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专题八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21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含解析)

合集下载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特点:
1.起源早,以农手为基础,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 占主导地位。 2.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商业活动受官府控制,逐步突 破时空限制,官营、专卖长期存在。 3.城市商业不断繁荣,城市经济功能逐渐增强。边境、 对外贸易繁荣。 4.货币丰富:由物物交换到金属货币,北宋:最早的纸币。 明代白银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商业资本的积聚。 5.商人组织:由官商到私商,明清现以地域为纽带的大 商帮。但商人的社会地位始终低下。 6.场所变化:城市到农村;先定时空后打破
二牛二人
二牛三人
二牛一人
一牛一人
犁的改进 直犁到曲辕犁








犁评“进之则箭下, 入地也深;退之则 箭上,入地也浅”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1)制作材料:
骨、木、石
青铜、铁
(2)制作方法:
打制、磨制
金属冶炼、铸造
(3)使用的动力:
人力
畜力
自然力(风力、水力)
(4)农具种类:
东汉技术趋于成熟
青瓷熊形灯
白瓷公道杯
唐 南 青 北 白
白瓷凤首瓶
越窑青瓷莲花碗
宋代:制瓷技艺大放异彩,名窑不断涌现
元代景德镇,全国制瓷中心(青花瓷器)
【元】青花鱼藻凸花牡丹大盘 【元】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瓶
明洪武——景德 镇窑釉里红四季 花卉纹瓜棱罐
明宣德——青花瓷器
清康熙珊瑚红珐琅彩 莲纹碗
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家庭为基本单位
的个体农业经济。其性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为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本身需要而生产的

高三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题答案及解析1.天宝二年(713)韦坚为唐玄宗从南方采办的货物中大多是来自民间作坊的杰作:“若广陵君(杨州市)船,即于栿背上堆积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丹阳郡(江苏镇江)船,即京口绫衫缎;晋陵郡(江苏常州)船……;会计郡(浙江绍兴)船……;南海郡(广州)船,……”(《旧唐书·韦坚传》)材料表明唐代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C.形成专业性生产区域D.家庭手工业得到较大发展【答案】C【解析】从材料所反映的不同地区以出产不同的商品出名,某个地方专门生产某种商品,且在行业内有较大影响,可以看出已经形成专业性生产区域,故答案为C项。

A是在两宋时期;B是在明朝中叶之后;D项材料没有体现,材料所述商品应为民营手工业而非家庭手工业生产,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地域特点2.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圳(沟);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今兹美禾,来兹美麦。

”材料表明这一时期A.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B.农业生产已经懂得精耕细作C.水利灌溉推动农业迅速发展D.私有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材料中原文论述了如何耕作土地,如何种植农作物,描述了我国战国时期垄作法的耕作模式和优点,是精耕细作的表现,结合史实可以知道 B 项表述正确,符合材料涵义。

A项内容出现在汉代,C、D项说法材料没有体现。

3.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云:“下田戽(汲)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

”该诗句能够反映出当时()A.耕犁技术取得重大进步B.灌溉工具用于农业生产C.筒车已经用于农业灌溉D.水排冶铁提高生产效率【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灌溉工具。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戽(汲)水”“高垄”分析可知诗中描述的是田地里农业灌溉的场景,反映了当时灌溉工具用于农业生产,故B项正确。

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师用书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师用书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师用书人民版必修21.秦代管理“市”的法律对商品价格和交易方式都有明确规定。

2.汉代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市”进行严格的管理。

3.南北朝时期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对此也实行行政管理。

4.唐代(1)乡村集市“草市”的作用十分明显,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2)“夜市”的繁盛,反映了商业的发展,表明原有“市”的管理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5.宋代(1)“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2)“草市”已经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6.明清时期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深度点拨] “市”“草市”“夜市”“晓市”城市中的“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草市”主要是指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夜市”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晓市”即早市,也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教材整理3 商业都会的崛起1.战国有的城市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2.汉代以繁荣的“市”为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3.唐代(1)长安的市已经由定时而聚发展为常设商业区。

(2)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扬州曾“雄富冠天下”。

(3)江南地区的杭州、湖州成为商业发达的都会。

4.宋代都市商业繁盛,汴京的商业繁荣最有代表性。

5.清代苏州、盛泽镇非常繁华,还有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四大名镇。

(1)根据史料一,归纳白圭的经商理念。

【提示】人弃我取,人取我与;掌握经商时机,当机立断;讲究经商计谋策略。

(2)根据史料二,比较“富室之称雄者”的不同之处。

【提示】经营的商品有所不同;徽商奢侈,晋商节俭。

【史论拓展】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1)商业市场的形式多样:如发展城市中的市、早市、夜市;城郊和乡村的“草市”等。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
今朝半醉归草市, 指点青帘上酒楼。
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王建《汴路即事》
——陆游
空间限制 材料一:(唐朝)坊市制度规定:交易买卖有固定的 严格的时间限制 市区;市内设市令,掌管市门启闭和市场交易;市区 四面有门,按时启闭(日中开市,日入市散)。 突破空间限制,商业繁荣 材料二:北宋都城汴京:至州桥投西大街,乃果子行。 街北„„珠子铺,„„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张 家酒店,次则王楼山东梅花包子,„„ 突破时间限制 材料三:夜市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去闹处, 通晓不绝„„ 思考:唐、宋市的发展情况?变化原因?发展趋势? 唐:市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管理;有专门的管理人 员;宋:商业繁荣;突破时间空间限制。 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对 市的控制逐渐放松。
(1)从暂时、局部来看:在一定程度上也抵制了西方殖民侵略; (2)从长远、全局来看: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妨碍海外市场的开 拓,导致中国落伍于世界。
互动探究: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养蚕图
施复是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的人物。他们织的丝绸光彩润 出现了资本主义生 泽,在市场上卖得很好,赚了许多银子。 产关系的萌芽 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不到十年,积累了几千两金 子,后来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 施复夫妇由小手工者发展成为机户。
B
6、下列明清时期的经济现象中, 符合当时世界历史潮流的是() A、农耕经济领先世界 B、手工业技术进步
C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 计日受值” D、严格限制商人活动
7、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的基础是 A.明朝的经济措施 B.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C.生产力发展和商品经济活跃 D.对外贸易繁荣
商鞅变法(战国) C、确立 D、作用和影响

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500字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可以分为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三个主要部分。

这三个部分在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框架。

首先是农业经济。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经济在古代经济中起着基础和主导作用。

古代中国农业以种植和养殖为主要方式,主要农作物有稻谷、小麦、蔬菜等。

古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三农政策的支持,包括土地制度、税收等措施,这些措施有助于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此外,农业在古代社会中也起到了保障食物供应、维持社会稳定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其次是手工业经济。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以家庭手工业为主导,包括纺织业、瓷器业、木器业等。

古代手工业发达,技术熟练,产品品质精良,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都享有盛誉。

手工业经济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又为贸易和商业提供了原材料和产品。

最后是商业经济。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起步较晚,但在后期逐渐发展壮大。

商业经济主要以城市商业为中心,城市作为商业集散地和贸易中心,积聚了大量商品和商贾。

商业经济促进了商品产销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繁华。

古代中国的商业交往主要以陆上贸易为主,丝绸之路等重要贸易通道的开通推动了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发展。

古代中国经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

由于交通不便、通讯不畅,古代中国的经济主要以封闭和自给自足为特点。

各地的生产和消费都较为独立,难以实现统一的市场和经济体系。

其次是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耕社会,农业经济在整个经济体系中起着基础和主导作用。

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农民的生活和社会稳定都与农业经济密切相关。

再次是政府的控制和干预。

古代中国的经济活动受到政府的广泛控制和干预,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调控经济,包括土地制度、税收制度、市场监管等。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8)明清时期 ①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在一 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缓慢。 ②明清时期的纺织业和制瓷业 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 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 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
1.原始社会末期:以物易物的原始商业产生。 2.商朝:产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工商业被官府垄断。 4.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黄金、白银开始成为货币;都会兴起;官 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5.秦汉时期:秦代统一货币;汉代专供贸易的“市”出现,开通丝绸之路。 6.魏晋南北朝:北方商业一度遭到严重破坏,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南北朝 时期,草市形成。 7.隋唐:商业贸易蓬勃发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长安、洛阳等成为闻名中 外的大都会;出现柜坊及飞钱;唐代夜市繁荣,草市素
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 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 工业产生了冲击。 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 4.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1.基本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用途
劳动力
官营手工业
政府经营
官府、皇室专用;不流通
无偿征调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市场流通
个体工匠
家庭手工业 家庭农户自主经营 家庭消费、交纳赋税;部分流通 农民自身
2.发展历程 (1)夏商周时期:我国的“青铜时代”,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开始出现,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3)汉代:开始用煤作为冶铁燃料;西汉丝绸远销欧洲;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东汉杜诗发明了水排,用于鼓风冶铁。 (4)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 (5)隋唐: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体系。 (6)宋朝: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五大名窑。 (7)元朝:进入彩瓷时代;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大全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大全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大全知识不是智慧,只有学习也不能达到智慧的境界。

智慧必须是知识与事实的相辅相成,智慧使你感到学无止境,虚怀若谷。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大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

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发展过程: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瓦解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3、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成:战国时期,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三)小农经济的含义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

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3、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4、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课件人民ppt

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课件人民ppt

3
工商食官制度的形成
官营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发展起来,工商食官制 度逐渐形成,即手工业者和商人依靠政府保护 和经营。
秦汉时期的商业
01
统一市场和货币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统一的市 场和货币制度,为商业发展提供了基 础。
02
“丝绸之路”的开通
汉武帝时期开通了“丝绸之路”,使 中国与中亚、欧洲等地的贸易和经济 交流得以加强。
伊斯兰世界商业经济
以宗教城市为中心,商业活动主要集中在 宗教城市中进行,商品种类和流通范围相 对狭窄,主要涉及穆斯林之间的贸易。
中国古代商业经济
以世俗城市为中心,商业活动主要集中在 城市中进行,商品种类繁多,流通范围广 泛,涉及国内外贸易。
与印度经济的比较
印度古代商业经济
以印度教城市为中心,商业活动主要集中在城市中进 行,商品种类和流通范围相对狭窄,主要涉及印度教 徒之间的贸易。
商业政策宽松
古代中国的统治者重视商业发展,采取了一系列宽松的商 业政策,例如降低税率、鼓励外商投资、允许自由贸易等 ,这些政策有利于商业经济的繁荣。
古代中国还实行了市场开放政策,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贸 易往来,推动了商业经济的国际化。
货币流通广泛
古代中国使用货币历史悠久,货币种类繁多,如铜钱、银两、金锭等,这些货币 的流通促进了商品交换和商业经济的发展。
海上贸易的兴起
唐宋时期海上贸易开始兴起,广州、泉州、杭州等城市成为重要港口,海上贸易的兴起为中国商业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明清时期的商业
要点一
商品种类和数量的增 加
明清时期商品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加, 商业经济开始呈现出更加繁荣的景象 。
要点二
商帮的出现
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商帮开始出现 ,这些商业团体拥有雄厚的资金和经 营经验,为中国商业经济的发展做出 了重要贡献。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知识导航素材 人民版必修2(2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知识导航素材 人民版必修2(2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知识导航素材人民版必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知识导航素材人民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知识导航素材人民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知识梳理一、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1.汉代乡村商业活动活跃。

在汉代文献《四民月令》的安排中,虽然没有专门的市场,但已存在农副产品的季节性买卖。

《四民月令》的“四民”是指士、农、工、商,主体是“农”。

崔寔与王符《潜夫论》对待工商业的态度是一致的。

他们认为,农桑是“本",以致用为目的的百工和以通货为目的的商贾,也是“本”。

2.汉代商运活跃。

史书中有“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均有无而通万物”的记载。

宋元海外商运发展迅速,中国商品远销到东亚、南亚、西亚以及东欧和北非等地区。

3。

明代出现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设立的会馆.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

会馆的出现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其中晋商和徽商的势力最大。

4。

秦代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地点是“市”,“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六朝时候自然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

唐都长安城中有东市和西市。

唐代“夜市”比较繁荣,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往往“千街锦绣”“灯火连昼”.5。

战国时期出现了商业集中的趋势。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高考历史中,古代中国经济是一个重点考察内容,它不仅关乎历史文化,更涉及今天中国经济的发展。

其中,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和特点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分析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和商贸经济。

农业经济:在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经济形式。

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是种植和养殖。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在古代农业生产中,水利工程的创新使得农业生产大幅度提高。

早在公元前2200年,我国开始修建渠道、水闸以及翻地等农业水利工程。

通过水利工程的使用,千年古河道灌溉制度的运用,使得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也使得中国的农业产品出口量及内部供给水平都得到了提升。

在古代中国,农业在经济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因此加强对农业的扶持一直是古代政府的首要任务。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吸引力在于市场需求的旺盛,生产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在秦朝即已形成,因此使得农村经济体制逐渐稳定,以及乡村地区的产业结构也逐渐形成。

手工业经济:手工业经济也是古代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手工业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制物、制器、制衣等各种行业都逐渐发展起来。

古代的手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堪比现代工业,受到精湛的技艺的制作的工艺美术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古代的手工业也不同于现代工业,其生产主要基于农村手工作坊,工人在家中制作产品,同时也满足着当地居民的需求。

产品主要根据当地特色进行生产和销售。

在手工业的发展中,商业因素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得生产流通渠道拓宽,生产物品的质量也随之提高。

商贸经济:商贸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商贸经济关注的是产品的交流与分配。

在古代中国,商贸经济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增长,也是古代中国和汉代社会最蓬勃的时期。

贸易早在商周时期便已经开始,与此同时,货币经济的兴起使得贸易活动的范围和种类都得到了扩大。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可以分为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两个部分。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相辅相成,起到了农业经济的补充作用。

古代中国手工业主要包括纺织业、制陶业、铁器业等。

纺织业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以家庭手工纺纱织布为主,后来逐渐形成专业化的手工织布业。

制陶业则是以瓷器制作为主,瓷器成为中国独特的工艺品,出口到世界各地。

古代中国铁器业的发展也非常重要,铁器制造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农业工具和武器的提高,推动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首先是以农业为主导,农业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础。

农业生产需要耕地、劳动力和天候等要素,因此,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受制于人力资源和自然环境的限制,还受到政治、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其次是地租制度对经济的影响。

地租制度的存在使得地主阶级掌握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和经济财富,并形成了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

地租的征收使农民负担沉重,为地主和贵族阶级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是以农业经济为主体,手工业和商业为辅助,官僚经济对整个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样的经济结构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制度的特点,也为后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时空概览知识主线线索一:发达的古代农业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是其突出特征。

线索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线索三:古代商业的发展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宽松的过程。

线索四:古代的经济政策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二者均是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影响因素。

素养对接第12讲发达的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课题一田园风情——发达的古代农业必备知识·自主排查梳理助学助记教材拓展一遍过知识点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农业起源(1)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和粟的国家。

(2)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已相当发达。

2.耕作方式(1)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2)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

木制的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3.生产技术的提高: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已经懂得,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4.主要农作物: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5.地位: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的基础。

知识点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生产工具的进步(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并将其逐渐推广。

(2)西汉:赵过推广,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

(3)汉朝以后: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4)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

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

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课件人民ppt

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课件人民ppt

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遗产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遗产包括独特的货币制度、 发达的商业城市和独特的商业组织形式。这些遗 产为现代商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古代中国的商业城市如长安、洛阳、开封等,成 为了当时的世界贸易中心。这些城市独特的商业 氛围和地理位置吸引了众多商人和商品聚集,为 现代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启示。
金融机构
古代中国的金融机构主要包括钱庄、票号、当铺等。这些机构在当时的商业活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商人的金融政策主要包括货币政策和税收政策。货币政策主要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来影响市场价格和商业活动;税收 政策则通过对商品交易和土地财产征税来增加政府收入。这些政策对当时的商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商业发展的利弊得失
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带来了许多好处。其中最显著的是促 进了地区间的贸易和经济发展。商业活动使得不同地区之 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推动了商品和文化的交流。
然而,商业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商人在某些时 期可能获得过多的财富和权力,导致社会不平等和腐败问 题的加剧。此外,商业活动也可能导致环境破坏和社会秩 序的混乱。
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 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商 业经济课件人民ppt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 • 古代中国商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 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繁荣与问题 • 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未来展望
01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
农业经济
1 2
主导地位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在整体经济中占据主导地 位,是古代中国的主要生产部门。
精耕细作
古代中国的农业采取精耕细作的方式,注重土 地的开发和耕种的精细化管理。
3
水利灌溉
古代中国重视水利灌溉,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如都江堰、郑国渠等,以保障农业生产的顺 利进行。

必修 第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讲

必修 第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讲

第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讲古代中国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古代中国经济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黄河流域出现了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商业活动、货币交易、铁器制造等成为普遍现象。

随着汉朝的统一,中国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唐朝时期,中国经济进入了鼎盛期。

第二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包括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商业经济。

农业经济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农业主要以种植粮食为主,同时还种植茶叶、蚕桑、棉花等作物。

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主要采用了农耕技术,包括种植技术、耕作技术等。

手工业经济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生产主要分为纺织业、陶瓷业、制茶业、造纸业、冶金业等。

这些手工业生产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手工业生产主要集中在城镇和农村,这些手工业生产大多是家庭作坊式的生产,同时也有一些商家出资办厂,雇用工人生产。

商业经济古代中国的商业主要包括城市市场贸易和货运贸易。

在城市市场贸易中,商家主要从事商品交换,通过买卖商品来获得利润。

在货运贸易中,商家主要从事运输业务,运输各种商品到各地进行交换。

古代中国的商业主要以私营商业为主,同时还存在着官营商业。

第三讲古代中国经济的特点经济制度落后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落后,以农业经济为主,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虽得到一定发展,但其发展程度都不高。

地理条件限制中国地域辽阔,地理条件也各不相同,这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限制。

例如,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区,而北方地区气候寒冷,较难进行农业生产,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限制。

内循环经济古代中国的经济主要通过内部循环进行发展。

农民生产农产品,手工业生产各种手工制品,商业主要进行本地商品交换,这种经济方式主要针对本地市场,对外贸易相对较少。

重农抑商古代中国经济制度的特点之一是“重农抑商”。

封建统治者认为商人只会谋取自身的利益,而不会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考虑,因此对商业的发展进行了限制和约束,对农业的发展进行了推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高考历史专题八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21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含解析)专题八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知考纲·明考情]考试内容考核要求考试内容考核要求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③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b①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和耕作技术的进步b④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c②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c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③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a①“市”在历代的发展d④古代中国农业经 c ②古代中 c古代农业: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是其突出特征。

古代手工业: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古代商业: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宽松的过程。

古代的经济政策: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二者均是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第21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考点1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1.商业活动(1)远古: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2)商代:商业有了初步发展。

(3)西周:货币需求增加,骨贝和铜贝流通。

(4)春秋战国:出现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5)汉代:商人成为古代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

(6)唐代:商船以规模宏大著称;陆路商运发达,客舍、邸店、车坊等场所生意兴隆。

(7)宋元:①海外商运发展迅速,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②随着商业的发展,北宋时的益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8)明清: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在按地域结成的商帮中,晋商和徽商势力最强。

2.“市”的发展3.商业城市(1)战国:有的城市已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2)汉代: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3)唐代:①除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外,还有扬州。

②作为地区经济中心的杭州、湖州也成为商业发达的都会。

(4)宋代:都市商业繁盛,有夜市、晓市及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

(5)清代:①乾隆时期的苏州,财富“甲于天下”。

②名镇有:盛泽镇、汉口镇及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

[知识链接]古代“市”的基本形态(1)“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前期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2)“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3)“夜市”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4)“晓市”即早市,也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4.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1)市场类型多样:城市中有市、庙会等,乡村中有草市。

(2)商业城市发达:历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市,明清时期更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3)对外贸易发达: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4)货币种类丰富:宋朝时期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朝时期形成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

(5)商业地位低下:商业始终都是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1.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变化规律及其影响(1)变化规律:商业活动时空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是时间、地点固定,后是时空限制被打破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转向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交易媒介的变化开始是物物交换,接着出现一般等价物——贝壳货币,后来货币固定为金银。

北宋还出现纸币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商帮经营领域的变化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相结合(2)影响:①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

②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

③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的生活和观念发生了变化。

2.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总体趋势(1)从周至唐:严格限制①市坊分开,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②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③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也进一步发展。

(2)宋元:逐步放松①坊市界限被打破,突破了时间、地域限制;农村的“草市”发展。

②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③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我国沿海一大批港口城市的兴起,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3)明清时期:商业活动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逐渐减弱。

1.(2017·浙江4月选考)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

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解析:选D 从随船货物可以看出当时对外贸易的货物类型,A、B、C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

2.(2016·浙江4月选考)唐诗云:“江春铺网阔,市晚鬻蔬迟。

……夜船归草市,春步上茶山。

寨将来相问,儿童竞启关。

”这反映出( )A.草市中有夜市B.江南市镇兴起C.村寨出现草市 D.专业市场出现解析:选A 据材料“市晚鬻蔬迟”“夜船归草市”可知,唐朝草市中有夜市,故A项正确。

3.(2016·浙江4月选考)明代后期,有学者谓:江南一带,以前“四民各有定业,百姓安于农亩,无有他志……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这一现象反映了( )A.士、农、工、商结构被彻底打破B.自然经济逐渐瓦解C.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人们的观念D.政府放弃抑商政策解析:选C 政府重农抑商,即重视农业,抑制工商业的发展,材料中却出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的现象,这说明随着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的观念受到冲击,故C项正确。

4.(2016·浙江高考)诗词歌赋既是历代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

下列文句,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 )A.“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西都赋》) B.“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蜀都赋》) C.“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估客乐》)D.“苛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家室”(《广州歌》)解析:选B “贝锦斐成,濯色江波”出自魏晋左思的《蜀都赋》,描写的是成都的织锦,与商业经济无关联,故B项符合题意。

其余各项描写的均属于商业发展的情景。

5.(2018·嘉兴测试)读唐代长安商业分布图,它反映了该时期长安城( )A.除东、西两市之外设立更多的“市”B.全城均衡分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C.对城中的“市”已经不再直接监管D.商业活动呈现突破空间限制的趋势解析:选D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此时的商业活动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层次交互,突破了空间限制,故选D项。

触类旁通(第3题拓展)——“反映”“体现”类选择题解题指导1.题型分析近年来,历史选考试题越来越注重对考生学科能力的考查,表现之一就是“反映”类选择题的逐年增加。

此类试题意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并通过对表象的分析理解进而发掘事物内在本质的现实认知力。

此类试题能够实现在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基础上,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以及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解题思路从命题设计意图来看,“反映”“体现”所体现的现象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层次的;考查的不是现象,而是本质。

一般来说,“反映”多用于文字材料型选择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体现”多用于结论型选择题,考查学生获取历史结论或寻找支撑题干结论史实的能力,试题考查的不仅仅是对材料的正确解读,而且是在此基础上对某一历史现象、历史问题的深层次理解。

所以,解决这一类题型的方法就是从现象透视到“本质”或者揭示其“特点”,而本质就是要深刻到制度层面、抽象到规律层次、总结出独一无二的特点。

考点2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1.开始: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2.含义:强调要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3.表现(1)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

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

(2)唐代,西汉时确立的商人应入市籍,一入市籍则不得为官的制度依然继续实行。

(3)宋代商人的社会地位才有所提高。

4.影响(1)积极方面: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起了积极作用。

(2)消极方面: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

二、“海禁”政策及其影响1.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2.沿革(1)明太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注重“朝贡”贸易体制。

(2)清朝继承并发展了闭关锁国政策。

(3)短暂的“开放”实质上具有官方垄断的性质,仍然禁止民间贸易往来。

3.影响: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使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易错提醒]“海禁”不等于“闭关锁国”(1)“海禁”政策不是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贡赐贸易”。

(2)闭关锁国政策不是绝对禁止对外交往和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和贸易,如政府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重农抑商”政策与“海禁”政策的异同1.不同点比较项“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实施时期战国时期开始实行,贯穿整个封建社会明清时期目的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统治基础,发展防御外来殖民势力,维护封建体制地主经济内容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活动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影响前期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有利,后来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限制了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2.相同点:维护封建统治;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2017·浙江4月选考)清初两淮和两浙的盐商家庭总共不及1 000家,而到乾隆末年,盐商家庭却已产生了280余名进士,占全国进士总数的1.88%。

这一现象反映了( )A.商人谋求转变社会地位B.盐商经济实力迅速提高C.士贵商贱观念已被打破D.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解析:选A 盐商家庭数量相对较少,却产生了相对较多的进士,反映了商人通过考取功名以改变自己的政治地位的现象,故A项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