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论文:现代美学视阈下电影《教父》的叙事艺术

合集下载

电影《教父》的影片解读

电影《教父》的影片解读

电影《教父》的影片解读《教父》是一部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执导的经典电影,根据马里奥·普佐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该片于1972年上映,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精彩的剧情和出色的演技而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教父》这部电影进行一次全面的影片解读,探讨其在故事情节、角色塑造、主题表达等方面的独特之处。

首先,我们来看故事情节。

《教父》以意大利移民家庭为背景,描绘了一个黑手党家族的兴衰历程。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美国,主要围绕着堂主维托·唐·科莱昂的家族展开。

故事一开始,维托正准备将家族的生意从非法赌博转向合法事业,但由于一系列的事件,他最终不得不重回黑帮的道路。

整个故事情节紧凑而扣人心弦,充满了悬念和冲突,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和心理上的双重享受。

其次,角色塑造是该片的一大亮点。

维托·唐·科莱昂由马龙·白兰度饰演,他将这个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

维托是一个复杂而深情的人物,他既是一个严厉的家族堂主,又是一个慈爱的父亲和丈夫。

马龙·白兰度通过他的表演,将维托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深入人心,使观众对这个角色产生了共鸣。

此外,其他角色如迈克尔、卡洛、腾尼等也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们的塑造使整个故事更加立体和生动。

再者,电影《教父》通过讲述黑帮家族的故事,探讨了权力、家族、道德等主题。

电影中的黑帮家族代表了一个特定时期的社会现象,它们通过暴力和利益交换来维持自己的地位和利益。

然而,这种权力和利益的追求往往伴随着道德的沦丧和家庭的破裂。

电影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深入探讨,引发观众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反思,使观众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的来说,电影《教父》以其精彩的剧情、出色的演技和深刻的主题表达成为了一部不朽的经典之作。

它通过故事情节、角色塑造和主题表达等方面的独特之处,给观众带来了一次震撼人心的影片体验。

现代美学视阈下电影《教父》的叙事艺术

现代美学视阈下电影《教父》的叙事艺术

现代美学视阈下电影《教父》的叙事艺术【摘要】电影《教父》在现代美学视阈下展现出令人震撼的叙事艺术。

影片的叙事结构巧妙地交织了家族、权力和背叛的情节,展现出犯罪世界的残酷与复杂。

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发展是影片的亮点,高卢神父、迈克尔和卡西亚诺等角色栩栩如生,塑造了深刻的人物形象。

影片的视觉艺术表现充满了意境和张力,镜头语言的运用使得故事更加具有张力和震撼力。

对话和配乐的运用也为影片增色不少,紧张的对白和恰到好处的音乐营造了紧张的氛围。

通过探讨影片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意义,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部经典电影所要传达的价值观和思考。

《教父》在现代美学视阈下展现出了卓越的叙事艺术,成为了一部不可忽视的经典之作。

【关键词】关键词:现代美学、叙事艺术、电影《教父》、叙事结构、人物形象、视觉艺术、对话、配乐、文化背景、社会意义。

1. 引言1.1 现代美学视阈下电影《教父》的叙事艺术在现代美学视阈下,电影《教父》展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叙事艺术。

这部经典电影以其精致的叙事结构,深刻的人物形象,华丽的视觉艺术表现,精彩的对话和配乐,以及丰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意义而著称。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教父》如何在现代美学的视角下展现出卓越的叙事艺术,成为一部不朽的电影之作。

2. 正文2.1 影片的叙事结构分析《教父》是一部经典的电影,其叙事结构精巧而复杂,令观众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影片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方式,通过回忆、闪回等手法,将故事层层展开,让观众逐渐了解主人公的成长和变化。

整部电影围绕着堂·维托·考利昂的家族故事展开,从他的父亲时代开始,逐渐转向他自己执掌家族的故事。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使观众跟随主人公一同成长,还增加了故事的复杂度和深度。

影片还采用了多角度叙事的手法,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来揭示故事的不同层面,使得故事更加丰富和立体。

影片还巧妙地运用了反转和悬念,让观众层层猜测和揣测故事的发展,增加了观看的乐趣和紧张感。

现代主义美学视域下的中国作者电影叙事研究

现代主义美学视域下的中国作者电影叙事研究

2023【作者简介】 姚婉莉,女,北京人,河北传媒学院影视学院教授,博士,北京电影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外聘教授,硕士生导师,编剧,主要从事电影剧作理论研究。

姚婉莉现代主义美学视域下的中国作者电影叙事研究电影自1896年传入中国,对当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起到了良好的启蒙作用。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电影,已然具有现代性的特征。

剧作家洪深对好莱坞电影情节模式的引入,直接推动了中国电影的现代化。

英国剧作家王尔德的唯美主义中,“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直接影响了中国电影早期剧作,促使中国在当时形成了一种“蝴蝶鸳鸯派”的艺术纲领,虽然它最终被左翼电影人摒弃,但也在社会上引起了大众对现代主义美学中的“原乐”[1]的讨论。

“电影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很难界定,因为说来说去整个电影艺术都是现代性的。

”[2]窥一斑而知全貌,本文选择用姜文、李旭和万玛才旦三位中国艺术电影代表人物的经典作品来谈中国电影中的现代性,是因为他们的作品登上过世界舞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与世界电影的现代性保持同步,在全国是较为优秀的电影人。

万玛才旦的《撞死了一只羊》(2018)获得第75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剧本奖;姜文的《鬼子来了》(2000)获第53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李旭的《傍晚向日葵》(2021)入围了第8届麦德林国际电影节并提名主竞赛单元。

本文根据黑格尔的艺术史旧模式,将电影史分为:原始期、经典期、现代期和后现代期。

文章重点谈论的是中国作者电影跨越现代性至后现代性的“创造主权主体的叙述”,“作者电影中的现实主义”的“精神分析和互文本性”。

一、现代主义美学视域下创造主权主体的叙述(一)题材中的“主权主体”现代性的核心是“主体的发明”,17世纪笛卡尔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主题;18世纪出现了纯粹的“我思”,支撑主体的“我思”推广到各个领域;在后来的启蒙运动中,“理性崇拜”的思想又推广到伦理、人口流动、劳动生产等方方面面,启蒙人们用理性的方式理解世界。

电影《教父》中的叙事艺术与美学价值

电影《教父》中的叙事艺术与美学价值

电影《教父》中的叙事艺术与美学价值作者:张一潇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21期【摘要】电影《教父》在美国电影史上,被称为具有浓重传奇色彩的经典之作,其中别具一格的叙事艺术以及体现出来的美学价值是助推《教父》成功的重要因素。

《教父》融入现代美学,形成别开生面的、多维度的叙事风格,其美学价值在于借助王国维戏剧思想发挥出来。

对电影《教父》的叙述艺术与美学价值的研究,不仅仅需要考量其经久不衰的角色魅力,更加需要考量影片与现实生活状态的契合度。

【关键词】《教父》;叙事艺术;美学价值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21-0122-01电影《教父》的首映时间为1972年,是由著名美国电影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执导(改编自美国作家马里奥·普佐创作同名小说)的经典之作,它的成功不仅仅在于斩获了奥斯卡奖、金球奖等多项重要奖项,且被评为“百年百佳影片”(2007年,美国电影协会),更在于其别具一格的叙事艺术以及强大的美学价值为电影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基于此,本文尝试立足于现代美学的审美评判标准,来剖析其别具一格的叙事艺术,阐述《教父》的经典所在。

一、《教父》的叙事艺术——出入从容电影《教父》在叙事上运用了大量的王国维戏剧思想,如:内外兼修。

在现代美学理论领域,王国维戏剧思想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成为文化工业产品(电影)的叙事风格。

总体来剖析电影《教父》——全知视角,我们会发现,电影《教父》的叙事情节是在结合镜头语言的基础上,以自由的角度向广大的电影观众呈现客观事件,与观众形成情感共鸣。

而且,在这样的故事叙事风格几乎要覆盖整部影片的时候,又从内视角以及外视角的角度呈现令人感叹不已的事件,其中内视角可以简单的归纳为:故事的叙述者即为情景中的角色,与此同时,其外视角则简单的归纳为“叙事者角色”。

在叙述风格上,呈现内视角与外视角的交相辉映,所呈现出来的叙事局面为:无论是电影观众,还是电影中的任务角色,只有跳出叙事本身,从外部观察,来最终决定人物角色与相关事件的联系,因此,从全知视角剖析电影《教父》,需要从容不迫地自然切入与跳出,使得镜头语言符合王国维戏剧思想“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回顾经典解读教父的艺术价值

回顾经典解读教父的艺术价值

回顾经典解读教父的艺术价值“教父”是一部真正的经典电影,它的艺术价值在电影史上无可争议地占据着重要地位。

电影无论是在题材、剧情、演员表演还是导演手法上都堪称完美。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这部影片并解读它的艺术价值。

首先,教父的题材是引人入胜的。

电影讲述了一个充满欲望、权力和家族关系的故事。

观众们跟随着一个叫做Michael的年轻人的成长,见证了他如何在黑帮帝国的世界里崛起。

这种引人入胜的题材使电影具有了普遍的吸引力,不论是欣赏电影的目的是什么,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元素。

其次,教父的剧情紧凑且充满戏剧冲突。

故事的发展悬念丛生,情节逐渐升华,在观众投入其中的同时也带给观众种种思考。

电影的人物刻画深入生动,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魅力和亮点。

而且,剧情的复杂性和深度也促使观众思考人性、权力的腐败以及家庭与道义之间的冲突。

除了剧情外,教父的演员表演也是一大亮点。

马龙·白兰度扮演的Don Vito Corleone成为了电影里一个标志性的角色,他的表演天衣无缝、充满力量。

而阿尔·帕西诺饰演的Michael Corleone则以他的演技和独特的风格赢得了无数观众和评论家的赞誉。

演员们在影片中的精湛表演更增添了电影的深度和触动力。

此外,教父的导演手法也是令人赞叹的。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运用了许多典型的电影手法,如长镜头、配乐和色调的运用,来展示故事的细节和情感。

这些手法不仅展示了导演的技艺,也增强了故事的情感张力,使得观众更加深入地融入到故事中。

最后,教父的艺术价值也体现在其对于现实世界的启示上。

电影中展现的黑帮帝国所映射的现实世界的黑暗面引发了观众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

教父不仅仅是一部普普通通的商业电影,它更是一部具有深度和洞察力的艺术作品。

观众们通过电影的镜头审视了人性的复杂性、权力的暴力以及家庭关系的复杂性,这些都是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教父作为一部经典之作,其艺术价值非常显而易见。

研究论文:现代美学视阈下电影《教父》的叙事艺术

研究论文:现代美学视阈下电影《教父》的叙事艺术

63109 艺术理论论文现代美学视阈下电影《教父》的叙事艺术电影《教父》首映于1972年,它改编自马里奥?普佐的同名小说,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执导,它不仅斩获奥斯卡奖和金球奖的多个重要奖项,还在2007年美国电影协会评选的“百年百佳影片”中排名第二,是美国电影工业史上的经典。

这部电影之所以有如此魅力,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的奖项绝非虚名。

我们试从现代美学的视阈来剖析其叙事艺术,阐发这部电影的经典所在。

这部电影的叙事方法并未采用各种新异手段与技法,而以平易、写实为主要特色。

以王国维所谓“欲知古人,必先论其世”而论,除了《教父》作为通俗电影形态的先在设定外,这亦与原著作者曾在哥伦比亚大学、社会调查学院等部门从事文艺研究和社会研究的个人经历有关。

一、出入从容:全知视角主导下的叙事手法及其变式王国维曾经提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的美学思想,在现代美学的理论场域中,作为文化工业产品的电影往往具备叙事艺术的特征。

总体而言,全知视角这种古典叙述在《教父》中的运用较为普遍:结合概述性的镜头语言,全知全能的叙述者以自由的角度去描述事件甚至深入刻画人物心理。

然而,在全知视角几乎统贯整部电影的同时,亦有内视角和外视角的例外出现。

内视角可以简单总结为这样的等式:“叙述者=角色”,相应的,外视角则可归结为不等式:“叙述者?角色”。

在内、外视角的交相映射下,时时会见到这样的叙事局面:无论是人物角色还是观影者都不得不从外部观察特定角色和事件。

这样,在全知视角的主导下,内、外视角又从容地切入和跃出,镜头语言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为整部电影的叙事增添了别样的美学华彩。

全知视角的选取对以感性娱乐为目的的观影者而言,便于产生酣畅淋漓的观影体验;而产生悬念效果的内、外视角兼取,同样为愉快的观影体验而服务――悬念和神秘之感在观影过程中愈加积累,直至整部电影终了的真相大白,观影者始为之惊异感慨不已,这就极大地突破了全知视角的局限,给观影者以相当的审美享受。

从艺术作品的艺术美角度来欣赏经典佳作《教父》三部曲

从艺术作品的艺术美角度来欣赏经典佳作《教父》三部曲

下面本 文将从 艺术作品的艺术美角度来分析欣赏影片 《 教 父 》,并从 性 ,他 经常 会 提及 要照 顾好 自己 的家庭 、 自己的儿 女 ,第 一位 的
在 文 章 的开 头想 要检 视 :在 接触 艺 术概 论等 相关 理 论学 习前 心 都还 是 回归 于家庭 之 爱 的 。二人 同样 都是 在 故乡 西 西里 岛告 别 的我 们如 何选 择 和欣 赏 电影 。其 实很 多 时候 只是 凭借 自己盲 目的 人 世 ,相 比于老 考 里 昂去世 于和 孙 子享 受天 伦 之乐 的情 形 下 ,迈 喜 好 与所 谓 “ 挑剔 ”,这 样做 甚 至无 法得 到其 他 人 的认 同 。但 在 克独 自离开 人世 还 是显 得较 为 凄惨 、孤 独 。 电影总 还是 在 意大 利 接触 过相 关 理论 方 面的 知识 后 ,发 觉这 些喜 好 、挑剔 似 乎又 是有 男 人深 深 的故 乡之 爱处 落下 帷 幕 。而这 份浓 厚 的家 庭 归属 感又 似 章法 可循 ,有道 理 可言 的 。于是 今天 ,将 首 次尝 试通 过 艺术 美 的 乎 在这 以男性 为主 的影 片 中更添 了几 分韵 味 。
多 少人 因为 《 教 父 》而领 略 到 电影 的真 正魅 力 。那 在落 地 窗前 沉 面 总能 让我 们念 念 不忘 。那 么 观众 的积 极 的主 观感 受到 底 能不 能
《 教 父 》三 部 曲可 以说 是 电影史 上最 伟 大的 黑帮 电 影 ,他为 默 不语 的教 父 、那 在剧 院 台阶 上无 声恸 哭 的教 父 ,一幕 幕经 典 画 《 教 父 》第 一部 剧情 摘要 :迈 克 是一 名在 美 国教 育 背景 下成 说 明 《 教父 》就 是 一部 具有 艺 术美 的优 秀艺 术 作 品呢 ?下面 我 们 长起 来 的 “ 乖 乖 的大 学 生 ” 。他 的父 亲 维 克 多 ・ 柯 里 昂是 有名 的 来 结合艺 术作 品论 中的 艺术美 方面 具 体分析 。 黑社会 头 目,因 不肯 参与 其他 帮 派合 作贩 卖毒 品 的行 当 ,险些 被

关于《教父》论文

关于《教父》论文

影片最感人处是片尾,当德国宣布投降,辛德勒在自己工厂里向工人们告别时的情景。

我不可能在这里大段的摘录电影的对白,但只要是有心人,自然能够找得到电影的剧本来看。

我只抄录下这一句话:"It says whoever saves one life saves the world。

"此是希伯来圣经中的一句:"它说,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了整个世界。

"这一句话是那些为辛德勒所庇护的所有犹太人的一句肺腑之言。

他们以自己最神圣的经文中的一句来赞颂他,一个德国人,一个纳粹人。

他们对他只有无尽的感激,没有丝毫的民族仇恨。

他们知道他与别的纳粹党徒不一样。

他有着仁慈的心,他有怜悯,有同情。

在他散尽家财援救了1100多犹太人后,还在为自己未能再多救几个人而感到痛心。

当他在大雪中远去时,他已被所有犹太人铭记于心。

回想一开始,辛德勒却是一个地方上有名的纳粹中坚分子,是一个善于利用各种关系攫取最大利润的投机商。

他的工厂雇佣大量的犹太人不是为了要时他们获救,而是因为德军占领波兰后,犹太人是最廉价的劳动力。

这样他才能聚敛更多的金钱。

至于他如此的行为在客观上保护了工厂里的犹太劳工作为战需物资的生产者而免受屠杀毫不关心。

他只考虑自己一天能赚多少钱,他为计算有多少个工人在为他创造财富而欢心鼓舞。

他感谢残酷的战争,因为是战争才令他暴富。

他面带微笑,展开双臂来欢迎犹太人,但心里却算计着这些人等于多少利益。

然而即使是这样,犹太人还是将他的工厂视作天堂,那里能使他们在严酷的环境里免于一死。

德军的屠杀从来没有中断过。

干涸的血迹,腐臭的尸体,在城里随处可见。

二十分钟的屠杀场面足以使电影观众触目惊心,更何况是当时身处其境,每时每刻都在经历血腥的辛德勒。

他被金钱掩埋的人性从灵魂最深处爆发。

从此,他再不是一个为金钱泯灭良知的奸猾商人,而成为了一个无时不在想尽办法利用自己手中的才货来挽救尽可能多的犹太人的生命的正义之士。

那可怜的犹太女人的父母;那一列车错运往奥斯威辛的女工;还有他的犹太人会计……他商人的聪明才智与赌徒的行使作风在此时发挥了淋漓尽致的作用。

电影《教父》的叙事艺术与美学价值

电影《教父》的叙事艺术与美学价值

46外国电影评论Forein Film Review电影《教父》首映于1972年,是由著名美国电影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执导、改编自美国作家马里奥·普佐同名小说的经典之作,它的成功不仅仅赢得了奥斯卡奖、金球奖等多项桂冠,且被列入“百年百佳影片”(2007年,美国电影协会),更在于其别具一格的叙事艺术以及强大的美学价值为电影事业所作的巨大贡献。

基于此,本文尝试立足于现代美学的审美评判标准,来剖析其别具一格的叙事艺术,阐述《教父》的经典所在。

一、出入从容电影《教父》在叙事上,运用了大量的王国维戏剧思想,如内外兼修。

在现代美学理论领域,王国维戏剧思想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成为文化工业产品(电影)的叙事风格。

总体剖析电影《教父》,叙事情节是在结合镜头语言的基础上,以自由的角度向广大的电影观众呈现客观事件,与观众形成情感共鸣,而且,在这样的故事叙事风格几乎要覆盖整部影片的时候,又从内视角以及外视角的两端呈现令人感叹不已的事件。

其中,内视角可以简单归纳为故事的叙述者即为情景中的角色,外视角则可归纳为“叙事者角色”。

在叙述风格上,内视角与外视角交相辉映,所呈现出来的叙事局面:无论是电影观众还是电影中的角色,只有跳出叙事本身,从外部观察,来最终决定人物角色与相关事件的联系。

因此,从全知视角剖析电影《教父》,需要从容不迫地自然切入与跳出,使得镜头语言符合“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同时,为整部影片增添别样的美学价值,使得整部影片大放异彩。

从全知视角下分析电影《教父》会发现,对于感性的电影观众来说,会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感官享受。

影片所呈现出来的悬念效果充分体现了内视角、外视角的交替与融合,以此为观众提供愉快的审美输出及体验,而且在整部影片的观看过程中,其悬念效果是逐层累加起来的,给人的视觉感受力逐步增强,这样也使得视觉冲击力一直绵延到影片结尾(故事结局令人感叹),传达出来的效果就明显摆脱了全知视角的局限,提升了整部影片的美学价值,给电影观众相当大的审美享受。

影视欣赏电影评论论文

影视欣赏电影评论论文

影视欣赏影评《美国往事》《教父》三部曲姓名:宋慧贤学号:3013205305学院:建工年级:2013级《美国教父》和《教父》三部曲第一部《美国教父》1、 背景: 这是一部描写友谊与对立、忠诚和背叛等人性冲突的黑帮史诗电影,以拍摄意大利西部片成名的意大利导演赛尔乔莱昂内执导,是莱昂内“美国三部曲”之一,是意大利人眼中的20-60年代的美国形象。

导演一改好莱坞传统西片的格局,以独特的视角塑造了美国黑社会人出生入死的人物形象。

影片颇有气势,暴力的描绘有一种诗意。

时间跨越40年,从经济大萧条、禁酒令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等重大事件均作为背景。

影片只选取原作中的几个人物和几件事件,采用典型的好莱坞叙事结构。

所不同的是,影片的时空结构处理颇有特色,通过主人公面条的回忆将故事逐渐展开,故事始终在面条和麦克斯之间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债务纠葛中进行。

2、类型:犯罪,剧情,歌舞3、主要情节:二十年代的美国,绰号“面条”的纽约少年和几个同龄朋友正在意图偷一个醉汉的钱财,结果被聪明狡猾的麦大给抢先了,买大拿走了醉汉的手表,面条伤心的走了,在他在厕所看书的时候看见性感的佩吉走过来上厕所,面条于是就把厕所的门打开,并且让风骚性感的佩吉看自己的……面条想和佩吉发生关系,但是佩吉拒绝了,并要求他拿奶油来才会同意,第二天面条拿来以后,自己忍不住都吃了,可是发现了佩吉和当地警察的不正当关系,就让麦大过来拍下了证据,以此来要挟他,自此面条和他的小伙伴就认识了麦大,于是面条通过自己的发明优势开始从事走私活动。

不久,面条在一场械斗中为了改自己被杀的小伙伴报仇杀伤人命,被关进监牢。

若干年后面条被释放出狱,当年的小伙伴们已经变成了成熟健壮的青年。

在麦大的带领下,他们重操旧业,开始贩卖私酒,开酒吧,是当时最繁华地方。

然而,不久禁酒令的取消使得私酒的生意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正如买大所说:“饮酒合法后谁还会来这里”,因此酒吧和私酒都买有办法做了,可是买大的欲望还在膨胀,为了一步达到最后的目标,麦大竟然把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也列入了行动目标。

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对《教父》的深入解读

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对《教父》的深入解读

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对《教父》的深入解读《教父》是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该电影进行深入解读,从故事情节、角色塑造、艺术表现和影响力等方面展开探讨。

通过对《教父》的解读,我们不仅能够欣赏一部杰作,还能够理解电影史的发展和社会背景的变化。

一、故事情节的精彩构建《教父》以意大利裔美国黑手党家族的兴衰为主线,以“教父”维托·柯里昂为核心,展现了一幕幕复杂而精彩的故事。

故事通过精心安排的情节转折和生活化的细节刻画,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悬念和紧张感的世界。

故事中充斥着家族纷争、权力争夺、友情与背叛等多重元素,通过对人性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和道德困境。

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会随着剧情的发展感受到紧张和不安,对角色的命运充满好奇和关注。

二、角色塑造的细腻表现《教父》中的角色塑造堪称完美,每个角色都有鲜明的个性和深入的内心世界。

故事主线中的维托·柯里昂既是家族的支配者,又是充满父爱和慈悲的教父形象。

他的爱与权力之间的冲突,赋予了角色更多的人性和魅力。

同时,《教父》中的配角也同样令人难以忘怀。

如迈克尔·柯里昂的角色转变,从无辜的青年逐渐成为黑帮家族的领袖,展现了他内心的复杂和无奈。

还有凯,她作为维托的妻子,以及其他具有代表性的角色,都展示了不同的情感和牺牲。

三、艺术表现的精湛呈现《教父》以其精湛的艺术表现成为了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运用了光影、摄影、音乐等多种元素来营造出恢宏的叙事氛围。

片中的画面构图精美,色调暗淡,营造出一种沉重而压抑的氛围,与黑手党家族的冷酷残暴相得益彰。

此外,音乐在影片中的运用也十分出色。

片中的主题曲《The Godfather Waltz》成为了经典音乐代表之一,优美的旋律与电影中的情节相呼应,使观众更加沉浸在电影的世界里。

四、《教父》的影响力及社会背景的变化《教父》在上映以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仅获得了多项奥斯卡奖,并且对后世的电影创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代美学视阈下电影《教父》的叙事艺术

现代美学视阈下电影《教父》的叙事艺术

现代美学视阈下电影《教父》的叙事艺术【摘要】作为美国电影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成功之作,电影《教父》之所以能够获得空前的成功,主要原因在于其在叙事艺术方面具有的特点。

文章便从现代美学视阈的角度出发,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对《教父》所在叙事方面具有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教父》现代美学叙事艺术作为斩获了以金球奖和奥斯卡奖为代表的诸多奖项的一部影片,电影《教父》可以被视为美国电影的里程碑,通过分析能够发现,这部电影具有的独特魅力与其所应用的叙事手法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下面就针对电影《教父》所具有的叙事艺术展开研究。

一、角色创设作为一部斩获了金球奖和奥斯卡奖的成功影片,《教父》这部电影之所以成功的勾勒出了生动、真实的教父形象,并不仅仅因为在命运和性格方面所特有的设定,更关键的是这部电影应用了具有特色的叙事艺术,也正是因为叙事艺术的存在,才使得《教父》具有大多数电影所不具备的风采。

下面就分别从两代教父的角色创设分别对《教父》具有的叙事艺术加以分析。

电影中在对“老教父”这一角色进行塑造时应用的手法可谓耐人寻味。

纵观整部电影,电影中出现的各个角色都只能通过动作、声音或是表情对老教父内心的活动进行揣摩。

关于老教父一生的经历,大多由镜头语言以第三人称的方式进行讲述,另外还存在部分经历是通过电影内角色相互参照、透露的方式加以呈现的。

这种塑造手段的优势,主要在于对老教父平添了神秘却又高大的侧影。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通过对叙事语言进行组织的方式,将老教父的形象与传奇英雄身上所具备的浪漫色彩进行了统一,使得老教父在整部电影中始终呈现出铭心的主观性特征。

与老教父相比,电影在对第二代教父――迈克尔进行形象塑造时,更加偏向于性格的完整性和复杂性。

作为符合美国当代主流价值观的优秀青年,迈克尔的人生履历可谓是中规中矩又可圈可点:在知名大学就读,以志愿从军的身份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并升任军官。

但是迈克尔的父亲对迈克尔的人生履历并不满意,他甚至发出“他(迈克尔)只不过是在为陌生人创造一个个奇迹罢了”的言论,最终,迈克尔选择参与家族事业,并成长为第二代教父。

好莱坞经典类型化电影的叙事艺术——以电影《教父1》为例

好莱坞经典类型化电影的叙事艺术——以电影《教父1》为例

视听视听解读好莱坞经典类型化电影的叙事艺术——以电影《教父1》为例□邓群摘要:类型化是商业语境下电影的重要现象。

除了在选材与风格上的近似性等传统的类型化研究视角,类型化的叙事也应当成为电影类型研究的重要方面。

好莱坞经典电影《教父1》在叙事上卓有建树,通过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很自然地表达了严肃深刻的社会批判主题,并讲述了一个精彩曲折的故事。

同时,在这部电影中,视听语言也对叙事进行了参与。

对《教父1》进行叙事手法上的解读,对研究电影类型化叙事有一定的样本性意义。

关键词:好莱坞;类型电影;叙事;《教父1》;视听语言;人物形象类型化几乎是对好莱坞的最佳定义——早在1915年《一个国家的诞生》上映之后,该片中饱含的战争、悬疑、爱情等能够迅速且有效吸引观众的元素被好莱坞其他制片商广泛模仿,美国电影就迅速地往几种题材与风格上集中,这部影片也因此被称为是“好莱坞统治世界的开始”①。

从此以后,“类型化”也就成了好莱坞电影最大的标签。

所谓“类型化”,应当从两个方面去理解。

首先是制片方式上的固定模式,正如郑亚玲等教授在《世界电影史》中所认为的,类型电影是“在电影工厂里按照固定的模式.成批地生产的相互雷同的娱乐品而不是艺术品”②。

其次是电影本体上的特征,类型电影往往具有相似的主题、情节、人物等元素,故意迎合某一群体或多个群体的喜好。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历年票房规模激增,然而却又出现了票房与口碑两极分化的普遍现象,出现了一大批粗制滥造却又票房大卖的电影。

不少专家认为,“面对国外电影对我国电影市场的冲击,该如何提高我国电影的质量以及讲好故事,成为各大导演、编剧、制片人等最为关注的重点”。

③无论是制片、发行还是放映,美国都是世界电影的第一大国,世界各国的学者在分析本国电影艺术与产业特征的时候往往也把美国电影作为最重要的参照.其中谈及最多的要数“类型化”。

本文拟以好莱坞电影《教父1》为例分析好莱坞电影的类型化叙事艺术。

电影《教父1》在世界电影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长期盘踞在各类电影排行榜的顶端。

电影《教父》中的叙事艺术与美学价值

电影《教父》中的叙事艺术与美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 :J 9 O 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 号 :1 0 H D 7 — 0 1 2 5 ( 2 O 1 7 ) 2 卜0 1 2 2 — 0 1
动 ),还 是 意 大 利 底 层 农 民 (日常 生 活 ),都 呈 现 其 强 大 的 真 实 面 ,使 得 《 教 父 》几 乎 成 为 一 部 真 实 可 信 的 纪 实 影 片 。 纵 观 古 今 ,坚 实 广 阔 的社 会 现 实 生 活 背 景 ,庞 大 而 恢 弘 的气 势 ,万流归宗 的叙事风格 ,均彰显 了电影 《 教父 》史诗般风 格 的美 学 价 值 。
二、 《 教父 》的叙事艺术—— 万流归宗
电影 《 教 父 》是 站在 尊重 社 会 现 实 状 况 展 开 的 ,而 且 以 气 势. 恢宏 的组 织 构 建 形式 ,为 整部 影 片创 设 了兼 具 史 诗 气 魄 以及典 型意义的故事环境 ,为广大的电影观众营造 了写实而 又饱 含 意境 的美 学 场 景 。 所 谓 的 有 意 境 ,也 就 是 写 景 则 在 人 耳 目 ,写 则 沁 人 心 脾 ,写 实 ,则 是 电 影语 言 实 现 口语 化 , 就仿 佛 是从 自己 口中 说 出 来 的 一 样 。 电 影 《教 父 》作 为 一 部 现 代 电 影 佳 作 , 从 电 影 《教 父 》时 间跨 度 上 来 看 ,它 是 将 上 至 l 9 世 纪末 、下 至 2 0世 纪 四五十年代 两次世界大 战前后 的风云变幻展现 得淋漓尽致 , 形 成一部光和影的史诗般佳作 。 从空间跨度上 , 分析 电影《 教 父 》 ,它 囊 括 了 意 大 利 西 西 里 岛 的 乡 野 风 情 , 同时 也 将 美 国 纽 约 高 楼 大 厦 的 风 貌 展 露 无 疑 ,使 得 整 部 影 片 在 空 间 维 度 上 面 面 俱 到 、处 处 生 花 。 电影 《 教 父 》 以气 势 恢 宏 的时 空 跨 度 为 故 事 的 叙 述 基 点 ,将 整 部 影 片 的 叙 事 背 景 拓 展 到 现 实 社 会 生 活 的方 方 面 面 ,无 论 是 美 国 的 中上 层 群 体 ( 其 经 济 政 治 活

电影《教父》的艺术评价

电影《教父》的艺术评价

电影《教父》的艺术评价《教父》是一部由弗朗西斯·科波拉执导的经典电影,上映于1972年。

这部电影改编自马里奥·普佐的同名小说,以其深刻的剧情、精湛的表演和出色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故事情节、角色塑造以及电影艺术等方面对《教父》进行评价。

首先,故事情节是《教父》的核心魅力之一。

影片以一个意大利黑手党家族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维托·唐·科里昂的故事。

维托是一个传统的黑手党老大,他在纽约的黑帮世界中崭露头角,并逐渐成为一位权威和尊敬的教父。

故事情节紧凑而扣人心弦,通过维托和他的家族成员之间的复杂关系,展现了黑手党世界的残酷和无情。

同时,故事还涉及到权力、背叛、家庭和荣誉等主题,使得观众深思。

其次,角色塑造是《教父》的一大亮点。

马龙·白兰度饰演的维托·唐·科里昂是这部电影中最受瞩目的角色之一。

他通过精湛的演技,将维托的复杂性和内心的挣扎生动地展现出来。

维多利亚·柯里尼饰演的迈克尔·科里昂也是一位令人难忘的角色,他从一个善良的人逐渐变成了一个无情的黑手党继承人。

这些角色的塑造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动机和行为,增加了电影的观赏价值。

此外,电影《教父》的艺术风格也是其成功的关键之一。

导演弗朗西斯·科波拉运用了多种技巧和手法,使得整部电影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视觉风格。

例如,他运用了阴影和光线的对比,营造出一种神秘而紧张的氛围。

同时,他还运用了缓慢的镜头移动和平稳的剪辑,使得电影的节奏更加舒缓而有力。

这些艺术手法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融入电影的世界,感受到故事的张力和情感。

综上所述,电影《教父》以其深刻的剧情、精湛的表演和出色的艺术风格而备受赞誉。

故事情节紧凑而扣人心弦,角色塑造生动而有力,艺术风格独特而精致。

这部电影不仅成为了黑帮电影的经典之作,也在影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对电影艺术的研究还是对人性的思考,《教父》都是一部不可错过的杰作。

浅谈小说与电影的差异——以《教父》为例

浅谈小说与电影的差异——以《教父》为例

浅谈小说与电影的差异——以《教父》为例摘要:《教父》是一部优秀的通俗文学作品。

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以另一种艺术形式对小说进行了重塑。

两种艺术形式在人物、情节、语言等方面体现出了不同的差异。

电影通过人物形象的改造完成了对主题的深化,同时对原著进行了情节拓展,展现了比文学更立体的世界。

小说与电影这两种表现形式在社会文化中扮演了不同角色,承载了不同使命与文化意义。

它们使命定位上的不同,使小说与电影获得了截然不同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人物形象语言差异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具有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

较之其他文学样式,小说容量较大,可以细致地展现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描述广阔的社会生活环境及复杂的矛盾冲突。

电影则是一门可以容纳戏剧、摄影、绘画、动画、音乐、舞蹈等多种听觉和视觉艺术的综合体,在艺术表现力上不仅具有其他各种艺术的特征,又因其艺术性突跃的电影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他艺术的表现手段,更是深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选择《教父》小说与电影进行解析,在故事情节类似的情况下,比较两种艺术形式的差异,有利于理解小说与电影的文化使命与造成其不同历史地位的原因。

一、人物形象的偏执化处理《教父》小说原著,讲述了纽约黑帮家族柯里昂家族两代家族首领新老“教父”的经历,描写了黑帮和政府的腐败勾结与黑帮家族之间的斗争杀戮。

麦可是柯里昂家族人,是一名乖乖的大学生,他的父亲是黑道人物,但因不肯跟其他帮派合作贩卖毒品,险遭暗杀。

在谈判时他杀掉了五个帮派的代表和一名警察局长,为了避风头躲到意大利。

麦可的大哥被杀。

回国后的麦可成为了黑手党新的领袖。

原著以紧致精彩的多线情节、精致复杂的人物关系与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成为通俗小说中的畅销之作。

同时,虽然小说原著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与西西里民族的悲剧宿命,但是这毕竟不是小说的主题立意。

原著小说更多地利用可读性追求商业上的成功,过于露骨而繁多的性描写与对犯罪和强权的崇拜性描述直接影响了小说的艺术价值。

科研课题论文:电影史诗《教父》中的黑色主题与温情

科研课题论文:电影史诗《教父》中的黑色主题与温情

63068 电视电影论文电影史诗《教父》中的黑色主题与温情电影《教父》是根据马里奥?普佐同名小说改编,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执导的一部经典的黑帮题材电影史诗巨作。

电影开篇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场盛大的婚礼,在科波拉导演的精心策划下,影片中的主要人物陆续登场,他们所展现的不同气质、表情以及顺序、位置都能够说明其人物的性格特征和身份地位,寥寥几笔却悉数将人物表达得完整,给人以惊人的观影感受,并在观众的心里和剧情的发展上埋下了伏笔。

随后第一段较为精彩的对话由此开始,包纳萨拉的女儿受人侮辱,在正常的司法程序下施暴者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还被当庭释放。

对司法失去信任并认为国家机器背叛了自己的包纳萨拉只能寻求教父的帮助,并希望能杀掉施暴者,但被教父拒绝:包纳萨拉:“我要付您多少钱?”教父:“包纳萨拉,包纳萨拉,我到底做了什么让你如此不尊重我!如果你以一个朋友的身份来找我,那么伤害你女儿的杂碎,就会受到折磨。

像你这种实在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敌人。

”包纳萨拉:“做我的朋友,教父!(行吻手礼)”教父:“他日我或许需要你的帮助,也许永远不会有那天,但在那天到来之前,收下这份公道作为小女的结婚之礼。

”通过这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出,教父将人际交往建立在情义之上,而非金钱,这就是他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和手下的忠心的原因所在。

在《教父》三部曲中这种带有两面性和批判性的例子比比皆是,也许可以称之为对“美国梦”批判性的一种缩影。

一、扭曲的“美国梦”(一)物欲权力的横行美国梦的追逐者一直拥有一种理想,那就是在美国只要自己对梦想执著,经过不懈的努力、踏实的奋斗就能够拥有更美好的生活,它不依赖于任何社会阶级,不需要任何形式的捐助,只需你的执著、勇敢、勤奋、一点创新的思维和一些不怕艰险的决心。

它不仅影响了美国青年的生活理想,也影响到了整个欧洲对美国梦的一种热衷和狂热。

他们带着梦想去移民,即使反对的声音曾批判它是过分地强调了物质财富在衡量胜利和快乐上扮演的角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3109 艺术理论论文现代美学视阈下电影《教父》的叙事艺术电影《教父》首映于1972年,它改编自马里奥?普佐的同名小说,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执导,它不仅斩获奥斯卡奖和金球奖的多个重要奖项,还在2007年美国电影协会评选的“百年百佳影片”中排名第二,是美国电影工业史上的经典。

这部电影之所以有如此魅力,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的奖项绝非虚名。

我们试从现代美学的视阈来剖析其叙事艺术,阐发这部电影的经典所在。

这部电影的叙事方法并未采用各种新异手段与技法,而以平易、写实为主要特色。

以王国维所谓“欲知古人,必先论其世”而论,除了《教父》作为通俗电影形态的先在设定外,这亦与原著作者曾在哥伦比亚大学、社会调查学院等部门从事文艺研究和社会研究的个人经历有关。

一、出入从容:全知视角主导下的叙事手法及其变式王国维曾经提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的美学思想,在现代美学的理论场域中,作为文化工业产品的电影往往具备叙事艺术的特征。

总体而言,全知视角这种古典叙述在《教父》中的运用较为普遍:结合概述性的镜头语言,全知全能的叙述者以自由的角度去描述事件甚至深入刻画人物心理。

然而,在全知视角几乎统贯整部电影的同时,亦有内视角和外视角的例外出现。

内视角可以简单总结为这样的等式:“叙述者=角色”,相应的,外视角则可归结为不等式:“叙述者?角色”。

在内、外视角的交相映射下,时时会见到这样的叙事局面:无论是人物角色还是观影者都不得不从外部观察特定角色和事件。

这样,在全知视角的主导下,内、外视角又从容地切入和跃出,镜头语言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为整部电影的叙事增添了别样的美学华彩。

全知视角的选取对以感性娱乐为目的的观影者而言,便于产生酣畅淋漓的观影体验;而产生悬念效果的内、外视角兼取,同样为愉快的观影体验而服务――悬念和神秘之感在观影过程中愈加积累,直至整部电影终了的真相大白,观影者始为之惊异感慨不已,这就极大地突破了全知视角的局限,给观影者以相当的审美享受。

电影情节的主线,老教父维托(Vito)的复仇计划便是典型:老教父维托因帮派的“生意”纠纷而被枪击,柯里昂(Corleone)的势力一落千丈,通过全知视角的叙述,这些线索被交代得清晰明了。

老教父主动言和、退而不出,镜头的内、外视角开始频繁交替运用,老教父的一举一动在内、外视角的投射下显得有条不紊而又神秘莫测。

经老教父精心策划,幼子迈克尔(Michal)得以回国继承“家族事业”,老教父安然离世,但复仇的计划却始终未见――悬念在加强,神秘感愈发浓厚。

迈克尔继承了老教父的秘密,对他的叙述也由全知视角转化为内、外视角,他甚至说:“我是唯一知道真相的人(Im the only one who really knows that)。

”直至电影最终收束之时,迈克尔执行老教父的复仇计划,电影达到高潮,观众才能知晓老教父的“魄力”和“智慧”。

经过精心选取和巧妙设置的叙述视角,为电影形象的成功塑造提供了充分条件。

二、万流归宗:宏大时空跨度上的叙事范式建构电影以坚实的社会现实为背景,通过气势恢弘的组织与构建,创设了既具有典型意义又兼备史诗气魄的环境。

王国维曾引入现代戏剧学思想对古典戏剧进行研讨,他在专著《宋元戏曲考》中指出:“元剧最佳之处,不在其思想结构,而在其文章。

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

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

”《教父》作为现代电影,其叙事范式的建构也颇中此语。

时间跨度上,电影上起19世纪末,下及20世纪四五十年代,把两次世界大战前前后后的风云变幻囊括于这场光和影的诗史。

在空间跨度上,从意大利西西里岛的乡野风情到美国纽约的高楼大厦,电影面面俱到,处处生花。

以宏大的时空跨度为基础,电影把叙事背景扩展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美国中上层群体的政治、经济活动到意大利底层农民、市民的日常生活,几乎是一部确切可信的纪实影片。

观古今、抚四海的时空跨度和坚实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给《教父》的角色创设了气势恢弘的舞台背景,这部电影也因此具有显现史诗风格的美学可能。

在叙事范式方面,电影以柯里昂家族的社会关系为情节的纽带,我们可以如下范式对其进行总结:各个角色分别或交织地与柯氏家族发生联系,仿佛由不同的支流交汇成的大河,时时有旁支偏离主流自辟新道,然千回百转,不失其归宗之势。

在此范式下,电影的情节在新的角色不断加入下得到推进,只要轻易地说明一下角色的去向,就能使已经完成任务的角色离开读者的视线;而一旦在情节上对这个角色有了新的需要,他又可以随时方便地加入进来。

如面包师恩佐这一角色:在电影展开叙述之初,他因又有求于老教父而进入情节;在他得到帮助,开始自己的新生活后,离开叙述视野再自然不过;而当老教父中枪住院,迈克尔保护父亲却缺乏人手时,恩佐便手持一束鲜花在迈克尔的面前出现了――原来他在报上看到教父受伤的消息,特地赶来慰问。

对恩佐的来来去去,情节自然流畅,顺理成章。

影片对这一范式的巧妙运用使其叙述在开阖纵横的同时达到了收放自如的效果。

在万流归宗的叙事范式下,整部电影出现了将近一百个人物,他们的生命轨迹,构成了教父丰富的情节;而他们不同的命运,使《教父》的主题显得复杂而深刻。

电影的情节主线是对柯里昂家族史的叙述,而其主题则在于柯氏家族的复仇。

复仇,作为文学的永恒主题,时时吸引和感动着古今中外的受众。

在《教父》中,在一群以复仇为荣耀的美籍意大利移民中,复仇主题得到了新异的呈现――宗教与民族文化背景、历史风貌的再现,异域情调的渲染(西西里和美国作为“他者”,分别对应美、意两国受众而存在;对美、意两国之外的受众而言,美、意两国均作为“他者”而呈现),对家庭亲情宗教式的皈依,对主流价值观的否定和批判,犯罪和暴力内容的渗透,两代教父的宗教式传承,……这些具有强烈民族风格的独特元素的有机结合,使《教父》的复仇故事显出耐人寻味的丰厚意蕴。

限于篇幅,电影不能对全部角色的生活进行展开叙述,却在点滴中透露出他们的命运:在美意大利移民,殡仪馆老板波纳席拉(Bonasera)及其女儿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努力最终失败,对主流美式价值观的笃信最终破产;才华横溢的意裔青年歌手尼诺(Nino)几经坎坷,演艺事业最终成功时,却以酗酒的方式自杀――这几乎是杰克?伦敦《马丁?伊登》的另写;善良真诚的女青年凯(kay)是属于美国主流社会的优秀青年,她与迈克尔的爱恨离合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美式价值观对她的影响;富于正义感和同情心的警员奈里(Neri)最终沦为黑帮成员;……这些人物的悲剧命运在情节线索的交织布局之下显得真实可感,入情入理,而电影的主题则因之得以深化和扩展。

三、传奇与悲剧:富于多重美学魅力的角色创设作为一部成功的电影,《教父》塑造出了生动感人的不朽角色,而其角色的魅力也并不仅限于一般的性格和命运设定方面的成功,更因电影的叙事艺术而别具风采。

我们这里试对主要角色即两代教父进行分析。

电影对老教父角色的塑造手法耐人寻味:由前文分析可知,对老教父的心理活动,角色们往往只能从他的表情、声音和动作等外在表现来进行猜测和判断;对老教父的经历,或是由镜头语言进行第三人称讲述,或者由角色间相互透漏、参照。

这样的塑造手段,仿佛设置在舞台下的射灯,为老教父的形象映出高大而神秘的侧影。

老教父从一个逃亡美国、父母兄长皆为仇人所杀的西西里孤儿,到一位在美国政界、商界与黑帮势力中影响巨大的“教父”――将电影对老教父角色的叙述理解为诗史显然恰切。

老教父身处现代美国,却在待人接物上恪守西西里传统道德;他蔑视现实的法律而建立起西西里式的正义的地下帝国(empire)。

浪漫情调、离奇情节,以人物的经历为中心线索构造电影,加上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这使得对老教父角色的塑造与骑士传奇在风格、内容和叙述上呈现出相似性。

如对老教父形象的本源作进一步追溯,我们不难找到《奥德赛》。

《奥德赛》对人物形象的高大化和神话化塑造、鲜明的道德判断与情感倾向、对杰出智慧和英雄主义的赞颂甚至对复仇行为的肯定,无不在老教父的形象塑造中得到呼应,显现出前后承袭关系的可能。

至于《奥德赛》的穿插和倒叙手法,则在电影对老教父经历的叙述中运用得极其纯熟。

总之,老教父形象在电影叙事语言的组织下,具备传奇英雄的浪漫色彩,显示出强烈的主观性乃至具备了某种“神性”,在原型层面透露出早期英雄崇拜的色彩。

相较之下,第二代教父迈克尔的形象,则呈现出性格的复杂性和完整性。

电影情节展开之初的迈克尔,是一位在美国主流价值观评判下绝对优秀的青年:他就读于知名大学,志愿从军参加二战并获得勋章、升任军官。

他的父亲发出了格言式的不满:“他是在为陌生人创造奇迹(He performs those miracles for strangers)。

”而最终,迈克尔不仅参与了“家族事业(Family business)”,更成为柯氏家族的第二代教父。

巨大的反差并不突兀,迈克尔的转变顺理成章:他亲眼目睹到当时法律的荒谬和执法者的虚伪,而远避西西里后,大哥被害的噩耗从美国传来,他心爱的阿波罗尼娅也被敌对势力所杀,西西里的梦幻又以破灭告终。

出于对家庭的责任感,在对社会的重新认识过程中,迈克尔完成了他从优秀青年到黑帮头目的转变,迈克尔的转变无疑是一出悲剧。

在叔本华悲剧思想的基础上,王国维建立了他的悲剧学说,揭示了现实生存的悲剧性,具有典范的现代美学意义。

在现代美学意义上,现实生存中的现代人普遍面临深刻的生存困境,这是作为现代人的整体的命运悲剧,迈克尔即是对这一典型现代悲剧的体现。

首先是信仰的幻灭导致终极关怀的缺失:从自由女神到西西里,现实世界的两条路向都通向绝境。

而参透了当时教会虚伪性的迈克尔,也放弃了在宗教的彼岸获得终极关怀。

其次,现实关系成为人际交流的障碍,进而带来深刻的孤独感。

面对建立在现实利益基础上的社会关系,迈克尔保持了孤独的缄默;面对至亲之人,迈克尔仍不能实现心灵的倾诉,也很难达到与之精神契合的理想境界――这样的孤独感,深刻而又残酷。

信仰幻灭,灵魂孤独,人生有何意义?迈克尔必须承担人生意义的虚无带来的痛苦――这正是整部电影对现实的审美主义意义上的超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