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佛语外来词汉化研究

合集下载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研究摘要:佛教在中国发展历史悠久,佛经翻译在古代也比较盛行,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学界对这一时期佛经翻译的研究多聚焦在某些具体佛教典籍的研究分析上。

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归纳法,通过对这一时期政治背景、社会生活以及有代表性的佛经翻译家的研究,旨在分析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汉译的具体策略、原因以及影响,以期对古代佛经汉译研究和类似体裁作品的汉译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佛经汉译;译场;道安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也有少数人认为其发源地为尼泊尔,是由释迦摩尼在公元前6世纪所创的。

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历史悠久,已经近两千年了,且其影响力巨大。

现在佛教界普遍认为汉明帝求法这个传说可以作为佛教最早传入中国的时间证明,不过具体说法仍有不同。

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大致有四条,一条是沿着茶马古道进入云南和川南地区;一条是沿着喜马拉雅山脉进入西藏地区;还有一条是沿着海路进入江南地区;最主要的一条便是经中亚西域和河西走廊进入中土,而这是佛教进入中国的主线,因此在这条线上面发生的故事合在一起,演变为一部中国佛教简史。

[1]普遍认为佛经汉译的创始人是安世高,他本来是安息国的太子,于汉桓帝建和初年来到中国洛阳,学习通晓汉语后开始译出了各种经论。

但在汉魏时期,佛教虽在民间有很多信徒、广为流传,在士大夫阶层却还未受到重视,统治者们对其也持限制态度。

直到公元4世纪才广泛传播起来,佛经的汉译也随之流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汉译广为流传的原因从东汉末年开始,长期战乱导致社会动荡不安,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长期生活在战争中,朝不保夕,没有稳定的生活,在这个时候,宗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人们的避难所,用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苦痛和灾难。

信仰一个宗教,其本身的教条和经典就很重要,而佛经多是梵语等书写的,不能满足传教的需求,这样的社会环境,为佛教的盛行提供了可能性,因此外国僧人和本国僧侣对佛教典籍的翻译就有其可行性和必然性。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佛经翻译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呈现出了独特的特点,这些策略对中国佛教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汉译策略的选择、翻译方法的创新和意译与直译的平衡等方面展开研究,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

一、汉译策略的选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主要包括直译和意译两种方式。

直译是指将梵文或巴利文的佛经原文逐字逐句地翻译成汉语,力求忠实于原文的语言风格和句法结构。

而意译则是指根据汉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对佛经原文进行合理的转换和加工,使之更符合中国读者的理解和接受习惯。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译策略的选择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由于当时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一些翻译士认为直译可以更好地保留原文的严谨和重要性,而另一些翻译士则认为意译可以更好地使佛教教义贴近中国读者的生活和理解。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也需要顾及到当时社会的局限和需求,因此意译策略更容易受到普遍认可。

二、翻译方法的创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的创新主要表现在翻译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

一方面,翻译士们在进行佛经翻译时,经常采用译者注、通假字、释义、比喻等方法,力求对原文的理解和传达。

他们还会结合当时汉语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转译和加工,使之更符合汉语的表达方式和读者的理解需求。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还体现在翻译过程中的创新,翻译士们常常进行合作翻译,广泛征求多方意见,以求策略更加科学和全面。

他们还经常与当地士族、文人和官员互动,提升佛经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三、意译与直译的平衡在进行意译与直译的平衡时,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需要根据当时社会和文化需求,同时也需要根据佛教教义的特点和传播途径进行综合考量。

翻译士还需要不断查验原文,与其他经典和文化相互参考,以求汉译策略更加科学和合理。

魏晋南北朝佛教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魏晋南北朝佛教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魏晋南北朝佛教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在中国佛教文化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

虽然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与军事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但佛教却得以在这些变革中逐步扎根,进而成为古代中国的文化宝藏。

魏晋南北朝佛教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则是在理解这一时期佛教文化与历史发展中,尤为重要的工作之一。

一、背景概述公元220年至589年,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也是一个相当动荡的时期。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革,政治、经济、文化均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在此背景下,佛教逐渐开始传入中国,并在当地逐渐扎下根来。

同时,随着佛教文化的不断丰富,大量的佛教文献出现在学术舞台上。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国佛教的基础得到了建立,而这些佛教文献则在它的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佛教文献的种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献具有丰富的种类。

其中,一些作品已成为后世流传广泛的名篇佳作,例如《法华经》、《涅槃经》、《大集经》等等。

此外,还有一些相对不那么著名、但同样重要的作品,例如《入定功德经》、《佛说地藏菩萨本愿经》、《金剛經》等等。

总体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献包括经、律、论、传等多种不同类型的作品,它们对中国佛教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佛教文献的传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献,没有遭受太大的破坏,得以流传下来。

在这一过程中,文献的传承成为了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传承方式包括:手抄、刻印、藏经洞藏、跋扈、编次等。

而其中,刻印则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文献传承方式。

佛教文献被刻印后,可以大量地复制出版,较好地保持文本的完整性和原始性。

佛教文献的传承方式的多样性,推动了佛教文化的持续发展。

四、佛教文献的研究成果在魏晋南北朝佛教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方面,中国学术界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例如,在经学方面,由《法华经》发展而来的加持部,极大地促进了佛教文化的发展。

在思想学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院家、律家、禅家等学派,为佛教在中国内地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学术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佛经翻译的极盛时期。

在这个时期,佛教的兴起和传播推动了佛经的翻译工作,同时也对翻译策略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本文将重点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流入中国。

佛教的传入给中国的文化、思想和宗教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为了保留佛教教义原汁原味的同时又能被中国人所理解,佛教经典需要进行汉译。

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主要集中在词汇选择、语言风格、篇幅调整等方面,以下是详细解析:首先是词汇选择。

佛教经典所使用的语言是古印度梵语,为了让中国人理解佛教教义,翻译家需要选择合适的汉字来翻译梵文词汇。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的翻译工作刚刚起步,翻译家对于梵文的理解也不够深入。

在词汇选择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有些梵文词汇的含义没有完全传达给汉字,导致翻译结果不准确。

由于佛教词汇在梵语中具有特殊的宗教含义,为了保持其特色,在翻译时也往往会直接使用梵语词汇,而不是选择通俗易懂的汉字。

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佛经的理解难度,限制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其次是语言风格。

佛经翻译时的语言风格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翻译家们往往会选择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的语言风格,以便更好地融入中国的文化环境。

他们会选择使用古代汉语,采用韵文形式进行翻译,使佛经具有更加古典的韵味。

也会采用一些修辞手法,例如比喻、夸张等,以便更好地表达佛教的理念。

这种对语言风格的选择,不仅能够保持佛教经典的宗教性质,更能深入到中国人的心灵深处,产生共鸣和感触。

最后是篇幅调整。

佛教经典在梵语中常常具有极其复杂的逻辑结构,篇幅也往往很长。

为了适应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和理解能力,佛经在翻译时常常会进行适当的删减和精简,以减少篇幅并修改逻辑结构。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家会根据自己对佛教教义的理解,进行一些删节和增补,使佛经更加符合中国文化的审美需求。

魏晋南北朝汉译佛经语法笺识

魏晋南北朝汉译佛经语法笺识

作者: 蒋冀骋
作者机构: 湖南师大文学所 邮编 410081
出版物刊名: 古汉语研究
页码: 13-18页
主题词: 汉译佛经 “将” 魏晋南北朝 “所” 用例 “无” 双音节 竺法护 “之” 中古汉语词汇
摘要: <正> 近年来,汉译佛经的语辞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专著有李维琦先生的《佛经释词》①,朱庆之同志的《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②,著作中使用佛经材料的有:蒋礼鸿先生《敦煌变文字义通释》,项楚先生《王梵志诗校注》③,江蓝生先生《魏晋南北朝小说词语汇释》④,蔡镜浩先生《魏晋南北朝词语例释》⑤,王云路、方一新同志的《中古汉语语词例
释》⑥,单篇论文则难以一一例举。

堪称一时之盛。

但在语法研究方面,运用汉译佛经的,除前辈学者外,虑无数人。

与汉译佛经语辞研究的盛况相比,就显得寂寥些。

笔者不揣浅陋,录出平时读经时的点滴体会,以求教于大方。

所论二条,皆时贤论列过,旨在补证,不敢攻诘。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研究》是一本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的研究论文。

该论文旨在通过对当时佛经翻译的情况进行分析,探讨翻译者在面对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时选择的翻译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对于中国佛教的发展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将印度佛教的经典文献翻译成汉语。

由于印度佛教的特殊语言特点及其中包含的多种文化元素,翻译者需要寻找一种适合中国读者理解和接受的翻译策略来传达佛教的教义。

研究者在论文中提到了一些翻译策略。

其中一个策略是音译。

由于印度佛教文献中的术语和概念在当时的中国并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翻译者选择了将这些术语音译成汉字,以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发音和含义。

在翻译《大般若经》时,翻译者将“prajñāpāramitā”音译为“般若波罗蜜多”,将“bhūmi”音译为“地”。

另一个重要的策略是意译。

在面对一些无法直接翻译的术语和概念时,翻译者选择了将其意思传达给读者。

这种策略要求翻译者具备深厚的佛学知识和对当时中国文化环境的了解。

在翻译《法华经》时,翻译者将“tathāgata”意译为“如来”,将“bodhisattva”意译为“菩萨”。

翻译者还常常使用注释来解释一些难以理解的术语和概念。

通过对这些术语和概念进行解释,翻译者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佛经的内容和含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对于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翻译策略不仅帮助中国读者理解佛教的教义,还为中国佛教的传播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通过将佛经翻译成汉语,翻译者为中国佛教的本土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使佛教融入到中国的社会和文化中。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佛经翻译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佛经翻译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汉译策略,对后来的佛教思想和汉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结合相关研究文献,总结了一些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

一、音译和意译相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译经家们在翻译佛经时,通常采用音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汉译策略,即将源语中的部分音节音译成汉语,同时将源语中的意思意译成汉语。

例如,《法华经》将saddharma-pundarīka-sūtra音译为摩诃法莲华经,摩诃表示大、伟大,法莲华表示佛教重要思想之一——般若,即因缘而生的真实性。

二、通行汉语中的典故充当翻译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经翻译中,有时候将通行的汉语中的成语、典故、俗语等充当翻译,有时甚至直接将梵文缩写和汉字组合,例如将“如来藏”缩写成“如来藏经”。

这种汉译策略不仅便于普通读者理解佛教思想,同时也有助于佛教与汉文化的交流。

三、准确翻译概念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翻译家们尝试将佛教概念准确地翻译进入汉语,这对于后来的佛教思想和漢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将“缘起”翻译为“因缘”,“涅槃”翻译为“灭定”,“菩提”翻译为“正觉”等,这些准确的翻译不仅让汉语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佛教思想,同时也成为后来中国佛教学术界的重要基础。

四、篇章组织的安排在翻译佛经时,翻译家们需要将每句话、每一个段落按照原文的意思组织成汉文篇章,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汉译策略。

因为各种佛经都是以诵经的方式传递下来的,如果翻译的篇章组织不当,则很难在中国文化中产生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翻译家们非常注重篇章组织的安排,力求达到原文的语言感觉,同时也适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是完全适应中国文化和语言环境的产物,翻译家们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最终形成了适合汉文化的佛教翻译模式。

这些汉译策略对之后的中国佛教思想和文化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今天的佛教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文献资料。

汉语外来词中的佛源词汇研究

汉语外来词中的佛源词汇研究

汉语外来词中的佛源词汇研究在语言接触过程中,一种语言很自然地会向其他语言借用一些它本身所没有的、但又不得不使用的词汇。

这些借用来的词汇在新的环境中必须接受新文化的改造,以期能够满足交际的需要。

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源词汇的不断使用、汉化,是汉语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一次对外来词的吸收。

这些蕴含着丰富佛教教义的词语在进入汉语后,经过不断地适应、改造,对此后汉语外来词结构上的汉化有着很大的影响。

标签:汉语外来词佛源词汉化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在交际过程中,任何一种语言都无法单独地完成这一任务。

“交际的需要使得说某一种语言的人与说临近语言的人或文化上占优势的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接触。

”[1]语言间的接触必然会在所使用的语言内部留下痕迹。

就词汇而言,不论是本族词的输出还是外来词的引进,都是一种超越时代、超越民族的文化传播活动。

在汉语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中,汉语也曾多次与其他语言接触,并在汉语内部或多或少地留下了这些语言的痕迹。

这些留下来的东西,有的经过长期的使用,逐渐进入汉语体系,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成分;也有的在交际使用中未能经受住推敲,被汉语自身所产生的结构取代。

正是这一次又一次的接触与更新,汉语词汇才得以极大地丰富。

一在汉语词汇史上,主要有三次对外来词的大规模的吸收,分别是:秦汉时期,丝绸之路影响下对匈奴、西域等少数民族语言词汇的吸收;魏晋隋唐时期,随着佛教的东传对梵语这一语言系统中佛教词汇的吸收;明清时期,随着东西方交往的加深,对西方各语言系统词汇的吸收。

其中中古时期对梵语系统佛教词汇的吸收,无论是数量还是影响都远远超过另外两次。

这也是鸦片战争前,对汉语影响最大的一次语言接触。

除了以上三次对外来词大规模的吸收之外,20世纪后期汉语对外来词的吸收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

自秦统一全国就形成了一个多民族的大一统国家,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的联系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这一时期,汉语词汇受到了匈奴、西域等少数民族的影响。

魏晋时期佛语外来词汉化研究[论文]

魏晋时期佛语外来词汉化研究[论文]

魏晋时期佛语外来词汉化研究摘要汉语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之所以能够历久弥衰,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汉语能够不断的引进吸收外来词汇来丰富与发展自己。

其中对汉语影响最大的当属魏晋时期佛教及其外来词的传入。

关键词魏晋时期佛教外来词汉化过程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魏晋隋唐时期,佛教的东传过程中对梵语这一语言系统中佛教词汇的吸收,大大丰富了汉语词汇系统,增强了汉语表达能力。

这一时期汉语对佛语外来词的吸收,不仅从根本上对汉语的词汇结构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大量的佛语外来词被借译到汉语以后,从词形到意义都受到汉语词汇规律的制约,成为汉语词汇的一部分。

1 佛教外来词分类随着佛教传入的外来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第一类是只见于佛教经典中,并未进入汉语词汇常用语而成为全民语言的佛经专用语。

如荼毗、泥梨等词。

第二类是经过汉语改造后,今天依旧活跃于人们口语中的词汇。

可分为两类:(1)一部分词语在今天看来仍然是佛教词汇,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舍利子、袈裟等。

(2)还有一部分词语则完全成为我们的日常用语,很难找到佛教文化的影子,如“导师”:在佛教里他是指引导人成佛的人,是“佛”、“菩萨”的统称,又指佛说法时,担任唱经表白者。

它进入全民语言后,是指指导学习或指示方向的人。

2 汉化的原因及途径佛教文化之所以能扎根中国并深深影响汉人的心灵,是因为它迎合并依附于中国固有文化,进而与之合流,首先求得生存之所,然后又选择合适的契机发展自己,使之符合中国国情需要与民众的心理需求。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在中国经过翻译、使用和逐渐的汉化,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结构,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派体系。

而词汇作为语言中最为敏感的部分,受佛教的影响也最为明显。

佛教词语在翻译的过程中并非单纯的音译或者意译,而是经历了由音译到意译的逐步发展并且因地制宜的采取不同的方法来翻译的过程。

佛教外来词汉化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2.1 佛经词汇翻译(1)音译法。

一种语言最初在进入另一种语言时,大都采用的是音译的方法,佛教词语也不例外。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翻译使得原始佛经文字被翻译成汉文,这一过程被称作佛教经典的汉译。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经翻译史上的重要阶段,也是佛教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时期,大量佛典被译入汉文,并逐渐融入中国文化习俗之中。

探究这一时期的佛经翻译汉译策略,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佛教传入中国时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过程,同时也有助于揭示中国传统文化对佛教文化的吸收和转化。

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经翻译汉译策略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当时中国社会的宗教信仰状况和文化氛围,还可以进一步探讨佛教在中国化过程中的特点与特色。

对这一时期佛经翻译汉译策略的研究,可以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提供重要依据和参考。

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意义佛经翻译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这一时期是中国佛教传入中国并融合本土文化的关键时期,佛经翻译活动对中国佛教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经翻译策略,可以深入了解当时社会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情况,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交流提供宝贵资料。

对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译策略与其他时期的翻译方法,可以更好地探讨汉地文化对佛教的接纳与传播过程,有助于揭示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最重要的是,深入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经翻译策略,可以为今人理解古代文化、儒释道三家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互动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这一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践价值。

2. 正文2.1 佛经翻译的历史背景佛经翻译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汉代,随着佛教传入中国,汉代开始翻译佛经。

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达到了高峰。

在这个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和文化融合,佛教在中国逐渐得到广泛传播和接受,促进了大量佛经的翻译工作。

佛经是佛教的经典文献,由梵文经典翻译成汉文,为中国佛教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

论魏晋南北朝隋文章对汉译佛经因果报应思想之容摄

论魏晋南北朝隋文章对汉译佛经因果报应思想之容摄

第14卷第5期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ol.14 No.5 2015 年 9月Journal of JiangnanUniversity(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Sep.2015【文学研究$论魏晋南北朝隋文章对汉译佛经因果报应思想之容摄李秀花!,常昭2(1.山东财经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济南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22)[摘要]魏晋南北朝隋,本土相关的思想文化与现实的多灾多难决定了汉地文章容摄佛经因果报应思想-又地文章对佛经因果报应思想容摄得多少,是由该思想的相容性及相对优势决定的,此相容性、相对优势系相对于汉地相关思想文化、就满足汉地人的需要而言;曹魏至隋,佛经因果报应思想在汉地扩散的时间越来越久,容摄该思想的汉地文章越来越多,根本而言,是因为汉地长久地存在着相关的思想文化,汉地人长久地需要它-又地不同体裁的作品对该思想之容摄在数量上差异颇大,决定性因素是它与体裁间是否存在重要契合-又地文章对该思想之容摄的艺术性,受体裁、作者的表达意图与现实需要、当时文学的艺术性等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晋南北朝隋;文章;佛经因果报应思想;本土的思想文化与社会现实[中图分类号]10—02[文献标识码]A历来汉译佛经对魏晋南北朝隋文章影响的研究,均立足于影响的放送者:汉译佛经研究此影响,如吴 海勇著《中古汉译佛经叙事文学研究》等指出,佛经因 果报应、轮回转生、地狱观念等影响了中古小说-'普慧著《南朝佛教与文学》等揭示出,佛经的空义等内容影响到南朝诗歌-2]陈寅恪之《<三国志>曹冲华佗传与佛教故事》、季羡林之《三国两晋南北朝正史与印度传说》等指出,佛经中的称象故事、佛陀大人相影响 到正史相关内容的撰写,3—4]等。

形式方面,陈允吉 之《东晋玄言诗与佛偈》、《中古七言诗体的发展与佛偈翻译》等揭示出,佛偈的议论、七言等形式影响了东晋玄言诗、中古七言诗等-5]孙昌武著《佛教与中国文学》指出,佛经之概念辨析、条分缕析的论说方式等影响了东晋南朝的论;[]日本的兴膳宏之《〈文心雕龙〉与〈出三藏记集〉》指出,《文心雕龙》分析性理论结构等受佛经影响,[7]等。

魏晋南北朝汉译佛经本生因缘文学的叙事

魏晋南北朝汉译佛经本生因缘文学的叙事

深入研究
对魏晋南北朝汉译佛经本生因缘 文学的艺术特色、文化内涵、社 会意义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 便更好地理解其内在价值和意义 。
新材料发现
通过历史文献、考古发掘等手段 ,不断发现新的材料和证据,以 便更好地解读和分析魏晋南北朝 汉译佛经本生因缘文学。
研究前景展望
创新研究方法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创新研究方法,如采用比较文 学、文化研究等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以便更好地揭示 魏晋南北朝汉译佛经本生因缘文学的内在规律和特点 。
从粗糙到精致
01
初期形式
在魏晋南北朝初期,汉译佛经本生因 缘文学的形式较为粗糙,缺乏精细的 修辞和艺术加工。
02
逐渐完善
随着汉译佛经本生因缘文学的发展, 其形式也逐渐变得精致。修辞手法更 加丰富,语言更加优美,故事结构更 加严谨。
03
文学价值
这些精致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了读 者的喜爱,也成为了后世的经典之作 。它们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 义,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展望
01
魏晋南北朝汉译佛经本生 因缘文学的背景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佛教起源于印度,但在中国经 历了本土化的过程,形成了独 特的中国佛教。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汉 译佛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了 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为汉译佛 经本生因缘文学的兴起提供了 背景。
魏晋南北朝的历史背景
文化价值
文化交流的产物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与印度 、中亚等地区的文化交流日益 频繁,本生因缘文学的传入是 中国与印度文化交流的产物, 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丰富了中国的文学 形式
本生因缘文学以其独特的叙事 方式和故事情节,丰富了中国 的文学形式,为中国的文学发 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鉴。

佛教用语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浅析

佛教用语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浅析

佛教用语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浅析摘要:汉语作为一种高度发达绵延至今的语言,在其发展史上,佛教尤以梵文佛典语言,对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从词汇的角度,从两方面简单介绍了佛教用语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一是对汉语词汇的丰富,二是对汉语固有词汇的改变。

从词汇实例及佛教文化内涵入手,加深我们对文化交融、汉语本身认识。

关键词:佛教用语;汉语词汇;影响一佛教用语对汉语词汇的丰富西汉末期佛教从中亚、西域传入中国,经魏晋隋唐迅猛发展,终与中国传统文化合流,形成了有别于印度佛教文化的中国佛教文化。

而语言作为一种最敏感而显著的文化因子,也随之佛教文化的传播而产生着变化,正如梁启超先生尝言:“盖我国自汉以后,学者唯古是崇。

不敢有所创作,虽值一新观念发生,亦必嵌以古字,而此新观念遂淹没于囫囵变质之中,一切学术,俱带灰色,职此之由。

佛学即昌,新语杂陈;学者对于梵义,不肯囫囵放过;搜寻语源,力求真是。

其势不得不出于大胆地创造。

创造之途既开,则亦为分析的进化。

此国语内容所以日趋于扩大也。

”[1]1.1 佛教专用语佛教传入后,为宣扬教义,大批的佛典翻译产生了大量的佛教词语,它们并不是全民的通用语,大多出现在专门典籍或佛教文献中,以阐述佛教教义、禅语及其思想内涵的专有名词或词根的形式出现,多属于新造词。

1.1.1 词根在翻译佛典中,由于有不少内容很难在汉字字库中找到相应的词,于是人们就创造了新的字来与之契合,这样大大的丰富了汉字的字库。

如:塔:梵文Stupa汉文中本无此字,魏晋时专门造出,始见于《道行般若经》音译为佛图、浮图,意译为图冢、灵庙。

是藏佛身和经卷之地,是佛教的一种建筑形式。

因此在现代汉语中产生了塔林、塔楼、塔台、塔钟等词。

此类还有禅、佛、僧等。

1.1.2 专有名词一些汉语名词在佛典中表达教义、礼仪和典故时使用,其使用范围也仅限于佛教经典。

如:舍利、比丘、阿鼻、沙门、灌顶、持戒等。

1.2 日常用语与熟语1.2.1 日常用语在日常用语中,频有佛语出现,只是其中很多词的佛教意味在传播过程中被淡化甚至不再为人所知,如:世界,语出《楞严经》:“世为迁流,界为方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佛经翻译的高峰期。

在这一时期,大量印度佛经被翻译成汉语,这对于中国佛教的发展和中印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进行深入探讨,旨在分析这一时期佛经翻译的特点、方法和意义,以及对当代翻译工作的启示。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特点1.多样性和繁荣性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许多翻译家纷纷翻译印度佛经,形成了佛经翻译的繁荣局面。

在这一时期,有关佛经的翻译成千上万卷,形成了庞大的佛经翻译体系。

2.翻译策略多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经翻译,翻译家采用了多种汉译策略,如音译、意译、结合音译和意译等。

这些策略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经典中得到了灵活运用,发挥了各自的优势。

3.注重文化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经翻译,强调了印度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翻译家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对印度佛经进行本土化处理,使其更符合中国文化的语境和思维方式。

1.音译策略魏晋时期,音译策略是佛经翻译的主要方式之一。

音译通过借用汉字的发音来翻译印度佛经中的名词,使汉语读者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印度佛教的概念和术语,提高了佛经的传播效果。

3.结合音译和意译魏晋时期的佛经翻译中,结合音译和意译策略的案例也比较常见。

翻译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在保留印度佛经原有名词的音译基础上,加以意译,以适应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化需求。

1.促进中印文化交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经翻译,是中印文化交流的重要环节。

通过佛经的翻译和传播,中国古代学者接触了印度的佛教思想和文化,开拓了中国文化的视野,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和融合。

3.对当代翻译工作的启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经翻译,为当代翻译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翻译家可以在翻译过程中,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音译、意译或结合音译和意译等多种方式,以实现翻译的最佳效果和传播效果。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汉译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佛经译出数量和质量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这一时期佛经翻译的策略却是多样且复杂的,其间的变化与演变也是方方面面的。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魏晋南北朝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及其演化过程。

1.1 佛教的传入和传播佛教于魏晋时期开始传入中国,于南北朝时期开始逐渐传播开来。

佛教的传入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对于汉译策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2 佛教文化的需求和中国语言的限制然而,由于中国汉语本身的特点和限制,佛经在翻译过程中也受到很大的限制,如语言表现力、语法结构等方面都与南亚语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在翻译策略上做出一定的调整。

2.1 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在翻译佛经时,翻译者通常采用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翻译。

直译是指将原文中词汇直接翻译成汉语,意译则是将原文所表达的含义进行重新表达,以使汉语读者更容易理解。

在直译和意译的选择上,翻译者通常会根据原始文本的特点和信仰者的需求进行选择。

如对于一些概念和符号,翻译者会优先选择直译,以体现原文的真实性和原汁原味的表达方式;而对于一些较为抽象和含义难以理解的部分,则通常采用意译的方式进行表达,以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其内涵。

2.2 根据汉语语言特点调整翻译方式由于汉语与南亚语言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翻译佛经时,翻译者需要根据汉语的语言特点进行调整。

例如,汉语重视句子结构的对称性和平衡性,因此在翻译时翻译者通常会在语言结构上进行调整,以使其更加符合汉语读者的语言习惯。

同时,在翻译佛经时,翻译者通常会使用汉语中的成语、俗语等来表达特定的含义,以便于更加深入地传达佛教思想。

2.3 考虑读者群体和文化背景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国的文化背景和信仰者的需求,翻译者在翻译时通常会考虑到读者群体和文化背景所带来的影响。

例如,翻译者会将佛教思想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使其更符合中国文化的特点;同时,在翻译佛经时,翻译者也通常会对于一些具有深度思想的部分进行注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涵。

汉语发展史上佛教用语

汉语发展史上佛教用语

汉语发展史上,汉语大规模吸收外来语共有三次:一是战国时期,主要是匈奴、西域来源的词;二是魏晋至隋唐时期,主是梵语系统来源的佛教词语;三是明清时期,主要是来自西方语源的词。

其中来自佛教的词是对汉语影响最大的一次。

据梁启超先生统计,日本人所编的《佛教大辞典》共收佛教用语“三万五千余语”。

完全可以这么说,没有佛教语言,就不能说中国话!两汉之际,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许多佛教典籍陆续被翻译成汉语。

佛经本以梵文写成,当中有许多宗教术语和古印度的词汇。

佛教的经籍被翻译成汉语后,这些外来语亦渐渐融入汉语之中,成为日常语汇的一部份。

除了“菩萨”、“罗汉”、“夜叉”、“舍利”等词外,还有“恒河沙数”、“回头是岸”等成语。

这些佛教语言逐渐与汉语相融摄,很多我们都琅琅在口却习焉不察,仅举其部分如下,估计够您大吃一惊了吧。

【刹那】梵语“Ksana”的音译。

佛典中“刹那”指“时之极微者”,即非常短的时间。

“刹那无常”、“刹那生灭”、“刹那三世”等也是佛教用语。

现在人们还常用“一刹那”、“刹那间”等词。

【茉莉】梵语“Malika”的音译简称,是产于印度的一种花。

佛经里最初翻译成“抹莉”。

【牛鬼蛇神】原为佛教用语,说的是阴间鬼卒、神人等,后成为固定成语,比喻邪恶丑陋之物。

在“文革”一开始,《人民日报》发表了经陈伯达修改的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牛鬼蛇神”便成了所有被打倒的无辜受害者的统称。

【现身说法】佛教宣称释迦牟尼能显现出各种各样的形象,向不同的人讲说佛法,是为现身说法。

后来指以亲身经历为例证,对人进行解说或劝导。

现身的意思已经由显现人身变为亲身经历。

【抖擞】很难相象该词原是佛教头陀(dhata)的别称。

所谓抖擞,就是僧人修持的一种苦行。

修苦行的僧人,能断除对饮食、衣服、住处等贪著烦恼,就像去掉衣服上的灰尘一样。

【心无挂碍】挂碍即牵挂。

原为佛教用语,指内心没有任何牵挂。

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有:“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浅谈汉语中的佛教词

浅谈汉语中的佛教词

《浅谈汉语中的佛教词》佛教起源于印度,到现在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经过漫长的岁月,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和普及,《佛经》、《佛典》慢慢传播开来并逐渐融合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里。

佛教词语随着佛教的传入而产生,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汉语词汇史上,鸦片战争以前,汉语较大规模的吸收佛教外来词汇有三次:一是秦汉时期,张骞通西域,从匈奴和西域传来新的词汇;二是魏晋至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土的发展以及佛经的大量翻译而产生的新词汇;三是明清时期,西方商人和传教士带来的西方词汇。

其中来自梵语的佛教词汇远远超过了第一次和第三次,极大的丰富了汉语词汇,在汉语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佛教是许多成语或典故的来源。

《大本经》里说:“从右胁出,堕地行七步,无人扶持,遍观四方,举手而言:‘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唯我独尊”这一成语,是对佛的降世神奇的赞颂。

源自于佛教的修持实践的,例如“六根清净”,“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等感觉器官。

修行禅定要做到没有任何欲念,必须“六根清净”。

“盲人摸象”“不可思议”“不二法门”“借花献佛”“皆大欢喜”等成语均出自佛教。

下列是汉语中常见的佛教成语:1、“生老病死”最早由佛教提出的,佛教认为这是人生所必须经历的四种痛苦,也称四相。

《法华经》言:生老病死,四苦也。

《百喻经》言:世间之人,亦复如是。

为生老病死之所侵恼,欲求长生不死之处。

现今,生老病死指生育、养老、医疗、殡葬等大事。

2、“痴心妄想”来源于佛教,痴是佛教所说的三毒之一,三毒指贪、嗔、痴。

痴又作无明讲,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

佛教认为,正因为有痴心、妄心、贪心,所以众生才会有痛苦产生。

现形容一个人不切实际的想法。

3、“醍醐灌顶”出自佛教。

“醍醐”是从牛乳中提炼的精华,比喻佛法的最高境界;“灌顶”是佛教密宗的一种形式,《大日经疏》言:以甘露法水灌佛子之顶,令佛种永不断故。

现比喻恍然大悟,茅塞顿开之愉悦。

4、“不离不即”出自《圆觉经》,“不离不即,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是佛。

论魏晋南北朝中土文化对佛经汉译的影响

论魏晋南北朝中土文化对佛经汉译的影响

第33卷第2期 2018年4月齐鲁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Qilu Normal UniversityVol. 33 No. 2Apr. 2018论魏晋南北朝中土文化对佛经汉译的影响施晓风(齐鲁师范学院文学院,山东济南250200)摘要:自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便发生了一场规模宏大的碰撞交流与互动影响,佛经 汉译的过程也受到汉语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魏晋南北朝是佛教传播与佛经翻译的重要时期,由于受到汉语韵 律化以及华夏民族尚偶心理和文化的影响,译经中大量使用双音节词与四字句式。

通过调查统计,我们发现 译经中所用大量同义并列组合形式来自于中土文献的比重很高,因此有的专家认为译经双音词的大量使用推 动了汉语双音化的进程这一观点有待商榷。

关键词:汉语文化;佛经汉译;魏晋南北朝;双音节词;四字句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 4735 ( 2018 ) 02 - 0106 - 07汉魏六朝以来,佛教经西域传人中国,伴随 着佛教的传播与佛经的翻译,佛学思想及西域文化 与中原本土文化在交流中不断碰撞、融合[1](93_99)。

在这种语言接触和文化互动的背景下,一方面佛 经语言受到古典汉语的深刻影响,形成了 “既不 同于中国的世俗文学,也不同于佛经的印度原典”的脱离活语言的“一种定型的佛经语言”[2](295_296),译经者在译经时从最初较为纯粹的质译,变为很 注意所译佛经适应汉语及汉文化,以文质结合进 行佛经翻译,尽力使之适合当时中国人的接受度 和迁就中国人的口味[3](2〇),佛经与佛学才最终实现了在中国的本土化。

魏晋南北朝是佛经翻译从开始到不断成长发 展的重要时期,从最初的口授到后来形成越来越 盛大的集团式译场,最终付梓的译文往往是经过 汉族知识分子反复过滤、筛选和修改过的文字。

佛经通过一系列靠近中国世俗的改革,竭力消除 自身“舶来”的陌生气息,主动从佛学思想教义 和佛经概念术语上全面地去适应和俯就魏晋时代 的中国本土文化,以便赢得统治者的赞助与支持, 方便中国读者阅读与理解,为佛教传入中国并得 以扎根发展做好了心理与文化的准备,从而有利收稿日期:2017-10-05基金项目:2017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練学研究项目“同义复词的语义融合度与成词判定研究”(顺编号:J17RB038)。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研究【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重要阶段,佛经翻译在这一时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分析其在文化交流中的贡献和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通过对历史背景、翻译特点和译经家的贡献进行综合研究,揭示汉译策略在佛经翻译中的重要性。

本研究旨在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并探讨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经翻译传统。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汉译策略、翻译家、文化交流、汉传佛教、影响、重要性、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逐渐兴起并传播开来,佛经翻译也成为当时的重要任务之一。

佛教经典的翻译工作对于中国古代文化与佛教相互交流具有重要意义,而汉译策略的研究则是了解和探讨这一时期佛经翻译活动的关键。

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经翻译汉译策略,有助于深入了解当时翻译家在翻译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和策略,探讨他们如何将印度佛经翻译成适合中国文化习惯的版本,以及这种翻译过程对中国文化和佛教的影响。

通过研究汉译策略,可以揭示出翻译家在传播佛教经典的过程中所做出的努力和成就,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交流和佛教传播具有重要价值。

对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历史价值。

1.2 研究意义翻译是文化交流中至关重要的环节,特别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更是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进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当时翻译家们在翻译过程中的思考与选择,揭示他们在跨文化交流中的翻译原则和方法,进而探讨他们对文化交流的贡献和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现象和演变过程,还有助于拓展我们对于翻译史的认识和理解。

对汉译策略的研究也将有助于我们从文化交流的角度重新审视佛经在中国传播中的重要性,探讨其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对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魏晋汉文佛典词语考释

魏晋汉文佛典词语考释

魏晋汉文佛典词语考释
魏晋汉文佛典词语考释
一、介绍
魏晋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极其重要的文学发展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出现
了众多著名的文佛经典,其中就有一些关键词语,这些词语在不同时
期有不同的考释。

其中,魏晋汉文佛典词语考释是古代中文研究者,
尤其是佛学家所非常关注的一部分。

二、研究方法
在研究魏晋汉文佛典词语考释的历史进程时,研究者有几种方法可供
挑选,但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以历史研究的方式来追溯这些词语出处,找出出处后再追溯其考释,从而可以比较明确这些词语在不同时期的
意义变化。

三、术语考释
(1)钟爱:该词语在魏晋时期是指对法术的关注,也指对佛法的深切
关怀和热爱,以及对佛的敬仰崇敬。

汉朝时期,该词语又指对家族之
间有深厚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

(2)法忍:该词语在魏晋时期指的是有精神力量的佛教人物所具有的
能够容忍世俗挫折的勇气和仪表。

汉朝时期,该词语指的是忍受他人
打击、冒犯而不还击,甚至于培养对对方的对待而克制自己的心态。

(3)共修:该词语在魏晋时期是指整个佛教众生不单独修行,而是共同进行修持行动,从而促进友谊的实践。

汉朝时期,该词语则指的是彼此合作,共同提高自身修炼和学习能力,从而促进共同目标实现的一种行程。

四、结论
魏晋汉文佛典词语考释对于了解文佛经典中当时词语的含义和释义有重要的研究意义,需要以历史传统方式来追溯这些词语出处,并比较不同时期的意义变化,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魏晋汉文佛典的文学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时期佛语外来词汉化研究
作者:朱文琦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11期
摘要汉语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之所以能够历久弥衰,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汉语能够不断的引进吸收外来词汇来丰富与发展自己。

其中对汉语影响最大的当属魏晋时期佛教及其外来词的传入。

关键词魏晋时期佛教外来词汉化过程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魏晋隋唐时期,佛教的东传过程中对梵语这一语言系统中佛教词汇的吸收,大大丰富了汉语词汇系统,增强了汉语表达能力。

这一时期汉语对佛语外来词的吸收,不仅从根本上对汉语的词汇结构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大量的佛语外来词被借译到汉语以后,从词形到意义都受到汉语词汇规律的制约,成为汉语词汇的一部分。

1 佛教外来词分类
随着佛教传入的外来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是只见于佛教经典中,并未进入汉语词汇常用语而成为全民语言的佛经专用语。

如荼毗、泥梨等词。

第二类是经过汉语改造后,今天依旧活跃于人们口语中的词汇。

可分为两类:
(1)一部分词语在今天看来仍然是佛教词汇,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舍利子、袈裟等。

(2)还有一部分词语则完全成为我们的日常用语,很难找到佛教文化的影子,如“导师”:在佛教里他是指引导人成佛的人,是“佛”、“菩萨”的统称,又指佛说法时,担任唱经表白者。

它进入全民语言后,是指指导学习或指示方向的人。

2 汉化的原因及途径
佛教文化之所以能扎根中国并深深影响汉人的心灵,是因为它迎合并依附于中国固有文化,进而与之合流,首先求得生存之所,然后又选择合适的契机发展自己,使之符合中国国情需要与民众的心理需求。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在中国经过翻译、使用和逐渐的汉化,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结构,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派体系。

而词汇作为语言中最为敏感的部分,受佛教的影响也最为明显。

佛教词语在翻译的过程中并非单纯的音译或者意译,而是经历了由音译到意译的逐步发展并且因地制宜的采取不同的方法来翻译的过程。

佛教外来词汉化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2.1 佛经词汇翻译
(1)音译法。

一种语言最初在进入另一种语言时,大都采用的是音译的方法,佛教词语也不例外。

因为梵文为音节文字,所以在翻译成为汉语以后大多是多音节的。

如阿弥陀佛:梵文Amitabha的音译,佛名。

佛教称其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净土”,故又称“接引佛”。

但后来,随着佛教的传播范围的扩大,多音节的词语并不符合汉语口语的习惯,于是佛教词语在使用过程中逐渐被简化,如梵:梵文Brahma,译作“婆罗贺摩”,简化后称为“梵”。

(2)意译法。

由于音译存在一些无法弥补的缺陷,因此在后来的佛经翻译中大多采用意译,以更好的适应佛经的传播。

如地狱:梵文Naraka,译作“那洛迦”或者Niraya,译作“泥梨”,后来采用意译的方式,译为“地狱”,意为“苦的世界”。

古代印度传说人在生前做了坏事,死后要坠入地狱,受种种苦。

佛教也采用此种说法,为“六道”中恶道之一。

2.2词义的变化
(1)词义扩大。

梁晓虹等诸位曾说:“佛教词语是汉语词汇中极具特色的一部分,随着佛教逐渐中国化以及中国佛教化,佛教词语就更具有特殊的意义,有相当一部分词语也随着这种发展历程在实际运用中突破了宗教意义的束缚而成词汇中有机组成部分。

”在使用过程中,佛经词语的意义除了能保留佛经词语的概括意义之外,还能扩大用在社会上的某种情况。

相当一部分词语不再是佛教专门词汇,而被增加了世俗意义,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词汇。

(2)词义缩小。

佛经词语汉化之后的缩小与扩大正好相反,由佛经通指的词演变为专指的。

如佛陀:梵文Buddha的音译,简称“佛”,亦称“佛驮”,“浮陀”,“浮图”等,意译“觉
着”“智者”等,是佛教信仰崇拜的,是始祖及最高的权威。

特指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泛指佛教的最高理想人格。

到现在汉语中只用来专指佛教徒称释迦牟尼,简称佛。

2.3构词能力
佛教外来词汉化的最终体现是进入汉语基本词汇,具有构词能力,与其它成分结合构成新的合成词。

如佛:佛陀的简称,特指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

后来佛的意义逐渐扩大,出现了“佛教”“佛寺”“佛像”“念佛”“铜佛”等。

3 对新时期外来词启示
对佛教外来词的研究目的就是更好的指导现在外来词的引进与吸收,以便丰富我们的词汇,使得汉语外来词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通过以上的对佛教外来词的几个方面的分析,在新时期我们在吸收外来词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外来词的吸收、翻译应该采取多种翻译方法,根据不同的外来词及其发音,意义等的特点,可以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

比如英语中的“shock”,翻译为汉语为“休克”,这里采用的是音译的方法,这就比意译的“晕厥”要形象的多。

(2)外来词引进之后要不断的发展自己并且其发展要符合汉语的发展规律。

外来词一旦引进之后,如果只是一成不变的话,将很快消失在汉语词汇的洪流之中,因此,外来词还要适应汉语本身的规律以及人们的使用习惯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的调整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赋予自己新的含义,并且有可能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而逐渐成为有自己构词能力的汉语基本词汇。

(3)外来词语翻译的口语化。

正如佛经翻译的口语化趋势一致,现代外来词的翻译要符合汉语口语的特点,当然这并不包括一些的专业术语和专门的翻译语言。

只有符合汉语口语的特点,这些外来词才能够在人们的交际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并逐步拥有自己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张诒三.试论佛源外来词的汉化步骤[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
[2] 萨丕尔.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