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关系理论概述——克莱因的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称意指此阶段具特色的机制。在这些生命最早的岁月中, 从几乎是呱呱坠地开始到四个月大,婴儿的焦虑都是为了 要保有他或她的自我所特有的一种偏执形式。自我害怕它 会被毁灭;此时破坏性的冲动以及被迫害与虐待性的焦虑 主宰一切。对挫败的耐受性很低,而情绪的反应却极端的 好与坏。为了保有所需客体的好,婴儿藉由投射它本身的 恨与恐怖来驱除掉坏。因此,婴儿看待世界就如同它般是 具有相同的破坏性与全能性的特质,有点像卡夫卡所描述 的世界,有着模糊又有权能的敌人“就在那里”(“out there”)威胁着无助的自体会(Dicks,1972,p.26)。分 裂的机制是常见的,它的目标是要灭绝掉迫害者,包括内 在与外在。
给客体。 如:吃得很舒服的婴儿把他的好感转嫁 到乳房上,于是他认为这个乳房是好的。相反, 饥饿的婴儿也会因其不舒服而认为这个乳房也是 坏的。 内射: 婴儿把从外部世界感受到的事情带回到自 己身上。 在内射机制作用下,令其受挫折的乳房 被内 化成了内在的迫害者。Fairbairn坏客体内化, 然后压抑。
客体关系理论概述(4)
• 客体关系(Object Relation): 客体关系
是指人际关系以及塑造个体当前人际互动 特征的既往人际关系在其内心世界的残迹。 • 客体关系理论是“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研 究人际关系以及内在的精神结构是如何从 过去的人际关系中成长起来的一种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概述(5)
关于超我的新理论
•克莱因所说的超我与弗洛伊德所说的超我有三大
不同: 1、超我在很早时便出现; 2、超我不是恋母情结的衍生物; 3、年幼儿童的超我比年长儿童的超我更严重。
•克莱因认为,恋母情结发生的年龄比弗洛伊德所
说的要早。她认为,恋母情结开始于出生后的几 个月,到三、四岁至最高峰。
客体关系理论的治疗
抑郁位置(1)
• 第二个发展阶段是“抑郁位置”(“depressive
position”),指的是在此阶段中所经验到的主要 感受。这大约在五个月大时开始,当婴儿的能力 增加到可以和完全客体或整个客体相关联时。婴 儿在整合上有了进展而且对世界抱着更符合现实 的姿态。婴儿愈来愈体认到爱的客体(love object)是在自体之外的。它的职责是在自我核 心中建立起一个好的、安全的整个内在客体。当 婴儿正害怕其于偏执-分裂位置期间本身的破坏 性时,他或她现在所担心的是好客体要面临危险。

客体关系理论概述(6)
•克莱因强调生命早期的4到6个月的重
要性。她认为,婴儿生命的开始并不 是空白的,而是带有减轻焦虑的遗传 倾向,而婴儿的这些焦虑则来自经验 到生存本能与死亡本能两股力量的冲 突。
客体关系理论概述(7)
• 克莱因的基本假设是:婴儿即使是刚出生时,就
有一种丰富的幻想生活。这些幻想是潜意识本我 本能的精神象征,它不同于意识层面的幻想。 •克莱因认为初生婴儿潜意识层面具有“好”的 “和”坏的形象。 •例如:一个饱满的胃就是好的,空腹就是坏的。 婴儿吸吮着指头睡着了,这意味着,她幻想 着她正拥有着母亲的好的乳房的形象。 饥饿的婴儿哭泣、踢腿,她幻想着在抗议、 在破坏坏的乳房。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客体关系理论概述(2)
• 客体关系理论相信:人的精神发展是在很
早、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人格的发展与 形成是客体关系,尤其是婴儿与母亲的关 系不断内化的结果,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 婴儿与客体的关系,而非性驱力。
客体关系理论概述(3)
• 客体(Object): 是与主体(Subject)相
对应的概念。弗洛伊德最先在讨论本能驱 力和早期母子关系时引用了这个概念,他 认为客体是本能需要满足的对象,这个客 体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在客体关系 理论框架里,客体是个体愿望或行为所指 向的人,而不是非人化的物。
客体关系理论概述(8)
•随着婴儿的成长,和乳房连接的潜意识幻
想继续影响着婴儿的精神生活,但是新的 潜意识幻想也会出现。后来的潜意识幻想 则受到现实和传倾向的双重塑造。 •克莱因相信,从婴儿的早期生活开始,个 体就是同时在幻想和现实层面上与外在客 体连接在一起的。
“偏执-分裂位置”
• “偏执-分裂位置”(“paranoid-schizoid”position),此
客体关系理论概述(1)
•客体关系理论学者主张人类行为的动力来自“对客体的寻
找”,亦即人际关系的发展,而非弗洛伊德所说的“对快 乐的寻求”。 •弗洛伊德是从本能的观点来阐述客体的定义与特性的:客 体是个体力比多投注的对象,包括任何人或者物。 •婴儿早期和他们所偏爱的客体建立的关系导致了不切实际 的、幻想的內在世界的发展,并影响到他后來的人际关系。 理论的焦点 --- 将精神分析理論中以器官为基础的发展 阶段转移到強调个体在人际关系发展中早期幻想角色的重 要性。
• 资料来源:正常或患儿发展过程观察。 • 防御机制:投射、内射、分离、投射 • 性认同等。 • 治疗重点:Oedipus期前婴儿与母亲的 • “二元关系”。 • 治疗策略:治疗师的宽容、忍耐、节制,
使患者在退行中重建早年的客体关系,使 内化的坏客体得以外化、修正。
几个防御机制
• 投射: 婴儿把自己的某种感受“强加”或“转嫁”

几个防御机制
• 投射性认同:为了缓解内在的焦虑与危险,婴儿
将他的感觉外化并经外部世界修正后,再重新内 化,这就叫投射性认同。 例如:饥饿的婴儿将其 难受感外化到乳房(客体),然后,这个令他丧 气的乳房再重新被内射到婴儿的内心世界。 分裂:是指婴儿将有关自我和客体的复杂经验分 成几个可以控制的部分,以便选择性地保留某部 分以避免焦虑的过程。
• 治疗的目标:主要是减少内化客体所造成的沮丧、
焦虑,鼓励病人重新经验早期的情感与幻想,并 在治疗过程中指出幻想和现实、意识和潜意识的 不同。也让病人表达他们的正性的和负性的移情。 让病人明白潜意识是如何影响他们的现实生活的。 一旦这种领悟产生了,就会减少内在客体对病人 的干扰、减少焦虑,或者把内心世界的客体干扰 投射到外在世界去。 内化新的客体(足够好的母亲,“容纳性环境”)
抑郁位置(2)
• 在抑郁位置期间,发展中的自我对于他或她所关联的整个
客体有着更为复杂的、情感矛盾的感受与抑郁焦虑。婴儿 对于先前对爱的客体所出现的攻击经验到愧疚的感觉,而 现在则意欲要对先前所攻击的客体做出修补。婴儿充满着 欲望要去照顾这个所爱的、需要的客体。对好客体的保存 现在等同于婴儿本身自我的存活。由于愈来愈认同于好客 体,自我愈来愈觉察到它本身无能去保护本身对抗那内化 的迫害客体而感觉到要占有好的内化客体所带来的威胁感。 婴儿由于耽心好客体会死掉或消失掉而使用了否定与全能 的躁症机制(manic defenses)来对抗愧疚、绝望及被消 灭掉的感受。
客体关系理论概论——克莱因 的观点
赵晨滨
历史回顾
• 克莱茵(1882-1960)
• 克莱因的“伦敦学派”和维也纳学派的分裂,后者极其紧密地与安娜
弗洛伊德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克莱因和安娜 弗洛伊德最初的派别的划 分,导致了这一深刻而持久的“分裂”,这包括在对儿童的治疗上的 观点的分歧。克莱因使用游戏治疗,并且使用非常接近于对成人使用 的解释技术。安娜 弗洛伊德,从另一方面,坚持认为儿童的自我还没 有发展到足够做经典(精神)分析的程度,取而代之的是,她提倡针 对儿童工作的分析师应该更多地扮演教育者的角色。 • 临床举例:一个便秘的小男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