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罚的梦境分析 (2)

合集下载

《罪与罚》中的犯罪心理分析

《罪与罚》中的犯罪心理分析

《罪与罚》中的犯罪心理分析《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部经典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犯罪和心理变化,深入探讨了犯罪心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罗德里亚双重人格;2. 最初杀人动机;3. 后来的内疚和自责。

首先,拉斯柯尔尼科夫在《罪与罚》中表现出了明显的双重人格特征。

他既是一个普通学生,为正义而奋斗,并有志于改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冷酷无情、具有强大欲望和野心的谋杀者。

这种双重性格使得他在实行恶行之前常常感到十分焦虑和苦闷,并且对自己内心深处那个“超我”的声音感到恐惧不安。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拉斯柯尔尼科夫最初的杀人动机。

他认为自己拥有非凡才能并应该居于高位上,在当时贵族统治下压迫穷苦百姓且获利颇多的涂画商人旺霍夫成为他的牺牲品。

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杀人行为是出于一种自以为是的正义感,认为通过消灭这样一个社会败类可以使世界变得更美好。

然而,正是在实施犯罪过程中,拉斯柯尔尼科夫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所犯下的错误和可怕性。

随着剧情发展,拉斯柯尔尼科夫深陷内疚与自责之中。

他开始被艾洛娜·伊万诺芙娜、索菲亚·谢柳纳等周围人们善良无私的形象所打动,并对自己曾经冷酷无情地剥夺了那些生命感到愧疚和折磨。

从此以后,他内心不断受到幻觉和恶梦的困扰,在思想上备受折磨。

总结起来,《罪与罚》通过描写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复杂多面的心理状态,深入探讨了犯罪心理及其带来的后果。

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细致入微地描述了拉斯柯尔尼科夫内心的挣扎与矛盾,使读者对其行为产生了复杂的情感共鸣。

通过拉斯柯尔尼科夫这一形象人物,我们能深刻地认识到罪恶所带来的痛苦以及每个人都有善恶两面性的现实。

在我看来,《罪与罚》不仅是一部关于犯罪和正义之间冲突的小说,更是对人类内心世界进行深入剖析的作品。

它引发了我们对道德、良知和责任等伦理问题的思考,并迫使我们审视自己是否也可能陷入类似困境中。

从双重人格到最初杀人动机再到后来内疚和自责,该小说给予了读者一个警示:凡事皆有代价,在追求目标时要谨慎选择手段。

《罪与罚》中的犯罪心理剖析

《罪与罚》中的犯罪心理剖析

罪与罚中的犯罪心理剖析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一部心理小说,它深入剖析了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Raskolnikov)的犯罪心理。

通过描绘拉斯科尔尼科夫内心的挣扎和矛盾,这部小说探讨了犯罪和道德方面的重要议题。

1. 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特点拉斯科尔尼科夫是一位贫穷、孤僻而聪明的年轻学生。

在对社会不满和憧憬超越自身的欲望之下,他决定实施一场谋杀计划。

然而,在实施行动之后,他开始陷入内心的痛苦纠结中。

2. 忏悔与压抑在犯下罪行后,拉斯科尔尼科夫经历着强烈的内心挣扎。

他既试图合理化自己的行为,同时又感到深深地愧疚。

这种内心冲突使他经历了持续不断的精神压力和痛苦,最终导致自我毁灭的忏悔。

3. 犯罪原因的探究《罪与罚》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是探索拉斯科尔尼科夫犯罪的根本原因。

小说通过展示他对社会不公和理论思考的反应,揭示了他对自身存在价值的质疑以及对权力与伦理之间关系的思考。

4. 罪犯心理与社会环境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拉斯科尔尼科夫一生中所经历的不平等、苦难和压迫来揭示社会环境对人们心理状态产生的影响。

拉斯科尔尼科夫作为一个典型例子,他所处的恶劣环境促使了他内心复杂和扭曲的发展。

5. 道德观念与犯罪行为小说还关注了道德观念对于犯罪行为以及其后果产生的影响。

拉斯科尔尼科夫不仅在实施犯罪前后进行道德思想冲突,而且整个故事中他和其他人物之间围绕着道德标准的对话以及不同人物对犯罪行为的态度也进一步展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对道德的关注。

6. 忏悔与救赎《罪与罚》这部小说中,拉斯科尔尼科夫最终经过内心的痛苦和忏悔,意识到自己必须接受罪行所带来的后果。

他决定面对自己的错误并追求救赎。

通过忏悔和救赎,拉斯科尔尼科夫逐渐找回自我,并获得了内心的平静。

以上是对《罪与罚》中犯罪心理剖析的概括。

通过这部作品,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其独特而深刻的方式探索了人类心灵中最黑暗、最复杂的部分。

读者可以从中深入思考犯罪与道德、压抑与解放等问题,并思考我们所处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产生的影响。

罪与罚的精神分析

罪与罚的精神分析

《罪与罚》的精神分析(史东霖)分类:精神分析法 | 标签:《罪与罚》2010-11-01 17:32阅读(307)评论(0)《罪与罚》的精神分析[摘要]《罪与罚》是世界公认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出色的心理小说之一。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十九世纪俄罗斯最负盛誉的作家,擅长人物的心理剖析,善于在戏剧性的情结中展示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和精神危机。

弗洛伊德的理论为我们分析《罪与罚》中主人公的行为表现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自我;本我;无意识;梦陀斯托耶夫斯基,作为19世纪俄国最负盛誉的作家,擅长心里剖析,他对人物精神濒临崩溃边缘的撞击无人企及。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者弗洛伊德也注意到陀氏的思想与艺术,在1920年10月写给茨威格的信中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不靠精神分析法就不能理解的存在”,“他通过每一登场人物、每一篇文章,亲自阐明了什么是精神分析”。

[1]205而他一系列独特的创作手法,尤其是对人物心理的深入描写都齐集于长篇小说《罪与罚》中,也正是这部小说的成功使之享有世界声誉。

《罪与罚》以主人公拉斯科利尼科夫犯罪及犯罪后受到良心和道德惩罚为主线,广泛地描写了俄国城市贫民走投无路的悲惨境遇和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

小说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比较全面地显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关于“刻画人心灵深处的奥秘”的特点[2]3。

作者始终让人物处在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通过人物悲剧性的内心冲突揭示人物性格,同时作者对幻觉、梦魇和变态心理的刻画也极为出色。

在小说中,由于作者着力拓宽人物的心理结构,着力于人物潜意识的挖掘,情节结构也相对地处于从属地位。

一、作品就是作家白日梦的延续弗洛伊德在他的《创作家与白日梦》中说:“我注意到,在许多以‘心理小说’闻名的作品中,只有一个人物———任然是主角———是从内部来描写的。

作者仿佛是坐在主人公的大脑里,而对其余的人物都是从外部来观察的。

”他认为,艺术就是“原欲”的升华,作品就是作家白日梦的延续,其中的主角归根结底是自我。

痛苦与救赎:《罪与罚》的心理分析

痛苦与救赎:《罪与罚》的心理分析

痛苦与救赎:《罪与罚》的心理分析引言《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小说之一。

该小说以主人公罗迪翻·罗斯托洛涅西克(Raskolnikov)为中心,通过深入展示他复杂而扭曲的内心世界以及犯罪行为的后果,探讨了痛苦、救赎和人性的主题。

罗迪翻·罗斯托洛涅西克的心理特征•内疚与自我责备:在小说中,罗迪翻对自己所犯下的谋杀罪行感到内疚和自责。

这种内疚感使他陷入抑郁和焦虑的状态。

•孤独感与孤立意识:罗迪翻在行凶后逐渐变得孤僻,并自觉地将自己与社会隔离开来。

这种孤立意识导致他无法与他人建立真正的联系。

•精神分裂倾向:在小说中,罗迪翻展现出一种明显的精神分裂倾向。

他常常闯入幻觉和妄想之中,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解释与辩护。

•自尊心与超越欲望:罗迪翻在小说开始时满怀自信,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凡的人物。

然而,随着犯罪行为的发生,他逐渐觉醒并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和错误。

罗迪翻·罗斯托洛涅西克的犯罪动机•超越权力欲望:作为一个贫困学生,罗迪翻面对社会不公和贫富差距时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情绪。

他决定通过谋杀一位富有地主来解救受苦受难的人们,并成为超越常人规范的伟大人物。

•对理论学问的误读:受到尼采等思想家影响,罗迪翻误以为他是“超人”,拥有权利去判断生命、死亡和道德。

这种错觉导致了他决定实施谋杀。

罗迪翻·罗斯托洛涅西克的救赎之路•自我反省与悔改:随着罪行的露出,罗迪翻开始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深刻的反省。

他意识到自己的妄想和错误,并感到深深地悔过。

•接受罪责与道德裁决:在警察局接受审讯和监禁期间,罗迪翻开始面对自己所犯下的罪行。

他与调查官波尔哈连科展开了一系列心理斗争,并最终选择接受自己的罪责和道德裁决。

•真正意义上的救赎:在服刑期间,罗迪翻通过坦诚和忏悔感化了同室囚犯索尼雅。

他助人为乐并愿意承担责任,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救赎。

结论《罪与罚》以其卓越的文学艺术成就和对人性内心世界深入探索而备受赞誉。

透析《罪与罚》中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后的梦——以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为理论基础

透析《罪与罚》中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后的梦——以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为理论基础

透析《罪与罚》中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后的梦——以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为理论基础众所周知,陀氏擅长描写人物的心理,对人物心理进行细腻的刻画,就如同他自己和主人公一同经历折磨和挣扎一样。

可以说,《罪与罚》是最能代表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风格的一部作品。

它具有凶杀、惊险等扣人心弦的紧张情节。

陀氏醉心于描写人的病态心理,而这种病态的心理在主人公的梦里更是被描写得淋漓尽致。

这种主人公极度的心里紧张,在陀氏的《罪与罚》的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后的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下面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之后的梦的描写、异常心理状态的描写,读者阅读之后便可感受到那种无法摆脱的激烈心理矛盾。

本文将运用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中对梦的分析理论和梦是愿望的达成理论,来解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梦的潜意识。

将列举出《罪与罚》中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后的梦,然后对他犯罪后的梦进行分析,来“窥视”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内心和灵魂深处是怎样的紧张矛盾与歇斯底里。

陀氏是怎样将人物“折磨”至精神崩溃。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有着很严格的因果,事出有因,梦从来不会空穴来风,心理活动亦然,他认为梦也是由心而生,没有无意义的梦,由潜意识在人睡眠的时候冲过人本身的抵抗进入了意识区,进而幻化成梦。

“既然梦是由人的潜意识而生,而潜意识则是人平时欲望的一种积累,由于有意识的控制而不得不压抑在内心深处,梦是人的无意识最可以得到真实表现的意境,也是研究人的潜意识最可靠或者是最直接的一种媒介。

”[1]那么,梦便是通向人的秘密的大门。

现在就让我们用弗洛伊德梦的理论透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梦的潜在意义。

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之后,他陷入半睡半妄的状态。

文中如是描述:“他沿街走着,仿佛一切东西都搬走了。

他悄悄地蹑着脚走进了客厅,客厅里照满了月光。

这儿的一切东西都和以前一样,几把椅子,一面镜子,一个黄沙发和几幅装在镜框里的油画。

那又大又圆的红铜色的月亮,朝着窗户里窥视着。

‘原来是月光照得屋子里这么静’,拉斯柯尔尼科夫心里想,‘它现在大概在给人猜谜语。

一个被扭曲的灵魂的真实写照_浅谈_罪与罚_的梦境描写

一个被扭曲的灵魂的真实写照_浅谈_罪与罚_的梦境描写

中图分类号: I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7894( 2008) 09- 232- 01
有人说“托尔斯泰代表了俄罗 斯文学的广度, 陀思妥耶夫 斯基 则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的确, 陀思妥耶?夫斯基被称为“伟 大的天才”, 仅在于他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十九 世纪中后期俄国转 型时期的种种社会特征, 更在于他深入到人的灵魂深处。在陀氏的 作 品 里 , 人 物 的 心 理 是 杂 乱 的 , 人 物 的 情 感 是 复 杂 的 , 仇 恨 、嫉 妒 、 自 信 、屈 辱 、敬 畏 , 这 一 切 复 杂 的 内 心 活 动 总 是 在 变 化 中 相 互 纠 缠 着 。这 些 复 杂 的 感 情 常 常 通 过 梦 、预 感 、幻 觉 、病 中 的 胡 话 等 无 意 识 活动表现出来。在作者看来, 人的无意识活动是人物行动的基本动 力, 所以他在作品中毫无顾忌地大量表现人物的无意识行为, 特别 是对梦的表现。
在陀氏的代表作《罪与罚》中对 人 物 的 梦 的 描 写 可 谓 最 充 分 、 最全面、最典型。在作品中陀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被扭曲的灵 魂— ——拉斯科尔尼科 夫。主人公 在 作 案 前 后 的 不 同 阶 段 做 了 不 同 的 梦 , 这 些 梦 都 是 由 于 人 物 的 内 心 愿 望 受 到 压 抑 、精 神 受 到 刺 激 , 在寒热病的侵害下表现出来的, 并在这些梦中得以体现。弗洛伊德 关于梦的理论为分析《罪与罚 》中的梦境 提 供 了 理 论 依 据 , 为 我 们 寻找现实的影子和象征的蕴含提供了可能。下面就主人公的梦境 展开分析, 探寻这些梦的象征意义, 体味作品中梦与现实的完美统 一。
拉斯科利尼科夫因作案前做的梦而坚定了杀人的念头, 而又因 为在西伯利亚做的梦使他开始了新的生活, 他有了爱情, 有了新的 感觉, 对他来说杀人罪责的惩罚已经结束。梦和现实相互交叉, 相 互映衬, 梦使我们及时地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了解并洞察其思 想活动, 而且能使我们隐隐约约地看到现实的影子。陀思妥耶夫斯 基在塑造拉斯科尔尼科夫这个形象时还描写了其它无意识行为如 幻觉、暗示、预感等 也和梦的行为一样 妙 不 可 言 。 通 过 这 些 无 意 识 的描写更深入地刻画了这一被扭曲的灵魂。在他的指引下, 我们也 伴 随 着 拉 斯 科 尔 尼 科 夫 这 个 被 扭 曲 的 灵 魂 走 完 了 他 的“ 罪 与 罚 ”之 路。

潜意识理论在《罪与罚》主人公“梦”中的别样发微

潜意识理论在《罪与罚》主人公“梦”中的别样发微

潜意识理论在《罪与罚》主人公“梦”中的别样发微摘要:《罪与罚》中主人公拉斯柯尼科夫的性格及心理的发展大都是通过一系列的梦境得以曲折的反应。

梦所使用的语言是象征和隐喻,所以梦常常表现得含糊不清,让人琢磨不透。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为我们分析《罪与罚》中主人公梦的表现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这种理论也在现实的影子和象征的意蕴的对接中得以发微。

关键词:《罪与罚》;梦;潜意识;象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是心理小说的典范。

作品描写了主人公拉斯柯尼科夫犯罪、自首、受罚的心理全过程,里面的梦境有多处。

这些梦都是由于人物的内心愿望受到压抑、精神受到刺激,在寒热病的侵害下表现出来的。

各种暴力和混乱的冲动在这些梦中得以体现。

关于梦与现实的联系,弗洛伊德认为,梦与人们的幻想——各种想象活动密不可分,而幻想与心理活动,与现实中某些当时的印象及当时诱发的心理活动的场合密不可分。

[1]梦所使用的语言是象征和隐喻,所以梦常常表现得含糊不清,让人琢磨不透。

弗洛伊德的阐述为我们分析《罪与罚》中主人公梦的表现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我们寻找现实的影子和象征的蕴含提供了可能。

下面选取了主人公几场典型的梦境,依次试图加以解读。

拉斯柯尼科夫的第一个梦。

第一个梦境出现在第一章第五节。

这个梦发生在拉斯柯尼科夫杀害老太婆阿廖娜·伊凡诺夫娜之前。

他当时的思想极度矛盾。

因为他在收到了母亲关于妹妹将嫁给一个也许能给他无量前途的小人卢仁的来信后,在极度的痛苦、忧虑、悔恨中,陷入了神经质的沉思中,于是噩梦出现了。

“人们在病态的情况下,梦境往往异常清晰、鲜明,与现实非常相似。

”[2]拉斯柯尼科夫梦见在一个假日的傍晚,七岁的他和父亲去郊游,在经过一家大酒店时,看到一辆稀奇古怪的大车却套着一匹又矮又瘦、黄毛黑鬃的驽马。

一个年轻的、脖颈粗壮、满脸肥肉、脸色红润的农夫米柯尔卡对一群喝得酩酊大醉的、身材魁梧的乡下人嚷道:“上车,我把大家都送回去!”[3]在人群的哄笑、几个小伙及农夫的鞭打声中,这匹可怜的马没命地拉起车来,但它非但不能飞跑,连步子也几乎跨不开。

《罪与罚》中梦境的解析

《罪与罚》中梦境的解析

《罪与罚》中梦境的解析作者:常珺来源:《速读·下旬》2018年第06期在《梦的解析》中,弗洛伊德中认为,梦是人潜意识的流动,能表现出人在肉体或精神上的压抑。

在神经症患者身上,梦所包含的内容比健康人的梦则更加复杂和广泛,其象征作用也可能表现得模糊而难以解释。

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主人公大多是精神孤僻失常的人物,同时他也十分重视梦在作品中的表达作用,像《一个荒唐人的梦》《白痴》《罪与罚》等作品中都有他对梦的独到见解。

梦是真理,具有救赎的作用,“既然那个梦能告诉我真理,是梦不是梦难道不是都无所谓了吗?”;梦是希望,“而我的梦啊,则给我展示了一种崭新的光辉灿烂,焕然一新,充满活力的生活!”梦是心灵和愿望的表现,“引起梦境的似乎不是理智,而是愿望,不是大脑,而是心灵”。

《罪与罚》中被高利贷逼到走头无路、精神失常的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在砍死放高利贷的女房东阿廖娜·伊凡诺夫娜前后共做了两场具有典型意义的梦境。

第一场梦发生在拉斯柯尔尼科夫被放高利贷的伊凡诺夫娜剥削后,潜意识中产生想要杀死她的想法,但随时他制止了这种想法并自我谴责。

随后他做了一个梦,梦见童年的自己和父亲在郊游,看见酒店门口米柯尔卡等几个人在抽打一匹瘦弱的牝马,他不停地问父亲为什么那些人这么做,最后马被抽死,它血淋淋的躺在地上,他痛苦地吻着马哭泣。

这个梦境对拉斯柯尔尼科夫最后决定杀死女房东伊凡诺夫娜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梦中幼小的他不停地问父亲为什么那些人在抽打那匹可怜的马,而父亲的回答则是“他们都喝醉了,他们都在胡闹,不关咱们的事”。

这个回答显然没有解决小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疑问和痛苦,当被抽死的马血淋淋地躺在地上时,他在痛苦之中为此找到了一个解释:“超人理论”。

”在拉斯柯尔尼科夫生活的社会中,到处存在着强者对弱者的欺凌和剥削,其中包括男性对女性、主人对奴隶、人类对动物等等,正是这样不平等的社会酿成了拉斯柯尔尼科夫的人生悲剧。

《罪与罚》中主人公梦境的精神分析

《罪与罚》中主人公梦境的精神分析

《罪与罚》中主人公梦境的精神分析作者:付香平,余丽华(江西农业大学外国语系,江西南昌330045)摘要:弗洛伊德认为,梦与文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梦是潜意识的表现;梦境的内容和对象有其材料来源。

《罪与罚》中的梦境有多处,其中以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梦最为逼真,尤其是他的第一个梦,暴露了拉斯柯尔尼科夫行凶前的痛苦与恐惧,以及其内心的挣扎。

而这一切似乎都可以从作者身上找到梦的材料来源。

关键词:梦境;精神分析;材料来源;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认为,梦与文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梦和文学都是表现人的欲望,艺术创作是作者借以表现愿望、实现愿望的一种手段。

在他看来,艺术创作的人多是现实中感到不幸而产生表述愿望的,创作是以幻想的形式满足其愿望的一种形式。

由于作家的愿望在现实中受到了压抑,不能发泄,就借助于创作得以释放,使幻想得以暂时的满足。

然而,在比较文学理论界有意识地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阅读文学作品中的梦境者并不多见。

也许其中原因在于:一般的比较文学工作者和研究者都认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主要是关于性的,而且对梦的分析牵涉十分复杂的心理学知识,因而只好作罢。

笔者选取俄国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成名作《罪与罚》作分析文本,并拟对文中主人公的梦境进行阐释和精神分析。

《罪与罚》中的梦境有多处,有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梦,也有斯维得里盖科夫的梦;有拉斯柯尔尼科夫行凶前的梦,也有他在杀死老太婆阿廖娜·伊凡诺夫娜后的梦;有白日梦,也有恶梦。

在本文中,笔者主要从梦的隐意和梦的材料来源两方面对拉斯柯尔尼科夫在杀害老太婆阿廖娜·伊凡诺夫娜前的一次梦境进行精神分析和心理分析。

首先我们有必要对那次梦境进行简要的叙述。

一.梦境片断拉斯柯尔尼科夫在杀害老太婆阿廖娜·伊凡诺夫娜前思想极度矛盾,这时候,他收到了母亲关于妹妹为了他将嫁给一个也许能给他无量前途的小人卢仁的来信后,在极度的痛苦、忧虑、悔恨中,陷入了神经质的沉思中,就这样,噩梦出现了。

《罪与罚》梦境描写的作用分析

《罪与罚》梦境描写的作用分析

《罪与罚》梦境描写的作用分析内容摘要:《罪与罚》中的梦境描写共有六处,在人物、情节和结构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人物塑造上,揭示了人物的潜意识心理,丰富人物形象。

陀氏的梦境构筑技巧与弗洛伊德的梦境运作理论极为相似,小说中异想天开的非理性梦境背后往往隐藏着人物的理性思想。

在情节上,这些梦境描写具有复调性。

梦境成为人物自我意识间对话的场所,人物思想的载体,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在结构上,梦境成为建构小说双层结构的关键节点。

小说在表层结构上呈现出信仰——叛逃——回归的圆形路径,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童年之梦和“末日之梦”成为这个圆形路径建构的首尾相接之处。

在深层结构上则显现为具有未完成性的二元对立结构,陀氏将拉斯柯尔尼科夫思想的未完成性隐藏在小说最后的“末日之梦”中。

关键词:《罪与罚》梦境《梦的解析》复调结构《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以细致而透彻的笔触,展示了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犯罪前后的心路历程。

1899年,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的发表使人们意识到梦境的巨大研究价值。

陀氏小说中大量的梦境描写逐渐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国内许多学者也开始从精神分析学批评的角度研究《罪与罚》中的梦境描写。

在文学外部研究中,探讨陀氏的梦境创作理念和创作心理;在文学内部研究中,探讨梦境背后人物的人格结构、歇斯底里症状等。

小说中共有6处关于拉斯柯尔尼科夫和斯维德里盖洛夫的梦境描写。

本文将对小说中的梦境描写在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发展、小说结构建构这三方面的作用进行探讨。

一.揭示人物潜意识心理梦境描写,作为心理描写的一种,是刻画人物的手段之一,首先作用于人物,继而影响小说的其他要素。

而梦境描写与其他心理描写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可以揭示人物的无意识心理活动。

《罪与罚》中的梦境描写在凌乱的情节之下隐藏着人物的多重潜意识。

一个有病的人常常做印象异常鲜明的梦,梦跟现实异常相似。

有时梦非常可怕,但梦境和梦的过程是如此逼真,并且充满了如此巧妙的、异想天开的而在艺术上又与整个梦完全相适应的各种细节。

《罪与罚》中四个梦境的分析

《罪与罚》中四个梦境的分析

梦中的四个“我”——多重人格的激烈冲突摘要: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心理分析大师。

他善于通过描写人物激烈的内心冲突来表现人物的挣扎和痛苦。

本文认为,在《罪与罚》一书的第一个梦境——杀马之梦里出现的四个主要角色:米科尔卡、驽马、孩子(年幼的拉斯科尔尼科夫)、父亲,分别代表了拉斯科尔尼科夫分裂出的四重人格。

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试图通过这个梦境来暗示拉斯科尔尼科夫内心的矛盾,从而揭示主人公内心深处激烈的思想斗争。

关键词:《罪与罚》、梦境、拉斯科尔尼科夫;前言:梦是文学创作中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

不论是在东方的文学作品中,还是在西方的文学作品中,有关于梦境的描写都是层出不穷的。

在中国读者最为熟知的《红楼梦》一书中,大大小小的梦境描写多达三十多处,而且每一处梦境都有着深刻的寓意;在十九世纪,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更是用奇特的梦境、幻觉与感应,为小说《简·爱》增添了吸引人的魅力。

还有莎士比亚的剧作《仲夏夜之梦》《哈姆莱特》,拜伦的长诗《唐·璜》,歌德的《浮士德》,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等名著中,都描写了绚丽多彩的梦境,这些梦境驰骋想象,构思奇特,充满哲理。

不过,这些作品中的梦境描写多数都不尽真实详细,或是真实详细但缺少梦中人物的心理描写,即不能通过梦的描写来反映人物的情绪和心理,梦境一般是作为作品情节的预示而设置的,并带有一定的非自然因素和神秘主义倾向。

然而,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这部小说中,梦境要显得真实得多。

正如弗洛伊德所说的“(梦)是人真实愿望的反映”,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梦境可以说是主人公经历过的事件在脑中扭曲的、抽象的反映。

尤其是主人公的第一个梦境,除了真实的环境描写外,还夹杂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同时运用了复杂象征的手法,这一切使得历来在文学作品中充当情节预示作用的梦境蕴含了极其复杂的含义。

一、驽马——“庸人的我”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梦见在一个假日的傍晚,年幼的他和父亲去教堂参拜。

《罪与罚》:犯罪、罪恶感和救赎的心理剖析

《罪与罚》:犯罪、罪恶感和救赎的心理剖析

罪与罚:犯罪、罪恶感和救赎的心理剖析《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深刻地探讨了人性中最黑暗的一面——犯罪,以及犯罪者内心中所产生的罪恶感和对于救赎的追求。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进行心理剖析,探讨这些主题。

1. 犯罪心理分析1.1 罪与欲望在小说中,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犯下了一系列令人发指的犯罪行为。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他被原始欲望和冲动所驱使。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他在小说中的行为和思维过程,揭示出这种欲望如何引导一个人走向犯罪。

1.2 压抑与爆发拉斯科尔尼科夫在小说中表现出一种屡次压抑自己内心真实情感并最终爆发出来的倾向。

这种压抑可能源自于他对社会和个人的压力,导致他通常无法按照正常的方式表达自己。

深入剖析这种压抑与爆发之间的心理构造,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个人为什么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2. 罪恶感与道德观念2.1 罪恶感与良知犯罪之后,拉斯科尔尼科夫内心产生了强烈的罪恶感。

这种罪恶感并非来自于外界的谴责,而是源自于他内心深处的良知。

通过分析拉斯科尔尼科夫在小说中对于罪行所产生的内心挣扎和执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罪恶感如何影响一个人,并推测其可能采取的行动。

2.2 道德观念与社会规范《罪与罚》还涉及了道德观念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

拉斯科尔尼科夫认为自己可以逃脱正义的制裁,但同时又受到社会规范对他思维和行为模式的限制。

探究这种冲突如何引发内心的矛盾与纷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一个人是如何在社会规范下发展自己的道德观念,并应对罪恶的存在。

3. 救赎与道德重建3.1 自我救赎拉斯科尔尼科夫通过面对自己的罪行并承担责任,试图实现自我的救赎。

这种救赎不仅涉及法律和社会层面的补偿,更关键的是他内心深处的自我净化和改变。

揭示出他如何追求救赎,以及对于自我救赎是否能够真正实现心灵和谐的思考,有助于我们深入探讨罪恶与道德重建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3.2 社会救赎与公正除了个体层面上的救赎,小说中也反映了社会对于犯罪者的救赎机制。

《罪与罚》:梦中犯罪凸显病态灵魂,精神惩罚更具“杀伤力”陀思妥耶夫斯基人文主义柯夫

《罪与罚》:梦中犯罪凸显病态灵魂,精神惩罚更具“杀伤力”陀思妥耶夫斯基人文主义柯夫

《罪与罚》:梦中犯罪凸显病态灵魂,精神惩罚更具“杀伤力”陀思妥耶夫斯基人文主义柯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这部作品是由俄国伟大的文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所创作。

这部作品具有非常典型的现代性文学创作手法,而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这部小说中对于人物精神内在深入挖掘的分析,它的着力点在于人的病态灵魂和心灵深处的残忍。

这部作品由于对精神世界开掘力度的深厚,被人们认为具有对人的灵魂进行拷问的效果。

上世纪鲁迅先生对这部作品予以了高度评价,并且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创作具有世界性的意义,正是在鲁迅等人的介绍之下,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及他的作品来到了中国。

主人公与创作者的相同际遇——锥心刺骨的赤贫生活•贫困的青年写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可以说是俄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作品颇多,除了《罪与罚》,也有《白痴》《地下室手记》等一系列作品。

在代表作《罪与罚》中,人们可以看到非常典型的现代性创作风格色彩。

这部作品中的梦境在文学界广为研究,这种梦境创作,具有非常明显的迷幻色彩和意识流风格。

现代主义意味非常浓厚,由于这部作品创作年代较早,因此在文学史上具有较为重要的研究价值。

俄国底层人民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个专业写作者。

经常为了生计而发愁,他的文章很多都是在催稿的状态下完成的,需要急着去换取稿费维持自己的生活,在这样一种艰苦的创作环境之中,陀思妥耶夫斯基依然完成了世界性的杰出作品《罪与罚》。

人们现在已经很难知道这部作品中的主人公,拉斯柯尼柯夫与创作者托斯托耶夫斯基是否有一定的相似性,不过就文学创作来说,任何作品的主人公与创作者之间都有着血肉联系,不是在灵魂维度上就是在生活接触层面上都有着较为明显的相似之处。

•赤贫的大学生拉斯柯尼柯夫与俄国底层人民由于亲身经历过贫苦的生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描绘了大量的俄国底层人民生活状况,那种悲惨的场景令人触目惊心,就拿主人公拉斯柯尼柯夫而言,虽然他在大学中曾经成绩优异,并且过着一段平安愉快的学习生活。

罪与罚

罪与罚

文学与心理学——《罪与罚》中主人公的驽马梦境分析赵红(河北工程大学文学院,汉外1301 学号130740119)摘要: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是一种心灵的产物,它与心理学的关系密不可分。

文学与心理学的相互关系源于文学创作过程的心理因素和解释文本时所运用的心理学理论,尤其是精神分析心理学诞生以来,文学与心理学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更为明显。

文学与心理学的关系研究成为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其中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中关于梦境的描写最为显著。

关键词:梦境弗洛伊德人格理论潜意识个人主义,宗教主题梦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

无论是在东方的文学作品中还是在西方的文学作品中,都有很多关于梦境的描写。

就如中国读者最为熟知的《红楼梦》书中,大大小小的梦境描写多达三十多处,而且每一个梦境都有其特殊深刻的寓意;十六世纪的西方文坛巨匠莎士比亚更是运用了众多奇特的梦境与幻想创作了众多剧作如《仲夏夜之梦》《哈姆雷特》;还有拜伦的长诗《唐璜》,歌德的《浮士德》,等名著中,都描写了绚丽多彩的梦境,这些梦境驰骋想象,构思奇特,充满哲理。

但却不尽反映真实详情,或缺少梦中人物的心理描写,即不能通过对梦的描写来反映人物的情绪和心理,梦境一般是为了作品的情节而做的预设,并带有一定的非自然因素和神秘主义倾向。

然而,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这部小说中,梦境则显示的最为真实。

正如佛洛依德所说的“梦是人真实愿望的反映”,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梦境可以说是主人公所经历过的时间在脑中扭曲、抽象的反映。

尤其是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第一个梦境,除了真实的环境描写外,还夹杂着大量的心理描写,同时运用了复杂象征的手法,这一切使得历来在文学作品中充当情节预示作用的梦境蕴含了极其复杂的含义。

《罪与罚》是心理学在小说中运用与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其中以梦境来凸显心理的艺术手法更是文学创作领域一个全新的开拓。

这种以梦境凸显心理的艺术手法与自述、书信、内心独白等凸显心理的艺术手法有很大的不同,是心理小说发展的一个超越。

《罪与罚》- 犯罪心理的深度剖析

《罪与罚》- 犯罪心理的深度剖析

罪与罚- 犯罪心理的深度剖析1. 引言《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一部描写犯罪心理的文学巨著。

本文将对《罪与罚》中的犯罪心理进行深度剖析,探讨主人公杀人犯拉斯科尔尼科夫内在的动机和行为,以及他所经历的痛苦和后果。

2. 杀人犯拉斯科尔尼科夫:动机分析拉斯科尔尼科夫是《罪与罚》中的主要角色,他因杀害老妇人而陷入内心极度纠结和挣扎。

我们将深入了解拉斯科尔尼科夫内在的动机,并探究他对犯罪行为的决策过程。

•社会原因:拉斯科尔尼科夫来自贫困家庭,在社会压力下饱受折磨。

这种经济困境使得他急于改善自己的生活,并导致了他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心理原因:拉斯科尔尼科夫内心的孤独、愤怒和焦虑,加上被社会排斥的感觉,使他产生了一种极端的自我中心主义思想,并且认为通过杀人可以摆脱现实中的种种苦难。

3. 犯罪行为:决策过程与心理因素探究拉斯科尔尼科夫在选择犯罪路径时所经历的决策过程以及相关的心理因素对其决策的影响。

我们将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计划与准备:拉斯科尔尼科夫如何计划并准备杀害老妇人这一犯罪行为?他是如何权衡利弊并最终下定决心?•动机激发:压迫感、愤怒、自卑等动机如何激发他进行犯罪行为?•内心挣扎:拉斯科尔尼科夫在决定实施犯罪前后内心的挣扎和纠结是如何体现出来的?4. 后果与精神折磨犯罪行为必然伴随着不可逃避的后果以及精神层面的折磨。

我们将深入分析拉斯科尔尼科夫在之后所遭受的痛苦和他内心与外部环境的交互:•愧疚与自我惩罚:杀人行为带给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剧烈内心冲突,导致他陷入了愧疚感并自我进行道德上的惩罚。

•精神崩溃:随着罪行被揭露和法律制裁,拉斯科尔尼科夫慢慢掉入一种精神崩溃状态,无法承受内心和外界给予的压力。

5. 反思与启示通过对《罪与罚》中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及其罪行的深度剖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反思和启示:•社会责任:社会对贫困、孤立和压迫造成的心理伤害应引起更多关注,并提供更多支持机制。

•内心折磨:内心挣扎和良知是人类心理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需要理解并提供适当支援。

罪与罚犯罪心理的深度剖析

罪与罚犯罪心理的深度剖析

罪与罚犯罪心理的深度剖析在人类社会中,犯罪行为一直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为了理解和解决犯罪问题,对罪与罚的犯罪心理进行深入剖析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罪与罚犯罪心理的本质,以期提供一些有益的见解。

一、原始动机与犯罪心理犯罪行为的背后往往存在着一种原始动机。

这种动机可能是出于个人欲望的满足,或是出于对权力、财富等的追逐。

不同的犯罪行为往往对应着不同的原始动机,比如偷窃犯和杀人犯的动机显然存在差异。

了解犯罪行为的原始动机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罪犯的心理。

二、心理阴影与罪犯心理犯罪行为可能由罪犯内心的阴影所驱使。

这种心理阴影可能源自于个人的经历、成长环境或心理创伤等因素。

罪犯的心理阴影会导致他们对于某些行为或某些对象的特殊偏执和观念。

比如,性暴力犯可能由于自身的情感缺失而对其他人施以暴力,这种心理阴影是罪与罚背后令人不寒而栗的一面。

三、自尊心与罪犯心理罪犯的自尊心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其犯罪行为。

一些罪犯由于自尊心过强,因此在面对挑战或受到冒犯时会积极采取犯罪行为来恢复自尊。

而另一些罪犯则是由于自尊心受到伤害,因此采取犯罪行为来寻求心理上的平衡和满足。

自尊心是罪与罚中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它既可以促使犯罪行为的产生,也可以成为犯罪行为的受害者。

四、社会环境与罪犯心理社会环境在塑造罪犯心理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而一个恶劣的社会环境则可能导致人们产生犯罪心理。

比如,在贫困地区,由于缺乏物质和文化上的满足,一些人可能被逼迫采取犯罪行为以换取生存。

同时,社会环境也可以提供给罪犯一定的机会和条件来实施犯罪行为。

因此,改善社会环境也是减少犯罪行为的重要手段之一。

五、变态心理与罪犯心理一些罪犯的行为超出了我们的正常理解范围,他们表现出的是一种变态的心理。

这种变态心理可能由心理问题、思维疾病或个人经历引起。

变态心理的罪犯往往以残忍和冷酷的手段实施犯罪行为,对其害人行为没有丝毫的自责和愧疚之情。

试析《罪与罚》中的梦境描写

试析《罪与罚》中的梦境描写

2、第二个梦出现在杀人后。拉斯科尔尼科夫 精神恍惚。紧张恐惧,睡觉就常做恶梦, 他梦见伊利亚·彼得罗维奇又残忍又疯狂地 在打女房东,女房东发出凄惨的呼叫,这 个梦让他发抖的惊醒过来。
3、第三个梦是拉斯科尔尼科夫他又来到了老太婆的 屋里,却惊讶的发现老太婆并没有死,他坐在角 落里的一把椅子上,低垂着脑袋,他拿起斧头就 砍,但老太婆不但没有被砍死,反倒垂着头在笑, 卧室里也有窥视者的笑声和窃窃私语声。拉斯科 尔尼科夫气得发疯,使劲用斧头砍老太婆,谁知 每砍一下,卧室里的笑声和窃窃私语声就越大, 而老太婆甚至哈哈大笑起来。拉斯科尔尼科夫吓 得拔腿就跑,结果发现到处是人山人海,人们已 经将他围的水泄不通,大家都在观看着他。
《罪与罚》中的梦境有多处,我们可以从男主 人公的梦境描写入手,通过分析拉斯科尔尼 科夫的梦境,探究《罪与罚》梦境描写的独 到之处,这里先简单把文中所涉及的梦境按前 后顺序做一个简单描述。

一、梦境片段
1、第一个梦出现在杀人之前,拉斯科尔尼科 夫梦见一群喝的醉醺醺的庄稼汉强逼一匹 瘦弱不堪的老马拉动只有高头大马才拉得 动的大马车和众多的乘客,小母马竭尽全 力也无法拉动马车,庄稼汉们拿起各种机 械照准它狠狠抽打,可怜的小母马被打倒 在地上,依旧试图站起来拉动马车,但最 后还是被活活的打死了。
二、梦境描写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1、通过梦境描写丰满了主人公以自我为中心, 为达目的无视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极端的 个人主义形象。
2、梦境描写凸显小说主题。
三、梦境描写与作者的关系
1、作者的空想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想是拉斯柯尼
科夫这一梦境的思想根源。
2、作者的双重性格是主人公梦境行为的起因。
3、作者对信仰基督的宗教感情是主人公梦境的感 情基础。

从梦境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三位一体”观——窥见梦境中的“他者”

从梦境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三位一体”观——窥见梦境中的“他者”

第36卷第1期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1月V o l.36N o.1J o u r n a l o f Z h o u k o u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J a n.2019从梦境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 三位一体 观窥见梦境中的 他者李志艳,蒋好霜(广西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4)摘要:梦境是俄国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现实主义叙事手法之一,也是陀氏作品现代主义的一个表征㊂在其代表作‘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中,陀氏通过梦境中 他者 维度的变化,揭示了梦境所代表的不同的象征内涵,同时也标示着作家关于个人主体㊁文化革新㊁俄国社会历史发展 三位一体 的深刻洞见,彰显了作家对19世纪俄国历史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切关注㊂关键词:‘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梦境;他者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9476(2019)01006405D O I:10.13450/j.c n k i.j z k n u.2019.01.13陀思妥耶夫斯基(以下简称 陀氏 )是19世纪俄国享誉世界的作家,作为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充满了现代主义的元素,比如梦境㊁独白㊁复调等,所以他又被誉为现代主义的 鼻祖 ㊂在艺术创作上,陀氏对 现实主义 有着自己的独特理解,他认为: 被大多数人称之为几乎是荒诞的和特殊的事物,对于我来说,有时构成了现实的本质㊂ [1]222梦境作为陀氏作品现代主义的一个表征维度,是研究陀氏作品叙事理路以及作品内涵的重要参考㊂对于叙事作品而言,梦幻与现实是分不开的,梦幻和现实是一回事;没有现实,也就没有梦幻㊂梦幻是更高层次的现实主义,因为梦幻更能深入人的心灵世界,而陀氏作品以探寻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灵意识为旨归㊂本论文通过陀氏代表作‘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作品中的梦境的分析,着重解读梦境中的 他者 ,进而窥探陀氏寄予梦境之中的信仰之维,探讨陀氏提出的个人主体㊁文化革新㊁社会历史发展的 三位一体 新的探索路径㊂一㊁19世纪俄国历史的二元选择困境及陀氏的思想转变陀氏出生在19世纪的俄国㊂在政治上,俄国是以农奴制为基础的沙皇专制统治,经济上,普通阶层贫困不堪,然而当时却是西方资本主义飞速发展的时期㊂当时,以别林斯基为首的文坛领袖主张俄国走西方化道路,俄罗斯的先进知识分子都致力于向西方学习㊂在俄国历史走向这个问题上,他们提倡以先进的西方文化改造本土落后文化,这表现在社会制度和文化㊁精神等若干层面㊂ 十二月党人从西方文化中借鉴共和制或君主立宪来取代专制制度,别林斯基等从西方文化中效法宪法精神和政治理念以革除本土的农奴制和专制制度,普希金㊁莱蒙托夫从西方文化吸纳 恶魔 般的个人主义以克服农奴制赖以存在的奴才主义㊂ [2]2在成为斯拉夫派的忠实拥护者之前,陀氏属于别林斯基的阵营,当时,他还处于充满梦想的童年时期㊂1848年革命后,俄国知识分子发现,以个人主义本质为基点的西方政治文明不能解决俄罗斯的现实问题,知识分子们开始转向俄国本土文化以探求治国之路,陀氏也在流放的过程中完成这种文化转向㊂1849年,他参加了以空想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旨在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策划的反农奴制活动,被判处死刑,临行前一刻改死刑为流放西伯利亚㊂之后,陀氏的思想发生很大的变化,他否定自己参与的革命活动,并为之懊悔不已㊂因为他发现,这些以为凭借善良的愿望和收稿日期:20180624作者简介:李志艳(1979-),男,湖南常德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理论;蒋好霜(1991-),女,河南漯河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学㊂伟大的理想就可以改变世界面貌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在革命的过程中公开使用恶劣手段,所有的革命都造成太多不必要的杀戮和无辜者的死亡,有违革命初衷㊂正如阿米尼克阿尔邦所说: 四年牢狱生活结束之际,他认为人类无权发动政治叛乱和社会暴动:对当权者的反抗会转变成不可饶恕的罪过;如果反抗者凭借的仅仅是武力㊁生命力和意志力,那么他最终会失去民心,只是依靠杀戮来统治㊂ [3]95他开始发现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 杀戮 性质,资本主义政治文明是建立在极端利己主义的思想之上㊂正如托尔斯泰作品中的地主(或者贵族阶层)在俄国田园生活中找到精神寄托一样,陀氏将目光投向俄国的土地和宗教信仰㊂在最能代表陀氏历史观的‘普希金 在俄罗斯语文爱好者协会会议(6月8日上所作的演说)“中,陀氏认为普希金是一个集民族性㊁人民性㊁全人类视角于一体的伟大的诗人㊂他如此评价普希金 通过自己天才的全人类性和对欧洲民族各种迥然不同的精神方面做出反应的才能,几乎转变为别国人民和民族的天才的才能,证明了俄国精神的全人类性和博大,这样就预告了俄国天才作为人类中连接一切,调和一切和革新一切的基础,在整个人类未来的使命㊂ [4]74普希金代表了陀氏的历史观,他将这种世界性幻想发展为俄国的历史使命,俄国必能完成人类统一的使命,前提是俄国建立起自己的宗教信仰㊁坚守在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俄国传统文化㊂因此,面对西方蒸蒸日上的资本主义文明和本国落后的农奴制经济,当时的俄国知识分子界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探索路径,一种是以别林斯基为首的西方化道路,一种是倡导 土壤 理论,皈依东正教,以俄罗斯传统文化为基础的道路㊂而陀氏在经历以空想社会主义为主的西方文化试错之后,选择了一种回归上帝㊁回归俄罗斯文化的道路,并将个人主体发展㊁文化选择㊁社会历史发展三个维度打通,得出三者本质一体的结论,这通过‘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梦境中的 他者 转换㊁ 主体 与 他者 的关系对话很清晰地表现出来㊂二㊁梦境中的 他者关于 他者 的概念,黑格尔㊁弗洛伊德㊁拉康等很多著名的学者都有过详细的论述,例如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学起步“中所说: 我们假设,提供感知的对象是一种类似物,也就是说是他者 正是在与其他者的关系中,人学习认识事物 他者的情结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表现为一种固定的结构,而且在其自身聚集,便如同事物,而另一部分则通过一种记忆工作被人理解,换句话说,被人简化为对于身体自身的一种运动的预报㊂ [5]43-44如同弗洛伊德所概括的 他者 范畴,本文的 他者 概念也包括作为人的 他者 与作为物的 他者 ,后者泛指一切相对于 主体 (或者 自我 )而言的客观存在,例如文化㊁政治㊁各种观念等㊂诚如拉康所言,这些不同的他者构成主体本身,从某种意义上说,以自我形式面世的人类主体根本上乃是一个个的他者组成㊂在‘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梦境主要有三种类型,罪恶之梦㊁焦虑之梦㊁新生之梦,分别对应着人物犯罪㊁忏悔㊁新生的三个人生阶段㊂在这三种不同的梦境中,有着不同性质的隐含 他者 ,这些 他者 构成了绝大部分的主体本身,使主体呈现出不同的存在状态㊂(一)罪恶之梦中的 魔鬼 他者在‘罪与罚“和‘卡拉马佐夫兄弟“中,都有着人物第一个人生阶段的 罪恶之梦 ㊂在这个阶段里,主体受到 原罪 这个隐含 他者 的蛊惑,陷入一种接近疯狂的状态㊂陀氏认为: 人类的灵魂深处就掩藏着恶,比以医治社会主义为己任的社会主义者所想象的还要深沉;无论在哪一种社会制度之下,恶是不可避免的,人类的心灵仍然是不正常状态和罪恶的发源地㊂ [6]167因此,陀氏创作了大量具有双重人格 的人物,代表小说是‘双重人格“, 罪恶之梦 对应着主体之中的 原罪 这一维度,具体表现为人物的施虐和受虐两种破坏倾向,主体开始分裂㊂在陀氏作品的 罪恶之梦 中,这种 恶 的显现与爆发有着以西方文化为契机的明显痕迹㊂在‘罪与罚“中,拉斯科尔尼科夫在极度贫困的重压下,在尼采的 超人哲学 的影响下,萌生了杀死放高利贷老太婆的想法,尼采的 超人哲学 是导致拉斯科尓尼科夫蒙生杀人想法的直接思想诱因㊂他认为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就是一只虱子,是社会的肿瘤,对社会毫无裨益,杀死她既可以缓解自己的贫困,又可以用这些钱财帮助穷人,同时还可以证明自己是可以超越道德伦理的 超人 ㊂这些因素都是罪恶的思想来源,是人类的 原罪 无意识㊂于是,拉斯科尔尼科夫做了一个梦:一群醉汉拼命地抽打一匹瘦弱的驽马,瘦弱的马不停地颤抖着,最终被活活打死㊂梦醒后,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反应是这样的: 天哪! 他突然大喊一声, 难道,难道我真的会拿起斧头,照准脑袋砍下去,砍碎她的头盖骨56第36卷第1期李志艳,等:从梦境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 三位一体 观会在一摊黏搭搭㊁热乎乎的鲜血上滑得站不住脚,会去撬锁,偷窃,吓得发抖吗;难道我会浑身溅满鲜血,去躲藏起来 还拿着斧头 上帝啊,难道真会是这样吗? [7]68拉斯科尔尼科夫之所以会如此紧张,是因为就杀老太婆这件事来说,他表现了与那群醉汉一样的 恶 的冲动㊂那匹瘦马老而无用,就像是那个对社会毫无裨益的老太婆一样,拉斯科尔尼科夫想杀死她,就像那群醉汉要打死那匹马,这都是表现为 他虐 的 原罪 ㊂此时, 魔鬼 作为他者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主体本身,主体意识为 魔鬼 他者侵占,与之对立的 神性 被压抑,于是主体表现出心灵世界极度不平衡的状态㊂(二)焦虑之梦中 魔鬼 他者与 上帝 他者的交锋正如上文所说,作品中的人物在人生的第一个阶段做着 罪恶之梦 ,即是 原罪 的潜意识开始萌动且作为他者占据了主体,接下来人物就可能在这种意识下去实施 原罪 ,去犯罪,例如拉斯科尓尼科夫㊂犯罪之后,主体中一直处于压抑状态的 神性 就会在 原罪 释放之后悄然复发,作为 原罪 形象代表的 魔鬼 与作为 神性 代表的 上帝 之间的角逐,会使主体陷入焦虑㊁忏悔㊁自我惩罚之中㊂此时,主体会做 焦虑之梦 ,梦中两个他者进行热烈的争论㊁交锋,主体呈现为痛苦㊁焦虑的分裂状态㊂在‘罪与罚“中,拉斯科尓尼科夫杀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后,做了一个恐怖的梦:一个小市民当面指责他杀了人,他惊恐万分,又去杀人现场查看是否留下了什么线索㊂客厅里虽然洒满了月光,他的内心却无比凌乱慌张,他看到老太婆坐在角落的椅子上,不但没有死,还冲着他笑㊂于是他拿起斧子猛击老太婆的头,可是该死的老太婆怎么都杀不死,拉斯科尓尼科夫惊恐万分,狂奔逃命㊂这是拉斯科尓尼科夫杀人之后的真实写照,他焦虑万分㊁痛苦不堪,拉斯科尓尼科夫始终觉得有人在凝视着他,有人看到了这件事㊂拉斯科尓尼科夫在杀死老太婆后,内心中 善 的一面开始复苏,与原来占据主体的 魔鬼 他者进行对话,两个他者互不相让,拉斯科尓尼科夫精神分裂,时而清醒,时而处于梦幻的状态㊂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伊凡跟斯梅尔加科夫进行了第三次谈话后,作为弑父的精神上的推动者,陷入极度的焦虑和混乱之中,导致幻觉梦境的出现:有一个小鬼坐在他的屋子里,小鬼就宗教㊁哲学㊁惩罚㊁犯罪㊁忏悔等问题和他交谈,伊凡发现丑恶的小鬼其实就是自己的另一个化身㊂他终于承认: 你是我本人的化身,不过,你只能代表我的某一方面 代表我的思想和情感,而且是最卑鄙㊁最混账的思想和感情㊂ 你就是我,就是我自己,不过换了一副面孔㊂你说的也正是我想的 你对我也说不出任何新鲜东西来㊂ [8]871-872在斯梅尔加科夫弑父后,伊凡的 原罪 意识得到昭显和抒泄,于是他的 神性 开始复活,也就是作为主体 善 (上帝)的呈现㊂于是梦中出现了两个伊凡,两个自我,其实是两个他者在对一个主体 伊凡 进行分割:一个代表人性中 神性 的一面,即上帝;一个代表人性中 恶 (原罪)的一面,即魔鬼㊂二者势均力敌,使主体处于完全的分裂状态,伊凡最终疯掉㊂(三)新生之梦中作为 上帝 的他者原罪 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后, 焦虑之梦 使主体呈现为分裂的状态,主体渴望得到救赎,从这种状态中解脱出来㊂于是, 新生之梦 使得主体 神性 复归, 原罪 意识受到削弱或者隐匿,主体重新归于统一㊂最具新生性质的梦是‘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德米特里在接受审问的过程中做的那个梦:他来到了一个被烧毁的小村庄,看到有很多瘦弱的村妇抱着娃娃,娃娃们冻得肤色发紫,伸着小手,嗷嗷待哺,德米特里陷入了一连串的发问,那些母亲为什么站在那里?为什么不给娃娃东西吃?为什么不唱欢乐的歌 德米特里甚至感到 涌起一股他身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大慈大悲,他真想哭,真想为大家做点什么 但愿从这一刻起任何人不再流泪,但愿马上,马上就做到这点 [8]695这种思想突然发生在集很多恶于一身的德米特里身上实在是匪夷所思,他放浪不羁㊁酗酒玩乐㊁挥金如土㊁暴躁狂虐,又带着卡拉马佐夫家族天生的好色荒淫㊂这一转变如此突兀,陀氏本身无法解决这种根本性的人性的快速转变,只好将解决的办法寄托于具有宗教启示作用的梦境,梦中出现了作为他者的 拯救者 ,也就是上帝㊂ 在梦幻中给予犯罪主人公救赎启示最适合基督教所宣扬的上帝降临的情景,同时由于梦幻的神秘性质,在梦幻中出现救赎启示更符合主人公的接受心理 [9]11,因此,作品中人物在梦中实现救赎,是因为梦境作为拯救者的他者 上帝的存在,尽管这个他者是隐而不现的㊂其实,在所有的梦境中,上帝都是存在的,魔鬼也都是存在的,这是陀氏 双重人格 理念的有力表现㊂作为梦境的观照者 他者 无处不在,即使66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1月在 罪恶之梦 中, 原罪 最为主要的他者占据了主体的绝大部分,上帝这个他者也是存在的,然而此时上帝作为他者,只能让 原罪 发生,因为人只有经历了痛苦,方得永生,方得救赎㊂陀氏说: 然而我深信,人绝不会拒绝真正的痛苦,也就是说,绝不会拒绝破坏与混乱㊂痛苦 是产生意识的唯一原因㊂ [3]127陀氏认为每个人都具有 双重人格 ,我们是 魔鬼 , 魔鬼 源于我们的 原罪 无意识,我们生来如此,生来就有原罪,同时也具有 神性 (上帝)㊂正如托尔斯泰所说: 在他心中,善与恶是不可分割的㊂ 然而我们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去驱除 魔鬼 ,去无限地接近 上帝 ,最终获得救赎,主体归于统一㊂因此,三种不同性质的梦其实质就是人获得救赎的完整过程 原罪 忏悔 救赎 ,在这个过程中,上帝和魔鬼作为 他者 ,无处不在㊂三㊁梦的背后:陀氏的 三位一体 观三种不同性质的梦境表现了作品中人物作为一个统一的主体,由被 魔鬼 他者占据向被 上帝 他者占据转化的过程,梦的背后其实是陀氏对当时的俄国历史进程的深刻反思㊂我们返回陀氏作品中三种不同性质的梦境, 罪恶之梦 中的主体为 原罪 主宰,拉斯科尓尼科夫在西方 超人哲学 思想的影响下萌生了刺杀老太婆的念头,这种思想发源于尼采哲学,表现为拿破仑的铁蹄政治生涯,这无疑是西方政治文明和发展道路的有力表征㊂在第一种性质的罪恶之梦中, 原罪 主要是西方当时以个人主义为主的文化的象征,陀氏认为,西方文化中的极端利己主义是罪恶的催化剂㊂陀氏讽刺资产阶级的自由就是死亡和腐化 因为他们答应供他吃喝,为他提供工作;作为交换,在顾及双方共同利益的基础上,他们要求从他身上得到一点点个人自由 然而,人是不愿意将自己的生活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即使只是一点点自由,他们也相当看重,不愿交出㊂ [3]118伊凡 焦虑之梦 中出现的两个自我,就宗教㊁哲学㊁救赎等问题展开激论,这何不是意识深处西方 无神论 思想与代表着人道主义的内心信仰之间的冲突?由于没有上帝,没有信仰,伊凡无法驱除象征着邪恶的另一个自我,最终导致自己毁灭㊂伊凡本是卡拉马佐夫家族中最有文化的,然而他代表的是西方文化,伊凡的毁灭证明西方文明在俄国是根本行不通的㊂陀氏认为,建立在理性主义基础上的,以科学为机质的西方文明无法解决一些现实问题㊂他说: 科学性(纵然过分也是如此美妙)不再触摸到别的活生生的事物,却转向一种甚至有害的事物㊂并非所有活物都可以轻易地理解㊂这是公理㊂而过分的科学性有时随身携带着某种冻死人的东西㊂ [10]而德米特里却在 新生之梦 中重新恢复对上帝的信仰,终得精神上的救赎㊂正如‘群魔“中的玛利亚㊃季末费耶夫娜象征着土地一样,‘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阿廖沙因左西马长老尸体很快腐化痛苦万分,他拥吻大地,紧紧拥抱大地,哭泣,土地对他而言意味着灵魂和时间,拥抱大地后的阿廖沙奇妙 复活 ㊂陀氏从俄国传统文化和人民中寻找出路,勾勒了基督教社会主义的图景㊂拉斯科尔尼科夫在代表着宗教信仰和俄国普通人民的索尼娅的感召下自首,在接下来的 新生之梦 中完成最终的救赎㊂就像书中最后所说: 不过一个新的故事已经开始,这是一个人逐渐获得新生的故事,是一个人逐渐洗心革面㊁从一个世界进入另一个世界的故事,是他逐渐熟悉迄今为止还不知道的㊁新的现实的故事㊂ [7]631在梦中,唯一得到的启示是 全世界只有几个人能获救,这是几个纯洁的特殊人物,他们负有创造新的人种和新生活的使命,使大地更新和净化 [7]627㊂这是陀氏对俄国民族赋予伟大使命的揭示,陀氏认为,斯拉夫民族最终会引领世界人民开始新的生活和历史,就像是梦中获得救赎的 纯洁的特殊人物 ㊂综上,我们发现个人主体㊁文化选择㊁俄国历史发展就像是梦中的 他者 一样,渐深发展,并在不同阶段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㊂见表1㊂表1梦境㊁文化选择与俄国历史发展关系象征单元 罪恶 之梦 焦虑 之梦 新生 之梦主体/他者 我 /魔鬼我 /魔鬼㊁上帝我 /上帝文化选择西方文化西方文化/俄罗斯文化(东正教)俄罗斯文化(东正教)俄国历史发展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俄国本土化俄国本土化陀氏认为,人必须首先不忠实于自己(上帝),有罪过,才能彻底认识和确定自己,所以,魔鬼是必要的,痛苦㊁焦虑㊁抉择都是必要的,这样才能找到上帝,意识通过其反面成为可能,这是一个主体确认的过程㊂而在当时的俄国,人们处在东(俄)㊁西文化的双面交锋中,分别扮演上帝和魔鬼的职能,如此,陀氏便将文化选择融入主体形成的过程之中,个人主体通过文化选择成其自身㊂与此同时,俄国当时的历史走向建立在对东(俄)㊁西文化选择76第36卷第1期李志艳,等:从梦境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 三位一体 观的基础之上,选择西方文化,便是选择了个人主义为主的资本主义道路,选择俄罗斯文化(东正教),便是选择了极具俄国特色的㊁本土的㊁民族特色的自己的道路,如此,文化选择与历史发展方向便交织在一起㊂因此,个人主体的发展史㊁文化选择㊁俄国历史发展道理 三位一体 ,相互交织,相互完成自身㊂陀氏思想之深刻,可见一斑,这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 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建的 科学见解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巧妙地将个人(自我认知)与历史(历史主义)联系到一起,实现了建立在个体发展基础上的宏大历史建构㊂陀氏关于俄国历史发展最伟大之处,就是将历史融入人类精神史,要解决俄国乃至全人类的历史发展问题,核心在于解决人的精神问题,而人的精神却是由 文化实体 建构起来的㊂实现对人类灵魂的救赎,梦中他者 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陀氏关于俄国历史的具体解决方案,这个方案寄寓在人类的深层精神结构之上㊂历史就是一部人类精神史,历史是人的历史,历史理应观照到作为个体的人本身的存在问题㊂马克思说: 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㊁单个的社会存在物㊂同样地,他也是总体,观念的总体,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主体的自为存在,正如他在现实中既作为社会存在的直观和现实享受而存在,又作为人的生命表现的总体而存在一样㊂ [11]96陀氏的斯拉夫主义救国路线因其保守成分受到过质疑,然而对于当时贫困落后㊁处于中西方夹缝中的俄国来说,重要的是做出选择本身㊂正如罗扎诺夫所说: 不论 寒鸦飞向何方 ,毕竟它已经 飞离屋顶 [12]参考文献:[1]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书信选[M].冯增义,徐振业,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2]刘亚丁.文化试错的民族寓言:‘罪与罚“的一种解读[J].外国文学研究,2008(5):2.[3]多米尼克㊃阿尔邦.陀思妥耶夫斯基[M].解薇,刘成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4]杨芳.仰望天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历史观[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5]黄汉平.拉康与后现代文化批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6]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散文选[M].刘季星,李鸿简,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7]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M].非琴,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8]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M].臧仲伦,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9]甄静.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罪之梦幻[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10]ВВРозанов.Олисательствеилисателях[M].М.:Реслублика,1995:214.[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ВВРозанов.ЛегендаоВеликоминквизитореФ.М.Достоевского[M].М.:Республика,1996:590.ʌ责任编辑:曹丽华ɔD o s t o e v s k y s v i e wo f T r i n i t y f r o mt h e d r e a m s:S e e t h e d r e a m i n t h e o t h e rL I Z h i y a n,J I A N G H a o s h u a n g(C o l l e g e o fL i b e r a lA r t s,G u a n g x iU n i v e r s i t y,N a n n i n g530004,C h i n a)A b s t r a c t: D r e a m i s o n e o f t h e r e a l i s t n a r r a t i v e t e c h n i q u e s o fR u s s i a n f a m o u sw r i t e rD o s t o e v s k y(h e r e i n a f t e r r e f e r r e d t oa s T u o ),a n da l s o a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o fm o d e r n i s tw o r k s o fT u o sw o r k s.I nh i sm a s t e r p i e c e C r i m ea n d p u n i s h m e n t,T h eb r o t h e r sK a r a m a z o v,T u o t h r o u g h t h e d r e a mo f o t h e r d i m e n s i o nc h a n g e s,r e v e a l i n g t h ed i f fe r e n t s y m b o l i c c o n n o t a t i o n of d r e a m s,b u t a l s om a r k e d t h e p r o f o u n d i n s igh t t h a t t h ei n d i v i d u a l s u bj e c t,c u l t u r e I n n o v a t i o n,R u s s i a ns o c i a l a n dh i s t o r i c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 i s t h e T r i n i t y ,h i g h l i g h t i n g t h e d e e p c o n c e r no fw r i t e r a t t h e19t h c e n t u r y R u s s i a nh i s t o r y a n d t h ew h o l e h u-m a n s o c i e t y d e v e l o p m e n t.K e y w o r d s:C r i m e a n d p u n i s h m e n t;T h e b r o t h e r sK a r a m a z o v;t h e o t h e r; T r i n i t y86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1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罪与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并被评论家届定为一部伟大的社会心理小说。

以往的评论者们往往都是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中所体现的思想内容。

笔者认为,对《罪与罚》我们不能停留在思想内容层面上的分析,而应深究作者用什么样的写作技巧来描述心理的思想内容和人性中最隐秘的东西。

在《罪与罚》中,作者对人物的梦的描写可谓最充分、最全面、最典型。

《罪与罚》中的梦境有多处,有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梦,也有斯维得里盖各夫的梦;有拉斯柯尔尼科夫行凶前的梦,也有他在杀死老太婆阿廖娜伊凡诺夫娜后的梦;有白日梦,也有恶梦。

在本文中,笔者主要从梦的隐意和梦的材料来源两方面对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在杀害老太婆阿廖娜伊凡诺夫娜前的一次梦境进行意蕴分析。

《罪与罚》中主人公梦境的意蕴分析□文/付香平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及其梦境《罪与罚》的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是一个具有典型病态性格的文学形象,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艺术世界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拉斯科尔尼科夫因为贫穷被迫辍学,甚至连房租都交不起,面临被赶出出租房的困境,衣衫褴褛到连工作都找不到;他的母亲和妹妹在面临饿死的危险的同时,为了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将来,母亲决定牺牲女儿的幸福将她嫁给一个自尊自大、趋炎附势、吝啬的小人卢仁。

拉斯柯尔尼科夫陷入了这样的思想困境——“不做奴隶就做统治者。

”不做奴隶主,就做奴隶;不压迫别人,别人就压迫你。

最终拉斯柯尔尼科夫选择的思想是——要杀人。

他杀死了一个“不足轻重的”、“吸人血”的老太婆,打算用她的钱帮助千万饥饿贫穷的更有生存价值的人们,“做人类的恩人”,做“为所欲为”的统治者。

学法律的拉斯柯尔尼科夫在杀害老太婆阿廖娜伊凡诺夫娜前思想极度矛盾,这基花了三千多字(中文译文)来描写这个梦,而且将梦境描写得如此逼真,就像他自己在文中所说:“梦境和梦的过程是如此的逼真,并且充满了如此巧妙的、异想天开的而在艺术上又与整个梦完全相适应的各种细节。

如果不是做梦,这个做梦的人即使是像普希金和屠格涅夫那样的艺术家也想象不出这些细节哩。

”那么陀思妥耶斯基又是如何能想象出这些细节的呢?文中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又为何会做这样的一个“病态的梦,印象异常鲜明的梦”呢?在分析这一梦境之前,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有关精神分析理论和释梦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和释梦理论《说文解字》中说:“梦,寐而有觉者也”。

认为梦是睡眠中的一种感觉;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梦是人类日常生活的继续”,又认为“梦是创造的源泉”。

现代科学的发展,揭示了梦幻之谜。

《现代科学技术词典》解释为:“梦是睡眠或类似睡眠状态下在意识中发生的一系列不随意视觉、听觉和动觉表象,以及情绪和思维活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解释为:“梦是入睡后脑中出现的表象活动。

对梦的本质认识各异,或认为梦是现实的反映,预见的来源,祛病的灵性感受,或认为梦也是一种觉醒状态,或把梦视为一种潜意识活动……”。

把梦从生理学和生物学的领域引进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并对它作出科学的解释的是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在其《精神分析引论》和《释梦》中提出一整套关于梦的理论和释梦的技术。

弗洛伊德提出:梦是人的无意识欲望的改头换面的表达和实现。

但另一方面他又指出这种表达并不是肆无忌惮、直截了当的,而是经过修饰改装过后的表达。

他认为:“梦有两种内容:一种是早晨朦胧之中记得的,而难以用字眼来点缀的,这叫做‘显在的梦的内容’,另一种是无意识内应当有的,即‘潜在的梦想’”。

“梦实际上告诉我们的东西称为梦的显意,而其背后隐藏的材料,即我们通过梦的联想而得到的材料,称为梦的隐意”。

我国学者刘文英在其着作《精神系统与新梦说》中进一步将梦的潜意识划分为对时候,他收到了母亲关于妹妹为了他将嫁给一个也许能给他无量前途的小人卢仁的来信后,在极度的痛苦、忧虑、悔恨中,陷入了神经质的沉思中,就这样,噩梦出现了。

拉斯柯尔尼科夫梦见一匹又矮又瘦、黄毛黑鬃的驽马被一个年轻的、脖颈粗壮、满脸肥肉、脸色红润的农夫米柯尔卡和几个喝醉的小伙子打死了。

这是拉斯柯尔尼科夫在《罪与罚》中的第一个梦。

陀思妥耶夫斯象潜意识和自我潜意识,并论述了对象潜意识的三种成分和三个来源。

其中来源之一是那些原先曾经意识过而后进入潜意识的那些对象。

对象进入潜意识的途径很多,有记忆,有习惯,还有遗忘,也有压抑等。

哲学家柏格森认为梦的材料来自过去的记忆;欧洲学者杰森指出:梦的内容总是或多或少地由性格、年龄、性别、生活地位、教育和习惯所决定,并且为个人过去全部生活中的事情和体验所决定;荣格也认为梦的分析一定要结合梦者的现实生活及其意识在现实生活中的态度。

从以上学者们有关梦的学说和理论中可以看出,梦有显意和隐意之分,只有透过显意层次的梦对隐意层次的梦进行分析,才能真正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梦境传达的信息,才能真正领会作者替作品中的人物安排梦境的真正目的。

同时梦也有其来源和材料,文学作品中主人公的梦尤其如此。

主人公梦境的隐意分析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第一个梦演习了他的杀人计划。

他是怀着普救众生、疾恶如仇般的痛恨而计划杀人的。

因而他自恃甚高,他想突破社会道德和法律的约束来取得权力,做人类的恩人,做为所欲为的拿破仑式的人物,并以此来证明他是“不平凡”的人。

他采取的方法是要做一些不平凡的事情,要采取一些常人不会用的手段,铲除阻碍他的障碍,开拓助天下众生的事业。

在他看来,这个剥削人的老太婆阿廖娜伊凡诺夫娜是一只虱子,是他成为“不平凡”的人的障碍。

因而他要杀死她,拿走她的钱财去为成千上万的人造福。

可学法律的他知道杀人是犯法的,所以心存恐惧。

同时强烈的道德原则使他徘徊犹豫。

这场噩梦暴露了拉斯柯尔尼科夫行凶前的痛苦与恐惧,以及其内心的挣扎。

梦中的农夫米柯尔卡仿佛是拉斯柯尔尼科夫,年轻体壮,那匹牝马表面上看是放高利贷的老太婆阿廖娜伊凡诺夫娜——剥削者的化身,而实际上去却是受苦受难的人民的象征。

本来剥削者应该是“高头大马”,可在这里,那匹牝马和老太婆阿廖娜伊凡诺夫娜一样又矮又瘦,“白吃粮食”,却阻碍着别人实现理想。

那群酪酊大醉、身材魁梧的乡下人,应该是俄国当时的小市民阶层,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俄国废除了农奴制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失去了旧基础的俄国小市民阶层受到了双重压迫:政治上失去了权利,经济上走向破产;但资本主义的繁华景象、高官厚禄和发财致富的机会诱惑着他们,他们幻想挤入上层社会。

小市民的阶级地位决定他们不可能成为坚定的革命者,而资本主义又使他们陷入走投无路的境地、暗无天日的苦难生活与悲惨命运逼使他们寻找解脱被伤害与被侮辱境遇的道路。

农夫米柯尔卡嘴里不停的叫喊声“这是我的马”体现了他们的小市民思想和通过无政府的个人主义的方式寻找解脱的愿望。

那群乡下人从酒店出来,兴高采烈。

(酒店在这里象征着资本主义上层社会。

)农夫对乡下人说:“我送大伙回去吧,上车吧!”这表明农夫想帮助喝醉了而无法回家的人们,可那匹牝马却无法实现他助人的善行,就像拉斯柯尔尼科夫无法通过无政府的个人主义的方式反抗社会,帮助广大陷入走投无路的境地、暗无天日的苦难生活与悲惨命运的市民一样,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最后农夫想用抽打牝马甚至打死牝马的方式来实现他助人为乐的本意,而在拉斯柯尔尼科夫身上则转化成将老太婆阿廖娜伊凡诺夫娜杀死,拿走她的钱财去为成千上万的人造福。

主人公梦境的材料来源弗洛伊德在《创作家与白日梦》中说:“我注意到,在许多以心理小说闻名的作品中,只有一个人物——仍然是主角——是从内部来描写的。

作者仿佛是坐在主人公的大脑里,而对其余的人物都是从外部来观察的”。

按弗洛伊德的理解,《罪与罚》的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就是文本世界里的小说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主人公是作者笔下的主人公,因而主人公的梦也是作者一定意义上的潜意识中的梦,更何况《罪与罚》虽不是自传体小说,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以自己为原型创作的小说,小说主人公的遭遇与他极为相似。

作者对拉斯柯尔尼科夫这一梦境描述得如此逼真,人们不禁要问:他怎么会为他的主人公创造出这样古怪而又逼真的梦境呢?其实从作者的身上我们可以找到梦的材料来源。

弗洛伊德在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格时,将“创造性艺术家”、“精神病患者”、“道德家”和“罪犯”几个极具矛盾性的称号集于作家一身。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活与文学道路是一场深刻的悲剧。

亲历贫穷、监禁、砍杀,流浪、负债、疾病的痛苦。

他的人生受尽了苦难与不幸,早年他是极激烈地主张社会革命,在思想上接近当时平民知识分子的先进代表人物,并醉心于空想社会主义小组。

后来由于苦疫生活的磨难和基督教义的熏陶,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认为在当时的社会,反抗毫无意义,并表现出拥护沙皇政府的倾向,但就他的内心深处而言,他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叛逆者、革命者。

他的笔记中写道:“不做奴隶就做统治者。

”这句话表现出他作品中主人公的苦闷:不做奴隶主,就做奴隶;不压迫别人,别人就压迫你。

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特殊犯罪理论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的反映:攫取统治这个社会的权力——不择手段,来证明自己是个可以为所欲为的“不平凡的人”。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母亲的影响下,自幼便熟读《圣经》。

在圣经文化的熏陶之下,确立了以基督为准则的生命价值观,在他看来,人类的生存应以精神的升华为最高目标,而物质的生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大障碍。

尤其是在西伯利亚的十年苦役生活使他放弃了早年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崇拜信仰宗教和苦难。

在长期的信徒生活中,陀思妥耶夫斯基产生了浓厚的负罪感和对痛苦的崇拜,他相信,人只有在痛苦中才能解脱。

陀思妥耶夫斯基主张通过受苦受难,忍耐顺从的方式来解决社会矛盾,用爱来拯救世界。

希望恶人能弃恶从良。

《罪与罚》中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杀害老太婆阿廖娜伊凡诺夫娜的目的正是为了解救下层受苦受难的人民,并为实现精神的升华而扫除障碍,而第一个梦境中牝马被农夫抽打甚至打死的过程,就是他帮助人民解脱痛苦的过程和方式,最后拉斯柯尔尼科夫又是在宗教的感化下弃恶从良。

中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编辑/雨露)2006.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