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魏晋南北朝的行政管理
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
2023-11-08
contents
目录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背景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制度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制度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制度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军事制度
0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背 景
士族制度
士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占据了主导地位,成 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有社会现象。
土地制度的改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实行了土地制度的改革, 允许土地的买卖和兼并,这使得土地集中程度日益提高。
水利工程的兴修
政府积极兴修水利工程,如灌溉渠道、堤防等,以保障农业生产的 正常进行。
农具的改进
这一时期,农具得到了改进,如犁、耙、耱等,提高了农业生产效 率。
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
按照人口比例征召士兵,不同年龄和身体条 件有不同的征召标准。
募兵制
以赏金或福利待遇吸引符合条件的士兵参军 。
军事训练
包括马术、射箭、刀枪剑戟等基本技能训练 ,以及阵法、战术等战术训练。
战争与战略战术
战争动员
需要充分准备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资源,并合 理分配和调度。
战略布局
根据敌我形势、地理环境、兵力配置等因素制定战略 布局。
参照《晋律》制定,共20篇,对地方性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作出了具体规定。
法律执行与司法审判
执法机构与官员 司法审判制度 法律执行中的问题
三公尚书、廷尉、御史中丞等为主要执法官员,各州刺 史、郡守等在辖区内行使执法权。
审判程序、证据采集、案件审理等都有详细规定,强调 司法公正和程序正义。
执法官员的权力过大,容易导致司法不公;法律条文过 于复杂,难以操作。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制度一、朝代概述魏晋南北朝,全称三国两晋南北朝。
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也是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大迁徙、大同化、大融合时期。
在此期间,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发生过频繁激烈的战争。
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的发展较快。
二、地方行政体系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体制为州、郡、县三级制。
县以下,三国两晋南北朝沿袭汉制为乡、里、亭;北朝自北魏孝文帝改制后,实行党、里、领三长制。
在少数民族地区,往往置都护等军事机构进行治理;而各国对不巩固的统治地区,则设置镇、戍,派军将以行军事管制。
·各朝代州郡县数目一览表朝代西汉周州数郡数县数13 13 13 2 5 1922 23 23 42 103 97 211 238 395 350 109 519 160 508 1109117914741025秦汉三国东汉两晋南北朝东晋宋齐梁陈北魏后齐北魏蜀吴西晋40 103 105 65 22 43 15613141180438 352 365 1024一说48 道32国341道及国在县内一说20州疆域不备注定三、侨州郡县定义:东晋南北朝时期因战争频繁,人民流徙,为安置流民而在流民聚居地所设的州郡县的地方行政区划。
于它是寄治在别的州郡境内﹐仍沿用其旧壤州、郡、县之名,故称侨置。
其后经过土断﹐许多寄治州郡获得实土。
但因本是外地迁来﹐故继续称为侨州﹑侨郡﹑侨县。
土断:东晋、南朝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政策。
其主要精神是划定州、郡、县领域,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定户籍,故称土断。
侨州郡县设置的作用及其弊病:这样一方面照顾了各大家族的利益,为他们做官增加了位置,也使其控制大量依附人口成为合法;另一方面,也起到了稳定统治秩序的作用。
但侨州郡县与原州郡县并置一处,也造成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混乱。
四、双头州郡双头州郡指东晋南北朝时期,在所设立的州郡当中,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即两州为同一刺史,并且两州同治一地,或两郡为同一太守,并且两郡合治一地。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权力变迁及其原因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权力变迁及其原因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段经历了多次政治权力变迁的时期。
这段时期的政治权力变迁,是由多种因素所决定的。
本文将从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权力变迁、原因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政治权力变迁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长达300余年的时期,其中政治权力变迁颇为频繁。
从政治历程上分为东晋、西晋、前赵、后赵、成汉、前秦、后秦、西凉、北凉、南凉、东海三十余国,其中中原地区政权变迁频繁,领土割据情况严重。
这段时期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东晋时期(317年-420年)东晋时期,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和内部分裂等因素,中原地区政权早期变迁不断。
刘裕篡位后,通过渐渐消灭割据势力,重新掌握了中央政权,使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南北朝时期(420年-589年)南北朝时期,随着官僚阶层和地方大族的割据,中原地区出现了多个政权,南北对峙,局面愈趋复杂。
南北朝时期,北方南北朝的政权变迁更为频繁,形成了多个政权鼎立的局面。
3.隋唐时期(589年-907年)唐代初期,随着李渊的统一,中原地区的政治局势发生了深刻变化。
唐朝更是通过多次征服,使得中原地区结束了长达300年的分裂和割据局面。
二、政治权力变迁的原因1.地理环境的变迁和特点从东汉末期开始,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入侵,不断冲击中原大地。
随着这些游牧部族的不断壮大,对中国中原地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导致了中原地区政权的频繁变迁。
2.官僚阶层与地方大族的分裂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央政权的衰落和官僚阶层的分裂,城市林立、新兴的地方豪族也逐渐掌握了中央的实际权利。
这种分裂状态使得中央政权失去了对整个国家政治的掌控,导致中央政权的频繁变迁。
3.文化、思想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化和思想发展的一个高峰期。
同时,官僚社会、文人社会以及佛教的兴起,也影响了政治局势的变化。
例如,佛教在东晋时期的兴起,使得许多地方豪强对其借助,形成了新的地方势力。
中国行政史自学考试大纲
中国行政史绪论(一)中国传统的治国之道1.理解:荀悦概括的东方式治国之道的内容。
2.应用:评价中国传统治国之道“以德治国”。
(二)中国传统治国之道的特点和成因1.理解:简析中国传统治国之道的特点。
2.应用:分折中国古代“行政权力支配一切”局面形成的原因。
(三)中国行政管理史的发展轨迹和发展向度应用:分析中国行政管理发展的基本向度。
上篇中国古代行政管理引论(一)中国奴隶社会行政管理的特点1.识记:中国奴隶社会行政管理中原始民主制遗迹的表现形式。
2.理解:(1)中国奴隶制时期国家的狙织形式和国家结构。
(2)中国奴隶社会以血缘为纽带,以“家”为模式组建“家天下”王朝的表现。
3.应用:(1)分析中国奴隶社会采用国家联盟组织形式的原因。
(2)分析中国奴隶社会行政管理的特点。
(二)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的特点1.理解:(1)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的发展历程。
(2)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的特色。
2.应用:(1)分析中西方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差异。
(2)分析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和奴隶社会行政管理的不同。
(三)中国封建社会行政体制的发展及其原因1.理解:中国封建社会管理体制中调节君主专制弊端的机制。
2.应用:(1)分析中央集权专制体制中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2)分析中国封建社会中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
第一章夏商周的行政管理(一)原始民主管理体制1.识记:军事民主制时期进行社会管理的机关及其职能。
2.理解:了解母系氏族公杜时期社会组织结构及其管理方式。
3.应用:分析军事民主制时期管理方式的特点。
(二)夏商周中央行政体制1.识记:(1)“四岳”议事会和四辅臣。
(2)禅让制度。
(3)商朝职官的三大系统。
(4)周朝中央政府官员的设置。
2.理解:(1)夏朝中央机构设置的特点。
(2)商朝王位继承制的变化及其作用。
(3)商朝行政管理水平较夏朝进步的表现。
(4)周朝国家行政管理的制度化和法律化。
3.应用:分析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对国家行政管理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与文化变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与文化变迁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变迁多少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形态和历史走向。
在此,我们不妨深入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变迁。
一、政治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经济发展和游牧民族入侵的影响,中央集权逐渐被削弱,地方势力得到了很大的强化。
为了保持统治,各朝政府采取了不同的政治制度。
1.魏晋时期魏晋时期的政治制度以官僚制为主,国家的管理和决策都集中在皇帝和官吏手中。
官吏由文化高雅的世族担任,他们在政治经验和文化修养方面具备很高的素养,管理国家机器的能力颇为出色。
此外,魏晋时期还推崇“才干”而非门第,尽量利用能人异士,使朝廷机构不断完善。
但是,尽管魏晋时期对文化和教育的重视很高,经济危机和政治黑暗阴郁了这个时期的历史。
这也成为魏晋政治制度的短板,这个制度在魏晋时期内并未起到特别明显的良好效果。
2.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由于经济的恶化和战乱的影响,朝廷内斗迭起,政治制度几乎瘫痪。
政府的权力被诸侯领主们夺走,皇室失去了统治的实际权力。
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沦为了吵吵闹闹的政治游戏。
尽管南北朝各朝政府均以册封诸侯和尊重地方勢力为主,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稳定国家形势,但是最终结果却是不如预料。
二、文化变迁南北魏小说《齐民要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变迁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
由于政治制度的变形和统治集权的削弱,官方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质疑。
这个时期战乱不断,经济动荡,社会主义思想得到了很大的推动。
1.魏晋时期魏晋时期,由于政治制度的相对宽松,文化交流活跃,孔教的文化倾向得到了较高的社会认同。
此时,使用田野般的语言、反映农民利益的文学作品逐渐崛起,这也彻底打破了古代文学的传统方式。
此时,正式文、异体文、双音泽文、竹帛书等文化形式得到了相对平等的发展,新的文化形式和文艺思潮得到了空前的创造和发展。
2.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发展与化妆也有了很大的关联。
中国行政史(自己整理)
上篇中国古代的行政管理引言一、中国古代行政管理的特色中国古代的国家,经历了奴隶主专政和封建专政两个阶段。
(一)奴隶制时代的行政管理特色(管理体制:行政活动以王权为中心,以王权为最高权威,王与国家两位一体):1、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国家制度神权政治色彩最重的时期。
2、等级君主制国家结构是这一时期行政体制的又一特色。
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为模式组建“家天下”王朝。
4、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
(表现在:①民主议事;②重视民情与舆论,设采风之官,实行纳谏制度)(二)中国封建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有自身的特点:(皇帝总揽全部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大权,所有的行政管理都以皇帝为轴心进行,这一原则自秦始皇确立,一直贯彻到清朝末年)1、中国的封建中央集权体制时间长,持续2000多年,而且是惟一的政体形式,西欧封建制度则呈现多样性政体形式。
2、权力集中的程度有所差别(中-“乾纲独断”、“中外这财,皆在陛下府库”;西欧-立法、司法受代表会议制约,世袭官职的人,国王无法收回)。
3、思想控制方法的不同(中-两位一体,君权神授;西欧-神职人员,女王无法取得上帝代言人资格)。
4、中国封建社会自其一开始就在逐渐形成一整套对官吏的选拔、任用、俸禄、考评、退休等严密而完善的官僚制度。
西欧直至是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才出现系统的文官制度。
(三)中国封建社会的行政管理同奴隶社会的行政管理相比的特点:1、形成了大统一王朝的中央集权体制。
2、神权政治色彩的淡化。
3、法制的日趋完备。
**《法经》魏国李悝、集春秋后期以来各国立法之大成。
**《唐六典》标志着行政管理趋于制度化、法律化。
**《明会典》是封建行政管理法制化达到一个新高度的重要标志,成为中国封建行政立法的总汇,达到了封建朝代行政法的最完备程度。
二、中国古代行政管理的剖析(一)夏代的行政管理体制是由原始民主管理体制发展而来的,从夏代开始的中国奴隶国家是通过对旧的氏族机构的改造而产生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制度一、朝代概述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全称三国两晋南北朝。
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也是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大迁徙、大同化、大融合时期。
在此期间,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发生过频繁激烈的战争。
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的发展较快。
二、地方行政体系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体制为州、郡、县三级制。
县以下,三国两晋南北朝沿袭汉制为乡、里、亭;北朝自北魏孝文帝改制后,实行党、里、领三长制。
在少数民族地区,往往置都护等军事机构进行治理;而各国对不巩固的统治地区,则设置镇、戍,派军将以行军事管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虽然基本承袭了州郡县三级制,但在不断限制地方势力发展的情况下,三级行政区的实际管辖范围都在缩小。
)·各朝代州郡县数目一览表朝代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西汉东汉魏蜀吴西晋东晋宋齐梁陈北魏后齐北周州数13 13 13 2 5 19 22 23 23 42 103 97 211郡数40 103 105 65 22 43 156 238 395 350 109 519 160 508县数1314 1180 1109 1179 1474 1025 438 352 365 1024备注一说48 道32国341 道及国在县内一说20州疆域不定三、侨州郡县定义:东晋南北朝时期因战争频繁,人民流徙,为安置流民而在流民聚居地所设的州郡县的地方行政区划。
由于它是寄治在别的州郡境内﹐仍沿用其旧壤州、郡、县之名,故称侨置。
其后经过土断﹐许多寄治州郡获得实土。
但因本是外地迁来﹐故继续称为侨州﹑侨郡﹑侨县。
土断:东晋、南朝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政策。
其主要精神是划定州、郡、县领域,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定户籍,故称土断。
侨州郡县设置的作用及其弊病:(东晋初年,北方士族率领大量依附人口南渡,东晋政府为了维护统治秩序和保护南迁士族的政治经济利益,便在人流集中的地方按他们的原籍的名称侨置州、郡、县,)这样一方面照顾了各大家族的利益,为他们做官增加了位置,也使其控制大量依附人口成为合法;另一方面,也起到了稳定统治秩序的作用。
中国行政史 简答
引论(上)1.简述奴隶制时代行政管理的特色。
2.试述与西欧封建社会相比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具有的特点。
3.试述中国封建行政体制发展中的稳定因素。
第一章夏商周的行政管理4.简述军事民主制时期进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主要机构及其职能。
5.简述周朝司士的职责。
6.简述夏商周在行政决策、沟通、文书、和执行等方面具有的特色。
7.简述母系氏族公社与后时代国家共同体对社会的管理有所不同的表现。
8.试述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对后世封建国家行政管理的影响。
第二章秦汉的行政管理9.简述秦汉时期宰相制度的变迁。
10.简述秦汉时期皇权的主要内容。
11.简述汉朝官员的选拔制度。
12.简述秦汉时期乡里制度的特点。
13.试述主秦汉中央政府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灵活方式。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的行政管理14.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改权对地方行政体制进行调整的主要表现。
15.御史台长官为御史中丞,其属官依据职能分三部分。
16.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决策的程序特点。
第四章隋唐的行政管理17.简述唐朝统治者针对尚书省权力过大所采取的措施。
18.简述隋文帝对国家行政管理体制调整的主要内容。
19.简述中书门下政事堂与唐初政事堂的主要不同之处。
20.试述隋唐行政监督的成就。
21.试述隋唐对前代地方行政体制的调整。
第五章五代宋的行政管理22.简述宋朝为了适应君主专制集权的需要对监察制度进行改革的主要内容。
23.简述北宋时期坚持宰相去哪里制衡的具体措施。
24.简述宋朝行政执行的特点。
25.简述造成五代时期行政执行随意性和混乱性的原因。
26.简述五代时期中书机构的名称及其职责。
27.金属宋朝会议制度的基本形式。
第六章辽元金的行政管理28.简述元朝行政监察制度的建树及其弊端。
29.简述辽朝行政决策中存在知足制度残余的表现。
30.简述元朝官员如实的主要途径。
31.简述元朝对地方管考核所依据的标准。
第七章明朝的行政管理32.简述明朝内阁制度与李超宰相制度的根本不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
· 各朝代州郡县数目一览表
朝 代 州 数 郡 数 县 数 40
汉
秦 西 汉 13 103 131 4 一 说 48 道 32 国 341 东 汉 13 105 118 0 道 及 国 在 县 内 魏 13 65
三国
蜀 2 22 吴 5 43
两晋
西 晋 19 156 110 9 一 说 20 州 疆 域 不 定 东 晋 宋 22 238 117 9 齐 23 395 147 4 梁 23 350 102 5
南北朝
陈 42 109 438 北 魏 103 519 352 后 齐 97 160 365 北 周 211 508 102 4
备 注
三、侨州郡县
• 定义:东晋南北朝时期因战争频繁,人民流 徙,为安臵流民而在流民聚居地所设的州郡 县的地方行政区划。由于它是寄治在别的 州郡境内﹐仍沿用其旧壤州、郡、县之名, 故称侨臵。其后经过土断﹐许多寄治州郡 获得实土。但因本是外地迁来﹐故继续称 为侨州﹑侨郡﹑侨县。 • 土断:东晋、南朝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 政区划的政策。其主要精神是划定州、郡、 县领域,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定户籍,故 称土断。
• 地方行政管理层次调整的内容:为了稳定政权,加强对地 方的管理,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在不改变原有旧行政体 制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对地方行政体制进行了一些调整, 主要体现为以下的两个方面: • 1、是在州上设官。从曹魏开始便在州之上设臵都督诸州 事,以协调各州行动,北魏还在州之上设臵具有中央派出 机构性质的“行台”,但北齐之后此制夭折。 • 2、强化县级的行政管理。晋朝规定,县令有政绩的可将 县级地位升级,又规定官员不曾为县官者不得出任台郎。 北魏也曾有类似规定。这些规定的目的是在于强化县级的 行政管理。
中国行政史名词解释精选
第四部分名词解释精选上篇中国古代的行政管理第一章夏商西周的行政管理1,内外服制:是上网抄吸取夏朝及早商时期的历史教训,为强化王权,对王朝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后实行的一种体制,内外服制是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区分为内服和外服,分别采用不同的通知方法和组织形式。
内服是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外服是诸侯国统治的区域。
2,世卿世禄制:是指下级贵族到上级国君朝廷世代为官的制度。
世卿只是那些具有官僚身份的贵族,父子之间官职世袭。
世禄是指这些贵族一方面在朝为官,另一方面仍享有原有爵位和采邑作为其俸禄,并世代享用。
第二章春秋战国的行政管理3,郡县制:产生于春秋时期,是一种与中央集权体制相适应的地方行政体制。
县是由兼并而来的土地和灭亡小国盖设而成,是由君主直接控制的直属地方行政区域。
郡主要设置在新得到的边地,地位比县要低。
4,上计:是战国时期官员考核的主要形式,即下级行政部门向上级禀报仓库存粮、垦田数、赋税数、户口统计及治安情况。
其具体做法是:每年初中央重要官员和地方长官将一年的各种预算数字写在木卷上,呈报国君。
国君将卷一分为二,国君执右卷,大臣执左卷,年终由国君亲自考核,将两卷相合,并将实际完成数字和预算数字相核,以定政绩高下。
第三章秦汉的行政管理5,中外朝制:是指汉武帝时中外相所形成的两套处理政务的官员系统。
汉武帝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让他们充任自己的高级侍从,担任侍中、给事中、尚书等官职,出入宫廷,组成皇帝的私人秘书班子,形成中朝决策的格局。
从此中枢体制发生变化,军国大事由皇帝先交内廷决议,再交外朝官执行。
这样,由宫廷侍从官组成的中朝掌握国家政务的地位,国家的行政管理重心由朝廷向宫廷转移,中朝官对外朝官处于压倒优势的地位。
6,三公宰相制:汉成帝时,改丞相为大司徒,太尉为大司马,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以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官,三公共同担任相职,分别直接对皇帝负责。
这种制度被称为三公宰相制。
7,察举制:察为考察,举为举荐,察举即在考察的基础上予以举荐。
4,三国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
6.军事制度
• • • • • • • • • • • • • 6.1.士家制: 家属随军 士兵及家属归军队而非地方管辖 世代为兵 以服兵役为主 不得转业,不得军外通婚 士兵的妻子在士兵战死后由军队重新婚配 6.2.士家制的作用: 防止士兵逃跑 增强战斗力 后果: 军队私人化 门阀豪强割据加剧
• 思考题: • 君主制与治乱兴衰的循环出现之间是否有 必然联系?如果有,是什么联系?
• • • •
2.2.西晋户调式 根据官员的级别限定编户和田亩(p.89) 旨在限制门阀豪强的势力。 效果不佳,却反使其正当化
3.中央地方关系
• • • • • • • • 3.1.西晋的分封制复古 分封皇族27人为国王;委任王以都督等重要职务 初衷:以皇族贵族对抗其他贵族 结果:“八王之乱”,分裂和王朝灭亡 3.2.中央与地方的竞争 门阀与豪强威胁中央 地方割据,中央地方权力竞争 思考题:中国历史上频繁出现分裂的原因有哪些?
1.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概况
• 东汉在外戚和宦官专权以及门阀豪强的作 用下灭亡,进入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王朝更替线索
南朝
蜀 东晋 宋 齐 东魏 吴 十六国 北魏 西魏
北朝 分裂 短暂统一 再分裂 长期分裂对峙
梁 北齐 北周陈魏西晋 隋三 国 鼎 立 图
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建魏;此后两年刘备、孙权 先后称帝,魏、蜀、吴三足鼎立之势形成
4.中央机构:中书、门下、尚书三省 制的出现
• 4.1.三公九卿的名誉化 • 4.2.三省制的出现 • 中书省:从皇帝的文学侍从演变而来;职责:拟定诏书 (中书省在辅助皇帝立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 门下省:从照顾皇帝起居的侍从演变而来;职责:审定诏 书 • 尚书省:执行诏书; • 包括:吏部尚书、度支尚书、祠部尚书、左民尚书、 五兵尚书、都官尚书、殿中尚书、天曹尚书、起部尚书等 (pp.94-95) • 思考题:皇室与国家官僚机构之间是什么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制度一、朝代概述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全称三国两晋南北朝。
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也是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大迁徙、大同化、大融合时期。
在此期间,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发生过频繁激烈的战争。
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的发展较快。
二、地方行政体系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体制为州、郡、县三级制。
县以下,三国两晋南北朝沿袭汉制为乡、里、亭;北朝自北魏孝文帝改制后,实行党、里、领三长制。
在少数民族地区,往往置都护等军事机构进行治理;而各国对不巩固的统治地区,则设置镇、戍,派军将以行军事管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虽然基本承袭了州郡县三级制,但在不断限制地方势力发展的情况下,三级行政区的实际管辖范围都在缩小。
)·各朝代州郡县数目一览表朝代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西汉东汉魏蜀吴西晋东晋宋齐梁陈北魏后齐北周州数13 13 13 2 5 19 22 23 23 42 103 97 211郡数40 103 105 65 22 43 156 238 395 350 109 519 160 508县数1314 1180 1109 1179 1474 1025 438 352 365 1024备注一说48 道32国341 道及国在县内一说20州疆域不定三、侨州郡县定义:东晋南北朝时期因战争频繁,人民流徙,为安置流民而在流民聚居地所设的州郡县的地方行政区划。
由于它是寄治在别的州郡境内﹐仍沿用其旧壤州、郡、县之名,故称侨置。
其后经过土断﹐许多寄治州郡获得实土。
但因本是外地迁来﹐故继续称为侨州﹑侨郡﹑侨县。
土断:东晋、南朝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政策。
其主要精神是划定州、郡、县领域,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定户籍,故称土断。
侨州郡县设置的作用及其弊病:(东晋初年,北方士族率领大量依附人口南渡,东晋政府为了维护统治秩序和保护南迁士族的政治经济利益,便在人流集中的地方按他们的原籍的名称侨置州、郡、县,)这样一方面照顾了各大家族的利益,为他们做官增加了位置,也使其控制大量依附人口成为合法;另一方面,也起到了稳定统治秩序的作用。
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主要内容
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主要内容一、九品中正制1、九品中正制的建立:曹魏时,曹丕创立。
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冲击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军阀混战也扰乱了原有的统治秩序,“魏文帝为魏王时,三方鼎立,士流播迁,四人(士、农、工、商)错杂,详(核)无所”(《通典·选举》),汉代的察举征辟制已无法实行;同时,一些大姓名士已逐渐成为支撑曹氏政权的柱石,曹丕夺权建魏也需要得到他们的支持、拥戴。
这样,他创立了“九品中正制”。
这个制度规定:各州郡设“中正”,负责察访、品评本州郡士人;中正评定人物,要“计资定品”,就是考虑此人家世官位的高低,确定“品”;还要看此人的才德,作出评议,谓之“状”;中正把被评者的品状呈报吏部,作为政府选官的依据。
九品中正制的实施,反映了东汉以来豪族势力的迅速发展,曹操曾经打击过不肯归顺自己的世家大族,但是他也网罗了一批名门大姓作为依靠。
实行九品中正制,为世家豪族长期操纵政权提供了法律保证。
特别是曹魏后期以来,中正一般都由“著姓大族”的官僚担任,这个制度就成了维护他们利益的工具。
最初,还比较注意评议本人才德的“状”,后来,状就变得可有可无了,“品”成为选官任人的唯一标准。
这样,九品中正制为士族门阀政治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2、含义、内容:九品中正制是对魏晋南北朝政治生活与社会生活有重要影响的选官制度。
九品: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
中正:评品官,一般按中央有名望的官员按原籍担任。
中央根据“中正”评定的品第授予相应官职。
3、评定标准的沿革:初创时,家世、才能并重;至西晋重门第和家世,轻视才能。
4、评价:东汉以来世家大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进一步促进了汉魏际士族形成及以后的巩固发展。
封建社会作为私有制的社会,从法理上讲属于身份社会,既然如此,就会需要森严的等级来确立社会秩序,官员也是如此,为了保证中央集权,使得政令畅通,不同级别间的官员建立起了不平等的关系。
但正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是权力架构中的两极一样,士族的形成表面上即是这一制度造成,却也从理论上证明了社会权力的再分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西域[管理资料]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西域一、西域政治形势及鲜卑、柔然、高车、厌哒在西域的争夺汉末董卓之乱,犹如一股强劲的旋风,使飘摇欲坠的汉王朝土崩瓦解。
与军阀割据、王室贵族自相杀戮的同时,北方游牧人如洪水一般从蒙古高原横冲直下,和农耕人争夺生存空间。
一场长达近四百年的战乱由此展开。
在全国范围内,先有魏、蜀、吴三国鼎立;继之而起的是短命的西晋王朝。
西晋之后,在北方,先有五胡十六国的割据政权,后有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政权的替换。
战争削弱了中原王朝政府对西域的统治,使得这一时期中原王朝对西域的统辖力量较之两汉时期大为减弱。
西域的政治形势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是北匈奴作为一股政治势力退出了西域历史舞台。
匈奴政权崩溃后,匈奴部众一部分南下进入中原,以后融入汉民族之中,一部分西迁中亚,留在蒙古高原的被后起的鲜卑部、拓跋部、高车部及突厥部兼并,匈奴之名不复存在。
西域出现了暂时的权利真空,于是,西域地区原有的数十个大小政权相互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兼并,形成了七国对峙的局面。
天山以北有乌孙国和车师国;天山以南有焉耆(起)、龟兹、鄯善、于阗和疏勒五国(比如,龟兹国的领土包括了今天的库车、拜城、阿克苏、温宿、新和、乌什、沙雅等地区)。
这种政治格局给来自草原和北中国的鲜卑、柔然、高车、呀哒等民族势力进入西域争霸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导致其在西域地区进行了长时期的活动和战争。
战争给西域的人民造成了很大的痛苦,给西域的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但是在客观上促进了西域地区各部族和民族之间的融合与同化。
最后,突厥兴起于金山,再次统一了大漠南北和西域各地,结束了300多年的纷乱割据局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民族大融合的特点和意义。
特点:1,鲜卑、柔然、高车和厌哒等政权在西域进行的一个多世纪的争战,引起了这一地区政局的大动荡,给当地社会经济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但是,国内各民族的战争又促成了各民族间的特殊环境和形式下的交流和交往。
2011年自考《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第四章
2012年自考《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第4章第四章魏晋南北朝三公官职务完全荣誉化的必然性:汉武帝实行中外朝制,三公级别和待遇基本不变,出任三公官也被朝野公认为就宰相职,但三公并无实权,地位进一步荣誉化,甚至对具体的行政事务也不再负实际责任,仅对军国大事享有咨询权。
从此之后,三公已不再是国家的行政长官,三公府也因此沦为三公个人的秘书机构。
地方行政管理层次调整的必要性:1、首先是州的数量大量增加;2、其次是郡的滥置;3、州郡的滥置导致了州郡所辖的范围急剧减小,使一些州郡徒有虚名,一州辖二郡,甚至委多郡都不辖县,同一个地方立两个郡名,州郡的滥置导致了机构的臃肿和重叠,造成行政效率的低下,加剧了政局的动荡。
地方行政管理层次调整的内容:为了稳定政权,加强对地方的管理,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在不改变原有旧行政体制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对地方行政体制进行了一些调整,主要体现为以下的两个方面:1、是在州上设官。
从曹魏开始便在州之上设置都督诸州事,以协调各州行动,北魏还在州之上设置具有中央派出机构性质的“行台”,但北齐之后此制夭折。
2、强化县级的行政管理。
晋朝规定,县令有政绩的可将县级地位升级,又规定官员不曾为县官者不得出任台郎。
北魏也曾有类似规定。
这些规定的目的是在于强化县级的行政管理。
侨州郡县设置的作用及其弊病:东晋初年,北方士族率领大量依附人口南渡,东晋政府为了维护统治秩序和保护南迁士族的政治经济利益,便在人流集中的地方按他们的原籍的名称侨置州、郡、县,这样一方面照顾了各大家族的利益,为他们做官增加了位置,也使其控制大量依附人口成为合法,另一方面,也起到了稳定统治秩序的作用。
但侨州郡县与原州郡县并置一处,也造成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混乱。
左郡县: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各政权在蛮族地区建立的一种侧重内部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体制。
左郡县长官由中央政府选派或由各地少数民族首领充任。
凡由各地少数民族首领充任长官的左郡县基本上依据各少数民族传统进行治理。
魏晋南北朝的行政区划资料
魏晋南北朝的行政区划资料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行政区划也有着独特的特点和变化。
本文将以人类的视角,对魏晋南北朝的行政区划进行描述,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魅力。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行政区划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首先,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分裂成了南北两个政权,南方是刘宋、南齐、梁、陈等国,北方则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国。
这种分裂导致了南北两个政权分别建立了自己的行政区划体系。
南方政权的行政区划以州为单位,州下辖县、乡、镇等级别。
州是南方政权的最高行政单位,负责管理一定范围内的政务。
县是州下属的行政单位,负责管理一定范围内的地方事务。
乡、镇则是县下辖的行政单位,负责管理乡村地区的事务。
北方政权的行政区划也以州为单位,但在州的下属单位上与南方有所不同。
北方政权的行政区划中,州下辖府、县、乡等级别。
府是北方政权的最高行政单位,相当于南方的州。
府下辖县,县下辖乡。
府与州的不同之处在于府的规模更大,其辖区范围更广。
除了上述的行政区划,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有一些特殊的行政单位。
比如,南方政权中的京师和北方政权中的都城,它们分别是南北两个政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此外,南方政权还设置了一些特殊的行政区域,比如南朝的交州、岭南等地,这些地区与其他地区的行政管理有所不同。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的行政区划体系在南北两个政权之间存在差异,但都以州为单位,并在州的下属单位上有所区别。
这种行政区划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为南北朝政权的管理和治理提供了基础,也为后来的行政制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魏晋南北朝行政区划的描述,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政治格局。
这段历史时期的行政区划体系虽然已经过去了,但其对中国行政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希望通过本文的描述,读者可以对魏晋南北朝的行政区划有更加清晰和全面的认识。
高考历史考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高考历史考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制度
1.中央官制:出现三省体制
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有中书省和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2.门阀政治的形成
(1)原因
(2)特点
从而导致门阀政治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3.选官制度:采取九品中正制
世家大族依靠门第步入仕途,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
【考点】“汉承秦制”
主要说明汉朝的规章制度基本上都是继承并维护了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
主要表现为承袭了秦朝君主专制制度、郡县制、监察制度、官吏选任制度、法律制度、赋税制度、官吏管理制度等,维护了秦汉“大一统”局面。
【考点】郡国并行制的合理性
西汉初推行的封国制导致了后来的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但它的实行有一定的合理性。
汉初诸吕叛乱时,郡县官吏消极观望,未闻有讨伐诸吕者。
是齐王刘襄、琅琊王刘泽等刘氏子弟发兵讨伐,一举诛灭了诸吕,维护了刘氏统一政
权,这表明汉初封国制度有利于稳定政治局势。
此外,郡国并行制也有利于汉初的经济恢复。
【考点】“推恩令”
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归郡管辖,王国越分越小。
推恩令并没有废除分封制,它只是分割了封国的领地,从而削弱了地方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郡国并行制是整个汉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
【考点】门阀士族
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的集团,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士族享有特权,把持政权,世代为官,严格等级,标榜门第,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
门阀政治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
魏晋南北朝的行政区划资料
魏晋南北朝的行政区划资料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行政区划经历了多次的变革和调整。
由于政权的更迭和地理的变化,行政区划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名称和划分。
在魏晋南北朝的初期,中国分为三个主要的政权:魏、蜀和吴。
这三个政权都是以其所在地的名称命名的。
魏政权的首都是洛阳,其行政区划按照九州制度进行划分,分别是冀州、青州、徐州、兖州、荆州、豫州、雍州、并州和幽州。
蜀政权的首都是成都,其行政区划按照州、郡、县进行划分。
吴政权的首都是建业(今南京),其行政区划按照州、郡、县进行划分。
这三个政权之间相互争夺领土,在行政区划上也有较大的变动。
随着北方五胡乱华的局势的发展,魏政权逐渐被北方胡族政权所取代。
北魏政权成为了南北朝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
北魏政权首先将行政区划重新划分为十六个州,分别是并州、九州、冀州、幽州、雍州、凉州、益州、荆州、梁州、秦州、扬州、徐州、豫州、青州、兖州和东州。
这些州内又分为郡和县。
后来,北魏政权又将九州划分为二十五个州。
此外,北魏政权还设立了行台、赤县等职能机构来管理地方事务。
南方吴政权则在楚汉之间成为了南方统一政权。
吴政权在行政区划上也进行了诸多的改革。
其行政区划按照州、郡、县进行划分,与北方的划分方式相似。
吴政权在行政管理上颇为严密,设立有都督府、尚书省等机构。
东晋政权在南方成为了主要的统治者,其首都为建康(今南京)。
东晋政权的行政区划相对稳定,按照四部制进行划分,分别是各州、各郡、各县和各乡。
其中各州下设有刺史,而各郡下设有太守。
与此同时,东晋政权还设立了六部以及和地方两级的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度支等机构。
到了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南朝陈和南朝宋这三个政权,行政区划基本沿用了东晋时期的制度。
表面上看,南朝梁的行政区划分为州、郡、县和乡,与东晋时期相似。
然而,在实际运行中,由于频繁的战乱和政权更迭,行政区划公务的执行往往受到较大的影响。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行政区划经历了多次的变革和调整。
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
南顿郡 南顿 和城
颍川郡 邵陵 临颍 曲阳
南顿郡 南顿 和城
颍川郡 邵陵 临颍 曲阳
汝阳郡 汝阳 武津
汝阴郡 汝阴 宋 安城 楼烦 陈留郡 浚仪 小黄 白马 雍丘
汝阳郡 汝阳 武津
西汝阴郡 汝阴 宋 安城 楼烦 陈留郡 浚仪 小黄 白马 雍丘 襄邑 封丘 尉氏
三、一主摄二地
——双头州郡浅议
双头州郡是东晋南北朝时代地 方行政设置的特殊现象。
西晋
晋武帝灭吴统一全国,凡有司隶、豫、兖、 徐、青、荆、扬、交、广、益、梁、凉、并、 幽、冀、雍16州。 后又分州,新置数州,因此,西晋有20州的 建制。
东晋
东晋偏安江左,分荆州置湘洲,其所 统辖有扬、荆、湘、江、益、梁、宁、 交、广9州,徐州只存其半。
南朝刘宋
前期,刘宋承袭东晋疆域,稍有扩大;又 分置数州。 后期,北魏举兵南下,青、冀、徐、兖以 及豫州之淮西失守。令置数州之地,又置州 侨治地方。
北魏 103 519 352
后齐 97 160 365
北周 211 508 1024
40
103 1314
一说48
道32 道及国 国341 在县内
沈任远: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台湾商务印书馆
二、聚散皆是缘
——侨郡、侨县小议
侨治情况表
原郡领县
侨郡领县
汝南郡 上蔡 平舆 慎阳 北新息 安成 汝南郡 上蔡 平舆 真阳 北新息 安成 南新 南新息 朗陵 阳安 西平 瞿阳 安阳 息 临汝 阳安 西平 瞿阳 安阳 新蔡郡 鲖阳 固始 新蔡 苞信 谯郡 蒙 蕲 宁陵 襄邑 魏 长垣 粱郡 下邑 砀 陈郡 项城 西华 谷阳 长平 新蔡郡 鲖阳 固始 新蔡 东苞信 西苞信 谯郡 己吾(余无考) 粱郡(领县无考) 陈郡 项城 西华 谷阳 苌平 阳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政府在执行 政务过程中的自主权较大
• 利弊:
• 这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地方政府在行政 执行上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但毕竟背离 了中央集权的要求,也使地方官的贪残难 以受到有效的遏制。
御史台三类官吏及其职责
尚书省在行政 执行过程中拥有较大的权力
• 首先是尚书省享有对诏敕的解释权,以便 更好地实施决策。
• 其次是尚书省在行政执行中的组织指挥权, 凡事涉若干机构的行政决策,由尚书省会 同有关机构共同解决。
地方政府在执行 政务过程中的自主权较大
• 原因:
• 这一时期大部分时间处于战乱状态,地方 行政长官职兼军、政,中央政府的权威因 此下降。
单选题(2004.10)
• 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北魏在州之上设置
了具有中央派出机构性质的(
)
• A.行省
• B.道
• C.路
• D.行台
单选题(2005.1)
•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统治的最突出特点是
补充:九品中正制
• 中正在评定品状时,常根据个人的主观意 愿,任意决定品第高低,“今之中正,定 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威福, 夺灭朝权势,爱恶随心,情伪由己。”
• 魏晋时期的世家大族正是利用九品中正制 加强和巩固了门阀统治,维护了等级特权。
•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高门华 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 选举之弊,至此而极。”
• 第一节 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 • 第二节 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 • 第三节 施政过程与行政监督 • 第四节 行政官员的管理
地方行政管理层次调整的必然性
• 首先是州的数量大量增加。 • 其次是郡的滥设。
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调整
• 在州上设官。 • 强化县级行政管理。
军镇
• 军镇是一种完全的军事管制式的地方行政 管理方式。
• 王导之所以不取代司马氏而宁愿与晋君 “共理朝政”,分享决策权,是为了取
魏晋南北朝时期 行政决策的程序及其趋势
• 二是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决策方式。
• 首先,对于重大的事务,依据秦汉以来的 传统决策形式采用集议的方式,由皇帝召 集群臣集议,最后由皇帝作出裁决。
• 其次,对于一般性政务,则多通过日益成 熟的三省制度来加以解决。皇帝通过三省 之间的层层控制,达到加强君主专制集权 的目的,将日常行政决策权集中于自己手 中。
• 十六国末,北方各政权将军事要冲驻军及 其家属和所管人口与一般平民分开,称为 “镇民”,其辖区称“军镇”。
• 北魏时期,其南北边界均设置军镇。军镇 形同一级行政区,大约与州的行政级别相 当。
特殊 • 左郡县
三长制
• 孝文帝改革后,以三长制为地方基础行政 组织,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 五里立一党长,三长负责核查户口,征收 赋役,并办理一般民事诉讼。对鲜卑贵族 来说,三长制是一项促进其进一步汉化的 新制度。
• 诒书侍御史 :主管监察司法 • 殿中侍御史 :主管监督朝仪 • 侍御史 :主管纠劾官员的失职犯法
九品中正制
• 九品中正制是从汉代察举制演变而来,其具体方 法是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担任原籍地的大中正或 中正,负责考察本州士人,综合他们的门第和德 才定出品和状。
• 品主要依据家世官位和资历,分为上上至下下九 品,状时根据士人德才行为下的一个简短评语, 品、状均呈报吏部作为政府选官依据。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的行政管理
• 第一节 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 • 第二节 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 • 第三节 施政过程与行政监督 • 第四节 行政官员的管理
三公列卿体制的逐步解体
• 列卿职权的萎缩 • 列卿地位的下降
三省决策地位的游移
• 尚书台独立 • 中书省的成立 • 门下机构的定型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的行政管理
• 门阀中的“门”就是门第、门户,“阀” 就是等级。
• 门阀政治的实质就是士族与皇族的共治, 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 变态。
补充:东晋的门阀政治
• 东晋是门阀政治兴盛期,君主的地位是 通过士族与皇权共治才得以维持的。
• 东晋初年,元帝引王导登龙床,共商国 事,远远超出君臣间礼仪。晋成帝给王 导手诏,竟用“顿首”、“惶恐言”之 词,说明皇室一天无士族支持,就难以 为继。
补充:南朝的宋齐梁陈
• 420年,东晋大将刘裕废除东晋皇帝,自立 宋。
• 刘宋末年,掌握军权的萧道成夺权帝位, 建立齐。
• 二十多年后,大将萧衍夺取帝位,建立梁。 • 梁朝末年,大权落到大将陈霸先手里,陈
霸先夺取帝位,建立陈。
补充:东晋的门阀政治
• 所谓门阀政治,是一种讲究门第的贵族 政治。在门阀政治中,政权被望族所垄 断,在一定程度上,这体现了封建制传 统的再生。
魏晋南北朝时期 行政决策的程序及其趋势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行政体制既从总的趋势 上呈现出加强中央集权的集中倾向,又不 时伴随出现背离中央集权的分散倾向。这 种体制上的两重性也反映到行政决策上, 使这一时期的行政决策也呈现出两种截然 不同的程序。
魏晋南北朝时期 行政决策的程序及其趋势
• 一是权臣擅政、皇帝被置于傀儡或半傀儡地位 的偏离中央集权原则的决策方式,通常表现为:
• 在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状还受到一定重视,后 来状变成具文,品成为选拔官员的惟一标准,九 品中正制因而成为巩固门阀政治、阻塞寒素人才 入仕的工具。
补充:九品中正制
• 所谓九品,即把士人评品为三等九级:上 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 上、下中、下下。
• 由于大小中正都是世家大族成员,与本乡 闾的其他大族有着宗族、姻亲、师生、世 交等种种关系。因而他们论人才优劣,就 常常以这种关系为标准,为自己的亲朋入 仕提供方便。政府对品评人物的干预,无 形中被消解。
• 首先,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政权更迭频繁的 时期,权臣迭出。这些权臣的目的在于夺位改 统,因此,他们逐步剥夺皇帝的行政决策权, 使皇帝完全成为他们的傀儡。
• 其次,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是东晋时期,门 阀士族势力膨胀,成为行政决策上对皇权的一 种制约。这一时期的行政据侧多出现皇帝和士 族共同决策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