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说明(音乐与诗歌)

合集下载

《春江花月夜》音乐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音乐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音乐教学设计《春江花月夜》音乐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诗歌的能力。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赏析意象、品味意境、把握情感。

3、分析本诗感情表达的层次结构,体会画面美、哲理美、情感美的融合。

【教学重点】赏析意象、品味意境、把握情感。

【教学难点】诗歌中景、理、情的融合。

【教学方法】1、借助多媒体,合作探究、缘景明情。

2、朗读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曾经有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引发了一串灵感,成就了他在诗坛上的千秋美名。

他就是初、盛唐时期的诗人张若虚,这首诗就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二、配乐朗诵,整体感知以“月”为典型意象。

月的流动变化过程:月生——月悬——月斜(月落)。

三、赏析诗歌(一)第一部分:月生原文: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1、意象提问:开头八句写了什么意象?请找出来。

2、意境提问:这里的景物描写有何特点?构成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3、学生朗读。

(二)第二部分:月悬原文: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1、提问:这样的良辰美景,引发了作者怎样的遐想?感情基调是怎样的?2、朗读。

(三)第三部分:月落游子思妇情1、两地相思原文: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2、思妇怀远原文: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3、游子思归原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小结:《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优秀6篇】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优秀6篇】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优秀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长江之歌》教学设计【优秀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音乐与诗歌的交融——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

音乐与诗歌的交融——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

《音乐与诗歌的交融》教学设计授课内容:音乐与诗歌的交融——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课时:一课时授课班级:高一5班课型:音乐鉴赏授课教师:张岚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初中学唱歌曲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学习声乐的体裁: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

“音乐与诗歌的交融”这一课题揭示了:声乐作品是音乐与姊妹艺术——诗歌的密不可分,将歌曲这一现代最为常见的音乐形式回归于人类艺术发展的轨迹之中。

通过本课的学习,对促进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作用。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能认真赏析古诗词与近现代诗词的相关歌曲,并通过朗读、分析、学唱等环节,感受音乐与诗歌的交融,以及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的不同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听赏和课堂实践活动,使学生对以诗歌为创作依据的声乐作品有所了解,进而加深印象。

3.情感目标: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与艺术表现内涵,体现作品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教学重点:感受体验群众歌曲、艺术歌曲、大合唱等不同声乐体裁的歌曲。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音乐与诗歌交融的作品特点。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歌手王菲演唱的歌曲《明月几时有》教师:请同学们说出这首歌曲的曲名。

(《明月几时有》)这首歌曲的歌词有什么特点?学生:歌词是宋代苏轼的诗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教师:把诗或是诗词谱上曲,用独唱或合唱的方式演绎,这样的歌曲创作形式就叫做音乐与诗歌的交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五单元——音乐的体裁,第一课时《音乐与诗歌的交融》。

(出示课件)教师:请同学们再列举几首音乐与诗歌的交融,这种体裁的声乐作品。

(《阳关三叠》、《送别》、《欢乐颂》)【课题揭示】诗是心灵之歌,歌是诗意的结晶。

二、新授课内容(一)教师讲解书上169页关于歌曲的阅读材料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我国古代诗乐合一。

诗歌固然能表达人们的情意但配上音乐唱起来的诗歌更能将情感表达的畅快淋漓。

到了近代,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人们已经很善于采用一种固定的、音乐与诗歌融为一体的样式来表情达意了,这种固定的样式就是歌曲。

第六课音乐与诗歌(一)《枫桥夜泊》说课稿

第六课音乐与诗歌(一)《枫桥夜泊》说课稿

第六课音乐与诗歌(一)《枫桥夜泊》说课稿第六课音乐与诗歌(一)《枫桥夜泊》说课稿第六课音乐与诗歌(一)《枫桥夜泊》说课稿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枫桥夜泊》。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做以简要说明。

第一方面:说设计理念《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一书中指出:“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教学形式常常是以集体的方式进行的,它需要学生牢牢树立群体的和谐意识,虽然在音乐中常常发展个人的技能,然而大量音乐活动在小组内产生,成就靠集体的力量获得,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

”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参与音乐实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想象力,使本节课音乐教学实践不仅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更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进而对学生的认知、情感、自信心、同伴关系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二方面: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枫桥夜泊》一课是音乐与文化的自然结合,因此,在教学中,要在充分挖掘音乐因素的基础上,再通过古诗的欣赏增加对歌曲的感受,从而使学生理解音乐所带来的悠远意境。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唱古诗歌曲,增进学生对古诗文化的了解,并能用较长的气息和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枫桥夜泊》。

2.过程与方法:运用引导法和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通过各种活动复习学过的古诗歌曲。

指导学生用优美的声音来表达歌曲,并引导学生注意音准、音量均衡以及音色的统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枫桥夜泊》的吟唱,加强学生古诗词的积累和古文化的熏陶,启发学生通过学唱歌曲感受音乐的古朴、悠远所表现的意境,激发学生对古诗及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体会歌曲《枫桥夜泊》中的意境,学会用优美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演唱时注意音准和谐、音量均衡以及音色的统一。

第三方面: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子琴录音机磁带等辅助教具第四方面:说教法学法:说教法:本节课中我以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手段,运用引导法和情境法教学,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陶冶了情操,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黄河颂》教学设计(精选5篇)

《黄河颂》教学设计(精选5篇)

《黄河颂》教学设计《黄河颂》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黄河颂》教学设计(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黄河颂》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词语积累与运用。

2.了解诗人光未然及组诗《黄河大合唱》。

3.了解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增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决心,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借歌颂黄河来歌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2.揣摩某些语句的深刻含义。

课前准备:教师:1.搜寻有关黄河的摄影作品和影像作品。

2.准备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

学生:1.查阅资料,了解诗人光未然及组诗《黄河大合唱》。

2.查阅历史与地理资料,了解黄河在中国历史上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作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1.用多媒体播放关于黄河的照片和影像片段,然后请一两个学生代表谈观后感。

2.请两名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黄河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3.教师小结:“一把黄土塑成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它凭借天险屏障,抵御了一次又一次外族的入侵,凝聚了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今天,我们来学习光未然的《黄河颂》,去领会黄河的英雄气魄。

二、朗读诗歌1.教师示范朗颂。

2.朗读指导:3.学生根据指导反复品读。

三、内容研讨1.这首诗由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组成,从全诗来看,朗诵词起什么作用?2.歌词部分,在歌颂黄河之前,对黄河作了一番描绘。

《春江花月夜》音乐教学设计5篇

《春江花月夜》音乐教学设计5篇

《春江花月夜》音乐教学设计5篇《春江花月夜》音乐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教学难点: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是个永恒的主题,其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历程.所以说,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同时,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会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的诗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李白的《静夜思》中的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以及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诗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等等等等……描写月亮的诗句,不胜枚举.而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二.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一).作者: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二).解题:《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 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 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三.学习本诗重在诵读,以读传情,读.悟交融.听了我们以上的介绍,同学们一定会有一种迫切的心情,急切的想去领悟这首诗带给我们的美好意境.下面由教师作配乐范读.要求学生在欣赏教师范读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而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在这其中,想象是至关重要的.(播放配乐flash)四.赏析诗歌:(一)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1.提示: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描绘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与大海相连.明月就涌生于这无垠的大海之上,万里的春江,无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绕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铺上雪珠一样.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2.问:在前几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3.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一部分描绘的画面意境: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二)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思考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1.提示: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2.放映课件字幕及配画,指名一学生朗诵本节.3.评价学生的诵读,并加以指导,在指导中让学生感受哲理.重点读出〝江天一色〞的辽阔与苍茫,〝空中孤月〞的寂寞空旷.〝何人〞〝何年〞应重读,以读出诗人对月的苦苦追问与思索.〝人生代代无穷已〞应读出一种沉重的历史沧桑感,〝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见长江送流水〞应读出诗人对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惆怅.(三)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情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这里写思妇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别致,月光无处不在,玉户帘上是月,捣衣砧上是月.那一轮可爱的明月总是照在她的妆镜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妇见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捣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帘子卷起来,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这恼人的月光「卷不去」,「拂还来」.那无边的月光,笼罩着一切,鸿雁不停地长飞,仍然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去,水底鱼龙泛起阵阵波纹,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一层,写游子想家.最后这几句写落月,落花闲潭,春光将老,隐含思妇青春将逝.在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许游人能乘月而归.此时明月西下,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惚,气氛朦胧.诗的感情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展开.变化,忽此忽彼,亦虚亦实,跳动着,断续着.有时让人觉得难以把握,但又觉得有深邃的东西在里边,值得深入发掘.这就是人生的短暂,离别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丽.诗题中的五个字:春.江.花.月.夜,全都点到了,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其它四个字都是陪衬.诗人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诗歌意境.这首诗的景物描写,采取多变的角度,敷以斑烂的色彩,很有艺术效果.同是写月光,就有初生于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觉的月光,有妆镜台上的月光,有捣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么富于变化!诗中景物的色彩,虽然统一在皎洁光亮上,但是因为衬托着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枫.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因此随着景物出现变化,而取得了斑烂多彩的效果.同时,诗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等诗句,展示了生命与宇宙的统一,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生命.五.再次欣赏教师诵读这首的配乐范读录音.学生跟随录音,轻声吟诵,细细体会诗歌美好而幽远的意境.六.作业.用现代文的形式将这首诗的美好意境表现出来.《春江花月夜》音乐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诗歌的能力.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赏析意象.品味意境.把握情感.3.分析本诗感情表达的层次结构,体会画面美.哲理美.情感美的融合.【教学重点】赏析意象.品味意境.把握情感.【教学难点】诗歌中景.理.情的融合.【教学方法】1.借助多媒体,合作探究.缘景明情.2.朗读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曾经有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引发了一串灵感,成就了他在诗坛上的千秋美名.他就是初.盛唐时期的诗人张若虚,这首诗就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二.配乐朗诵,整体感知以〝月〞为典型意象.月的流动变化过程:月生——月悬——月斜(月落).三.赏析诗歌(一)第一部分:月生原文: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1.意象提问:开头八句写了什么意象?请找出来.2.意境提问:这里的景物描写有何特点?构成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3.学生朗读.(二)第二部分:月悬原文: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1.提问:这样的良辰美景,引发了作者怎样的遐想?感情基调是怎样的?2.朗读.(三)第三部分:月落游子思妇情1.两地相思原文: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2.思妇怀远原文: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3.游子思归原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小结:《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四.拓展回顾曾经读过的与〝月〞有关的诗歌.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五.作业课后搜集.整理古典诗歌中关于〝月〞〝落花〞〝流水〞等意象的诗歌,总结古典诗歌中这些意象的普遍含义.《春江花月夜》音乐教学设计3教学时数:2学时授课类型:理论课教学目的要求: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3.了解和把握古代诗人借助意象述志达情的主要文脉,以提升诗歌鉴赏能力.教学重点难点:1.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2.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1.借助多媒体教学,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春江月夜的美景,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2.意境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3.情感把握.通过诗歌中意象的分析,深刻领悟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及诗中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的哲理.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入: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主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而诗人张若虚也凭借这一首诗即〝孤篇盖全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二.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一)作者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治所在今江苏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中宗神龙(7_-7_)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其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诗作大部散佚,《全唐诗》仅存2首,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另一首诗是《代答闺梦还》.(二)作品介绍《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三.指导诵读,以读传情,读.悟交融.要求学生在欣赏配乐朗读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而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四.赏析诗歌(一)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描绘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与大海相连.明月就涌生于这无垠的大海之上,万里的春江,无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绕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铺上雪珠一样.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问题:在前几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这一部分描绘的画面意境要点: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生,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二)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思考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三)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情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这里写思妇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别致,月光无处不在,玉户帘上是月,捣衣砧上是月.那一轮可爱的明月总是照在她的妆镜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妇见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捣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帘子卷起来,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这恼人的月光〝卷不去〞,〝拂还来〞.那无边的月光,笼罩着一切,鸿雁不停地长飞,仍然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去,水底鱼龙泛起阵阵波纹,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一层,写游子想家.最后这几句写落月,落花闲潭,春光将老,隐含思妇青春将逝.在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许游人能乘月而归.此时明月西下,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惚,气氛朦胧.诗的感情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展开.变化,忽此忽彼,亦虚亦实,跳动着,断续着.有时让人觉得难以把握,但又觉得有深邃的东西在里边,值得深入发掘.这就是人生的短暂,离别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丽.诗题中的五个字:春.江.花.月.夜,全都点到了,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其它四个字都是陪衬.诗人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诗歌意境.五.艺术特色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清人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说:〝此诗如连环锁子骨,节节相生.绵绵不断,使读者眼光正射不得,斜射不得,无处寻其端绪.‘春江花月夜’五个字,各各照顾有情,诗真艳诗,才真绝才也.〞第一部分描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景色,以明月的渐渐升起为中心,紧扣题目中春.江.花.月.夜五字逐步展开,最终构成一幅天地一体.色彩绚丽的完整图画,为下面的对景抒情打下基础.第二部分,写江月永照,引发生命短暂;用明月常圆,引发人间常别.通过景与情的对比,抒发了作者月圆人难圆的感叹.最后一部分,主要用月照.春归.花落.雾漫.月残来引发思妇游子的相思之情.这里,景与情相互烘染,离别之苦显得更加浓重.2.运用多种手法,表达游子思妇相思之情.为了让诗句生动形象,诗中多处用了比喻.如〝月照花林皆似霰〞,写花林好像披上一层霰雪.这个比喻的妙处是,它不仅生动地再现了月光之下,花林一片白蒙蒙的绮丽景象,而且与下一句把月光比喻成霜,构成了有机的联系.〝空里流霜不觉飞〞,写空中,是抬头仰望所见.这里由花林似霰,进而联想到月光如霜.不过,在比喻的方法上又有了变化;上句是明喻,这句是暗喻.而且需要指出的是,虽则如霜,却只觉得它像水似的〝流〞,而不觉得它像霜那样〝飞〞,这就写出了月光的柔和细腻.〝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两句中的〝送〞.〝待〞两字,则是运用了拟人化手法.把月亮写得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诗人由仰望月轮,又低头见长江〝送〞走的一江春水.人生.人的青春,不就是被这滔滔流水〝送〞走的吗?〝落月摇晴满江树〞,则是运用了双关修辞.〝摇晴〞双关〝摇情〞,如同刘禹锡《竹枝词》中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个双关的〝晴〞字,正写出了游子思妇相思不得相见的苦情.此外,诗中有许多写景之句,实际上是通过暗示手法抒写相思之情.〝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去,〝月徘徊〞,暗示思妇徘徊楼台.望月思人;月照〝妆镜台〞,暗示思妇对镜伤怀;月光〝卷不去〞.〝拂还来〞,暗示相思之情缠绵悱恻.难以排遣;〝光不度〞,暗示情不变;〝梦落花〞,暗示春将尽;〝落月复西斜〞,暗示游子夜夜望月思归等等,都使人与物.情与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最后,烘托和铺垫手法的运用,也值得读者注意.第一部分由春江引出明月,渐次引出花林.芳甸.江伴月,月伴花,把〝春江花月夜〞自然组合成一个优美完整的画面,谱写了一首春的颂歌,这首春的颂歌又反衬着春的忧愁.接着诗人面对春江明月,抒发宇宙永恒的感悟,从中寄寓着对人生短暂的深沉慨叹.这种慨叹,以其意味深长的哲理对诗的情调进一步铺陈了感伤的气氛.然后推出游子.思妇〝相望不相闻〞的情思哀愁.这是诗的精华.高潮部分.然而,它的形成与诗人层层铺垫.步步烘托有关.汇细流而成江海.读者的欣赏正好沿波讨源,渐入佳境,随步步烘托而达高潮.3.语言优美自然,韵律婉转.全诗三十六句,每四句一韵,首句入韵.对仗工整平仄相间,加上顶真与反复的运用,推动了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展现了相互联系而又不断变化的画面与思绪,从而使语言清新流畅,顿挫悠扬,琅琅上口,连绵不绝.思考练习题一.划分这首诗的层次,并概括各层意思.二.如何看待这首诗的思想价值.三.分析这首诗的烘托与铺垫手法.四.找出诗中有暗示意义的写景句,并说明其暗示意义.。

歌曲长江之歌音乐教案及教学设计

歌曲长江之歌音乐教案及教学设计

歌曲长江之歌音乐教案及教学设计导语:长江以其丰富的资源,灌溉祖国大地,哺育各族儿女;长江以其宽广的流域,将西部巍巍群山和东部浩瀚的大海连成一片;在新的时代,长江之水把祖国大地灌溉得更加肥沃,并以崭新的姿态为推动四化建设作出贡献。

因此可以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有母亲的情怀”。

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歌曲长江之歌音乐教案及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歌曲长江之歌音乐教案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阅读中自主识字,读准“乳、哺、涤、赞”邓子的字音,自觉地积累“风采、气概、哺育、源泉、依恋、荡涤、磅礴”等词语。

2、能带着赞美、自豪的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结合有关资料理解“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你从远古走来”、“你向未来奔去”等诗句的含义。

3、能体会诗歌表达的中华儿女对伟大祖国的真挚、自豪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能带着赞美、自豪的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你从远古走来”、“你向未来奔去”等诗句的含义。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收集资料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聊长江,激发情趣1同学们,古老的中国有两条河,那就是长江和黄河,长江与黄河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正是有了长江和黄河,才有了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正是有了长江和黄河,古老的神州大地才生机盎然。

今天,我们先来领略一下中华第一条大河“长江”的风采。

(指幻灯片说:这就是长江)2板书“长江”,你对长江有哪些了解,我们来交流一下。

(用一句话来介绍长江某一方面的内容)3长江,它九曲回肠、奔流不息;它气势磅礴,孕育了五千年灿烂文明;它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有多少作家、作曲家赞美了它啊!今天,老师这儿就有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我们来学习一下。

(板书:之歌)4你知道这首歌吗?你知道有关这首歌的什么?5介绍《长江之歌》的来历。

这首歌的歌词豪放,歌声雄浑,唱出了长江的宏伟、壮观,也唱出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

音乐《我的祖国》教学设计

音乐《我的祖国》教学设计

音乐《我的祖国》教学设计音乐《我的祖国》教学设计篇1课型:唱歌课课时:1课时教学对象:八班级一、教材分析:《我的祖国》是人音版八班级上册第四单元《音诗音画》中第一课的内容,本节课是一节唱歌课。

《我的祖国》是一首依据斯美塔那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其次乐章《沃尔塔瓦河》部分音乐主题填词而成的合唱曲。

林华所填写的这首歌词,概括了《沃尔塔瓦河》所描绘的大部分音乐内容。

这首歌词犹如一首叙事诗,它用赞美的语言歌颂着斯美塔那的祖国,也倾注全部宠爱祖国的人们的共同心声。

二、学情分析:八班级的同学有确定的音乐基础学问,对唱曲的感知和仿照力气也有确定的基础,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能够培育同学对祖国对家乡的宠爱之情。

三、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学唱《我的祖国》A段齐唱部分并能用舒缓的呼吸、漂亮圆润的歌声,满怀深情的演唱歌曲。

2、过程与方法: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通过倾听、示范、争辩、体验与仿照等方法来学唱歌曲并培育同学乐观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唱《我的祖国》,体验其中的爱国情感及文化内涵。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唱《我的祖国》A段齐唱部分并能用舒缓的呼吸、漂亮圆润的歌声,满怀深情的演唱歌曲。

2、难点:唱歌中气息的把握和对唱曲心情的较好表达。

四、教具预备教材、多媒体、钢琴五、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同学们好,现在还没开头上课,但是老师看到有些同学有点小紧急,没关系,我们来玩一个小玩耍环节一下。

请大家拿出提前预备好的纸巾,比一比谁能一口气吹纸巾让它飘的更久呢?生:做师:哪位同学跟我们来共享一下在玩耍的过程中感受到怎样的诀窍了呢?生:回答师:对了,看来同学们都能够感受到是我们的腰部在用劲,想要我们的气再足一点那大家就要做到深吸气缓呼出,那我们再来尝试一遍。

生:师:同学们的气息把握的越来越棒了,请收好手上的纸巾,带着热身玩耍的状态,预备上课。

【评委老师我们预备好了,可以开头上课了吗?】(一)视频导入、揭示课题师:欢迎同学们来到邱老师的音乐课堂。

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古诗新唱:静夜思》音乐诗歌教案

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古诗新唱:静夜思》音乐诗歌教案

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古诗新唱:静夜思》音乐诗歌教案活动名称:《古诗新唱:静夜思》音乐诗歌语言教案(幼儿园大班)【活动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通过学习和吟诵李白的古诗《静夜思》,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与情感意境。

-通过将古诗融入音乐,使幼儿体验诗词与音乐结合的艺术魅力。

2. 技能目标:-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节奏韵律感,能够准确地朗诵古诗,并跟随旋律吟唱古诗新曲。

-培养幼儿对音乐元素的理解,如旋律、节奏和音色等,引导幼儿用肢体动作配合古诗表演。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感受古诗中蕴含的思乡之情。

-鼓励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积极参与、大胆表现,培养团队协作和舞台表现力。

【活动准备】1. 教学材料:-制作或选择适合大班幼儿的《静夜思》音乐诗歌伴奏音频或视频。

-准备与《静夜思》主题相关的挂图、绘本或者动画短片,帮助幼儿形象理解诗意。

-简单的打击乐器,如铃鼓、木鱼等,用于配乐表演。

2. 活动流程设计:-导入环节:以故事讲述或情境创设的方式介绍李白及《静夜思》背景,引发幼儿的兴趣。

-听赏环节:播放《静夜思》的音乐诗歌版本,让幼儿初步感知诗词与音乐的融合效果。

-学习朗诵:教师逐句教读并解释古诗含义,指导幼儿模仿朗诵,掌握古诗的正确发音和节奏。

-歌唱教学:教授幼儿跟随音乐旋律吟唱《静夜思》改编歌曲,可分段教学,反复练习。

-艺术表现:组织幼儿进行音乐诗歌的集体表演,可以加入简单的舞蹈动作或戏剧性表演,使用打击乐器伴奏。

-创新延伸:鼓励幼儿尝试自己编创动作或小片段,展示他们对于古诗独特理解的“新唱”方式。

【活动总结与家园共育】-在活动结束后,带领幼儿回顾本次学习的重点,强调古诗背后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家长在家可以通过播放相关音频,与孩子共同复习和演唱,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同时增进亲子互动。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幼儿将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音乐素养以及创造性思维。

小班诗歌背景纯音乐教案

小班诗歌背景纯音乐教案

小班诗歌背景纯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并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2.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让他们能够欣赏纯音乐的美妙;3. 帮助学生培养音乐节奏感和音乐表达能力;4.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1. 让学生了解诗歌和音乐的关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音乐的美感;2. 培养学生对纯音乐的欣赏能力,让他们能够欣赏音乐的美妙;3. 帮助学生掌握音乐的节奏感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

1. 一些优秀的诗歌,如《小蝌蚪找妈妈》、《小兔子乖乖》等;2. 一些优秀的纯音乐,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肖邦的《降E大调圆舞曲》等;3. 音乐播放设备;4. 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优美的纯音乐,如《天鹅湖》的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一个美丽的湖畔,感受音乐带来的美好情感。

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诗歌和音乐的关系,让他们了解诗歌和音乐都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都具有独特的韵律和美感。

2. 欣赏诗歌,感受韵律。

教师可以选择一首优美的诗歌,如《小蝌蚪找妈妈》,让学生朗读这首诗歌,并让他们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然后,教师可以播放一段优美的纯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感受音乐带来的情感,然后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段音乐所表达的情感。

3. 欣赏纯音乐,感受美妙。

教师可以选择一段优美的纯音乐,如《命运交响曲》的第一乐章,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感受音乐所带来的美妙。

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这段音乐的背景和故事,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这段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

4. 学习音乐节奏感和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选择一段优美的纯音乐,如《降E大调圆舞曲》,让学生跟随音乐的节奏,用手拍打出音乐的节奏感。

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段音乐所表达的情感,让他们学会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诗歌和音乐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们能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音乐的美感,培养了音乐节奏感和表达能力。

《渔歌子》的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渔歌子》的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渔歌子》的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渔歌子》,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激发学生对诗歌和音乐的欣赏和创造能力。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二、教学准备
《渔歌子》的诗歌原文。

相关的音乐和歌曲。

绘画和手工制作的材料。

三、教学过程
导入(10分钟)
向学生介绍《渔歌子》的背景和作者,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好奇和兴趣。

诗歌欣赏(20分钟)
给学生分发《渔歌子》的诗歌原文。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讲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音乐欣赏(30分钟)
播放与《渔歌子》相关的音乐和歌曲。

引导学生聆听音乐,感受音乐与诗歌的结合。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想法。

绘画和手工制作(40分钟)
给学生提供绘画和手工制作的材料。

引导学生根据诗歌和音乐的感受进行绘画和手工制作。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展示自己对《渔歌子》的理解和表达。

分享和展示(20分钟)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和手工制作作品。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渔歌子》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互相欣赏和赞赏,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艺术欣赏能力。

总结和评价(10分钟)
总结学生对《渔歌子》的理解和表达,让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并进行评价和反思。

四、延伸活动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欣赏和创作诗歌和音乐,可以进行诗歌朗诵、音乐创作或参与文化艺术活动等,培养他们的艺术欣赏和创造能力。

《音乐与诗词》教学设计

《音乐与诗词》教学设计

《音乐与诗词》教学设计授课课型:唱歌综合课教材版本:鲁教版授课年级:九年级教材分析:梁弘志曲,邓丽君首唱的这首《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将中国的古典诗词与流行音乐相融合,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在之后又有多个版本流传,足以说明人们对这首作品的喜爱程度。

《梅花》是王安石词,郑秋枫曲的一首诗词歌曲,旋律简洁明快,词曲结合中充分体现了原诗的韵律。

作为歌曲编创的范例,可以使学生掌握诗词歌曲创作的基本规律。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在音乐知识的积累上已经比较丰富。

对诗词的积累比较多,领会诗词意境的能力比较强。

学生口风琴的演奏能力较强,能运用口风琴作为学唱歌曲和编创的辅助工具。

设计思路:通过诵读、欣赏、演唱、演奏及编创,充分体验音乐与古诗词结合的独特魅力。

抓住最核心的旋律,引导学生唱谱、吹奏主题旋律、填词,培养学生能力。

音乐编创活动《梅花》,用简明的讲解,向学生拓展歌曲编创的基础知识,为本单元的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1. 用自然、有气息支持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有气息支持地用口风琴吹奏歌曲主题,能够处理好附点音符及全音符的时值。

2.体会各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综合运用。

3.感受诗词与音乐之间的内在联系,尝试为古诗词编创歌曲。

4.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初步建立传承中华传统经典诗词和音乐文化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感受歌曲的风格,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1、唱好附点节奏型,用气息支持歌唱。

2、学习反复记号的综合运用,准确把握歌曲的整体结构。

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欣赏法、演示法、练习法、创作教学法、发现法等。

在听、看、唱、奏、思、演、创等多种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理解、分析、创作、探究。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学生用口风琴、雅乐简谱软件教学过程:一、电视剧插曲导入,激发学习兴趣课前播放电视剧《甄嬛》插曲《菩萨蛮》视频。

提问:这首歌叫什么名字?是哪部电视连续剧的插曲?能讲出这首歌词的出处吗?教师小结:这首歌曲的名字叫《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是根据唐代温庭筠的同名古词谱新曲而成。

纯音乐古诗配乐幼儿教案

纯音乐古诗配乐幼儿教案

纯音乐古诗配乐幼儿教案引言。

幼儿教育是培养孩子综合素质的重要阶段,而音乐教育在其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音乐不仅可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创造力,还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感知和认知能力。

而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古诗的学习,孩子可以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培养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将纯音乐与古诗相结合,不仅可以激发孩子对音乐和古诗的兴趣,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古诗。

本教案将以纯音乐古诗配乐为主题,探讨如何通过纯音乐古诗配乐的方式进行幼儿教育。

一、教学目标。

1. 让幼儿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意境,培养对古诗的鉴赏能力;2. 培养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感知和认知能力;3. 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音乐和古诗的结合,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4.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合作完成古诗朗诵和音乐演奏。

二、教学内容。

1. 古诗学习,选取经典的古诗,如《静夜思》、《将进酒》等,让幼儿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意境;2. 音乐欣赏,选取适合的纯音乐作品,如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等,让幼儿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美妙;3. 古诗朗诵,让幼儿学习古诗的朗诵技巧,通过朗诵古诗,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古诗;4. 音乐演奏,让幼儿学习简单的乐器演奏,如打击乐器、木琴等,通过演奏音乐,让幼儿感受音乐的魅力。

三、教学过程。

1. 引入,教师播放选取的纯音乐作品,让幼儿欣赏音乐,激发他们的兴趣;2. 古诗学习,教师向幼儿介绍选取的古诗,让幼儿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意境;3. 古诗朗诵,教师指导幼儿学习古诗的朗诵技巧,让幼儿朗诵古诗,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4. 音乐欣赏,教师再次播放选取的纯音乐作品,让幼儿再次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美妙;5. 音乐演奏,教师向幼儿介绍简单的乐器演奏,让幼儿学习乐器演奏,通过演奏音乐,感受音乐的魅力;6. 结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鼓励幼儿多加练习,提高对古诗和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锦瑟》教案:悲怆的音乐与诗歌抒情

《锦瑟》教案:悲怆的音乐与诗歌抒情

《锦瑟》教案:悲怆的音乐与诗歌抒情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1.1.1 《锦瑟》的产生背景及历史环境1.1.2 诗歌在唐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1.2 诗人简介1.2.1 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风格1.2.2 李商隐与其他诗人(如杜甫、白居易等)的差异第二章:《锦瑟》的诗歌结构与韵律2.1 诗歌的结构分析2.1.1 诗歌的段落划分与层次2.1.2 诗歌的起承转合2.2 诗歌的韵律特点2.2.1 诗歌的平仄与对仗2.2.2 诗歌的押韵与节奏第三章:诗歌意象与抒情手法3.1 诗歌意象分析3.1.1 主要意象的解读(如“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等)3.1.2 意象的象征意义与情感表达3.2 抒情手法解析3.2.1 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3.2.2 寓情于景与情景交融第四章:《锦瑟》的悲怆情感分析4.1 诗歌中的悲怆情绪来源4.1.1 个人经历与人生感悟4.1.2 社会环境与时代背景4.2 悲怆情感的表达方式4.2.1 对比与衬托4.2.2 细腻的描绘与丰富的想象第五章:教学活动设计5.1 课前准备与资源需求5.1.1 相关诗词资料的收集5.1.2 音乐器材的准备5.2 教学过程与活动安排5.2.1 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的介绍5.2.2 诗歌结构与韵律的分析5.2.3 诗歌意象与抒情手法的解析5.2.4 悲怆情感的深入探讨5.2.5 结合音乐感受诗歌的抒情之美5.3 教学评价与反思5.3.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感悟5.3.2 教学活动的效果与不足之处5.3.3 教学方法的改进与优化方向第六章:音乐与诗歌的结合分析6.1 音乐元素在诗歌中的体现6.1.1 音韵的和谐与对比6.1.2 音乐节奏与诗歌节奏的相互呼应6.2 诗歌中的音乐意象6.2.1 音乐器材的描绘与象征6.2.2 音乐演奏的场景与情感表达第七章:《锦瑟》的审美价值与教育意义7.1 诗歌的审美特点7.1.1 诗歌的语言美与意象美7.1.2 诗歌的抒情美与结构美7.2 诗歌的教育意义7.2.1 情感教育的培养7.2.2 文学素养的提升第八章:跨学科教学设计与实践8.1 结合音乐课程的诗歌教学8.1.1 音乐欣赏与诗歌鉴赏的结合8.1.2 音乐创作与诗歌创作的结合8.2 结合历史课程的诗歌教学8.2.1 历史背景与诗歌创作的关联8.2.2 历史人物与诗歌形象的对比分析第九章:教学案例分享与讨论9.1 优秀教学案例展示9.1.1 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成功案例9.1.2 学生反馈与教学效果的评估9.2 教学讨论与反思9.2.1 教师之间的教学经验交流9.2.2 针对不同学生的教学策略探讨第十章:教学资源与拓展阅读推荐10.1 相关书籍与文献推荐10.1.1 诗歌鉴赏类书籍10.1.2 文学评论与学术论文10.2 网络资源与教学工具推荐10.2.1 在线诗歌数据库与平台10.2.2 教学辅助工具与软件的使用指导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补充和说明:《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个人经历对理解诗歌具有重要意义。

中班音乐诗歌教案:摇篮教案及教学反思

中班音乐诗歌教案:摇篮教案及教学反思

中班音乐诗歌教案:摇篮教案及教学反思中班音乐诗歌教案:摇篮教案及教学反思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诗歌吧,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且分行主要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你所见过的诗歌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班音乐诗歌教案:摇篮教案及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活动目标]1.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画面美和语言美。

2.通过欣赏,能口齿清楚地朗诵儿歌,使儿童体会浓浓的母爱之情。

3.引导幼儿仿编诗歌,培养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和尝试精神。

[活动准备]1.画有蓝天、白云、星星,大海、浪花、鱼儿,花园、风儿、花朵,妈妈、婴儿等大幅背景图。

2.制作好的蓝天、星星、大海、鱼儿、花园,花朵、妈妈的手、婴儿等的贴纸若干。

3.录音机一台,抒情音乐磁带一盘。

[设计思路]著名儿童文学家陈伯吹曾赞美《摇篮》是"一支美妙的摇篮曲","是歌也是诗"。

它以悦耳动听的.音韵展现了"蓝天"、(幼儿回答后,师生共同粘贴,把星宝宝、鱼宝宝、花宝宝、小朋友宝宝分别送入各自的摇篮)c.提出尝试问题,引导幼儿讨论:你最喜欢谁的家?d.教师让幼儿充分发表看法后发表白己的看法,同时让幼儿知道,妈妈的手是我们每个小朋友的摇篮,每个小朋友要感谢妈妈对我们的关爱。

2.表演游戏教师放录音,幼儿戴上自己喜欢的头饰自由表演,通过尝试自身的动作表演,提高幼儿对诗歌的感受力。

例:当诗歌里说"蓝天是星宝宝的摇篮"时,扮演蓝天的幼儿便可想像抱着星星,摇它入睡的动作,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

诗歌: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

大海是摇篮,摇着鱼宝宝,浪花轻轻翻,鱼宝宝睡着了。

花园是摇篮,摇着花宝宝,风儿轻轻吹,花宝宝睡着了。

妈妈的手是摇篮,摇着小宝宝,歌儿轻轻唱,宝宝睡着了。

活动反思:语言活动在我们班一直都是深受小朋友喜爱的,如今天的语言活动《诗歌:摇篮》孩子们是被这首诗歌给迷住了。

《第七单元 一、 音乐与诗词》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 一、 音乐与诗词》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音乐与诗词》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音乐与诗词的渊源及互相影响。

2. 掌握诗词与音乐的结合方式及特点。

3. 学会通过诗词欣赏音乐,通过音乐理解诗词。

4. 培养对诗词音乐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诗词曲调的创作过程,分析诗词与音乐的结合技巧。

2. 教学难点:理解诗词音乐的美感,感受诗词与音乐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诗词音乐作品,如《静夜思》、《春江花月夜》等。

2. 制作PPT课件,展示诗词与音乐的结合案例。

3. 准备乐器(如钢琴、古筝等)及音响设备。

4. 安排教室讨论和互动环节。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诗词歌的音频或视频片段,让学生感受到诗词和音乐的关联,引出课题《音乐与诗词》。

2. 基础知识的介绍:对诗词中的音乐元素进行简单的介绍,如韵律、节奏、平仄等,以及它们在音乐中的表现形式。

3. 音乐欣赏:播放一些经典诗词歌,让学生们欣赏并感受诗词歌中的韵律、节奏、情感等元素。

同时,引导学生们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对诗词歌的感受。

4. 诗词与音乐的结合:通过展示一些经典诗词,让学生们尝试将其中的诗词元素转化为音乐元素,创作一首简单的诗词歌。

教师给予指导与评判。

5. 教室讨论:引导学生们讨论诗词与音乐的干系,以及它们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们分享自己最喜欢的诗词歌,并阐述原因。

6. 安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继续尝试创作诗词歌,并在下次教室上展示和分享。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工具和音乐器械的应用,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同时,教师需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音乐与诗词之间的联系,以及诗词通过音乐表现的艺术效果。

2. 学生能够通过欣赏诗词音乐,感受音乐与诗词的融合之美。

3. 学生能够尝试创作简单的诗词,并尝试用音乐表现,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音乐与诗歌教学设计

音乐与诗歌教学设计

《音乐与诗歌》教学设计兰炼二中瞿金花一、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与技能(1)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内容及其表现的意义。

(2)欣赏并理解《黄河船夫曲》、《黄水谣》、《怒吼吧,黄河!》的曲调,体会音乐所表现的情感。

(3)知道音乐与诗歌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音乐导入,学生获得一种感性认识。

(2)学生通过配乐视频观赏、音乐欣赏理解音乐所表现的内涵和情感。

(3)教师讲解、学生通过观察、合作思考理解音乐与诗歌的关系。

(4)学生通过作业,将诗歌作曲,真实体会音乐与诗歌的融合。

3、情感与态度(1)通过多媒体视频播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音乐播放,陶冶学生情操,有助于其领会音乐的情感、诗歌与音乐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欣赏并理解《黄河船夫曲》、《黄水谣》、《怒吼吧,黄河!》的曲调,体会音乐所表现的情感。

2、难点:体会音乐与诗歌的关系。

三、教学对象分析1、学生特点:抽象思维能力较强,比较积极主动。

2、学法指导:让学生欣赏视频材料、音乐,思考之后,进行总结、体会、归纳问题的答案,更有利于学生掌握。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由于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比较抽象,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因为可用如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并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调控,帮助学生优化思维过程,并能清楚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教学手段:主要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尤其是视频演示,可以帮助学生突破抽象思维的障碍,便于学生理解音乐所表现的情感,另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五、教学媒体设计与分析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七、教学过程结构流程图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诗歌插上音乐的翅膀》
——音乐与诗歌(人教版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课题:为诗歌插上音乐的翅膀
课型:新型综合课
课时:一课时
年级:高一年级
教材:人教社高中音乐课本第三单元第六课
课前准备:提前向学生布置收集古典诗词音乐作品相关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内容:
1、音乐与诗歌的历史渊源
2、古典诗词歌曲四种创作风格类型作品的对比欣赏
3、表现与创编活动
4、拓展与升华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四首诗歌音乐作品的对比鉴赏,感受音乐与诗句完美的贴
切、珠联璧合,对以古典诗词为题材的现代声乐作品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了解古代词调音乐、现代通俗音乐、无调性音乐的艺术特征。

2、通过表现与创编活动,学生充分将想象力与创造力。

用自己喜爱的形式创作表现诗歌音乐作品的意境,体验音乐来源于生活。

3、通过拓展与升华环节,学生对古典诗歌音乐作品有重新认识,了解不同作曲手法的创作风格。

教学重点:四种不同作曲手法表现古典诗词为题材的对比鉴赏
教学难点:了解音乐与诗歌的共性——表情达意,并感受音乐与诗歌的互补性——非具象性与语义性结合
教学方法:
1、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声、像、视、听相互结合,开阔学生视野。

2、充分发挥音乐欣赏教学的“通感”,引导学生多渠道参与和感受音乐。

3、启发学生能通过听辩、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获得体验,并能即兴创编活动。

教材分析:
《诗经五首》是作曲家金湘应中央民族乐团委约创作,1985年完成,作曲家手法即传统又大胆创新,使古韵与新意于一体,《葛生》(选自《唐风》)是一妇女悼念亡夫的诗,四处烽烟,田无荒芜,夫君战死沙场,她一面哀悼死者独眠荒野,一面顾影自怜,并怀着忠贞爱情,欲于百岁后同眠,曲作者采用暗淡、低沉的羽绸式,以舒展而伤感的音调,一字多音旋律表现女主了公悲切的内心世界。

教材中几首古典诗词配乐的音乐作品大多是运用拟古型的创作手法谱写,以达到保留古音古韵的目的,但与学生现实的音乐欣赏水平有较大差距,学生不易掌握。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采用传统音乐与通俗音乐进行对比鉴赏的方法,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增删,以利于用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作品内涵。

古典诗词歌曲根据作品风格共分四种类型即还原型、普及型、融合型、非传统型分别选用《葛生》、《春晓》、《但愿人长久》、《水调歌头》等歌曲。

学情分析:
高中生身心发展已趋于成人,丰富知识的储备与独立人格的完善,令他们对人生充满好奇与探究,“一言堂、照本宣科”旧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希望教师在课堂上创造奇迹,关注学生,拓展教材、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整合教材。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课前学习者利用多渠道寻找收集相关教学资料并进行筛选整理由小组长代表本组展示学习成果,使教师不再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

通俗音乐无疑是当代高中生的挚爱,用他们熟悉的通俗音乐作为课堂教学一个良好切入点,打通未知知识——传统古典音乐普及的桥梁,在对比鉴赏中接受不同音乐风格的创作与情感体验。

教学理念:
高中音乐欣赏教材,基本上是相同艺术形式的专题性音乐作品欣赏,并且横向关系结合了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关系,例如,音乐与诗歌、戏曲、舞蹈等。

这种音乐与姊妹艺术的结合是新教材人文理念的体现,不仅让学生学习音乐知识,也全面了解音乐广泛的存在于生活中其他常见的艺术形式之中。

此课为诗歌插上音乐的翅膀,让学生走进音乐与诗歌这种古老艺术形式,去舒展学生想象的翅膀,高中音乐课不同于初中,鉴赏≠欣赏,要求教师应在文化层次上、音乐风格要素等方面进行深层次探究。

同时感受与鉴赏—表现与创编,让学生参与课堂走上讲台,让自我才华得到体现与认可,增强学生自我成功的表现欲,这种因心理满足而产生的内心愉悦是学习音乐兴趣提升的最大源动力。

学生只有参与了活动才真正获得情感与美的体验,为学生艺术潜能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空间。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