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农作物生产 第一节 小麦栽培

合集下载

作物栽培学:小麦栽培

作物栽培学:小麦栽培
层,活力高、吸收能力强,对巩固分蘖成穗及每穗粒数
和粒重的影响较大。
3.影响根系生长的条件
温度:最低2℃;最适l 6—20℃,最高30℃ 水分: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70%最适,
南方小麦渍水为害问题; 养分:适量氮肥促进根系生长,过多叶片和
表 3-1 道罗费耶夫的小麦属分类系统
亚属

类型 2n 染色体组
Triticum Uratu
野生 14
Au
乌拉尔图系 带皮
Dicoccoides 野生 28 AuB
二粒系
带皮
带皮 28
AuB
28
AuB
28
AuB
Triticum 普通系
裸粒 28 28 28 28 28 28
带皮 42 42 42
裸粒 42 42 42 42
AuB AuB AuB AuB AuB AuB
AuBD AuBD AuBD AuBD AuBD AuBD AuBD
Boeblicum Migusch. Et Drorof.
Monococcum 一粒系
Timopheevii 提莫菲维系
野生 14 带皮 裸粒 14 野生 带皮 28 带皮 28
42
裸粒 28
小麦进化过程中对产量与适应性的贡献
小麦进化是近缘物种染色体重组和形成异源多 倍体物种的过程,多倍体小麦含有多个二倍体 和遗传物质基础,形态变异大,生态变异广。
西南亚野生一粒小麦:高经济价值的穗部结构、 对不良环境的抗性;
近东野生二粒小麦:抗热性 中亚方穗山羊草:面筋品质、面包优良特性,
抗寒性。
二、小麦生产概况
世界小麦生产和面积
1.冬小麦和春小麦比例:约为3:1,春小麦集中在美国、俄罗斯和加拿 大,占全球的近90%;

农作物生产技术教学大纲

农作物生产技术教学大纲

农作物生产技术教学大纲粮食作物栽培是种植类各专业学习者开设的一门专业课,也可用于其他粮食作物生产者提高理论和生产技术水平。

本课程理论课学时120学时,实验实习240学时,学分20。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粮食作物栽培是一门综述粮食作物栽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的课程。

目的在于引导从事粮食作物生产、管理等工作的技术人员掌握和了解粮食作物栽培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技能。

本课程突出栽培知识和技术,按照粮食作物的分类介绍品种类型、生长发育特性、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栽培管理技术等。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和分工本课程的学习者应具有一般的植物、土壤与肥料、遗传与育种、病虫害防治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及实验技能,并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三、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学习本课程要求掌握作物栽培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并能灵活应用于作物栽培生产之中。

学习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尽可能增加学习者对实际生产的了解和熟悉,培养学习者的自学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根据课程的需要,结合各地的生产情况,安排和组织生产实践、实验、参观、调查等活动。

本课程教学要求分为重点掌握、一般掌握、一般了解三个层次,重点掌握的内容是各章中的核心内容,一般掌握的为基本内容,考试以重点掌握和一般掌握的内容为主,一般了解的内容一般不考,或仅占很小比例。

第二部分教学过程课时分配各章学时分配绪论(2学时)第一章水稻(20学时)第二章小麦(30学时)第三章玉米(30学时)第四章薯类作物(20学时)第五章豆类作物(10学时)第六章小杂粮(8学时)实验实习(240学时)第三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绪论教学内容:第一节粮食作物生产的重要性第二节粮食作物产量、品质和生产潜力一、粮食作物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二、粮食作物的品质三、粮食作物的生产潜力第三节粮食生产的发展现状及对策一、我国粮食生产现状二、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对策教学要求:重点掌握:粮食生产的发展现状及对策;一般掌握:作物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作物品质及其影响因素;作物增产的途径;一般了解:粮食作物生产的重要;粮食作物的生产潜力。

小麦栽培技术

小麦栽培技术

小麦栽培技术第一节小麦的生物学基础一、小麦的生育时期小麦从出苗到新种子成熟所经历的时期,叫做小麦的一生。

冬小麦有230—260天。

可划分为12个生育时期:出苗期、三叶期、分蘖期、越冬期、返青期、起身期(生物学拔节期)、拔节期、挑旗(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成熟期。

二、小麦的阶段发育(一)春化阶段小麦在发芽出苗后,必须经过一定的低温条件,才能形成结实器官,这段时间叫做春化阶段。

1、冬性品种0℃—3℃35天以上2、半(弱)冬性品种0℃—7℃15—35天3、春性品种0℃—12℃5—15天(二)光照阶段小麦通过春化阶段后,如果条件适宜就进入下一个发育阶段,光照条件成为主导因素,所以成为光照阶段。

1、反应敏感每日12小时以上日照30——40天冬性品种2、反应中等每日12小时日照24天半(弱)冬性品种3、反应迟钝每日8小时、12小时均可16天以上春性品种(三)阶段发育在生产中的应用1、引种依据北方冬性品种,春化阶段要求气温低,天数多,光照阶段要求日照长,天数多,南方很难满足要求,因此,北种南引成熟推迟而不易成功;南方秋播春性或半冬性品种,引至北方,一般表现早熟,易受冻害。

2、确定适宜播种期春性品种春化阶段、光照阶段对低温、日照、天数要求不严,播种后年前发育快,提前拔节易受冻害。

3、确定适宜播种量冬性强对光照反应敏感的品种,分蘖期长,分蘖多,播种量相对小些,春性品种相反。

第二节小麦的生长发育一、种子的构造、发芽、出苗一般白皮品种比红皮品种皮层薄,休眠期短,收获时遇雨,容易发芽。

当种子吸水量达到自身干重的45%--50 时,种子胚根鞘就突破种皮而萌发“露嘴”,种子发芽是适宜温度15℃--20℃,在10℃以下萌发时,易感染病害。

小麦要求最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60﹪--70﹪二、根的生长小麦根系分:种子根(初生根、胚根)3----7条节根(次生根)节根有两个生长高峰:一个在播种后一个半月左右,一个在拔节始期。

《小麦栽培》课件

《小麦栽培》课件
《小麦栽培》PPT课件
这份PPT课件将带你深入了解小麦栽培的过程和技术,通过丰富的内容和生 动的图像,帮助你更好地掌握小麦栽培的知识。
小麦栽培的概述
了解小麦的起源、历史以及栽培的重要性,探讨小麦在全球以及其对人类社 会的影响。
重要性与作用
2
新技术应用
介绍现代农业技术在小麦生产中的应用和影响。
3
可持续发展
讨论小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结论和问题解答
总结小麦栽培的关键要点,回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对小麦栽培的 兴趣和思考。
详细介绍小麦在全球粮食 供应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 性。
栽培的意义
探讨小麦栽培的意义,包 括对农民和农业发展的积 极影响。
小麦的生长环境要求
掌握小麦的生长环境要求,包括土壤、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因素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土壤需求
温度和湿度
介绍适宜小麦生长的土壤类型、 pH值等要求。
讨论小麦生长适宜的温度和湿 度范围,以及气候变化对小麦 的影响。
收割时机
介绍小麦的收割成熟标志和最佳收割时机。
收割方式
讲解小麦收割的机械化方式和手工收割的优缺点。
贮藏条件
详细说明小麦的贮藏温度、湿度和防虫防潮的方法。
小麦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分析小麦产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包括市场需求、新技术应用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1
市场需求
探讨全球小麦需求的现状和未来趋势,并分析影响因素。
小麦的病虫害防治
探讨主要的小麦病虫害,以及预防和治理这些病虫害的方法。
病害防治
介绍常见的小麦病害,如锈病 和白粉病,以及防治措施。
虫害防治
讲解常见的小麦害虫,如蚜虫 和镰刀虫,以及防治方法。

小麦栽培教案(农学)

小麦栽培教案(农学)

绪论一、教学目的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小麦的起源、进化和栽培区划以及小麦的种植情况。

二、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教学。

三、重点:栽培区划。

四、教学时数:0.5学时。

五、教学内容:一、起源1、世界小麦种植历史2、我国小麦种植历史二、进化三、小麦的分布情况1、世界小麦的分布2、我国小麦的分布四、栽培区划1、小麦区域划分的依据2、分区命名第一章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第一节小麦的一生一、教学目的要求:掌握小麦生育阶段的划分和小麦的三段生长。

二、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教学。

三、重点:生育阶段的标准和小麦的三段生长。

四、教学时数:1学时。

五、教学内容:一、关于生育期二、关于生育时期各生育期划分标准:出苗期三叶期分蘖期拔节期(农艺、生理)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三、小麦的三段生长㈠小麦生长阶段的划分1、两段划分2、三段划分:①依器官分化和生长特征划分②依器官建成和对产量构成作用划分3、四段划分4、五段划分㈡小麦的三段生长1、幼苗阶段2、器官建成阶段3、籽粒形成阶段第二节小麦的感温性和感光性一、教学目的要求:掌握小麦的阶段发育,了解阶段发育的应用。

二、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教学。

三、重点:小麦的感温性和感光性以及分类。

四、教学时数:0.5学时。

五、教学内容:一、阶段发育㈠小麦的感温性1、冬性2、弱冬性3、春性㈡光照阶段1、反应迟钝型2、反应中等型3、反应敏感型二、阶段发育的应用1、引种2、用种3、育种第三节种子构成及萌发出苗一、教学目的要求:掌握种子的构造以及种子的萌发过程。

二、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教学。

三、重点:小麦种子胚的结构及功能;三叶期的重要意义;影响种子萌发出苗的因素。

四、教学时数:1.5学时。

五、教学内容:一、种子构造㈠外观1、外部结构2、形态3、色泽㈡内观1、皮层2、胚乳3、胚二、种子萌发过程1、种子吸水膨胀过程2、物质转化过程3、生物学过程三、幼胚生长与出苗1、胚芽鞘2、第一片绿叶3、地中茎4、三叶期四、影响种子萌发出苗的因素㈠农艺上对麦苗要求的四条标准㈡影响因素1、种子质量及品种特性2、温度3、土壤水分4、氧气5、土壤溶液浓度6、播种深度7、种子存贮年限第四节小麦的根系一、教学目的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小麦根系的发生以及影响根系生长的因素,了解根系的分布和功能。

农作物生产知识概述.pptx

农作物生产知识概述.pptx
期、分蘖期和越冬期4个生育时期。 1、生育特点:长根、长叶、长分蘖等,以营养生长为
主。三叶期是幼苗营养的转折期。
(1)小麦种子的构造:由皮层、胚和胚乳三部分构成。 (2)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温度、水分、氧气 小麦种子发芽的三基点温度:最低1--2℃,最适15--
20℃,最高30-35℃。当小麦种子吸水量达到种子干重的 45-50%时便开始萌动,一般认为种子萌发需要的最适土 壤湿度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70%。
(1)反应迟钝型。8-12小时,16天以上。(春 性品种)
(2)反应中等型。12小时以上,25天左右。 (半冬性品种)
(3) 反应敏感型。12小时以上,30-40。(冬性 品种)
3、阶段发育理论在小麦生产上的应用。
(1)引种。
在小麦引种时,首先要考虑品种的阶段发育特性。例如, 南种北引,一般表现早熟,但抗寒性差,冬季常造成大面 积的冻害死苗;北种南引,多表现发育延迟、成熟晚,甚 至不能抽穗。一般,从纬度相近的地区引种较易成功。
上第1个茎节的日期。 8、挑旗期(孕穗期)50%以上旗叶全部露出叶鞘,叶片展开的日期。 9、抽穗期: 50%以上麦穗抽出一半的日期。 10、开花期: 50%以上植株麦穗中部小花开放的日期。 11、灌浆期: 50%以上植株麦穗中的籽粒长度达到最大长度的80%,
从籽粒中能挤出汁液的日期。 12、成熟期:50%以上植株籽粒变硬,呈现本品种固有特征的日期。
3、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是小麦增产的中心环节。
(1)播种量的确定 常采用“四定”法,即以田定产,以产定穂,以穂定苗,
以苗定播种量。(具体含义如何理解?)在以苗定播种量时 常按“斤籽万苗”来粗略估算。准确计算播种量可用公式进 行计算:
播种量(Kg/hm2)=[每公顷基本苗数×千粒重(g)]/[种 子净度(%) ×发芽率(%) ×田间出苗率 (%) ×106 ]

《小麦栽培技术原理》课件

《小麦栽培技术原理》课件

治害虫。 • 良好的田间管理,减少虫害发生的机会。
小麦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科学施肥
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合理施肥, 提高产量与品质。
精细管理
做好生长环境的调控,提供适 宜的生长条件。
良好收割
选择合适的收割时间和方式, 确保最大化的产量和品质。
小麦的未来发展展望
小麦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未来的发展仍然充满机遇和挑战。 我们需要继续研究和创新,寻找更高效、更环保的栽培技术,确保粮食安全 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保持土壤湿润,避免干 旱或过度浇水。
2 光照管理
提供充足的阳光,促进 籽粒的充实发育。
3 排水管理
确保灌浆期间的排水良 好,避免积水。
小麦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病害防治
• 合理种植密度,增强通风透光。 • 定期检查,早期发现并采取针对性的防
治方法。 • 优先选择耐病品种,增加抗病能力。
虫害防治
• 生物防治,如利用天敌昆虫控制害虫数量。 • 化学防治,适时使用符合标准的农药防
《小麦栽培技术原理》 PPT课件
欢迎大家来到《小麦栽培技术原理》PPT课件,让我们一起探索关于小麦栽 培的知识,学习如何培育高产、高质量的小麦作物。
小麦栽培技术原理课程介绍
在本课程中,我们将深入研究小麦的栽培技术原理,包括生长发育特点、需 肥量与质量、灌浆期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措施等内容。
小麦的生长发育特点
1
萌发期
小麦种子开始发芽,初期生长迅速。
2
分蘖期
麦苗逐渐分蘖,形成稳定的株型。
3
抽穗期
麦苗开始形成冠穗,并逐步抽穗。
小麦的需肥量与质量
氮肥
根据生长阶段合理施用氮 肥,促进产量和品质的提 高。

小麦栽培学习要点

小麦栽培学习要点

小麦栽培学习重点一. 概念1. 生育期:小麦从播种出苗到成熟收获所经历的天数。

春小麦70-150天,冬小麦120-330天。

2.阶段发育:在小麦生育前期,需要有外界特定的温度和光照条件,才能正常完成器官发育的质变过程,小麦体内表现出的这种阶段性质变的特性称为阶段发育。

每个发育阶段需要一定的外界条件,如温、光、水、养分等。

3.春化(感温)阶段:萌动的小麦种子胚的生长点或幼苗的生长点,要求持续的低温条件(0~10℃)才能通过春化过程,进入第二个发育阶段。

大田作物具有春化阶段还有油菜、甜菜等。

4.光周期反应:作物对光照时间长短的反应称为光周期反应。

5.叶蘖同伸关系:小麦各级分蘖的出现与主茎叶片的出现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称为“同伸关系”(表2-5)35页。

6.叶面积指数(LAI):作物群体绿色叶面积总和占相应土地面积的比值。

7.抽穗:当麦穗顶部的第一个小穗抽伸、露出旗叶叶鞘时,称为抽穗。

8.群体:作物大田植株单株有机集合的个体群总和,称为群体。

9.群体结构:描述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即为群体结构。

主要包括群体的组成、数量大小、时空分布、长势长相和群体结构的动态变化等。

10.群体的自动调节作用:随着某些条件的变化(种植密度、肥、水、光等),作物的某些生育过程(如分蘖的消长)的速度和方向也随之变化,以适应新的环境,这种性能称为自动调节作用。

二.填空1.小麦属种类很多,但目前种植最广、经济价值最高的以普通小麦为主,占(90%)以上,其次为硬粒小麦、密穗小麦等少数种。

2.世界小麦栽培面积中,春:冬麦比例约为(1:4)。

3.我国小麦种植区划分为(三个)主区,(十个)亚区。

4.我国小麦种植区划分为三个主区,他们是(春麦区),(冬麦区),(冬春麦兼播区)。

5.小麦属于禾本科(Gramineae),小麦族(Triticeae dumort),小麦属(Triticum L.)。

6.小麦起源于(中亚)、(西亚)。

7.小麦的一生是(种子萌发)到产生(新的种子)的过程。

作物栽培学(小麦)

作物栽培学(小麦)

作物栽培学(小麦)第一节概述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小麦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世界和中国小麦生产概况和发展趋势,掌握小麦的起源与分类,了解我国小麦的分区状况。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一、小麦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小麦是世界性的重要粮食作物。

全世界约有35%~40%的人口以小麦作为主要粮食。

小麦籽粒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一般为11%~14%,高的可达18%~20%;氨基酸种类多,适合人体生理需要;脂肪、维生素及各种微量元素等对人体健康有益。

醇溶蛋白和谷蛋白能使面粉加工制成各种食品,是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

另外,小麦加工后的副产品中含有蛋白质、糖类、维生素等物质,是良好的饲料,麦秆还可用来制作手工艺品,也可作为造纸原料。

籽粒含水量较低,易于贮藏和运输,是主要的商品粮之一,在国际国内的粮食贸易中占有很大的份额。

小麦对气候和土壤的适应能力较强,既能在温度较高的南方生长,也能忍受北方零下20℃的严寒,无论山地、丘陵、平原的沙土和粘土均可种植。

小麦可与多种作物实行间、套种,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复种指数。

小麦在耕作、播种、收获等环节中都便于实行机械化操作,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规模化生产。

二、世界小麦生产概况和发展趋势(一)世界小麦种植面积与产量>>TOP<<小麦在世界上分布极广,南至45°S(阿根廷),北至67°N(挪威、芬兰),均有种植。

但主要集中在20°~60°N和20°~40°S之间,欧、亚大陆和北美洲的栽培面积占世界总栽培面积的90%,非洲由于干旱而小麦面积很少,赤道附近只能种在3657m以上的高度。

世界栽培小麦主要是冬小麦,与春小麦的面积比例约为3∶1。

春小麦主要集中在俄罗斯、美国和加拿大,约占世界春小麦总面积的90%。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资料,1998年世界小麦收获面积2.244×108hm2,总产58884×104t,单产2625kg/ hm2。

小麦栽培技术

小麦栽培技术

温馨小提示: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关于小麦栽培技术的文章,文章是由本店铺通过查阅资料,经过精心整理撰写而成。

文章的内容不一定符合大家的期望需求,还请各位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下载。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任意改写,从而已达到各位的需求。

愿本篇小麦栽培技术能真实确切的帮助各位。

本店铺将会继续努力、改进、创新,给大家提供更加优质符合大家需求的文档。

感谢支持!(Thank you for downloading and checking it out!)阅读本篇文章之前,本店铺提供大纲预览服务,我们可以先预览文章的大纲部分,快速了解本篇的主体内容,然后根据您的需求进行文档的查看与下载。

小麦栽培技术(大纲)一、小麦栽培概述1.1小麦的分类与品种1.2小麦的生长发育过程1.3小麦的生产布局与栽培区域二、小麦栽培的土壤与气候条件2.1土壤条件2.1.1土壤类型2.1.2土壤质地2.1.3土壤肥力2.2气候条件2.2.1温度2.2.2降水2.2.3光照三、小麦播种技术3.1播种时间3.2播种量与密度3.3播种方式与深度3.4播种前的准备工作四、小麦施肥技术4.1小麦需肥特点4.2基肥施用4.3追肥施用4.4叶面肥施用五、小麦灌溉技术5.1灌溉原则5.2灌溉时期5.3灌溉方法5.4灌溉水量六、小麦病虫害防治6.1常见病害及其防治6.2常见虫害及其防治6.3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七、小麦栽培田间管理7.1苗期管理7.2分蘖期管理7.3抽穗至成熟期管理7.4收获与储藏八、小麦栽培新技术与发展趋势8.1抗逆性品种选育8.2节水灌溉技术8.3抗病抗虫新品种培育8.4机械化栽培技术8.5绿色生态栽培技术一、小麦栽培概述小麦栽培概述小麦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栽培技术和产量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小麦栽培包括多个方面,以下是关于小麦栽培概述的部分内容。

1.1小麦的分类与品种小麦根据其穗的颜色可分为白麦和红麦两大类。

2024版(完整版)作物栽培学小麦

2024版(完整版)作物栽培学小麦

(完整版)作物栽培学小麦•小麦栽培概述•小麦的生物学特性•小麦的栽培技术•小麦的田间管理目录•小麦的产量与品质•小麦栽培技术的发展趋势01小麦栽培概述小麦的起源与分布起源小麦起源于西亚的“肥沃月牙地带”,距今已有近万年的栽培历史。

分布小麦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之一,从北纬67°至南纬45°均有种植,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

小麦的分类与特点分类根据播种季节不同,小麦可分为冬小麦和春小麦;根据粒质不同,可分为硬质小麦和软质小麦。

特点小麦适应性广,生长期较长,需肥需水量大,对土壤和气候条件有一定要求。

小麦的栽培意义经济价值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直接关系到人类的食物供应和经济发展。

社会价值小麦的栽培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价值小麦作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生态平衡、改善土壤环境、保护水资源等具有积极作用。

02小麦的生物学特性出苗与分蘖随着胚芽鞘的伸长和叶片的展开,小麦开始出苗。

在出苗后的一段时间内,主茎和分蘖会同时生长。

种子萌发小麦种子在适宜的水分、温度和氧气条件下开始萌发,经过吸水膨胀、物质转化和胚根突破种皮等阶段。

拔节与孕穗小麦进入拔节期后,主茎和分蘖的生长速度加快,节间伸长,植株高度增加。

随后进入孕穗期,幼穗开始分化形成。

灌浆与成熟小麦开花后,籽粒开始灌浆,淀粉等干物质积累增加。

随着灌浆的进行,籽粒逐渐成熟,最终达到收获标准。

抽穗与开花小麦抽穗后,穗部逐渐露出叶鞘,随后开始开花。

开花期是小麦授粉和受精的关键时期。

小麦的生长发育过程温度适应性小麦对温度的适应性较强,但不同生长阶段对温度的要求不同。

种子萌发和出苗需要较高的温度,而拔节和孕穗期则对低温较为敏感。

光照需求小麦是长日照作物,对光照时间有一定的要求。

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充足的光照可以促进小麦的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

光温互作光照和温度对小麦的生长发育具有互作效应。

《作物栽培学小麦》课件

《作物栽培学小麦》课件

中国是小麦种植面积最大的国 家之一,主要分布在华北、东 北和西北地区。
小麦的分类和品种
01
小麦可根据籽粒大小、皮色、粒 形等特征进行分类,主要分为普 通小麦、硬粒小麦、黑麦和蓝粒 小麦等。
02
中国小麦品种繁多,根据不同地 区和种植环境,可分为冬小麦和 春小麦两大类,每类又有多种不 同的品种。
小麦的种植环境
小麦也是酿造啤酒的主要原料 之一,为啤酒提供特有的香味
和口感。
小麦的营养价值和食用方法
营养价值
小麦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B族和矿物质等,具有很高的 营养价值。
食用方法
小麦粉主要用于制作各种面食,如馒头、包子、饺子、面条等,也可用于烘焙食 品,如面包、蛋糕等。
小麦在饲料和工业上的应用Leabharlann 病虫害识别化学防治
了解小麦常见病虫害的症状和危害特 点,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
在必要时,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 的农药进行防治,严格按照使用说明 操作,避免造成药害和残留超标。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资源进行防 治,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环境 和生态。
04 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小麦的产量构成和影响因素
05 小麦的加工和利用
小麦的加工技术和产品
01
02
03
04
面粉加工
小麦通过磨粉机研磨成面粉, 根据细度和用途不同,可生产
出不同等级的面粉。
面包制作
面粉是制作面包的主要原料, 通过添加酵母、水和糖等,经
过发酵和烘烤制成面包。
面条制作
小麦粉加水搅拌成面团,经过 擀面、切条等工序制成各种面
条。
小麦啤酒
总结词
小麦的产量构成主要包括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 其中单位面积穗数是最主要的因素。影响因素包括种植密度 、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等。

《小麦栽培》PPT课件演示教学

《小麦栽培》PPT课件演示教学
社会价值
小麦的栽培和加工涉及到农业、 工业、交通运输等多个领域,为 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生态价值
小麦作为一种绿色植物,具有固 碳释氧、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 境等作用。
文化价值
小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物质 基础之一,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 饮食文化、风俗习惯等密切相关。
02 小麦生长环境及 适应性
06 小麦品质改良与 优质高产栽培技 术
品质改良的途径和方法
选用优质品种
选择适合当地生态条件、产量高、 品质优的小麦品种。
合理施肥
根据土壤肥力和小麦需肥规律, 科学制定施肥方案,提高肥料利
用率。
精细管理
加强田间管理,做好病虫害防治 和草害控制,确保小麦生长健壮。
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实施要点和注意事项
水分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水分是小麦生长不可或缺的因素。 小麦生长需要适量的水分,过多
或过少都会影响其正常生长。
缺水会导致小麦生长缓慢,叶片 干枯,产量降低;水分过多则可 能导致根系窒息,叶片发黄,易
倒伏。
不同生长阶段的小麦对水分的需 求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拔节 期至抽穗期是小麦需水最多的时
期。
光照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温度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温度是影响小麦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小麦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15-25℃,不同 生长阶段对温度的要求有所不同。
低温会延缓小麦生长,甚至导致冻害;高温则会加速小麦生长,但可能导致蒸腾作 用过强,水分失衡。
日温差对小麦生长也有影响。较大的日温差有利于小麦积累干物质,提高产量和品 质。
适期播种
合理密植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品种特性,选择适宜的 播种期,确保小麦安全越冬。
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状况,确定合理的 种植密度,提高群体质量。

小麦栽培技术

小麦栽培技术
采用精量播种技术,合理密植 ,提高小麦的出苗率和整齐度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小麦生长 需求,合理施肥,提高土壤肥
效。
节水灌溉技术
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合理控制 水分供应,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的结合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防治手段,有效控制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物理防治
药剂防治
使用杀菌剂进行防治,不同杀菌剂 交替使用,避免产生抗药性。
小麦虫害的防治
生物防治
农业防治
利用天敌如寄生蜂、寄生蝇等来控制害虫数 量。
选用抗虫品种,合理轮作,清除麦田周围杂 草等措施,减少害虫的繁殖和危害。
物理防治
药剂防治
使用灯光诱杀、色板诱杀等物理方法来消灭 害虫。
使用杀虫剂进行防治,不同杀虫剂交替使用 ,避免产生抗药性。
农药使用的注意事项
注意安全
使用农药时要注意安全,不要在人 群密集的地方使用农药,避免对人 和环境造成危害。
科学施用
要根据小麦的生长情况和病虫害发 生情况,科学施用农药,不要盲目 加大用量。
注意储存
农药要储存在阴凉、干燥、通风的 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导致农 药分解失效。
做好防护
使用农药时要注意做好个人防护, 如佩戴口罩、手套等,避免农药对 人体造成危害。
THANK YOU.
02
小麦栽培的技巧
播种准备
合理选择品种
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和市场 需求选择适宜的小麦品种。
精细整地
耕细整平土地,清除残茬、石 块等杂物,使土壤松软细碎。
施肥管理
施足基肥,一般每亩施用有机 肥2000-3000千克,并配施适

小麦的栽培与管理

小麦的栽培与管理

小麦的栽培与管理
小麦的栽培与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选择与准备: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有机质和养分含
量高的土地,并进行深耕、施肥、灌溉等准备工作。

2.播种:选择适宜的品种,按照一定的密度进行播种,播种深度
要适中,一般以3-5厘米为宜。

3.施肥:根据小麦生长需要,适时施肥,以满足其对养分的需
求。

施肥时要遵循“前促、中控、后保”的原则,即前期多施氮肥促进生长,中期控制氮肥防止徒长,后期多施磷肥和钾肥促进籽粒饱满。

4.灌溉:根据土壤湿度和天气情况适时进行灌溉,保证小麦正常
生长所需的水分。

在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如拔节期、灌浆期
等,需要加强灌溉。

5.除草与防虫:定期进行除草,以减少杂草与小麦的竞争。

同时
要注意防治病虫害,如锈病、白粉病、蚜虫等,可以采用药剂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方法。

6.收获与贮藏:在小麦成熟后及时收获,防止落粒和霉变。

收获
后的小麦要进行晾晒、贮藏等处理,以保证其品质和安全。

总的来说,小麦的栽培与管理需要遵循一定的技术规范和操作程序,从土地选择、播种、施肥、灌溉、除草、防虫到收获贮藏等各个环节都要注意细节,才能获得优质高产的小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栽培技术





(一)播前准备 1、精细整地 整地标准:耕层深厚、土碎地平、松紧适度、上虚下实。 2、施足底肥与种肥 小麦施肥原则:应贯彻以底肥、农家肥为主,以追肥、 化肥为辅,氮、磷钾配合施用的原则。 底肥用量一般占 总施肥量的60--80 % 小麦需肥特点:据测算,每生产100kg小麦籽粒,需从 土壤中吸收纯氮(N)3kg左右,有效磷(P2O5)1-1.5kg, 有效钾(K2O)2-4kg,三者比例约为3:1:3。 据试验研究:每生产100kg籽粒,需有机肥1000kg,硫 酸铵10kg,过磷酸钙8kg。考虑到肥料利用率,施肥量应 适当扩大到1.5—2倍。 施用种肥应以氮肥为主,配合施用磷肥,适宜作种肥的 氮肥为硫酸铵或硝酸铵。用量每亩5kg。提问:为什么碳 酸氢铵和尿素不宜作种肥?(碳铵吸湿性强,尿素含有缩 二脲)
发育状况。加强对小麦根系的研究,对于高产品种培育及
配套高产技术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地下3.5米深处的小麦根系走廊
根系走廊的橱窗内正在生长的根系


(4)小麦的分蘖 分蘖是小麦的重要特性之一。小麦在3 叶时开始长出胚芽鞘分蘖,在4叶期便开 始发生主茎分蘖。分蘖发生在分蘖节上。 分蘖节:麦苗基部地下茎节与节间组成的 密集节群,多处于地表下2cm处,其作用: 一是产生分蘖;二是贮藏养分,保护幼苗 安全越冬。地下节间一般不伸长。如果播 种较深,小麦的根茎(地中茎)能向上伸 长,将分蘖节推到适宜深度。分蘖数一般 在5-8个,有效分蘖数一般3-5个,冬小麦 分蘖有两个旺盛阶段即冬前旺盛阶段和冬 后旺盛阶段(起身期)。 小麦分蘖分为一级分蘖、二级分蘖--小麦分蘖成穂规律:主茎分蘖和冬前大 蘖成穂率高。 影响分蘖的因素包括:温度(最适1318℃,低于3℃分蘖停止,高于18℃分蘖 受抑制)、水分(70-80%)、养分(氮、 磷)、光照、播深、播期和品种等。
二、小麦的生长发育
(一)小麦的生育期 小麦的生育期是指小麦从出苗到成熟所 经历的天数。我国冬小麦从南到北,生育 期在120—300天,春小麦一般为100—140 天。我省主要栽培半冬性和春性品种,半 冬性品种生育期一般在210-240天左右,



(二)小麦的生育时期(冬小麦)
为了便于研究和适应生产上的需要,一般把小麦的一生划分为12 个生育时期。各生育时期的划分标准如下: 1、出苗期:50%以上幼苗的第一片真叶伸出胚芽鞘1.5-2.0cm的日期。 2、三叶期:50%以上主茎第三片叶伸出1cm的日期。 3、分蘖期:50%以上植株第一个分蘖从主茎叶腋里伸出1-2cm的日 期。 4、越冬期:当气温稳定降至3℃以下时,麦苗地上部分基本停止生长 的日期。 5、返青期:春季气温稳定上升到3℃以上,麦苗心叶长出1cm以上, 叶色由灰绿转为青绿的日期。 6、起身期:植株由匍匐转为直立,主茎第1节开始伸长的日期。 7、拔节期:50%以上植株第1节离开地面1.5-2.0cm,用手能摸到地 上第1个茎节的日期。 8、挑旗期(孕穗期)50%以上旗叶全部露出叶鞘,叶片展开的日期。 9、抽穗期: 50%以上麦穗抽出一半的日期。 10、开花期: 50%以上植株麦穗中部小花开放的日期。 11、灌浆期: 50%以上植株麦穗中的籽粒长度达到最大长度的80%, 从籽粒中能挤出汁液的日期。 12、成熟期:50%以上植株籽粒变硬,呈现本品种固有特征的日期。





3、阶段发育理论在小麦生产上的应用。 (1)引种。 在小麦引种时,首先要考虑品种的阶段发育特性。例如, 南种北引,一般表现早熟,但抗寒性差,冬季常造成大面 积的冻害死苗;北种南引,多表现发育延迟、成熟晚,甚 至不能抽穗。一般,从纬度相近的地区引种较易成功。 (2)确定适宜的播期和播量。 冬性强的品种春化阶段长,分蘖力强、耐寒性强,可适 当早播,播量要适当减少,春性强的品种春化阶段短,分 蘖力弱,应适当晚播,并适当增加播量。 (3)肥水管理 小麦穗分化与光照阶段同时进行,因此,在光照阶段加 强肥水管理,适当增加氮素营养,保证充足水分,有利于 延缓光照阶段的发育,延长穗分化时间,对培育大穂有一 定效果。这也是春季施起身肥的理论依据。
(四)小麦阶段发育特性

小麦由营养生长转化为生殖生长的阶段性质变 过程叫阶段发育。不同的发育阶段都要求一定的 外界条件,如温、光、水、空气、养分等,往往 是其中某一个因素起主导作用,若缺少主导因素 作用,小麦就不能完成阶段性发育,因而就不能 开花结实。小麦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 对外界条件要求差异极大。因此,小麦的个体发 育可分为春化阶段(感温阶段)和光照阶段(感 光阶段)。
(二)播种技术



1、适期播种 播种是小麦栽培技术的核心环节之一,而适期播种又是培育壮苗 的关键环节。 (1)适期播种的作用:能充分利用适宜的温度条件,使小麦出苗、 分蘖正常,根系发达,群体指标适宜,个体生长良好,有利于形成冬 前壮苗,增强抗寒性,保证幼苗安全越冬,并为春季穂多、穂大打下 良好的基础。 (2)适宜播期的确定 目前确定适宜播期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气温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 一般认为冬性品种16--18℃,半冬性品种14--16℃,春性品种1214℃时播种较为适宜。从时间上看,从北向南一般在9月中、下旬至 10月上中旬。二是积温法:以积温为指标。根据当地气温资料,从日 平均气温3 ℃之日开始,往前累加日均温,当积温达到500-600 ℃时 为最佳播期,其前后5天内为播种适期。 2、种子处理、精选及发芽试验 种子处理包括晒种和药剂拌种。拌种方法:用1605乳油500g,加 水50kg,拌麦种500kg,拌种后闷种4-6小时即可播种。 发芽试验是确定发芽率和计算播种量的重要依据。发芽率一般要在 90%以上。低于80%则不能作种用。


2、光照阶段 (起身至拔节) 小麦通过春化阶段 后,必须在一定日照时间才能完成生殖器官的生 长发育,开花结实。日照长短在这一阶段起主导 作用,其次还需要较高的温度。小麦是长日照作 物,在光照阶段,若延长日照,一般能促进发育, 提前抽穗成熟。若长日照条件不能满足,则不能 通过光照阶段,导致抽穗延迟或不能抽穗结实。 根据小麦对日照长短反应的不同,可将冬小麦分 为三个类型: (1)反应迟钝型。8-12小时,16天以上。(春 性品种) (2)反应中等型。12小时以上,25天左右。 (半冬性品种) (3) 反应敏感型。12小时以上,30-40。(冬性 品种)
小麦的分蘖
分蘖发生与叶蘖同伸规律
适期播种条件下,出苗后15-20天,主茎出现第三叶(3/0)时,
可长出胚芽鞘分蘖(P);主茎第四叶伸出(4/0)时,第一叶分蘖伸
出;主茎第五叶伸出第二叶分蘖长出,分蘖发生与主茎叶片出现保持 n-3的同伸关系,称之为叶蘖同伸关系。 (1)一级分蘖 从主茎上发生的分蘖 (2)二级分蘖 从一级分蘖上长出的分蘖 (3)小麦主茎不同叶龄期的单株茎蘖数,如不计算芽鞘蘖,则可表示为: 主茎叶龄: 3 单株茎蘖: 1 4 2 5 3 6 5 7 8 8 9 10
第六章 农作物生产

农作物是指在农田大面积栽培的大田作物,常 见的农作物有50多种,包括粮、棉、油、糖、麻、 烟、纤维、饲料等作物,三大粮食作物在我国栽 培面积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55.6%,作物生产的 目标也由片面追求高产转向两高一优。本章将主 要讲述小麦、玉米、水稻、甘薯、马铃薯、大豆、 油菜、花生等常见农作物的栽培技术。简要讲述 糖料作物、小杂粮、小油料等作物的栽培技术。
小麦机播
三、田间管理




小麦田间管理分三个阶段进行,即前期、中期和后期。 (一)前期管理 是指从种子萌发出苗至返青前阶段,包括出苗期、三叶 期、分蘖期和越冬期4个生育时期。 1、生育特点:长根、长叶、长分蘖等,以营养生长为 主。三叶期是幼苗营养的转折期。 (1)小麦种子的构造:由皮层、胚和胚乳三部分构成。 (2)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温度、水分、氧气 小麦种子发芽的三基点温度:最低1--2℃,最适15-20℃,最高30-35℃。当小麦种子吸水量达到种子干重的 45-50%时便开始萌动,一般认为种子萌发需要的最适土 壤湿度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70%。





பைடு நூலகம்
3、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是小麦增产的中心环节。 (1)播种量的确定 常采用“四定”法,即以田定产,以产定穂,以穂定苗, 以苗定播种量。(具体含义如何理解?)在以苗定播种量时 常按“斤籽万苗”来粗略估算。准确计算播种量可用公式进 行计算: 播种量(Kg/hm2)=[每公顷基本苗数×千粒重(g)]/[种 子净度(%) ×发芽率(%) ×田间出苗率 (%) ×106 ] (2)播种方式的确定 小麦的播种方式主要有两种:条播和撒播。 条播时行距的确定:低产田16-20cm,中产田20-23cm, 高产田23-25cm为宜。 4、提高播种质量 (1)播深适宜:适宜深度3—5cm,一般以4cm为宜。 (2)下籽均匀 (3)播后镇压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

“谁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所有国家; 谁控制了货币,就控制了全球经济;谁控 制了粮食,就控制了人类。”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将“粮食”列为控 制人类的三大武器之一。
第一节 小 麦
一、小麦生产概述




小麦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是世界1/3以上人口的 主粮,居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首。小麦籽粒中富含三大营 养物质、矿质元素和纤维素,其中蛋白质含量为11--14%, 高的可达15--20%,小麦粉可加工成多种食品,其副产 品—麦麸是家畜家禽的优质精饲料,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小麦是国家主要的储备粮和贸易粮。 小麦种植面积较大的国家有:中国、美国、印度、俄罗 斯、加拿大和澳大利亚。 小麦世界最高单产19995kg/hm2(德国),我国最高 单产15045 kg/hm2(青海)。 小麦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全年种植面积3×107hm2 左右,占全国粮食作物总面积的20%,其中种植面积较大 的省有河南、山东、河北、四川、江苏、陕西、甘肃等。 小麦在我国分布很广,北至黑龙江的漠河,南至海南岛, 西至新疆、西藏,东至沿海地区。 我国小麦分为两大类型:冬小麦和春小麦,比例约为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