造成脑移位,脑疝形成,最终死亡【1】。
2、脑内出血造成的继发损害:1、出血后继发凝血级联反应,凝血酶产生。
【1】研究表明,凝血酶一方面具有细胞毒作用,能够损害神经细胞,是造成脑水肿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凝血酶也能破坏血脑屏障。
在大鼠HICH模型中显示,凝血酶抑制剂能明显减轻脑水肿和神经损害【9】。
2、血肿分解破坏红细胞,产生的血红蛋白分解成血红素和镁离子,它们都具有神经毒作用;同时血肿分解还可造成炎性细胞浸润,使白细胞活化。
3、【4.5.8,19】脑出血后血肿周边组织有缺血现象,脑血流下降明显,神经缺血性损伤发生,易诱发神经细胞凋亡。
二.高血压性脑出血还有自身独特的病理生理学改变1.HICH的解剖特点:典型的慢性高血压性脑出血受损动脉是豆纹动脉,偶尔小脑部位也可受损。
HICH的出血区域大多发生在丘脑和基底节区,基底节的出血主要位于壳核和被豆纹动脉滋养的区域【10】。
如果出血量大且位置合适,可以通过压迫Monro 孔,第三脑室中脑水管导致非交通性和阻塞性脑水肿。
脑实质性出血延伸入脑室,可以产生交通性脑水肿。
脑室内出血常见于丘脑,壳核和尾状核,可向侧脑室和第三脑室扩大。
HICH的小脑出血常发生在齿状核附近和白质深部,血肿的进一步扩大会破入第四脑室或延伸入对侧大脑。
HICH很少发生于大脑的白质皮层【13】。
2、HICH的血压控制:大脑具有自我调节功能,当全身血压改变时,脑内微小阻力动脉管径就会相应发生变化,以维持恒定的大脑血流量。
不同个体自我调节的范围不同,正常个体调节机制上限在150~200mmHg,下限在60mmHg附近。
慢性高血压病人的自我调节下限要比正常人高,因此会损伤小动脉血管壁。
当动脉血压降至120mmHg以下时,就会出现全脑血流量的下降。
因此卒中病人不能随便降压,尤其不能降至正常水平以下【2,11】。
3、血压升高破坏脑血管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由于HICH多发生在位于大的基底动脉附近的穿支动脉。
这些穿支动脉长期受到高血压的影响,血管管径发生进行性改变,血管内膜缺乏正常的保护,使之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Fisher称之为脂质样变:其包括2个病理变化,即包括大的穿支动脉动脉硬化(100~500um)和小的穿支动脉(<100um)的动脉硬化。
动脉硬化一般发生在分支血管的末端,其特征是血管内膜下的成纤维细胞增生,并伴有充满脂质的巨嗜细胞沉积,富含胶原的中膜平滑肌细胞被替代,使血管的顺应性下降和管腔狭窄,容易导致血管的闭塞(如腔隙性脑梗塞)或脑出血,此即为特征性的HICH表现【20】。
其它非HICH(如动脉瘤或血管畸形的原因造成的脑出血)则不具备此特征。
老年脑出血患者中约有1/3是由于血管淀粉样变性造成小血管损伤,血管自发性破裂所致,通常累及皮层和软膜的血管【4】,这也明显不同于HICH的发病机制。
脂质透明样变性可能是长期稳定型高血压微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高血压纤维素样坏死之间的中间过渡期【13】。
持续的高血压会造成血浆外渗,使脑血管发生透明样变性;血清蛋白在基底膜的聚集会导致胶原形成,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或纤维素样坏死,产生局部动脉瘤(Charcot–Bouchard动脉瘤)。
最近一些学者对这种微动脉瘤的存在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这些结构大多是注射相关的伪迹,复杂的血管团,外膜下出血,或者是血肿损伤内膜后引起的血管外血块而产生,利用组织学染色的交叉分组也可以模拟产生【4.5,13】。
目前认为,大面积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既可由小动脉上的动脉瘤或透明样变性阶段的破裂引起,也可由慢性高血压对血管壁的损害引起[2]。
4、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10】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与血压正常患者发生脑出血的比率是2~6。
急性高血压还可发生在血压平素正常的患者,其造成的脑出血由于缺少凝血因子,所以血肿可进一步扩大【5】。
这些患者都是在出血后才出现血压升高,这说明血压的突然升高是脑出血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2】。
伴有Charcot -Bouchard动脉瘤的慢性高血压病人,在血压突然升高时,也可诱发急性脑内出血。
5、血肿扩大:传统观点认为,HICH是血管破裂后一次性出血,在发病20~30分钟即形成血肿,停止出血,但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CT扫描已证实随着时间变化,血肿仍在扩大【5,15,16】。
Kazui等【15】通过204例HICH患者的CT影像分析(以两次CT≥12.5ml为标准),发现:发病后3h血肿继续扩大者占36%,6h后仍有17%,但24h 后降至0。
血肿扩大目前认为是由于原处持续出血和周围血肿的机械破碎所致【5】。
6、HICH后继发的神经损害和脑水肿:出血事件发生后,大量脑组织受损。
传统上说,认为脑出血的神经损害是由于局部的肿块效应产生的继发性损害【9,19】。
然而,动物模型并不能揭示由于出血而产生的局部压力效应对HICH的影响。
目前认为:出血是沿着脑组织白质层面,包绕在完整的神经组织间,继发的神经损伤是脑水肿的进行性发展所致【20,21】。
水肿是继发于血肿回缩,血浆蛋白被挤入潜在的白质中而产生。
水肿高峰期是在出血后的3到7天,这和红细胞的分解产物有关。
水肿形成和继发损害可延迟至2到3周【19】。
血红蛋白及其分解产物已被证明具有直接或间接的神经毒性作用【9.19】。
已有回顾性的临床证据表明:脑出血之后脑水肿的进行性发展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21】。
HICH后的继发性缺血是否引起神经损害和脑损害还存在争议[17,18]。
许多年来研究认为:邻近脑出血周围组织上迅速出现的缺血半暗区,可能和继发性的神经损伤和细胞毒性水肿相关。
动物模型【4】曾被用于研究HICH及其对ICP,CBF和脑缺血的作用,发现ICP随着血肿形成而升高,血肿周围CBF的降低以及血肿周围脑组织有缺血改变。
Siddique等[18]通过对HICH患者SPECT扫描后发现病灶周围有低灌注,经过一段时间后低灌注得到恢复,所以他们提出HICH后可能有一个时间窗,即在此范围内清除血肿有利于恢复CBF并能防止继发性的缺血性损伤。
然而,最近的PET数据已使研究者对脑出血时脑缺血的作用怀疑:Zazulia【17】等报道了血肿周围区域正常氧提取的比例,结果显示这个区域并不缺血,其在减少脑灌注时也会降低脑代谢。
同时在发病6小时后进行PET和MRI检查并没有发现血肿周围脑组织的缺血【17,22】。
在动物和人类研究中都发现血肿后可继发炎性反应【8,23,24】。
富含凝血酶的血浆和由血肿所释放的其它凝血终末产物,渗入到周围脑组织,可以诱发产生一系列促使炎症反应的始动因子【23】。
在实验模型研究中,细胞毒素和炎性介质的激活和表达【8,23】,诱导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7】和白细胞的活化【24】,以及血脑屏障的破坏,这些机制均交织在一起。
这种假设理论的提出必将促使继发性脑损伤抗炎治疗的研究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