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巧用暗示原则发挥幼儿受教育主动性
积极的暗示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积极的暗示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f382b90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7f.png)
积极的暗示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分析在幼儿教育中,积极的暗示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
通过对幼儿进行积极的暗示,可以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习惯、增强社交能力、塑造健康人格、提升自我价值感、促进思维发展、增强自我控制力等方面。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提高自信心积极的暗示可以有效地提高幼儿的自信心。
当幼儿在完成任务或面对挑战时,教师或家长可以通过鼓励、肯定等方式给予积极的暗示,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从而增强自信心。
这种积极的暗示可以激励幼儿更加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提高他们的抗挫能力和自我效能感。
2. 激发学习兴趣积极的暗示可以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当幼儿对某个事物或活动产生兴趣时,教师或家长可以通过肯定、鼓励等方式给予积极的暗示,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认可和赞赏,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这种积极的暗示可以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3. 培养良好习惯积极的暗示可以有效地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当幼儿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习惯时,教师或家长可以通过表扬、奖励等方式给予积极的暗示,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的行为得到了认可和鼓励,从而更加积极地保持这种行为习惯。
这种积极的暗示可以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4. 增强社交能力积极的暗示可以有效地增强幼儿的社交能力。
当幼儿在与他人交往时表现出礼貌、合作等良好行为时,教师或家长可以通过表扬、鼓励等方式给予积极的暗示,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的行为得到了认可和鼓励,从而更加积极地与他人交往。
这种积极的暗示可以帮助幼儿学会与人相处、沟通和合作,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情商。
5. 塑造健康人格积极的暗示可以有效地塑造幼儿健康的人格。
当幼儿遇到挫折、困难时,教师或家长可以通过鼓励、支持等方式给予积极的暗示,让幼儿感受到自己不是孤单的,从而增强心理安全感。
这种积极的暗示可以帮助幼儿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性格特质,提高他们的心理韧性和适应能力。
巧用暗示培养幼儿良好的区域活动常规
![巧用暗示培养幼儿良好的区域活动常规](https://img.taocdn.com/s3/m/6e0f90b0eefdc8d376ee32b5.png)
巧用暗示培养幼儿良好的区域活动常规在陈鹤琴的教育思想中,有一块富饶的土壤,这就是幼儿教育的暗示原则。
暗示就是以一种间接的或含蓄的方式作用于儿童,可以克服简单命令的缺陷,使儿童在愉快的情境中,自觉地接受教育。
陈老在文章中提出:“儿童易于在浅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我们可以利用儿童的暗示感受性来影响他们行为和习惯,在教育上可以取得事半功倍或意想不到的效果。
”由此可见,教师可以运用暗示的方法来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
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幼儿易受暗示的特性,尝试采用布局、标志、图示等的暗示功能,来引发幼儿自觉遵守区域活动的规则,进而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一、区域布局的暗示——培养幼儿轻声交流的良好区域活动常规儿童的行为习惯往往是通过模仿习得的,而模仿极易受到环境刺激的暗示,优化幼儿环境可以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正面的暗示,自觉地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因此,区域的布局方面,在自由、宽舒、温馨的基础上,力求合理分割,动静区分。
例如在中班语言区的设置上,我们为了避免动静掺杂、互相影响的状态,将语言区列为表演和阅读两个单独的区域,分开设置。
阅读区就以“听”和“看”为主,创设一个安静、温馨、舒适及光线充足的环境,铺上粉红色的泡沫垫,放上几个抱枕、充气小沙发,让幼儿随心所欲地按照自己喜欢的姿势看书,通过温馨的情境暗示,进而觉得“阅读是一件很美、很惬意”的事情,也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这样舒适的环境中,孩子很快地陶醉在阅读的乐趣中,更加安静有序了。
而在表演区的设置中,我们利用纱和塑料花草将表演区围起来,为表演的小朋友创设一个“私密”的小空间,孩子在这样“神秘空间”的情境暗示下,不必老师苦口婆心的说教,自然学会了使用悄悄话进行交流。
我们在重视物质环境布局的同时,还要给予幼儿心理环境上的享受,有助于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下进行区域活动,自然地接受轻声交流,为给幼儿创设出“家”一般温馨的心理环境。
我们在区角柜上摆放着幼儿亲手种植的花草、种子,亲手饲养的小鱼、蜗牛等小动物,桌上铺上布艺桌巾、放置花束,墙面上布置着孩子的作品,让孩子在自己的天地里自由驰骋。
教育工作小结-主题活动中促进幼儿主动性发展的策略.doc
![教育工作小结-主题活动中促进幼儿主动性发展的策略.doc](https://img.taocdn.com/s3/m/60d9f153050876323012120e.png)
教育小结:主题活动中促进幼儿主动性发展的策略教育小结:主题活动中促进幼儿主动性发展的策略《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教育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给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逐渐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学习。
一、尊重幼儿,让幼儿参与主题活动的设计。
为了让幼儿主动学习,我在主题活动中,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兴趣选择主题,引导幼儿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设计,引导幼儿提出相关的活动内容、问题及环境设置等建议。
如,在主题“玩具”的设计中,幼儿谈到了玩具的造型、种类、特征、玩法等问题。
除此之外,他们还提出了许多与玩具有关的问题:为什么有的玩具装了电池就会动?有的玩具可以用遥控控制等等。
在讨论中还有的幼儿提出了如何对班级环境进行布置:每位幼儿可以从家中带来各种各样的玩具,在主题墙饰上还贴了好多玩具的图片。
后来我就根据幼儿的讨论,进一步制定、修改了计划,并予以实施。
二、相信幼儿,以幼儿的反馈信息作为主题活动实施的依据。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引导幼儿学习,幼儿是学的主体。
我们将这一理论运用于主题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学活动中,以幼儿为中心,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来确定教师的地位和指导方法。
并强调幼儿是探索者,教师是引导者;幼儿是发现者,教师是帮助者,这一做法,改变了过去教师一人高高在上,只重结果不关注过程,只重教学不关注幼儿的倾向,重视通过创设情境,让幼儿从教师有准备的环境中进行选择、探索和发现。
而教师的作用就是通过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情况,决定如何给予指导或自己什么时候需要调整指导的策略。
幼儿的主动性真正得到体现。
三、关注幼儿,以幼儿的兴趣及需要作为主题活动实施的依据。
《纲要》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这就要求教师在拟定活动方案时,一定不能照搬过去书本上的东西,要善于去主动观察,了解幼儿的学习兴趣和需要,从中挖掘其所蕴涵的教育价值,并以此作为课程设计的重要依据。
暗示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
![暗示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aa10717d964bcf84b9d57bc6.png)
暗示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摘要:心理暗示是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在无对抗的条件下,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过程。
暗示的功能有:传递期望、提高自我效能感、模仿学习,而儿童易于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可以利用儿童的暗示感受性影响他们的行为和习惯,在教育上可以取得事半功倍或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幼儿园暗示教育幼儿心理幼儿园教学《心理学大辞典》上是这样描述陪示的:“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
暗示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抵制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1]可见,暗示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巨大的“熏陶”作用。
ー、暗示的类型(一)根据心理暗示的手段不同可以分为:言语暗示和非言语暗示言语暗示就是运用语言的力量对暗示对象进行暗示[2]。
比如“望梅止渴”就是运用语言暗示使受暗示者产生了分泌睡液而止渴的生理变化読非言语暗示就是运用肢体语言、眼神、氛围等手段对受暗示者实施暗示。
如在公众场合中,人们往往用肢体语言来表达喜欢和不喜欢、赞成和反对。
(二)根据暗示的不同效果可以分为:积极的心理暗示和消极的心理暗示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使人增加勇气和信心,而增进正确行为的过程及效果:消极的心理暗示则可以打击人的精神力量,使人气馁和抑郁,进而抑制正确行为的过程及效果。
正处于初步成长阶段的幼儿是对暗示反应最敏感的一个人群。
由于他们的身体机能和心理机能都还没有完全发育,所以极易受到別人的暗示,一句话、一个动作或是一个眼神,都会对他们产生莫大的影响,所以幼儿教师应该选择正确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有效的暗示。
二、暗示的功能(一)传递期望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实验表明,教师对学生的股切希望能产生戏剧性的效果,这是教有中轴兴皮格马利、又名“教师期望效应”[3],当教师对幼几在装事上报以极人的期,热这种期望用积极的暗示方法传递给幼儿时,幼儿会因而受到鼓舞,更加信赖教师并使白己的行月地一步一步地接近教师的期望。
(二)提高自我效能感效能期望指的是人对白己能否进行某种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断或者判断,它意味着人是否确误日信白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当人确信自己能够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三)模仿学习暗示的发生和影响可以看作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孩子都会在定程度上模仿家长或老师的行为。
幼儿园教育中暗示教育如何运用
![幼儿园教育中暗示教育如何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34b6865c647d27284b7351b7.png)
在幼儿教育中.暗示教育是通过教师语言或非语言的方式暗示幼儿.使幼儿主动地向着老师所示意的方向作出预期反映的方法。暗示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它能尊重幼儿.较好地保护幼儿纯洁的心灵。暗示教育是以一种间接含蓄的方式作用于幼儿。在教育幼儿时.克服了简单命令中强制性的缺陷.使幼儿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下接受教育。它能很好地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增强幼儿的自信心.调动幼儿活动积极性、主动性。例如我们要求小朋友在倒开水时要排好队.于是就在饮水机旁的地上贴了一些整齐排列的小脚印来暗示大家。于是每次倒水时.前面的小朋友们会踩着小脚印排着队.而后面的小朋友即使地上小脚印没有了.也会很自觉地排好队。
幼儿园教育中暗示教育如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如果能正确使用暗示教育.不仅可以扩大教育渠道.充分发挥幼儿的潜在力量.而且还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暗示.就是教育孩子的灵丹妙方。教师给学生一点暗示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来自你的力量.也许.你会在不知不觉中享受到创造奇迹的快乐!
二、暗示教育
1.暗示教育的研究现状及其内涵
所谓暗示教育是指教育者以含蓄、间接的方式向受教育者发出信息.使受教育者在兴趣、能力、爱好、情绪、态度或认知倾向等方面发生变化.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积极影响的教育活动。也就是说暗示教育是采用暗示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意见.使学生悟出“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的道理。暗示教育能够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教育.能激发幼儿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使幼儿乐意接受。
在幼儿教育中.暗示教育是通过教师语言或非语言的方式暗示幼儿.使幼儿主动地向着老师所示意的方向作出预期反映的方法。它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教育。在对幼儿的教育过程中.暗示教育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有着重要的意义。
解析暗示法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运用
![解析暗示法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3076568dc850ad02df80419b.png)
解析暗示法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运用摘要: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幼儿作为成长的关键初期阶段,对幼儿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由此,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暗示法应运而生。
在幼儿园阶段,幼儿具有按时接受能够力强和无意识认知等方面的特征,这为暗示法的应用创造了条件。
对此,本文将对暗示法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运用进行分析,以促进幼儿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暗示法;幼儿教育;有效运用暗示法主要是指教师借用暗示手法激励学生,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
在幼儿教育中,暗示法的主要是指幼儿教师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符号对幼儿进行教育与引导的教学方式,其对强化幼儿意志和提升幼儿情绪等方面具有良好作用,同时,还能借由积极向心力暗示促进幼儿学习效率的提高。
对此,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对暗示法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以促进幼儿教育有效性的提升。
一、暗示法在幼儿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从幼儿发展特性的角度看,幼儿在幼儿园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幼儿教育的质量和幼儿对教育的接受程度对其行为习惯和情绪性格的发展皆具有重要影响。
在传统的幼儿教育中,幼师更多采用“强制命令”的方式引导幼儿进行学习,这一教学模式能够在短时间内纠正幼儿的学习行为,却对幼儿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产生不良影响,极易让幼儿出现自信心缺乏等方面的问题。
而暗示法更多采用的是间接、含蓄的方式组织教育活动,相较而言,幼儿对这一教学方式的接受程度更高,而情绪情感、思想道德本身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借助暗示法会增强培育效果。
二、暗示法在幼儿教育中的可行性分析暗示法在幼儿教育中的可行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幼儿暗示接受能力强,幼儿相较于成年人而言,情感防御、逻辑防御以及道德防御等方面偏弱,在加上认知经验缺乏,尚未形成完整的各项标准,为暗示性教育的实现创造了良好条件;二是无意识认知,暗示教育心理基础在于无意识心理,而人们无意识心理活动的调动多借助情感、环境以及艺术等手段来调动与实现。
在幼儿阶段,儿童的认知正处于无意识认知阶段,这也为暗示法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幼儿园教案手拉手: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幼儿园教案手拉手: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https://img.taocdn.com/s3/m/aa0b3641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35.png)
幼儿园教案:手拉手——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环节,幼儿园教案的编制和执行十分关键。
在教案编制过程中,我们注重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活动中积极探索、学习和成长。
一、幼儿园教案手拉手的背景近年来,幼儿园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学前教育的普及率也在不断提高。
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环节,幼儿园教案制定的质量和执行的效果,对于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幼儿园教案制定也面临一些问题。
例如,有些教案重点过于单一,无法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有些教案存在太多的限制和约束,导致幼儿的自主性和发挥空间十分有限。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创立了“手拉手”幼儿园教案制定模式,旨在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起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
二、手拉手幼儿园教案制定模式1. 理念概述手拉手幼儿园教案制定模式旨在建立教师和幼儿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让幼儿在参与教学过程中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
具体而言,这种教学模式应体现以下几点理念:(1)充分考虑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建立差异化教学。
(2)在教案编制中,鼓励幼儿参与,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建立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合作和分享。
(4)注重过程与结果并重,强调探究和实践性活动。
2. 实施步骤手拉手幼儿园教案制定模式分为三个步骤:策划、实施和评估。
在具体实施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策划阶段:教师要认真分析教学内容,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设计出差异化教学策略,并向幼儿透露出本次活动的主题和目标。
(2)实施阶段:在活动开始前,教师要充分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并根据幼儿的建议作出相应的调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和帮助,而非对幼儿过度干预。
同时,鼓励幼儿之间的合作和分享,让幼儿在互动中共同成长。
(3)评估阶段:教师应对幼儿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估,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不仅要评估幼儿的完成情况,更要注重探究和实践性活动过程中幼儿的表现和收获。
善用积极暗示助推幼儿自信成长
![善用积极暗示助推幼儿自信成长](https://img.taocdn.com/s3/m/4659f83a700abb68a882fb27.png)
善用积极暗示助推幼儿自信成长摘要:暗示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递方式,它是指在无对抗情绪的条件下,用一种含蓄的语言、示意的举动和间接的方法,巧妙地向幼儿发出积极的、具有启发性的期望信息,从而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反应和情感指向的教育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本文旨在通过语言暗示、行为暗示、环境暗示,让积极的暗示在幼儿的潜意识里积累和沉淀,从而助推幼儿自信成长。
关键词:正面暗示自信发展每一位教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小朋友犯错的时候,我们会跟他讲道理,但效果不明显。
用粗暴严厉的教育方式虽然可以震住孩子,但又会伤害到孩子的心理,使孩子更加不自信。
如果我们巧妙地运用积极的正面暗示法,就能拉近师幼的心理距离,进而使他们在思想上削除对抗情绪,进行积极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谴责,在行动上自觉地改过,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从而收到良好的自我教育效果。
暗示的最大特点就是语言的含蓄性、行动的示意性和环境的熏陶性。
我们的做法是:一、语言暗示赏识教育就像阳光、空气和水,每一天都不可缺少,老师要有一双会赏识的慧眼。
善于捕捉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和奖励,带领孩子寻找彼此身上的闪光点,培养她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一)自我评价暗示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都有属于自己的“闪光点”,通过“寻找闪光点”的活动。
让每位孩子说说自己身上的优点,让孩子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
孩子在大家面前说出自己的优点时,这些优点就会慢慢内化为他的自我意识,而自我意识的增强势必对他们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方法起到重要的作用。
因为这个阶段孩子对自我评价更多依赖于大人的评价,所以我们还发动大家互相寻找闪光点。
“小宝说他很爱动脑筋,除了这个,他还有哪些优点呢?”我问。
“小宝学本领很快,非常聪明。
”“小宝很有礼貌。
”“小宝做事很认真!”……这个话题一下子引爆了孩子们的兴趣点,仿佛每个人都拿着一个放大镜努力寻找自己和别人身上的优点,就连班里淘气、好动的琪琪,优点也不少呢!通过这次活动,让他们感受到了同伴给予的赞美和欣赏,学会了悦纳自己,欣赏他人,增强了自信心。
幼儿园教学反思如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幼儿园教学反思如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https://img.taocdn.com/s3/m/45d6084f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d2.png)
幼儿园教学反思如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教学是幼儿园教育的核心,正确认识和实施幼儿园教学对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反思性思考,探讨幼儿园教学中如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并提出相关的教学策略。
一、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幼儿园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构建积极、温馨、愉悦的学习环境。
首先,教室布置应充满温暖和活泼的氛围,例如使用鲜艳的色彩和有趣的装饰品。
其次,教师应确保教室整洁、安全,并展示孩子们的成果与作品。
最后,建立一个友好、支持和尊重的教师-学生关系,鼓励幼儿自由表达想法和意见。
二、利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在幼儿园教学中,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重要途径。
幼儿的学习方式多样化,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特点和喜好。
因此,教师应根据孩子们的兴趣、需求和能力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游戏教学、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等。
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和合作精神。
三、关注幼儿的情感需求幼儿处于情感敏感期,情感需求尤为重要。
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往往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
教师应重视幼儿的情感需求,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信心、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通过与幼儿建立信任关系、鼓励互动和及时表扬,激发幼儿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和兴趣。
四、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幼儿在学习中需要一定的挑战和刺激,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师应根据幼儿的不同能力和需求,提供具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激发幼儿的学习动力。
同时,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引导幼儿克服困难,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关注幼儿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点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往往与他们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点密切相关。
教师应通过观察和了解每个幼儿的特点,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活动。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邀请家长参与、利用教具和游戏等方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六、鼓励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幼儿天生具有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这些潜力。
如何引导孩子学习主动性?——幼儿园学期末工作总结
![如何引导孩子学习主动性?——幼儿园学期末工作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a9a541a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bd.png)
如何引导孩子学习主动性?——幼儿园学期末工作总结当今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孩子的学习环境也不断发生变化。
因此,养成学习的主动性,不仅是孩子学习过程中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孩子未来成长、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幼儿是具有天真烂漫的特点,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十分好奇,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兴趣。
如何引导孩子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这是幼儿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一、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幼儿正在成长的过程中,周围的环境以及家庭的教育方式都会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
在学习方面,家长可以通过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来鼓励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首先,家长应该为孩子打造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让孩子能够专注和安心地学习。
其次,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多阅读、多思考,提高孩子的智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与孩子互动,进行沟通交流与孩子互动,进行沟通交流是培养学习主动性的重要途径。
家长应该多与孩子进行交谈,询问孩子在学校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为孩子提供帮助和解决方案。
同时,也要倾听孩子对于学习和生活的看法和想法,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这样可以增强孩子的学习自信,让孩子知道,他们的想法和观点也是重要的。
三、培养自学能力及自制力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培养自学能力及自制力是十分重要的。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学会自主阅读、自己整理作业、独立完成作业等,让孩子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和成就感。
同时,家长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孩子的自由支配权,比如孩子能够自由选择自己的玩具和游戏,这样可以让孩子体验到自己的独立性和选择权,从而更容易培养自制能力。
四、激发兴趣和创造力幼儿正处于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和塑造阶段,在这个阶段,激发兴趣和创造力是很有必要的。
家长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等,培养孩子对艺术、科技的兴趣。
同时,还可以让孩子参加文艺、体育、军事等多样化的课外活动,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表现欲望,引导孩子养成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好习惯。
幼儿园老师工作总结积极引导幼儿自主学习
![幼儿园老师工作总结积极引导幼儿自主学习](https://img.taocdn.com/s3/m/02317d86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11.png)
幼儿园老师工作总结积极引导幼儿自主学习教育行业是一项光荣而重要的工作,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我深感责任重大。
多次被评为“优秀人民教师”是对我工作的认可和鼓励,同时也让我认识到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
在过去的工作中,我始终坚持积极引导幼儿自主学习,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和丰富多样的活动,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我注重熏陶幼儿的学习兴趣。
每个幼儿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兴趣爱好,作为老师,我运用启发性教学法,不仅注重知识的传递,更注重培养幼儿的学习乐趣。
我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例如故事演讲比赛、小组合作探究、主题游戏等,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同时,我也鼓励孩子们自由选择教具和学习主题,培养他们的主动学习意识。
其次,我致力于培养幼儿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课堂上,我尽量减少直接传授知识的时间,而是通过提问、引导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幼儿对问题的思考。
我鼓励幼儿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独立见解,尊重他们的思考过程,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希望幼儿能够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此外,我重视幼儿的实践操作能力。
幼儿正处于探索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通过亲自动手参与学习,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知识和技能的应用。
因此,我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例如小组实验、手工制作等,让他们亲身体验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
同时,我还倡导家长积极参与孩子的学习活动,营造良好的家校互动氛围,促进孩子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
我会不断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拓宽幼儿的学习途径,满足他们多元化学习需求。
同时,我将继续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
相信通过持续的努力和探索,我会成为一名更优秀的教师,为幼儿园的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育是一项由爱和责任构成的事业,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我将时刻保持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敬业精神,以培养更多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优秀幼儿为目标,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小班班级工作总结——积极引导幼儿自主学习
![小班班级工作总结——积极引导幼儿自主学习](https://img.taocdn.com/s3/m/3d442c10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e3.png)
小班班级工作总结——积极引导幼儿自主学习小班班级工作总结——积极引导幼儿自主学习2023年已经到来,回首过去的这一年,我们小班教师团队在幼儿的学习上做出了很多的尝试和创新,积极引导幼儿自主学习,做到了真正的以幼儿为中心,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一、课程设计和实践本年度,我们课程设计方面注重幼儿的感受和学习方式,结合幼儿自身能力特点,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以情境教学、游戏教学、探究式教学为主,力求在幼儿学习的同时,增强他们的兴趣和学习自主性。
如:我们设计了一堂"小手工"课,在课堂上,一些素材都比较简单,但老师通过对幼儿施加一定的限制,引导幼儿去尝试自己去发现,去思考,尽可能发挥幼儿大脑的创造力,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创造力非常强大,并给予他们一定的自由发挥,在现实生活中用有限的素材创造出比较丰富的作品。
二、创设情境,提高幼儿自主性在登、车、间等环节,我们给予幼儿一定的自主权,尽可能地让他们自己完成一些简单的事情,例如:穿衣服、整理书包等,或者是在游戏的过程中,尽可能的让幼儿参与。
幼儿在这样的情境中,往往能得到很好的自主体验并从中汲取更多知识和本领。
三、注重情感关怀幼儿园的每一个细节都关系着幼儿的成长,关系着幼儿对未来的信心和期望。
我们班级注重情感关怀,对每一位幼儿的个性特点和需求进行大量观察、分析和研究,针对不同幼儿,运用情感沟通、行为管理等教育手段,不仅完善了对幼儿的关注和教育,也在最大限度上激发了每个幼儿的自主意识。
四、营造温馨的教育氛围通过创建温馨的教育环境和氛围,提高幼儿的情感体验,激发幼儿的自主学习意识。
例如:我们在班级打造了互动游戏角,针对每个季节、主题,收集各种元素去搭建,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力,在留言、绘画等互动环节中,增进幼儿之间的情感共鸣,提升幼儿的主人翁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五、提高幼儿自主学习能力放手让幼儿自我探究,共享幼儿成果,互拓学习视野,培养幼儿学习上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小结-巧用暗示原则发挥幼儿受教育主动性]暗示的三个原则
![[小结-巧用暗示原则发挥幼儿受教育主动性]暗示的三个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35730bed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6d.png)
[小结-巧用暗示原则发挥幼儿受教育主动性]暗示的三个原则小结:巧用暗示原则,发挥幼儿受教育的主动性在陈鹤琴的教育思想中,有一块富饶的土壤,这就是幼儿教育的暗示原则。
所谓暗示,一般认为人们为了某种目的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通过交往中的语言、手势、表情、行为或某种符号,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发出一定的信息,使他人接受所示意的观点、,或按所示意的方式进行活动,是社会和人际影响的形式之一。
一个人喜欢做什么,不喜欢做什么,做得成功还是失败,不但受自身性格、智力、能力的影响,还受环境的影响。
特别是幼儿,他们的一言一行更容易受成人的影响,陈老引述了美国心理学者施茅尔、桑戴克和闻趣对儿童暗示感受性的研究,他从中总结出“儿童是易受暗示的,而且年幼的孩子比年长的孩子暗示性强。
”人出生后,头脑中的生活概念一无所有,总是从各方面模仿他人,很容易受他人或环境的暗示或诱导,从而对自己心理和行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幼儿有一种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的感受性。
暗示的巧妙运用,既可以尊重儿童,保护儿童的自尊心,使儿童在愉快的情境中接受教育,也可以激发儿童的主动性,积极地改正缺点,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创设良好的暗示情境。
幼儿从出生开始就生活在一个与环境相互影响与作用的情境中。
因而我选择言语、动作、表情、姿势、色彩、文字、图画、音乐乃至物品摆设等不同方式,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积极暗示情境,以适当的方式给孩子以合理、有效的暗示影响。
首先我对孩子充满希望和信心,这样才能在不知不觉中给幼儿信心和力量,并能逐渐转化为幼儿自身的希望与追求。
教育心理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证明了这个原理。
其次,在教育活动我也常用一些图画、色彩来暗示幼儿,在开展活动“马路上各种各样的线”时,我将幼儿常见的马路上的各种各样的线贴在班级的地面上,让幼儿学习走“人行道”、横穿马路时走斑马线等;实施系列活动《伞的世界》时,我在班级内悬挂了各种款式、各种颜色和大小的伞,让幼儿积极的去感受,引起幼儿主动探索的欲望。
在常规培养中该如何发挥小班幼儿的主动性
![在常规培养中该如何发挥小班幼儿的主动性](https://img.taocdn.com/s3/m/2f7dd9de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8c.png)
在常规培养中该如何发挥小班幼儿的主动性在常规培养中该如何发挥小班幼儿的主动性一个班的常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
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幼儿无法形成良好的的习惯。
教师也因在组织组织各环节活动要分散精力去维持规则而影响活动的质量。
所以,常规培养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良好的常规是靠幼儿遵守而得以实现的,其中可分为幼儿被迫遵守与自愿遵守两种情况。
后者来自幼儿主动,积极的反应,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形成。
在婴小班常规培养中,教师尤其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注意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以下是我在工作中的一点体会。
一.用拟人的方法引起幼儿的兴趣。
幼儿的思维具有拟人化的特点,因此,具体的模仿比抽象的要求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
午餐后的散步是有利于幼儿身体健康的`活动,但幼儿活泼好动,常发生追跑现象。
我多次提醒,但收效甚微。
于是,我尝试换了多种方法,对他们说:“咱们来学小花猫走路好吗?”。
幼儿特别感兴趣。
之后,我又引导他们模仿小乌龟,小蜗牛走路等,幼儿都非常高兴地慢慢走着,有的孩子边走边告诉我小乌龟和小花猫走路是不一样的。
拟人的方法使散步成了游戏,在孩子们眼里,这不是在散步而是在玩。
这就将老师让我散步,不让我跑的被动行为转化为我想散步的自愿活动。
二.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理解常规。
对于幼儿来说,空洞的说教是无用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
幼儿洗手后不擦干手是个总也解决不了的问题。
正巧有段时间,幼儿感冒生病的很多,我灵机一动,把洗手变成了给小手洗洗澡。
我说:“不擦干手,小手会感冒生病的。
”由于有了关于感冒的生活经验,幼儿对我的话理解很快,有的孩子边擦手边对我说:“不参干,小手就该咳嗽了。
”常规培养建立在幼儿充分的自身体验之上,便于幼儿理解并自觉地遵守。
三.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
要让幼儿主动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让幼儿主动思考。
让幼儿参与常规制定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引发幼儿思考的过程。
如何培养幼儿的主动性
![如何培养幼儿的主动性](https://img.taocdn.com/s3/m/a7b4c028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40.png)
如何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如何培养幼儿的主动性主动性指个体按照自己规定或设置的目标行动,而不依赖外力推动的行为品质。
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如何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何培养幼儿的主动性1最近我的宝宝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不喜欢主动与陌生的小朋友或者大人打招呼,有时候早晨上幼儿园都不太喜欢主动的与老师打招呼,与其他的宝贝比较起来,我的孩子已经算一个性格开朗外向的孩子的,可是同样也遇到了这个问题,就让我有了对这一话题的认识,总结了一些要点与宝宝妈妈们一起分享一下。
1、鼓励。
鼓励宝宝与其他的孩子接触,鼓励宝宝不要害怕友好的陌生人,妈妈的鼓励会是宝宝前进的动力。
2、多带孩子接触外界。
孩子对外界事物了解的越多陌生感和恐惧感就会减少,这样就不会害怕他们不认识的人,认生的现象也会减轻,多带宝宝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对让宝宝接触人,学会与别人沟通。
3、给孩子自己完成事情的机会。
孩子的主动性并不是单纯的表现在与人打招呼上,还表现在对事情的热情上,有些家长将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揽的全部承担下来,别说这样锻炼不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就连孩子对事情的主动性也会抹杀掉,让孩子了解某些事情是需要自己去做的,也需要对事情有一种热情的态度。
4、制造困难。
孩子们的好胜心里其实很强,对自己觉得简单的事情并不放在心上,那么家长就应该有意识的将某件事情提高难度,这样孩子对完成这件事情就产生了兴趣,这就是孩子的主动性。
5、给孩子找一个榜样。
说是榜样其实也可以说成是竞争对手,孩子们的自信心都很强,不希望自己输给别人,别人做的事情自己也想去效仿,而且希望自己做的更好,这就是孩子们的天性,家长应该利用这个天性去启发孩子的主动性。
6、给孩子选择的权利。
任何事情家长都给安排好了,甚至连今后的路怎么走都计划的妥妥当当的,孩子在其中只能扮演木偶的角色,那试想一下孩子还会对生活感兴趣吗?自然就丧失了主动性,只要按着父母的意思做就好了。
7、增加孩子的兴趣点。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兴趣,这样才能对这件事情有一个主动性,孩子们的兴趣点多了,主动做的事情也就多了。
在常规培养中如何发挥小班的主动性
![在常规培养中如何发挥小班的主动性](https://img.taocdn.com/s3/m/d9ca5c40a45177232e60a20e.png)
在常规培养中如何发挥小班的主动性一个班的常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
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幼儿无法形成良好的的习惯。
教师也因在组织组织各环节活动要分散精力去维持规则而影响活动的质量。
所以,常规培养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良好的常规是靠幼儿遵守而得以实现的,其中可分为幼儿被迫遵守与自愿遵守两种情况。
后者来自幼儿主动,积极的反应,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形成。
在婴小班常规培养中,教师尤其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注意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下是我在工作中的一点体会。
一.用拟人的方法引起幼儿的兴趣。
幼儿的思维具有拟人化的特点,因此,具体的模仿比抽象的要求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
午餐后的散步是有利于幼儿身体健康的活动,但幼儿活泼好动,常发生追跑现象。
我多次提醒,但收效甚微。
于是,我尝试换了多种方法,对他们说:“咱们来学小花猫走路好吗?”。
幼儿特别感兴趣。
之后,我又引导他们模仿小乌龟,小蜗牛走路等,幼儿都非常高兴地慢慢走着,有的孩子边走边告诉我小乌龟和小花猫走路是不一样的。
拟人的方法使散步成了游戏,在孩子们眼里,这不是在散步而是在玩。
这就将老师让我散步,不让我跑的被动行为转化为我想散步的自愿活动。
二.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理解常规。
对于幼儿来说,空洞的说教是无用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
幼儿洗手后不擦干手是个总也解决不了的问题。
正巧有段时间,幼儿感冒生病的很多,我灵机一动,把洗手变成了给小手洗洗澡。
我说:“不擦干手,小手会感冒生病的。
”由于有了关于感冒的生活经验,幼儿对我的话理解很快,有的孩子边擦手边对我说:“不参干,小手就该咳嗽了。
”常规培养建立在幼儿充分的自身体验之上,便于幼儿理解并自觉地遵守。
三.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要让幼儿主动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让幼儿主动思考。
让幼儿参与常规制定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引发幼儿思考的过程。
每天午睡前要把自己脱下来的鞋、袜摆放整齐。
在活动中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在活动中发挥幼儿的主动性](https://img.taocdn.com/s3/m/3895255171fe910ef02df8d4.png)
在活动中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这是幼儿园的宗旨,这不仅体现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更体现了孩子的主体性,幼儿园生活,包括保育和教育,所以不仅要在教学中体现幼儿的主体性,而且在常规活动中也要以幼儿为主体,而且要根据每个年龄段幼儿的特点进行具体的实施. 这样才能更好的让幼儿发挥主体性,激发各方面兴趣.幼儿的心灵是美好的和充满幻想的,我们应该支持孩子们有益的行为思想,让他们在快乐的童年里留下美好的回忆,让孩子们的童年充满幸福的音符。
孩子们思维活跃,经常想到这样或那样让人不可思议的东西,如果孩子的要求和想法是合理的,我们就要给他们以支持和响应。
幼儿的发展不是一个被动地接受外界影响的过程,而是一个与周围环境主动积极地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那么如何才能在教学中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是教师依据教育目标、教育大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的活动,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课程观使我们认识到,如何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实施主体性教育,发挥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已成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关键。
一)以幼儿为中心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现在我们幼儿已经开始实施改变教师原来的上课理念,教师以前是将课程设计好,在引导幼儿理解学习,而今我们开始从探索幼儿本身的需要、兴趣、经验和能力为出发点进行双向学习,过去确定好的目标和环节程序,只能将幼儿潜力的束缚和阻碍,或有教而无学的状况,以往的着眼点是教,而不是学,而今以幼儿为中心,着眼点在学,而不是教,那么课程和教学都是为幼儿的学服务的,那么我们就必须关注幼儿的实际需要比课程本事要重要的多。
但是,我们必须弄清观念:(1)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预先确定课程并不代表幼儿教学就无章法,任其教学没有目标,教师毫无计划,只是这种计划不是对活动目标与缓解的规划,而是多元化的发展,这样有利于儿童的参与,为更多的教育契机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暗示法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
![暗示法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918514a71a37f111f0855b02.png)
暗示法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暗示法愈来愈为大家所重视。
表情暗示。
动作暗示。
氛围暗示。
或一丝不苟地进行操作活动。
再比如在一次音乐活动中学习歌曲《修鞋》。
动作,暗示法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暗示,表情,动作,氛围,活动,音乐在当代的教学改革中,暗示法愈来愈为大家所重视。
因为恰当地运用暗示法,能有效地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挖掘其潜能,较好地培养幼儿直觉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还能以含蓄的方式帮助幼儿直觉调整某些不符合常规的行为,从而起到无声胜似有声的效果,通过学习暗示教育理论,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我觉得在幼儿园的教学中运用以下几种暗示法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论文参考,动作。
一、表情暗示表情,可以从分表现出一个人的喜怒哀乐,而幼儿对教师的表情更为敏感,因为在孩子心目中教师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时时刻刻都在注意教师的一举一动,因此教师适当的、必要的表情暗示,会为你带来想不到的效果,每位教师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但你行云流水般地按照你精心设计地教学过程教学时,突然发现几名孩子注意力放散,甚至在轻声地讲话,你的心里一定很着急。
如果你朝着这几位孩子直视几秒钟,再轻轻地摇头,脸上做出不高兴地神情,孩子一定会懂得你的意思主动地坐好听课。
另外,对某些孩子出色地回答问题,或一丝不苟地进行操作活动,你都可以面带微笑地点头称许,这样可以让孩子更有信心地去完成自己的事。
二、动作暗示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性为主,以此教师形象化的动作可以帮助幼儿理解所学内容,加深记忆。
我上过一节诗歌课《我家小池塘》,幼儿对诗歌里的几个动词“抱”“摇”“捉”总也分不清,我反反复复地解释了好几遍词义,幼儿还是模糊不清,我心里很着急,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办法,幼儿再念儿歌时,一到哪个词,我就做哪个动作。
如念到“白天抱着金太阳”时,我就做出“抱”的样子,经我这一次暗示,幼儿竟然很快地把二个完整地朗诵出来了:连续朗诵三、四遍,幼儿自己也能边做动作边朗诵了。
论文参考,动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结-巧用暗示原则发挥幼儿
受教育主动性
小结:巧用暗示原则,发挥幼儿受教育的主动性
在陈鹤琴的教育思想中,有一块富饶的土壤,这就是幼儿教
育的暗示原则。
所谓暗示,一般认为人们为了某种目的在无对抗
的条件下,通过交往中的语言、手势、表情、行为或某种符号,
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发出一定的信息,使他人接受所示意的观点、意见,或按所示意的方式进行活动,是社会和人际影响的形
式之一。
一个人喜欢做什么,不喜欢做什么,做得成功还是失败,不
但受自身性格、智力、能力的影响,还受环境的影响。
特别是幼儿,他们的一言一行更容易受成人的影响,陈老引述了美国心理
学者施茅尔、桑戴克和闻趣对儿童暗示感受性的研究,他从中总
结出“儿童是易受暗示的,而且年幼的孩子比年长的孩子暗示性强。
”
人出生后,头脑中的生活概念一无所有,总是从各方面模仿
他人,很容易受他人或环境的暗示或诱导,从而对自己心理和行
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幼儿有一种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的
感受性。
暗示的巧妙运用,既可以尊重儿童,保护儿童的自尊心,使儿童在愉快的情境中接受教育,也可以激发儿童的主动性,积
极地改正缺点,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创设良好的暗示情境。
幼儿从出生开始就生活在一个与环境相互影响与作用的情境中。
因而我选择言语、动作、表情、姿势、色彩、文字、图画、
音乐乃至物品摆设等不同方式,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积极暗示情境,以适当的方式给孩子以合理、有效的暗示影响。
首先我对孩
子充满希望和信心,这样才能在不知不觉中给幼儿信心和力量,
并能逐渐转化为幼儿自身的希望与追求。
教育心理学中的“皮格
马利翁效应”证明了这个原理。
其次,在教育活动我也常用一些
图画、色彩来暗示幼儿,在开展活动“马路上各种各样的线”时,我将幼儿常见的马路上的各种各样的线贴在班级的地面上,让幼
儿学习走“人行道”、横穿马路时走斑马线等;实施系列活动《伞的世界》时,我在班级内悬挂了各种款式、各种颜色和大小的伞,让幼儿积极的去感受,引起幼儿主动探索的欲望。
在体育活动中
我也经常播放一些轻音乐,以缓解幼儿的活动紧张的气氛,特别
是一些具有比赛性质的体育活动,更能舒缓幼儿紧张的心里感受,有助于幼儿顺利进行比赛。
二、灵活运用积极暗示法,提高教育效果。
暗示是人类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
日常生活中,我通过一个
手势、一种表情、一句话语、一个信号等形式把某种观念传递给
幼儿,使幼儿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
按一定方式行动。
因为幼儿比成人更容易被影响,所以在一日生
活中,我充分利用暗示的特点,灵活运用语言暗示、表情暗示和动作暗示等积极暗示法以激发幼儿的需要,调动幼儿潜在的能力和无意识活动的能动性,增强思维、情感、意志、注意、记忆等功能,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益。
陈鹤琴在《家庭教育》一文中明确指出,积极暗示作为普通教导法的第一条原则:“对于教育小孩子,做父母的最好用积极的暗示,不要有消极的命令。
”他举例说明,运用积极的暗示,可以使儿童自然而然地接受父母的教诲,而且不会伤孩子的心,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动性。
如在认识南瓜时,我问:“南瓜除了煮着吃,还能怎样吃?”;玩圈时,我会说:“看谁最聪明,能想出与别人不一样的玩法。
”诸如这样的语言能激发幼儿的思维,正如塔罗斯托尔所说:“教师语言上的暗示可以激发幼儿的创造性的思维火花。
”在教育中,我还常用表情提示幼儿注意听讲,不做不应该做的事;或者利用表情反映对幼儿某一行为的满意程度,从而对幼儿这一行为加以肯定或否定。
如有的幼儿特别好动,没有耐心听别人回答问题或讲故事,这时我用眼神提示他们注意,这样既可让他们回到活动中来,又不至于打断其他幼儿的活动,以确保教育活动的整体效果。
有的孩子在课堂中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做些小动作影响别人,我会用摇摇头或摸摸幼儿的头、拍拍幼儿的肩等简单动作,对幼儿进行适时提醒。
又如有的幼儿十分害羞,怕在集体面前说话,当他能独自在集体面前发言、唱歌、讲故事、念儿歌时,我及时用点点头或
翘起大拇指等动作,并说“你真棒”、“你进步了”之类的话,
鼓励和肯定幼儿当前的进步,将能激发幼儿今后在集体面前大胆
地说话的积极性。
陈鹤琴认为动作是具有暗示性的,动作愈激烈,暗示性愈大。
体育活动、音乐活动是运用动作暗示的典型区域。
当幼儿看到别人走、跑、跳做游戏或跳舞做律动时,便会产生参
与活动的需要,并积极要求投入活动的行列中。
因此,在这些活
动中,我先进行示范,通过示范动作的暗示作用,引起幼儿学习
兴趣,是十分关键的。
三、避免使用消极暗示,保护幼儿上进心。
消极暗示方法,会挫伤幼儿积极性,使幼儿产生不良心理,
所以必须避免使用。
例如,有的小朋友被撞了一下就哭。
如果我
说“你再哭,就把你送到小班去”。
虽然这句话也能达到让孩子
不哭的目的,但孩子容易产生紧张情绪,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幼儿
的心理健康;反之,我对幼儿说“你最勇敢了,勇敢的小朋友是
不哭的,”这样两种不同的暗示就产生了不同的效果。
显然,前
者则会产生消极的暗示作用,使幼儿因惧怕而紧张,而后者则不同,能使幼儿从充满激励的言语中获致不断进步的推动力。
如午
餐时,有几个孩子吃得特别慢,别的小朋友已吃完准备散步,而
他们碗里还有许多菜,一点也不着急,我说:“今天我们比比,
看谁能先吃完”于是,幼儿个个都说:“我先吃完。
”午睡时,
有的幼儿入睡难,不仅自己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还去影响旁
边幼儿入睡,这时我会说:“**睡得真好,真是个乖孩子。
”乱
动的孩子听到后,就会立即安静下来。
待他安静后,我再对他说:“你现在睡得真好,也是个好孩子。
”散步时,幼儿队伍排的不
整齐,这时我就说:“你们看,大班哥哥姐姐的队伍排的真好。
”幼儿听了就会自觉地调整自己的位置,将队伍排的很整齐了。
这
样的语言暗示,极大地激发了幼儿的主动性和上进心,产生相当
好的效果。
当幼儿拿着自己画的画、构建的作品给老师看时,我
看后马上露出满意的笑容,肯定幼儿的成果。
这时幼儿则会感到
满足,或可能跟老师讲解,或者拿着作品示意给同伴看。
再如,
当幼儿遇到困难欲退却时,我会用期待的目光和鼓励的神态,给
孩子以无形的力量,使其增强信心。
总之,在运用暗示原则的时候,要适量运用积极的暗示,避
免使用消极暗示,保护幼儿的自尊心,使幼儿在愉快的情境中接
受教育,可以让教育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