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小学科学新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方案】《7 风的成因》
小学三年级上学期科学《风的成因》教学设计
《风的成因》一、学情分析第7课《风的成因》是对第6课《我们来做“热气球”》中的研究结论进行延续和应用。
当热空气上升时,空出来的区域(低压区)将由附近的冷空气填补,形成我们平时感受到的风。
本课内容也为下一单元“天气”做好知识铺垫。
“热空气上升的原因”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来初步认识热空气上升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1.冷热不同的空气会流动形成风。
2.生活中有多种制造风的方法。
3.尝试画图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4.能够按步骤完成模拟实验。
5.能够借用多种手段观察空气的流动方向。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在模拟实验过程中,热空气上升引起的空气流动是形成自然风的主要原因。
难点:理解在模拟实验过程中,热空气上升引起的空气流动是形成自然风的主要原因。
四、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这个谜题里藏着我们这节课想要认识的主角儿,你来猜一猜,它是谁?生猜测:风2.师:对的,它就是风,你们都是用什么方式观察到风的存在呢?生:花草摆来摆去、树被吹弯了腰等等展示PPT课件(国旗飘扬和放风筝)3.师:在生活中,根据需要我们会想办法制造“风”。
你都有哪些办法可以制造“风”?生:制造风的方法:如用扇子扇用、电吹风吹、用嘴吹、拉风箱造风等。
其他制造风的方法:将充足了气的气球放开、电风扇吹风等。
师:你们在想制造风的办法时,其实是想让空气发生什么变化?生:流动师:看来风的形成可能和空气的流动有关?这是你们制造风的方法,是这样的吗?真的空气流动就会有风吗?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风形成的秘密。
(二)做风的模拟实验1、师:出示炊烟图片,提问:这两幅炊烟图是否体现了空气的流动呢?那能判断空气流动的方向吗?生:能,烟雾竖直向上证明空气没有流动。
烟雾向左说明空气流动的方向是向左......2、师:我们准备了一个打了两个孔的透明纸盒,一个孔设定为进风口,一个口设定为出风口。
为了观察进风口中是否有风,我们可以怎样做。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空气 7 风的成因 教学设计
《风的成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风是由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认识到风的形成与温度差异导致的空气流动密切相关。
了解风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和作用。
科学探究目标能够设计并实施模拟风形成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中的现象。
能够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
能够根据实验结果,推测和解释自然界中风的形成原因。
科学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实验中注重观察和记录,尊重实验结果。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够与小组同学共同完成实验和讨论。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风的利用和防范,认识到风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体会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设计并实施模拟风形成的实验,理解风是由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解释自然界中风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温度差异导致空气流动从而形成风的机制。
运用科学概念和实验结果,解释复杂的自然现象如风的变化和风向的改变。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四、教学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材料:长方形纸盒、蜡烛、蚊香、打火枪、透明塑料薄膜、纸条、记录纸、彩笔。
教师演示实验材料:大型风洞演示装置、温度传感器、风速计、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在课堂伊始,为学生播放一段美轮美奂的微风拂过草原的视频。
视频中,绿草如茵,随风摇曳,五彩斑斓的花朵轻轻摆动,仿佛在微风中翩翩起舞。
播放结束后,教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在刚刚的视频中,你们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又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们纷纷踊跃发言,有的说:“我看到草和花在轻轻晃动,感受到了微风的轻抚。
”还有的说:“我看到草和花的摆动,感觉到了风的存在。
”教师接着问道:“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们还在哪些地方真切地感受到了风的存在呢?风又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影响或作用呢?”学生们陷入回忆,积极举手回答。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风的成因》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风的成因》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风的成因》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单元的第七课。
本单元以空气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空气的特征和性质。
在前面的课程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等知识,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课通过模拟实验,引导学生探究风的成因,使学生认识到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空气性质的理解。
同时,本课的学习也为后续学习天气现象等内容提供了知识基础。
(二)教材内容结构本课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聚焦:提出问题“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引发学生对风的成因的思考。
2.探索: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观察空气的流动,探究风的成因。
实验包括:准备一个蜡烛、一个透明塑料盒、一个蚊香、一个打火机等材料。
将蚊香点燃放在塑料盒的侧面洞口处,观察蚊香的烟雾流动方向。
点燃蜡烛,放在塑料盒的侧面洞口处,再观察蚊香的烟雾流动方向。
3.研讨: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风的成因。
4.拓展:提出问题“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证明空气在流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目标1.学生知道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
2.学生了解热空气上升会引起空气流动。
(二)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模拟实验,观察空气的流动,探究风的成因。
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风现象。
(三)科学态度目标1.学生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2.学生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如实记录,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学生了解风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
2.学生认识到人类可以利用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环境。
三、教学重点1.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风的成因。
2.理解热空气上升会引起空气流动,从而形成风。
四、教学难点1.解释风的成因,理解空气流动与风的关系。
2.引导学生设计并进行有效的模拟实验。
五、教学策略1.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风的成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7.风的成因》(教案)
内容简介:本文介绍了风能的利用和风能发电的原理。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了解风能是一种可再生的能源,掌握风能发电的基本原理,了解风能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课后自主学习任务1:风的成因和作用
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或图书馆书籍,进一步了解风的成因和作用,搜集相关的实例和图片,制作PPT或小论文,进行课堂分享。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拓展阅读材料1:《自然界的风》
内容简介:本文介绍了风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风的各种现象,包括风的形成、风的力量以及风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通过阅读,学生可以加深对风的认识,了解风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拓展阅读材料2:《探索风的秘密》
内容简介:本文通过生动的实验和观察,揭示了风的成因和风的力量。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进一步了解风的成因,掌握风的测量方法,探索风的秘密。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7.风的成因》(教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7.风的成因》(教案)
教材分析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7.风的成因》》是本册的一个重要章节,它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引导他们探究风的成因,理解风是一种能量,并且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风现象。本章节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风的成因和风的作用,难点是让学生能够理解风是一种能量,并且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风现象。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风的成因》章节,内容包括:风的概念、风的成因、风的作用以及风能的利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风的成因,认识风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风的概念,了解风的成因,理解风的作用及风能的利用。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风的成因、风的作用及风能的利用。
教学难点:风的成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风扇、气球、风车、实验器材等。
学具:纸张、剪刀、胶水、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风现象,如风筝、风车等,引发学生对风的兴趣,引入新课。
2.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电风扇,感受风的形成,引导学生思考风是如何产生的。
3. 新知讲解:(1)风的概念:空气流动形成风。
(2)风的成因: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周围空气补充,形成风。
(3)风的作用:调节气温、传播种子、促进水分蒸发等。
(4)风能的利用:风力发电、帆船等。
4. 例题讲解:讲解与风的成因、作用及风能利用相关的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6.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风的形成,验证风的成因。
六、板书设计1. 风的概念、成因、作用及风能利用。
2. 风的成因示意图。
3. 风的作用及风能利用实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风的成因。
(2)列举风的作用及风能利用的实例。
2. 答案:(1)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周围空气补充,形成风。
(2)风的作用:调节气温、传播种子、促进水分蒸发等。
风能利用实例:风力发电、帆船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实验操作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风的成因、作用及风能利用。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风的成因》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风的成因》教案一. 教材分析《风的成因》是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风是如何形成的,以及风力与气压的关系。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风力是由空气流动引起的,并且知道气压差是风力产生的原因。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自然现象有一定的好奇心。
但是,对于风的成因和风力与气压的关系这样的抽象概念,可能还比较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验和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这些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风是如何形成的,以及风力与气压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风的成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增强对科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风是由空气流动引起的,以及风力与气压的关系。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风的成因。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风的成因。
2.观察法:让学生观察自然界中的风,从而理解风的成因。
3.讨论法:让学生通过讨论,理解风力与气压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风车、气球、塑料袋等。
2.材料:纸张、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风,让学生对风有直观的认识。
提问:“你们知道风是如何形成的吗?”引导学生思考风的成因。
2.呈现(10分钟)介绍风是由空气流动引起的,以及风力与气压的关系。
通过图片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些概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风的成因。
每组选择一种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操作,观察风力的产生。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讨论风力与气压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风的成因。
5.拓展(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利用风力解决实际问题。
每组提出一个方案,并进行展示。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风的成因以及风力与气压的关系。
小学科学7《风的成因》(教案)学年科学三年级上册教科版
小学科学7《风的成因》(教案)学年科学三年级上册教科版风的成因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风的成因和特点。
2. 能力目标:能够观察和描述风的现象,理解风是由空气的运动引起的。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1. 风的成因。
2. 风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风是由空气的运动引起的。
四、教学准备实验器材:扇子、蜡烛、带榔头的瓶子、纸片。
五、教学步骤Step 1 引入新课 (5分钟)1. 老师可以先问学生们是否见过风,他们对风有什么了解。
2.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风(如果有风的话),并提出问题:风是怎样产生的?Step 2 明确目标 (3分钟)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程是关于风的成因。
Step 3 学习知识 (15分钟)1. 老师通过投影或黑板上的画图,向学生展示了风的成因。
2. 解释空气是由气体组成的,而气体是可以运动的。
3. 通过示意图,向学生展示了高压和低压之间的气流运动情况,以及空气由高压到低压的流动。
4. 引导学生思考,风是由气流的运动引起的。
Step 4 进行实验 (15分钟)1. 给学生分组,并发放实验器材。
2.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用扇子吹蜡烛、用带榔头的瓶子吹纸片。
3.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风是如何使蜡烛熄灭的、纸片移动的。
4. 学生回答问题,总结出结论:风是由空气的运动引起的。
Step 5 归纳总结 (10分钟)1. 老师帮助学生归纳总结风的成因:风是由气流的运动引起的,通常是由高压向低压的方向流动。
2. 向学生解释风向的变化与气压变化之间的关系。
Step 6 拓展应用 (10分钟)1. 提问:为什么有些地方经常有风,而有些地方则很少有风呢?2. 引导学生思考,根据地形、气压差异以及其他因素对风的影响。
3. 学生以小组形式展示各自的观点和调查结果。
Step 7 练习巩固 (10分钟)1.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老师检查学生的答案,并及时纠正错误。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精品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风的成因》章节,主要内容包括:风的概念、风的成因、风的作用以及风对生活的影响。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风的形成原理,认识风是大自然中的重要现象,并学会观察和描述风。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风的概念,了解风的成因,理解风的作用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自然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风的概念、成因、作用及对生活的影响。
难点:风的成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风向计、风速计、实验材料(气球、电吹风等)。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场景的风力发电、帆船等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风的作用和重要性。
2. 新课导入:讲解风的概念,引导学生学习风的成因。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风的成因,让学生亲身体验风的形成过程。
4. 例题讲解:讲解与风相关的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随堂练习题,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风的概念2. 风的成因3. 风的作用4. 风对生活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风的概念及成因。
(2)举例说明风的作用。
(3)谈谈你对风对生活的影响的认识。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学生对风的成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在课堂实践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氛围。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观察周围环境中的风现象,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增强学生对风的认知。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风能的开发和利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3.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践性4.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有效性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1. 实验设计:确保实验现象明显,易于观察,如使用气球和电吹风展示风的成因,让学生直观感受气流的作用。
2.7《风的成因》(教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 学生可以尝试绘制风的地图,记录不同时间和地点的风速、风向等信息,培养对风的现象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 学生可以开展一些小组活动,如讨论风的成因、种类和作用,通过团队合作来深化对风的理解。
七、课后作业
1. 请描述风的成因,并举例说明。
-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风的成因,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引出风的成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风的成因,如气压差、气流运动等,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题是风的成因,我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思考和体会:
首先,我发现学生在学习风的概念时,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如气压差、气流运动等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我在讲解时尽量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如通过比较吹风机吹出的风和自然风,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气流运动的力量。同时,我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帮助他们克服理解上的困难。
当堂检测:
1. 请简述风的成因。
2. 请列举两种不同的风,并解释它们的成因。
3. 请设计一个实验来测量风速和风向。
4. 请观察并记录不同天气下的风速和风向,并解释其原因。
5. 请思考风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并讨论如何更好地利用风能。
答案:
1. 风的成因是气压差和气流运动。
2. 季风是由于季节变化导致空气流动方向的变化;山谷风是由于地形导致空气在山谷中流动。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风的成因》优质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风的成因》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第四单元《自然现象》中的第2节《风的成因》。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风的定义,探究风的成因,认识风的作用,以及学习如何测量和记录风。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风的成因,了解风的作用,学会测量和记录风。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风的成因和测量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风的定义,掌握风的成因,学会测量和记录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风速仪、气球、吹风机、风向标、地图、实验记录表等。
2. 学具:气球、吹风机、实验记录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气球和吹风机,现场演示气球在风力作用下飘动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风的成因。
2. 知识讲解(1)介绍风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风是空气流动的一种现象。
(2)讲解风的成因,结合地图和实例,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风是如何形成的。
(3)介绍风的作用,使学生了解风对人们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3. 例题讲解出示例题:“请根据地图,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风的形成原因。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生活中常见的风现象。
(2)利用风速仪和风向标,组织学生进行实地测量和记录。
5. 实验操作(1)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风速下气球的飘动距离。
(2)记录实验数据,分析风速与气球飘动距离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风的成因2. 板书内容:(1)风的定义(2)风的成因(3)风的作用(4)测量和记录风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和分析你所在地区的风现象,记录下来,并尝试分析其成因。
2. 答案:根据观察和分析,描述风现象,如:今天的风速、风向、风的作用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风的成因的理解程度,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以及课堂参与度。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风的成因》,涉及教材第二单元“气象万千”中的第三章“风和雨”,具体内容为第7节“风的成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风的形成原理,认识风的作用和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风的成因,知道风的方向和速度的表示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研究风的成因和特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关注气候变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风的成因、风的方向和速度。
教学难点:理解风的形成原理,以及风对环境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风向计、风速计、气球、吹风机等。
2. 学具:纸张、气球、胶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风车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风的作用。
2. 新课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风的成因。
3. 知识讲解:(1)介绍风的成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导致大气层的不均匀加热,产生气压差,进而形成风。
(2)讲解风的方向:介绍风向的概念,展示风向计的使用方法。
(3)讲解风速:介绍风速的概念,展示风速计的使用方法。
4. 例题讲解:(1)如何判断风向?(2)如何计算风速?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风向和风速。
6. 小组讨论:讨论风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减少风害。
六、板书设计1. 风的成因:地球自转和公转,大气层不均匀加热,气压差。
2. 风向:风向计表示方法。
3. 风速:风速计表示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描述风的成因。
(2)如何判断风向和风速?2. 答案:(1)风的成因:地球自转和公转,大气层不均匀加热,气压差。
(2)风向:观察风向计,箭头所指方向即为风向。
风速:观察风速计,数字表示风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7《风的成因》优质课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7《风的成因》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风的成因》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风是如何形成的,从而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的现象,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通过学习,学生将掌握风的成因,以及风与气候、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周围的自然现象充满好奇。
他们在生活中一定遇到过风,但对于风的成因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他们观察、思考、探究风的成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风的成因,知道风与气候、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风的成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激发他们探究科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风的成因,风与气候、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难点: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中发现风的成因,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有关风的成因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实验器材,如气球、塑料袋等。
3.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关注风的现象,激发学生对风的成因的好奇心。
例如,展示大自然的风景,让学生观察风的作用。
2.呈现(10分钟)介绍风的成因,讲解风与气候、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通过PPT、动画等形式,直观地展示风的生产过程。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风的成因。
例如,用气球模拟气压差,让学生观察风的产生。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风的成因,分享实验心得。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中发现风的成因,例如,观察窗帘飘动的原因,分析风的成因。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风的成因及其与气候、地理环境的关系。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风的成因》教科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风的成因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风的成因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风的成因这一知识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他们不仅掌握了风的基本概念,还学会了如何观察和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风现象。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和感悟:
首先,导入新课环节,以提问方式引发学生思考,大家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这说明从日常生活入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其次,在理论讲授环节,我尽量使用简练明了的语言,结合案例和实验,帮助学生理解风的成因。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法较为直观易懂,但他们仍然对气压、温度等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这类难点知识的深入讲解和反复巩固。
最后,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们普遍表示对风的成因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但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对难点知识的讲解不够细致,课堂互动环节可以进一步优化等。
1.加强对难点知识的讲解,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
2.提高课堂互动质量,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
3.加强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风的成因》教科版
一、教学内容
《风的成因》选自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第四章《天气与生活》第二节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风的定义与特征、风的成因与方向、风力的测量和风的利用。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风的形成原理,认识风的方向和风力,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风现象。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风的成因》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风的成因》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这一章节的第7课,主题为风的成因。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风的形成原因,认识风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并培养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风是由空气的运动形成的。
-掌握风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 能力目标:-能够观察和描述风的现象。
-能够运用简单的语言解释风的成因。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风是由空气的运动形成的。
-风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风是由空气的运动形成的概念。
-学生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解释风的成因。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空气的概念和性质,对于空气的存在和运动有一定的认识。
他们具有一定的观察和描述能力,但对于风的成因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方法和具体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风的成因。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展示一张海边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的风的现象,例如海浪拍岸、风吹动树叶等。
-提问:你们经常感受到风吗?风是怎么来的?第二环节:呈现新知-引导学生观察风的现象,并引导他们描述风的特点(例如:吹拂物体、使树叶摇动等)。
-通过图片或实物模型,向学生展示风的形成原因:空气的运动。
-解释空气的运动是由于太阳的热量使空气变热,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形成气流,从而产生风。
第三环节:概念解释-使用简单的语言解释风的成因,并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如太阳的热量、热空气、冷空气、气流等。
-举例说明风的成因,比如说在夏天,太阳的热量会使得地面的空气变热,变热的空气会上升,而周围的冷空气会顶替上升的空气的位置,形成气流,这就是风的成因。
第四环节:实例分析-利用实例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风的成因。
-举例说明海风的成因:当太阳照射到海面上时,海面上的水受热后变热,变热的空气上升,而海面上的冷空气顶替上升的空气的位置,形成气流,这就是海风。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具体内容为第5单元《天气》中的第1节《风的成因》。
本节课将详细探讨风的形成原理,介绍风的概念、分类和作用,以及风的测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风的概念,掌握风的形成原理,了解风的作用及测量方法。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风的形成原理,风的测量方法。
2. 教学重点:风的概念,风的作用,实验探究风的形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风扇、气球、风车、风速计等。
2. 学具:每组一个气球、一个风车、一张白纸、一把剪刀、一根吸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风的声音,让学生猜测这是什么现象,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风。
2. 讲解:介绍风的概念、分类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风的形成原理。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用风速计测量风速,并进行实际操作演示。
5. 随堂练习:分组让学生制作简易的风车,并测量不同风速下的风车转速。
六、板书设计1. 风的概念、分类、作用2. 风的形成原理3. 风速测量方法七、作业设计a. 风是如何形成的?b. 风有哪些作用?c. 如何测量风速?2. 答案: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部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风的形成原理、作用和测量方法有了基本的了解,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对风速计的使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观察周围环境,了解风对生活的影响,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风现象。
同时,布置学生制作一个简易的风速计,用于测量不同地点的风速。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中气球和吸管的演示。
2. 例题讲解中如何用风速计测量风速的步骤。
3. 作业设计中分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风的成因》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风的成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风儿的秘密》单元中的《风的成因》。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解风的定义,探究风的成因,掌握风的分类及风向的辨别,以及了解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风的成因,掌握风的分类及风向的辨别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风的成因、分类及风向的辨别。
难点:理解风的形成原理,掌握风向的辨别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风扇、气球、风向仪、地图、多媒体课件。
学具:气球、彩纸、胶带、剪刀。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风的现象,如吹气球、飘落彩纸等,引导学生思考风的成因。
2. 新课:(1)探究风的成因:引导学生观察电风扇工作原理,理解空气流动形成风。
(2)风的分类:介绍热带风、温带风、寒带风等,并举例说明。
(3)风向的辨别:使用风向仪,结合地图,讲解风向的辨别方法。
3.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巩固学生对风的成因、分类及风向辨别的理解。
4.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风的成因:空气流动2. 风的分类:热带风、温带风、寒带风3. 风向的辨别:风向仪、地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描述风的成因。
(2)请举例说明三种不同的风。
(3)如何使用风向仪辨别风向?2. 答案:(1)风是由空气流动形成的。
(2)例如:热带风、温带风、寒带风。
(3)使用风向仪,观察箭头指向,结合地图,确定风向。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学生对风的成因、分类及风向的辨别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拓展延伸:(1)了解风能资源及其利用。
(2)探讨风对环境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3)研究风与气候的关系。
2024年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7《风的成因》教科版
2024年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7《风的成因》教科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章“自然现象”中的第27课《风的成因》。
教学内容详细包括:1. 风的概念及成因;2. 风的分类;3. 风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风的概念,理解风的成因,掌握风的分类及风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珍惜资源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风的成因、分类及影响。
难点:理解风的形成过程,以及风对环境和生活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风扇、气球、风车、吹风机、实验器材等。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气球、风车、吹风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风的现象,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什么是风?风是如何形成的?2. 实践情景引入进行吹气球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气球的运动,思考风的形成原因。
3. 新课内容讲解(1)风的成因: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了解空气流动形成风。
(2)风的分类:介绍寒风、热风、海风等不同类型的风。
(3)风的影响:展示风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如风吹树叶、风能发电等。
4. 例题讲解出示例题,讲解如何根据风的成因、分类和影响来分析问题。
5. 随堂练习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风的形成,并完成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风的成因空气流动2. 风的分类寒风、热风、海风等3. 风的影响生活、环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举例说明风的形成原因。
(2)简述风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 答案(1)空气流动形成风。
(2)略。
(3)结合实际情况判断。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风的成因、分类和影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在实验操作中,部分学生观察不够仔细,需要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风现象,了解风能的利用和环保意义。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2.7 风的成因 教学设计(同课异构公开课教案5篇)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2.7 风的成因》教学设计同课异构(一)【教材分析】本课探究风的成因是上节课热空气会上升的学习活动的延续。
当热空气上升时,空出来的区域将由附近的冷空气来填补,流动的空气就形成了我们感受到的风。
本课中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以此现象作为证据,尝试解释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学情分析】有了“热空气会上升”的知识基础,学生解释“风的成因”模拟实验的现象就容易很多。
但是,要把模拟实验的原理和自然风的形成原因建立联系,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本节课只要求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能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举出与此相类似的生活现象就可以,不需要给出更深入的解释。
【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风。
科学思维:生活中有多种制造风的方法。
探究实践:1.学生能用画图的方式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2.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和教材引领,能够按步骤完成模拟实验。
态度责任:1.能够大胆假设并保持对问题的探究欲望,且能够仔细求证,得出结论。
2.在了解到空气这一性质后,能体会到它给人们带来的便利与危害。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和教材引领,能够按步骤完成模拟实验。
难点:学生能用画图的方式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过程】一、玩风车导入揭题(预设4分钟)1.出示风车。
提问学生:会玩吗?两位同学比比谁有多种方法玩?2.找2个学生到讲台前面玩风车(预设学生会吹、跑)。
提问:谁更会玩?为什么?预设生:用吹、跑、扇、拨动等方式玩,让风车转动。
3.出示铁质小风轮提问:老师可以不用吹、跑、扇、拨动方式让铁质风车转动,信吗?(演示)为什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让学说大胆猜测提出:都是大家的猜测,这个风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自然界里的风的成因(揭示课题)。
风的成因(板书)二、设计探究实验1.要研究风,却看不见,有什么办法可以在教室里里看得见风?预设学生:感觉树叶动......出示卫生纸条,可以帮助我们感觉风,追问怎么清晰的用眼睛看见风?2.出示香条说明这是看见风的神器,并点燃示范,引导生明白借助外界事物的帮助看见风,烟雾在教室里面实验最方便看见风,空气流动的方向就是风的走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风的成因》
◆教材分析
本课探究风的成因是上节课热空气会上升的学习活动的延续。
当热空气上升时,空出来的区域将由附近的冷空气来填补,流动的空气就形成了我们感受到的风。
本课中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以此现象作为证据,尝试解释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聚焦板块,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到生活中我们根据需要经常会制造“风”。
制造“风”的办法有很多种,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或者课堂上体验一下。
然后,聚焦到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呢?
探索板块,主要是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来探究风的成因,这个实验需要用到“风的形成”演示装置。
通过模拟,学生发现在无风的环境中,我们点燃的蚊香的烟雾往上飘;在点燃盒子内的蜡烛时,竖直的烟就飘向盒子里。
烟雾的运动的方向就是空气运动的方向。
研讨活动,学生在上一节课“热空气上升”的基础上,用空气的流动性来解释模拟实验中看到的现象,进而用模拟实验的原理来解释自然风的形成。
◆学情分析
有了上节课“热空气会上升”的知识基础,学生解释“风的成因”模拟实验的现象就容易很多。
但是,要把模拟实验的原理和自然风的形成原因建立联系,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本节课只要求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能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举出与此相类似的生活现象就可以,不需要给出更深入的解释。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生活经验,知道有多种方法可以制造风。
2.通过探究活动,理解自然界的风是由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3.能用画图的方式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4.通过教师指导和教材引领,能够按步骤完成模拟实验。
5.能够借用多种手段观察空气的流动方向。
6.通过探究,形成大胆假设、细心求证的科学态度。
7.乐于在情境中学习,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8.通过了解空气的性质,体会它们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9.感受到大自然中风的神奇,形成热爱自然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实验,认识风是由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教学难点】
在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上,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课前准备
教师:风的成因实验装置、小风车、打火枪。
小组:风的成因实验装置、打火枪、蜡烛、蚊香、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小风车。
1.出示小风车,提问:你有哪些方法让小风车转起来?(预设:用嘴吹、用扇子扇、拿着风车跑)
提问:是什么让它转起来的?(预设:风)
2.提问:这些方法为什么能形成风?引导学生知道外力的作用让空气流动形成了风。
板书:外力空气流动
3.讲述:风看的见吗?在生活中,我们需要通过看其他事物的变化,才能间接地看到风。
比如看到大树摇晃、国旗飘扬、炊烟飘散、风车转动就知道起风了。
4.提问:大自然中的风没有外力的作用,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揭示课题:风的成因(板书)
二、探索:风的成因模拟实验(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风的成因实验装置、打火枪、蜡烛、蚊香、学习单。
1.课件出示一幅“炊烟飘散”的图片,提问:从烟的方向能判断空气流动了吗?没有外力,是什么让空气流动起来的呢?上节课的热气球也许能帮助我们找到答案。
2.提问:同学们刚才在纸筒中点燃蜡烛,热空气会怎么流动?空气受热上升后,纸筒内就没有空气了吗?引导学生说出外面的冷空气会从小孔中补充进去。
3.提问:但是我们看不见空气有没有进去,可以借助什么间接看到空气的流动?出示蚊香。
4.讲述:蚊香的烟可以让我们看到空气是否会流进纸筒,但纸筒里面是怎么流动的还是看不见。
出示风的成因实验装置。
5.提问:如果我把燃烧的蜡烛放到塑料盒中,里面的空气会怎样?(预设:空气会从盒子边上的小孔中补充进去)
6.讲述:实验步骤
(1)不点蜡烛,观察烟的流动方向。
(2)点燃蜡烛,放进盒中,观察烟的流动方向。
强调蜡烛、蚊香放置的位置,指导用
打火枪点燃蜡烛和蚊香的方法。
7.小组实验,并通过画图和文字做好记录。
明确活动要求:
(1)准备好一个盒式蜡烛、一张透明硬薄膜、一个纸盒、一段蚊香和一束纸条。
(2)在纸盒的两个侧面各打一个圆洞。
(3)点燃蜡烛后,将蜡烛放在盒中,然后用透明硬薄膜封住纸盒。
(盒子内的蜡烛需要用明火点燃,所以要先点火,再粘贴透明硬薄膜。
)
(4)借助蚊香的烟雾和纸条观察空气的流动。
(5)画图解释你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过程中,建议关上实验室的门、窗、风扇和空调,减少因学生走动或大幅度动作等影响实验效果的因素。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
1.学生按照“我们是怎么做的”、“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汇报实验结果。
2.师生共同梳理:
(1)点燃蜡烛前后,蚊香的烟流动方向是怎样的?
(2)点燃蜡烛后,烟会横向流向塑料盒中,说明什么?
(3)模拟实验中的风是怎么形成的?
3.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得出实验结论:空气受热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进来,形成了风。
4.提问:大自然中的风和模拟实验中的风形成的原理类似。
这个实验因为蜡烛让空气有了冷热温差,所以空气流动形成了风。
大自然中也有一根“蜡烛”在提供热量,你觉得是什么?
5.播放“风的成因”视频。
6.学生结合模拟实验的现象和原理,尝试解释自然风的形成原因。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在活动手册中的实验演示图上,画出蜡烛点燃前后蚊香烟的流动方向。
注意盒外盒内烟的流动轨迹都要画出来。
2.在演示图下面“我的解释”处,用文字解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作业设计】
1.在“风的成因”模拟实验中,点燃蜡烛并放到盒中,盒外蚊香的烟会()。
A.进入盒子中
B.垂直往上飘
C.向四面八方飘
2.大自然中的风是由()形成的。
A.雷电
B.太阳
C.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
3.风和下列空气的()性质有关。
A.能够压缩
B.会流动
C.有重量教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