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理论国内外研究

合集下载

国内外跨国并购的比较研究

国内外跨国并购的比较研究

国内外跨国并购的比较研究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跨国并购已成为企业在拓展市场、增强竞争力方面的重要战略选择。

本文将重点比较国内外跨国并购的特点、动因、成功因素以及面临的挑战,并为跨国并购的实施提供相关建议和启示。

一、国内外跨国并购的特点比较1. 跨国并购规模:国内跨国并购规模较小,以中小企业为主导;而国外跨国并购规模较大,多由大型企业实施。

2. 资金来源:国内跨国并购多依赖于银行贷款和自筹资金;而国外跨国并购更倾向于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

3. 市场定位:国内跨国并购目的主要是拓展市场份额、资源整合和技术引进;而国外跨国并购则更多考虑进入新兴市场、获取先进技术和品牌影响力。

4. 法律环境:国内跨国并购受到政府审批和行业监管的限制较多;而国外跨国并购更注重法律风险评估和合规性。

二、国内外跨国并购的动因比较1. 国内跨国并购的动因:a. 获取市场份额:通过并购实现市场份额的提升,扩大企业规模;b. 资源整合:通过并购整合产能、技术、品牌等资源,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c. 技术引进:通过并购获取先进技术,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2. 国外跨国并购的动因:a. 进入新兴市场:通过并购进入新兴市场,开拓新的业务增长点;b. 获得先进技术:通过并购获取先进技术,提升企业研发能力;c. 品牌影响力:通过并购获得知名品牌,提升企业的市场形象和竞争力。

三、国内外跨国并购的成功因素比较1. 清晰的战略目标:明确并购的目标、动因和预期效果,实现战略的一致性和合理性。

2. 兼顾整合与保留:在并购后进行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同时保留并发展被收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 充分的尽职调查:在并购前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评估目标企业的财务状况、法律风险以及文化差异等因素。

4. 稳定的管理层和员工队伍:保留并发展目标企业的核心管理层和员工队伍,确保并购后的良好运营。

四、国内外跨国并购面临的挑战比较1. 文化差异:国际并购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文化差异,如语言、价值观、沟通方式等,需要通过文化融合和管理引导来解决。

跨国并购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跨国并购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跨国并购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跨国并购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跨国并购作为国际经济交流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越来越受到各国企业和政府的关注。

跨国并购作为一种战略性举措,可以帮助企业扩大市场份额、提升竞争力,进而实现企业发展目标。

在实施跨国并购过程中,正确的理论与方法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二、跨国并购的定义和背景跨国并购是指一个国家的企业通过购买其他国家的企业来实现跨国业务拓展的行为。

跨国并购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全球化经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各国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迅速扩大市场份额和提高竞争力,跨国并购成为一种重要的战略选择。

2.资源优化配置:跨国并购可以通过整合资源,实现优化配置,提高效益。

3.技术创新:企业通过并购获得先进技术和创新能力,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

4.风险分散:通过跨国并购可以分散经济风险,突破国内市场的局限性,实现多元化发展。

三、跨国并购的理论研究1.市场力理论:市场力理论认为企业进行跨国并购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提升自身竞争力。

通过并购,企业可以获得更广阔的销售渠道和更多的用户资源。

2.资源依存理论:资源依存理论认为企业进行跨国并购是为了获得其他企业的资源,通过整合资源实现优势互补。

3.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认为跨国并购可以通过整合产业链,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

4.组织学习理论:组织学习理论认为跨国并购可以通过知识和经验的共享,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

四、跨国并购的方法研究1.战略规划:跨国并购需要进行全面的战略规划,包括确定并购目标、分析市场潜力和竞争对手、评估风险和收益等。

2.尽职调查:尽职调查是跨国并购中至关重要的一步,需要对目标企业的财务状况、市场地位、法律风险等进行全面详尽的调查,以确保并购的可行性和成功。

3.谈判与合同:跨国并购的成功离不开良好的谈判和合同签订,需要综合考虑价格、交易结构、股权转让和员工福利等问题,确保双方的利益平衡。

国内外企业并购动因理论文献综述

国内外企业并购动因理论文献综述

国内外企业并购动因理论文献综述国内外企业并购是指企业为了实现经济效益和战略目标,通过购买或兼并其他企业的资产、股权或业务来实现的行为。

企业并购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涉及到多个因素和变量。

本文将对国内外企业并购动因理论进行综述。

1.经济效益理论经济效益理论是企业并购决策中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

这一理论认为,企业并购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合并和整合资源,实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壁垒经济,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益、降低成本并增强竞争力。

企业通过并购可以实现资源的互补性,提高生产效率和市场份额,进而获得更高的利润和回报。

2.战略目标理论战略目标理论认为,企业并购的动因主要源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

企业在制定并购策略时,通常会考虑到自身现有资源能力与目标市场的差距,通过并购可以快速获取所需的资源和能力,并加快实现战略目标的进程。

企业并购的战略目标包括国际化、多元化、垂直一体化等。

3.经验学习理论经验学习理论认为,企业并购行为受到企业经验积累的影响。

企业通过一系列并购行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从而能够更好地应对并购决策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企业在并购决策中会参考过去的并购经验,评估风险和机会,并选择最合适的并购战略和实施方式。

4.交易成本理论交易成本理论认为,企业进行并购的动因主要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包括信息获取成本、谈判成本、合同监管成本、交易执行成本等。

通过并购可以消除市场不完全性和信息不对称性,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效益。

5.市场势力理论市场势力理论认为,企业进行并购行为主要受到市场势力的影响。

市场势力包括市场竞争、市场需求、市场结构等因素。

企业通过并购可以扩大市场份额,增强市场地位,改变市场结构,从而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议价能力。

6.机会成本理论机会成本理论认为,企业进行并购的动因主要是为了避免错失市场机会。

企业在制定并购决策时会考虑自身发展的机会成本,即如果不进行并购,可能会错失的机会。

国内外企业并购理论研究

国内外企业并购理论研究

国内外企业并购理论研究作者:张文硕来源:《神州·下旬刊》2019年第01期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外和国内企业的并购动因,并针对主要理论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系统的梳理了九点国外并购理论,其中包括个人原因所执行的并购,以及由于企业利益所进行的并购行为,与国外理论相比,国内的理论发展尚未完善。

因此这篇文章写作目的主要在于通过对中西方主要企业并购理论的对比,有利于从学术角度丰富我国并购的体系,从而有利于对中国当下大型企业的并购实践提供及时的指导与借鉴。

关键词:企业并购;并购动因;国内外理论研究1 引言企业并购,是指在市场经济下,多个企业通过法定程序,合并为同一家公司,从而利用双方的优势条件,使得呆滞无用的成本运转起来,从而产生经济效益。

并购的种类分为纵向并购即上游产业与下游产业间和横向并购即具有竞争关系的两家企业间。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的发展,并购这一经济现象在我国越来越普遍,但仍是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例如并购的动因不够自发,并购绩效不佳等。

然而,在地球另一边的西方国家,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企业并购问题就成了西方学术界较为关注的热点,并且已经形成了一系列较为成熟的理论,得我们学习。

2国外企业并购主要理论评述企业并购这一经济现象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这种经济现象随着西方技术工业以及经济市场的一次次更新与革命,内容也变得越来越丰满充实。

在几十年来企业并购理论的研究中,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思想与学派,他们各有千秋,又相互弥补。

而万变不离其宗,对于企业并购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其中在并购的动因与并购效应这两方面。

两者相辅相成,在帮助企业做出正确决策的同时,也是我们对企业的并购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国外的经济学家研究发现,对国外的大部分选择并购的企业而言,存在各种不同的动因。

而他们也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并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尽管如此,诚如权威并购研究专家弗雷德教授所言:“事实上,还没有一种公认的理论能够同时解释并购背后的动机,并购与被并购企业的特点,以及并购活动中最主要的决定性因素”。

中外企业并购重组理论比较

中外企业并购重组理论比较

中外企业并购重组理论比较中外企业并购重组是指企业通过合并、收购、资产置换等方式实现业务整合和资源优化的行为。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跨国公司的崛起,中外企业并购重组成为全球商业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理论角度出发,比较中外企业并购重组的主要理论。

一、中企业并购重组理论1. 产业集群理论产业集群理论认为,企业应该在自身的产业集群中进行并购重组,以实现规模效应和资源整合。

中国经济以制造业为主,各个产业链条比较完整,企业在相同产业集群中的并购重组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同时,中企业并购重组可以加强产业链条的完整性,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2. 差异化竞争理论差异化竞争理论认为,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来获取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中国企业在国内市场面临激烈的竞争,通过并购重组获取技术、品牌、渠道等资源,可以实现差异化竞争的优势。

例如,中国企业通过并购重组获取国外领先技术,提升自身产品的竞争力。

3. 我国公司金字塔理论我国公司金字塔理论认为,企业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层级关系,通过并购重组可以实现资源整合和管理优化。

中国企业普遍存在层级过多、冗员过多的问题,通过并购重组可以优化企业层级,提高管理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

同时,通过并购重组可以实现跨行业、跨地区的资源整合,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外企业并购重组理论1. 竞争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来获取竞争优势。

外国企业通常具有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知名品牌等优势,通过并购重组可以实现资源整合和市场扩张。

例如,外企通过收购国内企业可以获得更广阔的市场和更丰富的客户资源。

2. 国际扩张理论国际扩张理论认为,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来实现国际市场的扩张。

外国企业通常面临本国市场饱和的问题,通过并购重组可以进入新兴市场或拓展国际业务,实现国际市场的扩张。

例如,外企通过并购重组进入中国市场,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机会。

3. 跨国战略理论跨国战略理论认为,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来实现跨国战略的目标。

并购理论国外研究报告

并购理论国外研究报告

并购理论国外研究报告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企业并购活动日益频繁,成为企业扩张和转型的重要手段。

然而,并购成功率并不高,许多企业在并购过程中遇到了种种问题。

为了提高并购成功率,国内外学者对并购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报告以国外并购理论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国外并购理论的最新进展,探讨其在我国企业并购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本研究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国外并购理论的发展对我国企业并购实践具有指导意义,有助于提高我国企业并购的成功率;其次,通过对国外并购理论的梳理,有助于我国学者在这一领域取得更多创新性成果;最后,本研究有助于推动我国并购理论的发展,为政策制定者和企业提供理论支持。

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以下研究问题:国外并购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这些理论在我国企业并购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如何?为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假设国外并购理论在我国企业并购实践中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但需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研究范围与限制方面,本报告主要关注国外并购理论的发展及其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不涉及国内并购理论的探讨。

报告将从并购动机、并购估值、并购整合等方面对国外并购理论进行系统梳理,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其在我国企业并购中的应用。

本报告的简要概述如下:首先,介绍国外并购理论的发展历程及主要观点;其次,分析国外并购理论在我国企业并购实践中的应用现状;最后,提出针对我国企业并购实践的建议,以期为我国企业并购活动提供理论支持。

二、文献综述国外并购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至今已形成多个理论框架。

M&A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理论主要包括效率理论、市场势力理论、管理主义理论和战略匹配理论等。

效率理论认为并购可提高企业效率,实现协同效应;市场势力理论强调并购是企业扩大市场份额、增强竞争力的手段;管理主义理论关注管理层利益在并购中的作用;战略匹配理论则强调并购双方在战略上的互补性。

前人研究成果显示,并购动机、估值方法、整合策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并购理论国内外研究

并购理论国内外研究

并购理论国外研究1 引言从19世纪末英、美等西方国家发生的第一次企业并购高潮算起,历经五次企业并购高潮,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企业并购理论也成为目前西方经济学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在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并购动因研究和并购绩效研究两方面,两者共同成为理解企业并购经济合理性和制定公共政策的基础。

本文总结了国和国外学者关于企业并购动因理论的研究,并对两者的动因理论进行了比较。

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的理论,我国的并购动因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但另一方面,表明国外关于并购动因所提出的理论已逐渐适合中国的企业。

2 国学者对并购理论的研究由于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所发生的企业并购,是在特殊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形成的,因而我国的企业并购及其理论早期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要理解中国的企业并购动因,应先了解中国企业的并购历史。

严格来说,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中国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并购。

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并购应是在市场经济的体制条件下,两个或更多的企业根据特定的法律制度所规定的程序,通过签订一组市场合约的形式合并为一个企业的行为。

依据这一定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并购可以看成不同的两组市场合约的对接和叠加过程。

然而,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产权起源和产权结构是因战时的动员经济体制和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产品经济体制对私人工商业的私有产权的剥夺、赎买和分封的结果”。

因此,研究改革开放以后国企业的并购动因将更具有现实的意义。

我国企业并购的过程分为起步阶段(1984-1987)、第一次并购高潮(1988-1989)、低落阶段(1989下半年-1992年初)、第二次并购高潮(1992至今)。

由此可以的出我国企业并购动因有如下:2. 1 消费亏损理论该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并购是消除亏损的一种机制。

由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却受着长期的、涉及面广的、规模庞大且不断膨胀的企业亏损问题的困扰,并购是消灭亏损企业的一个有效办法。

【《企业连续并购绩效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国内外文献综述》12000字】

【《企业连续并购绩效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国内外文献综述》12000字】

企业连续并购绩效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企业并购绩效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国内外文献综述 (1)1.1概念界定 (1)1.1.1并购 (1)1.1.2连续并购 (2)1.1.3并购绩效 (2)1.2理论基础 (2)1.1.1协同效应理论 (2)1.1.2市场势力理论 (3)1.1.3经济增加值理论 (3)1.1.4托宾Q值理论 (3)1.3文献综述 (4)1.3.1连续并购 (4)1.3.2连续并购动因 (5)1.3.3连续并购绩效 (7)1.3.4连续并购绩效的评价方法 (8)1.3.5文献述评 (9)参考文献 (10)1.1概念界定1.1.1并购并购是兼并(Merger)与收购(Acquisition)的总称。

其中兼并(Merger)含有吸收合并、吞并之意,是指具有优势地位的企业吸收吞并另外一家或多家企业,获取目标公司的控制权并使其丧失法人资格的行为。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3号-企业合并》指出1,收购(Acquisition)则是指一家企业,即购买方支付对价购买另一方企业的股票或资产,以获得对该企业资产的所有权,或对该企业的控制权的行为。

总的来说,并购是指一家企业通过单次或分阶段运作,以获得其他企业控制权的经济活动。

根据并购双方在业务种类与市场地位方面的联系,并购可以分类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与混合并购。

其中,横向并购目的在于追求规模效应、扩大市场份额、提升企业行业地位等,并购双方往往有着相似的主营业务产品或服务;纵向并购的并购双方多位于同一产业链的上下游,彼此之间关系与联系密切,纵向并购的目的往往在于完善产业链、形成行业壁垒;混合并购则是指很少有业务或服务联系的企业之间的并购活动,可以帮助企业进入新行业,实现企业产品与服务的多样化。

1《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IFRS),是由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IASB)制定的《财务报表编制与列报框架》及其它准则、解释公告。

企业跨国并购理论综述

企业跨国并购理论综述

企业跨国并购理论综述[摘要]我国跨国并购起步较晚,理论上多借鉴西方国家研究成果,以解释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案例。

本综述不仅对国外跨国并购理论进行概括总结,且从不同视角整理了我国学者在跨国并购上具有创新性的理论成果,且提出了现存不足,对未来跨国并购理论研究创新给予很大的展望。

[关键词]跨国并购理论综述国内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跨国并购一词逐渐被众多企业认可,西方经济学家们提出了许多相关的理论,不断完善,为各国企业并购提供了理论基础。

我国的跨国并购起步较晚,理论研究多借鉴西方国家,但我们必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来指导我国企业跨国并购。

本文对国内外跨国并购理论的研究进行归纳并提供理论参考。

(一)国外并购理论研究跨国并购理论源自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西方跨国经营的理论应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之后巴克利·卡森(1976)提出内部化理论,维农(1979)的产品生命周期论,邓宁(1977)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对企业跨国投资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1)早期跨国并购理论大都是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强弱型并购,其中代表性理论有如下几个:①效率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并购活动能给并购双方带来收益,这种收益主要存在于并购后产生的协同效应,有经营,管理和财务协同效应。

[1]安索夫等证实了协同效应使并购后的公司整体业绩大于并购前各自原有的业绩总和;赫尔普曼通过实践证明了跨国并购可实现规模经济。

②代理理论该理论的产生是由于管理者与所有者间的信息不对称,它最先由穆勒(1969)提出,之后詹森和梅克林(1976)指出管理者在追求利益时会产生不必要的消费,在一定程度上损害所有者的利益,导致代理成本的增加,所以并购被用来解释如何解决代理问题。

③价值低估理论该理论认为当目标企业的真实价值不能准确反映时,并购活动就会发生。

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以Q值来反映企业并购的可能性。

该理论被广泛运用于各个跨国并购实践中。

企业跨国并购风险国内外研究综述

企业跨国并购风险国内外研究综述

企业跨国并购风险国内外研究综述[摘要]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企业跨国并购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并购动因、并购绩效的评价两方面,对并购风险的研究相对较少。

比较东西方关于跨国并购风险的理论,发现这些理论大多只对并购的某一局部风险进行分析,且停留在定性分析和案例分析两方面,对整个并购过程风险的控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

[关键词]跨国并购;整体风险;局部风险1 国外研究综述1.1 对跨国并购的整体风险进行研究布鲁纳(2006)提出的“风险框架分析法”,此分析方法作为一种定性的分析工具,提出从跨国并购的六个角度去衡量并购风险的高低,分别是:复杂性、紧密联系性、异常事件、认知上的偏颇、不同的管理选择、运营团队的缺陷。

此法加入了大量的财务数据以及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评论对并购风险进行评价,同时也发现以上六个方面之间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

相互联系的方面越多,联系的程度越深,实施并购的风险也就越大。

约瑟夫•克兰多(2008)随后运用此法对美国Berkishire Hathaway对Gen Re公司的并购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当运用“风险框架分析法”对案例进行回顾时,会清晰地看到高层决策者在并购中作出了怎样错误决断,也可以分析出在整个并购过程中,管理层的整合因素最后导致了并购后营运效果的降低。

结果显示:在签订并购合同之前,运用“风险框架分析法”可以有效地对并购风险的种类与影响程度作出客观充分的评价。

杰弗里•S.佩里(2004)与汤姆斯•J.海德(2004)认为充分地调查对降低并购风险至关重要,成功的并购往往在以下四方面做的极为突出:①邀请专家进行评价;②信任但要核实;③关注核心问题,如制定积极的市场渗入战略,制订新颖的产品推广计划,调整销售力量,合理调整产品供应链,确定相关风险以及制定减缓风险的政策;④精心策划并购后第一次亮相。

同时强调越是身处复杂的商业环境,理解游戏规则、做好游戏准备越是必要。

跨国并购的理论、运作及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问题研究

跨国并购的理论、运作及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问题研究

跨国并购的理论、运作及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问题研究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浪潮汹涌澎湃,跨国并购活动规模和影响越来越大;同时,我国经济结构正在进行战略性调整,国有经济改革进入关键阶段,加入WTO更使我国企业直面国际竞争,外资并购和海外并购势头十分强劲。

跨国并购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形式,已经成为跨国企业实施全球经营战略的一种重要方式。

随着跨国并购浪潮在世界范围内一浪又一浪地掀起,它的重要性也在日益增强;它不仅改变了一些旧的经济规则,同时也对21世纪的世界经济格局和国际经济秩序产生着重大影响。

从目前来看,跨国并购主要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来进行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转移,但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并购也日益增多。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近年来也进行了一些跨国并购,包括中石油和中石化在海外收购油气田项目、联想集团收购美国IBM公司PC业务,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收购韩国双龙汽车等。

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企业跨国经营的进一步增加和深化,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并呈蓬勃发展之势。

从历史上看,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全球共发生过五次并购浪潮。

公司并购活动不断从行业内部向跨行业发展,从国内并购向国外并购发展,从发达国家向全球扩展,从最初的横向并购向纵向并购以及混合并购发展,终于汇成了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

尤其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日渐完善,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资本流动更加国际化,兼并浪潮更是波澜壮阔,形成了第五次并购浪潮。

在1987年的全球跨国并购总额不到1000亿美元,1990年为1510亿美元,而到1999年达到7200亿美元,2000年超过10000亿美元。

在第五次并购浪潮中,发达国家在并购上形成明显的跨国特征,当时的跨国并购已占全球并购的1/4。

到20世纪末,跨国并购已超过绿地投资成为跨国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1999年达83%,2000年达87%。

《企业跨国并购的文化整合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2700字

《企业跨国并购的文化整合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2700字

企业跨国并购的文化整合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企业跨国并购的文化整合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1.国外研究 (1)(1)关于文化差异对并购绩效的影响研究 (1)(2)关于跨国并购进行文化整合的必要性研究 (2)(3)关于文化整合模式的研究 (2)2.国内研究 (2)(1)关于文化差异对并购绩效的影响研究 (2)(2)关于跨国并购进行文化整合的必要性研究 (2)(3)关于文化整合模式的研究 (3)3.评述 (3)参考文献: (3)1.国外研究西方学者首先意识到文化整合对跨国并购的重要影响,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上世纪九十年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文化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越来越多的管理者意识到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对于并购,尤其是跨国并购,文化差异是否会对跨国并购产生影响,如何使两个完全相反的企业文化整合在一起,国外学者进行了众多研究。

(1)关于文化差异对并购绩效的影响研究Lan等(2015)通过研究中国1997-2010年发生的跨国并购案例发现,文化差异的存在,会对发展中国家跨国并购产生影响【1】,表现在吸收西方企业先进的文化完善自身文化,但也同时指出,西方企业文化较为强势时,会对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产生抵触。

Buckley(2012)通过分析认为,相似的企业文化能减少交流的冲突,有助于并购之后的管理,促进跨国并购成功【2】,企业文化差距较大容易引发冲突,表现在交流的障碍,文化的不认同,管理的分歧,影响并购绩效。

Hajro(2015)通过研究指出,社会成员在不同的背景里会形成不同的认知和人际关系,受此影响下,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企业文化会阻碍跨国并购预期目标的实现【3】,面对冲突不能简单的忽略、放任,而是要相互吸收、扬弃和改进。

Hasan等(2016)结合多个案例总结得出,跨国并购的绩效受地域、人文、习惯的影响,差距过大甚至会产生负面作用【4】。

Sung Jun Lee(2014)在对沃尔沃并购韩国三星的案例中分析得出,并购的过程中员工面对不同的企业文化和冲突的感知伴随着从开始到结束【5】。

公司并购动因理论综述

公司并购动因理论综述

摘要:兼并与收购是资本市场永恒的主题。

国内外学者对于公司并购的动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本文从理性及有限理性行为角度,以及价值创造和价值转移的视角对国内和国外并购动因理论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并购;动因;价值创造;价值转移1 公司并购动因国外研究综述兼并与收购是资本市场永恒的主题。

从19世纪末至今,西方国家已经历了五次并购浪潮,随着并购浪潮的席卷。

在国外对公司并购动因的研究已形成相对完善的动因理论体系。

(1)价值创造动因理论作为理性行为,并购创造财富、创造价值的动因理论有:协同效应理论、价值低估理论、公司控制权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

三是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

manne(1965)最早提出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 theory),该理论指出公司控制权是一项有价值的资产,且其价值独立于如规模经济或垄断利润等其他因素。

manne(1965)假定公司的管理效率与其股票价格高度正相关,公司的在位管理层越不称职,其股价将越低迷,而通过接管者对公司管理的改进后。

公司股价将有所提升,进而接管的收益也将越可观,因此公司的在位管理层越不称职,公司潜在的接管者会越多,公司被接管的可能性越大。

因此,manne(1965)认为许多并购的发生正是由于存在一个活跃的公司控制权市场,而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公司的管理效率。

并有力地保护了没有公司控制权的小股东利益。

四是交易费用理论。

coase(1960)首先提出交易费用,他指出市场运作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个经理人来支配资源,能节约某些市场成本。

企业的出现和存在正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即用费用较低的企业内部交易代替费用较高的市场交易。

而从企业并购的角度来看,通过并购,企业之间的资源配置可以优化,从而降低交易费用。

此后,klein等(1978)通过纵向一体化和契约可以避免机会主义者掠夺可占用准租金的成本,如果一项有可占用准租金的资产强烈依赖于其它专用性资产,那么这两项资产归属于某一方所有是最优的,即通过并购实现资产一体化。

跨国并购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跨国并购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跨国并购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跨国并购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必须认真面对和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我国经济结构正处于战略性调整阶段,中国加入WTO,更使我国企业直面国际竞争,外资并购和海外并购势头十分强劲。

本文沿着跨国并购概念—理论—决策—运行—风险—实证这一逻辑主线,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工程、期权理论、博弈论等理论与方法,从跨国并购的基本内涵、现实意义和相关理论出发,构建了跨国并购驱动轮模型,并分别对跨国并购的主要管理活动即决策、运行和风险控制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最后从母国和东道国两个角度对跨国并购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模型和方法。

第1章和第2章研究了跨国并购的基本问题,研究了跨国并购的目的和意义、评析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界定了跨国并购的内涵、简述了跨国并购的历史与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第3章在总结集成前人研究的关于跨国并购的基本理论基础上,探索性地提出了跨国并购的驱动轮模型,揭示了跨国并购是FDI轮和M&A轮两轮共同驱动集成的结果:FDI轮主要回答企业为什么要跨越国界进行直接投资问题,即企业FDI的驱动力问题;M&A轮主要回答投资方式的选择问题,即M&A的驱动力问题。

第4章研究了跨国并购的决策问题:运用核心能力理论研究了跨国并购的战略问题;运用AHP方法对跨国并购的投资区位进行决策分析;应用实物期权方法对跨国并购的对象选择及时机决策问题进行了探索研究。

第5章主要研究了跨国并购的运行与管理:总结并建立了跨国并购前后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方法体系,研究了跨国并购融资及支付方式选择问题,揭示了跨国并购整合的本质及层次管理原理。

第6章研究了跨国并购风险及其防范:分析了跨国并购风险概念及分类;提出并分析了跨国并购“风险链”概念及相关特性,运用实物期权方法研究了跨国并购决策风险的控制与预防。

第7章从实证角度对跨国并购分别从外资并购和海外并购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跨国并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跨国并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一、跨国并购的趋势
近年来,跨国并购的趋势正在发生变化。过去,跨国并购主要是由发达国家 的企业进行的,但现在的趋势是,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国家也开始参与跨国并购。 这些国家的企业逐渐具备了全球竞争力,并开始利用跨国并购来获取全球资源和 市场。
另一个趋势是,跨国并购的目标也发生了变化。在过去,跨国并购主要是为 了获取被收购企业的生产能力、技术或市场份额。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 通过跨国并购来获取新的市场、品牌或客户。
1、市场规模
随着人们对动物健康的重视和畜牧业的发展,兽药产业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 大。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2020年全球兽药市场规模达到了约700亿美元, 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近900亿美元。
2、市场竞争
在国内外市场上,兽药企业数量众多,市场竞争激烈。一方面,国内企业通 过技术研发、品牌建设和渠道拓展等方式提升竞争力;另一方面,国外企业也通 过资本运作和战略合作等方式加速布局中国市场。
2、技术变化
新药研发、生产技术和包装技术的不断提升,将为兽药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 遇。特别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免疫学等前沿技术的引入,将为兽药研发和生 产提供更多创新手段。
3、政策法规及行业趋势
各国政府对兽药产业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以确保兽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未来,政策法规将更加严格,行业标准将更加规范,这将推动兽药产业向高质量、 高效益、可持续方向发展。同时,国际合作和互认也将成为行业发展的趋势,为 兽药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合作空间。
总之,跨国并购是一种重要的国际商业活动,其研究现状和未来挑战值得。 未来,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和技术的发展,跨国并购的趋势可能会发生变化, 因此企业需要密切这些变化,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近年来,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领域的活跃度日益提升,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和全球化的加速推进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 会议(贸发会议)发布的《2022年全球投资报告》,2021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 (FDI)流入金额达到1.58万亿美元,较2020年增长64%,其中中国企业的贡献不 容忽视。

并购理论国内外研究

并购理论国内外研究

并购理论国内外研究1 引言从19世纪末英、美等西方国家发生的第一次企业并购高潮算起,历经五次企业并购高潮,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企业并购理论也成为目前西方经济学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在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并购动因研究和并购绩效研究两方面,两者共同成为理解企业并购经济合理性和制定公共政策的基础。

本文总结了国内和国外学者关于企业并购动因理论的研究,并对两者的动因理论进行了比较。

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的理论,我国的并购动因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但另一方面,表明国外关于并购动因所提出的理论已逐渐适合中国的企业。

2 国内学者对并购理论的研究由于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所发生的企业并购,是在特殊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形成的,因而我国的企业并购及其理论早期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要理解中国的企业并购动因,应先了解中国企业的并购历史。

严格来说,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中国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并购。

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并购应是在市场经济的体制条件下,两个或更多的企业根据特定的法律制度所规定的程序,通过签订一组市场合约的形式合并为一个企业的行为。

依据这一定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并购可以看成不同的两组市场合约的对接和叠加过程。

然而,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产权起源和产权结构是因战时的动员经济体制和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产品经济体制对私人工商业的私有产权的剥夺、赎买和分封的结果”。

因此,研究改革开放以后国内企业的并购动因将更具有现实的意义。

我国企业并购的过程分为起步阶段(1984-1987)、第一次并购高潮(1988-1989)、低落阶段(1989下半年-1992年初)、第二次并购高潮(1992至今)。

由此可以的出我国企业并购动因有如下:2. 1 消费亏损理论该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并购是消除亏损的一种机制。

由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却受着长期的、涉及面广的、规模庞大且不断膨胀的企业亏损问题的困扰,并购是消灭亏损企业的一个有效办法。

《企业并购的动因和绩效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6100字》

《企业并购的动因和绩效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6100字》

企业并购的动因和绩效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目录企业并购的动因和绩效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1.2国内外文献综述 (1)1.2.1国外文献综述 (1)1.2.2国内文献综述 (2)第二章企业并购动因理论及企业并购相关概念 (4)2.1 并购的含义及分类 (4)2.1.1 并购的含义 (4)2.1.2并购的分类 (4)2.2 企业并购的动因理论 (5)2.2.1 协同效应理论 (5)2.2.2 多元化理论 (5)2.2.3委托代理理论 (6)2.2.4市场势力理论 (6)2.2.5价值低估理论 (6)2.2.6 估值套利理论 (6)2.3 企业并购绩效评价方法 (7)2.3.1 事件研究法 (7)2.3.2 财务指标法 (7)2.3.3 非财务指标分析法 (7)参考文献 (7)1.2国内外文献综述1.2.1国外文献综述(1)企业并购动因的国外文献综述在国外,并购活动很早之前就开始进行了。

但是经过研究,学者们发现企业并购动因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难以归纳成一个确定概念。

就算是一家企业,在不同时间进行并购的目的也是有差异的。

Halil Kiymazh和TarunK.Mukherjee(2000)[1]通过对并购公司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公司为获得正的协同效应,增加股东利益而选择并购。

Kode,Ford等(2003)[2]认为企业发起并购也可能是想降低风险。

由于并购后被并购方的投资机会及融资由外转内,企业的融资成本风险会减小。

而Capron(1999)[3]通过研究得到了另一种结论,他们认为企业并购的动因在于取长补短,进而提高企业价值,也使企业在市场中的份额及地位提高。

Heaton(2002)[4]使用了一个简单模型,分析指出:当公司的决策者过于自信,会认为资本市场对本公司的股价低估了,或者高估项目的收益。

在情况一下,当必须用发行股票来进行融资,决策者会放弃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

在情况二下,会导致决策者其投资于净现值为负的项目。

跨国并购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跨国并购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跨国并购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跨国并购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一、引言跨国并购是指企业通过购买、合并或收购另一个国家的企业或资产来扩大自身规模、增强竞争力的行为。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发展的推动,跨国并购成为众多企业的战略选择。

而在跨国并购过程中,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起着关键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理论和方法两个方面,对跨国并购进行深入探讨。

二、理论研究跨国并购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公司金融理论、国际投资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市场力量理论等。

其中,公司金融理论认为跨国并购是一种资本配置的最优形式,通过并购,企业可以获得资源整合的优势,减少不必要的成本并提高效益。

国际投资理论则从宏观的角度分析跨国并购的驱动力,强调跨国并购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影响,以及企业国际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资源依赖理论指出,跨国并购是企业为了获取稀缺资源而进行的行为,通过并购可以获取战略资源,并增强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能力。

市场力量理论则认为跨国并购是市场力量的结果,企业为了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优势地位,通过并购来获取市场份额,实现利润最大化。

三、方法研究跨国并购的方法研究主要包括战略选择、尽职调查、估值和谈判等。

战略选择是指企业在进行跨国并购前,明确定义战略目标,选择合适的目标企业。

尽职调查是指企业对目标企业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评估,考察其财务状况、管理团队、市场竞争力等因素,从而减少风险和提高成功率。

估值是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进行评估,确定合理的收购价格。

谈判是指双方进行交流和协商,最终达成交易协议。

在谈判过程中,企业需要考虑价格、交易结构、合同条款等因素,并充分掌握谈判技巧,以获取最大利益。

四、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跨国并购的理论与方法,我们以近年来的中国车企收购外国汽车企业为例进行分析。

中国车企希望通过收购外国汽车企业来获取技术、品牌和市场份额,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在理论层面上,这些中国车企可以运用公司金融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来指导决策,明确目标和战略方向,并通过并购来获取核心技术和品牌资源。

《企业连续并购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600字》

《企业连续并购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600字》

企业连续并购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一、国外研究现状关于企业并购的相关文献研究,西方国家距今已有着多年历史,并取得了较为全面且具体的研究成果,也随之产生了相对完善的企业并购融资体系。

它包括不同的金融并购融资中介机构、金融工具和管理体系。

在并购融资理论方面,西方还形成了丰富完备的并购融资理论,且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1983年,Schipper 和Thompson第一次提出了连续并购的概念,Schipper 和Thompson将其定意思为“企业在三年期间内发生三次及三次机上的并购交易”。

在此之后,也有国外研究学者将连续并购分类为短时间内的连续并购与长时间内的连续并购。

前者指的是企业在3-5年内发生不少于5次的并购交易,后者指的是企业每年发生1-2次的并购交易。

Doukas和Petmezas(2007)以及Billett和Qian(2008)发现证据表明,过分自信的高管倾向于进行连续收购,因为他们认为,与“理性”高管相比,这样的连续投资决策最符合股东的利益。

由于过度自信的高管认为他们比别人具有更强的能力。

这种认知偏差激励他们对自己的判断力和从事复杂的任务进行下注,例如连续收购。

过度自信会促使高管人员在企业并购管理中将会明显低估并购风险,高估并购产生的协同作用,因此过度自行的高管可以很乐观并且倾向于快速收购和频繁地定位收购目标。

Croci 和Petmezas(2009)以美国1990年至2002年发生连续并购的591个公司为样本,检验了连续并购的四种潜在动机,即管理层过度自信,卓越收购管理技能,管理者帝国构建动机以及收购是否包含单一计划。

研究发现,成功的收购后续也往往伴随着成功的收购。

这种表现的持久性表明,出色的管理技能可能是进行连续收购的重要原因。

过度自信不会驱使胜利者的连续并购,管理者帝国构建动机也不会驱使连续并购,连续并购也不是并购公司整个收购计划的结果,只有管理层卓越的收购管理技能促使了公司连续并购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并购理论国内外研究1 引言从19世纪末英、美等西方国家发生的第一次企业并购高潮算起,历经五次企业并购高潮,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企业并购理论也成为目前西方经济学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在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并购动因研究和并购绩效研究两方面,两者共同成为理解企业并购经济合理性和制定公共政策的基础。

本文总结了国内和国外学者关于企业并购动因理论的研究,并对两者的动因理论进行了比较。

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的理论,我国的并购动因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但另一方面,表明国外关于并购动因所提出的理论已逐渐适合中国的企业。

2 国内学者对并购理论的研究由于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所发生的企业并购,是在特殊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形成的,因而我国的企业并购及其理论早期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要理解中国的企业并购动因,应先了解中国企业的并购历史。

严格来说,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中国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并购。

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并购应是在市场经济的体制条件下,两个或更多的企业根据特定的法律制度所规定的程序,通过签订一组市场合约的形式合并为一个企业的行为。

依据这一定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并购可以看成不同的两组市场合约的对接和叠加过程。

然而,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产权起源和产权结构是因战时的动员经济体制和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产品经济体制对私人工商业的私有产权的剥夺、赎买和分封的结果”。

因此,研究改革开放以后国内企业的并购动因将更具有现实的意义。

我国企业并购的过程分为起步阶段(1984-1987)、第一次并购高潮(1988-1989)、低落阶段(1989下半年-1992年初)、第二次并购高潮(1992至今)。

由此可以的出我国企业并购动因有如下:2. 1 消费亏损理论该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并购是消除亏损的一种机制。

由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却受着长期的、涉及面广的、规模庞大且不断膨胀的企业亏损问题的困扰,并购是消灭亏损企业的一个有效办法。

同时,由于传统的行政方法和经济补贴方式未能触动企业的制度和机制,大量亏损企业无效占用社会资源。

为了实现资源向高效率部门的转移,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政府引入企业并购机制。

目的在于:第一,通过企业并购机制加大亏损企业的经营压力,使其努力提高经营效率;第二,通过企业并购实现资源向优势企业的合理流动;第三,也是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以好带差,通过并购带动劣势企业的发展。

2. 2 破产替代理论该理论认为并购是一种破产替代的机制,由于我国承受不了大规模的企业破产,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的破产,对于大多数亏损企业,通过并购以好带动差,带动劣势企业的发展。

仍然要从改革和稳定的大局出发,给予救助,而不是轻易让其破产。

用并购替代破产的好处主要表现在:由于破产涉及银行、企业及职工的相关利益,很难妥善解决,特别是在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破产引起的社会动荡较大,因而企业破产在实际操作中举步维艰,比较而言,并购则一揽子解决被并购企业的债务,职工安置及与职工安置相关的医疗、养老、住房等问题,社会动荡可以尽量减少;同时,企业并购相对于破产而言,国有资产受损失的可能性和程度都更小一些,能平稳地为生产要素的流动提供一条有效的途径。

2. 3 强壮民族工业理论该理论认为中国民族工业目前面临前所未有的国际竞争挑战。

外资以资本实力上的竞争优势对我国民族工业展开攻势,争取市场份额,己经形成大范围占领我国国内市场的态势。

面对大敌当前的危险局势,我国必须扶持大型企业的发展,推动行业有效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低效率资产的运行质量,最终提升大型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提高政府政绩的重要表现。

在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政府乐于为国内规模大、实力强的企业提供发展的机会,使其在参与国际竞争时更有竞争力。

2. 4 资源优化配置理论该理论认为,通过并购可以实现国有资产在不同所有制、不同地区之间、不同产业之间的流动,有利于盘活国有资产存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经济增长方式就其源泉来看,一是靠增量,二是靠存量。

存量调整虽然比增量调整更困难,但是它的影响力却是增量调整无法比拟的。

特别是在一国的国民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如何充分发挥存量资产的效益就成了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

在实践中,随着并购的逐步展开,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把企业并购作为提高国有存量资产运行效率、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措施,而不再是单纯地为了消除亏损企业。

2. 5 对于国内研究的评价在中国向市场经济过度时期的由此可见,我国的并购理论大都是出于政府主导下形成的。

我国企业并购的动机不仅仅来自企业本身,而且来自政府部门,甚至有时政府部门的动机强于企业本身。

如我国有的企业并购的原始动机就是为了迎合主管部门解决长期存在的亏损企业问题、解决财政的沉重负担和支持优势企业发展等要求。

另外有的企业并购动机受资本市场限制,买壳上市成为部分企业并购的动机。

因此,政府的推动在中国企业并购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但是企业的目标最终是企业价值最大化,随着市场化进程的进一步加深,我国企业的行为也日益走向规范,在并购行为上也越来越多的考虑一些关于自身的长远发展战略问题。

为了能够更好配置稀缺资源,应该通过市场手段来企业资源的重组。

3 国外学者对并购动因理论的研究企业并购动因理论一般涉及到四种经济学理论:新古典综合派理论、协同效应假说、委托—代理理论以及新制度经济学中关于并购的理论,下面将分别加以综述。

3.1 新古典综合派有关并购动因的理论新古典综合派有关并购动因的理论主要有规模效益理论、市场力假说及税赋效应理论。

规模效益理论是指在一特定时期内,企业产品绝对量增加时,其单位成本下降,即扩大经营规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从而提高利润水平。

并购可以在两个层次上实现企业的现模效益,即产量的提高和单位成本的降低。

并购给企业带来的内在规模经济在于:通过并购可以对资产进行补充和周整:横向并购可实现产品单一化生产,降低多种经营带来的不适应;纵向并购,将各生产流程纳入同一企业,节省交易成本。

并购的外在规模经济在于:并购增强了企业整体实力,巩固了市场占有率,能提供全面的专业化生产服务,更好的满足不同市场的需要。

市场力假说将企业并购的动因归结于并购能够提高市场占有率。

由于市场竞争对手的减少,优势企业可以增加对市场的控制能力。

但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并不意味着规模效益的达成,只有在横向或纵向并购中,优势企业既增加了市场占有率,又达成了规模经济,这一假说才能够成立。

税赋效应理论认为并购是由于一个企业有过多的账面盈余,因而必须承担高额税收,为减轻税收负担而采取的行为。

被兼并企业往往由于税收负担过重无法持续经营而出售。

由于亏损可以在若干年内税前弥补,一个有高额盈余的企业并购一个亏损企业,无疑会带来税收的好处。

3.2 协同效应该假说由Weston提出的协同效应理论认为公司并购对整个社会而言是有益的,这主要通过协同效应体现在效率的改进上。

所谓协同效应,是指两个公司实施并购后的产出比并购前两个公司产出之和要大,即2+2>4。

对于并购公司而言,2+2>4的效应主要体现在经营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管理协同效应等方面,该假说主要为企业间的横向并购提供了理论基础。

经营协同效应主要来源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通过并购方式可以扩大企业生产规模,达到规模经济的生产范围,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该理论的假设前提是,在行业中存在着规模经济,并且在企业并购活动之前,公司的经营水平和经营规模都达不到实现规模经济的潜在要求。

范围经济指企业能够利用现有产品的生产销售经验以较低的成本生产相关的附加产品。

财务协同效应的来源主要是可以取得较低成本的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例如,合并公司的举债能力可能大于合并前各个公司之和,从而可带来税收上的节约,或者举债成本更低,从而可带来财务费用上的节约。

该理论隐含的假设前提是,企业并购活动产生的税收减免大于并购成本,但是这种情况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

管理协同效应主要来源于管理能力层次不同的企业合并所带来效率的改善假设两个公司的管理效率不同,在高管理效率公司并购另一个公司之后,通过资产重组、业务整合,可以改善低效率公司的管理效率以创造价值。

3.3 委托—代理理论代理问题的产生是由于公司管理层与股东两者的利益是不一致的,其根本原因在于管理者(决策或控制代理人)和所有者(风险承担者)之间的合约不可能无代价地签订和执行,由此而产生了代理成本。

该理论对企业并购动因的解释可归纳为以下三点3.3.1 代理成本并购可以降低代理成本公司的代理问题可经由适当的组织设计解决,即当公司的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时,决策的拟定和执行与决策的评估和控制应加以分离,前者是代理人的职权,后者归所有者管理,这是通过内部机制设计来控制代理问题。

而Manne(1965)认为收购事实上可以提供一种控制代理问题的外部机制,当目标公司代理人有代理问题产生时,收购或代理权的竞争可以降低代理成本。

另一方面,Fama和Jensen(1983)提出的自由现金流假说认为与管理者和股东之间在自由现金流支出方面的冲突联系在一起的代理成本是并购活动的一个主要原因。

3.3.2 经理主义经理主义Mueller(1969)提出的经理主义假说认为代理人的报酬决定于公司的规模,因此代理人有动机通过收购使公司规模扩大,而忽视公司的实际投资收益率。

但Lewellen和Huntsman(1970)的实证分析表明,代理人的报酬与企业利润率相关而与销售水平无关,此结果与Muller的假设相反。

持反对意见者则认为收购本身实际就是代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因为公司管理层可能会为了其自身利益而做出损害股东利益的并购决策。

3.3.3 自大假说自大假说Roll(1986)提出的自大假说认为,并购企业决策者过多地关注目标企业的未来价值,从而忽视或有意回避两家公司合并后可能产生的负面协同作用,而并购企业的过高估价来自于自大——他们的过度自信。

这一理论的提出,从一个侧面增加了人们对企业并购动机的认识。

这意味着企业管理者的意图是增加企业的资产,但其决策违背了股东的利益,并购价格过高。

3.4 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并购的理论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并购的动因在于对并购后公司潜在效率的追求,包括节约交易费用、效率最优化等。

Coase提出的交易费用理论为理解公司并购提供了一个较有解释力的基础。

交易费用理论认为推动企业兼并有两种基本力量:一是技术关联性决定的兼并,二是存在垄断和寡头的兼并,即“技术决定论”和“市场缺陷论”。

商品经济的交易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交易市场的交易,一种是企业内部交易。

市场交易发生在企业之间,由市场来调节、控制,这种交易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风险大,费用也高。

因此,通过纵向兼并能够将上游产品和下游产品纳人同一企业组织结构内,可降低市场交易费用,达到最终降低成本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