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及其在国内的研究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与模式研究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与模式研究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与模式研究一、引言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技术转让和产业升级等重要作用。
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吸引了广泛的研究关注。
本文旨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与模式,探讨其特点和影响因素。
二、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分析1. 刘江山理论:刘江山在其《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理论》中提出了“资源类型论”和“市场类型论”。
资源类型论指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能源、矿产、农产品等资源型产业上;市场类型论则认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关注规模大、消费潜力大的市场。
2. 再工业化理论:再工业化理论认为,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中国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从国际产业分工中提取更多附加值,实现再工业化的目标。
3.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强调发展中国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获得技术、管理和创新的优势,从而提升国际竞争力。
三、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模式分析1. 资源获取型模式:这种模式下,发展中国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获取海外资源,满足国内发展的需要。
例如,中国的国有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获取能源和矿产资源,以支持国内的工业发展。
2. 市场开拓型模式:这种模式下,发展中国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进入国际市场,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
例如,中国的制造业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海外市场,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3. 技术转移型模式:这种模式下,发展中国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获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经济转型和升级。
例如,中国的高科技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获得先进技术,推动国内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四、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1.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增加: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中国成为了全球第二大对外直接投资来源国。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研究的文献综述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研究的文献综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FDI)是指中国企业在境外投资并持有对外实体企业的股权或投资。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对外投资方式和领域也日益多元化。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不仅为中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了机会,也对全球经济和国际贸易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探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及其相关研究成果。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自1979年实行对外开放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起初,中国企业主要通过政府引导和支持的方式进行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资源开采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企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投资领域也逐渐扩展到制造业、金融业、科技创新等领域。
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规模首次超过外商直接投资流入规模,成为全球最大的海外投资国之一。
1.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资源获取途径,有利于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也为中国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还有助于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2. 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的对外投资活动促进了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为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也有助于促进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增长,为全球投资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研究领域,国内外学者们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模式、动因和效果、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宏观经济的关系、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方面。
1. 发展模式、动因和效果关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模式、动因和效果的研究较为广泛。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动因理论与实证研究
20 0 8年第 3期 第4 8卷
( 2 3期 ) 总 1
中山大学学报 ( 会科学版 ) 社
J OURNAL OF S UN YAT S .EN UNI RST VE I Y
N . 0 8 o 32 0 Vo . 8 14 Ge e a . 1 n rl No 2 3
速增 长 和 国际 、 内环 境 的深 刻变 化 , 国企业 对 sn,9 8 指 出企 业 国 际发 展 取 决 于 企 业 内部 的 国 中 o 19 )
外直接投资进入 了新 的阶段 , 仅仅 依靠过去 的理 资源因素和外部的环境 因素。毛蕴诗 (97 提 出 19 )
收 稿 日期 :0 8— 1— 5 2 0 0 2
论 不能 完全 解 释我 国 的对 外 直接 投 资现 象 。 只有
2 0 间 , 国对 外 直接 投 资 ( 金 融 类 ) 均 每 理 论联 系实 际 、 0 6年 中 非 平 以新 的视 角 进行 调 查 和研 究 , 能 才 年 以约 6 % 的速 度增 长 , 速 已超 过 了新 加坡 、 0 增 韩 对特定制度背景下以及信息时代与全球环境变化
( O I LS IN E E II N S C A CE C D TO )
中 国企 业 对 外 直 接 投 资 动 因理 论 与 实 证 研 究 术
刘 阳 春
摘 要: 文章在研讨 国内外有关对外直 接投资 的动 因理论 和实证研究 成果 的基础上 , 结合 国 际国 内环境
变化趋势 与特 点 , 出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 资动因的一系列假设 , 提 并根据 8 7份有效问卷 的数据对 假设进行 了检验 。研究结 果显示 , 全球 经济一体化趋 势是 中 国企业对 外直接投 资重 要的驱 动因素 , 中国企业具 有 明显 的向外寻求发 展和寻求生存动机 , 主要体现 为公 司实施扩 展 的动 因 、 求市场 动因 、 寻 寻求创 造性 资产动 因、 利 用专属优势动 因 、 寻求 自然 资源动因和克服 贸易壁垒动 因 , 网络 联系在 中 国企业 对外投 资 中具有 带动 和促 进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母国环境的理论机理与实证研究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母国环境的理论机理与实证研究引言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FDI)迅速增长,成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国。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规模日益扩大,国际上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也越来越关注。
与此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环境的影响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论。
一方面,中国企业在境外投资所涉及的环境问题,以及其对母国环境的影响日益凸显;一些研究认为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对母国环境带来积极影响。
本文将从理论机理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探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环境的影响。
一、理论机理1. 环境影响理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环境的影响可以从外部环境效应和内部环境效应两个方面进行理论解释。
外部环境效应是指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环境产生的直接、间接和蔓延效应。
直接效应是指中国企业在境外投资过程中可能排放污染物、侵占土地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等,这些行为将导致母国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
间接效应是指中国企业在境外投资后,由于其生产和营销网络的扩大,可能导致母国环境问题的外部扩散。
蔓延效应是指中国企业在境外投资后,可能影响到母国周边区域的环境。
内部环境效应是指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环境产生的技术、管理和制度等方面的影响。
中国企业在境外投资过程中可能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和管理经验,优化生产流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对母国环境产生积极影响。
2. 发展阶段理论根据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对母国环境的影响也会有所差异。
在初期阶段,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可能以资源开发、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为主,这些行业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大量污染物和废弃物,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而随着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发展,其对环境的影响也会朝着技术改造、管理优化和产业升级等方向转变,从而对母国环境产生正面的影响。
3. 地缘关系理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环境的影响还与其对外投资国的地缘关系有关。
中国对邻近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可能会对母国环境产生更为直接和迅速的影响,因为邻近国家在地缘政治、经济联系等方面与中国有更为紧密的关系,中国企业在邻近国家投资的环境问题会更为突出。
论FDI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致力于打造高品质文档论FDI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论文关键词]FDI 现状趋势理论[论文摘要]20世纪60年代以后,国际投资活动迅猛发展,由此而带动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随之发展。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应运而生,这些理论角度不同、观点迥异、内容纷杂、范围广泛,主要有“投资选择理论”、“资本化率理论”、“垄断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区位优势理论”等等。
在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方面,中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进行了理论抽象,阐述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决定因素和行为方式等,形成了一系列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一、国际方面20世纪60年代以后,国际投资活动迅猛发展,由此而带动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随之发展。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应运而生,这些理论角度不同、观点迥异、内容纷杂、范围广泛,主要有“投资选择理论”、“资本化率理论”、“垄断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区位优势理论”等等。
这些理论较好地解释了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但由于各种理论只能解释一定范围和一段时期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针对这种情况,一些学者试图将各种理论加以组合,形成更大的理论框架。
其中,邓宁就在提出公司优势概念的基础上,将其与内部化理论、区位理论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国际生产折中理论,从企业的利益、优势和决策行为等方面探讨分析对外直接投资发生的原因,较全面地解释了跨国公司不同内容的经营活动。
西方学者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转折是内部化理论的提出。
其研究思路与垄断优势理论不同,它将区位因素与内部化的公司优势所带来的成本节约相联系,从而具有综合的特点,能够解释更大范围内的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行为。
20世纪80年代起,发展中国家的大、中、小企业纷纷走上了跨国经营的道路,并且许多企业还直接进入了发达国家的内部市场,这引起了西方经济学者的关注,他们开始探究针对这一现实的新的理论解释。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理论研究综述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理论研究综述摘要: 中国的崛起举世瞩目,在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政策引导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尤其迅猛,而区位选择和区位分布是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首要问题。
但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时间较短,不论是理论还是政策导向上仍有很大的研究和探索空间。
因此,通过整理和评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理论的研究成果,可找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疏漏与不足,进而为以后的研究找寻新的方向和角度。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 区位理论; 研究评述;国际直接投资区位理论回答的主要问题是对外直接投资时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即是什么因素决定了选址在某个国家或者地区。
这不同于对外直接投资动因理论。
一般情况下,企业在决定了对外投资以后,才考虑对外投资的地方,但是这个顺序也可能是反过来的,即企业选好了地方,在考虑是否进行投资时,可能投资也可能撤资。
从这个角度说,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理论用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阶段。
国际直接投资的区位理论主要研究企业的经济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问题,而区位理论主要研究企业的经济活动在国内空间的分布情况,这导致两个理论的交集甚少,这也就解释了早期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中没有涉及区位因素的原因。
但是区位因素在国际直接投资研究中越来越重要,只有将区位因素纳入到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中,才能对更多的问题和现象进行解释。
从21世纪初开始,中国在世界经济中除了扮演重要的引资国,又增加了一个新的角色———对外投资国,并且随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研究领域聚焦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这一问题上。
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OFDI 或ODI) 具有普遍适用的理论规律,例如可以用西方投资理论进行解释,也可以用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说明。
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具有其独特的一面,有处于新兴经济体大国背景下的特殊性,不能完全用某一现有理论全面解释。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母国环境的理论机理与实证研究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母国环境的理论机理与实证研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FDI)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规模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不仅在受益国产生了影响,也会对中国的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环境的影响进行理论机理与实证研究。
一、理论机理1. 技术转移与环境影响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通常涉及到技术输出和管理经验的引进,这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受益国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引进了高污染、高耗能的生产技术,从而对受益国的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引进也有可能会对中国企业在国内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产生改变,从而对中国的环境产生影响。
2. 资源配置与环境压力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往往会导致资源的跨境配置,这不仅可以有效利用各国的资源,同时也可能导致中国更多地依赖进口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的资源紧缺问题。
随着中国企业在海外的规模扩大,也会对受益国的资源供给产生一定程度的压力,从而对受益国的环境产生影响。
3. 产业结构与环境影响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也直接关系到对母国环境的影响。
一方面,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往往会优先选取资源型、重工业等高污染、高耗能产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转移了国内的环境压力;随着中国经济结构不断升级和产业升级,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方向也在逐渐转向高附加值、环保型产业,从而对中国的产业结构和环境产生积极影响。
二、实证研究1.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本文选取了2000年至202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环境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数据来源包括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外汇管理局等权威机构的统计数据;母国环境的数据来源包括中国环保部门、全球环境组织等权威机构的相关统计数据。
2. 实证结果及分析经过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环境相关数据的实证分析,得到了如下几点实证结果: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环境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中国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
中国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OFDI)已经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
这一趋势不仅反映了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也揭示了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战略意图。
然而,国有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复杂性、东道国政策的变动、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等。
因此,深入研究中国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问题,对于促进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系统地研究中国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象、特点、动因、影响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提出促进中国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文章首先对中国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其投资规模、行业分布、地域分布等基本情况。
然后,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深入探讨了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包括追求资源、市场、技术、品牌等战略资源,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等。
接着,文章分析了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包括对母国和东道国的经济效应、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等。
文章还关注了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投资决策机制不完善、风险管理能力不足、国际化人才短缺等。
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章提出了促进中国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包括完善投资决策机制、加强风险管理、培养国际化人才等。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中国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问题的认识,也有助于为政府和企业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对外直接投资战略提供决策参考。
本文的研究还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可以丰富和完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推动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发展。
二、中国国有企业OFDI的发展历程与现状中国国有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OFDI)可以追溯至上世纪70年代末,那时主要集中在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项目,如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等。
研究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趋势和方法
研究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趋势和方法摘要:本文从国际上对外直接投资的历史发展规律出发,介绍了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及j曲线”,介绍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指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noi;海外投资战略;并购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在引进和利用外资方面成绩斐然、全球瞩目。
但从更长远的目标来看,对外投资和引进外资是同样重要的战略目标。
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践证明,一国的经济发展遵循着“生产大国→出口大国→投资大国”演变的规律,大力发展海外直接投资,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邓宁提出了“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及j曲线”,较好的解释了fdi和一国经济发展的关系。
j曲线的两个坐标轴分别是noi(净对外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减去吸引的外资流入,可以为正,也可以为负,反映了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和dp,根据dp可以将j曲线分为5个阶段。
图1各经济发展阶段人均dp与净对外直接投资(noi)第一阶段,国家贫穷,几乎没有直接投资流出,略有直接投资流入,noi为负值且趋增。
按照1988年的数据,人均dp低于1110美元的国家属于此列。
第二阶段,国家人均dp有所增长,直接投资流入速度加快,规模扩大,直接投资流出开始出现,但noi负值继续增加。
第三阶段,国家进入新兴国家行列,人均dp已经处于世界中等或中上等水平。
虽然noi仍为负值,但每年直接投资流出的增加值已经超过直接投资流入的增加值,结果就是noi由降转升。
第四阶段,流出直接投资超过流入直接投资,noi变为正数,同时,流出直接投资的增加值继续高于流入直接投资的增加值,noi正值扩大。
一般而言,这标志着该国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
20世纪90年代,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五阶段,国家的noi开始下降,然后又回升,围绕零值上下波动,且波幅趋小,反映了国际收支平衡的趋势。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与分析
内部化理论
总结词
该理论认为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外部市场内部化,以降低交易成本。
详细描述
内部化理论是由英国学者约翰·邓宁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外部市场内部化,以降低交易成 本、消除市场不确定性、保护技术优势和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内部化理论的提出解释了为什么企业在拥有一定 垄断优势的基础上,仍然需要对外直接投资,以实现更高效的市场拓展和技术转移。
案例二
中国五矿集团公司对南非的金属矿业项目,该项目 是中国对非洲最大的直接投资项目之一。
案例三
中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对美国的电信设备项 目,该项目是中国对美国最大的直接投资项 目之一。
THANKS
感谢观看
政策支持
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对外直接投资 的产业政策和税收政策,吸引外 资流入。
信息服务体系
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为投 资者提供东道国政治、经济、社 会等方面的信息支持。
04
对外直接投资实践与案例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概况
投资规模
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持续增长,投资领域涵盖能源、 矿产、制造业、服务业等。
比较优势理论
总结词
该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基于母国与东道国之间 比较优势的差异。
详细描述
比较优势理论是由日本学者小岛清提出的,该理论认 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基于母国与东道国之间比较优势 的差异,投资应该从母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开始, 转移到东道国相应的产业中去。这种投资模式可以充 分利用母国和东道国的资源和技术优势,促进双方经 济的共同发展。比较优势理论对于解释发达国家与发 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特点
对外直接投资具有长期性、控制性和实体性等特点,投资者通过对外直接投资 可以在国外市场获得竞争优势和长期收益。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母国环境的理论机理与实证研究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母国环境的理论机理与实证研究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可能会带来环境负面影响的理论机理是技术溢出和环境倾向偏差。
技术溢出是指中国企业将其在生产和技术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带到投资目的地国家。
由
于中国的环保标准相对较低,中国企业往往会将其在中国采用的环保技术和实践带到母国
投资目的地国家,导致该国的环境问题。
由于成本考量和监管限制的缺乏,中国企业在海
外投资时可能会有环境倾向偏差,即他们更倾向于在环境监管相对较松散的地区进行投资,出于环保目的进行投资的动力可能较小。
一些实证研究也支持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环境的负面影响。
一项研究发现,中
国企业在非洲的投资活动与当地的水污染和森林破坏有关。
另一项研究表明,中国企业在
南美洲的投资导致了土地使用变化和森林破坏。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可
能会对母国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也有研究指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环境的影响并非绝对的负面。
一项研究发现,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投资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相对较小,因为它们更多地将资源价值转向农
业和制造业。
一些研究还发现,与其他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相比,中国企业投资活动对土
壤污染和空气质量的影响相对较小。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环境的影响既有负面的可能,也有相对较小的影响。
中国企
业在投资海外时应更加重视环境保护,采取更严格的环保措施,以减少对投资目的地国家
环境的负面影响。
相关国家也应加强环境监管,并与中国政府合作,共同推动环境友好型
的对外直接投资。
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及战略选择论文
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及战略选择论文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及战略选择论文摘要:从评价西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入手,立足于我国现实,分析了我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基础。
在此基础上,从投资主体、投资方式的确定、地区选择以及政府的宏观支持几个方面,较详尽地阐述了关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的具体构想。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基础:战略一、西方对外直接投资主流理论介评在讨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以前,很有必要先对西方对外直接投资主流理论予以简单评价。
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国外可谓众说纷纭,但从学术渊源或其基础来看,大体上可分为两大体系,一是以国际经济学,主要是以国际贸易理论为基础的体系;另一个是以产业组织为基础的体系。
前者是宏观分析,即从国民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其重要假设之一是完全竞争;后者是微观分析,即从企业层次出发进行分析,其重要假设是不完全竞争,由于完全竞争假设与经济生活的现实相距太远,同时从微观层次出发来研究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更切合理论上和实际上的需要,故后者是西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主流。
从微观方面来分析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理论,主要包括海默的垄断优势论、巴克利的内部化理论以及费农、约翰逊的区位因素理论等,这些理论都是单纯从某一个方面来说明国内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动因,因此,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十世纪70年代末,英国里丁大学经济学教授邓宁在总结了这些传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成为这些传统理论的集大成者,二十多年来这一理论成了解释西方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经典与主流。
邓宁认为,前几种理论都是孤立的研究跨国公司的投资动因和行为机制,而实际上,直接投资只是跨国企业全部经营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是跨国企业实现全球战略的重要手段和经营形式,但并不是唯一的手段和方式。
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将垄断优势论、内部化优势论和区位理论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把跨国经营的决定因素概括为三类优势,即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并把这三类优势的拥有程度作为垄断企业跨国经营方式选择的依据和条件。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内外文献综述作者:李程来源:《中国外资·下半月》2013年第08期引言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了市场经济的建设,并同时辅以对外政策。
三十年来,成效显著。
伴随着中国经济腾飞的是飞速增长的来自世界各地的FDI流入额。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数据,1979年时流入我国的FDI流量仅为0.57亿美元,然而截止至2011年,这一指标已增至1239.85亿美元,是世界上吸收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另一方面,随着2000年国家对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号召,我国对外的直接投资也增长迅速,逐渐成为资本输出大国。
1999年时我国对外的FDI流量仅为17.74亿美元,至2011年这一指标增至651.17亿美元,增长十分可观。
近十年来随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不断增大,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我国进行对外投资(OFDI)的动因、特点以及影响因素上。
一、对我国OFDI动因的研究何俊(2007)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动因是为了获取技术和融入全球供应链。
具体来说,首先由于我国大多数企业在技术上往往处于劣势,因此需要通过直接投资获取技术,加速技术的积累。
另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必须应积极融入全球供应链,谋求更大的利益。
Ping Deng(2009)在组织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资源驱动模型来解释中国企业通过并购获取海外战略资产的动机。
在通过对中国TCL、BOE以及联想集团的并购案例的分析后,他认为中国企业获取战略资产是为了更好地融入东道国制度环境,以在未来具备更强的竞争性。
衣长军(2010)通过比较中国与美国、日本直接对外投资的特点后发现,发达国家的OFDI主要以控制和垄断国外市场并获得高额利润为目标。
而相比之下,中国的OFDI资并不具有对抗性与掠夺性。
相反,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才是中国企业OFDI的主要动因。
外商直接投资(FDI)与中国经济
S o l o w倡导的新古 典经济增 长理论建立在新古 典经济增 长模 增加国内生产总值 。
其次, 外 商直接投 资又和一般 的国 内资本有 着质 的不 同, 因为
来源于劳动增长率和技术进 步, 而外 国直接投资可以通 过外生 的技 它能 附加带来更多发达技术 , 有 着更高 的效率 , 并能够传递科 学的 术 冲击 以及其带来 的外溢 效应 来促进经济增 长。之后新古典经济 生产知识 、 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宝贵的管理经验, 拥有外溢性 , 将发达
的相关关系 。
( 二) 、 研究 现状
自 改革开放 以, 中国通 过吸引外商直接投 资, 合理利用 外资, 学
习发 达国家 的先进科技与管理经验所取得 的成果全世界都有 目共
目前关 于外 商直接投 资和东道国经济增 长的相互关 系主要 有 睹。我认 为外商直接投资和我 国经济发展存在着密切 的关系, 并且 以下几 种理论,其 中既有认 为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东道 国经 济发展 F D I 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对我国经济增 长起推动作用 。 的, 也有认为外商直接 投资 对东道 国经济发展没有作用或作用不大
全方位 、 多层次 、 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发挥
内生增长理论认为 : 资本的流动能够带 来技术 的扩散 , 加速世
界先进科学技术 、 知识和人力资本在 全球 范围内的广泛传播 , 从而
可以带来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的 “ 经济趋同” ,促进共 同经济增
这些外部性使其能对长期经济 了重要作用。我国是世界各 国中最大和发展最快 的市场, 这 不仅包 长。外商直接投资存在各种外部性 , 括产 品市场 和服务市,还包 括发展前景和势头一片 良好 的资本市 增长产生影响。总之可 以得出结论 : 通过外商直接投资带来 的技术 场。跨 国公 司是 F D I 的主要形式, 截至 2 0 1 0年底 , 我国外资企业达 和知识传播, 由于其外部性 远 比引进 新的投入 品要大 , 技术转移 便 是东道国国 到4 4 . 5万户, 从 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持续增长, 投资总额 也逐 年增 加。 成为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东道国经济增长最重要 的方面, 解决 了相当大一部分人 的就业问题, 同时 F D I 所具有 的溢 出效应也 内投资与技术进步的催化剂 。 会对我国本土企业产生 良好示范作用, 比如知识 效应 、 信息管理效 应、 竞 争效应 、 人力资本流动性 效应 等。伴 随着 中国利用 F D I 的成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Working Paper No.201204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内容提要】传统的国际经济理论认为,国际资本应当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流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
然而,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国有企业日益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参与者,相当一部分企业投向了自己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上述事实一方面对传统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提出了严峻挑战,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
本文主要从国际生产折衷优势理论、国际生产联系和政府支持等视角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进行了综述和探讨。
【关键词】 发展中国家 对外直接投资 综述一、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情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融入到了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全球生产网络,这使得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企业获得了参与国际化生产的机会。
2007年以来,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掀起了对外直接投资的高潮,而且呈现出与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不同的特征。
(一)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伴随着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经济的快速增长,这些国家(地区)的跨国公司更加渴望在新的市场参与竞争,它们日益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驱动力量。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11年世界投资报告》,2010年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创历史新高,达到3,880亿美元,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中的份额从2007年的16%上升到2010年的29%。
2010年有6个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跻身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排行榜的前20名。
联合国贸发会议的2011-2013年世界投资前景调查(WIPS )证实,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正成为重要的投资者,而且这一趋势很可能将来继续发展。
在对外直接投资增长速度方面,2010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比2009年增长了11%,其中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增长了10%,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增长了2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投资影响的实证研究
投 资对象 国的 出 口 ,但 中国对投 资对象 国 的直 接投 资对 于从 投 资对象 国的进 口却 具有 替代 效应 。 第三类 是 中国 O I D 的产业结 构效应 进行 研究 。王根 军 认 为对外 直接 投 资对 我 国产业 升 级具 有重 要意义 。通 过对外 直接 投资 ,我 国将 边际 产业转 移 到发 展 中 国家 和发 达 国家 ,这 两方 面的对 外直 接投 资对我 国产业 升级发 挥着不 同作 用 。汪琦④ 认 为 ,对 外 直 接投 资对 投 资 国的产 业结 构 则
广 东社 会科 学
21 0 1年第 1期
中 国对 外 直接 投 资 对 国 内投资影 响的实证研 究
崔 日明 张 婷 玉 张 志 明
[ 提 要 ]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可以通过生产要素补缺效应、投资收益效应、边际产业转移效应和出
口规模扩 大效应 来促进 国内投资增加 。本 文根 据 18 9 5~20 0 8年 我 国的全社会 固定资产投 资额 、国内 生产 总值 、及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年度数据 ,利 用单位根检验 、协整分析 、格 兰杰检 验等方法 ,就 中
问有 一定 的同步关 系 ,但 由于现 阶段 我 国对外直 接投 资规模 较小 、力度 较 弱 ,对外 直接 投资 增长
率对 全要素生 产率 增长 率的作 用并 不十分 明显 。 第 二类集 中于 中 国 O I D 的贸 易效应研 究 ,但 不 同学者 的研究 结果 不 同 。蔡锐 和刘 泉 基 于小 岛清 的 “ 际产业理 论 ” 边 ,从 中国对发 达 国家和对 非发 达 国家投 资 两个 视 角 ,就 中 国对 外 直接 投 资的 贸易效应 进行 了实证研 究 。结果表 明 ,中 国对 发达 国家 的直接 投资对 于进 口有 一定 的促进 作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考察 对象 , 国际 贸易 理论 中的赫 克歇 尔—— 俄林 的资源 联 系 。 ( ) 把 2 发展 中 国家通 过对 进 口的技术 和 产品 进行 某些 禀 赋 差异 导 致 比较 成 本 差异 的 原理 用 于分 析 日本 对外 直 改 造 ,使 他 们 的产 品 能 更好 地 满 足 展 中国家有关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探讨, 提出了对我国对 外直接投资的一些启示, 以 期指导我国政府和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行为。 关键词: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中国; 启示
一
、
与 发展 中 国家有 关的 国际 直接投 资理 论
准 化技 术和 劳动 密集 型技 术 , 这 种技 术 的形 成 却包 含着 但
国家竞争 购 和特殊 产 品。( ) 近市 场 。正 因如 此 , 明发展 中 国家 企 业在 国际竞争 中 获胜 创造 了 条件 。 由此可 见 , 3接 表
跨 国 公司有 能力 进行 对 外直 接投 资 。 同时 , 尔斯 根据 有 优 势 的获取 是 与激 烈 的市场 竞 争 紧密相 连 的 , 烈 的竞 争 威 激 关 资 料 .分 析 了 发展 中 国 家跨 国公 司走 出国 门 的几 点 动 是 国家竞争 优势 不 断提高 的动 因 。 波特认 为 激烈 的 国内竞 因 : 1保 护 出 E市 场 。 2 突 破配 额 限制 。 3 寻求 低成 本 。 () l () () 争导 致对外 投 资 的发生 , 在激 烈 的竞 争 中获得竞 争 优势并 ( ) 族纽 带 。( ) 4种 5 分散资 产 。( ) 国 、 6本 东道 国政府 或 国际 确 保对 外 直接 投 资 的成 功 的观点 具有 重 要 的现 实 指 导意 机构 的倡 议 和 帮 助 , 业 主为 亲 朋 好 友寻 找 职业 , 海 外 义 . 企 在 它指 出了国际 投资应 “ 内后外 ” 先 的发展顺 序 。 培训 人才 等都是 发展 中国家企 业 向外扩 张 的动因 。 3 技术 地方 化 理论 。英 国经 济学 家拉 奥 在 1 8 出 . 9 3年 5 国际直 接投 资 的两 阶段 理 论 。 . 国内有关 学者认 为 在 对外 直 接 投资 的过 程 中 , 总足 经 过 “ 验 获得 阶段 ” “ 经 和 利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及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
F I N ANC E &ECONOM Y 金融经济值得注意的是,近邻印度的纺织业规模在今年第一季度的发展势头甚猛。
对此笔者对浙江的纺织企业有一下建议:浙江纺织企业首先应该清楚地看到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比如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能力不足,出口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不高,国际品牌缺少,低成本竞争优势正在弱化,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威胁不断增多等。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努力促进我省纺织业平稳、较快增长,仍是当务之急。
我们浙江纺织业应该大力提升国际竞争能力。
一是从政策上鼓励企业加大研究开发、技术改造、技术引进投入力度,建立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构建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合作模式,提升纺织企业核心竞争力;二要在提高产品质量、技术档次、售后服务和品牌上下功夫,学习日本经验,加强非价格竞争,对产品质量、设计、形状和品种进行革新,以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提高纺织业总体竞争能力。
在目前纺织品出口还比较混乱,纺织业小企业比重高,规模效益不明显,竞争无序。
出口值在200万美元以下的中小企业有4915家,约占浙江省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数量的80%。
这些中小企业,出口量有限,且纺织品出口以同质化中低档产品为基础,中小企业主大多注重眼前利益;因其自身实力、品牌效应、营销策略等方面的缺陷,动不动就打价格战,为了一己私利,不惜同行残杀,相互压价的情况时有发生,结果,造成竞争无序的局面,不仅牺牲了企业利益,行业利益,国人同胞的利益,同时给国家的外经贸工作带来极大的损害。
可以预见,他们之中的相当一部分在今后激烈的国际贸易面临被淘汰,笔者认为,为了浙江纺织业的明天,适当的产业调整是必要的。
针对这种混乱的局面,笔者建议建立一个权威的行业协会,这个协会必须起到组织引导作用,适时对企业发出风险预警信号,让企业快速反应,规避风险,规范市场经营秩序,设立行业惩罚标准,这个协会的角色,也可以让政府适当参与扮演,利用政府的资源,通过经济杠杆、信息服务、法律体系,创造有效率的市场环境等与其它经济政策相融合的方式来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贸易政策。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依据及现实意义-精选文档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依据及现实意义一、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一)国际产业级差与产业梯度转移当前,在知识经济的大潮席卷全球背景下,发达国家正处于由一般技术密集型向高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
而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其工业部门大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 对于其他一些更为落后的国家,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很小,社会仍处于传统经济阶段。
一个由发达国家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到半工业化国家最后到落后国家的国际产业梯度转移已经形成,国际产业转移作为国家间经济联系的主要纽带正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重大作用。
(二)对外直接投资是新战略国外主流对外投资理论大都是以跨国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出发点的。
这些理论都是以一定的优势为前提的。
但是对于像我国这样的半工业化国家而言,这些理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一味照搬只怕永远也无法摆脱目前的地位。
因此,我们必须立足我国的实际条件,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主动获取现国外先进技术并促进国内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我国应该按照以下两个目标,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
1、产业提升目标论我国应该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别是科技术含量大、产品附加值高的产业。
从资金利用方面来说,只有扩大技术和市场开发深度,才能有效利用外汇资源,才能改正国内产业结构不平衡问题。
我们应加大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并带动本币资金和其它要素的投入。
2、有限优势利用论国家产业结构优化有两个方面:第一,开辟新兴产业;第二,改造或淘汰落后产业。
我国要大力发展对贫穷落后国家的投资。
而且要立足于我们相对于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并为国内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留出资源,扶持我们自己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
二、我国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现实意义(一)对国际收支的意义对外直接投资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外直接投资可以使本国的出口贸易增加,对本国国际收支产成有利影响。
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对收支的波动进行调节。
因此,进一步鼓励国内企业增加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减轻高额外汇储备的风险,缓解我国经常性项目账户中的逆差,从而达到国际收支平衡。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及对中国的启示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及对中国的启示【摘要】本文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并探讨这些理论对中国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指导作用及启示。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回顾启示一、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兴起和发展1、威尔斯(Louis T.Wells,1983)的“小规模技术理论”1983年,威尔斯在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的代表作《第三世界跨国企业》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竞争优势来源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并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和前景。
其主要观点有以下三个方面。
(1)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竞争优势的来源。
威尔斯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在比本国更不发达的国家进行投资的时候具有独特的优势。
因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制成品市场规模比较小,如果本地企业从发达国家进口技术,可能会导致企业规模过大而与当地市场规模不匹配。
在产品市场比较小的情况下,使用的技术也应该适合于小规模制造,才能增加利润,而发展中国家掌握的技术就符合这一要求。
另外,发展中国家在国外投资的企业的主要竞争对手一方面是本地企业,另一方面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
本地企业想要模仿投资国的技术,可能要支付比较高昂的成本,而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并不愿意将资源浪费在小规模生产和小规模市场上,所以,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者就具备了技术上的优势。
竞争优势还体现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因为恶劣的国际收支状况会限制进口而鼓励本国企业制造,因而进一步促进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
(2)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为了夸大企业的竞争优势,发展中国家首先会选择商品出口。
在出口受到威胁时才会考虑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活动,通过对外的投资活动保护产品的国外市场、寻求更低的生产成本和更廉价的原材料。
另外,因为投资国与东道国比较接近的地理位置、经济文化环境,使产品和技术更容易被接受与认可。
(3)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前景。
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和发达国家相比,具备的竞争优势比较小,从而容易失败,一旦发展中国家小规模技术优势被取代就很难寻求其他的优势来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对外直接投资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而以此形成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对其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作一回顾,然后综述中国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简述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对中国“走出去”战略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中国;竞争优势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研究对象是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发达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西方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行为进行理论抽象和实证分析,阐述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决定因素和行为方式等,形成了一系列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强调跨国公司必须拥有垄断优势才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
而在此之后,随着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兴起,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相比,并没有所谓的垄断优势,但是他们依然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活动,而且投资同时分布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
而对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研究成果在理论上发展了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使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进一步得以完善。
一、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美国学者海默(Hymer,1960)在其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运用西方微观经济学中关于厂商垄断竞争的原理来说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提出了“垄断优势论”,指出大企业凭借其特定的垄断优势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开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先河。
该理论后经过其导师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1969,1975)的补充发展,现称之为“海默一金德尔伯格传统”。
垄断优势论首次提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不完全竞争出发,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企业才能够以自己的各种垄断优势,如技术优势、资金优势、规模经济优势等,对他国进行直接投资。
但这一理论也有其偏颇之处,它研究的对象只是实力雄厚、具有明显垄断优势的美国跨国公司。
根据该理论,没有垄断优势的企业无法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没有垄断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兴起,则对此理论提出了质疑。
另外,垄断优势理论也无法解释产品出口、技术转让与对外直接投资三种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适用条件。
垄断优势论提出后引起了一些西方学者的关注,他们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垄断优势的来源,丰富了该理论。
如Caves(1971)的产品差异论,Johnson(1970)、Magee(1977)和Hirsch(1976)的占有能力论,Magree(1977)的信息占有论分别从产品差异、占有管理和信息来解释跨国公司垄断优势的来源,而Knickerbocker(1973)和Graham(1975,1978)的寡占反应论,则从寡头之间的博弈行为来分析跨国公司之间的交叉直接投资行为。
更有其他学者,如Teece(1976,1977)、Wolf(1977)和Lall(1980)等从企业规模、技术的动态变化、要素投入等角度解释企业垄断优势的形成。
[!--empirenews.page--] 此后的学者在此基础上或者进行理论的辩驳,或者进行理论的推进,或者结合自己所处国家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
美国经济学家维农(Ver non,1966)在其提出的产品周期理论中解释了发达国家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出口贸易、技术转让以及对外直接投资。
产品周期理论揭示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和基础不仅取决于企业拥有的特殊优势,而且还取决于企业在特定东道国所能够获得的区位优势。
而内部化理论的代表人物,英国里丁大学经济学家巴克莱和卡森(Buckley&Cason,1976)以及加拿大经济学家拉格曼(Rugman,1981)在对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内部化理论,认为世界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中间产品(特别是知识产品)的性质决定了跨国公司的内部化行为。
内部化理论指出,正是为了克服外部市场障碍或弥补市场机制的内在缺陷,跨国公司才用公司内部交易来替代外部市场交易。
从海默和维农的理论似乎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有拥有雄厚资本和高技术的大型企业才有独占市场的优势,才有能力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而日本的情况却与此不符,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大都是中小企业,所拥有的并不是世界上具有领先地位的垄断技术优势,而是易为发展中国家所接受的劳动密集型技术优势。
小岛清(Kojima,1978)就此提出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比较优势论,认为垄断优势论忽略了宏观经济因素的分析,尤其是忽略了国际分工中比较成本原理的作用,指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按照比较成本的原则,首先将本国比较成本已经处于劣势或者即将丧失比较优势的产业开始,并将其投向东道国在提高生产率方面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同类产业。
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但这些理论基本上都是建立在对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证分析基础之上的,对各自国家特定时期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但却不具有普遍意义。
而此时欧洲和日本经济的崛起使得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在对外直接投资领域一枝独秀的局面被打破,欧洲和日本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地位迅速上升,逐步形成了美、欧、日三足鼎立的格局。
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繁荣,为邓宁折衷理论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英国经济学家邓宁(Dunning,1977)在借鉴垄断优势论和内部化理论并引入区位理论的基础上,采用折衷的方法提出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一般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指出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需要同时具备三种优势: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自称其为“三优势范式”),否则只能采取出口贸易或技术转让的方式来参与国际经济活动。
但是折衷理论的研究对象仍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很难解释那些并不具备各种优势的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对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无法作出科学、全面的解释。
之后,邓宁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投资发展周期论,从动态角度解释各国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地位,发展和完善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邓宁将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与各国经济发展的阶段和结构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动态地描述了对外直接投资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投资发展周期论根据一国的人均GNP把对外直接投资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得出一国的净对外直接投资地位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密切的正相关关系。
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地位的变化大体上符合这一发展趋势,但在实践中也显示出很多与该理论相悖的事实。
[!--empirenews.page--] 二、发展中国家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新发展随着国际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发展中国家也日益加入到这一行列中。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学者逐渐关注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探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和观点。
美国哈佛大学研究跨国公司的著名教授刘易斯·威尔斯(1983)提出的“小规模技术理论”,被学术界认为是研究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开创性成果。
威尔斯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拥有的小规模制造技术,虽然无法与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相比,但这却正是其特有的优势。
这些技术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征,且灵活性较高,特别适合小批量生产,能够满足其他发展中国家相对狭小的市场需要。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同时具有“当地采购和特殊产品”和低价产品营销战略的优势,这也使得他们能够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相竞[1][2]下一页争。
同时,威尔斯指出“保护出口市场”是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动机。
也就是说,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是防御性的,往往是在其国外市场受到威胁时候才进行的。
当然“谋求低成本”、“分散资产”也是他们对外投资的动机。
由小规模技术理论可知,即使是技术不够先进、经营范围和生产规模较小的发展中国家企业,也能够进行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来参与国际竞争,这对发展中国家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英国学者拉奥(Lall,1983)在对印度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和投资动机进行了深入研究后,提出了“技术地方化理论”,认为第三世界跨国公司的技术特征虽然表现为规模小、标准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但是其中却包含着企业自身的创新活动,有自己的“特定优势”。
技术地方化理论强调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技术引进不是被动的模仿和复制,而是对引进的技术加以消化、改进和创新。
正是这种创新活动给引进的技术赋予了新的活力,给引进技术的企业带来新的竞争优势,从而使发展中国家企业在当地市场和邻国市场具有竞争优势。
坎特威尔和托兰惕诺(Cantwell &Tolentino,1990;Tolentino,1993)针对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对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提出了“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指出发展中国家在吸引外资的时候,对引进的技术加以吸收、消化和改造创新,进而为本国企业带来新的竞争优势。
该理论指出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而且与该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直接相关,并且进一步认为可以预测: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显示出技术引进对本国产业转换和升级的推动作用。
三、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在中国中国学者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的研究,一方面表现为对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状况和趋势进行实证分析,考察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优势、投资方式、区位选择和行业选择等,如叶刚教授(1992)所作的问卷调查,张海岩与范登布鲁克(1994)的问卷调查,鲁桐(2000)对在英国的中国企业进行的系统考察。
而刘红忠(2001)根据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历史统计数据,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进行了趋势分析和模型分析,验证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符合“投资发展周期理论”:中国处于投资发展周期的第二个阶段。
[!--empirenews.page--] 在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方面,中国学者也做了深入研究,有些并建立了相应的模型。
吴彬与黄韬(1997)在其二阶段理论中指出,各行业中企业的一般性经营资源水平在国际的资源状况不同上的地位决定了企业进行FDI的状况。
如果母国企业的一般性经营资源水平高于东道国企业,即处于优势状态,则优势企业侧重于利润攫取的行为。
反之,如果母国的大多数企业处于劣势状态,则母国的大多数企业要从东道国获得经验。
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一般需要先向发达国家东道国进行获得经验的FDI,即经历第一阶段,占有当获得了足够的经验之后才能转向利润攫取的FDI. 冼国明与杨锐(1998)把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分为两类: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逆向投资(FDI-Ⅰ),即学习型FDI,和发展中国家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投资(FDI-Ⅱ),即竞争策略型FDI.通过前期的学习型FDI,发展中国家企业可以加强技术积累的速度和效果,并且增加了后期的所有权优势,进而通过后期的策略FDI进一步巩固“OIL”结构和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