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诗歌结构技巧解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 ①此诗为苏轼贬官贵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 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石大而多的样子(地貌)。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 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 澈的精神境界。
2、照应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应。 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 谨。照应在古典诗歌中的运用可分为三 类,即首尾照应、扣题照应、伏笔照应。 照应可以使诗歌前后贯串,情节连贯、 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使读者容易掌握 全诗的脉络,对表情达意起到很大的作 用。
三、“转”开生面
元人杨载在谈到绝句的结构安排时说:“大抵起 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 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 四句如顺水之舟矣。”所以诗歌的“转”句最为关键, 而诗歌命题也常在“转”句上做文章。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 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前面铺垫蓄势已 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 关注“转”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思路,它也 是我们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诗歌的“转”句最为 关键,而诗歌命题也常在“转”句上做文章。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 日。
哀乐的转折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认不识君。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叙事、点题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写景:广阔,浩荡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抒情 :一、孤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抒情:国势动荡 反 衬
颔联紧承首联的叙事进一步写景,描 绘了洞庭湖的烟波浩渺、浩荡气势,视野 开阔,同时为下文抒发老病孤愁、国忧家 恨做了铺垫。
(2)绝句的四句、律诗的四联在写作上的 要求起承转合。
起,用一个话头,引出下面想说的话。 承,即紧承上句(联)的诗意,进一步描写或铺陈, 要承接得自然、紧密; 转,意思的递进或转折,是指诗的内容宕开一笔, 使诗内容更加丰富或境界更加开阔;
合,对全诗的“收束”,要对前面的描写起到收束 的作用,要“收”得有力,并传达出诗的思想感情 ,一般要在此句(联)点出诗意或主题。
4、抑扬
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是行文结构方式 之一,指不从正面平铺直叙,先从反面 着笔,加以贬抑或褒扬,而后透露出自 己的真实意图,抑扬按形式可分为欲扬 先抑、欲抑先扬两种。 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的表达效果: 欲擒故纵,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设置 悬念,形成波澜。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
此题答案为:“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 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结构作用)提问方式
某句诗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某句诗,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解题要点
1、描绘或解说诗句(描写或叙述) 2、确定诗句在诗中所处的位置,确定其在全 诗中的结构作用 3、对抒发诗人的何种情感起到作用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 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
虚实的转折
注意诗歌中的“遥知”“不知”“何当”“何 时”“若” “知有” 咏 柳 贺之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不知绿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3、过渡(即承上启下)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找出诗中承上启下的语句,并具体说明。
“春半如秋意转迷”承上启下,“意转迷” 上承前一句,极言意绪的迷乱繁杂,“春半如秋” 下启后两句,春光正浓之际反呈现百花凋零、榕叶 满庭的暮秋景象,从而在我与物、物与境之间起到 了结合作用。
一、“起”定基调
“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 常见的作用有:
交待人、时、地、事、环境; 渲染气氛,烘托感情,奠定基调; 统领全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线索,照应 题目等; 与其他诗句构成对比、衬托等。 如果首句设问,那么就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 省的作用
2005年天津卷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 问题。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表达技巧之结构技巧
古诗词的结构是体现诗歌形式 之美、反映社会内容、表现诗人感 情的重要手段。 赏析其结构形式要整体分析诗 的结构特点,体会诗人这样写的意 图和对诗词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
篇章结构常见提问方式 (1)……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2)这首诗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
(3)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4)……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扬抑的转折
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动静的转折
《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点面的转折 绝 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转一般在第三句,但也有特例。 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唯有鹧鸪飞。
由古到今 由盛到衰 由人到物 由叙事到描写
四、妙合主旨
明结:直接抒情、言志、阐理。 淋漓尽致,强烈。 暗结:以景结情。
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 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 限。
以景结情
以景结情”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 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写 景句结束全诗的一种方法。它是诗歌结 句的一种技巧,也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 一。结句写景,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 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从而产 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考点精练1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诗歌的首联在全诗起了什么作用?
请简要赏析。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①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 的江边。(描绘诗句) ②起句点“雨”,次句点“暮”,直切诗题中 的“暮雨”二字。以楚江点“雨”,表明诗人正伫 立江边,这就暗切了题中的“送”字。同时,为二、 三联画面的出现,涂上一层灰暗的底色 。(确定位 置及作用)
③刻画了送别的情景,紧扣依依惜别之情。 (表达效果:落实到作者的感情、诗歌的主旨上)
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
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
贾 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 贾生:指贾宜。宣室:汉代未央宫前殿正 室,汉文帝于此接见贾宜。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诗人运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开头一句貌似歌 颂汉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次句赞美贾生才华 横溢,第三句把汉文帝求贤若渴的诚意推至顶峰, 第四句笔锋一转,汉文帝求贤不是为了苍生,而是 询问鬼神故事。举得高摔得重,极辛辣地讽刺了汉 文帝的昏庸无能。
考点精练2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 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 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 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 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 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 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① “聚散匆匆”意为短暂相聚又匆匆离别。强调 二 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 (描绘、解说 诗句) ②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上承“同在 京城”的聚,下启“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散。 (确定位置及作用)
篇章结构一览表
1
全局 起承转合/层层深入/先抑后扬/对比/线索
首尾 首尾呼应/开篇点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
2
中转 铺垫、照应、承上启下、过渡
3
先后 先叙后议、先实后虚、先写景后抒情、
4
先咏古后议论抒情
篇章结构特点
(1)古诗词通常的结构形式是先 写景叙事后议论抒情,写景叙事为 议论抒情作铺垫,而观点态度、思 想感情也一定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 阐发。
起——明点、暗示——情 承——正衬、反衬——情 转——突出、铺垫——情 合——直抒、间抒——情
起 承 转 合 总 关 情
技法分解
古诗词形象与情感的关系: 其中心是景(事、物)情(或主旨)的 关系
按照景与情的先后顺序:
a先景(事)后情(大多如此) b先情后景 c以景结情
1、先景后情
诗歌多先写景造境,而后再在此基础上抒怀。
2005年重庆卷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 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4分)
诗人前三句都在叙事抒情,到最后一句却忽然 宕开一笔,以景结情:秋月高高照在古老雄伟莽莽 苍苍的长城之上,景象何其壮阔苍凉!这奇绝的结句 留给读者无尽的联想。
诗歌鉴赏之 篇章结构技巧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时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 轼牵连,累遭贬谪。
8.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 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5分) 初见嵩山,作者心情惊喜而又亲切。 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①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 山开阔胸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 ②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 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 解北上途中所作。 ●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 也写出了诗人不胜依恋与痛惜之情,奠定了全 诗的基调。
二、“承”“起”续境
“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 极为密切。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 ,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 的意思可互为佐证。在结构上,还有承上 启下、前后照应的作用。
③表达了作者离别的伤感之情。(表达效果:落实
考点精练3
从军行 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最后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①末句是说“战士们不攻破楼兰誓不还家”。(描绘诗 句)
②在诗歌的结尾起了卒章显志的作用(确定位置及作用)
③表明征战将士誓平边患的决心。(表达效果:落实到 作者的感情、诗歌的主旨上)
2、先情后景
下笔即写情,对诗歌而言,有点类似开门见 山。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 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古诗词的结构特点
其内容是前句(联)与后句(联) 的关系 铺垫 、照应、 过渡(承上启下)、 抑扬、线索
1、铺垫
即以前面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后面主要情节的准 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运用铺垫,有助于渲染 气氛,蓄积气势,凸现主要形象,突出主旨,增强作 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东 坡① 苏 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分析本诗的诗句间是如何照应的。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 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 “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 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在安史之乱中,杜甫 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 感慨万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