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法国社会住房发展历程及启示
论战后法国城市住宅业的发展及存在问题

3当代建设5城建史话□蒋浙安论战后法国城市住宅业的发展及存在问题法国是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之一,已较好地解决了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但战后法国也面临过严重的住房危机,经历过无房、缺房的困难阶段并为此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住宅建设。
1945~1949年法国共建成115,400套住宅,五十年代建成184万套住宅,六十年代建成373万多套,1970年至1978年,建成近434万套。
1954年至1962年,法国实际翻修的旧宅每年约有14万所,1963年1月至1967年1月,翻修的住宅平均每年约为20万所。
住宅类型包括廉价租金住宅、经济住宅、私人住宅、无补贴住宅、重建住宅。
战后法国进行大规模的城市住宅建设,笔者认为其背景主要为:第一、法国人口的急剧增长战后,法国人口明显增长,同时,法国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
由于城市人口的增加,加上战争破坏(1939年~1945年战争期间法国有100多万栋建筑物、85万套住房被毁)以及三十年代累计少造250万套住房,战后法国出现严重的住房危机,“人口拥挤的家庭数字估计超过100万户,还有500万居民需要安排新房子”。
第二、法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法国经济在二战中遭到严重破坏,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战后法国政府开始直接干预经济生活,成立了“计划总署”,除产业国有化外,还实行计划经济,用立法手段促进经济发展,并制订了振兴经济的“九个计划”,从1947年起分阶段实施,范围涉及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此外,在振兴经济过程中,法国得到了美国在财政上的大力支持,获得美元贷款达56亿多。
这样,法国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1949年法国工业已恢复到战前水平。
1959年到1963年,法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度成长率在西方国家名列第一。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法国政府解决城市居民住房问题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三、法国政府较为稳健、灵活的城市住房政策为振兴住宅建筑业,法国政府1948年统一了房租的计算办法并逐步提高房租,1954年规定公民每年必须交付工资总额的1%作为住宅基金用于住宅建设,此外法国政府还通过贷款和优惠利息等形式促进住宅建筑业的发展.五十年代后期,城市人口大量增加,法国政府加大了城市住宅建设力度,开始大规模进行城市化住宅群的建设.1967年1月1日,开辟180个“优先城市化地区”,每个地区面积从700公顷到800公顷,建筑面积共计24,556公顷,1968年法国政府公布了城市住宅建筑的土地整治方针法,并以“直辖市开发区”取代了“优先城市化地区”进入七十年代,法国郊区城市化和城市扩散化进一步扩大,建起了许多独立于大城市的卫星城,城市住宅业进一步发展,法国政府的住房政策也更加完善.上述住房政策起到了振兴和促进城市住宅业发展的作用。
法国社会住宅建设经验对中国的借鉴

1139.1945-1975年法国社会住宅建设经验对中国的借鉴王一摘要: 1945-1975年是法国大量建设社会住宅的阶段与当前中国的保障性住房在建设目的、建设方式方面都有很多共同点:政府采用公共干预的方式,来满足居民的住房需求;在郊区选址,进行大规模的住宅与服务设施的配套开发、采用点式高层及板式多层作为主要建筑形式。
也有背景的差异:人口构成方面,移民大量迁入是法国特有的现象;住宅类型方面,大型集合住宅在法国是与社会住宅一同提出的新生概念,而在中国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文章通过对法国1945年至1975年社会住宅建设成功与失败的分析,并结合中国的现状,提出可以借鉴之处在于:法国通过政府与企业相结合的融资方式以及政府减免土地及设计批复的繁冗程序来快速建设住宅;法国设置多样化的社会住宅类型,并且根据社会发展,居民需求改变不断调整社会住宅服务的群体类型,以保证人们住房的权利;法国根据不同居民的需求来进行建筑与规划设计,以达到节约公共资源,扩大服务广度的目的。
同时,提出应当引以为戒的方面:避免大规模建设而形成人口同质化;避免大量郊区选址而形成社会隔离;避免集中安置低收入群体并且应采取就业帮助,防止保障性住房的人口衰败,保障性住房一旦衰败则很难再复兴。
关键词:法国社会住宅保障性住房住房保障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法国认为住房是一种社会权利,主要通过政府引导以及政府补贴解决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
从法国160余年的社会住宅发展建设的历史来看,社会住宅的建设,包括空间分布、规模、设施等是关系到住房政策实施效果的关键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与安全。
1 1945-1977年法国社会住宅的建设理念及所产生的问题1.1 1945-1960 住房大量建设时期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的住宅遭受了大量的摧毁。
全法40万户住宅遭到摧毁,150万住户遭受重大损坏。
[1] 另外,战后法国的经济逐渐复苏,大量劳动力从农村涌入城市,参与城市的战后重建。
中外建筑史第11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建筑思潮与建筑活动

罗马小体育馆
• 2.美国
• 由于没有受到战争的损失,美国在居住建筑方面 可以有选择地对多种建筑类型进行探索。居住建 筑中有低、多、高层多种层数;住宅按标准有低 标准的活动房屋,也有豪华的别墅花园。随着私 人轿车的普及,美国的郊区住宅建筑在60年代极 为兴旺,这样可以解决城市中心过度拥挤环境污 染的现状。美国的卫星城镇并不是为了控制人口 膨胀、合理分布工业而设,它是为了满足富裕阶 层消闲舒适生活而建设的。如位于华盛顿市以南 29km的雷士顿新城。 • 发展高层建筑是美国战后建筑的一大特征。
• 3.高层建筑的划分
• • • • • 1972年国际高层建筑会议规定,高层建筑的划分 一般以层数多少划分为四类: 第一类高层;9—16层(最高到50m); 第二类高层:17—25层(最高到70m); 第三类高层:26—40层(最高到100m); 第四类高层:超高层建筑,40层以上(100m以上)。
• 1984年,约翰逊的另 一个建筑作品共和银 行中心大厦建成,大 厦位于德克萨斯州的 休斯敦市中心,银行 休 的营业大厅高达24m。 斯 敦 大厦是由高塔和一低 , 层建筑组合而成,高 共 塔238m,高塔的外部 和 银 设计在体形、材料和 行 细部处理上都注意与 中 低层建筑相协调,高 心 塔顶由南向北逐渐迭 大 厦 落,形成三段台阶式 山墙屋面,造型别致、 优雅。
钢英 结国 构框 建架 筑隔 构扇 造装 示配 意式 图轻 型 法 国 凯 默 斯 式 住 宅
• 11.1.3高层及大跨度建筑 • 1.高层建筑发展的原因
• 由于二战后,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里,城市人口高 度集中,城市用地十分紧张,地价昂贵。为了在有 限的土地上能最大限度地增加使用面积,从而可以 解决住房缺乏以及城市规划等一系列问题。
发达国家的住房政策及启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场经济手段
SUCCESS
THANK YOU
2020/2/1
新加坡住房政策
1、发展低成本住房以求尽快 解决紧迫的住房危机(始于 1960)
2、推行居者有其屋计划(始 于1964年)
3、公共住房的商品化(始于 1970年)
4、公共住房作为社会工程和 经济政策的机制(始于1970年 代末期)
以组屋政策为核心的较 为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
高地价、高房价与基本福利房保证 构成“香港模式”的基本特征
我国住房改革建议(仅供参考)
我国目前住房不仅刚性需求较大,同时也有住的更 好的需求,同时还有大量房产投机。在政府调控下 有序的市场手段是解决目前问题的建议。
一、大力推进现行的财税体制、农村土地制度以及 城乡住房制度等方面改革; 二、房地产开发的各个环节均由高度专业化的公司 分别完成,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大众; 三、加强大中城市住房消费政策改革,优化土地、 住房供给结构,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 四、加大保障性住房供应力度,形成多渠道的住房 供应体系; 五、不断推进住房的“去资本品化”,使其回归为 一种普通的消费品。
SUCCESS
THANK YOU
2020/2/1
1900 以前 1900 ~1945 1945 ~1979 1979 ~1997 1997 至今
自由放任制度
国家开始修建公房 英国建立福利国家
基本解决一 户一房的需
求
住房私有化 混合使用国家和市场两种手段
两只手:市场,政府;两手同时有效 对低收入者优惠
要
点
政府干预政策主要不依靠行政手段,而是渐进式地利用市
采取按需分配的分房 政策,家庭优先,首 次购房者优先
基于“社会融合”政策的社会住房发展建设——以巴黎圣安东尼街76号项目为例

基于“社会融合”政策的社会住房发展建设——以巴黎圣安东尼街76号项目为例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Rental Housing in Paris under the Policy of “Social Integration”:Take 76 St. Anthony Street in Paris as an Example文/乔宇 梁印龙 高原 QIAO Yu LIANG Yinlong & GAO Yuan乔宇/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本科生梁印龙/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博士研究生高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博士后中图分类号:TU984.3/.7 文献标识码:A※基金项目:北京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JJWZYJH01201910003010)摘要:“二战”后,法国通过在郊区建设大型社会住房集中区,快速缓解了住房紧缺,但却导致了严重的“社会隔离”问题,此后法国社会住房政策长期致力于实现“社会融合”的目标。
本文首先对法国社会住房政策演变阶段进行了梳理,发现其政策重心经历了“空间复兴”、“解决就业”、“综合融合”三大阶段。
其次,深入研究了首都巴黎社会住房的发展建设情况,并以圣安东尼街76号为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总结出巴黎社会住房在功能安排、空间设计、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等方面充分体现了以租客需求为导向的原则,为国内城市租赁性住房的选址、设计、建设提供了经验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住区、社会住房、社会隔离、社会融合、巴黎Abstract: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France quickly al-leviated the housing shortage by building large-scale so-cial housing areas in the suburbs, but resulted in a seri-ous problem of “social isolation”. Since then, French social housing policy has long been committed to achieving the goal of “social integration”. This paper firstly sorts out the evolution stages of French social housing policy, and finds that its policy focus has gone through three stages: “space revival”, “employment solution” and “comprehensive inte-gration”. Secondly, we studied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social housing in Paris, and takes No. 76 St. Anthony street as an example to make detailed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ocial housing in Paris strictly 一、引言“二战”结束后,随着战后经济的快速复苏,婴儿潮带来的人口爆炸式增长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住房紧缺成为当时世界各国大城市普遍面临的严峻挑战。
政策、社会、空间——法国大型居住社区的建设与治理(1850—2010年)

政策、社会、空间——法国大型居住社区的建设与治理(1850—2010年)作者:杨辰来源:《国际城市规划》 2017年第4期摘要:保障性住房是中国政府和公众关注的重大问题。
本文从政策、社会、空间三个角度入手,分四个时期,即工人城(1850—1890 年代)、花园城(1890—1930 年代)、大型居住社区(1945—1973 年)、更新与治理(1973—2010 年),对法国一个半世纪以来的大型居住社区的建造过程、问题和对策进行梳理,并提出法国经验对中国保障房社区建设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大型居住社区;法国经验;城市更新;社区治理引言住房涉及民生,是政府和公众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
自1990 年代开始,国务院和建设部多次提出“建立以中低收入家庭为对象的、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经济适用房供应体系”。
2007 年以后,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大城市陆续推出了保障房计划。
截至2012 年,全国开工的保障房已达到1 700余万套。
保障房的大规模建设在改善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条件、疏散中心城区人口和推动新城建设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在空间、社会和城市治理方面也引发了诸多讨论。
现有的保障房社区①研究主要集中在“空间规划的总结与反思”[1-3] 和“住房政策与社区治理”[4-6] 两方面,在综合性分析和国际比较等方面尚显不足。
实际上,自工业革命至二战后的重建,以法国、德国、荷兰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在城市郊区曾大规模建造社会住宅。
1970 年代以来,随着中产阶级的迁出和外来移民和低收入者聚居郊区,这些大型社区普遍出现了衰败现象,有些甚至成为引发社会矛盾和城市骚乱的敏感地区,这引起了规划师和社会学家学者长达40 年的研究。
本文从政策、社会、空间三个角度入手,分四个时期,即工人城(C ité Ouvrière,1850—1890 年代)、花园城(Cité Jardin,1890—1930 年代)、大型居住社区(Grands Ensembles,1945—1973 年)、更新与治理(1973—2010 年),对法国一个半世纪(1850—2010 年)以来大型居住社区的建造过程、问题和对策进行梳理,最后提出对中国保障房社区建设的借鉴意义。
战后的建筑状况2

二战后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分期
第一阶段:40年代后半期——恢复 时期 第二阶段:50年代——70年代下半 期工业发达国家的兴旺时期 第三阶段:1973年至今
一、西欧
(一)英国 1、1941年便开始着手于伦敦、考文垂等城市 的规划与设计,战后便开始修复与重建,并在 过程中不断改进,使之完善 2、建筑设计上,以史密斯夫妇为代表的粗野 主义或称曾一度发展,阿济格拉姆提出的未来 乌托邦城市建设 3、为解决交通而设计的新陆地
六、前苏联
战争破坏废墟上开始新的建设,住宅、工厂和各类公共建筑大量修复和兴建,短 短几年内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战前30年代曾提倡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被继续奉为建筑设计的指导思想,“建 筑就是艺术” 强调社会主义优越性,把高大雄伟与繁琐装饰认为是显示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和 富裕的象征 1950年前后在莫斯科兴建了第一批高层建筑,屋顶出自17或18世纪莫斯科建筑式 样的钟楼、墩柱,立面上也作了不少凹进凸出的垂直体量划分,造成空间、材料 浪费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建筑创作趋于自由,不仅20年代俄罗斯构成主义重新获得 肯定,欧美各种思潮也得到反应,例如50年代下半旗俄罗斯西南区,新切廖姆什 基9号街坊 1934年为苏维埃宫举行过一次轰动国际建筑坛的国际设计竞赛,表现了苏联当时 的典型倾向 建筑技术1960——1967年莫斯科奥斯坦丁电视塔,高533m,一度是世界最高的 塔。下半部分是钢筋混凝土,上半部分是钢结构 格鲁吉亚第比斯利汽车公路局办公楼
三、美国
强大的技术力量,投资商和业主,使美国战后在建材、解构、技 术和建筑设备方面领先世界 大型建筑企业和建筑师联合事务所出现(城市规划——建筑设 计——结构——设备——电气——机械全包) 发展高层建筑,其规模和质量成为业主财富和实力的象征 居住建筑:城郊无限蔓延——城市高层——低层高密度住宅 5城市、城镇建设:卫星城建设不成功,目前致力于城市中区改 建——车行与人行分道,三向度组织,空间和发展综合设施的多 种用途中心,使行人不接触激动交通工具,便能享受现代设施 建筑设计方面:二战期间,美国已摆脱学院派束缚,走上了现代 建筑的道路。并因为有赖特、格罗皮乌斯等欧洲现代派人物的支 持,走向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阶段
二战以后现代建筑概述

现代建筑派的主要贡献
提高了建筑的科学性 发挥了结构和材料的性能 重视了建筑的经济性 创造了新的建筑风格 产生了三维空间构图论 废除了不必要的装饰 成立了世界建筑师组织
现代建筑的设计原则
1、要有新功能、新技术、特别是新形式 2、具有艺术和技术的双重性、并提倡两者结合 3、空间是建筑的实质、设计是空间的设计及表现 4、应表里一致、即形式与功能统一 5、反对外加装饰、美应实用和适于建造手段 6、美在于空间容量与体量在组合构图中的比例与表现 7、重视三维空间(即:平面、立面和时间)的表现 8、注重建筑的经济性和社会性 9、同环境协调、有生活气息
20世纪现代建筑的发展
现代建筑自19世纪下半叶萌生,经过近一 个世纪的发展,终于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取得 了在全球的领导地位。 此时,相当于中国清王朝的晚期至中华民 国的晚期。
清 王 朝: 1636年——1911年 中 华 民 国 : 1911年——1949年
产生现代建筑的三个思想因素
对传统建筑的否定 建筑应有强烈的时代感 建筑的服务对像思维方式的改变
代表人:密斯.凡.德.罗 代表作:伊利诺工学院建筑馆、纽约西格拉姆大厦、 芝加哥湖滨大厦、巴黎拉德方斯新区
LESSISMORE
“少就是多。”
“少就是多”,他1928年发表的这一名言集中 反映了他的建筑观点和创作特色。 “少”是针对当时仍很流行的繁琐的古典装饰 手法提出的,因为这种手法阻碍 建筑工业化的发 展;“多”是揭示了在大工业生产条件下可能创 造出来建筑上的简洁精确的丰富效果。
二十世纪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30年代 40年代 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有机建筑 现 代 建 筑 国际主义风格 理性主义 (功能主义) 现代建筑之后
二战后的建筑概况

外国现代建筑历史---二战后的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第四章二战后的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第一节战后的建筑概况战后各国的发展不平衡一西欧――战后恢复,许多国家出现了应急的重建与城市长远规划的矛盾。
英国和荷兰干的不错。
英国:卫星城镇规划建筑设计上:史密斯夫妇A.and P.Simthson 和斯特林Jamess tiling 为代表新粗鲁主义New Brutalism现代建筑派在战后的一个企图在建筑形式上创新的支派。
60年代以库克Peter Cook为代表的――阿基格拉姆派Archigram所提出的未来城市的设想,对当时的青年建筑师与建筑学生影响很大。
虽然阿基格拉姆学派提出的插入式城市plug in cith没有实现,但却一度在青年人中掀起一股了钢筋或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巨型结构megastructure来综合解决多种途径与可变要求的建筑设计倾向,并预告了在建筑中采用与表现尖端技术的高技派High-Tech 的来临。
20C60年代下半期,面对尖锐的城市交通问题,英国开始研究旧城中心的改建。
1..建筑架空的陆地层New Land――伦敦的南岸艺术中心South Bank Art Center,1967年和其东侧的国家剧院.20C70年代,掀起后现代形式主义思潮――私人住宅或面向中下层的公众住宅。
高技派不是英国特有,但其贡献最大:福斯特Norman Foster 罗杰斯Richard Rogers 格里姆肖Nicholas Grimshaw 霍普金斯Michael Hopkins阿普鲁Ove Arup和他的联合事务所Arup Associates是世界是最知名的擅长解决工程技术难题的事务所。
法国1949---1969年,建筑活动活跃。
城市规划:勒阿弗尔是法国沿英吉利海峡的主要城市。
佩雷规划与重建――采用了房屋预制构件的6.24米作为模数。
法国的工业建筑体系,使其迅速解决了住房尖锐的问题。
并因其组合上的灵活多变,形式多样而受到世界的关注。
马赛公寓的启示

公寓的设计提供启示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马赛公寓,居住理念,模数,老年公寓,一、问题的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和医疗水平逐渐提高,致使人的寿命也随之增长。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2000年我国已迈步进入老年型国家行列。
老龄人口数占全国总人口数的比重提高。
随之而来的便是各种各样的社会老龄问题与需求。
老年公寓的建设与完善更是需求的核心体现。
但目前我国老年公寓居住状况却不尽人意,且入住率极低。
居住户型的单一模式化,室内空间布局以及配件设施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此外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一般收入家庭难以承担老年公寓昂贵的费用。
所有的现状都与我国老年人的需求状况具有相当的距离。
同为高效积聚型住宅的马赛公寓(马赛居住单元)不仅是柯布西耶对群居型住宅的一次大胆尝试,而且他成功的通过马赛公寓的居住理念、“模度”、高技术应用等设计来体现出其关于住房的思考。
如今仍吸引大量不同职业的居住者慕名而来。
在此通过对马赛公寓的进一步分析与探索希望为我国未来老年公寓的设计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二、马赛公寓的历史背景1945 年,随着二战的结束,欧洲大量人口无法安置,住房严重紧缺。
法国政府决定出资在马赛南部规划一个名为“无个人情感楼房”*immeubles sans affection indididuelle(I.S.A.I)+的项目,以解决当时住房危机。
柯布西耶便以托斯卡纳地区的小乡村为原型,建造了这一公共居住体。
从马赛公寓项目的实施到完成,五年的建设期间伴随着政府的冷漠与反对者无休止的责难。
柯布西耶仍旧决定迈出了建筑生涯中至关重要的一步,第一次提出了住宅合理化布局与功能多样化的设计理念,并创造大量的绿地和空间,确保市民享受自然与阳光。
马赛公寓的建成更深入的体现了柯布西耶对居住空间及城市规划等环境学与建筑学的高深造诣。
三、马赛公寓的居住理念及其启示马赛公寓是柯布西耶二十多年来对于居住理念研究的巅峰之作,并把他的设计理念通过建筑实体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法国:不断升级的住宅建筑工业化

法国:不断升级的住宅建筑工业化作者:来源:《居业》2014年第09期二战后,法国出现了缺房现象。
为此,法国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化住宅建设。
在此阶段,以“又多、又快、又省地建设住宅”为口号,以功能主义等现代派建筑理论为指导,以预制板和工具式模板为主要施工手段,进行了成片住宅新区的开发,被称为“数量时期”。
在20世纪70年代,由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区的问题逐渐暴露。
其受到的主要指责有:住宅区选址不合理,受到周边交通和工业设施的干扰;功能单一,缺乏活力,居民早出晚归,形成所谓“卧城”;平面设计呆板,建筑物缺乏个性,面貌单调且难以识别;住宅公共设施缺乏,在使用功能上存在诸多缺陷;住宅保温隔热性能不良,部件接口存在渗漏现象;住宅小区与周围环境不协调,交通阻塞现象严重等。
许多社会学学者还将犯罪率提高归责于不恰当的住宅小区建设。
为此,法国政府被迫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进行新区改造。
法国是世界上推行建筑工业化最早的国家之一。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法国走过了一条以全装配式大板和工具式模板现浇工艺为标志的建筑工业化道路,称为“第一代建筑工业化”。
到70年代,为适应建筑市场的需求,向以发展通用构配件制品和设备为特征的“第二代建筑工业化”过渡。
为发展建筑通用体系,法国于1977年成立构件建筑协会(ACC),作为推动第二代建筑工业化的调研和协调中心。
1978年该协会制订尺寸协调规则。
同年,住房部提出以推广“构造体系”,作为向通用建筑体系过渡的一种手段。
构造体系一般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为使多户住宅的室内设计灵活自由,结构较多采用框架式或板柱式,墙体承重体系向大跨发展;二是为加快现场施工速度,创造文明的施工环境,不少体系采用焊接和螺栓连接;三是倾向于将结构构件生产与设备安装和装修工程分开,以减少预制构件中的预埋件和预留孔,简化节点,减少构件规格;四是建筑设计灵活多样,建筑师有较大的自由。
1982年,法国政府调整了技术政策、推行构件生产与施工分离的原则,发展面向全行业的通用构配件的商品生产。
法国的社会福利房制度:一场贫富城市的斗争

法国的社会福利房制度:一场贫富城市的斗争暖冬的阳光透过巴黎市政厅高大的窗户探进来。
Ian Brossat穿着裁剪得体的素色便西服,坐在光线明亮的文艺复兴风格的会议室。
这位年轻的法国共产党员,与其说是一位政客,看上去更像是从刚结束的巴黎时装周上出来的大男孩。
“Barjot夫人正是被我们赶走的”,Ian Brossat有些得意地笑了。
Frigide Barjot曾是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所领导的保卫共和联盟党的新闻公关,后因反对同性婚姻在全法发动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而名噪一时。
2014年底,她被法院责令退还其在巴黎第十五区的廉租房。
这是一套带有阳台的173平方米的复式住宅,Barjot一家以低廉的租金生活了二十年。
将她赶出的Ian Brossat,是负责住房的巴黎市市长助理。
紧接着,Ian Brossat 将这套豪宅的钥匙给了五位获得奖学金的学生。
法国的居者有其屋政策社会福利房制度,在法国已经有一个世纪的历史。
福利房的建设经费主要来自国家、地方政府和企业三方。
根据三方所投入的资金比例,每一方都得到相对应的住房预留权。
也就是说,就住房而言,企业为他们的员工,地方政府为其居民,国家为最底层百姓负责。
一般情况下,在法国每一栋社会福利房中,都有这三部分群体。
以企业为例,员工享受到的是“百分之一利率待遇”(1% Logement),也称为住房行动政策(Action Logement)。
具体来说,就是在20人以上的私营企业,或50人以上的农业企业里工作的职工,如果该企业以促进住房建设的名义,每年支付相当于上一年全体职工收入的0.45%的附加税,该企业员工就能在租房、建房和购房时享受优惠。
2000年12月,共产党员、时任交通住房部部长Jean-Claude Gayssot颁发了确定法国廉租房发展方向的“城市互助和修缮法”(la Loi de la solidaritéet de renouvellement urbain)。
二战后欧洲建筑发展.

法古斯工厂:这是一个制造鞋楦的厂房。它的平面布置和体型处理主要由生产上的需要决定。 立面采用大片玻璃幕墙和转角窗,显得轻巧透明、大方得体; 房屋的四角没有角柱,充分发挥 了钢筋混凝土楼板的悬挑性能,这些手法后来成了现代建筑最常用的设计语言。法古斯工厂是 格罗披乌斯早期的一个重要成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最先进的一座工业建筑。
芬兰-老沙里宁—为现代建筑的发展开展了道路。 代表作品:赫尔新基火车站。 特 点:体形简洁,空间组合灵活。
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
(荷兰-伯尔拉赫)
第三节、美国芝加哥学派与赖特的草原住宅 一、高层建筑的发展与芝加哥学派
1、芝加哥学派:
19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了芝加哥学派,它是现代建筑在美国的奠基者。
2、目的:在于提高工业制造的质量以求达到国际水平。 3、建筑师:贝伦斯,以工业建筑为基地来发展真正符合功能与结构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征的建筑。
4、代表作品 (1)德国通用电器透平机制造车间、机械车间:造型简单、摒弃附加 装饰,成为现代建筑的先行。
(2)法古斯工厂:格罗皮厄斯和A.迈尔设计的,外墙以玻璃为主,造
型简洁、明快、透明,表现了现代建筑的特征。格罗皮厄斯在1910年
(1)突出强调了功能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地位,明确功能、结构与形式三者之 间的主从关系,摆脱了折衷主义的形式羁绊,为现代建筑发展开辟了道路; (2)探讨了新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使芝加哥成为高层建筑的故乡; (3)使建筑艺术反映了建筑技术的特点,并符合工业化的精神。
芝 加 哥 S C P. 百 货 公 司 大 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战后法国社会住房发展历程及启示
为解决工业革命后城市人口快速膨胀、居住环境严重恶化等一系列突出问题,法国政府
于 1850年通过了干预住房建设的相关法律1。
这一时期住房政策重点聚焦于住房卫生标准的
制定,政府并未参与具体住房建设。
2 二战后法国社会住房发展的历程
2.1 1945—1970年代中期:应对战后住房短缺的大规模、快速建设阶段
2.1.1 发展背景
在战争损毁、既有住房缺乏维护、战后人口大量涌入等因素下,战后法国出现了严重的
住房短缺问题,要求政府必须采取措施、缓解相应问题。
2.1.2 政策历程
1948年法国颁布了规范社会住房建设的相关法律。
1949年法国“廉价住房机构”(HBM)更名为“低租金住房机构”(HLM)。
该机构是二战后法国社会住房建设的主体,承担社会住
房开发、建设、出租、出售、维护、管理等职责。
1957年法国政府通过了“优先城市化地区”(ZUP)政策。
政策重点解决社会住房快速建
设中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完善“优先城市化地区”社会住房综合设施配套问题。
在各方共同
努力下,法国社会住房建设快速发展,至1970年代末,共完成约80万套社会住房建设。
2.1.3 规划与设计
这一时期,法国社会住房以集合住宅形式为主,选址多位于城市郊区,规划布局多采用
柯布西耶1930年代提出的“光辉城市”的规划概念。
价格低廉、施工快捷的装配式工业化住房,以及外形设计简洁的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形式被大量采用,以满足快速、大规模建设的需要。
2.2 1970年代中期—1980年代末:鼓励多样化供给及改造衰败社会住房阶段
2.2.1 发展背景
1970年代中期法国住房数量短缺问题已基本解决。
多样化的社会住房需求开始显现。
此外,部分社会住房逐渐成为低收入人群的聚集地,上述区域的住房品质及环境加速衰败,
进而诱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2.2.3 政策历程
为应对上述新出现的问题,法国政府从两方面着手,完善了相关的社会住房政策。
1977
年政府设立“住房个人补助”(APL),鼓励社会住房的多样化供给。
为应对部分社会住房衰败
问题,政府制定了郊区社会住房复兴政策。
先期政策重点聚焦于改善衰败社会住房的物质空
间环境。
后期政府从整体层面协调推进衰败社会住房的更新整治。
2.2.2 规划与设计
该阶段社会住房的规划建设不再要求具体套型面积标准,而是鼓励通过分析不同房间的
使用需求和布置方式,提出不同功能房间的面积。
同时针对老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活动方
式及需求特征,制定相应标准,细化相应社会住房类型。
同时,建筑风貌及形态上更加丰富
多元,呈现多样化的特征。
2.3 1990年至今:提出社会混合政策及渐进式城市更新阶段
2.3.1 发展背景
1990年代初政府认识到郊区社会住房的衰败是城市整体层面的系统性问题,该问题需
要在城市整体层面谋划与解决。
通过重新优化社会住房的选址进而带动不同阶层人口的重新
分布,消除居住隔离,创造“社会混合1”成为重要的政策思想与手段。
2.3.3 政策历程
为缓解社会住房中的居住空间分异,促进社会融合,政府先后制定了《博松法》、《城
市引导法》、《社会团结与城市更新法》等法律。
1990年的《博松法》意图通过强制性规划来减少居住隔离,促进社会混合。
该法案要
求城市滚动编制为期5年的“地方住房发展规划”(PLH),规划应根据人口和社会发展计划,确定社会住房的建设数量,并基于减少居住隔离、促进社会融合的理念对社会住房分布做出
安排。
2000年的《社会团结与城市更新法》进一步完善了在社会住房中促进不同阶层社会融
合的保障。
该法案强制规定人口超过3.5万的市镇都须拥有不少于20%的社会住房,同时,
中央政府保留直接从地方征地,用以建设社会住房的权力。
这一阶段,城市更新作为重要的规划手段也成为促进社会住房建设中社会融合的重要政
策工具。
法国成立了专门的“国家城市更新机构”(ANRU),于2003年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
更新工作。
该机构的核心任务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在部分郊区拆除质量低劣、社会问题较
集中的社会住房,降低小区域的社会住房的比例;二是在城市“富人区”建设社会住房,有选
择地出租给低收入人群,从而实现城市贫困人口在空间上的重新配置,促进混合居住,推动
社会融合。
2.3.2 规划与设计
这一阶段社会住房的规划布局多以局部修补、更新为主要方式,嵌入式的社会住房建设
比例逐步增加。
具体操作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政府回收部分私人住宅,经过改造后作为
低租金社会住房提供给相应申请者;二是政府有计划的收购中心城区小地块,采取“嵌入式”
的有机更新方式新建小规模社会住宅。
3 对中国保障性住房发展的启示
3.1 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与发展的相关法律基础
在法国社会住房发展的过程中,相关法律制定与完善贯穿始终。
法国政府一般通过制定、完善、修改包含法律在内的一系列政策工具来调配各种资源,解决相应住房问题。
其中,1990年颁布的《博松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相应保障性住房建设与发展的相关法
律基础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具有核心法律地位的《住宅法》因多种原因,多年来仍未出台。
加快出台明确我国居民基本“住房权”的核心法律《住房法》,以此为核心法律基础,逐步完
善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与发展的法律保障。
3.2 研究针对保障对象特征的住房保障方式与住房设计
法国在解决完全国层面住房总量短缺的问题后,社会住房建设与发展进入更加精细化的
阶段。
通过提供多样化的社会住房保障方式、供给类型及住房设计,满足了相应社会住房保
障群体的使用需求。
就我国住房保障的发展趋势而言,随着今后保障对象覆盖范围的扩大,如何针对我国现
阶段城镇化特征,特别是大量进城务工人员的特点及住房保障需求,探索与其相应的保障政
策方式、保障性住房供给类型和户型类型,进一步提升保障性住房的保障水平,法国社会住房发展中的相关做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2 从城市整体角度统筹保障性住房的规划与建设
从法国社会住房建设与发展经验上看,早期大规模、快速建设阶段,采取郊区选址、集中建设的方式为后来社会隔离的产生埋下了隐患,诱发产生了相应的社会问题;后期采取适度分散化、小规模更新式的社会住房建设方式,在满足低收入人群生活需要,促进社会融合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对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与发展而言,其可借鉴之处有以下三点:一是新建保障性住房要减少在郊区的大规模、集中型建设,避免形成居民社会阶层结构较为单一的社区,促进保障性住房在城市整体层面的均衡、分散布局;二是郊区新建保障性住房社区要注重完善交通等相关设施的配套;三是可结合棚户区改造、旧区更新、中心城区闲置建筑再利用等,采取小规模修补式、嵌入式的规划方法优化保障性住房的布局。
参考文献
[1]赵明, 弗兰克·合雷尔. 法国社会住宅政策的演变及其启示[J]; 国际城市规划, 2008(2).
[2]田野. 巴黎郊区公共住房区域边缘化问题[J]. 中国房地信息 2010, 10.
[3]L'ArchitectureD'Aujourd'hui[J]. 1946-2012.
[4]APUR. Cartographie du logemant social a Parisp[R]. Mairie de Paris, 2002
[5]Report of the Abbé Pierre Foundation on inadequate housing in 2011 survey on social housing stock Depart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