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初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初探
合江县人民小学王玉梅
【摘要】: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生活实际, 将数学教学的内容向社会延伸,让社会生活中的数学进入数学的课堂教学,使数学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同时要让“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通过实践数学教学生活化,积极引导学生做到“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实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经验学习情景学以致用
目前课堂教学已由传统的教师“灌输式”向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多模式转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自主、合作、探索学习是现代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但深入观察,我们发现:现在的课堂活动多、花样多,十分热闹,但繁华的背后缺少了智慧与激情、质疑与创新。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纯“数学化”的东西枯燥无味,对学生很难具有吸引力和亲和力。因此,沟通生活中的数学和教科书上的数学的联系,使生活与数学融为一体,成为了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基本趋势。在教学中我积极探索,有了一些感悟。
一、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资源。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深挖学生身边的的数学资源,让知识的承载体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1、从教材中挖掘
数学教材采用了大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不仅使学生感到亲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生活经验直接
成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平台。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要完全照搬教材,毕竟教材中有的素材并不是贴近所有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实质,敢于剔除不适合本班学生实际的例子,有创造性的自编例题。
2、从校园中挖掘
校园是孩子最熟悉的场所之一,也是孩子非常感兴趣的地方。因此,教师要有敏锐的目光,善于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问题,把它搬入课堂,让学生感到真实而有趣。如:在进行《位置》的“前后左右”教学时,我先利用学生坐的位置进行教学,接着让学生来到操场,用“前后左右”说说学校的布局。这样的形式很受欢迎,学生在说说学校布局的过程中,不仅巩固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随处可见。
3、从家庭中挖掘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场所,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摇篮。在生活中学生都会用到数学知识,只不过学生处于一种无意的状态。如:在教学“起止数”这一节时,我发给学生调查表,让学生调查家庭一月的用水量、用电量、用气量。学生通过记录起止数,计算出数量,不仅让理解了起止数,同时又感到了运用数学的快乐,学生因想知道水电气花了多少钱,也为学习“小数乘法”奠定了情感基础。
4、从社会中挖掘
社会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学生可以从报刊、网络等媒体上了解到很多信息,还可以从与人交往中捕捉到有用的信息。如:关于利息的计算是在学生学会运用“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课前我布置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有关储蓄的知识。课上通过组内相互交流加深了对储蓄知识的再认识和理解,并且对数学书上没有的知识作了了解。比如:储蓄的种类有活期、定期、整存整取……。课后在家长的指导下把自己的压岁钱、零花钱亲自到银行存起来,算出到期后的本利和是多少,增加对储蓄知识的了解,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重视从数学的角度营造学习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是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往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可以诱发学生的情感,强化他们的认知体验。然而有的数学课却不管教学是否需要,把情境创设当作体现“现代性”的时尚,致使教学情境的创设失去了新异性和应有的价值。
如:有教师在进行《角的认识》教学时,是这样设计的:1、让学生拿出在生活中收集到的一些角,观察角的特点,用手摸一摸。2、引出角的概念。3、找找教室里的角。4、出示图片,找找其中的角。本课生活气味浓厚,学生学得非常开心。但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学生完全被热闹的场面吸引,找角只是一个附加的任务,并没有让学生真正触摸到的角的内涵,认识也只是停留在表象上。
又如:有教师在教学“够不够”应用题时,给学生注入了一剂兴奋剂:春天到了,我们准备去百寨山春游……从租车到用餐,学生讨论得异常激烈。在教师暗自窃喜时,有学生问道:“老师,我们什么时候去啊?”教师支支吾吾,学生顿感被骗,激情马上被失望遮盖。如果将这节课放到学校春游前讨论,其效果不言而喻。
新的课程理念对于情景的理解,不仅仅局限在生活情景中,还强调从数学的角度营造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数学要让学生经历“生活问题----数学问题-----数学模型-----解决与应用”的过程,教学情景的设计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情景,不能为求教学的“时尚”,流于形式抓不住问题的实质,或胡诌“生活情景”画饼充饥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运用生活经验,突破重难点。
例如:学生一年级的学生对“数位”一词的理解非常困难,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给两把椅子按数位顺序贴上“个位”和“十位”,学生任意说出一个数(20以内的数),胸前贴有0至9的孩子去坐位置,且每个位置上的孩子要说说自己表示的是什么。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到了同样的数字“坐”的位置不同,表示的意义也就不同,同时也记住了个位的计数单位是一,十位的计数单位是十。
又如:在进行1--20的拨数教学片段中,“满十向前一位进一”是一个坎儿,为了帮助孩子过这个坎,我利用孩子爱玩游戏的天性,设计了拨珠的升级游戏。学生在游戏中不仅能顺利的拨珠,读出计数器上的数,还进一步巩固了“数位”的概念,在练习中就不会出现在个位上画10颗珠来表示10了。
四、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
知识的习得需要不断的巩固练习。然而教师们为了能快速达到巩固的目的,都会采用大量的习题让学生反复的练习。这样就会出现一个怪现象:数学考试高分多,但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却很低下;学生学习数学兴趣越来越淡,“数学无用论”、“数学高难怪”遍地丛生。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作业的选择中不仅要精选习题巩固基础知识,更要布置一些贴近生活的作业,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
例如:学习了“打折”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同一款水杯,原来每个卖30元。后来甲商店打8折出售,乙商店买二送一。如果让你去买,你准备在什么商店里买这种商品,为什么?”学生在经历了计算和对比后发现,只买一个时去甲商店划算;买两个时甲商店花48元,乙商店花60元却能得到3个,平均每个20元,去乙商店也要划算些;如果买3个,甲商店花72元,乙商店却只花60元,乙商店划算……购物是生活中的常事,这样的作业使学生在面对商家纷繁复杂的促销手段时,懂得运用数学去辨别。
又如:学习《轴对称图形》后,我让学生利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设计图案,形式和内容不限。学生兴趣很高,积极创作。在班级交流中,学生们还发现有的并不是轴对称图形。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特点的认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课外学习的兴趣。
走向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并不是要丢开文本,而是要在现行教材和课堂教学上做文章。敢于挑战教材,活用教材。当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时,他们才能主动的参与学习,课堂才能焕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