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问题探究 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

合集下载

2-4问题研究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人教版2019地理选择性必修1)

2-4问题研究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人教版2019地理选择性必修1)
【资料分析】
1.人类活动对崇明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主要表现在围垦滩涂和沙洲上,使崇明岛的面积不断增加;改变了河口 地区水流的速度和方向;对这一水域的水生生物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2.围海造陆可能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1)引发赤潮。围海造陆使海水潮差变小,潮汐的冲刷能力降低,海水自
净能力减弱,水质趋于恶化,加之围海造陆的陆地多用于城市建设和工农业生产, 污染物较多,尤其是污水直接排入大海,导致海水富营养化。
我国有400多个河口冲积岛。长江入 海口的崇明岛是一个很大的河口冲积 岛。崇明岛的地势低平,围绕岛屿分 布着广阔的滩涂。
一、河口冲积岛
【资料分析】
河口冲积岛是在哪几种外力作用下形成的? 河流侵蚀作用、河流搬运作用、河流沉积作用、海水顶托 作用,是河流和海洋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河口冲积岛
▋探究拓展:岛屿类型
二、长江河口冲积岛的变迁
【资料分析】
2.推测崇明岛的形成过程。
河流冲刷右岸,由于长江自西向 东流,所以冲刷南岸,泥沙沉积 在北岸。南侧长江口水流湍急, 夹杂泥沙冲刷南岸陆地,所以河 口越来越向南移动,由于流速快, 泥沙沉积相当少,水里的泥沙大 部分被带入海洋。而北侧长江口 水流速度慢,泥沙容易沉积,所 以北侧长江口泥沙沉积越来越多, 形成崇明岛。
崇明岛是如何形成的? 人类活动对崇明岛有什么影响?崇明岛的未来又会是什么样子?
研究思路
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我们要采用以下思路。
STEP1
STEP2
STEP3
收集资料, 了解有关河 口冲积岛的 基本情况
根据长江口 冲积岛的变 迁示意图, 推测崇明岛 的形成过程。
收集资料,说 明人类活动对 崇明岛的影响, 推测崇明岛的 未来。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问题研究 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_23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问题研究 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_23

一、崇明岛简介。

崇明岛地处长江口,是中国第三大岛,被誉为“长江门户、东海瀛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世界上最大的沙岛。

崇明岛成陆已有1300多年历史,现有面积为1041.21平方公里,海拔3.5米~4.5米。

全岛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林木茂盛,物产富饶,是有名的鱼米之乡。

中文名称:崇明岛行政区类别:岛屿所属地区:上海、江苏省下辖地区:南通启东和海门县市、上海崇明县面积:1041.21平方公里人口:户籍人口为69.98万人方言:吴方言气候条件:季风气候著名景点:崇明东平国家森林公园崇明岛位于长江入海口和中国东部海岸的中心位置,处于长江黄金水道和以上海市为中心的黄金海岸的交汇点,内通长江沿岸18个省市,外通太平洋。

岛南沿有深水岸线40多千米,具有良好的建港条件。

崇明岛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沙岛。

崇明岛狭而长,形如春蚕,东临浩瀚的东海,西接万里长江,北与启东、海门一衣带水,南依上海市,属长江冲积平原。

是我国仅次于台湾和海南岛的第三大岛。

崇明岛公元618年露出水面,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

由于长江携带的大量泥沙淤积,崇明岛每年以143米的速度向东海延伸,增加土地约487公顷。

“崇明岛”的来历,源于一个传说。

东晋末年,孙恩农民起义失败后,起义军的几排竹筏飘浮到了靠近东海的长江口,在江边的泥沙中搁浅。

这些竹筏拦住了滚滚长江带来的泥沙,逐渐形成了一个沙嘴。

这片沙嘴尚没完全露出江面,随着江水海潮的涨落,时隐时现,给人一种神秘之感。

人们说它既像怪物、又似神仙,既“鬼鬼祟祟”、又“明明显显”,于是便给它起了名字叫“祟明”。

后来这片沙嘴泥沙越积越多,变得又高又大,完全露出了水面,形成一个小岛,再也不受潮涨潮落的影响了。

人们见其气势壮观,已不再将其视为怪异,并产生了崇敬之情。

于是人们便把“祟明”改称为“崇明”了。

1.冲积岛冲积岛是大陆岛的一个特殊类型,只因成因不同而单独作为一类。

冲积岛由于组成物质主要为泥沙,故也称沙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问题研究 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_22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问题研究 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_22

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崇明的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围绕建设现代化生态岛区的总目标,大力实施科教兴县主战略,坚持三岛功能、产业、人口、基础设施联动,分别建设综合生态岛、海洋装备岛和生态休闲岛,依托科技创新,推行循环经济,发展生态产业,努力把崇明建成环境和谐优美、资源集约利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岛区。

功能定位崇明三岛功能定位围绕世界级生态岛的总体目标,主要体现以下六个方面:1、森林花园岛。

形成以长江口湿地保护区、国际候鸟保护区、平原森林、河口水系为主体的生态涵养功能。

2、生态人居岛。

形成布局合理、环境幽雅、交通便捷、文化先进的生态居住功能。

3、休闲度假岛。

形成以休闲度假、运动娱乐、疗养、培训、会展为主体的生态旅游功能。

4、绿色食品岛。

形成以有机农产品、特色种养业和绿色食品加工业为主体的生态农业功能。

5、海洋装备岛。

形成以现代船舶制造和港机制造为主体的海洋经济功能。

6、科技研创岛。

形成以总部办公、科技研发、国际教育、咨询论坛为主体的知识经济功能。

总体空间布局按照生态崇明的总体目标和功能定位,统筹三岛空间布局。

崇明岛综合体现“长江入口绿色之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规划建设用地约207平方公里,约占岛域土地面积的16.8% 。

长兴岛以现代船舶和港机制造为特色的岸线产业岛。

规划城镇建设用地约31平方公里,占岛域面积的38.8% 。

横沙岛以休闲度假为特色的旅游度假岛。

规划城镇建设用地约6.4平方公里,占岛域面积的12.3% 。

七大功能分区按照“统一规划、资源整合、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要求,崇明划分为七大功能分区:崇东分区:以生态居住、休闲运动、国际教育为主的科教产业集聚区和门户景观区。

崇南分区:人口集聚的田园式新城和新市镇区。

崇西分区:以国际会议、滨湖度假为主的景湖会展区。

崇北分区:以生态农业为主的规模农业区和战略储备区。

崇中分区:以森林度假、休闲居住为主的中央森林区。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问题研究 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_87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问题研究 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_87

《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教学设计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课标解读:课标对本部分的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对于本节课主要强调研究的是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同时内力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之后,外力中增加了人为作用的影响,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这种影响日趋明显。

本课题旨在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对崇明岛发展变化的影响认识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本条“标准”要求学生从应用层面理解和分析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于营造地表形态的外力作用已有了初步了解,为研究本问题起到了铺垫作用。

同时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是学生的对事物的演变发展的复杂程度了解不够,需要引导。

教材分析:《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位于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造章末,教材采用问题研究的方式锻炼学生对于实例的分析能力。

为了探讨人类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本章在分析了内力和外力作用之后,又以崇明岛为研究主题,引导学生探讨在河流和人为双重作用下,地表形态的发展演化。

教材结合三个知识拓展资料来帮助学生完成对崇明岛未来情况的预测。

但学生对资料2的分析是有一定难度的,首先要读懂崇明岛的变迁图,根据不同时期崇明岛的位置和形状进行描述。

引起崇明岛变迁的原因可以从河流的流量、河流的含沙量、岛屿本身的泥沙堆积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

资料3主要体现了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塑造的影响。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地貌的改造利用规模和深度逐步增加,人类活动已成为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重要作用。

本研究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学会将自然和人为因素结合起来分析地表形态的发展变化。

教学目标:通过问题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自主探究的能力。

通过案例研究,学生理解内力作用、外力作用、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形成与变化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问题研究 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_22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问题研究 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_22

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崇明的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围绕建设现代化生态岛区的总目标,大力实施科教兴县主战略,坚持三岛功能、产业、人口、基础设施联动,分别建设综合生态岛、海洋装备岛和生态休闲岛,依托科技创新,推行循环经济,发展生态产业,努力把崇明建成环境和谐优美、资源集约利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岛区。

功能定位崇明三岛功能定位围绕世界级生态岛的总体目标,主要体现以下六个方面:1、森林花园岛。

形成以长江口湿地保护区、国际候鸟保护区、平原森林、河口水系为主体的生态涵养功能。

2、生态人居岛。

形成布局合理、环境幽雅、交通便捷、文化先进的生态居住功能。

3、休闲度假岛。

形成以休闲度假、运动娱乐、疗养、培训、会展为主体的生态旅游功能。

4、绿色食品岛。

形成以有机农产品、特色种养业和绿色食品加工业为主体的生态农业功能。

5、海洋装备岛。

形成以现代船舶制造和港机制造为主体的海洋经济功能。

6、科技研创岛。

形成以总部办公、科技研发、国际教育、咨询论坛为主体的知识经济功能。

总体空间布局按照生态崇明的总体目标和功能定位,统筹三岛空间布局。

崇明岛综合体现“长江入口绿色之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规划建设用地约207平方公里,约占岛域土地面积的16.8% 。

长兴岛以现代船舶和港机制造为特色的岸线产业岛。

规划城镇建设用地约31平方公里,占岛域面积的38.8% 。

横沙岛以休闲度假为特色的旅游度假岛。

规划城镇建设用地约6.4平方公里,占岛域面积的12.3% 。

七大功能分区按照“统一规划、资源整合、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要求,崇明划分为七大功能分区:崇东分区:以生态居住、休闲运动、国际教育为主的科教产业集聚区和门户景观区。

崇南分区:人口集聚的田园式新城和新市镇区。

崇西分区:以国际会议、滨湖度假为主的景湖会展区。

崇北分区:以生态农业为主的规模农业区和战略储备区。

崇中分区:以森林度假、休闲居住为主的中央森林区。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地表形态的塑造 问题研究 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_46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地表形态的塑造 问题研究 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_46

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本研究课是在本章学习了内力和外力作用后以崇明岛的形成和发展为例,让学生初步学会综合分析地表形态的发展与变化。

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如何去搜集相关资料,并将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纳,获得自己想要得到的信息。

按照课本上建议的探究步骤即可,需要让学生明确的是,崇明岛是自然原因形成的,但人类活动对崇明岛的影响也是明显的,进而预测崇明岛的未来可能会是什么样子。

从而认识地表形态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原因也是多样性的。

这个研究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学会把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结合起来分析地表形态的演变。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技巧和能力。

2.了解崇明岛的过去、现在,进而分析预测崇明岛的未来发展。

3.运用图表资料分析、表达地理事物的能力。

4.培养动手能力,用实验的方法模拟河口冲积岛的形成。

1.搜集资料,自主学习,分析讨论法。

2.实验模拟,观察分析河口冲积岛的形成。

3.用所搜集到的资料,分析人类活动对崇明岛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外因共同作用和影响的结果。

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

【教学重点】了解崇明岛的形成和发展;分析预测崇明岛的未来;认识人类活动对崇明岛的影响。

【教学难点】崇明岛未来的预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到的关于崇明岛发展演化的资料。

1.盖房子的钢模板(水槽)一片2.泥土、砂石、细沙若干3.砖块三块4.细的塑料水管、喷水头5.实验室水龙头【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在第三节中了解了河流地貌的发育类型及其对人类聚落分布的影响,特别是河流的堆积地貌对人类的影响尤为明显。

世界的绝大部分人口都居住在冲积平原上,我们今天就来以崇明岛为例,进一步认识河流地貌的发育规律及其与人类的相互关系。

师:崇明岛是一个长江口的冲积岛,课前我们大家都分别搜集了一些资料,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大家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河口冲积岛的形成资料现在分析整理一下,我们一起来看看它是怎样形成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问题研究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51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问题研究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51

“崇明岛的将来是什么样子”教课方案课题崇明岛的将来是什么样子课标联合实例,剖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要素。

知识与技术:①会用地理语言描绘崇明岛发育的地理过程和变迁;②能说出人类活动对崇明岛的影响;③剖析展望崇明岛的将来;④在问题研究中学会研究性学习。

过程与方法:①经过冲积岛模拟实验,总结其形成要素;②联合长江河口冲积岛变迁图,总结崇明岛变迁的重要原由和整体变迁趋向;教课目的③用所采集到的资料,剖析人类活动对崇明岛的影响;④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剖析议论,并对崇明岛的将来作出勇敢的展望;⑤经过各样方式进行查找、采集资料,培育学生剖析资料的能力,把握地理的综合性和地区性;⑥经过小组合作研究,加强组员之间协作能力,读图能力、问题的剖析及表达能力。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激发研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育学生科学谨慎用于研究的学习品质。

教课要点崇明岛的成因剖析;剖析人类活动对崇明岛的影响教课难点崇明岛的形成过程演示;剖析展望崇明岛的将来是什么样子的教课方法实验模拟、合作议论教课过程教课环节教课内容教师的组织指引学生活动教课企图播放视频,这段视频叙述的是哪个地方?大家看完有什么感觉呢?正如视频中讲的那样,崇明岛有优秀的生态环境,树木葱翠,果树飘香,百鸟吸引学生导入新课祥景,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感觉如经过视频导入新观看视频注意力,今令无数人恋恋不舍,那它是如何形课激发学生成的?人类活动对它有何影响?它学习兴趣的将来又是什么样子呢?今日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崇明岛的前生、今生与将来。

①会用地理语言描绘崇明岛发育的地理过程和变迁;让学生明展现学②能说出人类活动对崇明岛的影教师展现,重申学生齐读确本节课习目标响;要点内容的学习任③剖析展望崇明岛的将来;务④在问题研究中学会研究性学习。

一项研究工作要顺利展开,就要拟订过渡到下过渡科学的研究方案,本节课我们将按以一个学习下思路展开对崇明岛的研究。

活动研究思教师展现并说学生认真厘清思路便于学生路明察看的理解成就汇报:冲积课前肩负资料采集任务的小组已经提提高学生岛-崇明交了研究成就,下边有请小组代表进教师协助播放学生展现的讲堂参岛的一行展现,率领大家来认识河口冲积岛-PPT与度些基本崇明岛的一些基本状况。

第二章问题研究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第二章问题研究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崇明岛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等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崇明岛的独特魅力。
2.创设生活情境,如引用崇明岛的农产品、旅游景点等,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地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站在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探讨崇明岛的未来发展问题,提高学生的同理心。
4.培养学生地图阅读、数据处理、资料分析等地理学习技能,提升学生地理学科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崇明岛的未来发展问题。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对崇明岛发展案例的研究,掌握地理分析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地图、图片、数据等资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等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地理学科思维品质。
2.学生完成作业,对崇明岛的未来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方案。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本章节教学内容与过程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崇明岛的未来发展问题,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不断成长,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4.组织小组展示活动,让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2.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4.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自评、互评、师评等,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问题研究 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_88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问题研究 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_88

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课标解读:课标对本部分的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对于本节课主要强调研究的是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同时内力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之后,外力中增加了人为作用的影响,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这种影响日趋明显。

本课题旨在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对崇明岛发展变化的影响认识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本条“标准”要求学生从应用层面理解和分析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于营造地表形态的外力作用已有了深入地了解,为研究本问题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教材采用问题研究的方式锻炼学生对于实例的分析能力。

为了探讨人类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本章在分析了内力和外力作用之后,又以崇明岛为研究主题,引导学生探讨在河流和人为双重作用下,地表形态的发展演化。

教材结合三个知识拓展资料来帮助学生完成对崇明岛未来情况的预测。

但学生对资料2的分析是有一定难度的,首先要读懂崇明岛的变迁图,根据不同时期崇明岛的位置和形状进行描述。

引起崇明岛变迁的原因可以从河流的流量、河流的含沙量、岛屿本身的泥沙堆积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

资料3主要体现了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塑造的影响。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地貌的改造利用规模和深度逐步增加,人类活动已成为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重要作用。

本研究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学会将自然和人为因素结合起来分析地表形态的发展变化。

教学目标:通过问题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自主探究的能力。

通过案例研究,学生理解内力作用、外力作用、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形成与变化的影响。

通过案例分析过程,树立学生辩证的分析问题的世界观。

重点难点:地理思维过程的形成,探究问题能力的提高。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分组:临近的12位同学分为一组,全班共四组2.布置任务:阅读教材的82-83页,收集崇明岛的相关资料(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形成原因等),确定辩论赛正反方成员并指导做好准备。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问题研究 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_10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问题研究 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_10

(030)问题研究—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河口冲积岛的形成过程;了解崇明岛的现状;了解人类活动对崇明岛的影响并预测其未来前景。

【过程与方法】1.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对崇明岛的未来做出大胆的预测,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查找、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外因共同作用和影响的结果。

2.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

【预习任务】
1.通过河口冲积岛的形成过程来理解崇明岛的形成原理。

2.读P83图4.25,了解长江河口冲积岛的变迁,进一步推测崇明岛的形成过程。

3.分析人类活动从哪些方面影响崇明岛的发展。

【自主检测】
下图为某一河流的部分河段。

据此完成第1~2题。

1.若该河流流出山口,常形成的地貌是()。

A.冲积平原 B.山麓冲积扇
C.沙洲 D.三角洲
2.如果河中有沙金,淘金点产量最高的可能是()。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3.西藏的城市分布,一般具有的特点是
A.高大山体的山前丘陵地带 B.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带
C.盆地内部地带 D.深切河谷地带
4.关于聚落与自然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平原最适宜聚落发展,凡是平原地区均是聚落密集区
②山区的聚落大多蜿蜒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发展
③高原地区的聚落大多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
④古代乡村聚落多分布于河流两岸,主要是因为河流两岸雨热同期,气候优越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落实内容】
河口三角洲的发展变化。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问题研究 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课件_21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问题研究 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课件_21
图4.25 长江河口冲积岛的变迁 问题:1、根据资料描述长江河口冲积岛的生消变化过程。
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
四个阶段: ① 雏形阶段 ② 扩展阶段 ③ 合并阶段 ④ 定型阶段
总体趋势: 北移下迁 向海迁移
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
【材料探究 自主学习】——人类活动对崇明岛的影响 播放视频:“围垦岁月 ” 观看影像 阅读材料 思考问题 1、 人类活动对崇明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围垦滩涂、沙洲,改造地表形态,使崇明岛的面积增大。
人类影响
基本情况 形成原理 生消变迁
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
江 苏省
读图,描述崇明岛的地理位置。
经纬度位置

31°30′
海陆位置 相对位置

上 海 市
121°30′
东海瀛洲 长江门户
基本情况:崇明岛是我国第三大岛,
也是世界最大的河口冲积岛。它位于万 里长江入海口,三面环江,一面临海。 全岛面积1200多平方千米,岛山地势平 坦,无山岗丘陵,形似“春蚕”,安卧 在江涛海浪之中。
问题研究
崇明岛 未来是什么样子
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
【创设情境 导课激趣】
浪淘沙
唐 白居易
白浪茫茫与海连, 平沙浩浩四无边。 暮去朝来淘不住, 遂令东海变桑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问题研究 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PPT课件_21.
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
探究步骤:
未来预测
引发洪灾
4.围海造陆还使潮流、流场、
流向、流速等发生变化,导致 泥沙淤积,改变海岸线,港湾 萎缩,航道阻塞,港口资源的 利用能力下降来是什么样子
小结: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对立统一。 人类可以利用自然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改 造地表形态。 只有人类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改造地表形 态,才能造福社会,创造效益;否则将受到环 境的惩罚,自然的报复。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问题研究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问题研究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问题研究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崇明岛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

2.观察崇明岛的现状,探究崇明岛的发展瓶颈。

3.分析崇明岛的优势资源,思考未来发展方向。

4.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崇明岛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崇明岛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

3.崇明岛的现状和发展瓶颈。

4.崇明岛的优势资源和未来发展方向。

5.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措施。

三、教学过程1. 活动1: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教师引入:通过展示一张崇明岛的地图,介绍崇明岛的地理位置。

•学生活动: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探究崇明岛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观,并填写相关资料表格。

•教师点拨:教师根据学生填写的资料表格,对崇明岛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进行讲解。

2. 活动2: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教师引入:通过展示一些崇明岛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活动:学生在小组内查找崇明岛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的相关资料,并制作相关的PPT或海报。

•教师点拨:教师组织学生展示制作好的PPT或海报,并进行点评。

3. 活动3:现状和发展瓶颈•教师引入:通过展示一些崇明岛的现状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崇明岛发展方向的思考。

•学生活动:学生在小组内分析崇明岛存在的发展瓶颈,并讨论解决方案。

•教师点拨:教师组织学生发表小组讨论结果,并对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进行点评。

4. 活动4:优势资源和未来发展方向•教师引入:通过展示崇明岛的优势资源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崇明岛的优势和特点。

•学生活动:学生在小组内分析崇明岛的未来发展方向,并讨论可行性。

•教师点拨:教师组织学生发表小组讨论结果,并对学生提出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点评。

5. 活动5:生态环境保护•教师引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图片,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学生活动:学生在小组内探究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出相应的措施。

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1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章末问题研究—— 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

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1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章末问题研究—— 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
冲积岛 流挟带泥沙搬运到河口,沉积下来形成的
2.河口冲积岛的形成 河口冲积岛是河流和海洋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河流入海口处,受潮水 的顶托作用,河流流速减缓,挟带的泥沙淤积而形成。
3.崇明岛被称为“上海市的后花园”。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简述崇明岛成为上海市民夏季周末度假胜地的优势条件。 (2)指出崇明岛规划建设沿海防护林的重点区域,并说明其作用。 长江枯水季节海水容易倒灌进入河道,造成水质无法达到饮用水标准,上海 市供水告急。东风西沙水库是上海市在滩涂湿地上新建的蓄淡避咸水库。 (3)分析上海市新建东风西沙水库及其选址的原因。 解析:第(1)题,主要从崇明岛的地理环境分析适宜作为夏季周末度假胜地 的优势条件。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崇明岛的东岸和北岸受台风影响大, 所以建设沿海防护林的重点区域是在东岸和北岸。沿海防护林的作用主要 是防风和保护海岸。还能为候鸟提供栖息地,也具有一定的旅游价值。第 (3)题,主要从水质方面分析对上海市供水稳定、安全作用;其次分析湿地 的生态作用和土地成本。
章 末 问题研究——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
[热点缘由] 各种各样的河流地貌不但为人类活动提供了多样的活动场 所,更是人类生产、生活的自然环境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崇明岛是典型的河 口冲积岛,位于长江入海口,地处我国人口稠密、城市密集、经济发达的长 江三角洲地区,它的发展变化对该区域环境的发展影响巨大。研究崇明岛的 发展特点,可以引导学生掌握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及特点,理解人类活动与 崇明岛变化的关系,在增强学生区域认知,提高其综合思维能力的基础上, 培养其人地协调观。
侵蚀作用较强,岸陡水深,左岸易发生泥沙堆积。长江自西向东流,
南岸侵蚀作用强,北岸堆积作用强,因此未来崇明B
[归纳拓展] 1.岛屿的类型及形成原因 按岛屿的成因可分成大陆岛、火山岛、珊瑚岛和冲积岛四大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问题研究 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教案(7)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问题研究 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教案(7)

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备课资料一、崇明岛崇明岛,形如一春蚕,东西长,南北狭。

在它的旁边还有横沙、长兴两岛。

崇明岛的形成与长江江口的演变相连在一起。

由于长江口有着向东南伸展,且口门沙岛有不断北靠的趋势,因此,从前的崇明岛与现在的位置和形状相差甚远。

据考,约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长江口门在今扬州、镇江一带,那时的口门沙岛只是江中的两个小沙洲,称为东沙和西沙,面积亦甚小,约数十平方千米。

岛上先民从附近江苏丹阳、句容等地迁来,以打鱼为生。

到了唐神龙元年(705年),始建立崇明镇于西沙,大概这是最早“崇明”两字的出现。

在这以后,崇明岛不断顺江下移,下涨上坍,于宋朝已在西沙西北面涨出了姚刘沙,东北面堆积而成了三沙,而原来的东沙和西沙则渐渐被崩塌冲走。

接下来,三沙的命运亦和东沙、西沙一样,逐渐地被冲涨,旧去新来,在其下侧堆积形成了马家浜、平洋沙、长沙等沙洲,其中的长沙即是现在崇明岛的前身。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沙岛依次北靠或被冲坍消失了,然崇明岛发展到今日,正处于其顶峰时期。

崇明岛亦是不稳定的,就连其县城亦是一再迁移。

至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此前崇明县城已经有了五次大搬家。

到了清朝光绪年间(1875~1908年),长沙南岸迅速地淤涨起来。

后经当地百姓建石塘石坝等,制止了淤涨的势头,县城才得以保持并稳定下来。

目前的崇明岛北靠的趋势已十分明显,北支水道最宽处仅1.5千米左右,且水深甚浅,江底已日益淤死,估计不久的将来,随着北支的淤死,崇明岛将成为启东的一部分,而不再成为岛屿了。

只是到那时候,今日的长兴、横沙两岛要取代崇明岛了。

崇明岛上,地势平坦,景观如同江南田地,初到崇明岛的人,甚至感觉不到已到了岛上。

一片片绿油油的庄稼、一道道灌溉用的水渠,村落密布,道路交错,并无一般海岛的荒凉感觉。

但是,作为海岛,崇明岛当然有其一些独特的资源与景观。

大致有三样特别之景:一是蟹多。

崇明岛上,尤其在近海边的泥滩上,到处是小蟹,几乎黑压压的布满滩面。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地表形态的塑造 问题研究 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_78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地表形态的塑造 问题研究 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_78

高中地理新课标地理1(人教版)第四章教学设计问题探究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设计思路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之后,外力中增加了人为作用的影响,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这种影响日趋明显。

为了探讨人类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本章在分析了内力和外力作用之后,又以崇明岛为研究主题,引导学生探讨在河流和人为双重作用下,地表形态的发展演化。

为了让学生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本文在提出问题之后,分别从冲积岛是怎样形成的、崇明岛的变迁和人类活动对崇明岛的影响三方面,描述了崇明岛的发展演化。

最后,让学生分析预测崇明岛的未来。

本研究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学会将自然和人为因素结合起来分析地表形态的发展变化。

教学建议1.对于该问题的研究,建议做一个模拟试验,在一个狭长的水槽中,用沙土堆出山脉、河谷、平原、大海等地表形态,让一定量的水从山上流下来,观察泥沙在下游和河口的堆积情况,然后重复上述实验,直到有冲积岛形成。

2.冲积岛发育于河流入海的口外海滨地区,它的形成不仅仅与流水有关,而是河流和海洋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建议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明确阐明这个观点。

3.对资料2的分析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建议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历史年代和崇明岛的位置来加以分析。

从图中可以发现,在1101年前,崇明岛是一个小岛,而后分为南北两岛;南岛由西向东迁移,三易其位;北岛由南向北发展,四易其位;两岛于1530年前后合并,并向东迁移,于1583年形成现在的崇明岛;总体趋势是不断向海迁移。

4.对于资料3,建议教师让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

其中,问题1的答案是:人类活动对崇明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围垦滩涂、使崇明岛的面积不断增加;问题2的答案是:围海造陆扩大了人类的生存范围,但对自然环境还是有一定影响的,例如,改变了河口地区水流的速度和方向,改变水生生物的生活环境等。

5.对于崇明岛的未来,建议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崇明岛的变迁历史和发展现状来分析由各种地质作用所引起的地壳变动通常都是比较缓慢的,超出人类历史的范畴,而这个问题研究所选择的崇明岛,其发生发展的速度是比较快的,甚至是有文字记载的,这就为学生展开研究活动提供了方便。

第二章问题研究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第二章问题研究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崇明岛的美丽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崇明岛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征。
2.提问:“你们对崇明岛了解多少?崇明岛的未来发展会面临哪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3.学生分享对崇明岛的了解,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崇明岛的地理特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等。
3.小组合作:本案例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研究崇明岛未来发展的一个方面。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共同探讨问题,分享研究成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小组合作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启发,共同成长。
4.实践操作:本案例通过实地考察、调查问卷、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让学生亲身参与崇明岛发展的实践操作。实践操作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培养人地协调观念,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本章节内容以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等教学策略为主线,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地理学科的实际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反思与评价,让学生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讲授新知的内容,分析崇明岛的未来发展问题。
3.各小组积极搜集资料,运用地理知识和方法,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
(四)总结归纳
1.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分享对未来发展策略的建议。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问题研究 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_35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问题研究 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_35

《问题研究: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案例分析,总结河口冲积岛的形成条件。

2. 通过案例研究,理解外力作用、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形成与变化的影响。

3. 通过问题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自主探究的能力。

4. 通过案例分析过程,树立辩证的分析问题的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1. 培养进行地理研究的基本思维方法。

2. 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过程】导入: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播放崇明岛导入视频)。

师:视频中介绍的是我国的崇明岛,下面请同学们对照大屏幕齐读崇明岛的简介。

(崇明岛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中国第三大岛,有“长江门户、东海瀛洲”之称。

它位于万里长江入海口,三面环江,一面临海。

全岛面积 1200多平方千米,东西长76千米,南北宽13~18千米,形似“春蚕”。

岛上地势平坦,无山岗丘陵,西北部和中部稍高,西南部和东部略低,土地肥沃,林木茂盛,物产富饶,是有名的鱼米之乡。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崇明岛,探究《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请同学们对照大屏幕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为了落实学习目标,我们将按照以下步骤来进行探究:①搜集资料,分析河口冲积岛的成因;②根据长江河口冲积岛的生消变化过程,总结崇明岛的形成条件;③搜集资料,分析人类活动对崇明岛的影响,预测崇明岛的未来。

课前我们已经进行了分组,下面请各小组的同学对照大屏幕明确本组的探究内容:第一组结合资料一分析河口冲积岛的成因;第二组结合资料二总结崇明岛的形成条件;第三组结合资料三分析人类活动对崇明岛的影响。

给大家5分钟时间讨论,各小组选出中心发言人,归纳本组的讨论结果并作为代表发言,讨论开始。

分组探究一:河口冲积岛的成因过渡:好,时间到。

大家讨论的非常热烈,想必各小组都已经有了结论。

崇明岛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那么像崇明岛这种类型的河口冲积岛是在哪几种外力作用下形成的?下面我们请第一小组的同学来分享你们的讨论结果。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问题研究-《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课件(共16张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问题研究-《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课件(共16张PPT)

引发赤潮
海域水环境容易下降,海水自净能力随之减弱, 导致海中营养物质增多,水质恶化,加大赤潮 发生频率与强度,据了解,2009年三季度东海 区发现了赤潮灾害8起(其中毒赤潮1起),累 计影响面积约800平方公里。
四项重点工作
YOUR company LOGO introduction
引发洪灾
1998夏季,长江流域发生了百年罕见的大洪水, 这次洪灾不仅与当年降水量异常有关,也与长江 口围垦滩涂有关。围海造陆使河道宽度减小,改 变了河口水流速度与方向,海水倒灌,洪水下泄 能力大大下降,中下游地区积水成涝。
环境的治理,中上流域植 被覆盖率增大,泥沙含量 不断减少,河流和海洋的 侵蚀作用增强
通过了主要的长江水量, 北侧水道水流变小变缓, 泥沙沉积,可以预测在不 久的将来崇明岛会与北侧 的陆地连在一起
课堂 小结
了解河口冲积岛的形成
侵蚀、搬运、堆积 学会描述崇明岛的生消变化过程,推测 崇明岛的形成过程
崇明岛的未来?
具体工作明细
步骤一
搜集资料,了解 有关河口冲积岛 的基本情况。
1
步骤三
收集资料,分析人类
活动
对崇明岛的影响,推
3
测崇
明岛的未来。

步骤二
根据长江河口冲岛 的生消变化图,推 测崇明岛的形成过 程。
四项工作概况
分析预测崇明岛 的未来
学会描述崇明岛的 生消变化过程, 推测崇明岛的形 成过程
第四项 第三项 第二项
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
崇明岛是中国第三大岛,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屿。它位于万里长江入海口,三面环江,一面 临海。全岛面积1200多平方千米,东西长76千米,南北宽13-18千米,形似“春蚕”。岛上地势平坦, 无山岗丘陵,西北部和中部稍高,西南部和东部略低。崇明岛是如何形成的?人类活动对崇明岛有什 么影响?岛屿的未来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探究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
设计思路:
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之后,外力中增加了人为作用的影响,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这种影响日趋明显。

为了探讨人类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本章在分析了内力和外力作用之后,又以崇明岛为研究主题,引导学生探讨在河流和人为双重作用下,地表形态的发展演化。

为了让学生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本文在提出问题之后,分别从冲积岛是怎样形成的、崇明岛的变迁和人类活动对崇明岛的影响三方面,描述了崇明岛的发展演化。

最后,让学生分析预测崇明岛的未来。

本研究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学会将自然和人为因素结合起来分析地表形态的发展变化。

教学建议一:
1.对于该问题的研究,建议做一个模拟试验,在一个狭长的水槽中,用沙土堆出山脉、河谷、平原、大海等地表形态,让一定量的水从山上流下来,观察泥沙在下游和河口的堆积情况,然后重复上述实验,直到有冲积岛形成。

2.冲积岛发育于河流入海的口外海滨地区,它的形成不仅仅与流水有关,而是河流和海洋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建议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明确阐明这个观点。

3.对资料2的分析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建议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历史年代和崇明岛的位置来加以分析。

从图中可以发现,在1101年前,崇明岛是一个小岛,而后分为南北两岛;南岛由西向东迁移,三易其位;北岛由南向北发展,四易其位;两岛于1530年前后合并,并向东迁移,于1583年形成现在的崇明岛;总体趋势是不断向海迁移。

4.对于资料3,建议教师让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

其中,问题1的答案是:人类活动对崇明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围垦滩涂、使崇明岛的面积不断增加;问题2的答案是:围海造陆扩大了人类的生存范围,但对自然环境还是有一定影响的,例如,改变了河口地区水流的速度和方向,改变水生生物的生活环境等。

5.对于崇明岛的未来,建议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崇明岛的变迁历史和发展现状来分析由各种地质作用所引起的地壳变动通常都是比较缓慢的,超出人类历史的
范畴,而这个问题研究所选择的崇明岛,其发生发展的速度是比较快的,甚至是有文字记载的,这就为学生展开研究活动提供了方便。

在研究过程中要大量应用到本单元中所学到的知识,特别是有关流水作用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在研究过程中引导学生从自然和人文两个角度去分析问题、寻找原因,培养进行地理研究的基本思维方法。

最后对地理事物的发展作出预测,应该说这是问题研究的较高层次。

教学建议二:
1.这个问题研究的教学过程中建议老师们配合一个试验,模拟河流侵蚀、搬运、沉积的全过程。

在一个狭长的水槽中,用沙土堆出山脉、河谷、平原、大海等地表形态,让流速一定的水从山上冲下来,看一看泥沙在下游堆积的情况,在河口就有可能出现沙洲。

2.冲积岛的形成与流水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有关
3.对资料2的分析是有一定难度的,首先要读懂崇明岛的变迁图,根据不同时期崇明岛的位置和形状进行描述。

引起崇明岛变迁的原因可以从河流的流量、河流的含沙量、岛屿本身的泥沙堆积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
4.人类活动对崇明岛形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围垦滩涂上,使崇明岛的面积不断增加。

围海造陆扩大了人类的生存范围,但对自然环境还是有一定影响的,例如:改变了河口地区水流的速度和方向,对周围港口会有一定的影响;此外对这一水域的水生生物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5.根据地转偏向力的原理,可以预测在不久的将来崇明岛会与北侧的陆地连在一起。

相关资料:
1.冲积岛
冲积岛是大陆岛的一个特殊类型,只因成因不同而单独作为一类。

冲积岛由于组成物质主要为泥沙,故也称沙岛。

冲积岛主要分布于河口地区。

我国共有400多个冲积岛。

冲积岛的地质构造与河口两岸的冲积平原相同,属第四纪以来的冲积地层;其地势低平,在岛屿四周围绕着广阔的滩涂。

冲积岛的成因不尽相同。

长江口的沙岛是由于涨落潮流不一致,形成缓流区,使泥沙不断沉积而形成的。

珠江口沙岛成因不一,有的是由河心滩发育而成;有
的是由于河流中有岩岛阴挡产生河汊,在河汊流速较慢的一侧泥沙沉积而成沙垣,再发育成沙岛;有的由河口沙嘴发育而成,最典型的是台湾岛浊水溪三角洲外的一系列沙岛;还有一种是由波浪侵蚀沙泥海岸,从海岸分离出小块陆地,也成了沙岛,这种沙岛较为少见。

冲积岛由泥沙组成,结构松散,因而在外形轮廓上很不稳定。

河口地区的冲积岛,每逢遇到强潮倒灌或洪水倾泻,强烈的冲蚀会使冲积岛四周形态发生改变。

一般情况下,在冲积岛与河流和潮流平行的两边,总是一边经受侵蚀,一边逐渐淤积,久而久之,便形成平行两岸的长条形岛屿;而垂直于河流的两端,上游不断缩减,下游又逐渐增加。

但是,有时整个岛屿被冲蚀消失;有时岛屿与大陆接近,最后连成一体。

2.崇明岛的变迁
崇明岛在发育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变化。

唐朝初年(618年),长江口位于现在的扬州、镇江一带,江面上出现了东、西两个沙洲,面积不过几十平方公里。

随着移居岛上人口的陆续增多,到了10世纪的五代时期,开始在西沙上设崇明镇,这就是崇明的由来。

由于长江主流南北移动和潮汐波浪的影响,岛陆屡有坍塌。

随着长江口的东移,崇明岛不断沿江下迁。

11世纪时,西沙西北又出现了一个新沙,叫姚刘沙,东北也出现了三沙,西沙和东沙则坍没被江水冲走。

由于长江主水道不断摆荡,三沙在经历发展扩大后又南坍北涨,向北迁移日渐缩小;同时在它的东面,先后出现了平洋沙和长沙。

1583年,县城又迁至长沙,也就是现在崇明城的前身。

近400年来,崇明岛经历了多次沧桑之变和迁移。

仅1583年以前,崇明县城就搬迁了5次。

直到现代,崇明岛也是不稳定的,长江口北支水道逐渐变窄变浅,也许将来崇明岛会与苏北平原连在一起。

3.梦想岛——崇明岛抒怀(节选)
我是这梦想之岛的农人的儿子。

这个沙子一粒一粒沉积的岛,也是梦想一层一层堆砌的岛,可是梦想之初又在哪里?又是什么?长江已经流淌亿万斯年了,长江在流出之初便挟裹着上游中游的泥沙浩浩入海了,谁能说得清这最初的沉积发生在何时何地呢?人所看见的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