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教学设计
长江三角洲教学设计(5篇)
长江三角洲教学设计(5篇)第一篇:长江三角洲教学设计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教学设计一、知识与能力1、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
2、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3、长江三角洲的旅游文化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1、结合乡土地理,用自己身边的例子阐述区域经济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时代发展,领略各地文化特色,【重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难点】区域经济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一、辅助环节1.创设情境2.揭示目标①利用地图说明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并会分析该地区的地形、气候和便利的水运条件。
②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成都平原为例,认识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出示自学指导阅读教材49——52页思考:1运用长江三角洲地形图,描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范围2.读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类型和地形特征? 3.读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4.举例说出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完成P51-52 活动 5分钟后找学生回答二、先学环节1.学生自学2.检测效果三、后教环节1.更正讨论2.拓展延伸四、当堂训练1.课堂练习2.课堂小结第二篇:《“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1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3、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4、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举例说出长江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4.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6.4 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第一课时.doc
6.4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的区域【课时】第一课时【课型】新授【学习目标】1.利用地图说明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并会分析该地区的地形、气候和便利的水运条件及位置和环境的优越性。
2. .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分析,描述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和工业部门的空间分布特点,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问题。
3.培养学生从图文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掌握对区域经济分析的一般认识方法。
初步梳理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重难点】1.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问题。
2.长江三角洲自然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本节知识的学习,多采用读图分析法,图文资料演示法,加强直观印象,以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演示南京夫子庙、杭州西湖和上海东方明珠塔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学生谈从图文资料中获得的信息。
过渡:是什么机遇,使这些城市在经济,环境,城市建设等社会各项事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今天我们走进为其提供发展机遇的地区长江三角洲,来了解那里的经济状况——引出课题板书: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新课讲授:演示图片:“长江三角洲位置图”学生活动: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小结:传统的地理位置指长江与钱塘江在入海处沉积成的长江三角洲,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
包括江苏东南部和上海市,浙江省东北部,处在沿江沿海,南北居中交汇的区位,地理位置很重要。
演示图片:“长江三角洲范围图和资料”、“长三角经济群”资料:按照《国务院2008年进一步发展长三角的指导意见》,正式确定将长三角扩大到江苏,浙江两省,上海市。
这个战略规划,兼顾了区域平衡互补,将苏北和浙江西南纳入长三角范围。
在土地资源,人才层次上明显提升了长三角的突出和发展潜力。
学生活动:进一步明确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和主要的城市。
过渡:长江三角洲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世界级城市群,成为中国经济融为世界经济的重要枢纽,从而加快提升了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加快中国的经济国际化进程。
地理初中题目及讲解教案
教案题目:初中地理《长江三角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经济发展特点及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数据等资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经济发展的情感,提高学生维护长江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2. 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原因3. 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特点4. 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经济发展特点及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2. 难点: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原因及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四、教学方法1. 地图教学法:通过长江三角洲地形图、交通图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和交通状况。
2. 案例分析法:选取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典型城市(如上海、南京、杭州等),让学生分析其经济发展特点。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原因、经济发展及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1 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美丽。
1.2 提问:同学们知道长江三角洲吗?它在我国地理位置上有什么特点?2. 自主学习2.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原因。
2.2 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3.1 讲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及其在我国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3.2 分析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特点,如工业基地、港口城市、科技教育等。
3.3 阐述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如经济增长极、对外开放窗口等。
4. 案例分析4.1 让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分析其经济发展特点。
4.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地图教学5.1 让学生观察长江三角洲地形图、交通图,了解其地理位置和交通状况。
八年级地理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新人教版第一篇:八年级地理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新人教版《“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一、课标要求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3.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4.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3.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4.结合图片和文字等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根据实例说出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和谐发展的人地观念。
2.通过乡土地理的渗透,培养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和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运用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4.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1.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四、教学策略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搜集卤汀河对港口村发展影响的相关材料,搜集上海城市发展的资料,搜集泰州“水乡”文化特色的例子。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新闻材料摘选:日前,2014中国城市群排名和2014世界六大城市群分别出炉,引发人们的关注。
在国内,六个城市群综合指数水平的排名依次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中原经济区、成渝经济区。
《长江三角洲》教学设计
4
1.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特点是()
A.地表支离破碎,沟壑纵横
B.地面平坦广阔,沃野千里
C.地形以丘陵为主,平均海拔在50米以下
D.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星罗
2.有关长江三角洲地区位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位于长江的中游地区B.地处江海交汇之地
C.东临黄海和东海D.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
3.读图完成题目。
想一想:读材料,提取材料中的有用信息,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回答问题。
通过分析淄河对淄博发展的影响,使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举一反三。从生活实际出发,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小结
4
回馈上课时提出的三个问题,学生整理思路,回答问题,其他同学针对同学回答问题的情况,及时进行补充,总结,生成知识。
3.通过观看都江堰视频,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智慧,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方法
充分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点评、指导小结,达到学会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用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热身
视频欣赏:
(1)长江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提供了__________,同时为对外联系提供了便利的________。
(2)图中甲___(城市)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其气候类型为_________气候,气候特征是________
(3)说说长江三角洲成为“鱼米之乡”的自然条件。
板书设计
【提问】你能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么?
教师出示PPT内容
(一放一收)
通过观看视频,获取信息。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教案
《长江三角洲》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特点及优越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比的方法分析河流对不同区域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分析河流对不同区域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及评价;2.“鱼米之乡”的形成条件。
【教学难点】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课堂引入】展示长江三角洲的景观图并进行简单讲解。
教师在课程引入环节也可视具体需要使用资“【课程引入】“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通过视频播放使学生感受这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特点,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新知讲解】一、江海交汇之地1.位置和范围教师使用动画资【地理地图】动画类: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和位置,通过动画的演示,了解长江三角洲的位置和范围。
学生读图明确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地形。
位置: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
范围: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地区。
2.长江三角洲的地形特征多媒体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形图”。
教师:长江三角洲以哪种地形为主?地势、河流、湖泊各有什么特点?学生:大部分地区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星罗棋布。
多媒体展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景观图”。
教师: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学生:长江三角洲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教师补充:从地形图中可以看出,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以平原为主,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是我国传统的粮食产区;同时这里河湖众多,又是我国重要的淡水鱼产区。
因此,被誉为“鱼米之乡”。
3.长江三角洲的气候多媒体展示“我国气候分布图”。
教师: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气候类型是什么?这种气候类型的特点是什么?学生: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湿润少雨,年降水量800mm以上。
4.长江三角洲优越的地理位置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条件十分优越。
多媒体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图”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示意图”。
长江三角洲教案
长江三角洲教案教案标题:探索长江三角洲教学目标:1. 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和重要性。
2. 了解长江三角洲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3. 掌握长江三角洲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
4. 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和特点a. 介绍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b. 分析长江三角洲的地形、气候和水文特点。
c. 探讨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优势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 长江三角洲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a. 介绍长江三角洲的自然资源,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b. 分析长江三角洲的生态环境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c.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利用长江三角洲的自然资源。
3. 长江三角洲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a. 介绍长江三角洲的历史沿革和重要事件。
b. 探讨长江三角洲的文化特色和传统产业。
c. 分析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教学活动:1. 地理位置和特点的探索a. 学生通过地图和图片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b. 学生分组进行小研究,收集和整理长江三角洲的地形、气候和水文特点。
2.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调查a. 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长江三角洲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现状。
b.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保护长江三角洲生态环境的措施和建议。
3. 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的研究a. 学生进行文献调研,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
b. 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对长江三角洲发展的看法和建议。
教学评估:1. 学生小组展示研究成果,评价他们对长江三角洲的了解程度和研究能力。
2. 课堂讨论和问答,评估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地理、生态和历史的掌握情况。
3. 书面作业,要求学生撰写关于长江三角洲的报告或观后感,评估他们的综合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1. 地图、图片和实地考察资料,用于学生地理位置和特点的了解。
2. 图书、互联网和文献资料,用于学生的研究和调查。
3.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用于展示地理位置、图片和学生研究成果。
初中二年级下学期地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概况》教学设计
课程设计
课堂小结
最后,我们再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梳理,通过学习长江三角洲的区域概况,我们了解了它的地理位置和范围、优越的自然环境、密集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课后作业
最后,想必大家对本节课的内容都了如指掌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完成课堂训练!
1.长江三角洲是由哪两条河流冲积形成的滨海平原()
A.长江和钱塘江
B.长江与珠江
C.长江和淮河
D.黄河与淮河
2.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范围的描述正确的是()
A.长江三角洲主要包括上海市、福建省的北部及浙江的东北部
B.长江三角洲主要包括浙江省、杭州湾、舟山群岛以及江苏省东部
C.长江三角洲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
D.长江三角洲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中部与南部及安徽省东北部
3.长江三角洲的地形特征是()
A.地表支离破碎,沟壑纵横
B.地面平坦广阔,沃野千里
C.地形以丘陵为主,平均海拔在50米以下
D.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众多
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优势条件不包括()
A.东部沿海与长江流域结合部
B.经济特区密集,对外开放早
C.具有密集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
D.技术力量和综合实力最强。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 教学设计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读图使学生明确长江三角洲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读图分析长三角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人口众多、城市密集的状况;了解区域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了解本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发达的旅游业。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从图文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掌握区域分析的一般方法;通过视频欣赏,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相互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养成团结合作意识;通过对本地区经济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培养民族自豪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长江三角洲优越的地理位置、范围、便利的交通;人口稠密,城市众多。
教学难点:对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作出评价:对比成都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引出问题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在这里,我们可以泛舟河湖,欣赏秀美的水乡景色;也可以漫步园林、古镇,还可以走进现代化--的都市,感受这古老的土地如今的繁华。
同学们知道苏杭在我国什么地方吗?说文解字怎么解释“苏”?这里有哪些地理特征呢?二、探究问题,分工合作(一)自然地理特征屏幕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形图,据图,完成问题。
1、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老师: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长江下游地区,濒临黄海与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
包含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
2、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形图,说出该地区的主要地形。
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老师:(强调对图例的判读)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是我国传统的粮食产区。
3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气候类型图和上海市气候图,说出该地区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
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老师:(强调对图表内容的判读)长江三角洲地区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及其特点;2.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等;3.能够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对其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4.能够阐述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及其特点;2.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等。
难点1.能够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对其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2.能够阐述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三、教学内容1.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及其特点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是长江与海洋交汇的地带,由江苏、浙江、上海三省市组成。
该地区地形平坦,水网密布,气候温和多雨。
该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也是全球经济实力转移的热点区域之一。
2.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等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水稻、小麦、油菜和水果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
该地区人口众多,人口密度较高,且人口流动性较大。
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拥有一批优势产业,如制造业、信息技术、金融等。
3.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对其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十分优越,水网密布、气候温和多雨,使得该地区的农业发展得以繁荣。
然而,该地区也存在着一些自然环境问题,如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4. 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方向长江三角洲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环保问题、产业升级问题等。
因此,未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方向应是注重环保、推动产业升级、加强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发展。
四、课堂教学1.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法、研讨法、问题讨论法等,以达到知识的传授和学生能动参与的目的。
地理教案模板范文初中
教案标题:初中地理《长江三角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及特点。
2. 使学生掌握长江三角洲的主要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及资源利用。
3. 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 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原因和特点3. 长江三角洲的主要城市和经济特点4. 长江三角洲的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形成原因、特点、主要城市及经济发展状况。
2. 难点: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长江三角洲的地理特点和经济发展状况。
2. 利用地图和图片,帮助学生掌握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长江三角洲的主要城市和经济特点。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长江三角洲的美丽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简要介绍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讲解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原因和特点:结合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原因,如河流携带泥沙、海水顶托等,并分析其地理特点,如平坦的地形、丰富的水资源等。
3. 分析长江三角洲的主要城市和经济特点:以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为例,讲解其在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特点,如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4. 探讨长江三角洲的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资源利用状况,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然后讨论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如加强环境保护、优化产业结构等。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形成原因、特点、主要城市及经济发展状况。
6.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长江三角洲的地理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究。
长江三角洲教案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目标:1、利用地图说明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并会分析该地区的地形、气候和便利的水运条件。
2.能够运用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3,以长江三角洲为例说明河流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
教学重点:长江三角洲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教学难点:河流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教学方法:指导、读图、分析、比较、交流与合作、归纳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鱼米之乡”相关图片导入二、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声朗读,教师强调重难点)三、自主学习(结合课文和长江三角洲地形图、政区图、气候图)1、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和范围(长江三角洲政区图)2、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地形(长江三角洲地形图)3、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气候特点。
(相关气候图)4说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水运条件(长江三角洲地形图).3分钟后,期待你的精彩表现自学小结:一、江海交汇之地1、范围: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___市、___省南部和___省北部。
2、位置:位于长江的____游地区,濒临______和______,地处江海交汇之地,沿海港口众多。
3、地势:本区以为主,地势低平,密布,湖泊星罗,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著名的“”。
4、气候:属于____________气候,气候.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导语:长三角风景如何?这里最大的特征就是水特别的多,有水乡之称,下面我们来探讨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四、引导合作探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成都平原为例,认识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
以长江地区为例,补充并归纳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①河流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提供灌溉水源,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②河流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提供便利的水路交通,有利于其对外联系。
……河流的利弊?2.成都平原位于长江的上游地区。
阅读下面的图文资料,认识岷江对成都平原发展的影响。
初中地理教案长江三角洲
初中地理教案长江三角洲【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
2. 让学生认识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区域经济联系。
3. 通过阅读地图和图表,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4. 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
5. 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1. 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
2.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区域经济联系。
【教学难点】1. 让学生认识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区域经济联系。
【教学方法】1. 读图分析法2. 谈话法3. 讲解法【教学准备】1. 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2. 多媒体教学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长江三角洲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是我国的哪条河流,我们能从中感受到它的哪些气息?2. 板书:长江三角洲二、探究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和位置特点1. 引导学生读图7-30,个人思考分析,小组合作讨论,代表答复,师生评价。
2.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三、探究长江三角洲城市间交通联系的特点1. 引导学生读图7-31,结合课文,小组讨论:长江三角洲城市间交通联系有什么特点?2. 师生归纳总结。
四、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发展1. 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区域经济联系。
2.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案例分析1. 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案例。
2.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六、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七、作业布置1. 让学生课后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做好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
2.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认识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区域经济联系,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以及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幼儿园长江三角洲地理知识教案
幼儿园长江三角洲地理知识教案教学主题:长江三角洲地理知识教学教学内容: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经济发展状况等。
教学目标:1.使幼儿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以及其特有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特点;2.让幼儿了解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现状,了解该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优势和制约;3.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促进幼儿对祖国美好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资源的认知和体会,坚定他们爱祖国、热爱祖国的信念。
教学过程:一. 导入环节1.教师通过图片或实物引导幼儿猜测主题。
2.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入下面的课程,引导幼儿产生学习主题的好奇心。
二. 正文环节1.幼儿将会学习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通过播放PPT或老师的讲解,引导幼儿学习。
2.幼儿将会学习长江三角洲的地形地貌,通过图片的展示,让幼儿亲眼看到长江三角洲鱼米之乡的风貌。
3.幼儿将会学习长江三角洲的气候特点,通过教师和幼儿的交流,让幼儿理解长江三角洲的季风气候和降雨分布规律等信息。
4.幼儿将会了解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现状,通过老师讲解,幼儿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
三. 总结环节1.教师通过问答的方式巩固幼儿的学习成果,让幼儿对这堂课程进行回顾。
2.教师总结重要信息,引导幼儿总结知识点,概括长江三角洲的不同方面。
3.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幼儿的学习慾望,为下一次的课程引入做准备。
教学要点:1.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内容与具体展示相结合,让幼儿亲眼看到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
2.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引导幼儿理解学习的内容。
3.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幼儿产生学习的热情,从而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教学评估:1.通过教学过程的互动交流,让教师对幼儿的学习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对于幼儿难于理解的内容要进行反复复述和讲解,让幼儿有时间逐渐理解。
3.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幼儿可以布置一些课后作业加以巩固和拓展,并可以针对他们的水平进行一些针对性的问题。
教学资源:1.长江三角洲地图,图片等资料2.PPT,讲义等教学资料3.幼儿课堂活动策划教学参考:1.《小学三年级地理》2.《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发展战略研究》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我注重通过视觉的展示引导幼儿认知地理知识。
八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7.2.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第二节《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区域认知目标1.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2.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3.了解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并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4.了解长江三角洲水乡文化特色和旅游业的发展。
(二)综合思维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学会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2.阅读长江三角洲旅游资源分布图以及长江上、下游景观图,对比分析和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差异,学生初步具有对比分析能力。
(三)地理实践目标1.通过运用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2.通过举例分析长江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3.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产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四)人地观念目标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审美情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二、重点和难点1.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2.河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3.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三、教材设计思路本节是中国区域地理中南方地区中的一节。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近十年来区域发展的热点,是南方地区的代表性区域。
优越的自然环境使得该地区物产丰富,加之近现代以来,随着地处“江海教会之地”便利运输条件的发挥,这里经济飞速发展,成为我国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
经济的繁荣推动了社会各领域的发展,从而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更深刻的理解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在联系。
四、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情景导入: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湖熟天下足”联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
问题引领: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湖熟天下足”;你知道其中指的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哪些城市吗?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和承转:指的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杭州、苏州、湖州,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经济中心,物产丰富,城市密集。
长江三角洲地区 教案
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教案标题:探索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与人文资源教案目标:1. 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
2. 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色景点、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情况。
3. 培养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爱国情怀和环保意识。
教学内容:1.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2.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3.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文资源和历史文化。
4.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引发学生对该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探究(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探究,通过互相讨论和网络搜索,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人文资源和历史文化。
3. 分享(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所了解到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色景点、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情况。
4. 总结(5分钟)引导学生总结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并与其他地区进行比较,探讨其独特之处。
5. 拓展(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拓展活动,让他们设计一个旅游路线,以探索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与人文资源。
学生需要考虑景点选择、交通方式、时间安排等因素。
6. 结束(5分钟)学生展示他们设计的旅游路线,并进行讨论和评价。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展望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资源:1. 地图和图片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2. 互联网搜索工具,用于学生小组探究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与人文资源。
3. 旅游指南书籍或网站,用于学生拓展活动中设计旅游路线的参考。
评估方式:1. 学生小组分享的内容是否准确和详细。
2. 学生拓展活动中设计的旅游路线是否合理和有吸引力。
3. 学生参与讨论和展示的积极程度。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某个城市或景点进行实地观察和调研。
2. 鼓励学生进行写作或口头表达,以表达他们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认识和感受。
初中地理八年级《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优秀教学设计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本区主要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正确认识区域环境对人们的生活的影响,2.学会分析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认识到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治洪涝灾害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了解本区环境保护的有关方法、措施和法律法规等等,3.通过具体的事例认识到人类的进步与环境问题的矛盾,学会分析本区越来越频繁的洪涝灾害的根本原因4.培养正确的环境观、正确的人地关系等。
【教学重点】1、在地图上指出长江沿江地带的区域位置、范围;2、认识本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教学难点】1、对本区地理位置优越性的认识;2、学生利用资料分析本区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优越性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培养。
【教学方法】讲述法、分析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等等【教学准备】长江流域教学挂图;资料片:话说长江;长江沿江地区不同的景观图片、自然资源分布图,相关教学课件等等。
课前准备:1.分组:将班级按4—6人分组,准备课堂讨论、分析资料、课堂活动等工作。
2.教师准备有关资料:资料片《话说长江》,长江流域地区的教学挂图,包括地形图、景观图、资源分布图和气候图等等。
3.教学演示平台,电脑、软件等。
【教学设计】1.由教师和学生针对课文中的知识提出需要讨论的相关的问题,由学生利用有关资料,通过阅读、分析、归纳等方法,提出各种不同的见解和意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发言,达到交流、学习的目的。
2.教师就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供学生参考、借鉴;3.就课文中提到的一些活动,进行分析、讨论,还可以就老师提供的有关资料等展开讨论,让学生充分把握本节内容的课程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板书设计: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一、本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1、优越的地理位置条件2、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本区主要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正确认识区域环境对人们的生活的影响,2.学会分析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认识到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治洪涝灾害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了解本区环境保护的有关方法、措施和法律法规等等,3.通过具体的事例认识到人类的进步与环境问题的矛盾,学会分析本区越来越频繁的洪涝灾害的根本原因4.培养正确的环境观、正确的人地关系等。
教案《长江三角洲》
教案《长江三角洲》第一篇:教案《长江三角洲》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南方地区》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第二课时嵩县大章镇中张柏换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长江三角洲的位置和自然环境,理解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知道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及重要城市如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具体位置。
3.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大致描绘长江三角洲水运线路,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通过讨论,理解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
3.通过生活实例分析,理解同城效应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养成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有发现身边的美的地理眼光。
2.培养热爱家乡的自豪感,使学生树立爱护家园保护环境的和谐的人地观。
学情分析通过七年级和八年级一年半的地理学习,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方法已基本掌握。
八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随年龄的增长也有大幅度的进步。
因此学习中国地区域理相对世界地理比较容易。
由于是借班上课,班级性别构成均为女生,因此一方面要拉近师生距离,另一方面要突出空间能力、人地关系和家国情怀的地理核心素质的培养,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地理,会学地理”,并且进一步会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并对城市经济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2.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1.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并对城市经济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2.同城效应的含义。
教学过程全课设计思路地理新课程标准一直提倡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利用学生身边的地理,苏州市刚刚成功举办第九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我校刚组织完学生去园博会春 1 游,学生有这样的生活体验。
利用这一契机,结合此活动,设计本课主线,以园博会的吉祥物园园为导游,带领同学们畅游长江三角洲,一路游览,一路完成任务,在愉悦的心情中完成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更利于师生间的教学互动,从而构建有效的、最优化的地理课堂。
八年级地理长江三角洲教案范文
八年级地理长江三角洲教案范文海阔凭你跃,天高任你飞。
愿你信心满满,尽展聪明才智;妙笔生花,谱下锦绣第几篇。
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知足,要使自己学一点东西,必需从不自满开始。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八年级地理长江三角洲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八年级地理长江三角洲教案1长江沿江地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2.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内主要地理差异,以及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认识长江对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和其他条件所形成的城市群和产业基地以及沿江地带南北的辐射作用。
4.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域产业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5.了解长江沿江地带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生态问题与治理保护措施。
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部分城市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表,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
3.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分区设色地形图,自然资源分布图以及长江上、中、下游景观图,对比分析和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差异,初步培养学生对比分析能力。
4.绘制“H”的经济格局图和长江干流略图等,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1.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
2.长江沿江地带的产业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谈话和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2.中国地形图,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形、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图、长江沿江地带城市分布图等。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播放《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纪实》片断让学生回忆并讨论长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以及水灾的防治。
八年级地理《“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范文
八年级地理《“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地理《“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设计思想】本教学设计以“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的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等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主动探究为主要教学形式,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读图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树立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理念。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中国分区地理南方部分的核心章节。
内容丰富,容量也很大。
又有利于知识的拓展。
苏州正好位于本区,也有利于乡土地理的教学。
【学生情况】很多学生虽不是生于本地,但成长在本地。
因此对本节内容情感上很有亲和力。
对许多场景也身临其境。
比如京杭大运河,很多学生每天都能看到。
学习的动力会提高很多。
但本节内容要求的对知识的拓展延伸则对学生来讲难度较大。
【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能够说出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应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地区。
3、能够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4、能够结合图片和文字等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1、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说出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应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地区。
【教学难点】说出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应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地区。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第一课时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言: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也有诗赞“烟花三月下扬州”。
无论是苏州、杭州还是扬州,它们都在我们今天要讲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能力
1、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
2、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3、长江三角洲的旅游文化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乡土地理,用自己身边的例子阐述区域经济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时代发展,领略各地文化特色,
【重点】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
【难点】
区域经济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辅助环节
1.创设情境
2.揭示目标
①利用地图说明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并会分析该地区的地形、气候和便利的水运条件。
②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成都平原为例,认识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出示自学指导
阅读教材49——52页思考:
1运用长江三角洲地形图,描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范围
2.读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类型和地形特征?
3.读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
4.举例说出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
完成P51-52 活动
5分钟后找学生回答
二、先学环节
1.学生自学
2.检测效果
三、后教环节
1.更正讨论
2.拓展延伸
四、当堂训练
1.课堂练习
2.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