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线测量等级划分精度要求修订稿

合集下载

各种等级控制的精度

各种等级控制的精度

一级小三角 1 二级小三角 0.5
电磁波测距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三等 四等 一级 二级 三级 附和导线长度( 15 10 3.6 2.4 1.5 平均边长 3000 1600 300 200 120 每边测距中误差(mm)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测角中误差 18 1/60000 1.5 18 1/40000 2.5 15 1/14000 5 15 1/10000 8 15 1/6000 12
4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25° 25° 25°
±1.0″ ±1.8″ ±2.5″
等级 二等 三等 四等
弱边相对中误差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1/60000 1/40000 1/14000 1/10000 1/6000
三 角 形 最 大 闭 合 差
起算元素精度 起算边长 相对中误 差 mb∕b 1:350000 1:350000 最若边相 对中误差
国家三角锁, 国家三角锁,网布设规格及其精度
边长 等级 边 长 范 围 15-45 10-18 2-6 平 均 边 长 平原20 山区25 13 8 4 图形强度限制
中 任意角 单 任意角 点 三 多 角 边 形 中 误 差 ±0.7″
一 二 三 四
天文 观测
2.5″ 3.5″ 7.0″ 9.0″
1:15000 与一等相同1:15000 1:80000 1:40000
各种比例尺航测成图时对平面控制点的密度要求 测图比例尺 1:50000 1:25000 1:10000 每副图要求的点数 3 2-3 1 每个三角点控制点的面积 约150km² 约50KM² 约20KM² 三角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二等 三等 四等 平均边长 9 5 2 测角中误差 ±1″ ±1.8″ ±2.5″ ±5″ ±10″ 起算边相对中误差 1/300000 1/200000(首级) 1/120000(加密) 1/120000(首级) 1/80000(加密) 1/40000 1/20000 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1/120000 1/80000 1/45000 1/20000 1/10000 三角网平均边长 13KM 8KM 2-6KM

(整理)3.3 导线测量.

(整理)3.3  导线测量.

3.3导线测量(Ⅰ)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3.3.1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说明如下:1随着全站仪在我国的普及应用,工程测量部门对中小规模的控制测量大部分采用导线测量的方法。

基于控制测量的技术现状和应用趋势的考虑,本规范修订时,维持《93规范》规范导线测量精度等级的划分和主要技术要求不变,将导线测量方法排列三角形网测量之前;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是根据多数工程测量单位历年来实践经验、理论公式估算以及规范的科研课题试验验证,基于以下条件确定的。

1)三、四等导线的测角中误差采用同等级三角形网测量的测角中误差值;2)导线点的密度应比三角形网密一些,故三、四等导线的平均边长采用同等级三角测量平均边长的0.7倍左右(参见3.3.3条文说明);3)测距中误差是按常用电磁波测距仪器标称精度的估算值,特别是近年来电磁波测距仪器的精度都相应提高,该指标是容易满足的;4)设计导线时,中间最弱点点位中误差采用50mm;起始误差和测量误差对导线中点的影响按“等影响”处理。

2关于导线的总长限差说明:对于导线中点(最弱点)即有:最弱点点位中误差:中点的测量误差又包含纵向误差和横向误差两部分,即有:附合与高级点间的等边直伸导线,平差后中点纵横向误差可按下列公式计算:(3.6)(3.7)式中:n 为导线边数,〔S〕为导线总长。

则,所求的导线长度的理论公式为:(3.8)分别将各等级的、S及值代入式(3.8),解出[S],即得导线长度。

3关于相对闭合差限差的说明:理论和计算证明,中点和终点的横向误差比值约为1:4,纵向误差和起始数据的误差比值为1:2。

则有,导线终点的总误差的理论公式为:(3.9)取2倍导线终点的总误差作为限值。

则,求导线相对闭合差公式为:(3.10)按1~3款计算,并适当取舍整理,得出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如规范表3.3.1。

以上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与在某测区的试验报告所提指标基本相符合。

4关于测角仪器和测距仪器的分级与命名:由于工程测量规范的编写,一直沿用我国光学经纬仪的系列划分方法,即划分为DJ05、DJ1、DJ2、DJ6等。

导线测量规范

导线测量规范

导线测量规范2.1 一级导线测量简介一级导线测量是指从C.F导线或更高等级三角点开始,这将组成大城镇地图的主要框架。

导线通常是指沿公路或铁路或海岸线,且闭合误差小于1/30,000。

2.2 规范(i)导线边长度大于等于1.5公里(ii)方位角测点不应超过10个或相隔不应大于8公里(ii)仪器见上表2.3 标识做好每一个测点的标记工作。

标记的类型因地质的不同而不同。

部分类型如下:(a)坚硬的土地标识应由30平方厘米和一米长的混凝土柱组成,安置于地下75厘米处,中心还应由直径为4厘米、长度为1.5—2米的铁管加固。

混凝土柱是由沙子或沙子、橡胶和水泥的混合物按5:1的比例混合而成。

铁管必须与混凝土柱的表面保持齐平,并在顶部一英尺处,用小石头和小圆石灌实。

在最顶部,用水泥泥浆填充,中心标志用0.22口径的弹壳或铜螺钉制作。

混凝土柱的表层应抛光摩平,以易于鉴别数字和字母。

(b)软土地放置底标和顶标,共同组成点标志。

底标是由直径为30厘米、深度至少为15厘米的混凝土块组成,置于……(第三页下端少一行),固定铜螺钉作为中心标志。

顶标表层不应低于地面75厘米深。

顶标是由30平方厘米的预制混凝土柱制成,中心为软钢,钢筋垂直于底标。

底标在顶标安置前,覆盖10厘米厚的沙子。

见图表所示。

(c)坚硬的岩石在岩石上垂直钻一个深度为30厘米的洞,然后将一根长度为46厘米直径为5厘米的管子插入洞内,露出岩石面16厘米处。

将水泥泥浆灌注到洞内,捣实,以固定中间的管子。

然后,用水泥泥浆填充至管子边缘,再插入0.22铜螺钉作为中央标志。

洞口周围的岩石表面出现裂痕,宜为水泥图章提供相应承载力。

管应与图章表面保持齐平,识别的标志印在水泥图章的上面。

2.3.1 (c)参考标点对于每一根混凝土柱,附近除了有明显的指向标志外,还应仔细描述至少3个参考标识。

参考标点可用15平方厘米,长60厘米的支柱及与上述标志相同的材料制作。

参考标点应选择良好的角度,其距离应控制在30米范围内,并可供经纬仪聚焦。

3.3 导线测量

3.3  导线测量

3.3导线测量(Ⅰ)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3.3.1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说明如下:1随着全站仪在我国的普及应用,工程测量部门对中小规模的控制测量大部分采用导线测量的方法。

基于控制测量的技术现状和应用趋势的考虑,本规范修订时,维持《93规范》规范导线测量精度等级的划分和主要技术要求不变,将导线测量方法排列三角形网测量之前;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是根据多数工程测量单位历年来实践经验、理论公式估算以及规范的科研课题试验验证,基于以下条件确定的。

1)三、四等导线的测角中误差采用同等级三角形网测量的测角中误差值;2)导线点的密度应比三角形网密一些,故三、四等导线的平均边长采用同等级三角测量平均边长的0.7倍左右(参见3.3.3条文说明);3)测距中误差是按常用电磁波测距仪器标称精度的估算值,特别是近年来电磁波测距仪器的精度都相应提高,该指标是容易满足的;4)设计导线时,中间最弱点点位中误差采用50mm;起始误差和测量误差对导线中点的影响按“等影响”处理。

2关于导线的总长限差说明:对于导线中点(最弱点)即有:最弱点点位中误差:中点的测量误差又包含纵向误差和横向误差两部分,即有:附合与高级点间的等边直伸导线,平差后中点纵横向误差可按下列公式计算:(3.6)(3.7)式中:n 为导线边数,〔S〕为导线总长。

则,所求的导线长度的理论公式为:(3.8)分别将各等级的、S及值代入式(3.8),解出[S],即得导线长度。

3关于相对闭合差限差的说明:理论和计算证明,中点和终点的横向误差比值约为1:4,纵向误差和起始数据的误差比值为1:2。

则有,导线终点的总误差的理论公式为:(3.9)取2倍导线终点的总误差作为限值。

则,求导线相对闭合差公式为:(3.10)按1~3款计算,并适当取舍整理,得出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如规范表3.3.1。

以上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与在某测区的试验报告所提指标基本相符合。

4关于测角仪器和测距仪器的分级与命名:由于工程测量规范的编写,一直沿用我国光学经纬仪的系列划分方法,即划分为DJ05、DJ1、DJ2、DJ6等。

导线测量等级划分及精度要求word版本

导线测量等级划分及精度要求word版本

导线测量等级划分及精度要求导线测量等级划分及精度要求导线及导线网按精度等级划分为三、四等和一、二、三级。

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如下表所示:注:上述表中n表示测站数。

不同精度的全站仪测回数要求如下表所示:注:上述表中n表示测站数。

当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1:1000 时,一、二、三级导线的平均边长及总长可适当放长,但最大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长度的2倍。

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但不得超过上述表中相应等级导线长度和平均边长算得的边数;当导线长度小于上述表中规定长度的1/3 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cm。

导线网中,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之间的导线长度不应大于上述表中相应等级规定长度的0.7倍。

导线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 导线网用作测区的首级控制时,应布设成环形网或多边形网,宜联测2 个已知方向。

2 加密网可采用单一附合导线或多结点导线网形式;3 导线宜布设成直伸形状,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4 网内不同线路上的点也不宜相距过近。

控制点点位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要求:1 点位应选在质地坚硬、稳固可靠、便于保存的地方,视野应相对开阔,便于加密、扩展和寻找;2 相邻点之间应通视良好,其视线距障碍物的距离,三、四等不宜小于1.5m;四等以下宜保证便于观测,以不受旁折光的影响为原则;3 当采用电磁波测距时,相邻点之间视线应避开烟囱、散热塔、散热池等发热体及强电磁场;4 相邻两点之间的视线倾角不宜太大;5 充分利用旧有控制点。

水平角观测所使用的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和光学经纬仪,应符合下列相关规定:(1) 照准部旋转轴正确性指标:管水准器气泡或电子水准器长气泡在各位置的读数较差,1″级仪器不应超过2 格,2″级仪器不应超过1 格,6″级仪器不应超过1.5格;(2) 光学经纬仪的测微器行差及隙动差指标:1″级仪器不应大于1″,2″级仪器不应大于2″;(3) 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指标:1″级仪器不应超过10″,2″级仪器不应超过15″,6″级仪器不应超过20″;(4) 补偿器的补偿要求,在仪器补偿器的补偿区间,对观测成果应能进行有效补偿。

导线测量精度要求

导线测量精度要求

导线测量精度要求首先,导线测量的准确度通常采用误差限和相对误差两种方式来表示。

误差限是指测量结果与实际值之间允许的最大偏差,通常以公称值的一定百分比表示。

相对误差是指测量结果与实际值之间的比值,通常以百分数表示。

对于导线测量来说,常见的准确度要求如下:1.直径、截面积和长度的测量精度要求较高,通常要求误差限在0.5%以下。

2.电阻的测量精度要求也较高,通常要求误差限在1%以下。

3. 电阻温度系数的测量精度要求较高,通常要求误差限在10 ppm/℃以下。

其次,导线测量精度还受到测量仪器性能的影响。

测量仪器的分辨率、灵敏度和稳定性是影响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

常见的导线测量仪器包括电阻表、导线测量仪以及显微镜等。

这些仪器的性能参数要求如下:1.电阻表的分辨率应达到导线长度的1/1000,通常要求为0.1mΩ。

2.导线测量仪的分辨率要求以实际测量长度的1/1000为准。

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要求以达到能够分辨导线细微变化的程度。

最后,导线测量精度还受到测量环境的条件的影响。

温度、湿度和电磁干扰都会对导线测量的精度产生影响。

为了提高测量精度,常采取以下措施:1.在恒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进行测量,通常要求温度误差限在0.01℃以下,湿度误差限在1%以下。

2.防止电磁干扰,采用屏蔽措施或者提高仪器的抗干扰能力。

3.校准测量仪器,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总之,导线测量精度的要求是根据测量目的、测量仪器性能以及测量环境条件来确定的。

在实际测量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测量,以提高测量精度并减小误差。

通过精确测量可以保证导线质量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对各种电气设备和电路的正常运行起到重要作用。

导线测量等级划分精度要求(精编文档).doc

导线测量等级划分精度要求(精编文档).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导线及导线网按精度等级划分为三、四等和一、二、三级。

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如下表所示:注:上述表中n表示测站数。

不同精度的全站仪测回数要求如下表所示:注:上述表中n表示测站数。

当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1:1000 时,一、二、三级导线的平均边长及总长可适当放长,但最大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长度的2倍。

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但不得超过上述表中相应等级导线长度和平均边长算得的边数;当导线长度小于上述表中规定长度的1/3 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cm。

导线网中,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之间的导线长度不应大于上述表中相应等级规定长度的0.7倍。

导线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 导线网用作测区的首级控制时,应布设成环形网或多边形网,宜联测2 个已知方向。

2 加密网可采用单一附合导线或多结点导线网形式;3 导线宜布设成直伸形状,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4 网内不同线路上的点也不宜相距过近。

控制点点位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要求:1 点位应选在质地坚硬、稳固可靠、便于保存的地方,视野应相对开阔,便于加密、扩展和寻找;2 相邻点之间应通视良好,其视线距障碍物的距离,三、四等不宜小于1.5m;四等以下宜保证便于观测,以不受旁折光的影响为原则;3 当采用电磁波测距时,相邻点之间视线应避开烟囱、散热塔、散热池等发热体及强电磁场;4 相邻两点之间的视线倾角不宜太大;5 充分利用旧有控制点。

水平角观测所使用的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和光学经纬仪,应符合下列相关规定:(1) 照准部旋转轴正确性指标:管水准器气泡或电子水准器长气泡在各位置的读数较差,1″级仪器不应超过2 格,2″级仪器不应超过1 格,6″级仪器不应超过1.5格;(2) 光学经纬仪的测微器行差及隙动差指标:1″级仪器不应大于1″,2″级仪器不应大于2″;(3) 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指标:1″级仪器不应超过10″,2″级仪器不应超过15″,6″级仪器不应超过20″; (4) 补偿器的补偿要求,在仪器补偿器的补偿区间,对观测成果应能进行有效补偿。

导线测量精度要求

导线测量精度要求

3.3 导线测量3.3.1 导线控制网可布设成附合导线、闭合导线或导线网。

3.3.2 各等级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3.2的规定。

表3.3.2 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注:表中n为测站数,D为测距边长,以千米计。

3.3.3 导线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相邻边长之比不宜小于1:3。

3.3.4 水平角观测所使用的仪器应在有效检定期内,作业前应按附录B的规定进行必要的检校,仪器性能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

3.3.5 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并符合下列规定:1 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3.5的规定。

表3.3.5 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注: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3°的范围时,该方向2C互差可按相邻测回同方向进行比较,其值应满足表中一测回内2C互差的限值。

2 当观测方向数少于3个时,可不归零。

3 当观测方向多于6个时,可进行分组观测。

分组观测应包括两个共同方向(其中一个为共同零方向)。

其两组观测角之差不应大于同等级测角中误差的2倍。

分组观测的最后结果,应按等权分组观测进行测站平差。

4 水平角观测应符合下列要求:1)各测回间应均匀配置度盘。

采用全站仪或电子经纬仪时可不受此限制。

2)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

3)观测过程中,气泡中心位置偏离值不得超过一格;四等以上的水平角观测,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3º时,宜在测回间重新整置气泡位置。

有垂直轴补偿器的仪器可不受此限制。

][12n f N m β=3.3.6 水平角观测误差超限时,应在原度盘位置上重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同方向测回间2c 互差超限时,应重测超限方向,并联测零方向。

2 下半测回归零差或零方向的2c 互差超限时,应立即重测该测回。

3 测回中重测的方向数超过方向总数的1/3时,该测回数据作废并重测。

4 测站中重测的方向测回数超过总测回数的1/3时,该测站全部成果作废并重测。

导线测量等级划分精度要求

导线测量等级划分精度要求

导线测量等级划分精度要求————————————————————————————————作者:————————————————————————————————日期:导线及导线网按精度等级划分为三、四等和一、二、三级。

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如下表所示:ﻫﻫ注:上述表中n表示测站数。

不同精度的全站仪测回数要求如下表所示:注:上述表中n表示测站数。

当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1:1000 时,一、二、三级导线的平均边长及总长可适当放长,但最大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长度的2倍。

ﻫ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但不得超过上述表中相应等级导线长度和平均边长算得的边数;当导线长度小于上述表中规定长度的1/3 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cm。

导线网中,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之间的导线长度不应大于上述表中相应等级规定长度的0.7倍。

导线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 导线网用作测区的首级控制时,应布设成环形网或多边形网,宜联测2加密网可采用单一附合导线或多结点导线网形式;2 个已知方向。

ﻫﻫ3导线宜布设成直伸形状,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ﻫ4网内不同线路上的点也不宜相距过近。

控制点点位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要求:ﻫ1点位应选在质地坚硬、稳固可靠、便于保存的地方,视野应相对开阔,便于加密、扩展和寻找;2 相邻点之间应通视良好,其视线距障碍物的距离,三、四等不宜小于1.5m;四等以下宜保证便于观测,以不受旁折光的影响为原则;ﻫ3当采用电磁波测距时,相邻点之间视线应避开烟囱、散热塔、散热池等发热体及强电磁场;4 相邻两点之间的视线倾角不宜太大;5 充分利用旧有控制点。

水平角观测所使用的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和光学经纬仪,应符合下列相关规定:(1) 照准部旋转轴正确性指标:管水准器气泡或电子水准器长气泡在各位置的读数较差,1″级仪器不应超过2格,2″级仪器不应超过1 格,6″级仪器不应超过1.5格;(2) 光学经纬仪的测微器行差及隙动差指标:1″级仪器不应大于1″,2″级仪器不应大于2″;(3)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指标:1″级仪器不应超过10″,2″级仪器不应超过15″,6″级仪器不应超过20″;(4) 补偿器的补偿要求,在仪器补偿器的补偿区间,对观测成果应能进行有效补偿。

三、四等导线测量规范

三、四等导线测量规范

三、四等导线测量规范前言本标准根据《国家三角测量有精密导线测量规范》中有关导线测量部分,并顾及城市测量、工程测量、地籍测量的有关要求编写,其技术内容属国内标准。

本标准规定的三、四等导线测量精度GB/T17942《国家三角测量规范》中相应等级的测量精度要求相同,部门技术要求也参照标准执行。

本标准2001年4月1日起实施;本标准的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本标准的附录B,附录C、附录E、附录F、附录G都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

本标准起草人:肖学年、姬恒炼GH/T2007--2001目录前言1 范围 (1)2 引用范围 (1)3 总则 (1)4 技术设计预选点 (3)5 造标和埋石 (3)6 仪器检查 (4)7 水平角测量 (6)8 距离测量 (7)9 高程测量 (9)10 导线测量成果的验算、检查和验收 (11)附录A(标准的附录)电磁波距边长的修正和改算 (13)附录B(提示的附录)全站仪外观和键盘功能的检查 (15)附录C(提示的附录)全站仪工作电压显示的正确性检验 (16)附录D(提示的附录)全站仪照准部旋转正确性的使用 (17)附录E(提示的附录)全站仪测距轴预视准轴的重合性的检验 (18)附录F(提示的附录)全站仪倾斜补偿器的零位误差,补偿范围和补偿准确度的检验(19)附录G(提示的附录)全站仪存贮卡的检验方法及要求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行业标准三、四等导线测量规范GH/2007-2001fourth order teaverse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采用导线测量方法布测国家三、四等平面控制网的原则、方法和精度要求。

适用于国家三、四等导线测量。

工程测量、城市测量和地籍测量亦可参照执行。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标准的条文。

在本标准出版钱,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被修订,使用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把版本的可能性。

平面控制桩二级导线精度要求

平面控制桩二级导线精度要求

平面控制桩二级导线精度要求
平面控制桩二级导线精度要求如下:
导线闭合差:±4√n N (当导线总长为 n 公里时)。

测角中误差:±12″。

方位角闭合差:±5√n N (当导线总长为 n 公里时)。

坐标差:±2√n N (当导线总长为 n 公里时)。

此外,对于平面控制桩,一级、二级和三级导线测量的精度要求如下:
一级导线测量精度要求:测角中误差±5″,边长相对中误差1/3000,方位角闭合差±10√n N(当导线总长为 n 公里时)。

二级导线测量精度要求:测角中误差±10″,边长相对中误差1/1000,方位角闭合差±20√n N(当导线总长为 n 公里时)。

三级导线测量精度要求:测角中误差±15″,边长相对中误差1/500,方位角闭合差±30√n N(当导线总长为 n 公里时)。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的精度要求需要根据相关标准和项目要求来确定。

新版三、四等导线测量规范.pdf

新版三、四等导线测量规范.pdf

导线测量规范(Ⅰ)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各等级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3.3.1的规定。

等级导线长度km平均边长km测角中误差(秒)测距中误差(㎜)测距相对中误差测回数方位角闭合差(秒)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1秒级仪器2秒级仪器6秒级仪器三等14 3 1.8 20 1/150000 6 10 — 3.6n≦1/55000 四等9 1.5 2.5 18 1/80000 4 6 —4 5n≦1/35000 一级4 0.5 5 15 1/30000 — 2 4 10n≦1/15000 二级2.4 0.25 8 15 1/14000 — 1 3 16n≦1/10000 三级0.1 0.1 12 15 1/7000 — 1 2 24n≦1/5000 注:1 表中n为测站数。

2 当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1:1000时,一、二、三级导线的导线长度,、平均边长可适当放长,但最大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相应长度的2倍。

3.3.2 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不超过表 3.3.1相应等级导线长度和平均边长算得的边数;当导线长度小于表 3.3.1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

3.3.3 导线网中,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之间的导线段长度不应大于表 3.3.1中相应等级规定长度的0.7倍。

(Ⅲ)水平角观测3.3.7 水平角观测所使用的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和光学经纬仪,应符合下列相关规定:1 照准部旋转轴正确性指标:管水准器气泡或电子水准器长气光在各位置的读数较差,1秒级仪器不应超过2格,2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格,6秒级仪器不应超过 1.5格。

2 光学经纬仪的测微器行差及隙动差指标:1秒级仪器不应大于1秒,2秒级仪器不应大于2秒。

3 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指标;1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0秒,2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5秒,6秒级仪器不应超过20秒。

4 补偿器的补偿要求:在仪器补偿器的补偿区间,对观测成果应能进行有效补偿。

导线复测的各项精度要求

导线复测的各项精度要求

导线复测的各项精度要求、根据交桩情况,结合此段线路所有构造物的特点,对设计院提供的C级和D级控制网进行增设、补设控制点。

2、采用GPS复测C级网,全站仪(Ⅰ级或Ⅱ级测距精度、角度指标差1″或2″)分段符合D 级点,角度观测采用方向观测法(四测回),距离采用往返测(四测回),增补的导线点按照同精度进行附测,在复测前所使用的仪器必须进行检校,其指标差应符合以下规定:(1)、照准部旋转时,各位置气泡读数互差:DJ1型仪器不应超过2格(按两端气泡读数子和比较为4格);DJ2型仪器不应超过1格(按两端气泡读数子和比较为2格)。

(2)、光学测微器行差:DJ1型仪器不应超过1″;DJ2型仪器不应超过2″。

(3)、照准部旋转时,仪器底座位移而产生的系统误差:DJ1型仪器不应超过0.3″;DJ2型仪器不应超过1.0″。

(4)、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的绝对值:DJ1型仪器不应超过10″;DJ2型仪器不应超过15″。

(5)、经纬仪2倍视轴(2C)的绝对值:DJ1型仪器不应超过20″;DJ2型仪器不应超过30″。

(6)、光学对中器旋转180°时,先后标定的两点应重合。

(7)、测尺频率的校正精度应高于1×10-6。

(8)、发射、接受、照准三轴之间应平行和重合。

(9)、周期误差的振幅不应大于仪器标称精度中固定误差的0.6倍,检定中误差不应大于0.5mm。

(10)、加常数的检定中误差不应大于仪器标称精度中固定误差的0.5倍;乘常数的检定中误差不应大于仪器标称精度中比例误差系数的0.75倍。

3、在测量作业时,仪器要轻拿轻放,键盘按钮、制动锁、微调螺旋要柔手操作,仪器搬站必须装箱,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检校三周轴的平行性与圆水准器及光学对中器。

(2)、视线宜高于地面和离开障碍物1.3m以上。

(3)、视线应避免通过受电、磁场干扰的地方,一般要求离开高压线2~5m。

(4)、视线宜避免通过发热体(如散热塔、烟囱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线测量等级划分精度
要求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导线及导线网按精度等级划分为三、四等和一、二、三级。

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如下表所示:
注:上述表中n表示测站数。

不同精度的全站仪测回数要求如下表所示:
注:上述表中n表示测站数。

当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1:1000 时,一、二、三级导线的平均边长及总长可适当放长,但最大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长度的2倍。

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但不得超过上述表中相应等级导线长度和平均边长算得的边数;当导线长度小于上述表中规定长度的1/3 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cm。

导线网中,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之间的导线长度不应大于上述表中相应等级规定长度的倍。

导线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导线网用作测区的首级控制时,应布设成环形网或多边形网,宜联测
2 个已知方向。

2 加密网可采用单一附合导线或多结点导线网形式;
3 导线宜布设成直伸形状,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
4 网内不同线路上的点也不宜相距过近。

控制点点位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点位应选在质地坚硬、稳固可靠、便于保存的地方,视野应相对开阔,便于加密、扩展和寻找;
2 相邻点之间应通视良好,其视线距障碍物的距离,三、四等不宜小于;四等以下宜保证便于观测,以不受旁折光的影响为原则;
3 当采用电磁波测距时,相邻点之间视线应避开烟囱、散热塔、散热池等发热体及强电磁场;
4 相邻两点之间的视线倾角不宜太大;
5 充分利用旧有控制点。

水平角观测所使用的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和光学经纬仪,应符合下列相关规定:
(1)照准部旋转轴正确性指标:管水准器气泡或电子水准器长气泡在各位置的读数较差,1″级仪器不应超过2格,2″级仪器不应超过1格,6″级仪器不应超过格;
(2)光学经纬仪的测微器行差及隙动差指标:1″级仪器不应大于1″,2″级仪器不应大于2″;
(3)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指标:1″级仪器不应超过10″,2″级仪器不应超过15″,6″级仪器不应超过20″;
(4)补偿器的补偿要求,在仪器补偿器的补偿区间,对观测成果应能进行有效补偿。

(5)垂直微动旋转使用时,视准轴在水平方向上不产生偏移;
(6)仪器的基座在照准部旋转的位移指标:1″级仪器不应超过″,2″级仪器不应超过1″,6″级仪器不应超过″;
(7)光学对中器或激光对中器的对中误差不应大于1mm。

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并符合下列规定:
(1) 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不应超过下表的规定:
(2) 观测的方向数不多于3个时,可不归零;
(3) 观测的方向数多于6个时,可进行分组观测。

分组观测应包括两个共同方向(其中一个为共同零方向)。

其两组观测角之差,不应大于同等级测角中误差的2倍。

分组观测的最后结果,应按等权分组观测进行测站平差。

(4) 各测回间应配置度盘,按规范要求执行。

(5) 水平角的观测值应取各测回的平均数作为测站成果。

?
三、四等导线的水平角观测,当测站只有二个方向时,应在观测总测回中以奇数测回的度盘位置观测导线前进方向的左角,以偶数测回的度盘位置观测导线前进方向的右角。

左右角的测回数为总测回数的一半。

但在观测右角时,应以左角起始方向为准变换度盘位置,也可用起始方向的度盘位置加上左角的概值在前进方向配置度盘。

一级及以上等级控制网的测距边,应采用全站仪或电磁波测距仪进行测距,一级以下也可采用普通钢尺进行量距。

各等级边长测距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规定:
?
测距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站对中误差和反光镜对中误差不应大于2mm;
2当观测数据超限时,应重测整个测回,如观测数据出现分群时,应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重新观测;
3四等及以上等级控制网的边长测量,应分别量取两端点观测始末的气象数据,计算时应取平均值。

4测量气象元素的温度计宜采用通风干湿温度计,气压表宜选用高原型空气盒气压表;读数前应将温度计悬挂在离开地面和人体以外的地方,读数精确至℃;气压表应置平,指针不应滞阻,读数精确至50P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