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与青蒿素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蒿素的直接提取法
1,传统溶剂提取法。 传统青蒿素提取法采用有机溶剂法,
并采用重结晶和柱层析进行分离。基 本工艺为:干燥——破碎——浸泡萃 取(反复进行)——浓缩提取液—— 粗品——精制。 2,新型提取工艺。 超临界CO2萃取技术 超声提取技术 大孔吸附树脂提取技术 微波辅助萃取技术 快速溶剂萃取技术
青蒿素的生产研究进展
青蒿素的生产方法
1,直接植物提取 2,化学合成 3,生物合成
青蒿素的植物细胞合成代谢
青蒿素等倍半萜类 的生物合成在细胞 质中进行,途径属 于植物类乙戊二烯 代谢途径,可分为 三大步:由乙酸形 成FPP,合成倍半萜, 再内酯化形成青蒿 素。
即:FPP→4,11-二烯倍半萜→青蒿酸→二氢青蒿酸→二氧青蒿酸过氧化物 →青蒿素。
人工合成一——化学合成
半合成路线
从青蒿酸为原料出发,经过六步反应得到青蒿素,总得率为35-50%。
SUCCESS
THANK YOU
2019/7/31
全合成路线——可由多种路线对青蒿素进行全合成
Schmil等1983年报道了一条应用关键 化合物稀醇醚在低温下的光氧化反应 引进过氧基团的全合成路线,反应一 (-)-2-异薄荷醇为原料,保留原料 中的六元环,环上三条侧链烷基化, 形成中间体,最后环合成含过氧桥的 倍半萜内酯。
细胞内,并对细胞内的其 他与之相关的基因进行调 控,使之能够正常表达并 大量合成青蒿酸。
酵母细胞内青蒿酸前体代谢途径构建





甲羟戊酸合成途径

青蒿素生产国内外研究现状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还没有一个研究小组将酵母工程菌中的青蒿酸转 变成青蒿素,其原因可能是酵母不具备青蒿素合成所需要的细胞环境。
屠呦呦与青蒿素
汇报人:张明俐 15-10-26
主要内容
《1》 《2》 《3》
青蒿素与疟疾 青蒿素的生产研究进展 屠呦呦的科学贡献与获奖历程
青蒿素与疟疾简介
青蒿素的理化性质
物理性质:青蒿素为无色针状结 晶,熔点为156——157℃,易溶 于氯仿,丙酮,乙酸乙酯和苯, 可溶于乙醇,乙醚,微溶于石油 醚,几乎不溶于水。
组分含量:C 63.81%,H 7.85%,O 28.33%。
青蒿素的药用价值
A:抗疟。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对 鼠虐,猴虐,人虐均有显著抗 疟作用。
B:抗病原微生物:青蒿素对表 皮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炭疽 杆菌、白喉杆菌有较强的抑制 作用。
C:解热:注射液对实验性家兔 发热有退热作用。
3,严重疟疾会引起贫血,脾脏,肾脏等脏器肿胀的症状。甚至导致宿 主死亡。
青蒿素的抗疟机制一——形成活性中间体
1,疟原虫转化出 的毒性血红素 (FPIX)亚铁离子 Fe(Ⅱ),Fe(Ⅲ), Fe(Ⅳ)催化青蒿素 生成活性中间体。
青蒿素抗疟机制二——活性中间体的抗疟机制
1,过氧化疟原虫细胞膜。 2,干扰线粒体功能。 3,烷基化作用(烷基化血红素,谷胱甘肽) 4,与疟原虫的蛋白质作用。
植物提取仍然是直接获取青蒿素的唯一来源。
屠呦呦的科学贡献与获奖历程
屠呦呦对抗疟新药青蒿素的七项贡献
1,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第一发明人。 2,首先发现双氢青蒿素。 3,完成“青蒿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 4,机理方便的进一步研究。 5,研制青蒿素类和吖啶类抗疟药组成的“复方双氢青蒿素”。 6,根据临床需要,研究多种剂型。 7,扩展药效至免疫领域。
D:抗白血病:青蒿酸衍生物对 白血病P388细胞活性有明显抑 制作用,青蒿β衍生物亦有此 作用。
E: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对稳 定血压,控制心律失常有明显 作用。
青蒿素及其药用衍生物
疟原虫致病机理
疟疾,是一种由 疟原虫引起的, 通过疟蚊传播的 全球性寄生虫传 染病。疟原虫 (Plasmodium spp.)是一类单细 胞真核生物。
许杏翔等于1986年报道了青蒿素的化 学合成途径,其合成以R-(+)-2-香 茅醛为原料,经十四步合成青蒿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香茅醛
异薄荷醇
异柠檬烯
薄荷酮
青蒿素的合成生物学研究进展
由于酵母可以合成FPP,所 以青蒿酸只需要将:
焦磷酸法尼酯(FPP)到青 蒿酸前体
青蒿酸前体到青蒿酸 这两个过程克隆进入酵母
化学性质:青蒿素是一种倍半萜内酯,含有过氧 基团和ᵟ-内酯环。它的分子中包括7个手性中心, 其结构如上图所示,分子式为C15H22O5。分子量 为282.34。化学名称为(3R5aS,6R,8aS,9R,12S,12aR)-八氢-3,6,9-三甲 基-3,12-桥氧-12H-吡喃[4,3-J]-1,2-苯丙二 塞平-10(3H)-酮。
疟疾发病机理
1。子孢子进入人体后会破坏所寄生的肝实质细胞核引起人体一定的免 疫反应,如产生抗子孢子抗体等,并不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疟疾的 病理变化主要由红细胞内气疟原虫无性增值所引起。
2,红细胞内期疟原虫裂殖子胀破红细胞,裂殖子和疟原虫的代谢产物、 残余和变性的血红蛋白以及红细胞碎片等一并进入血流;其中相当一 部分可被多形核白细胞及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细胞吞食,刺激这些细 胞产生内源性热原质,与疟原虫代谢产物共同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 节中枢引起发热。
2011年 —— 拉斯克奖
2015年 —— 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THANKS 谢谢聆听
SUCCESS
THANK YOU
2019/7/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