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菌种
微生物检验室菌种管理制度
1 目的为确保微生物检验室菌种保管安全,避免微生物检验室菌种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
2 范围适用于微生物检验室所有工作人员及管理人员。
3 定义3.1 测试菌株:一组阳性和阴性质控菌株,只能是具有稳定的性能且有代表性的菌株。
3.2 标准菌株:直接从官方菌种保藏机构获得并至少定义到属或种的水平的菌株。
按菌株特性进行分类和描述,最好来源于食品或水的菌株。
3.3 标准储备菌株:将标准菌株在检验室转一代后得到的一套完全相同的独立菌株。
3.4储备菌株:从标准储备菌株转接一代获得的培养物。
3.5 工作菌株:由储备菌株、转接一代获得的菌株。
4 标准菌株的使用和保管4.1 标准菌株需使用来自认可的国内或者国外菌种收藏机构,并有相应的标准菌株的证书。
4.2 标准菌株的使用4.2.1 标准菌株可作为日常检测质量控制、验证准确度、已知物质验证新方法、评估检验人员能力。
4.2.2 标准菌株的使用过程中,应避免外来污染,以确保标准菌株的溯源性。
4.2.3 先从冻干粉转至纯培养琼脂平板,再从纯培养琼脂平板移接至冻存管作为标准储备菌株;需做检验室中所需要关键诊断指标的确认以加以记录并予以保存,其管理记录中还应包括以下内容。
a)从原始菌种传代到工作用菌种的代数;b)菌种生长的培养基及培养条件;c)菌种菌落形态及革兰氏染色。
4.2.4 从储备菌株接种制备成工作菌株作为日常检测的质控菌株。
4.2.5 不再使用时将菌株灭活。
4.3 标准菌株的保管4.3.1 标准菌株由专人保管。
保管人负责建立标准菌株目录;目录应包括编号、菌株号、菌种名称、发行单位、购买日期、购买数量等。
4.3.2 标准菌株应做好标识后,应双人双锁保存于专用冰箱中,冻存管保存的标准储备菌株置于-20℃以下冰箱保存。
半固体、斜面等方式保存的标准菌株置于2-8℃冷藏冰箱中保存。
4.3.3 微生物检验人员每个工作日对菌种保存冰箱进行温度监控。
4.3.4 菌种不能随意转接提供给其它单位或个人,需要时须经理批准后方可提供。
检验科微生物菌种管理制度
检验科微生物菌种管理制度
展开全文
检验科微生物菌种管理制度
一、目的
规范微生物菌种日常管理,确保实验室安全及检验结果可溯源性。
二、范围
细菌室保存的标准微生物菌种及来自临床标本的菌株。
三、职责
细菌室检验人员正确保管、使用菌株,并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
四、程序
(一)、设立《菌种管理登记表》,其内容包括:名称、
来源、存入/取出数量、使用日期、保管人等。
(二)、根据菌种特性选择适宜的保存方式。
存放要用小剂量密封瓶,做好标记后放入-80℃冰箱内,并采用双人双锁管理。
(三)、根据菌种情况,定期检测菌种品质,发现菌种变异或退化时应及时报告,并查明原因。
(四)、菌种发放需要双保管人员同时在场的情况下才能进行。
每次使用标准菌株都应做好使用记录,包括标注菌株的名称、编号、使用时间等。
剩余最小库存量时必须进行繁殖。
(五)、购买的标准品菌种初次复苏使用时,应批量保存在菌种管中, -20℃以下保存。
(六)、新的标注菌株复苏后,传代最多不超过 3 次,如超过 3 次将不再作为标准菌株使用。
(七)、标注菌株保存管一经解冻使用后,不得再次使用。
(八)、菌种必须装在密封的专用容器内高压灭菌销毁,并做好销毁记录。
五、菌种管理人员:崔爱丽王晴晴
胡桥乡卫生院
2021年3月11日。
医院检验科实验室菌株、毒株保存管理制度
医院检验科实验室菌株、毒株保存管理制度
一、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菌种是用于药物敏感试验的标准菌株,属于三类菌种。
指定临床微生物室组长为菌种管理的负责人,负责菌种的购买、运送、保存、使用和废弃物的处理以及相关的记录。
二、购买(三类菌种)时先向科室提出计划,说明菌种之名称、型别、数量及用途,从甘肃省临床检验中心的微生物专业负责供应的实验室购买有国家编号的所需菌种。
三、购买的菌株在运输时采用保温密闭易消毒的器具盛装,防止破碎或遗漏,污染菌种或环境。
四、菌种应储存在加锁冰箱的相对独立的地方,冰箱的温度保持在要求的范围,并每日有温度记录。
五、菌种只能在微生物室由微生物专业技术人员按操作程序进行操作,注意人员的防护,科室轮转人员、进修生和实习生不得使用。
应详细记录菌种的用处、使用量、剩余量、使用日期、使用者、使用后的消毒情况、废弃物处理情况和有无应急处理。
六、使用菌种工作时,如发生严重污染环境或实验室人身感染事故时,应及时按应急处理措施进行,向科主任及时报告,同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七、临床实验室未经省卫生厅同意和卫生部批准不能索取、储存和使用一、二类菌种。
八、任何个人分离、筛选得到具有一定价值的菌种,应及时将该
菌种及详细资料送交有关中心及专业实验室鉴定,复核,保藏。
检验科菌种及其样品安全管理制度
检验科菌种及其样品安全管理制度为了保证检验科菌种及其样品的安全管理,提高实验室的安全性和工作效率,制定了以下的管理制度。
一、菌种及其样品的分类与管理1.菌种分类管理:根据微生物的特性和危害程度,将菌种分为以下几类:高致病菌、病原菌、条件致病菌、常见非致病菌和其他微生物。
不同类别的菌种要分别进行管理。
2.样品的分类管理:将样品分为临床样品、环境样品和参比菌种样品等。
不同分类的样品要分别进行管理。
3.菌种的标示:每个菌种都有独立的标示,包括名称、菌种编号、起源、保存方式和保存期限等信息。
二、菌种及其样品的保存1.菌种的保存:严格按照指定的保存方法和要求进行保存,对于高致病菌和病原菌要进行密封保存,确保不泄露和传播。
2.样品的保存:样品应妥善包装并加密封标识,禁止保存有破损的样品。
必要时,可将样品进行分装保存。
三、菌种及其样品的流转1.菌种和样品的流转需书面申请,经过审批后方可执行,流转记录应详细记录,包括菌种、数量、流转日期、流转目的和接收单位等信息。
2.流转时应保持样品的完整性和标示的清晰,流转过程中要加强监管,禁止丢失、倒卖或未经授权的使用。
四、菌种及其样品的安全操作1.严格遵守菌种及其样品的操作规程,避免菌种和样品的意外泄露和扩散。
操作过程中必须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如实验服、手套、口罩和护目镜等。
2.操作后要彻底清洁工作场所,清洗相关设备和器具,消毒操作区域,确保工作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五、菌种及其样品的废弃处理1.废弃菌种和样品要经过灭活处理,禁止直接倾倒或随意丢弃。
可以采用高温消毒、化学处理或埋设处理的方法进行废弃物的处理。
2.废弃物的处理要按照相关法规和规范进行,确保不对环境造成污染和风险。
六、菌种及其样品的定期检查与维护1.对保存的菌种及其样品进行定期检查,确保保存条件符合要求,对于已失活或异常的菌种和样品要及时进行处理和清理。
2.对保存的菌种和样品进行维护,修复和更新标示和包装,确保其长期保存的完整性和可行性。
微生物实验室菌种管理规程审核
编号SOP-QCP00101002 部门质保部页码第1页共6页取代新文件文件发放号涉及部门:质监科质检科起草人审核人审核人批准人签名和日期职务QC技术人员QC主管QA QA主管生效日期: 年月日复审日期: 年月编号SOP-QCP00101002 部门质保部页码第2页共6页1、目的:规范微生物试验用菌种的管理,确保菌种的有效使用。
2、适用范围:微生物试验用菌种的管理。
3、责任者:质检科负责人、微生物试验人员、菌种管理人员4、正文:4.1概念a、标准菌株:由国内或国际菌种保藏机构保藏的,遗传学特性得到确认和保证并可追溯的菌株。
b、标准储备菌株:由标准菌株经一次传代得到的培养物。
c、商业派生菌株:由供应商提供的所有特性与标准菌株等效的菌株。
d、工作菌株:由标准储备菌株经传代得到的培养物。
e、代:将活的微生物接种到新鲜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并希望获取新的微生物培养物。
这种操作方式,新培养物对接种培养物而言就称为一代。
4.2菌种的采购和接收4.2.1菌种的采购4.2.1.1从药检所或菌种保藏中心等外单位购入菌种斜面或冻干菌种。
4.2.1.2根据工作需要对购买国内保藏中心提供的菌种斜面提前1个月填写采购申请单,冻干菌种提前2个月申请购买,国外保藏中心提供的菌种应提前3个月申请购买。
4.2.2菌种的接收4.2.2.1检定菌应设专人保管,管理人员应接受过专业培训,有足够的菌种保存经验。
4.2.2.2接收菌种时,应核实菌种的名称、编号、传代代数、数量、有效期等,并调查清楚菌种的保存条件和注意事项。
接收时应填写菌种接收登记表。
内容包括:菌种名称、菌种保藏中心编号、传代次数、接收日期、菌种来源等。
4.2.3对新购入的冻干菌种在使用前应按要求对其进行生物形态确证试验和纯度鉴定,由于新购买的菌种斜面已由菌种提供单位做过生物形态确证试验和纯度鉴定,所以传代5代以内的菌种斜面不需要进行纯度鉴定。
4.2.4对新购入的斜面菌种应在2~8℃保存,并应在1周内转接。
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菌种毒株管理规定和流程
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菌种毒株管理规定和
流程
检验科
微生物实验室菌种毒株管理规定和流程
1.目的对本实验室菌种、毒种的申购、保存、保管、领用、处理等各个环节实行有效的监督控制,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确保疾病预防与控制检验业务及科研教学工作。
2.适用范围及菌种、毒种专职管理人员适用于本科微生物实验室菌种、毒株的管理;菌种、毒种专职管理人员:
3.职责
3.1微生物实验室负责菌、毒种的出入库保管、保存及处理等日常管理。
3.2科室菌种、毒种库管理人员承担菌、毒种日常管理。
3.3科室负责人负责一、二类菌、毒种的出入库和向上级索取及对下级发送的审核。
3.4技术管理层批准本实验室一、二类菌、毒种的出入库和向上级索取及对下级发送的审批。
4.工作程序
4.1报送及入库
4.1.1当微生物实验室检出菌、毒株应及时报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1.2新发现的菌、毒种,要做好原始记录,逐级报送进行复核确认。
4.1.3一、二类菌、毒种入库前,科室审核,技术管理层批准后入库
4.1.4个人不得擅自保留菌、毒种,必须由科室进行统一编号、登记入库管理
4.1.5菌、毒种入库时,菌、毒种保管人员须认真做好菌毒种的编号、登记工作。
4.2日常管理
4.2.1保管人员由检验人员组成。
4.2.2菌、毒种入库时,保管人员应及时验收,统一编号,填写《菌、毒种登记表》
4.2.3严禁随意将菌、毒种置于非菌、毒种专用保存场所,应做到三专(专室、专柜、专锁)。
微生物实验室菌种管理规程
1、目的:规范微生物试验用菌种的管理,确保菌种的有效使用。
2、适用范围:微生物试验用菌种的管理。
3、责任者:质检科负责人、微生物试验人员、菌种管理人员4、正文:概念a、标准菌株:由国内或国际菌种保藏机构保藏的,遗传学特性得到确认和保证并可追溯的菌株。
b、标准储备菌株:由标准菌株经一次传代得到的培养物。
c、商业派生菌株:由供应商提供的所有特性与标准菌株等效的菌株。
d、工作菌株:由标准储备菌株经传代得到的培养物。
e、代:将活的微生物接种到新鲜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并希望获取新的微生物培养物。
这种操作方式,新培养物对接种培养物而言就称为一代。
菌种的采购和接收菌种的采购从药检所或菌种保藏中心等外单位购入菌种斜面或冻干菌种。
根据工作需要对购买国内保藏中心提供的菌种斜面提前1个月填写采购申请单,冻干菌种提前2个月申请购买,国外保藏中心提供的菌种应提前3个月申请购买。
菌种的接收检定菌应设专人保管,管理人员应接受过专业培训,有足够的菌种保存经验。
接收菌种时,应核实菌种的名称、编号、传代代数、数量、有效期等,并调查清楚菌种的保存条件和注意事项。
接收时应填写菌种接收登记表。
内容包括:菌种名称、菌种保藏中心编号、传代次数、接收日期、菌种来源等。
对新购入的冻干菌种在使用前应按要求对其进行生物形态确证试验和纯度鉴定,由于新购买的菌种斜面已由菌种提供单位做过生物形态确证试验和纯度鉴定,所以传代5代以内的菌种斜面不需要进行纯度鉴定。
对新购入的斜面菌种应在2〜8c保存,并应在1周内转接。
菌种的复苏使用人员根据需要应向菌种管理人员领取菌种,仔细核对标签上菌名、编号,并在《菌种接收及领用登记表》上记录菌名、数量、领用人、领用日期等信息。
菌株解冻后不得重新冷冻和再次使用。
菌种复苏应在生物安全柜内操作。
常用菌种接种用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表菌种的传代每株菌种应建立菌种使用及传代记录,斜面菌种应根据其特性决定传代时间间隔。
传代时使用须核对名称、编号,传代代数及日期,所用培养基传代和接种规程控制传代次数,传代次数越多,突变的几率越大,因此要尽量少传代;根据菌种特性和实际保存情况,最多传代不超过5代,超过此次数,应加热灭活,菌种有异常情况或有杂菌生长,则应随时更代。
检验科微生物室菌种毒株管理规定与流程
新泰市人民医院检验科
微生物室菌种、毒株管理规定与流程
1.上级主管部门(如山东省临床检验中心、山东省疾病控制中心、泰安市疾病控制中心等)发下菌种或毒株后,由微生物室的王蕾(规定专人负责)先填写菌种取用登记表,然后领取菌种,按规定存放(冷藏或冷冻)。
2. 在规定时间取出接种。
3. 接种完毕,剩余菌种继续按规定存放(冷藏或冷冻)。
4. 鉴定接种后生长的细菌。
5. 接种、鉴定期间,以严谨工作态度,严格按照操作规程。
6. 鉴定完毕并确定无误后。
将生长的细菌高压灭菌后按医疗废物处
理。
7. 待主管部门发回鉴定结果,确定原始菌株不再使用后,将原始菌
株高压灭菌后按医疗废物处理。
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菌种毒株管理规定和流程
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菌种毒株管理规定和流程1. 目的对本实验室菌种、毒种的申购、保存、保管、领用、处理等各个环节实行有效的监督控制,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确保疾病预防与控制检验业务及科研教学工作。
2. 适用范围及菌种、毒种专职管理人员适用于本科微生物实验室菌种、毒株的管理;菌种、毒种专职管理人员:3. 职责3.1 微生物实验室负责菌、毒种的出入库保管、保存及处理等日常管理。
3.2 科室菌种、毒种库管理人员承担菌、毒种日常管理。
3.3 科室负责人负责一、二类菌、毒种的出入库和向上级索取及对下级发送的审核。
3.4 技术管理层批准本实验室一、二类菌、毒种的出入库和向上级索取及对下级发送的审批。
4. 工作程序4.1 报送及入库4.1.1 当微生物实验室检出菌、毒株应及时报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1.2 新发现的菌、毒种,要做好原始记录,逐级报送进行复核确认。
4.1.3 一、二类菌、毒种入库前,科室审核,技术管理层批准后入库4.1.4 个人不得擅自保留菌、毒种,必须由科室进行统一编号、登记入库管理4.1.5 菌、毒种入库时,菌、毒种保管人员须认真做好菌毒种的编号、登记工作。
4.2 日常管理4.2.1 保管人员由检验人员组成。
4.2.2 菌、毒种入库时,保管人员应及时验收,统一编号,填写《菌、毒种登记表》4.2.3 严禁随意将菌、毒种置于非菌、毒种专用保存场所,应做到三专(专室、专柜、专锁)。
4.2.4 菌、毒种库由 2 名保管人员双锁管理,铁门与锁必须牢固有效,发现损坏须及时报修。
未经各科室负责人同意,不得擅自将钥匙委托他人代管。
4.2.5 菌、毒种保管人员应定期对库内温度、湿度、通风及冰箱、冰柜等菌、毒种保藏设备运转情况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
4.2.6 菌、毒种保管人员根据菌、毒种的保存期限,及时通知分管病种的检验人员进行传代,定期鉴定,并详细记录在《菌、毒种登记表》4.2.7 菌、毒种保管人员发现菌、毒种发生变异和死亡,应及时向科室负责人报告,并填写《菌、毒种登记表》。
医学检验部微生物菌种使用管理制度
医学检验部微生物菌种使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学检验部微生物菌种的使用管理,确保菌种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学检验部微生物实验室菌种的使用、保管、传代、分发和废弃等环节。
第三条医学检验部微生物菌种使用管理应遵循科学性、规范性、安全性和保密性原则。
第二章菌种保管第四条医学检验部应设立专门的微生物菌种保管室,实行菌种专人专库(柜)保管。
菌种库(柜)应具备良好的温湿度控制设施,确保菌种保存条件符合要求。
第五条菌种保管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经培训合格后方可从事菌种保管工作。
第六条菌种保管人员应定期对菌种进行检查、分离、纯化,以防菌种变异和衰退。
检查项目包括菌落形态、色泽、质地等。
第七条菌种保管人员应做好菌种的记录工作,记录内容包括菌种名称、编号、来源、保存日期、传代次数、使用日期等。
第八条菌种保管人员应在菌种使用前,对菌种进行复苏和传代。
复苏和传代操作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菌种质量和安全。
第三章菌种使用第九条菌种使用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经培训合格后方可使用菌种。
第十条菌种使用人员应按照实验室检测项目需求,合理选择和使用菌种。
不得擅自更换或使用未经批准的菌种。
第十一条菌种使用人员应在菌种使用过程中,做好菌种的标记、记录和使用跟踪,确保菌种的使用安全和质量。
第十二条菌种使用人员应在菌种使用完毕后,及时将剩余菌种交回菌种保管人员,并做好使用情况的报告。
第四章菌种传代第十三条菌种传代应按照规定的周期进行,确保菌种的活性、毒力和生物学特性。
第十四条菌种传代操作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防止菌种污染和变异。
第十五条菌种传代过程中产生的废弃菌种,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第五章菌种分发第十六条菌种分发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程序进行,确保菌种质量和安全。
实验室常用菌种的保存和管理
实验室常用菌种的保存和管理摘要:保藏菌种的目的不仅要保存菌株的生命本身,而且还必须要尽可能地使菌株的遗传性状保持不变,同时保证其在整个保存过程中不被杂菌污染。
因此,选择有效且稳定的保藏微生物菌种的方法至关重要。
关键词:菌种;保存;管理医学病原生物学实验室主要承担微生物实验教学任务,日常工作中经常要分离、鉴定细菌、试教演示、保存菌种等。
菌种是微生物实验的基本材料,因涉及到师生的安全,所以要正确保存,妥善管理,逐步实现菌种的保存制度化与科学化。
一、材料与方法1.教学实验常用的菌种保存营养要求不高的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志贺氏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
营养要求高的菌种: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白喉棒状杆菌、脑膜炎奈瑟菌。
厌氧芽孢杆菌:产气荚膜杆菌。
需氧芽胞杆菌:枯草芽孢杆菌。
真菌:白色念珠菌、新生隐球菌。
2.菌种的鉴定实验室中保存的菌种都要经过鉴定合格后方可使用,常用的鉴定方法有形态学观察、菌落特征、生化反应及血清学鉴定。
3.菌种的保存(1)定期传代保存法传代培养就是要定期地进行菌种转接、培养后再保存,它是最基本的微生物保存法。
传代保存时,培养基的浓度不宜过高,营养成分不宜过于丰富,尤其是碳水化合物的浓度应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降低,培养温度通常以稍低于最适生长温度为好。
①液体培养基低温保存法。
将保持营养要求不高的细菌接种于装有营养肉汤的试管中,营养要求高的细菌接种于含15%血清的营养肉汤中,经37℃培养18~14小时后,取出封口,置4℃冰箱保存。
②半固体穿刺保存法。
将细菌穿刺接种于普通半固体培养基内,37℃培养18~24小时后,在无菌条件下加入灭菌液体石蜡,厚度约1厘米,封口后置4℃冰箱保存。
③琼脂斜面保存法。
营养要求不高的菌种用普通琼脂斜面保存法,营养要求高的菌种用血液琼脂斜面保存,将细菌蜿蜒接种于血液琼脂斜面上,置37℃培养18~24h后,石腊封口,放于4℃冰箱保存。
④沙保氏培养基保存法。
微生物检测实验室——标准菌株的管理
微生物检测实验室——标准菌株的管理标准菌株概念及其应用1.1标准菌株概念GB/T 27405-2023 试验室质量掌握规范食品微生物检测:1、标准培育物:标准菌株、标准储备菌株和工作菌株的统称。
2、标准菌株:至少定义至属或种水平的菌株。
按其特征进行分类和描述,有明确的来源。
3、标准储备菌株:标准菌株经过一代转接后获得的同种菌株。
4、工作菌株:由标准储备转接后获得的同种菌株。
1.2标准菌株的应用:各种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企业标准等的相关微生物检测,用于验收培育基(包括试剂盒)、验证方法和评估试验操作。
微生物菌种管理的相关流程2.1菌株的采集:试验室用菌种一是到国家法定机构选购,二是购买ATCC菌种,三是科研中菌种沟通。
不管是哪种来源,均统一采集。
采集中严格根据规范执行。
要求包装牢靠,采集快速,不泄不污染。
保证菌种合格和环境平安。
采集中要有菌种传代标识。
选择有资质的标准菌株的合格供应商,批标准菌株必需附带有供应商的合格证或检测报告或说明书,来证明所选购的标准菌株是合格的。
2.2标准菌株和验收:试验室收到标准菌株,首先应进行符合性感官检查,记菌株号和标准菌株来源途径信息,确保溯源性清晰。
同时还应记标准菌株名称和数量、生产日期、接收日期和有无破损等状况。
2.3冻干标准菌株的复活:2..3.1开启产品包装:先用70%酒精棉擦拭外包装,从凹口处撕开产品外包装,撕掉标签上的拉片,将其贴于菌株接收、保存记序号前面。
2.3.2复活:选择合适的培育基和培育条件(依据生产商说明或有关技术通则见附)进行复活。
菌种的首次活化最好是在非选择性琼脂培育基上,除非特别状况或特殊推举,一般不用液体培育基。
冻干菌株的传代次数不得超过5代,从标准菌株保藏中心购买的冻干标准菌株为第F0代。
捏管处安瓿瓶(仅一次)使其释放水合液体。
垂直握住安瓿瓶并轻拍之,使液体流入含小球的管底。
通过挤捏压碎小球使其与液体混合,马上将拭子浸于水合液体。
医院检验科微生物菌种管理规定
医院检验科微生物菌种管理规定
1.医院检验科细菌室负责全院临床标本的检验工作及院感相关工作。
2.医院检验科对临床提供常规细菌培养及鉴定,药物敏感试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3.对怀疑高致病性、高传染性微生物的病人标本,如SAS病人标本应送相关上一级实验室进行处理鉴定,病人根据相关规定应及时送传染病防治相关机构治疗。
4.发现传染性疾病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立即报告医院院感科,进行网上直报。
5.实验室不得从事病毒检查及其他相关鉴定工作。
不得保存相关实验菌种.
6.实验后标本应根据《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处理。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室四种菌种保存方法的比较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室四种菌种保存方法的比较目的:探索一种经济、方便、长期的保存常用微生物菌种的方法。
方法:将21种细菌分别用半固体、甘油、脱脂牛奶、微孔珠进行保存及复苏鉴定,比较4种菌种保存方法的保存效果。
结果:通过2年的实验证明用甘油、脱脂牛奶、微孔珠保存法保存时间长,且未发生形态结构、生物学特性的变异。
结论:甘油、脱脂牛奶、微孔珠保存法操作简便易行,长期保存的存活率高,菌种的变异率低,适用于一般微生物学实验室菌种的保存工作。
标签:半固体;甘油;脱脂牛奶;微孔珠;菌种保存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典型的菌种是实验教学能否成功开展和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菌种因受到外界环境及自身代谢的影响,长期在培养基上移种和传代后,其形态、菌落、毒力均易发生变异,而成为不典型的菌株甚至死亡[1]。
因而菌种保存工作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工作中变得尤为重要。
我们通过反复实验试图寻求既操作简便又可保持菌种的存活率,降低菌种的变异率,适用于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室的菌种保存方法。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1.1.1实验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25922)、表皮葡萄球菌(S. epidermidis,26104)、腐生葡萄球菌(S. saprophyticus,27101)、甲型溶血性链球菌(α-hemolytic streptococcus,32212)、乙型溶血性链球菌(β-hemolytic strepto-coccus,32210-4a)、肺炎链球菌(S.pneumoniae,31002-16)、脑膜炎奈瑟菌(N. meningitides,29019)、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44101)、肺炎克雷伯菌(K.peumoniae)产气肠杆菌(E. aerogenes,45103)、变形杆菌(P. mirabilis,49006)、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50402)、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S.paratyphi A,50001)、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S. paratyphi B,50602)、痢疾志贺菌(S.dysenteriae 51252-8)、福氏志贺菌(S. flexneri,51573)、宋内志贺菌(S. sonnei,51334-21)、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10102)、蜡样芽胞杆菌(B.cereus,63301)、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63501)、白色念珠菌(C. albicans)。
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菌种保存程序
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菌种保存程序1 目的规范菌种保存程序。
2 范围微生物实验室保存的标准菌株和来自临床的标本菌株。
3 职责微生物实验室检验人员正确执行本程序。
4 程序4.1 需氧菌保存法4.1.1 一般保存法常见菌种培养基保存期限(℃)流感嗜血杆菌18 ~ 24 脱纤维羊血或脱脂牛奶-20 6个月葡萄球菌、链球菌18 ~ 24 血琼脂斜面(高层加液体石蜡)4 ~ 8 1~3个月肠杆菌科18 ~ 24 Soxbean酪蛋白琼脂(高层加液体石蜡)4 ~ 8 1年肠杆菌科、非发酵菌、葡萄球菌等18 ~ 24 牛肉汤(6份肉汤+4份甘油或10%胰大豆肉汤或10 ~15%甘油)-20 6个月苛养菌18 ~ 24 5%小牛血清肉汤-20 6个月分枝杆菌18 ~ 24 罗氏培养基(加液体石蜡) 4 ~ 8 3个月幽门螺杆菌18 ~ 24 心脑浸出液或布氏肉汤加入甘油-70 6年注:待保存菌均需培养18 ~ 24小时。
4.1.2 冷冻干燥法:将待保存菌培养18 ~ 24小时后,挑取菌落加入一定量的牛肉汤或心脑浸出液加入20%蔗糖,混匀,分装于安瓿中,置-70℃低温水箱迅速冻结,再放入冷冻干燥机内,抽真空16 ~ 24小时,然后将安瓿封口,置低温冰箱保存。
大多数菌株可保存10年以上,甚至更长。
4.1.3 超冰冻法:保存菌株初代培养18 ~ 24小时的菌落、菌苔,加入0.5 ~ 1.0ml无菌脱纤维羊血安瓿中,封口,置液氮或-40℃冰箱中保存。
4.2 厌氧菌保存法4.2.1 短期保存法4.2.1.1 疱肉培养基保存法:用牛肉渣和牛肉浸出液制成疱肉培养管,接种待保存菌株,然后覆盖1 ~ 2cm的石蜡,再将培养管垂直放置片刻,待石蜡凝固置35℃培养(无芽胞厌氧菌培养72小时,普通梭菌培养24小时,产气荚膜梭菌和多枝梭培养2周左右),最后置室温或-20℃保存。
发酵糖类的厌氧菌每个月转种1次,不发酵糖类厌氧菌3 ~ 6个月转种1次。
微生物实验室菌种的保存与管理程芳菲张勇
微生物实验室菌种的保存与管理程芳菲张勇发布时间:2023-06-13T11:07:20.090Z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3年7期作者:程芳菲张勇[导读] 微生物在医学、环境和工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保存和管理微生物菌种对于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重现性非常重要。
本文提出了一种针对微生物实验室中菌种保存和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案,旨在提供一种标准化的方法,以确保微生物菌株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烟台市蓬莱区检验检测中心山东蓬莱 265608摘要:微生物在医学、环境和工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保存和管理微生物菌种对于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重现性非常重要。
本文提出了一种针对微生物实验室中菌种保存和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案,旨在提供一种标准化的方法,以确保微生物菌株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关键字:微生物、保存、管理、菌种、实验室引言:微生物实验室是研究微生物和微生物相关技术的重要研究机构。
在微生物实验室中,微生物菌种的品质管理直接影响到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重现性。
因此,合理选择保存和管理微生物菌种的方法非常重要。
然而,当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不同的实验室使用不同的保存和管理方法,导致微生物菌株质量的不稳定性;其次,保存和管理微生物菌株的流程和标准化程度不高,缺乏一致性,容易导致误操作和错误。
一、微生物菌种的保存方法微生物菌株的保存是保证微生物质量和可靠性的重要手段。
目前主要的保存方法包括冷冻保存法、干燥保存法和酒精气雾保存法。
这些保存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因此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保存方法。
冷冻保存法是将菌株在低温下保存的方法。
使用这种方法时,无需添加化学保护剂或其他添加剂。
通常,使用液氮或低温冰箱(通常在-70℃或更低的温度)可以将细胞保持在冻结状态下。
这种保存方法的优点是简便易行,保存时间较长,能够保存许多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然而,它也存在一些缺点,如需要在低温环境中保存,需要设备支持,且解冻后不能反复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县医院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菌种、毒株管理规定与
流程
1.目的
对本实验室菌种、毒种的申购、保存、保管、领用、处理等各个环节实行有效的监督控制,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确保疾病预防与控制检验业务及科研教学工作。
2.适用范围及菌种、毒种专职管理人员
适用于本科微生物实验室菌种、毒株的管理;
菌种、毒种专职管理人员:宋素玲乔伟涛
3.职责
3.1微生物实验室负责菌、毒种的出入库保管、保存及处理等日常管理。
3.2科室指定宋素玲乔伟涛2名菌种、毒种库管理人员承担菌、毒种日常管理。
3.3科室负责人负责一、二类菌、毒种的出入库和向上级索取及对下级发送的审核。
3.4技术管理层批准本实验室一、二类菌、毒种的出入库和向上级索取及对下级发送的审批。
4.工作程序
4.1报送及入库
4.1.1当微生物实验室检出菌、毒株应及时报送市疾病预
防控制中心。
4.1.2新发现的菌、毒种,要做好原始记录,逐级报送进行复核确认,报送时须宋素玲乔伟涛2人参加。
4.1.3一、二类菌、毒种入库前,科室审核,技术管理层批准后入库
4.1.4个人不得擅自保留菌、毒种,必须由科室进行统一编号、登记入库管理
4.1.5菌、毒种入库时,宋素玲乔伟涛2名菌、毒种保管人员须认真做好菌毒种的编号、登记工作。
4.2日常管理
4.2.1保管人员由宋素玲乔伟涛2名检验人员组成。
4.2.2菌、毒种入库时,保管人员应及时验收,统一编号,填写《菌、毒种登记表》
4.2.3严禁随意将菌、毒种置于非菌、毒种专用保存场所,应做到三专(专室、专柜、专锁)。
4.2.4菌、毒种库由2名保管人员双锁管理,铁门与锁必须牢固有效,发现损坏须及时报修。
未经各科室负责人同意,不得擅自将钥匙委托他人代管。
4.2.5菌、毒种保管人员应定期对库内温度、湿度、通风及冰箱、冰柜等菌、毒种保藏设备运转情况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
4.2.6菌、毒种保管人员根据菌、毒种的保存期限,及时
通知分管病种的检验人员进行传代,定期鉴定,并详细记录在《菌、毒种登记表》
4.2.7菌、毒种保管人员发现菌、毒种发生变异和死亡,应及时向科室负责人报告,并填写《菌、毒种登记表》。
科室须将变异及死亡的一、二类菌、毒种通报技术管理层。
4.3索取、领用和发放
4.3.1因工作需要索取、领用和发放一、二类菌、毒种时,须严格按国家有关的规定,填写《菌、毒种领取申请表》(HJK /JL-21),科室负责人审核,技术管理层批准后方可索取、领用和发放。
4.3.2三类菌、毒种的领用和发放时,应由宋素玲乔伟涛2人参加。
4.3.3一类菌、毒种,须报卫生部批准,二类菌、毒种须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批。
未经上级批准,不得进行国际间各类菌、毒种交流。
4.3.4进行菌、毒种索取、领用和分发时,须做好记录,填写《菌、毒种使用及销毁记录》(HJK/JL-22)。
4.3.5一、二类菌、毒种不得邮寄,三类菌、毒种在邮寄时,应执行有关规定。
4.4销毁
4.4.1菌、毒种使用过程中须接受保管人员的监督,工作结束后,立即做好善后处理,销毁时应有宋素玲乔伟涛2
人或以上人员参加,并做好销毁记录。
因工作需要暂时保留的菌、毒株也应该按规定的时间销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