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9-2简单的数据排序和分组课件
9.2.2总体百分位数课件(人教版)
[16.2,19.2)
3
[19.2,22.2)
4
[22.2,25.2)
2
[25.2,28.2]
100
合计
频率
0.23
0.32
0.13
0.09
0.09
0.05
0.03
0.04
0.02
1
同学们要注意:原始数据丢失了,我们再也不能把原始数据按从小到大
排列,可以数出第80百分位数.
? = 3
13.2
77%
2.1
2.2
类比
3.6 3.6
5.5
5.5
2.3
3.7
5.5
6.4 80
6.4% 6.4
100
80
7.8
7.8
7.9
8.1 8.6 8.8 9.0 9.5 9.9 10 10.1 10.2 10.2
计算第 50 个和第 51 个
10.5
10.8 11.1 11.2 12.0 12.0 12.4 13.3 13.6 13.6
的平均数
D.把这100个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后,9.3是第75个数据和第74个数据
的平均数
全市居民用户月均用水量中不超过a的占80%,大于a的占20%.下面我们通
过样本数据对a的值进行估计.
追问1:寻找的这个数 a ,反应这组数据的什么特征?
数 a 代表这组数据的某个位置参数.
80%
20%
a
追问2:怎么去找这个位置参数 a 呢?
在我们以往的学习过程中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吗?
中位数
追问3:100 户居民用户月均用水量数据的中位数怎么找?
80%
20%
13.6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第2课时 简单的数据排序和分组 苏教版
标题: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第2课时简单的数据排序和分组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数据排序和分组的含义,掌握简单的数据排序和分组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学会运用数据排序和分组的方法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数据排序: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数据,以便于观察和分析。
2. 数据分组:将数据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若干组,以便于统计和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数据排序和分组的含义及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数据排序和分组的方法分析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引出数据排序和分组的概念。
2. 讲解数据排序(1)定义: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数据。
(2)方法:从大到小、从小到大、从高到低、从低到高等。
(3)举例:对一组学生的身高数据进行排序。
3. 讲解数据分组(1)定义:将数据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若干组。
(2)方法:等距分组、不等距分组等。
(3)举例:对一组学生的年龄数据进行分组。
4. 实践操作(1)让学生自己动手对一组数据进行排序和分组。
(2)引导学生思考:排序和分组后的数据有什么特点?如何运用排序和分组的方法分析问题?5. 课堂小结(1)数据排序和分组的含义及方法。
(2)如何运用数据排序和分组的方法分析问题。
6. 课后作业(1)对一组数据进行排序和分组。
(2)思考:排序和分组后的数据有什么特点?如何运用排序和分组的方法分析问题?五、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了数据排序和分组的方法,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数据排序和分组的方法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3.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六、板书设计1. 数据排序: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数据2. 数据分组:将数据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若干组3. 实例:对一组学生的身高数据进行排序和分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数据排序和分组的含义,掌握简单的数据排序和分组的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分析问题。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复习课件)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一)两位数乘两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先用整十数0前面的数与两位数相乘,计算出结果后,再在所得的积的末尾添上1个0。
•2.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先把乘数看作与它们最接近的整十数,然后用口算的方法算出结果。
•不进位乘法•1.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各数位上的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乘数的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各数位上的数,得数是多少个“十”,得数的末位要和第二个乘数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2.乘法的验算方法:调换乘数的位置再乘一遍。
•进位乘法•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1.用哪一位上的数相乘,得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2.相乘的过程中,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3.每次乘完后,要记住加上进位的数。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写竖式时要把0前面的数对齐,用0前面的数去乘,再看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
•(二)千米和吨•认识千米•1.计量路程或测量公路、铁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千米可以用字母“km”。
千米又叫公里。
•2.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1千米=1000米•3.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方法:把千米换算成米,就是在千米末尾添上3个0;把米换算成千米,就是在米数末尾去掉3个0。
•认识吨•1.称比较重的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吨作单位。
吨可以用字母“t”表示。
•2.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3.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方法:把吨换算成千克,就是在吨数末尾添上3个0;把千克换算成吨,就是在千克数末尾去掉3个0。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用“分析法”的策略解决问题•从问题入手,认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探究解题思路,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如果有不同的算法,可以用一种算法检验另一种算法是否正确。
苏教版小学数学 三年级下册 《第九单元 课时2 简单的数据排序和分组》教学课件PPT
课堂练习
2 你一庹的长度是多少厘米?其他同学呢?小组合作,测量 每人一庹的长度(取整厘米数),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姓名 长度 /cm
姓名 长度/cm 姓名 长度/cm
姓名 长度/cm
(1)把上面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重新排一排。
课堂小结
相同的数据可以有不同的分析方法,从不同角度的分析可 以得到不一样的结论。
新知探究
全班同学最高是多少厘米?最矮呢?全班男生身高在正常范围的有多 少人?女生呢?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学生,身高标准是不一样的。
可以把每组最 高的比一比, 再把每组……
先数出每个男生小组里有多 少人身高在正常范围,把数 出来的结果相加;再……
课堂练习
1 小华收集了自己班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的成绩。
新知探究
按年龄和男、女分成几个小组,调查小组里每个同学的身高,并把结果 记录在下表里。
姓名 身高/cm
姓名 身高/cm
姓名 身高/cm
姓名 身高/cm
(1)按从矮到高的顺序,把小组同学的身高排一排。
新知探究
按年龄和男、女分成几个小组,调查小组里每个同学的身高,并把结果 记录在下表里。
姓名 身高/cm
【重点】让学生根据某一标准,确定统计对象。 【难点】能根据相关数据填写、分析统计表。
课堂导入
我国正常儿童9~10岁的身高标准如下表:
你的身高在正常范围吗?你们班其他同学呢?怎样才能全 面了解你们班同学的身高情况?
新知探究
我国正常儿童9~10岁的身高标准如下表:
把自己的身高与身高标准进行对照。 了解全班同学最高的是多少,最矮的是多少。 先在小组里了解每人的身高,再在全班交流。
数据结构第9章 排序
数据结构第9章排序数据结构第9章排序第9章排名本章主要内容:1、插入类排序算法2、交换类排序算法3、选择类排序算法4、归并类排序算法5、基数类排序算法本章重点难点1、希尔排序2、快速排序3、堆排序4.合并排序9.1基本概念1.关键字可以标识数据元素的数据项。
如果一个数据项可以唯一地标识一个数据元素,那么它被称为主关键字;否则,它被称为次要关键字。
2.排序是把一组无序地数据元素按照关键字值递增(或递减)地重新排列。
如果排序依据的是主关键字,排序的结果将是唯一的。
3.排序算法的稳定性如果要排序的记录序列中多个数据元素的关键字值相同,且排序后这些数据元素的相对顺序保持不变,则称排序算法稳定,否则称为不稳定。
4.内部排序与外部排序根据在排序过程中待排序的所有数据元素是否全部被放置在内存中,可将排序方法分为内部排序和外部排序两大类。
内部排序是指在排序的整个过程中,待排序的所有数据元素全部被放置在内存中;外部排序是指由于待排序的数据元素个数太多,不能同时放置在内存,而需要将一部分数据元素放在内存中,另一部分放在外围设备上。
整个排序过程需要在内存和外存之间进行多次数据交换才能得到排序结果。
本章仅讨论常用的内部排序方法。
5.排序的基本方法内部排序主要有5种方法:插入、交换、选择、归并和基数。
6.排序算法的效率评估排序算法的效率主要有两点:第一,在一定数据量的情况下,算法执行所消耗的平均时间。
对于排序操作,时间主要用于关键字之间的比较和数据元素的移动。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一个有效的排序算法应该是尽可能少的比较和数据元素移动;第二个是执行算法所需的辅助存储空间。
辅助存储空间是指在一定数据量的情况下,除了要排序的数据元素所占用的存储空间外,执行算法所需的存储空间。
理想的空间效率是,算法执行期间所需的辅助空间与要排序的数据量无关。
7.待排序记录序列的存储结构待排序记录序列可以用顺序存储结构和和链式存储结构表示。
在本章的讨论中(除基数排序外),我们将待排序的记录序列用顺序存储结构表示,即用一维数组实现。
第二章-统计图表ppt课件
或写正字的方法。
(5) 计算次数:根据登记的结果计算各组的次数,计算各组次数的总和
即总次数。
(6) 抄录新表:新表包括的栏目有:第一列为分组区间,第二列为各分
组区间的组中值,第三列为次数。
.
示例:58、61、88、74、81、66、70、93、72、91、66、 99、89、98、90、98、90、64、93、89、100、91、92、 97、90、94、99、92、92、90。
称名数据只说明某一事物与其它事物在属性上的不同或类别上的差异, 它具有独立的分类单位,其数值一般都取整数形式,只计算个数,并不说 明事物之间差异的大小。
顺序数据是指既无相等单位,也无绝对零点的数据,是按事物某种属性 的多少或大小,按次序将各个事物加以排列后获得的数据资料。
等距数据是具有相等单位,但无绝对零点的数据。 比率数据既表明量的大小,也有相等单位,同时还具有绝对零点的数据。
当数据量很大时,应该把所有的数据先划分为若干分组 区间,然后将数据按其数值大小划归到相应的组别内,分别 统计各个组别中包括的数据个数,再用列表形式呈现出来, 就构成了频数(或次数)分布表。
.
示例:小教本011(30名)教育统计学单元考试成绩 58、61、88、74、81、66、70、93、72、91、66、99、
按统计表的结构逐项说明编制的要求。
.
统计表的结构和组成要素图示
顶线 表线
标目
表注
表号
标题
表2-1 80名员工对部门主管尽职程度调查结果
80名员工对主管尽职情况评定
人数
①非常不尽职
9
②不尽职
30
③不置可否
10
④尽职
25
⑤非常尽职
(完整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姓名: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1.两位数乘以整十数:先不看整十数后面的一个0,计算后在得数末尾添上一个0。
2.整十数乘以整十数:先不看整十数后面的两个0,计算后在得数末尾添上两个0。
3.估算方法:一定要把两位数看成是与它最接近的整十数。
(要能判断你估计的得数和实际比较是估大了还是估小了)笔算:1.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乘数末尾有1个0,把乘数0前面的数位对齐,先用0前面的部分去相乘,再在积末尾添上1个0。
(注意积末尾0的个数,有的计算结果里面的0比原来乘数末尾的0多,如20×45=900要能分清哪个0是添上的,哪个0是乘得的)2.一个数连乘两个数,可以先算出后两个数的积,再和第一个数乘,得数是相等的。
(如42×4×5=42×20)3.没有进位与有进位的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笔算算理是:先用第二个乘数的个位上的数乘以第一个乘数,再用第二个乘数的十位上的数乘以第一个乘数,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积的末位就和这一位对齐,然后把两次的积相加。
注意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
(验算方法: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看得数是否相等。
)4.规律:在乘法里,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几,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
(如课本第16页第8题。
)有趣的乘法计算:1.两位数×11:口诀是“两头一拉,中间相加”如:35×11=385,39×11=429和笔算一样,十位上相加时满十向百位进12.十位相同,个位相加是十的两位数乘以两位数:口诀是“个乘个,弟乘哥”其中,个乘个得到的是积后两位,注意后两位乘积不满十以上要添0,弟乘哥得到的是积后两位前面的。
如21×29=609,22×28=6163.两位数×15:口诀是“加半添0”如72×15,先求出半是多少(72÷2=36),再加半(72+36=108),最后再添0(积是1080)第二单元千米和吨1.长度单位从大到小是:千米(km又叫公里)、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1千米是10个100米;操场400米一圈,两圈半是1千米。
数据结构(c言版)课件_第八章_排序_(严蔚敏、吴伟民编_清华大学出版社)
算法描述
算法评价
时间复杂度
记录移动次数
最好情况:0
最坏情况:3(n-1)
比较次数: n1 (n i) 1 (n2 n)
i 1
2
T(n)=O(n²)
空间复杂度:S(n)=O(1)
Ch8_6.c
堆排序
堆的定义:n个元素的序列(k1,k2,……kn),当且仅当 满足下列关系时,称之为堆
增量序列取法 无除1以外的公因子 最后一个增量值必须为1
8.2 交换排序
冒泡排序
排序过程
将第一个记录的关键字与第二个记录的关键字进行比较,若 为逆序r[1].key>r[2].key,则交换;然后比较第二个记录与第 三个记录;依次类推,直至第n-1个记录和第n个记录比较为 止——第一趟冒泡排序,结果关键字最大的记录被安置在最 后一个记录上
二趟排序:13 4 48 38 27 49 55 65 97 76
Ch8_3.c
希尔排序特点
子序列的构成不是简单的“逐段分割”,而是将相隔某个增 量的记录组成一个子序列
希尔排序可提高排序速度,因为 分组后n值减小,n²更小,而T(n)=O(n²),所以T(n)从总体 上看是减小了
关键字较小的记录跳跃式前移,在进行最后一趟增量为1 的插入排序时,序列已基本有序
9776
7163
6257 13
4390 27
3308
38
9173 76
7267 13
6350 27
49 30
49
927 13
7360 27
65 30
65
9370 76
2977 30 76
3初0 9第7 第 第 第 第 第 始一二三四五六 关趟趟趟趟趟趟 键 字
第三章---数据的概括性度量PPT课件
vs
s x
.
39
4.3 偏态与峰态的度量
• 4.3.1 偏态及其测度 • 4.3.2 峰态及其测度
.
40
偏态与峰态分布的形状
.
41
偏态(skewness)
1. 统计学家Pearson于1895年首次提出 2. 数据分布偏斜程度的测度
3. 偏态系数=0为对称分布
4. 偏态系数> 0为右偏分布
5. 偏态系数< 0为左偏分布
(Population variance and Standard deviation)
.
34
标准分数(standard score)
1. 也称标准化值 2. 对某一个值在一组数据中相对位置的度量 3. 可用于判断一组数据是否有离群点(outlier) 4. 用于对变量的标准化处理 5. 计算公式为
6. 偏态系数大于1或小于-1,被称为高度偏态分布; 偏态系数在0.5~1或-0.5~-1之间,被认为是中 等偏态分布;偏态系数越接近0,偏斜程度就越 低
第 3 章 数据的概括性度量
• 集中趋势的度量 • 离散程度的度量 • 偏态与峰态的度量
.
1
数据分布的特征
.
2
3.1集中趋势(central tendency)
• 一组数据向其中心值靠拢的倾向和程度 • 测度集中趋势就是寻找数据水平的代表值
或中心值 • 不同类型的数据用不同的集中趋势测度值 • 低层次数据的测度值适用于高层次的测量
4. 按着这一逻辑,如果对n个观测值附加的 约束个数为k个,自由度则为n-k
.
32
5. 样=据本5可。有以当3自个由x数取=值值5,确,即定另x后1一=2,个,x则x1,2=不4x能,2和x自x3=3由有9,取两则值个数,x 比取其如他x1=值6,x2=7,那么x3则必然取2,而不能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9.2简单的数据排序和分组丨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9.2 简单的数据排序和分组丨苏教版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主题是简单的数据排序和分组。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章节是第九章第二节,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简单的数据排序和分组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数据排序和分组的概念,学会使用不同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排序和分组,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排序和分组的方法,难点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不同的排序和分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和练习题,同时也准备了一些小礼物作为奖励。
五、教学过程我会用一些图片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们对数据排序和分组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接着,我会讲解排序和分组的概念,并举例说明不同的排序和分组方法。
然后,我会让学生们进行一些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我会布置一些作业,帮助学生们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在讲解排序和分组的方法时,我会利用板书进行演示,让学生们更直观地理解排序和分组的过程。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小明有一堆玩具,他想把它们按照大小分成两组,请你帮助他完成这个任务。
答案:我们可以将玩具按照大小分成两组。
对于每组玩具,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按照颜色或其他特征进行分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看学生们是否掌握了排序和分组的方法。
同时,我还会鼓励学生们在课后进行一些拓展延伸,例如,尝试使用排序和分组的方法解决其他实际问题。
这就是我今天要分享的教案。
希望通过我的讲解,大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简单的数据排序和分组方法。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图片引入在教学过程中,我使用了图片来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这是因为在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上,图片能够更直观地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概念。
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物品的图片,学生们可以更容易地理解排序和分组的概念。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9.2 简单的数据排序和分组丨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9.2 简单的数据排序和分组丨苏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数据排序和分组的含义,并能够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排序和分组。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教学内容1. 数据排序:将一组数据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
2. 数据分组:将一组数据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数据排序和分组的概念。
2. 讲解:详细讲解数据排序和分组的方法,并通过实例演示。
3.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数据排序和分组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数据排序和分组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理解数据排序和分组的概念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采用了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数据排序和分组的作用。
同时,我也发现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对于一些复杂的数据排序和分组题目,还是感到有些吃力。
因此,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
此外,我还发现学生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还是显得有些拘谨,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多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题目,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基本掌握了数据排序和分组的方法,但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和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以上的教案及教学反思中,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学生在理解数据排序和分组概念上的困难以及在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拘谨。
这两个细节对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提高数学应用能力至关重要。
对学生理解数据排序和分组概念的补充和说明在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中,数据排序和分组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其背后的意义和实际应用。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课件9.2简单的数据排序和分组 (共15张PPT)
将各个小组调查的数据汇总,获得全班同学的身高数据。
将全班同学的身高与标准身高对比,得出全班同学最高 和最矮分别是多少及全班男生、女生身高在正常范围内 的人数。
16个 4人
33个
49个
2人
•不习惯读书进修的人,常会自满于现状,觉得再没有什么事情需要学习,于是他们不进则退。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 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2022年4月11日星期一2022/4/112022/4/112022/4/11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2022年4月2022/4/112022/4/112022/4/114/11/2022 •正确的略读可使人用很少的时间接触大量的文献,并挑选出有意义的部分。2022/4/112022/4/11April 11, 2022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学习目标:
1. 经历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能 根据实际情况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和统 计。
2. 能通过分类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并解 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习的兴趣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先分组调查每个月出生的人数,再汇总整理全班的数据。
可以采用举手的方法调查,即说出一个月份,是那个月 份出生的同学就举手,然后数出举手的人数。
也可以采用问卷形式,即每人写出自己出生的月份, 再统一按月份进行整理。
将分组调查每个月出生的人数填在下面的记录表中。
将各组每个月出生的人数相加,得出全班每个月出生的 人数。
1423 4655 25)全班同学6月份出生的人数最多,1月份出生的人 数最少。
(2)从调查整理的数据发现:全班共有44人,其中7月 份、8月份、10月份出生的都是5人;第二季度出生的人 数最多,第一季度出生的人数最少……
第3章 数据的图表展示PPT课件
门之间的结构关系,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2
比例、百分比
恩格尔系数
1857年,世界著名的德国统计学家恩思特(恩格尔阐明了一个定律:随着 家庭和个人收入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这 一定律被称为恩格尔定律,反映这一定律的系数被称为恩格尔系数。其 公式表示为: 恩格尔系数(%)= 食品支出总额 /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100% 恩格尔系数
1. 数据审核
▪ 检查数据中的错误
2. 数据筛选
▪ 找出符合条件的数据
3. 数据排序
▪ 升序和降序 ▪ 寻找数据的基本特征
4. 数据透视
按需要汇总
5
数据审核
6Leabharlann 数据审核—原始数据(raw data)
1. 完整性审核
应调查的单位或个体是否有遗漏 所有的调查项目或变量是否填写齐全
2. 准确性审核
2
学习目标
1. 了解数据预处理的内容和目的 2. 掌握分类和顺序数据的整理与显示方法 3. 掌握数值型数据的整理与显示方法 4. 用Excel作频数分布表和图形 5. 合理使用图表
3
3.1 数据的预处理
3.1.1 数据审核 3.1.2 数据筛选 3.1.3 数据排序 3.1.4 数据透视表
4
数据的预处理
12
数据排序方法
1. 分类数据的排序
▪ 字母型数据,排序有升序降序之分,但习惯上
用升序
▪ 汉字型数据,可按汉字的首位拼音字母排列,
也可按笔画排序,其中也有笔画多少的升序降 序之分
2. 数值型数据的排序
递增排序:设一组数据为x1,x2,…,xn,递增 排序后可表示为:x(1)<x(2)<…<x(n)
第9章_排序
比较次数的最大值 (n i) n(n 1) / 2 O(n2 ) i 1
n1
移动次数的最大值 3(n i) 3n(n 1) / 2 O(n2 ) i 1
冒泡排序方法是稳定的。
9.3.2 快速排序
快速排序的基本思想
快速排序方法是一种所需比较次数较少、在 内部排序中速度比较快的排序方法。
其思想是在待排序的记录序列中任取某个记 录(作为基准)的值作为控制值,采用某种 方法把这个记录放到适当的位置,使得这个 位置的左边的所有记录的值都小于或等于这 个控制值,而这个位置的右边的所有记录的 值都大于或等于这个控制值。
例9.4 (a) 一趟快速排序示例(一次划分过程)
49 38 65 97 76 13 27 49’
排序 所谓排序(Sort),就是要整理文件中的 记录,使它们按关键字递增(或递减)次序重新排 列。排序的确切定义为: 假设文件中有n个记录R1,R2,…Rn,其相应的 关键字分别为K1,K2,…Kn。所谓排序,是需要将 这Ki1n≤个Ki记2≤录…重≤K新in(排或列Ki为1 ≥RKi1i2,R≥i…2,…≥RKiinn,)使。得
例9.1 直接插入排序举例
[初始关键字]
i=2 (38) i=3 (65) i=4 (97) i=5 (76) i=6 (13) i=7 (27) i=8 (49)
监视哨R[0]
[49] 38 65 97 76 13 27 49
[38 49] 65 97 76 13 27 49 [38 49 65] 97 76 13 27 49 [38 49 65 97] 76 13 27 49 [38 49 65 76 97] 13 27 49 [13 38 49 65 76 97] 27 49 [13 27 38 49 65 76 97] 49 [13 27 38 49 49 65 76 97]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分段整理数据-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分段整理数据-苏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段整理数据的概念和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1. 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
2. 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分段整理数据的概念。
2. 如何指导学生运用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分段整理数据的概念和意义。
2. 演示法:演示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
3. 练习法: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分段整理数据的PPT,练习题。
2. 学生准备: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2. 讲解分段整理数据的概念和意义通过PPT,讲解分段整理数据的概念和意义。
3. 演示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通过PPT,演示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
4. 练习通过练习题,让学生掌握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和意义。
6.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
2.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分段整理数据的概念和意义。
3. 在练习过程中,要注意指导学生运用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
在以上的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演示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
这个细节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理解和掌握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
以下是对这个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
教学过程3. 演示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一步:数据的收集在演示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之前,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数据的来源。
数据可以来自于调查、实验、观察等多种途径。
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展示如何收集数据。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测量自己的身高,然后将这些数据记录下来。
第二步:数据的分类收集到数据后,接下来要对数据进行分类。
第三章-数据分类汇总分析PPT课件
16255 服装
32855
42009
10850
12522
食品 体育用品 艺术品 自行车
4
二. 获得各类销售额排行榜
利用分类汇总,企业可以获得销售额排行榜、各种商品质 量指标排行榜、销售人员完成销售任务排行榜、各种产品 库存量与库存积压资金排行榜……
120000
Northwind公司前十大客户销售额
时间序列可以帮助企业了解经营状况、预 测未来的变化趋势。
数据透视表能从不同的角度汇总数据,它 也是生成时间序列的有效工具。
37
四. 利用数据透视表生成时间序列
【例3-5】利用 数据透视表,对 Northwind公司 的销售数据按月 汇总各产品的销 售额。
分组:步长-同时 选中月、年
产品名称 (全部)
儿童用品 39686 524 2044 40255 24367
服装
16255
47196
食品
32855 472 2856 16404 19269
体育用品 10850 1080 5113 13970 3869
艺术品 42009 2893 4119 43932 24990
自行车 12522 746 4211 20383 24728
30
二.数据透视表的灵活性
分类字段的调整 分类字段值的调整 汇总字段的调整 数据透视表工具的功能
31
二.数据透视表的灵活性
分类字段的调整
利用报表筛选区域筛选数据:
将数据透视表字段列表中的字段直接拖至报表筛选 区域;
从行标签或列标签区域,拖动字段至报表筛选区域; 报表筛选区域,可以放置一个或多个字段; 可改变多个字段的排列位置; 可挑选一个值或多个值来进行筛选; 可将报表筛选区域的字段拖动到其他区域; 可删除“报表筛选”区域的字段。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第5章《统计与概率》PPT教学课件
2、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 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 数据的简单方法,并运用自己 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 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
3、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体 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 作用,感受数据蕴涵信息。
三 年 级 下
例20:对全班同学的身高进行调查分析。
[说明]学校一般每年都要测量学生的身高,这为学习统 计提供了很好的数据资源,因此这个问题可以贯穿第一学 段和第二学段,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要求可以有所 不同。希望学生把每年测量身高的数据都保留下来,养成 保存资料的习惯。在第一学段,主要让学生感悟可以从数 据中得到一些信息。
一 年 级 上
1、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 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或数据 进行分类,感受分类与分类标 准的关系。
一 年 级 上
2、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 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 数据的简单方法,并运用自己 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 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
二 年 级 下
2、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 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 数据的简单方法,并运用自己 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 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第五章 统计与概率
老师
内容结构
• 第一学段
初步的数据统计活动
• 第二学段
简单数据统计过程 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
01
统计教学
一、内容标准 二、教学建议
初步的数据统计活动:第一学段
1. 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或数据进行分类, 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例18)
例2:将数50,98,38,10,51排序,用“>”或“<”表示。
用大得多、大一些、小一些、小得多等语言进一步描述它们之间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面积的含义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1.给数据排序时,可以根据要求来排; 2.数据分组前,可以先排序,然后根据分
组的标准进行分组;
返回Βιβλιοθήκη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面积的含义
课后作业
补充习题: 第78、79页
返回
同步练习
你一庹的长度是多少厘米?其他同学呢?小组合作,测
量每人一庹的长度(取整厘米数),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姓名
长度 /cm
姓名 长度/cm
姓名 长度/cm
姓名 长度/cm
(1)把上面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重新排一排。 (2)联系例2的身高排序,你认为一庹的长度与身高有什么关系?
其他小组的发现与你们一样吗?
姓名
身高 /cm
姓名 身高/cm
姓名 身高/cm
姓名 身高/cm
(1)按从矮到高的顺序,把小组同学的身高排一排。 (2)你们小组的同学中,最高的是多少厘米?最矮的呢? (3)把你们小组同学的身高与我国正常儿童的身高标准比一比,你有什么 发现?
返回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面积的含义
全班同学最高是多少厘米?最矮呢?全班男生身 高在正常范围的有多少人?女生呢?
长苏方教形版和正数方学形的三面年积级面积下的册含义
9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
简单的数据排序和分组
情境导入
探究新知
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1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面积的含义
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 身高吗?
我的身高是 132厘米。
我高1米 28。
返回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面积的含义
探究新知 我国正常儿童9~10岁的身高标准如下表:
可以把每组最高的 比一比,再把每组 最矮的比一比。
先数出每个男生小组里有多 少人身高在正常范围,把数 出来的结果相加;再数女生。
返回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面积的含义
同步练习
课堂练习 小华收集了自己班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的成绩。
(1)这个班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的最好成绩是多少?最差成绩呢?
这两个成绩相差多少? 49-16=33(个)
答:最好成绩是49个,最差是16个。这两个成绩相差33个。 返回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面积的含义
同步练习
小华收集了自己班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的成绩。
(2)成绩在40个或40个以上为优秀,21个以下不及格,有多少人 的成绩达到优秀?有多少人不及格?
答:有4人成绩达到优秀,有2人不及格。
返回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面积的含义
例2
你的身高在正常范围吗?你们班其他同学呢? 怎样才能全面了解你们班同学的身高情况?
把自己的身高 与身高标准进 行对照。
了解全班同学 最高的是多少, 最矮的是多少。
先在小组里了解 每人的身高,再 在全班交流。
返回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面积的含义
按年龄和男、女分成几个小组,调查小组里每个 同学的身高,并把结果记录在下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