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_交互作用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压力
一种需要能否被激发取决于情境 指与其他需要相互作用以决定行为的一种 情境势力 两种情境:现实情境 α压力 虚拟情境 β压力 个体人格斡旋于个人需要与环境要求之间, 也即在协调内外压力的情况下使需要得到 满足。
人格结构
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人格结构中最基本的能量,是需要 和情绪的源泉,有些是社会和自己都能接 受的 自我理想:个人的希望,即个人对未来某 一时刻的自我所处持的想法。 正常人:自我理想与超我一致 罪犯/精神病人:自我理想与超我不一致
1929 年对新几内亚三个原始部落的研究。出版《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 质》一书,被人们公认为是由人类学家对社会心理学所作的又一次严峻的挑 战。 居住在山地的阿拉佩什族,是一个合作的社会,男女在家庭中都要照顾孩子, 男女同样负担家务,无论男女老幼均不欺侮别人,不争强好胜,不自作主张, 大家都有安定感,表现很亲切、温和。
(一)神经症
人格是那些经常发生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相对持 久的行为模型,它们能表明人的生活特性 一个人的人格只有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才能存 在。这种关系包括了心理关系。 一个人在他的发展过程中,如果他的正常的、满 意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遭到破坏,就可能导致神 经症 导致神经症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患者的自我系统的 局限和歪曲,要消除患者的焦虑,就要改变他们 的自我系统。
一、压力与需要的交互作用论
需要
压力 心因性需要:在特定情境中以一种特定的 方式进行反应的潜能或倾向 动机 行为
心因性需要
贬抑abasement 成就achievement 亲和affiliation 攻击aggression 自主autonomy 逃避责备 blameavoidance 抵抗counteraction 防御defendance 遵从deference 支配dominance 表现exhibition 逃避伤害harmavoidance 逃避受辱infavoidance 养育nurturance 秩序order 游戏play 拒绝rejection 感知sentience 性sex 求助succorance 理解understanding
第二节 默瑞的压力与需要交互作用论
默瑞简介
亨利· 默瑞 [Henry Alexander Murray 1893.05.13-1988.06.23],美国人格心理学家,主题统觉 测验创作人 “我的记录几乎是个空白,在很大程度上说,只有那些与 绝大多数职业心理学家的记录相反的内容。”(1967, p.286) 1915 年获哈佛大学历史专业学士学位 1919 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1927 年获英国剑桥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 1925年拜访荣格,连续三周每天会见荣格,使他“获得新 生”(Murray, 1981, p54),放弃医学投身心理学,接受精 神分析培训,在哈佛大学任职到退休
米德简介
玛格丽特· 米德 [Margaret Mead 1901-1978], 美国人类学家、心理学家,文化心理学派代表人之一 父亲是经济学教授,母亲是社会学博士 早期教育:外祖母 1923 年获纽约巴尔那德学院英语和哲学双学士学位 1924 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硕士学位 1929 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人类学) 1926-1942 年任美国自然史博物馆助理馆长,1942- 1964 年任副馆长,1964-1969 年任馆长 1959-1960 年还担任美国人类学会主席 1970年担任美国科学进步协会主席 1979 年被追授“总统自由奖章”
(一)文化、制度与人格
假设:由于同一社会的所有成员共享某些早期经验,并因 此形成一种特有的基本人格结构,基本人格结构又创造和 保持文化的其他方面,因此,文化得以整合。 制度(institution):一个社会的成员共有的思想或行为 的相对固定的模式,为人们所普遍接受,违背或偏离它会 导致个人或团体内部的失调。简言之,人们彼此相互作用 以及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模式 初级制度:生计方式、家庭形式和育儿方式等,造成共同 特征(塑造基本人格结构) 次级制度:宗教、神话和民俗 ,由基本人格结构通过投 射系统塑造而成 (基本人格结构创造次级制度)
自我系统是一套衡量自己行为的标准,具有消除 或减低焦虑的防御功能。
最早形成于与母亲或抚养者的关系,是在母亲的 赞许或责备的人际互动与交往中逐渐形成的 好我(good-me) 坏我(bad-me)
非我(not-me):自我中我们感到害怕的方面, 我们把它们与自我体系割裂开来,保留在无意识 中
百度文库
人格化(人格意象,personification)
个人在追求生理需要和减少焦虑的经验中 对自己、他人及各种事物所形成的具有态 度倾向性的形象 对自己的人格化:将“好我”与“坏我” 综合起来形成关于自我的整体形象 对他人的人格化:形成对他人的形象 对某观念的人格化:头脑中将观念拟人化 后形成人格化形象,如上帝
(二)人格发展
沙利文认为人格发展并非围绕本我的无意识冲动,也不局限于童年早 期。人格会随着与他人的关系而持续变化。 沙利文将人有单一固定人格的观念称为个性错觉(illusion of individuality)。某种意义上,我们有很多人格,源于我们有很多人 际交往情境 人格研究应该关注人际交往情境而不是个人 人格发展阶段: 婴儿期(0~1岁):从出生到语言能力成熟 儿童期(1~5岁):从语言能力成熟到学会寻求玩伴 少年期(6~8岁):从寻求玩伴到亲近同性同伴 前青年期(9~12岁):从同性亲近到生殖欲成熟 青年前期(13~17岁):从生殖欲到情欲行为的模式化 青年后期(18~20多岁):与特定异性建立稳定的关系 成年期:建立自己的职业生涯,成年人的友谊,长期的性关系
本尼迪克特
鲁思· 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 1887-1948 ) 是美国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诗人。 1909年毕业于瓦萨尔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1910年赴 欧,回国后曾执教于加利福尼亚某女子中学。1914年结 婚。1919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美国文化人类学之 父博亚斯专攻文化人类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之后留 校任教 1927年研究印第安部落的文化。1934年出版《文化模式》 二战期间从事对罗马尼亚、荷兰、德国、 泰国等国民族性的研究。 1946年出版《菊与刀》 与米德一起创建文化心理学派
三、沙利文的人际关系论
沙利文 ( Harry Stack Sullivan 1892~1949),美国精神病医生 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 母亲患抑郁症(两个儿子夭折),童年孤独(“异教徒”) 1909年大一时因所有课程都不及格被康奈尔大学开除, 几年后进入芝加哥医疗与外科学院(教学质量很差),毕 业时未拿到毕业证书(没交最后一个学期的学费),几年 后补交学费才拿到证书,之后不久学校就关闭了。1917 年获医学博士。 终生未婚,死于脑溢血。 主要著作有《现代精神病概念》 他非常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影响,因此其精神分析理 论又叫人际关系理论。
米德的贡献
1925 -1926 年的 9 个月中研究萨摩亚群岛 (Samoa) 青少年的青春期问题。1928年出版 《萨摩亚人的成年》,轰动一时。
在这本著作中,她力图说明“人类(野蛮而未经 教化的原始人类)所赖以生存的丰富多彩的文化 环境是如何塑造人格的”。在她的观察中,萨摩 亚社会没有什么不良青少年,因为萨摩亚人不要 求青少年服从任何清规诫律,青少年不必以反抗 成规证明自己的存在。
焦虑
沙利文特别强调焦虑的作用,认为母亲的 焦虑会传给孩子 沙利文认为,人际排斥发生时的焦虑感最 为重要(Berndt,2007)。孤独、孤立和排 斥是形成良好社会心理的最大威胁 密友关系(chumship):同伴在认同感及 身份形成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好朋 友起到社会镜子的作用。
自我系统
住在河川地带的案杜古马族,带有食人部落的生活节奏,习惯于狩猎肉食生 活,男女之间有权力和地位之争,所有人的气质均表现出攻击、残酷、嫉妒、 竞争、粗暴等特征。 住在湖泊地区的德吕布利族,男女两性的角色有明显划分,女性操生产劳动 和分配实权,她们性情刚毅,男性从事美术工艺和祭祀,整日学舞蹈、装饰 和吹笛求爱,以取悦于女人。孩子由父亲负责养育。女子在气质和性格方面 是攻击、支配的,表现出保护者的姿态。男性则表现山自卑感。
基本人格结构
在相同文化环境中,每一个成员都有一系 列共同的人格特征,这些特征组合成为一 个完整的结构,就形成了文化中不同成员 之间基本相似的人格类型或人格结构。
(二)初级制度如何塑造基本人格结构
通过影响个体的早期经验而塑造基本人格 机构,一定社会的成员具有许多相似的早 期经验,因此同一社会的成员具有许多共 同的人格要素(基本人格结构)
萨摩亚之行是米德整个人生的里程碑。自此之后,从东部 的玻利尼西亚到西部的新几内亚,太平洋地区形态殊异的 原始文化牵动着她之后整整 50 年的情愫。 40 年代以后,米德的视野从原始文化转向了当代社会。 关于“代沟”的观点: 以往,人们往往把代沟产生的原因仅仅归咎于年轻一代的 “反叛”上,而米德却进一步把这种反叛归咎于老一代在 新时代的落伍之上。 “只有通过年轻一代的直接参与,利用他们广博而新颖的 知识,我们才能够建立一个富于生命力的未来。”
每个个体的具体人格要具体分析其所处的 社会环境与个人独特的早期经验
(三)基本人格结构如何创造次级制度
通过投射作用产生神话、宗教等次级制度
所谓投射作用就是主体无意识地将自己的 过失或不能满足的欲望归咎于客体,以减 轻内心焦虑的过程。
文化与人格的相互作用
人格是文化的产物
早期经验对基本人格结构的形成起关键作用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 基本人格结构通过投射作用产生神话、宗 教等次级制度
本尼迪克特的贡献
祖尼文化:太阳神文化 恬静、理性与折中 夸扣特尔文化:酒神文化 竞争性强、易激动
二、林顿和卡丁纳的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论
阿布拉拇· 卡丁纳(Abram Kardiner,1891--1981)是精神分析的社 会文化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精神医学出身的著名人类学家。 出生于纽约。1921~1922年他曾在维也纳接受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训练,对弗洛伊德产生强烈的崇敬之情。回到纽约便开业从事精神分 析治疗活动,热情地传播精神分析学说,训练精神分析专业人员。 1933年,他在纽约精神分析学会组织弗洛伊德社会学著作研讨班, 学员大多数是人类学者,其中林顿、杜波伊斯等人后来成为著名人类 学家。他还邀请萨丕尔、本尼迪克特等著名人类学家发表演讲。 1937年,林顿和卡丁纳都受聘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系,从此开始了 他们的合作研究。他们继续举办研讨会,卡丁纳将这些研讨成果加以 总结,写成《个人及其社会》(1939),并与林顿、杜波伊斯等合 著《社会的心理疆界》(1945)一书。由于卡丁纳等人的工作, 30~50年代的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系在社会心理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而卡丁纳本人也成为一个开创性的人物。 除了上述两部著作,卡丁纳还与人合作写出了《压抑的记号》 (1951)、《他们研究了人》(1961)两部著作。
第七章 交互作用论
本章内容
社会文化与人格的交互作用论 压力与需要的交互作用论 环境的作用 个人与情境的交互作用
第一节 社会文化与人格的交互作用论
主要内容
人格的文化决定论 林顿和卡丁纳的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论 沙利文的人际关系论
一、人格的文化决定论
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1884-1942) 鲍亚士/博厄斯 (Franz Boas, 1858-1942) 本尼迪克特(Benedict, 1887-1948) 米德(Mead, 1901-197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