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改良与革命共23页文档

合集下载

近代中国的改良和革命

近代中国的改良和革命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都是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产物,又随着这种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展、成长。

甲午战争的失败,激发了中国人民普遍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救亡热情。

一部分人开始组织维新救亡运动,另一部分人开始考虑革命救亡。

康有为和孙中山分别成为他们的领导人。

改良: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也称戊戌变法)革命: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也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产生)改良一般是自上而下发起的,而革命则是自下而上推翻当权者的统治洋务派同顽固派的论争及其对顽固派的不彻底的批判,多少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名教的绝对权威地位,对于学习西方,开了好的风气。

又由于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不同年龄和资历的留学生,因而培养了一批外交和科技人才,而介绍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也起到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

在此基础上,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从洋务官僚中分化出一批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①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②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③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

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起了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维新运动留下的许多遗产,戊戌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这场变法的领导者资产阶级维新派(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该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具体表现为)①势力过于弱小,而顽固势力十分强大;②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依靠的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③维新派没有势力,又不能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④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

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

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1、相关定义1.1、基本概念(一)舆论舆论一词并非古来有之的,而是经历了一个缓慢而渐进的形成过程。

”舆” 字在我国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当时的含义是一种”车子”,后来,舆字与人连用表示造车的人,称为”舆人”。

到春秋末期,舆人这个词被赋予抬轿子的人的意思,并逐渐取得”下等人”的含义。

这样就逐渐产生了”舆人之诵”、”舆人之谤”、”舆人之谋”这些表达下层意见的概念,并广泛应用起来。

舆论一词的出现是在三国时代,《三国志,王郎传》中写道:”设其傲狠,殊无入志,惧彼舆论之未畅者,并怀伊邑”。

(4)虽然”舆论”一词早在三国时就己出现,但它与我们今天舆论的概念还有相当大的差别。

关于舆论的概念,国内外的研究者下了各种各样的定义,下面仅列举我国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

我国舆论学研究者刘建明教授的《基础舆论学》一书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本舆论学专著,在这本书中,刘教授对舆论的概念的形成与观点作了一番考察,他在总结和批判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舆论这一概念做了自己的解释。

他认为:”舆论,是显示社会整体知觉和集合意识、具有权兰州大学硕士毕业论文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新闻舆论思想研究威性的多数人共同意见”。

(5) 从事舆论调查研究的喻国明教授认为:”舆论是社会或社会群体中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的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

(6) 孟小平认为:”舆论是公众对其关心的人物、事件、现象、问题和观念的信念、态度和意见的总和,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并对有关事态的发展产生影响”。

(7) 舆论学研究领域著述颇丰的陈力丹教授在考察当代学者的论述后认为:”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

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份”。

(8) 虽然不同的学者对舆论概念的解释各不相同,但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我国当代学者对舆论概念的逐步完善过程。

浅谈中国近代的改良与革命

浅谈中国近代的改良与革命

浅谈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提要回顾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从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的政治变革,到辛亥革命的彻底推翻帝制,再到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一直在经历着改革和革命,并面临着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革命和改良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过,并且持续实践着。

本文从近代历史改良与革命演变的事实出发,浅谈改良与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以及改良与革命的关系。

关键字中国近代史改良革命影响关系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都是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产物,又随着这种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展、成长。

甲午战争的失败,激发了中国人民普遍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救亡热情。

一部分人开始组织维新救亡运动,另一部分人开始考虑革命救亡。

康有为和孙中山分别成为他们的领导人。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改良派革命派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因为在这两百年来,外国侵略及民族问题的日益深化,中国社会已经走向了边缘.但这一段历史又是中国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的历史.在这期间,中国人民经历了水深火热的两百年,中国也在改良与革命的道路上艰难前行.当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革命形势日益成熟的时候,中国究竟该走改革这条路还是革命这条路,改良派与革命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康有为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起过进步作用、最具典型意义的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维新运动有两个目的:一是挽救民族危亡,一是发展资本主义。

但这两个目的都没有达到。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之后,便是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

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运动,矛头都是针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都带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其中,由于领导力量不同、革命前途不同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历时14年,旨在反对清朝统治,但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看,单靠农民不可能建立一个区别于封建王朝的新政权,因此太平天国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毕竟还是一次单纯的农民起义。

论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

论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具有
深远的历史义。
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
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
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
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 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 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 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 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新视角与旧模式的最大不同就在于视角与旧模式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它更主要是从现代化的角度来它更主要是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看待分析中国近代史而不把中看待分析中国近代史而不把中国近代史视为仅仅是一场革命国近代史视为仅仅是一场革命史
论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
电气081班第4小组
•历史是一套常读常新的教科书。
人们研究历史,非为发思古之幽情, 而是为了改革现实和优化自己未来 的走向。因此,每一代人、甚至每 一时代,都要对历史进行自己的再 认识。1949年以前的近代中国, 时代精神是“反抗”、“斗争”、 “夺权”、“革命”。因此, “以农民起义为主线”的研究模式, 自有其合理性。新中国成立后的时 代精神,本应由革命斗争转向对现 代化的追求。可惜的是,这种转变 在29年后才成为现实。研究近代 史的视角,也才随之而有转变。新 视角与旧模式的最大不同,就在于 它更主要是从“现代化”的角度来 看待、分析中国近代史,而不把中 国近代史视为仅仅是一场“革命 史”。从这种新视角来看,对于一 系列的重要事件、历史人物及社会 思潮,都有新的认识

革命与改良之争

革命与改良之争
猛传播,震撼着中国思想界,并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到来。与民主思潮广泛传 播的同时,国内外出现许多革命团体。影响较大的有兴中会、华兴会、科学补 习所和光复会。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 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政治纲领。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 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经过: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率
先发难,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任都督,国号“中华 民国”,政体“五族共和”。 武昌起义使清王朝统治
土崩瓦解1、中华民国建立:A、1912年,孙中山在南 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B、颁布 《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平等自由 、三权分立。
的进程中,我们认识到,一个利益集团如果不能随着时代
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发展方向,那么它终将淡出时代的中 心舞台。
• 海洋时代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他们成功地把握了时代 的脉搏,成为了当时那个时代的世界霸主,但都因为不能 随时势改变而调整国家的发展方向,最后不得不黯然退幕。

所以革命和改良是以时势和历史发展规律为前提,目
结局及原因
• 甲午战争的失利,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 1)洋务运动的封建性。(上层建筑决定) • 2) 洋务运动对外有依赖性(受制于敌人) • 3)洋务运动管理具有腐朽性(落后的制度)
历史意义
• 1)一定程度上解放了思想,为之后的历史产生了影响. • 2)开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先进书籍等,为
时势
• 当时集团所在的各种环境的发展形势
历史发展规律
• 当统治阶级所在的阶级不能保护其他阶级 的利益,且当其他阶级有一定实力时,就 会起来反抗统治阶级,推翻他的统治,就 发生了革命;统治阶级为维护自己的统治 (维护自己的利益),就要根据生存和发 展需要改变某些局部的缺点,以适应变化 的环境,就有了改良,当改良无效时,就 会进一步发展成为威胁其统治的革命。

第三讲改良与革命

第三讲改良与革命
首先,太平天国的反孔是为了与孔夫子争夺唯一的神 圣地位; 其次,儒家思想是当时中国据统治地位的社会思想。 所以,当他不自觉反孔的时候,又会不自觉地被孔学 牵引。
(四)《天朝田亩制度》 ——社会革命思想
1853 年颁刻的《天朝田亩制度》封面
二天国的悲剧
• 太平军胜利进军的原因
• 首先,由于太平军的宗旨和措施 反映了广大群众的迫切愿望。 • 其次,太平军军纪严明。 • 第三,勇敢善战,机动灵活。
• 革命一词的意义,在古代的西方与中国是相似的,都是指政变或改 朝换代。近代意义上的革命始于法国大革命,即以暴力为手段进行 社会制度变革的运动。
• “革命是剧烈的、根本性的、暴力的对国家内部价值观、社会神话、 政治制度、社会结构、领导权、政府行为和政策的变革。因此革命 可以区别于叛乱、起义、政变和独立战争。” ——亨廷顿
• 第二,提出建立“地上天国”的社会理想。
• 第三,把宗教与政治目标结合起来,树立皇上帝的对立面
“阎罗妖”。
拜上帝会的成功之处
1、远景目标 ——主张建立新朝
人间“天国”
2、挂“洋”头——信奉一神而趋于一统 “上帝的选民”:洪秀全本人和他的同胞 3、将宗教的教义同农民的理想和幻想糅合在一起 • 特征:中国化、现实化、政治化。
五、对中国近代史上改良与革命的评价
7、作为史学工作者,对于中国近代革命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是 应当充分考察、揭示和评述的,但同时,我们也应实事求是 地叙述和评论从清政府到民国政府所进行的改革。 8、首先,失败的政府并不是毫无作为的政府。作为一种政权 实体,它们在自己存在的历史时期,都曾为解决历史遗留下 来的各种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努力过,进行过自上而下的社 会变革,留下了一定的历史遗产。其次,没有走通的路并不 是白走了,只有走了而走不通,才能开辟新的道路,而这正 彰显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道路博弈与选择的价值。 9、对于这些历史遗产,我们理应加以清理,考察其来龙去脉, 辨别其是非曲直,评说其成败得失,以为后来致力于社会改 革的人们提供经验教训。

简论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简论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简论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摘要近代中国经历了百年的风雨,外有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野蛮侵略,内有封建势力的残酷统治和镇压,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就是在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登上了历史舞台。

为了维护民族独立自主和主权的完整,促进经济的发展,实现政治进步,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他们分别是以太平天国运动为主的农民阶级反抗派,以奕 、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以孙中山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共产党为主要代表的广大无产阶级革派。

无论是革命派还是改良派,他们都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都希望在中国实现其政治理想。

关键词:改良革命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近代的中国经历了百年的风风雨雨,曾经几乎亡国。

中国的近代史是中国人民用血与泪书写的一部饱尝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屈辱史和中华民族的先进儿女们领导着同胞们反侵略,反压迫的奋斗史。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百年时间里,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列强入侵,军阀混战,全民抗日,解放战争等一系列的事件,这些事件如实的记载了外国列强和封建统治者,军阀头目给神州大地带来的灾难,也记载的一批批先进的中华儿女不甘心落后,为中华而奋斗的光辉事迹。

正是一位位仁人志士的不断探索为我们后人遗留了宝贵的思想财富,捍卫了民族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

中国至今依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在各位仁人志士的民族解放和振兴道路的选择中,又以改良和革命两条道路最突出,也是最值得令人讨论的。

1.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自鸦片战争以来,农民阶级受到封建统治者和帝国主义列强的双重压迫和剥削, 1840-1850年,广东、广西和全国许多地区,水灾、旱灾、蝗灾,连年不断,广大农民家破人亡,陷入绝境。

广大农民不堪重负,掀起了反抗热潮,其中以太平天国运动的规模为最大,历经14年,势力发展到18个省,严惩了中外反动势力。

占领长江中下游富庶地区多年,战事波及半个中国,使清廷国力大伤。

近代中国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的内在联系

近代中国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的内在联系

第一,中国近代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的内在联系以20世纪初年的立宪运动来说,在1910年一年之内,立宪派就连续三次发动了全国规模的速开国会、成立责任内阁的请愿运动,先后签名参加请愿的人达数十万。

他们一次又一次地递交请愿书,声泪俱下,个别请愿代表竟不惜断指割肉以示自己的忠诚。

今天如果我们翻一翻当时的报纸,仍可以看到请愿代表断指割肉时印在报上的血淋淋的手印。

尽管立宪派作出了如此巨大的努力,但顽固的清政府仍然拒绝了他们的请求。

直到1911年5月,军机处才被撤销,成立所谓责任内阁,阁员l3人中满族9人,其中皇族7人,是谓“皇族内阁”。

换汤不换药,朝廷面貌依旧。

预备立宪,朝野沸腾,也只不过换来个到宣统五年(1913年)实行立宪。

如此预备,连立宪派也对朝廷失望了。

以至于武昌起义爆发,立宪派大多不站到清廷颁布的《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一边,而纷纷站到革命派一边了。

在辛亥革命爆发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立宪派和革命派都对自己的主张进行了大力的宣传。

在宣传中,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以法国大革命为例,极力宣传革命的可怕,宣称如果进行革命,必将造成社会秩序的破坏,引起列强的干涉,造成亡国的惨祸,但是,人们并没有被他们的宣传所吓倒,最终还是接受了革命,使革命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历史的事实已经表明:辛亥革命并不是靠革命党的煽动才发生的,而是当时封建统治阶级逼出来的,是清政府腐败统治的必然结果。

第二,帝国主义在近代中国革命运动中所扮演的角色辛亥革命为什么要推翻清王朝?这是因为朝廷已经腐朽了。

腐朽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它是“洋人的朝廷”。

“量中华之国力,结与国之欢心”,“宁赠友邦,勿与家奴”,是这个朝廷对外屈辱的写照。

革命派正是愤慨于这个“洋人的朝廷”,所以要发动民族革命;愤慨于这个朝廷的对内专制,所以要发动民权革命(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是一身而二任的,它既是民族的,又是民主的,也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反帝反封建的。

试问,可以从这个革命中把民族革命的内容分离出来吗?正是因为辛亥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就得不到帝国主义列强的承认,尽管孙中山是真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

浅谈近代的改良与革命

浅谈近代的改良与革命

浅谈近代的改良与革命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浅谈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提要回顾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从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的政治变革,到辛亥革命的彻底推翻帝制,再到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一直在经历着改革和革命,并面临着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革命和改良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过,并且持续实践着。

本文从近代历史改良与革命演变的事实出发,浅谈改良与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以及改良与革命的关系。

关键字中国近代史改良革命影响关系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都是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产物,又随着这种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展、成长。

甲午战争的失败,激发了中国人民普遍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救亡热情。

一部分人开始组织维新救亡运动,另一部分人开始考虑革命救亡。

康有为和孙中山分别成为他们的领导人。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改良派革命派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因为在这两百年来,外国侵略及民族问题的日益深化,中国社会已经走向了边缘.但这一段历史又是中国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的历史.在这期间,中国人民经历了水深火热的两百年,中国也在改良与革命的道路上艰难前行.当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革命形势日益成熟的时候,中国究竟该走改革这条路还是革命这条路,改良派与革命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康有为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起过进步作用、最具典型意义的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维新运动有两个目的:一是挽救民族危亡,一是发展资本主义。

但这两个目的都没有达到。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之后,便是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

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运动,矛头都是针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都带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其中,由于领导力量不同、革命前途不同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论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

论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

论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王添伟徐海学院电气12-2班 22120209【摘要】在近代中国历史上,为挽救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无论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有识之士的启蒙运动,还是新兴的资产阶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都是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产物,他们都是由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实决定的。

从改良到革命并不是并不是一帆风顺,也是在逐步探索中的选择。

我个人认为改良和革命在思想上是承前启后的,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两者也有着深层次的矛盾。

总的来说是辩证统一的。

【关键词】改良派革命派资产阶级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都是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产物,又随着这种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展、成长。

甲午战争的失败,激发了中国人民普遍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救亡热情。

一部分人开始组织维新救亡运动,另一部分人开始考虑革命救亡。

康有为和孙中山分别成为他们的领导人。

一、各派的兴起和他们的政治主张1、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兴起和政治主张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同世纪末(同、光),中国资本主义开始有了初步的发展。

同时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一八九四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彻底暴露了清王朝腐朽无能,亡国之祸迫在眉睫。

在这个政治经济的新形势下,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当广泛的政治和文化运动。

一八九八年(戊戌)的变法维新,就达到了这一运动的顶点。

维新运动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掀起的,企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方法,以挽救民族危亡,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为两大目标的一场爱国政治运动。

这场运动把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反抗外来侵略、寻求国家出路的斗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维新派在政治上主张开议院,倡议民权,限制封建君主的权利,实行君主立宪。

经济上主张振兴实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思想文化上,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想,介绍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学说,对中国传统的封建伦理纲常进行了批判,对促进人民的觉醒,特别是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这些为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到来做了政治、思想上的重要准备。

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近代中国革命历史与改良问题分析短短一个多世纪,在中国大陆上就发生了数次影响国民命运的历史事件,从1840年到1949年,究竟是革命还是改良,我们只能从各个方面分析讨论。

1840年,英国侵略者向古老封建的中国发动了一次侵略战争。

即为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开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难、探索、斗争的历程。

从乾隆后期开始,清朝的统治日趋衰落。

清政府仍以“天朝上国”自居,虚骄自大,闭目塞听。

而同一时期的欧美帝国主义列强已有长足发展,并把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作为他们扩大海外市场的目标。

这就是改革与闭塞的原因所导致的不同的结果。

19世纪初叶,中国封建社会已从“康乾盛世”的顶峰上往下跌落,封建传统思想的两大支柱“宋学”与“汉学”也逐渐走向穷途末路。

而产生于明末清初由黄宗羲、顾炎武所倡导的经世致用的学风却受到社会的注重。

这种经世致用思想的兴起,正是当时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思想变革的主要表现。

在西方坚船利炮的威胁下,不但对中国的经商贸易有所动摇,而且西方的思想文化也蜂拥而至。

鸦片战争前后,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封建社会危机四伏。

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促使一批政治眼光比较敏锐的封建知识分子,进一步去探索和寻找中国社会摆脱困境与危机的良策。

他们以传统经学为依托,以匡时救世为己任,对内主张整饬吏治,改革弊政;对外提倡学习西技,抵抗侵略,从而逐渐在地主阶级中形成一股经世致用的社会思潮。

鸦片战争前后地主阶级的经世致用思想,是在中国社会交替时期思想界出现的一大进步。

一方面,它针对当时社会的严重弊端和民族危机,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符合国家与民族的利益,对国计民生具有积极作用,它打破了“万马齐喑”的沉闷风气,初创了“开眼看世界”的全新观念,迈出了向西方国家探寻真理的步伐,充当了中国近代社会思想启蒙的先驱,并对后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另一方面,由于它主要是服务于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因此依然有着明显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

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

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

论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摘要:在近代中国历史上,为挽救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无论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有识之士的启蒙运动,还是新兴的资产阶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都是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产物,他们都是有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实决定的。

从改良到革命并不是并不是一帆风顺,也是在逐步探索中的选择。

我个人认为改良和革命在思想上是承前启后的,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两者有着深层次的矛盾——总的来说是辩证统一的。

关键词:改良革命半殖民地半封建辩证统一一、随着近代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仅旧的阶级发生了变化,还有新阶级产生出来。

1.旧的封建统治阶级即地主阶级继续占有大量的土地,掌握着国家政权,对人们实行专制统治。

不过,地主阶级本身也发生了某些变化。

|||在鸦片战争期间,面对清王朝的腐朽和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中国社会造成的深重灾难,站在反侵略斗争前线的广大人民群众和军队中的爱国官兵,为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同侵略者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与此同时,许多爱国志士苦心积虑,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他们议论时政,发出了外抗强敌,内求变革的呼声。

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等,吸取鸦片战争失败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一系列的军事思想主张,发出了变革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信号,并标示着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发展的方向。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王朝与西方列强之间的矛盾暂趋缓和。

统治阶级中一部分被称为洋务派的官僚如奕诉、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出于镇压农民起义和抵御外敌入侵的双重目的,开展了一场以学习西方"长技"为主要内容的"自强"运动。

洋务运动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

当时清朝已遭受了两次鸦片战争的惨重失败,国势更为颓败,特别是受到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沉重打击,封建统治更是摇摇欲坠。

面对这种严重的局面,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以"自强"为号召,试图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国家的武器装备与先进技术,以强化军队,巩固清朝的封建统治,抵御外敌的侵略。

中国近代改良革命

中国近代改良革命

浅谈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班级: 100006 姓名:仲倩摘要:在中国近代史上,社会始终充斥着改良与革命,商鞅变法到近代的维新运动,都是中国社会的改良的尝试,然而我们看到,改良与革命只是近代中国人改造中国的不同道路的选择,都是外国入侵的产物,尽管它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不尽相同,但它对于推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进步作用都是不容抹煞的。

革命与改良的关系革命与改良的关系到底如何?对于社会历史的前进运动来说,革命和改良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改良是常态,改良是经常存在的。

而革命则不然,社会革命不能经常存在,一个社会不能经常处在革命的状态中。

如果是那样,这个社会就会是病态的。

革命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能推动历史发展产生质的变化;改良是在社会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是在体制内进行。

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一个社会的改良进行不下去的时候,往往就可能爆发革命。

从这个角度说,改良为革命准备着条件。

在这种情况下,实行改良的人和实行革命的人一般不是同一批人。

关键词: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在中国的近代史的开端,中国人民经历了水深火热的很多年。

在这段历史过程中,中国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开始积极救亡图存;在这段时间内,中国在改良与革命的道路上艰难前进。

改良一般是自上而下发起的,而革命则是自下而上推翻当权者的统治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开始广泛传播,革命形势日趋成熟之际,中国该如何选择,究竟该走改良这条道路还是革命这条道路,改良派和革命派展开了非常激烈的争论。

改良派认为不要废除皇权,提出君主专制,革命派认为要废除皇权,主张民主共和。

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

改良与革命

改良与革命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革命形势日益成熟的时候,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坚持走改良的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革命派针锋相对地指出,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国必须革命。

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祸”。

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改良派说:革命会引起下层社会暴乱,招致外国的干涉、瓜分,使中国“流血成河”、“亡国灭种”,所以要爱国就不能革命,只能改良、立宪。

革命派说:进行革命,固然会有牺牲,但是,不进行革命,而容忍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人就有可能免除痛苦和牺牲吗?相反,这样做恰恰意味着他们将长期地遭受难堪的痛苦和作出更大的牺牲。

由于害怕流血牺牲就否定革命,“是何异见将溃之疽而戎毋施刀圭”?革命虽不免流血,但可“救世救人”,是疗治社会的捷径。

人们在革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作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

孙中山说:“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革命之破坏与革命之建设必相辅而行,犹人之两足、鸟之双翼也”。

在我看来,是选择改良还是选择革命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首先要从为什么要选择改良和革命的根源上出发,当时是清政府统治时期,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依靠于向外国投降、求和以及签订不平等条约维持统治,受帝国主义的侵略的种种情形,改良派进行了戊戌变法,然而改良派把希望寄托于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试图通过光绪皇帝推行的温和的不彻底的改革遭到了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仍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结果戊戌变法失败了,这表明不能在保留清政府的统治的前提下进行改良,不仅政策方法不能实施,而且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而革命派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从根本上分析了当局的特点,指出只有推翻清朝政府的统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替代旧政府”。

“把过时的满清君主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才能真正解决中国问题。

再者要从改良还是革命所带来的效果考虑,改良意味着保留原有的统治阶级和体制的前提下进行一些变化,没有正确分析实质也没能解决实际问题。

我观中国近代之改良与革命

我观中国近代之改良与革命

中国地近代史,一方面是一部不断被西方列强欺侮沦陷地屈辱史,另一方面,却又是一部自我解救,自我探索,抵御西方列强地抗争史.而改良与革命则是近代中国自我解救,自我探索地两种不同地方式.改良,是统治阶层在内部对限制阻碍自我发展地制度进行变革,以期能够达到符合时代发展需要,进而维护,巩固其统治地一种稳定地,温和地,不流血地,不触碰其根本利益地方式.而革命,则是用暴力地手段推翻现有制度或统治地一种极端地,流血地,惨烈地方式,这即是狭义上地革命.换言之,在本质上,改良地目地在于保护统治阶级地根本核心利益,而革命地目地在于对社会利益地重新分配.因此,正是背后所代表地利益地不同,才导致了中国近代改良与革命地争锋相对.也正是这一点,决定了改良与革命地密不可分.革命促使改良,而改良又为革命地发展提供了便利地条件.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良即是革命地前奏.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中国地改良,历史悠久.从春秋战国地商鞅变法,赵武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改革,从北宋王安石新政,再到明朝张居正变法……这些改良,让地处偏隅地秦国成为霸主,为秦始皇雄灭六国定下基础;让原本不堪一击地赵国成为战国七雄;让文化落后地鲜卑更好地统治中原;让积弱地北宋渐渐强盛;让落日中地大明帝国重新焕发光彩……因此,在中国地历史上,改良是有基础地,改良是可取地,改良是有积极意义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然而,近代中国地改良却又是中国改良史上地一朵奇葩.因为中国近代地改良是在内有革命火焰熊熊燃烧,满清统治摇摇欲坠,外有西方列强虎视眈眈,西方先进资本主义文明不断侵入地大背景下实施地,这本身就已经超越了历史.而这又决定了中国近代改良地特殊性与复杂性.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中国近代地改良始于洋务运动,衰竭于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其后地戊戌变法,立宪新政则更多地是一种表面形式,小打小闹,难以形成气候.我以为,中国近代地改良,纵然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列强对中国地侵略,但最终地结果必然是失败地.即便从唯物辩证地角度看,益处是有地,但于大局实乃杯水车薪,难逃最终地灭亡.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何也?其因有三.首先,中国近代地改良其根本目地不是为了挽救中国,不是为了维护中国千千万万人民地利益,它地出发点和回归点是维护满清贵族地腐朽统治.满清统治者企图通过引进西方先进地枪炮文明来达到对内残酷镇压起义革命,对外抵御列强,进而维护其统治,保证其在中国地核心利益.满清在中国地统治不是正统,而是一种殖民统治.当他们地利益因改良而受到损害时,便开始抵制.康有为,梁启超地改良,是站在中国兴亡盛衰地立场上进行地,只因损害了以慈禧为首地满清顽固势力地利益,而被迫失败.一个国家,民族地昌盛不是由少数人决定地,而是由这个国家,民族地大多数人努力创造地.清王朝以抛弃大多数人地利益来挽救,维护那一小撮满清寄生虫地利益,其行可耻,其举可悲.失去人心地改良必然难以长久地推行,必然在实施过程中遭遇重重阻力,其改良效果可想而知.这样地改良又岂有不失败之理?只能叹有心振国,悲无力回天.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其次,即使是统治阶级内部地改良,也难以形成坚固统一地战线.统治者内部勾心斗角,自相残害,改良势必受阻.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再到最后立宪新政,这些改良都是满清统治者不得已而为之地举措.这些改良都是满清统治者为了维护一时地利益同时也为了压制国内革命而采取地守势.当他们地利益得到暂时地保护时,便会撕破改良地伪装地面具,大肆残害改良之士,废除改良新法.从对林则徐地猜疑弃用,到光绪帝被囚,戊戌六君子慷慨赴义,无一不淋漓尽致地揭露了满清统治者腐朽衰败,愚昧无知,卖国求荣地真面目.依靠这样一个腐朽黑暗地政府,想用改良来完成对资本主义地过渡从而拯救中国无异于对牛弹琴,痴人说梦.可笑,更可悲!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最后,任何形式地改良,都必须要有广泛而坚实地基础.这种基础可以是思想基础,也可以是物质基础.然而在近代地中国,这两种促使改良成功地基础根本就不具备也不存在.没有基础地改良,就犹如没有地基地空中阁楼,又怎能抵抗住狂风骤雨地暴击?这也从客观上决定了中国近代地改良必然会失败地命运.近代中国地改良,洋务运动只是一场单纯从器物上模仿西方先进地枪炮文明,而无思想上地解放学习.戊戌变法,更多地是从西方地经济和政治角度上学习,也同样忽视了思想上地启蒙传播.至于后来地立宪新政则更是一场欺骗全中国地闹剧.回顾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地发展历程,正是因为有伏尔泰发起地思想启蒙运动地发展,解放,才为随后地资本主义改良和革命提供了生长地润土.只可惜,中国地改良者未能看到这一点,只是一味地寄希望于满清统治者和政治投机者.不是反动顽固势力太强大,而是改良者未将改良地思想广泛发扬,否则,改良者振臂一呼,几万万中国又怎会惧那几个满清统治地历史小丑?哎,国是如此,改良如此,焉有不败之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中国近代地改良,只是一场统治阶层内部地自我博弈.其根本目地只在于维护满清腐朽反动地统治,维护满清贵族在中国地核心利益,根本未将中国地未来,中国人民地利益考虑在内.所以,这样地改良势必失败.所以,在只剩华山一条路地情况下,革命便成了近代中国解救自我地惟一出路.所以,不是中国选择了革命,而是历史让中国选择了革命!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革命,我以为,是近代中国解救自我地惟一出路.因为只有革命这种流血地暴力运动,才能打痛打醒麻木地中国人,才能推翻黑暗地晚清王朝,才能击碎西方列强瓜分中国地幻想,才能打出中国地勇气与尊严!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从白莲教起义到占据中国半壁江山地太平天国再到沉重打击列强地义和团运动,这些起义固然都对革命地发展起到了推动地作用,但它们难称革命!因为革命不仅仅只是一个新政权代替了一个旧政权,革命更是开启了一个新地阶级,一个新地时代.所以,历史才会把英国地资本主义运动称为“光荣革命”,才会把法国地资本主义起义称为“大革命”,故,近代中国真正地革命始于代表资本主义新兴力量地武昌起义!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中国爆发革命,以及革命地成功(此处观点不同,为我个人观点),绝不是历史地偶然,而是历史地必然!改良虽然是失败了,但并非毫无益处.改良是革命地前奏,改良为革命地发展已经播下了思想地火种,改良为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改良又为革命培养输送了一大批有理想有志向有作为地革命人才.因此,当改良失败后,革命党人对满清王朝地最后地希望也随之破灭,他们只能通过革命来实现先前地革命主张.所以,革命之火骤然燃遍神州大地,晚清王朝地覆灭只是时间地问题,苟延残喘,又怎能抵抗住历史发展地趋势?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所以,我认为,近代中国命运地转折点便是辛亥革命!它推翻了腐朽地清王朝,不仅仅终结了中国两千年地封建帝制,而推翻了“洋人地朝廷”在一定程度上也打击了西方列强,更鼓舞了随后地三十多年里中华儿女勇敢地用血肉之躯抵御外敌.同时,革命民主共和地观念也随之广泛地深入人心,这为后来“新文化”运动地产生提供了条件,更为马列思想在中国地传播定下了基础……而这些,又岂是那妄图维护腐朽统治而进行地改良所能相提并论地呢?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是地,纵然近代中国地辛亥革命在带来巨大地益处时,也地确带来了不可估量地损失.它让中国重新陷入了割据混战地时代,让西方列强和投机分子从中有机可趁.但不可否认,与改良相比,革命远比其来地更有意义和价值.因为如果近代中国没有革命,你就还生活在那个被满清贵族和西方列强双重压榨地社会里;你就还是鲁迅笔下那麻木不仁,愚昧无知地众多阿中地一员;还记得那张时局图吗?你就还是那条时局图上任西方列强欺侮宰割地病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因此,近代地中国需要革命.我为中国近代地革命而喝彩!纵然革命意味着流血,惨烈,痛苦,牺牲……但且放眼世界,纵观历史,哪一次名垂历史地变革没有强硬地革命?哪一次影响世界地进程没有流血地革命?又有哪一次震撼历史地事件没有铁血地革命?正是因为革命,历史地长河才会拒绝平庸而奔腾澎湃;正是因为革命,才会激起历史长河中飞舞地浪花;正是因为革命,才会让历史变地沉重与庄严!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所以,我说,中国选择用革命来解救自我是明智之法!革命,才是王者之道!!!中国近代地改良,纵有益处,但于大局,于事无补,总体上,我持否定地态度.中国近代地革命,纵有弊端,但于全局,乃一箭定江山,我不仅支持,更是赞赏和钦佩!是地,我尊敬林则徐地忠君爱国,欣赏康有为“物新则壮,旧则老;新则鲜,旧则腐”地改良观点,也感动于梁启超“男儿老兮天下事,但有志兮不有止”地老而弥坚.然,我更钦佩革命志士地英勇无惧.那是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地铮铮铁骨;那是秋瑾“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地大义凛然;那是鲁迅“寄意寒心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地赤子情怀;那更是孙中山“天下为公”地鞠躬尽瘁……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岁月如流,百年已逝,追忆往昔,是是非非皆过矣,俱尘埃.古有太史公言: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前有司马光言: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今者我言:改良乃革命之先声,无改良即无革命,无革命即无当今之中国!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

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

Thank you
谢谢!
革命: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封建帝 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 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提出了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大主义作为反清革命 的指导思想,较为全面、系统地阐释了中国 资产阶级革命派关于中国革命的目标、纲领 和斗争方式。
结果
改良一般是自上而下发起的,而革命则是自下而上推翻当权者的统治
革命之与改良相对而言,是十九世纪中叶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兴 起以后的事。在中国,革命与改良(或改良主义)两个词相对使用就更晚 了。把用暴力反抗封建统治称作革命,是孙中山进行武装反清时才流行的。 近代中国是在革命与改良的不断变革中曲折前进的,充满了革命与改良之 争。怎样正确地认识和分析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的辩证关系,改良的积 极意义何在? 近代开启以来,中国遭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本身的社会制度和 社会经济文化遭到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在这种冲击下,国内 的腐朽势力愈益抬头,并与侵略势力结成联盟,阻碍中国的发展壮大。中 国只有改变现状,奋发自强,才能自立于世界。那么革命与改良就成了改 变现状的两条不同的道路。
改良走不通,就只好革命,而革命的负面影响在中国表现的淋漓尽致,辛亥革命, 使中国陷入了长达30多年的内战,丧失了大量的领土,失去了追赶世界的机会。 随后的共产主义革命,虽然基本统一了中国,并长期保持繁荣肯定,但革命的风 潮摧毁了中国的传统,甚至连文字的承继都被割裂,更严重的是,左倾的革命思 想,将中国自绝于国际社会,再次错失了重新撅起的机会。时过境迁,今天的领 导人终于在惨痛教训中醒悟,开始大力发展生产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 斗。
原因
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局限: 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维新派尖锐的揭露了俄国侵华的事实,却幻想依靠与英、日同盟来 抵抗俄国) 惧怕人民群众、脱离群众(例如:康有为每次上书都提醒光绪帝不要忘记人民反抗的危险)

近代中国史的改良与革命

近代中国史的改良与革命

近代社会客观地本能地同时存在两种需要、两种发展趋向,即“激进”与“改良”,它们是交织在一起,是可以统一的。

近代的中国是一个转型中的社会,古代的东西与近代的东西杂混蜕变,本来就不好清理。

思想文化范畴的理念与政治范畴的理念并用于救国斗争,越发显得头绪多多。

用“激进”与“改良”来评价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思想派别或人物,情况就大为复杂了。

梁启超在改良与革命之间反复,已经隐约感悟到上述的两种需要;但他更偏重于改良,对两种历史需要的理解有失偏颇。

民初他主张在共和制下实行开明专制,无意间,已经找到了中国近代史两种需要的统一方式:先革命,在先进国体的外壳下,进行改良,实行符合社会历史条件的制度。

在改良与革命的两难之间,梁启超已隐约参悟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规律。

雷颐指出,“辛亥革命”这些年来几乎成为“激进”的代名词,其实,被尊为“辛亥之父”的孙中山并非一开始就想“干革命”的,起初也是想方设法、最后通过王韬上书李鸿章,想走“改良”路线的。

只是在“改良”被拒之后,他才立志走上“革命”一途的。

有人对清政府的“新政”“立宪”被辛亥革命“打断”而深感遗撼。

不经革命的大动荡大破坏而收革命之实效,当然是值得追求的理想状态,作为一种良好的愿望,更是无可指责。

几乎每个时代、每个社会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激进”思想,但在承平年代开明社会,形形色色的激进思想于民众之影响者几希,更掀不起能动荡社会的大风大浪,只能是屈居一隅的少数人信念,不足为意。

然而,一旦社会腐朽不堪,而统治者又拒绝改革以疏不满以缓危机,民众忍无可忍最后抱定与汝偕亡之心,则蛰伏已久的激进思想便如狂飙突起,成为席卷一切的巨浪大潮。

此时此刻,惟最激进者最有吸引力,暴力肯定不断升级,愈演愈烈,最终火焱昆岗,玉石俱焚。

我们搞历史的总是养成一个习惯,从事实中看它是怎么样造成的,或者说我们对一个巨大的社会运动,也可能很不喜欢它,也可能是从价值上否定它,但是这么巨大的社会运动来了,那么多人走进去,那么多人支持它,恐怕更重要的是要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为什么那么多人支持它,造成这个社会的原因是什么?我觉得这个得仅从主观上说这个过激,那过激,我们对巨大的社会运动和历史思潮,我们就是要分析它是怎么产生的。

中国近代的改良与革命

中国近代的改良与革命

2、影响:

一方面,它们针对当时社会的严重弊端和民族 危机,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符合国家与民 族的利益,对国计民生具有积极作用,迈出了 向西方国家探寻真理的步伐,充当了中国近代 社会思想启蒙的先驱,并对后世产生了重大而 深远的影响。 另一方面,由于它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清 王朝的封建统治,因此依然有着明显的阶级和 时代的局限。

他们以传统经学为依托,以匡时救世为 己任,对内主张整饬吏治,改革弊政; 对外提倡学习西技、制度,以抵抗侵略, 从而逐渐在地主阶级中形成一股经世致 用的社会思潮。先后出现了以改良为主 的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这些旧民主主义 革命。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 (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 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 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经过两次鸦片 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 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 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 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 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 治。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 础。
论中国近代的改良与革命
记录中国历史变迁
近代中国的改良和革命概述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一、改良

1、背景 1840年,英国侵略者向中国发动了一 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 建国家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鸦片战争前后,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封 建社会危机四伏。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 感,促使一批政治眼光比较敏锐的封建 知识分子,进一步去探索和寻找中国社 会摆脱困境与危机的良策。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 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 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 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 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 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 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 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

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20世纪初中国的革命或改良与中国现代化的不同视角内容摘要: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中国社会前途面临着改良与革命的抉择。

改良与革命有着共同的时代背景和相似的思想根源,经过维新立宪与社会革命两种主张的斗争,在社会变革的推动下,立宪改良派逐步转化到革命阵营,中国最终选择了革命.在一系列救亡图存之后,20世纪初,出现了一批新的革命者——以孙中山代表的革命派。

他们意识到只有走民主革命的道路才能拯救中国,于是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爆发,顽固的封建统治被推翻,孙中山是真的猛士,辛亥革命是伟大转折,中华的振兴,从辛亥革命开始。

关键词:革命改良现代化辛亥革命十九、二十世纪之交,是中国历史上风云变幻最剧烈的时期。

甲午战争的惨败,八国联军血洗北京的奇耻大辱,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使古老的华夏帝国陷入空前的民族危机之中;《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四万万同胞流下了伤痛的血和泪。

救亡图存、保国保种,成为全民族的当务之急。

中国将何去何从?这是世纪之交的中国面临的抉择。

专制腐败的清政府已经无法领导中华民族做出正确的抉择。

中国的优秀分子不断地判断着、尝试着、选择着,革命和改良交相辉映,中国到底走哪条路也一直难以抉择。

当孙中山回到中国,开始艰难的救亡图存之路,革命之路就成了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前行的主要道路。

但不管是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时代要求。

也就是说,革命与改良,不是某一部分人主观地造成的,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造成的。

“中国是带着首都被敌人攻占的耻辱进入到20世纪的”,邓小平曾经这样说起民族痛史。

20世纪初,中国在经历了维新变法失败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迅猛传播,震撼着中国思想界。

觉醒的新兴知识分子认识到,“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一系列救亡图存运动的失败表明,旧式的中国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都不能挽救中国的民族危机,只有民主革命才是通向民族独立富强的道路。

以武昌起义的枪声为发端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皇帝和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一个形式上先进的共和制国家。

论改良改革与革命

论改良改革与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派
孙中山
资产阶级革命派诞生于辛亥革命。代表人物有:孙中山、章
太炎、黄兴、邹容、蔡元培等。他们与资产阶级改良派主要
表现在手段的不同,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使用暴力手段,而 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非暴力。
领导了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改良派
仍然无法完全卸下封建思想的包袱,并且变革始终心怀畏 惧,担心一旦中国内部发生了剧烈震动,帝国主义列强会 趁乱更加强烈的打击,甚至最后使中华民族亡国灭种。
中国遭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本身的社会
制度和社会经济文化遭到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 的冲击。
1
中国只有改变现状,奋发自强,才能自立于世界。
那么改革与改良就成了改变现状的两条不同的道路。
3
改良应该是首选之法。因为改良可以在不流血的情 况下,通过逐步的、有序的制度变革,使一个国家和 平地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成为强国。
但革命派认为,只要土地问题不解决,阶级问题, 贫富差距问题,仍然无法彻底解决中国问题。
分析比较
事实证明,尽管还存在着弱点与软肋,革命派的
许多观点,在当时的确是更为先进与进步的。
革命派对于中国境况的认识是相对深刻的,这最 终成就了存在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的覆灭,和
中华民国的建立。 相对进步与落后,革命性与妥协性,这些种种的
革命派
已经对清政府,或者说任何形式的封建帝制丧失信心。坚 信,只要皇帝存在一天,压迫与剥削就存在一天,人民的 生活也就不会有大的改观。
分析比较
改良派,反对平均地权,认为这种做法一定会煽动 中国流氓地痞的使得中国陷入大动乱,而实质上, 是改良派仍然固守着少数资产阶级、皇族的特权不 愿放手,而反对土地的国有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