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改造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
初中历史_第5课 三大改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第5课 三大改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ab6b303ba0d4a7303763a4b.png)
?三大改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农村土地改革后的情况和在农村走集体化道路的必要性;掌握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
掌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方法并分析其原因。
综合分析三大改造的必要性,比照三大改造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比拟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按照“历史板块教学模式〞构思教学思路,采用喜闻乐见的教学歌诀让学生轻松学历史,通过整合走出历史,到达学习历史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让塞在思想上知道三大改造的根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改变,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同时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并在过渡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教学重点】三大改造的方式,三大改造的意义。
【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国内意义?★导入新课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根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课件展示,教师讲解:什么是三大改造?★出示学习目标,学生朗读★学习新课学生齐读教学板块设计内容第一篇章:势在必行话合作农业社改之路——农业合作化第二篇章:顺势而为话合作手工业社改之路…一手工业合作化第三篇章:大势所趋话合营资本主义工商业社改之路------公私合营第四篇章:大势已成话转变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一篇章:势在必行话合作农业社改之路……农业合作化教师出示口诀,化解善度〔学生齐读〕土地改革好不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土地改革分了田,农业生产有开展,农民解放把身翻。
比蜜甜。
农业改造为什么? 一家一户太分散,农业开展遇困难,工业开展也缓慢」那咋办?农业如何来改造?I分散农民来组建,引导入社同苦甘,共同富裕是心愿。
2024年初中历史关于三大改造教案范文
![2024年初中历史关于三大改造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8adc70da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ca.png)
2024年初中历史关于三大改造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三大改造(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内容、历史背景和意义,掌握改造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资料和案例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认识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三大改造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和信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三大改造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难点:如何理解三大改造对新中国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以及在社会制度变革中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状况和人民生活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思考。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要进行三大改造吗?这样的改造会给我们的国家带来怎样的变化?知识讲解详细阐述三大改造的历史背景,包括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经济困难和国际环境。
分析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具体过程,通过时间线、图表等方式展示改造的阶段性成果。
探讨三大改造的意义,包括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推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等方面。
案例分析选取一两个典型的改造案例,如农村合作社的建立、手工业合作化运动等,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感受改造的实际情况。
邀请学生分组讨论案例中涉及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和挑战。
互动探究设计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例如:三大改造过程中人民群众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改造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讨论交流,整理出探究结果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三大改造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分组讨论、互动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5、《三大改造》课堂实录
![5、《三大改造》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923b6dd8b14e852458fb57f0.png)
畅所欲言 谈收获
巩固练习
1、选择题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C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C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
20世纪中国社会性质的两次 剧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由半殖 民半封建社会转变为新民主主义国家; 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由新民主 主义国家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到1956年,进行了哪两 次生产资料的变革。
1、土地改革,封建土地所有制变为 农民土地所有制; 2、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农民土地私有 变为社会主义集体公有。
4、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 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三大改造。 5、三大改造完成的重要意义: 三大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 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6、三大改造存在什么缺点? 存在的缺点: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
拓展提升:
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
军事:抗美援朝
新中国 成立
政权
巩固
经济:土地改革 社会主义国家
新民主主义国家
第5课 三大改造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任务: (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
公有制)
农业合作社
手工业合作社
公私合营
土地改革后我国农村经济情况如何?
①土地改革后,农民分到了土地, 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 ②但分散经营使农民个体经济很难发 展,也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
但分散经营使农民个体经济很难发但分散经营使农民个体经济很难发展也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展也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 三大改造 教案与教学反思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 三大改造 教案与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253f3d6de80d4d8d15a4fd2.png)
第5课三大改造师院附中李忠海教材分析三大改造主要是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这一课讲述了三大改造的基本过程。
在教学中,重点应放在对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上。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最先开始的,它是基础,推动了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5年夏季起,到1956年底,我国加快了三大改造的步伐,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
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这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已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
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立,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也逐步健全起来。
我国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学情分析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讲,是不容易讲清楚的。
教师需要用通俗的语言,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解释给学生。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
欧阳修◆教学目标观史观国几千年来的剥削历史已经基本结束教学重难点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农业、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建立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实行赎买政策,全行业公私合营。
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
教法学法教法:1.通过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了解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必要;同时通过对比,说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特殊性。
2.利用实例说明公私合营的定义以及操作方法,教师进行适当地分析、讲解。
学法:课前自主搜集资料;自主阅读,勾画重点;小组合作。
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提问:1.要求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回答:“一五”计划完成时,我国工农业生产之间有什么差别?(工业发展迅速,农业发展相对缓慢)2.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别?(工业的发展起点高,一开始就能采用先进的科技和设备,所以发展速度快;而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所以发展缓慢)二、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农业生产可以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和生活物质保障,如何改造落后的小农经济,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就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
初中历史_第五课 三大改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第五课 三大改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2f6fa96b43323968011c92f6.png)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历史课学习,大部分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也存在认知水平和发展趋势的差异,因而在问题设置中应注意梯度设计,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尽量照顾到各个认知层面的学生,尽量让他们都能接受。
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生们对三大改造的历史有没有了解,但是学生对互助组、合作社、公私合营、赎买政策等政策性强的问题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创设了一系列情境如:讲故事、播放视频、让学生小组讨论、列举例子的方式在课上解决。
同时对于这些知识学生课下从长辈、网络、身边人等渠道也进行了深入的了解。
虽然有点基础,但是还需要从学生的认知背景出发,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适时播放当时历史录像、图片、资料等。
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将较深奥理论问题具体化理解,全面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记忆和掌握本课的基础知识。
效果分析本课能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能力实际,精心选取有效的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将比较难懂的历史知识直观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尽量贴近历史,走进历史了解历史当时的情景。
而不是凭空让学生想象。
同时我注重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创设教学情境,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课堂活动。
设计科学合理、有思维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感悟、讨论、交流、总结、概括中学到历史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合作、分析探究问题、总结概括的能力。
激发了学生以党为榜样学习探索精神。
本节课术语比较多不好理解,同时这段历史又离学生生活比较远。
所以我利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讲农民王国范的故事,生动的完成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学习,这样学生乐于接受。
有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知识做铺垫,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就很容易掌握。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是这节比较难理解的知识,所以我从分析背景开始,一步步剖析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方法。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5课三大改造(教案)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5课三大改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a9a15f3b14e852458fb576a.png)
第5课三大改造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2)了解农村土地改革后的情况和在农村走集体化道路的必要性;掌握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
掌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方法并分析其原因。
(2)综合分析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对比三大改造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走进历史,通过整合走出历史,达到学习历史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让学生在思想上知道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改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同时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并在过渡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和意义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开始致力于发展经济,我们知道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可是你们知道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什么时候在中国确立的?又是怎样确立的呢?生:(可能会摇头)师:在这里我可以先告诉大家,国家是通过三大改造的方式来完成的。
◆讲授新课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材料“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
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
所以说,这是一次最彻底的、最全面地、最成功的一次土地改革。
”——陶鲁笳(当时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通过上述材料我们可以看出1950-1952年的土改是成功还是失败?1952年底完成的土地改革对无地和少地的贫苦农民来说,这是一次翻天覆地的历史变迁。
然而,我们在享受巨大欢喜的同时,也有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确实存在。
材料一:农村土地改革后农村出现的情况:土地买卖。
土改后部分农民因天灾受损,或家中有人重病,或无力耕作等出卖自己的土地。
1952年山西省对49村农民调查,在被出卖的718公顷土地中,1949年的占3.95%,1950年占30.99%,1951年占51.15%,1952年占13.09%。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三大改造》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三大改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fd97f29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64.png)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三大改造》教案一、课时分配本课时量较大,请分为两节课进行教学,每节课45分钟。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三大改造的背景和意义;2. 掌握土地改革、合作化和农业机械化的内容;3. 理解三大改造对中国农村的深刻影响。
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归纳总结和表述能力;3.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祖国发展的热爱;2. 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勇于探索的精神;3.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三大改造的内容、意义和影响。
教学难点:如何能够让学生体验到三大改造背后的精神和动力,理解其中的历史意义。
四、教学方法采用情境导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课件展示、演讲比赛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加深对三大改造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Step 1 情境导入(5分钟)老师打开课件,播放一段片段,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面临的几大困难和挑战。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和发展,为什么要进行三大改造。
Step 2 案例分析(10分钟)让学生分为小组,观看一段小片段,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并分析出农民们遇到的生产、生活问题。
Step 3 课件展示(10分钟)让学生观看课件,介绍三大改造的背景、内容和目的,并讲解各个方面的具体措施。
Step 4 小组探讨(10分钟)让学生就三大改造的实施过程展开小组讨论,探究具体的实践案例,思考三大改造的意义和影响。
Step 5 原创汇报(10分钟)让学生就小组讨论的成果进行原创报告,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展现出三大改造的积极含义和发展趋势。
Step 6 总结回顾(10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简要回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三大改造的核心内容和实践意义。
第二课时:Step 1 小组合作(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合作,采用问答方式,回答三大改造对中国时代背景、经济政策、社会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
八年级历史人教版下册教案:第5课 三大改造(含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
![八年级历史人教版下册教案:第5课 三大改造(含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6676bbad4afe04a1b071de79.png)
第5课三大改造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①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②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③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学习三大改造,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三大改造的方式。
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农民分到了土地,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分散、落后的农民个体经济很难发展,也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对农业的需要。
为此土地改革后,中国共产党及时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促使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
上图反映的就是当时的情景,看他们面带笑容,足见当时人们的热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段充满激情的历史。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1.教师讲述:什么是三大改造。
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改造农业的原因2.读下面材料,分析讨论:我们党为什么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史料解读:材料一:农村土地改革后,农村出现的情况:土地买卖。
土改后部分农民因天灾受损,或家中有人重病,或无力耕作等出卖自己的土地。
1952年山西省对49村农民调查,在被出卖的718公顷土地中,1949年的占3.95%,1950年占30.99%,1951年占51.15%,1952年占13.91%。
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典型调查,出卖土地的农户占农村总农户的1.29%,出卖土地面积占农村土地总面积的0.22%。
材料二:经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得到了土地,农村生产力从封建制度束缚下解放出来,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起来了,但农民绝大多数还是靠人畜经营……正因如此,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
《三大改造》教案(精选5篇)
![《三大改造》教案(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4015f51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d1.png)
《三大改造》教案(精选5篇)《三大改造》篇1第五课三大改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⑵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⑶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2.能力: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⑴用提出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方法;⑵适当补充课外材料,训练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4.情感、态度、价值观:⑴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是我党在过渡时期实行的一项正确的政策;⑵培养学生互相帮助热爱集体的品德;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精神;二.重点、难点:1.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⑴农业手工业:建立生产合作社⑵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2.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方法:讲解法讲述法读书指导法情景教学法情感教学法2.手段:多媒体四.教学过程1.导入:(上课前写好课题和第一个大标题)(课件)播放电视剧《大宅门》中百草厅公私合营的片段。
(问)大家有没有看过这部电视剧啊?(学生回答)刚刚老师放给大家看的是电视剧《大宅门》中公私合营的一段,现在大家把书打开到第23页中,看有关北京老字号药店同仁堂的介绍。
其实,《大宅门》中的百草厅的真实来源就是同仁堂药店。
老师读)2.公私合营:好,我们一直在说公私合营,那么,到底什么叫公私合营呢?公私合营是针对什么来说的呢?(课件:是我们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高级形式,即国家资本主义)。
那老师要问了,以前我们学过改造的低级形式,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啊?(学生回答)(课件:对工业中的计划定货统购包销和商业中的委任经销代销等等)。
(课件:毛泽东在1953.7发表的《关于国家资本主义》一文中写道:“这种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资本主义经济。
初中历史_三大改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三大改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209c38d701f69e3142329447.png)
课题第5课三大改造一、教材地位分析:本课位于《中国历史》八年级下P23——26。
建国后,经过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农民分到了土地,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分散、落后的农民个体经济很难发展,也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对农业的需要。
为此土地改革后,中国共产党及时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促使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在广泛开展农业合作化同时,我国对手工业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历史性胜利的重要标志。
二、课程标准: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
掌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方法并分析其原因。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四、教学重点:三大改造的方式。
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五、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开始致力于发展经济,我们知道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可是你们知道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什么时候在中国确立的?又是怎样确立的呢?生:(可能会摇头)师:在这里我可以先告诉大家,国家是通过三大改造的方式来完成的。
板书:三大改造师:请问同学们,那你们知道国家是改造哪三方面问题么?生: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第5课 三大改造[311]
![第5课 三大改造[311]](https://img.taocdn.com/s3/m/404457375022aaea988f0fda.png)
第5课三大改造唐县北罗中学崔志华一、课程标准内容了解“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认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和形式,完成的时间及历史意义;明确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提高理解历史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三大改造的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实施探究式学习,掌握合作、交流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改造的探索和创造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贡献;激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热情,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志向和信心三、教材分析本课位于本单元第二课。
三大改造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变革,创造性开辟了一条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是一个创举。
三大改造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它使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四、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养成一定的学习历史的习惯,也有了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他们未接触过政治经济学方面知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比较肤浅,但是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
因此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熟知的、有浓厚兴趣的话题入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重点难点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及意义。
难点:三大改造的原因和实质。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新课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中国近代史,社会性质发生过哪两次变化。
1、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由封建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我们国家又是什么时候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呢?运用什么方式过渡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三大改造”。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学生在知识回顾中进入课堂学习的氛围当中,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1、“众人划桨开大船”——农业、手工业合作化打开历史频道,走入李老汉的故事展示:《三大改造》情景故事:李老汉的困惑李老汉是贫苦农民,老伴早年过世,有一儿一女,和许许多多的农民一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满怀对新生活的向往。
第5课 三大改造 初中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人教版
![第5课 三大改造 初中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23288ec0866fb84ae55c8d31.png)
教学设计课题名称第5课三大改造授课者李运燕工作单位梧州市第四中学学科年级八年级历史教学版本2017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内容标准内容要点:了解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教材分析本课围绕三大改造这一核心内容展开,分为“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和“公私合营”两部分,讲述了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
两部分内容之间联系密切,不可分割。
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解决所有制的问题,把生产资料的私有制逐步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对事物充满好奇,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智力发展开始由感性向理性过渡,认识问题比较感性,需要对学生的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做一定的引导。
他们有一定分析问题的能力。
对于建国初的三大改造的情况很不理解。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认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和形式,完成的时间及历史意义;明确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提高理解历史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展示一些亲身经历过社会主义改造的人讲述,了解农业、手工业及相关企业在社会主义改造期间的情况;在搜集资料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掌握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培养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改造的探索和创造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贡献;激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热情,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志向和信心。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难点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六、教法与学法讲解法、讨论法、合作探究、小组体验、实例演算法、举例材料说明七、教具原创微课动画、角色头带、剧本台词、趣味游戏型练习题八、课时一课时九、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音频导入播放歌曲《社会主义好》教师:(歌曲完毕)同学们,这首歌曲热情歌颂了社会主义好,那么大家知道我国真正进入到社会主义阶段是在什么时候吗?很多同学会误以为在新中国成立时候,实际上却是在我国完成了三大改造以后。
初中历史_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5a5e1ebf01dc281e43af032.png)
第5课三大改造班级:姓名:小组:小组评价:【学习目标】1、记忆:三大改造的内容、形式。
2、理解: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
3、认识:分析三大改造的实质和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1.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2.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学习过程】一、激活思维,自主预习(自学教材,独立完成学案中的问题,完成后小组内进行讨论订正)三大改造:二、发现问题,互帮互助我的疑惑(提出你在自学过程中的疑惑,师生共同解决)三、合作探究,绿色互动(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探讨,最后班内交流展示)(一)合作探究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公私合营,当时对于很多资本家来说,好比是一种撕心裂肺的痛。
自己几辈人辛辛苦苦创办的家业就这样交出去,心里真是“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
材料二:工商界代表乐松生向毛主席报喜庆祝全行业公私合营上述材料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情况,依据材料回答:(1)以上材料是对哪一行业的改造?改造的方式是什么?(2)联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什么?(3)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人们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二)合作探究二:材料一:图一向农民宣传土地改革法图二农民申请加入农业合作社材料二:2013年1月31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0个中央一号文件发布。
这份文件题目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全文约10000字,共分7个部分26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固本强基,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需统筹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着力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材料一中的图一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它的推行促使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2)根据材料一中的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运动又使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党和人民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调整农村政策说明了什么道理?对自身的学习有什么启示?(4)结合材料二并从自身出发,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份子,请你为自己家乡王望的新农村建设出谋划策。
实用的三大改造教案分享与探讨
![实用的三大改造教案分享与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1f02a56b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5a.png)
实用的三大改造教案分享与探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经常需要对自己的教案进行改造,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不同程度和个体需求,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多年的实践,积累出了很多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应用这些方法来改造教案,可以让教学更加生动、实用和有效。
下面,我们分享一些实用的教学改造方法和思路。
一、多元化教学法多元化教学法强调了教育是个人化的,教育者必须理解每个学生的优点和局限性。
可以通过不同的教育手段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种教育方法把教育内容、教学手段、规范与教师的个性和风格相结合。
采用多元化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学习能力的发挥。
针对多元化教学法,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灵活设置教学任务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吸收知识。
例如,使用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教材,以更直观的方式展现教学内容。
2.设计多元化教材多元化教材,是对教材进行改造,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层面呈现所学的知识,包括文本、视频、图片、图表等。
3.激发兴趣在课堂中,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设计教学材料、教学方法,制造教学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差异化教学差异化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差异性,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学生的参与度、关注度、学习习惯等因素,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以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二、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指教育教学中使用特定的案例、问题、实际情况等交互信息的技术和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能够理解教学内容的实际应用和影响,使学生学到更多实际操作方法和问题解决技巧。
在案例分析法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明确问题和案例的目标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明确这个问题或案例的目的和方向。
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学生来获取相关信息。
2.设计学生探寻案例的环节在教学中,应该在问题和案例前,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探索本问题或案例的内容和相关信息。
3.根据案例设计课堂讨论在这之后,教师和学生需要共同参与对案例的讨论,这个过程中,在根据需求来进行讨论。
初中语文三大改造教案的编写和总结
![初中语文三大改造教案的编写和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02f8fb6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16.png)
初中语文三大改造教案的编写和总结近年来,教育界对课标改革不断进行优化和调整。
在初中阶段,语文课程是一门必修课程,它在中学阶段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为了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教学工作者推出了初中语文三大改造教案,这些教案被广泛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收到了显着的效果。
一、“读写分离”模式读写分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最具有标志性的一项改革。
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加关注写作训练,这也是开展本课程的初衷所在。
在课堂里,老师将阅读与写作分别单独安排开来,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其中,阅读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理解文章的结构、理解作者策略;而写作则主要是让学生进行创作,营造出一个优秀的语文氛围,给每个学生展现自己的写作才华。
在实际操作中,每次课上老师会课前引导学生首先把阅读订单完成,接着在过程中模仿作者的行文方式,学习语言的组织,渐次学习文学鉴赏和文学创作。
二、“3E学习法”模式“3E学习法”也是一种非常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它强调评价、表达、表演三大环节的平衡发展,包括口头表达、写作表达、视觉表达、动作表达、演讲表达等。
这种教学模式主要针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特点展开,通过学习和操作,引导学生创造更多的思考和交流机会,提高学生的语文文字表达能力。
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会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给出针对性的学生作业,让学生根据语文课堂表达的技巧和方法进行实战学习,学会利用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
比如给学生布置一篇“记叙文”的作文,要求学生同样要表达情感,同时要求语言的表达能力更加清晰准确,让学生能够认真思考、能够生动有力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三、“全民模拟联考”模式“全民模拟联考”是在目前教育改革中最具爆点的教学模式之一。
它主要是针对黄冈中考的实际情况,把校长、课程教师、教改中心、基础教育教育网、政府官员等多方资源汇合起来,把实际的学生教学情况与考试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利用多方情报和材料,组织成一套全国联考卷,让全国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真正做到教与学共享,教学各地相互借鉴,共同分析和解决初中语文难点。
《三大改造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统编版》
![《三大改造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3444d010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d8.png)
《三大改造》导学案一、导入大家好,今天我们将进修的是《三大改造》,这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也是中国摩登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描绘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通过进修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人们的生活状况,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社会变革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二、目标1. 了解《三大改造》的作者、背景和主题;2. 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3. 分析小说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思想内涵;4. 思考小说对于当代社会的启迪和意义。
三、导学内容1. 作者简介- 《三大改造》的作者是鲁迅,他是中国摩登文学的泰斗之一,被誉为“百年难遇的大文豪”。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探讨,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尊重。
2. 背景介绍- 《三大改造》是鲁迅在1920年代创作的,当时正值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人民生活贫困,社会秩序混乱。
小说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况。
3. 主题分析- 《三大改造》主要讲述了一个小人物在大时代中的奋斗和挣扎。
通过描写主人公的遭遇和成长,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阴郁和人性的扭曲,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批判精神。
4. 人物分析-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每个角色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
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小市民,他身处社会的底层,却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倾慕和追求。
其他人物如何影响主人公的命运,也是小说的一个重要线索。
5. 情节发展- 整个小说情节跌宕升沉,主要盘绕主人公的成长和命运展开。
作者通过一系列事件和转折,揭示了社会的阴郁和人性的扭曲,引发读者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6. 思考与讨论- 通过进修《三大改造》,我们可以思考当代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人性的困境。
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社会的挑战和个人的命运,如何在现实中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信念,这都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四、总结通过今天的进修,我们对《三大改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对当代社会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启迪。
关于三大改造的反思教学案例
![关于三大改造的反思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82c2889f8bd63186bcebbc67.png)
三大改造的成绩(短期)
• 到1956年底,国营和集体经济成份已上升到 92.9%,公有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从此在中国确 立了。
• 到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到783.9亿元,比 1952年增长128.3%,年均增长18%;农业总产值 达604亿元,比1952年增长25%,年均增长4.5%; 粮食达19505万吨,比1952年增长19%,年均增 长3.7%;棉花产量达164万吨,比1952年增长 26%,年均增长4.7%;全国居民平均消费水平达 到102元,比1952年增长34.2%,其中职工平均 消费水平由148元提高到205元,增长38.5%,农 民的平均消费水平由62元提高到79元,增长 27.4%。
• 工商业:超越了我国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 由原来多种所有制变为清
一色的公有制,导致了形式单
一,制度僵化的经济模式。
• 从一方面看Biblioteka 工业化目标基本实现,工农业经济相比,工 业比重已占到80%;从另一方面看,工业化的目标还远没 有实现,农业人口仍占80%,国民经济严重失调,短缺的 现实困扰着每个中国人。从一方面看,提高了一些主要是 针对城市的社会福利,如对城镇职工生老病死全包下来, 消灭了失业;但从另一方面看,城乡壁垒森严,8亿农民 成为事实上的二等公民,他们的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年 年在温饱线或饥锇线上挣扎,在最困难的时期造成几千万 人的非正常死亡。从一方面看,科技上搞出一些令人自豪 的成果,如两弹爆炸,卫星上天;从另一方面看,许多领 域的技术水平十分落后,傻、大、黑、粗成为一些老工业 基地的代名词。从一方面看,以重工业为主的门类齐全的 工业体系建立起来;从另一方面看,粗放的、失衡的工业 化不但消耗了大量资源,牺牲了效益和民生利益,而且留 下不少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