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数据记录文档

合集下载

碰撞实验实验报告数据记录

碰撞实验实验报告数据记录

碰撞实验实验报告数据记录关于弹性与非弹性碰撞的物理实验报告一,实验原理如果一个力学系统所受合外力为零或在某方向上的合外力为零,则该力学系统总动如果一个力学系统所受合外力为零或在某方向上的合外力为零,则该力学系统总动量守恒或在某方向上守恒,即(1 )为实验中用两个质量分别为m1 、m2 的滑块来碰撞,若忽略气流阻力,根据动量守恒有(2 )对于完全弹性碰撞,要求两个滑行器的碰撞面有用弹性良好的弹簧组成的缓冲器,对于完全弹性碰撞,要求两个滑行器的碰撞面有用弹性良好的弹簧组成的缓冲器,我们可用钢圈作完全弹性碰撞器;对于完全非弹性碰撞,碰撞面可用尼龙搭扣、橡皮泥或油灰;一般非弹性碰撞用一般金属如合金、铁等,无论哪种碰撞面,必须保证是对心碰撞。

我们可用钢圈作完全弹性碰撞器;对于完全非弹性碰撞,碰撞面可用尼龙搭扣、橡皮泥或油灰;一般非弹性碰撞用一般金属如合金、铁等,无论哪种碰撞面,必须保证是对心碰撞。

当两滑块在水平的导轨上作对心碰撞时,忽略气流阻力,且不受他任何水平方向外当两滑块在水平的导轨上作对心碰撞时,忽略气流阻力,且不受他任何水平方向外力的影响,因此这两个滑块组成的力学系统在水平方向动量守恒。

由于滑块作一维运动,因此这两个滑块组成的力学系统在水平方向动量守恒。

由于滑块作一维运动,式(2量)中矢量v 可改成标量可改成标量,的方向由正负号决定,若与所选取的坐标轴方向相同则取正号,反之,则取负号。

的方向由正负号决定,若与所选取的坐标轴方向相同则取正号,反之,则取负号。

1 .完全弹性碰撞完全弹性碰撞的标志是碰撞前后动量守恒,动能也守恒,即完全弹性碰撞的标志是碰撞前后动量守恒,动能也守恒,即(3 )(4 )由(3 )、(4 )两式可解得碰撞后的速度为(5 )(6 )如果v20=0 ,则有(7 )(8 )动量损失率为(9 )能量损失率为(10 )理论上,动量损失和能量损失都为零,但在实验中,由于空气阻力和气垫导轨本身的原因,不可能完全为零,但在一定误差范围内可认为是守恒的。

矩形脉冲信号的分解实验报告册数据记录

矩形脉冲信号的分解实验报告册数据记录

矩形脉冲信号的分解实验报告册数据记录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一、引言矩形脉冲信号的分解是电子工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在通信、控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初中实验报告格式范文

初中实验报告格式范文

实验名称:探究影响物体下落速度的因素实验日期:2023年3月15日实验地点:学校物理实验室实验者:张三一、实验目的1. 了解重力对物体下落速度的影响。

2. 探究空气阻力对物体下落速度的影响。

3. 学习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物体下落过程中,受到重力和空气阻力的作用。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下落的速度与所受合力成正比。

当物体下落速度增加时,空气阻力也会增加,直至与重力平衡,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三、实验器材1. 小铁球若干2. 长度尺3. 秒表4. 纱布5. 平衡小车6. 电磁铁7. 导线8. 电源四、实验步骤1. 将小铁球放在平衡小车上,用长度尺测量小铁球的直径。

2. 将小铁球用纱布包起来,测量包好纱布的小铁球的直径。

3. 将小铁球放在平衡小车上,调整电磁铁的电流,使小铁球刚好能克服空气阻力做匀速直线运动。

4. 用秒表记录小铁球下落的时间,测量距离。

5. 重复步骤3和4,记录不同高度下的小铁球下落时间。

6. 改变小铁球的重量,重复步骤3和4,记录不同重量下的小铁球下落时间。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1. 小铁球直径:D = 5cm2. 包好纱布的小铁球直径:D' = 7cm3. 不同高度下的小铁球下落时间(单位:秒):- 高度1m:t1 = 1.2s- 高度1.5m:t2 = 1.5s- 高度2m:t3 = 1.8s4. 不同重量下的小铁球下落时间(单位:秒):- 重量100g:t1' = 1.5s- 重量200g:t2' = 2.0s- 重量300g:t3' = 2.5s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小铁球包上纱布后,下落速度变慢,说明空气阻力对物体下落速度有影响。

2. 随着下落高度的增加,小铁球下落时间逐渐增加,说明重力对物体下落速度有影响。

3. 随着小铁球重量的增加,下落时间逐渐增加,说明重力对物体下落速度有影响。

六、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改变小铁球的重量和形状,探究了重力、空气阻力对物体下落速度的影响。

碰撞实验实验报告数据记录

碰撞实验实验报告数据记录

早在汽车制造商开始注重安全系统之前,就已经有学者在做汽车碰撞试验了。

而韦恩州立大学(Wayne State)的劳伦斯·帕特里克教授(Lawrence Patrick)就是第一人。

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开始做碰撞实验,收集人类在车祸中受伤情况的数据了。

那么,最佳的实验对象是什么?答案自然是人体。

通过各项技术,模型确实可以告诉我们车祸中产生的力量有多大。

但你却无法知道人体各部位能承受的冲击力有多大。

试验过程越逼真,研究人员就越容易发现汽车安全隐患,并及时修正。

所以,帕特里克教授就作死地拿自己的身体,搞起了真人碰撞试验。

其中包括一个重达22磅的金属摆锤撞击胸口,以及400多次的火箭雪橇*冲刺。

*注:火箭雪橇也叫火箭滑车,是利用推力强大的火箭助推以达到一定速度而打造的工具,并非交通工具。

帕特里克的真人碰撞试验然而,想要更好的数据,就必须挑战人类的耐力极限。

但我们又不可能一直将真人置于实验中,这实在太危险且有悖伦理了。

于是,他想到了一个折中的方法——用死人做实验。

要知道,现在用于碰撞试验的模型假人,也是基于大量尸体试验研究得来的。

所以说,没有这些尸体,也难有如今的假人。

虽然用尸体作测试对象看起来很毛骨悚然,但这些死人却救了不少活人的命。

例如,尸体对安全驾驶的最早期贡献,便是挡风玻璃。

从老照片看来,司机们总是戴着风镜开车,真的不是为了装酷。

早期的汽车里,有些就是不带挡风玻璃的。

因为考虑到用普通玻璃,车祸时玻璃碎片分分钟割伤乘客。

所以,有人宁可戴上风镜。

不过很快,难被打碎的钢化玻璃就诞生了。

只是,人们很快就担心起了另一件事——你头再铁,也铁不过钢化玻璃。

脸确实不会被划伤了,但头却可能会被撞出脑震动或颅骨骨折。

很快,研究人员就开启了一系列头撞挡风玻璃的试验。

于是,在韦恩州立大学的师生就能看到这样的惊悚场景。

帕特里克教授带着手下研究生,霸占了一个废弃电梯井,不断地将尸体从高处往下扔。

尸体会在不同高度(模拟不同速度)头朝下地坠落,然后撞击地面的玻璃。

示波器实验报告数据(共8篇)

示波器实验报告数据(共8篇)

篇一:示波器使用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示范及数据处理《示波器的使用》实验报告物理实验报告示范文本:包含数据处理李萨如图【实验目的】 1.了解示波器显示波形的原理,了解示波器各主要组成部分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配合; 2.熟悉使用示波器的基本方法,学会用示波器测量波形的电压幅度和频率;3.观察李萨如图形。

【实验仪器】1、双踪示波器 gos-6021型 1台2、函数信号发生器 yb1602型 1台3、连接线示波器专用 2根示波器和信号发生器的使用说明请熟读常用仪器部分。

[实验原理]示波器由示波管、扫描同步系统、y轴和x轴放大系统和电源四部分组成,1、示波管如图所示,左端为一电子枪,电子枪加热后发出一束电子,电子经电场加速以高速打在右端的荧光屏上,屏上的荧光物发光形成一亮点。

亮点在偏转板电压的作用下,位置也随之改变。

在一定范围内,亮点的位移与偏转板上所加电压成正比。

示波管结构简图示波管内的偏转板 2、扫描与同步的作用如果在x轴偏转板加上波形为锯齿形的电压,在荧光屏上看到的是一条水平线,如图图扫描的作用及其显示如果在y轴偏转板上加正弦电压,而x轴偏转板不加任何电压,则电子束的亮点在纵方向随时间作正弦式振荡,在横方向不动。

我们看到的将是一条垂直的亮线,如图如果在y轴偏转板上加正弦电压,又在x轴偏转板上加锯齿形电压,则荧光屏上的亮点将同时进行方向互相垂直的两种位移,其合成原理如图所示,描出了正弦图形。

如果正弦波与锯齿波的周期(频率)相同,这个正弦图形将稳定地停在荧光屏上。

但如果正弦波与锯齿波的周期稍有不同,则第二次所描出的曲线将和第一次的曲线位置稍微错开,在荧光屏上将看到不稳定的图形或不断地移动的图形,甚至很复杂的图形。

由此可见:(1)要想看到y轴偏转板电压的图形,必须加上x轴偏转板电压把它展开,这个过程称为扫描。

如果要显示的波形不畸变,扫描必须是线性的,即必须加锯齿波。

(2)要使显示的波形稳定,y轴偏转板电压频率与x轴偏转板电压频率的比值必须是整数,即:fyfx?n n=1,2,3,示波器中的锯齿扫描电压的频率虽然可调,但要准确的满足上式,光靠人工调节还是不够的,待测电压的频率越高,越难满足上述条件。

实验报告单格式范文

实验报告单格式范文

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人员: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一、实验目的简要说明本次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二、实验原理简要介绍实验所依据的原理和理论。

三、实验器材列出本次实验所使用的器材及其规格。

1. 器材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规格:____________________2. 器材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规格:____________________3. 器材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规格:____________________(以此类推)四、实验步骤详细描述实验步骤,确保步骤清晰、完整。

1. 步骤一:____________________具体操作:____________________2. 步骤二:____________________具体操作:____________________3. 步骤三:____________________具体操作:____________________(以此类推)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1. 实验数据记录根据实验步骤,记录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数据。

| 序号 | 数据名称 | 数值 || ---- | -------- | ---- || 1 | 数据一 | || 2 | 数据二 | || 3 | 数据三 | || ... | ... | ... |2.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结论。

(此处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六、实验结果简要描述实验结果,包括实验现象、数据变化等。

七、实验结论总结实验结果,阐述实验目的是否达成,对实验原理的验证程度等。

八、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安全事项:____________________2. 实验结束后应进行的清理工作:____________________3. 其他注意事项:____________________九、实验心得体会简要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包括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技能的提升等。

门电路逻辑功能及测试实验报告记录(有数据)

门电路逻辑功能及测试实验报告记录(有数据)

门电路逻辑功能及测试实验报告记录(有数据)————————————————————————————————作者:————————————————————————————————日期:实验一 门电路逻辑功能及测试一、实验目的1、熟悉门电路逻辑功能。

2、熟悉数字电路实验箱及示波器使用方法。

二、实验仪器及器件1、示波器;2、实验用元器件:74LS00 二输入端四与非门 2 片 74LS20 四输入端双与非门 1 片 74LS86 二输入端四异或门 1 片 74LS04 六反相器 1 片三、实验内容及结果分析实验前检查实验箱电源是否正常。

然后选择实验用的集成电路,按自己设计的实验接线图接好连线,特别注意Vcc 及地线不能接错(Vcc=+5v ,地线实验箱上备有)。

实验中改动接线须先断开电源,接好后再通电实验。

1、测试门电路逻辑功能⑴ 选用双四输入与非门74LS20 一只,插入面包板(注意集成电路应摆正放平),按图1.1接线,输入端接S1~S4(实验箱左下角的逻辑电平开关的输出插口),输出端接实验箱上方的LED 电平指示二极管输入插口D1~D8 中的任意一个。

⑵ 将逻辑电平开关按表1.1 状态转换,测出输出逻辑状态值及电压值填表。

表 1.1A 表1.1B 表1.1 A B C D LV A (V) V B (V) V C (V) V D (V) V L (V) A B C DL 0 X X X 1 0.024 5.020 5.020 5.020 4.163 0 1 1 1 1 X 0 X X 1 5.020 0.010 5.020 5.020 4.163 1 0 1 1 1 X X 0 X 1 5.020 5.020 0.001 5.020 4.163 1 1 0 1 1 X X X 0 1 5.020 5.020 5.020 0.009 4.163 1 1 1 0 1 1 1 1 1 05.0205.0205.0205.0200.18411 1 1将逻辑电平开关按表1.1A 要求加入到IC 的输入端,采用数字万用表直流电压档测得输入输出的电平值如表1.1B 所示,转换为真值表如表1.1。

示波器实验报告数据(共8篇)

示波器实验报告数据(共8篇)

篇一:示波器使用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示范及数据处理《示波器的使用》实验报告物理实验报告示范文本:包含数据处理李萨如图【实验目的】 1.了解示波器显示波形的原理,了解示波器各主要组成部分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配合; 2.熟悉使用示波器的基本方法,学会用示波器测量波形的电压幅度和频率;3.观察李萨如图形。

【实验仪器】1、双踪示波器 gos-6021型 1台2、函数信号发生器 yb1602型 1台3、连接线示波器专用 2根示波器和信号发生器的使用说明请熟读常用仪器部分。

[实验原理]示波器由示波管、扫描同步系统、y轴和x轴放大系统和电源四部分组成,1、示波管如图所示,左端为一电子枪,电子枪加热后发出一束电子,电子经电场加速以高速打在右端的荧光屏上,屏上的荧光物发光形成一亮点。

亮点在偏转板电压的作用下,位置也随之改变。

在一定范围内,亮点的位移与偏转板上所加电压成正比。

示波管结构简图示波管内的偏转板 2、扫描与同步的作用如果在x轴偏转板加上波形为锯齿形的电压,在荧光屏上看到的是一条水平线,如图图扫描的作用及其显示如果在y轴偏转板上加正弦电压,而x轴偏转板不加任何电压,则电子束的亮点在纵方向随时间作正弦式振荡,在横方向不动。

我们看到的将是一条垂直的亮线,如图如果在y轴偏转板上加正弦电压,又在x轴偏转板上加锯齿形电压,则荧光屏上的亮点将同时进行方向互相垂直的两种位移,其合成原理如图所示,描出了正弦图形。

如果正弦波与锯齿波的周期(频率)相同,这个正弦图形将稳定地停在荧光屏上。

但如果正弦波与锯齿波的周期稍有不同,则第二次所描出的曲线将和第一次的曲线位置稍微错开,在荧光屏上将看到不稳定的图形或不断地移动的图形,甚至很复杂的图形。

由此可见:(1)要想看到y轴偏转板电压的图形,必须加上x轴偏转板电压把它展开,这个过程称为扫描。

如果要显示的波形不畸变,扫描必须是线性的,即必须加锯齿波。

(2)要使显示的波形稳定,y轴偏转板电压频率与x轴偏转板电压频率的比值必须是整数,即:fyfx?n n=1,2,3,示波器中的锯齿扫描电压的频率虽然可调,但要准确的满足上式,光靠人工调节还是不够的,待测电压的频率越高,越难满足上述条件。

油滴实验实验报告数据

油滴实验实验报告数据
总结词
表面张力是描述油滴与介质界面相互作用的重要参数,对于理解油滴在介质中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详细描述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观察油滴在不同介质中的形状变化,测量得到了油滴的表面张力。表面张力的大 小直接影响到油滴的形状和稳定性。通过研究表面张力,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油滴在介质中的行为和 变化。
05
数据分析与结论
学习测量油滴的物理性质
学习使用实验设备测量油滴的直径、 质量、密度等物理参数。
掌握测量油滴物理性质的方法和技巧, 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掌握实验操作流程
掌握实验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 性和可靠性。
熟悉实验操作流程,包括油滴制备、观察、测量和数 据记录等步骤。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油滴实验的原理和油 滴的物理性质,掌握了实验操作流程和方法。这些知 识和技能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的物理 概念,提高我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数据记录与整理
1
详细记录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油滴行为和运动情
况。
2
将实验数据整理成表格或图表形式,以便进行数 据分析。
3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并解释油滴行为的原理。
04
实验结果
油滴的形状和大小
总结词
油滴的形状和大小是实验观察的重要指标,它们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详细描述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了不同形状的油滴,包括球形、椭球形、扁平形等。 油滴的大小则通过显微镜的测量来确定,其范围从几微米到几百微米不等。油滴 的形状和大小受到表面张力、粘度、重力和电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油滴的密度和粘度
总结词
密度和粘度是描述油滴物理特性的重要参数,对于理解油滴在介质中的运动行为至关重要。

碰撞实验实验报告数据记录

碰撞实验实验报告数据记录

实验目的:研究弹性球与地面的碰撞过程,测量小球的入射速度和反弹速度,计算每次碰撞的恢复系数;了解智能手机内置传感器及相关软件的使用方法;学习基本的数据处理分析方法实验仪器材料:米尺、乒乓球、带有Phyphox软件的手机、木质桌面、水泥地面实验方案设计:<思路>球与地板每次碰撞都伴随有声音发出,通过“听音”可测量碰撞的时间间隔,即球的飞行时间,忽略空气阻力影响,由此计算出每次碰撞的入射速度和反弹速度,求出每次碰撞时的恢复系数参考时,麻烦注意数据和格式的替换。

实验过程:<实验步骤>1.打开Phyphox软件,使用计时器下的声学秒表中的多任务,连续记录碰撞的时间间隔2.将乒乓球置于离木质桌面32cm的高度,无初速度地垂直落下3.待五次结果记录完毕后,结束该部分实验4.将桌面换成水泥地面,重复上述步骤参考时,麻烦注意数据和格式的替换,楼主也是学生党,这是我自己的实验报告<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问题:乒乓球不断落下的过程中,落点会有偏移,声音难以采集完全;办法:适当降低初始位置的高度,减少其处于空中的时间。

数据分析处理:<数据记录>撞击次数1 2 3 4 5 平均桌面落下间隔时间(s )0.436 0.376 0.335 0.295 0.262 平均地面落下间隔时间(s )0.4480.4090.3770.3470.320<计算过程及结果> 根据公式v n=g ∙Tn 2,可得计算小球每次反弹时的入射速度和反弹速度,如下表所示,其中第0次落下的速度为乒乓球自由落体时的速度反弹次数0 1 2 3 4 5 木质桌面入射速度(m/s )2.43 2.13 1.84 1.641.45 1.28 反弹速度(m/s )2.13 1.84 1.64 1.45 1.28 未知水泥地面入射速度(m/s )2.43 2.20 2.00 1.85 1.70 1.57 反弹速度(m/s )2.202.001.851.701.57未知根据公式e n=v n+1v n=T n+1T n,可得计算小球每次的恢复系数,如下表所示参考时,麻烦注意数据和格式的替换,楼主也是学生党,这是我自己的实验报告撞击次数1 2 3 4 5 木质桌面落下的恢复系数0.877 0.862 0.890 0.883 0.888 水泥地面落下的恢复系数0.9050.9130.9220.9200.922绘制恢复系数随速度的变化关系曲线如下结论:速度减小时,恢复系数总体增大;硬质的水泥地面形变小,相较于木质桌面恢复系数更大实验小结:乒乓球比较轻,受空气阻力影响明显;雨天,声学秒表受干扰较大,落下时较轻的声音识别不出;参考时,麻烦注意数据和格式的替换,楼主也是学生党,这是我自己的实验报告随着乒乓球在空气中运动的距离减小,空气阻力减小<实验收获>学会了Phyphox软件的使用;锻炼了控制变量时的想象力。

实验报告模版3篇

实验报告模版3篇

实验报告模版实验题目:探究光的反射与折射规律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与折射现象,探究光的反射与折射规律,理解光在介质中传播的机理。

实验器材:凸透镜、凹透镜、平面镜、白色光源、光屏、直尺、三角板、半圆形度盘。

实验步骤:1.使用光屏过滤掉杂光,将白色光源置于光屏下方。

2.用直尺在光屏上画出一条直线,用粉笔标记出起点A 和终点B,以此为基础线。

3.使用凸透镜将光线聚焦到基础线上,调整透镜位置及焦距,使得光线聚焦到基础线上的特定点C。

4.使用平面镜,调整镜面角度,观察光线在镜面上的反射现象,将反射光线标记出来。

5.使用直尺将起点A与反射后的光线标记点D连接,将终点B与反射光线标记点E连接。

6.使用三角板记录下起点A、和反射光线的标记点D的法线的角度α,记录下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β。

7.使用尺子测量起点A与终点B之间的距离,记录下来。

8.重复以上步骤,使用凹透镜、折射面镜,观察光的折射现象,记录下相应的数据。

实验结果:使用凸透镜观察光的反射现象,记录下数据如下:α=30°,β=60°,AC=6cm,BD=6cm。

使用凹透镜观察光的折射现象,记录下数据如下:α=30°,β=60°,AC=6cm,BD=4cm。

使用折射面镜观察光的折射现象,记录下数据如下:α=30°,β=45°,AC=6cm,BD=4cm。

实验结论:1.光在通过平面镜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2.光在折射时,由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入射角与折射角不相等。

3.当光由光密介质向光疏介质传播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当光由光疏介质向光密介质传播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

4.在凹透镜中,光线向透镜中心凸的方向弯曲,聚光性质表现为像会变小,距离透镜越近的物体会产生更小、更倒置的像。

5.在凸透镜中,光线向透镜中心凹的方向弯曲,发散性质表现为像会变大,距离透镜越近的物体会产生更大、直立的像。

实验报告封面和原始数据记录表20150514(医大)

实验报告封面和原始数据记录表20150514(医大)

离心泵实验课程名称:姓名:学号:学院:年级专业:同组人姓名指导教师:实验时间:表1单泵特性曲线测定原始数据记录表第套设备离心泵型号WB70/055 转速2900 r/min H0=0.45m实验时间表2管路特性曲线测定原始数据记录表同组人姓名:指导教师:过滤实验课程名称:姓名:学号:学院:年级专业:同组人姓名指导教师:实验时间:过滤实验原始数据记录表第套设备滤浆浓度过滤面积m2实验时间序号滤液量过滤时间θ/sV/ml ΔP1=MPaΔP2=MPaΔP3=MPa1234567891011实验起始温度℃实验终止温度℃同组人姓名:指导教师(签名):传热实验课程名称:姓名:学号:学院:年级专业:同组人姓名指导教师:实验时间:表1 普通套管换热器实验原始数据记录表第套设备实验时间实验内管外径:d2=22.01mm 实验内管内径:d1=19.25mm 测量段长度:l =1m序号空气进口温度(℃)空气出口温度(℃)壁面温度(℃)空气流量(kPa)1234567表2 强化套管换热器实验原始数据表第套设备实验时间实验内管外径:d2=22.01mm 实验内管内径:d1=19.25mm 测量段长度:l =1m 螺旋线圈丝径:h =1mm 螺旋线圈丝径:H =40mm序号空气进口温度(℃)空气出口温度(℃)壁面温度(℃)空气流量(kPa)1234567同组人姓名:指导教师(签名):吸收实验课程名称:姓名:学号:学院:年级专业:同组人姓名指导教师:实验时间:填料吸收塔传质实验原始数据记录表第套填料层高度Z=0.4m 塔径D=0.075m填料种类:拉西环填料尺寸:10×10×1.5mm;被吸收的气体混合物:空气+氨混合气;吸收剂:水注:*此处温度可用大气温度替代。

同组人姓名:指导教师:填料吸收塔传质实验数据处理表第套填料层高度Z=0.4m 塔径D=0.075m填料种类:拉西环填料尺寸:10×10×1.5mm;被吸收的气体混合物:空气+氨混合气;吸收剂:水注:*此处温度可用大气温度替代。

实验报告范文通用13篇

实验报告范文通用13篇

实验报告范文通用1实验名称:测量电源稳定性实验目的:通过对电源的稳定性测试,了解电源的性能指标,为后续电路设计提供依据。

实验器材:电源测试仪,数字万用表实验步骤:1.连接测试电路:将电源测试仪的输出端连接到需要测试的电路上。

2.打开电源:开启电源,调整电源测试仪的参数。

3.测量电源指标:分别测量电源的输出电压、输出电流和波动率。

4.记录实验数据:记录每次测量的数据,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

实验结果:1.输出电压:10V2.输出电流:1A3.波动率:0.2%结论:通过本次实验可以得出,该电源的输出电压稳定且波动率较低,可以满足需求。

实验名称:LED亮度测试实验目的:测试不同电源电压下LED的亮度情况,为后续电路设计提供参考。

实验器材:电源测试仪,LED灯,数字万用表实验步骤:1.连接测试电路:将LED灯连接到电路中,连接电源测试仪进行测试。

2.设置电源电压:调整电源测试仪的输出电压,依次测试不同电压下LED的亮度情况。

3.记录实验数据:记录每次测量的数据,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

实验结果:在不同电压下,LED的亮度如下表所示:电压(V)亮度(lm)5 507 809 10011 12013 130结论:通过本次实验可以得出,随着电压的升高,LED的亮度也呈现上升趋势,但在一定电压范围内,增加的亮度逐渐减少。

实验名称:运放放大器增益测试实验目的:测试不同负载情况下运放放大器的增益大小,为后续电路设计提供依据。

实验器材:运放放大器,数字万用表实验步骤:1.连接测试电路:将运放放大器连接到电路中,设置不同的负载电阻。

2.调整电平:调整电源输出电压,使运放放大器的输入电平符合要求。

3.测量增益:通过测量输出电压和输入电压大小,计算出运放放大器的增益大小。

4.记录实验数据:记录每次测量的数据,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

实验结果:在不同负载电阻下,运放放大器的增益如下表所示:负载电阻(Ω)增益10 2050 40100 60200 80500 100结论:通过本次实验可以得出,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负载电阻的增加,运放放大器的增益也呈现上升趋势。

转动惯量实验报告数据处理

转动惯量实验报告数据处理

转动惯量实验报告数据处理(文章一):转动惯量的实验分析报告转动惯量的测量实验分析报告(一)、数据处理(1)用游标卡尺、米尺、天平分别测出待测物体的质量和必要的几何尺寸。

如塑料圆柱的直径,金属圆筒的内、外径,木球的直径以及金属细杆的长度等。

(2)计算扭摆弹簧的扭转常数K,计算公式为:I1; K?4?2?0.0411*******N?M 2 T1?T2 2 (3)测定塑料圆柱、金属圆筒、木球与金属细杆的转动周期,计算转动惯量的实验值,并与理论值相比较,求出百分比误差。

百分比误差= 理论值-实验值?100 理论值以上各测量值均记录在表3-2-1中,具体计算公式也包含在表格中。

表3-2-1 刚体转动惯量的测定(4)验证平行轴定理。

改变滑块在金属细杆上的位置,测定转动周期,测量数据记录在表3-2-2中。

计算滑块在不同位置出系统的转动惯量,并与理论值比较,计算百分比误差。

其中测得m滑块=0.2397kg。

表3-2-2 平行轴定理的验证从以上实验结果可知,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百分比误差在百分之十以内,理论值与实验值的拟合较为合理,可有效地验证测定刚体的转动惯量并验证平行轴定理。

其中,误差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点:(1)圆盘转动的角度大于90度,致使弹簧的形变系数发生改变。

(2)没有对仪器进行水平调节。

(3)圆盘的固定螺丝没有拧紧。

(4)摆上圆台的物体有一定的倾斜角度。

(三)、思考题(一)预习思考题(1)、如何测量扭摆弹簧的扭转系数K? 答:先测出小塑料圆柱的几何尺寸及质量,得到小塑料圆柱的转动惯量理21 论值为I1;?m1D1,再测量出金属载物盘的转动周期T0及小塑料圆柱的转动周8 I1; 期为T1,利用计算公式K?4?2代入数据即可求出K。

2 T1?T2 22.如何测定任意形状的物体绕特定轴转动的转动惯量?答:利用题1中测得的I1;、T1和T0得到金属载物盘的转动惯量为I1;T1 I0?2,将待测物体放在金属载物盘上,测出其转动惯量周期为T2,再利 2 T1?T0 2 KT2 用计算公式I2=?I0即可得到该物体的转动惯量。

【优质文档】实验报告记录格式-word范文 (7页)

【优质文档】实验报告记录格式-word范文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实验报告记录格式篇一:有关实验报告的书写格式有关实验报告的书写格式江苏省泗阳县李口中学沈正中一、完整实验报告的书写完整的一份实验报告一般包括以下项目: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数据记录(表格)及处理:实验结论(结果推导):实验讨论或分析等。

二、实验报告书写方法 1、实验名称:就是这个实验是做什么的。

2、实验目的:一般都写掌握什么方法啊;了解什么啊;知道什么啊;会什么啊;…… 等。

3、实验器材:就是做这个实验需要的所有器材(仪器)。

4、实验原理:就是这个实验是根据什么来做的,一般书上会写,抄一下也就可以啦。

5、实验步骤:就是你做实验的过程,开始操作时,(1)做什么;(2)做什么;(3)做什么;……6、实验数据记录(表格)及处理:根据实验中涉及以及实验得到的数据,设计表格,将有关数据填在表格相应的位置;数据处理,就是该计算的,按要求计算后填入表格对应位置。

7、实验结论(结果推导):就是做这个实验要得到的结果。

8、分析于讨论:写你的实验结果是否适合真实值?如果有误差要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还有实验的一些比较关键的步骤的注意事项等。

对于初中生或小学生来说,书写的实验报告也可简单一点,有时也可不要分析于讨论,也可不写实验原理等。

三、探究实验书写一般有七个环节1.提出问题:就是在生活中发现、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发现问题,就要弄清楚问题,在没有搞清楚之前总有基本的猜测和设想,这就是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有了猜想,就有了实验的目的,再根据实验的目的设计实验方案,制定实验计划,包括取得证据的途径和方法,确定收集证据的范围。

包括实验的理论依据(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等。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上一步是动脑、思维活动,这一步是手脑并用的实验过程。

碰撞实验实验报告数据记录

碰撞实验实验报告数据记录

一.实验原理1. 碰撞:指两运动物体相互接触时,运动状态发生迅速变化的现象。

"正碰"是指两碰撞物体的速度都沿着它们质心连线方向的碰撞;其他碰撞则为"斜碰"。

2. 碰撞时的动量守恒:两物体碰撞前后的总动量不变。

3. 平抛运动:将物体用一定的初速度v0沿水平方向抛出,在不计空气阻力的情况下,物体所作的运动称平抛运动,运动学方程为x?v0t,y?12gt(式t中是从抛出开始计算的时2间,x是物体在时间t内水平方向的移动距离,y是物体在该时间内竖直下落的距离,g是重力加速度)4. 在重力场中,质量为m的物体在被提高距离h后,其势能增加了?Ep?mgh5. 质量为m的物体以速度v运动时,其动能为Ek?12mv 26. 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任何物体系统在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过程中,若合外力对该物体系统所做的功为零,内力都是保守力(无耗散力),则物体系统的总机械能(即势能和动能的总和)保持恒定不变。

7. 弹性碰撞:在碰撞过程中没有机械能损失的碰撞。

8. 非弹性碰撞:碰撞过程中的机械能不守恒,其中一部分转化为非机械能(如热能)。

二.实验仪器碰撞打靶实验仪如图1所示,它由导轨、单摆、升降架(上有小电磁铁,可控断通)、被撞小球及载球支柱,靶盒等组成。

载球立柱上端为锥形平头状,减小钢球与支柱接触面积,在小钢球受击运动时,减少摩擦力做功。

支柱具有弱磁性,以保证小钢球质心沿着支柱中心位置。

图1 碰撞打靶实验仪升降架上装有可上下升降的磁场方向与杆平行的电磁铁,杆上的有刻度尺及读数指示移动标志。

仪器上电磁铁磁场中心位置、单摆小球(钢球)质心与被碰撞小球质心在碰撞前后处于同一平面内。

由于事先二球质心被调节成离导轨同一高度,所以,一旦切断电磁铁电源,被吸单摆小球将自由下摆,并能正中地与被击球碰撞。

被击球将作平抛运动,最终落到贴有目标靶的金属盒内。

小球质量可用电子天平称衡。

三.实验内容(一)必做内容:1. 调整导轨水平,如果不水平可调节导轨上的两只调节螺钉。

实验报告碘酸钾含量的测定数据记录

实验报告碘酸钾含量的测定数据记录

实验报告碘酸钾含量的测定数据记录碘化钾口服溶液为医院处方制剂,用于视神经的萎缩和促进玻璃体混浊的吸收;防治地方甲状腺肿等[修改后处方:碘化钾20g;碳酸氢钠40g;硫代硫酸钠1.5g;苋菜红600.0001g;纯化水加至1000mL]。

原含量测定方法采用银量法,因硫代硫酸钠、碳酸氢钠对测定均有干扰,使结果偏离较大。

故本文采用碘酸钾法,并用碘液准确测定干扰物质硫代硫酸钠,进而消除干扰,得到满意结果。

1 干扰物质的测定与原理1.1 实验材料对照品来源:碘化钾对照品为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批号为10194-0001,纯度为100.0%;药用碘化钾原料药生产厂家为淄博万康医药化工有限公司,批号为0603011;药用碳酸氢钠原料药北京凌云建材化工有限公司,批号为20031002;药用硫代硫酸钠原料药、药用苋菜红原料药均由该医院制剂室提供。

1.2 碘滴定液 (0.025mol⋅L−1) 中碘化钾干扰物质[系数(K)]的测定精密量取经标定的碘滴定液[(0.025mol·L−1) 碘化钾为准确量)10mL,加盐酸35mL,用碘酸钾滴定液 (0.05mol⋅L−1) 滴完至溶液显黄色加氯仿5mL,继续滴定并强烈振摇,使氯仿层颜色消失,每毫升的碘酸钾滴定液 (0.05mol⋅L−1) 相当于16.60 mg的 KI3a 测定结果碘化钾的回收率100.05%;RSD%0.13%(n=9)。

根据碘酸钾与碘和碘化钾反应原理,即可求出干扰系数K。

公式: K=[VK1O3−(F12∗2.50)]/10K—表示每1mL碘滴定液 (0.025mol⋅L−1)中含碘化钾消耗碘酸钾滴定液 (0.05mol⋅L−1) 的毫升数。

Vx₁₁₁—消耗碘酸钾滴定液 (0.05mol⋅L−1) 的毫升数。

自由沉降实验报告

自由沉降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自由沉降实验报告篇一:自由沉淀实验报告六、实验数据记录与整理1、实验数据记录沉降柱直径水样来源柱高静置沉淀时间/min表面皿表面皿编号质量/g表面皿和悬浮物总质量/g水样中悬浮物质量/g水样体积/mL悬浮物沉降柱浓度/工作水(g/ml)深/mm颗粒沉沉淀效速/率/%(mm/s)残余颗粒百分比/%0510203060120012345679.043880.74121.697481.760383.20751.447264.189065.4 9721.308266.116267.32861.212473.789574.93851.149083 .478284.62901.150875.033276.15731.124131.030.030.030.030.031.031.00.05480.04820.04360.04040.03830.03710.0363846.0808.0780.0724.0664.0500.0361.01.8600.8830.3950.2300.0690.02111.4020.4426.2830.1132.3033.7610087.9679.5673.7269.8967.7066.242、实验数据整理(2)绘制沉淀曲线:e-t、e-u、ui~pi曲线如下:2-1、绘制去除率与沉淀时间的曲线如下:图2.2:沉淀时间t与沉淀效率e的关系曲线2-2、绘制去除率与沉淀速度的曲线如下:图2.2:颗粒沉速u与沉淀效率e的关系曲线2-3、绘制去除率与沉淀速度的曲线如下:图2.3:颗粒沉速u与残余颗粒百分比的关系曲线(1)选择t=60min时刻:(大家注意哦!这部分手写的,不要直接打印!)水样中悬浮物质量=表面皿和悬浮物总质量-表面皿质量,如表格所示。

原水悬浮物的浓度:c0?水样中悬浮物质量1.6974??0.0548g/ml水样体积31.0悬浮物的浓度:c5?水样中悬浮物质量1.1508??0.0371g/ml水样体积31.0沉淀速率:u?h?10(500-250)??0.069mm/sti?6060?60c0-c50.0548-0.0371?100%??100%?32.30c00.0548c50.0371?100%??100%?67.70c00.0548沉淀效率:e5?残余颗粒百分比p5?篇二:自由沉淀实验《环工综合实验(1)》(自由沉淀实验)实验报告专业环境工程班级环卓1201姓名艾海平指导教师李响成绩东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中心二0一四年十一月篇三:实验一_自由沉淀实验报告说明实验一自由沉淀实验一、实验目的(1)加深对自由沉淀特点、基本概念及沉淀规律的理解;(2)掌握颗粒自由沉淀的实验方法;(3)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整理、计算和绘制颗粒自由沉淀曲线。

大学物理实验电位差计实验报告模板

大学物理实验电位差计实验报告模板
七、实验结论与讨论:
1、实验结论:(分析电流表是否为0.5级)
2、问题讨论及实验心得
八:问答题
1、电位差计测量电动势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优点?
2、电位差计的测量精度取决于什么
3、对UJ31型电位差计,校准电流时若调节转盘Ⅰ、Ⅱ、Ⅲ,能否准确测出未知电动势?为什么?
指导教师批阅意见:
成绩评定:
预习
(20分)
2、实验连线图:
3、操作步骤
五、数据记录:
组号:
1、电位差计校准电流表数据
校刻度值
校准值
上行
下行
平均值
200
电压(mv)
电压(mv)
电压 (mv)
电流 ( )
400
600
800
1000
1200
1400
1600
1800
1999
六、数据处理:
1、做出校对曲线(必须用坐标纸或计算机规范作图).
2、分析校对电流表的误差
操作及记录
(40分)
数据处理
20分
结果与讨论10分
思考题
10分
总分
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日
注:1、报告内的项目或内容设置,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和补充。
2、教师批改学生实验报告时间应在学生提交实验报告时间后10日内。
得分
教师签名
批改日期
深 圳大 学 实 验 报 告
课程名称:大学物理实验B(1)
实验名称:电位差计
学院:
专业:班级:
组号:指导教师:
报告人:学号:
实验地点903实验时间:
实验报告提交时间: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1、电位差计的工作原理图及原理和测量计算公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