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行业现状1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化成为让你们关注的焦点,同时也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人们对于健康生活方式的需求催生出了智能可穿戴设备。2011年,Jawbone Up发布智能手环,开启了可穿戴设备市场。随后,三星、谷歌、苹果、耐克等大厂商,以及层出不穷的各类小品牌,一同呈现了可穿戴设备百花齐放的态势。
随着市场不断的被开发,可穿戴设备逐渐出现了手环、手表、健身检测器、胸带式心率检测器、智能服饰这几个主要类别。其主要用于监测运动、监测睡眠、防丢失以及安排人的生活作息方式等。是突出个性与人性的智能化产物。其中,最为主流的,也最具代表性的产物是智能手环和智能手表。
手表和手环的主要差别在于屏幕。手表上的屏幕肩负着显示时间、提醒通知、通讯的功能。从功能定位上来看,智能手表并不是对智能手机的“替代”,也不是“在大屏上做的事情转移到小屏上完成”。相比之下,智能手环要做的事情更加的单纯,手环专注于运动健康领域、特殊群体安全领域等。手环相对于手表还有一个优势:续航。不过,二者在功能上的重叠越来越多。比如,新一代Jawbone能够检测睡眠、运动等健康数据;Apple Watch也集成了多个传感器,同样可以监测心率、睡眠质量等。这里以智能手环为例介绍智能穿戴设备的行业发展现状。
智能手环方案现状
目前国内最典型的手环方案是MCU+G-Sensor+BT,部分配备显示屏,实现计步、久坐提醒以及睡眠监测等功能。也有部分采用处理器平台,属于非主流产品。同时精确定位、心率等方案都还面临不少技术挑战。手环方案的瓶颈在于续航时间和精准的算法,目前上市手环内置算法基本由芯片公司提供,精确度大同小异,专业算法会是未来手环产品的主要挑战。
手环方案主控芯片供应商较多,目前采用Silicon Labs和ST方案较多,G-Sensor供应商包括ST,Kionix,Bosch Sensortec,Freescale等,BT4.0供应商有Nordic,TI,CSR,Broadcom,Dialog,昆天科等,值得一提的是,昆天科是目前国内唯一量产BT4.0芯片供应商,Dialog是小米手环供应商,未来增量很快。
市面上已有不少BT芯片内包一颗MCU做驱动和数据传输管理,这种SoC芯片可以直接实现简单的计步功能,即简单的计步手环,不需要独立的主控,SoC会成为趋势,而复杂功能仍需要独立主控。
近期一篇39.5元(不含税)手环物料BOM在网上流传,而根据出货量、工艺难度以及用料情况,价格标准不一,不过根据我们的调研结果,一般手环的BOM成本在40-60元区间,而对于追求外观工艺和用料的手环,BOM成本也可能突破100元。
智能手环市场瓶颈和规模
功能需求、外观、价格以及市场认知度是目前手环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我们的用户调研结果显示,功能需求居首位,价格和外观紧随其后。如不能满足这几项条件,手环则属于强加于消费者身上的新品类,这也是手环产品不被业内人士看好的主因。
目前手环市场的乱象根本原因在于产业链过于分散,未出现领导力厂商整合资源。硬件类公司以需求为导向,仍处于销售硬件方案的思维,外观设计也欠佳;创业公司在外观设计上已有不少突破,在商业模式上也初见端倪,尝试建立硬件为载体,搭载数据采集和后台服务的形式,不过在上游技术支持和工艺上仍遇到不少阻力。另一方面,腾讯、百度和阿里等平台型公司已开始布局数据接入和云平台业务,但不论规模还是服务能力都还未具雏形,处于摸索阶段。不过随着手环市场规模提升,相信未来一年会有所突破。
从我们的实际调研结果显示,目前手环产品受众仅限于可穿戴从业人士和部分抱尝鲜心理的消费人群。2013年整个国内手环市场规模很小,未能突破百万量级,而今年小米手环和苹果新品发布,将带动整体市场需求,市场规模也将突破百万量级。
智能手环市场趋势
可穿戴市场是一个分散而且多样化的领域,小米手环在运动手环方面做到了平衡,其它厂商如果要突围,必须在功能和应用场景作出差异化,同时整个手环市场要达到起量规模,必须深挖消费者的需求痛点,强用户粘性的产品才是手环2.0时代的主力军。我们认为专业领域应用和基于消费者现有行为的微创新将是下一波手环产品的创新趋势,前者主要体现在专业应用的技术和后台服务,后者主要体现在为消费者带来实际便利性。以典型应用说明如下:
Moov:做你身边的专业健身教练。该类产品就是上面提及的专业领域应用,Moov 利用3D 感应技术采集健身者动作信息,通过语音实时反馈并作出纠正指导,有较高的算法门槛。通过APP提供多种运动服务掌握健身人员运动习惯和精准数据。
第二类应用是提供便利性,比如手环刷公交、门禁、做小额支付等,解决偶尔忘带公交卡、手机或钱包的问题。此类应用场景丰富,挖掘潜力巨大。
各大厂商纷纷在这一领域展开争夺,但其在国内的市场前景究竟如何呢?
国内用户认知率极高但实际使用率低
根据腾讯发布的《2014智能可穿戴白皮书》显示,国内对智能可穿戴设备的认知率可以达到54.6%,这其中主要集中在手表、手环、眼镜这三类,但是实际使用率仅在2.9%,转化率极低。
速途网对国内大部分已公开售卖的手环进行横评,发现功能基本相同,也趋于同质化,外观和售价成为影响消费者购买的两大因素,智能手环产品价格从几十元到数千元均有覆盖,往往让有购买欲望的消费者一头雾水。通过采访多位智能手环用户我们发现,手环的“新鲜感”只能维持月余是普遍现象,而坚持佩戴的习惯也需要慢慢培养。
巨头纷纷加入目前为止销量堪忧
根据互联网消费调研中心(ZDC)发布的《中国智能穿戴设备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1月中国智能手表市场上参与竞争的品牌数量仅有20家,而到了6月,急剧增加至36家,8月便超过了40家。12月年底时则达到了47家,越来越多的厂商在加入智能手表的行列。
截至2014年年底,国内智能手环产品数量突破50款,是去年1月份的5倍;智能手表产品数量逼近80款。加之苹果、谷歌、三星、LG等巨头产品的涌入,国内市场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在光鲜的背后是令人堪忧的出货量,小米手环是目前市场占有率第一的智能手环产品,在去年11年小米官方微博宣布小米手环累积出货量突破100万枚,这其中低至79元的售价是促成其销量一大因素,而其他动辄百元的手环出货量更令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