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合集下载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女囚——狭窄的空间住满了人
幸存者只有 7600人,他们目 光呆滞、面无表 情。不会说话, 也不知道自己的 名字。男性的平 均体重35公斤, 女性的平均体重 25公斤。
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奥斯威辛集中营,7000 名幸存者获得了生存,其中包括130名儿童,他们已被折磨得半 死不活;集中营内未及运走的头发还有7000多公斤。1947年这 里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 1970年,奥斯威辛集中营被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Auschwitz
奥斯维新 没有什么新闻
拓展延伸
东方的“奥斯维辛”
刺刀下的罪恶
堆积如山的尸体
无声的控诉
日本当局对待历史的态度
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尽管遗忘的诱惑是巨大的,但我们绝不能屈 服,牢记是我们的道义和责任。 ——施罗德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勇于自我 反省才能赢得国际社会的原谅和尊重。
那段历史已成往事,但它留给人 类的绝不只是断壁残垣和受伤的心灵, 还有许多许多值得全人类去反思的东 西。人类是高级动物,为什么还会出 现奥斯维辛这样有计划地大批屠杀自 己同类的行为?为什么从古至今几千 年的时间里,全世界没有战火的日子 寥寥可数?为什么还有人去跪拜凶手 的灵位?这样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 人去认真思考… …
Auschwitz
奥斯维新 没Βιβλιοθήκη 什么新闻参观者都看到了什 么又有何表现?
Auschwitz
奥斯维新 没有什么新闻
毒气室
玻璃窗 焚尸炉
死囚牢
灰砖房(试验室)
女牢房
Auschwitz
奥斯维新 没有什么新闻
长廊
地下室
“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 题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罗道夫· 弗兰斯· 费尔南德· 霍 斯
党卫军一级突击队大队长(军衔:中校), 1922年加入纳粹党,193பைடு நூலகம்年加入党卫军, 1940年5月4日至1943年11月任奥斯维辛集中 营指挥官。纽伦堡审判后被定为乙级战犯, 1947年4月16日被绞死在在奥斯维辛一号营 地的焚化厂前。
导语——
1-3段(现状与历史背景)
尽管第一人称“我”在文中并没 有出现,但读者可真切地体验到 作为一名特殊的参观者的记者, 他那犀利的目光、深沉的情感。
不能干活的人被送往奥斯维辛二号(比克瑙)。刽子手们知道,屠杀的效率取决于受害人走上刑场的 秩序,所以骗局最好持续到最后一秒钟。广播里温和地劝告受害者应先洗个澡,除去身上的虱子。 “浴室”门前的地面上铺着青草皮,栽着令人高兴的时令鲜花,没进屋就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 走进“浴室”时还可以听到动听的音乐,一支小乐队在“浴室”前厅为“欢迎”新来者而演奏一些轻 松的乐曲,乐队队员一律穿着白衫和海军蓝的裙子,俨然是一群文雅、漂亮的年轻姑娘。 看守们告诉人们在“淋浴”前每人能分到一个衣橱,还“友善地”提醒人们记住自己衣橱的号码,免 得出来时找不到自己的东西。随后人们被带到“浴室”的过厅里,那里不仅有衣橱,还能领到毛巾。 墙上用各种语言写着欢迎人们来奥斯维辛集中营工作的标语,甚至写着洗浴时间和规定等等。人们争 先恐后地脱掉衣服涌进“浴室”。 但是“浴室”内变得越来越拥挤,以至于前胸贴着后背,人们感到有点蹊跷,当还没明白过来时,沉 重的大铁门已经关闭,看守们在门外加上了锁和密封条。 地面上的看守开始走向草坪中的小“白蘑菇”,这些隐蔽在草丛中的白蘑菇雕塑是毒气室的通气孔, 看守们向气孔中投放“齐克隆B”。 人们正仰头望着喷头。突然,所有的灯全熄了,人们情不自禁地发出惊叫。跟着,离喷头最近的人摇 晃着倒下了,人们知道不妙,争相涌向大门口。受尽惊吓的人们意识到厄运降临,人群中发出阵阵惨 叫。紧接着,所有的喉咙好像都被一只手卡住了……15分钟后灯亮了,屠杀者通过窥视孔观察里面 的动静,若有人还在挣扎,就熄灯再等十余分钟。打开灯,只见纹丝不动的一堆白肉。看守们打开抽 气机抽走毒气,然后就是可以多活几个星期的“特别队员”打开大门处理尸体。 门打开了,人间最惨不忍睹的景象出现在面前:刚才进去的人像突然被什么抽去了全部生气,尸体木 头般一个紧贴着一个站立着,所有的尸体面目极其狰狞可怕,浑身青紫、伤痕累累。窒息的痛苦和本 能的相互撕扯使他们缠成一个拉扯不开的大肉坨。 尸体堆成金字塔形,这是由于人群都想挤上唯一的通风口,呼吸一口新鲜空气而形成的。 杂役们戴着防毒面具,先用水龙头冲去尸体上的血迹和地上的粪便,然后用绳子套住尸体将其分开。 实在分不开的就用斧头砍断尸体的手指。然后用钳子拔下尸体上的金牙,搜出珠宝,剪下头发,把处 理完的尸体十具一排摆在地上等看守过目。最后杂役们再用提升机将尸体弄到焚尸炉里火化,火化后 没有烧化的骨殖质则用磨碎机弄细后抛撒掉。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美国] 罗森塔尔
粗读,明确大意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闻 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 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 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
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一个如此有名的记者为什么要写 一篇早已众所周知的新闻呢?发生在
奥斯维辛的惨剧早已离我们远去,为
什么又重新提及?作者的写作意图是 什么?
新闻与一般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及时敏锐地 捕捉新的事件
并加以客观地 传达。
奥斯维辛是波兰南部的一个小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 粹德国在这里建立了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 集中营内部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设有哨所看台、绞刑 架、毒气杀人浴室和焚尸炉,由奥斯维辛一号、奥斯维辛二 号、奥斯维辛三号组成,是希特勒种族灭绝政策的执行地。
1940年至1945年期间,共有110万人在这里被 德国法西斯所害
男人和妇女与儿童被强行分开
奥斯维辛集中营分营布热津卡集中营正门。当年 囚犯被火车直接押进这个大门。
1945年1月27日, 苏联红军解放了奥斯威辛集中营只找到7650名 幸存者和没有来得及运走的7.7吨头发。
“死亡工厂”——奥斯威辛集中营
③13段写到那个照片中的姑娘,临刑前她在想什么?能说说 你的理解吗?
④怎么理解第14段“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⑤课文第6段“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还 有末段“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两句话的意 义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1944年春季,不知道何故,党卫队军士伯恩哈德. 瓦尔特竟然得到允许,拍下了一火车匈牙利犹太 人正被送往奥斯威辛的“白桦林”毒气室的情景。
一个怀里抱着婴儿,旁边跟着另外3个孩子的妇女 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领着穿戴严实的孩子们步履艰 难地走向“白桦林”毒气室。

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

作者再次重复“今天,在奥斯维辛,并 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他产生了一种非写 不可的“使命感”,产生了一种“不安的心 情”,正如标题所言,奥斯维辛集中营已成 历史,只有“旧闻”没有“新闻”,但正是 那些恐怖的“旧闻”深深地震撼了记者,催 促他写下了这篇报道。
随着参观者的脚步,我们走进了集中营。
问题:在参观过程中,记者的眼光是落在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 作品本身的价值在哪?社会价值 又在哪?
来看看普利策新闻奖评审组颁奖词
奥斯威辛作为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的“杀人工厂”
而为人们熟悉,各国记者纷纷报道它的残酷、血腥。罗
森塔尔本着记者的良知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
的框框,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
奥斯威辛集中营博物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 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对于灾难的记忆、 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他的发表,充分地 表现了一名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
文章开头写奥斯维辛集中营所在地“阳 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 门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结尾 又这样写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 在集中营大门的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在内容上,以集中营周围明快的景物、 欢乐的小孩反衬集中营当年的暗无天日、惨 绝人寰。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遇难者的怀念: 假如他们能活到今天,就能享受现在的一切。 现在却物是人亡,悲上加悲; 在结构上,使文章更加完整,同时也照 应了题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没有 新闻,乃是愤激之言。首尾写平静的景物, 暗示着作者内心汹涌澎湃。
产生 观察
记者(罗森塔尔)
文章的中心:
• 本文在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抒发了 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表达了 作者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同时, 也是为了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

10[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10[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到了奥斯 维辛,你获得 自由的唯一出 路就是焚尸炉 的烟囱。”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修建的 1000多 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1940年修建,1945年由于德国 战败,为销毁证据炸毁集中营,在这期间,有包括28个 民族的400万人死在这里,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人。 1945年1月 27日,苏联解放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当时里 面只剩下7000多名活着的囚徒,其中包括 200多名儿童。 1947年7月,波兰政府把奥斯维辛集中营改为殉难者纪 念馆。为了使这段罪恶的行径不再重演,让后人记住这 段历史,1979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遗忘与铭记
新华社柏林电 国际奥斯维辛委员会2005年1月25日在柏 林举行集会,纪念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 德国总理 施罗德 在纪念集会上发表讲话,强调德国将 牢记奥斯维辛集中营之后的特殊历史责任,呼吁与反犹主义 和极右主义作坚决斗争。他说,纳粹的意识形态及其暴行完 全是一场人祸。尽管今天活着的绝大多数德国人都与纳粹大 屠杀无关,但德国人负有特殊的责任。 他指出,纳粹在奥斯维辛等集中营实施的暴行,无论是 规模、根源还是造成的伤害,都是空前的。 这个历史负 担虽然沉重,却是必须严肃承担的责任。他强 调说,德国必须直面过去, “尽管遗忘和排斥的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么新闻》 写于1958年,距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已有13 年,而且奥斯维辛集中营在写作前十四年就已经关 闭了,原则上是一则旧闻,时效性不够强。 发表之后于1960年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
那么这则新闻是如何获得美国新闻界最高奖的 呢?我们今天一起走进奥斯维辛集中营,探索原因。
与德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长期以来一直 对与二战有关的所有事情都 采取回避的态度。 根 本的原因,是日本没有彻底清算战争历史,不愿正 视历史。所以,日本对奥斯威辛纪念活动视而不见, 并不是真的“遗忘”历史,而是一种掩耳盗铃之举。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拓展空间 文章开头写奥斯维辛集中营所在地“阳光明媚温暖, 文章开头写奥斯维辛集中营所在地“阳光明媚温暖,一行 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 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 逐游戏” 结尾又写道: 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 逐游戏”,结尾又写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 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这样写, 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这样写,有什么 作用? 作用?
被处死的囚犯的尸体.照片上显示的仅为死难者的一半不到, 被处死的囚犯的尸体.照片上显示的仅为死难者的一半不到, 他们大多数是饿死或被枪杀的。 他们大多数是饿死或被枪杀的。
1945年5月,美军进入了战败 1945年 的德国, 的德国,所见到的不禁令人 触目惊心- 触目惊心-大批的犹太人尸 体。
这个囚犯还保持着被烧 死时的姿势。 死时的姿势。
1、欲抑先扬的手法。本文写作目的是再现奥斯维辛集中营残酷杀 、欲抑先扬的手法。 害囚徒的历史事实,而作者下笔却先写奥斯维辛明媚的阳光, 害囚徒的历史事实,而作者下笔却先写奥斯维辛明媚的阳光,这样 前后对照鲜明,欲抑先扬,更能表现出法西斯的惨无人道, 前后对照鲜明,欲抑先扬,更能表现出法西斯的惨无人道,从而更 好地突出主题。 好地突出主题。 2、以“乐景写哀情”,以集中营周围明快的景物、欢乐地小孩反 、 乐景写哀情” 以集中营周围明快的景物、 衬集中营当年的暗无天日、惨绝人寰。 衬集中营当年的暗无天日、惨绝人寰。 3、告诫后人,要珍惜这种看似平常的生活,和平是许多人付出生 、告诫后人,要珍惜这种看似平常的生活, 命的代价换来的。 命的代价换来的。 4、结尾处的重复在结构上使文章更加完整,同时也照应了标题 、结尾处的重复在结构上使文章更加完整,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新人教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文分析

新人教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文分析
重点探究
4、高尔基说过:“细节是隐藏在字里行 间的魔术。”罗森塔尔在报道自己和参观者的 见闻时,描写了哪些与奥斯维辛集中营不协调 的细节?请找出来并体味其含义。
新人教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文 分析
新人教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文 分析
1、文章首尾的景物描写:阳光明媚、绿 树成阴,儿童在追逐游戏。
1、对于奥斯维辛和纳粹的罪恶,直接从正 面报道的文字已有很多,很难再写出新意。 作者独辟蹊径,转换角度,让人耳目一新。
2、通过报道自己和其他参观者的见闻、感 受,来揭露和控诉纳粹的罪恶、血腥与灭绝 人性,从而唤起人们对于灾难的记忆,关于 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更能震撼读 者的心灵。
新人教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文 分析
层层叠叠的 尸体被运走。
新人教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文 分析
集中营运尸车。
新人教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文 分析
尸体运走前先扒下衣 服,留给后来者穿。
新人教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文 分析
死者遗物。
新人教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文 分析
堆积如山的尸骨。
这些死 难者大多 是饿死或 被枪杀的。
新人教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文 分析
波兰布热金卡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新人教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文 分析
新人教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文 分析
了解作者
亚伯拉罕·迈克尔·罗森 塔尔(1922—2006),美 籍加拿大人。长期在《纽 约时报》从事国际新闻报 道,1960年凭《奥斯维辛 没有什么新闻》获普利策国际新闻奖。担任《纽约 时报》编辑和执行主编期间,大胆变革,树立了崭 新的国际新闻报道风格,巩固了该报在美国新闻业 中的地位。
新人教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文 分析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给我们讲过一篇课文,叫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这篇文章讲的是一名记者来到奥斯维辛集中营参观,虽然如今的奥斯维辛已经没有什么新闻可以报道,可是他却有一种一定要写点儿什么的使命感,以慰藉在这里死去的400万亡魂。

当时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心里一阵疼痛。

现在终于有机会去波兰旅游了,一定要去这个没有消息的集中营。

奥斯威辛集中营离克拉科夫不远,所以在市内预定参观这里的门票很方便。

整个展区就是对曾经的集中营进行改造,然后简单粗暴地展示各种不同的展品。

除了当时的一些照片,第一次让人震惊的大概是遇难者个人物品的展示区。

在奥斯维辛,总共有400万人遇难。

人们将遇难者生前的个人用品收集起来,放在各个展厅里,静静的陈列在那里。

任何一家博物馆,都不会就那么「随便」的放一些无名无姓的人的皮包鞋子作为展品,然而在奥斯维辛,这些就是对那段历史最触目惊心的展示。

假肢、水壶、罐头等。

这些集中营的受害者用过的东西就静静地陈列在那里。

看着这些生锈的物件,你几乎可以想象几十年前的奥斯威辛是什么样子。

成千上万无辜的犹太人被囚禁在这里,每天过着无望的生活。

他们中的一些人可能期待着盟军尽快把他们从苦难中解救出来,但是更多的人没有等到那一天的到来。

今天,在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可报道。

记者只有不得不写的使命感。

这种使命感来自于一种不安的情绪:如果他们在参观完这里之后什么都不说也不写就走了,他们会对不起死在这里的人。

正如《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所说,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来到这里,都会感到如坐针毡。

看到那些冰冷的铁丝网和栏杆,还有废弃的猪笼和牢房,没有人敢大声喧哗,就连咳嗽两下都会担心打扰了这里的肃穆,破坏了原本该有的凝重。

在奥斯维辛的另一座展厅中,走廊的墙壁上挂着关押在这里的犹太人的画像。

画像底部写着每个人的名字、国籍和生卒年份,试图用这样的方式让来这里参观的人记住这段肮脏的历史,和无辜死去的人们。

可是在众多画像中,有很大一部分的画像上根本无从找到死者的名字或者生日之类的信息,只有一行冷冰冰的「NO DATA」在他们的照片之下。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闻是美国 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 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 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 佳作。 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 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 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定,传达出每 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明确: 人的感情变化,从侧面证明了 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与人格 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纳粹法西 斯的暴行惨绝人寰,令人发指。
合作学习,探究研讨
⑤文章开头写奥斯维辛集中营所在地‚阳光明媚温 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的草地上,还有 儿童在追逐游戏‛。结尾又这样写道:‚这里阳光明 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的附近,孩子们在追逐 游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普利策新闻奖评审组颁奖词
奥斯威辛作为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的“杀人工厂”而 为人们熟悉,各国记者纷纷报道它的残酷、血腥。罗森塔 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威辛集 中营博物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 关于人性的自省。他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名新闻记者
尔本着记者的良知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的框框,
执行绞刑的地下室:
感到窒息
合作学习,内容探究
①读了课文和了解背景资料后,请问大 家对奥斯维辛有什么印象?
提示: 可怕、惨绝人寰、是阴暗、恐怖 的人间地狱。
合作学习,内容探究
②作者没有直接写集中营是如何残害‚囚 犯‛的,你是怎样体会到它的可怕呢?
提示: 作者没有直接描写纳粹刑罚的残酷, 它的可怕是通过作者和参观者的感受表 现出来的。
明确: 作者并未直接描写集中营那些残酷的遗 迹,而是将眼光转移到了其它参观者身上,参 观游览的主体实际上是其它游客,记者正是通 过观察他们的感受和反应来感染读者的。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02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02

堆积如山的遇难者遗物 \集中营里的万人坑
毒 气 室
氰 化 物
一批犹太人在毒气室里等待死亡
鞋 子 堆
巨大的焚尸炉
焚 尸 炉
牢 房
长 廊 上 的 照 片
集中营幸存者
整车拉走的尸体
奥斯维辛集中营11号楼和12号楼之间的“死亡墙” 该墙因党卫军当年在这里随意枪杀囚犯而得名。
注音: 凝重 (nínɡ) 焚尸炉 (fén) 嬉笑 (xī) 世人瞩目 (zhǔ) 婆娑 (suō) 戕害 (qiānɡ) 纳粹 ( cuì ) 堪称典范 (kān) 步履蹒跚 (lǚ) 明媚温暖 (mèi)
广岛原子弹爆炸的残核、奥斯
维辛集中营的旧迹、伊拉克上空弥 漫的硝烟,无不在向世人诉说战争
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为了以史为鉴,
维护和平,让我们永远牢记这些事 实。
“……我向来相信大多数人是渴求和平而且愿意抓住和平 机会的。你们今晚聚集在此,证明了这种渴求:要和平,不要 暴力,暴力伤害民主,我们必须抵制暴力‚ ——前以色列总理拉宾
—— 巴 维 尔 弗 里 德 曼
那一只,就是上次那一只, 那么丰富、明亮、耀眼的黄色, 或许,那是太阳金色的泪水 滴在白色的石头上…… —— 那样、那样的一种金黄 轻盈得翩然直上。 它离去了,我相信,这是因为 它自己要告别这个世界。 巴 维 尔 弗 里 德 曼
蝴 蝶
我在这里住了七个星期, 被囚禁在这个集中营。 可我已经发现,这里有我喜爱的东西。 蒲公英在招呼着我 那只蝴蝶,是最后的一只。 还有院子里开着白花的栗树枝条。 蝴蝶不住在这里, 只是,我再也没见到另一只蝴蝶。 不住在集中营。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美)罗森塔尔
奥斯维辛集中营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 间修建的1 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由于上百 万人在这里被杀害,又被称为“死亡工厂”。德国法 西斯在集中营内设立了用活人进行“医学试验”的专 门“病房”和实验室,还建有4个大规模杀人的毒气 “浴室”、储尸窖和焚尸。

高一语文上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原文

高一语文上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原文

高一语文上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原文高一语文上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原文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

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

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每天都有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金卡——这里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中心。

来人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人为了亲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说的那样可怕,有人为了不使自己忘记过去,也有人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敬。

布热金卡在波兰南方城市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世人对奥斯维辛这个地名更熟悉。

奥斯维辛大约有12000名居民,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

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一道组成了被纳粹称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杀人工厂的一部分。

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土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

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

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像的。

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罗道夫·弗兰斯·费尔南德·霍斯在被处决前也写了回忆录,详细介绍了这里进行的集体屠杀和用人体作的各种试验。

波兰人说,共有400万人死在那里。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

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

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像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稍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2)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2)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美国 罗森塔尔 美国] 美国
1940年至 年至1945年期间,共有 年期间, 年至 年期间 共有400万人在这里被 万人在这里被 德国法西斯所害
奥斯维辛集中营分营布热津卡集中营正门。当年 奥斯维辛集中营分营布热津卡集中营正门。 囚犯被火车直接押进这个大门。 囚犯被火车直接押进这个大门。
度写作”的原则,着眼于细节, 度写作”的原则,着眼于细节,以冷峻的 视角, 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威辛集中 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 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 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 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 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 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 的自省, 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表现了一个新闻记 着的使命感, 着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读者的 心。
人油熬制成的肥皂在全德国范围内使 焚烧尸体的骨灰被撒入农田; 用;焚烧尸体的骨灰被撒入农田;剥下的 人皮被制作成精美的工艺品。 人皮被制作成精美的工艺品。 后来发现了一些精美而奇怪质地的灯 如果没有文字说明,谁都不会想到, 罩。如果没有文字说明,谁都不会想到, 那些柔和的灯光竟然是人皮在闪耀! 那些柔和的灯光竟然是人皮在闪耀!
细节描写
所谓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环境的 所谓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 某一局部、某一特征的具体描摹, 某一局部、某一特征的具体描摹,或 对事件发展过程中某一细微事实的形 象描写。 象描写。
“对另外一些人来说 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身 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身 对另外一些人来说 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 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 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尸炉废墟上 雏菊花在怒放。 雏菊花在怒放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罗森塔尔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罗森塔尔

这个囚犯还保持着被烧 死时的姿势。
犹太人在被送进杀人中心之 前,正在最后一站的等待。
苏联摄影师尤金1945年在 奥斯维辛集中营拍摄的照 片
集中营里堆积如山的尸骨
纳粹警察正对大规模“解决” 这是集中营1945年5月12日 后还活着的犹太妇女射杀 解放后被搬运埋葬的尸体。
被处死的囚犯的尸体.照片上显示的仅为死难者的一半不到, 他们大多数是饿死或被枪杀的。
令人震撼的细节描写。揭露了法西斯对美好 生命的摧残,诗意的描写之中饱含着作者对 法西斯的切齿痛恨,暗示人们应珍惜今天的 和平生活。
“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
作祷告的地方。”如何
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 作祷告,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谅 解,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 杀人者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 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 上帝忏悔自己的罪行的。无辜的 人们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 求得上帝的保佑。
精彩细节
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 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表 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 了生命的进程。或许是一种控诉,生命的绽放是 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可见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 劣的罪行。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 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 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作者为什么 要为我们展示这样美丽的画面?
• “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 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 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 遇难的人们。”
• 历史在远离,一切恢复平静之后,作者不希望历 史重现,他怕人们对曾经经过的历史遗忘!“记 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提醒人们铭记: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1、欲抑先扬的手法。本文写作目的是再现奥斯维辛集中营残酷杀 害囚徒的历史事实,而作者下笔却先写奥斯维辛明媚的阳光,这样 前后对照鲜明,欲抑先扬,更能表现出法西斯的惨无人道,从而更 好地突出主题。 2、以“乐景写哀情”,以集中营周围明快的景物、欢乐地小孩反 衬集中营当年的暗无天日、惨绝人寰。 3、告诫后人,要珍惜这种看似平常的生活,和平是许多人付出生 命的代价换来的。
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用来 做医学实验的犹太儿童
犹太人在被送进杀人中心之 前,正在最后一站的等待。
苏联摄影师尤金1945年在 奥斯维辛集中营拍摄的照 片
集中营里堆积如山的尸骨
纳粹警察正对大规模“解决” 这是集中营1945年5月12日 解放后被搬运埋葬的尸体。 后还活着的犹太妇女射杀
被处死的囚犯的尸体.照片上显示的仅为死难者的一半不到, 他们大多数令人 触目惊心-大批的犹太人尸 体。
这个囚犯还保持着被烧 死时的姿势。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囚房
焚尸炉
集中营里的万人坑
运送政治犯尸体的火车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闻是美国 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 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 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 佳作。 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 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 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定,传达出每 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1945年1月27日,席卷波兰的苏联红军在波兰南部克 拉科夫的奥斯维辛小镇发现了一座用铁丝网围起的集中营, 当时有7000多人,他们大部分是犹太人。所有人都表情呆 滞,瘦弱不堪,奥斯维辛集中营就此为外人所知。奥斯维 辛集中营是德军在1939年建立的。到苏军解放时为止,有 400多万人在这里惨遭杀害,因此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 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这里成为了犹太人永远的 “噩梦”。

奥斯维辛

奥斯维辛

集体屠杀后,两个纳粹士兵射杀还 活着的犹太妇女!
800具被杀的囚徒尸体把这名德国 妇女吓坏了
集中营被处死的囚犯的尸体:相信 见到这种情景的人没有一个不惊惧万分
集 中 营 里 的 靴 子 堆
这 是 对 德 国 纳 粹 灵 魂 的 拷 问
集 中 营 堆 积 如 山 的 尸 骨
巨大的焚尸炉:“我警告你们,你们不是到一 个疗养院来,你们是到一个德国的集中营来,你们 除了从烟囱里出去外,就没有别的路走出这儿。” (党卫军的头目弗里希上尉)
祈祷(王杰王韵婵演唱)
让我们敲希望的钟啊,多少祈祷在心中;
让大家看不到失败,叫成功永远在. 让地球忘记了转动啊,四季少了夏秋冬; 让宇宙关不了天窗,叫太阳不西沉. 让欢喜代替了哀愁啊,微笑不会再害羞; 让时光懂得去倒流,叫青春不开溜; 让贫穷开始去逃亡啊,快乐健康留四方; 让世界找不到黑暗,幸福像花开放.
品悟赏析
作者为什么在开头要描述布热津卡“太阳 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 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 这样祥和的景象?作者又为什么说这种景象 “最令人毛骨悚然”?
文章开头描写的令人惬意的景象仍 然是“最令人毛骨悚然”的——因为在 奥斯威辛,在这块曾经血流成河的地方, 尽管“太阳和煦、明亮”,但蒙在人们 心头的阴霾,依旧难以清除!
还有一个不能忘记的故事……
二战时,在一座纳粹集中营里,关押着很
多犹太人,他们大多是妇女和儿童。他们 遭受着纳粹无情的折磨和杀害,人数在不 断减少。有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和她 的母亲一起被关押在集中营里。一天,她 的母亲和另一些妇女被纳粹士兵带走了, 从此,再也没有回到她的身边。人们知道, 她们肯定是被杀害了。因为每天都有人被 杀害,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人,人们 谁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活到第二天。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可供报道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消息与我 们常见的消息有什么不同?
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 度不同。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 主要还是一种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而 本文有所不同,把作者自己参观集中营 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来写,是一种 纯主观性的报道。
请归纳这篇文章的中心。
• 本文在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 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 行的沉重控诉,表达了作者 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 同时,也是为了提醒人们不 要忘记历史的教训。
既然“奥斯维辛没有什 么新闻”,为什么作者 还要去报道?
这句话的意思是奥斯维辛太出名了, 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是 没有什么新闻可供报道了,但另一方 面,即使没有新闻,作者还是要写, 因为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 奥斯维辛虽然是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 但每一个参观者进来了都只有一个感 受,那就是震惊和窒息,驱使作者必 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 露罪恶。
景象固然美好,却与这里的历史不相配。这 里曾经是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应该‚永 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然而一踏进 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发现,这个该被历史 永远诅咒的地方,竟然有着这么和平美好的 景象,作者一时无法接受,所以感到可怕。 作者无一字控诉,可是由此所体现出的强烈 愤懑的感情,让读者感到无比压抑。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闻是美国 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 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 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 佳作。 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 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 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定,传达出每 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如何理解‚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 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 花在怒放‛这句话?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这是纳粹军警正对大屠杀后还活着的犹太妇女进行射杀。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一位德国妇女在走过被党卫军杀死的800多具囚犯 的尸体时惊呆了。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被处死的囚犯的尸体,照 片上显示的仅为死难者的一半 不到。他们大多数是饿死或被 枪杀的。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所有被关押 到这里的犹太人 以及其他无辜平 民百姓和战俘的 最终命运除了惨 遭屠杀之外,他 们的随身财物也 被劫掠一空,就 连死者身上的牙 齿、头发及至皮 肤都不放过。
亚伯拉罕·罗森塔尔
• 这是一个叫莫泰利的小男孩在奥斯维 辛集中营里写下的
从明天开始,我将悲伤。 从明天开始, 今天我将快乐。 悲伤有什么用? 告诉我吧。 就因为开始吹起了这些邪恶的风? 我为什么要为明天悲痛,在今天? 明天也许还这么好, 这么阳光明媚。 明天太阳也许会再一次为我们照耀, 我们再也不用悲伤。
1947年7月,波兰政府把奥斯维辛集中营改为殉 难者纪念馆。为了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1979年, 奥斯维辛集中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写作背景: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美国记者罗 森塔尔于1958年访问奥斯维辛之后采写的。 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美国普 利策新闻奖,成为新闻史上的佳作.
作者没有着力描写奥斯维辛的阴森恐怖, 他的目光更多集中在参观者身上,将参观者 的行动、神态和传达内心的感受详细记录下 来。
奥斯威辛普利作策为新闻纳奖粹评德审组国颁屠奖词杀:犹太 人的“杀人工厂”而为人们熟悉, 各国记者纷纷报道它的残酷、血腥。 罗森塔尔本着记者的良知独辟蹊径, 突破了“客观报道”的框框,着眼 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 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在 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 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对于 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 于人性的自省。他的发表,充分地 表现了一名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 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 新闻史不朽的名篇。因此,我代表 普利策新闻奖评审组把本届普利策 新闻奖中的最佳消息奖颁发给《奥 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作者罗森 塔尔。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课堂小结
“奥斯维辛”今天已然成为二战时期纳粹罪 行和人类苦难事件的历史代名词,那段历 史的确是不堪回首的,无论对于受害者还 是旁观者,但是,时间虽然已经过去了七 十年,悼念活动始终没有停止过,今天, 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胜利七十周年之际, 作为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通过对这篇课 文的学习,希望同学们明白,对于苦难的 历史我们要选择铭记,因为:
• 2、从内容、结构、主旨三方面考虑 • ①在内容、手法上:以集中营周围明快的 景物、欢乐的小孩反衬集中营当年的暗无 天日、惨绝人寰。 • ②在结构上:使文章更加完整,同时也照 应了题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首 尾写平静的景物,暗示着作者内心汹涌澎 湃。 • ③在情感、主旨上:深化主旨,表达了作 者对遇难者的怀念:假如他们能活到今天, 就能享受现在的一切。现在却物是人亡, 悲上加悲;对法西斯残暴行为的愤怒控诉; 对历史的反思: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5、作者为什么反复说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 新闻,可是却还是写了这篇新闻?这是不 是矛盾?
奥斯维辛太著名了,人们已经熟知其历史,确实 没有多少东西可供报道。但是出于一种使命感,对死 难者的悼念,对纳粹的愤恨,作者还是写下这篇新闻。 以反语来突出文章主题。奥斯维辛的确不存在什 么新鲜的东西,每个参观者看到同样的物品,都会产 生同样的感受——震惊、窒息与悲痛。
一批犹太
“死亡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
堆积如山的遇难者遗物 \集中营里的万人坑
部分死难者的照片
“…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 —这些面对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 他们…”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 6.为什么关于奥斯维辛的众多报道中,罗森 塔尔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会成为 经典,广为人知?(王毅鹏)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罗森塔尔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罗森塔尔

奥斯维辛集中 营的残酷遗迹
参观
众多的参观 者(游客)
产生
参观者的感 受、反应
观察
记者(罗森塔尔)
奥斯维辛---毒气室
奥斯维辛集中营 的焚尸炉
遇难者的鞋子
奥斯维辛集中营里 拥挤的囚犯宿舍
“…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在这样 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 人睡觉…”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实验室
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死囚牢房时—— “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看到狭小的女牢房时——“惊惧万分,张大了 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看见试验室时——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 则会“羞红了脸的”
参观纪念长廊时——沉思
参观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时——“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参观结束时——“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 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年奥 纪斯 念维 活辛 动集 中 营 解 放 60 周
今天的“死亡墙”
德国总理向遇难者致哀
那段历史已成往事,但它留给人类的绝不只是断 壁残垣和受伤的心灵,还有许多许多值得全人类 去反思的东西。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罗森塔尔
奥斯维辛集中营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4月27 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 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并于同年6月14日 将首批犯人运抵奥斯维辛。1941年开始对集中营进行了 扩建,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 除斯塔姆拉格、布热金卡、莫诺维采三个主要集中营外, 还有45个分营。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 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 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 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 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奥斯维辛”一词演变到现 在,已成为了屠杀和灭绝人性的代名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抽签的序号是()准备任教高中语文学科,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第二课的一篇新闻特写,主要描述了作者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德国法西斯杀人工厂的见闻和感受。

通过德军犯下的滔天罪行,警醒人们,不要因为现在的阳光明媚,就忘记了现在的残酷战争。

在似乎平淡的事实之中,作者以独特环境中的见闻和感受,发现到了不平静的风暴,感受到了罪恶与善良的对立。

学习本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学会珍惜和平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根据教学大纲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要求,同时根据本单元新闻教学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
2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3引导学生了解二战历史,认识法西斯的暴行,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把握新闻的特点,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新闻的表达技巧,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说教法和学法
问题法:设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体会探究、发现的乐趣。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圈点、勾画、思考,理解课文大意。

探究法
三、说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

广岛原子弹爆炸的残骸、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旧迹、伊拉克上空弥漫的硝烟,无不在向世人诉说着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以史为鉴,才能维护和平。

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奥斯维辛集中营,感受法西斯的残暴。

以此导入,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②介绍背景,让学生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或苦役折磨或有计划残杀约400万人,进行种族灭绝的杀人中心。

③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奥斯维辛集中营给人的印象。

引导学生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给人的可怕、恐怖、惨绝人寰的印象。

④学生探究“本文没有集中写集中营如何残害‘犯人’的,那么课文又是如何让人体会到它的可怕呢?”引导学生从参观者的感受如“特别恐怖”“浑身发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也在被窒息”“跪下来”“恳求的目光”等来感知集中营的恐怖、纳粹法西斯的惨绝人寰。

从细节描写如对集中营一具姑娘的充满青春与梦想的照片的描写,感知对法西斯对生命的摧残的强烈控诉。

从作者的议论如四个“不该”及“在奥斯维辛,没有作祷告的地方”来感知奥斯维辛的恐怖、阴森、惨绝人寰,来感知刽子手的丧失人性、无辜者的无助。

从环境描写如“雏菊花在怒放”“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在追逐游戏”来感知衬托的手法,借助反差,揭露了法西斯对生命的摧残,表达对遇难者的怀念,同时暗示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信念。

也从历史背景的介绍,来表现了法西斯的罪恶。

⑤借助纳粹暴行的一些背景材料,引导学生讨论论纳粹暴行(扩展至南京大屠杀)对于我们人类的戕害,以及我们应该吸取的教训,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⑥课堂小结。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曾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它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自己的情感,真切地告诉人们,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⑦作业。

在德国法西斯残酷屠杀生灵时,在东方同样有一个沾满人民鲜血的刽子手在狞笑,他就是——日本。

搜集有关日军罪行的资料。

谈谈和平的意义,写一篇小短文。

四、说板书设计
布热津卡地点和位置
阳光明媚牢房、毒气室
曾是人间焚尸炉奥斯维辛阳光明媚
地狱妇女不孕的试验室没有什么新闻
执行绞刑的地下室
以上就是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的说明,谢谢各位老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