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意境
浅谈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
浅谈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传统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音乐有着漫长的发展史,与西方音乐的发展相比,由于民族思维方式不同而形成的审美观念不尽相同。
中国传统音乐以淡泊、含蓄,不描述、不渲染为上品,讲究情意,追求意境,通过意境引发人的想象,升华人的情感。
一、什么是意境“意境”是音乐美学理论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
它所指的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二者合二为一的一种艺术境界。
意境是实物在人心中所创造的虚境,是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一种虚境。
我们常说一首诗很有意境或某件艺术品体现出了一种独特的境界,指的就是它在现实基础上更深层次地体现出的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与此同时这种意境与观赏者的心境达到了共鸣。
意境一般是用来描绘艺术作品审美的规定型的术语,在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对中国传统音乐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音乐以含蓄、空灵为上品,它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意境。
意境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使中国传统艺术作品在审美意识上具备了客观事物与主观精神表现的双重性,而二者的有机联系则构成了中国传统艺术作品中的意境美。
因此,我们所强调的意境,既不是对客观物象的简单描摹,也不是主观意念的随意拼合,而是主?客观世界的统一,是自然与心灵,生活与艺术各方面高度和谐的体现。
“境”从中国古代以来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理论范畴,这与中国哲学的基本特点有关。
中国人对宇宙的认识,并不十分强调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更多的是强调以心灵契合它,宇宙是与生命息息相关的对象,是每个生命的统合体。
所以,只以外在的科学远不如用内在心灵去体会,去谛听,去感受。
中国的哲学不重知识论,而重存在论,重视将人的生命存放到世界中放到宇宙中去,寻求其意义;中国哲学将世界视为一个有生命的整体,每个生命都是整体生命中的一部分;中国人将艺术人生化,人生艺术化,艺术与人生密切相关等等。
这些思想都对“意境”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音乐思想中的“意境”老子说“大音希声”,我认为这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关于意境的学说。
浅谈文学作品“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浅谈文学作品“意象”和“意境”的理解意象和意境两个概念,在阅读有关抒情文学作品的评论时,常常可以见到,对于读者来说,平时也并不怎么再意对它们的理解,或许很多人在潜意识中觉得多多少少还是懂得的,但真要说一说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境,对于一些读者而言,却未必能说得清楚。
然而,理解把握这两个概念,对于阅读和理解抒情文学作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什么是意象意:主观的情感,象:客观的各种事物;意和象有机结合构成意象——表达主观情感的各种客观事物的复合体(“意的寄托物”)。
美国诗人庞德在《意象主义者的几个“不”》中给意象下定义:“意象是一刹那间思想和感情的复合体”。
可见,意象不是一般的具体事物,而是主、客观融为一体的形象——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单纯的客观事物还不能称之为意象,只有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才能称为意象。
二、什么是意境意境是意象的有机结合所形成的一种境界。
“意境是我国抒情文学创作传统中锤炼出来的审美范畴,其理论在我国传统文论中源源流长。
它侧重于表现的抒情文学,其主要成份是情思。
”(童庆炳主编《文学概论》)简言之:“所谓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童庆炳主编《文学概论》)可以理解为意境是由意象叠加形成的意象组合,是由人的心理活动组成包含新的意蕴(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特殊结构,是环境(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和感情的结合体。
举个例子说说意境的构成。
在马致远的《秋思》中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每一种都是诗中单一的意象,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只是意象,这些意象和后面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再加上个天涯孤旅的“断肠人”,作者把这些意象通过心理活动渗透进自己的情感,再把它们有机地组合起来,就形成了景中有情,情景交融的某种境界和情调——即意境。
三、怎样理解文学作品的意象和意境知道了意象和意境的构成,那么作为读者,怎样理解作品的意象和意境呢?让我们来把白朴的《天净沙·秋》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意象和意境作个简单的对比,来说明这个问题。
浅谈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
浅谈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摘要】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源自其独特的文化底蕴,融合了哲学、文学、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出深厚的历史积淀。
音调、节奏、曲式等元素体现特定情感和情绪,营造独特意境,常运用象征性的意象表达情感与思想。
这种意境不仅是音乐本身的情感与意境,更是文化符号的传承和延续。
通过欣赏中国传统音乐,人们可以感受古老文化的魅力和韵味,领略其中蕴含的深厚哲学思想和情感表达。
传统音乐既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珍惜。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意境,文化底蕴,哲学,文学,绘画,历史积淀,音调,节奏,曲式,情感,情绪,象征性意象,文化符号,传承,延续,古老文化,魅力,韵味。
1. 引言1.1 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是什么?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是指音乐所抒发的情感、意境以及具有深远文化内涵的一种特殊氛围。
它不仅仅是音乐本身的旋律节奏,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文化的传承。
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情感,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共鸣。
通过音乐的表现形式和声音的韵律,传达出一种深刻的意义和内涵,让人感受到音乐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1.2 为什么中国传统音乐能够产生独特的意境?中国传统音乐能够产生独特的意境,主要是因为它深深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底蕴。
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音乐吸收了哲学、文学、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念和风格特点。
这些元素融于音乐之中,赋予了中国传统音乐深邃的内涵和丰富的表现形式。
中国传统音乐还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情绪的传达。
音调、节奏、曲式等元素都被赋予了特定的意义和情感,通过这些元素的组合和运用,音乐得以表达出丰富多彩的情感和意境。
中国传统音乐中常常运用象征性的意象和意境,通过音乐表达情感和思想,引导听众进入一种超越现实的心灵境界。
浅谈中国画的意境之美
浅谈中国画的意境之美一切艺术都必须要有意境。
一首诗,一篇散文,一篇小说,一段相声,一首音乐,一幅画乃至一株盆景都有自己独特意境。
艺术门类不同,它对意境的表现形式也就不同意境是艺术的生命与灵魂,缺乏意境就缺乏生命与灵魂。
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
意境是绘画基本要素的综合反映,是由作品本身的整体样式决定并通过作品直接呈现的。
“意”主要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是画中形象能引人深思﹑发人遐想﹑动人心扉的弦外之音,是超出画面以外的,能使人心驰神往并泛起感情上的涟漪。
美术作品中意境的创造离不开贯通一气的感情,即所谓存在于下笔之前、落笔之中、收笔之后。
李可染先生说:“意境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也是诗是境界。
”纵观几千年的中国绘画史,历代绘画名家的创作也同样讲究超凡脱俗、含蓄空灵的意境美。
中国画的意境美在于“画中有诗”。
一、画的诗化、文学化这个“诗”字,与其说是“诗歌”,倒不如说是“诗意”,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
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有这样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道出了中国画的绘画意识和创作方法,即写意的艺术观和意境的艺术方法。
“画中有诗”即是画有诗的意境,画的诗化,画的文学化。
二、言志抒情以为“诗”语言形象的精炼,音调的和谐和节奏的鲜明,以抒情为正。
“诗以言志”,“言志”便是抒情,正是抒情这一个共同点,使中国的绘画与诗歌结合起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样极高的境界是外国诗歌及绘画所无法具备的。
1、中国画的意境美在于气韵。
中国画讲究“气韵”,谢赫主张“形神兼备、气韵生动”,顾恺之提出“传神论”,潘天寿说“画事以笔取气,以墨取韵”,可见“气韵”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
2、中国的意境美在于“不似之似”。
石涛说:“明暗高低远近,不似之似的似。
”这“不似之似”便是在总结前人关心形神关系的美学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的,而成为中国画家遵循的法则。
浅谈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浅谈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浅谈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描绘山水,中国山水画带给观者深邃的意境和内心的宁静。
它以自然为题材,追求画家内心的意境,通过笔墨的虚实、意境的营造,展示出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智慧。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有三个方面,即自然之境、心灵之境和传情之境。
首先,自然之境是中国山水画意境的重要体现。
中国山水画追求“气势恢宏,意境深远”,在画面中展现自然山水的壮丽景观。
通过运用线条、形状、色彩等各种元素以及画家的创作手法,表现出山高水长、云深雾重的场景。
比如在明代画家杨元素的《万山纵横图》中,画家以壮丽的山河为主题,笔力极其雄浑,给人一种壮丽恢弘的感觉。
又如宋代画家马远的《黄山图》中,对黄山的岩石、树木、云雾等细节描写入微,画面更显得充满神秘感。
这些画作以挺拔的山势、奔腾的江河、苍茫的云雾,让人看到的不仅是画家的技术功底,更是中国自然山水的壮丽景色。
其次,心灵之境是中国山水画意境的精髓所在。
中国山水画以表达画家自身内心世界的意境为核心。
画家通过画笔和色彩的表达,将内心的感受和情感溶于画作之中。
比如明代画家徐渭的《云树纪绿》中,画家以写实手法描绘出一片片的云雾和绿色的山野,从而展示出他内心的宁静和悠闲。
这种通过笔墨表达心灵境界的方式,在中国山水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山水画家注重心灵的表现,他们认为艺术家的境界对作品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后,传情之境是中国山水画意境的独特之处。
中国山水画通过自然山水的描绘,使观者产生共鸣,从而给人以情感的交流和思考的空间。
中国山水画寓意丰富,常常通过自然景物的美化和细腻的线条描绘,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交融。
如明代画家沈度的《山坡夏花》中,以写实的手法描绘出一片盛开的花海,恍如仙境。
这种细腻和富有情感的描绘,使观者可以感受到画家的用心和情感,从而触动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总的来说,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智慧,它追求自然之境、心灵之境和传情之境,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内心世界的寻求。
浅谈意境
慢聊意境摘要: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是我国抒情文学创作传统中锤炼出来的审美范畴。
意境不仅仅是一种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概念,更是一种美的表达和体验。
意境理论更是中国化的独特的艺术,是无数的前辈的心血,其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时期。
关键词:意境;意境理论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是我国抒情文学创作传统中锤炼出来的审美范畴,并对绘画创作长盛积极影响。
在诗、词、画、戏曲以及园林等艺术中,借别具一格的艺术手法熔铸成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统一,深刻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生真谛,从而使审美主体身心超越感性的现象,达到空间化的艺术效果。
在古代文论中,“意境”一词最早见托名为唐王昌龄所作的《诗格》:”诗有三境。
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思也,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心,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1虽然王昌龄最早提出了意境,但是此意境非彼意境,二则不是同一概念的。
但是这说明古人已经开始研究意境了。
意境不仅仅是一种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概念,更是一种美的表达和体验。
任何意境的表达都要有对客观事物的深化认识,对客观事物进行理性的分析作为前提;无论是苏轼的《江城子,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对亡妻的思念之情,还是李煜的《虞美人》的国破家忘的愁苦之情。
都是作者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如果没有深刻的生活体验,作者是不可能体会到这的。
如果没有国家的灭亡,李煜也不会有国破家亡的愁苦。
正是有国家灭亡的现实才会有了李煜这样的是人。
同样的,当我们读他作品的时候我们也可以体会的他的思想。
我虽然没有国破家亡,但是我读到李煜的诗的时候我们能体会到那种思想。
这就是意境美得体验。
叶朗先生认为:“意境就是在感性的日常生活和生命现象中,直接呈现某种形而向上的意味“,“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世界、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空间,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觉和领悟。
浅谈意境
毕业 于广 州蔓 求学 院 中国 硕士研 究生
班 现 为 广东 省 蔓术掌协 备 艺术 中一 主
有 “ 、 玩 “ 的心 态 , 乐 其过 程 , 晶 其味 造 一个 意境 的框 架 ,好 让你 的 马有片 踏 品 道 , 演形 骸 之外 。 去除 了功 名利 禄之 心 , 放 实 的草 原 可以 驰骋 ,不 至于 跑得 脱缰 而{ 画就 无拘 无束 了 ,其过 程也 就 真正 的是 种 毕 竟深 厚 的中 国文 化素 养 ,是 书法得 以 享 受 我 的恩 师陈 新华 ,便 是 如此 。身 在都 步 发展 的基 础 这 片 草原 ”其 实也 就
人 有 烟瘫 、酒 瘾 。凡 对 一切 自己 需 要 书法 作 为 国 粹 的 种 , 同 样需 要 认 识 的 ,有兴 趣 的事物 都 会上 瘫。 而我 .对 水 墨 己“ ,没 有境 界的 书 法 , 如 失去 了灵 《 便
是 有瘾 的 。 而 且这 个 瘾 还 很 大 ,大 到 我 愿 躯壳 。 实 践 证 明 , 历 史 上向 前 一 步 意把 一辈 子放 进 去 ,品玩 它 、享 受它 。我 觉 展 ,往往 是伴 随着 向后 一步 的 探本 求源 。 得 ,画 画 的^ 就 应 该 青这 种瘾 ,而 且 还要 这 探丰 穷 源并 非是 主庸 的 、保 守的 ,而{ 王
,
显。 我 画热带 雨林 时 ,笔 触走 向常 常统 一在
一
种 苹行 扭曲 的巷 势 中 整 体结 构尽 量形 成 些描 绘单 独檀 株 的作品 。则 大 多以
,
回旋 内 嵌 的 凝聚 力 ,以尽 力凸 显 其趋 势 之
.
美 ,男
句 , 不 同的 场 台 ,宇 也 可 以 用不 同 的 写 可 寓意 可象 形 。表现 出不 同 的意境 。 一 眼如 出 辙 ,永 远都 照着 ~个 意境 模 式
浅谈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
浅谈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中国传统音乐是一个悠久而丰富的文化遗产,代表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和深厚的历史传统。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意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蕴”、“气韵”、“神韵”和“雅俗共赏”的特质。
一、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含义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又称“乐境”,是指音乐所传达的艺术效果和情感体验。
具体来说,“意境”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二是音乐所设计的场景和环境。
对于情感和思想的表达,“意境”通常表现为音乐所传递的情感和思想的内涵。
例如:《二泉映月》让人心情悠闲,想象在皎洁的月光下品茶聊天;《梁山伯与祝英台》让人感受到着一种伤感的情怀;而《广陵散》则处处透露着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和地域特色。
对于设计的场景和环境,音乐的“意境”则表现为音乐所创造的场景与气氛。
例如:《梅花三弄》描绘了梅花的孤傲,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溜溜的小提琴》则展现出它轻盈的舞蹈般的动作。
二、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特点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意境”的表现方式十分博大精深,有以下四个特点:1、含蓄而意境深远。
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是一种通过各种声响和旋律传达、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
它的特点是含蓄而意境深远,往往需要人们通过想象和感受去准确地领会它的内涵和情感。
例如《二泉映月》中,由于没有文字的表达能力,旋律和音节瞬间与门客借着吟咏,以切情于夜,抒发出令人毫不费力就能体会到的酒趣随意。
2、植根于文化传承,并融合不同学派的影响。
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植根于中国优秀的文化传承中,并融合了各个学派的影响,既有古典的内敛和含蓄,也有民间的爽朗和直白。
例如《广陵散》融合了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展现出了一种承载着历史、文化及人民生活的声响美;而《梅花三弄》则融合了古典和民间的风格,使得它在感情表达上更为自由、坦率。
3、富有想象力。
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善于利用人们的想象力来创造出广阔的内涵和情感,它让人们能够通过旋律和声音去设想出一幅精美的图画,同时又能够让人们感受到那里的情感。
浅谈王维先生诗中的意境
浅谈王维先生诗中的意境“意境”为何?古人多以意境来评价一首诗歌的造诣之深,那么意境到底为何物?其实,所谓意境,斯以为即是意蕴与境界。
意境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渗透在古代中国书法、绘画、诗歌创作、园林设计等各种艺术中,生于意外,韵于象内。
“意境”之说发展史说起来也算是久远了,最早可挖掘到庄子先生对于“自由之境”的讨论,“境”的本字是“竟”,《说文》一书有记:竟,乐曲尽为竟。
所以“竟”字指时间的停顿、停止。
汉魏期间,佛教学说传入中国,《无量寿经》载:“斯义弘深,非我境界”,佛门认为“境”是人在精神上对时空的超越。
故“超然物外”即是一种境界,宋朝叶梦得《石林诗话》中“渊明正以脱略世故;超然物外为适;故区区在位者;何足盖其心哉?”恰恰就体现了超然物外的意境。
六朝之时,刘勰、钟嵘将“境”化用于文学,盛唐之后,“意境”理论开始形成。
有一网友对“意境”做出名词解释:意境就是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明确言传、具体把握的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借助形象传达出的意蕴和境界。
看到这段话,我似乎才对“意境”这个词有了较深的领悟与理解。
论起意境深远的中国古典诗歌,数不胜数,洛阳纸贵,说到善于构造意境、创作的诗歌因意境宏大的诗人作家,那也是“江山代有才人出”,才人辈出。
本文就以王维先生的部分作品作为例子进行意境的浅析。
宋代苏轼苏东坡先生曾在《东坡题跋》下卷《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提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品摩诘之诗可氤氲其中带有画的韵味,观看王维先生的话,其中又似乎隐藏着诗的美妙,这不妨可说王维先生的诗歌造诣之深。
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想必王维先生不仅对于人文历史上有深厚沉淀,对于自然景物有着敏锐感知,也在艺术想象和文字组织表达的节奏与美感上有着独到天赋,这使他的诗歌有着无限魅力。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到“三境”:“诗有三境。
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学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浅谈意境啊
意境的内涵意境,即意象,是一种联系、组合、表达精神意志和思想的艺术形式,是文学记叙的核心和本质,是古今中外共同的一种文学观念或手法。
意境有三种,包括表意境、思维意境和情感意境。
一、表意境表意境是通过句模、句式、构词方式等将词与词相联系,使每句具有一定的固定意象形式,表达思想意志的文学艺术手法。
例如宋代诗人张祜《鹊桥仙》中的“明月清风夜未央,半壁店灯两里明;行人静看相思在,一片红云一叶情”,运用联句抒情,达到表意境的效果。
二、思维意境思维意境是通过逻辑思维或想象等技巧,联系作者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再由抽象内容转换为与读者接轨的具体内容,形成一种思维意象,从而达到表达作者深重感情的文学艺术手法。
例如李白《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通过形象的比喻,突出作者的思乡情怀,从而达到思维意境的效果。
三、情感意境情感意境是通过文字、语气等,运用悲哀、烦闷、痛苦等情绪,表现人的精神变化,从而达到情感的表达的文学艺术手法。
例如晚清诗人蒋捷的《街头草原》中的“满街秋空雁来去,草地萧索马惊空;伊川国庆逐相见,内心泪水应无穷”,深情表达了作者抗拒鞑靼入侵的精神,从而达到情感意境的效果。
意境的作用意境具有独特且重要的作用,它为文学作品增色不少。
一、提高文章表达深度通过意境艺术手法,可以让文字表达效果更丰富、更深刻。
凡把意境运用到文字中的作品,肯定能让读者被文章的精神意志感动,并对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提高文章表达效率意境能让文字表达更加准确、紧凑,以最少的文字表达出最大的内容,从而达到非常高的文学表达效率,更有助于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家,创造出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文学作品,让文学更加完美。
三、提高文章表达魅力运用文字、表情等细节,刻画出作者思想意志、情感等,并通过一副意境的技艺,让读者能真切的感受到作者的思维和生命的魅力,这也就是意境所带来的魅力。
意境的表达技巧运用意境艺术能让文字更加丰富、深刻,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掌握造成这种意境效果的技巧,一般来说,有以下一些表达技巧可以帮助从事文学创作者创作出具有意境的文学作品:一、利用暗喻暗喻是指将文学作品中的事物比喻成另外一种与其有关系的事物,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意志等,酒明月、花开柳绿、玉佩冰炭等,均可以用来运用暗喻创造出表意境。
浅谈意境之美
收藏·品味文 张永千浅谈意境之美木材意境在明清之际开始成为美学范畴,但它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先秦道教,魏晋玄学以及隋唐佛学。
受老庄玄学与佛学禅宗思想的影响,中国艺术家很早就认识到创造表现宇宙生机与人生真谛,利用虚实结合,“象”与“象外”统一的艺术形象表现主体思想的“意”的重要性。
《易传》中明确提出了“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的观点。
“象”的重要意义在于借其以表达“意”,艺术创造主体精神与本质是“尽意”与“得意”。
“象”的形式只是“尽意”与“得意”的一种手段。
在“得意”之后,或许“象”的形式就成为一种附庸。
“象”就无关紧要,故说“得意而忘象”。
艺术中的形,也就是说“象”,是通过艺术家的迁思妙想,大胆去舍,夸张变形概括而形成的“象”,“象”越具体、局限性越大。
为“象”而“象”是难以达到表现内涵丰厚、意义深远的“意”这一目的。
因此艺术不能满足于有形的“象”而应去追求无穷无尽之“意”的“象”。
这就是“象外之象”,即“象外之境”,也就是意境。
所以我觉得既要有良好的写实基本功,更要学会不“似”之“似”的本领。
作者在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对自然物象的提炼加工,去舍,寓情入景,借景抒情,使其与作者的主观意念,融为一体,从而达到情景交融,创造出寓意深远、内涵丰富的境界。
当然“意境”的创造最终要落实到作品构图上,而形式因素上的主体突出,对称与平衡、对比与协调、节奏与韵律、变化与统一等是创造“意境”的具体手段。
下面结合作品《英神再世》的意境创造谈几点体会:1.作品首先要立意,意高则高,意奇则奇,意远则远,庸则庸,俗则俗。
传说八仙不受万神之王“玉皇大帝”的管辖,是惩恶扬善、不拘世俗的散仙,八仙被组合在一起,那神通广大、勇往直前、不畏艰险的精神,激励我们力除险阻,驰向幸福的彼岸。
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是谓意所在。
2.八仙题材古老,作品也不计其数。
此作品摆脱传统的束缚,力求以新的视角和构成手法来表达含蓄、自然、平实、新颖的时代作品。
浅谈诗歌的意境
高读必考○安徽界首市顾集中学张坤读诗须仔细品味诗中的意境,不在意境上下一番下功夫,即使读到能倒背如流,也不过是机械记诵,如入芝兰之室而不闻其香,犹同未读。
什么叫意境?顾名思义,“意”是情意、意绪,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界、境况,即诗中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景——它是广义的,不单指景物描写而言,也包括诗人所见、所历的事情,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行》)之类的描述。
“意”和“境”高度融合在一起,就自然形成一种可以引发读者想象和联想,使人恍若身临其境的艺术境界。
人们在读文学作品时所常有的喜怒哀乐之情,即由此而生。
近代学者,文艺理论家王国维曾说:“……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
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如入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
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
”(《宋元戏曲考》)这段话告诉我们,意境是文学作品审美价值之所在,意境不鲜明的作品很难称为文学作品,至少不是好的文学作品——诗歌尤其如此。
读诗而能注意品味它的意境,正是我们审美意识的萌芽。
李白,被人称作“谪仙”,风神超迈英爽,性格豪迈狂放,气盖天下,这些都反映在他的诗中。
读他的诗,人们往往会觉得诗境变化莫测。
在他的长诗里,这一点尤为明显,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里,刚说到天姥山的高峻,忽然一夜之间就飞到了它的脚下;黎明时登上山巅,忽而天又黑了下来;接着又是雷电大作,山崩地裂,却只听訇的一声,仙府之门大开……如此奇境迭出的诗章,读起来叫人时时有耳目一新之感,心旷神怡之情。
他的短诗里的意境也是十分隽妙的,例如在《越中览古》里,他只给我们勾画出两幅画面:一幅是他在越宫旧址所见到的图景,他没有极力写出今日越宫荒凉破败的景象,却只用“惟有鹧鸪飞”五字轻轻带过,这是写实。
另一幅是他想象中越王勾践破吴归国后庆祝胜利的图景,以战士们锦衣还家和宫女满殿两个细节渲染欢乐的气氛,这是虚写。
尽管诗人没有把他的用意写出来,但我们从这一虚一实的画面总能品味出许许多多世事变化的道理。
浅谈意境美
ART PANORAMA2008・07艺术理论“每一处风景都有其不同的特色,远瞻山河新李苦禅2008・07美术大观艺术理论059谢青君枣庄学院美术系的联想,并借蝌蚪的活泼形象,表现出画家在自然美面前所产生的愉快心境,使画面流露出一种生活情趣。
意境能引起人的美感,意境具有生动的形象,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唤起某种情感的特征,意境中的景物都经过情感的过滤,芜杂的东西都被过滤掉了,所以是情中景。
形象中寄托了艺术家的感情,所以意境感染人。
形象成为艺术家情感的化身,情感融化在形象中就像糖溶解在水中、香气扩散在空气中一样,所以意境又特别富有美的情趣。
意境中的形象来自自然,又能超脱自然,从属于表现情感。
当自然景物被反映在艺术中,它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一种艺术语言,透过自然景物表现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由于表现思想感情的需要可以对自然形象进行取舍、集中、夸张以至变形。
意境中的含蓄,使人感到“言有尽而义无穷”,“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意境的这种特性是和它对生活形象的高度概括集中分不开的,采用以虚为实、以实化虚的表现手法,令人产生联想的艺术境界。
《深山藏古寺》是宋徽宗赵佶所出的考题。
常人思维此画按说应有山有寺,但有位大手笔没有画寺。
画面出现的是山脚下的溪水边和尚提水的一幕,虽没画寺,但却能让人感觉到古寺就在不远处,寺隐于画外,让人感觉到画面意境的延伸,使得山更深,寺更古。
作者把藏字理解得深表现得妙,既含蓄又深邃。
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讲含蓄美,“十分境需要七分藏”,“曲径”方能“通幽”,在这幅画里有了很好的体现。
再看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白石先生91岁时老舍为其命题,要在视觉传达中表现出听觉,着实把齐白石老先生难为了一番,但齐白石先生毕竟有大家风范,有着丰富的创作经验,几天后,老舍先生来看画,不禁为齐白石先生的这一佳构拍案叫绝。
画面中应突出的是蛙声和山泉,但声音在画面中是不容易传达的,齐白石先生深思熟虑后却没画蛙,只是画一泓清泉,泉中游动着数只蝌蚪,但却让人仿佛闻见了那十里之外的呱呱蛙声。
浅谈意境的审美内涵
025研究探索张新成意境是中国美学审美思想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审美范畴,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具世界性贡献的一方面”。
那究竟什么是意境呢?“以境为高”的审美标准又是怎样体现的呢?一、意境的审美范畴意境在各种艺术中,借匠心独具的艺术手法熔铸成情景交融、虚实相间的统一,深刻表现宇宙生机和人生真谛。
在艺术创造欣赏和批评中,它也可作为衡量艺术美的一个标准。
作为审美范畴,意境的基本规定在于境,“境”本指一定的疆土范围,它从一个日常语言词汇转变为审美范畴的词汇是受佛教的影响。
“境”在佛教中指人生的状态或人的存在方式。
佛教禅宗认为五境与法境是可以相通的,不可闻、不可见的法境实际上就存在于可见可闻可感的日常生活中,包括人的内在心灵和能体现人类情感愿望的自然。
叶朗先生认为意境“就是在感性的日常生活和生命现象中,直接呈现某种形而上的意味”,“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世界、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空间,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二、意境的审美内涵我认为意境的审美内涵包括象、境、意三个层次,在具体的理论关系中这三个层次浑然一体。
(一)缘“象”立意所谓“象”就是一些感性的“景致”,如人、事、景、物等一些感性的日常生活和生命现象。
王昌龄在《诗格》中曾这样说:“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是境于心,应然掌中,……了然镜像,以得形似。
”生活中的一些物象都可作为入境的对象,而要使这些“泉石云峰”逼真地表现出来,达到形似以至于神似,就要对其了解透彻,这就是情景交融了。
情景交融就是审美主体的审美认识与审美客体的审美特征之间产生的审美关系。
第一个集中论述情景交融问题的是明代的谢榛,他在《四溟诗话》中详细地论述了这一问题,并把它上升为“意境论”:“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谢榛在这里主要论述了情与景的关系。
他认为情与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二者必须浑然交融,使“内外如一”,“出入此心而无问”。
意境形态浅谈
意境 分 为 “ 有我 之境 ”和 “ 无我 之 境 ”两类 。细 究起 来 ,这两 种 分法 都有 失偏颇 ,有 以偏盖 全的 意味 。 对于 意 境 的形态 ,我 们 可 以从这 样 几个 角度 归纳 。从 意境 的 审美 风格 上 来看 ,意 境 的形 态可 以分 为 阳 刚和 阴柔 两种 形 态 ;从 意境 的主 体情 感 表露 度 ,可 以将 意境 的形态 分 为 “ 有我 之 境 ”和 “ 我之 境 ” ;从意 境 的主 客体 关系 ,又 可 以将 意 境 的形态 划 分 无 为主 体性 意境 、 主客 体浑 融 型意 境和 客体 性 意境 三种 。下面 我 们 分别予 以论 述 。
一
三 、 主体 性 意境 、客 体性 意境 和 主客体 浑融 性意 境
主 体性 意 境 ,客体 性 意境 和 主客 体浑 融 性意 境 是从 主客 体关 系 的角度 对 意境 形态进 行 的划 分 。 所 谓 主 体 性 意 境 是 指 意 境 的 内蕴 只 为 作 者 所 熟 知 ,读 者 从 作 品 中得 到 的 意境 只 是一 种不 确 定 的 “ 象 ” ,也就 是 说不 能深 假 刻 的领会 到 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对 意 境 没有 一个 明确 的认识 。这一 点我 们可 借 用李 商 隐 的一些 诗 来 印证 。 比如 《 瑟》 ,对 于 这首 诗 ,透过 典 锦 故 ,我们 依 稀 能抓摸 到 作者 所 营造 的 意境 ,然 而 这意 境似 乎 隔着 层 纱 ,朦 朦胧 胧 。没 有人 敢 说 自己所 体 会到 的 意境 是与 作者 创 造 的 意境 完 全相 符 。对 于这 些 诗作 的 意境 ,仁 者 见仁 智者 见智 。 但 是 真正 的 意境 内蕴 却永 远 只属 于 作者 ,读者 的任 何解 读 从一 定 程 度 上 说 都 是 一 种 臆 测 。有 可 能 这种 臆 测 无 限 的接 近 作 者 的 设 置 ,但 永 远不 会 透悟 或者 说 完全 符合 作 者 的设 置 。从接 受 美学 角 度 来说 , 隐含读 者不 会现 实 中绝对 出现 。 客 体性 意 境和 王 国维 的 “ 我之 境 ”有 其相 似之 处 ,是 指完 无 全 由客 体 意象 所 营造 的意 境 ,没 有主 体情 感 的掺 杂 ,主 体撤 出 ,
浅谈意境
浅谈意境意境理论在我国传统文论中源远流长。
早在先秦,老子关于“道”为宇宙生命本体、观道悟道的哲学,以及《周易》和《庄子》关于言与意、意与象关系的讨论,就在一定程度卜奠定了意境理论的哲学基础。
样宗“‘瞥”、“性”为本体的哲学的出现,以及“妙悟”’“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等哲学观念的提倡,则进一步为意境理论提供了新的思想资源。
正是受到道禅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艺术家很早就强调用自然而含蓄的语言来表现宇宙生机和人生真话.很早就强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表现方法。
在隋唐之前,谢赫就提出“若拘以体物,则末见精粹.若取之象外,方厌膏映”(《击画品录》)的主张,宗炳则提出“理绝于中古之卜者,可意求于千载之下;旨征于言象之外者,可心取于书策之内”(《画山水序》)的主张。
魏晋至唐,随着诗一类抒情文艺的发展,在诗论中还出现了“意象”、“兴象”、“境界”一类与“意境”密切相关的概念范畴。
意境理论正式形成于唐代。
托名为王昌龄的《诗格》中提出诗有“物境”、“情境”、“意境”i境,并明确标出“意境”这个概念。
刘禹锡则进一步用“境生于象外”来规定意境,指出意境产牛于象又超越象,表现了宇宙生命本体具有无限意蕴和内涵的本质。
司空图则提出“韵外之致”,“昧外之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等命题,进一步规定了意境的美学本质。
自宋之后,“意境”、“境界”成为评诗论画的重要术语。
宋至洁,是意境理论的成熟期。
抱尧臣提出的“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以及后来严羽的“兴趣”、“妙悟”说,范稀文等人的“情景”说,王士帧的“神韵”说等等,都对意境理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近代学者王国维则更自觉地以西方理论为参照,从主客体、物我、情景等关系中剖析了意境,把“境界”作为把握诗词艺术待性的核心术语,并将其作为评价诗词的重要标准,使意境理论向我国现代文学理论化,成为人们所重视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e意境与典型范畴一样.人们对它的阐述也是众说纷坛,要准确界定它也非常困难。
浅谈文学艺术作品中“意境”的理解
浅谈文学艺术作品中“意境”的理解意境是一种特殊的意象,是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明确言传、具体把握的境界。
“境生于象外”可以作为意境最简明的规定。
而“象外之象”所包含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就是意境的特殊规定性。
本文从诗歌、绘画和古典园林艺术中分析其中所表达的“意境”。
标签:意境;诗歌;绘画;古典园林艺术对于诗歌的意境来说,就是创作诗歌的环境,也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体现了作者的心境和感受。
一、诗歌中的“意境”(一)王勃的《藤王阁序》“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这首诗便很好的表达了诗人当时的内心情感。
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
(二)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就是富有丰富的禅宗意境而代代相传,在其诗中,博大深远的禅宗意蕴与那飘逸灵动的文字相互交融,加上其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又一特征,形成具备永久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
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体现在诗人以画家的视角,用诗句表达出对自然美的特殊感悟,通过对大自然中景物的切身感知和意境想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
诗中繁和简,形和意的完美结合,借助精心结构的画面,统筹布局,表现深长的意蕴,给人以美的体验与感受。
《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更是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意境,其境界之浩大,气象之雄浑。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高度评价此诗颈联两句,“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
求之于词,唯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之‘夜深千帐灯’,《如梦令》之‘万帐穹庐人醉,形影摇摇欲坠’差近之。
”二、传统绘画作品中的“意境”(一)中国传统绘画作品中,意境既不是客观简单的描摹也不是主观意向的随意拼合,而是画家通过外事造化,中得心源。
从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三方面所取得的高度和谐的提现,是艺术家关照自然,感悟生活,观物取象时而发生的精神境界和情感宣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聊意境
摘要: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是我国抒情文学创作传统中锤炼出来的
审美范畴。
意境不仅仅是一种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概念,更是一种美的表达和体验。
意境理论更是中国化的独特的艺术,是无数的前辈的心血,其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
时期。
关键词:意境;意境理论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是我国抒情文学创作传统中锤炼出来的审美范畴,并对绘画创作长盛积极影响。
在诗、词、画、戏曲以及园林等艺术中,借别具一
格的艺术手法熔铸成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统一,深刻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生真谛,从
而使审美主体身心超越感性的现象,达到空间化的艺术效果。
在古代文论中,“意境”一词最早见托名为唐王昌龄所作的《诗格》:”诗有三境。
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思也,处身于境,视境
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心,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
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1虽然王昌龄最早提出了意境,但是此意境非彼意境,二则不是同一概念的。
但是
这说明古人已经开始研究意境了。
意境不仅仅是一种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概念,更是一种美的表达和体验。
任何意境的
表达都要有对客观事物的深化认识,对客观事物进行理性的分析作为前提;无论是苏
轼的《江城子,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对亡妻的思念之情,还是李煜的《虞美人》
的国破家忘的愁苦之情。
都是作者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如果没有深刻的生活体验,作
者是不可能体会到这的。
如果没有国家的灭亡,李煜也不会有国破家亡的愁苦。
正是
有国家灭亡的现实才会有了李煜这样的是人。
同样的,当我们读他作品的时候我们也
可以体会的他的思想。
我虽然没有国破家亡,但是我读到李煜的诗的时候我们能体会
到那种思想。
这就是意境美得体验。
叶朗先生认为:“意境就是在感性的日常生活和生命现象中,直接呈现某种形而向上
的意味“,“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世界、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空间,
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觉和领悟。
”意境是不会有历史和时间
的限制的,她不因空间而变化,我们可以在两千年的今天体会前人的思想。
了解他们
的生活、心情等。
所以意境是对人生和事物的感悟。
意境是具有华夏民族特色的审美范畴,他的形成受到先秦哲学尤其是老庄哲学的影响,而其发展完善则又受到魏晋以来佛学的影响。
唐宋则对意境进行了总结,标志着古代
意境理论的成熟。
到明清时期,意境理论进入深入发展时期。
王夫之、叶燮、王士祯
等都对意境理论有深入的阐述。
清末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等论著中对意境进行了更
为全面系统的总结。
伴随着意境的产生,已经也慢慢被人们所认可和探讨。
意境理论,究其源头来说,可
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一些典籍中。
《庄子》中不仅提出了言于意、意于象的关系,而
且还较早地提出了“境”的概念,如“荣辱之境”“是非之境”等,为已经轮的创立
准备了条件。
同时,《周易》的“圣人立象以尽意”也激起了后人对他们的继续讨论
和完善。
可见意境论早在先秦就已经被人们发现了,只是人们当时的知识水平还不到,所以只是提出被没有对其解释详细。
但是他们确实迈出了第一步。
伴随着时间的推移,意境理论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深入。
魏晋时期,意境理论开始慢慢
形成和发展。
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首先用“境”的概念来对嵇康和阮籍的诗:“隐也者,文外之重之者也。
”“叔夜之口口(赠行),嗣序之口口(《咏怀》),境玄思淡,而独得乎优闲;士衡之口口(疏故),彭泽之口口(豪逸),心密语澄,而俱适乎口口(壮采)。
“2说他们的诗”境玄思淡“,并从诗歌创作的思维特点中概括了主观的情与客观的象之间的相互渗透、交融的关系。
陆机的《文赋》
在小序中曾提出”意不称物,文不逮意“3,从情思与物境相互交融过的角度论述艺术构思的过程。
唐朝的兴盛是的唐朝的文化也不断的发展,唐的文化吸收了东西方的精华。
意境理论
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大的发展。
主要突出在唐诗方面,山水田园诗更是出类拔萃,他
们不仅仅描述了一幅山水画,更令人有一种向往,产生无限的想象。
让生活中的劳累
的人心灵上有一种美的享受。
这就是山水田园诗的意境作用。
又不仅仅是一首诗,更
是一幅美丽的画卷。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无限的美妙啊!让身
体疲惫的人一种享受。
这些写象的诗,使象和意更加的关系密切。
这时候人们对意境
的追求已经不再是被动的了,意境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立的美学范畴了。
晚唐的司空图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4味外之旨”“韵外之致”5“思与境谐”6等说法,对意境理论进行了总结,标志着古代意境理论的成熟。
宋词的继承了唐诗的余波,大多
数的词都是情景交融、虚实相交的统一。
通过客观的事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意
境也在这样的情况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宋朝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优美的诗词,更是给
我们一种心灵上的满足。
意境在宋词上得到极大的展现。
明清时期,已经更是大发展。
明人陆时雍提出了“韵味”说,王士祯、王夫之、叶燮等都也意境理论进行了更深的阐述。
清末的王国维更是在《人间词话》等论著中
对意境理论进行了更全面系统的总结。
王国维强调:“词以境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
成高格,自有名句。
”“境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真景物、真感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有我
之境,以我观物,故无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孤不知何者为我,何
者为物。
“7王国维对”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进行深入的解释,推动了意境理论走向了顶峰。
意境理论是中国历史各时期各种思想精华的沉淀,是各民族各地区文化思想的融合。
经过无数的前辈探索,逐渐成为古代独特风格的艺术理论。
意境的产生和发展是古人对其不断追求的结果。
【1】王昌龄《诗格》上海古籍出版 1988
【2】周振普著《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出版 1986
【3】周伟民、萧华荣《文赋》《诗品》注译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5
【4】司空图《与极浦书》来自欧阳友权《文学理论》南方出版社 2000
【5】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来自欧阳友权《文学理论》南方出版社 2000
【6】司空图《与王驾评诗书》来自欧阳友权《文学理论》南方出版社 2000
【7】王国维《人间词话》人民出版社 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