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到平面的距离ppt课件
合集下载
用空间向量求点到面的距离 PPT
2、求向量—求点到平面内任一点对应的向量AP
3、求法向量—求出平面的一个uuu法r 向r 量
4、代入公式—通过公式 d
|
A
P r
n
|
代入求解.
n
练考题、验能力、轻巧夺冠
[题后感悟] 用向量法求点面距的方法与步骤,n
O
为法向量。
练习.已知平面α的一个法向量n=(-2,-2,1), 点A(-1,3,0)在α内,则P(-2,1,4)到α的距离为________. 解析: d=|P→|An·|n|=|1×-2-+222×+--22+2+-124×1| =130.
答案:
10 3
变式练习: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PD⊥平面ABCD, 且PD=1,E,F分别为AB,BC的中点.求点D到平面PEF的距 离;
解析:建立以D为坐标原点,DA,DC,DP分别为x轴, y轴,z轴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
则P(0,0,1),A(1,0,0),C(0,1,0), E1,12,0,F12,1,0, E→F=-12,12,0,P→E=1,12,-1, 设平面PEF的法向量n=(x,y,z), 则n·E→F=0,且n·P→E=0, 所以-12x+12y=0, x+12y-z=0.
[例1] 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2,E,F,G分别 是C1C,D1A1,AB的中点,求点A到平面EFG的距离.
解: 建系 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求向量 求法向量
则 A(2,0,0),E(0,2,1),F(1,0,2),G(2,1,0),
uuur
uuur
∴ EF =(1,-2,1), EG =(2,-1,-1),
uur GA=(0,-1,0).设 n=(x,y,z)是平面 EFG 的法向量,
2.3.2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教学课件)-高中数学人教A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为AC,另一条小路过点D,问:是否在BC上存在一点M,使得
两条小路AC与DM相互垂直?若存在,求出小路DM的长.
解:以B 为坐标原点,BC,BA 所在直线分别为 x 轴 、y 轴建立如图所示的 平面直角坐标系.
因为 |AD|=5 m,|AB|=3 m,所 以C(5,0),D(5,3),A(0,3). 设点M 的坐标为(x,0),
解得
5.光线从点A(-3,4)射到x轴上,经反射后经过点B(4,10),则反 射光线所在直线的方程为 2x-y+2=0 ,光线从A到B的路线长 度为7√5 解析:由题意知,反射光线过(-3,-4)和(4,10)两点,故斜率为
所以反射光线为 y+4=2(x+3),整理得2x-y+2=0,
光线从A到 B 的路线长度,即为(-3,-4)与(4,10)间的距离,所
[例2] 已知点A(3,6), 在x轴上的点P与点A的距离等于 10,则点P的坐标为(-5,0)或(11,0) 解析:设点P 的坐标为(x,0),
由 |PA|=10得
解得x=11 或x=-5. 所以点P 的坐标为(-5,0)或(11,0).
解 :法一 因 为
所以|AB|=|AC|,且 |AB|²+|AC|²=|BC|²,所以△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法二 因 为 所以kAc ·kAB=-1.所以AC⊥AB.
所以|AC|=|AB|.所以△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方法 总 结
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判断三角形形状的方法 已知三个顶点的坐标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时,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求三边长,从边长间的关系入手,如果边长相等,则可能是等腰或等 边三角形;如果满足勾股定理,则是直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以上都不是
两条小路AC与DM相互垂直?若存在,求出小路DM的长.
解:以B 为坐标原点,BC,BA 所在直线分别为 x 轴 、y 轴建立如图所示的 平面直角坐标系.
因为 |AD|=5 m,|AB|=3 m,所 以C(5,0),D(5,3),A(0,3). 设点M 的坐标为(x,0),
解得
5.光线从点A(-3,4)射到x轴上,经反射后经过点B(4,10),则反 射光线所在直线的方程为 2x-y+2=0 ,光线从A到B的路线长 度为7√5 解析:由题意知,反射光线过(-3,-4)和(4,10)两点,故斜率为
所以反射光线为 y+4=2(x+3),整理得2x-y+2=0,
光线从A到 B 的路线长度,即为(-3,-4)与(4,10)间的距离,所
[例2] 已知点A(3,6), 在x轴上的点P与点A的距离等于 10,则点P的坐标为(-5,0)或(11,0) 解析:设点P 的坐标为(x,0),
由 |PA|=10得
解得x=11 或x=-5. 所以点P 的坐标为(-5,0)或(11,0).
解 :法一 因 为
所以|AB|=|AC|,且 |AB|²+|AC|²=|BC|²,所以△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法二 因 为 所以kAc ·kAB=-1.所以AC⊥AB.
所以|AC|=|AB|.所以△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方法 总 结
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判断三角形形状的方法 已知三个顶点的坐标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时,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求三边长,从边长间的关系入手,如果边长相等,则可能是等腰或等 边三角形;如果满足勾股定理,则是直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以上都不是
向量法求空间点到平面的距离课件
2、向量数量积公式
a•b abcos(为a与b的夹角)
学习交流PPT
2
二、新课
向量法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B
n
A
O
1 、剖析 B O : 平 , 如 面垂 图 O ,则 足 , B 到 点 为 平 的面 距离就是
线 B段 的 O 长度。
学习交流PPT
3
例 2、如图,已知正方形 ABCD 的边长为 4,E、F
AB ( 2,1, 0), CB ( 2, 0, 0), CP (0, 1,1) ,
设平面 PBC 的法向量为 n ( x, y, z) ,
则
n
CB
0
z
n CP 0
(x, y, z)( 2,0,0) 0
(
x,
y,
z)
(0,
1,1)
0
∴
x y
0 z
x
令 y 1, n (0, 1, 1) ,d= 2
向量法求空间点到平面的距离
B
n
A
O
学习交流PPT
1
新课导入: 我们在路上行走时遇到障碍一般会绕过它,在生活中我们知道转弯,那 么在学习上也一样,要想求空间一点到平面距离,就必须找到或间接找 到它,而这样做恰恰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今天我们就让思维转个弯, 用向量法解决这个难题。
一、复习引入: 1、空间中如何求点到距面离? 方法1、直接做或找距离; 方法2、等体积法; 方法3、空间向量。
2
学习交流PPT
y
7
BE(2,0,0)
设平面 EFG 的一个法向量A
为 n (x, y, z)
E
B
y
学习交流PPT
4
练习1
a•b abcos(为a与b的夹角)
学习交流PPT
2
二、新课
向量法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B
n
A
O
1 、剖析 B O : 平 , 如 面垂 图 O ,则 足 , B 到 点 为 平 的面 距离就是
线 B段 的 O 长度。
学习交流PPT
3
例 2、如图,已知正方形 ABCD 的边长为 4,E、F
AB ( 2,1, 0), CB ( 2, 0, 0), CP (0, 1,1) ,
设平面 PBC 的法向量为 n ( x, y, z) ,
则
n
CB
0
z
n CP 0
(x, y, z)( 2,0,0) 0
(
x,
y,
z)
(0,
1,1)
0
∴
x y
0 z
x
令 y 1, n (0, 1, 1) ,d= 2
向量法求空间点到平面的距离
B
n
A
O
学习交流PPT
1
新课导入: 我们在路上行走时遇到障碍一般会绕过它,在生活中我们知道转弯,那 么在学习上也一样,要想求空间一点到平面距离,就必须找到或间接找 到它,而这样做恰恰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今天我们就让思维转个弯, 用向量法解决这个难题。
一、复习引入: 1、空间中如何求点到距面离? 方法1、直接做或找距离; 方法2、等体积法; 方法3、空间向量。
2
学习交流PPT
y
7
BE(2,0,0)
设平面 EFG 的一个法向量A
为 n (x, y, z)
E
B
y
学习交流PPT
4
练习1
151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共17张PPT
第1讲 I 描述m 运动的N 第基1本章概a 念直o 线g 与方程 e
解析 (1)设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为A'(m,n),
则
n m m
0 2 2 2
2, 2 n
2
0
8
0,
解得 mn 8,2,故A'(-2,8).
因为P为直线l上一点,所以PA+PB=PA'+PB≥A'B,当且仅当B,P,A'三点共线时,PA+
第1讲 I 描述m 运动的N 第基1本章概a 念直o 线g 与方程 e
直线关于点的对称 直线关于点的对称实际上可以转化为点关于点的对称.
直线关于直线的对称 已知直线l1:A1x+B1y+C1=0,l2:A2x+B2y+C2=0,求直线l1关于直线l2的对称直线的方程. 如果l1∥l2,则设所求直线的方程为A1x+B1y+m=0(m≠C1),然后在l1上找一点P,求出 点P关于直线l2的对称点P'(x',y'),再代入A1x+B1y+m=0,即可解出m. 如果l1与l2相交,则先找出l1与l2的交点P,然后在l1上确定一点M(不同于交点),找出 这一点关于l2的对称点M',由两点即可确定所求直线的方程.
将(x2,y2)代入直线l的方程得x'2+2y'2-4=0,所以直线l'的方程为x+2y-4=0. 方法技巧 关于对称问题,要充分利用“垂直平分”这个基本条件,“垂直”是 指两个对称点的连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平分”是指两个对称点连成的线段的中 点在已知直线上,可通过这两个条件列方程组求解.
第1讲 I 描述m 运动的N 第基1本章概a 念直o 线g 与方程 e
点到平面的距离-PPT课件
→ d=|AP1|=||AP|cos∠PAN|=|A|Pn·|n|.
思考感悟
在求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直线到平面的距离, 两个平面间的距离时能转化为点到平面的距离求 解吗?
提示:能.因为直线与平面平行,两个平面平 行时,直线上的点或其中一个平面上的点到另一 个平面的距离均相等,而两条异面直线可以构造 线面平行,所以在求以上距离时均可转化为点到 平面的距离.
解:以 D 为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
系,由题设可知 D(0,0,0),A(1,0,0),M(1,12,1),
N(12,0,1),B(1,1,0).于是有 N→M=(12,12,0), A→M=(0,12,1),A→B =(0,1,0).
取 BD 的中点 G,连接 GE,易知 M→N =E→F , A→M=G→E .
(2)s 是直线的方向向量,则 s0=|ss|是直线的单 位方向向量,在求解时,一般先任取一个方向向量 s,然后求其单位向量 s0.
考点二 点到平面的距离 点到平面的距离的求法:
如图,BO⊥平面 α,垂足为 O,则点 B 到平面 α 的距
离就是线段 BO 的长度.
若 AB 是平面 α 的任一条斜线段,则在 Rt△BOA 中,
以 AB,AP,AO 所在直线为 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
直角坐标系.则 A(0,0,0),B(1,0,0),P(0, 22,0),D(- 22,
22,0),O(0,0,2),M(0,0,1). (1)设 AB 和 MD 的夹角为 θ,
∵A→B =(1,0,0),
M→D =(- 22, 22,-1),
例2 如图,在四棱锥 O-ABCD 中,底面 ABCD 是
边长为 1 的菱形,∠ABC=π4.OA⊥底面 ABCD, OA=2,M 为 OA 的中点.求:
思考感悟
在求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直线到平面的距离, 两个平面间的距离时能转化为点到平面的距离求 解吗?
提示:能.因为直线与平面平行,两个平面平 行时,直线上的点或其中一个平面上的点到另一 个平面的距离均相等,而两条异面直线可以构造 线面平行,所以在求以上距离时均可转化为点到 平面的距离.
解:以 D 为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
系,由题设可知 D(0,0,0),A(1,0,0),M(1,12,1),
N(12,0,1),B(1,1,0).于是有 N→M=(12,12,0), A→M=(0,12,1),A→B =(0,1,0).
取 BD 的中点 G,连接 GE,易知 M→N =E→F , A→M=G→E .
(2)s 是直线的方向向量,则 s0=|ss|是直线的单 位方向向量,在求解时,一般先任取一个方向向量 s,然后求其单位向量 s0.
考点二 点到平面的距离 点到平面的距离的求法:
如图,BO⊥平面 α,垂足为 O,则点 B 到平面 α 的距
离就是线段 BO 的长度.
若 AB 是平面 α 的任一条斜线段,则在 Rt△BOA 中,
以 AB,AP,AO 所在直线为 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
直角坐标系.则 A(0,0,0),B(1,0,0),P(0, 22,0),D(- 22,
22,0),O(0,0,2),M(0,0,1). (1)设 AB 和 MD 的夹角为 θ,
∵A→B =(1,0,0),
M→D =(- 22, 22,-1),
例2 如图,在四棱锥 O-ABCD 中,底面 ABCD 是
边长为 1 的菱形,∠ABC=π4.OA⊥底面 ABCD, OA=2,M 为 OA 的中点.求:
3.2 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PPT名师课件
【核心扫描】 1.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的表示以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 理解、应用.(重点) 2.坐标系的建立、距离公式的推导与应用.(难点)
3.2 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PPT名师课件
课前探究学习
课堂讲练互动
活页限时训练
3.2 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PPT名师课件
自学导引 1.空间直角坐标系 (1)空间直角坐标系及相关概念 ①空间直角坐标系:从空间某一定点引三条两两垂直,且有相 同单位长度的数轴: x轴、y轴、z轴 ,这样就建立了空间直角 坐标系 Oxyz. ②相关概念: 点O 叫做坐标原点, x轴、y轴、z轴 叫做坐标 轴.通过每两个坐标轴 的平面叫做坐标平面,分别称为 xOy 平 面、 yOz 平面、 zOx 平面.
3.2 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PPT名师课件
课前探究学习
课堂讲练互动
活页限时训练
3.2 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PPT名师课件
3.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1) 在 空 间 中 , 点 P(x , y , z) 到 坐 标 原 点 O 的 距 离 |OP|=
x2+y2+z2. (2)在空间中,P1(x1,y1,z1)与 P2(x2,y2,z2)的距离|P1P2|=
3.2 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PPT名师课件
课前探究学习
课堂讲练互动
活页限时训练
3.2 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PPT名师课件
(2)右手直角坐标系 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让右手拇指指向 x轴 的正方向,食指指 向 y轴 的正方向,如果中指指向 z轴 的正方向,则称这个坐 标系为右手直角坐标系.
3.2 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PPT名师课件
课前探究学习
课堂讲练互动
活页限时训练
3.2 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PPT名师课件
3.2 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PPT名师课件
课前探究学习
课堂讲练互动
活页限时训练
3.2 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PPT名师课件
自学导引 1.空间直角坐标系 (1)空间直角坐标系及相关概念 ①空间直角坐标系:从空间某一定点引三条两两垂直,且有相 同单位长度的数轴: x轴、y轴、z轴 ,这样就建立了空间直角 坐标系 Oxyz. ②相关概念: 点O 叫做坐标原点, x轴、y轴、z轴 叫做坐标 轴.通过每两个坐标轴 的平面叫做坐标平面,分别称为 xOy 平 面、 yOz 平面、 zOx 平面.
3.2 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PPT名师课件
课前探究学习
课堂讲练互动
活页限时训练
3.2 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PPT名师课件
3.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1) 在 空 间 中 , 点 P(x , y , z) 到 坐 标 原 点 O 的 距 离 |OP|=
x2+y2+z2. (2)在空间中,P1(x1,y1,z1)与 P2(x2,y2,z2)的距离|P1P2|=
3.2 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PPT名师课件
课前探究学习
课堂讲练互动
活页限时训练
3.2 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PPT名师课件
(2)右手直角坐标系 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让右手拇指指向 x轴 的正方向,食指指 向 y轴 的正方向,如果中指指向 z轴 的正方向,则称这个坐 标系为右手直角坐标系.
3.2 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PPT名师课件
课前探究学习
课堂讲练互动
活页限时训练
3.2 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PPT名师课件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PPT课件
A 为原点,以 AB 所在直线为 x 轴建立直角坐 标系.
设|AB|=m,|AD|=n, 则 A(0,0),B(m,0),C(m,n),D(0,n). ∴|AC|= m2+n2, |BD|= 0-m2+n-02= m2+n2. ∴|AC|=|BD|,即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高效课堂
•●互动探究
•求平面上两点间距离
∴kAEkBF=12×(-2)=-1,即 BF⊥AE.
•●探索延拓
•两点间距离公式的应用
•
已知△ABC的三个顶点坐标是A(1,
-1),B(-1,3),C(3,0).
• (1)判定△ABC的形状;
• (2)求△ABC的面积.
• [探究] 可按照以下流程进行思考:
• [解析] (1)如图,△ABC可能为直角三角形, 下面进行验证
• A.等边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 C.等腰三角形 D.等腰直角三角形 • [答[解案析]] ∵C|AB|= 4-22+3-12=2 2,
|AC|= 0-22+5-12=2 5,
|BC|= 5-32+0-42=2 5,
∴|AC|=|BC|.
又∵A、B、C 三点不共线,∴△ABC 为等腰三角形.
当堂检测
• A.重合 B.平行 • C.垂直 D.相交但不垂直 • [答案] A
5.直线 y=2x+10,y=x+1,y=ax-2 交于一点,则 a
的值是( )
A.1
B.-23
C.23
D.-1
• [答案] C
• 6.过直线2x-y+4=0与x-y+5=0的交点, 且平行于直线x-2x-y=2y+0的11=直0 线方程是 ______________.
解得 x=11 或 x=-5. ∴点 P 的坐标为(-5,0)或(11,0).
设|AB|=m,|AD|=n, 则 A(0,0),B(m,0),C(m,n),D(0,n). ∴|AC|= m2+n2, |BD|= 0-m2+n-02= m2+n2. ∴|AC|=|BD|,即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高效课堂
•●互动探究
•求平面上两点间距离
∴kAEkBF=12×(-2)=-1,即 BF⊥AE.
•●探索延拓
•两点间距离公式的应用
•
已知△ABC的三个顶点坐标是A(1,
-1),B(-1,3),C(3,0).
• (1)判定△ABC的形状;
• (2)求△ABC的面积.
• [探究] 可按照以下流程进行思考:
• [解析] (1)如图,△ABC可能为直角三角形, 下面进行验证
• A.等边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 C.等腰三角形 D.等腰直角三角形 • [答[解案析]] ∵C|AB|= 4-22+3-12=2 2,
|AC|= 0-22+5-12=2 5,
|BC|= 5-32+0-42=2 5,
∴|AC|=|BC|.
又∵A、B、C 三点不共线,∴△ABC 为等腰三角形.
当堂检测
• A.重合 B.平行 • C.垂直 D.相交但不垂直 • [答案] A
5.直线 y=2x+10,y=x+1,y=ax-2 交于一点,则 a
的值是( )
A.1
B.-23
C.23
D.-1
• [答案] C
• 6.过直线2x-y+4=0与x-y+5=0的交点, 且平行于直线x-2x-y=2y+0的11=直0 线方程是 ______________.
解得 x=11 或 x=-5. ∴点 P 的坐标为(-5,0)或(11,0).
高中数学 第3章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3.7 点到平面的距离课件 湘教版选修2-1
→
d=|AP1|=___||_A_P_|_c_o_s_∠_P_A__N_|__=___|_A_|Pn_·|_n_| __.
1.已知直线 l 过点 A(1,-1,2),和 l 垂直的一个向量为 n=
(-3,0,4),则 P(3,5,0)到 l 的距离为( )
A.5
B.14
C.154
D.45
答案:C
2.已知直线 l 与平面 α 相交于点 O,A∈l,B 为线段 OA 的中
d=
|B→C|2-B→|CA→·′AC→′|C2=
16 4-14
=2
35 7.
用向量法求点到直线的距离的一般步骤 (1)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2)求直线的方向向量; (3)计算所求点与直线上某一点所构成的向量在直线的方向向 量上的射影长; (4)利用勾股定理求解.另外,要注意平行直线间的距离与点到 直线的距离之间的转化.
则 A(4,0,0),B(0,3,0),P0,0,95, 所以A→B=(-4,3,0),A→P=-4,0,95, 所以A→P在 AB 上的投影长为|A→P|A·→BA→| B|=156, 所以点 P 到 AB 的距离为 d= |A→P|2-1562= 16+8215-22556=3. 答案:3
点到直线的距离 如图,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有长方体 ABCD-A′B′C′D′, AB=1,BC=2,AA′=3,求点 B 到直线 A′C 的距离.
又 AC∥平面 PEF,
所以
AC
到平面
PEF
的距离为
17 17 .
用向量法求点面距的步骤 (1)建系:建立恰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2)求点坐标:写出(求出)相关点的坐标; (3)求向量:求出相关向量的坐标; (4)利用公式即可求得点到平面的距离.
d=|AP1|=___||_A_P_|_c_o_s_∠_P_A__N_|__=___|_A_|Pn_·|_n_| __.
1.已知直线 l 过点 A(1,-1,2),和 l 垂直的一个向量为 n=
(-3,0,4),则 P(3,5,0)到 l 的距离为( )
A.5
B.14
C.154
D.45
答案:C
2.已知直线 l 与平面 α 相交于点 O,A∈l,B 为线段 OA 的中
d=
|B→C|2-B→|CA→·′AC→′|C2=
16 4-14
=2
35 7.
用向量法求点到直线的距离的一般步骤 (1)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2)求直线的方向向量; (3)计算所求点与直线上某一点所构成的向量在直线的方向向 量上的射影长; (4)利用勾股定理求解.另外,要注意平行直线间的距离与点到 直线的距离之间的转化.
则 A(4,0,0),B(0,3,0),P0,0,95, 所以A→B=(-4,3,0),A→P=-4,0,95, 所以A→P在 AB 上的投影长为|A→P|A·→BA→| B|=156, 所以点 P 到 AB 的距离为 d= |A→P|2-1562= 16+8215-22556=3. 答案:3
点到直线的距离 如图,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有长方体 ABCD-A′B′C′D′, AB=1,BC=2,AA′=3,求点 B 到直线 A′C 的距离.
又 AC∥平面 PEF,
所以
AC
到平面
PEF
的距离为
17 17 .
用向量法求点面距的步骤 (1)建系:建立恰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2)求点坐标:写出(求出)相关点的坐标; (3)求向量:求出相关向量的坐标; (4)利用公式即可求得点到平面的距离.
点到平面的距离
解:设H为点O在平面ABC内的射影,延 长AH,交BC于E,则 OA OB OC , HA HB HC , 即H是△ABC的外心。在Rt △ABC中,
BE 1 BH 2 3 , BE BC 3 , cos30 2
OH OB 2 BH 2 42 (2 3)2 2 (cm) ,
P
O为三角形ABC的垂心
A D O C
B
3、已知三棱锥P-ABC的顶点P到底面三 角形ABC的三条边的距离相等,试判断点 P在底面ABC的射影的位置?
P
O为三角形ABC的内心
O
E C F A
B
例2 : 如图, 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 ABCD A1B1C1D1中, 点E是棱AD的中点, 求A1到平面 BD1E的距离.
A B x C D y
归纳总结 ⑴、直接法: 一作、二证、三计算
⑵、间接法:
向量法:利用法向量与点到面的距 离关系,把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 题。还有等体积法,转移法待续。
2. 直线到它平行平面的距离
定义:直线上任一点到与它平行的平面的 距离,叫做这条直线到平面的距离。 由定义可知,求直线到它平行平面的距离
D1 A1 E A D B B1 C C1
用向量方法来处理点到面的距离 (用推理说明问题) A
B
n
设n是平面 的法向量 , 在内取一点 B, 则A到 的距离 d AB cos AB n n
练习: SA 平面ABCD,DAB ABC 90, SA AB BC a,AD 2a , z 求A到平面SCD的距离。 S
点到平面的距离
(1) 点到平面距离的定义 :
一点到它在一个平面内 的正射影的距离叫做这 一点到这个面的距离.
BE 1 BH 2 3 , BE BC 3 , cos30 2
OH OB 2 BH 2 42 (2 3)2 2 (cm) ,
P
O为三角形ABC的垂心
A D O C
B
3、已知三棱锥P-ABC的顶点P到底面三 角形ABC的三条边的距离相等,试判断点 P在底面ABC的射影的位置?
P
O为三角形ABC的内心
O
E C F A
B
例2 : 如图, 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 ABCD A1B1C1D1中, 点E是棱AD的中点, 求A1到平面 BD1E的距离.
A B x C D y
归纳总结 ⑴、直接法: 一作、二证、三计算
⑵、间接法:
向量法:利用法向量与点到面的距 离关系,把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 题。还有等体积法,转移法待续。
2. 直线到它平行平面的距离
定义:直线上任一点到与它平行的平面的 距离,叫做这条直线到平面的距离。 由定义可知,求直线到它平行平面的距离
D1 A1 E A D B B1 C C1
用向量方法来处理点到面的距离 (用推理说明问题) A
B
n
设n是平面 的法向量 , 在内取一点 B, 则A到 的距离 d AB cos AB n n
练习: SA 平面ABCD,DAB ABC 90, SA AB BC a,AD 2a , z 求A到平面SCD的距离。 S
点到平面的距离
(1) 点到平面距离的定义 :
一点到它在一个平面内 的正射影的距离叫做这 一点到这个面的距离.
1点到平面的距离
A
B
α
A′
B′
β
4.异面直线的距离 异面直线的距离
已知异面直线AA 已知异面直线 1和BC, , 直线AB与异面直线 直线 与异面直线AA1,BC都垂 与异面直线 都垂 , 直相交。 直相交。
A1
和两条异面直线都垂直相交 和两条异面直线都垂直相交 的直线叫做两条异面直线的 公垂线, 公垂线,公垂线夹在异面直 线间的部分,叫做这两条异 线间的部分, 公垂线段。 面直线的公垂线段 面直线的公垂线段。
假如还有直线A 的公垂线, 假如还有直线A’B’也是a,b的公垂线,则
A’B’⊥a A’B’⊥b a’//a A’B’⊥a’ ⊥ ⊥ ⊥ 平面α 所以 A’B’⊥平面α 又AB ⊥平面 ⊥平面α AB//A’B’ 则 a,b共面 矛盾! 共面 矛盾!
定理二: 定理二:两条异面直线的公垂线段是分别连结
9.8 距 离
1.点到平面的距离
一点到它在一个平面内的正射影的 一点到它在一个平面内的正射影的 正射影 距离叫做这一点到这个平面的距离 距离叫做这一点到这个平面的距离
P
A
练习:
1已知线段 不在平面内,A、B两点到平面 已知线段AB不在平面内 已知线段 不在平面内, 、 两点到平面 的距离分别是1和 ,那么线段AB的中点到 的距离分别是 和3,那么线段 的中点到 平面的距离是 2或1 。
4.如图,已知P为△ABC外一点,PA、PB、 如图,已知 为 外一点, 、 、 如图 外一点 PC两两垂直,且PA=PB=PC=3,求P点 两两垂直, 两两垂直 = = = , 点 到平面ABC的距离。 的距离。 到平面 的距离
D
A
O
C
B
2.直线到与它平行平面的距离
B
α
A′
B′
β
4.异面直线的距离 异面直线的距离
已知异面直线AA 已知异面直线 1和BC, , 直线AB与异面直线 直线 与异面直线AA1,BC都垂 与异面直线 都垂 , 直相交。 直相交。
A1
和两条异面直线都垂直相交 和两条异面直线都垂直相交 的直线叫做两条异面直线的 公垂线, 公垂线,公垂线夹在异面直 线间的部分,叫做这两条异 线间的部分, 公垂线段。 面直线的公垂线段 面直线的公垂线段。
假如还有直线A 的公垂线, 假如还有直线A’B’也是a,b的公垂线,则
A’B’⊥a A’B’⊥b a’//a A’B’⊥a’ ⊥ ⊥ ⊥ 平面α 所以 A’B’⊥平面α 又AB ⊥平面 ⊥平面α AB//A’B’ 则 a,b共面 矛盾! 共面 矛盾!
定理二: 定理二:两条异面直线的公垂线段是分别连结
9.8 距 离
1.点到平面的距离
一点到它在一个平面内的正射影的 一点到它在一个平面内的正射影的 正射影 距离叫做这一点到这个平面的距离 距离叫做这一点到这个平面的距离
P
A
练习:
1已知线段 不在平面内,A、B两点到平面 已知线段AB不在平面内 已知线段 不在平面内, 、 两点到平面 的距离分别是1和 ,那么线段AB的中点到 的距离分别是 和3,那么线段 的中点到 平面的距离是 2或1 。
4.如图,已知P为△ABC外一点,PA、PB、 如图,已知 为 外一点, 、 、 如图 外一点 PC两两垂直,且PA=PB=PC=3,求P点 两两垂直, 两两垂直 = = = , 点 到平面ABC的距离。 的距离。 到平面 的距离
D
A
O
C
B
2.直线到与它平行平面的距离
1.2.5 空间中的距离 课件
距离.
解:依题意,, , 是两两互相垂直的.
以为原点,, , 的方向分别为轴、轴、
轴正方向,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
(1,0,0), (1,1,0), (0,1,0), (0,0,1),
所以 = (0,1,0), = (−1,0,1), = (0,1, −1).
解:以为原点,��,, 1 的方向分别为轴、
轴、轴正方向,正方体的棱长为2个单位长度,建立如
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
(1,0,0),(2,1,2), (0,2,1), (2,0,0), (0,2,0),
所以 = (1,1,2), = (−1,2,1), = (−2,2,0).
思维导图
PAR T T W O
复习引入
PAR T T H R E E
“距离”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我们常说某两地之间的距
离是多少,汽车的刹车距离是多少,等等。
数学中的“距离” 的概念是从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来的,
要求具有准确的定义,以避免歧义,到目前为止,你学过哪些平
面内的“距离” ?这些“距离”的定义有什么共同点?由此你能
设平面的一个法向量为 = (, , ),则
∙ = + + 2 = 0
∙ = − + 2 + = 0
令 = 1,则得 = (−1, −1,1).
因为 ∙ = (−2) × (−1) + 2 × (−1) + 0 × 1 = 0,
所以 ⊥ ,又因为点显然不在平面内,所以
(−1) +(−1) +1
3
因此点到平面的距离为 ,
3
=
|(−1)×1+(−1)×0+1×0|
解:依题意,, , 是两两互相垂直的.
以为原点,, , 的方向分别为轴、轴、
轴正方向,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
(1,0,0), (1,1,0), (0,1,0), (0,0,1),
所以 = (0,1,0), = (−1,0,1), = (0,1, −1).
解:以为原点,��,, 1 的方向分别为轴、
轴、轴正方向,正方体的棱长为2个单位长度,建立如
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
(1,0,0),(2,1,2), (0,2,1), (2,0,0), (0,2,0),
所以 = (1,1,2), = (−1,2,1), = (−2,2,0).
思维导图
PAR T T W O
复习引入
PAR T T H R E E
“距离”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我们常说某两地之间的距
离是多少,汽车的刹车距离是多少,等等。
数学中的“距离” 的概念是从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来的,
要求具有准确的定义,以避免歧义,到目前为止,你学过哪些平
面内的“距离” ?这些“距离”的定义有什么共同点?由此你能
设平面的一个法向量为 = (, , ),则
∙ = + + 2 = 0
∙ = − + 2 + = 0
令 = 1,则得 = (−1, −1,1).
因为 ∙ = (−2) × (−1) + 2 × (−1) + 0 × 1 = 0,
所以 ⊥ ,又因为点显然不在平面内,所以
(−1) +(−1) +1
3
因此点到平面的距离为 ,
3
=
|(−1)×1+(−1)×0+1×0|
点到平面距离的
2.点C1到平面A1BD的距离是多少?
A1
B1
B
A
D1
C1
D
C
一、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如图 A , 空间一点 P 到平面 的距离为 d,已知平面 的
一个法向量为 n ,且 AP 与 n 不共线,能否用 AP 与 n 表示 d ?
分析:过 P 作 PO⊥ 于 O,连结 OA.
P
n
则 d=| PO |= | PA | cos APO.
D1
A1
E
C1
B1
D
C
A
y
x
B
1 解:1)A1 E =(-1, ,0),A1 B =(0,1,-1)设n ( x, y, z )为面A1BE的 2 法向量,则 1 n A E 0, x y 0, 1 z 2 n A1 B 0, y z 0, E
y 2 x, 即 z 2 x,
取x=1得平面A1BE的 一个法向量n=(1,2,2)
D1Hale Waihona Puke C1A1D
B1
C
B
选点B1到面A1 BE的斜向量为 A1 B1 0,1, 0 ,
得B1到面A1BE的距离为d
A1B1 n n
2 3 A
y
x
练习1:
已知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 E、F分别是B1C1和C1D1 的中点,求点A1到平 面DBEF的距离。 z D1 F C
1
A1 D
B1
E
C
y
A x
B
小结:
怎样利用向量求距离?
点到平面的距离:连结该点与平面上任意一点的向量在 平面法向量上投影的绝对值。
原创1:1.2.5 第二课时 点到平面、直线到平面、平面到平面的距离
(1)建系:建立恰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2)求点坐标:写出(求出)相关点的坐标.
(3)求向量:求出相关向量的坐标( AP ,α内两不共线向量,平面α的法向量n).
(4)求距离d=
| n PA |
n
.
新知探索
思考
怎样利用向量方法求直线到平面的距离、平面到平面的距离?
答案
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直线到平面的距离就是这条直线上任一
2
∠ABC=90°,PA=AB=BC=2,AD=1,则AD到平面PBC的距离为________.
则 ൜ ∙ = 0
∙ = 0
,
2 − 2 = 0
即 ቄ
,
=0
取a=1,得n=(1 , 0 , 1),又 = =(2 , 0 , 0),
所以d=
∙
= 2.
课堂小结
1.知识清单:
EF (2, 2,0), EG ( 2, ,2),
x
设平面EFG的一个法向量为 n ( x , y , z ) ,
2 x 2 y 0
2 x 4 y 2 z 0
| n BE |
n
答:点B到平面EFG的距离为
A
2 11
.
11
2 11
.
11
C
F
1 1
(1)点到平面的距离.
(2)直线到平面的距离与平面到平面的距离.
2.方法归纳:数形结合、转化法.
3.常见误区:对距离公式理解不到位,在使用时生硬套用.对公式推导过程的
理解是应用的基础.
本
课
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束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2)求点坐标:写出(求出)相关点的坐标.
(3)求向量:求出相关向量的坐标( AP ,α内两不共线向量,平面α的法向量n).
(4)求距离d=
| n PA |
n
.
新知探索
思考
怎样利用向量方法求直线到平面的距离、平面到平面的距离?
答案
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直线到平面的距离就是这条直线上任一
2
∠ABC=90°,PA=AB=BC=2,AD=1,则AD到平面PBC的距离为________.
则 ൜ ∙ = 0
∙ = 0
,
2 − 2 = 0
即 ቄ
,
=0
取a=1,得n=(1 , 0 , 1),又 = =(2 , 0 , 0),
所以d=
∙
= 2.
课堂小结
1.知识清单:
EF (2, 2,0), EG ( 2, ,2),
x
设平面EFG的一个法向量为 n ( x , y , z ) ,
2 x 2 y 0
2 x 4 y 2 z 0
| n BE |
n
答:点B到平面EFG的距离为
A
2 11
.
11
2 11
.
11
C
F
1 1
(1)点到平面的距离.
(2)直线到平面的距离与平面到平面的距离.
2.方法归纳:数形结合、转化法.
3.常见误区:对距离公式理解不到位,在使用时生硬套用.对公式推导过程的
理解是应用的基础.
本
课
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束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
一作
C E
B
二证
三计算
1、已知三棱锥P-ABC的三条侧棱PA=PB=PC 试判断点P在底面ABC的射影的位置?
P
PA=PB=PC
O为三角形ABC的外心
A
B
O
C
.
2、已知三棱锥P-ABC的三条侧棱 PA,PB,PC两两垂直,试判断点P在底面 ABC的射影的位置?
P
O为三角形ABC的垂心
B
O
D
C
A
D A'
C' B'
D A
C
E B
.
例3:如图 ,已知四A边 BC形 是 D边1的 长正方 , 四边A形 A'B'B是矩,平 形面 AA'B'BABC, D 若AA'1,求直A线 B面DA 'C的距. 离
A'
A
D
B'
B
O C
.
解:设H为点O在平面ABC内的射影,延 长AH,交BC于E,则
QO A O B O C, H AH BH C,
即H是△ABC的外心。在Rt △ABC中,
A
BE 1 BC 3 , BH BE 2 3 ,
2
cos30
O H O B 2 B H 24 2 (23 )2 2 (c m ),
即点O到这个三角形所在平面的.距离为2 cm.
A
B x
.
D
y C
归纳总结
⑴、直接法: 一作、二证、三计算
⑵、间接法: 向量法:利用法向量与点到面的距 离关系,把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 题。还有等体积法,转移法待续。
.
2. 直线到它平行平面的距离 定义:直线上任一点到与它平行的平面的 距离,叫做这条直线到平面的距离。 由定义可知,求直线到它平行平面的距离 的问题可由点到平面距离的知识来解决。
.
练习:
1.已知四面体ABCD,AB=AC=AD=6, BC=3,CD=4,BD=5,求点A到平面 BCD的距离。
A
B
D
O
C
.
3.如图,已知D为△ABC外一点,DA、DB、 DC两两垂直,且DA=DB=DC=3,求D 点到平面ABC的距离。
D
A
O
C
B
.
4.如图,已知在长方体ABCD-A’B’C’D’ 中,棱AA’=5,AB=12,求直线B’C’到平 面A’BCD’的距离。
.
3、已知三棱锥P-ABC的顶点P到底面三 角形ABC的三条边的距离相等,试判断点 P在底面ABC的射影的位置?
P
O为三角形ABC的内心
B
O
E
F
C
A
.
例 2:如 ,在 图棱 1 的长 正 A为 B 方 A C 1B 1 C 体 D 1D 1 中 , 点 E 是 A棱 的 D ,中 求 A 1 到 点 B 平 1E D 的 面 .距
点到平面的距离
.
(1)点到平面距离的定义:
一点到它在一个平面内 的正射影的距离叫做这 一点到这个面的距离.
一个P, 点一个 ,P 面 , A⊥平面 ⊙O,C为圆周上一点,若AB=5,AC= 2,求B到平面PAC的距离。
.
例2 如图,已知正三角形 ABC 的边长为 6cm,点 O 到 ABC各顶点的距离都是 4cm,求点 O 到这个三角形所在平面的 O 距离。
D1
C1
A1
B1
ED A
C B
.
用向量方法来处理点到面的距离
(用推理说明问题)
A
n
B
设n是平面 的法向 ,在 量 内取一 B,点 则A到
ABn
的距d离 ABcos
n
.
练习:
SA 平A 面BC , DDAB ABC90,
SA AB BC a, AD 2a, z 求 A到 平 SC 面 的 D 距 离S。
.
3. 两个平行平面的距离
和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垂直的直线,叫做这两个 平面的公垂线。公垂线夹在平行平面间的部分, 叫做这两个平面的公垂线段。 两个平行平面的公垂线段都相等,公垂线段长 小于或等于任一条夹在这两平行平面间的线段 长。 两个平行平面的公垂线段的长度,叫做两个平 行平面的距离。 求两平行平面的距离,只要求一个平面上一 点到另一个平面的距离,也就是求点到平面 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