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第三版(周三多著)名词解释
周三多版《管理学》必背名词解释考研复习期末复习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1.管理: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管理应当是有效的;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2.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3.管理的自然属性:管理的出现是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决定的;管理是人类社会劳动过程中一种特殊职能;管理也是生产力。
4.管理的社会属性:管理是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进行的具有特殊职能的活动;管理从来就是为了统治阶级、生产资料所有者服务的;管理是一定社会关系的反应;5.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人)、信息角色(发言人、监督者、传播者)、决策角色(企业家、风险应对者、资源分配者、谈判人)6.管理者的技能:人际技能:成功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概念技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7.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宏观的治国学和微观的治生学。
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利器、求实、对策、节俭、法治。
8.泰罗制的三个观点:①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达到最高工作效率;②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③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对管理人员和工人在思想上和精神上来一个彻底的变革。
9.泰罗制的五项制度:①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的利用工时,提高工效;②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③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拔、培训和提高;④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以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⑤将管理和劳动分离,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
10.泰罗制的四点评价:①将科学引入管理领域,并创立了一套具体的科学管理方法,这是管理理论的创新,为管理实践开辟了新局面;②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③由于管理职能和执行职能的分离,使管理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有了实践基础;④把人看做纯粹的“经济人”,而忽视了工人之间的交往以及工人的感情、态度等社会因素的影响。
管理学周三多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管理对象:是相关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可以调用的资源通常包括原材料、人员、资金、土地、设备、顾客和信息等。
道德:通常是指那些用来明辨是非的规则或原则。
有两类信息不值得管理者去获得:1、信息的收益较高,而其获得成本也更高。
2、信息的获取成本较低,但其收益也更低。
信息评估的关键:在于信息的收益和获取成本进行预先估计,即进行成本——收益分析。
决策: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及调整过程。
量本利分析法:也叫保本分析或盈亏平衡分析法,是通过考察产量、成本和利润的关系以及盈亏变化的规律来为决策提供依据的方法。
社会责任:如果一个企业不仅承担了法律上和经济上的义务还承担了“追求对社会有利的长期目标”的义务,我们就说该企业是有社会责任的。
管理幅度也称组织幅度:是指组织中上级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和领导下属的数量。
组织层级:由于组织任务存在递减性,从最高层的直接主管到最低基层具体工作人员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层次,这种层次便成为组织层级。
组织变革:就是组织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对组织中的要素及其关系进行调整,以适应组织未来发展的要求。
权变的组织设计:是指以系统动态的观点来思考和设计组织,它要求把组织看成一个与外部环境有着密切联系的开放式组织系统。
分权:是指决策指挥权在组织层级系统中较低管理层次上的分散。
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它用系统的方法,使许多关键管理活动结合起来,并且有意识地瞄准,有效地和高效地实现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孔茨)。
双因素理论:是指从组织范围角度出发,把人的需要具体化为员工切实关心的问题。
需要层次理论:从社会文化的系统出发,对人的需要进行分类,通过提供一种为满足需要的框架,寻求管理对象的激励效率,称之为需要层次理论。
授权:是指组织为了共享内部权力,激励员工努力工作,而把某些权利或职权授予下级。
管理学周三多第三版知识要点及部分详解(1-14章)
第一章管理的定义: 3本书对管理的定义: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管理的职能: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1企业家角色2冲突管理者3资源分配者4谈判者角色)管理者的技能:1技术技能2人际技能3概念技能1企业的六种基本活动:1)技术活动,指生产、制造和加工2)商业活动,指采购、销售和交换3)财务活动,指资金的筹措、运用和控制4)安全活动,指设备的维护和人员的保护5)会计活动,指货物盘点、成本统计和核算6)管理活动,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3经理人员的职能:①建立并维护一个信息系统②使组织中每个人都能做出贡献③明确组织的目标正式组织存在及发展的三个条件:明确的目标、协作的意愿和良好的沟通数量管理理论:1运筹学2系统分析3决策科学化第二章1企业伦理道德与管理道德的管理学意义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活动的意义,尤其是对终极意义的追求2)企业组织)人文力与企业精神)企业及其产品的价值观2几种相关的道德观:1)功利主义的道德观(观点:1决策要完全依据其后果或结果做出2其目标是为尽可能多的人谋求极可能多的利益。
评价:1一方面功利主义对效率和生产率有促进作用,并符合利润最大化2另一方面它会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3导致一些利益相关者的权利被忽视。
)2)权力至上道德观(观点:决策要在尊重和保护个人基本权利的前提下作出,如隐私权、言论自由权和游行自由权。
评价1保护个人的基本权利2容易在组织中会产生对生产率和效率不利的工作氛围)3)公平公正道德观(观点:管理者按公平的原则行事。
评价:1它保护了弱势群体的利益2可能不利于培养员工的风险意识和创新意识)4)社会契约道德观(观点:1主张把实证和规范两种方法并入到商业道德中2综合两种“契约”a适用于社会公众的一般契约规定了做生意程序b适用于特定社团里的成员的特殊契约规定了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
专插本管理学(周三多版)重点名词解释(必考)
管理学名词解释第一部分1、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3、霍桑试验―是指梅奥领导的于1924 一1932 年在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试验。
4、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指具有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
5、核心资源―是指有价值的、稀缺的、不能被完全模仿和不能被完全替代的资源,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6、核心能力——是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
7、系统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是指运用系统理论中的范畴、原理,对组织中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特别是组织结构和模式进行分析的理论。
8、伦理道德——评价人类行为善恶的社会价值形态,在日常生活中具体表现为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9、社会责任——企业不仅承担法律上和经济上的义务;还应承担“追求对社会有利的长期目标”的义务。
后者就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
10、全球化管理——管理者需要在不同地区、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情况下进行管理工作。
12、全球化——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与世界其他领域之间的关系程度。
第二部分1、决策与计划决策——是指管理者识别问题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
2、确定型决策——是指决策面对的问题的相关因素是确定的,从而建立的决策模型中的各种参数是确定的。
3、不确定型决策——是指在不稳定条件下进行的决策,决策者可能不知道有多少种自然状态,也不知道概率。
4、风险型决策——也称随机决策,决策者不知道那种自然状态会发生,但能知道有多少种自然状态以及每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
5、战略决策——是指组织为了长期的发展,制定出目标和方针,以及为达到发展目标而采取的重大措施所做出的决策。
6、战术决策——又称管理决策,或策略决策,是属于战略决策执行过程中的具体决策。
7、业务决策——又称日常管理决策,是日常工作中为提高生产效率、工作效率而作出的决策。
管理学第三版(周三多著)_重点知识
管理:是指组织(载体)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对象)的过程(本质)。
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在企业个体职工的积极参与下,自上而下地确定工作目标,并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自下而上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管理办法。
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是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长远目标实现的一种义务,它超越了法律与经济对企业所要求的义务。
计划:是指为了实现决策所确定的目标,预先进行的行动安排。
组织:组织是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为实现某个共同目标而协同行动的集合体。
非正式组织:企业成员在共同工作的过程中,相互间必然产生共同的感情、态度和倾向,形成共同的行为准则和惯例。
这就构成一个体系,称为“非正式组织”。
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
战略性计划:战略性计划是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通常为5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
特色优势战略:企业力求就顾客广泛重视的一些方面在产业内独树一帜。
它选择被产业内许多客户视为重要的一种或多种特质,并为其选择一种独特的地位以满足顾客的要求。
前向一体化:企业获得分销商或零售商的所有权或加强对他们的控制。
概念技能:是指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人际技能:是指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决策:管理者(主题)识别并解决问题(目的)的过程(本质),或者管理者利用机会(目的)的过程(本质)。
头脑风暴法:针对解决的问题,相关专家或人员聚在一起,在宽松的氛围中,敞开思路,畅所欲言,寻求多种决策思路。
领导:领导就是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领导权力:指影响他人的能力,在组织中就是指排除各种障碍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能力。
管理学-名词解释重点总结-周三多-专升本
管理学-名词解释重点总结-周三多-专升本(总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一名词解释1 常规性技术:可变性较小,可分析性较大,工作的标准化及规范化技术都较高的部门2 指挥链:组织中从上到下形成的链条。
3 Y理论:员工勤奋,热爱工作;敢于承担责任;能够做成正确的决策;自我控制能力较强。
4 X理论:员工懒惰,逃避工作;逃避责任;不能正确的做出决策;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5 平衡计分卡:组织从多方面的了解企业,以至于企业很好的实现组织目标。
6 管理:管理者利用领导,控制,创新,计划,组织的职能,协调各种资源,实现组织的总体目标。
7 需要层次论:根据马斯洛将需要层次论分为五个方面,他们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心理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价值。
这就是所说的需要层次论。
8杠杆平衡:根据技术较好的产品的标准来确定企业的标准,是其他产品按照这种标准来评价。
9 法定性权利:管理人员在组织中的地位决定的。
10 德尔非技术:根据问题的特点,邀请有经验的专家。
把信息介绍给专家,让他们发表鸽子的意见,整理成书面材料。
管理者把综合起来的意见在介绍给专家。
这样反复多次行程的方案。
11 组织的结构:是完成组织目标的基本框架。
是对完成目标的技术,人员等的一种特殊要求。
12 费德勒权变理论:领导者无固定的模式。
领导效果因领导者,被领导者及所在的环境变化而变化。
13 前馈控制:领导者根据以前的经验,来制定目前的方案,并定期修改的过程。
14 冷热分析法:将国际经营的环境因素有机结合起来。
15 名义小组:确定有经验的人员组成小组,并对问题进行讨论。
召开会议,各自发表各自的意见。
投票决定采用那种方案。
16 战略行计划:用于组织整体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的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
17网络计划技术:运用网络图表示个项目之间的关系,并作出分析,以确保总体目标的实现。
18 公平理论:报酬的公平性对人们的工作太对有积极的影响。
(完整版)管理学(周三多第三版)(打印版)
第1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1、管理的定义、五种职能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解释: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2)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3)管理的对象是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相关资源4)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5)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管理的职能:信息、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各种管理职能的关系:1)信息获取是其他管理职能赖以有效发挥的基础。
2)决策既与其他管理职能有所交叉,又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依据.3)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旨在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
4)创新贯穿于各种管理职能和各个组织层次.5)管理就是这些职能的不断循环2、管理理论形成与发展的代表代表人物及其观点?管理理论最早出现在西方,西方的管理理论可以划分为如下分支(按出现的先后顺序):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数量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质量管理理论。
●古典管理理论分为:科学管理理论和组织管理理论1)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
代表人物有: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弗兰克·吉尔布雷斯和莉莲·吉尔布雷斯夫妇以及亨利· L.甘特等。
a.泰罗的贡献(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基本内容:工作定额、标准化、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差别计件工资制、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b.其他人的贡献吉尔布雷斯夫妇的动作研究——动作研究和工作简化甘特:创造了“甘特图",提出了“计件奖励工资制"2)组织管理理论着重研究管理职能和整个组织结构。
代表人物有:亨利·法约尔、马克斯·韦伯、林德尔·厄威克和切斯特·Z.巴纳德等。
a.法约尔的贡献(“5+6+14”):五种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湖南大学管理学名词解释汇总(周三多)
湖南大学管理学名词解释汇总(周三多)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管理: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
管理职能:是管理过程中各项行为的内容的概括,是人们对管理工作应有的一般过程和基本内容所作的理论概括,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五种基本职能。
组织:根据工作的要求和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和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成员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关系,形成一个有机地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地运转。
▲管理二重性: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一方面,企业管理具有同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表现为管理过程就是对人、财、物、信息、时间等资源进行组合、协调和利用的过程;另一方面,管理是人类的活动,而人类生存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和一定的社会文化中,必然要受到生产关系的制约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企业管理又具有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执行着维护和巩固生产关系的特殊职能。
自然属性: 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的客观存在。
社会属性:是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进行的具有特殊职能的活动,是为统治阶级、生产资料的占有者服务的,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管理技能:是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知识完成管理任务的能力。
它分为三类: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技术技能: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知识和方法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
人际技能:指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即理解、激励他人,与他人进行沟通的能力。
▲概念技能:纵观全局,洞察组织与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关系,引导组织发展方向的能力。
归纳法:通过对客观存在的一系列典型事物或经验进行观察,从掌握典型事物的典型特点、典型关系、典型规律入手,进而分析研究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从中找出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试验法:人为地为某一试验创造一定条件,观察其实际试验结果,再与未给予这些条件的对比试验的实际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外加条件与试验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
管理学周三多第三版重点知识
第一章管理的定义:1福莱特:“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的艺术。
"2罗宾斯和库尔塔:“管理这一术语是指和其他人一起并通过其他人来有效完成工作的过程。
”这一定义把管理视作过程,它既强调了人的因素又强调了管理的双重目标-—既要完成工作,又要讲究效率.3本书对管理的定义: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管理的职能: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1企业家角色2冲突管理者3资源分配者4谈判者角色)管理者的技能:1技术技能2人际技能3概念技能外国早期管理思想:1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和经济人观点2小瓦特的科学管理制度3马萨诸塞车祸与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1)管理成为一种职业2)横向的管理分工开始出现提高了管理效率也为组织形式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3)具有管理才能的雇用人员掌握了管理权,为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4欧文的人事管理5巴贝奇的作业研究和报酬制度(贡献1)对工作方法的研究2)对报酬制度的研究工人收入分为①固定工资②利润③奖金)6亨利。
汤的收益分享制度1)每个职工享有“保证工资”2)每个部门按科学的方法制定工作标准,并确定生产成本,该部门超过定额时,由该部门职工和管理阶层各得一半3)定额应在3~5年内维持不变以免降低工资7哈尔西的奖金方案管理活动、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之间的关系:管理活动是管理思想的根基,管理思想来自管理活动中的经验;管理思想是管理理论的基础,管理理论是管理思想的提炼、概括和升华,是较成熟、系统化程度较高的管理思想,但并非所以管理思想都是管理理论;管理理论对管理活动有指导意义的同时又要经受管理活动的检验古典管理理论分为科学管理理论和组织管理理论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1工作定额2标准化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4差别计件工资制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组织管理理论:1企业的六种基本活动:1)技术活动,指生产、制造和加工2)商业活动,指采购、销售和交换3)财务活动,指资金的筹措、运用和控制4)安全活动,指设备的维护和人员的保护5)会计活动,指货物盘点、成本统计和核算6)管理活动,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管理学周三多的名词解释
管理学周三多的名词解释在管理学领域中,有许多名词被广泛使用,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名词的含义和应用,本文将对其中一些常见的名词进行解释和探讨。
一、组织文化 (Organizational Culture)组织文化是指一个组织内部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它是一种心理上的现象,涵盖了组织的信念、态度、价值观、行为以及对外界的反应。
组织文化对于组织的发展和绩效产生重要影响,它可以促进员工的归属感和团队合作,也能帮助组织与外界建立积极的关系。
领导者在塑造和维护组织文化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二、变革管理 (Change Management)变革管理是指在组织中引入重大变化时,通过有效的计划、组织和调整来管理变化的过程。
变革管理旨在最小化变革对组织和员工的不利影响,并最大程度地实现预期的目标。
这个过程中,领导者需要明确变革的目标和愿景,制定详细的变革计划,并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参与员工的培训与支持。
三、战略管理 (Strategic Management)战略管理是指为了达到组织长期目标而制定和执行战略的一系列活动。
这些活动包括对外部环境的分析,内部资源的评估,制定战略目标和计划,并对实施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估。
战略管理的目标是使组织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获取长期的竞争优势。
四、团队建设 (Team Building)团队建设是指通过各种活动和方法来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合作、沟通和信任的过程。
通过团队建设,团队成员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的优势和特长,并共同努力实现共同的目标。
领导者在团队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他们需要提供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并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有效协作。
五、绩效评估 (Performance Evaluation)绩效评估是指通过对员工工作表现进行定期的评估和反馈来衡量和改进组织绩效的过程。
绩效评估旨在确定员工的工作成果和贡献,并识别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机会。
有效的绩效评估有助于激励员工的发展和提高他们的工作表现。
管理学笔记(周三多 第三版)
管理学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1.管理: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即:管理的载体是组织;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对象是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调用的相关资源,管理要以人为中心;职能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目的是实现既定的目标,该目标是单凭个人是无法实现的,此也是组织建立的原因;2.管理学研究的对象:管理的内容、原理、方法等;(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3.管理学的特性: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不精确的、应用性的学科;4.管理的性质:①管理的二重性,马克思主义关于管理问题的基本观点,即有与组织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又有与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②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科学性指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存在着一系列基本的客观规律,它具有客观性、实践性、理论系统性、真理性和发展性;艺术性强调管理的实践性,没有管理实践无所谓管理艺术,就是强调管理活动除了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外,还通过巧妙的技能来达到管理效果;科学性决定了管理理论体系相对严密,艺术性决定处理实际问题时相对灵活;5.管理的职能: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决策与计划是其他管理职能的依据,组织、领导、控制旨在保证决策顺利实施,创新贯穿在管理职能和各个组织层次之中;)6.管理者的角色:亨利·明茨伯格研究发现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可分为三类;①人际角色:归因于管理者的正式权力,包括代表人、领导人、联络者角色;②信息角色:管理者负责确保和其一起工作的人能够获得足够的信息,包括监督者、传播者、发言人角色;③决策角色:管理者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包括企业家、冲突管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角色;7.管理者的技能:根据罗伯特·卡茨研究,管理者在行使四种职能和扮演三类角色时必须具备三种技能;①技术技能:指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其对于基层管理最重要,中层较重要,高层较不重要;②人际技能:指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和沟通的能力,包括对下属的领导和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对所有层次的管理层的重要性大体相同;③概念技能:指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对高层管理最重要,中层管理较重要,基层管理较不重要;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1.古典管理理论: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的管理理论,强调运用经济刺激的手段来调动工人的积极性,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代表性的理论有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和马克斯·韦伯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等;①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代表人物有泰罗、吉尔布雷斯夫妇、甘特等;⑴泰罗的贡献:泰罗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主要理论包括五个方面,工作定额、标准化、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差别计件工资制、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⑵其他人的贡献:吉尔布雷斯夫妇在动作研究和工作简化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甘特创造出甘特图(一种用线条表示的计划图)和计件奖励工资制;②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又称组织管理理论,亨利·法约尔是第一位概述和阐述一般管理理论的先驱者,古典管理理论的奠基人,被后人称为“管理过程理论之父”,著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⑴经营活动的类型:任何企业都存在着六项基本活动,管理只是其一,包括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管理活动(管理活动处于核心地位);⑵管理的职能:五大基本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职能(控制的目的是指出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以便加以纠正并避免重犯,对物、对人、对计划以进行控制);⑶管理的14条原则: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报酬合理、集权与分权、等级链与跳板、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③韦伯的贡献:韦伯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管理体系”理论,认为等级、权威、行政制是一切社会组织的基础,认为权威有三种,即个人崇拜式权威、传统式权威、理性-合法的权威(韦伯认为理性-合法权威才是理想组织形式的基础);“理想行政组织体系”或理想组织形式的特点:这种组织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可靠性等方面都优于其他形式;⑴存在明确分工;⑵按等级原则对各种公职或职位进行法定安排,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指挥链或等级体系;⑶根据经过正式考试或教育培训而获得技术资格来选拔员工,并完全根据职务的要求来任用;⑷除个别需要通过选举产生的公职以外,所有担任公职的人都是任命的;⑸行政管理人员是“专职的”管理人员,领取固定的“薪金”,有明文规定的升迁制度;⑹行政管理人员不是其管辖企业的所有者,只是其中的管理人员;⑺行政管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组织中的规则、纪律和办事程序;⑻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以理性关系以理性准则为指导,不受个人情感影响;④巴纳德的贡献:其把组织分为正式和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不论级别高低、规模大小,其存在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三条件,即明确的目标、协作的意愿、良好的沟通;在正式组织中还存在一种因为工作上的联系而形成的有一定看法、习惯和准则的无形组织,即非正式组织;其这一理论为后来的“社会系统学派”奠定了理论基础;2.行为管理理论: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早期称为人际关系学说,后发展为科学,即组织行为理论;①梅奥及其领导的霍桑试验:梅奥领导了1924~1932年在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的一系列试验(霍桑试验)中后期的重要工作;⑴该试验分四个阶段,即第一阶段:工作场所照明试验(1924~1927);第二阶段:继电器装配室试验(1927.8~1928.4);第三阶段:大规模访谈(1928~1931);第四阶段:接线板接线工作室试验(193~1932);梅奥对霍桑实验进行了总结,写出了《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在书中阐述了与古典管理理论不同的观点——人际关系学说;⑵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②行为科学:应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研究人类行为的一般理论,定名为“行为科学”,包含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麦格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等;3.现代管理理论①数量管理理论:产生于二战期间,以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成果为手段,运用数学模型,对管理领域中的人、财、物和信息资源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并作出最优规划和决策;其内容包括运筹学(数量管理理论的基础,最经济、最有效地使用人、财和物等资源)、系统分析、决策科学化;②系统管理学: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盛行的理论派别,认为系统是形成、表述和理解管理思想的最有效手段,主张将一切系统理论应用于具体的管理,并用有关模式来描述各种管理系统;主要内容如下:组织是一个社会技术系统,它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要素构成;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与其环境交换信息、能量和材料;③权变理论学派:核心是力图研究组织与环境的联系,并确定各种变量关系的类型和结构类型,强调管理要根据所处的环境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环境寻求相应的管理模式;④全面质量管理:其本质是由顾客需求和期望驱动企业持续不断改善的管理理念,戴明和朱兰是质量管理之父,其主要包括以下五点:关注顾客、注重持续改善、关注流程、精确测量、授权于员工;⑤20世纪90年代的管理理论新发展: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是新经济时代,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显著特征,产生了一些体现新时代特征的管理理论,包括学习型组织、精益思想、业务流程再造、核心能力理论等;⑴学习型组织:指具有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内容包括:对待变革的态度,应坚持不断改革;对待新观点的态度,认为产生于此时此刻就拒绝它;创新是组织中每位成员的事;主要担心的是不学习、不适应;认为学习能力、知识和专门技术是组织的竞争优势;管理者的职责是调动别人、授权别人;彼得·圣吉提出学习型组织的技能,即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和系统思考;学习型组织中领导者是设计师、仆人和教师;⑵精益思想:根据用户需求定义企业生产价值,按价值流组织全部生产活动,使要保留下来的、创造价值的各个活动流动起来,让用户的需要拉动产品生产,而不是把产品硬推给用户,暴露出价值流中所隐藏的muda,不断完善,达到尽善尽美;精益生产:即企业把客户、销售代理、供应商、协作单位纳入生产体系,同他们建立起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进而组成一个企业的供应链,消除muda是精益生产方式的精髓;⑶业务流程再造: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在1993年出版的《再造公司》中,把再造定义为对经营流程彻底进行思考和再设计,以便在业绩衡量标准上取得重大突破;⑷核心能力理论:由20世纪80年代资源基础理论发展而来;核心资源:指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完全模仿和不完全替代的资源,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核心能力: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核心能力的五个条件:不是单一的技术或技能,而是一簇相关的技术和技能的总和;不是物理性资产;必须创造顾客看重的关键价值;与对手相比,竞争上具有独特性;超越特定产品或部门范畴从而为企业提供通向新市场的通道;第三章管理道德和社会责任1.管理与伦理道德①道德:通常指那些用来明辨是非的规则式原则,本质上是规则或原则;②伦理道德的管理学意义:经济与经营活动的意义,尤其是对终极意义的追求;企业组织;人文力与企业精神;企业及其产品的价值观;2.几种相关的道德观①功利主义道德观:指能给行为影响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最大的利益行为才是善的;(完全根据行为结果即所获得的功利来评价善恶的道德观)②权利至上道德观:指能尊重和保护个人的基本权利的行为才是善的;(基本权利即人权,只要是人就应平等地享有人的基本权利,如生存、言论自由、工作等)③公平公正道德观:管理者不能因种族、肤色、性别、个性、个人爱好、国籍、户籍等因素对部分员工歧视,而按照同工同酬的原则和公平公正的标准向员工支付薪酬的行为是善的;(公平公正主要指支付薪酬的依据只是员工的技能、经验、绩效或职责等因素)④社会契约道德观:只要按照企业所在地区政府和员工都能接受的社会契约所进行的管理行为就是善的;⑤推己及人道德观:中国儒家道德观的高度概括,其核心是“仁”,“人者,仁也”,后来的思想家把其归纳为“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作为人们行为的最高道德规范;3.道德管理的特征和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①道德管理的特征:把遵守道德规范视作组织获取利益的一种手段,更把其视作组织的一项责任;不仅从组织自身角度更应从社会角度看问题;尊重所有者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善于处理组织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不仅把人看做手段,更把人看做目的,组织行为的目的是为了人;超越法律的要求,能让组织取得卓越的成就;具有自律的特征;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为导向;②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⑴道德发展阶段:道德发展要经历3层次,每个层次2阶段;前惯例层次:只受个人利益的影响;决策的依据是本人的利益,这种利益是由不同行为方式的赏罚决定的;阶段:1遵守规则以避免受到物质惩罚;2只在符合你的直接利益时才遵守规则;惯例层次:受他人期望的影响;包括对法律的遵守,对重要人物期望的反应,以及对他人期望的一般感觉;阶段:3做周围的人所期望的事;4通过履行你允诺的义务来维持平常秩序;原则层次:受个人用来辨别是非伦理准则的影响;这些准则可以与社会的规则或法律一致,也可以不一致;阶段:5尊重他人的权利,置多数人的意见于不顾,支持不相干的价值观和权利;6遵守自己选择的的伦理准则,即使这些准则违背了法律;研究表明:人们是依次的通过六个阶段,不可跨越;道德发展可能中断、停留在某一阶段上、倒退和堕落;多数成年人的道德发展处在第四阶段;⑵个人特性:管理者的个人特性对组织管理道德有直接影响,这里所讲的个人特性主要指管理者的个人价值观、自信心和自控力;⑶结构变量组织内部机构和职责分工有没有必要的权力制衡、监察、检查、审计机制,有没有外部群众和舆论监督;组织内部有无明确的规章制度;上级管理行为的示范作用;绩效评估考核体系会起到指挥棒的作用;⑷组织文化:组织文化的内容和强度会影响道德行为;⑸问题强度:指该问题如果采取不道德的处理行为可能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其直接影响管理者的决策;4.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①挑选高道德素质的员工;②建立道德守则和决策规则;③管理者在道德方面领导员工;④设定工作目标;⑤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⑥对绩效进行全面评价;⑦进行独立的社会审计;⑧提供正式的保护机制;5.企业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是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长远目标实现的一种义务,它超越了法律与经济对企业所要求的义务;①企业与现代社会⑴传统经济学的观点认为:为股东实现组织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天职,否则就不称其为企业,增进和保护社会福利是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的责任;⑵社会经济学的观点认为:企业不只是对股东负责的独立实体,它们还对社会负责,因此企业的责任不只是创造利润,还应包括增进和保护社会福利;②企业的价值观: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系统观点,是评价人或组织行为善恶的标准和原则;企业价值观主要表现在全体成员对本企业“应当是什么”和“应当做什么”的高度认同;从历史的观点,企业价值观经历4阶段:⑴工业化初期:追求股东利润最大化;⑵工业化中期:企业利润最大化,公平地兼顾到员工的利益;⑶工业化后期:追求企业相关利益者价值最大化;⑷后工业化时期:追求企业相关利益者价值最大化同时要保护和增进社会福利;利益相关者:首先股东,其次员工,然后消费者,同时也要保证供应商能够共赢;衡量企业价值观发展阶段的最好标志,就是企业对待社会责任的态度;③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⑴办好企业,把企业做强、做大、做久;⑵企业一切经营管理行为应符合道德规范;⑶社区福利投资;⑷社会慈善事业;⑸自觉保护自然环境;第四章全球化管理1.全球化内涵:全球化是一个事实,又是一个过程;①世界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在世界层面上,全球化是指国家之间日益增长的经济相互依赖性,反映在商品、服务、资本和信息等方面不断增长的跨国流通上;②国家或地区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在国家或地区的层面上,全球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与世界其他领域之间的联系程度;③产业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在产业层面上,全球化是指某一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和活动,以及在全球国家或地区之间相互依赖的程度;④企业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在企业层面上,全球化是指公司在各国或地区的收入分配和资产扩展的程度,以及与各国或地区的资本、商品和信息的跨国(地区)交流程度;2.全球化与管理者:作为一名全球化管理者,首先需要理解全球化管理的环境,即一般环境(主要是国家和文化)和任务环境(主要是供应商、竞争对手、销售商、顾客和劳动力市场与工会),以及理解这些环境因素对管理的影响。
管理学名词解释整理(周三多版本)
名词解释1、管理: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组织包括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政治党派、社会团体以及宗教组织等。
(2)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
所谓“合理”,是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的,因为具有局限性和相对的合理性。
(3)管理的对象是相关资源,即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调用的资源,包括原材料、人员、资金、土地、设备、顾客和信息,其中人员是最重要的,所以管理要以人为中心。
(4)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5)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该目标是个人力量无法完成的,这也是组织设立的原因。
2、技术技能:管理者掌握和熟悉特定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3、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4、概念技能: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5、运筹学:是一种分析的、实验的和定量的方法,专门研究在既定物质条件下,为达到一定目的,如果最经济、最有效地使用人、财和物等资源。
P206、决策科学化:决策要以充足的事实为依据,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对大量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遵循科学的程序,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P217、全面质量管理:由顾客需求和期望驱动企业持续不断改善的管理理念。
P228、学习型组织:具有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
P229、精益生产:企业把客户、销售代理商、供应商、协作单位纳入生产体系,同他们建立起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进而组成一个企业的供应链。
P2310、精益思想:根据客户需求定义企业生产价值,按照价值流组织全部生产活动,是要保留下来的、创造价值的各个活动流动起来,让用户的需要拉动产品生产,暴露出价值流中所隐藏的muda,不断完善,达到尽善尽美。
管理学(周三多第3版)知识点总结
一、什么是决策?
• 决策概念 • 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时机的过程。
如何理解决策?
1、决策主体是 管理者
2、决策的本质是 一个主观的分析 判断过程
3、决策的目的是 解决问题/利用时机
文化 保障
物质 文化
形象化 动态化
员工 表现
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度 在工作中对文化的遵循
核心 价值观
Hale Waihona Puke 制度化文化内核组织价值观;组织评判事物 和指导行为的根本理念、总 体观点和选择方针 文化核心价值观是由企业核 心力量决定的;私营或民营 企业是由老板决定的
四、组织文化的本质特征
以文化人 以人为本 文化主导 难以模仿
• 区分管理的职能。 • 区分管理者的三个层级,理解处于组织中不同层级
的管理者的责任
• 确定管理者扮演的角色,管理者有效扮演这些角色 所需要的技能?
• 什么是管理学?管理学有哪些研究方法?
为什么需要管理
人的欲望
投入
资源
无限的
矛盾
有限的
协调
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一个过程。是通过方案、组织、领导、控 制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 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 含义: 第一,四大职能,共同劳动的需要。 第二,协调资源,通过指挥来协调劳动过程。 第三,目的。在指挥的控制下,实现管理者
五、组织文化的功能
企业文化建设的程序
选择价值标准---文化的核心内容
确定本质体系改造和提升的内容
确定制度文化改造的内容 〔包括有形的和无形,如决策标准、人才选拔等〕 全员培训 〔培训的主要目的是形成文化再塑的认同〕
制定实施的步骤和各部门的实施方法。 拟订考核方法和标准 〔包括量化、定性和典型三个方面〕 指令专门机构付诸实施 分阶段考核评比,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企业年终的整体工作评价之中, 在考核的根底之上,不断丰富开展企业文化。
管理学(周三多)复习整理
管理学复习资料(周三多)一、名词解释1、领导领导就是指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这个定义包括下列三要素:(1)领导者必须有部下或追随者。
没有部下的领导者谈不上领导。
(2)领导者拥有影响追随者的能力或力量。
这些能力或力量包括由组织赋予领导者的职位和权力,也包括领导者个人所具有的影响力。
(3)领导的目的是通过影响部下来达到企业的目标。
2、管理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
这一表述包含了以下五个观点:(1)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目标。
(2)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3)协调必定产生在社会组织之中。
(4)协调的中心是人。
(5)协调的方法是多样的,需要定性的理论和经验,也需要定量的专门技术。
3、管理者的角色根据亨利·明茨伯格的一项被广为引用的研究,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被归入三大类:(1)人际角色:包括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联络者角色。
(2)信息角色:包括监督者角色、传播者角色、发言人角色、(3)决策角色:包括企业家角色、干拢应对者角色、资源分配者角色、谈判者角色。
4、在管理上与国际接轨就是要加入遍及全球的世界级采购生产系统,拓破地区和国界,尽可能多地获取差别利益。
为此就必然要求消除管理上的阻隔,形成管理上的共同语言和方法,管理的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5.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和过程,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即组织中的上级与下级一起商定组织的共同目标,并由此决定上下级的责任和分目标,并把这些目标作为经营、评估和奖励每个单位与个人贡献的标准。
目标管理能够很好地体现员工参与管理,此由德鲁克提出,经由其他一些人发展,逐步成为西方许多国家所普遍受用的一种系统地制定目标并进行管理的有效方法。
6.管理幅度又称控制幅度,是指一名主管所能够直接领导、指挥和监督的下级人员或下级部门的数量及范围。
科学合理的管理幅度没有统一的标准,它取决于管理机构的合理程度以及物质设备和技术水平的先进程度,并与管理层次密切相关。
管理学名词解释周三多版本
名词解释1、管理: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组织包括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政治党派、社会团体以及宗教组织等; 2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所谓“合理”,是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的,因为具有局限性和相对的合理性;3管理的对象是相关资源,即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调用的资源,包括原材料、人员、资金、土地、设备、顾客和信息,其中人员是最重要的,所以管理要以人为中心;4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5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该目标是个人力量无法完成的,这也是组织设立的原因;2、技术技能:管理者掌握和熟悉特定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3、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4、概念技能: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5、运筹学:是一种分析的、实验的和定量的方法,专门研究在既定物质条件下,为达到一定目的,如果最经济、最有效地使用人、财和物等资源;P206、决策科学化:决策要以充足的事实为依据,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对大量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遵循科学的程序,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P217、全面质量管理:由顾客需求和期望驱动企业持续不断改善的管理理念;P228、学习型组织:具有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P229、精益生产:企业把客户、销售代理商、供应商、协作单位纳入生产体系,同他们建立起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进而组成一个企业的供应链;P2310、精益思想:根据客户需求定义企业生产价值,按照价值流组织全部生产活动,是要保留下来的、创造价值的各个活动流动起来,让用户的需要拉动产品生产,暴露出价值流中所隐藏的muda,不断完善,达到尽善尽美;P2311、核心资源: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完全模仿和不完全替代的资源,它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P2412、核心能力: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P2413、决策: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管理者利用机会的过程;P841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因为决策是管理的一项职能;管理者既可以做个体决策,也可以做群体决策;2决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有多个步骤组成;3决策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或利用机会;14、名词意义的计划:用文字和指标等形式所表述的,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以及组织内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关于行动方向、内容和方式安排的管理文件;P11115、动词意义的计划:为了实现决策所确定的目标,预先进行的行动安排;P11116、战略性计划: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通常为5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P11617、战术性计划:规定总体目标如何实现的细节的计划,其需要解决的是组织的具体部门和职能在未来各个较短时期内的行动方案;P11618、市场细分:将一个总体市场划分成若干个具有不同特点的顾客群,每个顾客群需要相应的产品和市场组合;P12919、产品定位:企业为了满足目标市场,确定产品或服务的功能、质量、价格、包装、销售渠道、服务方式等;P13020、战略选择的实质:企业选择恰当的战略,从而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和满足顾客;P13021、滚动计划法: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定期对上期计划进行修正,连续不断的定制新计划的一种方法;22、组织设计:对组织的结构和活动进行创构、变革和再计划;P15023、组织结构:组织的基本框架,是对完成组织目标的人员、工作、技术和信息所作的制度性安排;P15124、专业化分工:把企业活动的特点和参与企业活动的员工的特点结合起来,把每个员工都安排在适当的领域中积累知识、发展技能从而不断地提高工作的效率;P15325、统一指挥原则:要求每位下属应该有一个并且仅有一个上级,要求在上下级之间形成一条清晰的指挥链;P15326、管理幅度原则:一个上级直接领导与指挥下属的人数应该有一定的限度,并且应该是有效的;P15327、权责对等原则:组织中的每个部门和部门中的每个人员都有责任按照工作目标的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务,同时,组织也必须委之以自主完成任务所必需的权利;P15428、组织的柔性:组织的各个部门、各个人员都是可以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灵活调整和变动的;P15429、组织的经济:组织的管理层次与幅度、人员结构以及部门工作流程必须设计合理,以达到管理的高效率;P15430、管理幅度:也称组织幅度,组织中上级主管能够直接有效的指挥和领导下属的数量;P16831、组织层级:由于组织任务存在递减性,从最高层的直接主管到最低的基层具体工作人员之间就形成了一定的层次,这种层次便成为组织层级;P16832、职权:组织内部授予的指导下属活动及其行动的决定权,这些决定一旦下达,下属必须服从;P17133、直线职权:管理者直接指导下属工作的权利;P17134、参谋职权:管理者拥有某种特定的建议权获审核权,评价直线职能的活动情况,进而提出建议或提供服务;P17135、职能职权:是一种权益职权,是由直线管理者向自己辖属以外的个人或职能部门授权,允许他们按照一定的制度在一定的职能范围内行使的某种职权;P17136、集权:决策指挥权在组织层级系统中较高层次上的集中;P17237、分权:决策指挥权在组织层级系统中较低管理层次上的分散;P17238、授权:组织为了共享内部权力,激励员工努力工作而把某些权利或职权授予下级;P17339、外部招聘:根据组织制定的标准和程序从组织外部选拔符合空缺职位要求的员工;P18140、内部提升:组织内部成员的能力和素质得到充分确认之后,被委以比原来责任更大、只为更高的职务,以填补组织中由于发展或其他原因而空缺了的管理职务;P18241、培训:组织通过对员工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使其能够改进目前知识和能力的一项连续而有效的工作;P18642、绩效评估:组织定期对个人或群体小组的工作行为及业绩进行考察、评估和测度的一种正式制度;P19043、组织变革:组织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明确组织活动的内容或重点,并据此对组织中的岗位、机构以及结构进行调整,以适应组织未来发展的要求;P19544、压力:在动态的环境条件下,个人面对种种机遇、规定以及追求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一种心理负担;P20145、冲突:组织内部成员之间、不同部门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由于在工作方式、利益、性格、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不一致导致彼此相抵触、争执甚至攻击等行为;P20346、组织文化:被组织成员广泛认同、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群体意识的总称;P20647、组织价值观:组织内部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对该组织的生产、经营、服务等活动以及指导这些活动的一般看法或基本观点;P20848、组织精神:组织经过共同努力奋斗和长期培养所逐步形成的,认识和看待事物的共同心理趋势、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P20849、伦理规范:从道德意义上考虑的、由社会向人们提出并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它通过社会公众舆论规范人们的行为;P20850、领导: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P22251、法定性权力:个人由于被任命担任某一职位,因而获得了相应的法定权力和权威地位;P22352、奖赏性权力:个人控制着对方所重视的资源而对其施加影响的能力;P22353、惩罚性权力:通过强制性的处罚或剥夺而影响他人的能力;P22454、感召性权力:由于领导者拥有吸引别人的个性、品德、作风而引起人们的认同、赞赏、钦佩、羡慕而自愿追随和服从他;P22455、专长性权利:是知识的权力,指的是因为人在某一领域所特有的专长而影响他人;P22456、动机:为满足某种需要而产生并维持行动,以达到目的的内部驱动力;P23757、激励:通过影响人们内在需要或动机,从而加强引导和维持行为的活动或过程;58、保健因素:是那些与人们的不满情绪有关的因素,如公司的政策、管理和监督、人际关系、工作条件等;保健因素处理不好,会引发对工作不满情绪的产生;处理得好,可以预防或消除这种不满;这类因素并不能对员工起激励的作用,只能起到保持人的积极性,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所以保健因素又可称为“维持因素”;P24259、激励因素:是指那些与人们的满意情绪有关的因素;与激励因素有关的工作处理得好,能够使人们产生满足情绪;如果处理不当,其不利效果顶多只是没有满意情绪,而不会导致不满;激励因素主要包括工作表现机会和工作带来的愉快,工作上的成就感,由于良好的工作成绩而得到的奖励,对未来发展的期望,职务上的责任感;P24260、成就的需要:渴望完成困难的事情、获得某种高的成功标准、掌握复杂的工作以及超过别人;P24361、依附的需要:渴望结成紧密的个人关系、回避冲突以及建立亲切的友谊;P24362、权力的需要:渴望影响或控制他人、为他人负责以及拥有高于他人职权的权威;P24363、正强化:奖励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便使这些行为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P24864、负强化:惩罚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削弱甚至消失,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不受干扰;P24965、工作激励:创造满足员工各种需要的条件,激发员工的工作冬季,使生产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的特定行为过程;P24966、沟通:借助一定手段把可理解的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中传递或交换的过程;P25467、谈判:双方或多方为实现某种目标就有关条件达成协议的过程;P26768、控制:按照计划标准衡量计划完成情况和纠正计划执行中的偏差,以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或适当修改计划,使计划更加适合于实际情况;69、前馈控制: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控制P281;70、同期控制:也称现场控制或过程控制,是企业经营过程开始以后,对活动中的人和事进行指导和监督;71、反馈控制:也称成果控制或事后控制,是指在一个时期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结束以后,对本期的资源利用状况及其结果进行总结;P28172、创新:首先是一种思想以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是一种原则以及在这种原则指导下的具体活动,是管理的一种基本职能;73、非正式组织:是组织成员在非正式的交往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概括的说,非正式组织是指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络,这些组织可能存在于正式组织中,也可能独立存在和运行;74、企业再造:重新设计和整合工作程序,建立能够充分体现个人价值的团体使得组织,并不断扩大这种组织,知道整个组织都按照这种新的原则构建起来,最终形成新型组织的创新过程;目的是试图创造一个使人们可以平等参与的工作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人们不必耗费精力去竞争职位和权势,而只需一个人的专业知识、文化背景、独特思维方式去参与、创造;75、网络计划方法:根据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转化而来的,有时也称为计划评审技术;网络计划方法的运用对于减少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占用与消耗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将一项工作分成若干工作,然后按照作业的顺序进行排序,应用网络图对整个工作进行总体规划和调配,以使用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及最高的速度完成整个工作;76、目标管理:是彼得·德鲁克1954年在着名的管理实践中最先提出,组织最高层管理者确定了组织目标后,必须对其进行有效分析,转变成各个部门以及各个人的分目标,管理者根据分目标的完成情况对下级进行考核、评价和奖惩;77、流程再造:打破原有的分工思想、等级制度、规模经营,标准化生产和官僚体制的思维定势,开展创造性思维,形成新的基本信念,从重新设计业务流程开始,对企业进行彻底的改造,使企业获得显着的进步;78、虚拟经营:企业以顾客需求为导向,舍弃企业非核心业务领域,专注核心产品、核心业务,以开发、培育、完善和量化使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为目标,对企业价值链上的非核心能力环节与优势企业或竞争对手采取联营、联盟或外包等形式,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机制的经营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管理(05)——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2. 管理学——研究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3. 管理的基本职能——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4. 霍桑试验(03)——是指梅奥领导的于1924—1932年在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试验。
5. 学习型组织(07)——是指具有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6. 核心资源(09)——指有价值的、稀缺的、不能被完全模仿和不能被完全替代的资源,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7. 核心能力(08 13)——是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
8. 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9. 组织管理理论——着重研究管理职能和整个组织结构10. 行为管理理论——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早期被人称为人际关系学说,以后发展为行为科学,即组织行为理论11. 行为科学——运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研究人类行为的一般理论12. 数量管理理论——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成果为手段,运用数学模型,对管理领域中的人、财、物和信息资源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并做出最优规划和决策13. 系统管理理论——是指运用系统理论中的范畴、原理,对组织中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特别是组织结构和模式进行分析的理论。
14.权变管理理论(10) ——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形成的,核心是力图研究组织与环境之间的联系,研究环境变量与管理方式之间的关系15.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美国的戴明和朱兰是质量管理之父,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盛行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日本,本质是顾客需求和期望驱使企业持续不断的改善管理16.核心能力理论——由20世纪80年代的资源基础理论发展而来,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的战略应该建立在企业的核心资源上17. 伦理道德——是人类文明的基本因子,是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18.功利主义道德观——这种观点认为,能给行为影响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的行为才是善的。
是一种完全根据行为结果即所获得的功利来评价人类行为的善恶的道德观19.权利至上道德观——这种观点认为,能尊重和保护个人基本权利的行为才是善的20. 公平公正道德观——这种观点认为,管理者不能对部分员工歧视,按照同工同酬的原则和公平公正的标准向员工支付薪酬的行为是善的21.社会契约道德观(12)——这种观点认为,只要按照企业所在地区政府和员工都嫩接受的社会契约所进行的管理行为就是善的22.推己及人道德观——就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3. 社会责任——是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长远目标实现的一种义务。
是企业管理道德的要求,它超越了法律和经济对企业所要求的义务,完全是企业的自愿行为,出于义务的自愿行为24.全球化管理——从全球视角来考虑经营管理行为。
通过对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或代理机构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要素的有效规划、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谋求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优势。
25. 信息——信息是由数据生成的,是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得到的,如报表、账册和图纸等。
信息被用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从而为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26. 决策(05)——是指管理者识别问题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
27.确定型决策(11)——是指决策面对的问题的相关因素是确定的,从而建立的决策模型中的各种参数是确定的。
28.不确定型决策——是指决策问题所涉及的条件有些是未知的,对一些随机变量,连它们的概率分布也不知道。
29.风险型决策(12)——如果决策问题涉及的条件中有些是随机因数,它虽然不是确定型的,但我们知道它们的概率分布30.战略决策(09 13)——为了解决全局性、长远性、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的决策,一般由企业高层决策者做出。
31. 战术决策——为了实现战略决策、解决某一具体问题所做出的决策,以战略决策规划的目标为决策依据32. 业务决策——又称日常决策,是企业内部在执行计划过程中,为提高生产效率和日常工作效率的决策33.计划(06)——既是名词也是动词,名词意义上,计划是指用文字和指标等形式所表述的、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以及组织内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关于行动方向、内容、和方式安排的管理文件,动词意义上来说,计划是指为了实现目标预先进行的行动安排34.长期计划——五年以上的计划35.短期计划——一年以内的计划36.战略性计划(11)——是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通常为五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寻求组织在行业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
37.战术性计划(07 12)——是指规定总体目标如何实现的细节的计划,其需要解决的是组织的具体部门或职能在未来较短时期内的行动方案。
38. 指导性计划——是指规定某些一般的方针和行动原则,给予行动者较人自由处置权,指出重点,但不把行动者限定在具体的目标上或特定的行动方案上的计划。
39. 具体计划——是指具有明确目标的计划40. 成本领先战略(08)——又称为低成本战略。
企业强调以低成本为客户提供标准化的产品41. 特色优势——又称为差异化战略,企业力求在行业内独树一帜,使产品或服务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色42.目标集聚战略——又称为集中战略或重点市场战略,即选择一种或一组细分市场,量体裁衣为这个细分市场服务而不是为其他细分市场服务43. 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过程。
使组织的上下级一起商定组织的共同目标,确定彼此的责任,并把这些责任作为指导业务和衡量个人贡献的标准44. 滚动计划法——根据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环境变化情况,定期修订未来计划的方法45. 网络图——是网络计划技术的基础,任何一项任务都可以分解成许多环节工作,根据这些环节工作在时间上的关系,用箭头表示它们的先后顺序,画出一个由各项环节工作相互联系、并注明所需时间的箭头图,这个箭头图就是网络图46. 组织(05)——是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为实现某个共同目标而协同行动的集合体47. 组织设计(10)——设计合理的组织架构,对组织的结构和活动进行创构、变革和再设计48. 组织结构(07)——是组织的基本架构,是对完成组织目标的人员、工作、技术和信息所作的制度性安排。
组织结构具有复杂性、规范性、集权性,三种特性。
49.职能部门化(13)——是一种传统而基本的组织形式。
职能部门化就是按照职能,设立部门。
比如:生产部、财务部、销售部等。
适用于产品单一规模较小的单位50.产品或服务部门化——是按照产品或服务的要求,设立部门。
51.地域部门化——是按照地域的分散化程度,设立部门。
52.顾客部门化——是根据目标顾客的不同利益需求,设立部门。
53. 流程部门化——是按照工作或业务流程,设立部门。
54.管理幅度(06)——管理幅度也称为组织幅度,是指组织中上级主管能够直接有效指挥和领导的下属的数量。
55. 职权——职权是组织内部授予的指导下属活动及其行为的决定权,这些决定一旦下达,下属必须服从。
56.直线职权(04 08)——管理直系下属的权利。
比如生产部经理,管理生产部的工人。
57. 参谋职权——是指管理者拥有某种特定的建议权和审核权,可以评价直线方面的活动情况,提出建议。
58. 职能职权——由直线管理者向自己辖属以外的个人或职能部门授权,允许他们按照一定的程序和制度,在一定的职能范围内行使的某种职权59.集权——是决策指挥权在组织层级系统中较高层次上的集中,也就是说下级部门和机构只能依据上级的决定、命令和指示来办事,一切行动必须服从上级的指挥。
60. 分权——是决策指挥权在组织层级系统中较低管理层次上的分散。
61. 授权——指组织为了共享内部权力,激励员工努力工作,而把某些权力或职权授予下级。
62.员工招聘——组织及时寻找、吸引并鼓励符合要求的人到本组织中任职和工作的过程。
63. 绩效评估(10)——是指组织定期对个人或群体小组的工作行为及业绩进行考察、评估和测度的一种正式制度。
64. 组织变革(08 11)——就是组织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对组织中的要素及其关系进行调整,以适应组织未来发展的要求65. 组织文化(06)——是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思,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
66. 领导(06)——是管理的一项职能。
领导就是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67. 领导权力(10)——影响他人的能力,组织中指排除障碍完成任务、达到组织目标的能力。
68. 集权式领导者——就是把管理的制度权利相对牢固的进行控制的领导者69.民主式领导者——向被领导者授权,鼓励下属的参与,并且主要依赖于某个人专长权和模范权影响下属70. 魅力型领导者——具有号召力,并有能力创造或提炼出一种组织价值观体系。
具有激励下属超越他们预期绩效水平的能力。
魅力型领导善于创造变革的氛围,热衷于提出新奇的、富有洞察力的想法,通过把未来描绘成诱人的蓝图来激励下属勤奋工作。
71. 变革型领导者——关心每一个下属的日常生活和发展需要,帮助下属用新的观念分析老问题,进而改变他们对问题的看法,能够激励、唤醒和鼓舞下属为达到组织目标而付出加倍的努力72.事务型领导者——也称维持型领导者,工作有条不紊,严格遵守组织的规范和价值观。
通过明确任务和要求,促使下属完成任务。
73. 战略型领导者——用战略思维进行决策。
战略的基本特征是长期性、整体性和前瞻性。
战略型领导者具有预见性、灵活性和洞察能力。
管理人类资本的能力是战略领导者最重要的技能。
74.激励(05)——是由动机推动的一种精神状态,它对人的行动起激发、推动和加强的作用。
75. 保健因素——又称“维持因素”,是那些与人们的不满情绪有关的因素,如公司的政策,管理和监督,人际关系,工作条件、工资等。
76. 激励因素——是指那些与人们的满意情绪有关的因素。
处理得好可以使人们产生满意情绪,处理不当也不会导致不满。
77. 正强化(12)——就是奖励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便使这些行为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78. 负强化(09)——就是惩罚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削弱甚至消失,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不受干扰。
79.沟通(07)——是借助一定手段,把可理解的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中传递或交换的过程,目的是通过相互间的理解与认同来使个人或群体间的认知以及行为相互适应。
80. 正式沟通(11)——是指以企业正式组织系统为渠道的信息传递。
81. 非正式沟通——是指企业非正式组织系统或个人为渠道的信息传递。
82. 上行沟通——是指下级将信息传递给上级,由下至上的沟通;83.下行沟通——是指上级将信息传达给下级,由上至下的沟通;84. 平行沟通——是指同级之间横向的信息传递,也称横向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