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效果地两种研究方法
传播研究方法范文
传播研究方法范文传播研究方法是指在传播学领域中运用的一系列研究工具和技术,用于探究社会群体的传播行为、传播效果以及传播现象背后的原因和机制。
传播研究方法可以帮助学者深入了解传播现象的内在规律,从而为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一、问卷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是最常用的传播研究方法之一、通过设计合理的问题,向大量受访者发放问卷,然后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从而了解受访者的态度、观点、习惯和行为。
问卷调查方法具有数据量大、样本广泛、操作简便的优势,可以获取较为客观的信息。
但是,问卷调查存在样本偏倚、信息不客观等问题,需要研究者慎重设计问卷和选择样本。
二、深度访谈方法深度访谈方法是指通过面对面的形式,与受访者进行深入、开放型的访谈,以了解受访者的主观感受、观点和经验。
深度访谈方法可以让研究者直接接触到受访者的内心世界,探究其背后的动机和意义。
深度访谈方法适用于研究主观感受、意义、态度和信仰等主观性较强的问题,但是需要研究者具备较强的沟通和倾听技巧,同时还需注意可能的信息偏误。
三、实验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法是通过控制变量的方法,模拟特定的传播场景,从而研究特定传播活动对人们行为和态度的影响。
实验研究方法可以控制其他干扰变量,剔除其他因素的干扰,从而更准确地观察和推断因果关系。
实验研究方法适用于探寻传播活动的效果和机制,但是需要注意实验环境与真实环境之间的差异,同时还需考虑伦理道德等问题。
四、观察研究方法观察研究方法是通过直接观察和记录人们的传播行为和互动情况,了解其所表达的信息、行为模式和态度。
观察研究方法可以获取客观的行为数据,发现传播现象的内在规律。
观察研究方法适用于探究人们的非语言传播行为、互动模式和环境因素对传播的影响,但是需要研究者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入的理解。
五、内容分析方法内容分析方法是通过对文本、图像、音视频等传播材料进行系统的分类、计数和分析,从而了解传播信息的特点、趋势和效果。
内容分析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发现传播活动中的模式、主题和偏向,但是需要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设计合理的分类方案,同时还需注意样本的选取和数据的分析。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式收集数据,并分析数据来探究传播现象。
2. 实验研究:通过控制变量和随机分组的方式,对不同情境下的传播现象进行实验,验证或推测传播原则。
3. 内容分析:对所研究的传播内容进行系统的获取、分析和解释,以研究传播内容的特征和影响。
4. 历史研究:通过研究历史上的传播事件和传播现象,来了解传播的演变过程和影响。
5. 文本分析:通过对文本的语义、语用、语法等方面进行分析,来研究文字传播的特点和效果。
6. 网络分析:使用网络分析工具和方法,研究社交网络中的传播结构、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
7. 跨文化研究: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现象,研究地域差异和文化影响。
8. 计量分析:利用统计学方法对量化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传播现象的趋势、规律和影响因素。
9. 案例研究:详细研究某个传播事件或媒体现象,探究其产生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以上研究方法并非独立,常常需要结合多种方法来综合分析传播现象。
传播研究方法
传播研究方法
传播研究方法是传播学领域的一种研究方法,目的是用科学的方法来探索传播现象的规律和特点。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传播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研究。
文献研究是对已有的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的方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和总结,可以找出研究问题的起源和历史演变,了解前人的研究方法和结果,为新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资料。
第二,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通过设计问卷或进行访谈等方式,收集大量样本的意见和观点,以获取关于传播现象的数据。
调查研究可以得出客观的数据结果,了解人们的传播行为、态度和观点,从而揭示出社会群体的传播特点和规律。
第三,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是在受控环境下,通过操纵自变量和观察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来研究传播现象。
实验研究可以控制其他干扰因素,验证因果关系,揭示出传播行为和效果之间的关系。
第四,观察研究。
观察研究是通过观察和记录传播现象的过程和结果,来研究传播行为和效果。
观察研究可以直接观察和记录人们的传播行为、媒体内容和传播效果等,揭示出传播过程中的规律和特点。
第五,实地调查。
实地调查是通过实地走访、参观和观察,了解社会环境和现实情况,揭示出传播现象的背后原因和产生的
影响因素。
实地调查可以获取到真实的观察资料,提供了研究的详实性和深度。
第六,内容分析。
内容分析是对媒体内容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媒体内容的分析和统计,了解媒体传播的内容、形式和模式,揭示出媒体对公众观点和社会态度的塑造和影响。
综上所述,传播研究方法多样,需根据具体问题和研究目的选取合适的方法,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揭示传播现象的规律和特点。
传播学教程整理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传播效果概念的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2.指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构成了两方面:一是对效果产生的微观过程分析;二是对它的综合、宏观过程的考察。
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1.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构成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2.作用于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3.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成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
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1.环境认知效果2.价值形成与维持效果3.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向社会提示具体的行为范例或行为模式来影响人们的行动。
“地位赋予”功能。
传播效果类型:短期的预期效果。
包括“个人的反应”和“对媒介集中宣传报道活动的反应”。
短期的非预期效果。
“个人的自发反应”和“集合的自发反应”。
长期的预期效果。
长期信息传播所产生的与传播者意图相符的累积效果。
推广与普及,知识的传播等。
长期的非预期效果。
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持久的传播活动所产生的综合效果或客观结果。
每一个具体传播过程的每一要素或环节都会对传播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考察具体过程的传播效果,必须研究几个方面的课题: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
文本分析是基本方法。
讯息载体与传播效果。
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内容提示法、说理法、诉求法。
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英国,麦奎尔,关于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问题,主要有三种理论:常识理论。
公众通过日常接触和使用传播媒介的直接体验而形成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以舆论的形式对传媒的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现场理论:传媒内部工作人员所持的观点。
直接支配着大众传媒的运营和日常的信息传播活动。
传播学研究方法
传播学研究方法
传播学是一门涉及广泛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传播过程、传播媒介、传播效
果等多个方面。
而要深入研究传播学,就需要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
本文将从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两个方面介绍传播学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方法是传播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它主要通过访谈、观察、案例
分析等手段,以深入了解受访者的观点、态度和行为。
在传播学中,定性研究方法常常用于分析受众对于特定媒体内容的态度和看法,以及对于特定传播现象的解释。
通过定性研究方法,研究者可以深入了解受众的心理和行为,为传播策略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
另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是定量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实验研
究等手段,以获取大量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在传播学中,定量研究方法常常用于分析受众的传播行为、媒体使用习惯、传播效果等方面。
通过定量研究方法,研究者可以获得客观的数据支持,验证传播理论,并进行跨文化比较和趋势分析。
除了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外,传播学研究还可以采用混合研究方法。
混合研究
方法将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以获取更全面的研究结果。
在传播学中,混合研究方法可以通过定性研究深入了解受众的态度和行为,再通过定量研究验证研究假设,从而获得更可靠的结论。
总之,传播学研究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的特点来确定。
研究者需
要灵活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以获取全面、深入的研究结果。
同时,研究者还应该注重研究方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希望本文对传播学研究方法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传播效果中的各种理论
传播效果中的各种理论传播学核心理论专题九——传播效果中的各种理论一、睡眠者效果/休眠效果(Sleeper effect)霍夫兰在说服研究中发现,信源的可信度与传播效果之间的一种变动关系,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度的负面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种"休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度的负面影响趋于减弱或消失以后,其说服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霍夫兰等人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这是由于经过一段时间后,消息来源与观点有分离的倾向。
受众对传播来源印象逐渐模糊,只记忆内容本身。
这表明: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但从长期效果来看,最终起决定作用的仍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二、两级传播论这是有限效果论体系的经典理论。
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伊里调查之后提出的,指来自媒介的信息首先抵达舆论领袖,然后由舆论领袖通过人际传播传递给受其影响的追随者,即形成“大众传播—舆论领袖—受众”的传播过程,这个过程被称为两级传播。
两级传播比大众传播更具说服力,经过舆论领袖再加工的信息更具针对性,更易被受众相信和接受。
缺陷:①舆论领袖和其他受众缺乏明显区别。
②特定场合下受众可以直接获取媒介信息,不存在中间人。
③实际的传播过程中可能有更多级传播过程。
④在缺乏媒介的社会或发达社会中的危机环境中该理论不适用。
三、意见领袖(舆论领袖)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两极传播伦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指人群中首先或较多接触大众传播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加工的信息传播给他人的人。
特点时在社交场合较为活跃;与受其影响者处于同一团体并有共同的兴趣爱好;通晓特定问题,并乐于接受和传播信息。
意见领袖介入传播过程,加快了信息传播并扩大了影响,具有影响和改变他人的能力。
四、预防接种理论(防疫论)预防接种理论又称防疫论,美国学者威廉·麦奎尔20世纪60年代进行实验,寻求抗御态度改变的有效方法,经研究提出预防接种理论,并提出"防疫"一词。
传播效果研究几种效果理论
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一)“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 (1)从与人们的原有态度的关系来看,对原来就 持赞成态度的人来说,“一面提示”的说服效果 明显大于“两面提示”;而对原来持反对态度的 人来说,“两面提示”的效果则明显大于“一面 提示”。 (2)从与文化水平的关系来说,“一面提示”对 文化水平低者说服效果较佳,而“两面提示”对 文化水平高者效果较佳。
电视媒介在形成“共识”中的独特优势: ( 1 )受众广泛,接触时间最长 ( 2 )不需要接触印刷媒介所必需的识字 能力 ( 3 )拥有强烈的现场感和冲击力 ( 4 )渗透性强
“知沟理论”(Knowledge Gap Theory)
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 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 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 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 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沟” 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毛主席在50 年代决定向经过挑选的人提供一 份四页的报纸(指《参考消息》),上面刊登的全 是译成中文的西方通讯社——美联社、合众国际社、 路透社和法新社的消息。他后来解释他为什么要这 样做。就我们迄今所知,他并没有读过西方研究这 个问题的任何材料,但他使用了我们谈的“免疫” 这个词。他说,如果我们让人们为了防病打肪疫针, 为什么我们不能对危险的思想采取同样的办法呢?
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一)信源的可信性效果
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 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 低,说服效果越小。这说明,对 传播者来说,树立良好的形象争 取受众的信任是改进传播效果的 前提条件。
霍夫兰
(二)“休眠效果”
信源的可信 性对信息的短期 效果具有极为重 要的影响,但从 长期效果来说, 最终起决定作用 的是内容本身的 说服力。
传播效果研究的两种基本方法及其相互关系
传播效果研究的两种基本方法及其相互关系一、本文概述传播效果研究是传播学领域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致力于探索和分析信息传播对受众产生的影响。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传播效果研究的两种基本方法——实验法和调查法,并剖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对比分析这两种方法的特点、适用场景和局限性,本文旨在为传播学者和实践者提供更全面、深入的理解,以更有效地评估和优化传播策略。
本文将介绍实验法在传播效果研究中的应用。
实验法通过控制变量、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等手段,能够较为精确地揭示信息传播对受众的影响。
这种方法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但也面临着操作难度大、伦理问题等挑战。
本文将阐述调查法在传播效果研究中的作用。
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手段收集大量受众数据,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受众对信息的接受程度和态度。
这种方法在实际操作中相对简便,但也存在样本代表性、数据准确性等问题。
本文将探讨实验法和调查法之间的相互关系。
虽然这两种方法在操作原理、数据收集和分析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它们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通过综合运用这两种方法,我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信息传播的效果,为传播实践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分析实验法和调查法在传播效果研究中的应用及其相互关系,为传播学领域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二、传播效果研究的两种基本方法传播效果研究是探究信息传播过程对受众产生的影响和结果的重要领域。
在传播学研究中,主要存在两种基本的研究方法:实验法和调查法。
这两种方法各有其特点,并在不同的研究场景下发挥着重要作用。
实验法是一种在严格控制条件下,通过操作某些变量来观察其他变量变化的研究方法。
在传播效果研究中,实验法主要用于探究特定传播内容、媒介或策略对受众产生的影响。
例如,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实验法来研究不同广告策略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
实验法的优点在于其能够准确控制变量,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能够较为精确地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然而,实验法也存在局限性,如样本规模相对较小,实验结果可能无法推广到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论传播学研究中两种方法论的融合
、
传播 学研 究 中两 种基本 范 式 的襄述 及定 位
实证 、定 量 、经 验或行 为主义 的研究 方法 ,形 成 了体 系庞 大、成 熟且 关注 现 实 的学 科 特 点 ,我 们 称 之 为 实 证 主 义 ( 行为 主义或经验 主义 )范式 的传播学派 ;在欧洲 以人 文学
者 为代 表 的 传 播 学 研 究 则 以思 辩 、定 性 的研 究 方 式 为 主 流 ,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l 7 — 0 l ( 0 6 0 — 0 1 0 63 33 2 0 ) 1 l6 4
作者简介 :王志永 (9 1 ) 1 8一 ,男 ,山东菏泽人 ,讲师 ,硕士 。从事传播理论研究 。
传播学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的开始 ,是以 1 4 9 9年美 国学 者威尔 伯 ・施 拉姆 出版 的著作 《 大众 传播 学概论 》为标志
蕴涵深刻 的思想 ,敏锐 而具有 批判性 质 ,我 们称 之为 人文 主义 ( 批判)范式的传播学派 。传播 学研 究便 是
以此为起点 的 ,比如 其早 期对于传 播过程 研究 中 的一种带 有 明显 验证 意 图的 模 式 的方 法 , 带有 一 种 检验 “ 就 传播 动
论 “ 悖逆”在传播学研究 中似乎是针锋相对 、不可 调和 的。 但笔者认 为 ,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虽然导 源于不 同的学科 , 但二者在传播学研 究 中并不是 绝对 的对立 ,可 把二 者融合 起来进 行更 好的研 究 。本 文对这 两种 方法论在 传播 学研究
中融 台 的 可 能性 和 可 行 性 作 一 些 探 讨
传 播 学 起 初 一 方 面 是 作 为 一 种 “ 具 ” 或 “ 能 ” 在 工 技 研 究 中 出现 的 , 至 少 从 它 开 始 所 关 心 的 中心 来 说 是 这 样 的 。 我 们 这 样 说 的 意 思 是 ,它 是 根 据 一 种 至 少 在 表 面 上 明 确 且
新闻传播研究方法
新闻传播研究方法
新闻传播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实证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是以收集和分析实证数据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主要通过问卷、采访、实地调查等方式收集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实证研究法适用于对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效果的研究。
2. 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通过研究多个类似案例,总结和归纳其中的规律和特点,进而对新闻传播行为进行分析的研究方法。
案例分析法适用于对新闻传播的实践和理论的研究。
3. 定性研究法:定性研究法是通过研究和了解受众、媒体、权威人士等方面对新闻传播的看法和态度,从而深入理解新闻传播行为的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法适用于对新闻传播的定性分析和深度研究。
4. 实验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是通过设计和实施实验,观察和评估新闻传播的行为和效果,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的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法适用于对新闻传播的实证研究和预测研究。
5. 跨学科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是指将新闻传播与其他学科如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相结合,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
跨学科研
究法可以深入挖掘新闻传播的本质和特性,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综合性。
以上是新闻传播研究方法的的几种常见方法,不同的研究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和问题。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的学科,其研究方法丰富多样。
在传播学的研究过程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观察研究、实验研究和调查研究等。
首先,文献研究是传播学领域常用的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和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研究者可以了解到传播学的发展历程、理论模型和研究成果。
文献研究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到先前研究者在该领域的主要观点和理论,为研究者提供一个有机的理论框架,从而指导他们的研究方向。
此外,文献研究还可以帮助研究者扩大视野,了解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和研究热点,从而在自己的研究中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创新。
其次,观察研究也是传播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
观察研究是通过直接观察和记录现象来获得数据和信息的一种方法。
在传播学领域,观察研究主要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两种。
自然观察是在真实的传播环境中进行观察,以了解人类传播行为和传播效果。
实验观察则是在实验室、模拟环境或者控制条件下进行观察,以研究特定变量或因素对人类传播行为的影响。
观察研究可以帮助研究者直接观察现象,获得真实有效的数据,并且对研究对象的行为和反应进行记录和分析。
此外,实验研究也是传播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
实验研究是通过人为干预和控制变量的方式,模拟真实的传播环境,以研究特定变量或因素对人类传播行为和传播效果的影响。
实验研究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分析和理解传播过程中的因果关系,从而验证和拓展传播理论。
实验研究的优势在于可以控制变量,排除干扰因素,使研究结果更具可靠性和解释力。
最后,调查研究也是传播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
调查研究是通过设计和分发调查问卷或面访的方式,收集人们的意见、态度、行为等相关信息。
调查研究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大量人群的特点、观点和需求,从而了解人们在传播过程中的行为和态度。
调查研究在传播学中广泛应用于媒体受众研究、社会调查和广告效果评估等领域。
总而言之,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丰富多样,可以根据具体问题和研究目的进行选择和组合。
传播研究方法
传播研究方法第一节抽样在许多情况下,传播研究需要对某一个大众媒体的所有受众、某一类型的媒体内容,或某个传播现象的整体进行分析,对这个总体里的每个个体都进行研究,是最理想的状态,但是由于个体数量巨大,全面研究又是不可行的,这时,我们就需要运用抽样手段得到能够代表总体的样本。
一、抽样的基本概念1、为什么需要抽样抽样(sampling)就是从一个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或元素)组成样本的过程。
当研究对象的总体数目巨大时,研究者为了节省研究经费和时间,就需要进行抽样,用关于样本的研究结果来推断总体。
2、抽样的基本概念(1)总体(population)和元素(element)(2)样本(sample)(3)概率抽样(probability sampling)和非概率抽样(nonprobability sampling)(4)随机性(randomness)二、非概率抽样当研究目的是想了解受众对媒体内容的看法和深入阐释、而非根据对部分受众的研究结论来推断某市或全国受众的看法时,研究者事先对总体的了解无须很多,也无须明确规定样本规模,可以采用非概率抽样和定性研究方法,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来选择样本。
1、偶遇抽样偶遇抽样(accidental or haphazard sampling),也称为方便抽样(convenience sampling),指研究者抽取自己手头偶然遇到的个体为样本,直至样本规模符合需要。
2、立意抽样立意抽样(purposive sampling,或目的抽样),也称为判断抽样(judgmental sampling),指研究者根据特定目的和主观判断而确定研究样本。
3、配额抽样进行配额抽样(quota sampling)时,研究者首先按某些控制变量对总体进行分类,然后确定每个类别在总体里所占比例,然后再通过偶遇抽样或立意抽样手段,在每个类别里挑选一定数量的个体,使得每一类别的样本个体在样本里所占的比例尽量接近于该类别在总体里所占的比例。
传播学考研资料-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2017考研已经拉开序幕,很多考生不知道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考研复习资料。
中公考研辅导老师为考生准备了【新闻学考研知识点讲解和习题】,希望可以助考生一臂之力。
同时中公考研特为广大学子推出考研集训营、专业课辅导、精品网课、vip1对1等课程,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欢迎各位考生了解咨询。
一、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传播技巧:在说服性活动中为有效地达到预期目的而采用的策略方法。
1、“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一面提示:仅向说服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己有利的判断材料。
两面提示:在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
霍夫兰说服士兵确立持久战的信念的实验。
两种提示方式都取得了良好的说服效果。
对原来就持赞成态度的人来说,“一面提示”的说服效果明显大于“两面提示”;而对原来持反对态度的人来说,“两面提示”的效果明显大于“一面提示”。
“一面提示”对文化水平低者说服效果较佳,“两面提示”对文化水平高者效果较佳。
2、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反宣传”测验,在接触到“反宣传”后,原先接受“一面提示”实验的人几乎都受到了相反观点的影响,而那些原接受“两面提示”实验的人的态度却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免疫效果”/“接种效果”:“两面提示”由于包含着对相反观点的“说明”,这种“说明”就像事先接种牛痘疫苗一样,能够使人在以后遇到对立观点的宣传时具有较强的抵抗力。
3、“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中”几条一般结论:1、在论题和论旨比较复杂的场合,明示结论比不下结论效果要好。
2、在说服对象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较低的场合,应该明示结论。
3、让说服对象自己得出结论的方法,用于论题简单,论旨明确或对象文化水平较高、有能力充分理解论旨的场合较佳。
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诉诸理性:通过冷静地摆事实、讲道理,运用理性或逻辑力量来达到说服的目的。
诉诸感情:通过营造某种气氛或使用感情色彩强烈的言辞来感染对方,以谋求特定效果。
传播学研究方法
传播学研究方法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播和交流的学科,其研究方法对于深入理解和分析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现象至关重要。
在传播学研究中,科学的研究方法是确保研究结果准确可靠的关键,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传播学研究方法。
首先,调查研究是传播学中常见的研究方法之一。
调查研究通过设计问卷、访谈或观察等方式,收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以了解人们的传播行为、传播偏好和传播效果等情况。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统计,可以得出一些客观的结论和规律,为传播现象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其次,实验研究也是传播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实验研究通过控制变量的方法,对特定的传播现象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以验证或推翻某些传播理论或假设。
实验研究可以排除外部因素的干扰,更加准确地观察和分析传播现象的规律和特点,对于深入理解传播过程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内容分析是传播学研究中常用的定性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通过对传播内容进行系统的分类、计数和分析,揭示传播信息的特点、趋势和规律。
内容分析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传播内容的特点和传播效果,对于研究传播媒介的影响和传播信息的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网络分析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传播学研究方法。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人们的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分析通过对网络结构和信息传播路径的研究,揭示了网络空间中信息传播的规律和特点,为我们理解网络传播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总的来说,传播学研究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
在实际的传播学研究中,研究者可以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的不同,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以获得准确、可靠的研究结果。
同时,传播学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和完善,也将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传播学理论提供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
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1. 随机抽样调查:通过在特定人群中随机选择样本,以代表整体人群的观点和意见。
这种方法旨在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代表性。
2. 观察研究:通过观察和记录人们在特定环境中的行为,来研究传播的各个方面。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现实生活中的传播情境,但观察者可能对观察对象的行为有所影响。
3. 实验研究:通过控制变量和随机分组的方法,测试不同传播变量对观众行为和态度的影响。
这种方法可以推断因果关系,但实验室设置可能无法完全反映现实情况。
4. 内容分析:通过系统地分析传播媒体的内容,了解不同主题、观点和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
这种方法可以量化和比较不同媒体的内容特征。
5. 社交网络分析:通过分析传播网络中的连接和关系,揭示信息传播的模式和影响力。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理解信息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传播方式。
6. 计量分析: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字数据,如浏览量、转发量和评论数量,来评估传播活动的效果。
这种方法可以定量衡量和比较不同传播策略的效果。
7. 数学建模: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传播过程和效果。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预测和解释传播现象,并为传播决策提供支持。
8. 内容文本分析:通过分析传播文本的语言特征和语义内容,揭示信息传播的隐含意义和信息构建过程。
这种方法可以了解信息传播的更深层次。
9. 实证研究:通过收集和分析现有数据,验证传播理论和假设的有效性。
这种方法可以基于实际观察和数据分析,验证和修正传播理论。
10. 显性数据分析:通过分析传播活动中的数字和文本数据,揭示信息的传播路径和影响力。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数据可视化和统计分析来理解传播行为和效果。
《传播效果研究》课件
覆盖率的影响因素:包括信息传 播渠道、传播内容、传播时间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覆盖率的计算方法:通过统计目 标受众的数量和实际接收到信息 的人数,计算覆盖率
覆盖率的意义:评估信息传播的 效果,为改进传播策略提供依据
传播范围:受众 数量、覆盖地域、 传播渠道等
传播效果:信息 接收率、理解率、 记忆率、行动率 等
案例名称:可口可乐广告 成功原因:创意新颖,情感共鸣 传播效果:全球知名,深入人心 启示:品牌传播需要创新和情感共鸣
案例名称:某 品牌广告投放
失败原因:广 告内容与品牌 形象不符,引 起消费者反感
影响:品牌声 誉受损,销售
额下降
启示:广告内 容应与品牌形 象相符,避免 引起消费者反
感
案例分析:选择 具有代表性的传 播案例进行分析
内容准确性:内容是否准确 无误,避免误导受众
内容易读性:内容是否易于 理解,便于受众接受和记忆
传统媒体: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 网络媒体:社交媒体、搜索引擎、电子邮件等 线下活动:展览、会议、讲座等 口碑传播:朋友、家人、同事等之间的口口相传
受众的年龄、性别、职业、教育 背景等个人特征
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和偏好
启示:从案例中 总结出传播效果 的影响因素和规 律
借鉴:将案例中 的成功经验应用 到实际工作中
创新:结合实际 情况,创新传播 策略和手段,提 高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信息内容、传播渠道、受众特征等 传播效果可以通过量化指标进行评估,如点击率、阅读量、转发量等 传播效果研究需要结合理论和实践,不断探索和创新 未来传播效果研究需要关注新媒体、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添加标题
传播学传播效果研究
传播学传播效果研究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就大众传播效果的性质和影响力强弱的认识而言,这一过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时期:魔弹论,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第二时期:有限效果论,40年代至60年代末第三时期:宏观效果论,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魔弹论(第一时期)产生原因:①大众传媒发展的迅猛势头产生巨大的社会冲击。
大众报刊飞速普及,大众传媒成了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而且深深渗透到了个人、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对大众传媒产生了敬畏心理②在这个时期,无论是国家、政党、团体还是社会活动家、企业广告宣传人员,对传播媒介的利用都达到空前的程度③本能心理学盛行,这种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受到本能的“刺激-反应”机制主导,由于人的遗传生理机制是大致相同的,施以某种特定的“刺激”,便能引起大致相同的“反应”④大众社会论,这种理论认为,现代社会生活破坏了传统社会中的的等级秩序和密切的社会联系,使社会成员成为均质的、分散的、孤立的“原子”,个人在获得自由的同时也失去了统一的价值观和行为参照系,使得他们在任何有组织的说服和宣传活动面前都处于孤立无援、十分脆弱的状态(相互隔绝、孤立无援的受众观)“魔弹论”又称为“枪弹论”、“皮下注射论”、“刺激——反应论”。
该理论认为,受众成员是一个个孤立的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众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立竿见影的效果,进而左右人的态度、意见,甚至可以支配他们的行为。
这个时期的经典研究有:拉斯韦尔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宣传研究、关于电影与儿童的佩恩基金会研究和“火星人入侵”研究等。
魔弹论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并且否定了受众对大众传媒的能动的选择和使用能力。
对传播过程做了过于简单的描述:一方是全能的媒介在发送信息;另一方是分散的大众在等待着接受它,其间别无他物二、“传播流”研究和“有限效果论”(第二时期)(一)重要特点:社会调查法和心理实验法普遍应用于传播学研究,学者们开始对传播效果产生的过程与机制进行实证考察(二)主要研究领域:“传播流”研究、“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使用与满足”研究(三)“传播流”研究1、定义:指的是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由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2、代表性研究成果: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1944)、卡茨《个人影响》(1955)、罗杰斯《创新与普及》(1962)、克拉帕《大众传播效果》(1960)传播流三部曲:一、《人民的选择》1、《人民的选择》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所做的一项实证调查研究报告,又称“伊里调查”。
传播学研究方法
传播学研究方法传播学研究方法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传播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通过设计问卷并将其发放给被调查者,研究者可以收集到各种信息和数据。
问卷调查可以用于调查人们的传播行为、媒体使用习惯、信息获取来源等等,以便于了解和分析传播现象。
二、深度访谈深度访谈是一种质性研究方法,通过与被访谈者进行面对面的深入交流,研究者可以获取到被访谈者的观点、想法、经验等。
在传播学研究中,深度访谈可以用于探索人们的传播动机、态度、价值观等,从而深入理解传播现象的内在机制。
三、内容分析内容分析是一种定量研究方法,通过对媒体内容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分析,研究者可以获取到一系列相关的数据。
在传播学研究中,内容分析可以用于研究媒体报道的内容、形式、偏见等方面,以便于揭示和理解媒体传播的特点和模式。
四、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一种控制变量的科学研究方法,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预设的处理,并观察和测量其反应和效果,以得出结论。
在传播学研究中,实验研究可以用于探究传播对受众的影响、媒体效果等问题,以便于验证和推断传播理论的有效性。
五、观察研究观察研究是一种直接观察和记录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现实中的传播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研究者可以获取到具体的行为和事件。
在传播学研究中,观察研究可以用于观察人们的传播行为、媒体使用情况、信息传播过程等,以便于了解和解读实际的传播现象。
六、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是一种详细研究特定个体或事件的方法,通过深入研究个案,研究者可以获取到详细和全面的信息。
在传播学研究中,案例研究可以用于研究媒体事件、传播组织等特定情境下的传播行为和效果,以便于为理论提供具体的案例支持。
以上提及的是传播学研究常用的几种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研究者可以根据具体问题和目的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研究。
传播学研究方法 讨论与评价
传播学研究方法讨论与评价传播学研究方法:讨论与评价一、引言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传播学作为一门研究信息传播、交流与接受的学科,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为深入探讨传播现象提供了有力支撑。
本文将对传播学的研究方法进行梳理,以期为传播学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二、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是传播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对文本、图像、音频等多模态内容的分析,揭示传播内容的特点、规律及背后的意识形态。
内容分析法有助于挖掘海量信息中的关键要素,但易受分析者主观因素影响。
2.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通过向大量受访者发放问卷,收集数据以揭示传播现象的一种方法。
问卷调查法操作简便,易于获取大量数据,但受访者回答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会影响研究结果。
3.实验法:实验法是在控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操作以观察传播效果的方法。
实验法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可排除外部干扰因素,但实验过程可能面临伦理道德问题。
4.深度访谈法:深度访谈法是通过与受访者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其看法、态度和行为的方法。
深度访谈法可获取丰富、深入的资料,但访谈时间和成本较高,且可能受受访者主观因素影响。
5.观察法:观察法是通过直接观察研究对象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互动和情感表现,分析传播现象的方法。
观察法有助于捕捉真实场景中的细节,但易受观察者主观因素和情境限制。
三、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分析1.内容分析法:优点在于能有效挖掘海量信息,揭示传播内容的规律和特点。
局限性在于分析结果受分析者主观因素影响,分析结果的外部效度较低。
2.问卷调查法:优点在于操作简便、成本较低,可获取大量数据。
局限性在于受访者回答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会影响研究结果,且难以深入了解受访者内心的想法。
3.实验法:优点在于实验过程可控,可排除外部干扰因素,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
局限性在于实验过程可能面临伦理道德问题,且难以应用于所有传播现象。
4.深度访谈法:优点在于可以深入了解受访者的看法、态度和行为,获取丰富、深入的资料。
传播效果的两种研究方法之欧阳理创编
传播效果研究的两种基本方法及其相互关系传播效果既是传播学研究的重点,又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目的,为了实现传播效果,从20世纪30年代起,传播学研究者和传播学家们创造了许多有价值的或者在一个时期起着重要作用的传播效果理论。
人类传播是有目的的,无论是人内传播、人际传播,还是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或者其他形式的媒介传播,人们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进行的。
从人类传播的总体来分析,其传播活动,要么是为了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要么是为了实现社会各部门、各系统之间的协调和沟通,要么是为了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一句话,人类都是为实现其已确定的目标和目的而开展传播活动的。
从这一人类传播的角度来研究传播效果,并不是传播学形成以后才开始的,它是先于传播学形成的。
可见,传播效果问题是人类传播活动过程中研究的一个永恒性的课题。
这就是说,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和人类传播活动,人类就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式关心着传播效果问题。
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情况下,一方面是人们对信息的认知度不高,真正会使用信息、把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去开发和利用的人很少。
正因为这样,人们对传播效果仅仅停留在关心的层面,并没有真正地去研究传播效果。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上个世纪初以来,人们交往的形式,特别是范围不断发展和扩大,人们对传播效果的研究也就提到了议事日程。
随着传播学理论体系的逐渐形成,传播效果研究已成为传播学研究的主线和出发点。
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类为了生存,曾创造了许多保护自己利益的理论。
同样,仅人类活动中的传播活动,人们为了实现其传播目的,也创造了许多理论。
仅从传播效果实现的角度来讲,人们创造的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子弹论”(或称魔弹论、皮下注射论);“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培养”理论;“知沟”理论……由于这些理论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学习和研究传播学,特别是应用传播学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传播效果在传播学体系中占据这样重要的地位,它要求传播效果研究者在深化传播效果理论研究的同时,还必须深化对传播效果研究方法的研究,以保证传播效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效果研究的两种基本方法及其相互关系传播效果既是传播学研究的重点,又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目的,为了实现传播效果,从20世纪30年代起,传播学研究者和传播学家们创造了许多有价值的或者在一个时期起着重要作用的传播效果理论。
人类传播是有目的的,无论是人传播、人际传播,还是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或者其他形式的媒介传播,人们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进行的。
从人类传播的总体来分析,其传播活动,要么是为了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要么是为了实现社会各部门、各系统之间的协调和沟通,要么是为了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一句话,人类都是为实现其已确定的目标和目的而开展传播活动的。
从这一人类传播的角度来研究传播效果,并不是传播学形成以后才开始的,它是先于传播学形成的。
可见,传播效果问题是人类传播活动过程中研究的一个永恒性的课题。
这就是说,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和人类传播活动,人类就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式关心着传播效果问题。
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情况下,一方面是人们对信息的认知度不高,真正会使用信息、把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去开发和利用的人很少。
正因为这样,人们对传播效果仅仅停留在关心的层面,并没有真正地去研究传播效果。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上个世纪初以来,人们交往的形式,特别是围不断发展和扩大,人们对传播效果的研究也就提到了议事日程。
随着传播学理论体系的逐渐形成,传播效果研究已成为传播学研究的主线和出发点。
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类为了生存,曾创造了许多保护自己利益的理论。
同样,仅人类活动中的传播活动,人们为了实现其传播目的,也创造了许多理论。
仅从传播效果实现的角度来讲,人们创造的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子弹论”(或称魔弹论、皮下注射论);“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培养”理论;“知沟”理论……由于这些理论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学习和研究传播学,特别是应用传播学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传播效果在传播学体系中占据这样重要的地位,它要求传播效果研究者在深化传播效果理论研究的同时,还必须深化对传播效果研究方法的研究,以保证传播效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一、传播效果及其影响因素(一)传播效果传播效果虽然是传播学研究的重点,但是直到现在,传播学界对于传播效果概念的解释并不完全一致。
从对传播效果的认识过程来看,对传播效果的解释大概有以下几种:第一种观点认为,传播效果是检测传播者、传播容、传播媒介对受众的功能和状况的一种量化标准或表现程度。
第二种观点认为,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在改变受众固有观点、立场方面的威力程度的表现。
第三种观点认为,传播效果是传播者的行为对社会文化所造成的影响。
第四种观点认为,传播效果是指媒介功能的发挥程度。
第五种观点认为,传播效果重点是检测受众对传播容的接受程度和不接受、反感的程度。
第六种观点认为,传播效果指传播者借用传播媒介将传播容传递给受众的全过程对受众、对社会以及对传播者自身所产生的影响以及由其所带来的根本性的变化。
上述例举的这六种对传播效果的不同观点,可区分为两类:一类是强调传播过程各要素的作用以及由这些要素对受众所产生的影响。
比如第一种是综合性反映传播过程要素的功能、状况;第二、三、四、五种观点只强调传播过程要素中某一要素的作用。
第二种观点只强调传播者的作用或威力;第三种观点只强调传播者行为的作用;第四种观点只强调传播媒介的作用;第五种观点只强调传播容的作用。
人类传播是一个系统,必须用系统的观点才能全面地、准确地把握传播效果,才能真正发挥传播的作用,传播过程的单个要素是不可能发挥作用的,当然也就不存在传播效果问题。
比如传播容--信息,如果受众对信息的认知度较低,不管传播者怎样加大传播活动的信息量,传播者传播的信息永远都属于传播者的,不会成为受众所使用和满意的信息,对于受众来说,传播者通过传播媒介传播信息可区分为三个层次:受众了解的信息、属于受众所有的信息和受众会使用的信息。
这三个层面上的信息,前两种信息不会对受众产生影响,当然也就不存在传播效果问题。
根据这种分析,前五种传播效果观只解决了让受众了解信息和将传播者的信息转让给受众所有的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传播效果问题。
一类是强调传播过程对受众、社会以及传播者自身的影响,并强调影响的结果--受众、社会、传播者自身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
对传播效果的这种解释是我们经过多年的比较研究得出的结论。
这个结论有三个基本特点:(1)不是强调传播过程诸要素的个体作用,而是由各个传播要素所构成的传播过程的整体作用,而这个作用的发挥充分体现了传播效果的动态性;(2)传播过程作用的对象不单单指接收传播信息的受众,而且对社会,特别是对于传播者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要保证取得最佳传播效果,既要注意对受众的研究,更要加强对传播者自身的研究,保证传播者不仅会捕获信息、加工信息,而且要会使用信息,这是传播信息被受众接受、使用的前提条件。
目前,我国的信息传播者部分不懂得信息的使用,甚至不了解信息,这样的传播者不可能把受众可以使用的信息传播出去,当然也就不可能提高传播效果;(3)强调检测传播效果的标准不是停留在传播容对传播效果的影响上,而是进一步强调传播对象接收传播容后同接收传播容前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
这种根本性变化并不是靠传播者、传播媒介的权威性,而是靠受众熟练使用传播信息的深度和广度。
那么,在对传播效果的研究过程中,为什么对于传播效果的解释出现这样多的分歧意见呢?这一点既可以从传播学的产生过程来解释,又可以从人们对传播学的认知度来解释。
人们都知道,传播学起源于美国。
能在美国形成这门学科的背景可以从两个角度去解释:一是社会生产力的角度,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地应用于生产以及其他社会活动,迫使人们、组织、国家之间交往的频繁,提高了人们对于信息及其作用的认知度。
在这种大背景下,出现了许多历史上曾未出现过的现象,为了准确地解释这些现象,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客观上需建立一门新学科,以便从理论上弄清楚人际间频繁交往所产生的各类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经济社会以及个人所产生的影响。
这门新学科就是传播学。
二是从当时的美国状况来讲,需要解决的是两个问题,即战争问题和美国的总统竞选问题。
所以,传播学首先产生于美国的直接背景就是战争和竞选问题,这一点可以从美国的大量的传播学专著中所使用的资料得到证明,也可以从传播学的奠基人们所研究的主要问题中得到证明。
传播学产生的这种背景,决定了人们对传播效果的不同认识。
如从社会生产力的角度去研究传播学,对于传播效果的解释只能是第六种观点的解释,也是一种科学的、系统的解释;如果从战争、竞选这种直接背景的角度去研究传播学,由于带有强烈的阶级性、民族性,对传播效果的解释只能是第一、二、三、四、五种观点的解释。
自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传播学传入中国以后,我们曾多方位地研究过传播效果问题,对传播效果的第六种解释是我们经过20多年的研究所得出的结果。
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前,我国只有新闻学,没有传播学,人们对于传播学是很陌生的,常常把传播学等同于新闻学,这个问题到现在也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
比如目前全国300多所高校建立的传播学专业的系、所名称,有相当一批高校都采用了我国高校学科目录所使用的名称:新闻传播学系或新闻传播学研究所,思想上把传播学列入了学科目录,但是在形式上仅仅是讲“新闻传播”。
这种概念的不准确性,严重地影响了我国传播学研究的发展。
为了保证传播学体系的完整性,保证传播效果分析的科学性,我们坚持从微观到宏观的研究方法,最终得出了传播效果的完整结论。
尽管如此,但是还必须明白,传播学传入我国才不过20多年的历史,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传播学体系和应用传播学体系都还没有最后形成。
目前,在我国虽然已涌现出了不少传播学家,但是并没有创立很多有关传播学领域的新概念,多是用西方传播学家在研究传播学过程中创立的概念。
比如传播效果这个概念就是从西方传播学中引进来的。
如果说,对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体系和应用传播学体系的确立已做了一些工作,一是确立了应用传播学的基本架构,二是对传播效果作了较完整的解释。
不过,从中国的实际来看,人们是把“效果”、“效益”分开来研究的。
根据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教授的研究,“效果”只是一种劳动结果,既包括有用劳动成果,也包括无用劳动成果,常常用劳动时间来计量。
也就是说,只要占用了一定量的劳动时间,总会产生相应的结果。
这种结果如果是有用的,便为社会创造了新价值,对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劳动者也会获得应有的报酬;这种结果如果是无用的,不仅不会给社会创造新价值,而且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但是劳动者也付出了劳动,也应该付出法定的劳动报酬。
比如目前我国的国营媒介产业,虽然广告收入年年增高,但是媒介产业劳动者的劳动并不是都能创造新价值的劳动,许多方面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都属于无用劳动,这样媒介产业的劳动(包括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支出就变成了无价值的支出。
“效益”是劳动支出与有用劳动成果的比较。
这一“效益”概念的确立,保证了劳动支出的有用性,避免了无用劳动的耗费,为媒介产业的发展既节约了支出,又创造了新价值,是一举两得的最佳经营理念。
根据对“效果”、“效益”的解释,传播活动应建立两种考核体系:一是建立传统的传播效果考核体系,既考核有用传播效果,又考核无用传播效果,并把二者进行科学比较,为传播者决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二是建立传播效益考核体系,保证每项传播活动都能获取对传播者、对受众、对社会有益的结果,逐步减少对媒介产业的无价值支出,最终实现传播效益的正比例增长。
(二)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许多传播学专著在分析传播效果时,常常使用这样的表述语言:传播效果一般都是指大众传播效果。
在现代社会,即国家还存在的社会,这样的表述传播效果并没有什么理论上的错误,但是,恰恰是这样的表述造成了传播效果理论的阶级性,限制了人们研究传播效果的思路,在有些传播活动中,明明知道是不会取得理想的传播效益的,但是为了阶级的利益,为了实现统治阶级的意志也不得不组织相应的传播活动。
这种现象,不仅在我国严重的存在着,而且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存在着。
比如在美国,其人民称他们的政府是“撒谎”的政府,因为政府传播的许多信息都是假信息。
政府为了欺骗人民而进行的传播活动,是不可能获得传播效益的,只能得到一定的无用的传播效果。
现在,传播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没有异议,但是,对于它的研究对象的表述是有差异的。
传播学的奠基人--拉斯韦尔认为,传播学研究就是研究传播行为过程,即谁传播?传播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传播?传播效果怎样?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认为,传播学是“研究人与人关系以及与他们所属的集团、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他们怎样相互影响、受影响,告知他人和被告知,教别人和受别人教,娱乐别人和受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