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角类的培养

合集下载

人工培育枝角类喂养金鱼的方法

人工培育枝角类喂养金鱼的方法

人工培育枝角类喂养金鱼的方法作者:张淑萍郭贵良孙丽来源:《科学种养》2013年第07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宠物养殖越来越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养殖金鱼不仅能美化环境,还能陶冶人的情操,因而很受欢迎。

但家庭养殖金鱼极易死亡,导致金鱼死亡的原因很多,其中饲料不合适是一大主因。

当前,业内人士都喜欢用枝角类养殖金鱼。

枝角类又简称溞类、水溞,俗称红虫,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鳃足亚纲,枝角目,广泛分布于淡水、海水和内陆半咸水中。

枝角类营养非常丰富,适口性好,又容易消化,是金鱼最喜食的天然食料之一。

我国的金鱼鉴赏家和金鱼爱好者们普遍认为,用红色水溞喂养金鱼,可使金鱼的体色特别鲜艳且有光泽。

但是,目前人们养殖金鱼用的枝角类多是在污染较大的野外水域捞取,这些枝角类不仅新鲜程度没有保障,而且会带来大量的病菌和有毒物质,金鱼食用后极易得病,死亡率也高。

如果能够自己培育枝角类来喂养金鱼,就能够避免这些不利因素,从而大大提高金鱼的成活率。

我国渔民很早就掌握了枝角类的培育技术。

枝角类的培养方法很多,下面介绍两种最简便实用的方法。

一、枝角类的繁殖习性作为生物饲料培养的枝角类常见的有20多种,例如大型溞、隆线溞、长刺溞、蚤状溞、老年低额溞、直额裸腹溞、短尾秀体溞、多刺秀体溞等。

金鱼养殖上使用的多属于这些种类。

枝角类主要营单性生殖,也称孤雌生殖,只有在环境条件恶劣时才进行有性生殖,故一年中有性生殖出现的次数不多。

北方地区春、夏、秋3季比较适宜枝角类大量繁育养殖。

枝角类每个个体卵巢内产生的卵子都能自行孵化发育为幼体,经5~8天幼体即可性成熟。

1条成虫一生产卵约10次,每次产卵100粒左右,总共产卵可达千余粒。

繁殖的最适温度为18~25℃。

当水温降至5℃左右时停止产卵,水温上升至10℃时又恢复产卵。

枝角类的培养规模可大可小,视需要确定。

二、小规模培养法(适用于家庭养殖金鱼)1. 室外培养法春末至秋初室外温度在15℃以上时开始培养。

土池培养枝角类(红虫)高产技术

土池培养枝角类(红虫)高产技术

培育 枝 角 类 的池 塘 要 求 背 风 向 阳 . 中注 水 05 左 右 ( 可 以 池 . m 也
用户 外 的 水 泥池 进 行 培 育 。 深 1 ~ . 。 池 . 1 m) 0 5
l2 。 水 源
呈浅 灰绿 色 ; 氧 时则呈 现橙 色 或者 红色 , 缺 应适 当补 充新 水 。每次 捞取 量 占总枝 角类 的 2 %~ 0 。 0 3 % 也可 每天 捞取 3 -5 g 6 m 枝 0. k/ 7 2 3 6 角类 . 每隔 2 3 并 ~d施 放有 机肥 30 5 0 g 6 m 及适 量 的无 机肥 0 0 k/ 7 2 6
3 小 结
பைடு நூலகம்
浆全池泼洒。
14 搅 动 底 泥 并 注 水 .
3 1 施 肥 管理 .
全 池 泼洒 生 石 灰 浆 后 。 即 用拖 动 铁链 的方 法 来 搅 动 底 泥 . 立 深度在 58m即可 .  ̄c 目的 是 使 生 石 灰 与底 泥 充 分 结 合 . 将 淤 并 泥 中 的轮 虫 冬 卵 和枝 角类 冬卵 翻动 上来 以促 进 其 孵 化 搅 动底
关键词 : 塘; 虫; 池 红 高产 中图 分 类 号:9 32 ¥ 6 .1 文 献标 识 码 : A 1 . 6 /js. 0 — 9 72 1.60 8 03 9jsn1 7 0 0 . 00 . 9 . 0 0 7 文章 编 号 : 0 — 9 72 116 0 3 — 1 1 7 0 0 (0 0 — 10 0 0 0
水 源 充 足 , 排水 方 便 , 质 符 合淡 水 养 殖 用水 要 求 。 注 水
1 . 消毒 3
料, 以提 高枝 角类 的产量 , 般水 体可 收 获枝 角类 约 8 0 m 。 一 0 ̄ 3

第五章枝角类的培养

第五章枝角类的培养





3、形态特征 (1)外形 身体左右侧扁,无分节。分头部和躯部两部分(由颈沟 分开) 头部上有一大的复眼和一小的单眼(眼点);复眼之前 的头部称额,额向下延伸为鸟喙状突起称吻。 躯部短胖,分胸、腹两部分,外由左右壳瓣覆盖(淡水 种壳瓣较大,覆盖整个躯部和躯肢,海水种壳瓣较小, 圆囊溞科仅覆盖育儿囊,躯肢露于体外)。壳瓣在头部 两侧常向外突出,称壳弧,是分类的特征之一。 雌性躯部背面有育儿囊。 躯部后段狭小称后腹部。后腹部末端有一对尾爪。
蒙古裸腹溞的特点


(1)生态适应性强 T:生存温幅2-35℃,最适温度25-30℃。 S:可能为枝角类中最广盐性的种类。正常生 活盐幅为0.67-55,且在5-40间生长和繁 殖速率无明显差异; PH :7-9.5 DO:窒息点低达0.14-0.93mg/L; 食性:微藻、酵母、细菌和腐屑等均可作为 食物。
第五章 枝角类的培养
第一节 枝角类生物学 第二节 枝角类的培养 第三节 蒙古裸腹溞简介
枝角类概述



(1)枝角类俗称水溞,广泛分布于淡水、海 水和内陆咸水水域,是淡水浮游动物的重要 组成部分,种类不多(记载的淡水种61种, 海水5种,内陆咸水23种),但生物量远大 于轮虫类。 (2)枝角类营养价值极高,繁殖速度快,游 动缓慢,适口性好,是从稚鱼开始至体长3- 5cm左右鱼苗的理想活饵料。 (3)有一定经济价值。“鱼虫干”,溞酱等。
第一节 枝角类生物学

1、分类地位 节肢动物门、甲壳纲、鳃足亚纲、枝角目 2、主要培养种 大型溞:淡水,溞科 蚤状溞:淡水,溞科 多刺裸腹溞:淡水,裸腹溞科 近亲裸腹溞:淡水,裸腹溞科 直额裸腹溞:淡水,裸腹溞科 蒙古裸腹溞:内陆咸水,裸腹溞科 鸟喙尖头溞:海水,仙达溞科

水蚤喜欢阳光吗,水蚤大量繁殖的技巧

水蚤喜欢阳光吗,水蚤大量繁殖的技巧

水蚤喜欢阳光吗,水蚤大量繁殖的技巧水蚤喜欢阳光。

阳光可以将有机质转化成水蚤的食物,并净化水质,当有微风吹动时,水面不会积一层隔绝空气的膜。

水蚤俗称红虫或鱼虫,专业上称为枝角类或挠足类,它的营养价值很高,可以让鱼快速生长。

当水蚤培养到比较多的时候,就要把它们捞出来喂鱼,但要注意一次捞鱼虫不能太多。

一、水蚤喜欢阳光吗1、水蚤喜欢阳光。

阳光可以转化有机质,为水蚤提供食物,并净化水质,当有微风吹动,水面不会积一层隔绝空气和氧气的膜,这有助水蚤进行呼吸。

一般在黎明或傍晚时可以采集到较多的水蚤,或者白天在堤坝和树荫及水草的遮挡区域,也可以采到较多的水蚤。

2、水蚤也叫做红虫或鱼虫,专业上被称为枝角类或挠足类。

水蚤的营养价值特别高,可以让鱼繁殖多长得快,如果想要繁殖水蚤,第一个条件就是营造适合水蚤生存的环境。

3、当水蚤培养到比较多的时候,就可以将它们捞出来喂鱼。

但是要注意一次捞的数量不能太多,否则水蚤的生长就会比较慢。

一般捞鱼虫的分量不要捞超过2/3,保持在这个量就可以了。

二、水蚤大量繁殖的技巧1、种源是养水蚤的关键,一般野生采回来的水蚤会出现大量死亡的情况,所以一定要将其驯化和过水,或者直接去买驯化好的种源。

2、水蚤是虑食动物,养好水蚤的关键就是先养好水蚤的食物。

水蚤的食物有细菌和藻类,可以根据自己需要量的大小选择水蚤饲料。

3、水蚤适宜的生长温度是18-25°C、PH值是7.5-8,水蚤在生长过程中不需要供氧。

它们的游泳能力很差,过大的水面波动会使其因无法觅食而死亡。

4、水蚤养殖和养鱼差不多,只要有合适的水温PH值,溶氧量都可以不考虑,而且水蚤比鱼还要好养。

但是养殖时要注意,必须要保护好种源,如果出现大量死亡的现象就需要重新找种。

枝角类培养

枝角类培养

枝角类培养
枝角类种群扩增的控制条件
经典生物操纵的基础是浮游动物的数量与种类,通过实验室条件下的控制实验,比较了饵料、温度以及pH对大型溞(Daphnia magna Straus)、隆线溞(DaphniacarinataKing)、透明溞(Daphnia hyalinaLeyding)、蚤状溞(DaphniapulexLeyding)四种大型枝角类种群的扩增的影响,分析枝角类种群扩增的控制条件。

结果表明:四种大型枝角类都在小球藻浓度为105cell/mL的食物条件下中相对较好,对湖北小环藻和铜绿
微囊藻的摄食都表现较差,甚至出现全部死亡的现象。

温度对蚤状溞在数量变化与体型变化上有显著影响(p<0.05),在20℃条件下蚤
状溞群体数量最高达69.3个,但蚤状溞体型变小;在25℃条件下隆线溞与透明溞的种群繁殖最快;四种温度条件对大型溞的种群繁殖的影响不明显(p>0.05)。

在pH为7的条件下大型溞扩增最快,并且在此条件下的体长也较大,隆线溞和透明溞均在pH=6条件下种群扩增最快,分别在pH为8和7的条件下体型较大,蚤状溞种群扩增数量在pH=7条
件达到最快,但pH=6条件下体长最大。

所以,大型溞、隆线溞、透
明溞、蚤状溞最佳的培养条件分别为20℃、pH7;25℃、pH6;25℃、pH6:20℃、pH7,喂食的食物为密度为105cell/mL的单细胞小球藻。

活饵料培育 枝角类的敞池培养

活饵料培育 枝角类的敞池培养

每天抽滤2-3h。
浅水池(水深<1m):拉网或推网
3、蒙古裸腹溞的培养
蒙古裸腹溞(Moina mongolica)是旧大陆 唯一得到公认的盐水裸腹溞。上世纪80年代从
晋南地区采到并驯化于海水中,从作为海水鱼
虾养殖的一种新的生物饵料出发,何志辉等(
1988)对该溞的生物学和培养方法进行了广泛
的实验研究。
3、温度:水温20℃ 左右,春末夏初大量繁殖
4、pH:6.5-8.3
5、食性:细菌、酵母菌、藻类、原生动物、 有机碎屑。
6、季节变异(略) 7、溶氧:对氧量的多寡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缺氧可以增加血红素,因此枝角类可以在低氧 或缺氧的环境中生活。
三、枝角类的培养
(一)枝角类溞种的来源 (1)从鱼池底泥中筛选出冬卵作种子:用采泥 器采样,用孔径1mm、0.5mm、0.25mm的筛子 和76um孔径的筛绢加自来水冲洗过筛,将筛绢 上的泥转移到浓食盐水中,在解剖镜下,从上层 清液中分离出冬卵。 (2)市场购买
2、蒙古裸腹溞
其大量培养方法与淡水枝角类相似,但用水是海
水,盐度30-32‰左右,温度25℃左右,适当光 照。 投喂:小球藻或微绿球藻加酵母。 小球藻的水泥池大量培养:培养用水要消毒,施 肥等,要给以一定的光照。最大培养密度可达 7000~1000 个/L, 生产量可达70g/m3•d。
⑶ 土池培养法: 土池1 m深,注入50cm深的水,加入混合堆肥液汁, 促使单细胞藻类和细菌大量繁殖,然后移入溞、裸 腹溞等,在温度20~25℃时,3~4 d后即可大量繁 殖。一般在良好环境下,可产800 g/m3。 注意观察水温、水质、浮游植物等,更应观察水蚤 是否怀卵、卵形及卵数,有无冬卵,体色及消化道 情况等。溞的颜色应为淡黄色,略带红色或淡绿色; 肠道应为绿色或深褐色;卵应为圆形、暗色,数量 在10~20个以上。 培养情况恶化:水溞体色很淡,肠呈蓝绿或黑色, 卵数少,椭圆且浅绿,并出现大批雄溞或冬卵的, 同时种群中幼体数小于成体数,应抓紧采取措施或 重新培养。

用淤泥和污水培养枝角类

用淤泥和污水培养枝角类

用淤泥和污水培养枝角类——周忠凯摘要:介绍枝角类的基本形态特征,生殖方式,根据枝角类的生态习性,用淤泥和污水进行人工培养以及培养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枝角类,淤泥,污水,人工培养前言:枝角类属于一类小型的甲壳动物,俗称为红虫或水蚤,多数分布于淡水,少数分布于海水。

枝角类营养价值高,生殖力强,易于培养,是许多鱼虾的重要天然饵料,目前使用量越来越来大,光靠捕捞湖泊、河道中的天然枝角类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所以进行人工培养显得非常重要。

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城市扩建,许多湖泊都受到生活污水不同程度的污染,由于人类生活污水主要是粪便和洗涤污水。

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适合枝角类生长的营养物质,含有有机物,如纤维素、淀粉、糖类和脂肪蛋白质等;还含有无机盐类的氯化物、硫酸盐、磷酸盐、碳酸氢盐和钠、钾、钙、镁等(也常含有病原菌、病毒和寄生虫卵等有害成分)。

总的特点是含氮、含硫和含磷高,这样致使淤泥中也和污水一样,含有那些物质。

如果用淤泥和污水人工培养枝角类,不仅降低了污染,同时为泥鳅繁殖提供了开口饵料,减少了经济成本,因此用淤泥和污水人工培养枝角类意义深远重大。

1枝角类的基本形态特征枝角类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鳃足亚纲的枝角目。

枝角类体小,通常为0.2~10mm,多数为2~3mm,在外观上体左右侧扁,分为头部和躯干部,头部包被于整块甲壳内,侧面观呈半圆形,略向下弯曲,其背面有的种类具颈沟与躯干部分开,躯干部由2片甲壳合成壳瓣将整个躯干部包被,包括胸部和腹部,胸部有胸肢,腹部无附肢。

枝角类的头部具有明显的黑色复眼,一对不断运动的附肢即第二触角,该触角分节明显,枝角类的名称由此而来。

2枝角类的生长和生殖方式枝角类和其它甲壳动物一样,生长是不连续的,每脱一次壳就生长一次,只有在新甲壳未硬化时才能生长,生长于脱壳交替进行。

饵食、温度、溶氧、PH、盐度等对枝角类的生长都有一定的影响。

枝角类的生殖方式有两种,即孤雌生殖(单性生殖)和两性生殖。

9枝角类的敞池培养

9枝角类的敞池培养

(三)、枝角类的敞池增殖
枝角类绝大多数种类均生活于淡水中 少数几种:圆囊溞属(Podon)、尖头溞属
(Penilia)和三角蚤属(Evadne)中的几个
种可在近海出现,蒙古裸腹溞(Moina
monglica)在内陆咸水中繁殖外
由于它们个体大小、介壳厚度和适应性的差异,
其饵料意义和培养价值也有所区别。
九、复习题:
1 .阐述枝角类室外的基本培养方法。
2 .敞池培养枝角类应选择那些种类比
较合适,为什么?
二、枝角类的生物学
1. 分类地位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
甲壳纲( Crustacea )
鳃足亚纲 ( Branchiopoda ) 双甲目( Diplostraca ) 枝角亚目( Cladocera )。
2. 形 态 特 征
3. 繁殖习性和发育(略)
4. 生态习性
1、分布:主要生活在淡水中,在临时性积水中 大量繁殖而且种类单纯;在水生植物丰富的水 体中,种类多,数量少。 2、盐度:不超过2-3‰。
⑶ 土池培养法: 土池1 m深,注入50cm深的水,加入混合堆肥液汁, 促使单细胞藻类和细菌大量繁殖,然后移入溞、裸 腹溞等,在温度20~25℃时,3~4 d后即可大量繁 殖。一般在良好环境下,可产800 g/m3。 注意观察水温、水质、浮游植物等,更应观察水蚤 是否怀卵、卵形及卵数,有无冬卵,体色及消化道 情况等。溞的颜色应为淡黄色,略带红色或淡绿色; 肠道应为绿色或深褐色;卵应为圆形、暗色,数量 在10~20个以上。 培养情况恶化:水溞体色很淡,肠呈蓝绿或黑色, 卵数少,椭圆且浅绿,并出现大批雄溞或冬卵的, 同时种群中幼体数小于成体数,应抓紧采取措施或 重新培养。

枝角类的培养

枝角类的培养

2.双周期(dicyclic)生活史
3.多周期lic)生活史
(三)、发育与生长
• 孤雌生殖的雌溞所产的夏卵未经减数分裂,为双倍体,在母体的 育儿囊中靠母体育儿囊细胞分泌的营养而发育 • 夏卵发育成幼溞(终末幼龄)后从育儿囊离开母体,在水中游泳 并生长 • 夏卵在母溞育儿囊中发育成幼溞的这段时间称孵育期
• 夏卵孵育期的长短与种类和水温有关。春夏两季枝角类的孵育期
一般为1~4天 • 某些种类还会出现幼体生殖现象(即在母体育儿囊中的幼溞的育 儿囊中又有怀卵),如诺氏三角溞
休眠卵的发育:
枝角类休眠卵的发育在适宜的水环境中进行, 并且由卵黄提供受精卵发育的营养
鸟喙尖头溞冬卵的发育(图4-6)分为6个时

梳状细长刺毛 『 滤食性枝角类主要滤食细菌、甲藻、硅藻、
绿藻、原生动物和有机腐屑等,其中细菌占着重 要位置 ,天然水体中,有机腐屑是枝角类的优 良食饵
§捕食性
• 海洋枝角类大多属于捕食性的,如三角溞类和圆囊溞 类 • 共同的特点是具有短小、分节的躯肢,并具小刺,用 以捕捉微小的原生动物和浮游幼虫。三角溞还具有发 达的复眼,能在光照下依靠视觉来捕食
一. 枝角类的生物学
(一)形态分类 (二)繁殖习性 (三)发育与生长 (四)食性
(五)生态条件
1 、分类:
枝角类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甲壳纲 (Crustacea) 鳃足亚纲(Branchiopoda)
枝角目(Cladocera)
常见培养种类主要属于溞科(Daphniidae)溞属(Daphnia)以 及裸腹溞科(Moinidae)裸腹溞属 (Moina)的一些种类
◇ 温度
水域的温度周期变化表现为季节变化。枝

枝角类培养(生物饵料培养课件)

枝角类培养(生物饵料培养课件)
每蜕皮一次即增加一龄,同时身体也显著地增大。最后一个幼 龄称为终末幼龄。 • 成熟期:是终末幼龄和第一个成龄间单独的一个龄期。 • 成龄期:此时每蜕皮一次即产生一批幼蚤。成龄数也因种类和 环境因子的不同而有较大变化,如蚤状溞18~25个,大型溞6 ~22个,长刺溞10~19个。
二、生殖
1、孤雌生殖
四、观察鉴定方法
枝角类体型较大,行动缓慢,壳瓣和身体较为透明,便于观 察其形态结构。把标本用吸管移放到载玻片上,在低倍镜 下观察整体形态和壳瓣上的花纹。然后,盖上盖玻片使后 腹部压挤出壳瓣之外,观察后腹部各部分结构及其它结构。 枝角类固定后不会剧烈收缩变形,根据分类特征鉴定到属 一般困难不大,要鉴定到种,就不那么容易了,特别是有些 微小的差异,必须用高倍镜仔细观察,并需要有足够的参考 资料。
长刺溞的生活史有年变化现象,一年 是双周期,另一年改为单周期。枝角 类生活史的改变是和环境的年变化和 枝角类的生理变化分不开的。
一、实验目的
实验 枝角类的形态观察
1.通过对枝角类常见种类的观察,掌握形态构造特征。 2.识别枝角类常见种类
二、实验用品
生物显微镜、盖玻片、载玻片、吸管、纱布、擦镜纸、生物网
淡水种类可用曝气自 来水,内陆盐水种类 可在淡水中加入食盐 或海水调节盐度。
3.接种。枝角类接种的密度会影响培养的成败。培养 枝角类时接种密度越大,成功率越高,生长也越快。
4.投饵。枝角类的理想食物是单细胞绿藻、酵母、细 菌以及植物汁液。此外,大豆粉、玉米蛋白粉、蛋黄 等也可作为培养枝角类的补充饵料。
影响枝角类生殖量的高低的因素
• 种类、形体大小、龄期、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 • 食物:各种枝角类要求一定的食物量来保证其生殖量。饥饿的枝
角类雌体则不排卵,即使卵已排入孵育囊,也可能因食物不足而 被吸收。

枝角类的培养

枝角类的培养


因此,大量培养枝角 类,具有较高的经济 及饵料价值
培养方法
一、采集纯化 用浮游生物采集网从室外池塘中采集浮游 动物,用吸管将采集来的水样中的枝角类 富集纯化
二、接种

取一定量纯化后的枝角类接种到培养桶内, 具体接种量每升8~12个。选用已达性成熟 具有夏卵的个体。
三、大量培养


用豆浆喂食,豆浆喂食量依据桶内水体颜 色控制,不可过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注意:在整个生长过程中控制温度在18~25 摄氏度,PH控制在7.5~8.0,溶氧饱和度 70%~120%。
预计培养结果
枝角类 的数量,并绘制生长曲线。 预计生长曲线
枝角类的培养
分类地位

枝角类,隶属于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甲壳纲(Crustacea),鳃 足亚纲(Babchiopoda),枝角目(Cladocera), 广泛分布于淡水、海水和内陆半咸水中。
繁殖方式

一般来说,当外界水温合适、食物充足时 (多数为春夏时期),进行孤雌生殖(单 性生殖);外界环境恶化时进行有性生殖 (两性生殖),产生冬卵。枝角类每繁殖 (产卵或产幼)一次就蜕皮一次,即为一 龄。生殖量达到高峰前,生殖量一般随龄 数的增加而增加,但高峰过后,生殖数与 龄数成反相关。
形态特征

身体短小(体长0.2~1mm,视 具体种类而定,如大型溞可达到 4.2mm左右),长圆形,分为头 部和躯部,侧扁体节不明显。除 头部裸露外,身体其余部分包被 于透明的介形壳瓣内。
培养目的

它营养丰富,易于消化, 繁殖力强,因其活动缓 慢金鱼更易于捕食,是 金鱼最理想的天然饵 料。 水蚤体内含有大 量的蛋白质,高达本身 干重的40%—60%。

枝角类室内培育技术

枝角类室内培育技术

枝角类室内培育技术
杨越峰;哈福生
【期刊名称】《渔业致富指南》
【年(卷),期】2005(000)005
【摘要】枝角类动物通称水蚤,广泛分布在各淡水水域中,是浮游动物主要成员之一。

在人工养殖过程中,枝角类作为稚幼鱼和虾、蟹幼体重要的中后期动物性饵料,它是否稳定充足,是育苗成功的关键环节。

现将其室内培育技术介绍如下:【总页数】1页(P30)
【作者】杨越峰;哈福生
【作者单位】山东省德州市水产局,253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6.4
【相关文献】
1.枝角类室内培育技术 [J], 杨越峰;哈福生
2.广西钦州青石斑鱼室内中间培育技术 [J], 钟方杰;何志章;黄小青;白丽蓉;覃波忠
3.青石斑鱼室内水池中间培育技术 [J], 钟方杰;何志章;林振伟;覃波忠;白丽蓉
4.乌苏里拟鲿苗种室内培育技术研究 [J], 沈方方;张佳鑫
5.花蛤稚贝室内培育技术 [J], 林炫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淡水枝角类培养

淡水枝角类培养

淡水枝角类培养枝角类又称水溞,属节枝动物门、甲壳纲、枝角目,是淡水水体中最重要的浮游生物组成之一。

枝角类不仅具有较高的蛋白质含量(占干重的40~60%)、含有鱼类营养所必需的重要氨基酸,而且维生素及钙质也颇为丰富,是饲养鱼类及虾蟹幼体的理想活饵料。

以往对枝角类的利用主要采用池塘施肥等粗放式培养,或人工捞取天然资源,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受气候、水温等自然条件限制。

随着鱼虾蟹养殖业的蓬勃兴起及苗种生产的不断发展,对枝角类的需求不仅数量增大,同时要求能人为控制,保障供给。

近年来大规模人工培养枝角类已受到普遍重视。

培养条件枝角类培养对象应选择生态耐性广、繁殖力强、体型较大的种类。

溞属中常见的大型溞、蚤状溞、隆重线溞、溞及裸腹溞属中的少数种类均适于人工培养。

人工培养的溞种来源十分广泛,一般水温达18℃以上时,一些富营养水体中经常有枝角类大量繁殖,早晚集群时可用浮游动物网采集;在室外水温低,尚无枝角类大量繁殖的情况下,可采取往年枝角类大量繁殖过的池塘底泥,其中的休眠卵(冬卵)经一段时间的滞育期后,在室内给予适当的繁殖条件,也可获得溞种。

枝角类虽多系广温性,但通常在水温达16~18℃以后才大量繁殖,培养时水温以18~28℃为宜。

大多数种类在pH6.5~8.5环境中均可生活,最适pH值为7.5~8.0。

枝角类对环境溶氧变化有很大的适应性,培养时池水溶氧饱和度以70~120%最为适宜。

有机耗氧量应控制在20毫克/升左右。

枝角类对钙的适应性较强,但过量镁离子(大于50毫克/升)对生殖有抑制作用。

人工培养的溞类均为滤食性种类,其理想食物为单细胞绿藻、酵母、细菌及腐屑等。

培养方式室内小型培养:规模小,各种条件易于人为控制,适于种源扩大和科学研究。

一般可利用单细胞绿藻、酵母或Banta液进行培养。

烧杯、塑料桶及玻璃缸等都可作为培养容器。

利用绿藻培养时,可以装有清水(过滤后的天然水或曝气自来水)的容器中,注入培养好的绿藻,使水由清变成淡绿色,即可引种。

枝角类的培养

枝角类的培养

枝角类的培养枝角类的培养(P152)枝角类是一类小型甲壳动物,俗称红虫、鱼虫;枝角类是淡水浮游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鱼类、甲壳类的重要天然饵料动物;淡水水域中枝角类的生物量往往远远大于轮虫类;枝角类分布广、生活周期短、繁殖速度快,对环境的耐受性强,是一种理想的动物性饵料;枝角类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鳃足亚纲,枝角目;外部形态:身体左右侧扁,可分为头部与躯干部;躯干部由胸部和腹部合成,胸部有胸肢,而腹部无附肢;胸肢具4-6对;内部器官:枝角类具有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排泄系统、神经和感觉器官;枝角类为雌雄异体,一般雌性较大,雄性较小,有时可发生性变(从雄性转变为雌性的性反转现象);单性生殖又称孤雌生殖,是枝角类大量繁殖的主要方式,是在温暖季节和正常生活环境条件下进行的,所产生的雌体大多为孤雌溞,称非混交雌体;非混交雌体产生的卵和轮虫一样也称为非需精卵,或孤雌生殖卵,或单性生殖卵;由于经常在夏季产生,故这种卵也称夏卵,这种卵的数目较大,卵径一般较小,卵壁较薄,含有油球和少量卵黄,无需受精即可发育;生殖量随种类、个体大小、地理条件、环境(温度、盐度、饵料、光照、种群密度);枝角类的另一种生殖方式是两性生殖,但不如孤雌生殖那么普遍。

一般认为,当环境恶化时,如水温降低饵料贫乏(饥饿)和水质恶化等,枝角类便改变生殖方式,从孤雌生殖改变为两性生殖。

这时,非混交雌体会产生两种不同的卵。

一种孵化为两性生殖雌溞;另一种孵化为雄溞,这两种不同性别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

两性生殖雌溞到了性成熟期产生的休眠卵比非混交雌体产生的卵大,含有丰富的卵黄粒,并常具有坚硬的卵壁,但是卵数少,一般为1~2个。

两性生殖雌溞产生的卵需要受精后才能发育,因需要一段休眠时间才能发育,称休眠卵,又称需精卵,由于在自然界多在冬季产生,亦称冬卵,也称休眠卵;休眠卵在海底泥土中的数量随种类而异;枝角类的生长和其他节肢动物一样是蜕皮生长,这种生长是不连续生长,刚从母溞育卵囊排人水中的幼体称为幼龄,幼龄经过3~4次蜕皮至性成熟怀卵时称成龄,从幼龄开始,每蜕皮一次称为一龄,每两个龄之间的发育期称为龄期。

红虫养殖,养好了可以自己喂鱼、做鱼食。

红虫养殖,养好了可以自己喂鱼、做鱼食。

水丝蚓(红虫)人工养殖技术水丝蚓俗称红虫,为淡水中常见的底栖动物,多生活在含有机质、腐殖质较多的污水沟、排水口等处,最适生长水温为15~20℃,pH值为6.8~8.5。

水丝蚓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无机盐和多种维生素,是一些特种水产养殖对象在苗种阶段的优质饵料。

现将水丝蚓集约化生产的主要技术措施介绍如下:一、养殖设施水丝蚓的培育有小池培育和稻田、水沟培育等多种方式。

(一)小池建设选择靠近水源的地方,用红砖水泥砌池,以土底为好,小池面积10~20平方米,池深20~25厘米,长方形,东西向排列,建好进排水系统,进水口与排水口成对角线排列,以利微流水,进排水口要用60目筛绢网封拦好,严防敌害生物进入。

培育池建好后,即可进行水丝蚓的培育了。

(二)稻田、水沟设施建设选择底土比较肥沃、进排水比较方便的稻田,一般每块稻田面积以1.3~2.6公顷为宜。

在田中间隔1.5~2米开挖一条排水沟,沟宽40~50厘米,用于降水和操作,畦面用于培育水丝蚓。

也可选用田间沟、排水沟以及废旧的小河道加以改造,建好进排水系统,用来培育水丝蚓。

二、制备培养基小型培育池,通常先在池底铺上一层甘蔗渣,每平方米2公斤左右,其上再铺一层3~5厘米厚的塘泥。

放苗前每平方米再撒上一层青糠、麸皮、玉米粉的混合料0.1~0.5公斤。

稻田、水沟等也要施腐熟的畜禽粪肥,每0.067公顷施2 000~2 500公斤,还应在稻田底土中加入稻草或麦秆等,让其腐烂发酵为基料。

培养基铺好制成,就可放苗养殖了。

三、蚓种放养水丝蚓种的放养一般在9月下旬进行。

稻田、山沟等大面积培育,每0.067公顷可放水丝蚓种50~60公斤,而小型水泥池每平方米可放200~300克。

放苗一般在傍晚或阴雨天进行。

要求放养的水丝蚓种体质健壮,活力较强,体呈红色或红褐色。

放养时,可将蚓种分批放在盆内,按1∶10比例加入新鲜淡水,用瓢或勺均匀地泼洒在培育床上,让其均匀分布,以充分利用培养基料,加快繁殖和生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枝角类的培养(P152)
枝角类是一类小型甲壳动物,俗称红虫、鱼虫;枝角类是淡水浮游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鱼类、甲壳类的重要天然饵料动物;淡水水域中枝角类的生物量往往远远大于轮虫类;
枝角类分布广、生活周期短、繁殖速度快,对环境的耐受性强,是一种理想的动物性饵料;枝角类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鳃足亚纲,枝角目;
外部形态:身体左右侧扁,可分为头部与躯干部;躯干部由胸部和腹部合成,胸部有胸肢,而腹部无附肢;胸肢具4-6对;
内部器官:枝角类具有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排泄系统、神经和感觉器官;
枝角类为雌雄异体,一般雌性较大,雄性较小,有时可发生性变(从雄性转变为雌性的性反转现象);
单性生殖又称孤雌生殖,是枝角类大量繁殖的主要方式,是在温暖季节和正常生活环境条件下进行的,所产生的雌体大多为孤雌溞,称非混交雌体;非混交雌体产生的卵和轮虫一样也称为非需精卵,或孤雌生殖卵,或单性生殖卵;由于经常在夏季产生,故这种卵也称夏卵,这种卵的数目较大,卵径一般较小,卵壁较薄,含有油球和少量卵黄,无需受精即可发育;生殖量随种类、个体大小、地理条件、环境(温度、盐度、饵料、光照、种群密度);
枝角类的另一种生殖方式是两性生殖,但不如孤雌生殖那么普遍。

一般认为,当环境恶化时,如水温降低饵料贫乏(饥饿)和水质恶化等,枝角类便改变生殖方式,从孤雌生殖改变为两性生殖。

这时,非混交雌体会产生两种不同的卵。

一种孵化为两性生殖雌溞;另一种孵化为雄溞,这两种不同性别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

两性生殖雌溞到了性成熟期产生的休眠卵比非混交雌体产生的卵大,含有丰富的卵黄粒,并常具有坚硬的卵壁,但是卵数少,一般为1~2个。

两性生殖雌溞产生的卵需要受精后才能发育,因需要一段休眠时间才能发育,称休眠卵,又称需精卵,由于在自然界多在冬季产生,亦称冬卵,也称休眠卵;
休眠卵在海底泥土中的数量随种类而异;
枝角类的生长和其他节肢动物一样是蜕皮生长,这种生长是不连续生长,刚从母溞育卵囊排人水中的幼体称为幼龄,幼龄经过3~4次蜕皮至性成熟怀卵时称成龄,从幼龄开始,每蜕皮一次称为一龄,每两个龄之间的发育期称为龄期。

幼龄的数目较少而稳定,而成龄的数目则变化很大,即随种类而异又和寿命密切相关,寿命愈长,成龄愈多。

换言之,年龄愈大,生长愈慢。

枝角类到了成龄以后,每蜕皮一次产卵一次。

枝角类的寿命和龄期的长短、龄的数目密切相关。

枝角类根据摄食方式可分为滤食性和捕食性,淡水枝角类大多是滤食性的;滤食性的枝角类主要滤食细菌、甲藻、硅藻、绿藻、原生动物和有机腐屑等;滤食方式有明显的选择摄食能力,包括对食物的大小和质量的选择;海洋枝角类大多属于捕食性的,其特点是具有短小、分节的躯肢、并具小刺,用以捕捉微小的原生动物和浮游幼虫;
大多数枝角类都是广温性的,但一般都喜欢较高水温;在自然水域冬天很少有枝角类出现,水温在16-18℃以上才大量生长繁殖;大多数枝角类具有一定的耐盐性,淡水枝角类耐受盐度的上限达到3-20;盐度能影响枝角类的摄食,大型溞的滤水速度随着盐度的升高而增加;由于海水的pH较稳定,海洋枝角类对pH的适应范围较窄;淡水枝角类对和内陆盐湖的枝角类对pH的适应范围则较广;在低pH的水环境中,枝角类往往会产生两性生殖;
一、枝角类种的来源
采集的水体先用粗网(10-20目)过滤掉小鱼小虾和杂物,加入饱和食盐水中,休眠卵浮到表层,去除底栖硅藻可用蔗糖代替盐水处理;
枝角类休眠卵的孵化受生态环境因子的影响;盐度为19.2时孵化率最高;在18℃时孵化率最高,在1000lx孵化率高;在孵化容器中,提供最适的水温、盐度并在饵料(加
入单胞藻类)充足的条件,休眠卵在3-5d内开始孵化,在三周内几乎全部孵化;
二、大量培养
(一)精养
1、培养设备:培育池可以使用鱼、虾育苗池和轮虫池;
2、培养用水:必须经过砂滤,去除大型的敌害生物;
3、接种:培养枝角类时接种密度一般以100-500个/L为好;(计数、或记重量枝
角类10000个轮虫1g);
4、投饵:面包酵母每天分上午和傍晚各投喂一次;培养海洋枝角类时,2*106
个细胞/ml,或投喂面包酵母3-4mg/(个·d),早晚各一次;
5、日常管理:(1)充气:微充气,随着种群密度增加,逐渐加大充气量;
(2)温度、盐度控制;
(3)密度控制;
枝角类的种群有个生长过程,可以用培养种群的幼体期个体和成熟期个体
(抱卵)短的数量比例来判断种群的生长状况;
6、收获:在枝角类培养中,个体数增殖到高峰之后,往往会出现急剧下降;每天或隔天采收一次,间收量为20%-30%;采收方法是在投喂饵料后枝角类大量浮游于表层,也可用虹吸法采收,晚上还可用灯诱法捞取;
(二)粗养:采用室外土池进行施肥培养的方法
1、培养池及清池;
2、纳水;
3、施肥培养微藻:纳水后即可施肥培养微藻;肥料种类有有机肥(马粪、猪粪、鸡粪、
酱油槽)和无机肥料(尿素、复合肥和过磷酸钙)等;施有机肥时施肥量为每667m3
施鸡粪100-150kg,其他畜粪为300-500kg;施无机肥时施肥量为每667m3施放2kg
尿素和0.5kg过磷酸钙,或每667m3施放2kg复合肥和1kg尿素;施无机肥时最好
要选择晴天;每隔5-7d,以同样的量追施化肥一次;
4、接种:接种量为5-10个/L;
5、日常管理;
三、枝角类休眠卵的采集、分离和保存
枝角类休眠卵大多沉于泥底,据报道,鸟喙尖头溞的休眠卵在海底从表层到2cm深的海泥内,分布数量占总量的60%-100%;
休眠卵的保存温度与孵化率有很大的关系;休眠卵保存温度越高,孵化率越低;在6℃下低温保存的休眠卵;在底泥中保存的休眠卵比在海水中保存的休眠卵孵化率要高;
枝角类的应用:
①作为药物等毒理实验材料;
②作为水产经济动物幼体饵料;
③作为饲料的动物蛋白源和诱食剂;
④在水产养殖水体中起净化水质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