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一)词类活用.docx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知识一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知识一词类活用

第一节词类的活用汉语的词类,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大致可以划分为这样一些小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其中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属于实词。

在古代汉语里,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

比如,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不带宾语,经常在句子中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作谓语,形容词经常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作定语,这些情况古今是相同的。

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语法功能。

例如《论语·先进》:“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其中的“风”本是名词,在这句话中,它临时充当动词,作谓语,有吹风、乘凉的意思。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

”“刃”由名词而临时充当动词,作谓语,并带上了宾语“相如”。

又如《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

”句中的“坚”和“锐”原是形容词,这里临时充当名词,作宾语。

这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临时改变词性和用法的现象叫做词类的活用,上古汉语中很常见,后代仿古作品中也不鲜见。

现代汉语虽也有这样的现象,如“铁了心”的“铁”,名词活用作动词,“今天你‘布袋’了吗?”中的“布袋”,但总起来说比较少。

词类活用的类型: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活用。

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古汉语词类活用的现象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此外,名词用如一般动词和用作状语的现象也很常见。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使宾语具有什麼样的特点意思,它用一种动宾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使结构显得简练。

在上古兼语结构很罕见。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為宾语怎麼样或者把宾语看作什麼的意思。

凡是由意动词构成的句式都是以主谓词组做宾语的句式。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一)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一)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通论(一)——词类活用词类活用的定义:汉语词类的划分古今基本一致,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动词、形容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

词类的基本功能古今也基本一致。

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类语法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与兼类不同,兼类是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句法功能,这些功能是经常的而不是临时的。

而活用则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

离开了这种语境该功能不复存在。

词类活用的类型: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活用。

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使宾语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意思,它用一种动宾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使结构显得简练。

在上古兼语结构很罕见。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

凡是由意动词构成的句式都是以主谓词组做宾语的句式。

可变换为“以……为……”或“把……看作……”。

二者的区别在于使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发生了变化,意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没有发生变化而主语主观上认为它发生了变化或者对待的方式有所改变。

第一节词类活用的鉴别鉴别一个词是不是活用成另一类词,可以从语义和句法两个方面来考察。

通常词类活用会伴随词汇意义的改变。

如果一个词语按照平常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为词类活用。

另外,语法特征尤其重要:比如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跟那些词语组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结构等。

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活用为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

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遂王天下。

(《韩非子·五蠹》)(王天下:统治天下。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王力《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笔记(精华版)通论(一)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

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

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

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再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音后义。

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

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

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

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的帮助阅读古籍的较大较好的语文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

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今音。

采用《广韵》和《集韵》的反切,保留反切意在溯源,用来标志这个字的中古音。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

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

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还收录了百科性的古代词语。

“古今兼收,源流并重”:《汉语大字典》偏重古今的汉字,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

(完整word版)第十二讲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完整word版)第十二讲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本讲介绍了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基本概念及其与词兼类的辨别,重点介绍了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和名词的活用,并介绍了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识别方法.本讲是古代汉语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学习时应当在明确概念的基础上,切实了解动词、形容词、名词活用的类型,以及辨别的方法。

一、古代汉语词类活用概述(一)古代汉语的词分类古代汉语的词类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虚词主要有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

(二)什么是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们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词类活用。

”“春风又绿江南岸。

”“绿”本是形容词,但是在这里充当谓语动词,意思是染绿了。

这是诗人为了修辞表达的需要而采用的一种临时性的手法。

从古代汉语的角度来说,形容词“绿”在此活用为动词。

(三)词类活用和词兼类的辨别兼类,指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语法功能,这些功能的表现,是经常性的而不是临时的。

因而这个词同时兼属不同的词类。

“甘其食,美其服。

”-—“食"为名词,食物。

“公赐之食,食舍肉.” ——前“食”为名词,食物.后“食”为动词,吃.这句意思是,吃东西时把肉放在一边(不吃)。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食”为动词,使动用法,给……吃。

“食”兼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因此属于词兼类。

活用则是在一定条件下,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从左右,皆肘之。

”——这句的“肘”本是名词,而在这个语言环境里活用作动词,表示“用手肘撞”的意思。

但是这只是一种临时性的情况。

动词的用法并没有成为“肘”的经常性的功能。

所以这只是活用。

又如上例的形容词“绿”在诗句中由于修辞的需要而活用为动词,也只是一种临时的用法,这种用法并没有成为“绿”的经常性的功能,所以也属于活用。

二、动词的活用——使动用法动词的活用只有一种,就是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通论十一词类的活用.docx

古代汉语通论十一词类的活用.docx

古汉语通论 ( 十一 ) 词类的活用重点:词类活用的定义,现象,情况(至少要背一个例子)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而分出来的类别。

划分词类是为了讲语言的组织规则,也就是讲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讲语言的句法结构。

文言文的词类划分与现代汉语是基本相同的。

先秦汉语的词类也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等十类。

古今不同的是,先秦汉语的量词还没有从名词中分化出来。

在古代汉语里,某词属於某一词类还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

例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谓语和状语。

这些情况,古今是相同的。

但是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又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充当别的词类,这就是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现象是不同的。

词类活用的是指某些词在具体的上下文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具有临时性的特点,而词的兼类是指某些词本来就具有两类或三类词性,是词义引申发展的结果,具有经常性的特点。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草木有生而无知。

(《荀子·王制》)以上二例中的“知”就是词的兼类现象,不可认为是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具有某些修辞作用,可以使得语言运用更加灵活。

比如使动用法是用动宾式的结构表达兼语式的内容,语言表达更为简练(比较“形势喜人”和“形势使人喜”)。

从修辞上说,使动用法往往能使谓语所述的内容从静态变为动态,使词语的表达能力得到加强。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词)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轼《前赤壁赋》)“绿”字使“春风”的力量突出地表现出来;“愁”字使“江晚”的景色具有能动性;“舞”和“泣”表现了客人吹箫的声音具有多么大的感人力量。

词类活用的现象现代汉语里也有,如“铁了心” 、“枪毙”、“丰富词汇” 、“端正思想”等,但是远没有古代汉语那么普遍。

古书中比较常见的词类活用有名词用如动词,形容词用如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用作状语,等等。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一)词类活用.docx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一)词类活用.docx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一)词类活用.docx古代汉语通论(一)一一词类活用词类活用的定义:汉语词类的划分古今基本一致,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动词、形容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

词类的基本功能古今也基本一致。

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类语法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与兼类不同,兼类是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句法功能,这些功能是经常的而不是临时的。

而活用则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

离开了这种语境该功能不复存在。

词类活用的类型: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活用。

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使宾语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意思,它用一种动宾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使结构显得简练。

在上古兼语结构很罕见。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

凡是由意动词构成的句式都是以主谓词组做宾语的句式。

可变换为“以,,为””或“把,,看作,,”。

二者的区别在于使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发生了变化,意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没有发生变化而主语主观上认为它发生了变化或者对待的方式有所改变。

第一节词类活用的鉴别鉴别一个词是不是活用成另一类词,可以从语义和句法两个方面来考察。

通常词类活用会伴随词汇意义的改变。

如果一个词语按照平常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为词类活用。

另外,语法特征尤其重要:比如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跟那些词语组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结构等。

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活用为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

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名词的活用及其判断?一、名词的活用名词的活用,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1 名词的使动用法(1) 什么是“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用作谓语的动词(简称“使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也就是说,用动宾结构的形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

这儿所讲的“用作谓语的动词”,既包括常规的动词,也包括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

例如:《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威王欲将孙膑。

”句中的“将”本是名词,意为“将军”,在这句话中,“将”活用为动词谓语,并且是使动用法,其含义是“使……当将军”。

“欲将孙膑”这个动宾结构,表达的是“欲使孙膑将”这个兼语结构的内容,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想使孙膑当将军。

(2) 一般名词的使动用法在古汉语中,名词、动词和形容词都有使动用法。

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成为活用为使动词的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使宾语成为什么”的意思。

例如:《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使我为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使骨生肉”(即“使枯骨上长出肉来”)(3) 专有名词的使动用法专有名词也可用作使动,例如: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今者无故诱致虏使,以诏谕江南为名,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刘豫”是人名,此人是南宋时期的济南知府。

金兵攻打济南,刘豫屈膝降金,被金立为傀儡皇帝。

他在位八年(1130—1137),为虎作伥,屡次配合金兵攻打南宋,都遭失败。

后来被金所废,并被金将完颜兀术所俘。

“刘豫我”是“使我(指南宋朝廷)成为刘豫那样的傀儡皇帝”的意思。

又如:《左传·定公十年》:“公若曰:‘尔欲吴王我乎?’”春秋时期,吴王僚被专诸(人名)用剑刺杀。

《左传》中的这句话,是鲁国贵族公若藐向蓄意谋害他而用剑尖朝着他的养马人说的,意思是:“你想使我成为吴王吗?”言外之意即“你想像专诸刺杀吴王僚那样刺杀我吗?”专有名词“吴王”用作使动。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全)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全)

古代汉语通论一、古汉语常用工具书(一)工具书: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以特定的编排形式和检索方法,为人们迅速提供某方面基本知识或数据线索,专供查阅的特定类型的图书。

(二)工具书的编排方式:1、按义序排列2、按部首、笔划排列3、按号码排列4、按音序排列❖关于字典和词典⑴字典:《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汉语大字典》《新华字典》⑵词(辞)典:《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三)古代的注音方法:1、譬况法用打比方的办法,通过描写性、说明性的叙述来指示发音。

《公羊传》:《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

东汉何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齐人语也,见伐者为主,读伐短之。

齐人语也。

譬况法注音或对声音长短进行说明,或描写其发音部位,或描写其发音方法,但都不是正式的注音方法。

2、读若法(也叫“读如”)用一个和被注字读音相近的字来注音。

《礼记·少仪》:祭祀之美,齐齐皇皇。

郑玄注:“皇,读如归往之往”。

读若法仍是比况被释字的读音,只求近似,所标的音仍不十分准确。

“读若、读如”也用于破假借字,如《礼记》:起居竟信其志。

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3、直音法汉代末年始用直音法注音。

指用同音字注音,常见格式“某音某,某音某某之某,某音某某”。

盅,音古;毕,音必;畔,音叛。

贯掼,关去。

梧,从木吾声。

局限性:⑴无同音字,如“蹭、糗、欸”。

⑵同音字比较生僻,注之无意义。

如“然”的同音字“燃、蚺、髯”。

4、反切注音某某切,唐以前称“某某反(或翻)”。

利用汉语双声、迭韵原理,用两个字注另一个字的音,反切上字与所切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红,胡笼切;毛,莫袍切;送,苏弄切;东,德红切从东汉末年到1918年注音字母公布,反切法一直被作为汉字注音的主要方法。

5、注音字母中国第一套法定的汉字形式的标注汉字的拼音字母,又称国音字母、注音符号、注音字符。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 吾日三省吾身。 • 日食饮得无衰乎? •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 第二,有“一天天”“一年年”或“一天比一天”讲, 表示情况逐渐发展。 • 日割月削,以趋于亡。 • 纲纪败乱,盗贼日多。 • 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
• 4.动词用作状语
• • • • • • • 动词用作状语的情况颇为罕见。用作状语的动词一 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例如: 广……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史 记· 李将军列传》 争割地而赂秦。(贾谊《过秦论》 但是动词用作状语之后,用“而”字或“以”字和谓语动 词连接,这种情况比较多,如: 坐而假寐。 子路拱而立。 箕踞以骂。
(5)浴乎沂,风乎舞雩。
说明:名词后面用介词短语作为补语,这个名词 活用作了动词,因为补语一般置于动词谓语之后。
(6)沛公引军过而西。 秦师遂东。
说明:古汉语的方位名词常活用作一般动 词,表示主语像某个方向移动。
2.名词用作状语
普通名词用作状语,在古代汉语里是一 种常见的现象,也就是名词放在动词前修饰动 词作状语。 这种现象很常见,有的已经凝固成双音节 或成语,保存在现代汉语中,如:席卷、鸟瞰、 道听途说、星罗棋布、瓜分。名词作状语,表 现的意义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3.时间名词作状语
古代汉语的时间名词,和现代汉语的时间名 词一样,它们在句中作为状语以表示时间修饰, 可以说是这一类词的经常性职务之一。如: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夜缒而出。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 要注意的是“岁”、“月”、“日”等字的 用法: 第一,有“每年(岁岁)”、“每月(月月)”、 “每天(日日)”的意思,表示形动的频数或经 常。
(3)表示行为的工具或依据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失期,法皆斩。 秦王车裂商君以徇。(《史记•商君列传》)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一)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一)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一)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一)通论(十一)1、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某词属于某一词类还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

这种情况,古今是相同的。

但是在上古汉语里,有些词临时改变词性,如名词用如动词、形容词用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等等情况。

如“秦师遂东”。

由于仿古的关系,在后世古文家的作品里,还常常可以见到词类活用的情况。

2、名词用如动词鉴别某一名词是不是用如动词,由上下文决定。

就一般情况说,代词前的名词用如动词(“肘之”“面之”);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遂东”“不君”);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也用如动词(“能水”“欲刃”);肯定了宾语以后,则宾语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脯鄂侯”“手剑”)。

3、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动用法不是由兼语式改造过来的,但它是以动宾式的结构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比兼语式的句法精炼。

A、动词的使动用法a、不及物动词常常有使动用法:1)不及物动词后面带有宾语。

如:“亡郑”“归楚公子”“行之”“鸣鼓”“进之”“退之”“则修文德以来之”2)有时虽不带宾语,但从上下文意思来看,仍是使动用法!如: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来”是使远人来)b、及物动词用如使动比较少见:要判断是纯粹的及物动词还是使动用法,非从上下文观察不可。

因为两者的区别不在形式上,只在意义上。

如: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食”为使动,后面省略了宾语“之”)胜之(纯及物)=败之(使动)武丁朝诸侯(使动)-孟子将朝王(纯及物)欲因此时降武(使动)-涉间不降楚(纯及物)B、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常常用如使动。

如:“正其衣冠”“尊长安君之位”“远庖厨”“固国”“劳其筋骨”(注意分清是形容词使动还是动词使动)C、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偶然也用如使动。

这种情况非常罕见。

如: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生死”的“生”字是不及物动词用如使动,“使死者复生”;“肉骨”的“肉”是名词用如使动,“使白骨生肉”)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

(完整版)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

(完整版)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自己的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他词类的现象。

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很普遍,例如《左传·成公二年》:“从左右,皆肘之。

”其中“肘”本是名词,在句中临时充当动词用。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的重要语法现象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一、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动词指某些名词临时转化词义取得动词性质的现象。

其类型有四:1.事物——成为该事物:微禹,吾其鱼乎!《左传》则蚓而后可者也。

《孟子》2.事物——以该事物为工具的动作:从左右,皆肘之。

(用肘制止)《左传·成公二年》范曾数目项王。

(用眼睛看、示意)《史记·项羽本纪》3.事物——以该事物为对象的动作: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战国策·齐策四》戚夫人泣。

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

《史记·留侯世家》4.方位——向该方位移动: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为西。

《史记·项羽本纪》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史记·项羽本纪》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史记·淮阴侯列传》候雁北。

《吕氏春秋》二、名词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往往可以直接置于谓语之前作状语,这和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需要借助介词的帮助才能充当状语的情况不同。

有些著作把名词作状语称为名词用作副词。

其类型主要有四:1.比喻动作的状态。

例如:豕人立而泣。

《左传·庄公八年》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谢。

《战国策·秦策一》失时不雨,民且狼顾。

贾谊《论积贮疏》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史记·循吏列传》2.表示对待动作对象的态度。

例如: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首功:谓以斩获敌首计功)《战国策·赵策三》文史、星历……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一種需要特殊理解的動賓關係。 )
使動用法是古漢語的重要語法現象之一,它實際上是用 動賓式的結構去表達兼語句式的內容。使動用法的內 容主要包括動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名 詞的使動用法以及數詞的使動用法等。
(一)動詞的使動用法
動詞的使動用法是指,動詞充當謂語時其意義 是使令性的。 這類謂語和賓語的關係是:在主語的作用下, 謂語使賓語產生謂語自身所代表的行為動作。 動詞的使動用法主要分为两类: 甲、不及物動詞的使用方法 乙、及物動詞的使用方法
例如:
•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孟 子· 盡心上》 •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戰國策· 齊策》 • 漁人甚異之。(陶淵明《桃花源記》) •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韓非子· 說難》) • 是故明君貴五穀而賤金玉。(晁錯《論貴粟 疏》) • 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淮南子· 原 道訓》
注意
及物動詞用作使動時在形式上和一般的賓 動結構沒有兩樣,區別主要是根據語意和上 下文。例如: ·武丁朝諸侯,有天下,猶運之掌也。 《孟 子·公孫丑上》 • 孟子將朝王。 《孟子·公孫丑下》 前句意為:“武丁使諸侯朝見”。武丁是 王,不可能去朝拜諸侯。 後句意為:“孟子將朝見齊宣王”。孟子 是一個學者,不可能使齊宣王朝見自己。
(四)數詞的使動用法
數詞的使動用法是指,數詞用作動詞充當謂語後其意 義是使令性的。這種謂語與賓語的關係是:在主語 的作用下,謂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其自 身所代表的數目或特點。例如: • 霸主將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長有諸侯乎? (二三之:使德行反復無常。)《左傳·成公八年》 • 楚人惡君之二三其德也,亦來告我曰:“秦背令狐 之盟。” (君:秦桓公。令狐之盟:指魯成公十一年秦、晉兩國 在令狐舉行的媾和之盟。令狐,晉地名。) 《左傳·成公 十三年》 • 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詩 經·衛風·氓》 • 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詩經·秦風·黃鳥》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

【古代汉语部分】一汉字一、汉字的形体结构(一)六书(二)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二、汉字形体的演变[1]甲骨文(契文、卜辞、龟甲文学、殷墟文字)、金文(钟鼎文)、籀文(石鼓文、大篆[2])、篆文[3]、隶书[4]、楷书(真书、正书)[5]三、古书用字中的字形情况(一)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1,古今字:就汉字的时代性而言的,写古字时今字尚未产生,与本有其字而借用它字的通假不同,如反——返昏——婚道——导2,异体字:异体字间差异类型:(1)造字方法不同(2)义符不同(3)声符不同如裤衣夸3,繁简字:(二)假借字,通假字1,假借字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

如“莫”,本指黄昏,像日落草丛中,借用来作没有造出的字无定代词“莫”,此外如“来”,本义是小,借作往来的“来”。

“其”字的本义指簸箕,借用虚词“其”的书写形式2,通假字(1)定义:音同音近的替代字。

确切一点,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2)特点:通假字和被通假字(本字)在读音上相同,而在意义上却毫不相干;所谓同音,严格讲,有音同和音近两种类型,音同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完全相同;音近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之间或声母相同(双声),或韵母相同(迭韵)。

假借字与通假字的关系:(1)联系:通假字和假借字两者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字音必须相同或相近,都是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另一个字。

(2)区别:假借是本无其字,而借用同音字来代替,一经借用,便长期替代;通假是本有其字,而临时偶尔地借用同音字来替代,语言环境变了,通假字也就不复存在;假借字产生新义,通假字则不然。

A:通假是本有其字,假借本无其字。

通假字有一个对立面,就是被通假字。

换句话说,通假字是有本字的同音替代(或音近替代),并且本字和借字同时存在。

如“植其杖而芸”(《子路从而后》),“芸”通“耘”。

“芸”是通假字,“耘”是本字,两者同时存在。

B:假借本身虽不直接产生新字,但却可以产生新义。

上面所举“东”,字虽仍是一个,意思却是两个了:口袋,东(方位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通论(一)一一词类活用词类活用的定义:汉语词类的划分古今基本一致,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动词、形容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

词类的基本功能古今也基本一致。

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类语法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与兼类不同,兼类是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句法功能,这些功能是经常的而不是临时的。

而活用则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

离开了这种语境该功能不复存在。

词类活用的类型: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活用。

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使宾语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意思,它用一种动宾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使结构显得简练。

在上古兼语结构很罕见。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

凡是由意动词构成的句式都是以主谓词组做宾语的句式。

可变换为“以,,为””或“把,,看作,,”。

二者的区别在于使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发生了变化,意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没有发生变化而主语主观上认为它发生了变化或者对待的方式有所改变。

第一节词类活用的鉴别鉴别一个词是不是活用成另一类词,可以从语义和句法两个方面来考察。

通常词类活用会伴随词汇意义的改变。

如果一个词语按照平常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为词类活用。

另外,语法特征尤其重要:比如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跟那些词语组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结构等。

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活用为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

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遂王天下。

(《韩非子•五蠹》)(王天下:统治天下。

)擅爵人,赦死罪。

(贾谊《治安策》)(爵人:拿爵位给人。

)面山而居。

(《列子•汤问》)有时后一名词活用为动词: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史记•陈涉世家》)子房前。

(《史记•留侯世家》)2、名词、形容词在“所”字后。

“所”是个辅助性代词,经常放在动词前面,构成“所” 字词组,指代一定的对象,故“所”后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

如:置人所罾鱼腹中。

(《史记•陈涉世家》)所罾:网到的(鱼)。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庄子•盗跖》)所高:推崇的(人)。

非博士所职。

《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职,所负责的。

)3、名词、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

能愿动词修饰的是动词,所以当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时,活用为动词。

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不能穷:不能走到头)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论语•公冶长》(可妻:可以娶妻)寡人欲相甘茂,可乎?《史记•甘茂列传》沛公欲王关中。

《史记•项羽本纪》自上观之,至于子胥比干,皆不足贵也。

《庄子•盗跖》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

(厌,堵塞。

)《荀子•修身》4、名词放在副词的后面。

副词一般在句中只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所以当名词前面有副词修饰时,要活用为动词。

如:秦师遂东。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

《史记•西门豹治邺》(皆衣:都穿着。

)不足生于不农。

(晁错《论贵粟疏》)(不农:不从事农业生产。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的前面。

“之”、“我”这两个代词的用法特点鲜明,即一般常做宾语,也就是在它们前面的多是动词,所以它们前面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

通常是使动或意动。

如:高之,下之,小之,巨之,不外是矣。

(《荀子•儒效》)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

(晁错《论贵粟疏》)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

(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6、名词后有介词词组。

介词词组在古汉语中经常做补语来修饰它前面的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所以名词后有介词词组,这个名词要活用为动词。

如:晋师军于庐柳。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军:驻扎)后妃率九嫔蚕于郊。

《吕氏春秋•上农》(蚕:养蚕。

)请勾践女女于王。

《国语•勾践灭吴》(女于王:给王当婢妾)商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史记•商君列传》7、名词用“而”连接。

连词“而”经常用来连接的是动词、动词性词组和形容词、形容词性词组,但一般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所以用“而”连接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女口:不耕而食,不织而衣。

《盐铁论•相刺》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史记•项羽本纪)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识别:动词没有意动用法,只有一般动词和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带宾语一般是使动用法。

及物动词带宾语,名词和形容词的使动和意动用法要从语言环境即意义上来鉴别。

使动是“使宾语怎样”,是客观结果;意动是“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是主观看法或意念。

第二节动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是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如果带上宾语一定是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

例如:荘公窹生,惊姜氏。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项伯杀人,臣活之。

《史记•项羽本纪》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功曰:“良医也。

”厚为之礼而归之。

《左传•晋侯梦大厉》大车无棿,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论语•先进》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故远人不服,则修文以来之。

《论语•季氏》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一一养略而动时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荀子•天论》有时宾语被省略,参照前后句即知。

如上例。

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较为少见,及物动词本身带宾语,在形式上和用做使动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

例如:武丁朝诸侯。

《孟子•公孙丑上》使动用法孟子将朝王。

《孟子•公孙丑下》一般动词欲因此降武。

《汉书李广苏建传》使动用法涉间不降楚。

《史记•项羽本纪》一般动词以上两例形式上没有区别。

为了区别二者,中古以后人们曾经把用做使动的某些及物动词改变读音(破读),但是不是所有的词语都改变读音;改变读音的也不限于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还有如下: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宣公二年》饮y n饮余马于咸池,总余辔于扶桑。

(屈原《离骚》饮yn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论语•子路从而后》食s ,见Xi Cn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史记•项羽本纪》从,使,,跟从,无破读。

使动用法这个语法现象造成了一些特殊现象。

例如“胜之”和“败之”意义相同,就因为“胜”字用做一般的及物动词,“败”字是使动用法。

第三节名词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包括四种情况,其中名词用做使动和意动的并不多,而用做一般动词的较为常见。

(一)名词用做一般动词。

普通名词用做一般动词:踵门而告文公。

《孟子•许行》樊增数目项王。

《史记•鸿门宴》狐死首丘,代马依风。

《后汉书•班超传》晋灵公不君。

《左传•宣公二年》晋师军于庐柳。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令吏人完客所馆。

《左传•襄公三^一年》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

”《左传•公孙无知之乱》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左右欲忍相如,相如张目叱之。

《史记•廉颇》城朔方城。

《汉书•武帝纪》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汉书•苏武传》驴不胜怒,蹄之。

(柳宗元《三戒》)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此时名词做谓语,后面往往带宾语或者介宾结构;前面往往有助动词“欲”、副词“不”“能”、特殊代词“所”等。

方位名词也可用做一般动词,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史记•项羽本纪》东:向东进军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史记•孙膑》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

(徐宏祖《游天都》)前:向前伸(二)名词的使动用法主语使宾语成为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前四例),或者发生与该名词相关的动作行为(后二例)。

尔欲吴王我乎?《左传•定公十年》(吴王僚,为专诸所杀)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今欲并天下,,,治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

《战国策•苏秦连横约纵》然得而腊(音西)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腕、痿、痢。

(柳宗元《捕蛇者说》)吴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

《史记•晋世家》(三)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者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友风而子雨。

《荀子•赋•云》孟尝君客我。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韩愈《原道》)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柳宗元《封建论》)(四)名词用做状语在现代汉语中,时间名词和地点名词可直接做状语,普通名词做状语较少见。

而古代汉语中则相当普遍,可认为做状语是名词的经常性的功能,本不属活用,为了叙述的方便放在此处介绍。

普通名词用做状语,所起的作用多种多样,有的还具有浓厚的修辞色彩。

例如:1 •表示处所或方位。

以下前六例普通名词表处所,后三例方位名词表方位做状语。

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

《寓言四则•黎丘丈人》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

《战国策•苏秦连横约纵》蜀太守以下郊迎。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范雎至秦,秦王庭迎。

《战国策•范雎说秦王》舜勤于民事而野死。

《国语•鲁语》童子隅坐而持烛。

《礼记•檀弓上》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山海经•夸父追日》)大月氏复西走。

《汉书•张骞传》利则西侵秦,病则东收地。

《史记•商君列传》2•表示行为的工具或依据。

“用,,”或“依照,,”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

《史记•商君列传》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

《三国志•华佗传》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世家》3.表示对人的态度。

“把,,当作,,”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

《史记•项羽本纪》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君为我呼入,吴得兄事之。

《史记•鸿门宴》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史记•韩信破赵之战》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史记•孙膑》4表示比喻,往往形容动作行为的方式。

“像,,样”射之,豕人立而啼。

《左传•公孙无知之乱》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战国策•苏秦连横约纵》天下云集回应,赢粮而景(影)从。

(贾谊《过秦论》)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史记•循吏列传》雁鹜行以进,平立。

(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聊斋志异•狼》这些名词作状语是用它们的某些特征作比喻来修饰动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