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经济政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面认识世界经济现代化的三种模式
西方模式(英国)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生产资料公有 生产资料 生产资料私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 制 所有制 种所有制成分并存 工业化道 先轻工业后重工 优先发展重工 农、轻、重协调发展 路 业 业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农业制度 资本主义大农场 集体化农庄 高度集中的计 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划经济体制 苏维埃体制 君主立宪制、内 (高度集权)、 政治制度 阁制、两党制 一党制、终身 制
战时共产 项目 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内容 作用
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农业 余粮收 固定的粮食 缓和了矛盾 政策 集制 税 高度集中 经济核算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工业 管理 政策 一律国有 国家资本主义 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商业 取消自 政策 由贸易 分配 制度 实行配 给制 允许商品买卖, 有利于市场经济 实行自由贸易 的发展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斯大林模式的评价(经验教训)
(1)积极:有利于集中全国力量解决紧迫经济问题。一 度促进生产力巨大发展,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为取得反 法西斯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对资本主义国家起了借鉴 作用。 (2)消极影响:农轻重不能协调发展,,严重损害农民利 益,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违反市场经济规律,体 质逐渐僵化;对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产生消极影响。 (3)教训和启示:制定经济模式和经济政策,要有利于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尊 重客观经济规律;国民经济要协调发展。
实行按劳取 酬的工资制
提高了工人工作的 积极性
比较两种政策的特点有什么不同? 项目 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特 管理方法、高度集中,行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 政管理。 点 手段 经济体制 单一的公有 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 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制体制。 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科学设想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 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 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逐渐停滞
引发混乱:背离 社会主义方向
打开改革之门 前期取得一些效果, ,但收效甚微 后期经济发展停滞 失败、苏联解体1991年 开始美苏争霸 中苏关系恶化
美苏争霸上风 军备竞赛包袱
两极格局终结冷战结束
有人说:赫鲁晓夫的改革把苏联改病了,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把苏联改残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把苏联改死了。 你认为正确吗?试从指导思想、主要内容等方面比较其异同? 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苏联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 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的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 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的问:“他们要飞机 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 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勃
侵犯农民利益,农业长期落后。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斯大林模式的表现特点
(1)形成:在 和 过程中形成,改变了苏联经济和社会结构。 __年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标志斯大林模式形成。
(2)特征表现:是一个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模式。
㈠经济 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模式、排斥市场;单一的
探究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 赫鲁晓夫改革 背景 斯大林模式的弊 端\斯大林逝世 农业突破\工业 \批判个人崇拜 探索性\开创性 摇摆不定 勃列日涅夫改革 社会矛盾突出 经济管理体 制 (侧重工业) 戈尔巴乔夫改革 经济衰退,社会矛盾激化
内容
经济改革到政治改革
特点 探索 结果 国际 关系
核心知识整合
探究二: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材料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 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 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 化问题》 (1)新经济政策是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 斯大林模式则是实行直接过渡。 (2)新经济政策是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 斯大林模式则是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3)新经济政策是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 斯大林模式则是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列日涅夫时期的笑话: 开着飞机买面包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 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 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
特别强调 (1)知识角度: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 调整,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 定,即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从总体上看,苏联的改革没有突破高 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没有解决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的经济结构 ,没有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2)史观角度: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考虑,在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时期 ,全球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半球化”的发展模式,即世界上主要存 在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二者互相斗争、此消 彼长可以带来很多值得深思的经验和教训。 (3)热点角度:中国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给中 国经济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活力。从这一现实热点出发,对苏联改革 留下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和深思是非常有必要的。
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特点: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 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生产。
典型例题 1.(2013·广东文综)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它农产 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 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 贸易就区分不开来。”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 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 B.推行农业集体化 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D.实行余粮征集制 【解析】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 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说明此领导人是赞成农民 出售粮食和其它农产品的行为的,故选A。 【答案】A
核心知识整合
苏俄(联)初期探索和建设
时间
经济政策
1918-1920
1921-1928
20C30-20C50
战时共产主义 面临危机
新经济政策 政治经济危机
斯大林模式
背景 目的 内容 特点 作用
应付战争;推进 解决危机,探 索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
成功;失败
经济;政治;世界理论
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有哪些内容
核心知识整合 探究四: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与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有什么异同 共同点 苏俄新经济政策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
背 景
当时都面临 经济困难、 社会动荡
三年战争结束后, 苏俄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造成了政治危 机和经济危机
十年“文革”使经 济濒临崩溃,社会 一片混乱
内 容
作 用
推行家庭联产承 都进行农村经 以粮食税代替 包责任制 济体制改革 余粮收集制 放开商品市场,允 发展多种经济成分, 都利用市场和 许资本家经营企业, 鼓励私人开办企业, 货币关系发展 还允许外国资本家 同时向国外大力招商 经济 到俄国经营 苏俄工农业生产逐 都使经济得到 渐恢复发展起来, 农村经济全面振兴, 恢复,社会得 苏维埃政权得到进 国民经济得到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到稳定 一步巩固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道路上有三次重 要的改革调整:一次是20年代初的俄国,一 次是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 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后的中国。结合史实, 思考:三次“改革调整”分别是什么?实质 是什么?有哪些相似之处? 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中国的改革开放。
实质:生产关系的调整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与改革
十月革命
确立政权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道 路 不 是 一 帆 风 顺 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
新经济政策(新的探索) 斯大林经济体制(确立) 赫鲁晓夫改革(探索开始)
社会主义(经济)
制度确立阶段
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停滞) 戈尔巴乔夫改革(深化 失败)
社会主义经
济改革阶段
[考纲要求]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2)“斯大林模式”; (3)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
1、考查重点 在近几年的高考命题中对于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苏联的工业化 建设考查较多,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及苏联建 设中的经验教训的认识。并从现代化史观去联系比 较苏联现代化模式、西方现代化模式和中国现代化 模式。 2、考查方式 从题型看,多为选择题,注意与美国罗斯福新政、 中国改革开放等知识的横向比较;从命题方式看, 多以新材料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工业化 背景 落后的农业国;帝国主义包围敌视。 建设 目的 加强国防以维护独立,给社会主义提供物 质技术基础。 经过 1925年 1926年 1928-1937年
成就 国家工业化;体系;重工业;第二位。 不足 结构不合理,不利于持续发展。 原因 改变落后状态,走社道路;适应工业化。 农业集 经过 1927年-1937年 成就 公有制占据绝对支配地位;促进工业化。 体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制度
公有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平均主义。 ㈡政治 高度集权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和法制。 干部委任制和终身制、特殊化。 个人崇拜成为一股社会思潮;思想学术问题主要 ㈢文化 靠行政干预手段来管理。
经济:小农意识小生产者的习惯势力的影响;成就的助长。 历史传统:专制主义传统; 环境:帝国主义包围; 个人:斯大林个人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