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中学地理教案《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湘教版中学地理教案《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

湘教版中学地理教案《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

开始上课第三节世界的地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2、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3、了解海底地形特征。

生活的影响,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2.了解五种陆地基本地形,能够区分它们的形态特征。

、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2、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形的实际形态也较熟悉,但是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具体特征,统计数字需要强调,尤其是山地与丘陵、平原与高原之间的差别,可以利用剖面示意图辅助。

板书设计:陆地地形海拔、相对高度五种基本地形类型海底地形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理解等高线、等深线等基本概念;2、对比地形鸟瞰图、平面地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了解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它在使用时有哪些优点以及如何使用及如何阅读地形图;、能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典型的平原、高原、山地、盆地等地形类型。

2、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3、了解世界陆地两大著名高山带的分布规律,能对照地图说出最著名的山脉、高原、平原和盆地的名称以及它们所在的大洲。

、理解等高线、等深线的基本概念。

2、对比地形鸟瞰图、平面地图、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了解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线分层设色地形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于这节课的学习。

地形图是重点,也是以后学习气温图、降水量图的基础,必须扎实。

山地的各个部分较抽象,需要下工夫理解记忆。

板书设计:1、学看地形图2、地形鸟瞰图、平面地图、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制作原理、着色规律、优点、缺点第三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掌握阅读地形图的方法,并通过方法的介绍学训练读图能力。

2.了解五种陆地基本地形在地形图中的特征,了解山地地形中的各个部位,知道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分别是如何表示的。

起伏和坡度陡缓。

.掌握阅读地形图的方法,并通过方法的介绍学训练读图能力。

湘教版世界地形教案

湘教版世界地形教案

一、教案名称:湘教版世界地形教案第一章——亚洲的地形特征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亚洲的地形特征及其分布情况。

(2)培养学生对亚洲地形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3)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2. 教学内容:(1)亚洲的地形特征:高原、山地、平原、盆地等。

(2)亚洲地形的主要分布区域及特点。

3. 教学重点与难点:(1)亚洲地形的分类及其特征。

(2)亚洲地形分布的区域特点。

4. 教学方法:(1)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展示亚洲地形特征及其分布情况。

(2)结合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亚洲地形的分布规律。

(3)开展小组讨论,分享对亚洲地形的认识和理解。

5.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展示亚洲地形特征的课件,让学生了解亚洲地形的多样性。

(3)引导学生观察亚洲地图,分析亚洲地形的分布规律。

(4)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亚洲地形的认识和理解。

(5)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二、教案名称:湘教版世界地形教案第二章——欧洲的地形特征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欧洲的地形特征及其分布情况。

(2)培养学生对欧洲地形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3)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2. 教学内容:(1)欧洲的地形特征:平原、山地、高原、盆地等。

(2)欧洲地形的主要分布区域及特点。

3. 教学重点与难点:(1)欧洲地形的分类及其特征。

(2)欧洲地形分布的区域特点。

4. 教学方法:(1)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展示欧洲地形特征及其分布情况。

(2)结合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欧洲地形的分布规律。

(3)开展小组讨论,分享对欧洲地形的认识和理解。

5.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欧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展示欧洲地形特征的课件,让学生了解欧洲地形的多样性。

(3)引导学生观察欧洲地图,分析欧洲地形的分布规律。

(4)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欧洲地形的认识和理解。

(5)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三节《世界的地形》,主要介绍了世界地形的分类、分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片、图表和实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世界各地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但对世界地形的认识尚不全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系统地掌握世界地形的分类、分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地形的分类、分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掌握地形图的阅读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地形的分类、分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难点:地形图的阅读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和实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世界地形分布图、地形图阅读方法等课件。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图片、图表和实例。

3.教学设备:投影仪、白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世界地形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各地形区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世界地形的分类(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及其特点,呈现各地形区的实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各地形区的特征。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分析各地形区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分组汇报,总结各地形区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巩固(5分钟)练习题:请学生阅读地形图,判断各地形区,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讨论:请学生思考世界各地形区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优势和挑战,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湘教版七年级上地理课程第二章第三节《世界的地形》教案示例一

湘教版七年级上地理课程第二章第三节《世界的地形》教案示例一

教案:世界的地形【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对应教材P33-P39,主要包含“陆地地形”,“海底地形”,“学看地形图”等内容。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了解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 学生能够学会阅读和理解地形图。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

-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培养探索自然地形的好奇心。

- 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陆地地形:- 五大基本类型: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

- 各类型的特征及分布。

2. 海底地形:- 海底地形的基本类型: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大洋中脊。

- 海底地形的形成原因。

3. 学看地形图:- 地形图的构成要素:等高线、颜色分层、图例等。

- 如何通过地形图识别地形类型和地势高低。

【教学重点】- 陆地和海底地形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 地形图的阅读和应用。

【教学难点】- 地形图的理解和实际应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准备- 地形图、多媒体课件、地形模型、小组讨论卡片。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展示世界地形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 提问学生对地形的初步认识。

2. 讲授新课(20分钟)- 陆地地形:- 介绍五大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 展示不同地形的图片,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

- 海底地形:- 介绍海底地形的基本类型和形成原因。

- 通过动画或视频展示海底地形的动态变化。

- 学看地形图:- 讲解地形图的构成要素和阅读方法。

- 展示实际地形图,指导学生如何识别地形类型。

3. 师生互动(15分钟)-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一种地形类型,总结其特征。

- 每组选出代表向全班汇报。

- 角色扮演:- 学生扮演地形图上的不同地形,通过身体语言展示其特征。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3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3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主要介绍了五种基本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本节内容通过分析各种地形的特征,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地形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情况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形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地形的分类和特征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和拓展。

此外,学生对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认识不足,需要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特征及分布情况,能运用地形图识别各种地形;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培养学生地理观察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五种基本地形的特征及分布情况;2.教学难点: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地理观察能力;2.案例分析法:分析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3.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五种基本地形的图片、地图等相关教学材料;2.准备相关案例,用于分析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3.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地图等材料,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地形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五种基本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呈现各种地形的特征及分布情况。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地图,分析各种地形的特征,学会运用地形图识别地形。

4.巩固(10分钟)分析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举例说明。

湘教初中地理七上《世界的地形》教案_4

湘教初中地理七上《世界的地形》教案_4

世界的地形(1)课题世界的地形(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学会运用地图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2、了解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特征及其分布,熟悉各种地形的“世界之最”,在地图中找出世界两大山脉带,并记住主要山脉名称及其分布。

了解海底地形结构。

重点1、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特征及其分布。

2、世界两大山脉带,海底地形结构。

难点1、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特征及其分布。

2、世界两大山脉带,海底地形结构。

教法及教具自主合作、活动探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一、板书课题世界的地形(1)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任务(一)陆地地形1:自主学习读教材第27、28页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地形?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哪五种?(2)什么叫海拔?什么叫相对高度?(注意:它们都是指垂直距离)在地图中标注的高度应是海拔还是相对高度?为什么?(3)课文中A、B、C三点的海拔各是多少米?你会计算它们之间的相对高度吗?(海拔和相对高度是描述某地高度的两个最基本的概念)(4)平原和高原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山地和丘陵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盆地具有怎样的特征?学法指导五种地形特征的比较应从海拔、相对高度和地表特征两方面来分析。

(5)读地图册中的世界地形图,找出世界两大山脉带:一是环太平洋山脉带,二是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北部的山脉带。

它们各有哪些著名山脉组成?各自又呈什么走向?分布在哪个大洲?(6)在填充图册上填出下列山脉名称: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阿特拉斯山脉自学内容。

独立完成1.2.3.4题5、6两题由教师画图帮助完成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教学过程(7)你能够说出下列世界之最吗?①世界最大的平原②世界最大的高原③世界最高的高原④世界最大的盆地⑤世界最长的山脉⑥世界最深的海沟,在地形图中找出它们吧,看看它们分别位于哪个大洲或大洋?2:小组交流小组内合作交流,你们小组内的疑难问题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五种地形类型的特点是怎样的?探究结论地形类型主要特征海拔高低地面起伏共同点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学习任务(二)海底地形1、自主学习读教材第29页《海底地形示意图》回答以下问题。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2.3 世界的地形 教案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2.3  世界的地形 教案

《世界的地形》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学会运用地图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2、了解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特征及其分布,熟悉各种地形的“世界之最”,在地图中找出世界两大山脉带,并记住主要山脉名称及其分布。

了解海底地形结构。

3、联系当地地形特征与生产活动之间的联系,树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弄清海拔与相对高度的观观念,掌握陆地地形的划分及其特征,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陆地地形1:自主学习读教材第27、28页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地形?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哪五种?(2)什么叫海拔?什么叫相对高度?(注意:它们都是指垂直距离)在地图中标注的高度应是海拔还是相对高度?为什么?(3)课文中A、B、C三点的海拔各是多少米?你会计算它们之间的相对高度吗?(海拔和相对高度是描述某地高度的两个最基本的概念)(4)平原和高原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山地和丘陵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盆地具有怎样的特征?【学法指导】五种地形特征的比较应从海拔、相对高度和地表特征两方面来分析将全班学生分成五大组,并将每组依次命名为五种基本地形名称。

而后展开自述,全面细致的说出自己的特征。

并设问:学校所在地以什么地形为主?学生观察地图册P13-14,结合P28文字,思考:世界上陆地上高大山脉主要分布在哪两大地带?分别是由哪些山脉组成?引导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上熟悉主要山脉的位置,并强调: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最高大的山脉引导学生熟悉: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最大的高原、最大的盆地的位置。

(过渡)了解了陆地的五种基本地形,你想知道深不可测的海底地形的样子吗?(二)海底地形1、自主学习读教材第29页《海底地形示意图》回答以下问题。

海底地形结构是怎样分布的?有哪些地形名称?2 、小组交流小组内合作交流,你们小组内还有哪些疑难问题?. 。

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大陆架是海洋还是陆地?【教师精讲点拨】教师绘制海底地形剖面图,学生完成填图。

《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

《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

《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学情学法七年级的学生虽在小学有零碎接触一些地理知识,但未能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特别是缺乏基本的读图、析图能力,以及对地理事物的理解、想像、分析等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各种图像,包括示意图、地图、景观图等。

通过认真判读、分析、获取地理信息,并应用地理图表说明地理问题。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采用以下三大学法,逐步掌握世界地形的有关地图和地理知识,落实教学主题。

一)、是自主学习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的分层设色世界地形图、各种示意图和景观图来设置问题,1、引导学生能读懂地图,利用地图复习旧知识和理解新知识。

2、引导学生层层理解五种地形的特点和两大山脉带的分布。

二)、是比较法:通过景观图的感性比较和列图表比较五种地形的异同,增加对世界地形的掌握;三)、是讨论探究法:通过同学间的共同讨论以及野外调查,了解你的家乡的地形特点,以及这种地形给生活和生产活动带来哪些影响。

二、设计思想【依据课标】为满足“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教学新理念,根据课标,1、要培养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2、利用图表分析比较五种地形的形态特征。

【关键词】地形、分层设色、海拔、相对高度、高峻、山脉带【教材内容简析与教材创新处理】本课时主要是学习陆地地形和学会看分层设色地形图两大内容。

根据“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这一观点,教师完全可以围绕一张分层设色的世界地形图来展开教与学,培养学生读懂地图、填充地图、分析地图的三大能力。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直观图示教学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

2、掌握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并能了解它们的异同点。

3、了解世界陆地两大著名山脉带的分布规律,能对照地图说出最著名的山脉、高原、平原和盆地的名称以及它们所在的大洲。

湘教版世界地形教案

湘教版世界地形教案

一、教案主题:湘教版世界地形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世界地形的分类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世界地图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地球表面地形分布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内容:1. 地形的分类: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2. 世界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及特点。

3. 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世界地形的分类、分布及特点。

2. 难点: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世界地形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世界地形的多样性。

2. 教学新课:讲解地形的分类及其特点,如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的定义和区别。

3. 案例分析:分析世界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及特点,如亚洲的平原、非洲的高原、欧洲的山地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农业、工业、城市发展等。

6.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世界地形分布图,并写一篇关于地形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小论文。

7. 课后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地形知识。

六、教案主题:湘教版世界地形教案(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世界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世界地图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地球表面地形分布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内容:1. 世界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及特点。

2. 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世界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及其特点。

2. 难点: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世界地形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世界地形的多样性。

2. 教学新课:讲解世界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及其特点,如亚洲的平原、非洲的高原、欧洲的山地等。

3. 案例分析:分析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农业、工业、城市发展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6.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世界主要地形区分布图,并写一篇关于地形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小论文。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6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6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6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主要介绍了世界地形的分类、分布及特点。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球地形知识的进一步拓展,通过对各种地形的了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面貌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节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地形的分类和特点掌握不牢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注重巩固和拓展学生的地理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地形的分类、分布及特点,掌握各种地形的名称和特征;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地形的分类、分布及特点;2.难点:各种地形的特征和形成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媒体资料,为学生创造直观、生动的学习情境;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准备讨论的话题;3.准备好教学PPT,确保教学过程中的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为学生展示世界各种地形的壮观景象,引导学生关注地形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世界地形的分类、分布及特点,让学生对各种地形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在此过程中,教师简要介绍各种地形的特征和形成原因。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世界的地形》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世界的地形》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世界的地形》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主要介绍世界的地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地球的地形特征,包括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并能够理解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世界的地形特征,掌握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的定义和特点。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不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球地形的兴趣,增强保护地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的定义和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七年级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地理要素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地形的概念和分类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1. 教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地球的基本形状和地理要素,你们还记得吗?2. 学生回答。

3. 教师:很好。

那么,你们知道世界上有哪些不同的地形吗?请举例说明。

4. 学生举手回答。

第二环节:呈现与讲解1.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地形的图片,包括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

2. 教师:同学们,这些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世界地形。

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图片,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

3. 学生观察并思考。

第三环节:讨论与合作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地形进行讨论。

2. 教师:现在,请你们和小组成员一起讨论你们选择的地形。

你们可以讨论这个地形的特点、地理位置、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

3. 学生开始小组讨论并记录下来。

(例子:小组A选择了山地)学生A1:我们选择了山地,它的特点是地面高度较高,地势陡峭。

学生A2:对,山地通常有很多山峰和峡谷,非常壮观。

学生A3:而且山地的交通不便,因为山地地势陡峭,道路建设困难。

湘教版七年级上地理课程第二章第三节《世界的地形》教案示例五

湘教版七年级上地理课程第二章第三节《世界的地形》教案示例五

教案:世界的地形【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对应教材P33-P39,主要包含“陆地地形”,“海底地形”,“学看地形图”等内容。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1.理解陆地和海底地形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1.2.学会识别和解读等高线地形图和海底地形图。

1.3.了解五种基本陆地地形(山脉、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及其特征。

1.4.了解海底地形的主要类型(大陆架、大陆坡、岛弧、海沟、大洋盆地、洋中脊等)及其分布规律。

2.技能目标:2.1.能够在地形图上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识别地形部位(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2.2.能够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2.3.能够阅读和绘制海底地形剖面示意简图。

3.过程与方法目标:3.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活动来学习地形知识的能力。

3.2.增强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提升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内容1.陆地地形1.1.介绍五种基本陆地地形类型及其特征:山脉、高原、平原、盆地、丘陵。

1.2.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类地形图片,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2.海底地形2.1.介绍海底地形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大陆架、大陆坡、岛弧、海沟、大洋盆地、洋中脊等。

2.2.利用多媒体展示海底地形图,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学看地形图3.1.教授如何阅读和解读等高线地形图,包括等高线的概念、等高线图的优势和不足。

3.2.练习在地形图上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识别地形部位。

教学方法1.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地形图片和地形图,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地形的特征和分布。

2.创设情境法:通过模拟实际情境,如制作地形模型,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和应用地形知识。

3.问题教学法: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通过展示不同的地形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周围有什么样的地形?”。

2.讲解新知2.1.详细讲解陆地和海底地形的基本概念和类型,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1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1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主要介绍了世界地形的分类、分布及特点。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系统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世界地形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较强的兴趣和好奇心。

但学生的地理知识体系尚不完善,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结构。

此外,学生对地形概念的理解和实际应用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世界地形的分类、分布及特点,能运用地形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地形图,提高学生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地形的分类、分布及特点。

2.难点: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地理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地形特点。

2.案例教学法:以实际案例为例,讲解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地形分类、分布及特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案例图片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地形分类、分布及特点的练习题。

3.准备好相关地理仪器,如地球仪、地形模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理仪器展示世界地形分布,引导学生关注地形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世界地形的分类,如平原、山地、高原、丘陵、盆地等,并展示各类地形的分布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各地形的分布情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各地形的特点,并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地形进行讲解,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对地形特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4.巩固(10分钟)出示地形分类、分布及特点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湘教版七年级上地理课程第二章第三节《世界的地形》教案示例四

湘教版七年级上地理课程第二章第三节《世界的地形》教案示例四

教案:世界的地形【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对应教材P33-P39,主要包含“陆地地形”,“海底地形”,“学看地形图”等内容。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别并描述主要的陆地地形类型(如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

-了解海底地形的基本类型(如大陆架、大陆坡、大洋盆地、海沟、海岭)。

-学会使用地形图,识别等高线、颜色表示法等常见地形表示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地理分析能力。

-通过小组活动和师生互动,提升学生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对地球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的类型及特征。

2.地形图的识别和应用。

【教学难点】1.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应用。

【教学准备】1.世界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地形模型、PPT课件。

2.互动教学工具(如投票器、答题卡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5分钟)展示不同地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并描述所看到的地形特征。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地形是如何形成的吗?它们对地球上的生物和环境有什么影响?二、新课讲解(20分钟)陆地地形展示世界地形图,介绍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等陆地地形类型。

结合实例(如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四川盆地等)讲解各种地形的特征和分布。

提问互动: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在地图上指出不同类型的陆地地形。

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陆地地形,讨论其形成原因和对当地环境、经济的影响。

分享交流:每组选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点评和补充。

三、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陆地地形的类型和特征。

强调地形对环境和人类活动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复习上节课内容,提问检查学生对陆地地形的掌握情况。

导入新课:介绍海底地形的概念,并提问学生是否对海底地形有所了解。

二、新课讲解(20分钟)海底地形展示海底地形图,介绍大陆架、大陆坡、大洋盆地、海沟、海岭等海底地形类型。

3.2世界的地形 教案(表格式)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3.2世界的地形 教案(表格式)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平面。

这个海平面相当于标尺中的0刻度。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叫相对高度。

相对高度, 简单来说就是两地海拔的差。

起算点可以是任一地点。

学生:完成练习读图进行计算:高度(米)1400 A1200 1000800 B600 400 2000 -200①A、B 、C 、D 、E 各点的海拔大约是多少? A:1220米 B:620米 C:220米 D:300米 E:50米 ②A、B 两点和D 、E 两点之间的相对高度分别是多少? A 、B 相对高度:1220-620=600(米) D 、E 相对高度:300-50=250(米)拓展:教师展示题目:已知深圳第一高楼平安大厦的高度为592.5m, 华润大厦的高度为392.5m,求两座大厦的相对高度是多少?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解答。

592.5-392.5=200米【设计意图】帮助理解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定义,并且能够进行基本的 运算。

(3)陆地五种地形教师讲解:地形的概念: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

教师:展示图片带领学生认识地表五种基本地形类型。

学生:认真观看景观图和等高线地形图,分析不同的地形海拔高低和 地面起伏的特点。

师生一起总结:20008002001400E2600 3200(米)DC地形 类型 主要特征共同点海拔高低 地面起伏 平原 低(200米以下)宽广平坦地面起伏小高原 较高(500米以上) 外围陡,内部和缓 山地较高(500米以上) 起伏较大,沟谷较深地面崎岖不平丘陵较低(500米以下) 坡度和缓,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盆地四周高,中间低练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A 、B 、C 、D 、E 所在地形区分别属于哪一种 地形类型?【设计意图】结合图片展示、教师讲解,让学生更加轻松掌握五种地 形类型。

后用表格总结,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教师:展示世界地形图,带领陆地地形的分布特点,识别世界著名的 地形区。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5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5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主要介绍了世界主要地形类型、分布及特点。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系统学习的延伸,也是对地理知识综合运用的开始。

本节内容对于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具有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已经学习了地形的基本概念,对本节内容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七年级的学生对地形的认识还较为片面,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地形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此外,学生对于世界的地理分布了解不多,需要在本节课中进行引导和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说出世界主要地形类型的名称、分布及特点;能通过地图分析,了解世界地形的分布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分析,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热爱,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主要地形类型的名称、分布及特点;世界地形的分布情况。

2.难点: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世界主要地形类型的名称、分布及特点;讲解世界地形的分布情况。

2.地图分析法:分析世界地形分布图,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地形的分布情况。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世界地形分布图、地形类型图片、相关案例等教学资源。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3.准备小组讨论的相关材料,如纸张、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世界地形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地形的多样性。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地图上的这些地形吗?它们分布在哪些地区?2.呈现(10分钟)讲解世界主要地形类型的名称、分布及特点。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3《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3《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3《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3《世界的地形》是学生在学习了经纬网、半球和时区等基础知识后,进一步认识世界地理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世界的地形类型、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以及世界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教材通过丰富的地图、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各种地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地理现象有所了解。

但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较浅。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地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以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世界的地形类型,掌握各种地形的特点及分布,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实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的地形类型、地形特点及分布。

2.难点: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图、图片和实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地图、图片、实例等教学资源。

2.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世界各地的地形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对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图片分别代表什么地形吗?它们分布在世界的哪些地方?2.呈现(10分钟)介绍世界的地形类型,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4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4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

本节主要介绍了世界的主要地形类型,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不同地形的特征以及它们在世界各地的分布情况。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地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不同地形的特征及其在世界各地的分布情况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学生互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和描述世界的主要地形类型,理解不同地形的特征及其在世界各地的分布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地形图和实地考察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培养热爱家乡、保护家园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世界的主要地形类型及其特征,不同地形在世界各地的分布情况。

难点: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地形,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地形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不同地形的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地形图片、地图和案例的PPT,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地形模型:准备各种地形模型,如平原、高原、山地等,以便学生直观地观察和触摸。

3.实地考察:安排一次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不同地形的特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世界各地的地形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不同地形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世界的主要地形类型,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并通过PPT展示各种地形的特征及其在世界各地的分布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始上课
第三节世界的地形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
2、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3、了解海底地形特征。

生活的影响,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
2.了解五种陆地基本地形,能够区分它们的形态特征。

、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
2、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形的实际形态也较熟悉,但是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具体特征,统计数字需要强调,
尤其是山地与丘陵、平原与高原之间的差别,可以利用剖面示意图辅助。

板书设计:
陆地地形
海拔、相对高度五种基本地形类型海底地形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理解等高线、等深线等基本概念;
2、对比地形鸟瞰图、平面地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了解等高线分层设色地
形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它在使用时有哪些优点以及如何使用及如何阅读地形图;
、能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典型的平原、高原、山地、盆地等地形类型。

2、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3、了解世界陆地两大著名高山带的分布规律,能对照地图说出最著名的山脉、高
原、平原和盆地的名称以及它们所在的大洲。

、理解等高线、等深线的基本概念。

2、对比地形鸟瞰图、平面地图、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了解等
高线分层
设色地形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线分层设色地形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于这节课的学习。

地形图是重点,也是以后学习气温图、降水量图的基础,必须
扎实。

山地的各个部分较抽象,需要下工夫理解记忆。

板书设计:
1、学看地形图
2、地形鸟瞰图、平面地图、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
制作原理、着色规律、优点、缺点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掌握阅读地形图的方法,并通过方法的介绍学训练读图能力。

2
.了解五种陆地基本地形在地形图中的特征,了解山地地形中的各个部位,知道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分别是如何表示的。

起伏和坡度陡缓。

.掌握阅读地形图的方法,并通过方法的介绍学训练读图能力。

2.了解山地地形中的各个部位,知道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分别是如何表示的。

.掌握阅读地形图的方法,并通过方法的介绍学训练读图能力。

2.了解五种陆地基本地形在地形图中的特征,了解山地地形中的各个部位,知道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分别是如何表示的。

3
.初步学会从地形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以及地势的高低
起伏和坡度陡缓。

有自主学习的意识,方法的掌握对以后的学习至关重要,尤其是读图的方法,在
地理课的学习中必须掌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