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社会学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人口迁移
摘要:近代以来,我国人口不断增长,战争频发,人们有的迫于生计,有的受政策约束不得不离开本土迁往他地。本文就中国近代以来人口迁移的现象及类型做一个分析,从而论述人口迁移的原因和本质。
所谓“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分布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动。由于各自研究角度的不同,学术界对人口迁移的概念存在多种界定。联合国《多种语言人口学辞典》给人口迁移下了一个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定义,即:“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地理流动或者空间流动,这种流动通常会涉及到永久性居
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变化。这种迁移被称为永久性迁移,它不同于其它形式的、不涉及永久性居住地变化的人口移动。”这一概念引申出人口迁移的两个重要属性:
(1)人口迁移的时间属性。即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变化的运动才能称为人口迁移,而日常通勤活动造成的居住地暂时变动则排除在外。
(2)人口迁移的空间属性。即人口迁移必须迁出原居住地一定距离,一般以跨越行政界线为依据,从而排除了在同一行政区域内改变居住地的人口。
鸦片战争以来,我国人口就进入了一个迁移的高峰期。由于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使得我国的人口迁移不论是规模还是影响都比较深远。19世纪末至解放前夕的50年间,由关内迁移到东北3省的人口共3000万左右;19世纪以及20世纪上半叶迁往世界各地的华侨约有二三千万人(不包括华裔);1950~1982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之间的净迁人口3000万,年平均大约90万。我国人口发展过程中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有:1战争造成的人口移动;2灾荒造成的人口迁移;3水库建筑移民;4中、高等院校学生毕业分配;5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人口
迁移。如建国初期,国家为了调整全国人口分布,开垦荒地,开发森林,开发落后地区的经济文化,巩固边疆国防,促进各民族经济的发展,曾组织动员人口迁移。近代以来,我国的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来叙述:
一、19世纪中期至1919年(旧民主主义阶段)
在这一时间段里迁移的主要方向是山海关外的东北地区和直隶、山西北部的口外地区。历史上著名的“闯关东”和“走西口”便是在这一阶段达到高潮。
“闯关东”:在清政府开放东北
之前,很多来自直隶和山东的贫民为生计所迫,通过“走山”来到长白山区采参、淘金,清政府也同时对这些非法迁徙采取了强制驱逐,但效果并不明显。19世纪60年代以后,沙俄军事侵略的严重威胁和东疆防御力量的空前削弱,使得清政府深感东北边疆危机的日益严重,进而迫使清政府放弃了200多年的封禁政策,转而实行积极的移民实边政策。1860年和1861年,清政府两次宣布开放禁地,实行“放垦”。1875年和1881年,清政府先后废除了对鸭绿江北岸、图们江北岸的禁封政策,在吉林设立垦务局,指导汉人开垦,对移植东北的汉
人给予放荒、免税、补助等优惠,奖励人民移垦东北。
“闯关东”的移民过程中,主要有两种主流,一是自发性移民,另一种是政策性移民。
“走西口”:“口”是明代以来北方地区人们对长城沿线关隘的俗称。人们习惯将张家口以西各口尤其是杀虎口称为“西口”。清代,山西、河北的农民纷纷经长城西段张家口、独石口、杀虎口等关口出关,徒居长城以北地区的蒙古草原,从事农耕和行商活动,当地人把这种迁移现象称为“走西口”。这场晋西北、雁北、
陕北及鲁、豫地区的贫苦农民到归化城以西地区谋生的移民活动,从清朝前期开始,清末民国达到高峰,持续了近3个世纪。
“走西口”这一特殊社会现象的形成既与清代山西、河北等地人地关系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等因素导致的人口迁移推力有关,也与清政府对蒙古地区的移民政策的演变相联系。因此,“走西口”也包含了两个原因:当地的自然条件恶劣;政府的政策引导。
二、1912年至1949年(新民主主义时期)
在这一时期国内形势格局大变,清政府倒台,民国成立,军阀割据,内战不止。随后,日军侵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国共两党携手击败日军,又爆发内战,直至新中国成立。可以说这一阶段的核心就是战争与和平,连连战火使得百姓民不聊生,死亡人数数千万,有更多的人流离失所。
为了生存,中原大地生的人们都在流亡,躲避战火。东北人们从关外涌向关内,关内的在流向西北西南等地,没有固定的方向和目标。
同时在一、二两个阶段里还有一
种迁移大军不可忽视,那便是国际移民。随着中国在近代一步步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沿海地区的人口开始膨胀。、过剩,民族工商业开始萧条,大量农民无事可做,这些都迫使人们向海外移民,而海外移民的主要形式就是华工。在这期间,华工的输出人数达到1000万人以上,主要流向美洲和澳洲,参与新大洲的开发、建设,期间华工也受到了非人的虐待,死亡率高达50%以上。
三、1949年以来
在这一阶段,新中国成立,百废
待新,各行各业,全国各地都需要大量的从业人员。同时,在这一时期一些政策性的错误也牵动了大批人的移民生活。在这个时期,又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
“一五”计划:
在经过三年恢复之后,中国开始实施“一五”计划,明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也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以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向黑龙江、新疆等东北、西北边疆省区迁移为主的第一个比较稳定的人口迁移活跃时。
特点:
1、人口迁移十分活跃,形成新
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比较稳定的人口迁移活跃期;
1954年,全国迁出、入人口为2200万人,1955年增长到2500万人,1956年进一步增长到3000万人。这一期间人口迁移活跃的因素有:第一,政府仍实行自由迁移政策,允许并鼓励人口自由迁移;第二,中国在经过三年恢复之后,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大力推进工业化建设,加快国民经济的发展。改变旧中国工业分布不合理的同时,有计划的组织东部沿海城市的工厂企业及其职工、家属按“建制”整体迁往内地和边疆地区;第三,工业化的推进,工厂企业的发
展和扩张,加大了对劳动力的需求;第四,1952年10月,中央政府就在《中央劳动就业委员会关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方针和办法》中提出,要“有计划地向东北、西北、西南边远地区移民开垦”……
2、工业移民和拓荒移民同时并举,东部沿海向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的新建工业区、垦荒地迁移为主。
(1)工业移民——主要向“三北”新建工业区迁移
(2)垦荒移民——主要向“三北”新垦荒地区迁移
(3)自发性迁移与计划性迁移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