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生物学知识点
水生生物学要点
《水生生物学》复习题1 名词解释1. 似亲孢子:藻类在形态结构上与母细胞相似的不动孢子2. 复大孢子:硅藻细胞经多少分裂后,个体逐渐缩小到一定限度,细胞不再分裂而产生一种孢子,以恢复原来的大小的孢子。
3. 段殖体:丝状蓝藻藻丝分出的短的分段,又称藻殖段4. 咀嚼器:是轮虫消化系统中特有的构造,它与头冠结合,与取食有关,用以磨碎食物,下部常具2~7 个唾液腺。
5. 假空泡:是某些蓝藻细胞内特有的气泡,显微镜下呈黑色、红色或紫色的不规则形。
6. 壳缝:是羽纹硅藻细胞壁上的一个重要结构,壳面中部或偏于一侧具有一条纵向的无纹平滑区称为中轴区,在壳面沿纵轴有一条裂缝即为壳缝又称纵沟。
菱形藻等壳缝呈管状,称为管壳缝。
7. 壳弧:枝角类头部两侧各具一条由头甲增厚形成的隆线,称为壳弧。
8.水生生物学:是研究水中生活的各种生物(除鱼、微生物以外的动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和控制利用的科学,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水生生物形态、分类、生理、生态及经济意义各个方面。
9 昼夜垂直移动:各种动物对光照条件有一定的要求和适应,因此,当水环境中光照条件发生变化时,动物的行为也因之发生改变,白天,当光照较强时,浮游动物则躲进较深的水层,而夜晚则上升到水的表层,随着光线的昼夜交替,浮游动物每昼夜往返运动一次,这种现象称为昼夜垂直移动。
10. 自游生物:(游泳生物)是形状较大、游泳能力很强、能主动地做远距离游泳的生物,也能逆流自由行动。
11.漂浮生物:在水面区生活的生物类群称漂浮生物,它们的身体一部分在水中,另一部分则露出水面。
12.底栖生物:指水中营异养生活的浮游动物,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体底部的水生动物群称为底栖动物。
13. 固着生物:固着生活的生物,都属于固着生物。
指固着于底泥,石块或其它固着物上的生物。
在动物中除脊椎动物以外各门都有固着的种类。
14 浮游植物:淡水浮游植物主要是指各种藻、细菌和菌藻植物中的一些植物,浮游植物一般是小型的,它们有的是单细胞体,有的是群体或丝状体,丝状体多为不分枝的,还有多细胞分枝的丝状体。
水生生物学知识点
水生生物学知识点高级水生生物学第一章绪论一、水生生物学的定义、内容和任务二、水生生物学发展简史三、水体及其生物分区四、水生生物的生态类群五、参考书目一、水生生物学的定义、内容及任务1、定义:水生生物学是研究水生生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游泳动物、水生大型植物等)生命现象及其生命活动规律,并探讨其控制利用的科学。
2、水具有许多适合维持生命的特性水是生物体的主要组成部分生物体代谢活动必须以水作为介质水的热稳定性水的浮力和黏性3、水生生物学研究内容:本课程以水生生物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经济意义等为主要内容,系统介绍常见和典型的水生生物类群。
4、水生生物学目的:在学习水生动植物生物学特征和种类鉴定的基础上,着重了解水生生物的生理生态,并初步掌握其采集、鉴定、培养、利用的理论与方法,探讨生物的系统演化、地理分布、生物学和经济意义。
二、水生生物学发展简史1、国外研究状况Aristotle(384-322 B. C.)最早建立生物学分类系统;Leeuwenhoek(1632-1723)研制显微镜;C. Linnaeus在《自然系统》中确定双命名法;Forbes1815年用底拖网采集观察了海岸底栖生物的分带现象;Muller1845年在德国沿海用浮游生物网采集浮游生物;19世纪中期,西欧探险船对世界海洋考察德国学者Hensen在1887年率远征队去大西洋采集和调查浮游生物的种类和分布,首先创用了Plankton一词。
20世纪50年代,进行水域生产力研究。
2、国内研究状况1920年进行全国海洋综合调查1952年中科院海洋所对黄、渤海进行调查1980年对全国海岸及海涂资源进行调查20世纪50年代初,中苏合作对黑龙江进行调查中科院水生所调查长江中、下游湖泊、青海湖1980年始,国务院部署全国渔业资源调查1985年和1988年,建立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华东水生维管束植物》裴鉴等,1952;《中国淡水轮虫志》王家楫,1961;《中国海洋浮游硅藻类》金德详等,1965;《中国海洋浮游桡足类》郑重等,1965;《中国动物志—淡水枝角类》蒋燮治、堵南山,1979;《中国动物志—淡水桡足类》沈嘉瑞等,1979《中国淡水藻类》胡鸿钧等,1980;《海洋浮游生物学》郑重等,1984;《中国淡水藻志—鞘藻目》饶钦止,1988;《中国近海多毛环节动物》杨德渐、孙瑞平,1988;《中国淡水藻志—硅藻门中心纲》齐雨藻等,1995;《中国淡水藻志—色球藻目》朱浩然等,1997;《中国淡水藻志—裸藻门》施之新等,1999;《原生动物学》沈韫芬等,1999单胞藻培养,藻种库;为配合生产发展,作为饵料解决了固氮蓝藻、螺旋藻、轮虫、枝角类、卤虫等大面积培养;主要鱼类和经济生物个体种群实验:青、草、鲢、鳙;虾、蟹、鳖、贝;重点水域水生态系统学研究富营养化环境监测研究三、水体及其生物分区1、淡水:根据水的运动和水体容积流水水体:泉、溪涧、河流静止水体:湖、池、沼泽半流水体:水库2、淡水:水体生物区划分a水底区沿岸带,亚沿岸带,深水带b水层区沿岸区,湖心区c水面区3、温带湖泊中的季节性周期a春季环流(spring overturn)b温跃层(thermocline)c秋季环流(fall overturn)秋季水华(fall(autumn)bloom)4、海洋(1)水层区(pelagic division)a浅水区:大陆架水体深不超过200m,平均宽度80km,环境复杂b大洋区:大陆缘以外水体,海洋主体,环境稳定(2)将大洋水体按垂直方向划分a上层:表层到150~200 m,光强随水深而变,温度有季节和昼夜变化b中层:200~1000 m,无光,无变化c深海:1000~4000 m,黑暗,水温低而稳定d深渊:>4000 m,黑暗寒冷,食物少(3)补偿点相关概念:由于水中的光照随深度而递减,因此水层中光合作用率也随着深度而逐渐减弱,到了某一深度,照度已减弱到使植物在光合作用中所生成的氧量,仅能满足本身呼吸作用的消耗,这时的照度称为这种植物的补偿点,补偿点所存在的深度称为补偿深度。
七年级科学水生生物知识点
七年级科学水生生物知识点
水生生物是生活在水中的生物,包括淡水生物和海水生物。
在
七年级科学中,学生需要掌握关于水生生物的基本知识。
以下是
七年级科学水生生物知识点。
1. 水生生物的分类
水生生物可分为两类:淡水生物和海水生物。
淡水生物是生活
在淡水环境中的生物,如鱼类、两栖动物等;海水生物是生活在
海水环境中的生物,如鲨鱼、海星等。
2. 水生生物的适应性
不同种类的水生生物有不同的适应性,以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
比如,淡水生物常常会适应较低的盐度和水温变化等情况。
而海
水生物则能够在较高的盐度和水温下生存。
3. 水生生物的食性
水生生物的食性也有很大差异。
比如,食肉鱼类会吃其他小鱼和虾等小型水生生物,而食草鱼则主要以水草为食物。
另外,还有一些水生生物会吃腐肉或底部沉积物等。
4. 水生生物与水环境的关系
水生生物对水环境的影响是相互的,它们取决于水的质量、温度、盐度和流速等各种环境因素。
水生生物的生存情况与水环境密切相关,水污染、水变化等问题会对水生生物产生显著影响。
5. 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
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也是较为特殊的。
不少水生生物都需要通过孵化、变态等特殊的生理过程才能完成生命周期。
总之,在七年级科学中,对于水生生物的认知还需要更加深入的探究和了解。
通过学习水生生物知识点,可以更好的了解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
水生生物学重点
水生生物学重点1、基本的生物分类阶元有哪些?界、门、纲、目、科、属、种2、藻类共有哪些门类?蓝藻门、硅藻门、金藻门、黄藻门、隐藻门、甲藻门、裸藻门、绿藻门、红藻门、褐藻门、轮藻门3、水生维管束植物有哪几类?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挺水植物、漂浮植物4、原生动物有哪些运动细胞?伪足、纤毛、鞭毛5、腔肠动物有哪些纲?水螅虫纲、钵水母纲、珊瑚虫纲、栉水母纲前3种属于有刺胞亚门,后1种属于无细胞亚门6、虾类分成哪些派?对虾派、真虾派、猥虾派、鳌虾派、龙虾派、异尾派7、轮虫的主要特征:(1)轮虫是轮形动物门的一群小型多细胞动物(2)体型小,构造复杂,有消化、生殖、神经等系统(3)在头的前方具一团圆形的头冠,它的不断运动使虫体得以运动和摄食(4)广泛分布于江河湖海、沟渠塘堰等各类水体,是鱼苗最适口的饵料(5)具有纤毛状的头冠(6)有内含咀嚼器的咀嚼囊(7)有附有焰茎球的原肾管8、虾的鳃有哪些类型?(1)侧鳃:着生于附肢基部上方的侧壁上(2)关节鳃:着生于底节与体壁间的关节膜上(3)足鳃:着生于底节的外侧(4)肢鳃:片状,又称上肢,着生于底节的外侧9、甲壳纲的附肢:(1)头部附肢头部附肢共5对。
a. 小触角一对,为第2节的附肢,在额剑的下方,原肢3节,其内、外肢为两根短须状的触鞭。
触角基部背面有一凹陷容纳眼柄,凹陷内侧丛毛中有平衡囊。
b. 大触角一对,为第3节的附肢,在眼柄的下方,内肢为一细长的触鞭,外肢呈片状。
c. 大颚一对,为第4节的附肢,其肢特别坚硬,边缘有齿,内肢呈短须状,外肢退化。
d. 小颚两对,分别为第5、6节的附肢,呈薄片状,第一对小颚外肢退化,第二对外肢宽大呈叶片状,称颚舟叶。
(2)胸部附肢共8节,原肢均2节。
a.颚足三对,是第7、8、9节的附肢,第一颚足的外肢基部有一片状肢鳃,第二、三对颚足的基部都长有羽状的鳃(一对大颚、二对小颚及三对颚足都参与取食功能)。
b.步足五对,第11-14节的附肢,外肢退化,内肢有7节组成,即底节、基节、坐节、长节、腕节、掌节和指节,前三对步足前端呈钳状,第一对步足和钳特别强大,称鳌足。
水生生物学1
轮虫动物门
轮虫
车轮虫
(四)分类 尾盘亚纲:尾盘总目
蛭态总目 真轮虫亚纲 单巢总目:游泳目、神轮目
囊型单趾轮虫
矩形龟甲轮虫
三、枝角类
(一)形态特征 1、体短,左右侧扁,分节不明显; 2、有两瓣透明的介质披包在外; 3、头部有显著的黑色复眼,并带
有水晶体; 4、第二对触角发达(有羽状刚毛) ,
(四)分类 肉鞭亚门
鞭毛总纲:植鞭纲、动鞭纲 肉足总纲:根足纲、辐足纲
纤毛亚门:动基片纲、寡膜纲、多膜纲
夜光虫
砂壳虫
草履虫
二、轮虫
(一)形态特征 1、头冠 2、特化咀嚼囊和角质化咀嚼器 3、原肾管分列体两旁
(二)食性 滤食:以微型藻类、细菌和有机碎屑为食 捕食:以原生动物和小型轮虫为食
(三)生殖 无性:孤雌生殖 有性:形成休眠卵
水细菌数量分布主要受营养物基质的限制。
1、 浮游细菌的数量和生物量随湖泊的生产力提高 而增长。
2、季节变动:温带湖泊中冬季浮游细菌生物量低 3、分层的深水湖泊中,细菌生物量在湖上层最高, 温跃层和湖下层的上面最低。
三、细菌在碎屑食物链中的作用
(一)初级生产大部分转化为碎屑 (二)细菌是整个水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消费者 (三)细菌的生产力
第五章 浮游动物
浮游动物(zooplankton)是指悬浮在水 中的水生动物。它们或者完全没有游泳能力, 或者游泳能力微弱,不能作远距离的移动,也 不足以抵拒水的流动力。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 极为复杂,包括无脊椎动物的大部分门类和底 栖动物的浮游幼虫。在养殖业和生态系统研究 中占重要地位的一般有原生动物、轮虫、枝角 类和桡足类等。
枝角状。
(二)食性
滤食性:以酵母菌、细菌、单胞藻、原生动物及有 机碎屑为食
水生生物重点
第一章绪论基本概念水生生物学:研究水中生活的各种生物的形态、分类、生命活动规律,与环境的关系及其控制利用的一门学科。
内容包括:水生生物形态、分类、生态、生理。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种群: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集合。
群落:在一定区域或生境里,各种生物种群相互松散结合的一种结构单位。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转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物圈:地球表面有生命的部分,包括大气、水域和陆地。
研究范围水生植物:藻类、水生维管束植物水生动物:原生动物、腔肠动物、轮虫、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第二节蓝藻门一、主要特征1.细胞壁由果胶质(外)和纤维素组成,细胞外有具胶被或胶鞘。
2.无色素体,色素均匀散在原生质内。
叶绿素a、β胡萝卜素、特有藻胆素3.同化产物为蓝藻淀粉,遇碘淡红褐色。
4.无细胞核,只具核质而无核仁核膜。
5.具假空泡,充满气体,使植物体漂浮。
6.营养生殖和孢子生殖。
孢子有:内生孢子、外生孢子、厚壁孢子、藻孢子7.主要是群体或丝状体类型,很少单细胞。
二、形态构造1、体制没有多细胞体。
蓝藻营养细胞和生殖细胞都不具鞭毛。
三、分类1(2)产生内生孢子或外生孢子——管孢藻目2(1)缺乏内生孢子或外生孢子3(4)单细胞或群体,无藻殖段——色球藻目4(3)丝状的,藻丝的细胞紧相连接——段殖藻目(一)色球藻目群体中细胞包被在共同的胶质衣鞘内,衣鞘常有层理;繁殖以细胞分裂为主,群体类型还能以碎裂解体增殖。
1.色球藻属2.微囊藻属3.蓝纤维藻属4.平裂藻属(二)段殖藻目1.螺旋藻属2.胶刺藻属3.鱼腥藻属4.念珠藻属四、生态意义(一)分布特点蓝藻分布很广,凡是潮湿、有光照的地方都能生长,但在温暖和有机物含量较高的碱性水体中较多。
主要在淡水中生长。
盐碱水蓝藻较多。
微细蓝藻是海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超微藻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生态特点1.喜高温好强光;2.喜高PH和静水;3.喜低氮高磷(三)生物固氮;(四)鱼类饵料(五)微囊藻水华(六)食用蓝藻第三节硅藻门一、主要特征1.细胞壁高度硅质化,由上下两壳套合而成,壳面有辐射对称或两侧对称花纹2.营养细胞无鞭毛,但很多种类因具壳缝而会运动3.同化产物为油滴4. 4.具特殊生殖方式——复大孢子生长法5.色素除共有的外,特有墨角藻黄素、硅藻黄素、硅甲藻素二、形态特征细胞壁壳面和带面、间生带和隔片、突出物(刺、毛)、花纹、壳缝、三轴三面三、分类1.花纹成同心放射状排列,不具壳缝或假壳缝——中心藻纲2.花纹左右对称,呈羽状排列,具壳缝或假壳缝——羽纹藻纲中心藻纲(一)圆筛藻目1.直链藻属2.圆筛藻属3.小环藻属4.骨条藻属(二)根管藻目根管藻属(三)盒形藻目1.角毛藻属2.双尾藻属3.盒形藻属羽纹藻纲(一)无壳缝目1.星杆藻属2.针杆藻属3.平板藻属(二)短壳缝目短壳缝属(三)双壳缝目舟型藻属;羽纹藻属;新月硅藻属。
水生生物学重点(版本1.0)
绪论浮游生物:是不能主动地做远距离水平移动的生物,大多体型微小,通常肉体看不见。
自游生物(游泳生物):是形状较大、游动能力很强、能主动的做远距离运动的生物,也能逆流自由运动。
漂浮生物:在水面区生活的生物类群。
底栖生物:在水底区生活的生物类群。
浮游植物1.真核生物除蓝藻细胞无典型的细胞核以外,其余各门藻类的细胞大多具有一个细胞核,少数种类具有多个细胞核。
细胞核具有核膜,内含核仁和染色质,这种细胞核叫做真核。
这类生物因而被称为真核生物。
2.色素和色素体色素成分的组成:叶绿素,胡萝卜素,叶黄素和藻胆素。
藻类共有的色素为叶绿素a和β-胡萝卜素色素体:是藻类光合作用的场所,形态多样,有杯状、盘状、星状、片状、板状和螺旋带状等。
色素体位于细胞中央,或位于周边靠近周质或细胞壁。
3.藻类的生殖方式动孢子:又称游泳孢子。
动孢子细胞裸露,有鞭毛,能运动。
不动孢子:又称静孢子。
孢子有细胞壁,无鞭毛,不能运动。
在形态构造上与母细胞相似的不动孢子称为似亲孢子。
厚壁孢子:又称厚膜孢子或后垣孢子。
有些藻类在生活环境不良时,营养细胞的细胞壁直接增厚,成为厚壁孢子;有些种类则在细胞内另生被膜,形成休眠孢子。
他们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休眠,到了生活条件适宜时,再行繁殖。
同配生殖:雌、雄配子的形态与大小都相同即同形的动配子相接合。
异配生殖:雌、雄配子的形态相似而大小不同。
即大小不同的动配子相接合。
卵配生殖:雌、雄配子的形状,大小都不相同,卵(雌配子)较大,不能运动,精子(雄配子)小,有鞭毛,能运动。
接合生殖:是静配子接合,即静配同配生殖。
它由两个成熟的细胞发生接合管相接合或由原来的部分细胞壁相结合,在接合处的细胞壁溶化,两个细胞或一个细胞的内含物,通过此溶化处在接合管中或进入一个细胞中相接合而成合子。
这种接合生殖是绿藻门接合藻纲所特有的有性生殖方法。
4.藻类的生活史世代交替:生活史中有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相互交替的现象叫做世代交替。
浮游动物1.轮虫轮虫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头冠、咀嚼囊和原肾管。
水生生物学重点分析
水生生物学期末重点一、名词解释水生生物学:是研究水生生物的形态、结构在分类系统中的地位及其与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水华:有些藻类在小水体和浅水湖泊中常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现色彩,这一现象称为水华。
赤潮:有些藻类在海水中大量繁殖且分泌毒素,形成赤潮。
囊壳:是某些藻类具有的特殊的细胞壁状的构造,无纤维质,但常有钙或铁化合物的沉积,常呈黄色,棕色甚至棕红色。
其形状与原生质体的形状不一致,原生质体可在其中自由移动。
蛋白核:是隐藻.绿藻等藻类中常有的细胞器,通常由蛋白质核心和淀粉鞘组成,有的则无鞘。
蛋白核与淀粉形成有关,因而又称为淀粉核。
湖靛:微囊藻大量滋生时,形成砂絮状消化,使水色呈灰绿色,当形成强烈水华时,常被风浪吹涌堆集在一起,好像在水面盖上一层厚厚的油漆,称之为湖靛。
假空泡:又称伪空泡,是某些蓝藻细胞内特有的气泡。
特征:在显微镜下呈黑色、红色或紫色的不规则形,具有蛋白质膜,能透过空气,但不能透水,内含氮等混合气体并可与水中溶解气体保持动态平衡。
异形胞:是丝状蓝藻产生的一种帖营养细胞特化而来并与繁殖有关的特别类型的细胞。
厚壁孢子:是由普通营养细胞通过体积增大,营养物质的积累,细胞壁增厚而形成的,由丝状蓝藻在丝状体上产生。
段殖体:是由两个营养细胞间生出胶质隔片或由间生异形胞断开后形成的若干藻丝分段。
壳缝:是羽纹硅藻细胞壁上的一个重要结构,壳面中部或偏于一侧具有一条纵向的无纹平滑区称为中轴区,在壳面沿纵轴有一条裂缝即为壳缝又称纵沟。
菱形藻等壳缝呈管状,称为管壳缝。
复大孢子:硅藻细胞经多次分裂后,个体逐渐缩小,到一定程度,这种小细胞不再分裂,而产生一种孢子,以恢复原来的大小,这种孢子壳套:壳面平或略呈凹凸状,壳面边缘略有倾斜的部分叫壳套。
间生带:又称节间带,间插带,有些种类在壳套与相连带之间具有间生带。
接合生殖:是静配子接合,即静配同配生殖,它由两个成熟的细胞发生接合管相结合或由原来的部分细胞壁相结合,在接合处的细胞壁溶化,两个细胞或一个细胞的内含物,通过此溶化处在接合管中或进入一个细胞中相接合而成合子。
水生生物学
水生生物学水生生物学:简述有关生活在水中生物生命活动的各种规律、探讨其控制利用的学科。
浮游生物:不能主动地作远距离水平移动的生物,大多体型微小,通常肉眼看不见。
自游生物:形状较大,游泳能力强,能主动的做远距离游泳。
Biomass:水域中单位面积/体积内生物的数量和重量。
生活史:藻类生长、繁殖的整个过程。
第一章:藻类的概述蓝、硅、黄、金、甲、隐、轮、裸、绿、红、褐。
硅、甲、蓝藻--海洋牧草蓝、硅、绿藻--淡水浮游种类中最多分类依据:有无色素体,何种色素体,储存物质,细胞、植物体形态,是否具有鞭毛及数量。
养殖上的意义:供人类使用:海带、紫菜、螺旋藻;鱼类饵料,鱼类产卵避难场所;可以发赤潮、水华,给养殖、水体生态平衡、人类食品、饮水卫生工业用水造成影响;死亡后沉积水底形成有机淤泥--肥源;工业原料。
藻类:具有叶绿素,自养生活,没有真正的根茎叶分化,以单细胞的孢子/合子进行繁殖的低等植物。
水华:小水体、浅水湖泊中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现颜色。
赤潮:海水中大量繁殖且分泌毒素。
危害:海水缺氧;堵塞动物呼吸道;可分泌毒素。
蛋白核:细胞器;通常有蛋白质核心和淀粉鞘组成,有的无鞘,与淀粉形成有关。
囊壳:某些藻类特殊的细胞壁状的构造,无纤维质,常有钙/铁化合物的沉积,黄/棕/棕红色接合生殖:有两个成熟的细胞发生接合管相结合或由原来的部分细胞壁相结合,在结合处的细胞壁融化,两个细胞或一个细胞的内含物,通过此融化处在接合管中或进入一个细胞中相结合而成合子。
同配生殖:形态上和生理上均相同的两个配子相结合的生殖方式、异配生殖:形态上和生理上不相同的两个配子,大的不活动--雌配子,小的较活动--雄配子。
软配生殖:卵和精子相结合的生殖方式,差别明显,大--卵,小--精子。
营养生殖:单细胞是细胞分裂,群体/多细胞是断裂生殖。
无性生殖:动孢子:细胞裸露,有鞭毛,能运动。
不动孢子:有细胞壁,无鞭毛,不能运动。
拟亲孢子:形态结构上和母细胞相似的不动孢子。
水生生物学
第一章淡水浮游植物(藻类)第一节概论Phytoplankton Algae一、特征(一)无根茎叶分化,整个植物体(藻体)能吸收营养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又称叶状体植物。
(二)生殖单位是单细胞的孢子、合子或营养细胞。
整个植物体不分营养和生殖两部分,即无细胞的分化。
(三)在它早期生活史中,在母体内不形成胚的雏形,即无胚。
(四)藻体(植物体)很小,只有十几—几十um,单细胞或多细胞。
借助显微镜观察。
二、形态(一)单细胞—各种形状的单细胞:球形、卵圆形、圆柱形、纤维形、月牙形、纺锤形等。
(二)多细胞群体——圆形、椭圆形、丝状、分枝状、不规则团状等,细胞功能相同(三)多细胞体——细胞功能不同,主要是海产的褐藻门、红藻门,(海带、紫菜)(四)多核体——在一个细胞内有几个细胞核,如刚毛藻、无隔藻,整个细胞体无细胞隔膜,但有很多核。
三、构造(一)细胞壁大多数有细胞壁,少数无,如裸藻。
细胞壁有的光滑、有的有刺、有的有花纹。
细胞壁为内层纤维质+外层果胶质;少数种类如硅藻在果胶质外层又加一层硅质。
红藻、褐藻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质+藻胶(琼胶)。
(二)原生质体1、细胞核:一般为一个核,蓝藻无细胞核,少数种类多核。
2、原生质:包括色素、色素体、蛋白核、同化产物⑪色素:一般藻类都有叶绿素和胡萝卜素,特殊的有蓝藻门的蓝藻素(藻蓝素)、红藻门的藻红素、黄藻门的叶黄素。
⑫色素体:又称载色体,即含有色素的蛋白体。
色素体有各种形状:螺旋形、杯状、星状、板状、盘星状等。
如水绵为螺旋形位置有的在中心、有的轴生、亦有周生。
色素体的形状、位置是分类上的依据。
注:蓝藻门无色素体。
⑬蛋白核:原生质的一种构造,又叫造粉核或淀粉核。
组成:中心部分是蛋白体,外面包了一层淀粉鞘或副淀粉鞘。
作用:可能与淀粉等同化产物的形成有关;少数种类无蛋白核。
因此蛋白核的数量、形状均为分类依据。
⑭同化产物:油滴(脂肪)、白糖素、淀粉(与碘反应)、副淀粉(如蓝藻淀粉)。
水生生物学-水生生物学重点(版本1.0)(专业知识模板)
绪论浮游生物:是不能主动地做远距离水平移动的生物,大多体型微小,通常肉体看不见。
自游生物(游泳生物):是形状较大、游动能力很强、能主动的做远距离运动的生物,也能逆流自由运动。
漂浮生物:在水面区生活的生物类群。
底栖生物:在水底区生活的生物类群。
浮游植物1.真核生物除蓝藻细胞无典型的细胞核以外,其余各门藻类的细胞大多具有一个细胞核,少数种类具有多个细胞核。
细胞核具有核膜,内含核仁和染色质,这种细胞核叫做真核。
这类生物因而被称为真核生物。
2.色素和色素体色素成分的组成:叶绿素,胡萝卜素,叶黄素和藻胆素。
藻类共有的色素为叶绿素a和β-胡萝卜素色素体:是藻类光合作用的场所,形态多样,有杯状、盘状、星状、片状、板状和螺旋带状等。
色素体位于细胞中央,或位于周边靠近周质或细胞壁。
3.藻类的生殖方式动孢子:又称游泳孢子。
动孢子细胞裸露,有鞭毛,能运动。
不动孢子:又称静孢子。
孢子有细胞壁,无鞭毛,不能运动。
在形态构造上与母细胞相似的不动孢子称为似亲孢子。
厚壁孢子:又称厚膜孢子或后垣孢子。
有些藻类在生活环境不良时,营养细胞的细胞壁直接增厚,成为厚壁孢子;有些种类则在细胞内另生被膜,形成休眠孢子。
他们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休眠,到了生活条件适宜时,再行繁殖。
同配生殖:雌、雄配子的形态与大小都相同即同形的动配子相接合。
异配生殖:雌、雄配子的形态相似而大小不同。
即大小不同的动配子相接合。
卵配生殖:雌、雄配子的形状,大小都不相同,卵(雌配子)较大,不能运动,精子(雄配子)小,有鞭毛,能运动。
接合生殖:是静配子接合,即静配同配生殖。
它由两个成熟的细胞发生接合管相接合或由原来的部分细胞壁相结合,在接合处的细胞壁溶化,两个细胞或一个细胞的内含物,通过此溶化处在接合管中或进入一个细胞中相接合而成合子。
这种接合生殖是绿藻门接合藻纲所特有的有性生殖方法。
4.藻类的生活史世代交替:生活史中有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相互交替的现象叫做世代交替。
浮游动物1.轮虫轮虫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头冠、咀嚼囊和原肾管。
水生生物学知识点复习
一、名词解释1.水华:水华就是淡水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种特征,主要由于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含有大量氮、磷的废污水进入水体后,蓝藻、绿藻、硅藻等藻类成为水体中的优势种群,大量繁殖后使水体呈现蓝色或绿色的一种现象赤潮:在特定的环境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繁殖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2.蛋白核(Pyrenoid):又称淀粉核、造粉核。
由蛋白质核心和淀粉鞘组成。
与淀粉形成有关,故又称造粉核。
其形状、数目和排列的位置是分类上的依据。
3.同形世代交替:二倍体的孢子体世代和单倍体的配子体世代互相更迭,由于孢子体和配子体的植物体形状、大小基本相同,叫同形世代交替。
异形世代交替:孢子体和配子体外形不同异形胞heterocystis:是丝状蓝藻(除颤藻目)产生的一种由营养细胞特化而来的特殊类型细胞;球形或椭圆形,比营养细胞大,光亮透明,胞内无色素和贮存物质;与营养细胞相连处有钮状增厚部,称极节球(polar-nodule)。
4.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是指在水中以浮游生活的微小植物浮游动物(zooplankton):是指悬浮于水中的水生动物。
它们或者完全没有游泳能力,或者游泳能力微弱,不能做远距离的移动,也不足以抵抗水的流动力。
一般有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
浮游生物Plankton :为悬浮在水中的水生生物,它们无运动能力或游动能力很弱,不能做长距离运动,而只能被动地“随波逐流”。
5.复大孢子(auxospore):当细胞分裂到一定大小后,在某种环境下,可产生一种孢子,以恢复到原来大小,增强生命力,这种孢子称复大孢子(auxospore)。
6.结合生殖:两条丝体相对,各相对细胞壁突起,连接成接合管,每个细胞内原生质体浓缩成配子,其中一条丝体的配子通过接合管与相对丝体细胞的配子结合成合子,合子萌发成新个体。
7.藻殖段hormogonia:又称段殖体--丝状体两个营养细胞间生出胶质隔片(凹面体)或由于间生的异形胞或机械力量断开后形成若干短的藻丝分段,每段通过细胞分裂发育成新个体。
水生生物学的基础知识
汇报人:XX
目录
Contents
01 水 生 生 物 的 分 类 与 特 点 02 水 生 生 物 的 生 态 环 境 03 水 生 生 物 的 繁 殖 与 生 长 04 水 生 生 物 的 生 态 作 用 与 价 值 05 水 生 生 物 的 保 护 与 利 用
01
水生生物的分类与特点
保护与利用:建立自 然保护区,开展生态 修复,合理利用水资
源
水生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保护措施:建立 自然保护区、限 制捕捞、禁止非 法捕捞
可持续利用:合 理利用、人工养 殖、生态修复
保护与利用的关 系:保护是利用 的前提,利用是 保护的目的
案例分析:介绍 一些成功的保护 与利用案例,如 长江禁渔、海洋 牧场等
或鳍游泳
鸟类:生活在陆 地和水中,用肺 呼吸,用翅膀飞
行
昆虫类:生活在 陆地和水中,用 气管呼吸,用翅
膀飞行
水生微生物
定义:生活在水 中的微生物,包 括细菌、病毒、 真菌等
特点:体积小、 繁殖快、适应性 强、种类繁多
分类:根据生活 环境和形态特征 ,可分为浮游微 生物、底栖微生 物、寄生微生物 等
作用:参与水生 生态系统的物质 循环和能量流动 ,对水质和生态 环境有重要影响
02
水生生物的生态环境
水域环境
咸水环境:海洋、海湾、珊 瑚礁等
半咸水环境:河口、泻湖、 盐沼等
极端环境:深海、热泉、冰 层等
淡水环境:河流、湖泊、池 塘等
人工环境:水族馆、养殖场、 污水处理厂等
湖泊与河流
湖泊:淡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水生植物
定义:生长在水中的植物 分类: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 特点:适应水生环境,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 例子:荷花、睡莲、水葫芦、水藻等
水生生物学知识点复习
水生生物学知识点复习一、名词解释1.水华:水华就是淡水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种特征,主要由于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含有大量氮、磷的废污水进入水体后,蓝藻、绿藻、硅藻等藻类成为水体中的优势种群,大量繁殖后使水体呈现蓝色或绿色的一种现象赤潮:在特定的环境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繁殖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2.蛋白核(Pyrenoid):又称淀粉核、造粉核。
由蛋白质核心和淀粉鞘组成。
与淀粉形成有关,故又称造粉核。
其形状、数目和排列的位置是分类上的依据。
3.同形世代交替:二倍体的孢子体世代和单倍体的配子体世代互相更迭,由于孢子体和配子体的植物体形状、大小基本相同,叫同形世代交替。
异形世代交替:孢子体和配子体外形不同异形胞heterocystis:是丝状蓝藻(除颤藻目)产生的一种由营养细胞特化而来的特殊类型细胞;球形或椭圆形,比营养细胞大,光亮透明,胞内无色素和贮存物质;与营养细胞相连处有钮状增厚部,称极节球(polar-nodule)。
4.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是指在水中以浮游生活的微小植物浮游动物(zooplankton):是指悬浮于水中的水生动物。
它们或者完全没有游泳能力,或者游泳能力微弱,不能做远距离的移动,也不足以抵抗水的流动力。
一般有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
浮游生物Plankton :为悬浮在水中的水生生物,它们无运动能力或游动能力很弱,不能做长距离运动,而只能被动地“随波逐流”。
5.复大孢子(auxospore):当细胞分裂到一定大小后,在某种环境下,可产生一种孢子,以恢复到原来大小,增强生命力,这种孢子称复大孢子(auxospore)。
6.结合生殖:两条丝体相对,各相对细胞壁突起,连接成接合管,每个细胞内原生质体浓缩成配子,其中一条丝体的配子通过接合管与相对丝体细胞的配子结合成合子,合子萌发成新个体。
7.藻殖段hormogonia:又称段殖体--丝状体两个营养细胞间生出胶质隔片(凹面体)或由于间生的异形胞或机械力量断开后形成若干短的藻丝分段,每段通过细胞分裂发育成新个体。
水生生物学水生生物学45
四、生态分布
黄藻约3/4的种类生活于淡水中,营浮游或固着生 活,少数种类生活于海洋或半咸水中。对低温有较 强的适应性,早春晚秋大量发生,但大水体种群数 量不多。
黄丝藻常大量发生于微流动的沟渠或山涧中,偶见 于养殖水体,因其吸收水体营养,影响鱼类活动而 被视为鱼池害藻;拟气球藻属的种类多分布于光照 不足的背阴水体,且漂浮水面,是典型的漂浮生物。
丝状藻类:断裂 游动种类:细胞纵分裂 多数黄藻无性生殖:动孢子、不动孢子或似 亲孢子 少数种类具有性生殖:同配生殖或卵式生殖
三、黄藻的代表种类
一、黄藻纲(Xanthophyceae)
1、异球藻目(Chrysomonadales): ①拟气球藻属( Botrydiopsis) ②异胶藻属(Heterogloea) ③海球藻属( Halosphaera )④黄管藻属 (Ophiocytium )
丝状体的H节片套合结构
黄丝藻属-示H节片
丝状黄丝藻-示新分出的H节片
色素有叶绿素a、c、β-胡萝卜素和叶黄素。
色素体一至多个,盘状、片状或带状。一般 呈淡绿色或黄绿色。
黄藻门-海球藻属
绿藻门-衣藻属
油滴和白糖素。 运动的营养细胞和生殖细胞具2条不 等长鞭毛,长鞭毛约为短鞭毛的4-6倍。
二、繁殖方式
2、异丝藻目 (Chrysocapsales): 黄丝藻属 (Tribonema)
3、异管藻目(Heterosiphonales )
二、绿胞藻纲(Chloromonadaphycea): 绿胞藻目 (Chloromonadales) 膝口藻属(Gonyostomum )
异球藻目(Heterococcales)
主要内容
• 一、形态构造 • 二、繁殖方式 • 三、代表植物 • 四、生态分布及意义
水生生物
水生生物学一,名词解释1、异形胞:是丝状蓝藻类(除了颤藻目)产生的一种由营养细胞特化而来的与繁殖有关的特别类型的细胞,细胞壁较厚,圆形色淡成熟的异形孢是透明的,其细胞壁在与相邻连接处有钮状增厚部。
称“极节”“极节球”。
2、复大孢子:硅藻细胞经过多次分裂,个体逐渐缩小,缩小到一定程度,这种小细胞不再分裂而是产生一种孢子,以恢复原来细胞的大小,这个孢子称复大孢子。
3、腹突:枝角类胸部以后无腹肢的部分称腹部,腹部背侧有1—4个突起。
它构成孵育囊的后壁,具有防止卵子逸出的作用。
(183)尾刚毛:枝角类腹部的腹突之后有一小节状突起,其上生有2根羽状刚毛,称为尾刚毛,具有感觉机能。
4、生殖周期:枝角类中,从冬卵孵出幼溞到新冬卵形成的过程。
5、伪空泡:又称假空泡,是某些蓝藻细胞特有的气泡;在显微镜下呈黑色、红色或紫色的不规则形;具蛋白质膜,能透过空气,但不透过水,内含氮等混合气体并可与水中溶解气体保持动态平衡。
(17)6、隔片:具间生带的种类有向细胞腔伸展成片状的结构,称隔片,有真、假隔片。
(间生带:又称节间带,间插带;有些种类的在壳套与相连带之间有间生带,凡贯壳轴较长的种类具有间生带)7、中轴区:是羽纹硅藻纲细胞壁上的一个重要结构,细胞壳面中部或偏于一侧有一条纵向的无纹平滑区称中轴区。
8、季节变异:同一种枝角类的成长个体在一年中不同季节具不同外形的现象。
9、壳弧:枝角类头部两侧各具有一条由头甲增厚形成的隆线,称壳弧。
可伸至第二触角基部,形状随种类而异。
10、异配生殖:雌雄配子形态相似大小不同,即大小不同的两个动配子接合。
同配生殖:雌雄配子的形态大小相同即同形的动配子相接合。
11、浮游植物:指在水中营浮游生活的微小植物,通常指浮游藻类,它包括蓝、硅、金、黄甲、隐、裸、绿藻门。
(黄、金、蓝、绿、隐、裸、硅)12、卵配生殖:雌雄配子形态大小都不同,卵子较大不动,精子较小具鞭毛可运动。
13、生活史:(生活周期)是指某种生物在整个发育阶段中经历的全部过程,或是一个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所经历的各个时期。
水生生物学复习资料
水生生物学一、名词解释1、水生生物学:是研究水中生活的各种生物(除鱼、微生物以外的动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和控制利用的科学,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水生生物形态、分类、生理、生态及经济意义各个方面。
2、藻类:藻类是一群具有叶绿素,营自养生活,没有真正的根、茎、叶分化,以单细胞的孢子和合子进行繁殖的低等植物。
3、Biomass:指水域中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生物的数量和重量。
4、水华:有些藻类在小水体和浅水湖泊中常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现色彩,这一现象称为水华。
5、赤潮:有些藻类在海水中大量繁殖且分泌毒素,形成赤潮。
6、藻殖孢:是蓝藻无性繁殖过程中生成的一种短丝体,与藻殖段不同之处是外部具有厚而有层理的胶鞘包围着,形如含一藻殖段的孢子,位于母株分枝顶部,萌发时胶鞘的一端或二端破裂,发展成新个体。
7、假空泡:又称伪空泡,是某些蓝藻细胞内特有的气泡。
特征:在显微镜下呈黑色、红色或紫色的不规则形,具有蛋白质膜,能透过空气,但不能透水,内含氮等混合气体并可与水中溶解气体保持动态平衡。
8、壳缝:是羽纹硅藻细胞壁上的一个重要结构,壳面中部或偏于一侧具有一条纵向的无纹平滑区称为中轴区,在壳面沿纵轴有一条裂缝即为壳缝又称纵沟。
菱形藻等壳缝呈管状,称为管壳缝。
9、复大孢子:硅藻特有的一种繁殖细胞。
硅藻细胞进行分裂繁殖时,所产生的2个子细胞中,一个以母细胞的上壳为上壳,故与母细胞同大,一个以母细胞的下壳为上壳,故略小于母细胞。
所以,经过多代细胞分裂后,部分后代细胞变得越来越小。
但有时可形成特殊的孢子而恢复到原来的大小,这种孢子称复大孢子。
10、似亲孢子:某些藻类进行无性繁殖时所产生的一种不动孢子。
因其形态和母细胞相似而得名。
见于绿球藻属、小球藻属等。
11、接合生殖:是静配子接合,即静配同配生殖,它由两个成熟的细胞发生接合管相结合或由原来的部分细胞壁相结合,在接合处的细胞壁溶化,两个细胞或一个细胞的内含物,通过此溶化处在接合管中或进入一个细胞中相接合而成合子。
水生生物学水生生物学47
二、裸藻常见种类
(一)裸藻科
鳞孔藻属(定形裸藻属)Lepocinclis
细胞表质硬,形状固定,后端多数 呈渐尖形或具尾刺。 表质具纵向或螺旋形排列的线纹或 颗粒。 鞭毛1条,眼点红色1个 色素体盘状,多数 副淀粉常为2个,大型,环状,侧 生。
二、裸藻常见种类
(一)裸藻科
陀螺藻属Strombomonas
2 原生质体
• 裸藻的色素组成与绿藻门相似,有叶黄素a、叶绿素b、β-胡萝卜
素,少数种类具特殊的裸藻红素。 • 色素体形态多样,大多数是盘状,也有片状、星状的。 • 贮存物质为副淀粉(裸藻淀粉)
色素体
一、形态构造
3 繁殖方式 (1)细胞分裂 (A) 无囊壳的种类
静止状态 运动状态
纵分裂
一、形态构造
伸缩泡
Colacium
蛋白核
二、裸藻常见种类
(三)变胞藻科
变胞藻属(素裸藻属)Astasia
细胞形态易变,常为纺缍形或 圆柱形,表质具线纹。 具1条鞭毛。 营腐生性营养。
变胞藻属(自赵文)
二、裸藻常见种类
(三)变胞藻科
弦月藻属Menoidium
细胞呈月牙形或豆荚形,中 间宽两端窄。 表质多数具明显的纵线纹。 副淀粉杆形或环形,多数。 鞭毛1条,腐生性营养。
3 繁殖方式
(1)细胞分裂
(B)有囊壳的种类
一个留在母体囊壳内 另个一个逸出后重新分泌囊壳
囊壳
(2)胞囊
二、裸藻常见种类
裸藻的分类
(一)分科检索表
1(4)具色素体和眼点 2(3)细胞具鞭毛,能自由游动………裸藻科Euglenaceae 3(2)细胞具胶柄,附着生活………柄裸藻科Colaciaceae 4(1)无色素体和眼点 5(6)营养方式以腐生为主,无杆状器…变胞藻科Astasiaceae 6(5)营养方式以动物性摄食为主,具杆状器……袋鞭藻科 Peraremaceae
水生生物学水生生物学49
3 蓝藻的形态变化
蓝藻为什么会由单细胞变为群体?
浮游动物的捕食作用 细菌与蓝藻的互利共生
无菌的微囊藻
加入异养细菌后的微囊水华的概念和危害
1 什么叫蓝藻水华?
蓝藻水华是在富营养化水 体中蓝藻大量增殖,水体 中 藻细胞超过1.5×107个
/L 或 叶 绿 素 a 浓 度 超 过
10mg/m3, 并 在 水 面 形 成 一 层蓝绿色或有恶臭的浮 沫。
蓝藻水华
一、蓝藻水华的概念和危害
2 蓝藻水华的危害
(1)破坏自然景观 (2)对水生生物造成危害 (3)对正常饮水造成影响 (4)对人体健康形成威胁
二、蓝藻的前世今生
1 蓝藻的起源
大约35-33亿年前,地球上 出现了蓝藻和细菌。 极端环境的开路先锋—结 构简单,但有色素。
蓝藻细胞
二、蓝藻的前世今生
2 蓝藻的现状
蓝藻水华严重的水体有哪些?
蓝藻水华严重的水体:滇池、 巢湖、太湖。 优势种:微囊藻属(12种)、 鱼腥藻属(10种)。
微鱼囊腥藻
二、蓝藻的前世今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级水生生物学
第一章绪论
一、水生生物学的定义、内容和任务
二、水生生物学发展简史
三、水体及其生物分区
四、水生生物的生态类群
五、参考书目
一、水生生物学的定义、内容及任务
1、定义:水生生物学是研究水生生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游泳动物、水生大型植物等)生命现象及其生命活动规律,并探讨其控制利用的科学。
2、水具有许多适合维持生命的特性
水是生物体的主要组成部分
生物体代谢活动必须以水作为介质
水的热稳定性
水的浮力和黏性
3、水生生物学研究内容:本课程以水生生物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经济意义等为主要内容,系统介绍常见和典型的水生生物类群。
4、水生生物学目的:在学习水生动植物生物学特征和种类鉴定的基础上,着重了解水生生物的生理生态,并初步掌握其采集、鉴定、培养、利用的理论与方法,探讨生物的系统演化、地理分布、生物学和经济意义。
二、水生生物学发展简史
1、国外研究状况
Aristotle(384-322 B. C.)最早建立生物学分类系统;
Leeuwenhoek(1632-1723)研制显微镜;
C. Linnaeus在《自然系统》中确定双命名法;
Forbes1815年用底拖网采集观察了海岸底栖生物的分带现象;
Muller1845年在德国沿海用浮游生物网采集浮游生物;
19世纪中期,西欧探险船对世界海洋考察
德国学者Hensen在1887年率远征队去大西洋采集和调查浮游生物的种类和分布,首先创用了Plankton一词。
20世纪50年代,进行水域生产力研究。
2、国内研究状况
1920年进行全国海洋综合调查
1952年中科院海洋所对黄、渤海进行调查
1980年对全国海岸及海涂资源进行调查
20世纪50年代初,中苏合作对黑龙江进行调查
中科院水生所调查长江中、下游湖泊、青海湖
1980年始,国务院部署全国渔业资源调查
1985年和1988年,建立南极长城站、中山站
《华东水生维管束植物》裴鉴等,1952;
《中国淡水轮虫志》王家楫,1961;
《中国海洋浮游硅藻类》金德详等,1965;
《中国海洋浮游桡足类》郑重等,1965;
《中国动物志—淡水枝角类》蒋燮治、堵南山,1979;
《中国动物志—淡水桡足类》沈嘉瑞等,1979
《中国淡水藻类》胡鸿钧等,1980;
《海洋浮游生物学》郑重等,1984;
《中国淡水藻志—鞘藻目》饶钦止,1988;
《中国近海多毛环节动物》杨德渐、孙瑞平,1988;
《中国淡水藻志—硅藻门中心纲》齐雨藻等,1995;
《中国淡水藻志—色球藻目》朱浩然等,1997;
《中国淡水藻志—裸藻门》施之新等,1999;
《原生动物学》沈韫芬等,1999
单胞藻培养,藻种库;
为配合生产发展,作为饵料解决了固氮蓝藻、螺旋藻、轮虫、枝角类、卤虫等大面积培养;主要鱼类和经济生物个体种群实验:青、草、鲢、鳙;虾、蟹、鳖、贝;
重点水域水生态系统学研究
富营养化环境监测研究
三、水体及其生物分区
1、淡水:根据水的运动和水体容积
流水水体:泉、溪涧、河流
静止水体:湖、池、沼泽
半流水体:水库
2、淡水:水体生物区划分
a水底区沿岸带,亚沿岸带,深水带
b水层区沿岸区,湖心区
c水面区
3、温带湖泊中的季节性周期
a春季环流(spring overturn)
b温跃层(thermocline)
c秋季环流(fall overturn)
秋季水华(fall(autumn)bloom)
4、海洋
(1)水层区(pelagic division)
a浅水区:大陆架水体深不超过200m,平均宽度80km,环境复杂
b大洋区:大陆缘以外水体,海洋主体,环境稳定
(2)将大洋水体按垂直方向划分
a上层:表层到150~200 m,光强随水深而变,温度有季节和昼夜变化
b中层:200~1000 m,无光,无变化
c深海:1000~4000 m,黑暗,水温低而稳定
d深渊:>4000 m,黑暗寒冷,食物少
(3)补偿点相关概念:由于水中的光照随深度而递减,因此水层中光合作用率也随着深度而逐渐减弱,到了某一深度,照度已减弱到使植物在光合作用中所生成的氧量,仅能满足本身呼吸作用的消耗,这时的照度称为这种植物的补偿点,补偿点所存在的深度称为补偿深度。
真光层(高于补偿深度)、无光层(低于补偿深度)
(4)水底区(benthic division)
a潮上带:高潮线以上受浪花溅击的水陆交界处
b潮间带:介于高潮线和低潮线间区域
c潮下带:低潮线到大陆架边缘海区
d深海带:大陆架以外海底
其中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带称为海岸带,潮上带和潮间带称为滨海带。
四、水生生物的生态类群
浮游生物(Plankton)
漂浮生物(Neuston)
游泳生物(Nekton)
底栖生物(benthos)
1、浮游生物: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蓝藻、绿藻、硅藻、甲藻等
浮游动物Zooplankton: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淡水中
水母、剑虫、幼虫——海洋中
浮游生物的大小划分
2、漂浮生物:
浮性大型植物:浮萍、满江红、水葫芦等
浮膜浮游植物:裸藻、微囊藻、拟气球藻等
3、游泳生物:鱼、头足类等
4、底栖生物:淡水——寡毛类,软体动物,甲壳动物,水生昆虫
海洋——多毛类,软体动物,甲壳动物,棘皮动物
五、水环境与水生生物
1、水文气象因子:光照、水温、pH、透明度、扰动等
2、营养因素:碳、氮、磷及其它微量元素
3、生物因素:摄食、竞争与拮抗、共生
六、研究方法:观察;描述;比较;实验
七、主要参考书目
《水生生物学(形态和分类)》梁象秋等1991 中国农业出版社
《高级水生生物学》刘健康主编1999 科学出版社
《水生生物学》赵文主编2005 中国农业出版社
《淡水生态学》何志辉主编2000 中国农业出版社
《海洋生态学》沈国英等1999 厦门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