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宋式大木作类型
营造技艺丨宋式鋪作~斗栱构造示意
![营造技艺丨宋式鋪作~斗栱构造示意](https://img.taocdn.com/s3/m/1a7466cb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8a.png)
营造技艺丨宋式鋪作~斗栱构造示意宋《营造法式》中的大木作规定房屋建筑的尺度、比例,均以“分”为基本模数见材份。
这个基本模数同斗拱就有关系。
所谓一“分”,指的是一“材”大小拱的断面高度的十五分之一。
斗拱本身各个分件的断面大小、长短比例也是用“分”来度量的。
比如单材拱断面高15“分”,宽10“分”;足材拱高21“分”,宽仍为10“分”。
足材拱高度多出的6“分”恰为上下拱之间由斗垫托而出现的空隙的高度──一拱6“分”。
泥道拱上有慢拱时两拱之间空隙里通常用称为暗拱的木条进行填充它的断面被规定为高6“分”宽4“分”。
又如,第一跳华拱长60“分”由此确定了华拱出跳最长为30“分”;泥道拱、瓜子拱长62“分”;令拱长72“分”;慢拱长92“分”。
宋式斗拱中每挑出一层为一跳,每增高一层为一铺。
斗拱的大小等级就是以出跳数和铺数多寡来排定次序的。
宋《营造法式》“总铺作次序”条规定:“出一跳谓之四铺作,出两跳谓之五铺作,出三跳谓之六铺作,出四跳谓之七铺作,出五跳谓之八铺作”,由此可以知道每朵斗拱的铺作数为出跳数加3即n(铺作数)=x(出跳数)+3(常数项)。
关于常数项3有多种解释。
一种是:栌斗、耍头和衬方头;一种是栌斗,最上一跳跳头上的令拱和令拱上的拱檐方或算拱方;一种是柱列中线上的方木泥道拱(单拱造时用栌斗)、慢拱(单拱造时用令拱)和罗汉方。
斗拱组合中有慢拱的称重拱没有慢拱的则称单拱;跳头上有横拱的那一跳称计心没有横拱的那一跳称偷心。
此外,还有两种不出跳的,一种叫“单斗支替”,是在栌斗上加替木以承下平拱;一种叫“把头绞项作”,是栌斗上用泥道拱承托下平拱,用于柱头上,梁与泥道拱相交出头。
还有一种最简单的出一跳斗拱,称“斗拱跳”,是梁与泥道拱交叉后出跳做为华拱,直接承托拱檐方。
它虽出一跳,但铺叠不足四层,所以有一种意见认为跳和铺的关系并不总是跳数加3为铺数;也有一种意见,认为它不足四铺,不典型,所以被排除在“总铺作次序”之外。
中国古建筑·木构架的特色
![中国古建筑·木构架的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9072929f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fa.png)
中国古建筑·木构架的特色绪说:宋《营造法式》殿堂大木作制度示意图中国古代传统木建筑,所采用的木构架体系是由柱、梁、椽、檩、斗拱等组成的主要承重结构,统称为“大木作”。
这些构件通过榫卯结合,无需一钉一卯,越受力反而越紧扣、越牢固。
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柔性的榫卯节点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因而木构建筑能经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考验而屹立不倒。
此外,木构架体系的应用在减小梁、柱等构件的半径和用料的同时,使建筑的跨度得以增加,内部空间也得以释放和扩大。
木结构类型:叠梁式构架,又称为“抬(台)梁式构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为普遍的木构架形式,它是在柱子上放梁、梁上放短柱、短柱上放短梁,层层叠落至屋脊,各个梁头上再架檩条以承托屋椽的形式,即用前后檐柱承托四椽栿、栿上再立二童柱承托平梁的做法。
抬梁式构架叠梁式结构复杂,要求加工细致,但结实牢固,经久耐用,且内部有较大的使用空间,同时,还能产生宏伟的气势,又可做出美观的造型。
抬梁式(叠梁式)叠梁式结构示意图叠梁式结构示意图叠梁式实景图叠梁式结构的梁叠梁式结构的檩叠梁式结构的柱叠梁式构架的常见的梁架形式叠梁式构架的檩数分配图穿斗式构架的特点是柱子较细、密,每根柱子上顶一根檩条,柱与柱之间用木串接,连成一个整体。
穿斗式构架采用穿斗式构架,可以用较小的材料建筑较大的房屋,而且其网状的构造也很牢固。
不过因为柱、枋较多,室内不能形成连通的大空间。
穿斗式硬山建筑木构架穿斗式硬山建筑实景图单挑出檐双挑出檐三挑出檐穿斗式双挑出檐房屋实景混合式构架混合式构架示意图当人们逐渐发现抬梁式与穿斗式这两种结构各自的优点以后,就出现了将两者相结合使用的房屋,即,两头靠山墙处用穿斗式木构架,而中间使用抬梁式木构架,这样既增加了室内使用空间,又不必全部使用大型木料。
井干式结构是一种不用立柱和大梁的中国房屋结构。
这种结构以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叠置,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形如古代井上的木围栏,再在左右两侧壁上立矮柱承脊檩构成房屋。
大木作、小木作、小式大木、大式大木
![大木作、小木作、小式大木、大式大木](https://img.taocdn.com/s3/m/1e41e2d7a8956bec0875e34b.png)
大木作大木作,这是我国木构架的主要结构部分,由柱、梁、枋、檩等组成。
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大木是指木构架建筑的承重部分。
简介中国古代木构架房屋建筑中负担结构构件的制造和木构架的组合、安装、竖立等工作的专业。
由于古代建筑是以木结构为骨干的,因此房屋的设计也归属大木作。
历史渊源由《考工记》所载“攻木之工七”,可知周代木工已分工很细,以后各代分工不同。
宋代房屋的附属物平棊、藻井、勾阑、博缝、垂鱼等的制作,归小木作,明清时则归大木作。
宋代大木作以外另有锯作,明清也归大木作。
木构架房屋建筑的设计、施工以大木作为主,则始终不变。
设计制度中国古代建筑在唐初就已经定型化、标准化,由此产生了与此相适应的设计和施工方法。
宋《营造法式》中,已载有一套包括设计原则、标准规范并附有图样的材份制(即古代的模数制,见材份)。
材份制一直沿用到元末。
明初,大量营建都城宫室,已不再用材份制。
清初颁布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基本上使用了斗口制(见斗口),仍可看出材份制的痕迹,但在力学上已不如材份制严谨,各种构件的标准规范也无一致的准则。
实质上是旧的设计制度已被废弃,而新的设计制度还不完善。
结构形式从远古到汉代的木结构的形式迄今未能完全了解,仍在探索中。
从半坡遗址到商代盘龙城遗址、西周周原建筑遗址、汉代礼制建筑、石阙等,虽已有复原研究,但还都未能得出系统的结论,只能看出一些脉络:①殷商的墓室均用井干式结构,后代虽不普遍使用,但在木结构发展史中却有重大木作要作用。
②自商代至战国宫殿遗址中已发掘的平面柱网布置,均纵向成行列而横向常不成行列。
据此可推断屋架构造,系以纵架为主,直至汉代仍有应用,故纵架应是早期普遍使用的构造形式。
后来,辽金时期偶然也有使用纵架承托横架的构造,那是经过改进提高的纵架。
③自西周开始已用栌斗作为结合柱、梁的构件,以后逐步发展成栌斗上用栱、昂等组合成铺作(见斗栱)的复杂构造形式。
现在知道最早的关于具体的结构形式的记录, 是宋代《营造法式》中的殿堂结构、厅堂结构、簇角梁结构三种。
中国建筑史:宋式大木构架的类型课件 (一)
![中国建筑史:宋式大木构架的类型课件 (一)](https://img.taocdn.com/s3/m/83ad9f1b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55.png)
中国建筑史:宋式大木构架的类型课件 (一)
宋式大木构架是中国历史上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结构形式,享誉世界。
宋式大木构架经历了南北宋两个时期的发展和演变,成为了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宋式大木构架的类型课件角度详细介绍其发展历程和特点。
一、南宋大木构架
南宋大木构架始于北宋末年,发展于南宋时期。
南宋大木构架包括了桁架、柱架、榀条等结构形式,这些结构形式在北宋时期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桁架是南宋大木构架的重要结构组成部分,分为檩桁和柱头桁。
檩桁是平房和单跨厅堂的基本构件,而柱头桁则是双跨厅堂和大殿的基本构件。
此外,南宋大木构架的柱架也呈现出特点:柱架尺寸大,高度低,且构造复杂。
榀条则是用于进行桥梁和屋面的支撑的构件。
二、北宋大木构架
北宋大木构架是南北宋大木构架的雏型,其特点在于悬挑支撑技术和牢固结构。
北宋大木构架有着梁、柱、墩三种承重结构形式,这些结构形式的发展为南宋大木构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在北宋时期,房屋的结构一般为悬挑式,悬挑的形式有控承、挽椽、梁悬、阴檐等。
此外,北宋大木构架中还存在一种古朴的结构形式——墩式建筑,墩式建筑的重要特点是房屋整体向高墩处升高,形成一种逐层翘出墩身的特点结构。
三、总结
宋式大木构架作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种独特形式,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宋式大木构架包括了南宋大木构架和北宋大木构架两个时期,其中南宋大木构架在北宋大木构架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演变。
总体而言,宋式大木构架具有结构稳定、工艺精湛、美观大方等特点,为后世的建筑设计师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中国建筑史 · 宋式大木构架的类型101页PPT
![中国建筑史 · 宋式大木构架的类型101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4bb49f4cbd64783e09122b7e.png)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中国建筑史 ·宋式大木构架的类型
56、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57、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5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 理荒秽 ,带月 荷锄归 。道狭 草木长 ,夕露 沾我衣 。衣沾 不足惜 ,但使 愿无违 。 59、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60、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
谢谢!
101
宋代建筑风格宋式建筑的特点与代表作
![宋代建筑风格宋式建筑的特点与代表作](https://img.taocdn.com/s3/m/44fd7872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61.png)
宋代建筑风格宋式建筑的特点与代表作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也是中国建筑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宋式建筑作为宋代建筑风格的代表,其特点和代表作对于我们了解宋代建筑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宋式建筑的特点和代表作为主线,探讨宋代建筑风格的独特魅力。
一、特点1. 注重居住者的舒适和功能性宋式建筑注重居住者的舒适和功能性,追求建筑的实用性和居住的舒适度。
它的建筑布局合理,充分考虑到不同功能区域的分配,例如起居区、饮食区和休息区等。
同时,室内布局注重通风和采光,使得建筑内部更加宜居。
2. 精致的木构结构宋式建筑以木构结构为主要特点,其构造工艺精细,结构稳固。
这种木构结构不仅可以承受地震等自然灾害,还能够适应江南地区多雨的气候特点。
宋代建筑师巧妙地运用斗拱和梁架结构,增强了建筑的稳定性和美观性。
3. 独特的屋顶风格宋式建筑的屋顶风格独特,代表之一就是“歇山顶”。
这种屋顶形状像山峰一样,两侧向上翘起,中间相连。
歇山顶不仅美观,还能够有效地排放降雨。
此外,宋式建筑还有其他屋顶形式,如歇楼顶、攒尖顶等,丰富了建筑的变化性。
4. 精美的彩绘和雕刻宋式建筑的精美彩绘和雕刻是其独特之处。
在建筑的檐口、门窗和柱子上,都有精致的彩绘和雕刻,以及各种纹饰和图案。
这些彩绘和雕刻不仅起到装饰作用,还反映了宋代人们的审美追求和文化内涵。
二、代表作1. 宋城遗址宋城遗址是位于浙江绍兴市的一处重要建筑遗址,是宋代首都临安的遗址。
这里保存了大量的宋式建筑,如岳王庙、智足道院、大慧禅寺等。
这些建筑以其典型的宋式风格和独特的艺术特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2. 王府大院王府大院是山西运城的一处典型的宋式建筑,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府邸建筑之一。
这个建筑群由数十幢建筑组成,呈现出典型的宋式建筑特点,如木构结构、歇山顶和精美的彩绘。
这个府邸建筑是宋代时期权贵的代表住所,也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窗口。
3. 林则徐纪念馆林则徐纪念馆位于福建福州,是为纪念林则徐而修建的一座建筑群。
中国传统民居之木结构名词解释
![中国传统民居之木结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10af1d7c1c708a1284a4468.png)
大木作为:柱、梁、枋、檩木结构古建筑中,承重的木构件及由这些构件组成的木构架,总称为大木。
宋代以来,手工行业多以作(zuō)为名,遂称设计、制做、安装大木的行业为大木作。
大木构件古建筑木构架主要是由柱、梁、枋、檩、椽、斗栱等大木构件组成的。
1.柱直立承压的构件。
根据其在木构架中所处的位置不同,有位于建筑外围屋檐下的檐柱,位与檐柱以内的金柱(宋称内柱),位于转角处的角檐柱和角金柱,位于正脊下的中柱和山柱。
此外,还有置于上下梁之间或梁与檩之间的矮柱,清称瓜柱、宋称蜀柱。
2.梁木构架中水平放置的受弯构件,宋称栿。
一般常由上下叠放的几根梁和瓜柱共同组成梁架,用作屋顶的承重结构。
梁架中,上面的梁短于下面的梁,最下一根较长的梁直接(或通过斗栱)搁置在前后檐柱或金柱上。
梁常按其上所支承的总檩数或椽数命名,如:上有5檩的称五架梁,宋称四椽栿;上有7檩的称七架梁,宋称六椽栿。
梁架最上面一根梁如上有3檩时,称三架梁,宋称平梁。
檐柱与金柱间如距离为2步架,则须置两根梁,上面一根长l步架,称为单步架,宋称劄牵;下面一根长2步架,称为双步架,宋称乳栿。
明清建筑中,檐柱与金柱间一般仅为1步架,只置一根梁,有斗栱时称桃尖梁,无斗栱时称抱头梁。
庑殿顶和歇山顶两侧端常置有垂直于梁架方向的顺梁或扒梁,宋称丁栿。
顺梁与梁架上最下一根深在同一高度上,扒梁外端则趴在檩上。
庑殿顶和歇山顶在屋檐转角处还置有沿分角线向外伸挑的角梁,宋称阳马。
角梁是由上下叠放在一起的两根木构件组成的,上面一根为仔角梁,宋称子角梁;下面一根为老角梁,宋称大角梁。
3.枋木构架中水平旋转的、矩形截面的连系构件。
连接檐柱柱头的构件,有斗栱时称为额枋,无斗栱时称为檐枋,宋统称阑额。
明清建筑中常用上下两重额枋,上面的称为大额枋,下面的称为小额枋,两额枋之间置一竖放的垫板,称为由额垫板。
柱头和额枋上面,承托斗栱的、扁放的木枋,称平板枋,宋称普拍方。
明清建筑常在前后金柱或檐柱间紧贴于梁下加置一根木枋,称为随梁枋。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817dd3cb7e21af45b307a8db.png)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简述一、结构形式宋《营造法式》中的殿堂结构、厅堂结构、簇角梁结构三种。
:分为柱额、铺作、屋顶三个整体构造层;:由若干长短不等的柱梁组合成屋架,只在外檐柱上使用铺作。
"柱梁作"——用厅堂结构建造小规模房屋,不用铺作。
:正圆或正多边形平面,每个柱头上的角梁与中心的枨杆(雷公柱)相交,组成圆或方锥形屋顶。
明清官式建筑:大木大式——殿堂结构仅存表面形式,实际均为厅堂结构。
大木小式——普遍应用的"柱梁作" 。
攒尖——簇角梁,多用于小型亭榭。
二、结构类型抬梁式构架:柱承梁,梁上置短柱,其上再置梁…,梁两端承檩优点:少柱或无柱;空间较大。
缺点:用材较大,耗材较多。
穿斗式构架: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穿枋联系。
优点:用材较小,山面抗风性好。
缺点:柱密;空间不够开阔。
三、用材制度:1、宋式:1)宋《营造法式》材分八等,一等最大;2)以材为标准,确定各构件尺寸。
(高15分,宽10分);契(高6分,宽4分)。
单材——材高15分,宽10分;足材——材+起高21分,宽10分。
3)梁断面高宽比3:2。
2、清式1)以斗口为标准,分为十一等。
斗口——平身科坐斗上部开槽口宽度,明清时期以某斗口尺寸为设计模数。
2)单材高宽比14:10;足材 20:10;3)梁断面高宽比10:8。
3、用材总体趋势:由大到小。
第一节大木作详述一、柱:直立承受上部重量的构件。
1、分类:形状:直柱、;位置:檐柱、金柱、角柱、中柱、童柱等。
2、:金箱斗底槽、双槽、单槽和分心槽。
3、名词:副阶周匝、侧脚、生起、移柱造、减柱造二、枋: 柱头或柱脚之间,以及斗拱和斗拱之间,起水平拉接作用的构件。
额枋:檐柱与檐柱之间,起联系和承重的构件。
平板枋(普拍枋):平置于额枋(阑额)之上,承托斗拱的构件。
断面尺寸:变高变窄;:雀替(绰幕枋):花牙子、骑马雀替随梁枋:明清时有紧贴梁下的枋,称随梁枋。
称跨空随梁枋(顺伏串)。
中国古代建筑组成之大木作斗拱,中建史外表的阶级象征
![中国古代建筑组成之大木作斗拱,中建史外表的阶级象征](https://img.taocdn.com/s3/m/b416422f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84.png)
中国古代建筑组成之大木作斗拱,中建史外表的阶级象征中国古代建筑组成之大木作(2)斗拱上次给大家介绍了梁和枋,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大木作里'最难'的部分——斗拱。
斗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主要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
在结构上挑出以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经斗拱传递到柱上。
它又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上的过渡。
此外,它还作为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
三、斗拱斗拱一般使用在高级的官式建筑中,大体可分为外檐斗拱和内檐斗拱二类。
从具体部位分又有柱头斗拱(宋称柱头铺作,清称柱头科)、柱间斗拱(宋称补间铺作,清称平身科)、转角斗拱(宋称转角铺作,清称角科),另外还有平坐斗拱和支承在檩枋之间的斗拱等。
这里所谓的铺作(或科),是指一组斗拱(宋称一朵,清称一攒)而言。
斗拱的最早形象见于周代铜器,汉代的画像砖石、壁画、建筑明器及记载中也有不少,而石阙、石墓中的实物虽是仿木的作品,但在很大程度上还保存了原来的风貌。
由这些资料来看,当时斗拱的形式已经很多,有一斗二升、一斗三升、一斗四升等;有单层拱、多层拱;拱头有直截、折线、曲线、龙首翼身的,斗有平盘式、槽口式的。
这些都表明当时的斗拱乃是处于一个'百花齐放'的发展阶段,虽然还没有完全成熟,但其基本特点已经形成,并对后来进一步的发展完善起了很大作用。
唐代是我国斗拱发展的又一重要阶段,根据山西五台南禅寺和佛光寺大殿以及其他有关资料知道,当时的柱头铺作已相当完善并使用了下昂,总的形制和后代相差不远。
但补间铺作仍较简单,基本保留了两汉、南北朝以来的人字拱、斗子蜀柱和一斗三升的做法,也就是将它仍作为阑额与柱头枋间的支撑。
有的虽然出跳,但跳数较少,出檐重量的大部分还是由柱头上的斗拱来担负。
由此可见,唐代柱头铺作的雄大,主要是由这样的结构条件来决定的。
斗拱发展到宋代可认为是已经成熟,如转角铺作已经完善;补间铺作和柱头铺作的尺度和形式已经统一,在结构上的作用也发挥得较为充分;内檐斗拱出现了上昂构件;规定了材的等级,并把它和架作为建筑尺度的计量标准等等。
《中国建筑史》大木作
![《中国建筑史》大木作](https://img.taocdn.com/s3/m/e1a94898bcd126fff7050be5.png)
第四节 大木作大木作指木结构建筑中的主要结构部分,由柱、梁、枋、檩等组成。
同时也是建筑比例、形体的重要决定因素。
一、基本构件的认识柱、梁、枋、檩、椽2)平板枋(宋称普拍枋)•平置于阑额之上,是用以承托斗拱的构件。
最早见于西安兴教寺唐玄奘塔,宋辽开始使用渐多。
•断面变化:由扁宽变高窄,明清时宽度已窄于额枋。
•角柱处变化:从不出头到出头,出头形式有垂直截割或刻成海棠纹。
3)雀替(宋称绰幕枋) 雀替是置于梁枋下与柱相交处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
(或)在额枋之下,由柱内伸出,承托部分额枋的构件。
(清)雀替的长度定为该间面阔的四分之一,各开间的雀替取相同的高度,为柱径的四分之五,厚为柱径的十分之四。
而长度随面阔递减。
雀替的种类:大雀替、龙门雀替、雀替、小雀替、通雀替、骑马雀替、花牙子2、梁(宋称梁或栿)宋朝按梁所承椽数命名; 清朝按梁所承檩条数命名。
直梁5:4或6:5明栿(露明)3:2(直梁、月梁)草栿(不露明)3:2清宋七架梁六椽栿五架梁四椽栿三架梁平梁双步梁乳栿单步梁(抱头梁)剳牵4、椽椽为垂直搁置在檩上,直接承受屋面荷载的构件。
按位置可分为飞檐椽(宋称飞子)、檐椽、花架椽、脑椽、顶椽(用于卷棚顶)。
椽子首尾钉在上下两条檩上。
每一条水平长度即檩的间距,称为一椽或一架、一步架。
椽子截面圆形,如有飞檐,即在檐椽上钉截面矩形的飞子。
其他构件的认识1、瓜柱(宋称蜀柱或侏儒柱)梁上架叠梁或承檩所用的短柱。
最初瓜柱仅用于脊檩下,其它部位用驼峰或短木加斗拱承叠梁。
元时,开始用方形的短柱。
2、驼峰形如骆驼之背,在“彻上露明造”中配合斗拱承载梁栿,为上下叠梁间的联系物。
3、叉手和托脚叉手一般在支撑脊槫的侏儒柱两侧,加强稳定性。
托脚 支撑平槫的斜向构件。
唐宋用;明清不用4、替木支持在栌头或令拱上的短木以承托梁枋(冠木)。
二、斗拱斗拱为柱与梁檩间的过渡构造。
由斗、拱、昂、组成。
斗,“盛米的斗”;拱,“肘形的短木”;昂,“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
宋代的建筑结构与建筑形态
![宋代的建筑结构与建筑形态](https://img.taocdn.com/s3/m/a959cedb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d8.png)
宋代的建筑结构与建筑形态建筑结构在宋时期的建筑普遍以木结构为主体框架,皇家建筑以柱梁式木结构为主,而南方以穿斗式为主。
宋时官式建筑的构架类型在《营造法式》中可分为殿堂、厅堂、余屋、斗尖亭榭这四种。
殿堂殿堂用在隆重的建筑物上,是等级最高的构架形式,一般为宫廷、官府、庙宇的主要房屋。
殿堂类建筑用殿阁式木构架,《营造法式》又将殿阁式构架分为:“单槽”、“双槽”、“分心斗底槽”、“金厢斗底槽”这四种柱网形式。
殿阁式木构架是一种层叠构架,按层次分,可上下来分为三层,上层屋顶草架,中间为铺作层,下层柱网。
厅堂厅堂的等级要低于殿堂,但也是重要建筑。
厅堂式建筑用厅堂式木构架,它的构架类型在《营造法式》中共记载有18种,而我们常将构架形式分为这五大类:(1)不用内柱、(2)1根内助,柱子居中或者偏居一侧、(3)2跟内助,对称或者不对称、(4)3三根内助,对称、(5)4跟内助,对称。
厅堂式木构架是一种混合整体构架,这种构架用法最多。
以柱梁作的结构体系为基础,吸收殿堂式的加工和装饰手法从而成为混合式木构架,兼有柱梁作结构的整体性以及殿阁式的美观性,是官式建筑中最常见的木架类型。
余屋余屋为殿堂和厅堂这两类以外的次要房屋。
余屋用柱梁作木构架。
柱梁作为一种整体构架,柱和梁直接结合或者柱上安装栌斗和替木的“单斗只替”的做法。
楼阁另外楼阁木构架,分为两种:层叠构架楼阁、混合整体构架楼阁。
建筑形态宋时期的建筑可分为:宫殿、坛庙、陵墓、园林、府邸、民居这几大类。
再将建筑以形态来,分可分为:建筑群体、建筑组合体、单体建筑、阁楼等。
宫殿、坛庙建筑群体北宋: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河南登封少林寺初祖庵、宁波保国寺大殿。
南宋:苏州玄妙观三清殿。
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河南登封少林寺初祖庵苏州玄妙观三清殿建筑组合体主体建筑可分为:单檐、重檐、多层楼阁。
除一般的单体建筑外,宋代盛行主体建筑四周加建附加建筑。
附加于四周的建筑规模均小于主体建筑,起烘托主体作用。
大木作整理完整版
![大木作整理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6dac007bd1f34693dbef3e16.png)
大木作整理完整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一部分:大木作解析一、“大木作”释义:指建筑一切骨干木架总称,剩余装修部分称小木作。
二、“大木作”在中国木建筑中的核心地位:它是建筑的主要结构。
它掌控了整个建筑的等级、规模和尺度。
它是千变万化的建筑造型的基础一、材分制:宋——材分八等;清——分十一等斗口二、大木作结构类型:抬梁、穿斗和井干(han)三、大木作主要构件:柱-梁-枋-檩-椽及其相互关系四、斗栱五、殿堂造与厅堂造六、举折与举架/提栈七、庑殿推山与歇山收山大木作含义有三:1、建筑物主要木构架;2、做大木构架的工种;3、大木构架的营造技艺。
大木作和小木作意义相对小木作也称为装折,是除了主要木构架以外的室内分隔、装饰装修的木结构。
如天花、隔断等。
四、大木作的关键内容:1、制度和文化;2、大木作的营造技艺;一:制度和文化(可以不看,90%不考)✧官式和民间营造的相互影响官式中的民间因素明代官式与江南的渊源关系✧模数化设计施工✧贵柔的体系✧柔性的结构✧柔曲的外形✧柔糜的装修、色彩✧七、庑殿推山与歇山收山✧一、材分制:✧宋——材分八等;✧清——分十一等斗口(前三等无实例)✧材分制最大的作用是实现了构件的模数化。
二、大木作结构类型:✧1、抬梁式✧2、穿斗式✧3、井干式三、大木作主要构件:✧柱-梁-枋-檩-椽梁:宋称梁或栿,(几椽栿按其所承的椽数而定)清称梁,(几架梁按其所承檩数而定)乳栿:长两椽架的梁。
平梁:梁架中最上一层梁栿,长二架椽。
宋木梁长宽比=3:2,出头样式有批竹梁头、蚂蚱头等角梁——翼角做法:江南做法及特点:嫩戗发戗:檐口平直,角部基本不起翘,仅戗脊在近屋角处向上反翘,构造简单;实例:苏州拙政园绣绮亭和怡园小沧浪亭。
水戗发戗:枋(宋称阑额):大额枋(阑额)-小额枋(由额)、由额垫板檐枋平板枋(宋称普拍枋):平置于阑额之上,用以承托斗栱的构件联系屋架的檩下枋、垫板(联系梁头):金枋、脊枋;金垫板、脊垫板随梁枋:随梁下的柱间枋料穿插枋:无斗栱大木檐廊梁下的枋料檩(宋称榑,清有斗栱之大式用桁)檩的名称:◆脊桁(檩)-脊榑;◆上金桁(檩)-上平榑、中金桁(檩)-中平榑、下金桁(檩)-下平榑;◆正心桁(檐檩)-牛脊榑(承椽方)、挑檐桁-撩风榑(撩檐方)相关构件:◆生头木:宋代放置在榑背上,使屋面纵轴方向略呈曲面升起。
古代木构建筑组成之大木作屋架,各种格式的屋架,功能各异
![古代木构建筑组成之大木作屋架,各种格式的屋架,功能各异](https://img.taocdn.com/s3/m/9f5e82ce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08.png)
古代木构建筑组成之大木作屋架,各种格式的屋架,功能各异古代木构建筑组成之大木作(3)屋架介绍完柱、枋、斗拱(柱网和铺作层),今天小编就带大家看看大木作的屋架。
四、屋架1.举架(宋称举折)举是指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和屋面的材料而定。
如《考工记》中即有'匠人为沟洫,葺屋三分,瓦屋四分'的记载,这表明至少在战国时已对草顶和瓦顶屋面规定了不同的坡度。
唐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大殿举高与进深之比约为1/6,宋代建筑为1/4~1/3,清代的某些建筑竟达1/2。
在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所以求得的屋面横断面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的,这就是'折'。
2.推山与收山推山是庑殿(宋称四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由于立面上的需宴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斜直线变为柔和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与步架距离都不一致。
这种做法虽然在《营造法式》中已有规定,但自宋、辽迄明,建筑中有用有不角的,到清代才成为定规。
收山是歇山(宋称九脊殿)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
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了结构上的某些变化(增加了顺梁或扒梁和采步金梁架等)。
山西五台唐南禅寺大殿山面收进131cm,河北正定宋隆兴寺转轮藏殿为89cm(《营造法式》规定一步架),山西永济元永乐宫纯阳殿为39.5cm,清代为一檩径(四个半斗口)。
3.梁(宋称梁或楸)按它在构架中的部位,可分为单步梁(又叫抱头梁,宋称剳牵)、双步梁(宋称乳楸)、三架梁(平梁)、五架梁(四橡楸)、七架梁(六橡楸).、顺梁、扒梁、角梁(阳马)等。
宋梁楸的名称是按它所承的椽数来定的,而清代则按其上所承的桁或檩数来命名。
梁的外观可分为直梁和月梁。
后者在汉代文献中又称为虹梁,经唐、宋到今.天我国南方建筑中还在使用。
其特征是梁肩呈弧形,梁底略向上凹,梁侧常作成琴面并饰以雕刻,外观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黛姮还认为: “分槽图”即为建筑物的仰视平面图。
2019/12/30
16
2019/12/30
17
2· 厅堂式构架 特征 ⑴ 内外柱不同高; ⑵ 采用彻上明造; ⑶ 常使用插梁(栿)。 分类 ?椽架屋 ?分心 ? 前后 ?对
?柱
2019/12/30
20
2019/12/30
§ 6·3 宋式大木构架的类型
2019/12/30
1
问题的提出:
五台山佛光寺大殿
de
什么是金箱斗底槽? 是否平面有两圈柱网就一定是金箱斗底槽 ?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厘清宋式建筑大木作类型
一· 宋式大木构架的类型
《营造法式》约略将建筑分为5类: · 殿堂式 · 厅堂式 · 亭榭 · 余屋(上述之外单层建筑类型的总称,主要仓库屋、
21
2019/12/30
22
2019/12/30
23
2019/12/30
24
2019/12/30
25
2019/12/30
26
2019/12/3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7
2019/12/30
28
2019/12/30
29
2019/12/30
30
2019/12/30
31
2019/12/30
32
2019/12/30
· 常行散屋、官府廊屋和营屋)
· 殿阁与楼阁 不同的类型,大木构架有别
1· 殿堂式构架 殿堂式构架用于等级高的建筑,用材较大
· 特征 ⑴ 内外柱等高,铺作层的平面形成若干种类型的 “槽”; ⑵ 采用天花(一般平棊)将粱架分为明、草两部分, “凡明梁只阁平棊,草栿在上,承屋盖之重”; ⑶ 铺作层明确。
· 殿阁地盘分槽 《营造法式》在卷三十卷中,载有殿阁地盘分槽图 4 种。
地盘—— 平面图 槽
郭黛姮认为: 而“槽”的概念从《法式》卷四对多跳华栱的称
谓 为“骑槽檐栱”,在铺作正心上置“压槽枋”等
可 知,即一列铺作所在的纵中线。[10]
[10]然而也有人将铺作层所分割出的空间称之为槽,但这从学术上讲 是没有根据的。上列四种分槽形式皆以铺作纵中线为依据才成立。 故应纠正社会上那种不严格的称谓。
33
2019/12/30
34
2019/12/30
35
2019/12/30
36
例1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
例 2 福州华林寺大殿
2019/12/30
‹#›
·
郭黛姮《中国古代建筑史》654/729
潘谷西认为: 分槽是殿阁特有的做法,所谓槽是指殿身内柱柱列 及铺作层所分割出来的殿内空间,可能因其状如覆 槽或覆斗,故冠以“槽”、“斗”等字样。由此推演, 又把槽形空间的边沿柱头枋的中线也称之为“槽”, 如“骑槽檐拱”即指骑于檐柱缝上的华拱;“衬枋头
骑 槽”是指衬枋头和柱头枋正交骑于檐柱缝之意。这里 “槽”与“缝”是同一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