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社会学论文
有关于人口问题论文范文
有关于人口问题论文范文人口问题一直是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因素。
从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末,我们关注的主要是人口数量问题。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有关于人口问题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有关于人口问题论文范文篇1试谈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应对策略新中国成立至世纪之交,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从年轻型过渡到成年型再转变为老年型。
1999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首次超过10%,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老龄社会。
到2015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2.22亿,达到16.1%,是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过两亿的国家。
问题与挑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五个显著特征:一是绝对规模大。
预计老年人口2025年突破3亿,2033年突破4亿,2053年达到峰值4.87亿,分别占届时亚洲老年人口的2/5,全球老年人口的1/4。
二是发展速度快。
2000—2050年,全球人口老龄化水平从10%提升到22%,上升12个百分点,同期中国人口老龄化水平从10%提升到34%,上升24个百分点,是世界平均速度的1.5倍。
三是高龄化显著。
2050年,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将达到1亿,是2010年的5倍,占老年人口总量的22.3%,占世界高龄老年人口总量的1/4,高龄化现象历史上少有。
四是发展不均衡。
受大量中青年劳动力城乡流动影响,本世纪农村老龄化程度将始终高于城镇,差值最高的2033年达到13.4个百分点。
社会总抚养比已经超过50%,到本世纪中叶将翻一番达到100%。
届时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要抚养70个老年人口和30个少儿人口。
加之,中国老年人口长寿不健康现象突出。
与“边富边老”,甚至“先富后老”的发达国家不同,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属于比较典型的“未富先老”,面临的风险挑战更加严峻。
突出表现在以下“六个持续”:一是经济运行下行压力持续加大。
关于人口问题论文参考范文
关于人口问题论文参考范文人口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重要问题之一。
世界人口众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给粮食的供给、科技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进步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人口问题论文参考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人口问题论文参考范文篇1浅析人口结构变动对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党的提出,要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开始,西部民族地区的农民也加入了民工潮,大量输出了剩余劳动力。
经过20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流动,西部地区也呈现出农村“空心化、老龄化、妇女化”现象,导致农村劳动力结构严重失衡,农业后继无人,农村无活力等新“三农”问题;也发生了耕地弃耕现象,造成土地浪费和环境恶化、农业生产的副业化等严重后果。
为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所产生的障碍及挑战不容忽视。
而针对民族地区人口结构方面的问题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却较少,所以本文以科左后旗花灯嘎查为例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农村“空心化、老龄化、妇女化”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科左后旗人口结构变动分析科左后旗位于通辽市东南部,辖12个苏木镇,4个农牧场辖,有455个嘎查,蒙古族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
本文拟选取的科尔沁左翼后旗花灯嘎查,总户数为183户,总人口为667人,是纯蒙古族聚居村,也是典型的民族地区自然村,所以选其为调研对象,分别对花灯嘎查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就业结构及文化结构进行了调查分析。
1、年龄及性别结构本文根据科尔沁左翼后旗花灯嘎查人口年龄结构将年龄进行分段,并对花灯嘎查从1999年到目前为止近十五年内各年龄段人口变化进行了详细调查。
如图1所示,2014年花灯嘎查14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1999年有很大幅度的下降,占总人口的10.64%;15―64岁之间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为77.66%;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1.7%,较1999年增长了5%。
人口社会学论文基于人口学特征的嵩山少林寺游客重游意愿研究
人口社会学论文基于人口学特征的嵩山少林寺游客重游意愿研究基于人口学特征的嵩山少林寺游客重游意愿研究引言:嵩山少林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胜之一,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然而,游客的重游意愿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人口社会学的角度,探讨嵩山少林寺游客的重游意愿,并分析其与人口学特征之间的关系。
一、研究背景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嵩山少林寺作为旅游目的地。
然而,少数游客只是一次性的游览,而非重游。
因此,了解游客的重游意愿对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人口学特征分析,探讨嵩山少林寺游客的重游意愿,并寻找与之相关的因素。
三、研究方法1. 数据收集: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嵩山少林寺游客作为研究对象。
2. 数据分析:利用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四、研究结果1. 人口学特征与重游意愿的关系:通过统计分析发现,游客的性别、年龄、教育水平和收入与其重游意愿呈现一定的相关性。
具体而言,男性游客更倾向于重游,年轻人和高教育水平的游客也更有可能重游。
此外,收入水平较高的游客更有可能重游。
2. 其他因素的影响:除了人口学特征外,游客的旅游经验、旅游目的和满意度也与其重游意愿密切相关。
游客对嵩山少林寺的满意度越高,重游意愿也越强烈。
五、讨论与启示1. 人口学特征对游客的重游意愿有一定的影响,但并非决定性因素。
旅游经验、旅游目的和满意度等因素同样重要。
2. 针对不同人口学特征的游客,可以采取差异化的营销策略,以提升其重游意愿。
3. 通过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和增加游客的满意度,可以增加游客的重游意愿,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六、结论本研究通过人口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了嵩山少林寺游客的重游意愿,并分析了与之相关的人口学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性别、年龄、教育水平、收入以及旅游经验、旅游目的和满意度等因素都对游客的重游意愿有一定的影响。
关于人口问题论文参考
关于人口问题论文参考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人口问题论文参考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人口问题论文参考篇1浅谈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通过采取的措施,在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性别比问题依然严峻,人口比例失衡,已经是全国性的问题。
必须在立法、新型生育观、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等方面继续加大力度,在全社会摒弃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
一、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现状及其原因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反映的是出生时男婴和女婴数量上的比例关系,即每出生百名女婴对应的出生男婴数量。
按照国际上长期观察的结果,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正常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例相对稳定,男女性别比例应在102-107之间浮动,此时应被视为出生婴儿性别均衡,也就是一个正常值域。
(一)性别结构现状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由于成功事实了计划生育政策为控制世界人口增长做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
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在生育率不断下降的同时,出生人口的性别比例差却在迅速上升。
我国人口的出生性别比例,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就伴随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而不断的攀升,长期居高不下。
尽管有下降趋势,但仍然徘徊在117左右的高位,仍然属于失衡的状况下,这种失衡未来可能会导致未来婚龄女性的短缺,形成婚姻挤压,从而影响社会的安定并打乱现有的婚姻秩序,甚至引发一系列的严重社会问题。
(二)人口性别比失衡的原因由于多种复杂因素,对男性的性别偏好在当今社会依然有其现实基础。
尽管历史上女权运动对此多有批判,但仍然无法彻底改变这些男女不平等的现状。
通过对我国人口性别比现状的分析,不难发现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1.计划生育制度的约束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影响在长期的计划生育政策下,生育数量的减少导致生儿子机会的减少,以至于生育观念很难发生根本性转变,想要男孩的父母丢弃女孩,进行产前性别选择和人工流产。
社会学角度看待人口问题
社会学角度看待人口问题人口问题一直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尤其是在当今高速发展的时代。
人口问题不仅涉及到国家的战略和政策制定,也关乎着人民的生活和发展。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人口问题对社会的影响和其解决方法。
一、人口数量的影响人口数量是社会繁荣的重要指标之一。
人口数量的多寡,直接影响着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人口的增长或减少对经济、教育和文化等多个领域都会带来影响。
在经济发展的阶段,人口的增长能够提高劳动力的供给,推动经济增长,而在经济进入成熟期后,人口增长将会给社会和环境带来大量的压力。
二、人口结构的影响人口结构是指人口按年龄、性别、教育等特征的分布。
人口结构对社会的影响与人口数量有关,但又更为复杂。
人口结构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力量资源的分配和使用。
例如,年龄分布不均衡会导致社会的经济成本增加,而性别比例失衡,则会导致社会的婚姻、家庭和生育问题。
三、人口资源的利用人口作为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利用程度关系到社会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人口资源的充分利用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
政府需要制定育、才、聘、用、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政策以保护和利用人口资源;企业需要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发展和工作环境;个人也需要自觉地保护和利用自己的人力资源。
四、人口问题的解决解决人口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共同努力。
政府需要设计和制定科学的人口政策,以保持人口增长的稳定和人口结构的平衡;企业需要为员工提供优良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条件,以确保人才的使用和价值的发挥;个人则需要保护自己的生命和健康,合理规划家庭,确保个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人口问题对社会的影响深远,解决人口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人口问题只有得到合理保护和利用,才能真正促进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
因此,我们应当关注和研究人口问题,准确把握人口变化对社会的乘积影响,以实现人民生活的美好和社会的繁荣。
社会学视角下的人口问题
社会学视角下的人口问题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口问题一直是影响着人类发展的因素之一。
从古代的饥荒、瘟疫到现代的超强生育能力、老龄化,人口总量、结构、总体素质等都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口是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在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中其作用越发重要。
一、人口总量人口总量是影响社会发展的最基础要素。
从20世纪以来,全球人口出现大幅度增长。
2000年以后,世界人口数量破了60亿、70亿等重要的人口里程碑。
这一快速增长的趋势给人类带来了许多影响,如粮食、用水、环境、房屋、交通、教育、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其中最严重的问题是资源的严重浪费和污染等,对人类生存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二、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是反映社会发展水平和特征的重要要素。
人口结构包括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教育背景、职业分布等。
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不同的人口结构状况,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例如,人口年龄结构在人口问题中是影响很大的一个因素,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出现人口老龄化问题,那么就会面临着少子化问题。
少子化问题并不是指儿童的数量减少,而是指生育的意愿和能力下降,这将影响到社会的生育率,进一步影响到社会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三、人口总体素质问题人口素质是指人口的智力、文化、健康、能力等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
人口素质的提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具体来讲,人口素质的提高有助于科技创新、人才流动、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经济可持续发展等。
另外,人口总体素质不仅仅影响整个国家或地区的和谐发展,同时对个人的成长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
通过提高社会的教育水平、社会福利保障、健康医疗等方面的投入,可以提高人口素质,以此来促进社会的快速发展。
结语在社会学视角下,人口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
人口总量、人口结构、人口素质等因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
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人类探索可持续和谐发展之路提供指导和帮助。
人口问题论文免费范文
人口问题论文免费范文30年来,我国全面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人口问题仍是当前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人口问题论文免费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人口问题论文免费范文篇1浅析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在此前的三十年里,我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享受到了人口红利。
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是中国社会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当下的中国人口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预计在21世纪上半叶,将迎来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和老年人口高峰。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由金字塔形向倒金字塔形逐渐转变,总抚养比越高,人口红利越低。
而伴随抚养比的上升,全社会用来抚养的压力增加,GDP构成中消费率上升,储蓄率降低,投资高速减少,进而降低经济的速度发展甚至阻碍经济常规发展。
人口红利消失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挑战。
一、问题引出与分析(一)年轻人数量减少引起的内需减少从表面上看,与老年人相比,劳动适龄人口在消费的欲望和消费能力更强,这也就意味着,当我国当代的年轻人的数量在不断下降,年轻人占总人口比例越来越低的时候,我国的内需也就越来越弱。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观察我们会发现,当今的中国经济一直处于产能过剩的状态,换句话说,我国面临的最大的经济问题不在于如何提高生产效率,而在于如何解决内需不足、消化已有产能上。
从理论上分析,根据生命周期消费理论,每个个体都可以平稳的度过自己的一生,而不会今朝有酒今朝醉,所以当人们在进入壮年和中年之后,由于收入日益增加,这时收入就会大于消费,而此时,虽然青壮年的收入增加了,但是同时也会偿还在青年时期欠下的债务,更重要的是可以积蓄钱财以备养老。
政府一再强调提振内需,可是却没看到内需不是靠短期政策可以提振的,那是由长期的人口趋势所决定的。
人口社会学论文云缅跨境婚姻的现状研究基于云南省芒市四个边境镇人口状况分析
人口社会学论文云缅跨境婚姻的现状研究基于云南省芒市四个边境镇人口状况分析云南省芒市作为一个位于中国云南省与缅甸接壤的地区,一直以来都是芒族人和缅甸族人相互交流和交往的聚居地。
由于地缘接近和界河不设屏障,跨境婚姻在这一地区非常普遍。
本篇论文旨在通过对云南省芒市四个边境镇人口状况的分析,探讨跨境婚姻的现状以及其对人口社会学的影响。
一、引言云南省芒市作为中缅边界地区,地缘接近和民族相似性促使了芒市境内的跨境婚姻现象的出现。
跨境婚姻是指来自两国的人在境内结婚并建立家庭。
自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中国和缅甸关系的缓和,跨境婚姻在云南省芒市逐渐增多,成为该地区人口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云南省芒市边境镇人口状况概述1. 人口组成和民族分布云南省芒市边境镇主要由芒族人、缅甸族人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组成。
芒族和缅甸族是主要的民族群体,占据着边境镇人口的绝大多数。
2. 人口迁移和流动由于邻近缅甸,芒市边境镇人口流动频繁。
缅甸族人和芒族人之间的婚姻也是一种人口迁移形式,通过跨境婚姻,两国之间的人口交流得到了增加。
三、跨境婚姻现状分析1. 跨境婚姻数量与比例根据统计数据,云南省芒市四个边境镇的跨境婚姻数量与比例均居高不下。
其中,芒族人与缅甸族人之间的跨境婚姻数量最多,并占据了跨境婚姻总数的绝对多数。
2. 婚姻对象选择及特点跨境婚姻中,芒族人与缅甸族人往往会选择与同族或相邻族群的人结婚。
这种选择方式有助于维持人口的民族特性和文化传承。
此外,跨境婚姻也存在着因婚姻对象的不同,导致文化差异和社会调整困难等问题。
四、跨境婚姻对人口社会学的影响1. 人口结构的变化跨境婚姻对芒市边境镇的人口结构产生了明显影响。
随着跨境婚姻的增多,芒市边境镇的人口结构从单一的本土人口演变为了一个多种族、多文化的人口结构。
2. 社会关系的变化跨境婚姻使得芒市边境镇人口之间的社会关系更加紧密,促进了中缅两国之间的民间交流与合作。
同时,这也带来了文化冲突、社会融合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调节和文化交流。
社会学对人口变化的分析
社会学对人口变化的分析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及其组织、运作、文化和价值观的学科。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社会学的研究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和深入。
本文将聚焦于社会学对人口变化的分析,探讨人口变化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和挑战。
一、人口变化的概述人口变化是指某一地区或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人口数量、结构和分布等方面的变化。
随着科技进步、医疗水平提高和教育普及等因素的作用,人口变化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以我国为例,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人口数量只有不到6亿人,到了21世纪初,我国的人口数量突破了13亿。
这种快速的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二、人口变化对社会的影响1.社会问题的加重随着人口的增长,社会上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其中最根本的是人口增长过快,从而带来了资源和环境压力。
在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大量人口对能源、食品、卫生等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导致社会的资源紧缺和环境的恶化,如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垃圾囤积等问题。
2.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
因城市的土地资源有限和人口密度大,城市化进程对城市的环境和社会安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比如,城市拥挤、噪音污染、交通堵塞、城市犯罪等问题。
同时,城市化进程也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城市的生活水平、教育、文化等方面发展的更加迅速。
3.老龄化问题的加剧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社会面临的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老龄化问题的复杂性体现在人口结构方面,如养老金缺口、医疗保健、劳动力和人力资源等方面。
同时,老年人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也会随着其他因素而发生变化,例如宗教信仰、少年犯罪等方面。
三、社会学如何研究人口变化社会学研究人口变化的方法和手段多种多样。
根据人口变化的不同特征,社会学可以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来探究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和挑战。
1.统计分析方法社会学家通过调查样本和数据,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数据,得出人口变化的趋势和特点。
人口社会学论文社工服务让流动人口与城市和谐共融
人口社会学论文社工服务让流动人口与城市和谐共融人口社会学论文:社工服务让流动人口与城市和谐共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
这些被称为流动人口的群体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为了实现流动人口与城市的和谐共融,社工服务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流动人口的特点、社工服务的意义以及具体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流动人口的特点。
流动人口通常是指在城市居住但户籍不在该城市的人群,他们往往来自农村地区,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而迁往城市。
流动人口的特点包括:第一,他们大多数没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生活水平相对较低;第二,他们的文化背景、教育程度和社会资源相对较少;第三,他们在城市中缺乏社会关系和支持网络,容易感到孤立和无助。
然而,流动人口的到来也给城市带来了许多机遇和挑战。
他们为城市的劳动力市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同时,流动人口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如就业歧视、住房问题、教育问题等。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社工服务的介入。
社工服务在实现流动人口与城市和谐共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社工服务可以提供流动人口所需的各种支持和帮助。
社工人员可以通过为流动人口提供就业指导、职业培训和就业机会等服务,帮助他们融入城市的劳动力市场,提高生活水平。
此外,社工人员还可以为流动人口提供住房咨询、法律援助、心理支持等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生活质量。
其次,社工服务可以促进流动人口的社交融入。
由于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缺乏社会关系和支持网络,他们往往感到孤立和无助。
社工人员可以组织各种社交活动和培训班,帮助流动人口建立社交网络,增加社会支持。
同时,社工人员还可以开展社区倡导和宣传活动,提高流动人口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最后,社工服务还可以为流动人口提供权益保护和法律援助。
流动人口常常面临就业歧视、住房问题、教育问题等,他们的权益容易受到侵犯。
浅谈中国人口问题论文
浅谈中国人口问题论文人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资源的利用都离不开基本的人口。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浅谈中国人口问题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浅谈中国人口问题论文篇1浅谈人口老龄化对成都市经济的影响1.研究意义人口老龄化的定义是年轻人口减少、老年人口数量增加的趋势,一个地区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口生育率、死亡率陆续下降带动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所以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目前,成都市人口老龄化不仅呈加速发展趋势,还呈现出高龄化越来越明显的趋势,对本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越加深刻。
2.国内外研究现状2.1国外研究现状首先掀起了对老龄化研究的序幕的是刚进入工业社会后的法国,是由于成为西欧国家中生育率持续下降老化最显著的国家。
人口老龄化研究最早一般是从老年人口群体特征的现状探讨为出发点,针对老年人自身的问题如生理、心理和社会角色等方面展开论述,主要是研究老年人面临的实际问题及相应对策,以此为基础逐步形成了后来的人口老龄化理论。
其中首次提出了“人口老龄化”这一概念的是在Pearl(1940)发表了《人口的老龄化》一文中。
而从经济学角度对老龄化问题的研究兴起是从二战以后。
1956年,联合国出版了《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影响》,文中阐述了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2.2国内研究现状我国研究老龄化其实开始得很早,我国两千年前的《素问?上古天真论》,就是研究人的衰老和抗衰老问题的老年学说。
随着我国步入老龄社会,国内对老人问题的研究逐步加强。
中国老龄问题研究主流之一是以人口年龄结构和人口学为基础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老年社会学作为新兴的社会学分支异军突起。
老年社会学有其独特的研究范围和对象,老年社会学主要是研究同社会学的联系。
当今老龄问题研究的主流是“积极老龄化”问题。
3.成都市人口老龄化现状成都,简称“蓉”,别称“蓉城”,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自古以来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
人口社会学论文中国人口老龄化下的代际关系解读
人口社会学论文中国人口老龄化下的代际关系解读中国人口老龄化下的代际关系解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这一现象引发了人们对于代际关系的思考和讨论。
本文将从人口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人口老龄化下的代际关系,并对其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解读。
一、老龄化与代际关系的背景中国人口老龄化是指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增加。
根据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49亿,占总人口的17.9%。
预计到2035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将对代际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代际关系的定义与特点代际关系是指不同年龄群体之间的关系,包括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兄弟姐妹关系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老敬老一直被视为美德,代际关系通常以尊重和孝顺为基础。
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代际关系面临着新的挑战。
三、老龄化对代际关系的影响1. 亲子关系的变化:传统上,中国家庭以多代同堂为主,老人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但随着年轻人独立意识的增强和经济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独立居住,导致亲子关系的疏远。
同时,老年人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对子女的依赖程度有所下降。
2. 夫妻关系的变化:随着人口老龄化,夫妻关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方面,夫妻双方的身体健康状况可能出现差异,其中一方需要更多的照顾和关注。
另一方面,因为养老问题的压力,夫妻之间可能出现经济纠纷和争执,甚至导致婚姻破裂。
3. 兄弟姐妹关系的变化:在传统的中国家庭中,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通常比较紧密。
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由于经济条件的不同,兄弟姐妹之间可能出现财产纠纷和争执,甚至导致家庭矛盾的产生。
四、应对老龄化下的代际关系问题1. 建立健全的养老制度:政府应加大对养老服务的投入,建立健全的养老制度,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减轻家庭的养老压力,促进代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中国人口问题论文
中国人口问题论文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中国人口问题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中国人口问题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国人口问题论文篇1试论中国封建社会的人口问题封建社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很低的。
拿我国来说,从第一次有正式全国人口记录的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开始,到鸦片战争爆发的1840年,1839年间,全国人口从五千九百五十九万增到四亿一千二百八十余万,净增三亿五千三百二十余万,每年仅递增0.1%。
鸦片战争后,人口增长也很缓慢,从1840年到1949年的110年间,全国人口从四亿一千二百余万增到五亿四千余万,净增约一亿三千万,年平均增长率约为0.26%(这里和后文列举的旧中国各个时期的人口数字,都不精确,也不全可比。
但借它们来说明各个历史时期人口变化的大致趋势还是可以的。
)。
这就是一般说的具有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特点(的高—高—低类型的人口再生产。
然而,我国封建社会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只是总括而言。
如果画一条封建社会人口变化的曲线,就立刻可以看出它并不是平滑地缓慢上升,而是具有在一段时期内大起大落和在整个封建时期内作台阶式“跃迁”这样两个特点。
大体上说,一个历时较久而又比较强大的封建王朝(如两汉、唐、两宋、明、清等)的初期,人口增长十分迅速,大约到中期达到高峰,而后停滞,到新旧王朝交替时期则急剧下降,人口的变化呈现大起大落的现象。
另一方面,整个封建时期人口的增长则呈现为台阶式的跃迁。
战国中期的人口可能大约为二千五百万到三千万,这是第一级台阶;从汉到唐,人口似乎没有超过六千万,这是第二级台阶;从北宋后期起,人口大约增长到一亿左右,这是第三级台阶;从清代乾隆初年开始,短短100年的时间里人口即从一亿多猛增到四亿,随后又陷于发展迟缓的状态,这是第四级台阶。
如果把解放后30年间全国人口从五亿四千余万激增到九亿七千多万,也就是几乎增长一倍的情况也算进去,可以说我国人口已经跃迁到第五级台阶了。
人口社会学论文流动老年人口社会融入困境及对策研究
人口社会学论文流动老年人口社会融入困境及对策研究流动老年人口社会融入困境及对策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老年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
其中,流动老年人口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面临着社会融入的困境。
本文将探讨流动老年人口社会融入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流动老年人口的现状流动老年人口是指在老年阶段选择离开原有居住地,迁往其他地区或城市居住的老年人。
他们通常是因为子女工作、生活等原因而选择离开,寻求更好的生活条件。
然而,由于流动老年人口的特殊身份和环境,他们面临着一系列的社会融入困境。
首先,流动老年人口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社会网络的缺失。
由于离开原有居住地,他们失去了与亲朋好友的日常交往,无法获得社会支持和陪伴。
这使得他们在新的居住地感到孤独和无助。
其次,流动老年人口在新的居住地面临着就业和生活条件的不确定性。
由于年龄的限制和职业技能的局限,他们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经济来源不稳定。
同时,由于对新环境的不熟悉,他们在生活上也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难。
最后,流动老年人口在新的社区中面临着身份认同的问题。
他们常常被视为外来者,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
这使得他们在社区中难以融入,无法参与社会活动,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孤立感。
二、改善流动老年人口社会融入的对策为了解决流动老年人口面临的社会融入困境,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加强社会支持网络的建设。
政府可以通过建立老年人社会组织和社区服务中心等形式,提供日常生活、医疗保健、心理咨询等方面的支持,帮助流动老年人口建立新的社交网络,减轻他们的孤独感。
2. 提供就业和培训机会。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为流动老年人口提供适合的就业机会,并提供培训和技能提升的机会,帮助他们获得稳定的经济来源。
3. 加强社区融入。
社区应当积极开展各类社交活动,鼓励流动老年人口参与其中,增加他们的社交圈子。
同时,社区可以组织一些志愿者活动,让流动老年人口参与其中,提升他们的社区归属感。
人口社会学论文
中国近现代人口迁移摘要:近代以来,我国人口不断增长,战争频发,人们有的迫于生计,有的受政策约束不得不离开本土迁往他地。
本文就中国近代以来人口迁移的现象及类型做一个分析,从而论述人口迁移的原因和本质。
所谓“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分布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动。
由于各自研究角度的不同,学术界对人口迁移的概念存在多种界定。
联合国《多种语言人口学辞典》给人口迁移下了一个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定义,即:“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地理流动或者空间流动,这种流动通常会涉及到永久性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变化。
这种迁移被称为永久性迁移,它不同于其它形式的、不涉及永久性居住地变化的人口移动。
”这一概念引申出人口迁移的两个重要属性:(1)人口迁移的时间属性。
即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变化的运动才能称为人口迁移,而日常通勤活动造成的居住地暂时变动则排除在外。
(2)人口迁移的空间属性。
即人口迁移必须迁出原居住地一定距离,一般以跨越行政界线为依据,从而排除了在同一行政区域内改变居住地的人口。
鸦片战争以来,我国人口就进入了一个迁移的高峰期。
由于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使得我国的人口迁移不论是规模还是影响都比较深远。
19世纪末至解放前夕的50年间,由关内迁移到东北3省的人口共3000万左右;19世纪以及20世纪上半叶迁往世界各地的华侨约有二三千万人(不包括华裔);1950~1982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之间的净迁人口3000万,年平均大约90万。
我国人口发展过程中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有:1战争造成的人口移动;2灾荒造成的人口迁移;3水库建筑移民;4中、高等院校学生毕业分配;5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人口迁移。
如建国初期,国家为了调整全国人口分布,开垦荒地,开发森林,开发落后地区的经济文化,巩固边疆国防,促进各民族经济的发展,曾组织动员人口迁移。
近代以来,我国的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来叙述:一、19世纪中期至1919年(旧民主主义阶段)在这一时间段里迁移的主要方向是山海关外的东北地区和直隶、山西北部的口外地区。
人口社会学论文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空巢老人精神赡养问题探析
人口社会学论文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空巢老人精神赡养问题探析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空巢老人精神赡养问题探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
在这个背景下,空巢老人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
空巢老人是指子女已经独立生活,或者因各种原因无法照顾父母的老年人。
他们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精神赡养问题。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析。
首先,空巢老人的精神赡养问题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在传统的农村社会中,子女与父母同住并负责照顾他们是一种常见的家庭模式。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离开家乡去大城市工作和生活。
这导致了空巢老人的出现,他们在精神上面临着孤独、无助和失落等问题。
其次,空巢老人的精神赡养问题是一种社会责任。
在传统的观念中,子女有义务照顾父母,而这种责任也被视为一种道德准则。
然而,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价值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将个人发展和事业成就放在首位,而对于父母的照顾则相对较少。
这使得空巢老人面临着心理上的压力和孤独感。
第三,空巢老人的精神赡养问题需要多方合作解决。
在当前社会中,政府、社会组织和家庭都应该共同承担起精神赡养的责任。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来提供更多的关怀和支持,例如建立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提供心理咨询和社交活动等。
社会组织可以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志愿者团队,定期走访空巢老人,为他们提供陪伴和帮助。
而家庭则需要加强沟通和关爱,尽量与空巢老人保持联系,给予他们温暖和关怀。
第四,空巢老人的精神赡养问题也需要个人自身的努力。
虽然子女的照顾是一种社会责任,但空巢老人也应该学会独立和自主,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支持。
他们可以通过参加社区活动、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学习新的技能等方式来充实自己的生活。
此外,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维持精神健康的重要因素。
最后,解决空巢老人的精神赡养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政府、社会组织、家庭和个人共同合作,才能为空巢老人提供更好的精神关怀和支持。
社会学视角下的人口流动与社会变迁
社会学视角下的人口流动与社会变迁人口流动是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人口流动既是一种个体行为,也是一种社会现象。
通过研究人口流动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读社会的演变和发展。
首先,人口流动对社会结构产生深远影响。
随着人口流动的频繁,不同地区、不同社群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这种跨地域的人口流动使得不同文化、价值观和习俗得到交流和融合。
例如,移民潮推动了许多国家的多元文化发展,使得这些社会的结构变得更加多样化。
人口流动还可以带来资源的重新配置,促使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变革。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大量的农民工流向了城市,这使得城市化进程加快,深刻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格局。
其次,人口流动还对社会机构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机构是社会中的各种组织和制度,如政府、学校、家庭等。
人口流动改变了人们生活的地点和方式,从而对社会机构的组织和运作产生了挑战和压力。
例如,在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给城市的住房、教育、社会保障等机构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这就要求相应的社会机构必须作出适应和调整,以满足新的需求和挑战。
此外,人口流动还对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产生重要影响。
人口流动的不稳定性和不可预测性,常常会打破社会的平衡和秩序。
其中,城市过度拥挤、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尤为突出。
例如,在中国的一线城市,人口过度集中导致了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加剧。
社会的不稳定和紧张也可能引发犯罪、社会冲突等问题。
因此,社会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政策,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
此外,人口流动还会对社会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
不同地区、不同社群的人口流动,可能会带来不同的文化冲击和冲突。
这种文化冲击常常引发对于个体和社会的价值观的重新思考和调整。
例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价值观的传播给传统社会带来了挑战,也促使传统社会重新审视和思考自身的文化与价值观。
总之,社会学视角下的人口流动与社会变迁密不可分。
人口流动既是个体行为,也是社会现象。
人口社会学论文人口结构变化中的德国家庭政策得失分析
人口社会学论文人口结构变化中的德国家庭政策得失分析德国家庭政策的得失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家庭政策在各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家庭政策的得失对于了解社会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德国家庭政策在人口结构变化中的得失进行分析。
一、家庭政策对人口结构的影响1.1 人口老龄化问题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德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家庭政策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德国的养老金制度为老年人提供了经济保障,使他们能够在退休后过上相对稳定的生活。
此外,德国也推出了一系列的医疗保健政策,为老年人提供了全面的医疗保障。
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效地缓解了老年人的经济和医疗压力,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然而,家庭政策在人口老龄化问题上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德国的生育率长期偏低,导致年轻劳动力人口减少,无法为老年人提供足够的养老金和医疗保障。
此外,德国的家庭政策在鼓励年轻夫妇生育方面还有待改进,例如可以提供更多的育儿津贴和托儿所设施,以减轻年轻夫妇的经济负担。
1.2 女性就业问题在德国,女性就业率相对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庭政策的效果。
德国的家庭政策在鼓励女性就业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德国的育儿假制度相对较短,女性在生育后很快需要返回工作岗位,这给她们照顾孩子和工作之间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另一方面,德国的职场文化对于女性来说相对保守,女性在晋升和薪资方面面临着一定的不公平待遇,这也降低了她们的就业积极性。
为了解决女性就业问题,德国可以进一步完善家庭政策。
例如,可以延长育儿假的时间,提高育儿津贴的数额,同时加强对企业的监管,确保女性在职场中享有平等的权益。
二、家庭政策的得失分析2.1 德国家庭政策的优点德国的家庭政策在一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首先,德国的家庭政策注重保障儿童权益,为儿童提供了全面的教育和医疗保障。
其次,德国的家庭政策鼓励父母参与子女的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亲子活动和家庭辅导资源。
人口社会学论文全球单身人数攀升美国单身人口首超已婚者
人口社会学论文全球单身人数攀升美国单身人口首超已婚者全球单身人数攀升:美国单身人口首次超过已婚者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单身人数呈现出持续攀升的趋势。
这一现象引起了人们对于人口社会学的关注和思考。
据最新数据显示,美国的单身人口数量首次超过了已婚人口,这一变化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单身人数攀升的原因单身人数攀升的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
首先,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个人选择权的增加是其中之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人们对于自由选择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相较于过去,现代社会中的个体更加注重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追求自己的事业和兴趣爱好,而不再将婚姻作为唯一的人生目标。
其次,女性地位的提升也是单身人数攀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过去,女性更多地依赖于婚姻来获得生活的保障和社会地位的认可。
然而,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她们更加注重自己的职业发展和独立性,婚姻对于她们来说已经不再是必需品。
此外,社会结构的变化也对单身人数的增加产生了影响。
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和独立,婚姻的传统观念逐渐被打破。
相较于过去,现代人更加追求自己的幸福和满足感,而不再将婚姻视为唯一的选择。
二、单身人口增加的影响单身人口的增加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一现象对于家庭结构和家庭价值观的改变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上,婚姻被视为家庭的基石,而单身人口的增加使得家庭结构变得多样化。
家庭的定义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核心家庭,而是包括了单身家庭、同居家庭等多种形式。
其次,单身人口的增加对于社会经济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传统上,婚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单身人口的增加使得人们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
单身人口更加注重个人的消费和享受,对于经济市场的需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此外,单身人口的增加对于社会保障和养老问题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随着单身人口的增加,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正在逐渐瓦解,对于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战。
三、应对单身人口增加的措施面对单身人口增加的趋势,社会各界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来应对相关的问题和挑战。
人口社会学论文OECD国家老年人口就业政策
人口社会学论文OECD国家老年人口就业政策人口社会学论文OECD国家老年人口就业政策近年来,随着世界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口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各国政府的重视。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作为一个重要的国际组织,致力于促进成员国之间的合作与发展,也开始关注并推动OECD国家的老年人口就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本文将探讨OECD国家老年人口就业政策的重要性,以及在这一领域取得的一些成果和面临的挑战。
一、老年人口就业政策的重要性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寿命逐渐延长,老年人口规模也持续增加。
这给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
老年人口就业政策的制定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和保障老年人的福祉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老年人口就业政策可以减轻养老压力。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养老金和社会福利支出不断增加,给国家财政带来巨大负担。
通过鼓励老年人参与就业,可以减少对社会养老金的依赖,减轻国家财政压力。
其次,老年人口就业政策可以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就业不仅可以提供老年人一份稳定的收入,也能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保持社交联系,提升自我价值感和生活满足感。
在经济上,老年人就业也可以为国家经济增添活力,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
最后,老年人口就业政策有助于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程度加剧,劳动力市场逐渐出现供需不平衡的情况。
通过挖掘老年人的潜在劳动力,可以缓解劳动力短缺问题,提高整体就业率,促进经济增长。
二、OECD国家老年人口就业政策的实践与成果OECD国家已经意识到老年人口就业政策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老年人就业。
以下是一些OECD国家在老年人口就业政策方面的实践与成果:1. 制定法律法规:OECD国家普遍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禁止年龄歧视,并鼓励雇主为老年人提供就业机会。
例如,法国实行了“老年人就业计划”,鼓励雇主为45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工作岗位。
2. 提供培训机会:OECD国家通过开展职业培训和再培训项目,提供老年人工作技能的提升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人口迁移
摘要:近代以来,我国人口不断增长,战争频发,人们有的迫于生计,有的受政策约束不得不离开本土迁往他地。
本文就中国近代以来人口迁移的现象及类型做一个分析,从而论述人口迁移的原因和本质。
所谓“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分布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动。
由于各自研究角度的不同,学术界对人口迁移的概念存在多种界定。
联合国《多种语言人口学辞典》给人口迁移下了一个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定义,即:“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地理流动或者空间流动,这种流动通常会涉及到永久性居
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变化。
这种迁移被称为永久性迁移,它不同于其它形式的、不涉及永久性居住地变化的人口移动。
”这一概念引申出人口迁移的两个重要属性:
(1)人口迁移的时间属性。
即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变化的运动才能称为人口迁移,而日常通勤活动造成的居住地暂时变动则排除在外。
(2)人口迁移的空间属性。
即人口迁移必须迁出原居住地一定距离,一般以跨越行政界线为依据,从而排除了在同一行政区域内改变居住地的人口。
鸦片战争以来,我国人口就进入了一个迁移的高峰期。
由于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使得我国的人口迁移不论是规模还是影响都比较深远。
19世纪末至解放前夕的50年间,由关内迁移到东北3省的人口共3000万左右;19世纪以及20世纪上半叶迁往世界各地的华侨约有二三千万人(不包括华裔);1950~1982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之间的净迁人口3000万,年平均大约90万。
我国人口发展过程中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有:1战争造成的人口移动;2灾荒造成的人口迁移;3水库建筑移民;4中、高等院校学生毕业分配;5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人口
迁移。
如建国初期,国家为了调整全国人口分布,开垦荒地,开发森林,开发落后地区的经济文化,巩固边疆国防,促进各民族经济的发展,曾组织动员人口迁移。
近代以来,我国的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来叙述:
一、19世纪中期至1919年(旧民主主义阶段)
在这一时间段里迁移的主要方向是山海关外的东北地区和直隶、山西北部的口外地区。
历史上著名的“闯关东”和“走西口”便是在这一阶段达到高潮。
“闯关东”:在清政府开放东北
之前,很多来自直隶和山东的贫民为生计所迫,通过“走山”来到长白山区采参、淘金,清政府也同时对这些非法迁徙采取了强制驱逐,但效果并不明显。
19世纪60年代以后,沙俄军事侵略的严重威胁和东疆防御力量的空前削弱,使得清政府深感东北边疆危机的日益严重,进而迫使清政府放弃了200多年的封禁政策,转而实行积极的移民实边政策。
1860年和1861年,清政府两次宣布开放禁地,实行“放垦”。
1875年和1881年,清政府先后废除了对鸭绿江北岸、图们江北岸的禁封政策,在吉林设立垦务局,指导汉人开垦,对移植东北的汉
人给予放荒、免税、补助等优惠,奖励人民移垦东北。
“闯关东”的移民过程中,主要有两种主流,一是自发性移民,另一种是政策性移民。
“走西口”:“口”是明代以来北方地区人们对长城沿线关隘的俗称。
人们习惯将张家口以西各口尤其是杀虎口称为“西口”。
清代,山西、河北的农民纷纷经长城西段张家口、独石口、杀虎口等关口出关,徒居长城以北地区的蒙古草原,从事农耕和行商活动,当地人把这种迁移现象称为“走西口”。
这场晋西北、雁北、
陕北及鲁、豫地区的贫苦农民到归化城以西地区谋生的移民活动,从清朝前期开始,清末民国达到高峰,持续了近3个世纪。
“走西口”这一特殊社会现象的形成既与清代山西、河北等地人地关系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等因素导致的人口迁移推力有关,也与清政府对蒙古地区的移民政策的演变相联系。
因此,“走西口”也包含了两个原因:当地的自然条件恶劣;政府的政策引导。
二、1912年至1949年(新民主主义时期)
在这一时期国内形势格局大变,清政府倒台,民国成立,军阀割据,内战不止。
随后,日军侵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之后国共两党携手击败日军,又爆发内战,直至新中国成立。
可以说这一阶段的核心就是战争与和平,连连战火使得百姓民不聊生,死亡人数数千万,有更多的人流离失所。
为了生存,中原大地生的人们都在流亡,躲避战火。
东北人们从关外涌向关内,关内的在流向西北西南等地,没有固定的方向和目标。
同时在一、二两个阶段里还有一
种迁移大军不可忽视,那便是国际移民。
随着中国在近代一步步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沿海地区的人口开始膨胀。
、过剩,民族工商业开始萧条,大量农民无事可做,这些都迫使人们向海外移民,而海外移民的主要形式就是华工。
在这期间,华工的输出人数达到1000万人以上,主要流向美洲和澳洲,参与新大洲的开发、建设,期间华工也受到了非人的虐待,死亡率高达50%以上。
三、1949年以来
在这一阶段,新中国成立,百废
待新,各行各业,全国各地都需要大量的从业人员。
同时,在这一时期一些政策性的错误也牵动了大批人的移民生活。
在这个时期,又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
“一五”计划:
在经过三年恢复之后,中国开始实施“一五”计划,明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也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以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向黑龙江、新疆等东北、西北边疆省区迁移为主的第一个比较稳定的人口迁移活跃时。
特点:
1、人口迁移十分活跃,形成新
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比较稳定的人口迁移活跃期;
1954年,全国迁出、入人口为2200万人,1955年增长到2500万人,1956年进一步增长到3000万人。
这一期间人口迁移活跃的因素有:第一,政府仍实行自由迁移政策,允许并鼓励人口自由迁移;第二,中国在经过三年恢复之后,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大力推进工业化建设,加快国民经济的发展。
改变旧中国工业分布不合理的同时,有计划的组织东部沿海城市的工厂企业及其职工、家属按“建制”整体迁往内地和边疆地区;第三,工业化的推进,工厂企业的发
展和扩张,加大了对劳动力的需求;第四,1952年10月,中央政府就在《中央劳动就业委员会关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方针和办法》中提出,要“有计划地向东北、西北、西南边远地区移民开垦”……
2、工业移民和拓荒移民同时并举,东部沿海向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的新建工业区、垦荒地迁移为主。
(1)工业移民——主要向“三北”新建工业区迁移
(2)垦荒移民——主要向“三北”新垦荒地区迁移
(3)自发性迁移与计划性迁移并存
在这一时期,移民的类型主要是政策导向型。
“大跃进”时期:
特点:
1、人口迁移超常活跃,以“大跃进”运动诱发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的狂潮般迁移为迁移主流
2、政府组织的计划“支边”型及自发性人口迁移仍子持续发展
(1)政府组织的计划“支边”型人口迁移(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2)自发性人口迁移
在这一时期,迁移的类型主要是政策导向型。
“改革开放”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口迁移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十分活跃和平稳发展的,而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而逐步趋强并渐显高度活跃,大致可分以下几个阶段:
1、平稳发展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的第一阶段自1978~1983年,在这一阶段的人口迁移,除受当时对“文化大革命”拨乱反正的影响,主要有如“三线”移民返迁及“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回城等带有一定补偿、回归性质的人口迁移表现比较活跃以外,在整体上仍主要
承接过去的发展趋势,基本没有大起大落,发展相对比较平稳,人口迁移量大致保持在1400万~2300万人之间。
2、渐趋增强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被解放出来,农村已经容纳不下这么多的劳动力,同时,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政府对人口迁移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流动的控制开始缓和。
在这一阶段,快速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已创造并提供了农村劳动力入迁、就业的竞争机会和“空间”容量。
政府部门也相继出台一些政策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
这使得农
村劳动力的迁移流动基本保持稳定发展、渐趋增强的趋势。
3、高度活跃期:1992年,邓小平发表著名的“南巡讲话”以后,中国进一步加大了改革开放的力度,由此所带来的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开发及经济建设高潮的兴起,以及外企、外资的大举进入,都有力的刺激了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经济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丰富的劳动就业机会。
政府进一步对户籍制度进行改革,放宽户籍限制。
在这一阶段,中西部地区人口向东部沿海地区及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的迁移流动规模急剧膨胀,人口迁移进入高度活跃期。
在“改革开放”期间,迁移主要是自发型,受到经济的影响。
可以说,近现代的中国是一部迁移发展史,各种原因,各种类型都出现过。
但不论是哪一张,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下去,所以我认为迁移的本质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参考书目:
《迁移与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证》,王桂新,科学出版社,2005年11月
《移民与中国文化》,玉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百度百科,/view/929163.ht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