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赏识教育的误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出赏识教育的误区

发表时间:2011-03-11T16:12:23.750Z 来源:《新校园》理论版2010年第9期供稿作者:路方芳

[导读] 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纯洁的师生关系也受到了污染。

路方芳(博兴县博奥学校,山东滨州256500)

众所周知,赏识是一种认可,是教师对学生学习与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评价。赏识本质是爱,由此而发展成的赏识教育是以人性为基础,在教育与被教育相互激励与激发的状态下实施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成长的过程。没有爱就没有赏识教育,爱是前提和基础。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好教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但是仅有爱还是不够的,正确的爱必须建立在真诚而炽热的情感、智慧、思想、情操的基础之上。”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教师仍然滞留在赏识教育的误区之中。

一、给予学生太多的“爱”

1.溺爱

爱有益于学生身心的正常发育。然而,溺爱是教师应当摒弃的,它是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和责任感的大敌。溺爱往往易被表面和谐的师生关系的面纱所遮掩。但时间一长,问题就会逐渐暴露出来。教师的溺爱有以下几种表现:

(1)与学生关系处得过近,淡化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严感。

(2)不注意细节问题的处理,使自由散漫的风气得以滋长。

(3)赏罚不分明。该批评的不批评,该表扬的不表扬,对遵章守纪者的积极性是一个打击。因此,教师必须严格纪律,对不良现象予以批评,才能够形成班集体的健康舆论。

2.偏爱

学生非常希望教师对待他们能一视同仁。在学生看来偏爱就是偏心,学生对教师的偏心深恶痛绝。一方面,不被教师偏爱的同学自然对教师感到不满;另一方面,被教师偏爱的学生往往被其它同学孤立,也会对教师不满。因此,偏爱的危害性是极大的,它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大敌。教师的偏爱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偏向成绩优秀的学生。这是最常见的表现,也是大多数教师的通病。

(2)偏爱听话的学生。听话的学生好教,不会给教师带来麻烦,有时还能帮助老师。这种偏爱忽视了对这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抹杀了学生的个性。

(3)偏爱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和有背景的学生。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纯洁的师生关系也受到了污染。

二、不能把握批评学生的“度”

批评,就字面来讲含有品评、判断的意思。教师的批评,是通过客观地指出学生的缺点、错误,沟通师生的思想认识,促使学生产生积极行为,自觉改正自己的错误。教师批评学生首先要考虑用什么批评方式学生才能提高认识,改正错误。

有的教师认为“打是亲,骂是爱”,爱就是严格。严格并非错误,但是,过分严格易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恐惧感,产生厌学情绪,对学生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一些教师认为批评就是“挑毛病、找错儿”。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批评观”,使得一些教师在批评学生时态度不端正,主要表现为:

1.羞辱性批评

羞辱性批评就是用挖苦、讽刺的语言批评,使学生感到难为情、窘迫,甚至感到受污辱。这很容易刺伤学生稚嫩的心灵。

2.威胁式批评

威胁式批评就是用恐吓性的语言批评,使学生感到意外、害怕,甚至恐惧。一些教师为了使批评能立即收到效果,往往用“要不然”、“否则”之类最后通牒式的语言。这一方面容易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对立;另一方面威胁式批评往往不付诸行动,教师的威信也就丧失了。

3.埋怨式批评

埋怨式批评就是用教训、指责、怪罪的语言批评,使学生感到自己一无是处,因而失去信心。

怎样才能提高批评效果,达到批评的目的呢?反思多年的教育实践,笔者感到在批评学生时应该做到两点:一是要端正态度,二是要讲究方法。作为教师,要想用好批评之法,必须首先对批评有一种科学的认识。

总之,教师对学生的赏识必须建立在教师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丰富渊博的学识基础之上。苏霍姆林斯基曾断言“精神空虚,思想枯竭,志趣低下,愚昧无知等,绝不会焕发和孕育出真正的爱”。因此,要做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必须深入学习和钻研教育学、心理学,深入地了解学生,深入他们内心世界。同时以“吾日三省吾身”的态度努力提高自身的品格修养,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他们。只有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爱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师爱。真正热爱学生并不断地用知识来武装自己头脑的教师,才能走出赏识教育的误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