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法草书
古代十大草书名家!
![古代十大草书名家!](https://img.taocdn.com/s3/m/6a2769e5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8b.png)
古代⼗⼤草书名家! ⼀、张芝 张芝:⽣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192年),敦煌酒泉(今属⽢肃)⼈,字伯英,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今草”,张怀瓘《书断》称他“学崔(瑗)、杜(操)之法,因⽽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
字之体势,⼀笔⽽成,偶有不连,⽽⾎脉不断,及其连者,⽓脉通于隔⾏”,三国魏书家韦诞称他为“草圣”。
晋王羲之对汉、魏书迹,惟推钟(繇)、张(芝)两家,认为其余不⾜观。
对后世王羲之、王献之草书影响颇深。
张芝刻苦练习书法的精神,历史上已传为佳话。
晋卫恒《四体书势》中记载:张芝“凡家中⾐帛,必书⽽后练(煮染)之;临池学书,池⽔尽墨”。
后⼈称书法为“临池”,即来源于此。
尤善章草,有「草圣」之誉,当时的⼈珍爱其墨甚⾄到了「⼨纸不遗」的地步。
评价相当⾼,尤以草书为最。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东),后迁居⼭阴(今浙江绍兴),官⾄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的书法家,被后⼈尊为“书圣”。
他的⼉⼦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们称他们两为'⼆王',另⼀个⼉⼦王凝之官⾄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七帖》、⾏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楷《兰亭序》等。
精研体势,⼼摹⼿追,⼴采众长,冶于⼀炉,创造出“天质⾃然,丰神盖代”的⾏书,被后⼈誉为“书圣”。
三、王献之 王献之(344年-386年),东晋书法家、诗⼈,字⼦敬,祖籍⼭东临沂,⽣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
官⾄中书令,为与后世书法家王珉区分,⼈称王⼤令。
与其⽗并称为“⼆王”。
王献之的草书,更是为⼈称道。
俞焯曾说:'草书⾃汉张芝⽽下,妙⼈神品者,官奴⼀⼈⽽已。
'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皆为唐摹本,他的《鸭头丸帖》,⾏草,共⼗五字,绢本。
文化艺术:中国古代传统书法简介
![文化艺术:中国古代传统书法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2e22847a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60.png)
文化艺术:中国古代传统书法简介概述中国书法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以汉字为基础,通过运笔、布局和结构展现出汉字之美。
它不仅是一种文字表达方式,还是一种审美艺术和文化传承的体现。
中国古代传统书法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流派和风格。
历史起源中国古代书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的商朝甲骨文。
当时人们用刻在龟板或兽骨上的文字来进行祭祀和预测。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文字逐渐演变成为了后来我们所熟知的汉字。
字体分类•隶书:最早使用于秦朝,笔画结构简单、刚硬有力。
•篆书:起源于战国时期,线条方正、刚劲有力。
•草书:典型的草书代表是王羲之,行笔流畅而变化多端。
•行楷:唐朝律定后成为正式文件常用字体。
•楷书:极其规范整齐,无一笔多余。
•隶书:常用于印章题字和文书记录。
书法家和流派•王羲之:东晋时期的草书大师,其作品《兰亭集序》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柳公权:唐代骨董行草书家,被称为“草圣”,他的草书以其独特的气势和节奏感而闻名。
•赵孟頫:元代文人墨客,以行楷和隶书造诣极高,堪称一个杰出的楷模。
影响和传承中国传统书法自古以来一直被视为艺术与教育的结合体,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不仅影响了国内文化艺术发展,还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今,许多人仍然欣赏并学习中国传统书法,并将其视为一种独特而优雅的艺术形式。
结论中国古代传统书法是中国民族艺术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通过独特的笔触、布局和结构展现了汉字的美感,融合了审美、文化和历史元素。
无论是在艺术欣赏还是教育传承上,中国古代书法都起到着重要的作用,并为世界文化和艺术发展做出了贡献。
草书写法大全
![草书写法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7ba9f129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c9.png)
草书写法大全草书,又称“草书写”,是指中国书法中的一种流派,其特点是行文潇洒、开阔、宽松、流畅,笔迹轻盈,整体犹如竹林芳草,气势雄浑、活力四射,在中国书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从古至今书写的艺术。
草书的特色和书体优美、结构完整,使其在中国书法史上独树一帜。
草书写法大全中,既包括书法史上最遥远的古书法,又包括最新的现代书法。
它包括了古老的唐宋书法、明清书法以及现代书法,比如颜、苏、梁、曹、张等书法家的所有草书作品,以及刘、王、吴、钱等疏外传人的草书。
草书写法大全收录了诸多优秀的书法作品,反映了中国书法发展史上不同书体的艺术成就。
古代草书中最突出的就是唐书,它是唐代书法家谢灵运、张旭、韩熙载、颜真卿等创立的一种书写形式,被认为是一种自由而不拘泥的书法,行文简洁、雄浑、大气,大量收录了唐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明清草书法大全中,有着梁楷、苏碑等几何结构规整的草书,以及唐书的衍生形式。
钱钟书的草书以光洁刚劲的草笔笔画为特征,其草书作品多有游刃有余的力量,笔势更是洒脱不羁,淋漓尽致,挟带着大气磅礴的韵味。
现代草书也有着各自的特色,如今张静安,他的草书法极具神韵,笔势素雅而又灵动,笔落舒展平缓,时而有着细腻柔美的抒情,时而有着苍劲淡定的气度,融结了古典美学与现代美学的完美结合,为草书领域再添新颖之色。
此外,还有钟齐钟整、活跃多彩的王学梅草书、性情多变朴素洒脱的高华勤草书以及洒落轻盈、柔美无痕的郭英草书等等,都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草书的精美绝伦的笔势与技法,使草书艺术越来越丰富而多彩。
在今天,传统的草书也开始渐渐发展成当代书法的一种独特形式,它有着传统书体所没有的自由表达性,融合了传统书法的精湛笔法与表达方式,更丰富了当代书法的表现力。
未来,我们将看到更多令人惊叹的中国草书的精美作品,它将以其精美的结构,细腻入微的笔势与轻盈无痕的气度,将给人以耳目一新的视觉感受。
因此,《草书写法大全》既可让人欣赏传统的书法艺术,也可了解当今书法的发展变化,从而更加深刻地领略草书艺术的魅力。
书法5——草书
![书法5——草书](https://img.taocdn.com/s3/m/f5d8460814791711cc7917ec.png)
五色笺张旭古诗四帖卷
古诗四帖 • 此帖雄强奇伟,笔势纵逸。 • 董其昌评说:“有悬崖坠,急雨旋风之 势。”
五色笺张旭古诗四帖卷
• 张旭书法功力深厚,并以精能之至的笔法和 豪放不羁的性情,开创了狂草书风格的典范。 以独特的狂草书体,在名贵的“五色笺”上, 纵情挥写了南北朝时期两位文豪谢灵运与庾 信的古诗共4首。作品落笔力顶千钧,倾势而 下,行笔婉转自如,有急有缓地荡漾在舒畅 的韵律中。他的字奔放豪逸,笔画连绵不断, 有着飞檐走壁之险。草书之美其实就在于信 手即来,一气呵成,给人以痛快淋漓之感。 这幅作品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 张旭洗笔砚的池塘也曾长期保留,称为 “洗砚池”。苏州将兴建唐代张旭草圣祠。 位于唐寅墓西侧,全部采用古建筑材料兴 建,将草圣祠建成类似浙江绍兴兰亭的建 筑,陈列展示张旭书法艺术成就,并成为 国内外文人雅士笔会场所。苏州百姓以书 法家张旭引为自豪。草圣张旭也是中华民 族的骄傲与光荣。
•张旭作品:
孙过庭,曾任右卫胄参军、率府录事参军。 胸怀大志,博雅好古。擅楷书、行书,尤 长于草书,取法王羲之、王献之,笔势坚 劲,直逼二王。宋米芾以为唐草得二王法 者,无出其右。然也有论者如窦巫讥其书 为千纸一类、一字万同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他出身寒微,在“志学之年”,就留心翰墨, 学习书法,专精极虑达二十年,终于自学成 才。到了四十岁,才做了“率府录事参军” 的小官,因操守高洁,遭人谗议丢了官。辞 官归家后他抱病潜心研究书法,撰写书论, 可惜未及完稿,孙过庭因贫病交困,暴卒于 洛阳植业里之客舍。唐初大诗人陈子昂把孙 过庭比为三国时的大书家钟繇,可见他在唐 初就很受推重。
• 书法成就 • 孙过庭“好古博雅,工文辞,得名于翰墨 间”。他擅长楷、行、草诸体,尤以草书 著名。孙过庭传世书迹有《书谱》、《千 字文》、《景福殿赋》三种,都是草书墨 迹,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要数《书 谱》。
中国古代书法的五种书体
![中国古代书法的五种书体](https://img.taocdn.com/s3/m/e84da1ed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c8.png)
中国古代书法的五种书体书法体,书体、字体和书法字体,是指传统书写字体、字形的不同形式和区别。
中国古代书法的五种书法体:传统有五种,即行书体、草书体、隶书体、篆书体和楷书体。
所对应的代表人物都有谁呢?下面是相关介绍:我国书法历史悠久,大体可分为篆书(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章、今草)等五种。
第一种:艺术(、小篆)介绍:篆书分为大篆、小篆两类。
大篆主要是指商、周时代的甲骨文、钟鼎文和六国古文字等。
小篆是专指秦统一中国后颁行的法定文字,流行于秦汉。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字早在上古时期就已萌芽,在公元前5000年就已有符号文字出现,虽然其文字功能还没有从图画记事的简单作用中摆脱出来。
A:大篆先有大篆后有小篆。
早在六十多年前,陶器上刻划的符号和描绘物象的图画就具有文字的雏型,随后在漫长的发展中,产生的象形(图画)文字。
B:小篆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统一中国。
由丞相李斯整理,简化统一字体,后人称之为"小篆"。
小篆字体略长而整齐笔划圆匀秀美。
代表人物:李斯代表作:《峄山刻石》第二种:隶书艺术介绍: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
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
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
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代表人物:蔡邕代表作:《蔡中郎集》第三种:楷书艺术介绍: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
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划中简省了汉隶的波势,横平竖直。
《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
故名楷书。
始于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衰。
代表人物之一:王羲之,在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当属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
有"书圣"之称代表作:《兰亭序》第四种:草书艺术介绍:草书,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
中国古代书法介绍
![中国古代书法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45ba47c0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e2.png)
中国古代书法介绍
中国古代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古代书法主要包括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等几种基本体式。
以下是对这些古代书法风格的简要介绍:
1.篆书(Zhuan Shu):篆书是中国书法的最古老形式之一,起源于商代和西周初期。
篆书的特点是线条方正,笔画刚劲有力,字形呈方形或矩形,适用于刻石印章。
篆书后来演变为小篆,是中国古代文字的主要形式,汉字字形的规范化在这个时期逐渐确立。
2.隶书(Li Shu):隶书是在小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流行于秦汉时期。
隶书的特点是笔画流畅圆润,结构紧凑,适合用于书写行文。
此时的书法已经趋向规范,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字形。
3.楷书(Kai Shu):楷书起源于汉代,是中国书法的正统体式之一。
楷书的字形规整端庄,笔画稳重,被认为是最为正式、规范的书体。
楷书在历史上一直是书法的主导形式,也是书法学习的基础。
4.行书(Xing Shu):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
行书笔画流畅,书写速度较快,给人以舒适而自然的感觉。
行书在书写速度和书法艺术之间取得了良好的平衡。
5.草书(Cao Shu):草书是书法中最具个性和艺术表现力的一种形式。
草书起源于东汉,以隶书为基础,笔画奔放激荡,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草书的创作强调意境和自由,是书法艺术中的一种高度抽象和自由的表达方式。
中国古代书法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演变,各个时期都有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书法不仅是一种文字艺术,更是中国文化传承的载体,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理念、文化情感和思想精神。
中国古代书法楷书行书草书等书法风格
![中国古代书法楷书行书草书等书法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05ce225f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b8.png)
中国古代书法楷书行书草书等书法风格中国古代书法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之一,其中楷书、行书、草书等书法风格都是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特点和代表作品三个方面介绍这些书法风格。
一、历史背景古代中国的书法发展可以追溯至甲骨文时期,当时的文字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象形文字。
随着历史的进展,字形开始转变为笔画,并逐渐形成了楷书、行书、草书等不同书法风格。
二、楷书楷书作为最常见的书法风格,主要以清秀、工整、规范为特点。
楷书的发展可追溯到东汉时期,当时的代表人物是王羲之。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誉为楷书之祖,这篇作品既有端庄宏伟的气势,又有流畅自然的笔画,成为楷书的典范。
三、行书行书是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过渡书体,潦草而富有生气。
行书的代表人物是二王(王献之、王献之),他们的书法作品流畅有力,笔画虚实相间,展现了行云流水的韵味。
其中,王献之的《洛神赋》被视为行书的经典之作,以其简洁有力的笔画而闻名。
四、草书草书是书法中最潦草、最自由的一种风格,也是最具挑战性的书体之一。
草书的代表人物是怀素,他的书法作品充满了狂放不羁的艺术张力。
怀素的《颜真卿帖》被广泛传颂,其字体虽然潦草,却有着一种神秘的力量和独特的美感。
五、其他书法风格除了楷书、行书、草书,还存在许多其他书法风格,如隶书、篆书等。
隶书起初是为了方便行文而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笔画简练、拗劲有力。
篆书起源于商代的铭文,以印章上的字符为基础,其字形庄重古朴。
六、结语中国古代书法的不同风格各具特色,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独特艺术魅力。
楷书、行书、草书的发展史融合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才华,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这些古老的字体中感受到深厚的艺术底蕴。
草书王羲之《十七帖》临习指南
![草书王羲之《十七帖》临习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5fa626cabb4cf7ec4afed0a1.png)
草书王羲之《十七帖》临习指南一、王羲之及其《十七帖》《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的代表作之一。
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王羲之的地位非常独特。
因为经唐太宗李世民的大力提倡,王羲之的书法被确认为古代书法艺术的典范。
此后的一千多年时间内,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地位一直非常牢固,人们将他尊为“书圣”和中国书法文化的代表。
王羲之(303—361),琅邪临沂人,字逸少。
后移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他一生曾任秘书郎、参军、刺史、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等职,人称“王右军”。
后称病去职,与东土诸名士优游自适以终老。
王羲之出身于名门望族,伯父王导、王敦以及父亲王旷,都是曾经左右东晋形势的重臣。
王氏家族与当时的皇族司马氏平起平坐,地位显赫。
王羲之虽然父亲早逝,寄养在伯父王导家中,但这并不影响他具有优越的生活条件与良好的学习环境。
据说他小的时候不善言辞,长大成人后却善于思辨,并以骨鲠著称。
王羲之少时学卫夫人书法,后来得到叔父王虞的指导。
他的家族中擅长书法的人很多,伯父王导、王敦都精于书法。
王导还将有“江东法帖之祖”之谓的《宣示表》传给王羲之,可见对王羲之书法才能的器重。
在这样的环境中,他能够博采众长,转益多师,终于“备精诸体”,创造了全新的书法艺术境界。
王羲之对后世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那么,有人要问,一千多年前的王羲之书法,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呢?后来很多书法家都有很高的成就,为什么不能取王羲之而代之呢?这个问题要放到书法史中来看。
首先,要从汉字的发展演变上看。
中国文字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大的变化,从篆书系统向隶书系统转变是—次关键性的变化。
我们现在汉字应该都属于隶书系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表意文字。
隶书系统的文字在以后的岁月里繁衍出很多变体,如行书、草书等,这个过程都发生在汉代,隶书本身也最终演化成为今天常见的楷书。
在王羲之之前,这些书体都有一定的规模,但还是不够成熟。
比如钟繇的楷书,相对来说还是处于初级阶段;张芝的草书也属于质朴一路。
中国草书艺术文化简介
![中国草书艺术文化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4015b6d3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17.png)
草书的现状与未来
草书作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目前,草书在国内外都有着广泛的传播和影响,许多书法 家和爱好者致力于研究和创作草书作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草书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 战。未来,草书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创新性,同时也需要更 好地传承和保护这一文化遗产,让草书艺术在中国书法艺术 中继续发扬光大。
05
草书的学习与传承
学习草书的方法与途径
临摹经典碑帖
通过临摹古代草书大师的经典 碑帖,学习其笔法、结构和章
法。
掌握基本笔画
学习草书的基本笔画,如点、 横、竖、撇、捺等,以及各种 笔画的组合方式。
了解草书演变
了解草书的演变历史,掌握不 同时期草书的风格特点。
注重文化修养
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有助于 更好地理解草书的内涵和意境
中国草书艺术文化简介
目录
• 草书的历史与发展 • 草书的艺术特点与风格 • 草书在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 草书的鉴赏与收藏 • 草书的学习与传承 • 草书作品欣赏
01
草书的历史与发展
草书的起源
草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它是从 隶书演变而来的,最初的草书是为了 方便书写而简化的隶书,逐渐发展成 为一种独立的书体。
草书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仅是一种书写形式,更是一 种文化精神的体现。
草书在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是传统文化研究的重要资料。
草书在文学中的运用
草书在文学中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通过书写形式的变化,能够表达出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意境。
草书在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体裁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它能够为文学作品增添艺术美感,提高文学 作品的审美价值。
草书的发展与演变
![草书的发展与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d9938d75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96.png)
草书的发展与演变草书是书法中的一种,在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草书的发展与演变是多方面的,涉及到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
本文将从草书的起源、草书的特点、草书的分支、草书的影响等多个方面来探究草书的发展与演变。
一、草书的起源草书是源于隶书的一种书法,起源于中国古代汉字的书写。
在古代文字出现之初,由于工具和材料的限制,书写多以刻写或书绘的方式进行。
自从印刷术出现后,书写艺术更是逐渐发展。
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中有五种字体,分别是“隶、楷、行、草、篆”,草书便是其中一种。
草书最早出现在东汉末年,是以祭祀、书信、款识、灵签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小楷,使用笔画完全断绝规范的方式进行书写,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二、草书的特点草书是书法中最为难练的字体之一,它的特点是潦草,自由,大胆,富有变化。
草书的笔画多以泼墨、挥洒的方式表现。
草书的波澜壮阔、意象丰富、气势磅礴,极具表现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草书的赏析有时候需要从中挖掘一些奇特、虚实、悬崖峭壁、无影无形等因素。
这些恰恰是草书的重要特点,使草书更富有艺术性。
三、草书的分支草书的发展同时衍生了许多分支。
其中比较典型的有“行草、枯草、草书、章草、狂草”,这几种草体都是草书的变体,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行草是草书的简化形式,姿势明快,匀速直而,起止得当,常用于书法作品的草稿、题识、公章等。
枯草则是行草变化而来,其笔画干瘦灵秀,线条虚去,形似衰草,适合于作为标题书写。
草书则是指以连笔、断笔和潦草不拘的特点写成的文字,具有极强的自由性和个性化的风格,是草书中最具特色的样式,常见于书法作品的大字、帖子、尺品、对联等。
章草是一种朴质、大气的草书变体,通常用于书写篆刻,较为工整、端庄。
狂草则是一种草书的极端形式,本质上也是草书的一种流派,代表人物为“张旭”,张旭写的狂草被誉为“狂草之真律”,他的草书工笔和潇洒兼备,富有力度和张扬性,使狂草获得了极高的艺术评价。
四、草书的影响草书在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是中国书法艺术中最具有力度和个性的艺术样式。
大草书法名家作品
![大草书法名家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f7f63365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a3.png)
大草书法名家作品草书,又称行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风格与大胆的笔墨广受赞誉。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许多草书名家以其杰出的作品在书法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以下是一些大草书法名家及其代表作品的介绍。
王羲之是最早以草书闻名于世的书法家之一。
他生活在东晋时期,是历史上最重要的碑刻家之一。
他以其流畅、简洁的笔画而闻名,被誉为"书圣"。
他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兰亭序》。
《兰亭序》是一篇以自然景物描绘为主题的散文,王羲之以其独特的草书风格书写了这篇经典之作。
他的笔墨灵动自如,线条流畅,笔画生动,展现了草书独特的艺术魅力。
唐代的怀素也是草书界的一位重要人物。
他的草书作品以神秘、奇特而闻名,被誉为"怀素体"。
他以急促、激越的笔画为特点,笔触疾速而富有力量,使得他的草书作品充满了动态感。
他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十七帖》。
《十七帖》是怀素用非常快速而狂放的笔法书写在纸上的,其风格独树一帜,使人印象深刻。
元代的黄庭坚是另一位草书大师。
他被誉为"黄草",是草书的又一代宗师。
他将自己的草书风格与横幅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横批风格,以粗犷、豪放的笔势、独特的线条和多变的结构闻名于世。
他的代表作品之一是《白鹿洞书法》。
《白鹿洞书法》是黄庭坚在一座洞穴的壁上用草书的方式书写的,其气势磅礴,笔触颇具张力,彰显了草书独特的艺术魅力。
清代的张石谷堪称是近代草书的杰出代表。
他的作品以豪放狂草为主,以其独特的笔势、个性鲜明的线条和流畅的结构而受到广泛关注。
他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巨幅临帖》。
《巨幅临帖》以其浓墨重彩、大胆豪放的风格而著名,展现了草书独特的气势。
这些大草书名家的作品代表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与个人风格,展现了草书艺术的多样性与魅力。
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创作,也是对中国书法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这些草书名家的创作不仅仅是书法艺术领域的杰作,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对后代书法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王羲之神笔“天下第一草书”《乃当序》真迹现身!
![王羲之神笔“天下第一草书”《乃当序》真迹现身!](https://img.taocdn.com/s3/m/608ec76a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19.png)
王羲之神笔“天下第一草书”《乃当序》真迹现身!原创作者:林衡此乃东晋王羲之神笔“天下第一草书”《乃当序》真迹,(顶级神品卷) 晋代绢本设色,画心纵29.2cm,横193.8cm,林衡艺术馆藏。
打开百度App,看更多美图▲东晋王羲之天下第一草书《乃当序》真迹 (顶级神品卷) 宣斋艺术馆藏此卷题跋是清代项源所题“王羲之神笔”落印“项源字汉泉一字芝房”,项源是乾隆-道光年间安徽歙县人,明代大收藏家项子京后人,字汉泉,一字芝房,斋号小天籁阁,古书画收藏家,收藏书画以精、新、奇为主。
▲林衡本王羲之《乃当序》宋徽宗钤印和故宫杜牧《张好好诗卷》宋徽宗“内府图书之印”两钤印完全一致吻合。
▲东晋王羲之天下第一草书《乃当序》真迹 (顶级神品卷) 宣斋艺术馆藏此卷《乃当序》草书是王羲之众多书法字体之中最美的,全卷字体异常俊美,笔法刚柔并济,如瀑布般倾泻而下,笔锋娴熟而苍劲,每笔之间连接自然而就,正是笔由心生浑若天成,其书法运用了指力、腕力、臂力、心力、脑力心神合一,一挥而就,其笔法之精妙,在弹指之间便能一气呵成,此等天下第一神物,非书圣不能为之。
此卷字体上下左右排列对称错落有序,前呼后应,赏心悦目,甚是美哉。
▲东晋王羲之天下第一草书《乃当序》真迹 (顶级神品卷) 宣斋艺术馆藏全卷历代藏家有“宋徽宗”四方大印“内府图书之印”,“水绘阁”,“米父石叟”,“减斋”,“宝董堂”,“玉兰堂印”,“宫”。
清代康熙朝著名诗人、文学家,武英殿大学士兼工部尚书“王顼龄”钤印“王顼龄印”。
清代乾隆朝官吏“法式善”钤印“小西涯居士”。
清代乾隆-道光,明代大收藏家项子京后人“项源”钤印“项源字汉泉一字芝房”。
清代著名画家“秦文锦”钤印“褧孙”。
顶级鉴藏家“林衡”钤印有“林衡鉴赏”“林衡定鉴”“林衡珍藏”“上善若水”等历代名家钤印共29枚。
王羲之此卷草书是历代书画鉴赏家鉴评为“神笔”“诸贴第一”等鉴评。
▲东晋王羲之天下第一草书《乃当序》真迹 (顶级神品卷) 宣斋艺术馆藏王羲之《乃当序》此卷所用材质为“顶级晋代绢本设色”书写而成,绢布手感柔顺,是顶级晋绢。
古代草书书法作品
![古代草书书法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fcbf3682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ff.png)
古代草书书法作品
古代草书书法作品包括:东晋王羲之的《长风帖》、东晋王献之的《江州帖》、《疾不退帖》、《消息帖》、《省前书帖》、《近与铁石帖》、《知铁石帖》、《玄度何来帖》、《忽动帖》、《委曲帖》以及唐张旭的草书《心经》、唐怀素的草书《四十二章经》局部、唐怀素的《草书论书帖》、唐张旭的草书《肚痛帖》拓片、宋黄庭坚的草书《廉颇蔺相如传》、宋黄庭坚的《花气薰人帖》、宋黄庭坚草书长卷《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诗卷》、元鲜于枢的草书册页《醉时歌》局部、元吴志淳的草书《墨法四首》局部、元康里巎巎的草书《渔父辞》局部、明董其昌的《试墨帖》局部、明董其昌的草书《草书手札》、明徐渭的草书《草书诗轴》、明末清初王铎的《临张芝帖》、明末清初王铎的草书《临阁帖》、清傅山的《草书千字文》、清傅山的草书《临大令帖》卷局部等。
这些古代草书书法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是研究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
秦朝的草书
![秦朝的草书](https://img.taocdn.com/s3/m/a91e154b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20.png)
秦朝的草书一、秦朝草书的起源与发展1.1 草书的定义与特点草书是一种独特的书写风格,起源于古代中国秦朝时期。
与楷书相比,草书的字形更加简练、笔画更加连续,注重快速书写与个性化表达。
草书通常用于日常生活中的临时记录、速写、文书等。
1.2 草书的发展历程1.2.1 早期草书早期的草书主要出现在秦朝统一六国后的战争时期。
由于战事紧张,人们需要迅速书写和传递信息,因此草书逐渐形成并得到广泛应用。
1.2.2 秦始皇对草书的推广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他注重统一文字的规范,并下令推广草书。
他要求官方文书、碑刻等都使用草书来书写,以加强统治的象征与统一国家的认同感。
1.2.3 高渐离与草书美学的提升高渐离是秦朝著名的书法家,也是草书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在草书的书写技巧、字形与艺术性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将草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秦朝草书的影响与价值2.1 对后世草书的影响秦朝草书对后世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后来的草书发展提供了基础,并且对楷书、隶书等书体的演变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2 草书与秦朝文化的关联草书不仅仅是一种书写风格,它还反映了秦朝时期的文化特点与审美观念。
草书的独特个性与追求效率的特点恰好体现了秦朝的强盛与统一。
2.3 草书的艺术价值草书作为一种书法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它的简练与潇洒使得草书作品充满了生动的艺术感染力,被广泛收藏与赏析。
2.4 草书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虽然草书在历史上的影响与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在当代,草书仍然有着持续发展的空间。
许多书法家致力于草书的研究与创作,使得草书在当代艺术界依然具有重要地位。
三、秦朝草书的传世作品3.1 高渐离的草书作品高渐离是秦朝草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对草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的草书作品《草书碑》是草书艺术的经典之作,被广泛流传与学习。
3.2 秦朝草书碑刻在秦朝时期,草书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日常生活中的书写,还广泛应用于官方文书与碑刻。
草书与隶书的演变与特点
![草书与隶书的演变与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b14f3eb8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ff.png)
草书与隶书的演变与特点草书和隶书作为中国古代书法的两种重要形式,具有独特的演变历程和特点。
本文将分析草书和隶书的起源、演变和特点。
一、草书的起源与演变草书,又称为行书,是指楷书的一种变体,形态较为潦草、奔放。
它起源于中国战国时期,当时秦国官员操办公文,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便创造了一种行书,以便快速书写。
草书的演变经历了秦汉、魏晋、南北朝等时期,逐渐形成了独具风格的书法艺术。
草书的演变可归纳为以下几个阶段:1. 秦汉时期:以孙过、张怀瓘等人的草书为代表,表现出潦草而有力的特点,逐渐形成了初步的草书风格。
2. 魏晋时期:以王羲之的草书为代表,他的草书兼具潦草与舒展之美,注重形体的间隔和笔画的连绵,使草书更加具有艺术性。
3. 南北朝时期:以颜真卿为代表,他的草书犹如奔驰的猛虎,富有力度和张力,形成了南北朝草书的特色。
二、草书的特点草书作为一种独特的书法形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潦草奔放:草书的特点之一就是潦草奔放,书写时筆势流利,毛笔举重若轻,书写速度快,这也是草书得以产生并发展的原因。
2. 线条多变:草书线条多变,有时宽厚有力,有时细腻曲折,给人一种奔放灵动的感觉。
3. 用笔独特:草书在用笔上有其独特之处。
通过笔画的破碎、衔接和挤挫,形成了草书的独特神韵。
4. 点画连绵:草书注重点画的连绵与连贯,每一笔画之间都有一个自然过渡,犹如波澜壮阔的山川河流。
三、隶书的起源与演变隶书,又称秦隶、官隶,起源于中国秦代,是秦始皇推行的一种新式文字形式。
隶书在秦汉时期得到了广泛使用,并在后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书法艺术形式。
隶书的演变可归纳为以下几个阶段:1. 秦汉时期:在秦始皇推行统一文字政策后,隶书得到了广泛使用,形成了初步的隶书风格。
2. 魏晋时期:这一时期的隶书以王羲之的作品为代表,他在隶书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使隶书更加工整美观。
3. 隋唐时期:在这一时期,颜真卿、欧阳询等书法家的隶书作品成为了隶书的巅峰之作,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草书的起源与发展史
![草书的起源与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b207d93f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75.png)
草书的起源与发展史草书是中国书法中最有特色的字体之一,它的形态曲折、变化多端,给人以极大的视觉冲击。
草书起源于中国古代汉字书写的需要,不断的演变与发展,成为今天独具特色的一种书写风格。
一、草书的起源草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朝,汉朝时期,由于文化的普及与书法的兴起,汉字的书写开始细致化,人们开始使用毛笔使用汉字,书写开始慢慢成为一种艺术。
但是因为写字工具相对有限,用于书写的纸张也比较贵重,人们在快速书写时便开始简化书写形式,'草'成了速度飞快的象形之一,就此形成了草书的雏形。
二、草书的发展史1.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草书作为临字的一种方式逐渐形成,并且受到古代文化熏陶下的影响,草书开始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艺术,并产生了一些代表性的大师。
如王羲之、钟繇等在此时期为草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 唐代随着唐代的到来,草书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唐代是草书的发展的高峰期,唐代草书以“奇放俊逸、变化无常、无拘无束”为特点,草书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峰。
此时期的草书风格开创了后代草书的想象空间,成为书法艺术中的经典之一。
3. 宋代到了宋代,草书的书法艺术得到了新的发展,草书开始更多地被用来传达自己独特的情感和思想。
在这个时代,米芾被公认为草书艺术的集大成者,他对草书的研究,让草书在书法艺术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草书的现代发展草书自古至今,一直都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演进,草书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现代草书已经远离了古代文化的烙印,成为了一种新的艺术形态,它被更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当中,在建筑、艺术和设计等领域中,草书也被广泛地运用。
总之,草书作为中国书法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性和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
如今,草书已成为了中国书法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形态和韵味备受人们喜爱。
草书的起源,草书的发展史,以及草书的现代发展,都为草书的美好未来揭示了可能的方向。
中国古代的草书与楷书发展
![中国古代的草书与楷书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8ead7215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bb.png)
中国古代的草书与楷书发展在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中,草书和楷书是两种重要的书体。
草书以其奔放自由的笔画和生动活泼的特点闻名于世,而楷书则以端庄稳健、工整规范的特色而备受推崇。
这两种书体的发展历程与演变过程,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书法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草书起源于秦汉时期的隶书,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一些书法家在书写时追求速度与激情的同时,简化了笔画的结构,加快了写作速度。
这种书写方式逐渐演变成为草书,成为一种开创性的艺术形式。
草书的特点是笔画奔放,呈现一种激情澎湃的视觉冲击力。
草书的发展得益于当时社会风气的开放和书家个体风格的追求,各个书家通过塑造独特的书法风格,进一步推动了草书的发展。
草书的最高境界是以王羲之为代表的兰亭集体作品,这个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充分展示了草书的雄浑气势和独特魅力。
此后,草书经历了魏晋时期的盛行和唐宋时期的衰落,但在明清时期得到了再次发展。
明代文征明、宋应星等书法家通过对亲笔草书的创作和研究,为草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与草书相比,楷书的发展历程更加稳健和有序。
楷书起源于古人在隶书的基础上,追求书写规范和准确。
随着时代的变迁,楷书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工整、整齐的字体。
楷书的特点是笔画纵横有序,结构清晰,字形规范。
这种书写方式经过了数百年的演变和发展,成为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楷书的代表作品有《王羲之表帖》和《颜真卿弘道真经》等,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楷书的优雅和精湛技巧,还深刻诠释了书法家对于文字的理解与感悟。
在宋代,欧阳询、米芾等书法家对于楷书的研究和创作,进一步推动了楷书的发展,并开创了宋代楷书的鼎盛时期。
在中国古代,草书和楷书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草书的奔放和激情为楷书的严谨奠定了基础,而楷书的规范和整齐则为草书的发展提供了规范和参考。
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交流,使得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在固守传统的同时,也能不断创新和发展。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的草书与楷书的发展历程是书法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草字形演变过程
![草字形演变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e970c151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85.png)
草字形演变过程
草字形演变过程是指草书在书写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字形特点。
草书起源于隶书,是中国古代书法中的一种字体,也是楷书和隶书之间的过渡体。
它的特点是形与神合一,意与形合一,狂放奔放,笔力极强,草草地写出一种疾风扫地的感觉。
草书在演变过程中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 初期阶段:草书的初期形态受到隶书的影响较大,字形相对规整,书法严谨,笔画横平竖直,结构稳定。
2. 中期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书写速度加快,写字者为了提高写字效率开始有意识地减少笔画的数目和复杂度,字形开始出现扭曲和变形的现象,书写风格更加潇洒。
3. 成熟阶段:草书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字形开始出现断笔、折笔、连笔等特点,笔画之间相互交叠,形成融为一体的草草字形。
4. 终期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草书逐渐走向极致,字形变得更加潦草和模糊不清,有时甚至难以辨认,书法家以极快的速度挥毫,几乎是一气呵成。
总的来说,草字形演变过程是从规整到潇洒、从稳定到自由、从清晰到模糊的一个过程。
草书的发展不仅是书法技法的演进,更是中国文化思想的表达和传承。
六朝和隋多用草书和
![六朝和隋多用草书和](https://img.taocdn.com/s3/m/9d7ede64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dd.png)
六朝和隋多用草书和
中国从上古时期就存在着传统艺术,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书法。
早在六朝时期,草书就被大量使用,而隋朝时期,草书和楷书被大量使用,并成为人们最喜欢的书法形式。
古代中国的草书是指一种潇洒而不结构的书法,它被认为是表达个人情感和思维的最好方式。
虽然古代草书有很多种,但主要有南宋“草书”,明清“行书”和唐代“行书”三大流派。
其中草书属于行书,在汉字的书写形式上比其它字形要松散,有弹性,反映出一定的生活态度,紧紧地抓住字的形状,但又没有把它们扼杀死。
在六朝时期,草书已经发展成较完善的形式,被神秘的文学家们所赏识。
“黄帝书记”张旭、曹唐、孙叔敖等人提倡草书,这使得草书被大量传播。
同时,书画家又为草书增添了更多的内容,例如“禅院草书”,“折叠笔”和“折笔”。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繁荣的一个时期,此时也是草书和楷书书法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许多书法家都把它们作为艺术形式来创作和传播自己的思想。
著名书法家卢春饶、吴夫人、黄易、张承旋等都开创了以草书和楷书为主的书法流派,他们的书法作品非常受得赞赏,也影响了许多后世的书法家。
隋朝书法家大量使用草书和楷书,形成了“隋书”这一独特的书法流派。
“隋书”是两种书体的完美结合,具有草书的潇洒和抒情、楷书的清楚、简洁的特点。
它以“简洁、笔画简单、强劲大气、撇捺有力,卷曲优美”的特点而被人们尊称为“中国书法之美”。
隋朝书法家用草书和楷书书法的开展,更加完善了古代的书法,为后世的书法家们提供了更多的艺术创作和发展空间。
因此,六朝和隋朝大量使用草书和楷书,对古代中国书法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古代草稿书法
![古代草稿书法](https://img.taocdn.com/s3/m/7982491f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2d.png)
古代草稿书法古代草稿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闻名于世。
草书作为书法的一种形式,是以自由、潇洒和奔放的笔触为主要特点的。
草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当时的书法家张芝便是草书的奠基人。
他的草书作品以其独特的造型和快速的笔法而闻名,开创了草书的先河。
草书的特点之一是狂放不羁的笔画。
草书的笔画不拘泥于规矩,没有严格的结构和排列,而是以一种自由的姿态展现在纸上。
这种狂放的笔画给人一种激荡的感觉,让人感受到书法家的个性和情感。
草书的笔画有时会交错在一起,形成错综复杂的线条,给人一种独特的美感。
草书的另一个特点是形象生动的字形。
与其他书法形式相比,草书的字形更加随意和变化多样。
草书的字形有时会变形,有时会扭曲,给人一种生动的感觉。
草书的字形不拘泥于规范,而是以一种自由的姿态展现在纸上。
这种自由的姿态使草书充满了艺术的魅力。
草书的第三个特点是激情四溢的艺术表达。
草书的笔触激情四溢,充满了动感和活力。
草书的笔触有时轻柔细腻,有时粗犷豪放,给人一种独特的韵味。
草书的笔触能够准确地表达书法家的情感和思想,使作品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草书在古代的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成为了中国书法的瑰宝。
草书的发展离不开古代书法家们的努力和探索。
他们通过不断地创新和实践,使草书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草书的出现为中国书法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古代草稿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形式,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闻名于世。
草书的狂放不羁的笔画、形象生动的字形和激情四溢的艺术表达,使其成为了中国书法的瑰宝。
草书的发展离不开古代书法家们的努力和探索,他们的创新和实践使草书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草书的出现为中国书法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古代草稿书法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追求自由、潇洒和奔放的笔触,以及形象生动、激情四溢的艺术表达。
草书通过自由的姿态和激情四溢的笔触,表达了书法家的个性和情感,使作品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书法草书
古代书法草书欣赏:
古代书法草书1
古代书法草书2
古代书法草书3
古代书法草书4
古代书法草书5
草书章法的三大原则:
草书之章法虽难以定形,但也有其必应遵循的原则。
一、气势贯通
蔡邕说:“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
”要使静止的字活起来,就必须讲“势”。
势是发展的、流动的、变化的,所以蔡邕认为笔势应来去自然,不可遏止。
这“势”就是“血脉”、“筋脉”,是章法气势形成的根源,也是草书章法形成的原因之——。
唐张怀罐在《书断》中说得很透彻:“字之体势—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
”此言用于小草是最适当的。
虽有时点画不作连写而仍需气脉相贯。
一字如此。
一行也如此。
要能上下承接,左右瞻顾,意气相聚,神不外散。
字与字之间的贯气,主要靠上下字之间的欹侧斜正的变化,有揖有让,递相映带,有时靠势的露锋承上引下,有时靠急速的回锋以含其气,在静止的纸上表现出动态美。
清梁同书说“气须从熟中来,有气则自有势,大小长短,下欹正,随
笔所至,自然贯注成一片段。
”所以气势还需从用笔的精熟中来。
若用笔滞凝,神情呆板,拘谨不畅,则必无势可言,贯气更谈不上了,所以书法艺术得势才能得力,得力才能得气,得气才能得神,草书之作全在神驰情纵,得心应手之间写出精神和气质来。
笔势是多变的,“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崩浪雷奔”、“百钧弩发”,这些在书法中常见的形容词都是在捉摸不定的动态中以物喻情的。
正是因为草书章法无固定不变之状,所以见之可以自由想像、思游云天。
二、错综变化
草书章法之错综变化难以名状,错综者指字之大小错综、疏密错综、用笔轻重错综,欹正错综等,怀素《自叙帖》、张旭《古诗四首》皆极尽错综变化之能事,其章法常以“雨夹雪”喻之。
如落叶纷披,令人眼花缭乱,然片片落叶又极规则,规则中有不规则,视觉上是动的。
细审之,每一字又静静躺在纸上,并不曾动,这就是因其错综变化所致的艺术效果。
形成草书章法的整体效果是:满纸盘旋,飞舞,内气充盈,十分的传情,十分的浪漫,激情不可抑止。
丁文隽在《书法精论》中精辟地指出:“就一字观之,真之结构密而大草之结构疏,就全幅观之,真之结构疏而大草之结构密。
”以人求异之心而论,草书之章法最异,最能满足人们求异心理的需要,最能吸引人的视线。
三、虚实相生
草书章法理应“虚实相生”。
“实”指纸上的点画,也即有墨的黑处;“虚”指纸上点画以外的空白,也即无墨的白处。
老子日:“知白守黑”,是指哲理上的虚实,是对世间万物矛盾的一种理解
和调和的方法。
用在书法上,就是要调配好黑白之间的关系,太黑则墨气一团,气闷而有窒息感;太白则凋疏空旷,气懈而有松散感。
草书章法中还应有“透光之美”,其作品的雅趣往往在“白”的妙用,也就是在“虚”处来体现书法艺术的韵致和高雅之情。
邓石如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通风,常计白当黑,奇趣乃出。
”在草书章法的处理上,要“虚者实之”,“实者虚之”,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互补互生,使字与字,行与行之间能融为一体,缜密无间。
所以刘熙载说:“古人草书,空白少而神远,空白多而神密。
”空白多反而显其密,妙在线条的粗细强弱的交替,笔势的开合聚散的变化,字形的大小高低的错杂,构成虚实相生的章法效果。
字字相插,行行相争,相争相插处互挤互拥,相让相避处又遥相呼应,磊磊落落,洋洋洒洒,体现出草书狂放、瑰奇、纵逸的艺术风格。
怀素、徐渭的草书最为典型。
虚与实是相互对立的矛盾体,对任何一方的失控,就会使矛盾突出。
太虚则疏,太实则闷。
但虚实是相对而言的,没有虚就无所谓实,反之亦然。
矛盾双方都得依赖对方而存在而变化。
故最终还应有所调和,使矛盾的双方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变而不乱,作品才会有浑然一体的和谐之美。
若能在草书章法处理上使矛盾在又冲突、又调和中指挥若定,胸有成竹,使作品能险而不怪,潇洒畅达,超然入胜,毫无雕饰,变化出于自然,新奇仍能守法,斯乃谓之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