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_以澜沧江流域为例_王灵恩
浅谈民俗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docx
浅谈民俗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引言1990年,“民俗旅游”一词被正式提出。
巴兆祥认为:民俗旅游资源是形成旅游者从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参加民俗旅游的促进因素,是能为旅游企业所利用,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各类民俗事象的总和。
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民俗旅游资源以独特性、历史性逐渐走入公众的视野。
近几年,民俗旅游资源方面的学术研究逐渐增多,但大多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和城市主城区内;大运河的申遗带动了运河沿线民俗旅游资源的研究,然而相关研究还比较薄弱。
因此,作为大运河申遗牵头城市的扬州,其运河段民俗旅游资源的挖掘、整理及相关研究显得十分迫切。
一、调查区域概况扬州市位于江苏省中部,气候适宜,交通便利。
因运河的流经,扬州名胜一时,吸引无数文人墨客留居,留下绝妙诗篇;物产富饶,农副产品种类繁多。
近年来,在申遗背景下,扬州开展运河名城博览会,致力于打造运河名城。
此次调查,笔者将研究目光集中在扬州小镇上。
选取邵伯镇、界首镇、头桥镇、安宜镇、杭集镇、临泽镇、泰安镇等7个特色古镇。
目前,小镇旅游主要以游览观光和农家乐为主。
通过实地走访和相关二手数据分析发现,扬州运河段民俗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具备一定的科研价值。
二、调查评价方法与数据分析(一)调查过程本调研数据来源于《古镇旅游业发展规划》(2016-2025)。
笔者于2018年7月、2019年3月,实地走访扬州古镇,探寻古镇民俗旅游资源发展状况,并进行相关资源评价。
(二)评价依据根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调查、分类与评价》(GB/T18972-2003),结合扬州市古镇民俗旅游资源发展实际,按照标准中“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确定的项目、赋分标准及方法,对扬州市古镇民俗旅游资源进行评价。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第一,扬州运河古镇民俗旅游资源有主类、亚类、基本类型及单体数量。
调查显示,扬州运河段古镇有377个旅游资源单体,包括4个主类、11个亚类、27个基本类型。
关于澜沧江区域旅游发展的调研报告(doc13)
高舜礼—关于澜沧江区域旅游发展的调研报告2004年12月18至24日,我利用傈僳族阔时节的假期和周末双休日,前往兰坪、剑川、云龙、维西、德钦、香格里拉等县作了一次旅游考察,这是继2003年8月前往迪庆和丽江、2004年5月前往兰坪之后的近期第三次对滇西北旅游的调研。
此次调研虽时间仓促、走马观花,但印象比较深刻,收获也比较多。
一、对三江并流区域旅游发展的感受此次调研的行程是从六库到兰坪(顺便考察剑川、云龙部分旅游资源),再溯澜沧江峡谷而上,前往维西、德钦、香格里拉,经丽江、剑川再回到兰坪,基本属于三江并流区域的旅游环游线路。
总的感觉是:1、澜沧江旅游资源品位较高。
虽不好说它的旅游资源品位高于金沙江流域,但与怒江流域相比起码不在其下。
云龙县的千年白族村,兰坪县的罗古箐-大羊场、普米族文化,维西县叶枝的同乐傈僳村寨、巴迪的阿其木刮、塔城的藏族热巴舞,德钦县的茨中教堂、梅里雪山、永明冰川、雨崩神瀑、白茫雪山,形成了奇特的峡谷、雪山、民俗、文化景观,其多样性、丰富性、独特性、垄断性都是比较明显的。
2、澜沧江旅游发展情况好于想象。
人们对于三江并流区域旅游的发展状况,一般认为金沙江流域(香格里拉、丽江)开发最快,而另外的两江则缺乏明确的对比。
此次调研发现,澜沧江旅游的开发势头较好,无论是道路交通、接待住宿,还是景区建设,都要好于或快于怒江流域,自助旅游与团队旅游已形成一定的走势和流量,交通建设、形象宣传、景区开发已凝聚为拉动旅游发展的三股动力。
3、澜沧江旅游开发有可能还会进一步加快。
受金沙江流域较成熟的旅游板块的辐射和拉动,受四通八达的交通条件的有利影响,受当地政府真正重视旅游业的强力推动,今后三五年内这一地区将成为与金沙江流域紧密相连的旅游目的地,成为香格里拉、丽江古城等热点旅游区的自然延伸,大理、丽江、迪庆三个空港将成为三江并流区域环游的重要进出地。
4、澜沧江旅游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对旅游业界来说,三江并流区域旅游基本只是"点"的概念,即香格里拉和丽江古城,旅游业也没有成为这一区域内的所有县市的主导产业,"面"的概念只属于少数的探险、徒步、生态等类型的旅游者。
民族古镇旅游资源发展调查与评价--以贵州镇远为例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民族古镇旅游资源发展调查与评价--以贵州镇远为例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院部名称专业班级完成时间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民族古镇旅游发展调查与评价--以贵州镇远古镇为例学生姓名:院部名称:专业名称:指导教师:毕业论文(设计)作者声明1.本人提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的地方外,本文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成果。
对本文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与集体均已在文中明确标明。
2.本人完全了解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院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本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本文被查阅、借阅或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同意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可以采用影印、打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文,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本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3.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在组织专家对毕业论文(设计)进行复审时,如发现本文抄袭,一切后果均由本人承担,与学院和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无关。
作者签名:日期:二O一XX年XX月XX日摘要民族古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旅游地,发展迅速。
从而加剧了旅游景区之间的竞争,对民族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文章通过分析贵州省镇远古镇的旅游资源特点、发展现状、发展前景、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对其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并得出保护和开发策略。
加强对民族名镇的保护和管理,树立全民参与意识,营造良好的氛围。
正确合理利用镇远旅游资源,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吸引旅游者的眼球,让镇远旅游得到保护和持续发展的同时,使镇远旅游资源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民族古镇旅游;旅游资源;开发评价;镇远民族古镇就是在于历史久远,人文建筑保存好,能够与周边环境形成和谐共处且有与众不同特点。
旅游资源是旅游目的地借以吸引旅游者的最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和意识自然因素,也可以是文化因素、社会因素或者其他任何因素。
镇远旅游资源是吸引人们前来游览、娱乐的各种事物的“原材料”也是确保旅游开发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临沧澜沧江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1 临沧 澜 沧 江 自 然 保 护 区 发 展 生 态 旅 游
的意义
临沧澜沧江自 然 保 护 区 是 云 南 省 重 点 建 设 的 自 然
保护区,但由于多种 因 素 限 制,自 然 保 护 区 的 生 态 保 护
觉自愿的遵守各项环保约定,促进保护区生态保护的全
民参与等,总之,发展生态旅游,是促进澜沧江自然保 护
区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道路,必须高度重视 [2].
2 临沧 澜 沧 江 自 然 保 护 区 生 态 旅 游 开 发
资源优势
澜沧江自然保护区是西南地区重要的省级保护区,
发展生态旅游具有较强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① 区位
行了重新规划与适当调整,促进了风景名胜区和自然 保
护区的有效衔接 [6].
4.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 加强重点资源开发,实行统一管理
澜沧江自 然 保 护 区 内,可 发 展 生 态 旅 游 的 资 源 很
多,比如双江勐库万 亩 野 生 古 茶 树 群 落 旅 游 区、凤 庆 小
湾镇旅游度假区、临 翔 五 老 山 国 家 级 森 林 公 园、临 翔 南
眼未来,与国际接轨,但 也 要 讲 求 实 效,精 简 节 约,采 用
展原则.澜沧江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必须坚持 保
护第一,生态效益第 一,兼 顾 社 会 效 益 和 经 济 效 益 的 基
本原则,实现生态、社 会、经 济 效 益 的 共 赢,促 进 区 域 的
长远发展 [4].
4 澜沧江生态旅游开发规划与管理
现多种自然景观,能 满 足 游 客 不 同 的 观 赏 需 求. 另 外,
澜沧江流域旅游资源特点及开发构想
澜沧江流域旅游资源特点及开发构想田 里 陈 彤(云南大学旅游学院 昆明 650091)(云南民族学院历史系 昆明 650091)摘要 本文运用区域旅游开发理论,研究了澜沧江流域旅游资源的类型特点,在分析了该流域旅游开发的资源、市场、交通和接待设施等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澜沧江流域旅游开发的构想。
关键词 澜沧江流域 旅游资源评价 旅游开发 澜沧江在云南省境内的干流长1170km,该流域地处云南省西部的横断山脉纵谷区。
流域范围包括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丽江地区、大理白族自治州、保山地区、临沧地区、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8地州、49个县市,总面积19.8443万km2。
这是云南旅游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也是云南旅游业发展最具潜力的地区。
1 旅游资源特点1.1自然旅游资源1.1.1地文类旅游资源澜沧江流域的北部为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区,中部为中山宽谷地,南部为开阔的低山地。
南北向的皱褶和断裂排列紧密,控制了流域地区的地貌及水文发育,广布的各种岩石以及各种气候带条件的共同作用,形成了该区引人注目的地文类旅游资源。
主要有雪峰、名山、火山、丹霞、土林、溶洞6个小类。
雪峰有梅里雪山、太子雪山、玉龙雪山等;名山有点苍山、鸡足山、高黎贡山等;火山有马鞍山、来凤山等;丹霞有丽江黎明丹霞和黎光丹霞等;土林有永德土林、南涧土林等;溶洞有华坪仙人洞、祥云清华洞、思茅翠云洞等。
1.1.2水文类旅游资源澜沧江流域的水系分布基本承接了发源于地势第一台阶的青藏高原,长江(金沙江)、湄公河(澜沧江)、萨尔温尔(怒江)、伊洛瓦底江(独龙江)等上游河段在云南省境内循着地势的总体倾斜向西南、南、东三个方向渐次散开。
河流水系大都流经峻峭的山区,形成众多峡谷、瀑布、险滩、河流等景观。
这里森林密布,降水、地下水、冰雪融水等,在地势低洼处形成湖泊、水库、泉水等景观。
主要有风光河段、峡谷河段、瀑布、泉水、泉华堆积、湖泊(水库)、冰川7个小类。
西双版纳旅游资源评价报告
西双版纳旅游资源评价报告西双版纳是中国云南省的一个热门旅游目的地,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而闻名。
本文将对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进行详细评价,并为游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一、自然风光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的南部,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首先,其独特的气候使得西双版纳成为国内难得一见的热带雨林气候地区。
这里的温暖和湿润气候为丰富的植物和动物生态系统提供了理想的生长条件。
在西双版纳的自然保护区,游客可以亲眼目睹到大象、孔雀等热带植物和动物的生态环境。
其次,西双版纳拥有迷人的水资源。
澜沧江和勐往江作为两条重要河流贯穿于西双版纳,形成了壮观的瀑布和奇特的河道景观。
著名的曼普瀑布是一个绝对不能错过的景点,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综上所述,西双版纳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无论是热带雨林、瀑布还是河流,都给游客带来了独特的视觉和感官体验。
二、人文景观除了自然风光,西双版纳还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
首先,这里是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如傣族、佤族等,他们保留着古老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在傣族村寨,游客可以参观到精美的手工艺品、欣赏到精彩的传统舞蹈表演,并品尝到地道的傣族美食。
而佤族寨子则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吸引了众多游客。
其次,西双版纳还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寺庙和庙宇,如普洱寺、傣文化园等。
这些寺庙和庙宇不仅是宗教信仰的重要场所,还是游客了解当地文化和历史的窗口。
综上所述,西双版纳的人文景观丰富多样,游客可以在这里领略到不同少数民族的文化底蕴,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
三、旅游配套设施作为一个备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西双版纳注重提供完善的旅游配套设施。
首先,西双版纳有各类高品质的酒店和度假村,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无论是高端奢华的酒店还是自然风光优美的度假村,都可以提供舒适宜人的住宿体验。
其次,西双版纳还有完善的交通网络。
游客可以通过飞机、火车和汽车等多种方式到达西双版纳。
在当地,公共交通设施和出租车也十分便利,方便游客进行各种旅行安排。
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
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漓江流域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区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成为旅游者们瞩目的目标。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一些传统村落的开发利用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文化遗产保护不到位、环境污染等。
对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制定相应的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面临着许多挑战与机遇,尤其是在文化传承、景区管理、市场开发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为了更好地促进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对其开发现状进行全面分析,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建议,以实现传统村落旅游与文化保护的有机结合。
1.2 研究意义旅游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不仅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还可以传承和保护当地的文化遗产。
漓江流域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拥有丰富的传统村落资源,但在开发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对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现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现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旅游资源和文化特色,为进一步的开发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对存在问题的分析和对策建议的提出,可以帮助当地政府和企业更有效地规划和管理旅游开发,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对市场营销策略的研究,可以帮助提升传统村落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提升旅游业的竞争力,推动当地经济的繁荣。
对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现状与对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2. 正文2.1 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现状分析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是中国独特的旅游资源,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现状和问题需要认真分析和解决。
漓江流域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现状包括景区规模不断扩大,游客数量逐渐增多,旅游设施不断改善等方面。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吸引了更多的游客来到这里,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呼伦贝尔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的开题报告
呼伦贝尔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呼伦贝尔是中国境内最大的牧区,因此也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资源。
而在当今社会,民俗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追捧。
因此,对呼伦贝尔的民俗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研究,不仅能够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有助于提升呼伦贝尔的文化品牌形象。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究呼伦贝尔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和方法,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具体研究目的如下:
1. 了解呼伦贝尔旅游资源现状;
2. 分析呼伦贝尔民俗文化的特点和优势;
3. 探讨呼伦贝尔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和方式;
4. 提出呼伦贝尔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和建议。
三、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 确定研究范围和选题方向;
2. 收集呼伦贝尔旅游资源的基本情况、民俗文化资源的历史背景、特点及其现状等相关资料;
3. 分析呼伦贝尔民俗文化资源开发的前景和现状;
4. 借鉴其他民族地区的成功案例,探讨呼伦贝尔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和方式;
5. 对呼伦贝尔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和建议进行研究;
6. 结合实地调研和市场调查等方法,对呼伦贝尔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进行深入分析。
四、研究的预期结果和贡献
本研究预期通过对呼伦贝尔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提出专属于呼伦贝尔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方案,为当地旅游行业的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同时提高呼伦贝尔在旅游行业的文化品牌形象,为民俗旅游的发展做出贡献。
云南民俗旅游开题报告范文
云南民俗旅游开题报告范文云南民俗旅游开题报告范文引言:云南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而闻名于世。
云南的民俗旅游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的关注和喜爱。
本文旨在探讨云南民俗旅游的发展现状、特色和潜力,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分析和展望。
第一部分:云南民俗旅游的背景和概况1.1 云南的地理环境和民族多样性云南地处中国的西南边陲,东临贵州、广西,南接老挝、缅甸和越南,西濒印度和尼泊尔。
这个地理位置的独特性使得云南具有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民族文化。
云南境内有25个少数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
1.2 云南民俗文化的独特性云南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包括音乐舞蹈、传统手工艺、民间节日等各个方面。
这些民俗文化传承了几千年的历史,展现了云南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云南的傣族人民以其特色的舞蹈、服饰和美食而闻名,彝族人民则以其独特的传统节日和饮食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
第二部分:云南民俗旅游的发展现状和特色2.1 云南民俗旅游的发展历程云南民俗旅游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当时云南民族地区逐渐向外界开放,吸引了一批游客的关注。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追求,云南民俗旅游逐渐成为了热门的旅游项目。
2.2 云南民俗旅游的特色和亮点云南民俗旅游的特色在于其独特的传统文化和自然景观的结合。
在云南,游客可以欣赏到壮丽的雪山、神秘的峡谷、原始的森林以及丰富多样的民俗表演和手工艺制作。
云南的少数民族地区还保存着许多原汁原味的传统村落和建筑,为游客提供了近距离接触当地文化的机会。
第三部分:云南民俗旅游的未来发展方向3.1 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业的融合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变化,云南民俗旅游需要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通过创新的方式吸引更多的游客。
通过推出云南特色的旅游产品和体验,结合当地的民俗表演和手工艺制作,可以提升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感。
3.2 加强云南民俗旅游产品的宣传和推广云南民俗旅游的宣传和推广对于吸引更多的游客至关重要。
关于民俗旅游发展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的思考——以额尔古纳市为例
101关于民俗旅游发展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的思考———以额尔古纳市为例张弛作者简介:张弛(1998.03-),女,汉,内蒙古呼伦贝尔,本科在读,江南大学。
(江南大学江苏无锡214000)额尔古纳是一个多民族和谐共生的边境旗市,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具备发展民俗旅游的巨大潜力。
其抓住这一资源优势,通过加强外宣、完善旅游要素、加大民俗文化挖掘等工作,促使民俗旅游急速升温。
当前民俗旅游已经成为拉动其第三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但要保持民俗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急需重点解决好以下问题。
一、关于民俗旅游的品牌提升问题近年来,额市以俄罗斯族“家庭游”为代表的民俗旅游异军突起。
从2005年CCTV 评选十佳魅力名镇室韦、到2009年荣获“中国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其民俗旅游短时间内声名鹊起,已成为一张响亮的名片。
从对比数据看,2007年额市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14万人次,2017年为517.7万,增长了近36倍;2007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7亿元,2018年为50.8亿元,增长了28倍多。
但如果游客继续以这样的速度迅猛增长的话,其珍贵脆弱的民俗旅游可能遭受彻底破坏,失去吸引力。
所以当前民俗旅游品牌经营方向应是打造高端旅游品牌,吸些具有较高的经济实力的旅游者,永续地利用创造出最大的价值。
第一,要突出品牌特色。
文化内涵开发是品牌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
2005年室韦俄罗斯民族乡参加全国魅力名镇评选时的主题就为:自然原生态环境中的特有民族村镇的和谐。
近乎封闭的俄罗斯族“角落文化”和周围生物多样性、原生态环境的相互衬托,与现代城市文化形成了强烈对比。
这正是它的特色所在。
但客观讲这种特色还不够浓郁。
要突出这种特色首先要突出衣食住行等特色。
比如说要凸显建筑特色。
木刻楞房屋要尽量在房檐、门檐、窗棂上利用彩绘和雕刻工艺突出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
要凸显装饰特色。
居室内从家具、餐具到窗帘布艺、装饰摆设等方面都要突出俄罗斯乡村文化的元素。
要凸显饮食文化特色。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以新宾县腰站村为例
2017年5期总第842期旅游资源是某一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与前提,科学且系统的对当地旅游资源进行评价,有益于当地旅游业健康和谐的发展以及增强当地旅游规划的科学性。
民俗旅游资源是形成旅游者从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参加民俗旅游的促进因素,是能为旅游企业所利用,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各类民俗事项的总和。
有关研究得出结论:民俗旅游者有独特的身心及价值需求。
对于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进行潜力的评估,要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其旅游资源本身的特点,对其进行涵盖多方面的定性评价;另一方面,从保护主义及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角度来看,要考虑开发此资源对于当地环境、文化、地方经济的影响,要考虑到区域旅游发展的适宜性问题。
一、材料与研究方法1.研究区域概况腰站村位于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上夹河镇莲花山脚下,距离抚顺市60公里,距新宾县首府新宾镇61公里,大致为新宾至抚顺的中点。
清康熙二十五年(1672年),清皇族旁支爱新觉罗·阿塔受命回兴京任永陵副尉。
他带领十三个儿子中的七个儿子离京赴任,走到腰站地方,见这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遂将六个儿子及其家小留在腰站。
阿塔的六个儿子从此在腰站村繁衍生息,成为现今腰站村以及胜利村爱新觉罗肇氏满族人的祖先。
地理位置的独特性与优越性使得腰站村成为了清朝皇帝前往永陵祭祖的必经之地、中途歇息的“大营”,村中至今还留存着当年皇帝祭祖途径腰站村时使用的上、下马石,皇帝及其随从休息的东、西安乐堂等遗址遗物。
据村中老人说,在清朝覆亡之前,腰站村肇氏人家每生一个男孩,便要到盛京(沈阳)领一条红带子及白银24两。
2.调查方法与调查过程采用访谈调查法于2017年1月6日赴腰站村调查采访当地村民与大学生村官,年龄跨度从8岁至76岁不等,获得了当地的一手材料,并且亲身体验到了当地淳朴的民风。
调查人员深入到村民之中,获得宝贵的一手材料。
“村东头儿的叫东安乐堂,西头儿的叫西安乐堂,这都是当年皇帝祭祖时候到腰站住的地方,现在地基还在,原来上面那老房子大多在'文革'时候被扒了,现在这俩地方的房子都是后盖的了,但是地基轮廓还都在”--访谈对象20170106A腰站村是当年清朝皇帝去永陵祭祖的必经之路,据统计,清朝皇帝共计10次东巡祭祖,永陵为第一站,东、西安乐堂则是当年清帝祭祖的时候在腰站村的行宫。
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总体评价与开发构思研究--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为例
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总体评价与开发构思研究--以甘肃省甘南藏
族自治州迭部县为例
王立安
【期刊名称】《甘肃农业》
【年(卷),期】2005(000)010
【摘要】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旅游业产生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本文以民族地区--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为例,阐述了该地区在西部大开发的大环境下应大力发展"无烟工业"--旅游业.然而在开发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评价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民族地区,以及如何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提出了几点设想,希望旅游业的发展能为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和生态平衡等方面做出贡献.
【总页数】2页(P82-83)
【作者】王立安
【作者单位】湛江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湛江,52408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
【相关文献】
1.民族地区中学化学教师职业幸福感调查研究——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J], 王文刚;
2.民族地区中学化学教师职业幸福感调查研究——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
[J], 王文刚;
3.试论藏区朝山拜湖旅游资源开发--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 [J], 王文浩
4.基于居民和游客视角的民族地区城市记忆研究
——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城为例 [J], 李巍;杨哲;范圆圆
5.基于RUSLE和景观安全格局的土壤侵蚀风险格局研究——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为例 [J], 姚妤;张沛;严力蛟;樊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广西乡村旅游资源定量评价_以阳朔为例
文章编号 :1002 - 8743 (2006) 03 - 0045 - 04
3 阳朔乡村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3. 1 评分指数的确定
将上述广西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模型树和各评价指标权重值用于阳朔乡村旅游资源调查与研究 ,以 验证此模型的实际参考价值. 为做到评分公众化 ,笔者设计了阳朔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指标模糊评分标准 和调查表 ,对阳朔 13 个主要乡村旅游景点 (资源) 进行了实地调查 ,调查对象以游客为主 ,共收回有效调 查 100 份 ,使用微机综合整理成阳朔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指标得分表 ,再将各指标权重乘以得分 ,最终结 果为表 2.
广西乡村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以阳朔为例
Sep. 2006 Vol. 23 No. 3
王晓丽1 ,宋书巧1 ,张建勇2 ,李兆华1
(1. 广西师范学院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1 ; 21 广西建筑综合设计院 ,广西 南宁 530002)
摘 要 :在介绍层次分析法的特点及思路的基础上 ,建立了广西乡村旅游资源定量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 ,并用 该模型定量评价阳朔乡村旅游资源 ,以验证其应用价值 ,结论是该模型具有较高准确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乡村旅游资源 ;定量评价 ;阳朔 中图分类号 : F59211 文献标识码 :A
1 阳朔旅游情况概述
阳朔旅游业起步于上个世纪 70 年代末 ,自 2001 年以来 ,阳朔实施“旅游立县”战略 ,全力打造中国 深度旅游第一县 、中国休闲度假旅游第一镇 、全球休闲度假旅游第一村.
云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几个问题
【作者简介】王岚($%&& # ) ,女,云南省财经学校高级讲师,云南大学职教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
— — ’" 万方数据
旅游管理研究。
第!期
王岚:云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几个问题
化的影响,而被同化或变异。此外,云南各民族之 间的民族个性(素质)差异较大,特征鲜明,对比 度较强。正是由于云南民俗旅游资源所具有的巨大 差异性形成吸引众多旅游者的根本原因。 !" 组合性:云南特有的社会发展史、异彩纷 呈的民族多元文化、风格迥异的民俗风情、引人入 胜的名胜古迹、绮丽的风光、壮丽的山河相互依存 并相互作用,共同构筑了十分丰富而特色鲜明的旅 游资源,不仅数量多、类型全,而且品味较高,感 应气氛较佳,互补性较强,能够满足国际、国内旅 游市场不断发展的要求。民俗旅游资源与其他旅游 资源的强强联合,培育了丽江古城(纳西风情) 、 石林(彝族风情) 、香格里拉(藏族风情) 、西双版 纳(傣族风情) 、大理(白族风情) 、腾冲(侨乡风 情) 、宁蒗(摩梭风情) 、元阳(哈尼风情) 、罗平 (布依风情)等一批世界旅游的名牌。 二、关于民俗文化差异性的问题 无比丰富的各民族文化是云南民俗旅游开发的 重要依托,各民族之间的民俗文化差异是云南民俗 旅游的生命与灵魂,正是这种差异吸引了全国乃至 世界旅游者的目光,促进了云南民俗旅游的大发 展,然而全球性的文化一体化正在悄悄发生,差异 的弱化必然意味着特色、魅力的消失,从而民俗旅 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关系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关 系云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限于对云南民俗旅游资源差异性及其对旅游者 经历的贡献等方面的认识,在云南民俗旅游资源开 发的过程中,有些地区过于重视短期利润、增长驱 动和政绩效能,不注重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和环 境的承载力,导致对一些不宜开发资源进行包装并 使其商业化,破坏和冲谈了地方文化内涵。缺乏旅 游产品差异化战略的研究,开发模式趋同化,民俗 旅游产品呈现标准化、简单化倾向,文化内涵不 深,特色不突出,难以吸引那些领导潮流或创造时 尚的旅游者,不免将沦为大众旅游产品或被替代。 针对以上问题,在云南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过 程中,首先,应考虑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 的承载力,既要倾听旅游者的需求,也要重视当地 居民的呼声。在真诚协商的基础上,对于综合开发 条件较好的地区,加强横向联系、纵向发展,提升 旅游资源综合实力来领导旅游需求热潮,创世界名 牌,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强化当地传统文化和社 会团结的凝聚力,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对于承载 万方数据
雨卜村民俗旅游资源深度开发探讨
雨卜村民俗旅游资源深度开发探讨作者:王艳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3年第2期王艳(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摘要:民俗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受到越来越多的游客青睐。
本文主要分析了广西融水县香粉乡雨卜村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在已有的开发基础上对当地资源进一步的开发提出建议,从而促进雨卜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民俗旅游;旅游资源开发;雨卜村雨卜村位于融水苗族自治县香粉乡中北部,是一个以苗、侗为主的民族聚居村,2007年被柳州市评为“十大美丽乡村”。
全村共有7个屯,其中雨卜村东兴屯于2006年11月被确定为“全国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同时也是雨卜村民俗旅游的接待点。
2008年被自治县评为“文明村屯”。
该屯充分利用民族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初步建成了依山傍水、环境幽雅的集旅游、度假、休闲为一体的民族风情旅游村——雨卜东兴旅游村。
一.雨卜村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一)雨卜村民俗旅游资源特色雨卜旅游景区主要有三大旅游资源:一是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二是自然生态旅游资源。
三是红色旅游资源,三种种类齐全,地方色彩浓郁,民俗旅游资源和自然资源结合好,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价值和深入开发的潜力。
(二)雨卜村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现状雨卜村旅游景区是香粉乡的旅游开发示范点,目前雨卜民族风情旅游已初具规模,景区的基础设施、村容村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柏油公路能够直通景区内,民族寨门、村间休闲小道、停车场等工程都已经建设完成。
目前景区内设有接待中心、表演场地、天然游泳池等基础设施。
2008年以来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5万人次以上,年均旅游总收入达500多万元。
二.雨卜村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一)民俗表演商品化,不能凸显民族特色雨卜村民俗旅游主要是以表演的形式呈现,每天晚上进行的演出是最大的亮点,节目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游客对整个旅游目的地的评价。
表演的节目主要有芦笙舞、舞狮子、踩脚舞、抛绣球、背新娘、跳竹竿、变脸、吃火炭等等。
原生态民俗旅游村建设调查报告
原生态民俗旅游村建设调查报告:老痞童原创投稿嘎多原生态民俗旅游村建设作为沧源继翁定原始部落风景区后,又一个沧源打造的重点原生态民俗旅游景区,县人大常委会高度关注嘎多原生态民俗旅游村建设工作;为既是准确了解和掌握嘎多原生态民俗旅游村建设情况,对其进行了专题追踪调研,现将两年来的追踪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嘎多原生态民俗旅游村建设现状(一)根本情况。
嘎多隶属沧源县单甲乡的一个行政村,嘎多原生态民俗旅游村建设主要集中在大寨,大寨由上寨(1、2、3组)、下寨(4、5组)、新寨(9组)3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组成,共有农户310户1196人。
嘎多建村500多年,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浓郁。
村内95%以上民房为佤族传统特色民居,至今仍保存和传承着完整而古老的佤族民风民俗,如:拉木桥、跳新房,滴茶滴酒迎客、山神祭祀、聚集打歌起舞等。
为有效传承和保护开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做好少数民族文化的抢救保护工作,沧源县紧紧抓住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刘维佳扶贫挂钩的有利时机,依靠嘎多村邻近沧源得龙机场,与机场、东丁水库、碧丽源茶山等景点可形成精品旅游环线的区位优势,结合沧源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按照“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那么,在保持村落建筑原有风貌的根底上,充分挖掘传统民族文化,致力将嘎多村大寨建设成为一个生态植被良好、民族古建筑独具风格、民族文化璀璨的原生态民俗旅游村,使之成为集生态、民风民俗、民族文化为一体的旅游胜地及“令世人为之向往的边关秘境、为之留恋的月亮之乡、为之难忘的文化荟萃之地”。
(二)规划建设内容。
对310户民居房进行提质改造,配套建设村内根底设施,包括道路硬化、排水沟渠建设、电力工程、人畜饮水、文化活动场地建设.停车场建设、卫生室建设、旅游卫生公厕建设、垃圾池建设、养殖小区建设、村庄绿化及古树、古木保护工程、亮化工程、现景台、游步道、特色农家客栈、消防设施建设、边坡治理等18个子工程建设工程。
方案总投资8016.25万元,其中政府补助6466. 25万元,农户自筹1550万(三)工程建设进度。
利用民族文化开发澜沧江
利用民族文化开发澜沧江
王国祥
【期刊名称】《云南社会科学》
【年(卷),期】1993(000)003
【摘要】<正> 开发澜沧江,发展澜沧江流域经济,除了着眼于经济、技术之外,还应当重视非经济因素,民族文化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欧美发展工业的历史教训一再警告:当今开发能源、发展交通,绝对不允许再走竭泽而渔、破坏生态环境的老路。
传统文化是植根于生态平衡的环境的。
它对于这个地区的经济的发展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对于这个地区社会的发展、人的素质的提高有着深远的意义,而经济的腾飞又将促进文化的发展。
因此,我们应当从发展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和利用、弘扬民族文化这三个方面来探讨澜沧江流域的开发问题。
【总页数】2页(P8-9)
【作者】王国祥
【作者单位】云南省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55
【相关文献】
1.新型式传统文化开发与保护的几点思考----------关于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 [J], 董永红;
2.澜沧江西岸的哀牢国故地——探访澜沧江民族走廊(连载五) [J], 王清华
3.澜沧江西岸的德昂族人家和神秘佤山——探访澜沧江民族走廊(连载六) [J], 王清华
4.民族文化开发与民族地区的发展--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 [J], 阳华
5.广西崇左市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开发与利用的调研分析 [J], 李富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内容思考——以庙会为例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内容思考——以庙会为例
王岚
【期刊名称】《魅力中国》
【年(卷),期】2009(0)A06
【摘要】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精选内容,坚持开发与保护同时进行的原则,根据自身实际打造旅游项目,不能盲目跟风。
庙会活动作为民俗旅游资源的重要形式,应该体现可参与性,同时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成为吸引游客,聚集人气的重要手段。
【总页数】2页(P161-161)
【关键词】旅游;民俗
【作者】王岚
【作者单位】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2.7
【相关文献】
1.喀什维吾尔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以维吾尔“麦西来甫”资源开发为例[J], 王建斌
2.拉萨民俗村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桑木民俗村为例 [J], 程忠红;韩富贵
3.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困境及其对策研究\r——以内蒙古地区那达慕大会为例[J], 矫佳博;胡立虹
4.论民俗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以贵州省三都县水族赛马项目的开发为例 [J],
王玉茜;殷治国
5.陕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研究——以咸阳马嵬驿民俗文化体验园为例 [J], 高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内外滨海湿地旅游资源保护利用研究进展与展望
国内外滨海湿地旅游资源保护利用研究进展与展望王灵恩;丁佳琦【期刊名称】《生态经济》【年(卷),期】2024(40)1【摘要】近年来滨海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逐渐被各界所关注,但作为重要的利用方式,缺乏旅游视角的系统性梳理和总结。
论文通过检索Web of Science、Science Direct、Springer数据库和中国知网中相关文献,借助Cite Space文献计量工具,总结国内外滨海湿地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的阶段特征、研究热点和研究内容。
研究发现:国内外滨海湿地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分为探索阶段、起步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
国内研究限于资源评价、资源开发、资源环境承载力、价值评估等方面,处于描述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初级阶段。
国外研究内容较为全面,除对资源开发、资源管理、资源保护等领域进行广泛探讨外,更在气候变化影响、综合效益等领域取得系列成果。
论文在总结分析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着重从资源调查与评价、资源开发与利用、生态环境影响、资源管理、综合效益分析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并提出下一阶段应当重视调查评估与可持续利用、气候变化响应机制、社区参与和利益机制、价值转化机制和路径、创新研究手段和方法五个方面。
【总页数】9页(P119-127)【作者】王灵恩;丁佳琦【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相关文献】1.滨海湿地植被演替研究进展及其展望2.论湿地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以杭州西溪湿地公园为例3.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利用4.广东省政府召开全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的通知》精神会议加快从“向海索地”向综合利用和保护转变5.国内外湿地保护与利用案例分析及其对镜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启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发挥资源优势,争创旅游强县——龙州县旅游开发的现实思考
发挥资源优势,争创旅游强县——龙州县旅游开发的现实思考李先;刘敬芳
【期刊名称】《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2()z1
【摘要】龙州旅游开发 ,必须突出一个“特”字 ,依托资源优势 ,按照“人无我有 ,人有我异”的原则 ,统筹规划 ,重点开发“二点一线”,重视开发旅游商品 ,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逐步建成以山水游览、边关风情、跨国旅游为核心的旅游体系 ,使龙州成为旅游强县。
【总页数】2页(P84-85)
【关键词】龙州;旅游开发;思考
【作者】李先;刘敬芳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学院;立信会计高等专科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0
【相关文献】
1.发挥旅游资源优势提升特色旅游工艺品设计品质--吉林旅游工艺品设计思考 [J], 孙虎鸣
2.发挥林业资源优势打造生态旅游强县——论岚皋县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J], 郑甫佑
3.发挥登山人才和山峰资源优势抢占西藏商业登山探险旅游市场——关于我区开
发登山产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几点思考 [J], 尹逊平
4.发挥资源优势打造生态旅游大县——关于双柏县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与探析 [J], 欧阳克静
5.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实施旅游经济战略——对发展句容旅游业的思考 [J], 高庆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问卷访谈与其他民俗进行比较获得
通过民俗普 查、民 俗 志、遗 产 名 录 获 得 遗 产 实 际 数量 通过与其他同尺度区域比较得到 通过与其他同尺度区域比较得到 有无专项民俗旅游发展与保护规划或相关专项 政策、措施 区域 GDP 总量、第三产业在区域社会经济中的 地位 在 ArcGIS 支持下,从各县级驻地按照时间递增 建立缓冲区 从现状道路为中心,在 ArcGIS 支持下按照距离 递增建立缓冲区 通过评价区域到不同规模( 50 万、100 万) 城市的 距离获得
源头至迪庆段 ( 斯) 尔、藏族唐卡、藏历年、井盐晒制技艺、民间藏酒酿造技艺; 藏医药、藏族服
饰等
沧源佤族木鼓舞、白族 扎 染、黑 茶 制 作 技 艺、滇 剧、苗 族 服 饰 制 作 工 艺、怒 族 民
丽江至临沧段 歌" 哦得得" 、剑川木雕、彝族打歌、基诺大鼓舞、普米族四弦舞乐、拉祜族芦笙
舞、普洱茶制作技艺、哈尼族服饰制作技艺、杀戏等
民俗旅游资源是指能吸引旅游者、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的民族民间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 的习俗[11]。民俗旅游资源是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包含民族风情、民族建筑、社会风尚、传 统节庆、特种工艺等内容[12]。与其他类型旅游资源相比,民族性、地域性、民间性、时空混容性[13]、传承性 和群体性是民俗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1. 2 指标构建与权重确定
区域民俗旅游资源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内在的
衡量民俗本身资源特征的指标体系和衡量外部区域旅 游发展适宜 性 的 指 标 体 系 两 部 分,依 据 特 殊 性 和 普 遍 性结合、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动态和 静 态 相 结 合 的 原 则,参考已有研究成果[18 - 20],确定采用 18 项具体评价 指标作为对 系 统 分 解 层 的 具 体 阐 述,指 标 的 选 择 着 重 考虑了民俗 旅 游 资 源 与 其 它 类 型 旅 游 资 源 的 区 别,各 指标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表 2) 。
是指标个数( n = 8) ; P 为区域民俗旅游资源潜力指数,W1 、W2 分别为民俗旅游资源特征指数和区域旅游
发展适宜性指数的权重。
·180·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第 27 卷
表 2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层次框架 Tab. 2 The hierarchies of potential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of folk tourism resources
气压等旅游适宜度
计算方法
n
R1 = - ∑ Si 1n( Si) ,Si 是民俗类型单体 i 所占 i =1
比例,n 为民俗类型数 R2 = N / NT ,N 是区域内优良资源个数,NT 是所 在较大区域优良资源总个数 通过与其他同尺度区域比较得到 通过问卷、访谈和网络手段得到 按照流传朝代或时间进行评价
展
( R14)
适 客源市场潜力
指客源市场的开拓潜力和潜在的客源市场规模
宜
( R15)
性
环境容量 环境容量是民俗旅游开展的本底条件,与环境质
指
( R16)
量成正比
标
区域内各种类型和形式的民俗资源可供旅游的 适游期( R17)
( C)
时间限制,限制越少,适游期越长
海拔决定民俗旅游地景观分布的高度上限以及 海拔高度( R18)
资
年代值( R5) 起源和流传的时间
源
接受当地民众和游客参与其中的可能性和吸引
特 参与性( R6)
民
性
力
俗
指 艺术性( R7) 对音乐、文学、诗歌等艺术形式表达的典型性
旅
标
资源单体数量,其值越大表明区域内民俗资源规
游
( F) 规模度( R8)
模越大
资
美感度( R9) 给游客带来的视觉、听觉、味觉或嗅觉美感程度 源
傣族白象舞、马鹿舞、泼水节、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傣族手工艺纸制造、贝叶经 西双版纳段
制作技艺、傣医药、傣族象脚鼓舞、傣族章哈等
主要居住少数民族 语系上本区系藏缅语族藏语支, 属大藏区,另有门巴族、珞巴族、 回族等少数民族
民族众多,其中彝族、哈尼族、白 族、壮族、苗族人口过百万
主要为傣族聚居区,另有布 朗、 彝族、基诺、瑶族等少数民族
m
n
F
=
∑P
i =1Qi Yi
( 2)
P = W1 F + W2 C
( 3)
式中: F 为民俗旅游资源特征指数; Xi 为第 i 个指标的标准化数值; Pi 为第 i 个指标的权重; m 是指标
个数( m = 10) ; C 为区域旅游发展适宜性指数; Yj 为第 j 个指标的标准化数值; Qj 为第 j 个指标的权重; n
法确定了指标权重并构建了评价模型; 以澜沧江流域为例,对其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进行了定量评估与分
析,依据评估结果将澜沧江流域民俗旅游资源潜力划分为优先开发区、重点潜力区、普通潜力区、有条件开发区
和后备潜力区 5 个等级分区,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 旅游资源; 民俗文化; 潜力评价; 澜沧江流域
用区域内植被覆盖率表示
通常用适游 季 节 的 数 量 多 少 表 达,如 全 年 适 游, 可用 1 表达,若仅春夏季适游,则可用 0. 5 表达
基于 DEM 数据,按照海拔等级得到
1. 4 数据来源与界定
使用的澜沧江流域民俗旅游资源数据、行政区划矢量数据、自然地貌图等数据来源于国家科技部基础
分,构造判断矩阵主要运用 1 - 9 标度法获得,计算过 程借助软件 yaahp 0. 5. 1 实现。
运用上述方法,可求得目标层、分解层和指标层各
图 1 澜沧江流域空间概况 Fig. 1 Spatial profiles of the Lancang river basin
层因子权重。从分解层 B 相对于目标层 A 的权重看,民俗旅游资源特性指标为 0. 67,略高于区域旅游发
第 27 卷 第 11 期 2013 年 11 月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文章编号: 1003 - 7578( 2013) 11 - 178 - 06 *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
Vol. 27 No. 11 Nov. 2013
1 材料与研究方法
1. 1 研究区域概况
* 收稿日期: 2012 - 10 - 2; 修回日期: 2012 - 10 - 30。 基金项目: 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 : 澜沧江中下游与大香格里拉地区综合科学考察" ( 2008FY110300) ;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 招标项目( 10zd&051) ; 教 育 部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课 题 规 划 项 目 ( 09YJA79009 ) ; 中 国 博 士 后 科 学 基 金 面 上 资 助 项 目 ( 2013M530711) 资助。 作者简介: 王灵恩( 1987 - ) ,男,山东沂南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E - mail: wangle. 10b@ igsnrr. ac. cn 通讯作者: 成升魁( 1957 - ) ,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 资源生态与区域发展。E - mail: chengsk@ igsnrr. ac. cn
0. 2966。
1. 3 数据处理与评价模型
为有效避免原始数据的量纲差异,对原始数据进行 Z - Scores 标准化变换,得到相应评分值,无量纲 化后各变量平均值为 0,标准差为 1。
民俗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模型包括两部分,一是民俗旅游资源特征评价模型,二是区域旅游发展适宜性
评价模型,两个模型均采用指标得分的加权求和方式得到,计算公式如下:
展适宜性指标的 0. 33。指标 C 层中,民俗旅游资源的参与性( R6) 和知名度( R4) 权重最高,其次为民俗所
在地的客源市场潜力( R15) 和民俗资源的美感度( R9) ; 在分解层 F 中,权重最高指标为 R4 知名度,权重
值为 0. 2366,其次为 R5 参与性和 R9 美感度指标,分别为 0. 2285 和 0. 1412,年代值 R5 和规模度 R8 两项 指标权重相对较低,分别为 0. 0343 和 0. 021; 在分解层 C 中,权重最高的指标 R15 客源市场潜力指标,为
第 11 期
王灵恩等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
·179·
澜沧江起源于我 国 青 海 省 玉 树 藏 族 自 治 州,经 西 藏、云 南,在 云 南 省 勐 腊 县 流 入 缅 甸,流 域 面 积 164766km2 ,包括青海省的 4 个县、西藏自治区的 10 个县和云南省的 39 个县市[17]( 图 1) 。流域内自然与 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多民族聚居,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旅游资源( 表 1) 。
———以澜沧江流域为例
王灵恩1 ,成升魁1 ,唐承财2 ,徐增让1
(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2.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北京 100024)
提 要: 系统、定量的评价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潜力有助于保障其合理开发,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从资
源特性和区域旅游发展适宜性两方面构建了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
中图分类号: F590. 3
文献标识码: A
旅游资源是衡量某一地区旅游发展潜力必须考虑的因素,科学地评价旅游资源是合理开发利用旅游 资源、挖掘潜力、促进旅游健康发展的前提[1]。国内外研究者对旅游资源评价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旅游资 源视觉质量评价、旅 游 资 源 的 人 类 文 化 遗 产 价 值 和 货 币 价 值 评 价 是 国 外 旅 游 资 源 评 价 的 主 要 研 究 领 域[2 - 5]; 对旅游资源的评价国内也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6 - 9]。随着国内旅游开发及研 究的深入,旅游资源的评价研究和需求在以往的旅游地综合评价近乎一统天下的局面中,出现了对旅游地 单项旅游资源因子专项评价的需求[10],随着旅游市场的逐渐成熟,旅游产业分工的细化和客源市场需求 的专业化使区域单类旅游资源的评价和开发成为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