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医学部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总体设计与实施

合集下载

自主实验设计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医学机能实验改革十年回顾与展望

自主实验设计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医学机能实验改革十年回顾与展望
实验 中依然是教师 占据主导地位 , 学生相 对来说还是处 于一 个被动的地位 , 对于培养学生 的科研创新性还远远不够 。
二、 自主 实 验 设 计 的 开展
Hale Waihona Puke 机 能实验教学作为基础 医学教育 的重要 组成部分 , 在培
养 医学生 的实践 能力和 团队精 神 中发 挥 了重 要的作用 。但
[ 摘要 ] 自主创新能力是 国家竞争力的核 心。如何适应 时代发展的 需要 , 培养 高素质 医学创新人 才是 每 一位 医学教育者 面临的挑战 。回顾十年的 医学机 能实验 改革 , 自主实验设计 的教 学模 式对 于培养 医学生 的创新 性思维, 提高其综合素质具有较 大的优 势, 但如何进 一步发挥 学生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 尚有待进 一
础, 受到学生 广泛 的好评 。但 同时 我们也注 意到 , 这些实 在 验的具体实施过程 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 需要我 们不断进行 总
结, 及时 调整 教学方案 , 为深化机能实验教学 的研究 与改革 , 培养学生 的创新能力和开阔的视野发挥 积极 的作用 。


综 合 性 实 验 的 开展
传 统的机能 实验教学强调 的是验证性实验 , 是理论课教 学 内
容在实验室的再 现, 启发学 生的科研 思维 、 对 培养 其创 新能
力还远远不够 。为此 , 19 自 99年我校机 能实验 中心成立后 , 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机能实 验教学改革 , 包括最初 的综合 性实 验、 随后 的 自主实验设计 以及新近设立的医学 动物实验设计
传统 的机能实验教学 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 主要 目的在 于 强化 与巩 固课堂理论知识 , 往往 忽视 了对 学生创新能力 和综

北医临床八年制培养方案

北医临床八年制培养方案

北医临床八年制培养方案
在这个培养方案下,学生将接受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
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养。

学生将在前期学习基
础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逐渐接触临床实践,包括临床诊断、治
疗和护理等方面的训练。

此外,学生还将学习医学伦理、医学人文
等方面的知识,培养综合素质和医德医风。

在教学方法上,北医临床八年制培养方案将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包括传统的课堂教学、临床实践、病例讨论、实验教学等,以确保
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

同时,学校还将注重培养学
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以适应未来医学发展的需要。

此外,北医临床八年制培养方案还将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将有机会参与临床实践和科研项目,提升自己的临床技能和科
研能力。

学校还将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和住宿条件,以保障学生
的学习和生活需求。

总的来说,北医临床八年制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有扎实医学知
识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医学人才,为未来的临床医生提供全面系统的
培养和训练。

这个培养方案将为学生的未来医学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使他们能够胜任未来的临床工作并为社会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北大医学部基础医学培养方案

北大医学部基础医学培养方案

北大医学部基础医学培养方案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专业是一门深入研究医学基础理论知识、通晓医学科研技术与实践的学科,旨在培养德才兼备、具有高水平基础医学知识及研究能力的医学人才。

下面就是北大医学部基础医学专业的培养方案。

一.专业介绍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专业是以系统、全面地学习和掌握医学基础理论知识为特色,注重培养医学研究能力和科研素质的专业。

本专业强调基础学科的实践能力培养,并可面向临床医学的研究与应用。

本专业教学大纲按照国家教育部医学八年制本科教育指导纲要,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部门的科研方向,将病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神经科学等基础课程进行系统安排,具有较高的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

二.培养目标1.基础医学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系统性、专业性、创新性的基础医学知识,熟练运用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应用相结合的精神,能够理解、分析、解决与医学基础有关的科学问题。

2.能够熟练运用基础医学研究方法,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具备在医学研究领域居于领导地位的潜力。

3.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和职业道德,能够以人的尊严和生命安全为核心,服务于医疗、科研、教育和管理领域。

三.培养要求1.基础医学专业的学生应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发掘自身的潜能,积极学习医学基础学科知识,掌握基本实验课程技能,确保自己的学业成绩达到学科要求。

2.基础医学专业的学生应按照基础课程教学安排,完成专业基本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验课程等教学任务,切实提高整体学习水平。

3.基础医学专业的学生应在校内外积极参与学术活动、科研工作、社会活动等,认真做好各项社会实践和实习,提高综合素质。

4.基础医学专业的学生应时刻牢记医学人才的责任和担当,要求自己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负责任,为人民生命健康的幸福作出贡献。

四.培养模式基础医学专业的学生应按照课程安排,先进阶学习基础学科课程,再学习临床学科课程,最后全面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学科实践。

“5+3”一体化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

“5+3”一体化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

“5+3”一体化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1. 引言1.1 研究背景近年来,我国医学教育领域一直在探索创新,以培养更具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医学人才。

传统的医学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导致毕业生在实践中往往难以适应和胜任。

急需一种能够兼顾理论与实践的教育模式。

“5+3”一体化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其核心理念是将本科医学和研究生教育整合为一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通过此模式,学生在学习医学理论的还将接受丰富的临床实践和科研训练,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应对临床挑战的能力。

在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尝试类似的一体化医学教育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我国的医学教育也正在积极探索,试图借鉴和吸收国际经验,逐步完善“5+3”一体化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

对于该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将有助于提升我国医学人才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索“5+3”一体化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培养高素质临床医学专业人才提供新的教育思路和方法。

通过深入研究理论框架、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实践环节设计与实施、案例分析与效果评价以及国内外相关经验借鉴,旨在为各高校医学院院系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医学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通过对“5+3”一体化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总结,探讨其启示和未来发展展望,为推动我国医学教育的改革和提升质量提供可行性建议。

本研究旨在打破传统医学教育的束缚,积极探索创新教育模式,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2. 正文2.1 “5+3”一体化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理论框架建立符合医学教育特点和需求的课程体系。

通过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需求进行调研分析,设计符合其学习和实践需求的课程内容,包括基础医学知识、临床技能培训、科研能力培养等方面。

医科高校本科教育培养计划

医科高校本科教育培养计划

医科高校本科教育培养计划一、引言作为医科高校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计划的设计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人类视角出发,探讨医科高校本科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增强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技能。

二、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医科高校本科教育培养计划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医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医学生。

这包括丰富的专业知识、扎实的临床技能、科学的研究能力以及良好的人文素养。

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的安排,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全面发展,为未来成为合格的医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医科高校本科教育培养计划的课程设置应考虑到学生的专业需求和职业发展要求。

除了基础医学课程外,还应加强临床实践课程和科研导向课程的设置,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此外,应注重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安排,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医学伦理意识,使其成为具备人文素养的医务人员。

四、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医科高校本科教育培养计划应注重实践环节的设置,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临床经验。

通过实习、实训和实地考察等形式,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中,提高临床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应加强科研实践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导师制度的建立医科高校本科教育培养计划应建立健全的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辅导。

通过与导师的交流和指导,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并获得相关的学术和职业指导。

导师制度的建立不仅有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也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效果。

六、终身学习的观念培养医科高校本科教育培养计划应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能力。

医学知识在不断发展,医学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医生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

因此,培养计划应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使其具备自我学习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七、结语医科高校本科教育培养计划是培养未来医学人才的重要环节。

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的安排和导师制度的建立,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技能。

强基计划培养方案基础医学

强基计划培养方案基础医学

强基计划培养方案基础医学
强基计划基础医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可能因学校和专业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下是北京大学2023年强基计划基础医学专业的培养方案:
1. 注重学科交叉和知识融合,将基础医学与其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的知识相结合,培养具有跨学科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

2. 实施小班教学,开展研讨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3. 强化实践教学,安排丰富的实验、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

4. 推行导师制,为学生配备高水平的导师,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科研工作。

5. 注重国际交流,提供国际交流和交换机会,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6. 实施个性化培养,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为学生定制个性化的培养计划。

强基计划致力于选拔和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

培养方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北京大学培养方案

北京大学培养方案

北京大学培养方案第1篇北京大学培养方案一、背景分析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高等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北京大学作为我国顶尖高等学府,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新型、领军人才的重任。

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本方案立足北大特色,充分整合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致力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二、培养目标1. 知识传授: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学术素养。

2.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素质教育: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道德素养和身心素养,提高综合素质。

4. 价值观塑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三、培养措施1. 课程设置(1)通识教育课程:涵盖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强化文理交叉,拓宽知识视野。

(2)专业教育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专业核心知识,体现专业特色。

(3)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验、实习、实践等环节的比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 教学方法改革(1)推广小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2)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3)引入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

3. 师资队伍建设(1)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2)引进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的优秀教师。

(3)鼓励教师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学术素养。

4. 学科交叉融合(1)设立交叉学科研究项目,鼓励学生跨学科合作。

(2)举办学术沙龙、讲座等活动,促进学术交流。

(3)搭建跨学科实验平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5. 国际化培养(1)开展国际合作项目,拓宽学生国际视野。

(2)增加英文课程,提高学生英语水平。

(3)选派优秀学生赴海外高校交流学习,提升国际竞争力。

6. 创新创业教育(1)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培养学生创业意识。

(2)设立创新创业基金,支持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北京大学药学院六年制二级学科培养草案

北京大学药学院六年制二级学科培养草案

北京大学药学专业(六年制)二级学科培养方案总则第一条培养目标一、总体培养目标为适应国家对高级药学人才的需求,参与国际新药研究竞争,药学教育按一级学科培养,实行“六年一贯制,本硕融通,强化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强调创新,面向未来”的培养模式。

培养适应医药卫生事业和高等医药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具有较宽广扎实的理论基础、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熟练的实验技能、较强的创新和发展潜能、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水平药学专门人才。

二、专业培养目标(一)药学专业为药物研究、药品检验、药品生产、临床药学研究、药品营销和国家政府管理等部门培养能够从事药物合成、天然药物研究、药品检验、临床药学研究、新药研制开发与质量控制、药物制剂等工作相关的各类药学人才。

(二)在牢固掌握本专业需要的数学、物理、化学、现代生物学及相关基础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掌握合成药物及天然药物的性质、化学结构与药理作用的关系及其对人体生理、病理过程的影响;掌握药物的制剂、质量控制及在临床上的合理应用;掌握现代医学和药学实验技能。

达到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基本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创新的能力。

(三)具有广泛的社会人文科学知识,扎实的自然科学理论知识,较强的外语使用能力,较强的计算机使用能力,较强的知识更新和社会交往能力。

第二条学习年限药学专业(六年制)学制6年,二级学科培养不少于2.5年,最长二级学科培养年限不超过4.5年。

第三条课程设置与学习要求药学专业(六年制)学生从第八学期开始根据二级学科培养研究方向及专业课程设置在导师指导下学习。

要求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相关的实验技术和方法。

具体要求如下:一、学位课程1.公共必修课7.0学分自然辩证法 2.0学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0学分公共外语(硕士) 3.0学分专业外语 1.0学分2.专业必修课程9.0学分按二级学科设置,应反映本门学科及相关学科最重要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北京大学药学专业(六年制)二级学科培养方案

北京大学药学专业(六年制)二级学科培养方案

北京大学药学专业〔六年制〕二级学科培养方案〔试行〕总那么第一条培养目标一、总体培养目标为习惯国家对高级药学人才的需求,参与国际新药研究竞争,药学教育按一级学科培养,实行“六年一贯制,本硕融通,强化根底,注重素养,整体优化,强调创新,面向将来〞的培养模式。

培养习惯医药卫生事业和高等医药教育事业开展需要,具有较宽广扎实的理论根底、系统深进的专业知识、熟练的实验技能、较强的创新和开展潜能、德智体全面开展的高素养、高水平药学专门人才。

二、专业培养目标〔一〕药学专业为药物研究、药品检验、药品生产、临床药学研究、药品营销和国家政府治理等部门培养能够从事药物合成、天然药物研究、药品检验、临床药学研究、新药研制开发与质量操纵、药物制剂等工作的药学科研、教学和治理人员。

〔二〕在牢固把握本专业需要的数学、物理、化学、现代生物学及相关根底医学的根底理论、全然知识和全然技能的根底上,把握合成药物及天然药物的性质、化学结构与药理作用的关系及其对人体生理、病理过程的妨碍;把握药物的制剂、质量操纵及在临床上的合理应用;把握现代医学和药学实验技能。

到达具有分析咨询题、解决咨询题的能力以及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创新的能力。

〔三〕具有广泛的社会人文科学知识,扎实的自然科学理论知识,较强的外语使用能力,较强的计算机使用能力,较强的知识更新和社会交往能力。

第二条学习年限药学专业〔六年制〕学制6年,年。

学生由于学籍治理规定中所明确的缘故或本人缘故,不能或不愿接着同意二级学科培养者,应在第七学期结束前提出申请,经学院和学校批准后,均在本科教育结束时分流。

第三条课程设置与学习要求药学专业〔六年制〕学生从第八学期开始依据二级学科培养研究方向及专业课程设置在导师指导下学习。

学习课程分为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总学分15学分。

要求把握坚实宽广的根底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相关的实验技术和方法。

具体要求如下:必修课≥6学分选修课≥2学分读书报告≥3学分读书报告指读本专业的经典理论著作或文献〔含英语文献〕所写报告实验室早期工作≥2学分听学术报告≥2学分〔学习卡≥10次报告〕所有课程学分必须在第八学期完成,临床药学方向的学生可按教学方案适当延长课程学习时刻。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探索与实践共4页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探索与实践共4页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剖析与实践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化工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研究项目“自动化卓越工程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剖析与实践”(项目编号:A201906)研究成果。

创新能力是高素质人才核心能力,高等教育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高级专门人才。

[1]在21世纪,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是时代赋予高校教育工作者重要使命。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SRT)是专为在校大学生设计一种项目资助计划,它鼓励与支持大学生在导师指导下以团队形式完成科研项目、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

其目就是在导师指导下,充分利用学校学科优势与科研条件,引导学生自主选题、组建实训装置,进行硬件设计与软件编程、调试,以培养大学生提出、剖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通过项目实施,使学生尽早进入专业科研领域,培养科研素质,启发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2]一、SRT发展概况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最早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1969年提出“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Th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简称UROP)。

UROP鼓励与支持具备一定条件本科生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

经过多年摸索与实践,UROP已经形成一套比较系统与完整运行体系。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本科生科研训练。

目前,UCLA 设有2个“本科生研究中心”,分别在人文与社会科学以及生命与物质科学两个领域组织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

[3]在90年代,随着斯坦福、加州伯克利两所大学开始对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项目进行组织并提供服务,美国研究型大学中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项目越来越多。

[4] 在我国,清华大学于1995年提出了“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并于1996年开始正式实施。

2019年,浙江大学开始试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5]随后一些高校也陆续设立了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高等院校加入这一行列。

北大本科生培养方案

北大本科生培养方案

北大本科生培养方案北大本科生培养方案是指北京大学为本科学生提供的一系列课程和学术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术能力。

该方案旨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术领域和专业发展的机会,并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北大本科生培养方案的内容和目标。

一、课程设置北大本科生培养方案的核心是课程设置。

通过精心设计的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学生可以获得广泛而深入的学术知识。

北大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基础,因此,在各专业领域内设有丰富的专业课程,并提供多种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

此外,北大还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开设了一些跨专业的综合课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学术活动除了课程设置外,北大本科生培养方案还注重学术活动的组织和参与。

学术活动包括学术讲座、学术研讨会、实地考察以及学术论文等。

学生可以通过参与这些学术活动,深入了解学科的前沿动态,拓展学习视野。

此外,北大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实践机会北大本科生培养方案非常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可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科研实习和实习实训等实践机会,以提升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北大本科生培养方案鼓励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外,参与各种实践项目,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当中。

四、人文素质培养北大本科生培养方案还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学生需要修读一定的通识教育课程,包括文学、哲学、艺术等相关学科。

此外,北大要求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北大本科生培养方案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关怀,以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

五、综合评价北大本科生培养方案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来评估学生的学术表现和综合素质。

除了传统的考试和论文写作评估方式外,北大还鼓励学生参与学术竞赛和科研项目,并将这些综合素质纳入评价体系。

通过综合评价,北大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能力和潜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

六、后续发展北大本科生培养方案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职业发展规划。

医疗药品北京大学药学专业六制二级学科培养方案

医疗药品北京大学药学专业六制二级学科培养方案

北京大学药学专业(六年制)二级学科培养方案(试行)总则第一条培养目标一、总体培养目标为适应国家对高级药学人才的需求,参与国际新药研究竞争,药学教育按一级学科培养,实行“六年一贯制,本硕融通,强化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强调创新,面向未来”的培养模式。

培养适应医药卫生事业和高等医药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具有较宽广扎实的理论基础、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熟练的实验技能、较强的创新和发展潜能、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水平药学专门人才。

二、专业培养目标(一)药学专业为药物研究、药品检验、药品生产、临床药学研究、药品营销和国家政府管理等部门培养能够从事药物合成、天然药物研究、药品检验、临床药学研究、新药研制开发与质量控制、药物制剂等工作的药学科研、教学和管理人员。

(二)在牢固掌握本专业需要的数学、物理、化学、现代生物学及相关基础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掌握合成药物及天然药物的性质、化学结构与药理作用的关系及其对人体生理、病理过程的影响;掌握药物的制剂、质量控制及在临床上的合理应用;掌握现代医学和药学实验技能。

达到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创新的能力。

(三)具有广泛的社会人文科学知识,扎实的自然科学理论知识,较强的外语使用能力,较强的计算机使用能力,较强的知识更新和社会交往能力。

第二条学习年限药学专业(六年制)学制6年,二级学科培养不少于2.5年。

学生由于学籍管理规定中所明确的原因或本人原因,不能或不愿继续接受二级学科培养者,应在第七学期结束前提出申请,经学院和学校批准后,均在本科教育结束时分流。

第三条课程设置与学习要求药学专业(六年制)学生从第八学期开始根据二级学科培养研究方向及专业课程设置在导师指导下学习。

学习课程分为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总学分15学分。

要求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相关的实验技术和方法。

具体要求如下:必修课≥6学分选修课≥2学分读书报告≥3学分读书报告指读本专业的经典理论著作或文献(含英语文献)所写报告实验室早期工作≥2学分听学术报告≥2学分(学习卡≥10次报告)所有课程学分必须在第八学期完成,临床药学方向的学生可按教学计划适当延长课程学习时间。

北京大学医学部学生学籍管理细则

北京大学医学部学生学籍管理细则

北京大学医学部学生学籍管理细则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入学与注册 (1)第三章学制与学习年限 (2)第四章选修辅修/双学位专业 (3)第五章考勤与请假 (3)第六章课程与学分 (4)第七章课程考核与成绩记载 (4)第八章升级与留降级 (7)第九章休学与复学 (8)第十章转学与转学历 (9)第十一章退学 (11)第十二章毕业、结业与肄业 (12)第十三章奖励与处分 (14)第十四章其他 (15)北京大学医学部学生学籍管理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培养学生树立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世纪医药学科人才,不断提高医学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北京大学大学生学籍管理细则》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学生应该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管理规范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尊敬师长,刻苦学习,增强体质,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

第三条学生应当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和锻炼自己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一定实践能力和较大发展潜能的高级医药人才。

第二章入学与注册第四条根据国家招生相关规定,经医学部正式录取的新生持《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和其它有关证件按照规定的期限到医学部办理入学手续,因故不能按期入学者,应当事先书面向医学部招生办公室请假,并附原单位或所在街道、乡镇证明,假期一般不得超过两周。

未请假或请假逾期者,除因不可抗力等正当事由外,视为放弃入学资格。

第五条新生入学后三个月内,医学部将按照国家招生规定进行复查,全部合格者予以注册,正式取得我校学籍。

不符合招生条件者根据具体情况予以处理,直至取消入学资格。

北京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培养方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教育处

北京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培养方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教育处

北京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培养方案一、总体培养目标北京大学医学教育依据《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试行)》的要求,以“八年一贯,本博融通”为原则,贯彻全人教育思想,遵循“仁智兼养、德理双修、为人为学之统一”的理念,注重通专并举,德才兼备,培养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有崇高的理想和社会责任感、适应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及人文素养、较强的临床工作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具有国际视野和发展潜能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二、专业培养目标1.思想品德与职业态度目标: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职业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基本的法律观念,优良的医德医风。

2.知识目标:广泛的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知识,扎实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系统的公共卫生知识。

3.能力目标:达到合格住院医师要求,具有良好的临床实践和临床科研能力,包括主动获取知识、批判性思维、教学意识、外语水平、信息管理、团队合作、人际沟通、健康促进和社区服务。

三、修业年限本专业学制为八年,包括本科阶段和二级学科阶段。

本专业实行分流制。

本专业修满五年,在自愿报名与选拔的原则下,允许一定比例的学生进入“双博士学位”(MD+PhD)项目,在基础医学方向学习研究3-5年,符合毕业和学位授予条件者,准予毕业,授予理学博士学位。

学生继续临床二级学科阶段的培养,完成学业,通过论文答辩和考核,准予毕业,授予医学博士学位。

四、课程体系1.全学程所修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总学分不低于352学分。

本科阶段需完成学分不低于233学分,二级学科阶段不低于119学分。

2.主要课程:(1) 英语、化学、物理、数学、计算机概论、思想政治理论课、自然辩证法、体育、军事理论、普通生物学、生物统计学、医学史、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2) 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医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医学免疫学、医学遗传学、医学寄生虫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局部解剖学、神经生物学、预防医学、流行病学、创新性思维训练课程、创新性综合实验、创新能力培养课程;(3) 体检诊断学、实验诊断学、医学影像学、核医学、外科总论、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皮肤病及性病学、中医及针灸学、口腔科学、临床沟通技巧、临床药理、康复医学、全科医学、内科实习、外科实习、妇产科实习、儿科实习;(4) 基层卫生实践、自选学习项目;(5) 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培养、科研训练。

本科生科研培育计划

本科生科研培育计划

本科生科研培育计划
本科生科研培育计划旨在激发本科生的科研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我国科研事业培养后备力量。

本文将详细介绍本科生科研培育计划的目标、内容、实施步骤及预期成果。

一、计划目标
1.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兴趣,提高他们的科研素养。

2.提升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我国科研事业输送优秀人才。

3.促进本科生与导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

二、计划内容
1.选拔优秀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

2.为参与计划的本科生配备导师,进行一对一指导。

3.开展科研培训,包括科研方法、实验技能、学术交流等。

4.组织本科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拓宽学术视野。

5.鼓励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提升学术影响力。

三、实施步骤
1.宣传与动员:向全校本科生宣传科研培育计划,鼓励有兴趣的同学报名参加。

2.选拔与立项:组织专家对报名者进行选拔,确定参与计划的学生名单,并为每个学生立项。

3.导师配备: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和兴趣,为其配备导师。

4.科研培训:开展科研方法、实验技能等培训活动,提高学生的科研素
养。

5.学术交流:组织学生参加学术会议,与国内外同行进行交流。

6.成果评价:对学生的科研成果进行评价,包括论文发表、专利申请等。

四、预期成果
1.提高本科生的科研素养,培养一批具备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2.产出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专利等科研成果。

3.增强本科生对科研事业的热爱,为我国科研事业贡献力量。

关于临床医学专业口腔医学专业八年制学生-北京大学医学部教育处

关于临床医学专业口腔医学专业八年制学生-北京大学医学部教育处

关于临床医学专业/口腔医学专业八年制学生二级学科培养相关问题的管理规定(试行)教育处(2014)教字9号各相关临床学院、教学医院:为了进一步规范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专业八年制学生二级学科的培养、考核、答辩及学位授予工作,医学部教育处做出如下规定:一、二级学科培养的基本目标和要求北京大学医学教育的总体目标为:依据《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试行)》的要求,以“八年一贯,本博融通”为原则,贯彻全人教育思想,遵循“仁智兼养、德理双修、为人为学之统一”的理念,注重通专并举,德才兼备,培养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有崇高的理想和社会责任感、适应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及人文素养、较强的临床工作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具有国际视野和发展潜能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为此,学生在完成本科阶段培养的基础上,在二级学科培养过程中,进行以二级学科为基本范围的临床专业实践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八年制学生的世界观、工作作风、医德医风教育及人文知识、整体素质的培养,加强二级学科为主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加强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了解国内外本学科的新进展,并用以指导实际工作,加强基本临床教学意识的培养,结合临床使学生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强专业外语的训练,加强人际沟通能力、自我知识更新能力、信息管理能力、科学思维的培养。

二、临床实践的基本要求(一)学生通过完成本学科(二级学科)主要科室或其它学科有关科室的轮转,熟悉所轮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本学科国内外的新进展,较熟练掌握本学科的临床技能,能独立处理本学科中常见病、多发病,并掌握某些疑难病的一般诊断和处理原则。

实践安排注意适应国家职业医师资格考试的要求、注意与毕业后训练的衔接,为进一步的临床培养打好基础。

(二)时间安排、内容与方式1.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学生临床实践时间不少于2年。

2.具体轮转科室要求参照医学部教育处制定的《北京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二级学科临床实践要求(试行)》进行安排(导师可在学院教育处的指导下根据学生选科情况制定轮转培养计划,所制定计划应报教育处备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的科研能力培训体系,总体设计思路是:结合专业 培养目标,与专业课程学习配合,贯穿全学程,多层
次、多途径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培养的内容包含有科学方法的理论介 绍,科学研究的方法及工具介绍以及帮助学生培养 科学思维、进行科学研究培训的实践课程、各类项目 等。培养形式是多样的,既有必修课、选修课、科研 方法训练和论文准备,也有蕴含于各种理论课程授 课、教学实践、实验课程中的“潜在教育”。 2科研能力培养相关课程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5年2月第28卷第!塑
堡丛!!塑盟!生垦!!坚!塑g!!堡!!:!!!!!!!!:!!!堕!:!
・人才培养・ 北京大学医学部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
的总体设计与实施
续岩 王维民 王宪
【摘要】
重视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北京大学医学部顶层设计了学生
科研能力培养体系,涵盖课程、讲座、实验实践、论文、各类项目以及科研氛围的营造,并取得了很好的 效果。今后,医学部将进一步更新培养理念、完善教师培训和激励机制建设。 【关键词】本科生; 科研能力;
北京大学作为研究型大学,科学研究是大学职
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逐步加大研究生培养力度的 同时,本科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也日益得到重视。 顺应国际医学教育的整体趋势和社会发展对人 才培养的要求,以“全人教育”为指导理念,北京大学 医学部自2008年起启动了“新途径”教学改革,逐 步向“以能力为导向”的医学教育模式转变,在课程 体系的顶层设计中,科研能力培养是不可或缺的部 分。
究、临床研究、公共卫生/社会医学等热点研究及医
学教育、管理研究等多个方面提供了建设性意见。 例如:在医学部学生综合评价方案改革过程中,学生 团队依托大学生创新实验开展了充分的调查研究, 并以学生的视角对旧版和新版综合评价方案进行了 深入对比,为医学部学生综合评价体系的优化、完善 提供了重要的实践依据等。截至2013年,医学部已
to the training of research ability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s the devel— opment trend of medical education.Peking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 Center(PUHSC),has made the top design of such research ability training system including courses,lectures,lab practice。publica— tions and various research proj ects,as well as the atmosphere of scientific research.The training pro—
用》《实验设计》《基本实验室操作》等20余门。
2.3
专业选修 鼓励各专业配合课程改革,新开设专业选修课,
以学科研究为主题,拓展学生知识与思路。如基础 学院的《重要传染病病原学基础及研究进展》《恶性 肿瘤转移:基础与转化医学研究》等14门,如药学院 的《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中药药理学》等10门。 3科研能力培养的“潜在教育” 除专门开设的课程外,医学部在课程计划中的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research ability;training
目前国际医学教育的趋势是将科研能力培养整 合到本科教育中,而在研究型大学这种整合的重要 性和必须性更是得以强调[1]。
能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其中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必要 和必须的。为此,医学部顶层设计,逐步搭建起医学
5.1
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足 科研能力的培养,不仅关系着医学生自身的发
展,也关系着未来医学研究与技术的发展,所以无论 是国家还是高校都在重视和推进医学生科研能力的 培养。医学部的国家重点学科和各级重点实验室数 量名列医学院校前茅,科研实力突出。不过教师意 识中的科研教育更多是研究生培养,尚未意识并重 视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医学部应继续完 善科研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建设,以课程和项目为依
万方数据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 5年2月第28卷第1期Chin

Med Sci Res Manage,Feb.2015,V01.28,No.1
习,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体系,使学 生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宽厚扎实,科研能力和创新 能力显著提高。在“创新人才培养项目”Jrb而,Stl实施的 基础上,医学部从中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在2010、 2012年先后举办的第一、二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 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共获得一等奖4项、 二等奖13项、三等奖6项、优秀奖1项的优异成绩。 与此同时,医学部通过多项措施积极鼓励、支持参与 项目的学生在国内外期刊发表文章及综述,并于 2013年进一步制定实施《关于资助本科生发表学术 论文的管理办法》。2011—2012年参与“创新人才 培养”项目的学生也已发表论文30余篇。 4.3海外交流项目 医学部积极开展与国际知名大学的合作,学生 海外交流项目日益丰富,学生不仅可以感受不同文 化,更是拓展了视野,培养了能力。目前项目分为两 类:一类是进入医疗机构进行临床见习或实习,一类 是进入医学实验室,进行短期科研训练(4—8周), 如密歇根大学、霍普金斯大学等。学生可依据兴趣, 自主申请,学校择优选拔。
4.4
设计、调研和总结报告。 4.6假期实践调研活动 假期实践调研是更多学生参与的社会学研究实 践,医学部和学院都有经费支持。每年的实践活动 以卫生领域相关的各类调查为主,学生自主选题后 聘请指导老师,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课题申报,获得立 项支持后,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调研并撰写报告,最后 大会汇报。学生通过参与项目各个过程,培养了科 研思维,进行了社会学研究的基本训练。 5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学生走出课堂自主设计并完成科学实验,走出校园 进行人群健康相关的社会学调查。为此相继开设的 项目有:
4.1
选修课程是结合专业和学科特色开设的,包括
《创新思维学概论》《文献阅读与评论》《调查研究与 调查设计》《医学信息检索》《医学数据收集与处理》 《流行病学研究实例解读与分析》《生物医学统计应
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 医学部于2009年正式启动大学生创新实验项
验》和《创新能力培养课程》(统称“创新人才培养项
目”),分别通过案例讨论式教学、综合性及自主性设 计实验和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导师课题组的科研 组会、学术报告会、观摩和参与实验、专业文献阅读、 综述撰写和文献报告等方式,使科学研究的学习与 培训得以深入。医学部鼓励科研创新和探索,学有 余力的同学可以进一步申请进行创新人才实验设 计,在科研导师的指导下,完整设计并完成一个基础 医学实验。 目前该项目的导师库共包括169名教师,其中 教授62人(包括4位院士)、副教授73人、讲师34 人(均具博士学位和在研基金)。迄今为止,已经组 织完成了2009级和2010级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专 业八年制学生(共计512人)566人次进入项目学
John
累计投入支持经费152.5万元,很好地推动了这项
医学生为主体的科研活动的开展。 4.2创新人才培养项目 八年制医学教育,在学生能力培养上有着更高 的要求。围绕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医学人才的
培养目标,医学部顶层设计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
专业八年制的课程体系,在大学二、三年级的必修课 中加入《创新性思维训练课程工、Ⅱ》《创新性综合实
Delves教授
in the{etus
的《Immune--related hemolytic disease
and
向低年级医学生,开放各学科实验室。采用申请制,
获批的学生们配备有导师。在科研导师的指导下, 学生们早期接触科研,不仅学习了医学理论和实验 知识,而且从实验研究和设计中体会导师的科研思 想,形成自己的科学方法雏形和意识。 4科研能力培养相关项目和实践活动 科研能力的培养,在于科研的知识与理论学习, 更在于科研实践本身。在医学部,不仅让学生进人 课堂、报告厅去学习科研知识和方法,更是鼓励广大

科研能力培养的设计思路与内容 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社会
课程是学生学习科学理论与方法最直接的方 式[3],医学部不断加强相关课程建设。在教学改革
和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2],也是北京大学国际化进 程的必然要求。 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发展潜
DoI:10.3760/cma.j.issn.1006一l 924.2015.01.020
培养
The overall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training for under— Xu Yan,Wang Weimin,Wang graduate in Peking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 Center
[Abstract]
Attention
gram achieved good results.In the future,PUHSC will further update new concept of teaching,and improve the teacher’S training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目,旨在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意识和科研实践 能力的培养。该项目遵循“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 在过程”的原则,学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 主选题并进行实验设计,于1年内完成项目实施、数 据分析处理及总结报告撰写等工作。 项目开展以来,有30.4%的本科生,共906名 学生以个人或团队的形式参与了311项课题的研究 工作,其中91项已顺利结题,根据选题和研究内容 分为实验型、临床型和调查型3类,分别从实验研
托,加强本科生实验室条件建设,加大开放实验室力
度,更新教师教育理念,培训骨干教师的同时,鼓励 更多的教师参与到本科生培养中来。 5.2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在专业和科研活动中教师的水平,影响着医学 生科研素质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医学部的教学改 革,在向“以能力为导向”的教育模式转变,不过目前 仍有很多教师的关注点仅仅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 这也是包括科研能力,医学人文等培养与专业教育 存在脱节的原因之一。 医学部在通过各类教学工作会,讨论会,教学培 训活动(课程,讲座,沙龙等)传递新的教育观念和理 念,立项支持和鼓励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全面推进 医学生的“全人教育”。 5.3激励机制不完善 现代医学教育主张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 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者。由于目前重科研轻教 学的大环境,以及教师评价机制的不健全,使得教师 参与本科生教学的热情和动力缺乏。医学部已经在 职称晋升中实施政策倾斜,使得教学贡献突出的教 师受惠,同时正在推进教师教学绩效评价工作。未 来的激励机制,应是将教师教学优秀与更多的职业 发展挂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