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朱元璋
千万古之一帝——朱元璋
![千万古之一帝——朱元璋](https://img.taocdn.com/s3/m/c05c84a0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23.png)
明朝思想家李贽(1527-1602年)曾评价秦始皇(前259-前210年)为“千古一帝”,他对朱元璋(1328-1398年)更是推崇备至,称他为“千万古之一帝也!”究竟朱元璋在历史上有何贡献,使到桀骜不驯的李贽有这样高的评价呢?由贫农、僧侣、士兵从而成为一国之君,明太祖朱元璋的人生经历可谓传奇。
他推翻了蒙古的野蛮统治,使汉文明得以复兴和发展,创建了明王朝长达二百七十六年的国祚,成为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仅次于唐朝的王朝。
他在位期间强化专制皇权统治,但亦滥用刑罚,屠戮功臣,功过毁誉参半。
清圣祖玄烨(康熙帝)对他有高度评价,为他题词的“治隆唐宋”的铭刻,至今仍屹立在南京明孝陵之前。
朱元璋生于安徽濠州钟离之东乡(今天的安徽省凤阳县),父亲是贫农,自小生活艰苦。
他十多岁时父母兄长相继病死,无依无靠的他只能到凤阳附近的于皇寺(后改名皇觉寺)出家当个小和尚。
不到两个月时间,寺庙也难以维持,朱元璋只能以僧侣的身份乞讨过活。
其后加入郭子兴为首的起义军,当年他24岁。
在多场起义战役中,以推翻元朝为目标外,亦须对付各路不同派别的起义军。
朱元璋在这些战事中愈战愈勇,尤其是与陈友谅、张士诚对垒为甚。
陈友谅曾于1360年自称皇帝并约张士诚夹攻朱元璋。
在东西夹击的情况下,朱元璋听取谋士刘基(字伯温)的建议,先攻打实力最强的陈友谅,再迎击生性怯弱的张士诚。
1363年鄱阳湖之战,朱元璋彻底消灭陈友谅,并攻下武昌,俘虏陈友谅的儿子陈理。
1367年,朱元璋攻破平江(今苏州),灭掉张士诚,终在1368年,建立大明王朝。
刘伯温是朱元璋建国的开国功臣之一,他以神机妙算和运筹帷幄著称。
虽然早期他极获朱元璋信任,可惜在他晚年时,因朱元璋的猜忌及多疑,遭到谗害,忧愤而终。
除了刘伯温外,朱元璋在位期间,亦对不少臣子施以酷刑,最著名的是“胡惟庸案”及“蓝玉案”。
胡惟庸早年随朱元璋起兵,颇得朱元璋宠信,亦令他变得辀张跋扈。
明朝建立后胡惟庸曾担任右丞相之职,期后朱元璋察觉丞相的权力过大,给皇权带来不利,宣布废丞相,加强皇权统治。
评说朱元璋的功过是非
![评说朱元璋的功过是非](https://img.taocdn.com/s3/m/89c44183cc22bcd126ff0c3f.png)
评说朱元璋的功过是非,是回避不了他的“恐怖政治”(吴晗语)的。
如果说,明朝初期的“洪武四大案”在历史上尚有争议的话,那么发生在洪武三十年的“南北榜案”则是一件彻头彻尾的冤案。
关于“南北榜案”的历史记载不少,本文选用王世贞的《弇山堂别集·科试考》,此文集是明代著名史学家王世贞记录明朝史事的私人著述,该书记载的明朝典故考订周详,被时人比之为一代实录。
文集中的《科试考》卷记载了这桩冤案。
洪武三十年(1397),科举会试(丁丑科)在全国举行。
朱元璋命令翰林院学士刘三吾﹑吉府纪善白信蹈为考试官,当时录取了宋琮等五十一人。
经朱元璋当廷面试,赐闽县陈安(安阝)为第一名﹑吉安尹昌隆、会稽刘谔分别为第二、第三名。
这五十一人中没有一个人是长江以北的人,于是,那些没有考取的北方人上书朱元璋,说刘三吾等考官都是南方人,只为他们各自的家乡,是营私行为。
朱元璋闻之大怒,命令儒臣们将那些落榜者中文理稍微强些的人再录取一部分,并指定侍读张信﹑侍讲戴彝﹑右赞善王俊华﹑司直郎张谦﹑司经局校书严叔载﹑正字董贯﹑长史黄章﹑纪善周衡、萧揖,以及刚刚经廷试取录的陈安﹑尹昌隆﹑刘谔,每人各批阅十份试卷。
进过认真查阅考卷,北方举人确实没有一人能及格,全国科举会试是公正的。
但是,北方举人还是上书告状,说刘三吾﹑白信蹈指使张信等人只查不及格的卷子。
朱元璋更是大发雷霆,亲自出题主考,录取了韩克忠﹑王恕﹑焦胜等六十一名原来不及格的北方人,并授予第一名韩克忠为翰林修撰,第二名王恕为编修,第三人焦胜为行人同副,进士陈性善为行人,陈诚为检讨。
考官白信蹈等都被肢解处死,刘三吾以年老被发配边疆充军,只赦免了戴彝﹑尹昌隆、陈安、刘谔,任命他们为司宾司仪署丞,后来又遭诛杀。
宋琮被任命御史,后以检讨掌助教官辞退。
另据史料,洪武三十年五月,朱元璋突然下诏,指斥本次科举的主考刘三吾和副主考纪善、白信三人为“蓝玉余党”,尤其是抓住了刘三吾十多年前曾上书为胡惟庸鸣冤的旧账,认定刘三吾为“反贼”,结果涉案诸官员皆遭到严惩。
朱元璋的历史评价与争议
![朱元璋的历史评价与争议](https://img.taocdn.com/s3/m/98cfe683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8f.png)
朱元璋的历史评价与争议朱元璋(1328年-1398年),明朝开国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和军事改革,稳定了国家局势,奠定了明朝的基石。
然而,对于朱元璋的历史评价一直存在着争议。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朱元璋进行评价和讨论。
一、开创明朝并实现统一朱元璋是明朝的创始人,他通过一系列胜利的战争,推翻了元朝的统治,结束了动荡的南宋时期,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他率领农民军队,采取了“攘夷必先争储”的政策,先后推翻了其他农民军,最终确立了自己的统治。
他的这一举措,不仅结束了元朝的统治,也为明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统一者之一。
二、推行一系列改革政策朱元璋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的政治和军事改革,为明朝的繁荣发展打下了基础。
他推行了行省制度,强化了地方行政管理,减轻了中央政府的负担。
他还推动教育改革,加强了封建礼教的教育,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养。
此外,他还在军事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这些改革措施都为明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为后世树立了榜样。
三、残酷的统治手段尽管朱元璋在统一和改革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他也常常以残酷的手段维持统治。
他对内推行严苛的法律制度,严厉打击贪污腐败和反叛行为。
他对外则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让无数人遭受了战乱之苦。
此外,朱元璋辅佐的丞相冯胜也采取了残酷的镇压手段,大胆地整肃了宋朝遗留下来的势力。
这些统治手段不仅让人民遭受了痛苦,也引发了不少的争议。
四、家族内斗与杀伐决断朱元璋的家族内斗问题也是评价他的一个关键点。
他的家族内部长期存在着权力斗争,争夺明朝的继承者地位。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朱元璋通过一系列的杀伐决断,确保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也保护了明朝的繁荣。
然而,他的家族内斗也给明朝的统治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给后世留下了一定的争议。
综上所述,朱元璋的历史评价存在着一定的争议。
他的开创明朝和实现统一的功绩不可忽视,他的改革政策也为明朝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怎么评价朱元璋
![怎么评价朱元璋](https://img.taocdn.com/s3/m/5f44380aba1aa8114431d992.png)
较之其他历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心理素质是最差的一个,差到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障碍与人格分裂。
三个假设:(1)朱元璋患有严重的神经症;(2)朱元璋的神经症导致他出现人格分裂;(3)朱元璋滥杀功臣的精神防御机制是替天行道。
朱元璋善于挖掘人材,很快就聚集了一批高级谋士,如李善长、宋濂、刘基(伯温)、朱升等人。
他们为朱元章出谋划策,使朱元璋在推翻元朝统治的同时,也逐一扫除了其他的农民义军,并于1368年建立了大明王朝。
可悲的是,朱元璋在开创天下时,尚能广招天下文人贤士,并放心任用手下部将。
一俟天下方定,他却开始担心文臣们会鄙薄他出身贫贱,武将们会篡夺他的皇位。
久而久之,朱元璋出现了典型的焦虑型神经症表现,如严重缺乏自信、疑心疑鬼、极度敏感、易生妄想等。
为了缓解其焦虑,朱元璋以整肃朝廷命官及屠杀官民为乐,如他发明了廷杖的惩处手段,上自宰相,下至平民,没有人能维持人性尊严,很多人竟“立毙杖下”,没有杖毙者也落得一身残疾,被发往凤阳或其它边州远郡充军。
仅到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光谪屯凤阳的官员就有一万多人。
此外,朱元璋还开创(恢复)了许多惨无人道的刑法,如凌迟、刷洗、抽肠、剥皮,黥刺、阉割、挑膝盖、锡蛇游等等,其野蛮残暴程度超过了历代君王。
朱元璋神经症的根源是成就焦虑和皇位焦虑。
心理学对焦虑的定义是因社会因素而引发的忧心忡忡、忐忑不安和极度的紧张情绪。
朱元璋的成就焦虑表现为他想遥比尧舜,建立一个绝对平等的社会,其中没有任何豪族和贪官污吏;朱元璋的皇位焦虑表现为担心朝廷要员会逐渐架空他的权力,甚至蒙骗愚弄他。
这两种焦虑的交互作用,使得朱元璋长期生活在高度忧虑与紧张的亚健康状态下,性格日益偏执,终而达至人格分裂。
对明朝的各位皇帝总结与评价
![对明朝的各位皇帝总结与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3ca9787c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79.png)
对明朝的各位皇帝总结与评价总体来说,明朝的皇帝们在各自的领域内有着不同的表现,既有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皇帝。
以下是对明朝各位皇帝的总结与评价:1. 明太祖朱元璋:他是一个极具政治才能和军事能力的皇帝,创立了明朝,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他具有深远的眼光和卓越的治国能力,实行了许多有益的政策,如移民、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等。
然而,他的统治手段也较为残酷,对开国功臣的杀戮和政治清洗使得明朝的政治环境异常残酷。
2. 明惠宗朱允炆:他是一个仁慈、有理想和抱负的皇帝,试图以温和的手段解决藩王问题,但最终在“靖难之役”中失败。
他的理想主义色彩浓厚,但缺乏实现这些理想的能力。
3. 明太宗朱棣:他是一个极具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的皇帝,指挥了多次对外战争,如对安南、鞑靼、瓦剌等地的征讨。
同时,他也组织了大规模的迁都和下西洋活动,对明朝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明仁宗朱高炽:他虽然寿命较短,但展现出了卓越的治国能力。
他的统治期间,明朝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和繁荣。
5. 明宣宗朱瞻基:他既有理想又有能力,继承了其祖父和父亲的优点,是明朝的一位中兴之君。
6. 明英宗朱祁镇:他在位期间出现了宦官专政的情况,且在第二次登基后错误地杀害了民族英雄于谦。
7. 明代宗朱祁钰:他在风雨飘摇之际被推上皇位,但能力平庸,无法开创盛世。
8. 明宪宗朱见深:他在位期间出现了许多弊政,如西厂、皇庄、传奉官等,给明朝的统治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9. 明孝宗朱佑樘:他是一位仁慈、勤勉的皇帝,努力治理国家,是明朝的中兴之主。
10. 明武宗朱厚照:他是个浪荡公子,文治武功均无太大成就。
11. 明世宗朱厚熜:他聪明绝顶却执迷修仙,导致朝政混乱。
12. 明穆宗朱载垕:他虽然受到张居正等人的辅佐,但个人纵欲无度,导致后期政治疲软。
13. 明神宗朱翊钧:他在位期间虽然有所作为,但后期因私人恩怨撤换官员,导致政治动荡。
14. 明光宗朱常洛:他在位时间极短,且早年经历凄惨,“梃击之案”更是让他备受打击。
后世对朱元璋的评价
![后世对朱元璋的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02f0a5a3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09.png)
后世对朱元璋的评价
朱元璋是中国明朝的开国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历史人物之一。
他在位期间,采取一系列贞厉的政策,成功征服了中国大片领土,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大帝国。
同时,他也重视士兵的训练和武器的制造,使得明朝军队成为了东亚最强大的军队之一。
朱元璋虽然有着优良的政绩,但他在政治上也有着一些争议。
他曾多次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强力干预,使得明朝不断发生政治动荡。
另外,他对民间阶层缺少重视,对自然灾害和饥荒等问题的应对也不够及时有效,这些问题给明朝的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
总的来说,朱元璋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
虽然他的统治政策存在一些问题,但他为明朝的建立和中国历史的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评价明太祖300字
![评价明太祖3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528326c4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30.png)
评价明太祖300字《明史》中有这样一句话评价朱元璋:“盖明祖一人,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者。
”朱元璋是历代帝王中出身最贫困最低微的一个,是唯一一个曾出家为僧的皇帝。
朱元璋的个人能力是坚强和卓越的,在军事战争中能够做到临危不乱,耐心果敢。
他的最大优点就是虽然没读过书,但能够虚心好学,接纳了一大批儒士,善于学习,尊重知识,使自己能够打败一个又一个对手,为自己建立和管理大明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朱元璋建立明朝,推翻了元朝统治,取得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胜利,从南宋以后近二百多年的社会动荡和元朝的残暴统治得以结束,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安定进步的发展时期。
朱元璋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了中央集权,严厉整肃吏治和腐败现象。
为其后的永乐之治,仁宣之治打下了坚固的政治基础。
但是朱元璋的滥杀功臣以及刚猛治国的手段也过于偏激和残忍,亲自颁布《大诰》等法律条例,严酷程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封建王朝。
建国初期的几个大案株连了十万多人,其中不免牵连了许多无辜。
他将随他建功立业的大批功臣和武将除之殆尽,不仅造成了“靖难之役”战争中建文皇帝无将可用,军事不利最终被明成组朱棣夺取政权,也间接造成了明中期将才凋零,对蒙古部落无法构成有效的进攻和打击。
特别是他设立特务机构,给明朝后来的皇帝做了一个恶劣的开端,使明王朝中后期的政治畸形发展和黑暗混乱。
朱元璋建立的明朝不仅使中国封建文明在唐王朝和宋王朝之后得到了又一次发展,也同时宣告了中国封建文明开始衰落,明朝的科技,文化,经济等文明程度在当时的世界仍保持着绝对的领先地位。
当明王朝在东方闪耀着光芒的时候,西方和欧洲正在利用中国传播的文明起步,经过了近二百年才酝酿成了文艺复兴。
朱元璋是封建社会一个伟大的帝王人物,明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一个伟大的王朝时代。
中国古代政治家:明太祖朱元璋人物简介
![中国古代政治家:明太祖朱元璋人物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4f00f178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fb.png)
•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 朱元璋的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6
朱元璋的人物形象与传播
朱元璋的历史形象与民间传说
朱元璋的历史形象具有两面性
• 朱元璋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取 得了辉煌的成就,使明朝成为了一个强 大的国家 • 朱元璋在专制统治和残酷手段方面, 使许多无辜的人遭受迫害,使明朝的政 治风气受到影响
朱元璋的家族势力在明朝建立后,成为了明朝政治的一大特点
• 朱元璋的家族成员在朝廷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如马皇后、太子朱标等 • 朱元璋的家族成员在地方上拥有庞大的势力,如藩王等
朱元璋的历史评价与地位
朱元璋的历史评价具有两面性
• 朱元璋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使明朝成为了一个强大的 国家 • 朱元璋在专制统治和残酷手段方面,使许多无辜的人遭受迫害,使明朝的政治风 气受到影响
中国古代政治家:明太祖朱元璋人物简介
DOCS SMART CREATE
CREATE TOGETHER
DOCS
01
朱元璋的生平事迹及背景
朱元璋的出生地与家庭背景
朱元璋出生于安徽凤阳的一个贫农家 庭 -的父亲朱五四是一位农民,母
亲陈氏是一位勤劳的农妇
朱元璋的家庭背景对他 的成长和性格产生了深
远影响
朱元璋的出生地凤阳是 他的起义起点
朱元璋的战略眼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朱元璋能够洞察敌人的弱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攻击 • 朱元璋能够预测战局的发展,提前做好准备 • 朱元璋能够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战略,使红巾军始终保持战斗力
朱元璋的战争经历对明朝军事的影响
历史学家对朱元璋的评价
![历史学家对朱元璋的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993c05d1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67.png)
历史学家对朱元璋的评价
1关于朱元璋
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也是明朝最伟大的统治者之一。
他在明
朝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朱元璋曾推行一系列政策,解决了明朝
动荡的局面,他特色鲜明、新颖中国当代思想,促进了明朝的繁荣和
发展。
2历史学家对朱元璋的评价
历史学家们大体上认为,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的先行者,他的创新
思想和管理手段为明朝带来了许多发展和改善。
他积极参与军事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国家的强盛。
他把军事和经济整合在一起,以解决灾难
和社会问题,加强国家的实力。
根据这些出色的表现,历史学家们认
为朱元璋是明朝最伟大的领袖,他为后世发挥了重要影响力。
3朱元璋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从朱元璋的表现可以看出,一个有统治能力的领袖,不仅需要勇敢、征服能力和良好的统治技巧,而且要把握国家的大局,有效地分
配资源和调度力量,才能够有效地维持国家的发展和完善。
朱元璋给
后人带来了很多启示,启发我们用忠诚与勤勉、勇气与谋略,不断努
力推动我们的事业发展,先有所为,才有所成。
八个字评价朱元璋的句子(一)
![八个字评价朱元璋的句子(一)](https://img.taocdn.com/s3/m/08385fba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4b.png)
八个字评价朱元璋的句子(一)经典句子集锦•井冈山的领袖,长征的主心骨•盖世英雄,功勋赫赫•傲视群雄,非凡的智慧和眼光•扫除异族,统一天下•奋发图强,恢复国家的繁荣•卓越的领导者,开创盛世•有大局观念,善于权谋•英明果断,决策权威经典句子衍生1. 英勇善战•智勇双全,战无不胜•雄图大略,临危不惧•立威于野,镇敌于邦•精兵强将,驰骋疆场2. 有策略、善谋划•谋定而后动,冷静而英明•善于筹谋,计无不胜•兵法出众,一手掌控天下•策略犹如巧布棋盘,威震八方3. 统一天下•扫平四方,统一乾坤•政治才能,重塑江山•政治手腕,集万众之力•华夏一统,盛世恢复4. 英明果断•机智过人,处变不惊•论决断之神速,独当一面•刚毅果断,快速决策•一言九鼎,果敢决策5. 开创盛世•丞相之师,文治武功兼备•宏图伟业,铸就千秋•一代圣君,神州昌盛•开创太平,功绩万世传颂6. 为民爱民•克己奉公,一心为民•用才唯贤,推行人民幸福•爱民如子,赢得百姓拥护•尽心竭力,为国家为民尽忠责7. 崇礼仁政•明王之治,惠政流传千古•恩泽百姓,受人民爱戴•古为今用,以德治天下•政以民为本,仁政至上8. 文化兴盛•文治武功兼备,国家文化繁荣•推崇文化,使国家受益匪浅•文化传承,带动社会进步•提倡学术,培养人才复兴以上是针对朱元璋的“八个字评价”整理的相关句子。
朱元璋是中国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在统一天下、开创盛世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善于谋略、果断决策,统一了分裂的国家,并以仁政和文化的兴盛为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朱元璋的伟大事业深深影响了后世,他被誉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领导者和创造者。
经典句子衍生9. 勇往直前•锐不可当,无坚不摧•毅然前行,直面艰难•愚公移山,不畏艰险•一往无前,勇敢攀登10. 聪明睿智•智者千虑,必有一策•头脑灵活,决策明智•智慧光芒,超越常人•聪明伶俐,睿智过人11. 志存高远•心怀天下,志存远大•规划未来,追求伟业•才略在心,一统天下•雄心壮志,建设伟业12. 务实进取•实事求是,追求实效•脚踏实地,不空谈空想•勤政为民,务实兴国•进取精神,推动国家繁荣13. 严明法纪•法治守则,治理有方•法统天下,秩序井然•严防腐败,廉洁公正•严明纪律,鞭策自己14. 豪情壮志•千古一帝,威震乾坤•雄豪磅礴,豪情满怀•志在四方,创造伟业•看破红尘,壮志凌云15. 坚定意志•意志如铁,不动如山•心如铁石,坚定不移•坚韧不拔,迎接挑战•决心如磐,必胜能够16. 才华横溢•文史通览,博学多才•詹言敏策,才智出众•才华横溢,兼具文武•诗书满腹,才思独特这些衍生的经典句子进一步展示了朱元璋在事业成就、个人才能和性格特点方面的更多特点。
明朝皇帝朱元璋的评价
![明朝皇帝朱元璋的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041f85a8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07.png)
明朝皇帝朱元璋的评价朱元璋聪明而有远见,神威英武,明朝皇帝朱元璋的历代评价大家了解多少呢?下面店铺为大家推荐一些明朝皇帝朱元璋的评价,希望大家有用哦。
明朝皇帝朱元璋的简介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
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
汉族,濠州钟离人,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
1344年(元至正四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
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
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后结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统治,平定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
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
1380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于应天,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葬南京明孝陵。
朱元璋聪明而有远见,神威英武,收揽英雄,平定四海,纳谏如流,求贤若渴,重农桑,兴礼乐,褒节义,崇教化,制定的各种法规都很相宜。
自古以来,前所未有。
但是他的性格严明,晚年偏好诛杀,使得一代开国元勋很少有善始善终的,这就是朱元璋的缺点。
明朝皇帝朱元璋的总评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君主之一。
一生勤于政事,建树颇多,特别是创设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业,还影响到清朝。
自明到清,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渐趋完备。
朱元璋评论
![朱元璋评论](https://img.taocdn.com/s3/m/bc07fa11eff9aef8941e0642.png)
朱元璋评论一代君王,太祖洪武,草介出身,终成枭雄!莫问天下英雄出自何处,只看文韬武略光照千古。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认为历史人物有三种形象,历史形象,艺术形象和民间形象。
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其个人形象颇受争议,后人关于他的定义评价也是各执一端。
那么今天我就这一充满传奇色彩的封建君王来谈谈个人看法。
首先要说的就是这位皇帝的“传奇色彩”朱元璋贫苦身世。
中国历史上的开国皇帝中似乎没有谁比朱元璋出身更加低微、身世更加凄惨的。
元朝文宗天历元年(1328)九月十八日,朱元璋出生在濠州钟离东乡(今安徽嘉山明祖陵县治明光镇北赵府村)一座破旧的二郎庙中。
由于家庭贫困,兄弟甚多,朱元璋小时候曾读过几个月的私塾,后因没钱交学费,只好退学给人家放牛。
元顺帝至正四年,淮河流域灾害频发,旱灾、蝗灾、瘟疫接踵而至。
朱元璋的家里也遭受了灭顶之灾,亲人相继去世或者逃亡。
朱元璋因为年纪小,到村子附近的皇觉寺出家做了和尚。
因为寺中也没有余粮,朱元璋只做了几十天的和尚,便被打发出门,云游四方。
后来,朱元璋才又回到了皇觉寺。
云游的几年间,居无定所,风餐露宿,靠化缘度日,其实和讨饭也差不多。
然而经过这几年云游的磨砺,朱元璋的视野大为开阔,人生阅历大为丰富。
朱元璋是古来“草寇”中的另类。
他脱颖而出,做成了古来“草寇”都想做而最后都做不成的事,是因身为“草寇”而对“草寇”有一种叛逆意识。
碌碌如陈友谅、张士诚岂能望其项背。
正所谓英雄莫问出处,王候将相岂有种乎?乞丐出身的皇帝便是传奇所在。
谁也无法否认他是个有“色彩”的人。
他奇特的个性、传奇的身世、跌宕起伏的创业史以及独树一帜的治国驭人之术,都令人好奇,引人深思。
再论朱元璋的文治武功。
朱元璋雄才大略,深谋远虑。
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知人善任,礼贤下士。
朱元璋高度重视并解决好了知识分子问题,这是根本的一条。
明之得国,非得之“天”,而得于“人”。
将领善战、主公明睿,是打天下的重要保证。
他非常了解“文化人”的价值,并十分坚决地接纳和倚靠“文化人”。
明朝朱元璋历史评价研究报告
![明朝朱元璋历史评价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4740289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1c.png)
明朝朱元璋历史评价研究报告第一章引言一、研究背景与目的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其传奇般的生平事迹和卓越的政治成就一直吸引着无数历史学家和研究者的目光。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深入探讨朱元璋的生平经历、政治理念、经济政策以及他在文化方面的贡献,旨在全面而客观地评价朱元璋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深远影响。
通过对朱元璋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明朝初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状况,还能够深入挖掘朱元璋个人对这些领域所做出的独特贡献和影响。
二、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为了确保研究的客观性和全面性,本研究采用了历史文献分析法,通过对《明史》、《明实录》以及其他相关史料的深入挖掘和细致分析,结合现代历史学的研究成果,力求全面而真实地展现朱元璋的真实面貌。
此外,本研究还将参考一些考古发现和民间传说,以丰富研究内容和拓展研究视角,从而为朱元璋的研究提供更为立体和多元的解读。
三、报告结构概述本报告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引言,主要介绍研究的背景、目的、方法和资料来源。
第二章至第五章将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朱元璋的生平和政治成就进行详细阐述,包括他的早年经历、起义初衷、建立明朝、统一全国、执政理念、政策举措、经济发展策略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
最后一章将对朱元璋的历史地位进行综合评价,总结其功绩与贡献,反思其过失和历史局限性,并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章朱元璋生平简介一、早年经历与起义初衷朱元璋出生于元朝末年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早年生活困苦,曾为地主放过牛,做过和尚。
面对元朝末年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朱元璋萌生了反抗压迫、改变命运的念头。
他参加了红巾军起义,逐渐展现出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能。
二、建立明朝与统一全国经过多年的征战,朱元璋于1368年在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
随后,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政权,平定了各地的割据势力,最终在1382年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
朱元璋的统一行动结束了元末以来的战乱,为中国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试论朱元璋的功绩与历史地位
![试论朱元璋的功绩与历史地位](https://img.taocdn.com/s3/m/476d69e9a0116c175e0e4819.png)
32神州文化试论朱元璋的功绩与历史地位聂建尧 钟少帅空军工程大学摘要: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对朱元璋的功过是非评价也是不一的。
朱元璋作为出身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在经过一番奋斗无疑又是中国历史上响当当的大人物,对其功绩以及历史地位进行评论也是有必要的。
本文主要就朱元璋的功绩以及历史地位进行加以阐述分析。
关键词:朱元璋;功绩;历史地位0.引言朱元璋少年只是放牛娃,勉强为了生活而四处流浪,并当过和尚。
从二十四岁投奔农民起义军,又从小兵进行发展,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征战最终一跃成为一国之帝,这其中有运气也有努力。
关于朱元璋的评价历来都是众说纷纭毁誉参半的,但无论如何,朱元璋的传奇一生都是我国历史皇帝当中的耀眼明星。
1.朱元璋的功绩对朱元璋这一历史人物的功绩进行评价,就要结合其活动进行阐述。
朱元璋在元朝末年参加了农民起义军,此时就是朱元璋的初次登上历史舞台。
在当时发展当中,整体的农业以及手工业的生产没有超过宋代水平,元朝末年的时候更是朝政腐败,加上土地集中以及赋役地租等沉重的负担,使得农民起义频繁发生,此时的元朝已经是强弩之末,社会不但没有得到发展,还向后退步[1]。
朱元璋一生的经历比较复杂,在其一生的重要功绩上主要有几个层面,首先就是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和统一了全国,对多民族国家实现了巩固统一。
至正十九年在农民起义军主力北方红巾军失败后,朱元璋出兵攻灭了张士诚以及陈友谅等,随后发动南征北战,字洪武元年的时候攻占了大都建立了明朝。
在二十多年的都长当中,元朝的残余势力退到了漠北草原分裂成三个大部落,基本瓦解了对明朝的威胁[2]。
统一全国之后朱元璋就实施了恩抚为主的政策,于是朱元璋就在北方的地区进行集中了兵力对元朝的残余势力进行不休的斗争,并且通过怀柔手段来进行争取元朝的官吏投向。
从朱元璋在统一全国这一功绩上来看,的确是比较大的亮点。
从朱元璋的功绩方面能够看到,其在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方面也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大大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对社会生产力的恢复以及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评朱元璋重典惩贪
![评朱元璋重典惩贪](https://img.taocdn.com/s3/m/926bc8e4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cd.png)
评朱元璋重典惩贪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皇帝之一,在治理国家方面非常重视惩治贪污腐败。
他在位期间,通过各种手段加强了对官员的监督和管理,采取了一系列严厉的措施来打击贪污腐败现象。
首先,他建立了厚重的法制体系,明确规定了官员们的行为规范和责任义务,同时采取了“以严刑峻法治罪”之策,对贪官污吏进行惩治,以维护社会公正和稳定。
其次,他对官员的任用和晋升确立了一定的规则,推崇能者为官,避免了亲戚朋友之间私人交易和权力积累。
最后,他注重官员的基本素质和道德修养,推崇廉政和勤政,建立了官员考核制度,以此鼓励官员不断提高自己的本领,在服务人民的同时避免了个人得失的侵染。
可以说,朱元璋的重典惩贪政策极大地提高了当时中国的政治道德水准,塑造了秉持信仰、务实正义的官僚形象,也成为中国古代廉政传统的一部分。
评价朱元璋文言文
![评价朱元璋文言文](https://img.taocdn.com/s3/m/27641c68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f6.png)
评价朱元璋文言文
摘要:
一、朱元璋的出身与成长经历
二、朱元璋的军事才能与战胜强敌
三、朱元璋建立明朝的功绩
四、朱元璋的文化政策与对华夏文明的贡献
五、朱元璋的争议与评价
正文:
一、朱元璋的出身与成长经历
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
他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
他经历千辛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掌握,从死人堆里爬起来,掩埋战友的尸体,然后继续前进,继续战斗。
二、朱元璋的军事才能与战胜强敌
朱元璋的那个时代有着无数的厉害角色,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
然而,朱元璋用他惊人的军事天赋战胜了这些敌人,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最优秀统帅的称号非朱元璋莫属。
三、朱元璋建立明朝的功绩
朱元璋建立明朝,重振华夏文明的功绩,无论怎么高度评价都是不过分的。
他消除了胡元的统治,恢复了帝王之境土,重新阐释了中国的彝伦。
他的功绩,不仅在军事上,还在文化上,为近三百年的明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朱元璋的文化政策与对华夏文明的贡献
朱元璋的文化政策,使华夏文明得以在经历了多次劫难后重新恢复。
他尊重文化,尊重教育,使得文化得以在他的统治下繁荣发展。
他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建立了明朝,而且在于他为华夏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五、朱元璋的争议与评价
尽管朱元璋在军事和政治上有着出色的才能,但他也有许多争议之处。
例如,他杀害了许多功臣,这被许多人视为他的一大缺点。
明朝皇帝朱元璋的功与过
![明朝皇帝朱元璋的功与过](https://img.taocdn.com/s3/m/f4cc9acaa300a6c30d229f7e.png)
明朝皇帝朱元璋的功与过说起朱元璋功过这个问题,需要从不同的方面讨论,因为熟悉历史的都知道朱元璋功过并不能简单的定义。
朱元璋是从一介农民一路征战成为了明朝的开国皇帝,所以在他当上皇帝之后对于百姓来说是一个明君,因为他大力惩治贪官,对百姓来说是非常好的,在朱元璋时期,百姓的生活得到了大力的改善。
对于百姓来说,朱元璋功过这个问题一定是肯定的答案。
但是朱元璋的过在于他太过在乎自己的出生,可能因为他的出生卑微,所以他心里其实是自卑的,在当上皇帝之后就越发的不能听别人说到任何有可能和他出生有关的事情,所以野史上有说朱元璋时期的文字狱非常严重。
这一点来说朱元璋的过还是挺大的。
另外在最开始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那些人,最后都被朱元璋以各种理由杀了,所以对于这些人来说,朱元璋是不仁不义的。
所以说朱元璋功过不能简单的评定,要看他对历史发展是不是有推进,也要看他在政事上是否清明。
朱元璋时期,他推行的改革以及一系列的惩治贪官的举措确实是非常行之有效的,在百姓眼中,朱元璋这样的皇帝正是他们需要的,但是,朱元璋发明的一系列残酷的刑罚,在官员看来也确实是暴君。
不过总体来讲,因为朱元璋的整体行为是对这个国家有利的,也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所以朱元璋功过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功大于过的。
朱元璋小时候在寺院做和尚,饿了就端着破碗出去讨饭。
但后来全国各地都爆发了战争,到处一片荒瘠,人们自顾不暇,于是饭也讨不来了,他只好报名从军。
当了兵的朱元璋虽然有了饭吃,但吃得也不是滋味。
毕竟真刀真枪,每天把脑袋栓在裤腰带上,不知道哪天就被人杀了,只有当官的才能钻在帐篷里,不为生死担忧。
于是当时的朱元璋便开始有了一个当领导的想法。
终于,在经过一番摸爬滚打之后,他混成了领导。
虽然官不大,但是却深受郭子兴也就是当时的主帅所喜欢,所以大家也就都不招惹他。
每天好吃好喝,也不用担惊受怕了,后来郭子兴还将自己的干女儿嫁给了他。
后来,元朝被推翻,义军获胜,但问题又出现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该文是我对电视剧《朱元璋》评论时其中相关部分,因本非独立成篇,所以不是很全面,不是很连贯,但作为对朱元璋的大致评价也还可以)明人谢肇淛在《五杂俎》中说“盖自三代以来,战国至于刘项,是一劫;三国至于五胡,是一劫;中唐至于黄巢、石晋,是一劫;女直至于蒙古,是一大劫:中国之人,无复孑遗矣!故我太祖皇帝之功,谓之劈开混沌,别立乾坤,当与盘古等,而不当与商、周、汉、唐并论也。
二百四十年来,休息生养,民不知兵,生齿繁盛,盖亦从古所无之事”明人邱浚在《世史正纲》中说:“洪武元年,太祖即皇帝位,复中国之统。
圣人之生。
自有天地以来,中国未尝一日无统也,虽五胡乱华,晋祚犹存,辽金僭号,而宋系不断。
未有中国之统尽绝。
而尽夷狄之归,如元朝之世者也。
三纲既沦,九法亦释,天地于是易位,日月于是晦暝,阴浊用事,迟迟至九十三年之久。
中国之人渐染其俗,日与之化,身其氏名,口其言语,家其伦类,十室而九矣,不有圣君者出,乘天心之所厌,驱其类而荡涤之,中国尚得为中国乎?”我的看法与此相似,朱元璋缔造明朝,重新恢复中华文明的功绩,无论怎么高度评价都是不过分的。
与此对比看看本来同样高度发达辉煌的阿拉伯文明被蒙古践踏蹂躏后的结果就知道了。
虽然后来又经历满清浩劫,但明朝三百年所凝聚的文化力量,思想资源,已经给中国文明之进步发展提供了更坚实更有韧性的骨架,中国文化终究还是有希望恢复自身文化的独立性强大性,为世界文化真正意义上多元化的均衡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的可能,若无明代近三百年文化的积淀,这样的希望要比现在渺茫得多。
历史上的朱元璋究竟是什么样人?在他身上似乎存在诸多矛盾!说朱元璋喜好杀戮?确实,从明开国,他就大开杀戒,功臣勋贵以及家属,被杀了数万,全国上下各级别的官吏因为指控贪污,或者有贪污嫌疑,又被杀了数万。
但是从另一方面,朱元璋大概是所有元末群雄中最强调不得杀降,不得滥杀平民的一位。
仅仅《明史》的本纪与列传中就能找到许多记载。
“十九年春正月乙巳,太祖谋取浙东未下诸路。
戒诸将曰:‘克城以武,戡乱以仁。
吾比入集庆,秋毫无犯,故一举而定。
每闻诸将得一城不妄杀,辄喜不自胜。
夫师行如火,不戢将燎原。
为将能以不杀为武,岂惟国家之利,子孙实受其福。
”。
前代革命之际,肆行屠戮,违天虐民,朕实不忍。
诸将克城,毋肆焚掠妄杀人,元之宗戚,咸俾保全。
庶几上答天心,下慰人望,以副朕伐罪安民之意。
不恭命者,罚无赦。
’“辛亥,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帅师二十万讨张士诚。
御戟门誓师曰:‘城下之日,毋杀掠,毋毁庐舍,毋发丘垄。
士诚母葬平江城外,毋侵毁。
’”北伐时也再三强调“:‘若所经之处及城下之日,勿妄杀人,勿夺民财,勿毁民居,勿废农具,勿杀耕牛,勿掠人子女。
民间或有遗弃孤幼在营,父母亲戚来求者即还之’”元末各地的破坏很大,朱元璋活动的南方恰恰是受破坏最小的,人口,经济的损失受战火影响最小,而元军活动的北方则人民被屠杀得所剩无几,经济破坏极大。
和朱元璋相比,许多滥杀平民,放纵功臣勋贵残害平民的皇帝似乎更当得起嗜杀的评价还有朱元璋喜好酷刑峻法么?确实,在他当政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法网严密,酷刑迭用,官员动辄得咎,饱受酷刑,乃至砍头剥皮。
矛盾的是他又明令禁止以后的皇帝效仿他的做法,在洪武二十八年五月下令说“联自起兵至今四十余年,亲理天下庶务,人情善恶真伪,无不涉历。
其中奸顽刁诈之徒,情犯深重,灼然无疑者,特令法外加刑,意在使人知所警惧,不敢轻易犯法。
然此特权时措置,顿挫奸顽,非守成之君所用长法。
以后嗣君统理天下,止守《律》与《大诰》,并不许用黥刺剕劓阉割之刑。
臣下敢有奏用此刑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后来明代官员有提议用黥刺之刑,看到这条,还吓出一身冷汗。
见成化年间陆容《菽园杂记》中的这一条:“尝记初登第后,闻数同年谈论都御史李公侃禁约娼妇事,或问:‘何以使之改业不犯?’同年李钊云:‘必黥刺其面,使无可欲,则自不为此也。
’众皆称善,予亦窃识之久矣。
近得《皇明祖训》观之,《首章》有云:‘子孙做皇帝时,止守《律》与《大诰》,并不用黥刺剕劓阉割之刑。
臣下敢有奏用此刑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为之毛骨竦然。
此议事以制,圣人不能不为学古入官者告,而本朝法制诸书,不可不遍观而博识也。
”不仅如此,他亲自培养,一手带大的继承者,都是仁慈宽厚。
一个人如此,还可以说是偶然,两个都是如此,那不能用偶然来解释了。
太子朱标死后,如果想要从众多儿子中选择一个才能出众,性格刚毅,与他类似的人,重新立为太子是不费吹灰之力的,而他却宁愿重新按照他心目中的理想去培养皇太孙,而这皇太孙依旧和他父亲一样是温厚仁慈,这似乎也令人难解。
再有朱元璋是否心胸狭隘,连别人不愿意当官都不能允许么?电视剧剧里就有刘伯温千方百计想退隐,结果还是被朱元璋逼回京城做官的情节。
而历史上,也确实有许多人宁愿自残身体,也不愿应选做官,因为在朱元璋时代做官的危险太大了,结果还是受到严惩。
但也可以找到相反的例子。
《明史》陈遇传中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授供奉司丞,辞”“除中书左丞,又辞。
”“授礼部侍郎,兼弘文馆大学士,复辞。
”“除太常少卿,固辞。
强之,不可。
”“最后除礼部尚书,又固辞。
帝沉吟良久,从之。
自是不复强以官。
帝尝从容言欲官其子,遇曰:‘臣三子皆幼,学未成,请俟异日。
’帝亦弗强也。
”“遇自开基之始,即侍帷幄。
帝尝问保国安民至计,遇对:‘以不嗜杀人,薄敛,任贤,复先王礼乐为首务。
’廷臣或有过被谴责,遇力为解,多得全释。
其计画多秘不传,而宠礼之隆,勋戚大臣无与比者。
数监幸其第,语必称‘先生’,或呼为‘君子’。
命爵辄辞,终成其高。
十七年卒,赐葬钟山。
”孟森对此评论说“遇死于洪武十七年,太祖屡官之而不受,卒成其高,又何尝以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之罪相坐。
盖其有益于太祖者,在救民水火一切根本之计,其品驾乎刘基、宋濂等之上”也就是对真正能以救民水火为己任,人品真正高洁,不贪权势,不想做官的人,朱元璋还是非常尊重的,并不会把自己意志强加给他。
除了以上所说的矛盾表现外,还有一个矛盾的现象也值得深思。
众所公认,朱元璋统治时期,是高压专制,是极端严厉的独裁统治。
按照常理,在这种极端严厉高压的统治之下,被选拔出来的官员应该都是唯唯诺诺,毫无自己意志,在暴力淫威下轻易屈服的软骨头;都是善于逢迎趋合,察言观色,见风使舵的钻营投机者,都是奴才才对。
但实际情况却恰恰截然相反,朱元璋给建文帝留的是一个充满硬骨头的官员群体,这里面许多人都可以说是铁骨铮铮,宁死不屈,宁折不弯,绝不在权势与暴力面前屈服改变自己意志的好汉!仅仅在明史中列出姓名的就有这么一大串:方孝孺,景清,连楹,卓敬,练子宁,铁铉,暴昭,陈性善,王彬,宋忠,崇刚,陈迪,黄魁,颜伯玮,王省,胡闰,高翔,王度,戴德彝,谢升、丁志方,甘霖,董镛,陈继之、韩永、叶福,齐泰,黄子澄,王艮(高逊志)廖升(魏冕邹瑾龚泰)周是修程本立黄观王叔英(林英)黄钺(曾凤韶)王良陈思贤(龙溪六生台温二樵)程通,黄希范叶惠仲黄彦清蔡运石允常韩郁高贤宁王璡周缙牛景先,程济等……不能把这些人的行为简单目为忠君观念,他们更本质上说是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信念,无论暴力淫威残酷到什么程度,也决不屈服。
这正是独立个性,自由意志的体现。
仅仅是叔侄一家人之间争夺皇位,官员中就能涌现出这么多坚贞刚烈的人物,也确实让人有叹为观止之感。
朱元璋给建文留下的这个官员群体中刚介梗直,正直高尚,才能出众者比例之高是今天的人也难以想象的。
(建文之所以被赶下台,不是朱元璋给他留下的人才还不够好,实在是他自己太心慈手软了,如果不是他自己下令军队和燕军作战的时候不许伤害朱棣,朱棣早死了不知道多少次了!)永乐到宣德时期的那些辅政文官黄淮,胡广、金幼孜,以及号称三杨的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人虽然被誉为一代名臣,但实际上已经是朱元璋时代培养成长起来的人才中的二流乃至三流人物了。
怎么来理解这些以上说的这些矛盾现象呢?关键还是怎么来理解朱元璋这个人!朱元璋是从最底层的百姓一步步走上上来的,底层百姓的痛苦,他亲自经历过;底层百姓饱受地主官员压迫,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痛苦,他多次目睹过。
在他心里深处,是刻下过难以磨灭的烙印的。
朱元璋自己在《大诰武臣序》就针对底层士兵的痛苦说过这么段话:“那小军每苦楚也,不如猪狗……我许大年纪,见了多,摆布发落了多,从小受了苦多,军马中,我曾做军了来,与军同受苦来,这等艰难,备细知道。
”在他看来,那些上层社会的人,那些地主,官员,文人遭受渲染的所谓痛苦和他经历过、看到过的底层百姓和士兵的痛苦比起来,从数量上和程度上不过如儿戏而已。
从最朴素的情感来说他是希望能够以自己的作为来改善最底层百姓的痛苦处境的,也绝不能容忍自己建立的政权再施加给普通百姓以自己曾经遭受过的痛苦。
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有自己的政治原则,有自己的政治理想。
他不是一个为当皇帝而当皇帝的人,更不是因为一时得失或一时毁誉而放弃自己的原则的人。
他有自己的底线,不触动这个底线,什么都好说,但一触动底线,他就决不手软。
他宁可矫枉过正,也绝不宽纵姑息。
正因为此,他在打仗的时候,可以三令五申,不许军队杀降,不许军队杀戮平民抢掠妇女。
而一旦打下了天下,他又三令五申功臣勋贵不得仗势欺凌百姓,侵夺普通百姓利益。
他诛杀大量所谓功臣,主要还并不是担心这些功臣威胁皇位,更主要的还是因为如果不采用严厉手段,这些功臣权贵侵夺民财,鱼肉普通百姓的行为根本无法真正得到遏止。
从一开始来看,朱元璋其实是愿意和这些当年立下赫赫战功的部属,共享太平,一起善终的。
开国以后,他实际上和许多功臣都建立姻亲关系的。
比如徐达的三个女儿,一个是燕;王妃,也即后来明成祖的皇后,一个是代王妃,一个是安王妃;常遇春的女儿是太子妃;汤和的女儿是鲁王妃;冯胜的女儿是周王妃;傅有德儿子是驸马,尚寿春公主,女儿则是晋世子济熺妃;邓愈的女儿是秦王次妃。
很如果仅出于维护皇位的考虑,朱元璋用姻亲关系笼络住功臣就足够了,他一开始并没有要杀功臣的意思。
真正让他起杀心的,还有其他因素。
明史中有一则这样的记载“二十五年,友德请怀远田千亩。
帝不悦曰:‘禄赐不薄矣,复侵民利何居?尔不闻公仪休事耶?’寻副宋国公胜分行山西,屯田于大同、东胜,立十六卫。
是冬再练军山西、河南。
明年,偕召还。
又明年赐死。
以公主故,录其孙彦名为金吾卫千户。
”让朱元璋不悦的是傅有德请怀远田千亩,值得注意的是武将功臣请求赏赐田地,这在其他皇帝那里,不但不会不悦,反而会很高兴。
因为这说明其贪恋财产,没有更大野心,不会对权力构成威胁。
《史记》里就有这么一则记载“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
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
”始皇大笑。
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