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凭箜篌引》《琵琶行》比较鉴赏
《听颖师弹琴》《琵琶行》《李凭箜篌引》音乐表现手法比较
河南农业2015年第7期(下)唐代是一个诗和音乐的时代,出现了不少将音乐美与文学艺术美完美结合的作品。
其时,摹声写音之诗俯抬皆是,有李颀的《听安万善吹筚篥歌》和《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李白的《听蜀僧浚弹琴》、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的《琵琶行》和《霓裳羽衣舞歌》、元稹的《琵琶歌》和《连昌宫词》、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张祜的《观宋州于使君家乐琶琶》等等。
其中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更是精品中的精品,摹声写乐新颖奇特、撼人心魄,被清人方扶南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反复吟咏品读,不难发现,三诗在表现音乐的手法方面既有共性,也有个性。
一、三诗之同三首诗都采用“以声写声”、“以形写声”的拟声方法,从正面描写了音乐的音质、音调、节奏与旋律,展示了音乐的“曲内境界”;又都“以感写声”,“移情于物”,从侧面烘托了音乐的强烈效果,展示了音乐的“曲外境界”。
在诗人的笔下,音乐成了可以听、可以观、可以感的东西。
(一)以声写声,诉诸人的听觉这三首诗,尽管写的乐器各有区别,但这几位作者都借助另一类声音来描摹,刻画了音乐的音质、音调及乐曲的高低徐疾、跌宕多变的过程,促成了听众对音乐的体验。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先是“昵昵儿女语”的轻柔细屑,再是“勇士赴敌场”的昂扬激越,开始是“百鸟喧啾”的喧哗,之后是“孤凤凰”的“失势千丈”;而白居易的《琵琶行》,一会儿“嘈嘈如急雨”,一会儿“切切如私语”,一会儿“间关莺语花底滑”,一会儿“幽咽泉流冰下难”,一会儿“无声胜有声”,一会儿又“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至于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时而“昆山玉碎”,众弦齐鸣,时而凤凰鸣叫,响遏行云:在这些作者的笔下,这音乐,都有清和与激越,都有单调与复音,有跌宕,有起伏,有诗意,有韵味。
几位作者在描摹时,都似乎不约而同地借助“鸟鸣声”与“人语声”及临战前“战士出征声”来拟声:或“百鸟”齐鸣,或“凤凰”引吭,或“莺”语花底;或“勇士赴敌场”,或“铁骑突出”鸣“刀枪”;或“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或“小弦切切如私语”。
《李凭箜篌引》与《琵琶行》的艺术风格比较
,
琵 琶 女 一 生悲 惨 遭遇 的 自述
,
由此 引 起 的 诗 人 自 己 的 迂 请
沦 落之 感
结 构严 谨
“
层 次 分明
诗 人 对 琵 琶 女高 超 的 演奏 技 艺 的描 写
“
乃 是为了 表 述
,
弹 者和 听 者
同 是 天 涯 沦 落人 ”
,
不 得志
。
”
,
“
心 中无 限 事
”
的共 同 感 情
“
李凭 中
,
,
”
两 句点 明 时 间
,
、
地点 外
“
没 有 其 他 叙 述 说 明 的语 言
;
,
而 是 以 奇 特 的 幻想
大 胆 的想 象
,
跳跃 式 地 极 力 描 写 演 奏 的 艺术 效果
清 脆激 越如
。
白 云 为 之 呆滞
,
江 水 为之 不 流
;
,
水
甚至
,
神
霜 神也 为 之 感 动
,
昆 山玉 碎
《李 凭笙撰 引》 与《琵 琶行》
的 艺术风格 比较
李
唐代 诗歌 发 展到贞 元 继涌 出
,
、
德 伦
:
元 和 年 间 又 出现 了 一 次 高 潮
,
,
多种 多样 的 艺 术 风 格 和 诗 派 相
。
整 个 诗坛 宛若 群 星 灿 烂
,
又 呈 现 出一 派欣 欣 向 荣 的景 象 由于 诗 人 的 构 思 不 同
优美 明快
。
句 句未经 人道
诚所谓
,
“
《李凭箜篌引》对比赏析
能和思想感情,和“江娥”句互相配合,极力烘
托箜篌声的神奇美妙,着力表现李凭弹奏箜篌时
的强烈艺术效果。
• 音乐变化:高亢饱满----幽怨低回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 此两句直接描摹音乐。
第
• 先以昆山玉石碎裂的清脆来描写乐声的激越,表 现音乐的极强爆发力和压倒一切的气势。再以神
二
鸟凤凰凄婉的叫声来描写乐声的婉转,表现演奏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第
。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女娲”句写乐曲的演奏达到高潮。
三
• 乐声传到天上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连五色石都
乐
被乐音震破,引来一场秋雨,一个“逗”字,把
章
音乐无与伦比的震撼力和天界神奇瑰丽的景象紧 紧联系起来。
• 梦幻中乐声传入神山,神妪因之感动,老鱼闻之
跳波,瘦蛟闻之起舞。乐声传到月宫,伐树的吴
艺),“万壑松”是用大自然的宏伟的音响来比 喻琴声的音乐效果。
▪ (2)以曲终时的景色描写表现了作者沉醉于琴 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结束语
谢谢大家聆听!!!
19
第
• 清冷的乐声仿佛使整个长安城都沉浸在寒光之
二
中,诗人用“融”这个充满暖意的字来极力渲
乐
染音乐不可抗拒的感化力和渗透力。
章
• “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
诗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是一种巧妙
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
意境由人间转入天界。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空山空山句句移情于物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和能和思想感情和江娥江娥句互相配合极力句互相配合极力烘烘托托箜篌声的神奇美妙着力表现李凭弹奏箜篌时箜篌声的神奇美妙着力表现李凭弹奏箜篌时的强烈艺术效果
《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比较分析
《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比较分析作者:王宝奇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6年第06期内容摘要:《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同为唐诗中描写音乐的典范之作。
《琵琶行》是现实主义流派的代表之作,《李凭箜篌引》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二者色彩不同,风格迥异,但却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描写了唐代音乐之美,给读者带来了无比美好的艺术享受。
关键词:诗歌音乐描写比较研究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同时,又是一个音乐繁荣的时代。
翻开唐人的诗集,就会看到许多以音乐为题材的作品。
其中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就都是以音乐为题材的代表作品。
音乐不同于诗歌,它的艺术形象是以声调、节奏、旋律塑造的。
它的美,人们是通过听觉感受的。
要把这种美的感受用诗歌表现出来,就是要诗人创造性地发挥形象思维的能动作用,进行艺术再创造,使之成为诗歌中的艺术形象。
白居易的《琵琶行》以琵琶女的演奏为题材,形象细腻地描绘了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千百年来广为流传,家喻户晓。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虽然也是描写音乐的诗歌,二者题材相同,但是由于诗人的构思不同,写法两样,意境风格也就迥然各别了。
这两首诗的区别首先在于塑造艺术形象的材料是不同的。
在《琵琶行》里,描绘琵琶女动人的演奏,用“嘈嘈急雨”、“切切私语”、“间关莺语”、“幽咽泉流”等一连串形象的比喻。
这些比喻都是取材于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事物。
从而可知,诗人白居易形象思维活动是在现实生活土壤之中,人们熟悉的事物范围之内。
因而他的诗比喻亲切,易懂,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生动感人。
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却用神话的材料来描绘动听的音乐。
诗中“江娥啼竹素女愁”、“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都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情景。
诗人以他联翩的浮想,神话的色彩,新奇的意境引人入胜。
同样是描写曲调由低到高的骤变,《琵琶行》用“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来比喻,《箜篌引》则从“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来描写。
唐代三首《琵琶曲》比较——古典诗文比较之四
唐代三首《琵琶曲》比较——古典诗文比较之四陈友冰唐代有三首表现音乐非常出色的诗: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和白居易的《琵琶行》,它们分别描绘琴、箜篌、琵琶这三种乐器,都各自攀上了该领域最高艺术境界,给诗人的生前身后带来了极大的艺术声誉。
尤其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不但咏歌于“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而且流传到少数民族地区,乃至远播海外,所谓“童子解咏《长恨曲》,胡儿能吟《琵琶》篇”。
甚至这种诗歌体裁,也被尊为“元和体”,成为当时人们争相模拟的典范。
有意思的是,白居易的《琵琶行》并不是当时唯一的一首描绘琵琶艺术的诗,至少他的诗友元稹和前辈李绅就写过同题材的诗,他们也并非等闲之辈:李绅是新乐府运动的开创者,元稹则和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元和体”又称“元白体”。
但为什么白居易的《琵琶行》声名远播?而李绅、元稹的琵琶曲除了文学史家和文学爱好者之外,则很少有人知晓?探究一下其中的原因,比较一下它们之间的得失,这对于探讨文学创作规律和加深对白诗《琵琶行》的理解,都是很有帮助的。
一元稹所作的叫《琵琶歌》,是写给一个叫管儿的琵琶艺人的。
诗中对琵琶女出色的弹奏技艺和美妙的音乐境界都有很精到的描绘,例如:用“霜刀破竹无残节”来形容音乐上流畅的境界,用“冰泉呜咽流莺涩”来形容冷涩的境界,用“月寒一声殿磬,骤弹曲破音繁并”来描写重弹和快弹,把本来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音乐语汇表现得具体可感这;另外,作者又用“因兹弹作《雨霖铃》,风雨萧条鬼神泣”来烘托弹奏时的气氛,用“低回慢弄关山思,坐对燕然秋月寒”来描绘弹奏情态,用“百万金铃旋玉盘,醉客满船皆暂醒”来夸张弹奏的效果;以上这些,比起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类似的描写并不逊色,甚至还给后来的白居易《琵琶行》直接的启发和影响。
但在反映现实的深度和给人心灵的震撼上,二者就无法相提并论了。
元稹诗的最后一段说:“我为含凄叹奇绝,许作长歌始终说。
艺奇思寡尘事多,许来寒暑又经过。
摹写声音之至文自成一家始逼真——《听颖师弹琴》《琵琶行》《李凭箜篌引》之比较(一)
摹写声音之至文自成一家始逼真——《听颖师弹琴》《琵琶行》《李凭箜篌引》之比较(一) 【论文关键词】韩愈白居易李贺摹写声音之文自成一家【论文摘要】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的《琵琶行》与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都是我国古代描绘音乐的三朵奇葩。
三首诗既有音乐本身描写,又有音乐效果之描写,有的两者得兼。
三诗虽是同写音乐之文,却各有千秋,诗国乐声别具一格,诗作状乐各具特色。
本文在艺术构思、创作方法、意境创造、形象描绘、语言风格上揭示了这三首诗之不同处,并分析了“自成一家始逼真”的奥妙。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的《琵琶行》与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都是我国古代描绘音乐的奇葩。
清代方扶南在《李长吉诗集批注》中,把这三首诗作了比较,认为它们“皆摹写声音至文”。
可是又有很大不同:“韩足以惊人,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换言之,也就是论气势,当推昌黎;论情态,应属乐天;论神奇,自是长吉。
方氏虽然谈的只是三首诗,实际上却道出了三人的个性特征。
韩愈诗以奇崛险怪为特色,李贺诗以神奇瑰诡,耀人心目为特点,白居易诗以通俗平易见称。
足以使他们“惊迈时辈”,特立于中唐诗坛。
(一)音乐,是无声的形象,听之有声,视之无形,如何表现这无形的形象呢?历来写乐曲的诗,大都利用人类五官通感的生理机能,致力于把比较难于捕捉的声音转化为比较容易感受的视觉形象。
在这美妙的王国里,充满着奇情幻想,它对人类有着一种不可摆脱的魅力。
古人听了一曲好的音乐之后,说有“绕梁三日”之感。
孔子听到齐国的《韶》乐之后,甚至“三月不知肉味”。
乐声之美,其魅力之大,由此可以想见。
正因为音乐具有这样大的艺术力量和美感作用,所以人们都想把它珍存起来。
今天,我们可以通过录音设备把音乐准确地记录下来,并随时可以把它再现出来。
古代,虽然缺少录音技术,但前人运用文字,同样可以把它生动地记录在自己的诗文里,日后打开书卷,乐声就如同在耳边回响。
因此,我们阅读这些作品,就会觉得好像听到了千年古乐的现场实况,观赏到了古代音苑的美丽风光,从而分享到了当年听众的无穷乐趣。
李凭箜篌引和琵琶行
李凭箜篌引和琵琶行《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对比赏析《琵琶行》借琵琶之声——“似说平生不得志”。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这句诗,既描写琵琶女羞怯、推委而又大方的神情,也间接地勾画出中唐时期,琵琶演奏的姿势。
“转轴拨弦”,这是试弦的准备,然而,未成曲调已经先露出了感情。
弦弦低沉声声忧郁令人沉思。
接下来看琵琶女演奏技法和所弹奏的两首曲子,是如何以声传情的。
从清华秋苹谱里记录的琵琶面图看,当时的琵琶是四相十品,同今天我们所常见的六相二十四品已经非常接近了。
而弹奏时常将“拨子”(弹片)与手指相间演奏的。
所以,诗中的“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描绘了相当有力度的演奏技法。
“大珠小珠落玉盘”、“嘈嘈切切错杂弹”都是对演奏者右手指法的间接描写,还有像“轻拢慢捻抹复挑”,“轻拢慢捻”是左手的推拉吟揉的'动作,“抹复挑”是最为直接的对右手横拨反挑的描述。
“曲终收拨当心画”,这是琵琶女演奏时用拨子与手弹的两种技法的结合。
白居易通晓音律,尤擅琵琶,所以,才能写出“术有专攻”的佳句来:大弦声急促如同暴风骤雨,小弦声细缓慢缠绵,好像有人在窃窃私语。
流滑的声音就像花丛中黄莺在啼叫,冷涩的声音就像冰下流泉淌过。
冰泉冷涩好似拨断了弦,凝绝不通恰似声音暂停歇。
别有一种深沉的忧愁,在心里暗暗萌生。
此时这无声的意味远远胜过有声的情趣。
忽然迸发出清越的乐音,像银瓶爆裂水浆迸发,又似那铁骑杀出刀枪齐鸣。
曲终对准弦槽猛然一划,老弦子弦一同发出裂帛般脆响。
左右停靠的船只上悄无声响,只见秋月映照江心寒光荧荧。
《诗大序》里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琵琶女全身心投入演奏,声情并茂。
加之诗人用各种比喻描摹琵琶之声,音义兼顾,情韵互谐。
这是对音乐作品娴熟理解的诠释,是对演奏者情感世界密码的准确破译。
《霓裳羽衣》和《六幺》都是宫廷舞曲之一,诗人耳熟能详。
《李凭箜篌引》《琵琶行》《听颖师弹琴》.ppt剖析
神山上教神妪弹奏箜篌,仙境中衰老瘦弱的鱼听到 乐曲声都随之追风逐浪,在波涛中翩翩起舞。 月宫中的吴刚听到乐曲声也忘记了砍树,倚在桂树 上凝神倾听,不知困倦;桂树下的玉兔听到乐曲声也浑 然入境,全然觉察不到寒露打湿了全身。诗人想象出仙 界神灵的痴迷状态,从音乐效果的角度渲染出乐曲的美 妙。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充满浪漫主义 色彩。诗人是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 来的优美音乐的?
2、侧面渲染(烘托)写感受: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己空长了两只不懂得音乐的耳朵。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一窍不通竟也被音乐激动得坐立不安。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最后被琴声感动得泪雨滂沱沾湿衣裳。再也不能承受琴声对感情的牵扯, 赶紧伸手止住颖师不要再弹下去了。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好本事啊!你弹琴给我听,简直就是:一会儿放块冰在我的心里。一会儿又 放块炭在我的心上。
思 考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 泣露香兰笑”是诗中仅有 的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 成功地运用了什么艺术手 法?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艺 术效果?试做具体分析。
通感
“昆山玉碎”可以唤起山崩 地裂的形象感,形容乐声乍起的 壮观; “凤凰叫”可以唤起孤独哀 鸣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幽怨; “芙蓉泣露”可以唤起露滴 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凄凉; “香兰笑”可以唤起兰花盛 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同乐声 的欢快愉悦。
侧面烘托琴声
《李凭箜篌引》与《琵琶行》
比 较 鉴 赏
(1)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 《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 效果,对于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着墨并 不多,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 兰笑”两句,为侧面烘托手法。 《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 缓急,为直接描写的手法,“江州司马青衫 湿”为侧面烘托。
描绘音乐三奇葩自成一家始逼真——《听颖师弹琴》《琵琶行》《李凭箜篌引》之比较
描绘音乐三奇葩自成一家始逼真——《听颖师弹琴》《琵琶行》《李凭箜篌引》之比较描绘音乐三奇葩自成一家始逼真——《听颖师弹琴》《琵琶行》《李凭箜篌引》之比较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的《琵琶行》与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都是我国古代描绘音乐的奇葩。
三诗虽然都是以音乐为题材,然而无论在艺术构思、意境创造上,还是在表现手法、语言风格上都迥然不同,其“自成一家始逼真”(宋黄山谷语)。
从文学描写上说,物象有形象,容易描写,音乐则很抽象,音乐形象是难以捕捉的,如何借助语言把它变成读者易于感受的具体形象呢?这是描写音乐时常常遇到的一个困难。
但这个困难在韩愈、白居易、李贺笔下似乎并不存在,诗人却以生花的妙笔,将感受的声音化为鲜明的形象传达给读者,使读者从形象中再反味其音声。
他们写得那样灵活,那样自如,使人读着他们的诗,仿佛亲耳听到了音乐一般。
首先,《琵琶行》构思新颖,诗人的迁谪之感是通过惋叹—个歌女的身世表现的,歌女的身世又是先通过琵琶的弹奏表现出来,千回百折,曲折中又有曲折。
正因为如此构思,于是由送客引出琵琶声,由琵琶声引出琵琶女,由琵琶女引出琵琶的弹奏与弹者的身世,再由琵琶女的沦落引到自身的贬谪,所以能展开丰富的情节和画面,把抒怀高度形象化了。
琵琶女的身世以琵琶的曲调烘托,作者的遭遇又以琵琶女的身世烘托,琵琶的声调,歌女的今昔,作者的经历,交织成一片,互相映发,气氛浓郁,动人心弦。
进一步抒发了作者在黑暗的中唐时期,虽志大才高却遭贬谪的郁懑心情展开,因此全篇以“幽愁暗恨”为主旋律。
《李凭箜篌引》构思奇特,李贺拥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感觉系统,他笔下的意象不像别人的诗作那样可以看到一个经过构思的完整的结构,而是把诗人自己某一时间内的特有感觉毫无保留地,并且一般不经组织地向读者推出,因而,他的诗读起来常常更像一首富于色彩变化、极有力度感的乐曲。
与有些诗人两三句才写得一个意象不同,李贺常常在一个句子里就包含两个甚至三个意象,如“湘娥啼竹素女愁”、“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等,而这些意象又总是那么奇特,极少在别人那儿看到。
李凭箜篌引与琵琶行音乐描写
《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两首诗在体裁上同为乐府古题,作者白居易、李贺同为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又均以十分出色的音乐描写而传诵后世,但因作者的个人才情、生活遭遇不同,两首诗呈现出迥异的创作风格。
本人不揣浅陋,试就两首诗在音乐表现方面的不同特点加以比较分析。
一、弦外之音各不同《琵琶行》写于元和十一年(816) ,此前白居易作为一个直言敢谏的官吏,屡次上书批评朝政,遂不见容于黑暗腐败的政治,被贬为江州司马。
白居易通过琵琶女弹奏琵琶,自叙身世,发现了与自己共同的情感,借琵琶女的命运表达了对小人物不幸命运的同情,抒发了自己被贬失意的牢骚和不满。
把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歌妓的遭遇同被压抑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相提并论,相互映衬,这在古诗中还是很罕见的。
作者写音乐的目的是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为下面的诉说身世作音乐性的渲染,也为表达自己怀才不遇、忠直被贬的苦闷而张本。
全诗写偶遇、写音乐、写身世,写作者的自叹,前后语句关联,情感相通,作者的情感脉络是很容易把握的。
《琵琶行》属于那种“事物牵于外,情感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的感伤诗。
李贺仕途坎坷,一生蹭蹬,他因避家讳(李贺父李晋肃,晋、进同音) 不得应进士考,只做过“奉礼郎”一类的小官,他的理想和希望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于是把它寄托在通过奇特的想象、浓重的色彩、华美的语言创造出来的神话般的世界里。
《李凭箜篌引》主要是赞美李凭弹奏箜篌的艺术技巧,描绘他所创造的奇特艺术境界,这种境界是那样离奇,那样幽怪,同时也就流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心境。
但这种心境不是直接的反映,而是曲折的、折光的反映,读者要穿透重重的炫人眼目的艺术光环才能捕捉到,具有“设色妙,而词旨多寓篇外”的特点。
二、语言运用上的不同《琵琶行》一诗,通篇没有费解的语言,不用典故,朴素中见生动,能准确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不管是描写语言、叙述语言,还是议论语言,有很多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日常用语,如“此时无声胜有声”“, 江州司马青衫湿”“,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门前冷落鞍马稀”皆为此类。
《琵琶行》和《李凭箜篌引》的音乐描写比较
琵琶行和李凭箜篌引的音乐描写比较高中语文第三册把自居易的《琵琶行》作为重点篇目,而把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作为自读篇目。
如果能将这两首诗中精妙的音乐描写进行比较,学生肯定能从中汲取到有益的知识。
自居易《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
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诗人从琵琶女出场前的心绪和出场时的情态写起:“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看来,这位歌女是不太愿意抛头露面,“千呼万唤”才姗姗而出。
及至出来,更显腼腆羞涩。
用琵琶把自己的脸遮起半边。
这一特写镜头,让我们在欣赏乐声之前,先领略了琵琶女的风度。
接着写她弹前“转轴拨弦”的准备,弹时“低眉信手”的姿态,所用“拢捻抹挑”的指法和所弹“霓裳~六幺”的曲名,更为我们展现了一位技艺高超而又“心中无限事”的琵琶女形象。
然后。
诗人工笔细描具体的音乐形象:“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这琵琶声起,时而像铺天盖地的惊风急雨,时而像恋人之间的轻声细语,时重时轻,晶莹圆润,又像大大、的粒粒珍珠相继滚落一只玉盘里一样。
乐声有时像万花丛中莺鸟的鸣声清亮流利,有时像冰层之下难流的泉水呜咽冷涩,有时又像琴弦同泉水一样凝结了,什么声响都归于沉寂。
也就在这万籁无声的时刻,琵琶女所要表现的一种隐恨忧愁潜滋暗长,无声问歇中表达了丰富、动人的感情。
就在短暂的寂静之后。
乐声重又爆发,如“银瓶乍破”,“铁骑突出”,铿然作响,雄壮激越。
曲终收拨,四弦齐发,如撕裂绸帛,戛然而止周围的船和人依然沉浸在乐声之中。
琵琶行、听颖诗弹琴、李凭箜篌引对比鉴赏
正面 描写
侧面 烘托
辽阔深广 神奇瑰丽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正
音 乐 效
划然变轩昂,
面
浮云柳絮无根蒂,
描
天地阔远随飞扬。
写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琴
比喻 通感
果 跻攀分寸不可上,
声 想象
旋 失势一落千丈强。
以声写声 以形写声 以形写声
以声写声 以形写声
律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律 变
•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沉不咽通暂声歇暂歇。
化 •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雄突壮出激刀昂枪鸣。
正面描写琴声 用了比喻的修辞 想象
以声写声 以形写声
•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通过听者感受侧面烘托琴声 通过描摹环境侧面烘托琴声
变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化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描摹听琴感受 侧面烘托琴声
缠绵婉转 昂扬激越 悠远高扬
抑扬顿挫 高潮迭起
三首诗的相同点
运用想象,创设比喻,引进视觉形象,化无形为有形,给人以丰 富的联想,使人产生可视的听觉形象。
三首诗的不同点
• 白居易描摹形象,全部以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事物设喻,朴实自然, 亲切可闻。
且从名诗“听”妙曲
古诗文中的音乐描写技巧
“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 凭箜篌引》,皆摹写声音之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 鬼,白足以移人。”
——清 方扶南
学习目标: 1.通过《琵琶行》《李凭箜篌引》《听颖诗弹 琴》三首诗的对比鉴赏,学习诗歌中描写音乐 的技巧; 2.用学到的理论,来分析其他作品中描写音乐 的语段。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与李白的《李凭箜篌引》音乐比较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与李白的《李凭箜篌引》音乐比较简介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涌现出众多优秀的诗人和作品。
本文将重点比较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与李白的《李凭箜篌引》,探讨它们在音乐性、主题表达和艺术风格上的异同点。
1. 音乐性比较1.1 《琵琶行》的音乐性特点•描写了琵琶演奏家银瓶儿才情卓越、技艺高超的形象,通过描述她娴熟的曲调和悠扬动听的琵琶声,展现了音乐对人们心灵产生深远影响。
•采用了押韵手法和平仄对偶等修辞手法,使整首诗有韵律感,并且呼应了音乐节奏。
•使用了描绘细腻而富有旋律感的文字,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
1.2 《李凭箜篌引》的音乐性特点•描绘了李白弹奏箜篌的情景,以及箜篌音乐所带来的身临其境的感受。
通过文字描写,将读者带入一种悠扬、凄美而又磅礴壮丽的音乐氛围中。
•采用了辞章婉转、结构优美的词句,使整首诗听起来像是一首动听的曲子。
•运用了大量形象生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音乐在诗中跃然纸上。
2. 主题表达比较2.1 《琵琶行》•主题:通过琵琶演奏家银瓶儿与北地胡人互相欣赏彼此文化艺术,折射出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的意义。
•表达方式:在描述银瓶儿演奏琵琶并吟唱时,通过揭示北地塞外草原风光和胡人生活方式,以及银瓶儿对胡人音乐才情深深的喜爱,展现了中原文化与胡人文化之间的交融与和谐。
2.2 《李凭箜篌引》•主题:诗人李白借箜篌音乐引发往事回忆,表达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美好过往的追忆。
•表达方式:通过描绘李白弹奏箜篌时置身于山水之间、吟唱自己的所思所感,让听众感受到作者内心情感的流动。
通过抒发怀旧之情,将音乐与时间、记忆紧密联系起来。
3. 艺术风格比较3.1 《琵琶行》•艺术风格:以写实主义为基础,注重形象描绘和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
•形象生动:通过对银瓶儿形象的刻画,使读者能够栩栩如生地感受到她优雅灵动、动情洒脱的艺术表演风貌。
3.2 《李凭箜篌引》•艺术风格:以浪漫主义为基调,注重情感表达和意象的丰富。
比较《琵琶行》、《李凭箜篌行》中的音乐特色
比较《琵琶行》、《李凭箜篌行》中的音乐特色比较《琵琶行》、《李凭箜篌行》中的音乐特色写音乐,同中有异。
白居易和李贺两位名家都善于化无形的音乐为有形的可感的物象,以声喻声,借助一系列比喻唤起读者对乐声的联想和想象,再造听觉形象,令人如闻其声,如历其境。
《琵琶行》写音乐:“大弦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将音乐声比之于急雨、私语、大小珍珠坠落玉盘的音响,这音乐何等美妙,诗中还运用“间关莺语”、“幽咽泉流”喻曲调流转和凝涩,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喻曲调高亢雄壮激越。
描写声音,淋漓尽致。
李贺也用比喻正面描写李凭弹奏箜的音乐美:“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乐声清脆铿锵,如同那昆仑山美玉碎裂的声音;乐声舒缓悠扬,就像那凤凰和唱;又是如此惨淡凄凉,像那残荷泣露,含着无限忧伤;乐声又是如此明丽欢畅,就像那春兰吐蕊,送来阵阵芳香。
这样写,把无形的音乐变得具象可感,令人联想翩翩,美意绵绵。
但同中有异。
白诗的比喻,用日常生活中常见之物作比方,是现实主义写法,李贺之比喻,“昆山玉碎”之昆山,出产美玉,是个充满神话色彩的遥远之地,凤凰是古代传说中之百鸟之王,芙蓉、香兰则浸染着《楚辞》情调,再加上拟人手法的运用,就使诗句充满瑰丽想象,散发出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两诗在音乐上都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就侧面描写而言,白居易是通过写自己的心灵感受来点染出音乐的情调和色彩。
“未成曲调先有情”、“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声”等诗句穿插于歌女弹奏前、续续弹、间歇、高潮时,如草蛇灰线,一情贯之。
侧面描写自己的感受,以表现琵琶女弹奏音乐中饱含的凄凉悲苦愁恨之情,引起诗人共鸣,从而暗扣“同是天涯沦落人”之心境。
而李贺则用景、物和人的不同表现心态情状来烘托李凭的高妙的音乐魅力。
如写景,“空山凝云颓不流”、“十二门前融冷光”──凝云欲雨;“石破天惊逗秋雨”──秋雨骤降;“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骤雨已歇。
从音乐角度比较分析《李凭箜篌引》与《琵琶行》
从音乐角度比较分析《李凭箜篌引》与《琵琶行》葛怡君河南大学音乐学院摘要:在诗歌得以繁荣生长的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与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是其中非常杰出的代表作品,它 们各有其特点,也有共同之处,那就是它们都描写了出了音乐之美,都给读者带来了美好地阅读感受。
本文试 分析比较它们在音乐表现上的异同,并探讨能从中学到的音乐之道。
关键词:音乐描写 李凭箜篌引 《琵琶行》 比较学习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9-0176-02唐代是一个文化与音乐共同结合共同繁荣的时 代,是诗的时代,这其中得益于国家的安乐与国民经济 的发达,文化的传播交流,更得益于统治者的大力倡 导。
翻开唐代的文化史,会发现在这期间涌现出了许多 著名的诗人和音乐诗作品。
在这其中,当属白居易的 《琵琶行》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最广为流传。
它们虽 然有不一样的地方,但经过细细品读后却发现它们都 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给读者带来了美好的音乐感受。
一、二诗之同(一)以形喻声无论是在白居易的《琵琶行》或是李贺的《李凭箜 篌引》,他们的诗中都以具体或者是抽象的形象来描绘 出了多彩的声音。
他们让读者真切地“看”到了音乐的 形状。
在《琵琶行》中,白乐天笔下的琵琶声粗细弦的切 换好像是从急急如骤的噼啪暴雨到切切细听的温文耳语对比,而当综合错杂相弹时,却又像珍珠落入玉盘的声音一样清脆,富有颗粒性。
流利地音符好如在乱花丛 中的莺鸟鸣叫,像泉水在冰下缓缓而流。
在瞬间的停歇 过后,突强的音符好像银瓶被打破水滚迸而出,像骑兵打仗时刀枪碰撞,震撼人心。
曲子完终,四弦一声就如 被撕裂了的锦帛。
诗人运用这种比喻,将音乐比喻成为现实中人们可随时听到的声音,本是一首无声的诗,这 时却显得无比有情。
在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动紫皇”表现了音乐使人听后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就连天 上惯听仙乐的天神都被美妙的声音所惊动,那瞭亮的 琴声直冲女娲补天石处使”石破天惊“下起了绵绵秋 雨。
《李凭箜篌引》《琵琶行》《听颖师弹琴》.ppt剖析27页文档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李凭箜篌引》《琵琶行》《听颖师弹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琴》.ppt剖析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李凭箜篌引》《琵琶行》比较鉴赏
(2)风格迥异:
比 较 鉴 赏
《李凭箜篌引》纯为描摹音乐, 没有诗人的情感寄托,风格凄寒冷 艳、浪漫瑰丽。 《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在 描摹音乐时也在叙事和抒情,琵琶 女弹奏时的情态动作和作者的身世 体验都穿插其中,其风格平易感伤。
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的手法江州司马青衫湿为侧面烘李凭箜篌引纯为描摹音乐没有诗人的情感寄托风格凄寒冷艳浪漫瑰丽
比 较 鉴 赏
比较白居易的《琵琶 行》和《李凭箜篌引》在 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 法,说说它们各自的艺术 风格。
比 鉴 赏
(1)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 《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 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于音乐旋律本 身的起伏跌宕着墨并不多,只有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 笑”两句,为侧面烘托手法。 《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 音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的手 法,“江州司马青衫湿”为侧面烘 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风格迥异:
比 较 鉴 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李凭箜篌引》纯为描摹音乐, 没有诗人的情感寄托,风格凄寒冷 艳、浪漫瑰丽。 《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在 描摹音乐时也在叙事和抒情,琵琶 女弹奏时的情态动作和作者的身世 体验都穿插其中,其风格平易感伤。
比 较 鉴 赏
比较白居易的《琵琶 行》和《李凭箜篌引》在 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 法,说说它们各自的艺术 风格。
比 较 鉴 赏
(1)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 《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 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于音乐旋律本 身的起伏跌宕着墨并不多,只有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 笑”两句,为侧面烘托手法。 《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 音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的手 法,“江州司马青衫湿”为侧面烘 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