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作物生态因素影响(2013)
作物与生态环境作物的生态因子与生长调节
(三)、生态因子的作用机制与限制方式
1. 作用机制 (1)主次效应:早稻烂秧,低温为主。 (2)交互作用效应:水、肥累加效应。 (3)a直接作用:光、温、水、肥等。 b间接作用:纬度、海拔、地形等。 (4)作用的阶段性。
2018/12/9 6
(三)、生态因子的作用机制与限制方式
2. 限制方式 (1)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2)谢尔福耐性定律 (3)报酬递减律
2. 同一生物在不同发育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性 范围不同。(生殖生长阶段要求最严格;对 光周期严格的作物或品种,只在光周期感应 期内有严格要求,在其它发育阶段没有严格 要求。)
2018/12/9 10
(2)谢尔福耐性定律
3.由于生态因子的互作,当某个生态因子不是处
于最适状态时,则生物对其他一些生态因子的 耐性范围缩小。 4.对主要生态因子耐性范围宽的品种,其分布范 围广。
难点:光照和CO2对作物的影响
2018/12/9
2
第一节 作物的生态因子与生长调节
一、作物的生态因子 二、作物的生态适应性 三、作物生长的环境调节
2018/12/9
3
一、 作物的生态因子
(一)概念
作物的生态环境:与作物生长发育 相关的所有环境因子的总称。 作物的生态因子:构成作物生态环 境的成分。
20
光合速率 μmol.m-2.s-1 A O D
B
C
光强/μmol.m-2.s-1
图5-5 光照—光合曲线模式图
2018/12/9 21
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
光补偿点(compensation point): 随着光强的增高 ,光合速率相应提高,当达 到某一速率时,叶片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 净光合速率为零,这时的光强为光补偿点。 光饱和点(saturation point): 开始达到光合速率最大值时的光强。 在一定范围内(低光强区),光合速率随光强 的增加而成比例增加;超过一定光强后,光合 速率增加边慢;当达到某一光强时,光合速率 不在随光强增加而增加,呈现光饱和现象。
农业生产的生态学问题及解决方案
农业生产的生态学问题及解决方案简介:农业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之一,但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
生态学作为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为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生态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从农业生产的生态学问题、其影响因素以及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农业生产的生态学问题1. 土壤侵蚀问题农业生产中的大规模耕作、不合理的农耕措施以及水土流失等因素导致了土壤侵蚀问题的严重加剧。
土壤侵蚀不仅造成土壤质量下降,还导致水源污染、河流淤积等问题。
2. 农药和化肥的滥用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农民广泛使用农药和化肥,但过度使用会导致农田土壤和水体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3. 水资源过度开发农业生产对水资源需求量大,长期以来,为了满足农业用水需求,人们过度开发水资源,导致水源枯竭、湿地退化、水质污染等问题。
4. 生物多样性丧失农业生产中的大规模单一作物种植和农药使用,破坏了农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生产的生态学问题影响因素1. 技术水平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着生态环境的状况。
高效、环保的农业生产技术可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降低农业对水资源的需求,减缓土壤侵蚀速度。
2. 政策支持政府的政策支持对农业生产的生态学问题的解决起到重要作用。
制定合理的农业生产规划,加大对环保型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农业生态补贴等政策措施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3. 农民意识农民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对农业生产的生态学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影响。
加强农民的环保教育,提高农民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引导农民采用环保农业生产方式,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积极作用。
三、农业生产的生态学问题解决方案1. 推广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一种以生态学为基础的农业生产方式,通过合理利用有机肥料、生物防治等手段,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保持农田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质量。
2013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湘教版课件必修3第2章---第4讲《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2.(2012年无锡联考)某校地理兴趣小组拟对“区域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进 行研究性学习,其基本步骤如下图所示,根据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 阶段Ⅱ研究成果: ①我国某区域地貌格局呈半环状,外侧是高低起伏的山脉和山地丘陵, 内侧是广阔的平原;大部分地区以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为主,自南向 北跨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是该区域的基本特征。 ②该区域某平原在历史上曾是一片荒地,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 对该平原进行大规模开垦,使其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现在国家已决 定停止开发该平原的荒地,并建立自然保护区。
2.商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针对商品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今 后商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 ①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绿色农业,因 地制宜,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布局农业生产;②促进农业全面发展,调整农 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产。 (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①加强以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延长产业链,提高农畜产品 附加值;②促进基地与龙头企业共同发展;③健全和完善农业的社会化服务 体系。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改良不利于农业耕作的土地,治理易受旱涝、盐碱威胁的土地,改善水源 灌溉条件,创造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2)土地荒漠化 增加地面摩擦(减少风的侵蚀力);增加土壤肥力;增加 土壤水分。
(3)有利:土地广阔,便于机械化耕作;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低温 时间长,病虫害少。不利:降水少,气候干旱;气温低,生长期短。
我国商品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采取的措施及可持续发展方向
1.商品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与保护 我国商品农业的发展较晚,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较多,并日益突出,问 题的出现往往与人口增长过快、农业压力增大导致农业发展方向和实施出 现偏差有关,具体表现如下所示:
作物与生态环境
例如:沙枣是对干旱沙漠土壤适应形成的生态型作物
生活型(life
type),即经自然和人工选择形成的适应于相近
环境条件的作物类群。
例如:喜温作物、耐旱作物、耐盐作物、耐湿作物
作栽学总论
第三章
作物与生态环境
第二节 作物与光辐射
1、光辐射对作物的意义 1.1 光是作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源
作物光合作用光量源
作栽学总论
第三章
作物与生态环境
第一节
作物生产系统的生态因子
1、生态因子是作物生产系统的重要组分 作物:系统主体。 作物生产系统 生态因子:系统客体(即环境条件),为 作物提供生存的空间、能源和物质。
2、生态因子的分类及作用方式 2.1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 2.1.1 气候因子(climatic elements)
作栽学总论
第三章
作物与生态环境
作物温度三基点的应用
——依据萌发的最适温度确定作物的适宜播期,主要应用 于春播作物; ——依据温度临界期的温度三基点调节生育期 错开作物开花期不与最高温度相遇,主要应用于夏收 作物; 错开作物开花期不与最低温度相遇,主要应用于水稻。
作栽学总论
作栽学总论
第三章
作物与生态环境
——阶段作用效应:节的不同反应。
例如:0~5℃温度对幼苗期半冬性小麦可促进通过春化 阶段而开始穗分化,对拔节期半冬性小麦可能伤害幼穗。
——直接与间接作用效应 直接效应:如光、温、水、气、土壤直接参与作物 代谢活动。 间接效应:如纬度、海拔等通过影响光源、温度进 而影响作物代谢活动。
作栽学总论
第三章
作物与生态环境
作物生长温度三基点特征:
作物与生态环境作物的生态因子与生长调节PPT文档共33页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作物与生态环境作物的生态因子与生 长调节
46、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 47、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 爱。— —英国
48、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 勒 49、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 罚才能 使犯罪 得到偿 还。— —达雷 尔
50、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 威·厄尔
农田水利学第二章 作物需水量及作物灌溉制度1
一、作物需水量与影响因素 2.影响作物需水量的主要因素 (3)土壤因素
①影响作物需水量的土壤因素主要有质地、颜色、
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养分状况等。砂土持水力弱,
蒸发较快,因此,在砂土上的作物需水量就大。
②土壤颜色而言,黑褐色土壤吸热较多,其
蒸发较大,而颜色较浅的黄白色土壤反射较 强,相对蒸发较少。
一、灌溉制度的内涵及确定方法
(二)研究灌溉制度的意义 1)灌溉制度是灌溉工程规划设计的基础, 是已建成灌区编制和执行用水计划,合理用
水的重要依据。
2)灌溉制度关系到灌区内作物产量(效益)
和品质的提高,及灌区水土资源的充分利用
和灌溉工程设施效益的发挥。
(三)制定灌溉制度的方法
1)根据群众丰产灌水经验确定 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各地群众都 积累了不少确定灌溉制度的经验与方法。 这些经验是制定灌溉制度的重要依据,应 成为制定灌溉制度最宝贵的资料。
③土壤含水量较高时,蒸发强烈,作物需水
量较大;相反,土壤含水量较低时,作物需 水量较少。
一、作物需水量与影响因素 2.影响作物需水量的主要因素 (4)农业技术 农业栽培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水量消耗的速 度。粗放的农业栽培技术,可导致土壤水分的无 效消耗。灌水后适时耕耙保墒、中耕松土,将使 土壤表面形成一个疏松层,这样可减少水量的消 耗。
作物获得一定产量时实际所消耗的水量。需 水量是一个理论值,又称为潜在蒸散量(或
潜在腾发量),而耗水量是一个实际值,又
称实际蒸散量。常以 m3 亩-1 或 mm 水层表
示。
生态需水量应该是指一个特定区域内 的生态系统的需水量,而并不是指单单的 生物体的需水量或者耗水量.
作物需水量就等于植株蒸腾量和棵间 蒸发量之和,即所谓的“蒸发蒸腾量” , 气象学、水文学和地理学中称为“蒸散量” 或“农田总蒸发量”,国内也有人称之为 “腾发量”。
影响农业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及保护措施
影响农业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及保护措施【摘要】农业环境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而农业环境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本文将从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化学污染、生物入侵等方面分析影响农业环境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保护农业环境的相关措施,如推广节水灌溉、科学施肥、合理农药使用等。
在强调全面保护农业环境的重要性,指出未来农业环境发展趋势将更趋严峻,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能引起社会对农业环境问题的关注,共同为创造更加绿色、健康的农业环境而努力。
【关键词】农业环境变化,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化学污染,生物入侵,保护措施,农业环境保护,发展趋势,重要性1. 引言1.1 农业环境变化的重要性农业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都具有重要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化学物质污染和生物入侵现象增多,农业环境正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农业环境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农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进而影响人类的粮食安全和生活质量。
农业环境的变化会导致农作物产量波动,种植地区和种植方式都将受到严重影响。
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灾、风灾等都会影响农田的种植和收获,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也会导致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从而加剧土地退化和生态系统破坏。
化学污染和生物入侵更是直接威胁到农业生产的健康和稳定。
了解和关注农业环境的变化对于维护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和环境保护政策,才能有效减少农业环境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保障人类的粮食安全和生活质量。
在今后的发展中,农业环境保护将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密切关注农业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并采取有效措施来全面保护农业环境的可持续性。
1.2 本文内容概述农业环境变化是当前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随着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化学污染、生物入侵等因素的影响,农业环境遭受到严重破坏,不仅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也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
农业知识农作物的生长与发育影响因素解析
农业知识农作物的生长与发育影响因素解析农作物的生长与发育过程是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的。
这些因素可以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内在因素主要指作物自身的遗传特性和生理特征,而外在因素则包括了生物、非生物环境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这些因素的解析,帮助我们全面了解农作物的生长与发育过程。
一、内在因素的影响1. 遗传特性:每个品种的作物都有其独特的遗传特性,这些特性决定了作物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性和产量表现。
例如,某些品种具有更好的耐病性,能够抵御病害的侵袭,从而保证作物的健康生长。
2. 生理特征:作物的生理特征也会影响其生长发育过程。
例如,作物的生长周期、开花时间、结实能力等特征都会对其产量和生长表现产生影响。
一些品种可能有较短的生长周期,速度较快地生长发育,这样可以使作物更快地达到收获期。
二、外在因素的影响1. 光照条件:光照是作物生长不可或缺的外在因素之一。
光照充足的情况下,作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吸收足够的能量为生长提供动力。
不同作物对光照需求有所不同,有的作物对光照要求较高,有的则适应光照较弱的环境。
2. 温度条件:温度是农作物发育的重要外在因素之一。
作物的萌发、生长、开花、结果、成熟等各个生长阶段都对温度有一定的要求。
不同作物对温度的要求也不同,有些作物适应暖季种植,而有些作物则更适合于寒季种植。
3. 水分条件:水分是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需求之一。
适量的水分供给能够满足作物正常的代谢需求,保持植物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不同作物对水分需求的差异很大,有些作物对水分要求较高,有些则适应于较干旱的环境。
4. 土壤肥力:土壤肥力也是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
适宜的土壤肥力能够为作物提供充足的养分,促进作物生长。
同时,土壤的酸碱度、质地等性质也会对作物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
5. 病虫害:病虫害是常见的农作物生长发育的敌害因素。
它们会侵害作物的根、茎、叶以及果实等部位,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作物生态学概论
作物生态研究在作物生产管理应用上,主要将上述基 础性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系统调控和管理技术优化上,
以作物生长发育调控为基本出发点,实现“技术-环境
-生物”间的高度协调和统一,从而达到作物生产优质、 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综合目标。
系 统 演 变
系 统 生 产 力 与 可 持 续 性
高生产力可持续的 农田生态系统
至20世纪80年代已形成自成体系的课程内容和学科。
我国20世纪30年代开始了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生态研究,重 点是围绕作物生态适应性及品种生态适宜性开展研究; 20世纪70-80年代,侯学煜、高亮之等在作物气候生态、作物种 植区划等方面所开展的大量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物生产系统模型模拟、作物逆境生理生态 的研究不断深入。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作物生态学研究中的深入应用,作物生 长、调节过程的分子生态机理研究成为热点。
栽培管理、灌溉施肥、市场经济…)
作物生态研究涉及不同的尺度水平,从分子、细胞、组
织、器官、个体到种群、群落甚至生态系统等都可以开
展有关研究,但核心是探讨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对 环境因素的与调控途径。
作物生态学在研究内容和研究尺度上涵盖了作物生产生
态学、作物生理生态学、作物分子生态学等多个层次.
我国农业院校于1984年将作物生态学正是列为作物栽培学与耕作
学专业硕士学位课。
• 作物生态研究对象不是自然生态系统,其中的生物 与环境都是受人类干预的。科技进步的实质就体现在 人类对生物与环境的改良及调控水平的提高。
自然环境
(光、温、水、土、气)
作物
人工环境
(技术进步、人工投入、农作制度:
田间作物生长环境与生态因素分析
田间作物生长环境与生态因素分析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之一,农业一直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田间作物的生长环境和生态因素对于农业生产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针对田间作物生长环境与生态因素展开详细分析,以期对农业生产的改进和提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土壤环境因素的影响土壤是作物生长的基础,其质地、养分含量、pH值等环境因素对作物生长起着重要影响。
首先,土壤质地直接影响根系的生长和空气与水的渗透性。
细沙土质疏松,通气性强,但是保水能力较差;粘土质地则具备良好的保水性能,但排水不畅。
其次,土壤的养分含量决定了植物的生长状况。
养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对作物的正常生长造成不良影响。
此外,土壤的pH值也是作物选择性与吸收养分的关键因素之一。
不同的作物对土壤的酸碱度有着不同的适应性。
二、气候环境因素的影响气候是作物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湿度、阳光照射等因素。
首先,温度对于作物的生长速度和发育阶段有着重要的影响。
适宜的温度有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则会导致作物发育受阻。
其次,湿度对于作物的蒸腾作用、水分吸收和病虫害的发生都有着直接关系。
要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求,合理控制湿度水平。
此外,光照也是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阳光是作物进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能量来源,缺少光照会导致作物的发育不良。
三、生物因素的影响田间作物的生长环境还受到各种生物因素的影响。
农田中的有益生物如土壤中的微生物和蜜蜂等对作物的生长起到促进作用,而病虫害则会对作物的生长造成威胁。
为了提高农田的生态平衡,保护有益生物,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农民需要合理利用生物手段进行病虫害的防治,避免使用农药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四、人为因素的影响除了自然因素外,人为因素也是影响田间作物生长环境的重要因素。
合理的管理措施、施肥和灌溉方式的选择,对作物的生长有着直接影响。
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过量使用农药农草剂等都会破坏土壤生态系统,对自然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作物与环境的关系概述(PPT94页)
气候因素
土壤因素
地形因素
生物因素
人为因素
光能、 温度、 空气、 水分等
土壤的有
机和无机 物质的物 理、化学 性质以及 土壤生物 和微生物 等。
如地势、 地貌、 海拔高 度、坡 度、坡 向等
动物、 植物、 微生 物的 影响
主要 指栽 培措 施
(二)、环境(生态)因子的对作物作用的特点
特点
1.环境因素相互联系的综合作用 2、主要因素 3、环境因素的不可代替性和可调性 4、环境因素作用的阶段性
1、光照强度与作物生长
光照强度对作物生长及形态建成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光 是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 质是作物进行生长的物质基础。细胞的增大和分化,作物 体积的增长、重量的增加都与光照强度有密切的关系。 光还能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器官的生长发育速度 ;植物体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也与一定 的光照强度有关。例如,作物种植过密,株内行间光照就 不足,由于植株顶端的趋光性,茎秆的节间会过分拉长, 这样一来,不但影响分蘖或分枝,而且影响群体内绿色器 官的光合作用,导致茎秆细弱而倒伏,造成减产。
作 物 与 环 境 的关系 概述(PPT94页 )培 训 课件培 训讲义 培训ppt教 程管 理课件 教程ppt
作 物 与 环 境 的关系 概述(PPT94页 )培 训 课件培 训讲义 培训ppt教 程管 理课件 教程ppt 作 物 与 环 境 的关系 概述(PPT94页 )培 训 课件培 训讲义 培训ppt教 程管 理课件 教程ppt
作 物 与 环 境 的关系 概述(PPT94页 )培 训 课件培 训讲义 培训ppt教 程管 理课件 教程ppt
作 物 与 环 境 的关系 概述(PPT94页 )培 训 课件培 训讲义 培训ppt教 程管 理课件 教程ppt
农作物病虫害的生态环境因素与防治
农作物病虫害的生态环境因素与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问题,它们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质量造成了严重威胁。
而这些病虫害的出现与生态环境因素密不可分。
本文将分析农作物病虫害的生态环境因素,并探讨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气候条件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气候条件是农作物病虫害大规模暴发的重要因素之一。
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非常有利于细菌、真菌和虫害的繁殖和传播。
例如,植物霉菌病在湿度高、温度适宜的环境下容易暴发,而寒冷的气候则能抑制某些虫害的繁殖。
因此,合理利用气候条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对于减轻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二、土壤健康对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影响土壤健康是农作物健康的重要基础。
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丰富的土壤可以提供良好的生态平衡环境,降低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
同时,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和改良土壤结构,保持土壤湿润度和通气性,能够加强耕作环境中的生态调节机制,有利于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三、生物多样性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有着重要的影响。
保护和促进生物多样性可以提高生物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能力。
例如,引入天敌昆虫、鸟类和蜘蛛等天然控制因子,建立完善的生物防治系统,可以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的重要一环。
四、农业管理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科学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治农作物病虫害。
例如,合理轮作、间套作物,能够改善土壤环境,降低害虫、病菌的发生。
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避免过量施用导致环境污染和农作物抗药性增强。
此外,定期清理田间杂草、病虫害密集区域进行集约化的防治也是重要的农业管理方法。
五、综合防治策略针对不同的农作物病虫害,采取综合防治策略是最有效的方法。
综合防治策略包括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多个方面。
根据不同病虫害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进行综合施策,同时注重预防为主的原则,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自然环境知识:生态学中的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自然环境知识:生态学中的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是人们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然而,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从土地利用、水土流失、农药使用、气体排放等方面阐述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及其原因,并提出对策以保持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平衡。
一、土地利用由于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发展等原因,土地资源及其质量受到了极大的压力,土地面积也在不断减少。
此外,农业生产所需土地的开垦和变更用途,也会导致土地破坏和生态失衡。
如过度放牧、烧荒等导致的草原和森林退化,湿地削减和河流改道等。
这些都直接影响到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二、水土流失农业生产常常需要人工土壤耕种和植物的生长,这也导致了大规模的水土流失。
例如,由于灌溉和种植农作物,使土壤暴露在阳光和风的作用下,在水力侵蚀作用下,土壤流失严重。
这不仅对土地带来了很大的损失,而且对水质和水体生态环境的改变也很大,强化了水库、湖泊、河流的人为干扰。
三、农药使用作为高产和优质的工具,化学农药在农业生产和农业开垦中得到了广泛使用,而使用农药则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不仅会降低土地的肥力、杀死有益昆虫和微生物,还会造成对人体和其他生物的污染和危害。
在瓜果蔬菜的种植中,农药残留问题也十分常见,对人类健康和自然生态产生了不良影响。
四、气体排放农业生产释放的气体和废弃物对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农业温室气体CH4、氮氧化物NOx和二氧化碳CO2等,都会对大气造成污染。
同时,畜牧业和家禽饲养业等也会导致氨、硫化氢等有害气体的排放,进而对大气和水体环境产生严重危害。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需要寻找解决方案和方法,其目标是帮助农民保持可持续农业生产,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为此,需要立法调整污染排放标准,创新农业技术,控制农业排放和废弃物的污染,并加强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一种解决方案可能是建立生态农业生产系统,该系统利用自然的生态循环,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废物和污染物的产生与排放。
作物学关注影响农业作物生产的要素
作物学关注影响农业作物生产的要素农业作物生产是农业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而影响农业作物生产的要素则是作物学研究的重点。
作物学是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和质量等方面的学科,对于了解作物生长过程以及影响作物产量的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影响农业作物生产的要素并探讨其在作物学研究中的作用。
一、气候因素气候因素是影响农业作物生产的重要要素之一。
气温、降水、日照和湿度等因素对于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影响。
适宜的气候条件可以促进作物的生长,提高产量和质量。
不同作物对于气候条件的要求各异,因此根据不同作物的生态特性和生理需求来调控气候条件是提高作物产量的关键。
二、土壤因素土壤因素也是影响农业作物生产的关键要素之一。
土壤质地、肥力、酸碱度等因素对于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影响。
作物需要适宜的土壤条件才能吸收养分和水分,同时良好的土壤结构和通气性也对于根系的生长和作物的抗逆能力至关重要。
因此,科学合理地进行土壤管理和改良对于提高农业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三、光照因素光照因素对于农业作物的生长和发育起着重要作用。
光合作用是作物能量的来源,而光照不足或不均匀会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不同作物对于光照条件的要求各异,因此在种植过程中应根据作物的光照需求进行合理的调控,如合理的遮阴、调控光照强度等措施,以提高作物的光合效率。
四、水分因素水分是作物生长和发育的必需品,也是影响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物的水分需求随生长阶段的不同而变化,适宜的水分条件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因此,合理进行灌溉和水分管理对于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合理利用降水资源和发展节水农业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五、营养因素营养元素是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元素,也是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要素之一。
作物对于营养元素的需求各不相同,因此科学合理地进行施肥和营养管理对于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
合理的施肥措施还可以提高农田土壤的肥力,促进土壤持水保肥能力,为作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第2章作物生态因素影响(2013)
但在中低温条件下常比C4作物适应性广。主要分布在
温带,热带和亚热带也有分布,包括麦类、薯类、水稻、 棉花、豆类、甜菜、蔬菜等。 • C4植物是从Co植物进化来的一种高光效种类,与C3 植物相比,具有在高光强、高温及低C02浓度下保持高
光效的能力。主要分布在辐射量大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包括玉米、高粱、甘蔗等。 • CAM作物生产能力极低,主要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 区及蒸腾率极高的地区,包括仙人掌、菠萝、剑麻等。
响玉米籽粒品质。苗期遮荫对玉米籽粒品质没有显著影响;穗期遮荫 玉米籽粒粗蛋白含量提高,粗脂肪含量下降,淀粉含量降低,赖氨酸含量
升高;花粒期遮荫玉米的粗蛋白和赖氨酸含量显著升高,粗脂肪、淀粉
含量显著降低。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小而对籽粒品质的影响加剧。
(二)C3、C4和CAM作物
• C3作物光饱和点低、CO2补偿点高、光合效率较低,
E Tm=Kc∙ET0
ET0为作物最大蒸腾蒸发量蒸散量 Kc 称为作物的栽培系数
ET0—潜在蒸散量(mm/d) P0 —标准大气压(P0=1013.25Pa) P—计算地点平均气压 Δ—平均气温时饱和水气压随温度变化的变率, Δ=dea/ dt,其中ea为饱和水气压(hpa),t为平均气温(℃)
dea / dt L * ea Rw * T 2
C3植物转变C4途径就是环境变化引起的光,是植物对逆境的 适应性进化结果,也是植物增强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需要。 近几年关于植物光合途径进化的研究进展迅速,提出C3植物 基因工程。基于此。目前对转C4基因水稻的研制前景持乐观
态度,面临的挑战是如何使光合代谢特征随叶片形态的变化
而变化,叶片形态如何随着光合代谢特征的变化而变化 (Hibberd eta1.,2008)。
作物生态
三、营养元素的生理功能和缺素症
元 素 Group 1 NS Group 2 P B Si Group 3 生 理 功 能 有机物的主要成分, 有机物的主要成分, 通过羧化和氧化作用被同化 与有机物的羟基起酯化作用, 与有机物的羟基起酯化作用, 磷酸酯在能量转化中起作用 参与细胞渗透调节和细胞的电平衡, 参与细胞渗透调节和细胞的电平衡, 特异影响酶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主要作为酶的辅基, 主要作为酶的辅基,通过价态变化 传递电子 CHO
• • • • • 根系通气(水生植物除外) 根系通气(水生植物除外) 经常更换及补充营养液 铁离子以螯合形式供应 试剂、 试剂、水、容器十分纯净 研究某些微量元素( 锌等), ),常需连续两代将植 研究某些微量元素(钼、镍、锌等),常需连续两代将植 株培养于缺乏该元素的溶液中
2 植物必需元素的判断标准
2、研究范畴 、 根据上述定义及目前各国学者在这一方向上的研究角度, 根据上述定义及目前各国学者在这一方向上的研究角度 , 作物 营养生态学的研究范畴可归纳为如下一些方面: 营养生态学的研究范畴可归纳为如下一些方面:
1)养分利用效率(Nutritient utilization efficiency) )养分利用效率( ) 养分利用效率狭义上局限于指吸收单位养分所制造的有机物质量, 养分利用效率狭义上局限于指吸收单位养分所制造的有机物质量, 也有人从介质中的营养多少去衡量营养效率, 也有人从介质中的营养多少去衡量营养效率,因而把营养效率定义 为介质中单位有效养分所能产生的植物产量。 为介质中单位有效养分所能产生的植物产量。后者在应用上有许多 不便的地方,主要是难于确定有效养分,如有些形态的养分对某个 不便的地方,主要是难于确定有效养分, 种是有效的,对另一个种可能是无效的, 种是有效的,对另一个种可能是无效的,因为它们常具有不同的吸 收利用机理。 收利用机理。养分利用效率的研究主要探讨养分效率与种群的生态 适应性的关系。理论上高利用效率种将更有利于适应寡养环境。 适应性的关系。理论上高利用效率种将更有利于适应寡养环境。
02-作物的生态适应性讲义
耕作学第二章/ Chapter 2布局作物作物布局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什么是作物的生态适应性?生态适应性是作物布局的基本依据。
1、作物的生态适应性的含义作物的生态适应性是指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程度。
作物的生态适应性是对物种遗传变异长期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的结果,是作物生长的一种遗传习性。
一种作物或品种只能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健康生长繁殖。
苹果柑桔棉花生态适应性客观存在马铃薯青稞亚麻生态适应性客观存在生态适应性客观存在甘蔗橡胶椰子中华名特优植物园作物的生态适应性是系统发育的结果一种作物(或品种)只能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生长繁殖。
能够存在并不意味着适应性是最优的,即或是分布较广的作物也具有其最适分布的范围。
一个地区总有其最适或较适的生长作物,有其较佳的作物布局方案。
不同作物和品种对光、热、水、气、矿质营养等生态因素的适应范围各不相同;在大范围内,决定作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气候因素和地学因素,即热量、水分、母质、土壤、地貌决定了作物能否生存和繁殖;在小范围内,气候条件相对一致,作物布局主要由土壤、肥力、地下水等地学因素决定。
漫画:愚公造林“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齐民要术》3、生态因子根据性质,通常把生态因子归纳成五大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貌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包括主要的气候参数,如光、温、水分、空气和大气运动等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通常把生态因子归纳成五大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貌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包括土壤结构、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肥力和土壤生物等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通常把生态因子归纳成五大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貌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包括各种地表特征,如地形起伏、坡度、坡向、海拔高度等分为动物因子、植物因子和微生物因子,包括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联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貌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通常把生态因子归纳成五大类指人类活动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把人为因子从生物因子中分离出来是为了强调人的作用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貌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通常把生态因子归纳成五大类小结资源禀赋是“定位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面了解作物光周期敏感性的生理生化机制、遗传机理和分子机制,对 钝化作物的光周期敏感性、改良我国种质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分 子标记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在这个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光周期是影响水稻抽穗期的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而抽穗期是水 稻生产中重要的农艺性状,它决定着水稻品种对不同栽培地区及栽 培季节的适应性。水稻之所以能够在大范围的地理环境下种植,一 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抽穗期的多样化。 抽雄、吐丝是雌雄器官发育形成的标志,而玉米雌雄分化正处于对
作物水分生态适应特性 农田水分平衡 作物水分利用率 作物生产的水肥耦合
作物生产系统的节水技术
(一)作物对水分的适应性特征
喜水耐涝型:根、茎、叶组织中有通气组织,喜淹水或适应在沼 泽低洼地生长。如水稻。 喜湿润型:生长期间需水较多,喜土壤和空气湿度较高,如陆稻、 黄麻、烟草、甘蔗、茶、毛竹、黄瓜、油菜、马铃薯等。 中间水分型:既不耐旱、也不耐涝。如小麦、玉米、棉花、大豆 等 耐旱怕涝型:通过特定形态特征和生理机制减少水分蒸发,如谷 子、甘薯、糜子、花生、向日葵 耐旱耐涝型:这类作物既耐旱又耐涝,如高粱、田青、草木硒等 是耐旱作物,又可忍耐短期淹水。
(二)农田水分平衡
农田水分平衡模型:
其中:ΔW—土壤贮水量变化量 P, I—分别为降水量、灌水量 ET—蒸散量 g—地下水补给量 r, d—分别为径流量、渗漏量
(三)作物水分利用
作物需水量 作物耗水量 作物水分与产量关系
作物水分利用效率
1、作物需水量(E Tm)
作物需水量(E Tm)花 玉米 大豆 甘蔗
(二)日温差与温周期
日温差:昼夜变温对作物光合与呼吸影响显著,决定干 物质积累与产量形成。 温周期:作物对日温差的适应特性。不同作物反应有差
异。如大陆性物种昼夜温差大时发育好;海洋性物种则对
昼夜温差要求小。
尤其对经济产量形成差异较大;对品质影响也明显,如瓜 果糖分、小麦蛋白质含量和昼夜温差呈正相关。
■ 强光下的光抑制机理研究主要在Ps II及其反应中心D1蛋白及内源保 护物质玉米黄素,内源活性氧清除剂SOD等对他的保护上,弱光则多 集中在光色素蛋白上,有关研究已深入到分子水平上。 ■ 氮素利用率与光照强度也具有重要关系,光合强度与N03的还原密 切相关,弱光下,碳水化合物供应减少,硝酸还原酶活性下降,而恢 复光照时,酶活性升高。在较高光强下,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酸 脱氢酶(GDH)的活性上升,叶片的总氮量上升,硝酸盐的含量下降。
喜温作物:生长发育盛期适宜温度为25~30℃,需要>10℃积温2
000~3 000℃,不耐霜冻。 -----温凉型:如大豆、谷子、糜子、甜菜、红麻等,生长适宜温度 20~25℃,需要)10℃积温 1800~2 800t左右。 ------温暖型:如水稻、玉米、棉花、甘薯、黄麻、蓖麻、芝麻、谷 子等,生长适宜温度25~30℃。 ------耐热型:如高粱、花生、烟草、南瓜、西瓜等,可忍耐30℃ 以上高温; 花生可耐40℃高温,烟草耐35~37℃高温。
山东农业大学 博士论文(张吉旺 ,2005),光温胁迫对
玉米产量和品质及其生理特性的影响
采用大田和盆栽相结合试验方法,对不同玉米品种在遮荫条件下不同 时期遮荫和不同程度遮荫的产量和品质影响及其生理机制进行研究。 弱光显著地降低了玉米籽粒产量,花粒期遮荫对玉米籽粒产量影响最
显著,其次是穗期遮荫,,苗期遮荫对其影响相对较小。弱光显著影
响玉米籽粒品质。苗期遮荫对玉米籽粒品质没有显著影响;穗期遮荫 玉米籽粒粗蛋白含量提高,粗脂肪含量下降,淀粉含量降低,赖氨酸含量
升高;花粒期遮荫玉米的粗蛋白和赖氨酸含量显著升高,粗脂肪、淀粉
含量显著降低。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小而对籽粒品质的影响加剧。
(二)C3、C4和CAM作物
• C3作物光饱和点低、CO2补偿点高、光合效率较低,
C3植物转变C4途径就是环境变化引起的光,是植物对逆境的 适应性进化结果,也是植物增强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需要。 近几年关于植物光合途径进化的研究进展迅速,提出C3植物 基因工程。基于此。目前对转C4基因水稻的研制前景持乐观
态度,面临的挑战是如何使光合代谢特征随叶片形态的变化
而变化,叶片形态如何随着光合代谢特征的变化而变化 (Hibberd eta1.,2008)。
的树木Polylepis tarapacana(树线在4200~5200 m)研究发现,植物
在温度适宜时贮存大量的渗透调节物如丙二醛、可溶性糖分、多胺和 蛋白质,并凭借此在非常低的温度时免受冷冻造成的组织损伤。
(四)作物感温特性
强冬性 弱冬性
春 性:
1928年Lysenko把吸水萌动的冬小麦种子经过低温处理后春播,便 可以在当年的夏季抽穗开花,于是将其称之为春化,这种低温诱导 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叫春化作用。如果没有经过低温处理,冬性作 物只维持营养生长状态或推迟开花。
■玉米生育期间太阳总辐射减少lkJ·cm2,相当于玉米生物产量减少
337kg·hm2。国际小麦玉米改良中心研究指出,玉米产量变动80 %受后期光照时数、光照强度和叶面积影响。
■ 光照对根系发育影响方面的研究相对很少。光照减少或者遮光对根 系生长的限制显著地高于地上部。高光强通常会刺激根系的生长,并 增加根冠比,降低了其抗倒伏能力。
第二章 生态因素对作物生育与分布的影响
光与作物生态和分布 热量与作物生态和分布 水分与作物生态和分布
土地与作物生态和分布
地貌与作物生态和分布
一、光与作物生态和分布
光因子要素:光质、光量(光照强度)、光照时间 作物光合特性:C3、C4、CAM 作物光适应特性:喜光、耐阴作物 作物光周期特性:长日照、短日照、中性作物
V—干湿球温度计常数(0.66Pa/℃) Rn—太阳净辐射,以所能蒸发的水层深度计(mm/d) Ea—干燥力(mm/d)
北京地区不同作物系数
苗期 作物 生长初期 生长盛期 生长末期 收获期 全生育期
棉花
玉米 水稻 大豆 小麦 苜蓿
0.45
亚热带作物:一般需要年平均温度高于20℃,l月份平均
温度不低于0℃。冬季的极端最低温度是不低于-7~-15℃; 包括茶、油茶、柑桔、油桐、马尾松、杉木、捕竹和甘蔗。
热带作物:要求最冷月平均温度18℃以上才能生长,左右 即受冻;包括橡胶、油棕、椰子、可可等
三、水分与作物生态和分布
(三)热胁迫与冷害
热害 :高温对作物的危害。影响膜活性、酶活性,使 蛋白质钝化变性,破坏核酸和蛋白质代谢。
冷害:低温对作物的危害。影响酶活性与代谢功能, 糖分消耗引起蛋白质分解,破坏原生质及细胞结构。
作物温度抗性:耐热性、耐冻性、躲避性
高温下细胞膜结构、抗氧化系统、渗透调节机制、植物激素、蛋白种 类及机理等的规律性依然是当前植物抗热性生理生态学研究的重点。 植物本身都具有一定的耐热(冷)性,特别是通过其体内的一些生理 和生化机制能够抵御和适应一定程度和时间的热(冷)胁迫,比如通 过植物体内细胞膜膜组分的变化、抗氧化系统对氧自由基的清除、热 激蛋白的合成以及一些其他物质代谢的渗透调节以获得耐热性,从而 减缓高温对自身的伤害。 植物对温度胁迫的适应机制也是研究热点。有人对世界分布海拔最高
(一)光质、光量及光照时间
生理有效辐射:可见光区中的 380-760nm 波长之内。红橙光主要被叶
绿素吸收,对叶绿素的形成有促进作用;红光有利于糖的合成;蓝紫
光也能被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吸收;蓝紫光与青光对植物伸长有抑制 作用,使植物矮化;蓝光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青蓝光能引起植物的 向光性,并能促进花青素等色素的形成,蓝紫光也是支配细胞分化的 重要光线,蓝光还能激活光合作用中同化二氧化碳的酶类。绿光则很 少被吸收利用
1800—2000 1900—2100 2400—2600 3000—3200 3100—3300 4000—4500 2200—2800 2200—2500 4000—4500
2000—2300 2100—2300 2600—2800 >3200 3300—3500 >4500 2800—3000 2500—2900 >4500
但在中低温条件下常比C4作物适应性广。主要分布在
温带,热带和亚热带也有分布,包括麦类、薯类、水稻、 棉花、豆类、甜菜、蔬菜等。 • C4植物是从Co植物进化来的一种高光效种类,与C3 植物相比,具有在高光强、高温及低C02浓度下保持高
光效的能力。主要分布在辐射量大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包括玉米、高粱、甘蔗等。 • CAM作物生产能力极低,主要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 区及蒸腾率极高的地区,包括仙人掌、菠萝、剑麻等。
E Tm=Kc∙ET0
ET0为作物最大蒸腾蒸发量蒸散量 Kc 称为作物的栽培系数
ET0—潜在蒸散量(mm/d) P0 —标准大气压(P0=1013.25Pa) P—计算地点平均气压 Δ—平均气温时饱和水气压随温度变化的变率, Δ=dea/ dt,其中ea为饱和水气压(hpa),t为平均气温(℃)
dea / dt L * ea Rw * T 2
不同作物对积温要求
早熟种
作物类型 冬小麦 1700—2000 2000—2200 2200—2400
中熟种
晚熟种
喜凉作物 (≥0℃积温)
马铃薯 油菜 早稻 中稻 晚稻
1600—1800 1700—1900 2300—2400 <3000 2700—3100 2800—3500 2000—2200 2000—2200 <4000
光照敏感的阶段。日照时数的变化会引起玉米生长点分化为雌雄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