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实质内涵
马克思哲学中的人本思想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Social Science Edition)
Jul. 2010 Vol. 22 No. 4
一
恩格斯曾经 指出: ! 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 , 它 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 , 虽然它的根源 深藏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 ∀ [ 2] 马克思的人本思 想不是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 , 而是根植于社会、 服 务于社会 , 有着深厚的思想和社会历史基础的, 它 源于历史上人道主义的合理扬弃。 马克思最初的人道主义思想来源于 18 世纪 末、 19 世纪初的欧洲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潮。但 人道主义并非在资本主义社会才出现, 俄罗斯 ! 白 银时代∀ 的哲学 家 C # 弗兰克认为 : ! 古希腊罗马
萨特在 辩证理性批判 中曾经指出, 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中心地带 存在一个人学的空场 , 因此 主张把人回复到马克思主义中去
[ 1]
论, 而且对于我们实践科学发展观, 构建以人为本 的社会主义,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如今也有不
少人从批判的角度简单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专制、 暴力等非人道的现象直接地联系起来。但真正说 来, 在马克思的思想当中 , 本来就内含着一种强烈 的人本精神, 不过, 这种精神在我们传统的解释乃 至于实践中被严重地忽视掉了。这种对! 人∀ 的忽 视的双重后果是: 其一 ,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思想被 看成是一种反人道的、 主张暴力和血腥的理论; 其 二, 社会主义的出现被理解为一个冰冷的自发的必 然过程, 里面没有人的精神, 没有人的激情, 没有人 的创造性的实践。今天, 我们重提马克思的人本思 想, 这不仅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理
论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的内涵
目的 , 人 应 该 享 有 实质 上 的 平 等 及人 应 该 是 团 结 互 助 的“ 社会化的人 类” 。 它 涵 盖 了人 类 的个 体 和 群体 , 一 方 面 是 全 面 而 自由 发 展 的个 人 ,
另一 方 面是 团结共存 的“ 自由人 联合体 ” 。 准确理解 和把握 马克 思人 本主 义思想的 内涵, 对指 导好 我们 当今 以人 为本的 中国特 色社会主 义 建设 事 业 实践 具有 重要 的现 实意艾 。 关键 词 : 马克 思 人 本 主 义 内 涵 价 值 中图分 类号 : G 6 4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l 6 7 3 —9 7 9 5 ( 2 0 1 4 ) 0 3 ( b ) 一 0 1 3 4 - 0 2 马 克 思 人 本 主 义 思 想 的 根 本 宗 旨就 是 要 实 现 全 人 类 的 彻 底 解 放 和 幸福 , 实 现 人
的价值。 在未 来 的 共产 主 义 社 会 , 在 形 式 上
类本 身获得 了彻底的解放 。 马 克 思 各 个 时
实行 的是生产 资料的公有制 , 在 实 质 上 人 种 少 数 人 的幸 福 、 发 展 是 建 立 在 大 多数 人
期的 著作都体 现了他的这种思 想 , 如 在 他 示 、 批判资产阶级所要 求的“ 人的平等 ” 仅 发 展 的个 人 , 另一 方 面 是 团 结 共 存的 “ 自由 的早期著作《 1 8 4 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
了 实 现 人 自身 力量 的 高 度 发 展 。 二 是 马 克 “ 自由 人 的 联 合 体 ” , 实行 “ 各尽所能 、 按 需 思主 张 在 未 来 新 社 会 的现 实 生 活 中 人 人 享 分 配 ” 的原则 , 在 这 个联 合体 中人 们 亲 如 一 有实质上的平等 , 消 除 资 本 主 义 社 会 中 那 家 。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一、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基本内涵马克思、恩格斯深切关注人的发展、全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全人类的解放,作为自己毕生研究的主题和为之奋斗的最高目标,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标准。
他们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出发,批驳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所造成的人的片面、畸形的发展,把人的发展问题提到了重要地位,科学地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性及其对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离开了人的发展就谈不上社会的发展,不可能有离开人的、与人相对立的、外在于人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是以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的发展为最高理想的。
人的全面发展,就是符合人的本质和需要的发展,就是让每个人的创造能力和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
这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描述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认为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
可见,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初就把人本、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看作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三种存在形态理论强调:以人为本中的“人”,应包括:类存在意义上的人;社会群体意义上的人;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的个人。
根据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理论,强调以人为本中的“本”,需要放在各种关系中来理解和确定,主要有三层含义:第一,相对于人对人的依赖、人对物的依赖而言,把人当作主体。
第二,相对于人被边缘化而言,把人看作一切事物的前提、最终本质和根据。
第三,相对于人作为手段而言,把人作为目的。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理念具有三层基本涵义:第一,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
它既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目的地位,又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第二,它是一种价值取向。
即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
尊重人,就是尊重人的类价值、社会价值和个性价值,尊重人的独立人格、需求、能力差异、人的平等、创造个性和权利,尊重人性发展的要求。
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探析
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探析作者:张富文来源:《理论导刊》2009年第02期[摘要]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其主要内容是:强调实践基础上的人及其活动是本体;从事着实践活动的人在创造着人类历史;把人作为目的和终极目标。
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有根本的区别,弄清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人本思想;人本主义;以人为本[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09)02-0022-05一、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之内涵马克思的人本思想是贯穿于其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其他组成部分的一条主线,是马克思学说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在马克思学说中具有核心和根本地位,是马克思学说中不可撼动的“阿基米德点”。
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可以从本体论、历史观和价值论这三个方面来阐释。
第一,从本体论来讲,马克思认为实践基础上的人及其活动是本体。
对世界本源问题的追问和思考是任何哲学都不可回避的问题。
在马克思之前的传统本体论哲学由于没能从实践的人和人的实践生活出发追问和思考世界本源,因而往往把世界本源归结为自然界、神或客观精神等。
马克思把实践基础上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处于具体生活世界的人当作其学说的基础。
马克思学说从诞生之日起就将传统本体论哲学所指向的对象转向到人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全面论证和揭示了现实世界的属人性及其本质。
马克思指出:“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
”同时他又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人本思想的基本内涵
人本思想的基本内涵【摘要】对人的研究和关注,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哲学主题,同样也是马克思主义关注的中心问题之一。
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第一次对人的本质做出科学界定的是马克思。
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为“以人为本”思想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体现,是顺应当代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马克思人的本质以人为本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人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困惑人类的终极性问题。
古往今来,无数思想家对这一课题进行了不懈地探索,为“人”下了无数个定义,如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柏拉图的“人是长着两条腿的没有羽毛的动物”;亚里士多德的“人是政治动物”;……各种观点虽然都具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是停留于现象的描述,就是失之于片面。
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第一次对人的本质做出科学界定的是马克思。
马克思曾经对人的本质进行过深入地详细地研究,在不同的时期,在三个不同的著作里,马克思有三个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
第一个论断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的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
马克思说:“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说来不过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
而生产生活本来就是类生活。
这是产生生命的活动。
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 这里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就是人的劳动或实践。
因而意思就是说劳动是人的本质或人的本质是劳动。
第二个论断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
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里马克思很明确地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三个论断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指出的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
马克思指出“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但由于从他们彼此不需要发生任何联系这个意义来说,他们不是唯一的,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
浅析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作者:何翠花来源:《管理观察》2009年第34期摘要: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从一般意义上可以理解成“以人为本”。
马克思在他的学说的创立过程中,有选择地吸收了西方的人本思想,非常重视人的发展问题。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相关内容的分析,进一步阐释其思想的当代解释及在我国的发展,从而分析出其人本思想对我国社会全面发展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意义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是分析马克思主义思想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为当代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思想源泉。
我党的三代领导人都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在总结国内外发展道路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前提下,在准确把握新时期和新特点的基础上,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新的探索,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写下了具有创造力的新篇章。
一、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一) 人的发展成为唯物史观理论的核心概念马克思主义将“人”作为唯物史观思想的出发点。
恩格斯曾强调,“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从某种确定的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建立就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基础上坚持和发展以人为本的思想。
马克思所创立的唯物史观,从创立之初到后来的发展,均体现着“以人为本”的基本精神。
(二) 将人的存在问题给予新的阐释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存在同时包含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在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关系方面,人的自然属性作为人的社会属性产生的前提和基础,人的自然属性本身不能脱离人的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是人的自然属性的发展。
(三) 关于人的需要问题在马克思这里,人的需要被分成三种,即自然的需要、精神的需要、社会的需要。
马克思认为,只有在满足人的生活需要的前提之下,人才可能谈其他方面的需要。
同时他还认为人的需要是超越人的生存本能的,人的需要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
人的需要是在不断地变化、丰富和发展着的。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从意识形态的层面上讲,马克思的人学理论为我国的很多理论思想提供了基础,如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三个代表”都是马克思人学理论思想的进一步的发展。
这些思想是将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地位和最大获得利益提高到一个很高的层面,也就是说这些思想是为人而服务的。
马克思的理论思想在早期受了赫斯和黑格尔的影响最为深刻,他继承了赫斯的共产主义思想和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这两种思想就是他对人权的维护。
马克思的人学理论是从他哲学思想中而来,其中心问题是就是人的存在与发展,也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如何实现利益最大化的以人为主的思想。
马克思所代表的是工人阶级贫苦大众的利益,他将工人阶级的贫苦称之为劳动异化,怎样将这种异化消除就是马克思人学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
马克思的人学理论是为了适应他所在的当时社会的需要而形成的,以人为本的发展途径就是为人类找出一种达到能够适应社会生产需要的方式方法。
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思想中,社会发展的理论是其中的最为重要的理论思想,因为人类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发展就是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来强调人的,人的自然属性指的是人的生物特性和生理方面的属性,而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类在社会生产劳动中形成的生产关系的社会属性,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自然属性的存在是社会属性形成的前提条件,而社会属性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属性起着制约作用,社会属性也是人的本质属性。
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马克思注重了人的主体性和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这是从人与自然相互之间的关系的立场出发来强调人的。
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之中,有不少人想追寻规律来总结社会发展的规律,但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的发展有着其可以遵循的规律性,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矛盾的,也是运动变化的,社会的发展也遵循这样的的规律。
他还提出了生产力决定了社会的发展变化、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四者之间是矛盾且运动的,这样就使社会的形态发生了变化,致使社会进一步的发展壮大。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基本内涵(优秀2篇)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基本内涵(优秀2篇)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基本内涵篇一综观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的各种表述,可以说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1)人的全面发展是指基于人的物质生产生活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是“个人生产力的全面的和普遍的发展”。
也就是能够适应极其不同的劳动需求,并在交替交换的职能中,使自己先天的和后天的各种能力得到自由发展。
这种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既表现为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又表现为人的才能和志趣的全面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指的是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每一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
(3)人的全面发展指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它意味着“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全面发展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均匀地发展全部的特性”。
(4)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自由发展,包括“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各种能力得到自由发展”,“个人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个性的比较高度的发展”等等。
马克思主义论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社会条件A、市场的扩大和交往的普遍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B、大工业的发展使自由时间增多,从而为个人全面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C、大工业的发展使新的产业不断兴起,劳动变化加速,从而要求人们必须全面发展。
但马克思并没有停留于一般地论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他把人的全面发展看作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和主要内容,把能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看成是区别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一个重要标准。
补充之十四:实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1)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一方面,不能把西方传统上的人的全面发展与我国现在所讲的人的全面发展等同起来,西方传统上的人的全面发展局限于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而忽视生产劳动领域中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实质在于少数人特别是精神贵族的自我发展问题。
我们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既包括人在生产领域方面的全面发展,又包括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全面发展,而且面向大多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期诞生的一种全新的思想体系,它以人的解放和自由为根本追求,被誉为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
在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对于我们深刻理解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进行浅谈。
我们需要了解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内涵和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创造者和改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人本思想强调人的自由和解放,认为人应该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摆脱一切形式的奴役和束缚。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提倡人的自由、平等、尊严和幸福。
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个领域,影响并塑造了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我们来分析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和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观念,为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价值目标和追求方向。
在当代社会,由于物质文明不断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变化,人们普遍面临着身心两方面的困惑和挑战。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道路,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方向。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批判和超越传统意识形态的思想范式,使我们能够更加清醒地认识和把握当代社会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
在当代社会,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和社会媒体的发达,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的冲击和干扰。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超越传统意识形态的思想范式,帮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和把握当代社会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强大的理论武器和思想工具,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在当代社会,人们普遍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和困难,如贫富差距、环境污染、道德危机等等。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强大的理论武器和思想工具,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当代社会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认识战国时期管仲在讲霸王之业时指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
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这是中国古代首次提到“以人文本”的思想,虽带有明显的工具性,但表达了对人的善待和重视。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和伦理思想融合在一起的,并未形成自己独立的体系。
与之相比,以哲学形态表述人本思想则起源于西欧。
普罗泰戈拉把研究对象由自然转向了人,把人至于万物之首,指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1]中世纪,神本主义代替了人本主义,神学控制人的思想,人从属于神。
15、16世纪以人文主义思潮为标志的文艺复兴运动重新发现人,把矛头指向宗教神学和封建等级制度,提倡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主张以理性把人从封建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
以康德和费尔巴哈为代表形成了近代形态的人本主义思潮。
他们强调人存在的价值,把人看作目的的、至高无上的存在。
资本主义由于科技理性的发展人面临高度异化,人本主义与理性主义冲突不断加剧,两者分道扬镳。
19世纪下半叶开始,叔本华和克尔凯郭尔等哲学家开启了现代人本主义思潮,他们将关注点转向了个体生命、本性和本能,强调人是躯体、活动、意识、情感的统一,必须使人的存在向全面性回归。
20世纪法兰克福学派将理性与非理性结合,把人本主义思潮推向系统化和完整化,弘扬人的实践活动具有的创造本能,强调实践对人的存在的基础性地位。
[2](一)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19世纪人本主义费尔巴哈首次将人本主义理论引到哲学中。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里,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离开了历史发展的历程,把人假设为一种抽象且孤立的个体。
他虽然看到了人的存在,但并未将人看成是社会现实的存在和活动的个体,把人看作是抽象、静态的,仅从爱和友谊这些人类的普遍性和共性上认识人。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认为德国的哲学是从天上到地上的哲学,而我们的与之相反,不是从假想的事物、假想的人出发,而是从进行社会活动的人出发,我们可以看到社会活动过程在意识形态上回声的发展。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新时期的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其理论渊源就是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理论。
马克思主义丰富的以人为本思想集中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本文立足于文本,阐述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理顺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发展成熟的线索,并探析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对新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标签:人;本质;本性;异化;共产主义一、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立足于现实的“个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关于人的论述明确的是“个人”。
马克思关于人的论述是在继承和批判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明确是以个人为立足点的,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这一思想,在《手稿》中用类来对人加以规定,在论述人离不开自然而又异于自然时,马克思说:“异化劳动,由于使自然界,使人本身,使他自己的活动机能,使他的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也就使类同人相异化;对人来说,他把类生活变成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
”1马克思这里的“类”不是指人类,也不是整体的人类,而是类的分子,即个人。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理论的着眼点不但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人,还是具体的、现实的人。
虽然马克思没有专门论述个人的解放和发展的著作,但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都始终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断发展和成熟的。
二、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马克思指出,同自然界相比,人不仅是“类的存在”,还是有意识的存在,人类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马克思说,人的类特性就在于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这种“类的存在”多次出现。
马克思从单个的但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出发,引入辩证法,改造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抽象。
马克思后来在分析人的本质的异化时,也是以劳动,即生产活动为切入点。
总的来看,马克思人的“类特性”即人的本质既不仅仅是劳动,也不仅仅是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而是在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进行生产活动。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当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当代意义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当代意义人本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开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价值,内在决定着唯物史观的价值取向与历史主体的行为取向,从而对客观历史的开展起着内趋力的作用。
在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今天,实有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唤醒民众沉睡的人本主义精神的必要,从而重新燃起民众的共产主义激情,保证社会向共产主义方向迈进。
一、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不同于各种人本主义学说。
人本主义学说在社会科学的开展中被不同的学者、学派、学说赋予了不同的内涵。
历史上出现的人本主义学说因其存在的唯心主义空想与虚幻,或形而上学的简单逻辑认定与推演,使其最终只能在肥皂泡的美丽中幻灭,成为只是看起来诱人的说教。
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从来都不是与现实相别离的,虽然思想必然与现实具有一定的张力,但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从未脱离尘世而成为天国,成为无法追求的此岸世界。
相反,马克思正是从人本思想出发,在真正的人本主义精神的鼓励下把目光投向俗世的黑暗,发现人的本质的异化,发现束缚人的全面、自由开展的世俗根源。
当马克思用思维的刻刀裁剪现实的材料时,其价值取向永远是人,是现实的人,是生存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目的是使哲学中的“真正的人”成为现实中的“真正的人”,把抽象的人复原为具体的人;要在现实中实现人的本质。
在这里,马克思所言说的人的本质不是费尔巴哈所倡言的作为人的整体一致性的类特征,马克思所要实现的人与人的关系也不是“爱的宗教”所欢呼的“彼此相爱吧”。
因为马克思知道,在现实面前,任何语言都与作为其内容的思维一样是空洞的,“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来摧毁”。
所以,马克思所言说的人本思想具有不同于各种人本主义学说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既是在对人类社会的客观开展规律深刻认识的根底上升华而来,又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开展的主观因素。
也可以说,马克思的人本思想本身就是社会开展的客观规律之一。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之一。
人本思想强调人的自由、平等、尊严和权利,是对人类自身的关注和尊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价值所在。
在当代社会,人本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
本文将从人本思想的内涵和当代价值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人本思想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强调人的自由和平等,提倡消除人的压迫和剥削,追求人类解放和幸福。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是社会的最终目标,而人的平等是实现自由的前提条件。
人本思想要求消除剥削和阶级差别,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人本思想还是对人的尊严和权利的坚决维护,强调个体的尊严和自由权利是无可动摇的。
在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人是价值的中心,一切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都应当以人为本,为人类的自由和幸福服务。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当代价值。
在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变革的加剧,人类社会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包括贫富差距、社会不公、环境污染等。
在这样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即通过深化改革,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实现人的自由和幸福。
当前,全球范围内,人权和民主等价值观受到了广泛关注,而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给予了这些价值观以充分的理论支持。
在当代社会,人本思想所强调的人的自由和平等、尊严和权利等基本价值观念,对于推动人权和民主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价值。
当前,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诸多利好,但也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包括信息泛滥、个人隐私泄露等。
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核心理念,即人的自由和尊严的保护,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
马克思人的本质的思想解读
马克思人的本质的思想解读第一,人的本质是人自身。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下称导言)中批判了宗教关于人的虚幻本质,马克思认为:人不是脱离尘世的存在物,人就生活在人的世界,人生活在国家、社会中。
传统宗教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上帝,因此其对人的本质的解释,不仅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相反真正现实的人却被忽视。
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在导言中揭示了人是人的本质这一重要概念的真正内涵,即“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从而也归结为这样的绝对命令: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
他在导言中再次强调:德国人解放的立足点就是承认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一学说。
第二,人的本质是人的需要。
马克思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多次,提到人的本质就是人的需要。
为什么人的本质是人的需要呢?“因为对某种物的需要最明显地、最无可争辩地证明:这种物属于我的本质;物的为我的存在、对它的占有,就是我的本质的属性和特点。
”在原始社会,没有私人财产,人也没有异化,这时人的“需要”自然表现为真正的人的本质,生产者生产的物品刚好满足他的需要,就是说需求和供给刚好相等,不存在剥削和奴役,这种需要虽然简单,却反映了原始状态下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人的本质没有被物所奴役、控制。
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的需要才表现为人的真正本质,到那时,自己的产品不仅体现了自己的个性和特点,而且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是主动的、积极的、自由的,而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被强制的,劳动成果既满足劳动者的需要,也满足其他人的需要,劳动过程本身能使劳动者感到快乐。
别人享受自己的产品,我们不仅不觉得被占有、剥削,而且是一种快乐的享受。
第三,人的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劳动。
19世纪的资本主义国家就处于危害人的尊严的严重境况,作为多数的工人阶级,劳动过程异常艰苦,生活十分悲惨,马克思十分同情工人阶级的遭遇,提出真正的人应该是自由的,而不是被迫的,自主的而不是被动的,能选择的而不是给定的。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作者:文恺许倩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6年第10期【摘要】文章概述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哲学基础,阐述了以人为本思想的内涵,探讨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当代价值: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思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以人为本;科学内涵;和谐社会;当代价值一、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哲学基础1、“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立论依据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中所体现的“人”是“现实的人”,马克思认为,所谓现实的人,就是为满足自身需要而在社会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这一论断有着丰富的内容,首先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其次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
“现实的人”有其实践性、社会性和历史性。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现实的人”的思想,不是从抽象形而上学的观点来理解人,而是把人真实地置于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现实的社会实践之中,这一思想对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2、“群众史观”是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把从事实践活动和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人民群众作为理论的出发点,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中的重要论断,人民的生产实践活动尤其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生产活动和社会发展的主体,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这为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在肯定人民群众作用的同时,也看到了人民群众创造活动的社会制约性,因此,人民群众是在不同于自然规律的社会规律中创造历史的,而这种规律正反映了人的活动和自身发展的规律。
“以人为本”思想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是一致的,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物质和精神条件,同时,社会发展又反过来以实现人的发展为目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需要,逐步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根本性的原则。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从19世纪中叶开始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和影响。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类自身的价值,对当代世界仍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人本思想的内涵和当代价值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人本思想的内涵1. 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
马克思指出,“全面的人类才是人的全能性和多样性的全面的展示……因而,共产主义的本质就在于,它使人的全面的发展成为一切个人的目的。
”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既包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和利用,又包括对自身能力的不断开发和提高。
这是一个对人最高理想的追求,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每个个体进行全面而有序的培养的基本要求。
2. 人的自由解放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自由解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受到私有制、生产关系和分配制度的束缚,缺乏真正的自由,成为资本家的雇佣者,自己的劳动成果被剥削。
马克思指出,只有在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中,人们才能真正获得自由解放,在此基础上,展示个性和才干,享受生活的各项权利。
3. 人的自由创造马克思主义将人的自由创造视为社会发展的源泉。
马克思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创造者,在劳动中开发自然和社会资源,不断地创造新的生产力和社会财富,实现社会的不断发展。
这种创造力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人们可以自由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智慧,实现个性的充分表现。
二、当代价值2. 为构建美好社会提供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社会理想和制度设想,为当代社会的改革和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启示。
借鉴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可以为构建美好社会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
在当代社会,积极倡导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有助于启发人们对美好生活和社会的向往,有助于指引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社会提供理论支撑。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人的自由和解放,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人类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在当代社会中,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于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基本内涵、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当代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基本内涵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根本力量和社会的创造者,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和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强调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强调人的自由和解放,强调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认为人不应该成为任何事物的工具和被动的对象。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还强调个体和集体的统一,强调人的自由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是基于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和追求,强调人的自由与解放,强调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强调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强调个体与集体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当代价值(一)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当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特征非常明显。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自由、平等、公正、民主、法治等价值观念的追求日益凸显,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个体尊严的追求日益强烈。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以人为本、强调人的自由和解放、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与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高度契合。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为指导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精神动力。
(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代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提出的重要战略构想。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各国之间互尊互信、平等相待,要求尊重各国的自主选择发展道路,要求谋求共同发展繁荣。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强调人的平等、自由、尊严,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精神指引。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本质的理论,他认为人是社会的产物,
人本质是在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人的本质具有历史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马克
思主义人本思想强调人的自由和平等,倡导消灭压迫和剥削,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制度。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价值。
首先,它提供了一个指导社会发展的
思想根基。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解决人类自由和平等的问题,才能构建真正的人类社会。
因此,现代社会应当强化人本思想,推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改革,建立更为公正、平等、自由的社会制度。
其次,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强调了人的自由和个性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个性的表
达和自由的追求受到了许多限制。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认为,自由和个性是人类的本质,
没有这两个要素,人的精神和形象将受到压制,不会得到完全的发展。
因此,现代社会需
要追求更多的自由和个性发展的空间,让人们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天赋。
此外,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也提供了丰富的社会批判技巧和方法。
通过马克思主义人
本思想,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当今社会,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是资源分配不公。
只有通过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发
现问题的本质,打破旧的体制,并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资源分配制度,才能解决这个
问题。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基本内涵
本 主义直 到 费尔 巴哈的感 性人本 主义 ,他们 虽摒 弃 以神 、物 为本 的樊篱 ,重视人 的主 体地位 ,但是他 们都把 人 理解为 抽象 的一成 不变 的存在 ,因而他们
根本无 法真 正揭 示人在 社会历 史 中的主体 地位 。只 有马克 思 的 “ 以人 为本 ”思想从 处于一 定社会 关系
的全 面分析 ,以及对人 的 自由全 面发 展理论的深入探讨 等内容。正确理解和分析这 些 内容,一 方面有助 于我们科
学系统地 掌握 马克思的 “ 以人为本”思想 ,另一方面对我们 实践 “ 以人为本”的科 学发展观也 大有裨益 。
关键 词 : 马克 思 主 义 ; 以 人 为 本 ;基 本 内 涵
的 区别 ,而 把握 人 的本 质必须 从 第 一个层 面 深入 到
( )一 切社 会 关 系的总 和决 定着 人 的本质 二 马 克思在 承 认人 的一 般本质 的前提 下 ,又 从人 与 人 的 差 别 角 度 对 人 的本 质 进 行 了 更 为深 入 的研 究 。他指 出人 的本 质 不 是单个 人天 生就 有 的东西 , 也不 是 从所有 个 体身 上抽 取 出来 的共 同性 ,而 是在 人 与 人 的社会 关系 中形 成 的 。并 在 《 关于 费尔 巴哈 的提 纲 》 中对 这 一 问题 做 了科 学 的表 述 :“ 的本 人 质 并 不是 单个 人所 固有 的抽 象物 。在 其现 实 性上 , 它 是一 切 社会 关 系 的 总和 。 ”对 于 这一 经 典表 述 我 们 可 以从 以下 几个 方面 来 理解 。第 一 ,表 明 了人 的 本 质 属性 在于 人 的社会 性 。人 和动 物一 样 都具有 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实质内涵2009年12月05日15:53 来源:《新中国人学理路——第十一届全国人学研讨会文集》作者:崔秋锁近年来对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理念的阐释和讨论,不仅将人们的视野扩及到中外历史上的“民本思想”和“人本主义”,而且也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或“人本思想”。
显而易见,对“以人为本”理念的理解问题与对马克思“人本思想”的阐释问题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事实上,正是后者构成前者的思想前提和理论基础,而前者则不过是对后者的历史性继承与创造性发展。
因而,对以人为本理念的正确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合理阐释。
然而,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人本思想,这却是一个在国内外学者之间存在很大分歧和激烈争论的理论难题。
这里所关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近年来人们对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理念的不同理解和多种解释,进而重新引发了学界对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多种阐释和不同评价。
其核心间题在于: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仅仅代表着一种道德观或价值观,还是说它同时意味着一种历史观和世界观?这里所涉及的问题,不仅是关于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理念的正确理解问题,而且实质上涉及到对马克思哲学变革及其理论实质的重新理解与合理解读问题。
因篇幅所限,本文仅就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实质内涵问题做一简要考察和理论探讨。
一、马克思人本思想内涵的前提性理解深入把握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实质内涵,首先面临的一个前提性问题是对“人本思想”本身内涵要有一个正确理解。
一般来讲,人本思想主要涉及“人是什么”和“人的地位如何”等间题。
然而,严格说来,人本思想的基本内涵并非是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而主要是关于“人的地位”的学说。
进而言之,在人本思想中,“人的本质”问题只是把握“人的地位”问题的必要前提,而“人的地位”问题才是人本思想所关注的实质问题与核心内涵。
在此意义上说,所谓人本思想,主要是一种关于人的地位、价值和意义问题的思想,它本身意味着一种对于人的地位、价值和意义问题的明确观点和基本看法。
而这种观点和看法的核心理念,则是“以人为根本”,或者用当下说法也就是“以人为本”。
这一点,对于任何人本思想来说都是如此。
不言而喻,对于马克思的人本思想来讲同样也不例外。
无论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理念来说,还是对马克思的“人本思想”而言,其实质内涵问题的症结,都在于对其中的“本”存在不同理解;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和前提,则在于对这里的“本”要有一个合理解释。
其实,所谓“以人为本”,也就是“以人为根本”,亦即人们的一切活动及其产物和结果都只能以人自身为根本。
实质问题是对“根本”二字的正确理解问题。
从词源来看,所谓“根”,原指“草木的根”、“物体的下基”和“事物的本源、依据”等;所谓“本”,具有“草木的根干”、“事物的根基或主体”、“原始、本原”和“根据”等涵义;而将两者合二为一的所谓“根本”一词,则原本指草木的“根干”,即所谓“本下曰根,木下曰本”。
[1]由此,“根本”二字合用,常比喻事物的“根基”、“根源”、“根据”、“本源”和“主体”等等。
在哲学上,它曾被升华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本体”、“主体”和“实体”等;在历史观上,它也曾被视为历史的“主体”、“本质”、“前提”和“基础”等;而在价值观上,它则被引申为价值及其追求的“主体”和“中心”、“出发点”和“目的”、“价值标准”和“评价尺度”,等等。
由此而言,如果说“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根本”,那么,从“根本”二字的原初意义和演变内涵来看,“以人为本”或“人本思想”的实质内涵,就不仅具有价值观意义,而且具有存在论或本体论意义,亦即历史观和世界观意义。
据此可以说,“以人为本”或“人本思想”,在价值观意义上,主要是指以人为主体和中心,以人为出发点和目的,以人为价值标准和评价尺度等;而在存在论意义上,它则主要是指以人为根基和本源,以人为本体和根据,以人为前提和基础等。
不同时代的不同人本思想,虽然在思想内涵、理论形态和基本特征上会有所差异,但是,在坚持“以人为根本”这一核心理念上,它们却是共同的。
这一点,无论是对马克思的人本思想来说,还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理念来讲,或者是对以往的人道主义和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而言,都同样适用。
这意味着,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实质内涵,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不仅代表着一种价值观而且意味着一种存在观念。
不言而喻,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形成和确立,是以哲学观念及其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变革与转变为前提。
同样,我们今天对它的理解和解读也要以这种变革与转变为基础。
马克思之前的旧哲学,本质上都是某种本体论化的“解释世界”的哲学。
它们总是在主客二分、思存分立、心物对峙的二元对立结构中来思考和认识问题,试图以此建立所谓世界的“终极存在根据”、“绝对真理体系”和“永恒价值观念”。
旧唯物主义哲学(如18世纪法国唯物论)坚持一种“自然物质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它虽然看到了自然物质世界对人及其意识的先在地位和决定作用,但其缺点却是忽视了人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结果是陷人自然主义的片面性之中;唯心主义哲学(如德国古典唯心论哲学)试图克服旧唯物主义的弊端,但它却奉行一种“精神观念本体论的思维方式”,片面夸大了人的精神的能动作用,忽视了自然物质世界对人及其精神的本源地位和制约作用,其结果又陷人了理性主义的案臼而不能自拔。
在马克思看来,二者的共同缺陷,都在于忽视了“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2]由于它们都把现实的人抽象化(自然的人或精神的人),因而也都将现实世界抽象化(物质世界或理念世界)。
因此,对马克思而言,哲学变革的合理选择,不再是建立某种传统的本体论化的哲学,而是从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出发,以时代课题及其时代精神为基础和根据,并以人的解放和发展为根本目的,实现哲学观念、思想前提、思维方式和历史观念的根本转变。
这意味着:它要以“时代精神表达”的哲学观念取代“终极本体发现”的哲学观念;以“实践人本思想”的思想前提取代“抽象人道主义”的思想前提;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取代“本体观念”的思维方式;以“实践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念取代“历史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念。
事实上,正是这种新的哲学观念、思想前提、思维方式和历史观念,使马克思的哲学成为一种“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和“文化的活的灵魂”,[3]成为一种根本不同于“理论的人道主义”的“实践的人道主义”,[4]成为一种“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5]成为一种“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画.新中国人学理路之“改变世界”的哲学。
[6]而正是这种“时代精神的表达”、“实践的人道主义”、“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和“改变世界”的哲学观念、思想前提、思维方式和历史观念,为正确理解和深人把握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实质内涵提供了观念前提和方法论基础。
二、马克思人本思想内涵的价值观意义如果说马克思的人本思想本身具有价值观意义,那么,这种意义并非存在于某种抽象的价值关系之中,而是表现在人和世界的多重现实价值关系之上。
首先,在人与自然的价值地位关系上,它坚持以人为主体和中心。
这意味着:在马克思看来,正是人的劳动实践把人从动物界提升了出来,从而使人成为主体和中心,而使自然界变为客体和对象,由此才有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主体价值关系。
神学目的论的“人类中心主义”是错误的。
但是,在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关系上,人作为主体和中心的地位却是无法否认的。
实际上,以笛卡尔和康德为代表的近代主体哲学,就已经在先验论基础上确立了人是主体和中心的观念,它本身只不过是人的生存方式由“人的依赖关系”转向“人的独立性”这一现实存在和历史趋势的抽象表达。
只有在马克思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及其实践人本思想中,人与自然之间的主体价值关系才得到了合理解决。
其次,在人与对象的价值目的关系上,它坚持以人为出发点和目的。
这意味着:对马克思而言,人的一切生命活动的出发点和目的,既不是某些客体的“对象”,也不是某种超自然的“神灵”,而是“现实的人”及其“人的发展”本身。
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现实中的个人”[7];而其根本目的亦即其终极关怀价值,则是人的发展,即“人的解放”[8]和“自由个性”[9]的实现,亦即“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10]再次,在人与世界的价值评价关系上,它坚持以人为价值标准和评价尺度。
马克思主张:人应当“按照人的样子来组织世界”[11];恩格斯也强调:“人只须认识自身,使自己成为衡量一切生活关系的尺度,按照自己的本质去评价这些关系,根据人的本性的要求,真正依照人的方式来安排世界,这样,他就会解开现代的谜语了。
不应当到彼岸的太虚幻境,不是超越时间和空间,不是到存在于世界之中或与世界对立的什么‘神’那里去寻找真理,而应当到最近处到人的心胸中去寻找真理。
”[12]这意味着:马克思人本思想的价值标准和评价尺度,既不是人之外的自然界或某种物,也不是所谓神和上帝,而是人本身及其发展正是人本身及其发展,成为其衡量和评价一切事物价值和意义的最高价值标准和最终评价尺度。
总之,马克思人本思想的价值观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然而,它不仅具有价值观意义,而且其本身更具有存在论意义。
三、马克思人本思想内涵的存在论意义正像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在价值观上具有多重涵义一样,它本身的存在论意义也表现在多个方面和多种关系之中。
第一,在人与对象世界的生成关系意义上,它坚持以人为根基和本源。
马克思指出:“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由此,“随着对象性的现实在社会中对人说来到处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成为人的现实,因而成为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一切对象对他来说也就成为他自己的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成为它的对象,这就是说,对象成为它自身”。
[13]这些论述表明:在马克思看来,人通过自己的对象化活动所创造的对象世界,实际上都是以人为根基和本源的。
没有人及其对象化活动,也就没有人的对象世界。
不言而喻,这里所谓“对象世界”,不仅包括人化的“自然世界”,而且包括人的“精神世界”及其所有精神产物。
例如,谈到宗教,马克思曾指出:“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14]恩格斯也曾强调:“宗教的内容起源于人”,因而,“‘神’只是人本身的相当模糊和歪曲了的反映。
”[15]宗教与人的关系是如此,其他对象与人的关系也同样如此。
实际上,没有人及其生命活动,也就没有人的思想、意识和观念,没有人的精神、价值和理想,新中国人学理路没有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没有人的生活、环境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